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24-06-09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共12篇)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1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台湾的著名教育家忠信学校的创始人高震东先生曾经说过:“没有德育,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没有德育,体育就是暴力的前卫;没有德育,美育就是腐化的催化剂;没有德育,劳育就是社会**的根源。““有才,别人才会需要你,有德,别人才会喜欢你。„„”——《忠信教育法及其评要》丁广举 由此可见,教书育人首先是教给学生作一个什么样的人。

中学德育工作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居首要地位。而单纯的说教又使学生难于接受,我认为:教书、育人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学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二者之间应是密不可分、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深刻的体会到,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文章则是作者思想的载体。古人写文章、评文章讲究“文以载道”,要求文道统一,说明中国历史上语文教育和德育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语文,德育像是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德育,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河。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了学科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好处。也经常利用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德育渗透是一种隐性的德育灌输,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利用语文课堂进行德育渗透,须以课文为主要工具。课本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依据。但现状却往往是老师一篇篇课文地详细分析,语重心长、苦口婆心,学生却左耳进右耳出,没有收到德育的实效。其重要原因是老师未能真正打动学生的心,未能将课本与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未能做到真正的“渗透”。一旦感觉的神经,把一股激动之情渗透到心灵时,我们便会获得主要的启示。只有那些为学生的感觉和情感所肯定和接受了的东西,才能成为他们在理性上肯定和接受的东西。要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全身心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让学生体验到课文中描述的生活、思想、情感,从而对这一切产生爱憎的感情。

爱国主义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话题,学生听起来离自己也比较遥远。初中语文教材有一篇法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讲的就是法国人民爱祖国的故事。课文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法国的部分学校被迫改学德语为背景。课文是以一个不爱学习的学生小弗朗士的口吻叙写的,其中两处关于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

第一处是当小弗朗士得知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心理描写,我在课堂上作了有感情朗读:“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

念到这儿,课堂上一片寂静。我抓住这段心理描写体现小弗朗士“懊悔”的心理特点,语重心长地说:“小弗朗士是多么令人同情!他没能好好珍惜自己的学习时间,以致于后悔都来不及了,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堂课。”

我又重点朗读并讲析了第二处心理描写:“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问:“为什么呢?是不是老师今天讲的是最简单的部分呢?”全班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小弗朗士认真听课的原因!” “是小弗朗士出于对自己祖国的热爱!有了责任心!”„„

这时,我及时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点出了课堂的重要性。“同学们!我们不该忘记历史,而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品德就是爱祖国,大家不要认为爱祖国必须是干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在民族兴亡的关头,拿枪打仗,保家为国是爱国,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象征,而我们作为一名普通的学生,从现在做起,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学好自己的母语,奋发向上,关心集体,爱护他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也是爱祖国的表现。

教这一课的时候,正是我国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时,我就结合着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日本帝国主义在东三省建立伪满帝国,禁止中国人民学汉语的事实说给同学们。告诉他们,历史曾有过惊人的相似,请同学们看看,9.18事变之后,东北人民是如何生活的,八年的抗战,又有多少同胞惨遭涂炭。说着我给同学们播放了实现编辑好的一张张幻灯片,从同学们的表情,我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在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时,他们的的愤怒和悲伤,有些同学甚至还用手用力的压着桌子„„难道我们真要像小弗郎士一样要到最后一课,才能幡然醒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而后悔,把自己和国家命运相联系?国家兴亡,我得责任!所以我们就从现在起,从上好每一节课起,学好汉语,学好每一学科,长大后成为一个对我们的祖国有用的人才。如果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就应该明白我和祖国的关系。”同学们深情地看着我,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读出了他们的感触和领悟。在课后的周记中,有个孩子写到:“落后则挨打,国富则民强,当我看到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冉冉升起的时候,一种自豪感油然而升,我真想大声高呼,中国万岁!我要为祖国的振兴而努力学习„„

语文教学中,进入课文情境,与作者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并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再加上教师紧扣现实的巧妙点拨,学生们真切的感受这种爱国思想就会水到渠成了。

二、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倍受呵护,所以把家长和老师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所以家长经常慨叹孩子生在福中不知福,可是又有多少孩子能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的爱,老师的关怀呢?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初一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传统篇目,但是每次讲授都让我潸然泪下。文章记叙他与父亲之间催人泪下的父子深情,在讲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让学生抓住文中对父亲过铁道时艰难情景的描绘,配着乐曲,看着画面听老师有感情的朗读:“我看见他带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只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的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读到此处,我深情的讲到,父亲奔丧回家,一身的重孝,又失业了,送儿子远行读书,这时的悲伤之情可想而知,但父亲忍住心中的悲痛,一心想的都是儿子,文中的“蹒跚”“攀”“缩”身子“向左微倾”,把父亲为儿子买回橘子时的艰难形象的描述出来。

父亲对儿子的挚爱之情跃然纸上,本已伤感的儿子怎能不落泪呢? 听到这里,同学们不由得被文中的父子间的骨肉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又不失时机的说:“同学们也可以想想,你们的父母每天上班那么辛苦,他和你们抱怨过么?父母带病送你上学、给你准备一日三餐,他和你们诉说过辛苦么?今天我给同学们留一个作业,用你的眼睛去观察,用心去体会,父母、老师、同学做的哪些事让你感动?在记事本上,每天写一个让你感谢的人,让你感动的事。学会感恩,你就会有责任心,就会懂得去回报别人。上完这节课,学生发生了变化:过去我经常会在学生的记事本上看到学生们对家长爱唠叨的反感,现在变成了“今天,我要感谢妈妈,她提醒我带语文作业。”“我要感谢爸爸,他今天提醒我要认真听讲”“我要感谢老师今天中午给我答疑。”“我要感谢同学,今天借给我美术用具!”„„ 同学之间,相互关心的人多了,相互帮助的人多了,能体谅家长和老师的人多了,孩子们的思想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

