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2024-06-26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精选10篇)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1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本是学科教学应有之义,应尽之责。但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有效地、合理地、贴切地进行教育却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如 语文 科的教学,新课标就给我们指出要“注重学生素质的深层建构和整体提高,变‘教书’为‘铸魂’。教师要善于化知识为智慧,变‘行为’为‘素养’,积‘文化’为‘品格’。”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实施这几个转化并非易事。需要我们教师善于动脑,善于设计并善于实施。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德育内容“随风潜入夜”,让德育对象在“润物细无声”中发生悄然的变化。

我们的新课标、新教材,它的人文内涵十分的丰富。无论是教材的内容,还是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式,它们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德育内容。下面我就在实施新课标、新教材下找准切入点,渗透德育教育谈几点自己探究的感受。

一、挖掘文本内涵,引导学生感悟、体验,从而让学生在精神上受到陶治与洗礼,达成德育教育

文本如一座矿藏,可让我们充分地去挖掘,一定可以挖到金子的。如我在教学《我的信念》这一篇文章时,初读课文,我就想:阅读这篇文章我可以从中吸取什么?思考之后,我认为学习此文,精神食粮远盛于其它。居里 夫人献身科学的崇高信念、高尚的人格魅力、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坚定的人生信念是文本的精髓。挖掘出了这些内涵后,能否让这些融入学生思想,如何让这些融入学生的思想,这些就需要教师作精心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学生评价 居里 夫人,交流 居里 夫人对大家的启示,并发表即兴演讲活动。通过这一感悟、体验,居里 夫人的精神在学生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通过交流演讲,居里夫的精神在学生心中又得到了内化和升华。从而,让学生欣赏文本的过程中,得到了陶冶,美化了情怀,达成了德育教育。

象这样的对文本的内涵的挖掘是必要的,我相信精神食粮远胜其它,并且是学生终身受用的。在新教材中,象这样的精神食粮是丰富的。如人教版七年级第一册文本内容就包含了人生、生命、理想、人生修养、信念等十分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

二、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实践,从而让学生树立切实的理想,树立社会责任感,达成德育教育

在教学《散步》这一课时,我的收获是大大的。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尊老爱幼,在充满诱惑的今天,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在人们忙碌奔波的今天,它越来越被忽视、冷落。然而,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我们的老人们,如果他们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那该是多大的一个悲哀呀!物质富裕的今天老人们的真实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被莫怀戚的《散步》感动之后,我们走向了社会。首先,我们拜访了我们街道上一所“敬老院”。我让同学们带上一颗慰老的爱心上路了,他们以为“敬老院”的老人们一定生活得很幸福。通过到院的一系列参观、访谈,他们看到了真实的状况:老人们基本生活的费用都得不到保障,更别说得到亲人的关爱。他们流泪了。这时我作了积极的引导,因为我们的社会福利体制还不够健全,经济还比较困难,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没想到,在同学们观后感中几位同学表达了这样的愿望:我要发奋图强,挣了钱,盖一个家一样的福利院。他们要奋斗,要改善这种状况,一种崇高的理想、一种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

找准了德育教育的切入点,确实比空洞的说教效果更好。

三、拓展延伸,接受感染熏陶,从而提高品德修养,达成德育教育

回想我们走过的路,也许我们出生穷乡僻壤,也许我们的父辈也还带着无法根除的小农意识,总之,也许我们的生活环境不能带给我们很好的影响,但可以肯定的说,我们已经脱胎换骨,有了很大的改变,仔细思考一下,可以恍然大悟地说,我们得益于阅读,得益于那一本本好书。

至今,保尔在烈士墓前想到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斗争。’”仍在我们心中回荡;《水浒传》中梁山英雄们“大丈夫生天地间,应以天下为己任,终生不移”仍让我们心潮澎湃,思绪激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仍时时敲打着我们。在好书、名言、警句中我们渐渐成长。

今天,我们的学生们更需要这些精神食粮,把课内知识作适当的拓展延伸,有机结合,学生定会在和许多高尚的人的谈话中得到最好的教育,从而成为一个高尚的人。记得在教学<<理想>>这一课时,我不仅引导同学积累了书上提供的关于理想的格言,还引导同学们积累了课外的格言。如:“最糟糕的人,就是没有志向的人”(苏联谚语)、“人无志向,等于迷途的盲人”(朝鲜谚语)等等。好些谚语和格言被同学们作为座右铭,这些谚语和格言成了同学们生活的动力,成了他们前进路上的导师。一学期下来,我班就积累了上百条格言、警句和谚语。这些都成了同学们的精神源泉。

新课标下新课程德育教育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找准了切入点,就找到了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的路。我愿不断探索寻求。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2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 “学会生存”已然成为了全球教育的共同主题。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教材要求学生对各种自然与人为灾害的发生、防御有正确的认识, 具有安全意识, 并能基本掌握自我保护的措施。从“生存教育”的大视野来看, 我们的地理教材还特别强调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体现了“珍爱生命”的精神。在地理教学中对青少年进行生存教育, 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学生生存能力的提高, 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 更是地理学科提升其学科地位的契机。但是由于现实中的各方面原因, 地理学科的地位和作用并没有得到学校、老师、学生等等各方面的正确认识。在许多学校, 由于应试教育、中高考的指挥棒、强烈的功利主义思想、重理轻文思想等的影响, 为提高所谓的教学质量、升学率等, 地理学科依然被学校视为“豆芽菜”、“杂牌军”, 致使本来就比较少的地理课时更加少, 在众多学科中备受歧视。现实中的地理教学状况使得一些地理教师备受打击, 课程改革中生存教育的理念难以在其心中生根发芽, 以致于地理教师对教学的准备设计、教学实施过程、教学反思及教学总结等各个环节都脱离了满足时代和社会需求的教育理念, 失去了作为地理教师应有的激情。中学地理教学目前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 生存教育的新鲜血液没有很好地渗入到中学地理教学的骨髓中。

