德育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效渗透

2024-10-04

德育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效渗透(精选13篇)

德育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效渗透 篇1

德育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效渗透

崇州市王场东关小学

孔丽

德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美术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也指出:在美术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可见,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要求,但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尤其是有效的德育教育呢?

从教学过程来看,我们知道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无论自觉与否,整个教学过程从来不是孤立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都会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知识教学过程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具有水滴石穿的影响力,美术教育也不例外。因此我非常注重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有效渗透教育,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在欣赏课中有效进行德育教育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欣赏课是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开阔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提高艺术素养,陶冶情操。使之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促进其全面发展。”纵观小学美术教材,许多作品包含德育元素,应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注重方法,不能把美术课变成品德课。要解决好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能力培养和双基的关系,把握好比例是总要的。教师应合理利用、精心引导、深入挖掘,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样使学生在学习美术过程中,既能得到美术知识的提高,又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也培

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

(二)在绘画课中有效进行德育教育

绘画在美术课教学内容中比例较大,在上绘画课时需要教师认真地钻研教材,挖掘其中德育教育的材料。利用绘画课丰富多彩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绘画本身包含很多内容,如:国画、水粉画、素描等。绘画内容不同,渗透方式也不一样。中国画的绘画材料:笔、墨、纸、砚、色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悠久的历史,其中“笔墨纸砚”中纸的制造被称为四大发明之一。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习作,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思想,陶冶他们的爱国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在绘画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有的学生意志薄弱,遇到创作困难时爱放弃;有的学生自信心较差,经常犹豫不定,涂涂改改的。这样的学生就是需要进行思想教育的对象。作为美术教师,要帮助这些学生克服自制力差、坐不住、耐心缺乏、半途而废的性格,帮助他们养成不轻易放弃、果断选择、有耐心,会观察的意志品质。

(三)在手工课中有效进行德育教育

在教学中可利用的制作内容来引导同学们的爱国情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渗透德育教育,才能够让学生把在学习中得到的感悟进行再一次升华,当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美好体验的同时,将德育不失时机的切入,就会感觉到一种顺水推舟,流畅自然的教学设计层次的提高。例如在上《服装设计》一课之前,我一直在思考怎样在这一课中渗透德育思想呢?后来我想到

在配乐中教师演示为妈妈设计一件衣服,通过优美抒情的乐曲把学生带入立刻对妈妈的亲情中,当老师为音乐停止时完成了为妈妈设计的衣服时,所有的学生都被感染了。在接下来的服装设计环节中,孩子们设计衣服时,都带上了对亲人的感恩之心,对朋友的真诚之心,整节课中,德育主题得到了极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有效进行德育教育。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美术教学的必要补充。在学校的课外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教育。我们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把学生带到校外去欣赏自然风光,使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感情不断深化。小学生心灵手巧,工艺制作一向为小学生所喜爱,美术课上应尽量为学生创设条件,发挥他们善于动手的特长。比如将瓜子壳贴成祖国的图形,了解北京首都的位置;用冰棒棍贴成天安门的图案,用橡皮泥捏成国旗等,让学生认识祖国版图的形状,了解首都,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总之,美术教师要把自己当成学校德育教育的主力军,充分挖掘美术教材的德育因素。因为美术作品不仅是绘画、雕塑、线条和色彩等美术形式和技法的单纯表现,更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任何一个美术作品都包含着作者对人生、对社会、对情感的认识。一个时代的美术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经济、文化、艺术、道德的折射。作为美术教师应该把握美术作品中深刻的德育内涵,巧妙的将德育渗透在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孩子们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记得到美术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又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也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

综上所述,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全方位地渗透德育,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一切线索和资源,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让学生感到美本身就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寓教于情感、趣味、娱乐之中,使学生在情趣上受到陶冶,在道德上受到影响,在心灵上受到启迪,成为全面发展,品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

德育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效渗透 篇2

一、利用爱国题材的歌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有针对性地施教,则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教材的选择上,要选择思想性、艺术性、品位较高的歌曲作品。例如《铁蹄下的歌女》、《嘉陵江上》、《黄水谣》、《松花江上》这类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激情,使学生更深地了解了中华民族的近代历史及其伟大精神的内涵;《我爱你,中国》、《祖国颂》、《保卫黄河》、《长江之歌》、《歌唱祖国》、《祖国慈祥的母亲》、《我的祖国》、《在希望的田野上》、《党啊,亲爱的妈妈》这类作品,主题明确,深情地倾诉着中华儿女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理解歌词表达的思想内涵,通过精炼的语言、深刻的思想性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产生心灵的震颤。之后,再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唱以及听赏磁带和VCD画面的展示,用音乐语言激发学生强烈的思想共鸣,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升华对祖国爱的高度,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利用军旅歌曲激励学生勤奋读书,立志报国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阅历、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对音乐的感悟能力的差异,一般列队歌(进行曲体裁)容易调动他们的感受力,特别是近些年比较流行的军旅歌曲。如《当兵的人》、《东西南北兵》、《当兵干什么》、《一、二、三、四歌》、《军营小唱》、《十八岁》等一大批优秀军旅歌曲备受他们的青睐。加之军营生活对每个高中生而言,都充满了神奇的诱惑力,通过军训和国防教育最能激发他们崇高的思想认识。因此,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一系列军人生活题材的歌曲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而且通过歌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以增强他们求知的欲望和报国的志向。

三、利用优秀的民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深情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地方文化。热爱家乡的教育,是培养学生高尚思想感情的重要体现。对音乐教育而言,进行不同地方民歌教学,也是加强民族音乐教育,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具体措施。因此在教学中为达到对学生施教的目的,提高学生认识的广度,达到精讲精学的效果,选歌时应尽可能选择各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民歌进行施教。如《茉莉花》、《牡丹江》、《牧歌》、《嘎达梅林》、《玛依拉》、《辽阔的草原》、《阿里山的姑娘》、《信天游》、《一杯酒》这类作品,形象生动,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学生虽略知一二,但通过歌曲教学、音乐语言的刻画,于无形中使学生对各民族的风土人情、语言特点、社会发展有了本质的认识,唤起了学生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民族意识,从而激发了他们产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情感。

