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育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论文(通用11篇)
浅谈德育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论文 篇1
语文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文学的教学,即为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发展其智力水平而进行的语文学教学;也是对学生进行有关人格品位、思想意识、情感倾向等方面的教育,即为培养学生的品质素养,提高其情操境界而进行的品德学的教育。结合本人的实际教学经验,本文从阅读、写作、听说三方面对对德育教育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进行了探究。
一、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
中学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与作品进行心灵的对话和精神的沟通,将优秀的言语作品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质,这样,才能形成孩子们对世界向往,对人类关注的自觉性。
1.诠释主题中渗透德育。
主题是指作品通过其形象或语言体系显示出来的主要意旨,它既反映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也是作者创作意图的体现。因此,作为文本意义解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题诠释,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作品鉴赏和阅读的必然归宿。在诠释主题中渗透德育,语文教师必须把阅读的权利、诠释的权利还给学生,通过感性的、感情的交流,把学生心灵中美好的因素、崇高的因素都调动起来,帮助他们建立一种对生活的美好信心。
2.再把握形象中渗透德育。
文学作品中记叙、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这些优秀人物具有崇高的品质,他们的思想优美,心灵优美。深刻地揭示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可引起学生思想情绪上的共鸣,使之明确善、恶、美、丑的标准,激发他们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并逐渐形成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例如:《木兰诗》中的木兰深明大义、刚毅勇敢、不图功名而又胸怀柔情;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蔡芸芝热爱学生、热情公正、温柔美丽、教导有方;还有舍生取义的陈毅,热爱祖国的韩麦尔等。阅读这些作品时,要善于从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使学生从人物的心灵美中得到陶冶,产生一种愉悦感。这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并且促进他们以作品中的光辉形象为榜样,努力追求心灵的高尚。
二、写作指导中渗透德育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写作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读写结合,加深认识,帮助学生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系统的思想观点。
1.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感受生活。
要求他们留心观察身边发生的人和事,鼓励他们主动积极参与生活,有了感受,学生才有素材和情感上的积累。下面是一个教师的实际教学经历:有一次学生学农回校后,老师让同学以“路途见闻”为题,用十五分钟写一篇随笔,好多同学写出了一些令人惊讶的发现。一个同学写道: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户户都装上了空调,走在路上,碰上呼呼作响的空调机,脚步不由加快了一点,心里不由想道:装空调者有没有考虑,这做法是凉了小家,热了大家……另一同学写道:走在农家的田埂上,举目望去,只看到一台收割机在稻田里滚过,仍有好多庄稼人正吃力地躬着腰,挥动着镰刀,收割稻子。不由地想到:这世世代代、相传至今的镰刀何时能躺下休息呢?什么时候才能看到高效省时的现代化收割机在这广阔的农村普及呢?……由此可见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身边就会有取之不尽的习作材料。
2.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
教育他们正确地认识生活,了解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让他们用心去关注生活、感受生活、领悟生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通过写作,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要引导学生与时代的脉搏连在一起,为生活艰辛而潸然泪下,为环境破坏而忧心忡忡,为道德沦落而焦不安,为信而呼号,为壮举而呐喊助。
三、听说教学中渗透德育
听说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读写同样重要。但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和应试教育的束缚,语文教学一直重视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而忽视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视听说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对增强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也起着重要作用。
在说话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很多。一是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踊跃发表思想的时候,各种各样的思想都有可能在这时出现。因此,教师一定要认真听取,正确对待学生发言中的思想问题,使课堂讨沦成为辨别真伪、获取知识的机会,也成为明辨是非、接受思想教育的机会。二是开设口语课。口语课上,可讲述故事,可播放新闻,可介绍影视节目,可评论时事,可推介书文,还可口头作文和演讲。多人讲,全班听,讲的学生尽量追求形象逼真,听的学生亦应做到全神贯注。这样互相学习“伙伴语言”,取长补短。有一位教师在口语课上播放了美军用侦察机撞毁我歼击机、飞行员王伟跳伞后下落不明的新闻。学生们群情激愤。教师抓住学生心理,鼓励大家作口头作文。结果同学们的题目多种多样,如《有感战争》《向王伟致敬)《山姆大叔滚回去》《努力吧,中国人》等等,内容丰富多彩,洋溢着爱国热情。
浅谈德育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论文 篇2
一、在合唱教学中认识美
音乐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审美过程, 学生在开始学习合唱之前, 要对美的表情、姿势、口型以及美的声音有深入的了解。笔者认为, 应从以下方面进行训练:
1. 良好的姿势, 灵活的口型, 生动的面部表情。
正确的姿势是学生进行正确歌唱的必要条件。无论是站是坐, 都要身体端正, 精神饱满自然。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坐姿, 督促学生养成端正、持久的好习惯。演唱时, 口型基本上要保持椭圆形, 但也要根据发声、咬字吐字等需要, 灵活张合。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想象微笑时颧骨抬起的感觉。在对学生进行模仿训练时, 可让学生自备小镜子, 进行自查自纠。
2. 正确的发声, 放松的状态, 自然的情感表现。
发声训练是合唱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如何使声音靠拢、统一、集中、和谐, 如何在各声部间互相呼应、支持、配合, 以及如何准确地理解指挥者的表情、手势变化等重要的内容。此外, 在发声训练过程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歌唱内容, 进行充分的情感体验以丰富学生的情感, 提高他们歌唱的表现力。如在练唱《摇篮曲》时, 应引导学生体会安详、静谧、柔和的感情;在练唱《送别》时, 则要体会那种依依不舍的离愁别绪。这样一来, 学生可以在充满感情的体验中放松身心, 使歌声变得既积极又放松, 传出包含感情的天籁。
二、在合唱教学中理解美
在对学生进行合唱训练中, 我们会选择各种各样的歌曲。对于新歌, 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歌曲意境发表自己的感受与见解, 以加深其对歌曲意境的理解。例如在歌唱《大海啊, 故乡》这首歌时, 有的学生将大海想象成母亲的怀抱;有的学生提出此时的大海应该是宁静的;还有的说感觉自己坐在船上, 轻轻荡漾在蓝色的海洋中……学生从歌曲中体会出的情感, 比教师主观灌输更易接受、理解并表现出来。音乐有赖于人对歌曲的理解和再创造, 才能得以完美再现。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本身要以真实的情感和饱满的精神状态去感染去学生, 激发其情感, 还要善于创设情境, 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以促进对歌曲的理解。此外, 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呼吸演唱不同情绪的歌曲。在不同体验中, 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主动性、想象力和创造力, 让演唱更具表现力。
三、在合唱教学中创造美
合唱的艺术内涵较为丰富, 和声的效果更利于启迪学生的音乐思维。合唱艺术使艺术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 是在音乐教学中实现德育功能的一个重要途径。
1. 以美导行。
音乐教学不仅在于模仿,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创造美。素质教育是“做人”的教育, 重视“学会共处”这个做人做事的基础。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交往, 学会与社会共处, 这是这个时代对教育工作提出的要求。而合唱则是一种集体活动, 在活动过程中需要学生之间相互协作配合,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唱教学以音乐为纽带, 提供了师生情感交流互动的空间, 有利于确立平等、信任的人际关系。此外, 合唱教学以合作为基础,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学生在合唱的过程中相互合作、相互配合, 为寻求同一种美的演唱效果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状态与情绪, 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学会如何去创造美。