二、开展生存教育的途径研究

青少年缺乏生活阅历, 他们对生存知识和生存能力重要性的理解既没有感性的生存体验, 也没有理性的知识教导,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要去强化他们的生存意识, 提高其生存的能力。

1. 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地理学科所具备的特性, 使其拥有非常丰富的课程资源, 比如说文字资料、影像资料、名胜古迹, 等等。我们不仅要充分挖与掘教材相关的内容, 还应该充分地开发、利用其它地理课程资源, 比如推荐学生阅读与地理有关的读物、小说, 播放地理纪录片等, 鼓励学生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 了解人类的伟大、生命的可贵, 从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树立正确的生存价值观。如在《我国农业分布》的教学当中, 可以把景观图和地图结合起来使用, 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到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展示反映我国农业生产的景观图片, 例如南方的水田插秧和水稻收割、北方小麦的播种和收割的图片, 介绍照片拍摄的时间以及反映的事物, 但是不要注明地点。学生分组观察图片, 记录观察到的内容, 讨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学生利用地图, 讨论图片上的农业生产景观可能出现在哪个地区。由学生利用相关图像向全班阐述本小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讲评。

2. 教师要充实自我, 以身作则。

要想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 教师自己首先要充分地认识到生存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努力转变观念, 身体力行, 做好学生的榜样。不少老师自己本领不高, 终日躲在学校这一象牙塔中浑浑噩噩过日子, 躲避来自社会环境中的种种变化和磨难, 自身的生存意识与能力就不是很强, 如何教导学生?因此, 教师应该不断充实、提升自己的生存本领, 用自己的激情带动学生的激情。例如使用角色扮演这一授课方法, 当讲到高中选修中“自然灾害”一课时, 可以让学生扮演受泥石流侵袭村庄的居民, 在分析泥石流成因的基础上, 教授其逃生之法。

3. 创造实践机会, 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

实践活动有课内和课外之分, 现如今的地理教材, 不乏很多的活动板块, 教师可据此开展一些例如辩论会、演讲、话剧等活动, 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更重要的, 让学生学会了竞争, 学会了合作。而课外活动尤其是社会实践, 可以大大地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 使学生能切身地体验并且感受到社会, 认识、理解当今社会中的各个问题和现象, 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和自主调控的本领, 让他们在社会大课堂中学习、锻炼、成长, 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能够更好地生存。如讲授高中必修2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交通大队了解当地的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交通事故状况、事故原因、事故后果等, 通过以上各方面的调查总结, 使学生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从而增强防灾的意识。又如高中必修1《地球上的水》这一章的活动板块, 要求以北方缺水问题为例, 来自不同领域的人士基于各自立场提出不同的对策, 教师可以针对这一活动将学生分为不同的专家组 (如工程技术专家、经济专家、地理专家等) 开展辩论赛, 向学生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4. 积极调动家庭和社会的力量。

生存教育不同于传统的书本教育, 仅仅只需教师和学生即可, 它是一个集学校、家庭、社会、自我四位于一体的系统。因此想要顺利地实施生存教育, 仅有教育部门 (或学校或教师) 的重视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积极调动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关注, 争取到全社会的配合与参加, 并且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以及家庭的资源, 从而形成生教的合力。例如高中必修2中第三章的问题研究环节, 针对题目“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 教师可以与当地的农业基地联系, 开放园区供学生参观学习, 甚至邀请学生家长陪同, 让家长与社会真正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中。

5. 唤醒学生的自我生存意识。

哲学上说,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 无论外界如何重视, 如何劝导, 都只能产生一段时期的影响。只有学生自己拥有生存自救意识, 才能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 或是寻求其他帮助。而目前我们的大多数学生往往存在侥幸心理, 认为天灾人祸永远是别人的事, 跟自己无关, 也正是如此, 造成了他们生存意识的淡薄。因此, 唤醒学生的自我生存意识, 使之实现自我生存教育尤为重要。例如, 必修2中第六章《绿色食品知多少》, 可以让学生事先从自家随机带零食、蔬菜, 在课堂上展示并分门别类, 教师在强调绿色食品有利于保护生态和环境的同时, 告诉学生绿色食品对人类健康的好处, 并运用多媒体等展示食用非绿色食品导致身体不适甚至中毒的案例, 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危险近在咫尺, 自己并不能置身事外, 使其从内心真正关注生存教育并认真对待它。

在地理教育中渗透生存理念, 从小处说, 可以强化学生个人的独立生存意识;而从宏观上来讲, 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民族生存的重要性以及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必要性, 甚至不失为地理走出尴尬学科境地的一条新路。当然, 正如文中所说, 除了地理教师的转变, 社会以及的家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我相信, 只要各方力量都能重视生存教育, 并携手共建之, 我们的学生不仅能够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 且会生存得十分精彩。

参考文献

[1]曹利群.“适者生存”与素质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 2006, (5) .

[2]刘丽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根本性转变[J].天中学刊, 2005, (3) .

[3]张曙光.生存之维:经验视域与超验视域的分化与融合——关于建构生存哲学的思想史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 2000, (1) .

[4]崔新京.生存意识—日本民族的一个精神支柱[J].日本学刊, 1994, (4) .

[5]周王跃, 王斌.体育教育与人类生存意识的发展[J].天水师专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8, (3) .

[6]吴宁, 栗文华.论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意蕴[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2.

[7]王凯.新生存意识与生态环境运动[J].湖北社会科学, 2004, (8) .

