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024-06-09

丽江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通用8篇)

丽江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1

丽江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1-7-26

信息来源:云南省丽江市

农业特色产业作为促进丽江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角,长期以来,市委、政府及相关部门都将其与全市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紧密结合在一起,立足实际,依托区位、资源优势,抓项目、建基地、扶龙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强农村经济“造血”功能,切实加快了全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步伐。

一、丽江市农业概况

丽江市土地面积21219平方公里,山区、半山区占全市总面积的92.3%,辖古城、玉龙、永胜、华坪、宁蒗一区四县,共63个乡镇、办事处,450个居(村)委会,5121个居(村)民小组;全市总人口11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7.6万人,占86%,22个少数民族,人口66.1万人,占58%;据统计部门统计,2005年末,我市常用耕地面积为140.18万亩,农作物总播面积为229.95万亩,粮食总产40.14万吨,农业总产值22.9万元(当年价),其中畜牧业产值8.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53元。

丽江市区位优势较好,环境无污染,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境内最高海拔5596米,最低海拔1015米,“立体气候”特征明显,生物资源富足多样,具有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采取的思路及措施

近年来,市委、政府坚持走“特色化、区域化”的发展道路,深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巩固传统产业,提升优势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依托产业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围绕龙头建基地”,把基地建设与特色产业培育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2006年初,我市提出推进“六个一工程”,狠抓“八项措施”的农业发展思路,更有力的促进了我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

(一)产业发展采用新模式

根据丽江实际,通过采用各种类型与组织模式推动农特产业发展:以龙头企业带动的“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形式;以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形式;四位一体型的“企业产业联合会+大户+农民”的形式;通过培育专业市场带动发展的形式;以特色产业带动的“公司+特色产业+农户”的形式;以农业园区带动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示范农户”形式。

(二)加大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力度,提高产业化经营科技水平

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兴办各类科研生产经营实体,加快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充分调动各部门科技人员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积极性,吸引年轻的农业科技人才投入科技兴农事业。同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农民素质,切实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培养他们的市场经济意识。通过不同的形式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经营管理水平,学会运用先进科学技术。

(三)积极发展和完善新型的利益联结机制,维护好农民利益

通过行政的手段,制定各项政策措施,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完善分配制度,维护好各个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鼓励龙头企业设立风险资金,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是提高丽江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重要举措。通过名牌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尽快形成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具体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目标。着力提升农业产业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五)建设“六个一工程”

1、认定一批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全市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家,其中1户为国家级龙头企业,7户为省级龙头企业,且均享有产品外贸经营进出口权,30户为市级龙头企业,都给予了相应的扶持。全市38个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提供就业人数达4000多人,能带动农户20多万户。

2、建设一批市级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2006年末,全市共有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80万亩,其中主要有冬早蔬菜5万亩左右、加工型马铃薯6万亩、优质米基地10万亩、杂豆芸豆10万亩,油菜7万多亩。

3、发展一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市现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约170个,会员达12700人,切实提高了我市农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4、树立一批农村能人和科技带头人:全市共有农村能人34人,科技带头人25人,他们通过科技服务、大办特色示范样板、创办农产品基地等,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显著的示范带动作用。

5、创建一批丽江农产品品牌:全市共注册商标的农产品共有37家37个产品,农产品发展呈现出品类齐全、快速发展的趋势。

6、培育一批种养殖业大户:2006年我市种养殖业大户已发展到797户(其中种植业大户333户,养殖业大户464户),种植作物涉及到粮食、蔬菜、林果、花卉、药材、烤烟等各类粮食、经济作物,大户种植面积达5万亩左右,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规范管理的水平,促进了单产的提高,实现了增产增收的目的。

(六)狠抓了“八项措施”

1、推广经验促增收:近年来,经过开拓性的探索和实践,找到了促进农民增收和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一些典型经验:如玉龙县的“鲁甸经验”,期纳镇满官村“党建带村建,村建带民建”、“支部+协会”、“企业带动转移劳动力”的经验,在在全市各地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成为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经验。

2、宣传惠农政策促增收:通过及时贯彻减免农业税、下发粮食直补资金、实行购机补贴等政策,减轻了农民负担。

3、调整结构促增收:在稳定粮食总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围绕龙头企业的原料需求,从早、巧、晚、特四个方面来调整结构,打时间差、节令差,打特色品牌,集中精力抓好优质稻、烤烟、青梅、甘蔗、畜牧业、冬早蔬菜、魔芋等重点产业,积极培育红花、特色中药材、朝鲜蓟、花卉等新兴产业,因地制宜,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发展路子,使农业产业发展做到突出重点,各具特色,适度规模发展,充分发挥了各地的区域优势,使农业生产的优势产品向优势产业集中,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以实现区域产业的产业效益、基地建设的规模效益、特色作物的特色效益。

4、科技服务促增收:大力推广了农业新技术和优质高产新品种。

5、围绕市场促增效。

6、劳务经济促增收。

7、加工增值促增收。

8、防疫减灾保增收。

三、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市委、政府及农业部门根据丽江实际,确定了我市“水果、蔬菜、药材、野生菌、杂粮、优质米、烤烟、魔芋、畜牧,劳转”十大特色产业加以大力发展扶持,并相应在全市范围内选定授予了“玉龙县鲁甸药材之乡、太安马铃薯之乡,古城区七河生猪养殖之乡,永胜县三川优质米之乡、期纳冬早蔬菜之乡,华坪县荣将芒果之乡,宁蒗县新营盘苹果之乡”七个重点产业乡镇,积极引导农户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道路。

(一)种植业

1、水果产业

全市水果面积29万亩,年水果总产量11.74万吨,总产值1.85亿元。

①苹果产业:目前,我市苹果面积稳定在8万亩左右,产量2.6万吨,产值5000万元。其中,宁蒗县5万亩,玉龙县1.8万亩,永胜县0.5万亩,华坪县0.3万亩,古城区0.4万亩,其中,宁蒗县的一万亩已通过无公害食品生产认证,两万亩A级绿色食品苹果基地的认证工作正在进行之中,苹果产业已经成为当地产区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宁蒗县新营盘乡2006年产值超万元的农户就有160多户,且有省级龙头企业宁蒗县龙德绿色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积极开展苹果产业的综合服务工作,带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计划到2010年,全市苹果面积在巩固的前提下发展至13万亩,实现产值4亿元左右。

②优质晚熟芒果产业:全市芒果总面积4.42万亩,总产量0.83万吨,总产值2438万元。主要分布区华坪县是云南省独有的优质晚熟芒果生产区,生产的芒果以成熟晚、色泽鲜、品质优而深受消费者欢迎。近年来,市、县农业部门加快了芒果产业科技推广和品种改良步伐,筛选优质晚熟芒果品种在最适宜区种植;组建了以芒果营销加工为主要经营项目的华农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及华坪县芒果专业技术协会,并注册了“金川红”芒果商标;2005年,华坪县还获得了1万亩绿色食品芒果生产基地认证;如今该产业已成为华坪县新农村建设的首选产业。计划到2010年全市芒果面积增加到6万亩,产值实现2.4亿元以上。

③雪桃产业:丽江雪桃具有色、香、味、形俱佳,成熟晚的优良特性,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经济价值较高。开发主要以新知图书城下属的丽江雪桃开发有限公司为主。目前已在拉市乡建成2000亩雪桃生产示范基地,300亩雪桃优质苗木生产基地,盛果期亩产可达4000公斤左右,大面积平均亩产2000公斤左右。计划到2010年全市雪桃面积发展至3万亩,预计产值1.5亿元左右。

