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渗透功能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2024-10-04

德育渗透功能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共8篇)

德育渗透功能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篇1

德育渗透功能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本文主要介绍了德育渗透功能的内涵、德育渗透的意义,重点探究了德育渗透功能在实际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德育;中学体育;渗透;应用

中学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不仅符合了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而且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要。由此可见,德育渗透功能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用,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德育渗透功能的内涵和意义

(一)内涵

德育的内涵较广泛,具有广义定义和狭义定义之分。广义上的德育,即指社会成员在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区教育等方面所接受的目的性影响;狭义上的德育,即指单方面的学校教育。受教育者在道德方面受教育者有方向、有计划的影响,进而在规范道德意识的影响下,开展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德育渗透,具体包括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自强不息教育、强大内心教育以及竞争意识教育等五方面的的渗透。德育功能,主要包括导向功能、完善人格功能、人际交往功能、生活功能以及社会功能[1]。

(二)意义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功能,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德育教育的连续性和系统性。由于体育科目贯穿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并且体育科目开设时间较早、持续时间较久,进而中学阶段渗透德育于体育教学中,能够确保学生接受到连续性的德育教育,能够加强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系统性。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多样性的体育活动中参与体育锻炼和体育游戏,适当的进行德育渗透,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实际的体育练习。学生在浓厚兴趣的引导下主动进行体育学习,在提高体育教学效率的同时,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目的。

二、德育渗透功能在中学体育中的具体应用

(一)结合学科特点渗透德育

中学体育教学科目具有集体性、实践性、自由性以及竞争性等基本特点。由于目前大部分中学生在家庭中属于独生子女,学生的分享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较弱,进而在中学体育这样的集体学习中,会经常出现独立活动、分散活动的现象。因此,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适当渗透德育的美育功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能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老师在体育教学中,巧妙渗透美育功能,即通过多样性的肢体活动和优美的肢体动作使学生对美的认识更加全面和具体,进而有利于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同时,在丰富体育素材的基础上,能够加强学生对体育动作的完善和练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美能力[2]。

(二)结合学生特点渗透德育

由于中学阶段学生在家庭背景、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不同,进而老师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功能时,要充分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仔细观察学生在思想意识、道德行为等方面的变化过程。例如,中学阶段的女同学在进行体育练习时,由于个别体育动作难度较大、体育动作较复杂,进而女同学会觉得体育动作乏味,进而会对体育练习产生抵触的学习心理,这时体育老师首先要对女同学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使女同学意识到体育动作的重要性和作用。与此同时,老师要采取鼓励性评价,全面调动女同学参与体育动作练习的积极性。此外,体育老师还要根据学生学习体育的差异性,实施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即因材施教。例如,对于班级内体育学习热情较高、体育成绩较好的同学,老师要适当的提高体育练习难度,进而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对于体育学习兴趣较低、体育成绩较差的同学,老师要设置难度较小的体育练习目标,进而树立学生学习体育的自信心,增强学生学习体育的主观能动性。

(三)结合教材内容渗透德育

老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充分结合教材内容,参照教材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进而实现德育渗透的良好教学目的。例如,在进行长跑体育练习时,大多数学生对长跑存在片面认识,学生认为长跑是一项枯燥的体育项目,进而报名参加长跑的`学生数量极少。实际上,长跑体育项目是一项考验学生耐力、培养学生坚强意志的体育活动,对于锻炼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毅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进行实际的长跑体育练习时,老师要为学生介绍长跑运动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长跑体育运动,进而使学生在参加长跑运动中勇于挑战自我、树立强大的学习心理。

(四)结合教师素质渗透德育

要想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进行良好的德育渗透,体育老师首先要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因为只要老师自身的素质得到了强化,在实际的德育渗透教学中才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体育老师不仅要注重自身的仪容仪表,还有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在丰富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自身的职业魅力。进而在渗透德育功能的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3]。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学体育教学中,通过德育功能的良好渗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而且能够全面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由此可见,渗透德育功能于中学体育教学,有利于促进体育教学事业迈向新的发展台阶。

参考文献:

[1]秦海生.德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教育探索,2012,04:141-142.

[2]步正.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好德育渗透功能[J].科技资讯,2012,22:199.

[3]李晓然.浅析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05:68-69+125.

德育渗透功能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篇2

关键词:名言警句,德育,自信心

教材中的名言警句具有言简意赅、易记、易背的特点, 当它们牢牢地扎根于学生的脑海中时, 就有可能成为学生今后人生道路上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时代在变, 学生也在变, 现在我们的国家已经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 社会环境更加复杂。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诸多的困扰和考验摆在教师的面前, 以往一些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如何走出困境, 使德育工作更有效果, 已成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所以, 中职语文教师更应注重在课堂上渗透德育, 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 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从而提升他们的情操。作为中职语文教师, 我们在保证语文课的教学内容的完整性的同时, 应尽量进行拓展和延伸, 在教学中增加更多的德育内容, 为此, 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发掘课文中的思想精髓, 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中职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 其中有着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有的深刻地阐述了生命的意义, 有的热情地赞美了人类的美好情感, 有的真实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有的精彩地描绘了壮美多娇的祖国河山。真善美在优美的文字中熠熠生辉。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优势, 进行德育渗透, 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 从而不断地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学习《史记》的相关选文时, 我通过对司马迁生平的介绍, 让学生明白顽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才可以成就大业;在对《鸿门宴》中人物进行分析时, 我重点分析了刘邦从被动走到主动, 最后终于成功脱险的原因, 让学生懂得是因为他在困境面前沉着冷静, 知人善用, 能屈能伸, 果断坚决, 最终才得以化险为夷。然后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面临困难时的表现, 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到在困境面前不畏惧、不退缩是多么的重要。在讲解《师说》这一课时, 除了让学生理解教师的含义, 我还引申到学生所学的专业上, 指出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所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质, 使学生明白自己努力的方向, 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是语文教学中德育与智育的统一, 通过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启发思考,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

二、积累名言警句, 给学生补充精神食粮

在中职语文教材中, 有着许多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课文的思想内容, 有时就是通过这些语句来体现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紧紧抓住这些闪耀着思想光芒的句子, 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例如讲解《离骚》, 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楚辞体的文体特点, 领略词句的含义, 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这一名句, 理解屈原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分析“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名句, 不仅让学生理解屈原为解决民生的困苦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而且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活学活用。学生牢牢地记住这句话后, 我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 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不畏困难的精神。教材中的名言警句具有言简意赅、易记、易背的特点, 当它们牢牢地扎根于学生的脑海中时, 就有可能成为学生今后人生道路上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三、在教学中使用多种方法,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中职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 大多数中职生都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失败者, 又因就业起点低, 社会对职业教育、中职生存在偏见等原因, 致使学生普遍存在自卑, 自信心不足等心理特点。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 一个自卑、懦弱的学生是很难适应社会的。那么, 作为一个中职语文教师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