[8]王俊秋.生存能力与个性意识: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原则[J].中国青年研究, 2000, (06) .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3

关键词:体育;德育;小学生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36-02

在越来越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德育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小学生所接受的各种教育中,都应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当然也包括体育教育。因此,有必要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根据现代儿童的身体发育特征和心理发展状况,探索德育的更好的方法和技巧。下面作者将结合自己在多年的小学体育教学实践工作中总结的经验,对适用于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及方式、方法进行探讨,为小学体育教师所关心的“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问题提供一些借鉴。

一、体育教学的德育内容及任务

德育的内容包括品德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它担负着培养全面的、完善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的重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心理和良好的道德意识将成为学校教育的当然之责,而且应当成为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但是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是体现在政治教育方面。应引起注意的是,在加强政治教育的同时也不能放松对学生个人思想品德的教育。首先,体育是一门科学的教育。小学生的体育是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通过让其科学地锻炼身体,从而达到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其次,体育教育可极大地培养小学生的纪律性和集体主义。尤其是在班级之间举行的一些篮球、足球、拔河等赛事中,引导他们自觉遵守纪律、服从体育游戏和体育赛事中所制定的各项规则,可以极大地培养学生对班集体的热爱,增强纪律性和集体观念,引导他们正确对待集体和个人。

二、体育教学过程中德育的基本形式

1.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决定了他们的思想活动非常活跃。常常是一个小小的身体活动就可能引起他们的思想瞬间的千变万化。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小学生们身体活动不断变化,他们的思想也不断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需要教师认真地观察,及时针对每一个变化对学生进行具体、深入的思想教育和正确的引导。

2.在日常体育教学工作中,对小学生的教学要求应该严格执行,对学生的纪律性、组织性等各方面都要严格要求,让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组织纪律观念。这也是德育在体育教育中的要求之一。

三、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

1.培养学生们坚强的意志,不断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现代的小学生们大都是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娇生惯养,怕吃苦、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的问题。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严格要求,有意识地、循序渐进地、逐步帮助学生们克服娇生惯养、怕吃苦的缺点,培养他们能吃苦,敢于失败,不怕挫折的精神,培养他们具有坚定的意志。比如在体育训练时,在学生感到身体疲累酸痛时,鼓励他在科学的训练的同时坚持做下去,就能取得进步。使学生们逐步养成坚强的意志力。在各种体育游戏和体育赛事中,对于赢的一方,祝贺的同时,要告诉他,胜利是暂时的,成绩只代表过去,未来仍需努力。而对于输的一方,教师应及时抓住这次输的机会,鼓励输的一方一次失败不等于一生失败,任何人都会有失败的时候,失败一次甚至几次很正常,认真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就很有可能反败为胜甚至取得更大的胜利。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抓住各种机会有目的、有意识地提高学生们的抗挫折能力,帮助他们养成不怕挫折、敢于失败、坚强乐观的优良品质。

2.加强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在集体操活动中,学生们需服从老师的统一指挥,严格遵守组织纪律,一个学生的表现会影响到整个队形,整个集体;体育游戏项目中,可以让学生们认识到违反游戏规则取得的成绩是无效的。进而可以使学生们认识到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培养学生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

3.在小学生的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帮学生建立起良性的竞争意识。不同的体育活动项目具有不同的项目特征,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项目特征,让学生们认识到同学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在体育游戏中必须建立公平合理的游戏规则,并且大家都要严格遵守,这样才能形成良性竞争的机制和氛围,也只有良性竞争才能使大家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4.教育学生要相互尊重,合作互助。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接力赛、“二人三脚”等体育游戏,使同学们体会到小组成员之间必须同心协力合作配合才能获得成功。

5.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可以利用国内外的一些体育赛事,尤其是学生们关心的重大赛事,比如奥运会、亚运会、世乒赛等各项赛事中,组织学生们观看,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同时,结合一些学生们喜欢的运动员的感人事例,使学生们明白,这些为国争光的体育健儿,经过长期的刻苦训练,克服了种种困难,不怕苦,不叫累,艰苦训练,顽强拼搏,最终实现了自己的远大理想,为我们的祖国争得了荣誉。

6.在与体育教育相融合的德育工作中,体育教师还要因人施育。每个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德育工作中要针对学生各自不同的思想品德状况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因人施教。同时,教师还应认识到,教师自身的德育模范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在日常的教学工作和体育活动中给学生们树立一个良好的道德形象。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 篇4

景洪市第四中学:李清

本人于2006年9月参加工作,担任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由于机缘一进校就担任学校德育员,有人认为进行德育教育是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的,数学是自然科学,没必要进行德育教育,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中小学德育大纲》规定:‚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通过这些年的数学教学和德育工作,我认为数学课中的德育教育必不可少,它是感化学生心灵、唤起学生自信的良药。那么怎样在数学课中进行德育渗透呢? 数学研究的是空间形式及数量间的关系,它相对抽象而枯燥。虽然不像文科知识活泼,生动而富有情趣。但数学教学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必须渗透德育教育。关于这一点,数学教学大纲中也有明确的规定,可见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数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渗透了德育因素,数学教师应抓住学科特点实施德育教育。