总之,语文只是渗透了德育。我们语文教师感到自豪的是:语文因其表达的艺术性丰满了德育,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含金量”;也因为表达的艺术性,语文坚持了自身的品格,在语文教学中真正体现了即教书,又育人的目标。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东汤九年一贯制学校

赫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2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德育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不仅需要教高的技术知识, 还要求有相匹配的道德素质, 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越来越高的要求, 德育教育也越显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 还要对学生进行更多的德育教育。

对于青少年而言, 青少年时期正是个人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 德育教育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他们以后的道德素质的高低, 甚至决定了他们的发展方向。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 是祖国发展的希望。良好的德育教育能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为以后养成优良的道德修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 使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因此, 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不仅决定了学生的未来成长, 更是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 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

二.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语文作为一门基本的语言学科, 它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方面, 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优势。语文教材是根据特定的道德标准精挑细选出来的, 吸收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 在教学学科知识的同时,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 还促进自身精神的成长。可以看出语文教材不仅仅是用来传授语文知识这么简单, 更是很好的德育教材。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 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语文教材的育人价值, 切实实现语文教材的育人功能。

三.采取科学合理的德育方式

语文教材也是很好的德育教材, 需要语文教师主动地去挖掘其中的德育素材, 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

1.挖掘教材内容,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德育教育的核心和重要内容。语文教师在教学中, 要抓住教材中典型的爱国事例, 将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思想融入到教育语言中,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熏陶和教育。如《就义诗》这首诗歌, 笔者抓住“国破尚如此, 我何惜此头”这句进行深入讲解, 将作者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铺展开来, 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怀。点燃学生的热情, 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

从古至今, 充满爱国主义的爱国事例数之不尽。学习这类课文时, 教师要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来点燃学生的热情, 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作者的爱国情怀, 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和爱国人士对话。学生在潜意识里就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让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

2.分析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初中教材中有很多品德高尚的典型人物形象, 通过分析这些人物高尚的道德情操来感染学生,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些人物所具有的道德情怀, 继而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教学中笔者在课堂上对人物形象进行具体分析, 让人物形象尽可能的展现出他所具有的人格魅力, 让他们的光辉形象铭刻在学生的心里。不仅让学生学会了怎样来描述人物形象, 还能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 让学生在这些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感染下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在学习《爱莲说》一课时, 我抓住莲所表现的出淤泥而不染, 不与世同流合污的形象来突出君子的美德, 进而引出做人也应该像莲一样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让学生明白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都要保持自己的操守, 虽然不能改变环境, 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在这样潜移默化的过程中, 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3.注重课外阅读, 提高学生素质

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积极开展内容丰富的课外阅读活动, 不仅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还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段推荐适合的书籍, 列出推荐的书籍名单, 积极引导学生阅读并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 让学生学会阅读, 爱上阅读, 激发出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也在阅读中不知不觉的提高了自身素质。

总之,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语文教学不能只注重传道授业解惑, 更要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摘要: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是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德育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已经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1-019-1

一、善于挖掘语文课本中的德育素材

1.挖掘人物形象。语文教材中的人物形象很多是志士仁人、先进人物。这些先进人物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无不让人钦佩,对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很强的借鉴作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拳拳之情;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奉献精神;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伟大人格;《生命的意义》中保尔·柯察金不愿虚度年华而誓将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献给人民解放事业的人生目标;朱自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民族气节……这些都是教材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良好素材。

2.挖掘作者的生平。中学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作者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很好的德育材料,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比如七年级上册《十三岁的际遇》的作者田晓菲,在她七岁的时候第一次知道这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北大”,就暗暗发誓长大以后一定要凭借自己的本事考入这座高等学府。“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这是田晓菲写的诗句,从北大到哈佛,这叶不系之舟用自己的成长历程向青少年学生完美演绎了什么是理想与追求。

3.挖掘作品的写作背景。结合背景,拉近学生与文章的距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接受德育渗透。语文教材中有一些经典作品,因写作年代距离今天久远,且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如果学生对其不甚了解,往往读得云里雾里,不得其意,更谈不上德育的渗透。比如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的《藤野先生》,只有当学生了解了清末衰败、饱受欺凌的社会大背景,才能理解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毅然弃医从文后以笔作枪、战斗不止的爱国心,才能明白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藤野先生这种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极大地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的精神与行为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从而使藤野先生潜移默化地走进学生心中,逐渐成为学生脑海中一个亲切而感人的难忘形象。

适当地展示文章的写作背景,可以拉近学生的体验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用他人的人生观来树立自己的认知,达到文本解读与人生引领的和谐统一。

二、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1.教学情境中渗透。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达到忘我的境界。如在教学《背影》一课时,“父亲”过铁道为“我”买橘子的镜头是文章的重头戏,在学生品读这一情境时,可以播放阎维文的歌曲《父亲》:“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不知不觉,您鬓角露了白发,不声不响,您眼角上添了皱纹……”优美的文字与动听的歌声交融,令人动情。学生会在这样的情境中体味父爱,理解父爱,他们会自然而然地重新审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与父亲的关系,重新审视所谓的“代沟”,从而学会爱自己的父母。在学习法国小说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时,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揣摩韩麦尔先生的心理,从而使学生能更深切地理解什么是爱国主义精神。教大文豪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可以从人情的冷暖中让学生产生对社会的热爱,让学生产生爱心,关爱身边的人。

2.阅读感悟中渗透。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并特别强调“朗读”是达到三者有效对话的最基本、最实用有效的方法。这是因为朗读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心灵与课文的内容发生心灵上的碰撞,不仅提高了感知文本的能力,而且还起到了情感上的熏陶。