(一) 在语文课堂上运用期望理论, 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在教育社会心理学中, 人们把由于对某人或某事始终怀着憧憬、期待、热爱、关怀之情而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 也叫期望效应。这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研究成果, 它证明了教育者的信念、成见和期望对教育对象能产生的有效的影响。

教师应承认每个学生都有潜能, 都有成功的愿望和需要, 相信通过努力, 他们能够取得某一方面的成功。对学生抱有积极的期望, 同时以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传递给他们, 就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使他们自觉努力地去实现愿望。这个适当的表达方式就是赏识, 肯定、赞美、表扬、鼓励以及宽容都属于赏识。实践证明, 赏识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 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学过程中, 即使学生表现得不够理想, 我仍然采用鼓励的语言来进行评价, 诸如:“你今天表现真出色, 你真不错, 朗读课文声音这么洪亮!”“看, 今天我们班的某某同学也能主动回答问题了, 进步真大!”“虽然你回答的问题不是很准确, 但你能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这也是你的进步。”这样的话语常常出现在我的课堂上。这些激励性的语言, 使学生发现了以前未曾注意到的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在一次次的鼓励中, 学生不断地朝着我们的期望迈步, 自信心由此得以激发。

(二) 以课文中的名人做榜样,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实践证明: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就像一面旗帜, 生动而鲜明, 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最容易使人在感情上产生共鸣。现代心理学把模仿看做是人格完善的重要因素。在人类的历史上, 有无数的名人如星辰般辉映我们的星空, 他们或因成就瞩目, 或因精神感人而倍受尊崇。在许多人心里, 他们的形象是非常高大的, 是高不可攀的。但他们也是凡人, 在他们身上也有着一个个鲜活的感人故事。在教学过程中, 我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穿插了一些名人的事例, 引发学生的思考, 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例如, 在讲授《赤壁赋》时, 我联系课文的主题, 声情并茂地向学生讲述了苏轼在仕途上屡受打击, 却一直保持着乐观、自信、旷达的人生态度, 从而在文学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的故事, 鼓励学生不要在挫折面前退缩, 不管情况如何恶劣, 都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

四、利用语文活动, 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德育重践行, 德育靠体验, 社会责任感教育更是如此。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不是靠嘴巴“道”出来的, 而是要看他的表现, 最关键的就是他的行为。现在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主题德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实施德育的最有效途径, 对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有着其他方式所不可比拟的优势。例如, 我利用我市举办“百色起义八十周年纪念活动”之机, 以“红七军在田东”为题, 让学生以研究性学习小组的方式开展探究寻访活动, 追寻红七军在我县的革命足迹。学生到革命纪念馆查找历史资料, 到红军村访问红军后代, 真实地感受到了先烈们的献身精神, 体验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学会了感恩, 懂得了珍惜。活动结束, 学生所上交的作文较以往多了许多思考, 多了许多真情。可见, 跟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语文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度, 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总而言之, 中职语文教育要正视中职教育的现状,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充分发挥语文课的独特优势, 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课堂上, 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只要认真研究教材, 充分理解教材的内涵, 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就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就能使我们的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丰富的情感和较高的道德修养, 进而能够更好地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德育渗透功能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篇3

关键词:德育工作 渗透教育 中学体育教学

一.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内容分析

中学生与小学生和高中生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并且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心理成长的发展重要期,身体和心理发展都处于半成熟状态,甚至有些中学生一旦遇到问题会表现出容易冲动、自暴自弃等不良情绪,同时由于大多数初中生属于独生子女,有些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家长的溺爱,而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针对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对中学生进行正确有效的引导,容易导致中学生发展偏离正常轨道。在中学教育阶段开展德育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全面、完善道德品质和人格的学生,故而在中学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对于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加强对德育渗透教育的应用。从理论角度来分析,德育渗透工作是一种思想教育工作,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教育是当前中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加强对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教育才能促进中学生养成基本道德。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有效渗透,可以发挥德育渗透的功能。同时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是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内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良好品格,让中学生从小就有立志报国的意识,同时还要养成集体意识,学会与其他同学之间进行良好的团结协作,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发挥具体教学案例的引导作用,进而有效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意识,比如通过中学体育的队形、队列教学,教师可以全面观察每一位学生的表现,加强对队形表现不好的学生进行合理的指导,注意教育学生要在队形的练习过程中养成刻苦认真,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进而有效促进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和集体主义精神。另外体育教师还可以通过列举一些具体事例来进行言传身教,让中学生在聆听故事的过程中,加深对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理解,并充分认识到热爱祖国与热爱集体的重要意义,这种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有效克服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也能够让学生容易接受。

2.传统美德教育

德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还需要加强传统美德教育,中学体育教师应该注意加强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比例,可以将传统美德教育内容贯穿于中学体育教学整个过程,通过引用具体案例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让学生们可以做到讲礼守信、尊师重道等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这一层面来分析,传统美德教育不仅仅是中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在中学体育课上也不再是通过阅读教材来教学,而是在更加开放轻松的的体育教学环境中,通过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德育水平进行教育引导,这样也便于让中学生接受传统美德教育。

3.竞争意识培养

体育教师在进行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体育运动项目和每一位学生的具体特点进行因材施教,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们在比赛失败后要注意总结经验和教训,当然在比赛胜利后也要防止出现骄傲情绪,才能继续勇往直前,进而形成正确的拼搏精神和良好的竞争意识。