四、用高尚的音乐启迪学生的道德情操

音乐感知植根于人类的本性之中,只有通过对音乐情感的体验,才能使这种感知能力得到健康发展。教学中如何选择高雅、健康、有艺术品位,又能使学生乐于接受的音乐作品至关重要。如《叫我如何不想她》、《我住长江头》、《那就是我》、《高天上流云》、《常回家看看》、《母亲》这类作品,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艺术性,充满了人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这类歌曲的教学能使学生的内心进入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会对道德行为的形成产生一种有选择而又有推动的作用,同时让学生感受音乐本身的美。针对一些音乐素养比较高的学生,教师也可选择一些外国的作品,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比捷的《卡门序曲》,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以及肖邦、施特劳斯、柴科夫斯基等音乐家的经典作品,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层次和鉴赏力,从而起到情感的体验作用。通过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情感与形象,对学生动之以情,感知以形,晓之以理。

五、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德育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效渗透 篇3

关键词:小学体育;德育;教学内容

现代素质教育理念提倡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综合、协调发展。因此,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不能仅仅侧重于提升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还应当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巧妙渗透。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尝试就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进行初步分析与归纳。

一、充分利用体育教学内容,有效渗透德育

小学体育课程的内容虽然浅显,但也涉及方方面面的体育内容。小学体育教师可以抓住每一项体育运动项目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渗透德育。这将达到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效果。

对此,笔者感受颇深。例如,在教学“田径运动”时,学生普遍反映枯燥、乏味,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也较为低迷。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趁势向学生讲解著名田径运动员刘翔数十年如一日的田径训练事迹。并强调道:“刘翔面对单调的田径训练,并没有抱怨,而是以一种超乎常人的顽强意志战胜了各项训练困难,这是他之所以能打破世界纪录,并获得‘飞人称号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应当学习刘翔身上这种积极面对困难、以顽强意志应对挑战的精神……”如此,既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之前抱怨态度的不恰当之处,同时还从刘翔长期坚持训练的事迹中感受到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与精神,真正在扭转教学不利处境的同时,巧妙获取了良好的德育效果。

二、充分利用体育课堂游戏,有效渗透德育

小学阶段的学生受年龄因素影响,对新颖、丰富、多彩的课堂游戏情有独钟,并能充分投入其中。从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出发,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在组织教学时引用恰当的体育课堂游戏,这既有利于活跃、融洽课堂学习气氛,同时,还能更好地将德育目标落到实处。

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如,某次夏季的体育课上,由于天气较炎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很高涨。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就组织学生进行了“两人三足”的课堂小游戏,即:全班学生两两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然后分别将两个人的左腿和右腿用一条绳子绑起来(既不能太紧,以免造成学生腿部的不适,也不能太松,以免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发生脱落等情况),这样两个人就只有“三条腿”;然后不同的小组之间进行“两人三足”竞走比赛,看究竟哪一小组率先到达目的地。起初,学生一味求快,结果适得其反。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趁势启发:“两人三足游戏考查的就是两个人之间的配合程度,因此,大家在游戏中一定具备高度的合作精神……”在笔者的鼓励下,学生又进行了第二次游戏,不同于第一次,在这次游戏中,各小组成员之间都懂得了密切配合,知道如何协调彼此的步伐,这说明他们充分懂得合作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充分利用体育课堂游戏,有利于有效渗透德育目标。

三、充分利用榜样示范力量,有效渗透德育

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年龄较小,但是也知道向美好的事物看齐。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可以以此为突破口,结合实际情况树立先进的道德榜样人物,这有利于学生以此为目标,促进自身道德品质与心理素质的进一步发展。

针对这一理念,笔者在自身的教学活动中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并切实获取了预期中的理想教育效果。如,在某次的400米训练中,有的学生咬紧牙关,坚持跑到最后;而有的学生则中途放弃了。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并没有强硬指责那几名轻言放弃的学生,而是重点表扬虽体力不支但坚持跑到最后的几名学生,并号召全班学生都向这几名学生学习。看到学生都朝着被表扬的学生看去,之前中途放弃的学生也逐渐认识到错误,并在课下纷纷找到笔者承认不该轻易放弃,而应当像那几名接受表扬的学生一样,坚持到底。从学生的这一认知中,我们不难看出,树立榜样示范力量,能切实获取预期中的理想德育效果。

德育是教育教学领域亘古不变的流行话题之一,基层教师应当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灵活将德育融入实践教学中,小学体育教学同样也不例外。小学体育教师应当始终贯彻、落实“育人”的教育教學方针,坚持将体育运动训练与德育教学有效结合起来,如此,才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进步与发展,也才能真正将身体训练与德育的目标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传安.刍议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当代体育科技,2013(9).

[2]邵欢欢.浅谈后喻文化时代背景下的小学体育德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9).

[3]邵调.体育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三个有效基点[J].体育师友,2010(2).

德育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效渗透 篇4

体育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学生的积极参与下,以教学大纲内容为主线,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并达到强身健体、塑造完美人格、具备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的目的的一种教育活动。体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理所当然地是德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是体育始终应十分重视的教育目的。

一、在讲中渗透德育,培养学生的体育价值观

体育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把德育教育渗透、融合在体育和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中,大讲体育功能,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是提高学生体育意识的主要手段。

一个健康的身体是我们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抓智育没有健康身体不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没有健康的身体也不行。重视体育不是只要学生有一个好的身体,还需要通过体育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优良的品质和心理素质。体育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不可替代的。体育不等于健康,但健康绝对离不开体育。体育是一个欣欣向荣不断发展的事业,新的体育项目不断增加,健康方法不断更新变化,体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能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地选择锻炼方法。体育出了上述功能外,在雪国耻,扬国威方面也是不言而喻的。通过对体育功能的渲染,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强化体育意识,使学生养成积极、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把锻炼好身体与个人的学习、今后的成长相联系,把锻炼身体与服务于集体、社会相联系,达到身心全面发展。

