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活动中渗透养成教育

2024-07-03

在科技活动中渗透养成教育(通用11篇)

在科技活动中渗透养成教育 篇1

抓科技特色 渗养成教育 创品牌学校

——经验交流材料

伟大教育家叶圣陶曾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可见,儿童时期形成的好习惯对人的一生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高家岭小学几十年如一日,始终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不仅重视德育活动的主渠道教育功能,也非常重视学科的养成教育渗透,尤其在科技方面的渗透。那么我校是如何注重它的“科技”性的同时,渗透学生的养成教育的呢?

一、创设环境氛围,让生养成爱科技的习惯

1、巧设墙面,让墙壁会说科普话,渗透爱科学的教育,校园文化是学校特色的重要表征,是学校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催生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生命发展的深厚土壤,是学校人文传统和优良校风的根本之源。因此空白的墙壁成了我们空间挖掘的重要基地。在校门口内侧的两面墙壁,我们精选主题,东侧从节能、低碳、高科技到航天领军人物杨利伟„„右侧是世界气象日、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等科学日的标识,„„.通过这些充满了科技智慧的画面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洗礼,使学生感受到科技的力量,从而养成了爱科学的习惯。

2、充分利用少先队阵地,让每块阵地都说科普话,渗透爱科学教育 学校少先大队充分利用广播、墙报、黑板报和各班的队报等形式进行科普宣传,让学生感受科技的重要性,营造“信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促进全体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渗透养成教育

1、小发明活动中养成教育的渗透

1)培养了学生“问题”意识的习惯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陶行知语)。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所以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校在学生中开展小发明、小制作系列活动中,引导他们关心与自己生活相关的现象,指导学生观察、研究身边现象的实践活动,从中发现问题,以致解决问题。如麦自强同学在换房顶的灯泡时,桌子摞椅子很不方便还存在危险,于是他发明了“长把拧灯炮器”,此发明获得了高家岭乡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2)养成看科技方面的书籍和科教电视片的习惯

如《小学科技》、《小爱迪生》等青少年科普刊物,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大风车”里的“奇思妙想”等,从中找出别人的发明思路来源,启发和开阔自己的思维;同时引导学生广泛地多参加或接触各种活动,多观察周围的事事物物,找出它们的不足,从这些活动中寻找发明课题。当然对小学生来说,根据他们的知识结构,我们要求的只能是些小发明、小制作,哪怕只是一个想法,只要是有别与其它的,都是值得肯定,关键是让他们的想象“飞”起来。

3)养成善于思考和琢磨的习惯

根据现代科学研究,人的创造发明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当们掌握这些规律,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利用专门的科技活动课结合生活实际,向学生传授常用的发明创造法。如克服缺点法:明确每种物品都有缺点,改正了其不足缺点就是发明;希望发明法:设计出能满足某种需要的物品,就是发明;组合发明法:将不同物品组合在起,增加了功能也是发明;„„

通过常思考,常琢磨,就容易发现新的点子。

4)培养了学生表达的习惯

由于每次参赛的时候,要求参赛者陈述自己的参赛作品的主题、特点、作用等等,并且要求陈述要用普通话,声音要清楚响亮,这样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善于表达的习惯。

2、七巧板活动中的养成教育的渗透

无论在现代或古代,七巧板都是用以启发幼儿智力的良好伙伴。能够把幼儿对实物与形态之间的桥梁连接起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像力、形状分析及创意逻辑上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现在我们学校开展七巧板活动,可以用来帮助小学生学习基本逻辑关系和数学概念,帮助孩子认识各种几何图形,辨认颜色,引导学生领悟图形的分割与合成,锻炼学生的手部功能、培养心智的耐力和敏锐的观察力。亦可用以说故事,将几幅七巧板图片连成一幅幅的连惯图画。如,先拼出数款猫、几款狗、一间屋,即可说出一美妙动人的故事。这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3、国际数棋活动中的养成教育的渗透

1)培养了口算心记的习惯

国际数棋不借助于其它任何计算的辅助形式,而全凭口算心记进行,而口算心记是一种高难度的数学思维方式,长此以往可潜移默化地强化口算心记的习惯,提升数学计算的速度与相关能力。

2)培养了计算的准确性

国际数棋规则要求每一步必须计算准确无误。这一要求使得每行进一步棋,都要进行相关结果的正确性验证,保证其准确性。这种反复多向的分析判断极大提高了数学计算能力的准确性,这也是提高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

3)培养了学生的表达习惯

由于国际数棋要求每一步棋先口述棋步走法,从而可以培养一定的思维表达能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与交流沟通水平。

4)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习惯

逆向思维是相对于正向思维而言的一种思维方式,往往会起到另辟新径,寻求到更佳解决问题的作用。国际数棋“以退为进”的技巧正是这一逆向思维的体现。经常运用逆向思维可以转换惯常思维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十分有益。

5)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的习惯

国际数棋单跨与连跨规则体现了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的题型,反应到思维形式上就是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的应用。这也是学习中最重要最常用的两种思维定式,有效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多向性和独创性。

6)培养了学生数学比较习惯

比较是一种判断性的思维活动,是确定研究对象的相同和差异的一种逻辑方法。应用国际数棋的打击技巧,本身就是一咱数学比较。学生不仅要对打击技巧

进行比较判断,而且也要对四则运算方法进行比较取舍,力求选择最佳、最有效的方式,以此达到目的。

4、科技小报中的养成教育

《雏鹰科技报》和《三农文摘报》由我校六年二班负责,这两份报纸都是在教师指导下完全由学生自己负责组稿、审稿、编排、校对的报纸,因此,我们抓住这个契机,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

1)养成练笔的习惯,提高写作水平

在查找资料之后,每个栏目都要学生自己编写。尤其新闻栏目是要求结合校园科技活动和国家有关科技活动来选材组稿的,所以写稿的同学一定精心准备,一遍遍修改,方能过关通过。通过编写手抄报,每一名学生都锻炼了写作能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获得了提高、充实;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从一句话,一段话到一小篇文章,一点一点有了提高。

2)培养审美习惯,提升排版能力

选择什么字体,安排什么插图,如何设计版面„„这些都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久而久之,使办报的同学养成审美习惯,提升排版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在其他方面的审美能力。

3)养成交流合作探究的习惯。由于办报是以小组的形式来办的,全班分成四个组,为了共同办好报纸,组员必然要交流合作,探究如何把本组的这份报纸办好。

此外,办科技小报还培养了学生读科技书的习惯、选材的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等等。