④青梅产业:丽江现有青梅面积5.98万亩,产量1.38万吨,产值1450万元。主要分布在玉龙、宁蒗县两县。有得一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和绿丫头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两家省级龙头企业从事青梅生产加工。计划到2010年全市青梅面积发展至3万亩,产值达8000万元。

⑤龙眼产业:永胜县是云南省唯一的龙眼基地县,现有面积1.46万亩,产量0.3万吨,产值900万元。目前正积极开展品种改良及应用一系列综合配套技术的提质增效工作,并已见成效。力争在十一五期间使基地全部良种化,从而使基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2、蔬菜产业

我市现有蔬菜面积13万亩,产值1.2亿元。

①冬早蔬菜产业:“十五”规划期间,我市冬早蔬菜开发以金沙江沿岸乡镇为主,2004年我市已种植冬早蔬菜5万亩。到2010年,拟建成冬春蔬菜基地10万亩。

②夏秋蔬菜产业:2005年,我市种植夏秋冷凉蔬菜6万亩。力争到2010将年全市名、特、优蔬菜播种面积突破至20万亩(无公害蔬菜面积15万亩),产量50万吨,创立丽江无公害蔬菜品牌,实现产值3亿元。

3、药材产业

丽江是名副其实的“药材之乡”。椐不完全统计,至2005年底,丽江从事中药材种植、加工的企业有八家,从事采购销售的个体户有1000多户,种植户有6000多户,种植面积3.6万亩,年产各种药材6500公担,野生药材5000公担。丽江中药材种植产业化发展以云木香、云南重娄、岩白菜、白芨等四个种类为主。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建成四种中药材种植生产基地5万亩,预计产值6亿元。

4、野生菌产业

我市广大山区和半山区有较多品种的野生菌,目前企业加工的品种有松茸、牛肝菌、羊肚菌、鸡油菌、黑木耳、磨菇等,每年可采集到近1000吨,产值在3000多万元。“十一五”期间计划在玉龙、宁蒗及永胜三县的高寒冷凉山区建立5万亩高档名贵野生食用菌促繁基地,扶持龙头企业野生食用菌深加工及冷藏设施,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创建丽江天然无污染野生食用菌品牌。有中源食品有限公司、丽江得一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永胜雷特生物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省市级龙头从事各种野生菌的贸易活动。计划到2010年使该产业成为年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的出口创汇产业。

5、优质芸豆杂豆产业

小宗粮豆(芸豆、燕麦、小鸡豆)是丽江市的特色作物和优质品种,以玉龙县AA级的芸豆生产基地,古城区为主的鸡豆(小扁豆)生产基地,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较高的声誉和生产发展潜力。至2005年底,我市芸豆种植面积8.36万亩,产值3000万元。其中玉龙县种植有芸豆6万亩,是云南省最早、面积最大的AA级有机芸豆基地,是丽江直接出口创汇最主要的农产品。主要有得一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安胜外贸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从事该产业的开发,带动农户发展。

为使丽江大粒型芸豆在质量、品种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芸豆产业成为高寒冷凉山区的支柱产业,在“十一五”期间将建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品种较为齐全的芸豆“引、育、繁”试验基地,我市将建成26万亩的优质芸豆和杂豆生产基地,计划产值达到9000万元左右。

6、优质水稻产业

我市水稻面积占粮食作物面积的16.2%,产量占30%,今后,继续保持水稻种植面积32万亩,单产由现在的385千克提高到430千克,总产量1.38亿公斤,确保粮食的生产安全。计划“十一五”期间,全市建成优质稻生产基地20万亩,预计生产优质米1亿公斤,实现产值3亿元以上。

7、烤烟产业

我市的烤烟产业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到2004年底,已累计种植123.76万亩,收购烟叶233.05万担,农民收入77786.8万元,财政收入19389.6万元。我市烟叶在外观和内在质量上都赢得了省外烟厂好评,呈现出畅销的良好局面。根据丽江市烤烟种植区划提供的数据,全市有最适宜区、适宜区和次适宜区烤烟种植面积近8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4%。其中最适宜区和适宜区共有耕地43万亩,按正常三年两头轮作要求,考虑其他作物,每年用宜烟土地的40%种烟,全市每年可种植烤烟17万亩,现有烤房32294座,烟叶收购站点39个,常年从事烤烟生产、收购各类技术人员1800多人,烟区广大烟农也掌握了烤烟生产技术,加速发展烤烟生产的条件已经具备。“十一·五”期间烤烟生产的基本发展思路是:“抓住机遇,优化布局,提高单产、质量、效益、加快发展”,把我市烟叶收购指标争取到30万担,进入全国重点种烟发展区域。

8、魔芋产业

目前,我市种植魔芋8000亩,产量1.5万吨,产值2300万元。我市正大力开展绿色食品魔芋以及有机魔芋的基地建设,引进精粉加工先进技术与设备,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永胜县松坪乡的魔芋通过日本国的有机食品认证,产品出口到日本。目前主要有玉元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在进行该产业的生产与加工活动。计划到2010年建成魔芋生产基地5万亩,预计产量9万吨,产值1.3亿元。

9、马铃薯产业

我市特有的立体型气候资源,促使我市建设马铃薯生产基地有两种方式,一是秋收马铃薯生产基地;二是以金沙江沿岸干热河谷为中心的冬早马铃薯生产基地。全市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在22万亩左右,其中优质专用马铃薯10万亩,产值1000万元,主要分布在玉龙县、宁蒗县、永胜县。丽江市从1998年开始进行脱毒马铃薯种薯基地建设,具有较好的种薯繁育设施条件,具备年生产试管苗200万苗,微型薯800万粒的生产能力。计划到2010年全市马铃薯种植发展至30万亩,总产30万吨,产值2亿元。引导扶持建立1-2个马铃薯深加工企业。

10、优质油菜产业

我市主要有以玉龙县和古城区为主的油菜生产基地,分为夏收油菜基地和高海拔地区为重点的秋收油菜基地,2006年种植油菜2.5万亩,其中冬油菜12000亩,秋油菜13000亩,秋油菜籽产量1300吨,产值3100万元。目前,公司正积极在鲁甸筹建菜籽油深加工项目,创建有机油、生态油品牌。到2010年“十一五”规划末建成油菜生产基地6万亩,预计产量3700吨,产值1亿元。

11、杂种玉米制种产业

2006年杂交玉米制种面积已达到1.2万亩,产量380万公斤,产值2500万元。杂种玉米的种植以玉龙县河谷区乡(镇)的山区、半山区和华坪县的新庄、船房及永胜县的三川镇等乡镇为中心。计划到2010年将建成杂种玉米基地1.5万亩。

12、荞麦产业

我市2006年在宁蒗县和玉龙县的冷凉山区已种植荞麦8.46万亩,产量1万吨,产值8000万元。计划到2010年将建成荞麦生产基地6万亩。

13、优质茶叶产业

我市的茶叶基地主要分布在华坪县海拔1700-2100米左右的乡镇,到2006年已种植茶叶1.3万亩,投产采摘面积0.98万亩,生产鲜茶叶1680吨,生产干毛茶336吨,实现产值700多万元,并已获得7300亩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认证。

14、花卉产业与观光农业

丽江具有生产百合、彩色马蹄莲等球根花卉种球的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目前,永胜县已建成70亩百合种球繁育基地,计划到2015年球根花卉面积发展至1.5万亩,发展鲜切花0.5万亩,产值达到4亿元;同时,丽江市作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具有丰富的野生观赏园艺植物资源,具备开发观光农业的一切环境条件;因此,花卉产业与观光农业在丽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二)畜牧业