二、在看中渗透德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体育有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内涵,应当把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德育的主要内容。教育学生热爱伟大的祖国,把为祖国做贡献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把理想与国家的前途联系在一起,这样在学习上才会有强大的动力。体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途径。在体育教学中,我经常收集各类体育赛事新闻报道的图像资料组织学生阅读、观看,每一届奥运会及世锦赛等大型体育赛事实况转播我都组织学生观看,尤其是中国女排、中国乒乓球、中国体操等赛事,还定期组织学生办体育墙报,通过这一些活动让学生领略中国体育健儿的威武英姿、辉煌战绩和为祖国争光的拼搏精神,让学生了解我国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用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体育健儿在国际赛场上不屈不挠为祖国奋勇拼搏,升国旗奏国歌等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场面,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精神升华,激发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为祖国而拼搏,为振兴中华而锻炼,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文化、体魄健壮的合格人才。

三、在练中渗透德育,培养优良品质

在体育项目的练习时,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反映,有计划地磨砺他们的意志,如: 在短跑教学中,在起跑教学前我首先着重讲明起跑在品德上的要求―― ― 实事求是,在规则上的要求―― ― 必须听到枪声响后才能起动,而绝不能猜口令,存在绕幸心理而采取投机行动 “抢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精力集中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品德。在田径、体操、球类等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集体主义教育内容,我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观念和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的道理。具体实践中,多让学生参与游戏、竞赛的设计,让学生为胜利献计献策,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组织者、参与者和鼓动者。在参与活动过程中,较好地学会自尊自爱、诚实公正、宽厚待人等良好品质,培养主人翁意识、团队认同感、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体育课的一般组织措施中,经常性地进行规范教育,如集合站立、调动队伍、安排场地器材及处理与同伴关系时,对学生进行行动一致、服从命令、遵守纪律、关心集体、尊重他人、爱护公物、热爱劳动等教育。

四、在赛中渗透德育,培养竞争意识

竞争意识是不甘落后,勇于超人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它是一个人不断进取的动力,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基础。你追我赶、力争上游、奋勇拼搏、不服输的精神都是竞争意识表现。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时代,竞争的结果必然是优胜劣汰,要想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世界大国、世界强国,就必须从小培养这种不甘落后、勇于超人的意志品质。平时多鼓励学生竞争,只有通过竞争,才可以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我在体育教学中,处处创造竞争氛围,在班级里,在学校中经常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比如: 每学期开展一次全乡性的运动会,每月举行一次单项比赛(乒乓球比赛、篮球比赛、短跑比赛、体操比赛等),每周课外活动时间,以班为单位组织学生举行体育活动(跳绳比赛、拔河比赛、跳远比赛、羽毛球比赛等),动员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投入正当的角逐,以此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学生在竞赛中获胜就会产生满足感,可以增强自信心,通过竞争还可以使学生得到检查自身能力的机会,战胜自我,使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

五、在示范中渗透德育,做学生表率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做一系列的示范动作。要用自己的行为直接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我们不仅在技能上成为学生的表率,在思想品德上也力求成为学生的表率。这就要求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仪表整洁,语言文明,品行端正。在教学中要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比如: 在立定跳远的教学中,要想使学生能正确地掌握动作技术,我除了强调正确掌握技术要领外,还对同学们特别是那些怕弄脏衣服、怕累的女生进行不怕脏、不怕累的教育,而且亲身示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引导学生。体育课同别的课程一样,有优秀学生,也有比较差的学生。在课堂中,对于比较差的学生,我做到不歧视他们,而是热情关心他们,对他们进行耐心的帮助。对于他们的进步那怕是微小的进步也及时地给予肯定,使他们逐渐地树立信心,积极参加动作的学习,掌握应该掌握的动作。

德育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效渗透 篇5

摘 要:近年来国内外一些耸人听闻的校园事件层出不穷,不断地警示我们思想道德教育不容忽视,小学教育工作者更要担负起这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培养出思想道德修养好的学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几句说教就能解决的问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思想品德;教育拼音;教学课本;素材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201-01

在全社会呼吁素质教育的今天,实施素质教育成了语文改革的必经之路,而德育渗透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在小学语文中必须体现寓德于教,培养学生的友爱思想、进取精神、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我结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教学实践及体会,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谈谈看法。

一、在拼音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一二年级儿童情感不稳定,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因此,直观具体的事物和生动活泼的形式,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的良好情感,有利于教学,更有利于德育渗透。巧编故事,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是拼音教学渗透德育的常用方法。如在学“a、o、e”这三个韵母时,我是以自编的故事《小燕子回家》引入的:“春天到了,小燕子从南方飞回了,她看到春天祖国像一个大花园。她又见到了自己的伙伴,小姑娘、白鹅、大公鸡。小姑娘正在为明天歌咏比赛作准备呢,看她长大嘴巴(aaa)练声练得多认真,因为她要演唱的歌曲就是《我们的祖国像花园》。大公鸡看到了自己的伙

伴小燕子,高兴得欢呼起来“ooo”,腼腆的大白鹅不好意思地弯下了长长的脖子,样子就像“eee”。让我们也到这美丽的花园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吧。”在这个美丽的故事中,孩子们聆听、模仿、大胆展示不仅掌握了“a、o、e”的音和形,同时也受到了一次爱国教育。

二、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育

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在小学阶段,几乎每堂课上都要周而复始地识字、写字,教师若不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这部分内容将很枯燥。一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指出:“在识字教学中,还要倡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联系生活识字本身就是一个有很多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过程,例如,我在教学“打”字时,先和学生一起学习了这个字的读音,分析了这个字的字形。然后问,你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吗?能组词吗?学生便积极地举手发言,组了“打架、打人、打骂”等词语。我听了,先是肯定了几个学生的发言,然后问:“同学们,我们能打人、打架、打骂别人吗?”学生一齐回答:“不能。”我又说:

“对了,我们在生活中不能随便打人、打架、打骂别人。那你们还能组其他有表示打这个动作的词语吗?”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很快组了“打球”、“打水”、“打鱼”等词语。低年级学生是人生受教育的启蒙阶段,必须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避免识字教学简单而又枯燥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精心挖掘课本中的素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爱是人类的永恒话题,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而在教育中,爱更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关键,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爱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语文教学应主要引导学生理解广义的爱。现行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以丰富的题材、优美的语言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德育素材,我们应该充分、精心地利用现有的素材。如借《爱如茉莉》一文,进行小家之爱的教育,让学生懂得报答父母,懂得真爱就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芳香怡人。语文教材具有人文性的特点,而凡是写我们祖国自然环境和人民生活的篇章,都有发扬民族自尊心和启迪爱国主义思想的作用。我们的教学不要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对于爱的教育也不能只是蜻蜓点水式的,更不能为应付考试而教学,那样教出的学生充其量只能是一个头脑灵活、四肢灵巧、没有感情的机器人。