4.抗挫折能力培养

大多数中学生的心理素质需要锻炼,尤其现在大多数的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很容易受到父母与长辈的过分溺爱,当前大多数中学生的家庭环境优越,学习和生活条件大都比较富足,他们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事情较少,容易导致一些中学生面对困难和逆境会束手无策,难以适应艰苦环境,进而有一些学生对于挫折的承受能力相对不高,甚至有些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弱。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一些体育锻炼项目来有目的的提高学生们的挫折承受力,同时这也需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来提高学生的心里承受能力,比如结合体育比赛的胜负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让学生产生心理压力,再循序渐进的鼓励学生们通过学习和锻炼来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进而教会学生们及时改变自己不正确的看法,提高学生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加强德育渗透功能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1.结合中学体育教学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中学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纪律性、竞争性和集体性,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来服从集体利益,进而才能适应集体,结合中学体育教学特点,中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才能适应好集体生活和克服原有的不良习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通过运动实践有效感知社会道德、行为习惯以及所应该遵守的规则。同时中学体育教学还注意对于学生进行美育教学,通过个性化的肢体表现来培育学生对美的感受,结合这一要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按照寓教于乐的方式,结合每一位学生的特点,来营造具体、生动和鲜明的教学环境,才能更好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要结合中学体育教学特点,尊重每一位学生,以对姿态美、形象美、韵律美为主题的教学内容为素材,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另外,要注意结合体育教学课堂具体内容来进行德育渗透教学,为了更好的做到因材施教要注意对中学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合理安排和精心布置,确保德育渗透教育做到周密考虑,在课前要进行认真布置场地和器材,并在课后指导学生整理收拾体育器材,这些活动都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结合不同学生个性特点进行德育渗透

由于受学生成长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具有不同特点和成长经历,这也就导致不同学生在学习兴趣、特长等有所不同,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这一现状,本着细心、认真的原则来详细观察每一位学生的活动表现,甚至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变化,针对体育教学中一些枯燥乏味的运动练习,要注意从思想意识层面来理解学生,多采取赞扬、鼓励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比如对于一些刚入校的新生,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增强学生的纪律性、组织性,通过加强行为规范教育来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而对于一些对于体育活动不感兴趣的学生要注意通过正面教育为主,不断鼓励和帮助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多表扬他们的进步,进而让他们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要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同时由于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不同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所以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对体育教育理解也不同,故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做好德育渗透工作需要充分结合每一位学生的特点,详细观察每一位学生的具体表现和情绪变化,多给予学生较多的思想鼓励,这样才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参与积极性。

3.结合体育教学教材内容进行系统教学

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中学体育教师要注意发挥教材的引领作用,根据多样化的体育教材内容,结合体育教学特点,注意发掘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类教育因素,开展有目的和有计划性的德育渗透。比如在训练学生长跑练习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大多数学生的作用,改变学生过去对长跑的看法,结合体育教学教材内容,教会学生跑步过程中如何进行吸气换气,将枯燥乏力的运动变为轻松快乐的活动,同时在引导学生进行排球、篮球、足球等集体运动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德育渗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和纪律主义教育,让学生体会到集体项目的要求,再比如教学比赛是培养学生竞争心理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体会团结的重要性以及日常练习的效果,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明白失败和胜利的不同感受,不过在这一环节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心态调节能力,才能更好养成正确的个性心理素质。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结合体育教材内容要求和教学特点进行德育渗透要注意掌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特点,注意发掘潜在的德育教育因素,才能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德育渗透。

4.结合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素质进行业务提升

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教学水平也是影响德育渗透效果的重要因素。体育教师的教学素质不仅是教师各种素质的综合体现,而且是对教师本人精神面貌的直接反映。为了更好提高德育渗透效果,需要中学体育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教学业务水平,要将中学体育教学知识与德育渗透工作有机结合,并逐渐渗透到具体的教学环节,并合理把握教学过程中的各类机会来开展德育渗透工作,才能更好适应体育教学发展需要,同时要注意结合体育教学知识变化来合理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充实自身素质和水平。只有中学体育教师掌握了丰富体育专业知识和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通过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这也就要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将知识、技术、技能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德育渗透的积极作用。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德育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具有积极的作用,需要中学体育教师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德育渗透功能的发挥,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渗透,实现中学体育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曹本娟.现阶段中学体育教学中的问题与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1)..

[2]石萍.关于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42).

[3]郭来祥.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J].阅读与鉴赏(中旬),2011(04).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探索 篇4

庄琼娥

初中阶段,是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阶段,德育教育的成败可能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中学历史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这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老课题,也是一个新课题。在市场经济大潮涌动、各种意识形态互相碰撞的改革开放年代,认真地、冷静地思考这一课题,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中学历史教学渗透什么样的教育?我认为不单是“政治思想教育”,也不全是“思想教育”,而应是“德育”。

不少文章、著作,或是大、小会议,在谈及中学教育时,人们总习惯使用“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这类概念。其实,这很值得讨论。在我看来,一是不准确,未能概括中学教育的全部内容,在内涵把握上有差异;二是易使教育空、大而不实,甚至带来负面影响。政治思想,是指人们在政治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政治意识,主要是对社会政治关系的见解和态度。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性。政治思想在中学教育中是方向,是灵魂,但是,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它绝对不是全部内容,也绝不是大部分内容。对受教育者学生来说,年龄愈小,掌握知识愈少,则愈是如此。“思想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相比,内涵简单,而外延则宽阔得多。“思想”是观念,是理性认识。既然如此,它的内容就应是丰富、多方面的。不仅包括政治思想,还包括经济思想、军事思想、文艺思想以及其他各种思想。作为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中,除掉学习知识、掌握能力、锻炼身体外,在学会做人方面接受的教育无疑是多方面的,不应该也不可能只局限于阶级关系、国家管理这一类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因此“思想教育”比“政治思想教育”更适合中学教育的情况。但是,“思想教育”也不全面,严格地说,它没有包括道德品质教育在内,而这一点,对十几岁的中学生却显得尤为重要。

道德,是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依靠社会舆论和内在信念的力量实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准则。从道德内容看,不仅包括道德意识,还包括道德活动;从道德特点看,既具有阶级性、时代性,又具有传统性和群众性;从道德养成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少年时期,而不是成年以后。这就清楚地表明思想与道德两者虽有相通之处,都属于意识形态,但毕竟不能互相替代。

那么,用“道德教育”恰当么?也不恰当。较为全面地、准确地说应是“思想道德教育”,简称德育。“德”,孔子说思想上懂得“道”,而在行动上按“道”去做,这就是“德”。有德之人,必是懂道之人,是行得正走得直的人。长期以来,德才相对,谓之德才兼备,说明“德”包括了思想与道德;现代教育方针,谓之德智体全面发展,同样说明“德”包括了思想与道德。“德”,内涵最简单,外延最宽阔。在汉语中包含了政治思想、道德等全部内容,因而,渗透“德育”之说在中学教育中最为恰当。