数学科学的各种概念、定理间的联系、发展变化是无穷的。在教学中根据这些特点,利用中学生可塑性强、思维活跃的发展规律,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例如,在平面几何教学中,完成了基础知识传授、学法指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一些特殊图形,如:平行四边形、萎形、矩形、正万形等几个概念 的内含与外延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概念间的联系其妙无穷。同时对这些图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进行比较,认识这些定理的发展变化规律。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使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师应熟悉各种创设情境的形象化手段,并根据各章节中包含的德育素材的不同性质、特点,结合各种形象化手段的效果特点,确定采用何种手段创设情境,必要时还要进行剪接、合并、创新等。如学习有理数时向学生介绍我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本章内容,安排好学生演员,扮成正数、零和负数,进行有理数加、减、乘、除及乘方的演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仅在愉快中掌握了知识,而且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幽默风趣的语言是数学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形象化手段,生动、优美的语言描述‚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教师的本领归根结底就在教学语言上,教学艺术最后也全体现在教学语言之中。所以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培养良好的表情达意能力,如丰富的眼神和表情、高低适中的语音、快慢适宜的节奏、抑扬顿挫的语调和生动形象的叙述能力等。换言之,教师应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演员‛,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号召力和鼓动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备课时,教师宜选出合适的德育素材提前进行语言描述练习,这样可以使课堂效果更为理想,这是创设情境的重要一环。教师只有抱着严谨的教学态度,并在实践当中积极地摸索、认真地尝试和练习,才能最终创设出逼真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全身心融人其中以至产生强烈的共鸣,使德育渗透达到完美的效果。

数学教学本身也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为完成知识教学,能力培养的任务,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技巧,同时也要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某些定理,公式的教学中,可适当补充简介发明者及发明过程。像在教学勾股定理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书籍中最早关于勾股定理的记载,要比欧洲人的发现早几百年。在学习圆时,向学生交代我国古代科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位将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这比西方国家要早几百年。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树立学科学、探索科学奥妙的理想和信念。

在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5

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和体现。离开这样的基础和前提,就决不会有人的全面发展;无视这样的内容和体现,人的全面发展就缺少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现在的学生由于家庭的、社会的一些问题,以及自身的原因,造成了各种心理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认识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预防和矫正学生的心理问题行为,培养他们积极向上、乐观活泼的个性,是摆在每个教育者面前的课题。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技术课中渗透心理教育,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课堂学习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的发展,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与探索。

网上世界的精彩丰富和网络文化的简单快捷,对学业重负下的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而也极易使之沉迷上“瘾”。而有些学生在网上使用的几乎都是真实姓名,甚至家里的电话号码,他们不相信网友会骗他们。但是网上也有陷阱,对于这些天真单纯、涉世不深的学生,特别是一些爱幻想、充满了好奇心的女孩子来说,稍不留神,也许就会掉进网友设好的陷阱。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阻止学生上网。那么,怎么办呢?首先,必须防患于未然,应在学生上网前向学生说明上网的利与弊,使学生尽量避免上瘾;其次,不要忽视老师与学生、家长的人际交往,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正确引导孩子上网等。这样,学生的上网道德规范教育得到了加强,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能按照规范行事。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6

摘要:信息技术课教学不仅仅是传授技术知识,让学生掌握相关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本文从师资队伍、课堂教学以及网络德育出发,来谈谈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更好地将德育渗透于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将学科与德育进行整合,从而达到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德育 教学 学生

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或者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也是提高德育实效的根本措施。那么,对于如何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倾向,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也就成为了每个信息技术教育者急需要思考的问题。下面,就我本人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实践,来谈一下如何将德育更好地渗透于信息技术教学中。

一、从师资队伍出发

要使学科教师能按信息技术教学大纲的要求,自觉的寓德育于教学中。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德育渗透意识,并且要在教学上认真挖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中内在的德育因素,把其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同时还需要讲究一定的方法,促使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提高自身德育渗透意识。担任信息技术课的教师,要连续不断地学习和接受培训,不仅要加强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学习教育理论、德育理论,积累各种德育教育所需的资料和素材,为在课堂教学中提供切实保证。同时,要注重提高自己的信息道德和网络道德修养。

2.落实教学计划,实现教学目的。把德育纳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计划和教学目的,积极实施德育渗透。在每学期计划,每一课时的备课中,德育目标均要有具体体现。

3.优化备课活动。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要认真阅读新课程改革纲要,根据计划,精心策划设计好每一堂课。不仅要备好大纲、备好教材,在每课的教学目标中强调德育渗透目标落实,敏锐抓住教学内容中进行德育的闪光点。除此之外,还要备好学生,了解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中的德育落实。

4.改革教学形式,改进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要始终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多采取精讲多练的形式,多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和探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方法上可多采用演示法、任务驱动法、练习法和讨论法等,同时还可采取同伴互助的方式,让学生各自取长补短,以学到知识、掌握过程和方法、培养情感价值观为目的。

二、从课堂教学入手

1.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

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教育学生要产生爱护计算机设备,正确规范的操作意识和行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分析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要特别强调在Windows中正确的关机步骤,让他们明白这样做是为了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保护计算机内数据的安全。

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树立道德修养的榜样形象。榜样的作用是无形的,也是无穷的,教师在课堂示范教学和上机指导过程中,应有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为学生树立榜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最后,注意常规与有意识训练相结合。良好的习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也可以靠有意识的训练来培养。教师可以把培养爱护机器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当作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职责。并且根据习惯形成的特点,既要注意从早抓起,也要注意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

2.加强学生网络道德,严禁侵权行为,提倡作品原创性

网络资源丰富多彩,可借鉴和利用的东西很多,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完成作品时,可参考网上信息,但不可照抄照搬,不能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比如,在学习利用Word制作电子板报和学习制作网页时,可以从网上获取素材和参看已经有的作品,给自己一点启发,但切记不要照搬作为自己的东西。再如,有的同学就将其他同学做的作品更改一下名字占为己有,这些都是不道德的行为。在教学活动中,每制定一项任务都可以给学生一定的主题范围,学生可根据主题内容,在网上搜集相关资料信息,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完成。对于尽量体现原创性的作品给予较高的评价,而对那些照搬照抄的侵权行为要进行强化教育。一段时间后,学生作品提高了原创性,同时对自己的作品保护意识也会得到增强。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善于与人合作。何况,与人协作的精神会产生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环境,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这种精神。比如,在教学中对于某个问题或任务可采取交流、讨论的形式来解决,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部分作品的完成要求是以组为单位进行,这可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培养了他们集体荣誉感、信息素养、锻炼了多种能力,还让学生学会评价、鼓励和欣赏他人的成果,从而体会到与人合作的快乐,获取成功的喜悦。