四、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脍炙人口,每篇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因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主渠道。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如《落花生》这篇课文借“它的果实埋在地里……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这句话向学生昭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道理;花生那种“不求虚名、默默奉献、从不炫耀自己”的品格,只有通过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才能使学生有所领悟,而且对花生产生敬佩之情。这种直觉的情绪体验,为品格的内化和健康道德的形成做了充分准备。

五、在作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在体验生活中渗透。作文是对生活的反映,所以我们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过程就应该视作德育的过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周末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去观察、感受大自然。学生在草地上漫步,在花下徘徊,直接面对大自然,会产生创作的冲动,这样既能写出一篇优美的文章,锻炼写作能力,又能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达到德育的目的。在写周记中渗透。写周记是课外写作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绝大多数学生写周记时都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写周记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许多学生在周记中针砭假恶丑,赞扬真善美……这便起到了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发挥周记这种写作形式的德育功能,在写周记中促进学生自我教育。

因此,要真正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搞好德育工作,只有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摸透学生,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活动中去,将品德培养与语文知识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教材中刻画的一个个鲜明的形象,讲述的一件件具体的事例,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在语文素养提高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也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大林.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前沿.2000(01)

德育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效渗透 篇6

[摘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结合小学生心理发育的特点,可以从以下进行尝试: 一是充分利用教材,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剖析来体会、渗透德育;二是抓住重点句、段、篇的朗读训练来渗透德育;三是在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中渗透德育;四是德育教育要注意阶段性。还要捕捉最佳理论时机,准确把握德育渗透的“度”和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与学生思想品德的切合“度”,做到教师既是“经师”又是“人师”。用真情去激发学生真情,用教师的责任感促使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日益至臻完善。[关键词]小学语文 渗透 德育 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而小学语文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在传承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积极承担起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才能达到“熏陶感染”而又“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呢?

一、正确认识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

1、语文的人文性。文以载道,任何语言文字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并与语言文字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以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标准为依据,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指导思想。小学语文教材具有极强的人文性,并且形式生动、具体、形象。语言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语言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受到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和思想道德的教育,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受到现代社会环保精神、开放意识、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的教育,为培养和谐社会的一代新人打下基础,为孩子的幸福人生打下基础。

2、语文课文所蕴含思想道德素材的广泛性。维纳说:“一个天才的儿童,如果不能在精神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他就可以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而事实上他就是个失败者。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大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热爱和平、保护生态环境,小到孝敬父母、尊重别人、坚强勇敢、团结向上,语言文字像无数条长长的敏感触角,涉及到思想道德修养的方方面面。修身治国平天下,任何德育教育的内容都可以从小学语文教材中找到相应的载体,可谓五彩缤纷,包罗万象。如课文《触摸春天》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培养学生以阳光的个性和心态去面对生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让学生体会到了人间爱的伟大;课文《尊严》让学生懂得了做人应当努力维护自己的尊严;课文《中彩那天》让学生懂得了诚实守信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润物细无声”,一篇篇传统或经典的语文课文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耳濡目染,感受教育,让学生们逐步学会并懂得了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世界、他人、现在和未来,对待困难与挫折,做一个自立、自信、自尊、自强、幸福的进取者。

二、准确把握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尺度。

新课改以来,人们在理论上接受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在具体教学中,却难以把握,不知如何落实到教学中,不懂得把握尺度,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共生,出现了严重的误区。部分教师忽视语文的学科特点,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过多、过于直白,不对课文深层次感悟,脱离具体的语言文字训练,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而学生对课堂感到乏味,自然达不到潜移默化教育。还有一部分教师忽视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思想,教学中不能有意识地渗透德育教育。只顾寻章摘句、断章取义地进行所谓的语言文字训练和写作技巧的培养,完全脱离了对课文内涵的感悟和情感升华。这样学生不但不能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而且也不会真正提高语文素养和能力。只有正确认识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的关系,才能在教学中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因此,语文人文性教育不能脱离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教学,即不能脱离文本来抽象、孤立地进行人文性教育。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的学习来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要通过阅读、理解、品味、运用句子来理解文本自身的思想意义,学生才会有情感收获,语文课的人文教育也就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同时我们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学生进行阶段性德育教育,不要过早过深地让孩子感悟文章中蕴含的深层人文思想,无异于“对牛弹琴”“拔苗助长”,这样教,教育效果会适得其反。

三、熟练运用语文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语文教材德育内容分散而又丰富,“渗透”是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途径。只有优化课堂教学,发掘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文中形象的感染力,才能使学生真正感悟到文本的内在价值,受到思想教育。要抓住语文学科特点,将德育渗透与语言文字的训练紧密的结合起来。

1、在朗读感悟中渗透。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以读为本”。学生只有通过朗读,在读中明情,读中悟理,才能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受到德育教育。如《再见了,亲人》一文的语言是充满感情的。作者有意识的在陈述的语气中,较多地运用了祈使句、感叹句,以及设问、反问等句式,表达了赞美、感激、关切、崇敬等感情内容,字里行间洋溢着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意。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感情,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段,从多次反复的朗读中激发他们的感情,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体会到中朝人民的友谊确实是比山高、比海还深,是用鲜血凝成,使学生受到崇高精神的熏陶和伟大人格的感染。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虽不直露张扬,却更持久有效,如春雨无声无息,深入孩子们的心田,滋润他们幼小纯洁的心灵。

2、在品词析句中渗透。品词析句是触摸作者丰富的内心,感受作者跳动的思想,揣摩作者思维的过程。通过对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的仔细品析,想象作者脑中景、心中情、胸中境、笔中意,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恨,产生情感上的亲近感和认同感。通过这种情感体验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自然地接受文章主题思想的教育。这样教学,课堂自始至终充满动人的情感,使学生情趣盎然地经历阅读过程,在强烈的感染中产生情感共鸣。这种经历情感体验而受到的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学生会终生难忘。