苏教版中有一篇文章《柳叶儿》,教学这篇文章时,教者并不急于对文章条分缕析,而是让学生认认真真地读课文,读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的手就三三两两地举起来了,教师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划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又读开了,当学生们的手再举起来时,教师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看看不懂的地方能不能用联系上下文的办法解决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所以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能够十分热烈,气氛活跃,提的问题也深刻,如“文中的我为什么天蒙蒙亮就要和三叔一起出去抢柳叶儿?柳叶儿为什么要抢?在那么苦的年代里我为什么说自己还是快乐的?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等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铭记过去的苦难,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充分的阅读终于让学生体验到了作者的这一情感。

3.写作练笔中渗透。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水管里流出来的是水。那么从学生笔尖写出来的文章就是学生灵魂的体现。作文与做人是统一的,只有品格高尚的人才能写出高尚的作品,因此语文教师不但要注意培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在写作过程中进行德育的渗透,注意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客观正确地评价自己的所见所闻。

三、通过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4

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内容主要存在于物理教科书的知识材料之中,这些德育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按其形式可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显性德育较少,教师容易把握,隐性德育内容是指教科书中的一些材料和知识点,表面上不能对学生直接起到德育作用,但通过深入分析、挖掘或通过介绍背景材料体现德育功能。教师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渗透,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现德育的目标控制,教学中紧扣教材实际,做到德育渗透合情合理而又避免生硬教条,使德育看似“无意”却又“有意”。我认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渗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结合自身特点,深情感染,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陶冶高雅情操

在物理教学中德育因素的深入挖掘和契机的随时捕捉,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也是一种艺术。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从局部看是细微的,一个概念,一道习题、一个探究活动,都能启发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只要在教学中我们注意德育渗透的相关原则,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行德育的有机渗透和目标控制,做到优化教材中的思想因素,使一个观点、一种思想在学生的心灵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起来,就会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真正做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融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个人的感悟,深情感染。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表述自己的感悟。教师就像一面镜子,用你的魅力、动作、言语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达到教育的目的,并且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陶冶高雅情操如:唐诗中有“黄河远上白云间”“不尽长江滚滚来”等优美的景象,这动人的诗句生动、形象地反映了祖国这两条大河蕴藏了大量的机械能;在学习光的折射现象时也会联想到“潭清疑水浅”等优美的诗句。因此,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可以借此来丰富语言,听其言,寓于心,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从而无形中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从知识点中孕育德育教学

物理的每一个知识点本身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我们在备课与教学中注意挖掘,选择好教学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找准某一知识点为突破,将辩证唯物的思想贯彻进去,潜移默化,使教学内容与德育达到完美的统一。例如,在学习“电和磁”这章内容的时候,学生普遍对电能产生磁,即奥斯特试验,感觉很有意思,但一般不会再做深一步的思考,这时,如果我们紧接着反问一句:“磁能否生电呢?”直接将学生带入对立的一面,然后通过实验,验证猜想。在这一过程中,将知识点与辩证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渗透“对立统一规律”,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另外,在讲“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时,也可以渗透“对立统一规律”;在学习“摩擦”时,物体的摩擦有有害摩擦和有益摩擦之分,可渗透“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的观点;在学习“物态变化”时,可以渗透“从量变到质变”的观点。

三、注重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坚强的意志

1、通过实验树立世界观 物理学是以观测和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物质运动的形态都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说明“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断在物理学及其发展中得到验证。因此,教师可以以实验为基础,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渗透。以“做功和内能的改变”这一节为例,学生在观察“空气被压缩时内能增大”的实验时,对棉花不点火就燃烧的现象的反应先是惊奇,后是困惑不解,甚至怀疑有“神灵”来帮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抓住时机,带领学生亲自实验,并通过讲授知识使学生明白棉花不点自燃是因为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燃点,从而使棉花燃烧的缘故,并非“老天爷”显灵。这样不仅对破除学生们的迷信思想大有裨益,还可以让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类似的例子在初中物理课中还有很多,比如在学习地磁场后,让学生回忆电视里看到农村广泛流行的看风水现象,认识风水先生所用的罗盘其实就是一个小磁针,小磁针在不同的地方的指向不完全相同是因为受地磁场的影响,通过学习学生真正明白了这一迷信活动的实质。教师通过这些实验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对他们的思想产生影响。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科学态度和坚强的意志。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许多重要的定律、概念、公式都是通过实验推理出来的,如光的反射定律、二力平衡条件、欧姆定律等。学生由于经历和学识的限制,对一些物理知识不可能一听就懂,有时还会怀疑其客观性,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迷信课本、权威,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认真实验,让学生努力做好一切实验,使学生积累物理现象并有正确的思考,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渐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品质。例如,在做用漏斗向下吹乒乓球的实验中,大部分学生通过预习都知道乒乓球掉不下来这个结果,对教师做这个实验没有多大兴趣,这时教师不用自己做,而是让学生亲自去做,结果学生不一定能成功,但经过几次失败之后最终成功,这样学生体会成功喜悦的同时,也意识到许多事情看似简单,实际上并不容易成功,要脚踏实地地去做实验,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坚强的意志。

3、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严格操作、认真实验、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爱护仪器的主人翁思想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德。要想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自己认真作好演示实验,严格按规则操作,尊重事实,如实记录。鼓励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中的实验和制作,亲自做实验,验证释疑。最后教师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样,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许许多多的物理素材,对学生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教育都能起到极好的效果。如教学“牛顿运动定律”,介绍伽俐略和亚里士多德时,强调他们俩一个凭“科学实验”推翻谬误,揭示真理,另一个凭“经验事实”妄下论断。以此教育学生不要盲从,凡事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培养学生分辩是非的能力和追求真理的情感。在分组试验时,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完成实验的同时,不忘融入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的思想教育,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如在讲“电磁感应、发电机”时,可以补充介绍“科拉顿跑失良机”的故事,按理科拉顿比法拉第早做这个实验,但与成功失之交臂,原因之一是没有同伴与他团结互助,否则科学史上又是另一番景象了。充分说明了“团结就是力量”这一道理。