1、黑山羊产业

我市先后开展了4个养羊综合区,优势肉羊产业带玉龙县种羊场、永胜种羊场建设,加强了养羊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促进了丽江黑山羊产业的发展。2005年,我市黑山羊存栏90多万只,2006年预计羊存栏达103.79万只,出栏肉羊36.35万只,肉产值达757万元。年外销山羊17万只。

2、黑头山羊产业

黑头山羊是宁蒗县地方优良品种,是当地农民群众不可缺少的重要生产生活资料和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从1995年立项开展供种基地项目建设来,通过近几年的实施,建立了核心群种羊场,扶持建立扩繁种羊专业户106户。黑头山羊群体数由1995年的2.7万只增至目前的3.4万只,增长25.9%。年对外提供种羊1260只,出栏肉羊1.2万只,经济收入达500多万元。

3、菊苣养猪产业

为了推动种草养畜,发展生态养殖业,玉龙县畜牧局引进钰滇菊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入驻拉市乡培植龙头企业,并建立拉市乡菊苣养猪基地,成立了拉市乡养猪协会,建立了年出栏肉猪1000头的养殖场,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2006年共推广种植菊苣4056亩,发展菊苣养猪4.1万头。目前菊苣养猪已通过省厅无公害产地认证。钰滇公司在市区农贸市场开办了2个菊苣猪肉专营门市,产品供不应求。

4、华坪白毛乌骨鸡产业

华坪白毛乌骨鸡具有耐粗饲、味美、滋补等特性,为了保护和开发利用华坪白毛乌骨鸡地方优良品种,在省厅的扶持下,培育和发展了乌骨鸡选育养殖场2家,规模养殖户20户,促进了华坪乌骨鸡的健康发展。2006年华坪县肉鸡存栏48万只,出栏96万只,产值1516万元。

5、蜂产业

我市蜂产业发展态势良好,通过养蜂基地建设,中蜂科学饲养综示区项目建设,扶持建立永胜滇峰蜂业公司,2006年滇峰蜂业公司收购蜂品150余吨,完成销售收入200多万元。

6、丽江三川火腿产业

丽江三川火腿产业通过几年努力得到发展状大、产品的产量及效益通年增加,并获得了“中国专利新技术博览金奖”、“中国名牌产品”、“首届中国民营企交易指定产品”、“云南省放心食品”自营进出口权等多项殊荣。2006年丽江三川火腿有限公司完成火腿加工1867吨,产值达6540万只,实现销售收入6300万元。

(三)劳动力转移产业

据统计,丽江市2004年底共有农村劳动力57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为18.75万人。近几年来,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新亮点。截止2006年底,全市累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5.12万人,累计增加农民收入2.55亿元,农民人均增收262元。根据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2004—2010年云南省农村劳务输出计划的通知》,下达丽江市2010年劳务输出计划14.28万人,结合我市实际,改革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彻底拆除阻碍城乡生产要素交流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壁垒”,构成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和就业体系,充分发挥市、县(区)、乡(镇)已成立的农村劳动能力转移机构和民间劳动力输出组织的作用,大力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力度,采取就地与易地、市内与市外、省内与省外、季节性与常年性相结合的总体开发战略,千方百计扩大转移输出的渠道和规模,力争到2010年实现农村劳动力及劳务输出14.56万人,劳动力转移收入达2.82亿元,2015年实现劳动力转移收入5.67亿元。

(四)渔业产业

我市主要有西北古城区、玉龙县、宁蒗县湖塘库冷水鱼类增养区,水域面积占44.49%;永胜、华坪的湖塘库温水鱼增养区,水域面积占55.5%。2005年我市水产品总产量6855吨,养殖面积38916亩,水产品产值6855万元,水产品加工300吨产值600万元,其中:出口量150吨,出口额300万元;2006年预计水产品总产量8335吨,养殖面积49579亩,渔业总产值8335万元,水产品加工1100吨,加工总产值2200万元,其中:出口550吨,出口额达到1650万元。

2010年渔业发展计划水产品总产量14835吨,养殖面积67659亩,水产品总产值14835万元,水产品加工4500吨,加工总产值9100万元,其中:出口产品3350吨,出口额6700万元。

四、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一)农技体制建设滞后,农技人员对农产业的发展没有发挥出充分作用,基层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难以开展,农产业作物品种老化,优良品种所占比例较少,农户管理初泛,缺乏标准化栽培管理的技术和手段。

(二)个别县(区)实行的财政包干体制政策性太强,没有充分考虑到项目性和应急性,统管不灵活,弊病日渐突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产业开发及农产品的加工进程。

(三)农产品市场机制不健全,企业和农户缺乏对市场信息进行快捷了解把握的渠道和平台,生产存在盲目性,个别产地批发市场仍存在管理滞后和欺行霸市行为,给农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

(四)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劳动辐射能力弱,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对农产业特别是畜牧业的带动较小,同时,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不稳定,对农产业的发展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五)近年来,畜牧业发展多注重疫病防治和食品安全,忽视了产业发展,造成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畜产品深加工的发展步伐滞后,商品效益不高。

五、今后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建议和打算

(一)建议再进一步搞好全省特优农产业开发的规划,突出优质区划,做到发展有目标、开发有针对性,措施有操作性,在规划中建议将丽江市的畜牧产业、优质水果(晚熟芒果、苹果、龙眼、雪桃、青梅、日本甜柿等果种)、夏秋冷凉蔬菜、优质小杂粮(豆类、荞麦)、药材、野生菌类、魔芋等列入全省重点发展的农业特色产业。

(二)建议取消或调整财政包干政策,下达经费或相应扶持时充分考虑政策性、项目性和应急性的综合作用。

(三)加强农产品市场机制建设,努力为企业和农户创建方便了解市场信息的渠道和平台,建设安全畅通、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网络体系。

(四)加快农技体系建设步伐,使农技人员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中大显才能,为农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五)出台政策要坚持分类指导原则,兼顾边远贫困地区和立体性强的山区,以特为主,不要过分强调规模经济,同时,制定政策要细,使干实事的单位和人员用得上资金,干得了实事。在特产品种、技术研究、基地建设、企业创建、农业经济组织发展、品牌创新、产地市场拓展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六)继续扶持壮大一批农特产业龙头企业,重点培育一批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农特产业的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全方位、多渠道的鼓励、吸纳民间资本和外资,进一步加大对农特产业的投入。

(七)在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和动物食品安全的基础上,加快畜牧产业的发展,增加畜牧业对农特产业的贡献率。

丽江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2

嘉峪关是一个工业旅游城市, 其城市化率达到90%以上。工业总量大, 农业总量小, 是典型的城郊型农业区。近年来, 嘉峪关市紧紧围绕全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重点任务, 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强农、惠农一系列政策, 以增加农民纯收入为主线, 以科技兴农为抓手, 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 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城郊型特色农业增收稳定, 农业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设施农业建设力度加大, 蔬菜产量增幅较大。畜牧养殖业稳步推进, 非农户企业畜牧业发展迅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 非农产业增收效果明显。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水平, 促进农业效益提升。

二、金融支持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 主要做法

一是通过窗口指导和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人民银行引导全市金融机构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为首要任务, 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中心, 以农业科技信贷为重点, 通过创新信贷产品, 简化贷款审批程序, 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 提高涉农信贷投放比例。截至2013年末, 全市涉农贷款余额27.12亿元, 同比增加8.78亿元, 增长47.83%, 充分满足了“三农”金融需求。二是积极运用货币政策工具, 发放支农再贷款, 支持嘉峪关农村合作银行扩大“三农”信贷投放, 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三是努力构建激励机制, 增强信贷政策执行力。人民银行依据《嘉峪关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办法 (试行) 》, 从信贷总量、支持中小企业及农业发展、民生金融信贷等方面对辖内银行开展了综合性评估, 对下一阶段优化信贷政策实施效果将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