3、在说、写训练中渗透。学生在阅读中所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若没有及时地表达或凝结成文字,在短时间内,就会消解、淡化。而捕捉这种情感的蓄积点,通过表达、练笔将这种情感、感悟积淀下来,久而久之就凝结成了学生的思想,化成行为能力。实际教学中我注意与学生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有物可言,有话可写:(1)抓住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训练,比如神舟十号飞天成功、四川雅安发生地震、北京奥运会筹办等;(2)抓住生活中随机发生在的事情,教会学生从小事中发现“大”题目。前一段,市区铺设天然气管道,在校门中挖了一道沟,学生纷纷抱怨上下学难走。我引导学生围绕这一题材进行说话训练。学生踊跃发言,老师适时点拨,使学生不仅锻炼提高了表达能力,而对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小公与大公的关系有了较好的认识;(3)就地取材,进行训练。我们聊城风景优美,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如今发展更是日新月异,训练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家乡美景和变化,进行爱家乡的教育;抓住范筑先、孔繁森、白云和徐本禹的优秀人物故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展望美好未来进行远大理想教育。因此,在入情入境中沿着文本的价值取向,进行表达和写作训练,能将学生融入文本角色中,释放自己的情感,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4、在课外阅读中渗透。语文学科课上教育资源必定有限,为了更好地使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领悟人类的最高精神世界,我们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引领学生扩大课外阅读量。如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三字经》《弟子规》《中华经典诵读》《唐诗宋词》,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教学《丑小鸭》后,引导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体验童话故事的无限乐趣;在讲完《飞夺泸定桥》《长征》后,推荐学生阅读长征故事,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长征精神的熏陶。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等。构建这种“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模式,营造了阅读氛围,增强了德育渗透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并没有一种固有的模式,要将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始终,落实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参考文献:

德育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效渗透 篇7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德育

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不断关注以及教育投入的增加, 学校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与科学, 美术课程是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国家推行德育教育的成果, 体现了素质教育与新课改教育的根本目标。为全面实践德育教学政策, 小学美术教育必须转变教学思路, 丰富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创新教学理念, 促进德育教育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合理融合与不断渗透,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充分感受美术的魅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作激情, 逐渐提升德育水平。

一、当前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近年来, 学校、教师以及国家教育部门已经深切认识到美术教育在综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德育水平的重要作用, 并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德育教学在美术课程中的渗透与融合, 但就当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整体情况来看依然存在多种问题, 极大限制了国家素质教育与推广德育教育的发展与进程。

首先, 对美术课程渗透的重要意义缺乏必要的关注与重视。关注学生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 但学校教育长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更多关注语文、数学、英语等常规科目的发展, 相对忽视美术课程的改革与进步, 美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机械讲授教学内容, 将灵活、丰富的美术教学课堂变成应试教育的“复制品”, 限制了学生道德水平与个人修养的提升。

其次, 学校教育忽视专业美术教师队伍构建。小学美术教学内容设置相对简单, 技巧性、概念化的东西少, 因此, 学校为节省开支, 减少教育投入或是省略专业美术教师的招聘工作, 而是由其他学科 ( 非专业) 教师承担美术教学工作。专业化程度低, 教师创新意识差, 根本没有能力与精力去具体分析小学美术课程的实际情况, 也无法根据美术学科特点设计针对性的德育教学方式与策略。

最后, 小学美术教学偏重理论教学。只将学生的“画作”优劣作为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 割裂了德育教育与美术教学的有机结合, 阻碍了小学美术教学素质化发展目标的实现。小学美术教学的根本目标并不是为了培养“美术天才”“美术神童”, 而是以美术这一艺术形式为载体, 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与挖掘美的眼睛, 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感受世界的美好, 明辨是非, 传承文明, 以更加乐观向上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学习的每一天, 努力培养爱国爱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当今阶段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有效方法

小学美术课要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特征, 实现美术课程的价值, 就应当重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 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陶冶高尚情操和完美人格。为更好实践德育教学目标, 要在小学美术教学的各个环节融入德育教学内容, 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与内在修养。

1. 丰富教学内容, 在美术鉴赏课中渗透德育教学

美术鉴赏是美术课程的“前奏”,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多样美术作品的感染下发挥想象的翅膀, 构建自身独有的内心世界, 感悟世界的丰富多彩。中国文明与中国文化是小学美术课程的重要资源, 比如雕刻、泥塑面塑、版画、脸谱等艺术形式代表着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 象征着中国千年文明的演变与发展, 教师可以定期开展美术鉴赏课, 将这些丰富的美术资源带入课堂教学, 以“中国古代文明鉴赏”为主题, 让学生充分感受祖国的历史文明, 精神文化, 发掘创作素材, 搜集创作灵感, 并通过自己的画作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对中国文明与传统文化的无限崇拜, 对传承中国精粹艺术形式的坚定决心, 实现在整个美术创作过程中学生高尚积极道德素质的培养, 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

2. 注重启发教学,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环节, 小学美术教学应把握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 在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的基础上, 注重启发教学, 关注教学活动进展, 并选择合理的时机融入德育教育。比如, 教师可以“生态保护”作为美术课堂教学的重点, 通过PPT展示与照片欣赏的方式, 向学生展示诸如公园里随地可见的生活垃圾, 大象被猎杀的瞬间, 大面积只看到树根的森林, 深受旱灾危害的干裂的田地等让学生深切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并通过问答的形式 ( “大象可不可怜啊?”“我们在公园里该不该扔垃圾?”“如果你在现场, 你会怎么做”) 启发学生参与话题讨论, 并在教师合理科学的引导下, 树立环保意识与责任意识, 实现美术教学提高学生德育水平的教学目标。

3. 创新评价机制, 在美术作品评比中渗透德育教育

为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为今后的教学活动提供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必须科学设计考核方式, 以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为基础, 以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以导向, 以增强学生德育建设为重点不断推及小学美术评价制度改革, 让美术评价成为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机遇。比如, 教师可以通过划分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主题画作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团队协作, 让学生集合小组的力量分配任务, 协调意见, 搜集创作素材与创作灵感, 增强学生团队意识, 服从意识, 奉献意识与协作意识。在最终的作品评比中, 教师可以将小组互评作为最终分数的组成部分, 在此过程中, 引导学生以公平、理性的眼光与态度去分析竞争者的作品, 以此方式促进学生严谨、谦虚、公正的人格品质的养成。