综上所述,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只要我们细心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找准教学的最佳结合点,进行有机渗透,就可以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从而很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对整体教育工作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5

初中地理是一门综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学科,它兼具历史性、人文性、经济性,是一门丰富多彩、情感凸现的学科。中学地理课程的改革使地理课成为培养学生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在素质教育中承担着重要作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

一、中学地理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

中学地理德育教育的目标即为国家地理课程标准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主要有: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形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二、中学地理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1.地理教育要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用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初中地理内容为两大板块,一是世界地理,包括地理知识基础理论、世界自然资源、世界气候、世界人口、世界政治分区、世界区域地理;二是中国地理,包括中国疆域、人口与民族、气候、资源、河流与湖泊、交通、经济、中国区域地理。无论是学习世界地理还是中国地理,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基础知识,更要注重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科学的、客观的认识和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不能凭感觉,更不能想当然地来学习世界与中国、认识世界与中国。如学习世界自然资源中,我们认识到,目前,世界上由于地域差异、经济差异、人文素质的差异,有很多国家、很多地区,人们文化落后,缺少科学知识,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使我们的自然资源数量不断地剧减。更有甚者,一些贫困落后的国家地区的农村,人们为了求生存,还有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乱采矿藏、破坏环境,造成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耕地减少;而人口又不断增加,生态受到威胁,自然灾害频繁多发,直接影响到世界全局性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使学生明确到,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关系,才能求得全球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2.从国情教育入手,增强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形成地是建立在对家乡的热爱,对自然及人文环境的热爱基础上。对我国基本地理国情了解的基础上,地理课让学生从了解家乡开始,通过地理图片、图像、视频、文字资料、数据等方式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如我国的疆域,人口民族,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的自然环境,土地、水、森林、矿产等方面的自然资源状况,经济与文化等人文方面的现状,各地区的地理差异等,在此基础上,正确认识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使学生了解世界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在看待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上,既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悲观,要引导学生积极地看待和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增强民族自豪和自尊的情感,树立建设祖国的信心和责任感,转化为正确的行为。使学生能够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

国情教育实际上是国民素质教育、基础教育,地理知识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教育价值,通过地理科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解决国情问题的初步能力,把个人、民族和全球利益统一起来。对我国的国情,有优点,但也不能掩饰缺点,讲优点有利于学生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但又要防止盲目自满,不求进取的思想,过分夸大缺点,又可能产生自卑心理,所以要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唤起学生的紧迫感、责任感和报国心。

3.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中国旅游业”一节是教材新增加的专题教学内容。就是渗透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学探索。旅游业与交通、通讯、建筑、商业、保险业有紧密联系,同时又可以带动这些待业的发展,发展旅游业能增加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收入与外汇收入,是“无烟工业”。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空前繁荣,成为我国迅速发展的新兴经济部门。它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扶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这就使学生树立立足当代,面向未来和为人民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念,树立发展与环境互补和对环境负责的观念,树立“旅游搭台,经贸唱戏”永续发 展观念,做自觉的环境卫士,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革命圣地、热爱历代劳动人民伟大创造的情感。

现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问题日益明显。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人民是如何根据当地自然环境和资源发展经济,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成与败的经验教训,地理课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4.地理教育中要注重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专心钻研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才的精神。

当前的学生大都是在蜜罐中成长着的,他们很容易满足于父辈创造的良好的物质条件,也就容易走上安于现状缺乏奋斗的生活之路。地理教育中必然得加强对学生理想、人生、追求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从小立志成才,从而发奋图强,不懈追求,刻苦钻研科学文化知识,树立远大的理想。初中地理内容是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的顶好教材。学习欧洲、北美等先进发达国家的地理知识时,充分调动学生好奇、上进的心理,鼓动他们树立不认输、不自卑、努力成栋梁,共建繁荣富强的大中国的远大理想。学习南极洲地理,通过85年、89年中国分别在南极洲建立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史实的介绍,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为国争光的精神。学习地理史上的中外名人故事,如麦哲伦环球航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郦道元与《水经注》、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哥白尼与布鲁诺的“日心说”等等,都是引导学生学习榜样,追求卓越,奋发图强的最好德育舞台。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6

松原市扶余县陶赖昭镇第一中学 付丽华

新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培养目标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抓住每一个可以渗透德育教育的契机,对学生进行广泛的德育教育。既教书又育人。具体做法为:

1.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我在讲有理数减法及除法时根据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可以把减法转化为加法;根据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将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统一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这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又如在讲勾股定理时,先介绍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看到花砖砌成地板上的一个图案,发现了毕达哥拉斯定理,他在激动之余,宰了100头牛以示庆贺,因此又称“百牛定理”,实际上这个毕达哥拉斯定理在600年前就已被我国古代的学者商高发现。当讲完时学生便会想:这个定理的内容到底是什麽呢?是如何证明的?这些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诱使学生去思维,通过这样的渗透既烘托了爱国主义热情,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更能激发学生渴求新知的强烈愿望,从而使教学效果大大提高。2.联系实际,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技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联系实际,阐明所学知识的用处,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例如:在上图形的初步认识时,我把学生分组进行了一个游戏,让他们列举现实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有哪些?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出学习几何图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达到了学习目的教育。又如在学习探究销售盈亏问题:某商店在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卖这两件衣服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亏不损?通过计算得到的结果是亏损8元,通过此例,学生大开眼界,感到经商大有学问,经商也离不开数学,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还有在学习八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窗花、蝴蝶、等图片。它的内容贴近生活,学生能在生活中找到数学的原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这样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原来生活中充满了数学。那翩翩起舞的蝴蝶以及精致美观的窗花上面还是我们要学习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感受对称图形无处不在。通过观察这些图形,让学生欣赏现实世界中与轴对称图形有关的图案,教师可适时引导,比如:“同学们,你们看蝴蝶多么漂亮啊!它们最美的是两支翅膀,两支翅膀有什么特点呢”?通过学生观察,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使学生在自然、快乐的情境中逐步自由地获取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另外,还借助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提供的材料,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开阔眼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学好新知识的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3.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教学中大胆尝试采用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例如在上数据的收集时让学生投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既有利于自己学习又有利于他人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这样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抓住这个特点,我挖掘教材,利用故事这一催化剂,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从而学生会思维,爱思维,乐思维。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可讲《师徒拜佛》的故事引出:白云山的众僧每天上午8时开始点烛烧香。叩首拜佛。他们叩首后念经用的时间是如下两只蜡烛燃烧的时间,已知粗烛和细烛长短相同,粗烛可以点4小时,细烛可以点3小时,同时点燃一段时间后,粗烛比细烛长了三倍,请你算出和尚念经用了多长时间?这样的教学不仅给学生“放松”而且为老师“松绑”,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现代教育家斯宾塞说过:“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课堂教学如舞台艺术,以兴异引,吸引学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这种艺术表演中来并乐在其中,忘我学习,从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4.利用数学课内外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应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在教学中,常常配合所学的知识内容,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使学生在开放的实践空间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如结合我校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把垃圾丢到垃圾桶里,爱护环境,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扫街活动。活动中,学生表现出了出乎意料之外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

渗透德育教育要注意的问题 数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几乎每一节课都有它既定的教学内容。德育教育要依靠潜移默化来实现,应坚持德育教育于专业知识教育,否则,就会导致喧宾夺主,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就初一、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年纪小,意志薄弱,行动易感情支配,可塑性大。因此,德育教育要尽可能生动有趣一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善于观察和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在德育渗透时对症下药。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十分重要,也很有效,广大数学教师要高度重视起来把工作落到实处,力争使德、智两方面彼此渗透,相互启迪,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7

1. 加强审美观教育,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严谨的学习习惯

美就在每个人身边。我们应当教会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并爱护美。如在教学牛津7B Pets时, 让学生认识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我们应当善待动物。从更高的角度说, 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Pets给我们带来了快乐, 成了我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另一方面, 我们要掌握科学知识, 照顾好动物, 使动物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2.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教育素材

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 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学科德育有显性的, 也有隐性的。学科中生成的德育内容, 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 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 促进学生吸收并在学习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

3. 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滋润学生的心田

在教学中, 教师应坚持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 处处作学生的表率。教师的仪表、言行、工作态度、文化修养等方面都需要为人师表。实践证明, 教师严于律己, 为人师表, 才能施教于人, 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二、把英语课堂作为德育渗透的主阵地

1. 创设感染的气氛陶冶学生

英语教学中应力求创造感染的气氛陶冶学生, 达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美的典型具有榜样的力量和诱导的力量;艺术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作品的人物美, 用感人的艺术形象、崇高的思想感情净化心灵, 纯正情感、陶冶情操, 培养学生高深的道德情操, 力求创造传情的感染的气氛陶冶学生, 让作品所展示的鲜明、真实、感人的形象, 打开他们心灵的大门, 爱作者所爱, 达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2. 让学生了解异国风情, 达到思想教育与文化教育的高度统一

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要广泛搜集阅读材料, 对学生进行限时阅读训练, 在训练中, 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丰富了知识, 开阔了眼界, 使他们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又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教育和启迪,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3. 以深刻的内涵启迪学生, 培养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英语教学中, 各种场合的礼貌用语、富有情感的歌曲和具有时代感的范文, 都具有情感的感染作用, 起到启迪人和教育人的作用, 以及人际关系的指导作用。通过事例所展示的社会人生的画卷, 帮助学生掌握和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 启迪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 在学习、欣赏中领悟到某种生活的哲理。而德育需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并注意要具有现实性。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 注重发掘其包容的深层内涵与现实意义, 给学生以深深的启示。

三、将德育工作渗透到课外活动中去

英语课外活动可采用与课内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 就课文进行活动:如快速阅读、复述口述、口头表达、背诵段落及课文。此类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 (2) 配合课文的活动:如角色扮演 (role playing) , 指人依照他自己的角色来行事, 如老师不在, 学生干部代替老师管理班级, 也是一种角色扮演。在角色扮演中所花费的在实际的教育情况里, 角色扮演也常常产生神奇的力量。一位对外语不感兴趣, 学习外语消极被动的学生, 一旦扮演外语课代表的角色, 很快就会产生与外语课代表身份相符的行为模式, 学习外语的态度就会显得格外认真和努力, 甚至学习外语的成绩也会显著进步。 (3) 延伸课文的活动:如日记荐评、办英语小报、英语角活动等。这些活动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 发展学生个性, 在实际操作中活用英语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成功意识, 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

四、开发校本德育课程, 促进学校德育发展

以学校教育资源为源, 开设校本课程, 形成学校的德育特色;整合社区资源, 建立区域性基础上的德育课程;开设社会实践的德育课程, 不断引导学生主动地贴近社会, 让道德回归生活, 让生活成为道德最重要的老师。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各类兴趣小组活动, 激发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通过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通过进行课本剧的表演, 创设一种生活情景, 使学生在一种生活游戏中, 用自己的视角对生活问题呈现和审视。

摘要:素质教育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 而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教学不仅是学科教学, 更是信息的载体。教师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 激发学生的道德思维,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英语教学,德育渗透

参考文献

[1]戴志强等.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方法教学研究.1995 (9) .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德育

一、从小入手,以义动情渗透德育

文字是人们思想情感宣泄的途径,在《背影》一文中,朱自清用父亲并不高大的身影感动了所有人。在落实此文教学时,教育者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小事入手,在生活的点滴中发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与爱护;再比如,讲解《岳阳楼记》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充分感悟到洞庭湖的美丽,还要让学生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名句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二、注重背景,在情境中渗透德育