5、科幻画活动中的养成教育

1)通过科幻画活动,培养了学生善于自理,有条不紊的劳动习惯。

创作科幻画的特点是利用一定的媒介创造出具有科学与艺术相统一性的作品。这种媒介就是作画所需的画具和材料。如有些孩子用水彩画的技法来进行创作,而水彩画需要准备颜料盒,水彩笔,水彩颜料,水桶,抹布等多种绘画材料和工具。初次接触这类画的孩子经常是带了这样忘了那样。吃了几次亏后,他们会很自觉得在自己的抄题本上记下自己下次要带的材料。在刚开始的绘画过程中,有的孩子经常是将自己的衣服,裤子染得面目全非,更不要说自己的座位下,桌子上到处是一片狼籍。通过在老师的严格要求下,同学的相互促进下,孩子们开始做到在绘画过程中至始至终都保持地面和桌面,衣服的整洁,作品完成后,各自把各自的工具,材料摆回原处。儿童通过反复长久的操作,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做事有始有终,有条不紊,干净整洁的良好卫生习惯。2)通过科幻画创作,培养了儿童学习的专著性,持久性,和自觉性的习惯。

科幻画创作是一项实践操作过程,虽然孩子们都是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活动当中。但是由于受其年龄特征的限制,个别孩子会出现坐不住,或半途而废的现象。每当有这种情况出现,作为老师就会用尽各种办法,引导和激励儿童参与绘画创作的积极性,使他们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与乐趣。这样他们才能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完成创作。自然而然,孩子就养成了对学习的持久性,专著性和自觉性的习惯。

3)科幻画创作,培养了儿童大胆想象,勇于创新的学习习惯。

孩子的想象力是不可思议的。未来世界对于孩子来说,既新奇又陌生。在他

们眼中,在他们思维中都是一幅幅五彩缤纷的科幻画。科幻画最能体现孩子们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它是跨越语言的快速列车,甚至是超越时空的时间隧道。孩子们想要表现出自己心中所想的生动有趣的科幻画。就会打破传统固定模式,他们会努力的挖空心思,独树一帜的去表现自己的想法。长久的这种训练,可以使其形成一种敢于大胆想象,勇于创新的学习习惯。

科幻画是超越语言的心智,是开启创造力的金钥匙,它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发散思维、集中思维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绘画能力。今后,我们还会不断探索和研究科技教育的规律性问题,同时激励更多的少年儿童参与科技创新大赛──科学幻想画的创作活动,引导孩子们进行科学幻想着眼于新世纪人类生产、生活因科技的发展可能呈现的巨大变化,绘出未来科学的美丽画卷,让少年儿童的创新思维和想象插上翅膀,使之在科学的世界中自由翱翔,越飞越高。

6、十字绣活动中的养成教育

十字绣是一种古老的民族刺绣,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中,一直以来就普遍存在着自制的十字绣的工艺品。那作为我们小学生开展十字绣活动,不仅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传承,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习惯,耐心和专注力。在刺绣的时候,如果你不专心,就很容易绣错格子,前面没绣好,就会影响到后面。刺绣是很需要时间的工作,如果你没有耐心,绣一段时间就半途而废,那么你就永远出不了作品。所以十字绣能培养耐心和人的专注力。

7、科普考察活动中的养成教育

1)培养了学生观察习惯的养成

观察是科技实验探究的开始,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需要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因此在科普考察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深入细致观察的品质,学会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根据活动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了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动笔和表达及整理文稿的习惯 每一次科普考察活动,都要求学生结合要考察的活动主题动脑想,考察什么,想从几个方面考察,并用本子记录下来,好有的放矢。活动前还要动手将准备工作做好,如,笔、本、穿戴、交通工具、午饭等。活动的时候还要动笔将考察的过程记录下来。回到家或学校以后,还要将本次科普考察活动整理出来。最后,在规定的科普活动课上还要分组汇报,这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科普考察活动进一步拓宽了学校科普教育的途径。通过考察不仅使学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活跃了学生思维,还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良好习惯。

三、整合《科学》、《少儿科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方位渗透养成教育

国家从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设置了《科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二年级没有这方面的课程,为了系统地对全体学生能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我校又自编了《少儿科普》校本教材,从一年级起就开设了这门课程,细心呵护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为他们终生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三门课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

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而我们的校本教材《少儿科普》在整合前两者的基础上,更系统、综合、更完善、更系列,从低中高三个阶段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低中年段每部分有五个单元:观察、实验、科幻画、小制作和文化窗口;高年段每部分有观察、实验、发明和文化窗口四个单元。这样学生从低年级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到中高年级逐渐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习惯,为他们终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诚然,科技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我校所作的探索,在科技教育中渗透学生的养成教育所取得的成绩仍然是初步的、粗浅的。身为教育第一线的管理工作者应不断地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并结合学校、学生实际不断地进行尝试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对科技的兴趣与意识和对自然万物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及能力,真正让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真正让学生在感受科技力量同时享受其育人的魅力!

※经验材料※

抓科技特色 渗养成教育 创品牌学校

——经验交流材料

(2011——2012下学期)

高 家 岭 小 学 2012年3月

在科技活动中渗透养成教育 篇2

一、物理教师要提高对养成教育的认识

在传统学校教育中, 普遍认为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是班主任的工作, 其它任课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课堂40分钟内的教学任务。不同学科科学内容不同, 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也有差异, 但作为一个系统工程, 各科教学必然有一定的联系, 如学习态度、思维方式等方面, 所以养成教育不光在班主任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同时也是其他任课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社会习惯。诸如热爱国家关心他人的习惯, 勤劳操作的习惯, 求实研索的习惯等等”他还说“从小学教师到大学教授, 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

如果我们能在各科教学中都重视养成教育, 并注意各科教学之间的协调, 那么养成教育不光对学生的发展有益, 对教师的教学更是一件有益的事。

二、物理教学中的养成教育

(一) 良好实验习惯的养成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的基础。目前大多数学生对自然科学中的基本操作重视不够, 多数学生对一些仪器使用方法不太注意, 随意性强, 所以实验操作中存在不规范或有许多不好的习惯:学生进入实验室, 由于好奇、兴奋、激动, 不易保持冷静头脑, 导致纪律失控;实验结果差;没有养成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的习惯。要使学生有良好的实验习惯, 必须加强实验习惯的养成教育。要使学生的操作规范形成习惯, 单靠一二节实验操作课是不能完成的, 也不是单靠增加几节实验操作课所能解决的。只有通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养成, 也只有把实验的操作贯穿整个自然科学的全过程才能形成习惯。

演示实验的正确示范。演示实验对学生具有示范性, 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作演示实验不仅是完成实验本身所要达到的目的, 而且还要通过演示成功、操作正确完成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这一目的。良好的实验习惯是保证实验课堂高效的关键, 不仅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还可以减少器材的减损程度。