2. 以美治心。
音乐是感情的有效表达。当学生对音乐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时, 心灵就自然而然地得到陶冶。合唱队作为一个特殊的团体, 更有利于发挥音乐之美, 滋润学生的心灵。在合唱的选材中, 有的雄壮激迈, 有的诙谐轻松, 有的优美抒情, 有的悲伤愤怒, 音乐中所蕴含的多态之美可以丰富学生情感, 使他们在聆听和演唱过程中产生共鸣。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内在美, 引导学生多听、多思、多唱, 用心去感受、体验音乐之美, 以达到陶冶身心的教学效果。
如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伴随着抒情的旋律, 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幅充满爱心的画卷, 在歌曲的吟唱过程中, 学生可以体会到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大家庭, 只要人人都付出自己的真心真爱, 这个世界会更加美好。
整齐柔美的音色、清晰丰满的和声、优美感人的意境是合唱教学所追求的艺术效果, 合唱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合作配合、共同寻求美的训练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心灵得到陶冶和升华, 艺术素养得到提升, 有利于提高他们审美、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谢嘉幸.师生关系——音乐教育的现代观念之一[J].中国音乐教育, 2001 (7) .
浅谈德育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论文 篇3
关键词:德育教育 中学历史 现状 渗透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在中学教学中的推广和渗透,德育教育也逐渐成为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历史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可以为人们提供理解过去、计划未来的参考依据。中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因此在中学历史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德育教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的现状
由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习惯以分数量化学生的学习成果,并不重视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教育,因而德育教育渗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开展状况并不理想。历史知识比较枯燥、乏味,学生提不起学习历史的兴趣,甚至会出现厌学的情况,长此以往很难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也不利于中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理念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行和新课程标准对于历史教学目标规定的愈加明确,历史教学质量硬性指标得到了提高。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如何更好地发挥历史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借鉴作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已经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当务之急。
二、渗透德育教育的概述
我们这里所讲的德育是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者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有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历史学科是指关于人类社会中过去的事件和行动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进行系统地记录、诠释和研究的成果。历史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提供了理解过去、计划未来的参考依据。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美好品德的形成及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策略
(一)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转变教学观念
长期以来,教师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惯用分数和升学率对学生进行评定,只注重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造成学生品德行为上的“断腿”,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该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科学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共同发展。
比如,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到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一代代人民群众和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让学生掌握事件发生的背景、时间、经过、结果以及历史影响,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而且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理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先辈们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精神和献身精神。
(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以德服人
教师不仅是学生科学知识上的引路人,更是学生为人处世的示范者。只有心灵美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道德高尚的学生。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首先历史教师自身必须学会做人——胸怀天下,心系祖国;严于律己,治学严谨;感情充沛,易于合作共处;诚实正直,光明磊落;诲人不倦,关爱学生。我习惯在讲课之前先跟学生讲述一下目前发生的国家大事,比如马航失联的事情。我从马航失联开始,一直关注到结果出来,并将自己了解到的信息告诉学生。我发现在我带动下,学生也越来越关注关系国际民生的大事,并且会对此进行评论。在这种讨论中,不仅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了,而且他们对于评价一件事情的角度不断完善,水平在不断提高,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国家意识、政治意识、道德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三)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明确教学目标
渗透德育教育,与其华而不实,不如制定小而实用的目标。历史教学中,教师重视政治信仰是必需的,但是片面强调历史教学的政治属性,反而不如把德育教育重点放在诸如个人的道德、品质、信念这些小处上。这样,目标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学生在生活中的为人处世提供借鉴。
在讲完辛亥革命这节课后,我让学生发表对它的评价。很多学生都对辛亥革命的失败表示惋惜。我就让他们假设:如果你是孙中山,你会怎么办?这样的假设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思考。经过思考,学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如果我是孙中山,我不会轻易妥协,更不会将我方努力的成果白白奉送出去。我会选择与他对抗到底,对抗到底尚有一线生机,而妥协了只会助长小人的嚣张气焰。我点点头,肯定了他们的说法。我觉得这节课上得非常成功,我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面对恶势力的威胁,我的学生也可以做到不轻易妥协。我深刻地感受到,与其制定让学生“爱国”这样空泛的目标,不如从小方面入手,培养他们为人处世的思想品质。
四、结束语
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是通过对历史人物、事件的回顾,使学生吸取经验教训,能够指导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实践中正确处事。同时,中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要通过转变教学观念、明确德育教育目标、以德服人等方式渗透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初中历史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56—57.
[2]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1.
[3]历史教育心理学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2013:112.
[4]情感教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99.