文学作品不仅是作者所见、所闻在文字上的体现,更是情感对人心的触动,而这个触动的产生必然具备一定的背景条件。例如,在讲解《醉翁亭记》时,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酒文化,了解作者放荡不羁的原因,了解欧阳修苦中作乐、沉溺饮酒实为其对北宋王朝政治不满却又无可奈何的悲愤:奸邪当道,有志之士纷纷在政治上坠马,国家积弊不能消除,衰亡景象愈演愈烈。只有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欧阳修创作《醉翁亭记》的背景之后,才能使他们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心情,更好地感受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继而在头脑中形成文学意境,并最终将作者的情怀升华为自身的阅读情感。

三、强化指导,用课外阅读延展德育

课外阅读是拓宽学生眼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教育者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明确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强化课外阅读指导。毋庸置疑,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与阅读量成正比,打开书本就犹如打开了知识的宝库。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从书中汲取先辈们的心血结晶,充实自身的情感知识,发展自身的爱好、才能。基于此,教育者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教授学生必要的阅读技巧,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并能够定期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价,相信对于提高学生的品格素养也会产生非常大的作用。

四、读写结合,强化德育效果

语文教育最核心的部分应该是阅读和写作,学生受自身条件的限制,经验和知识明显不足,在阅读文章的时候,认知上所产生的结果也不尽相同,有时甚至会产生截然相反的情感。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使之能够更全面地感受文中所蕴含的思想,并尝试用语言将真善美的情感用科学的手段和表达技巧书写出来,并最终指导自身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衡玉俠.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德育渗透[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7(03).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9

杨林镇初中 汪伟俊

[内容摘要]:思想品德教材不但思想内容丰富,而且不少课文中都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探讨思品课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于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确是当务之急。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很好地去把握它,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渗透?以明理法、感染法、示范法、锻炼法等四种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作些思考

[关健词]:思品教学 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

在思品课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思品课教师应该思考也应解决好的重要问题。教育部新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是指导思品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就现行思品教材而言,都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就其中的方法来说,还需要补充和完善。如果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肯定会对学生的道德能力发展更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探讨思品课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于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确是当务之急。现在就思品课教学中四种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作些思考。

一、明理法

解放军学院周荫昌教授认为,人的素质具有三维结构。从纵向看,首先是认知层面。所以,学生心理品德的形成是以他们的道德认识为基础的。所谓明理法,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现象,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美丑观和荣辱观,从而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品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学生的心灵是纯洁无瑕的,教师在思品教学过程中,着重点在于通过课程的教学来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培养健康的心理。初中阶段是人生的起步的关键阶段,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孩子的重中之重。如在“青春闪光”一课教学中,我录放一段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王浩与马琳的乒乓球男单半决赛的场景,然后学生讨论“如何让自己的青春闪光?”;在讲文明交往时,从“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反面分析自傲、鄙视、颐指气使的人际交往带来的后果,从而让学生明白、理解尊重他人、平等待人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可见,在思品课教学中,通过明理方法进行教学,在提高学生道德认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感染法

人的情感总是相互感染的。感染法就是教师不但用自己健康美好的情感与言行去感染学生,而且充分挖掘教材,积极促进学生间的交往,使良好的情感相互感染,不断增强。初中思品教学不能光限于书本和课堂教学,要让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学内容能在学生中间产生共鸣。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不能仅仅把他们看成教学的对象,特别是在丰富多彩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学生对某些社会事物的看法,往往会对其心理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思品课的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课堂灌输教学,努力着眼于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运用情景和音像设备,以达到教学目的。我在《自立自强》一课教学时,播放苏明娟的心情故事,以及汶川大地震中寗加驰救事迹感染学生,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深刻认识到自立自强对个人的成长的主要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在逆境中积极进取的精神,主学生明白为了实现自己崇高理想和志向,必须不断地磨练自己,只要脚踏实地、百折不挠,人生才会有收获、有成就,人生才会有精彩、有意义。

三、示范法

周荫昌教授还认为,在对青少年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要遵循“带—做—化—成”的过程,青少年模仿性较强,他们常常以他人的人格行为作为自己的仿效对象,然后以特定的方式在自己身上再现出来,并逐步内化为心理品质。所谓示范法,就是发挥“带”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榜样,指导他们去模仿。这些榜样,首先应该是教师自身,其次是教材中涉及到的领袖、伟人、科学家和英雄人物,再次是学生平时生活中接触到优秀人物,特别是学生中间的先进人物。我在教学《自我保护》一课时,让几个学生表演小品《我被敲诈勒索》,通过不同的处理方式,带来不同处理的后果,示范表演告诉学生在遇到敲诈勒索时,应如何正确对待危险处境,并在今后的生活中灵活处理身边发生的危机情况,做到自我保护。

四、锻炼法

人的任何素质的形成,都离不了实践的过程。心理品质的形成都是学生自觉地参加社会实践的结果。锻炼法,就是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出一定的行为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从而增强集体观念,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例如,结合每年的春游、秋游,学校可组织学生进行远足活动,并且要求他们不带零食,只带开水。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艰苦朴素的精神,又促进了他们的互助、顽强、坚毅等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当前的思品课教学,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给学生以过多的禁锢,使他们总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忽视了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作为思品课教师,要敢于向传统的“规矩”模式挑战。如在《男生女生》一课教学时,我设计实践活动,让男生女生一对一见面打招呼,表扬对方优秀,主男女生之间。

总之,思想品德教学是一个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过程。教师要在思品课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只要教师富有一片爱心和诚心,思品教学就一定能把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机且紧密地揉合起来,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书目:

1、陈家麟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吴增强编著,当代青少年心理辅导,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篇10