(二)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初中物理教学中所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力求理解而不死记硬背;在复习课文的基础上完成作业的习惯;运用所学知识或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习惯。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在物理这门学科中显得尤为突出, 由于物理变化中常常同时出现多种现象, 有的瞬息即逝, 所以要求学生养成仔细的观察习惯。俄国杰出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就是从深入地观察唾液分泌等现象入手, 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英国细菌学家费莱明1928年通过非常细致的观察, 发现了青霉素等重大科学成就。这些事例说明观察不仅在物理课堂上有重要作用, 而且在科学研究、科学创造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 然后有的放矢地教会学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怎样记录观察结果。然后通过实验不断的进行观察能力的训练,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观察是思维的触角, 在观察的基础上还应注重思考。每次实验前都让学生思考清楚:为什么做这个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个实验?然后再做实验。养成习惯, 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也学会思考。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答的训练, 这些训练可以使学生多“思”, 鼓励学生思考时进行多方位发散、多因素分析、多角度论证, 使学生的思维水平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在物理教学中还要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 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三) 科学精神的养成

科学精神包括了实事求是, 不唯书、不盲从、正确面对失败等, 在当前的物理教学中, 有这样的不良现象:教师希望学生能马上理解自己的意图、做实验就能马上验证课文内容。他们很少去引导学生思考的探索, 使得有些学生在实验中只是依葫芦画瓢, 根本不能体会实验的原理和思想。有时即使演示实验失败了, 也很少去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长期下来就给学生养成一种习惯, 按老师说的做, 照课本说实验结果而不管自己有没有看到实验现象, 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养成。

在物理教学中可以用“物质第一”的观点指导学生实验和观察, 实验的设计过程、数据、记录必须真实, 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牛顿三大定律、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等无一是离开实验而臆造的产物, 教师可通过科学事迹介绍, 培养学生浓厚的科学兴趣和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教师还可用知识中不起眼但又最关键的、容易被混淆的知识设问, 往往不踏实、马大哈的学生容易出错, 然后帮其寻“根”, 对症下药, 让学生感到求实、求真的可贵。

“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 一个再优秀的教师也有出错的时候, 此时要敢于公开向学生纠错, 从而对学生起到求实求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当然物理教学中的养成教育还有其他内容, 以上是本人着重阐述的一些方面。希望在今后的物理教学中能够和各位同仁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摘要: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完成知识和技能的教授, 还应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养成教育不光是班主任的工作, 也是其他任课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可对学生进行操作行为规范的养成, 好的试实验操作习惯不仅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也是保证课堂高效的关键。在教学中还应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需要培养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力求理解而不死记硬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最后在教学中还要渗透科学精神的养成。

养成教育在美术学科中渗透 篇3

【关键词】养成教育;美术学科;渗透

“养成教育”是21世纪的现代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实施素质教育,有赖于数以千万计的教育者辛勤耕耘和创造性地工作。我们不仅要重视人才的培养,而且要重视“德才兼备”的人才的培养,只有他们才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养成教育该如何培养呢?从哪里做起呢?我想,它不仅仅是德育范畴的内容,新时代的教育要求我们是要把它渗透到各学科当中去。养成教育又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通过他的道德行为表现的。而道德行为是和一个人的道德习惯紧密相联系的。科学文化素质包括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一个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有着深远的影响,学习习惯主要包括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的习惯;针对不同的要求,采取多种方法的阅读习惯;乐于和善于思考、总结的习惯,勤于自学的习惯:善于观察,乐于动手的习惯。身体、心理素质所包含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使学生养成健体的习惯及卫生习惯。这些习惯一旦养成,将终生受益。

我们不再会把养成教育仅仅理解为贯彻学生行为规范的内容,而应把它提高到贯彻教育方针的高度上去认识。于是,我把养成教育贯彻到我的课堂当中去。

培养孩子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的习惯,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勤于自学、勤于总结,乐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在教学《室外美术课》一课,开始让学生观察各种物品的形状后,让学生用这些好玩的东西,摆出各种形状,看看谁摆得多,摆得漂亮,学生在摆的过程当中,也是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一个独立学习的过程,在思考与学习中使学生建立起自信心与自豪感,由简单的形状又向更高的教学目标挑战,“我们是一名小小设计师,用你们手里的东西排列出各种图形,几个同学一组,想一想都摆些什么呢,小组展开讨论。”由此,学生的思维又活跃起来,又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每个人都思考,都各抒己见,使学生达到了自学的目的,然后激发起自身的主动性。教师一声令下,他们各个挥舞着小手,志气昂扬,亲自动手摆。摆好许许多多不同的图形,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简直让我感到吃惊。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停止了思考,也就停止了想象与创造。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这样设计也在于,有意培养学生在独立学习当中学会思考,把思考与实践结合起来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不再仅仅是教给学生基础知识,而是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的学习能力,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勤于实践的好习惯。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简单的说服教育是无济于事的,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慢慢地渗透给学生,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特别多,他们从小就自娇,被父母照顾的无微不至,使他们渐渐地形成自私自利的品质,不会去替别人着想,也不会去关心别人,甚至是对自己父母。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何谈爱同学、爱老师、爱身边的人,就更不必谈爱人民、爱祖国的伟大情操。我决心让学生从小事做起,教他们从爱护自己的物品开始,爱桌椅、爱教室,有意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每一堂课后,我都让学生学会收拾整理自己的物品,不要把边角废料丢弃在座位上,保持清洁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懂得大家的环境需要大家维持,逐步培养他们关心爱护班级的品质。为培养他们集体主义荣誉感,我把每班学生分成几个组进行打分制和奖励制,这样促动了学生为集体争荣誉的热情。每个人都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拿出自己最好的答案,为小组争得荣誉。

我在教学《鲜花送教师》一课,在制作完植物花朵后,我启发同学:“你想把你精心制作的植物花朵送给谁?”有的孩子说送给同学、朋友;有的孩子说送给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有的孩子说把它送给亲爱的老师,我问:“为什么?”孩子们不假思索地说:“老师,你太辛苦了。”听到这话,其他的孩子也纷纷争先恐后要把花献给我,有的说:“你教我们学知识,应该把鲜花送给您。”有的说:“你像我的妈妈一样关心、爱护着我们。”我激动了。我感觉到这又是一个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机会。我激动地说:“同学们,你们看在我们的周围有着这么多可敬可爱的老师,他们同样关心爱护着你们,你们还是把鲜花送给他们吧!”学生们一哄而上,满怀热情地把鲜花送给在座的各位老师,有的同学敬了队礼,有的同学说:“老师,你辛苦了。”当时那激动的场面,使我感到这些孩子似乎长大了许多。看来,德育的渗透的确实起到了一定效果。潜移默化的渗透,使他们了解到别人对自己的付出,了解到别人也需要关怀与帮助,了解到自己责任的重大。他们不再任性,他们不再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定会充满爱心地去生活、去学习、去开创明天!

养成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是天长地久的责任,怎样更好地把它渗透到教学当中去,这就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去探索,去耕耘,去开拓!

参考文献:

[1]刘春魁.养成教育的含义、特点、功能及本质[J].邢台学院学报,2004(2).