(二) 取得的成效

嘉峪关市全面发展特色农业业体系, 培育了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不断夯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0年嘉峪关市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综合评分69.29份, 总得分具全省首位。嘉峪关市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调整到耕地面积的70%以上, 日光温室“万元室”、暖棚养殖“万元院”、观赏树种育苗“万元田”、农村休闲娱乐餐饮“万元园”竞相崛起, 酿酒葡萄、精细蔬菜、杂交制种、啤酒花等一批新兴产业培植起来, 平均亩 (座) 效益5000元以上高效种养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宏丰实业公司、紫轩葡萄酒业、兴盛啤酒花加工厂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培育了一批产销对路、附加值较高的农业品牌。

三、存在的问题

(一) 全市农村经济结构中农业产业结构单一, 反映出农村经济市场基础脆弱

2013年, 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79亿元, 增长7.2%, 全年粮食总产量9800吨, 比上年增长32.16%。农业产值占农林牧副渔总产值的比重为70%, 反映出农业产业结构单一, 农民收入来源单一。全市农林牧渔服务业在农村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偏低, 存在不合理现象, 市场基础脆弱, 市场竞争力小, 依赖程度较高, 风险性较大。

(二) 主要农产品价格高涨, 农民并未真正获利

2011年以来, 蔬菜、肉、蛋市场价格同比分别增长25%左右, 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999元, 增长18.2%, 农民获利增长幅度并未达到同步。全市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相对较低,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 实现与市场对接程度不高, 大部分农产品的销售环节仍然较多, 不能直接上市。农民在这场农产品涨价热潮中, 并未成为真正获利者。

(三)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 生产成本加大, 效益不高

近年来, 各种主要农资如化肥、农药等价格都有不同程度上涨, 另外, 由于汽油和柴油价格的上涨, 使得农机使用成本提高。虽然政府给予农民粮食补贴、农机补贴、化肥补贴和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惠民政策, 但被以化肥、种子、饲料为主的农资价格上涨所冲减, 严重影响了农民投入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四) 全市洋葱种植重茬现象严重, 品质下降

洋葱产量占全市蔬菜产量的62%, 新城镇是嘉峪关市洋葱种植大镇, 自2000年引进美国优质洋葱种子至今已有十余年的历史了, 由于近些年利益驱使, 新城镇洋葱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随之因重茬而出现的洋葱病虫害也越来越严重, 洋葱品质逐年下降, 直接影响到洋葱产业的发展。

(五) 畜牧业养殖成本增大, 影响农户的养殖积极性

自2010年年底以来, 全国猪肉价格快速上涨, 但嘉峪关市生猪市场则出现供应不足的问题。原因是猪源紧张、饲料价格上涨, 养殖成本增大, 大量养殖户开始转向牛、羊等利润空间较大的产品养殖。

四、政策建议

(一) 明确政府职责, 为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提供组织保障

强化政府对农业的直接支持。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始终把政府投资作为农业投入的重要渠道。制定切合实际的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规划。将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良种繁育、标准化生产、加工转化、市场营销、科技服务、质量检测等纳入规划, 并实施有效的规划指导。

(二) 发展壮大龙头企业, 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连接机制

把全市涉农企业作为带动三镇农村经济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主要抓手, 重点扶持, 大力发展, 建立企业加农户的经济发展模式。向非农产业要效益, 规避市场风险。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 稳步扩大特色农产品种植规模。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尽快把三镇农民培养成产业工人, 更加稳定、有效的提高农民收入。

(三) 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 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

广泛实施农民教育培训工程, 发挥典型示范户的带动作用, 完善各种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搞活农用土地流转, 在农村培养和发展种养殖大户, 培养致富带头人和科技明白人, 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 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真正将特色优势农业发展成促进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四) 健全并完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建立有效市场对接机制

人民银行要探索建立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特点的信用评价体系, 对辖内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资产负债、品牌、管理能力等情况进行量化考核, 金融机构对通过评价体系评出的信用等级较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贷款审批、利率和期限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和便利。

(五) 强化窗口指导, 加大对特色农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丽江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3

一、永仁县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思路

永仁县在广泛调研、积极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充分利用全县87.98万亩的可用土地”的目标,实现年出栏肉牛2.5万头、黑山羊15万只、肉猪20万头、家禽50万只养殖规模,力争实现农业总产值2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0元以上。

围绕这一目标,永仁县规划了高原特色农业“一园十片区”产业示范区建设。

“一园”是指永仁县高原特色高效节水农业种植园。按照因地制宜、分片布局、适度集中的原则,依托现有产业规模,选择优势特色品种,建设高原特色高效节水农业种植园。

“十片区”包括:

莲宜(莲池、宜就)油橄榄种植示范片区。依托现有林地、土地资源,在莲池、宜就开发种植2万亩高标准油橄榄示范基地,建设莲池油橄榄种植示范片区。

小哨高原晚熟芒果和万永(万马、永兴)早熟芒果种植示范片区。依托国有林场、集体林地招商引资和万马、永兴干热河谷气候,大力发展高标准芒果示范基地,建设小哨高原晚熟芒果和万永(万马、永兴)早熟芒果种植示范片区。

莲猛(莲池、猛虎)葡萄种植示范片区。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建设莲池、猛虎低丘平坝葡萄种植示范片区。

高海拔干果水果种植示范片区。依托高海拔山区自然气候,大力种植发展核桃、樱桃、冬桃等干果水果,建设高海拔干果水果种植示范片区。

维的板栗种植示范片区。依托现有板栗规模,辐射带动更多农户扩大种植面积,建设维的板栗种植示范片区。

沿河蔬菜及繁制种种植示范片区。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在永定河、羊旧乍河、万马河沿岸大力发展蔬菜及繁制种种植示范片区。

云龙生猪养殖循环经济示范片区。依托现有生猪养殖循环经济,辐射带动更多农户发展生猪养殖,建设云龙生猪养殖循环经济示范片区。

黑山羊、生态畜禽养殖加工示范片区。依托草场资源和养殖习惯,在全县建设20个以上黑山羊标准化养殖场和生态畜禽养殖示范片区。

蚕桑生产示范片区。依托羊旧乍、格红、麦拉山蚕桑专业示范村基地,建设蚕桑生产片区。

高山反季节蔬菜生产示范片区。依托高寒山区气候优势,大力种植发展青笋、马铃薯等高山反季节蔬菜,建设高山反季节蔬菜生产示范片区。

二、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和财政支持现状

(一)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现状。

一是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至2013年底,全县共有农民合作社141个,成员4752户。专业大户茁壮成长,2013年末,全县各类种养大户达189户。家庭农场悄然兴起,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家庭农场45个。农业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全县共有州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2个,销售收入超过千万元的企业2家。

二是经营模式不断创新。按照“扶优、扶强、扶特、扶大”的原则,永仁县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公司+合作社+经纪人”、“好品种+订单”、“农村经纪人+农户”等多种农业经营模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做好州级、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报和评审认定工作,争取产业化项目扶持;采取项目和资金扶持等措施,对市场前景好、产品附加值高、有品牌的龙头企业给予扶持和培育,引导企业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二)财政支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是制定政策及规划。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永仁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实施方案》,并制发了考核量化方案,在资金、税收、水电、土地、登记管理等方面,对扶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制定了优惠政策。