我们强调渗透“德育”,而不是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这是中学生年龄、知识、心理特征所决定的。强调渗透德育,不是有意淡化政治思想教育、削弱政治思想教育功能。恰恰相反,是为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打实基础,是从大处、远处着眼,而从小处、近处、实处入手。正如课程开设,万万不可或缺的是政治课,但同样万万不可的是把所有的课程都开设成政治课。进行德育,不仅仅要进行政治信仰教育,如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这固然是必须的、重要的。但是,大量的、具体的、细微的则是爱父母、爱兄弟姐妹、爱同学老师、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是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教育;是温良恭俭、文明礼貌的教育;是追求真理、维护正义的教育;是科学态度、敬业精神的教育;是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的培养。如此等等。不要以为所有中学生经过教育可以在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的基础上都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样,不能奢望通过简单的、口号式的教育,就能使学生超越爱父母、爱家乡的情感发展阶段,而成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人,不可想象连父母都不爱的人会爱家乡,连家乡都不爱的人会爱祖国,连祖国都不爱的人会爱党、爱社会主义。我们知道,坚信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终究只是茫茫人海中部分先进分子通过长期努力才可以达到的,用培养先进分子的要求来要求全体中学生,这只是拔苗助长,难以达到预期目的。但是,我们要求绝大多数学生做到谦虚好学、勤奋上进、诚实正派、遵纪守法、爱家乡爱祖国、有理想、有道德却是必须的,而且是可以达到的。也只有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上的教育做实了、做好了,坚信马列主义、坚信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才会越来越多,政治思想教育才会更有效。

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它具有依附性、蕴含性、渐进性、多样性、评判性等特点。了解这些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知道,世上事物千差万别,各有其特殊的内部联系。不了解这一点就无从确定这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特殊本质,无从发现事物发展的特殊原因,也就无法辨别事物,更谈不上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因此,认识和分析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学地认识事物的基础。根据这一原理来看,在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问题上,了解其特点,把握其特点应该是首要任务。它的特殊性是什么呢?我以为主要是:

1.依附性。正如液体从物质微孔中透过一样,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总是离不开事实,总是依附于对历史事实的认识、理解和评价上的。“政治”凭其科学理论说服人,文学依靠人物、情节的描写感染人,历史则以事实为基础上的评价启迪人。由于历史事实是不依赖任何人的意识而存在,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基本依据和凭证,因而,离开了它,历史教学不仅失去其科学性,也失去其教育性。历史信奉的是事实胜于雄辩。尽管历史科学博大精深,而德育的内容也丰富多彩,但说到底是一种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正因为如此,它才烛古照今、叙史载道,若脱离史实,“渗透”就成为空话。

2.蕴含性。又可以说是暗示性。它的育人功能是蕴含在对历史的评述之中的。不可否认,它也可能像政治学科那样公开、正面宣传灌输教育,但是,这毕竟不是主要形式。主要的是在历史教学准确完成明确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有意识地但又不露痕迹地给学生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最好的写照。那种“同学们要这样”、“同学们要那样”硬贴“标签”和口号式的教育或许气势磅礴,但绝不是我们所说的“渗透”,也难收到渗透德育的功效。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渗透”就是这种无为而为、不言而言的教育艺术。它刻意追求的是使学生在蕴含性教育中受启发、得教育,领悟做人处事的道理。这虽然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教育来得迅猛强烈,但是,一旦领悟,这种潜移默化的效果,必定要深刻、牢固得多。

3.渐进性。历史教学渗透德育,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某一堂课教学、某一历史内容教学的事。应该说,任何时候、任何内容的历史教学都蕴含有相应的思想道德感化功能。量不一定大,但一定有。这种一点一滴点点滴滴不间断的积累过程,就构成德育渗透的渐进性。它告诉我们,每一堂历史课教学,从渗透德育角度看,不能没有,同时也告诉我们,难以过多。纯粹讲述历史,就事论事,不承认或不屑于德育渗透,是不行的;但是,借题发挥、喧宾夺主乃至空洞说教也是不可取的。渐进性的特点决定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忌讳的是一曝十寒,需要的是持久的耐性和韧性,锲而不舍像滴水穿石。

4.多样性。所谓多样性,是指受教育者在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活动中得到的启示与觉悟难以完全平衡一致。历史是过去了的社会,社会是进行中的历史,两者都是个复杂多层次的有机整体,而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知识水平、心理特征的差异,这在蕴含性、渐进性的教育过程中,使得即使是同一历史内容的叙述评价在不同学生的心里也会产生不完全相同的影响,包括感知、想象、情感、意志等。这是很正常的现象,用不着大惊小怪。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渗透德育的多样性上是反映最明显的。正因为这样,不要以为某一历史内容的教学在渗透德育问题上只会有一个集中的、唯一的目标效果。只要是健康、向上、进步的,使学生受益即可。很多历史教学参考书,在规范教学目的上往往定位于某一点的教育,这从编写角度看,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允许的,但是以为就只有此教育而无其他教育,无疑是一种天真的主观想象。从理论上说,是不够科学、不够全面的;在教育实践中看,也难自圆其说。以文天祥抗元为例。一方面不畏强暴、不惑利诱效忠南宋,表现出视死如归的崇高民族气节;但另一方面抗拒元朝,实际是抗拒统一的潮流,效忠南宋实际是死抱政治僵尸,不也反映出文天祥目光短浅、不识时务?前者确实可钦,后者却是可憾!学生领悟什么?就可能或前者或后者或两者兼而有之。教师无视这种复杂的情况而刻意追求某一点的教育,显然是不利于德育渗透的。

5.评判性。从形式上看,无论是老师主导的教,还是学生主体的学,从内容上看,无论是谈古论今,还是据往知来,归根结底都是以本阶级、本时代的眼光来鉴别、评说千百年来中国、世界发生过的人事现象。或歌或颂或骂或斥,无一例外。这就告诉我们,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是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时代性的。超阶级、超时代的立场观点,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我们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都不会因此而会有什么改变。既然如此,站在什么阶级立场,以什么观点标准评述历史,就不是无足轻重的小事,而是个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在渗透德育问题上,立场观点决定感情态度,因而在评判性的历史教学中是不能不讲立场观点的。

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条件诸多,而关键则在于是否具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

老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养者。因此,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发挥良好的育人作用,没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是根本不可能的。