4.将爱国主义教育始终贯穿于学科教学中

比如,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使学生明白我国计算机发展还很薄弱,让学生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明确责任,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鼓励他们从小立志为国争光。再如,在学习文字处理软件时,可以介绍北京金山公司的WPS2000,指出它是中国人自己开发的、适合于中国人使用的优秀文字处理软件,并重点向学生介绍王江民等国内软件开发界的著名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同时,还可以在教学中给学生布置操作任务时,要尽量是选取与时事相关的主题并要求学生在作品中加有自己的评论。如:在制作电子板报和网页时,可以以“环境”、“奥运会”等作为主题。这样他们不仅能完成相关的技术操作,更重要的是在查找、搜集、整理资料和展示作品的过程中,对很多意义问题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悟,培养了某种意识和素养。

三、抓好网络德育

1.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育人优势

网络时代确实已经来到,而且学生对于上网也乐此不疲,抓住学生这种心理,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来发挥育人的优势。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和推荐一些健康和有价值的中学生网站和论坛,如:中学生在线、中国中学生报等。在信息技术课中学生学了上网以后,可让学生设立自己的电子信箱和QQ号码,利用聊天工具与学生交流、谈心。这种交流方式会在无形中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与老师在地位平等的情况下谈出自己的心里话。还可互建家校电子信箱,学生家长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反映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学校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了解学校在工作和管理上的一些不足,这对学校的教育改革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德育工作。发挥网络技术育人优势的途径有很多,只要我们肯于发现、利用,其实网络对于中学生也不完全是“陷阱”。

2.做好学生上网心理辅导,提高他们选择能力和免疫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虽然上面提到网络技术在育人方面有它的优势,但要真正让学生在网上接收的信息有“利”无“弊”,作为信息技术课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工作就是做好上网学生的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与免疫力。可告诉学生现阶段他们不能盲目花太多的时间泡在网上,如果有合适的机会上网也必须是有一定的目标,比如:查找与学习有关的知识、素材、获取有价值的最新信息或进入一些健康的聊天室或参与一些与中学生有关的论坛,以提高自己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警惕他们要特别注意不要掉入网上一些美丽的“陷阱”里,因为网络这个“虚拟社会”里由暂时没有法律法规和有效调整和有关机构的有效监管,它带给人们信息的同时网络陷阱数不胜数,防不胜防。在上课时适时的给他们讲一些典型实例既充实了课堂,又起到了警惕的作用,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与免疫力是很有帮助的。

网络的超时空性扩大了交往面,但网络的虚拟性造成青少年社会化的“不足”。网络可以即时传送文字、声音、图像,为青少年人际交往提供多媒体化、互动性的立体途径。网上收发电子邮件快捷方便,OICQ新奇及时,聊天室轻松愉快,BBS讨论自由广泛,青少年通过这些途径可以与许多互不相识的人交谈来往,互相帮助倾诉。因此,网上交友是成为青少年社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然而,网络并非一片净土,稍微不留神就可能掉进网友所设的陷阱里。大多数同学在网上几乎袒露的是自己的真实姓名和一些情况等。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教育学生牢记不要在网上发布任何不想让人知道的个人隐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3.注重网络环境下的情感教育

网络情感教育是心理教育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表现,是计算机网络和心理教育的整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学习环境下情感教育对于拓展情感教育的内涵和方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首先,要改变重“知”轻“情”的教育理念,融入人本注意教育思想;其次,将情感教育纳入信息技术网络课程教学体系中,并研究相应的实施模式;最后,需要优化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设计,加强学生情感参与。

总之,德育具有广泛性,它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几乎存在于教材的每篇文章里,每个章节里。探求德育内容与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的联系,寻找它们之间的可结合处,要以学科教学为主,以学到知识、掌握过程和方法、培养情感价值观为目的。同时要把握度,遵循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德育教育,找到学生容易接受的点。需要采取多种形式,抓住时机、有机渗透,使学生在无形中接受了德育,培养了良好的信息素养,最终使之成为符合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张颖.信息科技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2).

[2]吴刚.信息技术教学呼唤道德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01(4).

[3]鲁洁,王逢贤. 德育新论 [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浅谈作文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 篇7

一、在作文的审题立意中, 把握德育导向

中职学生的思维比较形象、具体, 他们容易从直观的角度去审视题目的具体意义, 感性地认识事物, 而对题目深刻的本质往往不善于做深入地分析, 不能准确地把握题目中重点词语的本质。因此, 在指导学生审题时, 应当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目的。例如, 指导学生写家乡一处你所喜爱的景物, 这次习作中, 先让学生明确这次作文的几点要求:1.写家乡一处景物;2.要抓景物特点细致描写;3.这处景物必须是你所喜爱的。即让学生明白“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有的学生说:“我想写虎丘塔, 因为虎丘塔是我们苏州历史悠久的象征。”有的学生说:“我想写我们的学校, 因为学校是知识的摇篮, 是伴随我们成长的地方。”有的学生说:“我想写我家院子里的小花园, 它虽比不上大公园, 但这里有我亲手栽种的花草, 我对它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 它是我心中的乐园。”……没有刻意的训导, 也没有牵强的说教, 但从几个学生的发言中, 可以看出, 他们每一句回答都流露出对自己家乡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 这就是德育的导向作用。