如何在音乐活动中渗透常规教育 篇4

身为幼儿园的一线老师,几乎都碰见过类似这样的情景:你在认真的组织孩子的活动,可偏偏有些孩子的注意力却不在你那里,有的在发呆、有的在与旁边的小朋友偷偷嬉戏、甚至有的离开自己的座位去喝水------结果越来越多的幼儿也跟着坐立不安,导致你都无法将教学内容按计划完成。这时候你的感觉是什么?如果你觉得那是因为小孩子年龄小、不懂事,以后大点自然会好转的,那无疑是错的;又或者你认为那是教师自己的威性树立的还不够造成的,要对孩子加强教育,我想也未必就是对的。那么问题到底在什么地方呢,不得不让我为之进行了思考。小学生相对与幼儿园的小朋友而言,上课的自控能力已经很强了,能够根据老师的要求来完成教学活动,但是小朋友却不是的,他们非常感性,很难用所谓的纪律来约束他们,即使能遵守也可能只是一小会的时间。可众所周知,良好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工作是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所以,作为教师应建立合理地课堂教学常规,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上课习惯也就成为我三十年来势在必行的研究工作。可幼儿园的音乐常规训练与其它的

学科相比,即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不同点在于音乐常规训练即要对幼儿进行站、立、坐、排队以及进出活动室的训练,又要把这些训练放在音乐活动中进行,让幼儿在浓浓的的音乐氛围中轻松愉快地完成活动。通过实践,我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我切身感受到要搞好音乐活动的常规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工作:

一、“童化”自己,引起感情共鸣。

幼儿园的孩子由于年龄特点,对那些抽象、平板的讲述很难产生兴趣,所以在教学中就用生动、形象的体态语言进行教授。通过灵活的眼神、夸张的语气、有趣的动作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以此来拉进我与孩子的距离。教学活动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师与幼儿之间配合得是否默契。想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一定要让幼儿能积极地、主动地接受教师的授课内容。如果你能“童化”自己,让孩子对你逐渐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喜欢和你交流,愿意表达自己感受,那么他们对你的这种情感也会迁移到你所教授的音乐活动中来,逐渐也会对音乐产生兴趣,并有强烈的学习愿望,良好的课堂常规也就不在话下了。人们常说:“亲其师而信其道”。我想其中的意义也就在此。

二、做好每个细节,让幼儿感受音乐氛围。音乐属于艺术范畴,因此非常注重一个“美”字。活动中站姿、坐姿,每一个动作、眼神都要求是美的。以前,只要一上音乐活动,我就会要求幼儿坐的时候头要正、肩要平、背要挺、面带笑容。虽然要求看上去很简单,可幼儿总是做不好。于是我便改变方法,让幼儿随音乐进入活动室,坐下后听音乐拍手做律动,听上行至下行的音阶停止动作,用简单的歌声进行师生问好活动,对于个别没有准备好的幼儿可以通过个别问好来进行吸引其注意力等。这样的游戏化训练,把幼儿进入音乐教室的所有活动都放在了音乐中进行,即有了良好的活动常规,又使孩子无时无刻不感受到音乐的美妙。

三、不断创新,让幼儿愉快地进行训练。无论什么学科的常规训练,内容也都是大同小异,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幼儿很有可能会感到乏味,提不起兴趣,这时就要靠我们教师不断地从小的方面变换内容。如歌唱教学前的发声练习,传统的发声教学单调、枯燥,幼儿容易失去兴趣。但他们思想单纯,幼稚的心灵富有爱心,他们对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尤其对小猫、小狗之类的小动物更是关怀备至。根据这个心理特点,可以设计一

些富有趣味性的发声练习曲:2/4 12 34 | 5— |33 3 |55 5 | 33 22 | 1— || 小猫 怎么| 叫 ?| 喵喵 喵| 喵喵 喵| 喵喵 喵喵| 喵!||。再如,一直很难教学的节奏练习,如果告诉幼儿: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唱一拍、唱两拍,对幼儿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力求使节奏练习形象化、趣味化。如:学习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时值,可以用人物走、跑来代替单纯的“da da”练习。**

**| *

*| **

** |* — | 跑跑

跑跑

跑跑

跑跑

走。

四、让幼儿充分参与常规的建立。

按照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孩子对日常规则的执行和遵守方式的第一阶段是单纯的个人运动规则段,孩子此时按个人的意愿和行为行事。因此让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体验成功的乐趣,更能让幼儿感到规则是他的内在需要,而不是外界强加的;在规则的执行中,幼儿会更加乐意接受甚至主动地成为监督者,使常规教育更能顺利实施。打击乐活动在音乐活动中的常规一直是个难题,孩子只要一接触这些叮叮当当的乐器,总是会兴奋得都去抢着拿自己喜欢的那种乐器,或者是他们认为新的好的乐器,可活动结束时让他们放回

乐器摆放的位置时,又都随意乱扔。每次我都在边上一遍又一遍地叮嘱他们;“轻轻地拿,轻轻地放”,“把小铃排好对放在一起”,“沙球一对一对的放”,可孩子听了就忘记,下次活动时照样会出现这样糟糕的情况。最后,我认真反思:为什么总是我告诉孩子们怎样做,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们自己来建立常规呢?答案补充于是,我利用一次打击乐活动后进行了谈话,让幼儿自主讨论如何取拿和使用打击乐器才能玩得开心又有秩序?幼儿马上开始了讨论,然后由组长介绍他们所定的规则,最后再由各个幼儿进行提问修正。对某些问题老师也可以提出来让孩子们想出解决的方法。就这样一套由幼儿自己建立的打击乐器活动常规成立了。在以后的活动中,幼儿不仅自己自觉地遵守常规,而且还互相监督,使常规教育真正落到实处。通过这件事,后来有很多规则我也让幼儿参与制定,收到的效果同样也非常好。

另外,在很多时候,如果我们在活动中出现不好的常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公开活动时,我们老师都会针对出现的问题,而对孩子提出这个那个的要求,叫孩子们照做就对了。其实有时候完全可以换个角度去看问题。虽然孩子年龄小,其实对于这些常规上的是非观已经很清楚的。有的时候出现点问题也是很正常 的,重点在于你怎么去看这点问题,是批评孩子呢?还是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这样做不好呢?如果你一味地指责孩子做得不好,要求他们怎样怎样,那么也许他们暂时会有点效果,可并不能持久。但如果能让孩子理解问题的原因,能够知道怎样做才是最好,并且给予他鼓励,那么他们肯定会在以后不断要求自己越做越好。