浅谈德育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论文 篇4
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英语整体素质。课堂教学则是主阵地,作为教师,其职责就是把握好这主渠道,利用好这主阵地、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那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呢?我在教学中作了如下的探讨和尝试。
一、应该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思想性,在语言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训练学生的思想素质。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要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育之中,要渗透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在思想也应得到良好的熏陶,树立正确的思想和培养良好的品德,明确学习外语的目的,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习的兴趣及克服困难德意志和毅力。”我认为,思想教育要寓于语言教学之中,既然是寓于,就不是灌输,而是渗透,是德寓于智,潜移默化的过程。
英语教学可根据不同的语言材料,对学生适时地进行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的渗透。例如在教学中讲有关“Sports”这一部分知识的时候。我在教授语言的同时,向学生渗透“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更高、更快、更强”,“重在参与”等意识,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鼓舞学生的竞技斗志,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困难和挫折、敢闯敢拼而又不失风格的品质。在学习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印刷术和造纸术时,我在让学 生了解华夏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同时,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了他们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九年级中 “Saving the earth”这一单元论述了人类对地球的种种破坏和地球面临的处境。如何围绕这一语言材料完成教学任务,又如何利用它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所肩负的使命呢?我通过设置问题把他们引入主题。问题设置的适时、恰当就如同了学生一盏灯,让他们在摸索的过程中顺利到达目的地。在进入新课前我问了他们这样两个问题:(1)Do you love your mother?If your mother is danger,what will you do?(2)Do you think the earth is the mother of man?If the earth is in danger,what should we do?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了我的问题,从而顺利地过渡到本课的标题。从自己母亲的安危联想到人类母亲的安危,是他们感受到了一种使命感,一种紧迫感。
二、应该利用社会热点,活化英语课堂的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信息反馈”是重中之重。传统地拼读,认记,教师教得乏味,学生学的吃力,降低了学生学习兴趣,效果不佳。近年来,我在这方面做了有心人,把词汇教学与学生喜欢谈论的社会热点问题联系起来,边学边练,学了即用,这样既便于理解,又易于提高。让这些看似孤立、单调的词汇成整个语言项链中熠熠生辉的珍珠。例如在教单词cartoon时,我在给学生看了一些卡通画片后,他们很快就理解了词义,随后我又拿出一份China Daily,指着上面一副关于美国充当国际警察的漫画要求他们讲述漫 画的内容。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他们不但知道了cartoon另一词义“漫画”,而且用刚学过的单词恰到好处地痛斥了美国的“假人权,实霸权”的丑恶嘴脸。在讲生词shame时,我给学生放了一段有关广东两岁儿童小悦悦在十八分钟内先后被两辆车压过,但从小悦悦身边经过的十八个路人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最后被一个拾荒老奶奶挽救的视频,我问了学生两个问题:(1)Do you think those people shame ?(2)Should we feel shame at what they did?这两个问题不但融入了shame的基本用法,而且易于学生理解。回答问题后他们感到: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应出手相救、见义勇为,那些见死不救的人是永远要遭到唾弃的。
三、应该把语法教学与交际能力训练结合起来,在语言交际中理解和巩固语法知识。
语法是语言的躯干,只有掌握了它,才算掌握了这门语言。许多人认为,语法是纯理论的,一般很难使这个阶段的教学活起来,更不用说进行素质教育。这里有个观念的转变问题。美国著名语言学家道格拉斯、布朗说:“语言的最高境界不只是掌握语言形式,而是掌握语言形式以完成语言的交际功能。”如果我们把教学的目标指向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训练,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学习语言离不开特定的语言环境,教师营造一个良好英语环境,通过丰富多彩的、具有特色的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锻炼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是必要的。如:我在讲授语法“IF”句式时,我没有单纯地去讲授它的语法规则,而是通过创设一定的语 言环境,让他们在理解运用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会语法。首先,我让学生看了五幅画(这五幅画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人类对地球的种种毁灭性的破坏,例如:大气污染、水污染、捕猎、乱砍乱伐等)再让他们说出这五副画的内容及可能导致的后果。开始我采取老师问学生答的方式,让他们在情境中感受语法的运用。我指着第一副画问:If we catch all the fish in the river,what will happen?学生给了许多答案,如:There will be no fish left for us;We will have no fish to eat;The river will not be beautiful.等等,他们的回答已经不知不觉地对语法进行了运用,随后我采取学生问学生答的方式进行以下四幅画的训练。学生积极性很高,准确、流利地说出了画面内容。最后,我又让他们列举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污染地球、破坏生态平衡的例子来进行巩固,就这样,他们在语言实践中加深了对语法知识的理解并熟练了其用法、规则。
四、应该把学生推向教学过程的前台,在教学参与中增强他们的素质。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多层次、多方位地设计一些适当的小语言环境,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语言知识,通过二人活动、小组讨论、游戏、表演等形式充分地使用英语,提高交际能力,让学生通过英语的运用,体会交流思想所带来的喜悦,充分调动学生,使学生的英语学习进入良性循环。
在讲授 “Saving the earth”时,处理完生词damage,desert,pollute,be fit for这几个生词及词组后,我让他们俩操练,用这些词及词组描述地球所遭受的摧残,他们很快地就说出了下列句子:If we damage all forests,the earth will turn into deserts;If we go on pollute the earth,it will not be fit for us to live on;Polluted water is not fit for us to drink.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教师要注意做好两方面的准备工作:(1)设置语境。语言是在情景中表达其意义的。情景可以是教材本身所提供的,也可以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的。而语境设置的质量,也直接影响到交际的效果。如:“Saving the earth”的课型是对话,在掌握了语言点后,让学生扮演文中人物是必要的,教师创设语境,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表演对话,从而对语言知识加以体会、练习、运用并巩固是至关重要的,后者是语言的升华。(2)定量训练。俗话说:“拳不离手,戏不离口。”意思是要多练。课外指导学生阅读生动有趣的英语读物,看原版英语电影,听精彩的英语名著对白并进行模仿,让学生朗读并复述课文,让学生操练多种句式,让学生定期举办英语小报、英语角、英语晚会,让学生坚持做Daily reports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见多了,说多了,练多了,素质自然就增强了,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去思考、质量甚至尝试是很有必要的。在讲授 “Saving the earth”的末尾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How can we save the earth?这个问题是个开放性问题,有一定难度,但学 生纷纷举手都他们给了多种答案。如:We must control the population and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 content of people’s character.The factories which produce waste gas and water should be closed.他们的回答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大大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兴趣是一切的动力,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才会积极地开动脑筋,认真思考,想方设法以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去获得最多的知识。开展素质教育,就是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首要任务,要把“趣味性”体现在课堂上,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兴趣。学生一旦对英语产生了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语言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并能潜心钻研教材、去体会、总结语言规律并加以运用,对他们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未来的英语教学改革,最根本的是造就基础扎实、知识面广、思路宽广的综合性人才。如何真正做到教语言、教文化、教育人的综合统一,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为此,我将不断学习、不断地积累、不断地探索,力争闯出新路子,让素质教育和英语教学更加有机的结合起来!