二、在作文的材料选择中, 把握德育契机

选材的生命就在于材料的真实性, 越是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的材料, 就越富有表现力、感染力。如果学生在作文中敢于说真话, 写真事, 这就为我们提供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契机。所以, 在指导学生选材时, 要鼓励学生选择自己亲身经历过的, 亲耳所闻的, 亲眼目睹的材料, 教师及时把握德育契机, 把作文和育人统一起来, 真正做到寓教于文, 以文悟道。例如, 我要求学生写一件自己做过的错事, 我觉得这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批评, 正确评价自己, 明辨是非的好机会。有的学生写自己经常欺负其他同学的事;有的写自己沉迷网络游戏的事;有的写自己和父母顶嘴, 不听父母教育的事……全班学生虽都写错事, 但选材无一相同。从一篇篇字里行间洋溢着真情实感的作文可以看到, 他们已经在作文中逐步辨别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 还在不断增强抵制错误思想的影响, 弘扬正确思想的能力。

三、在作文的批改讲评中, 强化德育效果

学生作文成文后, 在作文中出现的思想品德、情感个性等方面的问题, 教师在批改讲评中如加以引导点拨, 因势利导, 则能更好地教育学生, 更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因为我们面对着一篇篇作文, 就好像是一个个学生站立于我们的面前, 我们应该有一种责任感, 有一种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 更要培养学生成人的使命感。我们应该给予学生中肯的指导评价, 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和高尚的人格。例如, 对于部分成绩较差、自暴自弃的学生, 在他们的评语中, 我引用“天生我才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等名言来鼓励他们不断努力, 抬起头, 勇敢地向前走;而对于一些骄傲自满的学生, 则在评语中提醒他们“虚心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骄傲自满是成功的绊脚石”等等。通过作文评语, 启迪、引导学生, 使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思想逐步走向成熟。

在作文批改、讲评的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互评互改作文来进行德育渗透。叶圣陶先生一再呼吁:“能不能把学生写、教师改的传统的批改作文的方法变变, 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其实, 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评论, 鉴赏及辨别是非的能力。“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一篇文章无论写得好还是坏, 总是反映了作者对某件事、某个人的看法和感情。所以, 评论一篇文章,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也是对小作者的道德品质、行为表现、认识能力、扬善抑恶、爱美弃丑的评论过程。所以, 我在作文教学中, 注意让学生通过评析学生作文, 让学生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熏陶, 产生强化意识的作用, 潜移默化地强化德育效果, 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8

【关键词】德育;体育教学;体育比赛;突发事件

体育课程是一门以锻炼身体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课程。在中职学校,体育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体育教学的目的自然要把“育人”放在体育首位,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重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笔者根据十年的中职体育教学实践来谈一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笔者认为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活动要求中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的活动形式是多样的,活动范围也十分广泛。虽然大多时间体育课都是室外活动课,但是体育活动也必须要有严格的规范要求,只有要求做到位,体育活动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在中职学校,学生们大多认为体育课是没什么大不了的,所以课堂上的纪律一般较差,体育教师久而久之也懒于严格管理,以至于恶性循环。事实则不然,严格的规范和要求,正能为培养中职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和优秀的道德品质提供了条件。体育课堂的教学常规正是组织好体育课的保障,不容忽视。课前,要求体育委员提早带领大家到锻炼场地,不能迟到,且同学们要穿运动鞋、运动服;上课时,要求学生仔细听讲、认真锻炼、互相互助、爱护体育器材。学生从集合整队到队列练习再到队形变换都有着规范的要求,学生们要听从体育教师的指导安排。如果体育教师能坚决做到把体育课堂的教学常规落实到体育课中,那么对培养学生听从教师指挥的习惯将大有益处。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不同的锻炼内容所包含的德育因素也不同。比方说,竞走项目锻炼学生的耐力;长跑,侧重锻炼学生的毅力和恒心;武术表演侧重于锻炼学生吃苦的精神;球类运动侧重于锻炼学生的果断、自信及坚韧等能力。所以,体育教师要根据不同活动形式的特点,有目的性地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具体的教学中去,以达到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诸多良好的思想品质的效果。让学生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中,不断地协调自己的各种能力,要让学生明白做任何事情都是要经历一定的磨难的,凡事不能一蹴而就。同时也要教育学生要正视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只要有坚强的自信心、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就能获取成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时机,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表现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有的学生耐力素质、意志力差,在5000米长跑的达标训练中往往不能坚持到底,半途而废。这时,老师可以讲一些各届奥运会运动员奋勇拼搏的事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培养学生坚毅的意志力。事实证明,学生在体育课上受到的激励往往大于其它课程。

三、在学校运动会中渗透德育教育

校运动会是体育项目的竞技平台,很多学生都很期待能在校运动会上大显身手、一展风姿。学校的运动会是最大的集体活动,这就为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创造了条件,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往往升华于此。运动会是要求全校师生有组织、有纪律、有合作、有互助,共同完成的一项重大赛事。