二是加大财政奖补力度。按照成熟型、成长型、培植型专业村组三种类型,分类制定财政补助标准。例如,对培植型专业村组新增的特色种植经县级验收合格后,每亩补助资金500元,同时积极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申报项目,争取上级资金,采取直接补助或贷款贴息等方式扶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三)当前政策的主要成效。

一是特色农业种植规模明显扩大。2013年,全县新增板栗、芒果、油橄榄等果蔬和畜牧特色优势产业种养殖面积25415亩,农产品产量14027吨,产值9372万元。

二是特色农业招商明显见效。到成都、海南、广西等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引入成都恩威等知名企业落户永仁开发农业产业,促进了永仁县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猛虎乡为了解决观音岩水电站建设部分搬迁移民后续发展的问题,引进浙江台州客商到猛虎坪子采取租赁土地的方式发展人工食用菌种植等,对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工作进行了尝试。

三、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土地流转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经营,必须以成片上规模的土地供应为前提。但相当一部分农民抱着“宁可抛荒不可失地”的思想,害怕失地失权,不愿意把土地流转给他人耕种。在流转过程中也存在“四难”问题:农村人口频繁流动导致空巢农户增多,流转找人难;农户情况千差万别、众口难调,成片流转难;部分农民法制意识淡漠,规范流转难;田块面积账实不符、四至不清,流转面积确认难。

丽江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4

灌南县人民政府

2010年4月28日

各位主任、各位委员:

下面,我受县人民政府委托向会议报告灌南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请予审议。

今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产业富民”核心,以产业化思路调整现代农业结构、以工业化理念打造现代农业园区、以多元化投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大力培育食用菌、设施蔬菜、畜禽养殖和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为县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科学规划布局,高标准定位产业发展目标

围绕“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指导思想,我们突出发展“食用菌、畜禽养殖和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重点规划建设新港大道和宁连路沿线食用菌产业带、新百路沿线和新沂河沿线规模养殖带以及涟新路、新张路沿线万亩花卉苗木产业带,力争到2011年,三大产业产值全部超10亿元。一是做大菌菇彩椒。重点建设新港大道、宁连高速两侧示范基地,引进日本等国流水线瓶栽生产金针菇,积极筹办世界食用菌烹饪大赛,提高灌南食用菌知名度;沿326省道、临港产业大道、235省道、窑北路等沿线,选择30村分别启动建设千亩红辣椒基地,成立食用菌、彩椒协会,推动企业联手统一品牌,规范市场秩序,形成抱团式发展。今年1-4月份,全县已生产纯白金针菇等3000万袋,产量约1万吨,产值1个亿;新增丰收、联农等企业12家,扩建李集茶树菇、孟兴庄镇秀珍菇等一批食用菌基地,带动农户6000多户,预计亩均效益在5万元以上。二是做强畜禽养殖。突出“规模、效益、科技、环保”四大主题,全面推进生态健康养殖,切实转变养殖业增长方式。今年,我们计划新建标准化圈舍10万平方米以上,推广天兆优质加系种猪1万头,形成年出栏优质商品猪70万头的生产规模;以绿缘牧业为依托,组建灌南县百禄镇奶牛养殖协会,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促进我县奶业快速发展,力争年底实现奶牛饲养总量达到5000头。一季度,在生猪行情持续走低的情况下,全县仍有在建规模猪舍面积5000平方米。三是做优花卉苗木。大力推进以“三带、两区、一园”为基本格局的花卉苗木建设,即绿化苗木基地建设以新新线苗木产业带、宁连路高效农业产业带和产业大道为主要区域;高档盆花生产、林果苗木生产分别以现代农业示范区、生态农业产业区为主要载体;以乡镇特色产业园建设为基础,发展花卉苗木产业。目前,全县拥有绿化苗木基地2.2万亩,年生产蝴蝶兰、凤梨、红掌、大花蕙兰等高档盆花500万盆。

二、打造发展载体,工业化理念推进园区建设

按照“农业当作工业抓,园区当作城市建”的发展理念,围绕“争创一个省级园区、两个市级园区”的发展目标,着力提升园区发展水平,实行以点带面,滚动发展,引领全县特色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是提升园区发展水平。现代农业示范区以争创“国家级农业示范区”为目标,进一步扩张核心区规模,加快食用菌物流园、花文化一条街等现代农业物流、加工重点项目建设。生态农业产业区在做大做强华实生态、富强养殖、绿缘牧业等现有项目的同时,重点实施有机肥厂、清洁能源以及肥水滴灌三大净化工程,努力打造全省循环型农业示范区。按照“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的总体要求,更加注重园区功能配套,突出技术自主研发、项目开发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园区核心竞争力。二是注重连片规模发展。立足自身优势资源,打破区域界限,实行整体推进、连片发展。积极做好临港产业大道两侧现代农业产业带建设,在田楼、五队之间联手建设服务半岛发展的“后勤流通型”农业园区。在李集、孟兴庄之间联手打造宁连路沿线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目前,长茂镇与县农委协手组建的灌河半岛生态产业示范园专业合作社,已投入资金600万元,建成钢架大棚1000亩,所在地三庄村有望成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村。三是打造示范带动基地。继续深入开展“回乡领创合作社,共同建设新农村”活动,通过部门领创在每乡镇组建1家专业合作社,兴建高效农业示范带动基地,面积不低于2000亩,重点发展食用菌、彩椒、花卉苗木、生猪养殖等产业。一季度,全县已新建长茂三庄、李集和兴、孟兴庄四兴、新集季圩、百禄大南等千亩以上设施蔬菜基地6个。其中,新安郝圩设施蔬菜基地已获批创建农业部蔬菜标准园。

三、加快商贸流通,市场化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把提升产业层次作为特色产业的生命所在,重点在科技、培训以及市场等环节下功夫,努力促进特色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一是设立科技研发机构。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区科技中心及县食用菌产业局等技术平台,设立食用菌、高档花卉等高水平研发机构,重点培育一批以新品种繁育与工厂化育苗为重点的种苗企业,加快发展商品化种苗,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二是加大农业科技培训。充分发挥“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引领作用,以县农广校为平台,与重点科研院校合作,建设县农业科技培训中心,免费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三是新建农产品物流市场。大力引进商贸服务业,新引进由上海客商投资兴建的农产品物流中心,着力打造集收购、配送、批发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物流园区。同时,已在县城区东部规划建设综合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工建设花文化一条。下一步,我们将着力建设食用菌、生猪、彩椒等农副产品专业流通市场,大力发展连锁、配送、专卖等现代流通方式,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在山东、上海等地设立农产品销售网点,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同时,建立农产品供销信息交流平台,及时发布产品供求信息,制作灌南特色农产品网站,大力开展农产品网上促销。

四、整合各类资源,大力度破解产业发展瓶颈

针对特色产业的发展瓶颈,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和创新有效破解发展难题的途径。一是破解土地制约的难题。进一步健全规范土地流转秩序,有序推进土地流转供求。大力发展合作经营型、土地集中型、统一服务型等多形式现代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模式。积极推进农村土