浅析素质教育在中学英语
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浅谈生命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篇5
作者:孙家喜
来源:《新课程·上旬》2013年第01期
摘 要:教师在教学中要挖掘教材中蕴藏的生命教育资源,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教育,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关键词:数学教学;渗透;生命教育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载体作用,充分挖掘教材,抓住课堂教学契机,将生命教育有机地渗透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
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该如何渗透生命教育呢?
一、充分挖掘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生命教育
教材是实施生命教育最有效的载体之一。在苏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中可以说处处蕴含着生命教育的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生命教育巧妙、合理地结合教科书中与生命教育相关的知识点的教学,让学生在获取学科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生命教育。因此,教师要从教材内容众多的相关知识点中选取一些贴近学生实际,又富有现实意义的生命教育题材,并采用学生易于且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生命教育,方能达到好的教育效果。如,在教材七(上)第9页的阅读“商品的条形码”,引导学生如何识别假冒伪劣商品,特别是不合格的食品,防止发生食物中毒事件。教材七(上)第52页讲到科学计数法时,可以结合“先见闪电,后闻雷声”这句话,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教师再引导学生在雷雨天气如何防雷击,提高学生的避险能力。教材七(下)第93页例2时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教育。教材七(上)第171页议一议两行人过斑马线,对学生进行遵守交通规则教育,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违反交通规则,不守秩序,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呢?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如果人人都遵守交通规则,才不会出现意外,同时体验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秩序,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文明、安全的社会环境。在教材八(下)第20页练习第2题导火线的长度问题以及轮船是否有触礁的危险等,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等。还有“噪声的污染”“丢弃了多少塑料袋”“心电图”“心率的调查”等都与生命教育相关,都是生命教育最佳的切入点。教师就要把握住数学知识与生命教育的契机,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实现生命教育与数学知识的渗透。
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努力打造活力课堂
龙源期刊网 http:// 学科教师在备课时,充分挖掘教材,渗透生命教育内容,突出情感目标。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突出生命教育,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制定的重中之重,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热情鼓励每个学生,实实在在营造出平等、尊重、和谐的学习气氛,让作为主体的学生亲自去思考、去发现、去体验生命的可贵,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经验、学习兴趣、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现有条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力求保证学科课堂的生命活力,保证学生的生命健康成长。
三、学习我国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
在我国数学史中有许多引以为豪的数学家,他们刻苦研究,严谨治学,勇于克服艰难险阻的事例,深深地激励着学生。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引入天安门、故宫的对称,京剧脸谱的对称,强化民族精神教育,让学生有一种民族自豪感,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随时根据具体情况渗透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而且还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给我们的材料,创设有关情境对学生进行环保、爱惜时间、爱护公物、节约能源、遵守公共秩序等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
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促进身心健康,激发学习兴趣的催化剂。现代医学认为,一方面,心理健康依赖于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心理健康又会影响身体健康。临床医学研究表明,近五十年来在十大死因中排在前三位的都是心理性疾病,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心理压力过大,不良情绪体验多,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等。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缓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愉悦的心境中快乐学习,在活泼的课堂中绽放思维的火花,同时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体验生命的美好。
总之,我们紧紧围绕生命教育主题,结合数学教学的特点和教材内容,通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学生的参与、互动,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体会到生命的意义,感悟到生命的价值。
参考文献:
浅谈德育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论文 篇6
一、德育工作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是教育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对每一位学生来说,其学习的第一动力来自于教师。因此,教者是否能够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语文老师必须从以下两方面来做好工作。
1.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
高尚的职业道德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老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学生也在仔细地观察着老师的一言一行,通过模仿比对,也即是“为人师表”。首先,教师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初中生由于刚从低年级段走入中年级段,在生理及心理上都还不够成熟,他们在生活中还有着很大的依赖性,而其最容易依赖的人除了自己的父母就是自己的老师。因此,语文老师要真正让学生相信自己,首先就要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进行严格要求。其次,要有很高的工作积极性。情绪可以感染人,教师如果在课堂中能表现出极高的工作热情,那么所教的学生也会受到感染,从而喜爱这门学科。可以想象,一个不爱语文学科的语文老师,怎么能教好学生的语文,因此,语文老师要在课堂中保持活力,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热情,使他们也真正热爱语文。
2.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初中生由于年龄的原因,对于很多知识还不了解,同时他们又对新知识存在着渴望。因此,语文老师在学生面前适当地展示自己渊博的学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将学生所获取的知识比作一条小溪,那么我们教师的知识就必须是一条江河,要让学生有“水”可取。“小溪”与“江河”的对比,为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对老师的要求仅仅是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学识,但是这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知识获取的需求,语文老师要在掌握相关专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其他学科知识的获取,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同时,老师还要在研究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个体研究,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总结教学经验,以此研究出一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之路。