邓贵华

(1.“国培计划(2013)”衡阳师范学院初中数学班;2.桂阳县樟市镇中学,湖南郴州

423000)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数学教学中的德育主要有哪些方面;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巧妙地进行德育渗透.关键词:德育;渗透 ;价值观;情境;教育

中学数学具有内容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明确性等特点。我们在实施中学数学素质教育时,应根据数学本身的特点,在传授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积极探讨数学知识与素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据此,我认为,德育是素质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大纲指出:“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学教学中的德育主要有以下几点:

1、爱国主义教育。

(1)通过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现行义务教育教材中,有多处涉及到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内容,我们要有意识地去挖掘,在讲授有关知识的同时,适当介绍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2)通过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编拟既联系实际又有思想性的数学题目,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等有关内容,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教育。

2、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中学数学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对立统一、量变质变、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等辩证唯物主义因素。在教学中,如果能注意挖掘这些因素,自觉地用唯物辩证法观点阐述教学内容,就能更深刻地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学好数学知识,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逐渐形成共产主义世界观打下基础。

3、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教育。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和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良好的行为方式(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等),并把这些良好的行为方式转化为他们的习惯,终身受用之。

4、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教师要教育学生远离邪恶、远离毒品,珍爱生命;教师还要教育学生什么才是真正的美,要有是非观和良知。

经过多年的数学教学,我认为数学课中的德育教育必不可少,它是感化学生心灵、唤起学生自信的良药,并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那么怎样在数学课中进行德育渗透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数学研究的是空间形式及数量间的关系,它相对抽象而枯燥。虽然不像文科知识活泼,生动而富有情趣。但数学教学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必须渗透德育教育。关于这一点,数学教学大纲中也有明确的规定,可见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数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渗透了德育因素,数学教师应抓住学科特点实施德育教育。

数学科学的各种概念、定理间的联系、发展变化是无穷的。在教学中根据这些特点,利用中学生可塑性强、思维活跃的发展规律,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 的兴趣。例如,在平面几何教学中,完成了基础知识传授、学法指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一些特殊图形,如: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万形等几个概念的内含与外延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概念间的联系其妙无穷。同时对这些图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进行比较,认识这些定理的发展变化规律。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使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教师要精于创设利于德育渗透的情境。

教师应熟悉各种创设情境的形象化手段,并根据各章节中包含的德育素材的不同性质、特点,结合各种形象化手段的效果特点,确定采用何种手段创设情境,必要时还要进行剪接、合并、创新等。如学习有理数时向学生介绍我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本章内容,安排好学生演员,扮成正数、零和负数,进行有理数加、减、乘、除及乘方的演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仅在愉快中掌握了知识,而且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幽默风趣的语言是数学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形象化手段,生动、优美的语言描述“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教师的本领归根结底就在教学语言上,教学艺术最后也全体现在教学语言之中。所以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培养良好的表情达意能力,如丰富的眼神和表情、高低适中的语音、快慢适宜的节奏、抑扬顿挫的语调和生动形象的叙述能力等。换言之,教师应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演员”,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号召力和鼓动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备课时,教师宜选出合适的德育素材提前进行语言描述练习,这样可以使课堂效果更为理想,这是创设情境的重要一环。教师只有抱着严谨的教学态度,并在实践当中积极地摸索、认真地尝试和练习,才能最终创设出逼真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全身心融于其中以至产生强烈的共鸣,使德育渗透达到完美的效果。

三、教师要巧妙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数学教学本身也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为完成知识教学,能力培养的任务,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技巧,同时也要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某些定理,公式的教学中,可适当补充简介发明者及发明过程。像在教学勾股定理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书籍中最早关于勾股定理的记载,要比欧洲人的发现早几百年。在学习圆时,向学生交代我国古代科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位将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这比西方国家要早几百年。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树立学科学、探索科学奥妙的理想和信念。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形式。当然,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应该符合教育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德育渗透是一种隐性的德育灌输,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利用数学课堂进行德育渗透,须以教材为主要工具。课本和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在数学课进行过程中,每一个课堂环节都能进行德育渗透,而且新课标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收效更好。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师,主要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要在教书的同时进行育人的工作。“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以“情”动人,辅之以合适的方法,必能使德育渗透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11

【关键词】物理教学;课堂教学;德育教育

中国分类号:G633.7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是物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中学物理的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结合教材中大量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因此,初中物理教学也应充分结合物理学科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的德育要求,积极探索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一、转变观念,形成智育和德育并重的思想

新的《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对课程目标进行了立体的描述,形成了初中物理教学的三维目标,而其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实质上就是德育的教学目标。具体而言,新课标对于初中物理教学的德育要求可概括为: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以及崇高的道德品质。这三个方面的德育内容既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必然要求,同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也是切实可行的。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物理教学的主阵地作用,积极总结物理教学中的德育经验,利用物理学所特有的丰富德育资源和特有的德育功能,将德育融入物理教学中,摒弃重科学素质轻道德素养的不良倾向,在提高学生智育因素的同时也使学生德育素养得到同步的发展,真正做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在物理教学中突出德育功能

纵观物理学的发展历史,充满着唯心论和唯物论,形而上学和辩证法,落后和先进的尖锐斗争。充满着新旧理论观点的激烈碰撞,历经了对世界认知的否定与再否定的曲折历程。将德育渗透到物理教学当中,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德育渗透”的重点在于渗透,使学生在学到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内容主要存在于物理教科书的知识材料之中,教学中紧扣教材实际,做到德育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结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渗透,主要有以下切入点。

(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论思想的教育

物理学研究的内容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即“物”和“理”。“物”即物质,是物理学研究对象。物质存在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归结为实体物质和场两种形态。结合教材内容,使学生懂得判断物质客观存在的根据,明确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理”是指物质运动和变化的规律,物理学中大量的实验和研究,说明物质的运动和变化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因此只要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注意将哲学思想运用于物理教学之中。