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建设,年内实现全县所有乡镇“土地流转交易服务中心”全覆盖。截止3月底,全县新增农村土地流转面积1.8万亩,其中适度规模经营面积0.9万亩。二是破解资金紧缺的难题。今年,县政将出台了《灌南县2010鼓励扶持高效农业产业发展的十项政策规定》,继续对生猪、食用菌及设施蔬菜、花卉苗木等三大产业给予政策扶持;对新办农产品专业市场或新建农产品仓储、保鲜及物流中心,给予重点扶持;对新建省级农业园区给予特别奖励。通过各种渠道,破解企业发展的资金难题,三是破解利益联结的难题。把农民合作组织作为扶持农民实施高效农业项目的主要载体,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路作用,重点培育一批示范组织;引导鼓励同类产品及相关服务的农民合作社,打破地域界限,成立联合社,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发展层次。一季度全县新增各类农民合作组织20家,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各位主任、各位委员,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县农业特色产业的带动效应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新的发展载体、规模大户还不太多;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还不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还不够完善。今后一阶段,我们将把特色产业培育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进行谋划,继续扩大发展规模,更加注重提升发展层次,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努力构筑具有沿海经济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为完成“决战十一

龙里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总结 篇5

我县畜牧产业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结合龙里县区位、交通、资源优势和农业农村经济基础、社会发展的实际,以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为重点,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畜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已成为农村经济中最活跃、最具发展潜力的支柱产业和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

一、特色畜牧产业现状

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情况,近年来我县积极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在稳定发展生猪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禽,通过推广杂交改良技术,开展了波尔山羊胚胎移植技术,提高种羊选育力度,同时在人工种草、秸秆青贮和氨化技术、畜禽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成效显著。

肉羊产业带已成规模,存栏羊3.6万只;家禽养殖基地3个,年饲养优质肉鸡53.6万羽,现存栏蛋鸡15万羽,其中绿壳蛋鸡13万羽,年产蛋达800多吨。各类养殖基地积极发展规模养殖,加大品种改良力度,养殖专业户发展迅速,100只以上规模肉羊养殖(场)户300多户,饲养500羽以上绿壳蛋鸡的养殖户有200余户。肉羊养殖和绿壳蛋鸡养殖已成为我县畜牧产业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二、产业区域布局

1、肉羊养殖。目前已建成以醒狮镇为核心区、覆盖龙山、谷脚、哪旁、谷龙、洗马等乡镇的肉羊产业带,全县2011年存栏羊3.27万只,100只以上规模肉羊养殖(场)户300多户,肉用种羊扩繁场

1一个。

2、绿壳蛋鸡:我县绿壳蛋鸡养殖主要分布在谷脚、醒狮、麻芝、羊场、摆省和巴江等乡镇。2011年,巴江乡实施产业化扶贫项目养殖绿壳蛋鸡8万羽,发展养殖户160户。目前全县共存栏绿壳蛋鸡13万羽,年产绿壳鸡蛋达400多吨,产品主要销往贵阳及省外市场。

3、通过发展特色畜牧产业,全县从事特色畜牧业生产的劳动力约0.24万人,带动农户1000余户,特色畜牧产业年人均增收3000元,成为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生产水平低;二是资金投入不足,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三是组织化程度低;四是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

龙里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表

丽江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6

上半年特色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农业局按照把我市从传统农业小市向特色农业强市转变的目标,稳定粮食生产规模、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现将上半年,主要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果品。截止5月,全市新栽果树13.19万亩,果树育苗4200亩,共完成苹果树形改造15.6万亩、果园壁蜂授粉3万亩,清园104万亩、施肥84万亩、深翻果园60万亩、浇水20万亩。主要做法是,一是加强督促检查,确保17亿目标任务完成。春节过后,组织6名技术人员,分成3个小组历时一个月时间深入各县(市)区督导春季果树管理工作。二是加强技术培训。组织举办了全市果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培训会,对各县(市)区业务主管部门负责人、重点乡(镇)园艺站长和有关出口企业、专业合作社及生产基地代表共60余人进行了培训。

二、畜牧。截止5月底,全市肉类产量3.5万吨,完成目标任务8.1万吨的43.2%,蛋类产量1.7万吨,完成目标任务5.3万吨的32.1%,奶类产量1.65万吨,完成目标任务4万吨的41.2%。主要做法是,一是组织开展春季动物集中免疫活动。从3月下旬到4月底,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春季集中免疫工作。共免疫禽流感524.1万只,猪蓝耳病76.5万头,猪瘟76.5万头,猪口蹄疫75.6万头,牛口蹄疫30.08万头,羊口蹄疫23.76万只,按时完成应免数的100%。二是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市范围内对养殖场进行全面排查抽检。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3990人次,检查养殖场(户)3229个,其中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1651个,抽检生猪尿样5210头份;50头以下的散养户1578个,抽检生猪尿样1500头份;检查牛羊养殖场38个,交易市场9个,抽检尿样455头份,检测结果全部呈阴性。全市瘦肉精检测合格率达100%。三是抓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示范创建。目前已有12家规模猪场、3家奶牛场、10家肉牛场正在进行改造。同时全市选定2家规模养牛场(1家奶牛场、1家肉牛场)正在编制标准化示范场创建实施方案,上报省局初评,争创国家级示范场。四是抓好重大项目建设。重点抓好了河南雏鹰公司《100万头生态养猪项目》、大地牧业有限公司5万头生猪项目、渑池福润公司年屠宰加工200万头生猪项目和尚正食品公司年5万吨肉类冷链物流配送建设项目,目前,已投资2800万元。

三、蔬菜。截止6月份,全市蔬菜播种面积23万亩,其中保护地种植面积5.2万亩。蔬菜总产量3.9亿公斤。分别占全年目标任务的60%、96%和49%。主要做法是,一是抓好设施蔬菜基地建设。通过政策、资金扶植、典型带动、技术培训等手段措施,完成保护地种植面积5.2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2000亩。二是加强特色蔬菜生产。重点建设四大优质特色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实行集中连片发展,突出规模优势,三是建立九个蔬菜示范园区。通过实施标准化生产,打造蔬菜生产精品典型,提升我市蔬菜生产的档次和水平。四是加大蔬菜技术培训力度。截止目前,共组织各类培训活动10余次,发放技术资料3000余份,培训5000多人次。

四、食用菌。截止5月底,全市已栽培食用菌9850万袋,占目标任务1.2亿袋的82%。一是开展食用菌标准化技术培训工作。全市共举办各类食用菌生产技术培训班50期,培训人员3730人次,其中,标准化培训班25期,培训人员2380人次。二是积极建设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在全市建设30万袋以上食用菌示范基地20个。目前,部分基地的春栽任务已完成,正处在发菌阶段。

五、中药材。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3.1万亩,其中春夏播面积6.3万亩,其中连翘清坡2万亩、补栽1万亩、修剪5万亩、人工管护20万亩。主要做法是,一是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要求,在卢氏、灵宝、陕县等三个县(市)连翘比较集中的官坡、狮子坪、朱阳、苏村、寺河、宫前、店子等乡镇建立10万亩野生连翘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二是优化品种布局,扩大耐旱药材种植。以丹参、黄芩、柴胡、板兰根、菊花等耐旱、耐瘠、适应性强、具有地方特色的中药材种植为主,发展耐旱高效草本药材,优化品种布局,三是宣传推广先进技术,强化种植基地建设。共举办培训班24余期,培训药农30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8000余份。

六、桑蚕。全市桑园面积2.35万亩,春季养蚕1810张,预计产可产鲜茧8万公斤左右,实现蚕业综合产值1400万元。主要做法是,一是强化科技服务,提高养蚕技术水平。在市县电台及电视台举办蚕桑技术讲座12期,现场组织蚕桑技术培训班10期,培训技术人员1000余人。二是普及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实施以剪梢、中耕、施肥、防病治虫为主的桑园综合管理2万亩,对1000亩低产桑园进行改造,提高了桑园管理水平。三是大力推广桑园间作套种,桑条生产食用菌,蚕沙生产沼气、药枕等技术,提高了蚕桑综合生产效益。

