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24-10-13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共11篇)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篇1

美化绿化是高校新校区建设现代化大学的一项重要工作, 它为高校人才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起着保护和改善校园环境的作用, 园林植物是校园美化绿化的第一要素, 园林植物种类与数量的丰富度、配置方式合理性关系到整个校园环境的优劣, 反映整体绿化的成果。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以下简称丽江师专) 刚建设不久, 没有对新校区的园林植物进行过系统的调查研究,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对丽江师专校园园林植物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以为今后树种的选择、学校美化绿化建设与管理提供参考。

1校园概况

丽江师专自2006年改制更名以来, 在省市党委、政府和省教育厅的指导帮助下, 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下, 全校师生员工团结奋斗, 拼搏进取, 学校的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于2010年9月学校整体搬迁至丽江古城新团片区新校区办学。学校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 文化底蕴深厚。至2012年底, 学校占地66.8 hm2, 校舍建筑总面积14.73万m2。固定资产总值34 091.17万元, 藏纸质图书59.4万册, 拥有多个现代化实验室。至2012年底, 学校有全日制在校学生7 114人, 成人教育学生800多人, 另有外国留学生30余人[1]。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员工394人, 有专任教师320人。现任教师中有博士7人、硕士126人, 有教授、副教授共78人, 另有外聘教授81名, 常年聘任的外籍教师3名。有云南省高校教学名师3人;名师工作室2个、云南省高校教学团队1个[1]。

2调查内容与方法

此次调查方法为田野调查法, 对丽江师专校园内现有园林植物的种类、数量进行了调查 (不包括田间等自然生长植物) , 依据《云南植物志》《园林树木学》《树木学》等工具书籍[2,3,4]进行种类鉴定, 最后编制出丽江师专校园园林植物名录, 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初步统计与分析。

3调查结果

经实地初步调查, 丽江师专新校区校园内美化绿化共应用园林植物40科60属72种, 其中:蕨类植物1科1属1种, 约占总种数的1.39%;裸子植物6科8属10种, 约占总种数的13.89%;被子植物33科51属61种, 约占总种数的84.72%, 具体见表1。

参考文献

[1]学校概况——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EB/OL].[2013-01-02].http://www.lj-edu.cn/xxkk/

[2]吴征镒.云南植物志:第九卷, 种子植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3]高润清.园林树木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1.

[4]汤庚国.树木学[M].2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

高等师范学校数学教学体系研究 篇2

关键词高等师范;数学教学;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32-0170-01

近年来,高师生处以一个尴尬的境地,论学术性,比不上综合大学的学生,论实践性,比不上中学在职教师,这严重地影响了高师的培养要求和目标。各级师范院校不但要积极参与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来,而且还要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内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师职前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力求使师范院校的教学活动适应新师资培养的需要。师范院校作为基础教育的师资培养基地,对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学改革凸显出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契合现实的教材观、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以及提倡学习方式的自主化和多元化。

1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学的现状

1.1师范生对数学教学观念认识不足

如果问一名师范生师范院校数学系开设的专业课究竟对中学数学教学有何作用?这个问题时,估计没有几个学生可以清晰的回答出来,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却反映了师范院校一部分大学生对数学的价值认识不足,并且还存在着一些观念上的偏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金钱至上利益第一的思想也侵蚀着许多师范院校的学生,他们或者急功近利,或者只注重对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或继续深造有用的课程的学习,例如,许多师范生热衷于英语、计算机、法律、财会和金融等实用型课程的学习,而忽略了基本的专业课程一数学教育和理论性较强的纯数学课,如高等数学、点集拓扑、泛函分析和集合论等。他们认为,只要把这些课程学好了,就可以在社会上找到一个薪水较高的工作。

1.2数学教材与教学方法的滞后

高师院校数学专业开设的专业课大都采用综合性大学的教材,这类教材往往理论性很强,难度偏大,这对基础相对薄弱而培养目标不同的师范院校的学生来说是不适合的。目前所采用的大学数学教材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七八十年代的教材改编而来,其体系仍然保持不变,这已经完全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另外,大学数学课的教学方式也一直没有大的变革,传统的单一课堂讲授法仍在高师院校数学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在枯燥、呆板的灌输式授课过程中,教师常常整节课讲授和板书,学生则拼命地抄写笔记,课堂上没有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这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质量,让课堂变得沉闷没有生气,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效果自然也就不理想。