教学活动中幼儿养成教育的论文 篇5

一、挖掘教学活动中的养成教育元素,育养成于无形

(一)恰当运用材料,在潜移默化中养成

材料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结合孩子的兴趣特点和教学内容,为孩子准备一些容易从直觉和感官入手的材料和情景,并恰当地运用材料进行教学活动。如,中班数学活动“学习9的形成和数数”,我们将其安排为两个活动:拔箩卜和拼小兔。在活动过程中,注意提供给幼儿相互合作的机会。拔箩卜时,要求幼儿做到不拥挤、不抢先;拼小兔图形时,提醒幼儿相互纠正贴错的数字,互相商量,合作完成,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幼儿互相团结,谦让合作的习惯。再如在大班数学活动“认识左右”中,我们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了“我是一个兵”系列活动:活动一:听口令,做动作——复习以自身为中心区别左右。活动二:戴肩章——复习以客体为中心区别左右。活动三:观看升国旗仪式——巩固以自身为中心和客体为中心区别左右。通过系列活动,加强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培养他们学习解放军的优良品质和作风。

(二)挖掘教育因素,在逐步渗透中养成

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在写小结时加入养成教育的内容。教师还可以布置幼儿课后去做一些有关的事情,把养成教育延伸到课后或日常生活之中。如:在理解数字“1”的概念时,在活动的结束部分可以启发幼儿学习雷锋叔叔做好事,从一件件小事做起,每天做一件好事,养成节约一分钱、一滴水、一粒米的好习惯。把孩子的视野、心灵带到广阔的社会、大自然中,去寻找“1”,去练习做一件好事,将数字“1”与“爱”的萌发、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融合在一起。

二、渗透养成教育,有助于对幼儿多方面品质的培养

(一)有助于锻炼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从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幼儿逐步转变观念“老师要我做”为“我要这样做”,逐步成为自己行动的主人,并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更加尊重别人,对促进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比如遇见老师要问好;借别人的东西,用完要说谢谢;得到别人帮助后,也要说谢谢;不小心犯了错,要学会说对不起,等等。这些虽然都是日常用语的使用,但小语言有大作用,幼儿渐渐学会合理地使用文明用语,这些细节小事也在很大程度上给予幼儿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的机会。

(二)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和爱心

将法制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中 篇6

如果说,人生是一座高楼大厦,安全就是这大厦的基础保障。没有安全,生命就受到侵害,生活就不再有幸福。

大家都知道,人类最基本的需求--除了对空气、水和食物的需要外,也就是安全了。报纸、电视、新闻的内容越来越让人感到恐惧,如火灾、矿难、洪水、海啸、地震、车祸、战争、恐怖袭击、暴力等等,我们已经确信自己生活的环境不能100%的安全了。由此可见,安全更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重点,国家有关部门为此专门立了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了相关条例。如《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同时国家也提出了“安全工作责任重于泰山”、“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另外,国家又成立了安全总局,负责全国安全工作的管理,这说明国家非常重视安全工作。尽管生活中有不可避免的突发灾难、未知遭遇常让我们胆战心惊、手足无措。但通过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若能在灾难和伤害降临的初期,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80%的伤害是可以避免的。所以,将法制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中势在必行。

一、在主题活动中渗透安全教育

我们幼儿园的孩子正处于生理的发育阶段,心理非常单纯,最容易受到各种各样的伤害。但是,生命总是眷顾有安全意识的人,而安全意识是从日常行为中体现出来的。在教学中认真挖掘教材内在的法制教育因素,有意识的渗透法制教育,让孩子在无意识中得到法制教育的感染和熏陶。

二、在情境中渗透安全教育

创设优美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使孩子一进教室就沉浸在法制教育的气氛中,可以将孩子思想和情绪立即转移到课堂教学浓郁的氛围之中,使孩子产生学习的欲望。如:在玩情景表演《我是小小执法员》时,先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型法庭,创设浓厚的法制教育氛围,使孩子步入教室就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在这种情境中,孩子的感情得到升华,既激发了孩子的法制观念,又提高了孩子的安全意识。

三、在游戏中渗透安全教育

爱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它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孩子积极性。当孩子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时,就能主动进行学习。如在教学认识交通标志中要求孩子看到红绿灯会说几句简单的命令,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首先让孩子动动手、剪一剪、画一画,每人准备红、绿、黄三种指示灯,然后让孩子做游戏,请三人分别扮演指示灯、警察、行人,表演过马路的情景,再将一些简单的禁令标志布置在教室里,如左转、右转、禁止停车等标志,让小小的教室变成公园、马路、停车场。孩子在愉快的游戏中,了解了许多交通法规,增强了孩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维护交通秩序的观念。

四、在安全活动课中进一步强化安全教育

在安全活动中教育孩子要遵纪守法,遵守交通规则,遇事要冷静,做事多想想后果,做到三思而后行。还要学会求助他人,学会躲避风险,如:遇到火灾要及时报告大人,或拨打119报警电话,不能贸然只身去救火,因为我们孩子人小无能力;遭遇暴力(以大欺小)一定要想办法及时脱身,报告老师或拨打110电话报案。要学会拒绝别人的无理要求或不良诱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知识很简单,但如果做不到,我们的健康甚至生命就可能受到威胁。同时我还希望孩子们做到“四防”,即:防火--严禁玩火,禁止把火源带入幼儿园,杜绝火灾事故发生,一旦遭遇火灾,要学会正确的逃生方法(教师按要求指导幼儿);防水--严禁私自下河堰洗澡,杜绝溺水事故的发生,如果发生同伴溺水的危急事情,要马上就近找到大人求救,千万不能因为害怕而逃离现场;防盗--关好门窗,注意自身财物的保管;防自身安全--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社会公德和学校安全常规,严禁课间或户外活动时不听从老师教导、追逐吵闹伤害事故的发生等等。

五、在生活中渗透安全教育

在法制内容渗透时,我们应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点出发,联系生活讲法制,体现“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来培养孩子的法制意识。在学完诗歌《我家门前小池塘》后,孩子都对小河一年四季的美景由衷的喜爱,此时就可以引导孩子再联系现实,看看现在周边的河流没有一条是清澈的,和二十几年前完全不一样,以前小河中有小孩在游泳、打水仗,河里的鱼鲜美能吃,妇女在河里洗衣服,现在河里的鱼已不能吃,就连河的颜色有时泛黑,发出怪味,这是为什么?孩子通过分析、通过讨论、通过比较就会发出感叹“保护环境多么重要啊!”此时再适时介绍《保护环境法》,使孩子了解世界各国都很重视这个问题,把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一人安全,全家幸福;生命至上,安全为天;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生命只有在安全中才能永葆活力,幸福只有在安全中才能永具魅力。为了个人的成长,为了家庭的幸福,在安全问题上,我们必须要防范在先、警惕在前;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幼儿园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每一个人在自己所在的岗位上把好每一关,关心幼儿胜过关心自己;各个班级要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做到“四化”--教育经常化、制度科学化、安全措施具体化、幼儿行为规范化,为幼儿快乐生活、全面发展提供一个和谐的环境。

在科技活动中渗透养成教育 篇7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 人是与环境相适应的问题解决者, 而且儿童具有制作的本能、探索的本能、表演的本能和艺术的本能, 适应儿童本能和天性的课程和教学便是强调“经验”价值的课程和教学, 因而课程与教学论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而探究性学习亦称发现学习, 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阅读, 发现问题, 搜集数据, 形成解释, 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检验、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 (inquiry learning) 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 主要指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在幼儿时期培养良好的探究习惯, 是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对幼儿以后的成长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那么, 如何将乡土文化与幼儿的科学教育相结合、相渗透?