首先,历史老师必须是心灵美的合格的“人师”。它包括两方面的要求。

一是有心。就是说,历史教师对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有充分的、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一种职业习惯。有没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是不是把渗透德育视为一个首要问题,这看起来是一个老生常谈无多大意义的事,其实不然。只有处心积虑,才会见缝插针。没有思想认识上的高度重视,就不会有教师真正的感情投入,当然也就谈不上真正的德育渗透。要做到有心,在当前情况下,特别要正确理解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摆正考试分数与育人的关系。人们往往把应试与素质、分数与育人对立起来,似乎水火不容。这种认识实际是片面的。它们之间完全应该,也完全可能结合起来。我以为“应试”是“素质”的一部分,“素质”包含了“应试”;同样“分数”的高低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育人的效果。育人成功与否在“分数”问题上也有一定的体现。因为“应试”能力与“分数”高低,实际上是道德思想、知识能力、身心素质在一种特殊氛围中的直接或间接反映,应该说是能较好检验教育效果的。如果不这样看问题,那意味着什么?只能意味着现行高考制度的失败。历史教学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训练历史思维能力,渗透着办事做人的道理,这三者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实在是个难于截然分割的有机整体。人为地轻视渗透德育,只能是两败俱伤,既损害了育人的作用,也影响到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二是有德。历史老师必须自己首先学会做人——爱党爱社会主义祖国的人,律己严格、治学严谨的人,感情充沛、好合作共处的人,襟怀坦白、诚实正直的人,诲人不倦、爱生并希望学生胜过自己的人。一句话,心灵美的人。是否取得这一人师的资格,这非常重要。老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导师和引路人,不论老师自己是否意识到,其言行处世态度都会被学生或多或少地视为自己的榜样,这种向师性是一种非人为的自然属性。问题的关键,不是导与不导,而是导多导少,导向何方?人们有理由疑问,老师不爱国,何以引导学生爱国?老师不爱党,何以引导学生爱党?老师治学不严,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老师缺少真情,何以激发学生情感的浪花?只有心灵美的人师,才可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而不称职的“人师”是会误人子弟的。

其次,是合格的“经师”。这也包含两方面的要求。

一是有识。即有宽厚的历史专业知识基础。我们知道,历史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囊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外交、科学、艺术、宗教、民情、风俗等各个方面。而每一历史人物、每一历史事件、每一历史现象的评述,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前后左右相关知识,以大量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内容为背景。中学历史固然是古今中外历史中最基本的知识,但是,即使如此,其涉及的知识也是极其广泛的。这就对历史老师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硬要求——宏博、专精、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一些历史老师或者未受过正规、严格的历史专业训练,缺少系统的专业理论和知识;或者虽然受过专业训练,但长期以来拘泥于中学历史课本和教学参考书涉及的内容,不是随时注意吸收历史研究、历史教学的新成果,不是注意中国通史、世界通史方面继续不断拓宽自己的历史知识面,吐故纳新,掌握更多更丰富的历史材料,而是吃老本,因而在历史材料的掌握上不是与时俱进而是停滞不前甚至日渐贫乏。这样的老师虽然随着舌耕岁月的推移而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虽然上课时教材内容面面俱到点点落实,也条理清楚,但缺乏信息量和剖析事理的深度,讲不清历史的来龙去脉原因影响,揭示不出历史现象掩盖的历史发展规律,因而难免实际上的照本宣科,缺乏德育渗透的力度,少有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这样的老师充其量是个“教书匠”,而不是“教育家”。我们常讲给学生一匙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是有深刻的哲理和事实依据的。历史老师的表述,看似浅显,但浅显的背后却有深厚的依据。唯有掌握较为渊博的历史知识,才可能形成知识综合、知识迁移的能力;才可能在备课中见微知著,讲课中深入浅出,而不株守课本,囿于教参;才可能在渗透德育中不断启迪学生心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二是有能。即熟练掌握教育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掌握了渊博的专业知识,这仅仅为教好历史、渗透德育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但这还不够,还要嘴能说,手能写,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还要因材施教具有较强的课堂应变能力。有些老师,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但拙于言辞,苦于表述,缺乏娴熟的教学技能技巧,壶里有饺倒不出,使课堂了无生气,枯燥无味,这也可能成为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到这一步,连教学任务也难以完成,更不用说渗透德育了。

有心、有德、有识、有能,构成历史老师整体素质,这是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不过在这四“有”之中,相对而言,我认为有心、有识应是目前提高历史教师素质的主要任务。因为,现今的历史教师队伍中,具有良好或较好师德的老师总是占绝大多数;掌握基本教育学科知识、教育教学技能的老师也是占绝大多数。而对各种考试大棒重压下的历史教学,将渗透德育放到首要位置,却并未形成真正的共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倒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对加强内功的修炼,不断拓宽历史知识面的认识也在相当部分老师中缺乏相应的重视。不少人错误地认为中学历史内容简单,不要说历史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就是一般大学生甚至中专生也足以对付。比较倾心的倒是教学方法、技巧手段的研究,形式上的功夫多于内容上的功夫。正因为如此,提高渗透德育的思想认识,加宽加厚历史专业基础是当务之急。

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必须遵循的原则很多,而最基本原则是实事求是原则,抓住了这一原则,就抓住了根本。

应该承认,渗透德育,原则诸多。如四项基本原则、批判继承原则、厚今薄古原则、古为今用原则、正面教育原则、激励原则、言行一致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身教重于言教原则,等等。这都是必须遵循的。但是,在我看来,所有这些原则,说白了就是一条原则,即实事求是原则。抓住了这一条,就抓住了根本。实事求是原则具体表现在:求真忌假。

首先,史实要真。我们知道,历史是已经逝去的客观存在,是不能改变也无法改变的。历史与文学不同。文学可以发挥丰富的想象,塑造人物,构思情节,而历史则视塑造、想象为大忌。必须完完全全尊重史实,力求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说真话,讲真史。字字有出处,事事有根据。在史实之外发明创造不存在的“史实”,随心所欲想当然,用虚假不实、模糊不清的东西教学生,以达到渗透德育的目的,这无异于欺骗,而欺骗教育所取得的效果是难以持久的,甚至会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相反。这在信息聚散发达的今天,尤其如此。其次,感情要真。也就是说,老师讲述真实的历史的同时,投入的感情也必须是真的。喜怒哀乐爱憎完全是随着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述而真实地流露。情感丰富真挚而不娇柔做作,这容易使学生随着历史的评述,而与老师产生感情的共鸣,以至“观史如身在其中”“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历史教学以史实服人是必须的,同时,以情动人也是万万不可或缺的。因为任何教育,它首先要使受教育者在感情上接受,只有在感情上接受才可能在思想上认同。情感比思想领域更广阔,而思想比情感内容更深刻。老师在绘声绘色评述历史中,以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真挚的感情流露陶冶学生情操,以表里如一的思想作风影响学生言行,这实在是历史教学渗透德育中一条由感情接受到思想认同的必由之路。讲真史,诉真情,并不是无法做到。只要老师想方设法占有丰富详细的历史材料,全情投入,从历史材料而不是从主观臆想出发,经过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的分析然后得出结论,将历史结论建立在历史事实之上就可以,因为这本身就充满感染力、征服力。