在运动场上,参赛的学生为了集体的荣誉,努力拼搏,勇争第一;不参赛的学生,为本班的运动员呐喊加油。体育教师如果能下到任教班级去和班主任一起共同加强班级的集体荣誉教育,那效果会更加明显,有助于班级学生形成强大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养成团结协作、平等竞争的精神。在运动会上进行的体育比赛,更能增加学生间的交流,拉近了同学们的距离,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催人奋进,给人愉悦,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健康发展。例如:学生没有取得好成绩,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使其增强信心,为下一次上场而积攒勇气;学生勇夺冠军了,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不能骄傲自大,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比赛心态。在比赛中,教师要教育学生注意安全,不计个人得失,养成个人坚决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及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四、在突发事件中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并且大多在室外进行,所以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外或者突发的事情。比如:在一次三步篮的上篮训练中,一名同学在多次上篮不成功的情况下有些急躁,在最后一次上篮中意外摔倒。由于在半空中重心偏离,学生落地时候摔得不轻。体育教师首先要对受伤学生进行妥善安排,查验伤情,决定是否就医。教育要利用此事对伤者本人和其他同学也进行安全教育、自我保护教育等。正确防范和如何处理突发事件是摆在中职学校体育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因为中职生相比于普高生而言不好管且更爱动。所以,体育教师要善于处理突发事件,并能利用不可预料的事件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德育教育,变不利为有利,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体育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发现有错误应及时指出纠正,发现好的表现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明辨是非,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德育水平。

总之,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抓住各种机会,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体育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把德育贯教育穿于整个体育教学的始终。

【参考文献】

[1]孟旭红.体育教育与高职人才的培养[J].文教资料.2006(04)

[2]王雄伟.浅谈中学体育教育对德育培养的渗透[J].三峡大学学报.2009(12)

[3]潘静伟.浅谈体育教育与德育教育的结合[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1)

【作者简介】

王统路(1984.10-),男,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浙江省长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中学二级。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9

成果类别:成果题目:作 者:工作单位:联系电话:

德育论文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陈君 郫县一中犀浦校区 *** 1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作者单位:郫县一中犀浦校区 姓名: 陈君 联系电话:1520825136 邮编:611731 [摘要]在高中数学教材及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德育因素,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研究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制定出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方式,以便因材施教进行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德育因素、德育渗透、促进作用

世界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德曾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没有目的的手段,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失去了手段和目的”。教育部长周济曾经说:切实把德育放在首位,真正把德育落到实处。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而且课堂教学既是教师工作的主阵地,更是展现教师职业道德的舞台,教师自身的知识、生活经验、人格素质、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工作方法乃至兴趣、爱好都是课堂教学内容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此处的德除了教师自身应有的高尚品德外,还包含教学中应遵循的道德。正是这些德构筑成教师的人格魅力,也正是这种魅力,使课堂教学闪烁出奇异的光彩。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结合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德育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使其水乳交融,自然生长,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为此,我通过对数学教材及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及要求的研究来简单阐述德育在数学教学中作用。班门弄斧,以期能抛砖引玉。

一、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及可行性的认识

(一)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也可看出对德育教育的要求。

(二)新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三)数学教学作为整个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它独特的风格,承担着德育的任务。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二、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进行德育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一)走进学生的心灵,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因为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精神的角色特征。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强调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 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另一方面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事实证明,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用心灵和学生对话,用真诚感受他们的快乐和痛苦,他们才能真正地信任你,你才能从根本上对他们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领。

(二)走下讲台,做学生学习德育的合作者

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外,课下也要对学生进行一定量的德育教育,平时多和学生接触,了解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情况,并给以循循善诱,激励他们积极上进。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导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朋友;既是教学的合作者,也是学生学习的热心指导者;既是为成教学目标学习共同体的一员,也是关怀学生成长的有心人。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真理的占有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知心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心诚意善地交流。这样不仅是教师身体走下来,心灵也走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既熏陶学生品质又

浓厚师生情,教育效果会立竿见影。

三、挖掘数学教材及教学中的德育因素,“世界不缺少美”

(一)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在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在并不明显的位置,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中。

1、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技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联系实际,阐明所学知识的用处,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2、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插图和应用题,教学时可以选择富有教育意义、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数学史料等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3、数学教材中各部分知识之间存在着纵向和横向的紧密联系,这些都充满着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此外还可以结合教学有机渗透普遍联系观点、运动发展观点等。使学生在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二)教学过程中的德育

1.教材中,有许多反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说服力的例题、练习,在教学时,通过这些例题的学习,练习进行德育教育,也就是把数学中的原理和方法,转化成学生的一般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在授课过程中,可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从行为习惯上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学生在听课、写字时要作到姿势正确,写作业时字、运算符号要写工整,计算要正确等。学生听课要专心,分析题意时重点字、句要用笔画出来,作业要干净、正确,要求验算的要列式验算等。要手脑并用作好笔记。这些要求,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工整以及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2.环境熏陶法。

良好的教学情境,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醒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的求学信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整洁的教室环境。优美整洁的环境能愉悦师生的身心,增强教和学的兴趣,使德育渗透于无形中。

(2)、现代的教学手段。直观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逐步实现德育渗透。

(3)、和谐的人际关系。有资料表明,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人们高效的学习和工作。教学中,教师努力营造互帮互助的良好学习氛围,促使学生自觉努力,严格要求自己,并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来。3.主体参与法。

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拿教学方法来说,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正确合理评价他人的习惯。4.实践体验法。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另外还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各种活动。

5.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四、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的原则,做到有法有度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德育,必须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并且依据德育过程的客观规律去进行,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1、适度性原则。

德育渗透是将思想、观点、精神、情操等有意识地扩散、迁移、传递给教育对象的,使之在无意中接受。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德育渗透的依附性,要防止牵强附会、形式主义和贴政治标签,不可将数学课变为政治课,那将失去数学课的教学本质。

2、渐近性原则。

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找出切合实际的教育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近地进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可能都一个标准,对那些稍微有差距的学生要给予宽容,只要他比以前有进步那就达到目的了。