一、科学探究内容相互渗透

学习内容的渗透是幼儿乡土知识教育的主要表现, 也是一种最基本的渗透。《指南》中特别提出了科学领域的知识明显地具有“生活化、过程化、自主化、经验化”的特点, 体现了从注重静态知识到注重动态探究, 从注重表征性知识到注重行动性知识, 从注重“掌握”知识到注重“构建”知识的重大变革。“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 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 发现和感受其中的趣味和奇妙, 有益于让孩子们保持好奇心, 激发探究的热情, 使他们从小善于观察和发现。

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 教育即生活。”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 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孩子们的科学探究从身边的事物开始, 还有益于孩子们真正理解科学, 热爱科学。孩子们会感到“科学并不遥远, 科学就在身边”。因此, 我们选择了具有浓烈地方特色的植物:慈姑、地瓜、黄豆、蕉芋、荸荠、芋头等;本地特有的:和田鸡、白鹜鸭、黄兔等;体验和了解的材料:竹子、板车;经历探究过程、发现事物关系的:姑田宣纸、竹木炭;尝试实用工具、体验技术设计的:风车;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游大龙、游大粽、游古事, 等等。引导幼儿从自身和他人的经历与体验中, 了解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真正意义, 使他们不仅置身其中充分体验、感受和发现大自然的美、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 而且, 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亲身体验善待生灵、保护环境、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科学探究活动目标间相互渗透

《指南》中, 科学教育的目标不仅反映科学知识技能, 更重要的是强调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 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 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与和谐相处。但长期以来, 我们过分强调科学活动在幼儿智育中的独特功能, 没有将科学活动作为向幼儿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途径来认识。因此, 在课程设置上处于相对独立的状况, 活动计划中只注重有关认知这个单方面的目标, 忽视情感、态度、能力等多方面目标, 降低了科学教育的价值。作为教师应当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为目标, 充分挖掘科学教育中认识、情感、审美等因素, 充分考虑科学教育智育功能以外的德育、美育、个性养成等功能。例如“神奇的蛋”这一活动, 目标上除了对认识蛋的外形特征、作用, 爱护和珍惜动物, 养成初步的环保意识等, 还整合了艺术领域的目标, 感受“蛋”的外形美, 用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 (美术、作品) 表现, 还把连城的乡土知识:白鹜鸭蛋造形渗透其中, 让幼儿感受家乡的特产, 激发爱家乡的情感, 等等。

三、科学探究的教育方法、形式及手段相互渗透

方法、形式及手段的整合可以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进行, 也可以在经验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进行, 但较为重要的是在现实的学习活动中进行整合。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方法有谈话法、观察法、操作法、游戏法、寻找法、比较法、归纳法等, 教师应根据科学活动的目标、内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识发展水平, 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形式及手段, 使之灵活多样, 活动过程丰富多彩, 富于变化。例如教学“家乡的交通工具——认识板车”时, 首先, 运用谈话法, 引起幼儿兴趣, 接着让幼儿自主观察, 探究板车的外形特征和结构。再次, 让幼儿观看VCD了解板车的作用与制作过程, 并进行安全教育, 有效调动幼儿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幼儿的注意力和对科学活动的兴趣。科学探究活动可以集中也可以个别或小组进行, 如同样是认识连城的地瓜干, 可以放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动手制作、包装等, 探究地瓜干的制作过程、外形特征、作用、包装流程及销售, 等等。

四、科学探究活动中教育资源相互渗透

教育资源的整合是与学习内容的整合紧密相关的。教育资源中蕴涵了多种教育内容, 对教育资源的整合, 有利于学习内容的整合, 有利于拓展幼儿学习的空间, 丰富幼儿学习的方法、形式及手段。“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在“科学教育”中, 笔者深深体会到这一点。通过亲子活动:参观冠豸山、游览石门湖、观看培田古民居等活动, 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 让孩子在温馨、安全的氛围里获得连城丰富的乡土知识。如:通过家长助教活动, 制作连城的名小吃“珍珠丸”、“溜溜子”、“芋子饺”等让孩子在制作过程中, 了解芋子的变化和作用。又如在“交通工具”的教学中, 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 让家长知道, 孩子在区域活动中一月内学到了一系列的“交通工具”, 了解了各种车的构造、种类、交通坐具的作用等。但还需要家长的配合, 家长带孩子去观察公路上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 收集本地有特色、常见的交通工具 (如:板车、小四轮等) 的图片或照片。让家长融入孩子的学习, 幼儿和家长共同投入探究的氛围, 也会使他们感受到一种从没体验过的愉快合作, 更进一步了解幼儿在幼儿园里的学习情况, 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 更走进了孩子的世界。因此, 幼儿园、家庭有丰富的教育资源, 应充分加以运用, 并进行有机整合, 使其真正协调一致地对幼儿的成长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安全教育 篇8

学校要将安全教育渗透到学校各项教育教学中,创造条件,开设安全教育活动课程,使安全教育德育化、常规化。尤其是结合少先队活动,开展各项安全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中接受教育,深化对生命认识。

一、让学生学当小小安全检查员

对孩子来说最喜欢的莫过于能当个“小小安全检查员”。我们发动学生去校园里寻找不安全因素,成立“小小安全检查队”,每周由学生轮流担任“小小安全检查员”。“检查员”负责检查学校的活动场所,发现不安全的因素马上报告老师,对个别同学不安全的行为也可以指出、纠正。在活动中孩子既要检查别人,自己也要以身作则。

二、常规教育中安全自护意识的渗透

培养学生的安全自护意识应从培养其良好的常规习惯开始。要让学生明确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和各项活动的具体要求,知道怎样做才对,怎样做不对。教师除了提出要求和教给学生方法外,还应注意督促和检查,经常提醒,使学生良好的习惯不断得到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动。

三、游戏活动中安全自护意识的培养

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但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较低,行为缺乏理智,易受情绪的影响,若不经常进行教育,并利用游戏规则约束,则可能造成意外事故。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讲清游戏规则,并利用游戏规则约束学生的行为。

四、主题活动中安全自护意识的教育

1班队活动课中学生的安全自护意识的教育。根据安全自护教育的内容,我们可以设计两个单元主题活动。其中第一单元是生活环境中的自护教育。包括交通安全、法制知识、校园生活活动安全、家庭生活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等。第二单元是意外中的自护教育。包括消防安全、雷雨天的安全、防烫伤、防烧伤、防溺水等。