德育渗透功能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篇5

[作者:宿州二职高李百川老师

来源:安徽省宿州市第二职业高级中学

时间:2009-2-18 10:39:28 阅读:396次] [字体:]

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就是教师凭借职业中学语文教材,发挥自身优良品德的影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可以结合学校中的各种语文活动来进行。

一、职业中学语文渗透德育的途径

(一)课堂教学

语文教育通常指的是关于自己祖国语言的教育活动。祖国语言负载着自己祖国和民族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传承着自己祖国绵延不息的文化,具有深刻的底蕴。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它以教材为本,教材中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环境保护、民族自豪感等。所以,应该把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

1、讲析理解法

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德育与智育的统一,不能离开语文训练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语文训练从属于德育。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以收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学习课文时,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达到智育与德育的自然融合。例如,学习《长江三峡》等课文,可以对语言文字进行深入的解析,在深入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后,再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进行诵读,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教育。

2、情感熏陶法

教学课文应该以与课文相适应的情感介绍资料,模拟真实情境以制造氛围,使学生似身临其境,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强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体会。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地方描述的情景是无法得到再现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利用一些艺术的手段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把它直观再现在学生的眼前,能有效的激发教师所期望的情感。

3、榜样学习法

品德基础的建立不是靠长篇大论的说教,而是用榜样的砖块一天一天铺砌起来的。语文教师一定要用好教材,借助教材为学生树立起榜样。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向文章中的人物学习,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例如,可以通过《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等课文进行诚信的教育;通过《中国的牛》等课文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通过《师说》等课文进行意志性格的教育。

4、比较分析法

运用比较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使他们分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可以效仿,什么应该谴责。如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知道闻一多是个严于律己的人。使学生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二)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例如针对有些学生沉迷于某些谈情说爱、情意绵绵的情节,便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有关文艺理论的书籍,引导学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总是离不开时代特点的;针对某些学生阅读时只注意故事情节,教育他们在阅读文艺作品时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三)语文课外活动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意有层次性和针对性。例如初中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相交错的充满矛盾的时期,他们的行为富有模仿性。故课外活动还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如革命诗歌朗诵会、名人成功故事会等。而高中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无论是观察力、想象力还是思维力都已接近成人水平,独立判断能力增强。教师要根据这些特点来组织语文课外活动,例如举办文艺作品欣赏会、评析会、演讲会、辩论会以及建立文学社团等,这些活动形式生动活泼,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写日记是课外写作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有位特级教师说:“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绝大多数学生写日记时都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许多学生在日记中针砭假恶丑,赞扬真善美„„,这便起到了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的德育功能。课外写作活动还有编写板报、墙报等。这些写作活动也是进行语文德育的重要阵地,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

(四)教师的影响

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师来培养。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是学生直接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品德教育,在课后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就会对学生道德风貌的健康培养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成为学生的镜子。

二、实施职业中学语文德育的方法

1、平等待人,润物无声

职业中学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熟悉和了解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使他们感到教师的心和他们的心是息息相通的,彼此便要互相尊重,相互信赖。对每个学生应该有正确、全面的看法,在评定学生品德上不能有认识定势,更不能把道德与语文学习成绩等同视之,而要看到后进生的闪光点和优生的不足。理想的教师应该是公平的、对学生一视同仁的、不存偏见的教师,是理解学生、亲近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多交流的教师,是身教重于言传的教师,是和学生相处融洽,对学生默默关心、暗中了解情况,对学生宽松,与学生心心相印、像朋友一样的教师。要排除一切干扰因素,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在情感上师生互相接近,消除学生的猜疑心理。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要注意道德情感陶冶,教师要运用情感去感染学生,以满腔的热情去教育学生。语文教师还要民主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思想、探讨问题,用自己真挚的感情感染学生,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响学生,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2、活动入手,开辟渠道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开辟多条渠道,使德育像涓涓细流流到学生心田。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堂与生活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阅读与写作结合,围绕中心,指导学生读有关的书,出有关墙报,办有关小报,写有关评论,开展演讲会、朗诵会、辩论会等各种活动,实行全面教育,综合治理,形成集体舆论,充分发挥多渠道功能。

3、针对特征,有的放矢

实施职业中学语文德育,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不搞成人化、儿童化教育。中学生处于少年期和青年初期,既有成熟的心理特点,也有稚嫩的心理特点,一方面体力、智力的迅速发展已具备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另一方面又经验不足,情绪多变,依然存在幼稚性、依赖性、冲动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学生的引路人,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动力。

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篇6

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学科:体育 姓名:乔明华

单位:宝坻区方家庄镇胡宽中心校 电话:82440098

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作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更要有高尚的品德。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起着人才定向的作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教育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体现着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特性。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具有明显的优势。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如何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是我们做教师的神圣职责。《体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三项”基本任务之一。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勇敢精神,可以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和文明行为。

体育的本质是造就人,它不仅造就人的体质,同时也造就人的心灵。体育具有特殊的精神作用,它能把人们团结在一起,使人积极向上勇于创新,进而促使个性和独特气质的形成。体育课是开设时间最长的学科,是唯一的一门从幼儿园一直开设到大学的课程,可保证学生连续接受教育。体育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过程,其特点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下,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紧密结合,来掌握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还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体育学科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要结合体育教学的各个阶段,对其进行德育渗透。

一、通过体育课堂常规,进行德育渗透。“制度越明确,就越能行成内部的动力定型,这是形成技巧与行为习惯的基础。”体育课一般在户外进行,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思想表现和在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严格的要求与措施,而且要有步骤、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与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作为学生的行为准则。

课前整理场地,领取器材和课后收拾器材,是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重要契机。在上课之前,我们叫学生们搬运器械(如垫子)时,要求学生不许拖、拉。领取的器材(如篮球、排球、羽毛球拍、乒乓球拍),不许用脚踢、不能扔等等,发现有不爱护公物的现象及时教育制止,对于那些热心协助老师整理场地的同学给予当众表扬。这样,不仅对保护学校体育器材有好处,而且使学生们养成了热爱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并且建立体育课布置场地器材的轮流制度,经常开展评比、表扬,教给各种技能方法,使学生爱劳动、勤劳动、会劳动。