3、以情动人的原则。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发掘和表扬学生的内在情感,调动他们积极的心理因素。德育要讲究艺术性,要充分发挥情感的感染作用。教师动之以情,才能激学子之情,使之乐其所学。要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那样,在“润”字上下功夫,寓理于情、清理结合、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在课堂的理性灌输中融进形象化的情感,使教与学之间产生和谐的共振效应,德育就会进入新的境界并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在学习上帮助学生,使他们感受到爱。

4、持之以恒的原则。

德育不能搞一阵风,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长期精心培养,持之以恒的渗透,才能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要经历一个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数学中的德育渗透应遵循教育原则,将德育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中,反复地向学生渗透其德育内容,不可厚望于某节课、某个内容。只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长期地熏陶、渗透,才能收到效果。

五、在数学中渗透德育取得的效果

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我认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德育渗透,这样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品质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了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古往今来,中国数学有着灿烂的历史、伟大的成就。教科书中有很多具有说服力的始料,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尊、勤奋自强的思想教育。

(二)培养了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数学本身充满着唯物辩证法。在数学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概念的形成与演变,重要思想方法的确立与发展,重大理论的创立与沿革等,无不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思想------发展、运动与变化。数学对象源于现实世界,说明了认识论的唯物论,体现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通过数学教学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意识,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人生有限,必须善待人生,充分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三)理性精神的培养

诚实、求是,是数学理性精神的本质特征。数学语言的精确性使得数学中的

结论不会模棱两可,数学中不存在伪科学,不允许有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存在。数学让人不迷信权威,不屈服于权贵;数学让人坚持原则,忠于真理。因此,数学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爱和独立的人格。

(四)培养了高尚情操,提高了思想修养

数学是一门既美又真的科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的美。包括数学发现中的美学感悟,数学命题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充满了发现科学真理的愉悦和欢乐。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获得了数学的审美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创造能力,数学美是激发求知欲、形成内驱力的源泉。

(五)意志与毅力得到培养,提高了抗挫能力

数学史是数学家的奋斗拼搏史,展示着数学家为真理而献身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数学每前进一步,都充满艰难阴险,需要数学家们的胆识、勇气和毅力,甚至冒着生命的代价。在数学教学中,把定理、公式与数学家逸事联系起来介绍给学生,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与毅力。

(六)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了科技修养

在学生将来的生活和学习中,能被直接应用的现成数学理论知识很少,真正起作用的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出来的数学意识,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师要结合适当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桃子”。同时,让学生从了解数学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和里程碑事件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了责任感,培养了学生热爱数学和追求真理的良好品质。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10

人文学院 13汉语国际教育杨洁2013064125 摘要:德育,作为教育的灵魂,统摄并渗透于教育的全过程,关系到青少年的未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语文学科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因为它不仅仅是进行其他学科学习的重要工具,如何利用语文教学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教育于语文训练中,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而语文教学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笔者从教材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关键字: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教材、教学课程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明确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学校教育是德育的主战场,学科教学是落实德育的重要阵地。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德育渗透,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挥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它的教学目标,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还要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树立远大理想教育、精神文明教育、道德情操感染。因此,语文德育教育是语文教学固有的属性,是它的本质任务和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一、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德育素材。

钻研教材,深入备课,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豁达开朗、大爱无疆,心灵崇高的;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表现自然美的;有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有表现语言音乐美,文字建筑美,诗句音律美的古今诗词等。这些课文都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作品的内在美,富有质朴美感。教材中所体现的浓浓人文气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使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接受真善美的思想。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利用好语文学科的德育优势,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切忌空泛、枯燥地说教,人为地拨高。教师要避免在教学中走极端:既不能光讲授语文知识,也不能只强调思想教育。教师要深入备课,在教学中做到寓教于情,寓教于理,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效果。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教会学生如何克服人生中遇到的困难;《背影》这篇散文,就教育学生要理解父母、关爱父母。一些描写山水风光的诗歌,诸如《望岳》、《三峡》等,也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敬畏自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至于说明文,如《苏州园林》,看似平淡无奇,但稍加琢磨就能发现其中也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象独具慧眼的伯乐,通过对教材的深入钻研,从课文的题目、人物、事件、文眼、意境、中心以及背景材料中挖掘出各种显性或隐性的德育素材,为创设课文情境打好基础。

二、灵活驾驭,在课堂教学中大力实施德育。

1、借助扎实有效的语文教学活动,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中进行德育渗透。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有明确的主题思想,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精品。但教材中的德育意图却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不采取直接表达方式。因此,欣赏文章时,应该由文入情,观于目,动于心。教学中,抓住字、词、句,结合听说读写的训练,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地语言文字训练,借助扎实有效的语文教学活动,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中进行德育渗透,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容易对学生产生共鸣,能深深地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教师要抓住课文中重点词、句、段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

2、语文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深化德育教育。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坚持正面启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倾吐自己内心的感受,相互启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课文思想感情的熏陶和感染。如教学《学会合作》这一课时,除了课文中合作的例子,我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的例子,如学校里进行的各项集体评比活动、广播操比赛、拔河比赛等,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体会合作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3、在作文教学中,抓住契机,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

作文是学生接触体验生活,创造性地提炼生活、美化生活,融自己的情感于一体的自主创造的思维过程。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创造性劳动,体现了学生的自我个性和内在真实的感受。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全面地观察社会、更深刻地认识社会,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现实中的假恶丑,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有机渗透道德教育。如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快结束了,学生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老师说,我因势利导让学生给自己的任课老师写一封信。习作时,启发学生回顾六年的学习生活中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诲,通过具体的事例和典型的场景来表达自己对老师的眷念和感激之情。

4、课外延伸,德育延续。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

四、言传身教,通过教师自身榜样作用

上一篇:华天集团经营策略下一篇:七年级语文集体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