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教学的关键, 因为小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 接触社会很少, 很容易被社会中的不良风气带坏, 而且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很差, 需要进行品德教育以改良思想道德意识和观念。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和观念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 在小学课程设置中要实现德育教学与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 美术教学由于教学内容灵活, 教学压力小, 教学方式多样等原因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 学校与教师要适时转变教学理念, 创新教学方式, 增强德育教学的意识, 提高开展德育教育的能力, 综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德育水平, 推进小学美术课程素质化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洪峰.让美术课堂洋溢德育的气息——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渗透德育的研究[J].江苏教育, 2011, (1) .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篇8

一、挖掘教材德育因素,进行内涵渗透

教材是寓德的载体,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积极思想因素是渗透德育的前提。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学生可以接触到政治、自然、历史、文化等丰富的内容。这些语言材料的学习,为课堂的德育实施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中要有效地实施德育,就要深入钻研教材,掌握和熟悉各篇课文的思想内容,找到思想教育和知识能力培养的切合点,然后将其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到语言教学中去。这既遵循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相一致的原则,又符合数学教学的规律。

我在教学中经常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充分运用教材德育因素的基础上将它们适当拓宽、加深。例如:教学例题“绿化祖国采集树种,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采集20千克,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采集25千克。两个年级一共采集树种多少千克?”我就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使他们做到爱护校园内外、公共场所的花草树木,积极参加植树护林活动。有的同学还懂得了自己过去对绿化祖国、植树护林的意义认识不足,有的还检讨了自己损坏花草树木的不良行为,纷纷表示要做一个植树护林、爱惜公物的小卫士。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强化德育情感

数学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教师只能结合教学过程,通过“渗透点”适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课堂教学教程中,抓住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知识点,甚至包含德育因素的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一图一表,进行渗透。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时,先出示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认识钟面,会看钟面时间,科学地安排时间,准确地掌握时间,做时间的主人,教育小学生从小就要珍惜时间。

三、利用丰富的数学活动,无形地进行活动渗透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占有资料,从中受到教育。例如:三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让学生回家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所有家庭在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里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让学生们谈谈我们该怎么办。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受到了环保的教育。

四、在培养数学习惯上,有机地进行习惯渗透

数学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要求学生学习数学一丝不苟,因此在教学训练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习惯主要是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通过严格训练使学生形成对待任何工作都认真负责的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渐进,又贯穿始终。如,在进行计算能力训练时,我先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边审边思考:“题目有没有抄错?先算什么?再计算什么?能否简便计算?”在计算时要求学生一步一回头,自觉进行检查,做错时及时纠正,自觉分析错误原因,防止再错,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小数点必须书写工整、规范。这些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有条理的思维方式,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刻苦钻研讲求实效的学习习惯和严谨朴实的思想作风。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绝不能单纯地为了“渗透德育”而进行空洞的说教,必须严格遵循数学教学规律,深入挖掘,充分利用教材本身潜在的德育因素,以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渗透方式,通过听、说、练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又要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自然地融进数学教学中并非易事,只有在教学中增强意识,自然渗透,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能达到寓“德”于“教”的目的。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篇9

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下面我是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

一、体会应用,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伟大的目的产生伟大的毅力。”“坚强的意志源于崇高的理想。”教师应通过生动形象的思想教育,以及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技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学习了统计后,还可以让学生统计塑料袋个数的活动,加深对不同统计量意义的理解,并且在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感受到丢弃塑料袋的行为会对大自然造成污染,唤起他们的环保意思。在数学教学中就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和重要性,从小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学好数学的雄心壮志。

二、深入挖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一个学生,只有爱中华民族,爱社会主义祖国,才能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的,数学教学中,用形象具体的图表具有说服力的数字材料,古老悠久的数学史,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另外教师还可以从报看杂志、电视上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做为教学内容。多年来,中国城市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亦在加快,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三、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行为示范的指导

教师要寓情于理、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行为示范的指导。“躬行”是陶冶学生的根本,教师必须在实际行动与道德行为上,能做学生的榜样,以严谨的治学,公正的板书、美的 语言,美的行动、美的心灵来影响和感化学生,才能使学生“自生其心”,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德育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效渗透 篇10

在当前学校体育德育教育的热潮中,必须重视对加强德育教育问题的研究,挖掘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因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体育教学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在进行小学教学体育游戏德育教育方面,有一个十分显着的特点,它是寓德育教育于身体活动之中。它不同于一般的政治报告,个别谈话等以语言形式为主的教育,而是把身心活动、活动内容与活动要求、意识与动作、理论与实践等自然地,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因而有利于把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与德育行为有机地统一起来,并要求学生在活动中立即付诸于实践,使学生的行为表现直接受到实践的检验。

那么,在小学体育游戏德育教育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呢?

一、挖掘教材中特定的教育内容,把德育教育融为一体。

体育游戏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育只有符合学生的内在需要,才能奏效。因此,在体育游戏课渗透德育教育中,首先要特别强调确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吸引和组织学生参与教育活动,帮助他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外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自身内在的需求,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其次,在游戏教学比赛中,还要让学生懂得胜利是人人向往的,失败也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如何看待失败,如何面对失败,如何承受失败,此时教师的诱导是必不可少的。在帮助学生分析失败原因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心态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使他们清楚失败的是成绩,决不应是精神和人格。从而塑造他们豁达、开朗的性格和永不服输的心理素质。备课时首先要重视这一方面内容的挖掘。具体做法如《障碍赛跑》一课:

1、具有比赛竞争性质。要取胜,学生需要密切合作,互相鼓励,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2、障碍设置由易到繁,逐渐加大难度。它又需要学生有勇敢顽强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教学时设计两种编组方法。A、体力强弱各分两组。B、强弱平均混合编组。并采用两种竞赛方法。①、弱与弱组比,强与强比。②、弱与强队比。在组织教学时、力量相等的两组互相竞赛学生反映不大;在让力量相差较大的两组比赛时弱队的学生有些气馁,有的甚至不愿参加,这时应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弱势说:“强队的同学多数身体高大,速度较快,老师规定身体不碰‘铁丝网’,这是他们强中有弱,而弱队的同学身体小过网也就容易,是他们的优势。”这样一分析弱队的同学增强了信心,比赛结果弱队输了,但比前面弱比弱队比赛用的时间少。我问学生为什么这次用的时间少了,多数的同学回答说:“我们不怕他们”,我接着总结:“这就是看到了自己的长处,树立了信心而产生的力量的结果。”整节课我并没有说如何团结合作,树立信心和勇气克服困难之类的话,但学生却从实际的活动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让他们在活泼愉快地游戏中浅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低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生长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特别好动,首先在游戏中选一些有一定训练价值,思想内容健康的游戏教材。通过比赛加深学生对游戏规则认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任何游戏比赛都是通过规则的约束,才富有了观赏性和艺术性。在组织教学比赛时,教师严格执法,让学生认识到犯规就是失去一次得分的机会,犯规将会造成被罚下,失去竞争的机会,就此教师应顺势提醒学生纪律的重要性,遵守纪律是每个人在社会上生存的职责,一个没有纪律性违法犯纪的人将会得到社会的排斥和惩罚,从而让学生领悟到纪律的重要性。具体做法:如队列游戏《快快集合》、《一切行动听指挥》,奔跑游戏《老鹰和小鸡》、《冲过火力网》等。平时课下注意观察学生自发组织的游戏,稍做改编,引用到课堂上,如《我是木头人》、《挑兵点将》等。在组织《投沙包》游戏时,除游戏原有的规则外我又增加游戏的难度和“保护战友”的规则,改用一个沙包投击为三个沙包。圈内学生由自我保护为互相保护。规定圈外投击沙包的同学只能从正面投击对方,如击中了同学的背部,则为正面同学的失误判罚下场。如接住投击过来的沙包则加一分。这样学生由自我防护转向即保护自已,又要保护身后的队友。由躲让转变为争接沙包为本队积分。游戏规则的修改,游戏难度的增大,同学互相配合,团结协助的道德品质也得到了陶冶。

我在体育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保护队旗》奔跑游戏。让学生围成四个大圈。每个学生都编一个号,每个圈为一个小队,小队长站在中间,手扶旗杆,如果没有扶住,旗杆倒了,要扣掉该队一分,而且这一个同学还要为大家唱一首歌。学生活动的兴趣很浓。下课后一位学生说:“这堂课很好玩,一共喊了我四次,我都扶住了旗杆,我也想给大家唱歌,又怕扣小队的分”。简单的几句话道出了儿童天真无邪的幼雅心理。集体的荣誉显然在这个儿童身上占上风。

三、加强审美的教育。

从体育美学的观点来讲,体育中的美育主要是指协调发达的身体,匀称的体态,有力、敏捷、优美的动作,从及开朗的胸襟,坚强的性格和高尚的情操。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主要是“寓教于乐”,它是通过生动、鲜明、具体的形象,来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它不单纯依靠说理,而主要是优美的形象来打动人,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形象美、姿态美、艺术美、韵律美和心灵美等为素材、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对周围事物的鉴别能力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四、体育教师自身对学生的感染,同样具有无形的德育渗透作用。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325-01

随着我国对教育体制的不断革新,越来越多的教育理念渗透到具体的教学之中,比如素质教育、德育教育,这些教育理念不仅有利于改善教育体系,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在语文的课堂上,教师将德育理念通过教授知识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一个较为良好的条件,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有利于他们个人素质的培养。这些理念的渗入,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德育理念在课堂上渗入

德育理念的渗入,主要是通过教师课堂教授知识的同时,加以渗入的。教师讲授相关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更加清楚我国语言、文化的深刻意蕴,通过古代、现当代的文学内涵感染学生,让他们学习到我国文学的深刻内涵。

另外,教师还需要注意到语文课本中榜样的重要作用,在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我国古代、现当代的榜样人物,比如孔融让梨,利用这个故事教导学生懂得谦让的美德。再有邱少云的故事,让小学生了解到,现在的优越的生活是由这些人通过努力换来的,以这样的方式,树立他们的爱国心,也为我国未来的建设培养接班人。同时,教师还应该改进教学方式,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通过一定虚拟的情境,让学生在角色的扮演中,真正体会到这些人物的人格魅力。这些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我国以后的接班人的培养也是非常有利的。

二、在写字、写作两个方面加以渗入

中国的汉字蕴涵着我国古人的智慧,通过观察这些汉字,不仅能够汉字的由来,而且能够学习到很多有用的知识。比如,“男”上面一个田,下面一个力,表明了在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下,男子多是家里的劳动力,主要负责耕作。教师在讲述的过程中,也可以将牛郎织女的故事,引入到教学中,不仅让学生了解到中国汉字的神奇,也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代神话的魅力。另外,还有汉字的写法,比如“众”是由,三个“人”组成的,通过这个汉字的组成,让学生明白,大众、群众都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明白团结的力量。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仅让学生明白了汉字的写法,对学生本身的素质提高也是非常有利的。

另外,在写作这个环节,也可以将德育理念灌输到学生的心中,小学语文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培养,比如作文,日记等形式,在写作的环节,将德育的相关理念渗透进来,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时候,让他们明白一篇文章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人格魅力,所以要在行文中,不仅要运用语言的修饰,还应该体现自己的独特之处。同时,教师在布置作文题目的时候,应该贴近生活,让学生写他们自己的生活事情。如果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了自己或者他人的做的好事,可以在全班进行表扬,鼓励这种行为,在学生们的中间树立榜样,这样的模式,不仅有利于对学生的品德等进行教育,对于我国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在课外知识方面进行渗入

德育理念不仅要体现在课堂的教学中,还应该在课外知识中加以体现。具体而言,就是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的阅读,鼓励学生读一些中外名著。目前,国家出版了一些少儿图书系列,教师要引导学生读这些系列图书,从书中体会到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境地,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培养正确的三观,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树立起智慧的种子,不仅有利于他们日后的人格的培养,对他们的兴趣爱好的启发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同时,教师可以定期举行阅读心得这样的活动,学生们在这个活动中,发表自己最近读过哪些书目,并将读这些书目的心得,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这样的活动,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另外,教师也可以给在活动中表现的学生,给予奖励,鼓励学生多读一些书,读一些好书,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也在不断的进行改进,语文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增长,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德育理念是如何渗透到语文的教学之中的。在课堂上,通过给学生讲述一些榜样故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榜样的个人魅力,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一定的作用。另外,在学生认字的环节,也可以将德育理念进行一定的渗入,比如,“众”的写法,告诉学生们团结的意义,集体的意义。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对于汉字本身的认知,对于汉字后面代表的精神意义也有一定的普及作用。在写作上,教师多布置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题目,让学生写作自己的生活,从自己的生活中,发现思想的感染力量。最后,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外的一些读物,培养他们正确的三观,提升他们自身的修养,也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的理论建设贡献一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邱 玲.试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有效的德育[J].赤子(中旬),2013,08:304.