二、通过准备阶段的游戏,进行德育渗透。

体育游戏是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灵活多变的方法,富有感染力的情节,具有强烈的趣味性而深受学生的喜爱。利用体育游戏活动,能收到练体又育心的双重教育效益。

在体育教学的准备阶段,我们经常安排一些游戏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精神饱满,情绪高涨。任何一种身体运动项目都可以以游戏的方式进行,体育游戏一般是以获得成功为目的,在游戏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结成若干小集体,进行一些竞争性的游戏。有与同伴的竞争而获得成功,也有与自身竞争获得成功。既有身体方面的竞争,也有心理方面的竞争。我们除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外,还要培养学生热爱集体、为集体争光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在游戏中认识到团结协作的力量。同时,体育游戏能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调节能力,对学生的意志品质具有很好的锻炼作用。在游戏过程中,能激发他们的求胜欲望,使之积极思考、顽强拼搏、勇于胜利。

三、在体育教学阶段进行德育渗透。

对学生进行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育是体育课教学阶段的主要内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材的特点,不失时机地把德育渗透到教学当中。

(一)通过对体育教学的目的、饮食、营养与健康、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等知识的介绍,组织学生观看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观看反映我们体育事业巨大成就的录像,收听广播等,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激发了学生勤奋学习,积极锻炼身体的自觉性,为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奠定了基础。

(二)耐久跑教学是培养学生顽强意志品质的良好时机。田径项目是体育教学中最枯燥无味的,又苦又累,特别是在耐久跑教学中,部分同学更是感到心理发怵。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缺乏艰苦的锻炼,怕长跑,怕吃苦。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既要对学生进行跑的技术,呼吸方法、体力分配的指导外,还要对同学们进行中长跑锻炼的实践意义的教育。从严要求,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吃苦精神,不给怕苦者留有余地,启发同学们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坚持,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三)在器械体操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学习器械体操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感兴趣,但会碰到许多困难。因为器械体操的动作不是一两次课的观摩示范,就能掌握的,要掌握有一定难度的动作,就要刻苦练习,付出艰辛的努力。例如:在练习器械时,有时练得很累,手掌会磨破流血,有时甚至会从器械上掉下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育学生努力掌握基本技能,而且还要教育学生树立不怕苦、不怕累,迎难而上的精神。在实践中实例很多,例如,在支撑跳跃教学中,从一些同学的身体素质、技术来看完成动作是没有问题的,而他们就是不敢过器械。在跳高练习中,过较低杆时技术动作很好,但横杆一升高动作就变形了„„这是因为精神因素起了作用。所以我们通过这些项目的教学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

(四)在球类运动教学中德育教育

在球类项目的教学中,结合其集体性和竞争性的特点,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应变能力,团结合作,充分发挥集体力量,让学生感受到球类比赛的胜负是靠集体力量和相互之间的密切配合,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同伴的失误,正确对待对方的犯规,决不允许施以报复的手段;要正确对待裁判的漏判、误判,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待裁判对双方的判罚。

(五)在武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体育是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教育最具体、最生动的教材,而武术则是其中最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体育项目,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高年级武术教学中,学生学会了一些拳、掌、踢腿等动作,课间有些同学闲着无事,动手操练起来,开始时你一拳我一脚,最后由于出手轻重不一打起来了。针对这种情况,我教育学生学习武术,首先是要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其次是要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祖国的保卫者,而不是为了打架斗殴,以强欺弱,因此,要告诫同学们,习武一定要有良好的武德。我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典型事例,如:岳飞的“精忠报国”、霍元甲的“痛击洋人”等爱国主义精神,来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体育结束阶段的德育渗透。

体育课的结束阶段要通过一系列放松的整理运动,使学生从一节课的大强度的运动状态,逐渐恢复到相对安静的状态。经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在生理、心理上都承受了相当的负荷,此时,我们还要对学生提出要求,教育他们做事要防止虎头蛇尾,半途而废。要善始善终,做事有始有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敬业精神。在体育课的教学结束阶段除了对本科的教学内容在技术上进行总结归纳外,还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品德进行讲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同时教育学生取人之长,克己之短,这样才能使他们在身体和思想上都有所收益。

德育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篇7

《中学德育大纲》中指出的:“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中学英语教学作为学科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以其语言运用为本质特征, 不仅仅是传授外语知识的载体, 同时也应是进行道德教育的载体。

英语学科的内容直接面对人生, 面对生活, 它能够承载文化, 传递思想, 交流感情, 净化灵魂, 因而在英语教学中实施道德品格教育既是可行的, 更是必要的。

(一) 英语的学科地位优势

英语作为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道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另一方面, 结合教材的内容, 调动一切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德育,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使他们在学业进步与道德品格发展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的态势。

(二) 德育是英语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学越注重“以人为本”, 以往的只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人的发展的英语教育, 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英语教育必须走现代化道路, 培养学生健全的品格,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当今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主题。

(三) 中学英语教材内容提供了德育载体

就英语教材本身而言, 不仅它涉及的人物中有许多是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先进人物, 对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启迪和借鉴作用;而且它所描述的艺术形象也有着各自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人格特征, 会使学生在思想道德上受到教育, 在情感上受到熏染, 从而使道德品格得到升华。

二、教育性教学原则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 重视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品德发展, 提升道德品质

首先, 在课堂上采用正面讲解的形式, 充分挖掘蕴藏德育思想的“隐性”文章, 尽最大努力使用学生能够听懂英语, 启发学生思考。其次, 对课文中出现的那些具有教育意义、感人至深的人物传记, 在讲述时, 用自己的激情, 来打动学生的心灵。同时, 通过分组讨论, 构筑了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以知识为载体, 适时适度地渗透德育

中学英语教材渗透了爱国主义、理想主义、社会公德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教育, 它们为“寓德育于英语教学之中”提供了客观可能性。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容的优势, 找准契合点, 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才能得到实效。例如, 在教 SEFC 1A Walt Disney 时, 通过提出这样的问题:

(1) Why did Walt Disney succeed?

(2) What kind of man do you think he was?