2知识讲座。(1)邀请交警大队的警察叔叔给我们作有关交通安全方面的讲座。(2)邀请派出所的警察叔叔给我们作有关法制安全方面的讲座。(3)邀请消防大队的叔叔给我们作有关的消防演习。(4)邀请学校卫生员作卫生讲座。

3知识竞赛。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竞赛,通过实际操作、抢答问题等形式巩固自我保护的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护能力,激发他们对活动的兴趣。

4参观活动。抓住时机带领学生去交警队参观图片,去消防大队参观等,通过实地参观,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进一步明确。自我保护的重要性。

5随机教育。日常生活活动可对学生进行随机有针对性的教育,如下课时追逐打闹,活动时大喊大叫的等。老师就随时提醒,帮助改正。另外,日常生活中的突发、偶发事件也是进行自我保护教育的生动素材。

五、家、校对安全自护教育的一致性

在培养学生安全自护意识教育的过程中,应要求家长配合进行一致性的教育。因为,相当一部分“自我保护”教育的内容存在于家庭中,教师不便进行具体指导。因此,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常识介绍给家长,提高家长自身的安全意识,让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掌握在家中的些安全自护知识。

在小学教育中渗透关心教育 篇9

摘 要:如今小学生对他人、知识、环境等方面缺乏关心,因此,在小学教育中渗透关心教育至关重要。以学校作为培育场所,借助教师的示范作用、平时课堂的渗透、校园文化的营造、学校活动的举办等来渗透关心教育,激发学生的关心意识,帮助他们养成关心的习惯,成为一名优秀的关心者。

关键词:小学教育;关心;关心教育

一、借助教师的榜样渗透关心教育

小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向老师学习,是他们的天性。教师作为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重要的交往群体,其可以通过教师的示范性,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交往中向学生传达“关怀”的理念,并树立关心榜样。

诺丁斯将关心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概括为“榜样、对话、实践、证实”,并且她特别强调教师的榜样作用。她说,孩子为什么不会关心,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缺乏被关心的体验。因此,要想让学生学会关心,老师必须要树立榜样,以关心学生、关心知识、关心环境等行为来引导、促进学生学会关心。

只有当老师播种下“关心”种子,学生才会收获“关心”素养,收获“关心”行为。

二、平时课堂中渗透关心教育

有句格言:“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教学作为学校工作的中心,在教学中渗透关心教育是极为有效的环节。

作为一名学生,不仅要学会关心自我和他人,也要学会关心真理、知识、学习等,而我们的课堂就是培育学生学会关心的重要场所。老师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通过生动的课堂教学,教授学生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于无声之处学会关心知识、学习。就语文教学而言,老师可以将教书与育人结合在一起,将关心教育一点一滴渗透其中,以爱心培育爱心,以精神关怀培育精神关怀。

三、校园文化渗透关心教育

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它具有互动性、渗透性与传承性。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存在于校园的各个角落,也渗透到教师和学生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因此校园文化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培养、道德理念的渗透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要培育小学生的关心能力,就必须将“学会关心”这样的教育理念浸润到校园文化之中。

四、课外活动中渗透关心教育

课外活动包括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也是作为道德教育的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学会关心”作为一种以“关心”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可以充分渗透在学生的各项课外活动中,以“关心”的理念引导学生学会关心,给予他们尝试去关心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养成关心的习惯与能力。

学校在举办一系列活动时,为了让学生养成关心的习惯与培育他们关心的能力,更要注重活动的连续性。例如,举办阅读活动,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关心。在活动过程中,可以按照年级的不同分为不同的形式:阅读节、读书交流会、讲故事比赛、写故事比赛等;还可以按照阅读的不同内容分为:名人传记类、科普类、历史故事类等。只有当活动形成一个系列,学生才能一直在关心理念的引导下,真正学会关心。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让我们的小学生学会关心,拥有关怀素养,我们就必须在小学教育中渗透关心教育的理念,让学生在老师言传身教的感染下,在平时课堂的引领下,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在关心活动的实践下,真正学会关心。

参考文献: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渗透感恩教育 篇10

感恩即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中国的感恩文化源远流长,“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古训更是代代相传。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起码的修养,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是人之常情。

一、小学阶段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我国社会的逐渐发展,加之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多元化的文化及思想不断涌入我国各个层面,各种道德价值观念的激烈碰撞,导致青少年对于道德,价值的观念出现明显的混乱状态。我国一直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多年,而且由于社会所带来的压力日益增大,许多家长因此只能给予孩子过度的物质上的满足,而缺乏成长之中的引导,导致有些孩子形成自私自利、知恩不报甚至恩将仇报的不良品行,使得一部分青少年在校轻视同学情、师生情,在家漠视亲情,在社会蔑视公德。感恩教育是以一种基于感情方面的引导教育,是对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可使青少年对于道德,价值观有不同的认识和改观,因此对小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1.小学感恩教育的实施是德育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当前,感恩教育已经成为小学德育课程的基本内容之一,在新的德育课程设置的德目中,如: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等,都蕴含了丰富的感恩教育内容——要求学生拥有对父母、对他人、对自然、对一切生命的感恩情怀。要达此目的,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感恩教育。

2.感恩教育是继承并发扬我国传统文化都手段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感恩与报恩的民族,但在我国突飞猛进的过程中,诸多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甚至出现了巨大的文化断层。面对物欲横流的今时今日,人们对物质欲望的日益增长,更显露出我们在传统道德传承上的缺失。感恩教育在现实社会中唤醒传统文化的基石,也是发扬我国传统美德的重要途径。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感恩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也要与时俱进。

3.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感恩教育

建设和谐社会更加离不开感恩教育。对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如果在儿童阶段没有产生感恩情怀,成人后也必将缺少感恩意识,缺少与社会、与伙伴的团结友爱,当然,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感恩文化是现代社会公民的起码素质,只有每个人从小就接受感恩教育,为感恩情感的养成、感恩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使个人成为和谐的个人,进而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

4.感恩教育是学生心理健康必不可少的部分

感恩情感的形成要经过一个自我认识与超越的过程。现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消费品,却没有提供充足的信仰与追求,古人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现代人说“穷得只剩下钱了”,都是对人们感恩情感缺失的真实写照。须知,人与动物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人有一个内在的、具备丰富潜能的心灵世界,而感恩教育正是充实学生心灵世界、提升学生人格修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渗透感恩教育

一般来说,感恩教育包括三个层次。

1.认知

受教者通过教育者的语言感化、实践示范、实例分析产生朴素的感恩情怀,建立基本的判断标准。

2.情感 经过认知的升华,内化为受教者内心的一种情感,认识到施恩与报恩是一种自觉的意识,从而在做的过程中产生幸福感与满足感;3.实践

在认知与情感的基础之上,更需要亲力亲为去发起或者参与一系列的感恩行动,从而思考由此得到的收获,从而使认知和情感进一步升华。

这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其中认知是基础,情感是动力,实践是目的。

感恩教育是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一项重要手段,把它作为德育的切入点,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使感恩意识在每个人心中传递。具备了感恩意识,学生才会自觉保护环境,自觉遵守校规校纪,自觉尊敬师长,因为他们对学校、对教师有深深的感恩之情;具备了发自内心的感恩意识,学生才会勤俭节约,因为他们已经知道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而不仅仅是语言来表达对父母的感恩;具备了良好的发自内心的感恩意识,学生会对社会的一切都充满美好向往,因为他们知道社会给予了他们很多。那么,在实践中该如何实施呢?