丽江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7

一、2012年农业科技示范片建设工作回顾

1.目标任务完成情况2012年7月16日至8月20日县政府组织的工作组验收:全县36个乡镇大春共完成农业科技示范片95个、27 580亩, 占目标任务23 930亩的115.3%。其中:茶叶为4 500亩、粮油菜15 050亩、食用菌600亩、水果核桃3 200亩、中药材1 730亩、银杏1 800亩、油橄榄700亩。

2.成效

(1) 粮油单产大幅度提高全县示范区油菜亩产达到了230kg, 比传统种植亩增产60kg, 增幅35.3%;马铃薯亩产达到了2 400kg, 比传统种植亩增产400kg, 增幅20%;玉米亩产达466.7kg, 比传统种植亩增产100kg, 增幅27.3%;水稻单产达550kg, 比传统种植亩增产50kg, 增幅10%。

(2) 农产品质量得到提升示范片粮、油、菜产品均达到绿色食品标准, 食用菌、茶叶、中药材、水产品、油橄榄达到有机食品标准。全县共认证有机生产基地30 641亩, 建成有机示范基地6个, 认证有机产品4大类。经过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检测中心抽检, 我县90个农产品样本全部合格。

(3) 生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1) 食用菌袋料香菇6 000万袋, 产量达到6 000t, 产值3.6亿元, 同比增加20%;完成黑木耳1 000万棒, 产量达到500t, 产值0.4亿元, 同比增加1倍;种植竹荪5 000亩, 产量达到250t, 产值0.5亿元, 同比增加20%;种植灵芝500亩, 产量550t, 产值0.33亿元。

(2) 茶叶面积达到15万亩, 产量达2 300t, 产值2.3亿元, 同比增长10% (其中春茶产量同比增长29%, 达到700t, 产值9 800万元) 。

(3) 中药材面积25万亩, 投产面积8万亩, 蕴藏量达2万吨以上。主要有天麻20万窖、杜仲13.5万亩、黄柏3万亩、厚朴2万亩、柴胡3万亩, 产量1.4万吨, 产值0.984亿元, 。

(4) 油橄榄面积8万亩, 实施核桃高接换优2 000余亩, 开展高接换优1000亩, 产量500t, 产值500万元, 同比增长56.3%。

(5) 水产养殖生态水产养殖面积7.7万亩, 其中大湖网箱养殖3 900箱、围栏养殖8 000亩、池塘养殖300亩, 完成水产品产量2.05万吨, 同比增长12.6%, 水产品总产值达到1.2757亿元, 同比增长4.6%。

(6) 畜牧生猪出栏23.47万头, 畜牧产值预计可达3.274亿元, 同比增长4.8%。

(7) 其他新栽银杏大苗20万株, 累计栽植银杏大苗81万株;新建山桐子基地1.5万亩。

3.措施与方法

(1) 党政重视、组织保障一是党政主抓。市委常委、县委书记向此德要求“全域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上升为县委、县政府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 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十条意见》, 对农业科技示范提出了专门要求。成立“青川县加快推进生态农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定期研究部署农业科技工作。县委主要领导两次主持召开会议, 专门研究农业科技示范工作, 并作出指示和部署, 要求切实加强农业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全县36个乡镇建立了由乡镇党委书记任组长, 副书记、乡长任副组长的科技示范推广领导小组, 各相关部门制定了实施方案, 明确了目标任务、重点和措施, 做到任务目标层层分解, 责任到人, 落实到村、到户、到产业和田间地块, 进一步强化了农业科技示范片建设的组织保障, 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党政推动农业科技示范的新机制。二是目标管理。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切实抓好2012年大春粮油生产的意见》, 明确了农业科技示范片建设目标和任务, 并纳入政府目标考核重要内容。2012年, 全县共规划创建农业科技示范片23 930亩。其中:茶叶4 450亩、粮油菜12 197亩、食用菌400亩、水果核桃3 233亩、中药材2 050亩、银杏园套作1 100亩、油橄榄500亩;开展农业新技术培训60 000人次。要求技术干部在科技示范片建设中要认真抓好“三深入” (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和“三落实” (落实政策、落实措施、落实服务) , 切实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三是科技培训。实施新型骨干农民培训工程, 通过实施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等各类农民教育培训, 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核心农民和农民企业家;加强农技队伍建设, 制定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规划, 建立经常性教育培训制度, 分级分类实施年度培训计划, 选送基层农技骨干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研修深造, 提高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素质;开展新村规划建设管理培训, 继续实施浙江长效智力帮扶项目, 重点对全县乡镇村社干部、大学生村官等基层人员开展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知识培训, 进一步提高其理论和管理水平。青川县将培养职业农民4 000人、农业农村服务从业人员7 000人、创业农民500人, 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万人次, 培训基层农技人员100人次。四是分片包干。县农业局开展了“领导包片、科技干部包乡”活动, 实行局长负总责和分管领导包片责任制, 局班子分管领导分片负责, 具有技术职称的36名科技干部负责36个乡镇科技示范片的技术指导和科技推广工作。五是督查督办。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加大对农业科技示范片建设的督查力度, 促进各项工作落实, 实行了月通报、季督查、半年检查制度。县政府成立了检查组, 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 将检查组成员分成4个小组, 对全县科技示范片建设进度、质量进行检查, 对建设进展缓慢, 未按标准建设的乡镇, 县委、县政府督查室进行通报。六是逗硬考核。县政府制定了农业科技示范片建设考核办法和《农业科技示范片检查综合评分表》、《农业科技示范片验收综合评分表》, 将示范片建设内容细分为4个大项、8个小项、22项评分标准, 按百分制细化进行管理, 按照建设进度进行评分。将农业科技示范绩效纳入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年度目标考核, 逗硬奖惩。专门就科技示范工作, 每年安排20万元资金进行单项目标奖励。

(2) 稳定投入, 资金保障全县从2011~2013年, 每年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 000万元, 给每个乡镇直接安排20万元, 集中用于科技示范片建设。全县已整合涉农资金1.2亿元, 用于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工作。

(3) 创新机制效果保障一是党政、支部、协会共建。三锅、骑马乡、七佛等地把党支部建在产业上。孔溪乡实行党员干部示范种植大棚蔬菜, 并联系大棚, 帮带、培训菜农, 成立了大棚蔬菜专业合作社党支部, 制定了党支部工作职责, 对蔬菜种植户挂牌进行技术指导, 形成了“专家+党员+农技人员+示范户+专业协会”五方带动模式。二是产、学、研结合。积极与中茶所、四川省农科院等省内外科研院所合作, 围绕粮油生产和特色产业发展, 大力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机制。在黄坪乡建设“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百万亩示范片”, 该乡充分利用震后板房拆出土地进行复耕, 建成了200亩玉米高产示范片, 主推了“马铃薯套作玉米、玉米膜侧集雨节水栽培、增密增肥等高产栽培新技术”;推广了“生物导弹和性诱剂防治玉米螟”、“毒饵站灭鼠”等绿色防控技术;选用了川单青贮一号、神株7号、种都100等玉米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 新品种的增产率达到40%以上, 玉米的品质和产量显著提高。三是基地管理。在孔溪乡科技示范片, 为强化大棚蔬菜生产基地规模化建设, 突出主导产业发展, 专门制定了《大棚蔬菜生产基地管理制度》, 对示范片农户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模式和技术培训、农产品安全生产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实现了科技示范片农户生产经营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四是表彰激励。县委、县政府制定了《青川县2012年度单项目标考核办法》, 把农业科技示范片建设任务纳入目标考核, 对完成任务的乡镇和部门, 年终进行奖励。孔溪乡党委、政府, 为鼓励大棚蔬菜示范片种植户, 建立了奖励机制, 对达到绿色农产品质量标准, 且亩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 起到良好带动示范的农户, 政府以奖代补每亩300元。年末由乡、村、社和菜农代表评选10户种菜明星和10户种菜能手, 由乡政府每户奖励500元。五是全程服务。孔溪乡在大棚蔬菜科技示范片开展了“党员帮扶户、示范户帮扶户、技术员帮扶户”三结合帮扶活动, 对示范户一对一进行技术指导。每个蔬菜大棚前都挂有一个“生态蔬菜发展党员带帮户”标示牌, 上面标有技术指导员的姓名、联系电话、技术职称等信息, 现场对示范户进行技术指导, 还可通过网络和电话, 24小时为示范户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县农业局编印了《农作物栽培技术手册》、《大棚蔬菜栽培实用技术》、《测土配方施肥实用技术手册》共3.1万册, 发布病虫预测预报12期、病虫防控电视预报6期, 及时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服务。