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是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从教师的备课开始,就应当将德育考虑进去,具体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我国的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始终占据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更应当引导学生认识到小家与大家的联系,认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的繁荣有着不可脱离的关系,从而树立起奋发学习,努力报效祖国的思想。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很多的名家大作,其中塑造了很多的形象人物,他们时刻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起到了无可比拟的作用。如,文天祥的.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让人热血沸腾;周恩来同志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更是激人奋进;鲁迅先生因为国人思想之愚昧,愤而弃医从文,让大家清晰地认识到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紧密关系。这些都向大家述说了爱国的思想,学生在学习这些课文时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应该在课本的基础上,继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在充分学到知识的同时,思想更加受到教育。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之中,如何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可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一生。初中学生思想活跃、热情向上,同时还对神秘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这使他们极容易受到现代社会中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从而在享受中迷失了自我。还有一些学生存在着远大的志向,但是迫于家庭条件或者社会条件不允许,而产生挫败感,每当这些情况发生时,语文老师就应当积极地发挥作用,对其思想进行积极的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进行健康的思想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健康教育,让学生充分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并就自身存在的缺点进行积极的改正。同时,当学生遇到挫折时,教师还要积极地帮助他们树立坚强的信心,加强心理承受能力,并教会他们如何面对学习及生活中的压力。如,在《皇帝的新装》一文中,面对小男孩最后所说的一句实话,我们要拿出来重点讲解,就其保持着难能可贵的诚实进行宣传。
4.进行法律基础教育
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是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基础部分之一。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他们有着优越的物质条件,但是带来的就是对物质的追求,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极容易产生好吃懒做的习惯,甚至会发生违法事件。所以,在语文课堂中进行必要的法律知识宣传非常有必要,让他们懂得纪律、法律的重要性,从而让他们学习做人的基本道理。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并不仅仅是知识教育,而是应当在文字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将道德放入其中,有效地将“道”渗透入“文”中去。教育不仅要培养出具有高学识的知识青年,同时更应当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这样才能不违背教育的本质。
参考文献:
[1]谢艳玲.语文审美教育中的道德教育浅谈[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01).
浅谈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篇7
一、中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原则
1.找准“渗透点”
中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因此, 德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 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 大多寓于知识之中, 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 才能悟得育人真谛, 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 即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学习的主人, 教育的对象, 这就要求德育工作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 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 只有找准渗透点, 思想教育才能直透心田.
数学自身充满矛盾、运动和变化.在教学中揭示数学规律,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德育的一个主要方面.如正数和负数、已知和未知、数与形、特殊与一般、实数与虚数.一些重要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如待定系数反映了已知和未知的矛盾转化过程, 数形结合揭示了直观与抽象的联系, 归纳法反映了事物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2.把握“渗透时机”
教师从教材出发, 觅到源头——渗透点后, 引出源远流长的“活水”.显而易见, 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 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 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 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 因材施教.德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 “情动”而“知书达理”, 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 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 牵强附会, 强行渗透, 也不能只顾及教学, 对德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 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 只有精心设计教学, 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数学美给人们以精神享受, 从而激发起学习研究的兴趣, 另一方面又会给数学的发现带来积极的影响, 数学美绚丽多姿、深邃含蓄又充满理性.在教学中, 要不断挖掘、引导、创设情景, 让学生鉴赏、体会, 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三角形面积undefined和undefined形式的统一, 体现了数学的和谐美;三角形形状千变万化, 但内角和始终等于180度, 体现了数学的内在美;二次曲线的方程各异, 而在极坐标系中, 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完美地表示成undefined, 体现了它的统一美.
3.掌握“渗透度”
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育人从哪儿选择突破口, 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突破的问题, 教师要恰到好处地处理二者的关系.而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时, 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 不到位, 则会功亏一篑, 效果不佳;而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 变成政治课、思想品德课, 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 又能抑扬有节, 调度有方, 处理好渗透的尺度, 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
德育教学中处理好渗透的“点”“时”“度”至关重要, 找准“渗透点”是重点, 把握“渗透时机”是难点, 掌握“渗透度”是关键.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 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 发挥课堂教学德育的主渠道作用.
二、中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1.紧扣教材, 自然渗透
德育渗透要从教材实际出发, 寓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 使科学性与思想性水乳交融, 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 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如果生拉硬扯, 像贴标签一样贴上去, 则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如圆锥曲线的离心率e的量变引起点的轨迹的质变 (e=0是圆, 0
再如两圆的位置关系 (相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 则可以看作是将其中一个圆相对“静止”, 另一个圆相对“运动”形成的.在数学教学中, 充分利用这些内容, 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又深刻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绝对与相对、静止与运动、特殊与一般、量变与质变、对立与统一等辩证关系.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 研究和解决问题.
2.深钻教材, 挖掘德育素材
在数学教材中, 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处于明显的位置, 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 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讲勾股定理时, 介绍中国人商高比外国人毕达哥拉斯早六百多年发现.再如学习圆周率时, 介绍我国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利用割圆术求得3.1415926<π<3.1415927, 比西方的数学家取得相同成果整整早一千多年, 世界天文学机构将月球背面的山命名为“祖冲之”谷地, 可见国际上对他的敬仰, 并讲述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另一方面也可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
3.把握学科特点, 增强渗透的生动性
把握本学科性质和特点, 在渗透德育时, 充分发挥本学科优势, 增强生动性, 还可以结合教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日常行为教育等.如在近代数学史上, 我国杰出的自学成才的数学巨匠华罗庚和勇摘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的陈景润, 还有被国家授予科技特等奖的中科院院士吴文俊教授的计算机证明理论, 使数学电子化成为现实, 引起国际科学界的高度重视, 在国际上被誉为“吴方法”……这些卓越的数学成就在世界数学史上写下了灿烂的篇章, 像一颗颗璀璨的明星, 闪烁在科学界的星河中, 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经常对学生进行这种启发教育, 既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又能激励学生为建设祖国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而刻苦学好数学.