(二)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和科学精神的养成教育

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教学中,教育学生在科学面前来不得半点虚假,培养学生不仅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还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许多重要的定律、概念、公式都是通过实验推理出来的,如光的反射定律、二力平衡条件、欧姆定律等。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认真实验,使学生积累物理现象并有正确的思考,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渐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品质。

初中物理中的物理学史向我们展示了物理学家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的顽强力,严肃认真、锲而不舍、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如:伽利略被终身监禁而矢志不移;安培——刻苦学习、专心致志;焦耳、欧姆——坚持不懈、探求科学真理。这些为科学试验而不屈不挠的高尚品质和不畏艰险,奋不顾身、乐观的精神,是物理学史教学中让年轻的学子们永远铭记的;这些感人的事例,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思想,顽强意志及忘我牺牲的精神非常有感染力。

(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高尚的思想品质的养成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是对青少年进行德育的中心内容。教学中可结合教材,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第一,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例如,如:向学生介绍世界上最早记录“几何光学”的著作——《墨经》,比欧几里德的光学要早百余年;殷商甲骨文记有公元前十三世纪的日食,比巴比伦最早的日食记载早六百多年;宋均提出的“运动与禁止”相对性的观点,分别比哥白尼早1500年、伽利略早1530年;利用声音的反射建造的北京天坛回音壁具有独特的声响效果,在声学上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公元前256年——251年,李冰父子在都江堰工程中,利用物质的热胀冷缩开山岭。教学中结合教材有关章节穿插介绍这些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辉煌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第二,使学生了解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科技人员奋发图强的事迹,增强他们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在尖端技术方面,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的实验成功,人造卫星的发射与回收,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成,都处于国际前列。结合教材内容,可以进行今昔对比,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第三,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今天我国在科学技术的某些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激励他们努力学习,立志振兴中华。

(四)让学生在探究中追求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實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中的实验和制作,亲自做实验,验证释疑。许许多多的物理素材,对学生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教育都能起到极好的效果。在分组实验时,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完成实验的同时,不忘融入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的思想教育,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既是新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也是切实可行的。在具体实施时,应明确爱国主义情感、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以及崇高的道德品质这三个方面的德育要求,采取合理的德育渗透途径和方法,努力提高初中物理的德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新的《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12

一、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化学教材中, 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如政治占明显的地位, 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 把德育教育贯穿在化学知识的学习中。例如上到《H2的性质和用途》时, 我就联系到“神舟五号”、“神舟六号”飞船的载人上天, 是我国在美国、俄罗斯之后的又一重大科技成果, 说明高科技方面我国已挤入世界前列。在上到《金属与矿物》时, 我就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了解我国钢铁的冶炼历程, 特别是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安万毕术》中“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载, 这种冶金技术比西方国家早1700年。在上到《酸碱盐的应用》时, 我就介绍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 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 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 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 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 经过多次的摸索和试验, 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 名震中外, 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通过这些实例, 学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 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 另一方面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二、通过改进化学实验,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品德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初三化学教学中, 我通过改进实验教学, 不仅使学生熟练掌握了操作技能, 还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与优良的实验品格。主要有以下一些做法:

1.改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针对教师演示实验中存在的以下不足:能见度低, 教师演示时学生主动性、注意力不够等, 因此将一些操作较简单, 涉及器材药品不多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并采用让学生利用空闲时间协助实验员准备实验, 既减轻了实验员工作量, 又让学生了解了实验室、药品室内的情况、构造和药品、仪器放置情况, 还能让学生体会到实验员准备工作的艰辛, 并增强了师生感情。

2.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这样有明显好处, 由于结果是未知的, 这就要求每一位学生踏实、严谨、科学、仔细地进行实验, 要求他们规范地操作、仔细观察、实事求是地记录, 否则就无法获得正确的结果, 这很好地培养了科学实验的基本品格。例如, 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学中, 我不是将结果直接告诉学生, 而是让学生从以下几组药品中选择合适的原料:1石灰石与稀硫酸;2石灰石与浓盐酸;3碳酸钙与稀盐酸;4碳酸钠与稀盐酸;5石灰石与稀盐酸。让学生分组做实验, 然后从反应速度、经济、气体是否纯净等角度讨论、分析, 找出最适合于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料。

3.重视家庭实验。让每位学生准备家庭实验箱, 从废旧垃圾中拣拾实验药品、仪器, 培养了学生爱护环境、珍惜资源的美德。

三、联系课本知识, 培养学生树立公德心, 正确面对和处理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化学是自然科学, 其知识也蕴藏着很多可讲的人生哲理, 适当加以引导利用, 对德育工作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上到《自然界中的水》时, 让学生学完水污染知识后, 结合生活现象和现状, 自己评价生活中有哪些有损公德的水污染现象, 生活废水都排入屋旁的鱼塘, 对不对。针对现代学生容易偏激负气的现象, 学浓硫酸知识时, 讲到它的强腐蚀性, 不要忘记适时普法:利用浓硫酸故意伤人是要判刑的, 不论生活中有什么矛盾, 都不可以走极端, 毁了自己的青春。化学知识和其他科学一样, 学习它是为了造福自己, 服务人类。学生有了正确的学习观念, 道德观也会同步改善, 后进也就变先进了。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并不是急功近利的, 它需要长期积累, 潜移默化, 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的师德、情操、教学素质、能力及人格魅力等隐形教育的影响, 是保证德育教育功能的重要前提。因此, 我们初三化学教师要有良好的事业心、责任感, 以及过硬的教学本领和基本功, 才能使教书育人达到最佳的统一, 使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摘要:德育是解决人的方向问题, 智育是培养人的智能问题, 二者是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的。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从三方面进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改进化学实验,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品德;联系课本知识, 培养学生树立公德心, 正确面对和处理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上一篇:丽江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下一篇:鸿达驾校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