引导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教育学生要学习主人公沃特·迪斯尼对事业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 根据英语学习要素, 潜移默化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

在英语教学中, 讲授词汇、语法、习惯用语、固定句型的时候, 经常会以例句的形式呈现。如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As a student, What should you do?然后要求学生用should这个单词进行造句回答。如学生们会说:We should study hard.We should help and take care of each other.通过这几个句子, 不仅使学生学会了should的含义和用法, 而且明白了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学生, 同时又使他们懂得了尊师、敬老、爱友等做人的道理。

(四) 顺势利用名人、名言、名篇效应, 启发学生的道德思想

现行英语教材编排的材料中, 有不少名人的事例。如Thomas Edison (爱迪生) 、Ben-jamin Franklin (本杰明·富兰克林) 、Nhghtingale (南丁·格尔) 。在英语教学中穿插名言警句, 能让学生从英语学习当中自觉改正错误观念, 树立正确意识, 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如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有志者, 事竟成) , A journey always starts with the first step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 等等。教师要把它们与现实结合起来, 向学生现身说教阐明其事理, 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去努力, 去实践, 树立正确的思想观。

(五) 开展多元化的课外英语活动

课外英语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 也可以别出心裁, 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 寓教于乐, 让学生感兴趣, 同时培养他们健康的道德品质。

例如, 每周一次英语教学片、每月一首英语歌曲、每季度一次英语演讲比赛, 充分利用课室的现代化教学设备, 组织学生参加英语讲座、英语周、英语角、英语广播、英语故事会等活动, 使学生在实践交往的心理互动中形成他们的社会心理定势, 融洽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 丰富感性知识, 积累生活经验。

(六) 教师以身示范, 以其自身人格魅力影响和感染学生

子曰“: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教师的一举一动, 一言一行, 甚至教师的穿着打扮, 情趣爱好无不影响着每个学生。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 应注重教师的道德品格渗透和影响, 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人, 以优美的语言教育人, 以高尚的行为打动人, 以敏锐的思想启迪人, 促使学生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培养道德行为, 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总之, 随着学校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在英语教学中实施教育性教学 (德育) ,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是势在必行。因此, 英语教师应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 采取各种措施, 使学生在获取英语学科知识的同时, 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有福.浅识教育性教学[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3, (20) :2.

[2]刘述儒.浅谈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可能性与原则性[J].六盘水师专学报, 1992, (1) .

[3]何素华.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推行素质教育[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4) .

浅析德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篇8

【关键词】德育 中学体育教学 运用

体育教学作为中学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是全国中学生不可或缺的必修课,是中学生拥有良好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重要前提,适当的体育锻炼让他们的学习、生活都充满活力。作为背负着民族期望的“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孩子们各方面的发展都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他们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还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团结互助的意识、乐于助人的品格。而这些,则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首要任务。

一、中学教育教学中德育的必要性

青少年正是生长发育的黄金阶段,为了拥有健康的身体,他们需要适当强度和时间的体育运动,因为通过运动可以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当然良好的发育既能促进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形成,又能提高学习效率。所以,体育教师既要通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要在“育体”的基础上“育德”。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一些突发因素的影响,这会阻碍体育教学的教学效果,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体育教学的中断,如学生在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时,不听老师的教导,屡次影响课堂纪律,甚至顶撞老师;或是学生之间因为一点小事大吵大闹甚至大打出手等,这都会对体育教学产生不利的影响。基于这些情况的发生,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就很有必要了。

二、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的优越性

这个时期的中学生,个性张扬,正处于价值观养成的黄金时期,因此,这个时间段对他们的思想品德养成教育不能有丝毫松懈。由于传统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式难以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所以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对于学生的思想熏陶作用有限。相较于前者,体育课的氛围较为轻松,学习的内容多样,更能满足孩子们的猎奇心理。体育教学注重实际,不是生硬的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将各种技巧、各种鲜活的理念和思想真实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不是通过老师的训诫来让学生明白课程的重要,而是利用课程的丰富性、趣味性来吸引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自然能够接受更多的新知识,并且印象更为深刻;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学习氛围自然不同于内容过于枯燥的传统思想品德学习课堂,教学效果也更为理想。

将品德教育与体育教学相结合,是极具创新意义的一项举措,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的重要保障。因此,将品德教育融合到体育教学中是具有极大优越性的。

三、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的具体实施方法

1.因材施教,赏罚分明

良好教学的实现,都离不开适当且有效地教学方法。基于这个时期青少年年轻气盛、富有好奇心的特点,老师应该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爱好,因材施教。例如: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假如他犯了什么错误,就应该小惩大诫,既不失了老师在学生面前的威信,又不至于太打击该生的自尊。假若一味的训诫,往往会起反作用,使得该生对这门课或者老师产生畏惧心理,甚至陷入自我否定的死循环。而对于性格较为活泼的孩子,倘若他在课堂上油嘴滑舌,扰乱课堂纪律,则需要震慑。若是一味的放纵,老师在学生面前的威信就会荡然无存。并且老师在学生面前应该赏罚分明,不能有失公允,这样有利于学生明白公平的原则。针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因为一点小矛盾就大打出手的现象,老师应该及时制止,不能任其自由解决。

2.利用团体项目培养学生团体意识

在拔河、篮球、足球等团体项目中,学生们很容易能体会到团结的力量。当有人无视集体利益时,老师也能很容易的通过几个小故事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如: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把筷子却很难折断;或者离群的大雁的故事。对于孩子们来说,一个有趣的故事,往往比一顿喝斥更能让他们印象深刻。

3.意外事故中引导学生助人为乐

当有人在体育课中因为准备活动没有做到位而不慎在运动中受伤时,老师可以让同学们明白,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同学们在发现这一情况时,老师也会教导孩子们要积极帮助有困难的同学。除了从一些现象中学到的做人处事的方法,老师的行为更多的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老师对人谦和的态度、对学生的和蔼可亲、对学生的细心关怀以及对教学的一丝不苟,这些小小的现象都会在他们心中种下一颗颗美好的种子,让他们不断成长。或者可以说,为人师者,本身就是一本鲜活的教科书,不仅教授知识,还教会学生们如何做人。

四、结语

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现象越来越明显,这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是教育事业的首要目标,也就凸现出智育、体育相结合的必要性。德育和体育在各个方面优势互补,让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念,成长为对父母、老师、同学都懂得感恩,对有难者勇于出手相助的上进青年。

【参考文献】

[1] 彭开琼. 湖北省中小学体育优质课研究[D]. 长江大学,2012.

[2] 张静. 新课标下初中体育课堂教學的有效性探究[J].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05):90-93.

上一篇:神秘的米埃尔山小学作文下一篇:七年级下第二、三试卷作文评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