4.用高尚师德感染学生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有一个精辟的论述:“决定一个学校办学的方向不是校长, 而是每一个教员.”这一论述阐明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决定作用.因而教师队伍的师德教育对于整个学校的学习风气起着很大的影响.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 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也是直接的.教师认真备课, 认真辅导, 认真批改作业, 用高度的敬业精神感染学生;课堂教学中教师用精辟的分析、形象的比喻、巧妙的启发、严密的推理、生动的语言、精心的板书尽量体现学科中美的神韵;用深入的思考、顽强的探索、严格的规范、准确的计算、感人的故事尽力体现学科的精神, 这样学生不仅学得愉快, 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科学精神和美的陶冶, 从教师身上体会到责任感、敬业精神等做人的道理.
5.寻求最佳结合点, 增强针对性
德育不仅要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结合, 而且要选准德育要求与学生精神要求的最佳结合点, 才能增强德育的针对性, 收到较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 善于体察和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 在渗透德育时对症下药.德育要结合数学教学内容, 因材施教、因地施教, 切忌形式主义、牵强附会, 不搞形式主义.根据学科特点, 适时、适当、适量地进行德育渗透, 使学科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知识、技能技巧构成的智力因素系统内, 从而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受到更完备的教育, 形成更全面的素质, 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8
关键词:中学化学 德育
学校的工作是教书育人,育人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育人的德育教育应该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作为中学化学教师的我们,应充分利用化学学科中蕴含的极其丰富的德育素材,有机地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思想品质教育和环保意识教育等,以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一、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化学涉及的化学史料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向学生介绍我国历史上对科学技术的贡献,介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操。
我国古代科技的卓越贡献,除了四大发明外,还有许多研究居世界领先地位并对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例如南北朝的陶弘景找到了鉴别硝石与朴硝(硫酸钠)的最简便方法,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焰色反应”。发现“焰色反应”并应用于物质的鉴别,比欧洲早一千二百多年。再如葛洪在《抱朴子内篇》里说:“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等。在当时葛洪能有这样丰富的知识是难能可贵的,对世界炼金术的影响极大,不愧为炼金术史中的一位杰出的人物。
在现代化学史上,侯德榜发明的联合制碱法,是当时最先进的制碱法。1965年6月,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共同协作,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的方法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1982年1月15日,又人工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2008年9月25日至9月28日神州七号成功发射并返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航天员进行首次出舱活动、实行航天员太空行走,使我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太空出舱技术的国家。”神七航天员的舱外航天服以及返回舱回收伞中所用的原材料,都是由成都海蓉特种纺织品有限公司生产提供的。用在航天服以及回收伞上的纺织线材具有弹性好、抗强辐射、耐超低温、强力高、重量轻、缓冲性好等特点。为航天员的成功出舱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
化学教师还应广泛学习,博览群书,以掌握进行德育教育的丰富素材和大量知识,为广泛宣传我国化学家的成就而积累大量素材,同时,也要适当搜集一些世界著名化学家的成就和他们的轶事,特别是教材中提到名字的化学家。要突出他们的爱国心,坚忍不拔的精神,绝妙思维的方法等,以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中学化学教学内容中充满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自觉地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教材,阐明化学概念和规律。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这种物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三言两语所能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化学教学应使学生对此有所认识。教师可结合物质的结构、分类、性质、化学反应的条件以及变化规律等内容的讲授,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在讲“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增大浓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该规律的前提条件是,增大浓度不改变反应的本质。如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增大稀硫酸的浓度生成氢气的反应速率加快,但当稀硫酸变成浓硫酸时,该规律就不再适用,因为浓硫酸与锌反应,主要产物不是氢气,而是二氧化硫。使学生建立量变引起质变的概念。化合与分解、溶解与结晶、得电子与失电子、阴离子与阳离子、化学反应的吸热与放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原子核与电子、氧化与还原、阴极与阳极、正极与负极、充电与放电、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等等,都是对立统一矛盾的结合体。
在讲“质量守恒定律”时,可通过在天平两端各放一个放有等质量的锌和等量盐酸的密闭容器或气球,让一端反应,另一端不反应的对比实验来演示。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使学生认识到参加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和相等的结论。让学生学会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用科学的头脑去思考问题。
教师在化学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并使学生逐渐学会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分析处理问题,从而把学生塑造成一个自觉的辩证唯物主义者。
三、思想品质教育
一个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的形成,需要社会、家庭、学校诸多方面的教育和训练,而课堂教学则是形成良好意志品格的重要阵地。在化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刻苦学习、勇于进取的精神和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作风。化学是一门体系严谨,结构紧密,科学性极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中会受到良好的科学素养的训练。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成分。在实验课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严格操作,认真实验、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爱护仪器的主人翁思想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德。结合教学,有重点地介绍中外科学家发现重要定律和原理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锐意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
意大利青年化学家索布莱洛制备硝酸甘油是,被硝酸甘油炸伤了手和脸。瑞典青年科学家爱弗莱·诺贝尔继续研究,在失去了多名同事包括他的弟弟埃密·诺贝尔宝贵生命的情况下,诺贝尔没有退缩,仍然不屈不挠地继续研究下去。终于驯服了硝酸甘油这匹烈马。先后发明了可以引起炸药的爆炸的装有雷酸汞的雷管,填有硅藻土比较安全的黄色炸药等等。李比希和波拉德同样得到了来自盐湖水的一种红棕色液体,李比希没有深入研究,认为那是“氯化碘”。而波拉德没有轻易下结论。他经过仔细研究,断定那红棕色的液体是一种未发现的化学元素。后来法国科学院把这个新元素改称为“溴”,李比希因粗心而与溴的发现失之臂。居里夫妇用四年时间,从30吨铀矿渣中得到了0.1克镭,居里夫人也因此染病去世。乔治·诺克斯和托马斯·诺克斯两弟兄,鲁耶特,尼克雷等化学家在研究氟元素的过程中,不是损害了健康,就是献出了生命。这些内容对培养学生优良品质,优化学生素质,都会起到良好作用。
四、环保意识教育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已成为人类共同的呼声。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具有重大意义。在化学教学穿插环境保护教育是化学教师的教学内容之一。
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可以从学生身边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出发,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比如在讲铜与浓(下转第64页)(上接第63页)硫酸的反应时。要告诉学生二氧化硫是一种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成分,有酸化水质,毁坏树木、庄稼等危害。为了减少污染,我们将实验中的铜屑改为弯成螺旋状的细铜丝,铜丝与浓硫酸接触即反应,脱离即停止反应,可以让学生轮流观察或操作,使二氧化硫的产生降到最低限度。改进后的实验,药品用量比改进前少得多,同时能防止有毒气体二氧化硫的泄漏而污染空气。
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以及实验操作的改进等是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很好的内容。如药品的用量、气密性的检验、尾气的处理、实验废弃物的处理、实验的微型化改进,都会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科学的实验方法,使学生在化学实验中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