4.存在的问题

(1) 个别乡镇领导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组织实施不力、示范效果差认为示范片建设仅是部门和农技员的事, 任务安排下达就算了事。

(2) 部分乡镇农业科技人员缺编、缺员、不专 (专业人员) 、他用 (专业人员抓非农技工作) 问题制约农业科技示范和推广据调查:蒿溪乡缺编;有编缺员的乡镇有孔溪、木鱼、桥楼 (借调) , 有编有员不专的乡镇有乐安寺、茶坝、大坝、红光;木鱼、大坝、孔溪乡镇原有专业农技员分别调到骑马、瓦砾从事广播、计生等非农技工作;部分乡镇统一安排农技员驻村, 无法集中精力抓农技;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县与乡镇两级沟通不顺、信息不畅、配合乏力现象较为突出。

(3) 示范工作发展不平衡个别示范片重点不突出, 多、杂、散;个别示范片投入少, 虽有规模, 但质量不高, 示范带动不强;个别乡镇宣传培训不够, 影响示范片的效果发挥。

二、2013年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示范工作的建议

1.进一步深化认识, 增强农业科技示范片建设工作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 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 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开展科技示范是推进生态农业、特色产业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 对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 进一步强化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落实领导带头亲自抓、工作人员具体抓的制度。

3. 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实施方案围绕生态农业、特色产业把单项适用科技集成组装配套, 提高其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4.尽快完善专业技术人员配备解决部分乡镇农业科技人员缺编、缺员、不专、他用问题。

5. 强化目标管理进一步明确任务, 落实责任。坚持将示范任务纳入各级考核。

6. 提早规划和部署提高示范建设标准和质量, 多出亮点。

7. 进一步抓好技术培训强化领导包片技术人员包乡, 搞好服务。

丽江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8

关键词:铜都镇;农业机械化;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22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203-1

銅都镇立体气候明显,高寒山区、半山区雨量充沛,适宜发展各种种植业、养殖业。全镇总人口近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9827人。总耕地面积56273亩,其中水田面积16947亩,旱地面积36592亩,人均耕地0.79亩。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67214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68787亩,粮食总产量25784.3吨。

1 铜都镇机械拥有量基本情况

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铜都镇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已进入千家万户,截止2010年年末,全镇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169万瓦特,各种大中型拖拉机558台/1076万瓦特,小型拖拉机82台/105万瓦特,农用排灌动力机械55台/47万瓦特,农副产品加工机械625台/544万瓦特,畜牧养殖机械2766台/830万瓦特,农用运输车225辆,耕整地机械323台/232万瓦特,农用拖拉机田间作业配套机具412台,田间管理机械2台,全年实现机耕地作业面积42380亩(含抗旱救灾二次重复耕种面积)。农业机械原值2847万元,净值2432万元,农机化税前利润总额768万元。

2 农业机械在铜都镇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铜都镇是农业大镇,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业机械已大量地应用到农业生产和农民生产中,并在各个领域拓展,农机化发展已由政府推动为主转向社会需求为主,实践证明,随着农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减轻劳动强度,替换畜力,促进铜都镇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3 农机新技术推广,铜都镇农机化从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迈进

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两减免三补贴”支农惠农政策,围绕农民生产需要,根据铜都镇地理条件,重点推广了适合铜都镇耕作条件的新型微型耕作机,组合米机,增氧机,投饵机等,引导农民积极购买使用农机,进一步提高铜都镇农机装备水平,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步伐。

随着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2005年开始财政补贴购置农机具已有六年,铜都镇山高坡陡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微型多功能耕整地机械比较适用,通过农机管理人员的广泛宣传和引导,使农民群众喜爱农机具,积极使用农机具,充分尊重农民购机自主权,不断提高农机社会影响力,推动铜都镇农机事业发展。推广机具数量在逐年大幅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农机具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好处。

4 铜都镇农机化发展尚存的问题

4.1 基础设施不配套制约了铜都镇的农机化发展

虽然铜都镇的农机化发展迅速,但是发展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耕整地机械的零配件供应,维修网点、柴油供应、机耕道路建设、信息网络建设远远落后于农机的发展需要,影响了农业机械效能的充分发挥。

4.2 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存在薄弱环节,无法满足农业发展对农机化的需求

铜都镇目前农机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在农机技术人员服务于农民的过程中,不能为农民提供全面的农机技术服务,跟不上农机发展的需要。铜都镇农机管理站属纯管理机站,无一服务项目,更无服务配套设施,只能宣传贯彻党和政府关于农业机械化的各项方针、政策,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农机具引进、试验、示范工作,而对于机具保养、修理、售后服务,技术咨询服务工作尚不能开展。

4.3 购机补贴机具种类有限,满足不了农村农业多层次发展需求

随着铜都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养品种增多,农产品加工业的兴起,购机补贴机具的种类跟不上农民的需求,传统、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机械基本空白,农民要买的机具,根据现有条件不能够享受补贴,满足不了农村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4.4 农机队伍素质滞后于农机发展的要求

农机管理(服务)机构不健全,管理技术力量薄弱,管理人员开拓创新意识不强。由于经费匮乏,对管理人员没有相应的鼓励机制,使得管理人员进修积极性不高,不能快速提高和及时更新农机管理技术知识,很难全面履行其管理服务职能,从而影响了农机管理(服务)的发展。

5 探究解决问题的对策

5.1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

加大对乡村道路和机耕路的建设,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在财力和物力方面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争取资金的配套落实,科学规划田间道路。加强维修网点管理,对修理技术人员作技术培训,规范收费标准。完善农机作业用油补贴措施,同时,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机作业柴油的补贴力度,从而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秩序。在农机零配件供应方面,应减少农民对零配件供应的后顾之忧,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方便买到质优价廉的零配件,而不会影响机械的生产运作。

5.2 支持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

体系建设和发展高度重视这一契机,多方协调,争取资金和设备,上服务项目,增强实力,自我发展。探索多元化投入的路子,动员鼓励,支持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农村农机事业服务体系建设。

5.3 加大农机购置补贴的扶持力度

进一步扩大购机补贴规模,增加购机补贴种类,满足农民需求。

5.4 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管理人员学历水平低,观念陈旧,缺乏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精神,必须创造条件,加强在岗人员的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把有文化、懂专业、有干劲,热爱农机事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铜都镇农机管理队伍。

上一篇:办公用品类别下一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