[2] 高晓梅.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才智,2013,05:126.

德育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效渗透 篇12

一、挖掘教材, 渗透德育教育

在我们小学数学教材中, 有很多的内容是进行德育教育的, 但需要我们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 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 教学“时、分、秒”时, 在学生初步建立了时、分、秒的概念后, 通过让学生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来感受1分钟有多长, 到底可做多少事情。学生做了很多, 如数脉搏、读书、写字、跳绳, 甚至有的同学休息了1分钟等等。从而适时地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做时间的主人。

又如, 在教学“元、角、分”时, 可教育学生人民币是国家的财产, 代表着国家的尊严, 我们应该爱护好人民币。希望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都能做到勤俭节约, 合理地使用人民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联系生活, 进行德育教育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一定程度上, 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 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因此, 在教学时, 我注重联系学生实际, 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 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 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我们都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 我经常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找一些有关德育教育方面的例子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渗透德育教育。例如, 在教学“口算除法”时, 有一个练习我是这样设计的:这节课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好, 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幅画, 课件出示几道口算题, 这时告诉大家, 画儿就藏在这些题的后面, 想看就答对这些题吧!这时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 学生答对一道题, 画面就露一部分, 最后举世瞩目的中国“神舟七号”成功升空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这时我会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你对它还有什么了解吗?这样既能及时让学生了解一些外界的信息, 又能及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 篇13

关于运用各门课程德育资源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的要求

(宜昌市教育局)

2012年9月18日

为了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未成年人道德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未来接班人,我市就各学校运用各门课程资源,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融合提出如下要求:

一、严格执行课程计划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简称“三级”课程,是国家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依据,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各学校必须严格执行《市教育局关于义务教育学校进一步落实课程计划规范办学行为的通知》,开齐开足所有规定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文化课程,音乐、体育、美术等艺体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班队活动等德育课程,和文体科技活动、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和劳动技术教育等活动课程。同时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学科大讲堂和经典诵读。课表一经制定,没有特殊情况不能变更,不得随意换课或者改上其他课程,确保每一门课、每一节课都能按照课程计划落实。

二、加强学科德育渗透

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各学校组织实施学科德育渗透有如下三条途径:一是具体内容的直接渗透;二是思想方法和观点的渗透;三是结合课堂和学生实际的随机渗透。各学科进行德育教育时:一是“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融合;二是教学方式的水乳交融,即在传授知识与能力的同时进行德育渗透,避免单纯的说教。我们反对纯技术性的学科教学,也反对将其他学科课上成品德课,从而失去了学科本位。

三、充分挖掘德育资源

教师在教学中应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善于利用本学科教材挖掘德育资源。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挖掘学科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备课时应深钻教材,于平凡处发现闪光点,于肤浅处提炼深刻点,努力寻找其中的育人契机;二是挖掘教学内容外的德育因素,如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寻找与教材类似的或起补充、拓展作用的资源;三是挖掘第二课堂的的德育因素。利用早自习、午自习进行中华经典诵读,或读报、听广播,了解时事新闻;支持每周的升旗仪式,为主题教育和活动开展提供足够时间;重视阳光体育锻炼和眼保健操,开展各类运动会,关爱学生身心健康;鼓励学科组举办学科节,如语文的诵读与演讲,数学的生活数学竞赛和玩转魔方,音乐的合唱比赛和器乐比赛,美术的绘画比赛和书写比赛等。

四、重视综合学科教学

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学科(语文、数学、英语、科学),要扎扎实实上好每一节课,努力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文化成绩,让学生得到一流的智育;对于其他的综合课程,更加重视。首先是要保证每门课、每节课都开设,都上好;其次是建立完善学科组制度,在原有科学组、体育组、美术组、音乐组的基础上,增加电脑组、思品组,让综合学科尽可能专职化、专业化,有利于凝聚组内智慧,形成“我的学科我能行,我的课堂我做主”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更加全面、专业、快乐的美育和体育。第三是尽力上好综合实践活动,发挥其综合性的优势,让学生的智育、德育、美育、体育得到协调发展。

五、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生命乐园,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要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有效教学逐步过渡到追求更为高效的课堂。我们在营造“和谐”的课堂生态中要做到组织教学有序、纪律严明,倡导民主的师生关系,营建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小手常举,小口常开,小脸通红,小眼发光”成为一种常态;达到“本真”的教学状态,学科教学特色明显,学生的知识能力、习惯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扎实的发展,各个层次的学生得到关注,得到成长;提倡“自主、合作”的教学方式,科学处理“教”与“学”、“主导”与“主体”的关系,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探究学习的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切实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纠正唯智育的倾向。在作业训练方面,少练精练,作业尽量当堂完成练习,严格控制家庭作业量;推行考前三天不布置家庭作业,节假日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代之以实践体验类作业;作业逐步向“布置科学、题型多元、质量结合、注重创意、批改规范”方向迈进。组织好“作业布置与批改”交流分享会,在交流中学习,吸纳,提炼符合班级和自身教学实际的行之有效的作业布置方法。通过多种措施,让学生学得既扎实又灵活,既轻松又快乐,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七、改革学生评价模式

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模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评语评价要以赏识性评价为主,批评、建议性评价为辅,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同时给出实在而可行的改进措施。学业成绩评价要以过程性(形成性)评价为主,结果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为辅,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修为和习惯培养;以发展性评价为主,甄别式评价为辅。考试方式坚持书面考试和口头(操作)相结合,坚持闭卷考试和开卷考查相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继续实施综合+特长的模式,将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成绩、艺体成绩和特长都纳入到评价体系中,给学生全面的、发展性的评价导向,引导学生朝德智体美等方向全面发展。

中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

(一)直观性原则

(二)启发性原则

(三)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四)巩固性原则

(五)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六)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七)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上一篇:观察豆子作文400字下一篇:刘墉的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