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阵地,灵活运用各种素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学生成为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论文 篇9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是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他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
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也明确提出了教师的根本任务:人民教师要遵照党的教育方针去教育学生。使学生在德、智、体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把德放在首位,是因为德调节着才的运用,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任何
一 个社会或阶级不仅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智力才能的培养,而且首先要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成为这一社会或阶级所期望的德才兼备的人。学校教育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极大,每位教师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所以,我们要本着全面负责的精神,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就拿语文教学来说,这是一门德育与智育联系密切的学科,每一课都应有一 定的德育教学目标。这就必须把德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例如《劝学》一文中,作者以“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来说明学习和改造的重要性;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事例推论及人,即“君予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过讲解,使学生总结出作者的用意,“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这样,学生既分析出了文章的论点——学习的重要性,又使他们从思想上提高了认识。文章又用“蚓和蟹”、”骐骇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等进行正反对照,来论证学习应有的方法和态度,启发他们总结出学习动力不强的现状,进行适时地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达到的。从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我们就把德育很自然地渗透到了教学当中,德育目的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10
黄红梅
摘 要:德育教育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之一,地理教学中有丰富的德育素材,本文在阐述中学地理德育目标、特点和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德育途径,把地理知识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地理教学成为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德育
渗透
中学教学
地理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首要内容,它贯穿于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中,贯穿于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中。而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性,在培养学生品德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学科优势。因此探索学校课程中的德育途径,充分发挥地理课程教学德育功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1.中学地理德育的目标
中学地理德育的目标即为国家新课程标准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与国家规定的中学生德育目标是一致的,在实施每单元地理课的教学中,上好每堂课,落实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就可以逐步完成中学德育目标。具体的要求有: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中学地理德育的特点 2.1依存性
依存性是指德育在地理教材中没有独立的体系,而是依存于地理知识之中。因而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要寓于地理知识的传授之中。2.2协作性
协作性指德育有些内容的传授需要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联合协作完成,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明确自己承担的任务,发挥更大的作用。2.3随机性
随机性要求地理教师注意从教材中挖掘出包含的德育因素,把握好教育的时机,引导学生把分散的,不系统的,不明显的思想教育因素集中起来,发挥其德育功能。2.4渗透性
渗透性是由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比地理知识的接受难得多,不能急于求成,要以细雨润无声的精神,为学生心田播种,扶植他们奋发向上,成为欣欣向荣的长青之树。3.中学地理德育内容 3.1 课本中挖掘德育素材
挖掘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的教育素材,辩证唯物主义是地理德育的思想基础,物质观、运动观、联系观、发展观教育,都可以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得以体现。例如物质观,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宇宙是物质的”,“大气的物质组成”等;运动观,涉及的内容有“地
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海水的运动”、“陆地水的循环和转化”等;联系观,涉及的内容有“日、月、地三者的关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等;发展观,涉及的内容“全球气候变化”、“海陆变迁和地表形态的变化”、“城市聚落的形成”等。高一自然地理的各章节普遍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这给教师挖掘教育资源,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的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3.2 生活实践中获得德育素材
新课标提出:当代地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而地理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我们身边蕴藏着丰富的与地理学科相关的案例。以我们生活的成都为例,成都城市的交通现状与问题,成都的城市化及其问题,成都的城市规划的变迁,成都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活动,成都的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成都的气候变化,成都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成都的工业发展与变迁,成都的城郊农业发展现状。4.德育渗透的途径
4.1地理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
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源泉和德育过程的基础,通过活动进行德育是德育的方式之一。学校德育不仅渗透于课堂教学中,还融于课外活动中,课外活动是学校在教学计划之外,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的各种活动,如气象,地震、矿物标本采集等,课外活动以它的课外姓、主动性、实践性、多样性、灵活性等特点决定了它的教育作用,在活动中,学生通过做实验,制作地理模型,研讨课题等各种实践,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课外活动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合作的机会,提倡每个学生做自己最擅长的工作,注重每个学生个性的发展。通过集体的活动,学生将会学会处理自己与别人的关系,感受到合作与宽容对于集体成果的
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通过组织学生天文观测,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力和毅力。如对月相的观测至少要坚持一个月,特别是下弦月相需要后半夜进行观测。坚持下来的同学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锻炼了自己的意志,而坚强的意志是一个人宝贵的财富,是事业成功的根本。
4.2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现在好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一些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养成了不能吃苦,自私自利,唯我独尊,凡事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性格和积习,如果这些积习伴随着他们走上社会,很容易给他们自己和社会造成危害,而地理教学中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和其中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社会生态理念,有利于进行正确的人际关系和吃苦耐劳教育,地理教学使人明白,无论是社会中的个人,还是国际社会中的国家,要取得自身长足发展,要有正常的竞争和永久的合作以及人际关系协调的积极性,通过地理问题的教学,这些内容特别容易被接受,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如野外地质考察、大气环境质量的测量、企业三废物质处理的调查;当地的经纬度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测定等实践活动。参与这些地理活动都有利于让学生体验工作的艰辛及工作中竞争和合作的团队精神,比较复杂的地理问题,只有在地理活动中发挥群体协作的优势,才能解决,因此,地理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建康个性和良好的人际关系。4.3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传授地理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德育渗透更要紧,教师自身的德行以及课堂上对学生德育的教育,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要让课堂教学成为实施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加强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是培养学生具有良