1.识恩、知恩

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无时无刻不受着别人的恩泽——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育之恩,朋友的知遇之恩,社会的提携之恩。如果没能认识到这些恩情,那么孩子将丧失对整个世界的爱。因此,感恩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识恩、知恩的教育。小学是人生第一个求学阶段,他们是任教师刻画的一张白纸,通过识恩、知恩教育,可引导小学生明白父母对他的挚爱、老师对他的关爱、同学对他的友爱、社会与国家对他的大爱,使其学会用自己实际的行动回报父母、师长和社会。

2.报恩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图报是人之常情。父母给了子女养育之恩,子女就应该尊敬和赡养父母;老师给了学生教育之恩,学生就应该刻苦学习,用取得的好成绩答谢老师;朋友给了自己深厚的友情,自己就应该为朋友信守承诺;社会给了个人各种公共资源,学生作为社会人自然就该讲公德、守秩序。如此等等,皆是报恩教育的重要内容。

报恩的行动可以是物质上的回报,也可以是行为上的回报,还可以是精神上的回报。广义的报恩既可以是一声真诚的道谢,也可以是“涌泉以报”的物质回报。对小学生的主动报恩教育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如:为父母做点具体的事情,在学校主动承担帮助老师的工作,在社区主动帮助别人等等。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这种报恩并不是建立在交换的基础上的,否则极易让学生因美好道德情被物化而误入歧途。

3.施恩不求报

施恩不求回报是更高层次的品质,是学生对自我价值的重新认识,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学生不但能知恩图报,还能在不受恩的前提下广泛施恩,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主体行为是从内心发出的,甚至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是施恩行为,这才是人类最高的情感,是社会文明的表现。对此阶段的教育可在小学高年级初步开展。

在科技活动中渗透养成教育 篇11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礼仪教养、良好行为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而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长期地培养与引导。那么,如何将礼仪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呢?

一、多方位营造文明礼貌的良好氛围

幼儿园有整洁、和谐、欢乐的教育环境,有规律的生活制度以及人与人之间文明礼貌、团结友爱的相互关系都具有很重要的示范、熏陶、作用,是培养幼儿良好礼仪习惯的重要条件。因此,我们十分注重教室环境的布置,每月我们会根据主题活动的内容,在教室主墙上布置相关的主题墙饰。

在教室的语言角投放礼仪方面的书籍、图片,如:故事《小鸡和小鸭》、《猜猜我有多爱你》、《兔宝宝找快乐》等,使幼儿在欣赏的同时,受到人物典范的感染。张贴与礼仪教育要求相一致的儿童画,用视觉语言暗示、提示幼儿,提醒幼儿一言一行要符合礼仪规范。其次,美化幼儿园的环境,让幼儿生活在整洁、优美的环境中,感受到幼儿园环境的美,用美的环境引导幼儿注意环境的整洁卫生,爱护幼儿园的花、草、树木,使幼儿在环境中自觉遵守秩序,学习礼仪之道。

创设讲礼仪的氛围,让幼儿在讲礼仪的氛围中,学会礼仪规范。每天早上幼儿来园时,在幼儿园的大门口有值班老师,用我们热情的微笑、最真诚的问候,迎接所有小朋友的到来,一声声亲切的问候,一个个爱护的动作,感染着家长,影响着孩子。给入园的每一位幼儿与家长带来舒心,营造出和谐、温馨的氛围。

二、通过教学活动,促进礼仪养成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注重将礼仪教育渗透在各学科中,使幼儿时时刻刻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熏陶,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在区域活动中,就可以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例如:在进行剪纸、粘贴时,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不免要向其他小朋友借东西用,比如说剪刀、胶棒等。教师要求他们在借东西的时候要讲礼貌,要对别人说“谢谢”,不小心碰到了别人要说“对不起”等,这样一来,孩子们不但在操作活动中得到了锻炼,还懂得了一些礼仪方面的知识,可以说是两全其美。

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有的幼儿因跑、跳的时候撞到别人了,就可以使用礼貌用语。在活动课中,通过故事、谈话、情景表演等形式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例如,礼仪课《如何擤鼻涕、咳嗽、打喷嚏》,通过故事中的内容,向幼儿讲解礼仪方面的知识,使幼儿知道在感冒的时候要用手绢擦鼻涕,打喷嚏要用手捂住自己的嘴。充分利用幼儿一日活动的机会开展礼仪教育是保障幼儿礼仪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在进行礼仪教育活动时,教师应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在幼儿各科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内容,使幼儿时时刻刻受到良好语言和行为习惯的熏陶,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平衡地发展。

三、与游戏结合,陶冶礼仪情操

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做人的起点,是幼儿基本的活动,也是最喜欢的活动。所以,我们抓住孩子好动好玩的天性,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学习文明礼貌知识。例如在户外活动滑滑梯时,孩子们你争我抢是不可避免的,抓住幼儿玩的兴头,要求幼儿“上下请排队”,不小心碰到他人时说“对不起”、“没关系”;玩跷跷板或木马时,让幼儿学会等待,别人玩着时,自己想玩就要说“请给我玩一下”、“谢谢”;在活动中有人摔倒,要及时把他扶起来,等等。在角色游戏中,创设娃娃家、小医院、小超市、理发屋等,使幼儿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如何与他人进行交谈。因此,户外活动作为幼儿园中重要的活动环节,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练习使用文明禮仪用语,学会不同场合、不同角色中的文明礼仪用语,懂得在人际交往中要互相尊重、谦虚恭敬、相互谅解的道理。

四、调动家长积极性,强化礼仪习惯

幼儿在家庭中的时间要多于在幼儿园的时间,由于父母与幼儿的亲情关系的影响,他往往对来自家庭中的教育接受得更快一些、更多一些,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孩子。俗语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身教重于言教,请家长利用各种手段为幼儿树立榜样,如陪着孩子观看《幼儿礼仪》光盘,一起看有关礼仪教育的动画片,给孩子讲有关礼仪教育的故事等,让孩子在讲讲、看看、玩玩等亲子活动中感受各种角色的形象、语言、行为,树立学习的榜样,这样能使幼儿感到亲切,又愿意模仿,能充分调动幼儿模仿的积极性。

总之,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是多方法、多渠道的。我们必须在知行合一、知行协同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切实采取措施,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抓好幼儿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上一篇:平方根知识点题型总结下一篇:热轧高强钢板形控制技术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