好的道德素养和优良心理品质的需要。
课堂德育是学校德育中最丰富、最有效、最现实、最灵活的一种形式。80年代以来,国外“课程设计的人本化”和我国对素质教育的研究,作为教育改革的热点,已引起了现代教学论和当代心理学家的极大关注。贯穿课堂教学中的德育,与智育、美育、体育、劳育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着导向、激励、调节和强化的功能。因此,加强和改进课堂德育对实施素质教育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学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目标在实施的过程中世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传授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始终存在的,渗透于教学活动之中。4.4 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一个小系统,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多方面合作协调,地理学科在这方面的作用很大,学校可以利用地理活动的机会,开展有关环境保护的宣传,如杜绝和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的号召,可以以墙报的形式来进行,使学生了解资源的有限性,使学生自我体验到资源的危机感,把“资源道德意识”融合于校园文化生活之中;地理教师可以和学校有关部门协调,利用劳动课开展绿化校园、美化校园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会其行为对生活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环保参与意识;开展在校园内建立电池回收箱等形式的活动,让所有学生了解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潜移默化地渗透环境道德意识,使学生保护环境的做法成为自觉意识。4.5在设计练习时渗透创新意识教育
地理教学中涉及许多自然之谜,例如太阳系的第十颗行星之谜,外星人之谜,魔鬼三角之谜,生物起源之谜,恐龙灭绝之谜,板块运动力的产生之谜等等,此外,还有一些至今仍
有争论的问题,例如全球气候变暖到底是不是由于二氧化碳造成的等等,地理教学也涉及我国经济发展有待研究的众多重大问题,这些尚无定论的内容都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极好素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的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写出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练习,极大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地理教学的德育内容非常丰富,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要素,寓德育教育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外活动的各个方面,实施德育教育要有趣、自然,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还要注意施行德育教育的系统性,包括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意志情感教育等,要善于使德育情感转化为学生的行为,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育人。
参考文献:
德育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篇11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增强德育教育性
1、借助佳句以德育人
教材中有不少能激励学生思想品德升华的佳句,教师应适时给学生以点拨,让学生从中感悟,进行思想品德的熏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达了旷达胸襟,深含思德韵味,能给学生以思考与启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流溢出政治抱负,均能激励学生感悟,给学生以思考与启迪,这些千古佳句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内涵,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品味,从中受到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感染和熏陶,从而获得品德教育。
2、借助古诗以德育人。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悠久灿烂,而古诗更是这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教学中利用古诗里蕴含着的丰富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来教育学生效果非常好,有一段时间我班有不少学生将没吃完的馒头到处乱扔,看着白白的馒头被丢弃我十分心疼,早读时我将《悯农》,一诗抄在黑板上,让学生反复朗诵,事后学生的这种坏习惯改了许多;学习了李白的《行道难》结合班上有些学生厌学的现象,教育学生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只要不断努力,自己的抱负总会有实现一天。
二、不断增强德育渗透意识
语文教师应是探究教学育德功能的“弄潮儿”,在深入理解、钻研教材时对教材体现出的思想与情感内涵保持激情,用高度的工作热情、深厚的才识与高超的教学艺术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寻找育德育智的最佳结合点,启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实现他们思想与情感的升华、进化,使课堂教学的智能训练、品德教育、美感陶冶与行为修正诸多作用融为一体。
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做到与学生同心、同情、同感,又要保持施教者的清醒、主动地位,既能同学生融成一片,感染、打动学生,又能保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权威。如果说游泳教学最有效的手段是“师生同泳”,那么教学也是这样,语文教师只有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同学习,同感受,同思考,同共鸣,才能使学生进入善学、善思、善得的学习境界,教师在这时也就达到了“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教育艺术境界。
三、丰富课堂形式,享受语文学习多样性的乐趣
利用语文课的特点,让语文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如语文综合性活动,排练课本剧,辩论赛,演讲课,都应该让学生尝试。但是,课堂活动要避免流于形式,如表面热热闹闹,而实质上一堂课下来,学生没什么收获。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作好充分准备,能对学生作具体细致的辅导,并能亲自做些示范,当然教师只导不做,具体操作都由学生去做。比如,上《石壕吏》一课,我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一个情景剧,并出演。官吏的残暴,百姓的疾苦,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有的学生演着演着竟哭了,因为他完全把自己带入了那情景当中。开展语文课堂活动,主要为了让学生享受整个过程,掌握相关知识,提高能力。这样的活动点缀于正常的语文教学中,就好象是有营养的点心,让学生快乐健康。我还曾让七年级全班同学共写一篇作文,题目为“我在月球上的一天”因为每个同学只能说一句话,所以孩子们积极性很高,都希望自己的那句话是最精彩的,一堂有趣的作文接龙课就在快乐中完成了。
四、运用符合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1、在教学方法上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素质的提高和情感的培养转变。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及凭借语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及自我意识,多被动接受,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压抑和扼制其创造性。新课程注重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个性。
2、在学生的学法上加强引导,获取德育教育“活水”。
语文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学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实效性。其方法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成分,让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去感受德育魅力,明白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方法的掌握非常重要,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究学法,鼓励学生从德育的角度去置疑问难,竭力挖掘语文学科中的思想品德内涵和源泉,从而整合自身与文本以及作者与文本及学生学习之间的关系,学习文本中所折射出的文本中的人物以及编者、作者的思想品德,从学法上去感受其德育内涵,使学生自然进入一片充满美好的语文氛围和思想品德的“活水圣地”之中,且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使自身的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行和素养自然形成。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作为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新世纪的“德育工程”任务还很艰巨,如何将德育工作有机的渗透于我们的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自觉的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有待于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深入细致的尝试与探索,以上是本人在初中教学过程中一点粗浅的探索,希望有更多的教育者能投身其中!
【浅谈德育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论文】推荐阅读:
德育渗透功能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10-04
浅谈怎样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08-28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继续教育)11-21
德育教育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渗透08-25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教育论文11-20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12-01
中学语文中的德育渗透06-09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11-26
浅谈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