2师范院校数学教学改革路径的探讨

2.1优化师资力量配置

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地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学校对于不同起点和学习要求的学生,应该根据教师的不同特点,合理地配备师资。为了提高各层次课堂的教学效果,针对不同教学目标合理配备教师;选派教学经验丰富、数学基本理论扎实、课堂教学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优秀教师讲授提高班课程:选派讲授基础理论好、数学发展历程和各个领域认识深刻的优秀教师讲授普通班课程;选派擅长把基础概念讲授得生动活泼的优秀教师讲授基础班课程。教学目标明确,有针对性地配备师资,既符合教师的教学特点,也符合学生的需求,课堂气氛会很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被充分调动起来。

2.2加强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针对部分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不足以及一些观念上的偏差,我们在讲授数学分析或高等数学等课程时,要特别注重数学的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在课堂上也应该多进行激发学生对数学兴趣的教学方法与方式,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既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又有利于教师用恰当的图像生动地展开教学内容。

2.3建立多元的评价与考核方式

在评价方式上,根据不同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和施教过程可以采取相应的考试模式:对于提高班,可以采取闭卷、软件实验、小论文等方式进行评价,除了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评价外,还注重评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新知识和创新的能力。对于普通班的学生可采取开卷、说卷等方式。这样的考试,既注重考核学生所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又能考核其应用知识、分析问题、组织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相互协作的品质。这种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还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增强竞争意识。实行分级教学,打破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全面提高,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教学管理的创新。

2.4改革教学方式与方法

经过反复思考和教学实践探索,我们应该逐步改革了数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作为教学过程的主线,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把对学生的数学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从而使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我们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力求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淡化系统性和严密性,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运用现代技术的理念,最大限度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在习题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用讨论法展开教学,提出问题并引导大家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不但可以达到释难解疑的目的,而且还能培养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结论

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数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第一,了解数学科学,系统掌握高等数学专业知识,养成推理严谨,言必有据,条理化的数学思维习惯,能够适度开展富有个性化的数学思维活动。第二,掌握教育科学理论和方法,熟练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方式,准确把握数学课程标准,能够适当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数学专业从人才的培养层次上来说主要服务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师资,其所应具备的数学专业知识不应该是本科专业课程的简单删减,而应是在保证高等数学思想方法体系完整的前提下科学的整合。从人才的培养目标上来考虑,传统的职前终身教育体系不再适合时代和个体发展,应当适当地把职后继续教育纳入职前培养阶段中,突出职业技能养成。而大多数专科数学专业往往忽视了这两方面。因此,专科数学专业的课程改革是必需的,是大势所趋,是适应时代进步的。

参考文献

[1]田长生.试论数学素质[J].高等数学研究,2007,1.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篇3

用SPSS对教学技能训练成绩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下:

Levene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显示, Levene统计量=3.244, 组间自由度df1=2, df2=435, 显著性概率p=0.040<0.05, 表明各年级组的方差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差异显著。

表2依次列出了组间和组内的离差平方和、自由度等值, 显著性p=0.000<0.001, 说明各年级组均值在0.001显著性水平差异上显著。

表3用lsd法进行各组均值之间的多重比较。可以看出1年级和2年级, 2年级和3年级, 1年级和3年级进行比较的显著性都小于0.05, 说明各年级组被试数学教学技能的平均成绩在0.05显著性水平上差异显著。

摘要:方差分析可以有效检测两个及以上样本的差异显著性, SPSS可以有效进行方差分析。

关键词:SPSS,方差分析,教学技能

参考文献

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篇4

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经教育部批准的,以师范教育为主,包括非师范教育的多学科、多层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校位于中原大地、黄河之滨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省会郑州。

学校拥有举办高等师范教育的学科基础和办学经验,拥有优良的办学传统和一支从事高等师范教育多年、爱岗敬业、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高等师范教育办学体系,培养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师资逾万人,为郑州市乃至河南省的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6年我校举办招收高中毕业生的三年制专科教育,开设的师范类专业有:语文教育、英语教育、数学教育、数学教育(计算机方向)、物理教育、化学教育、化学教育(科学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教育、地理教育、生物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特殊教育、体育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等十六个专业;开设非师范类专业有:汉语、新闻采编与制作、商务英语、统计实务、物业管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人力资源管理、出版与发行、旅游管理、园艺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音乐表演、舞蹈、装潢艺术设计等十六个专业。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篇5

关键词:幼儿舞蹈教学 美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J70-4;G652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日趋突显,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等幼儿师范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幼师)的学前教育作为国内培养幼儿教师的主要教学机构,肩负着艰巨的人才培养任务。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需适应当前幼儿园发展的需求。我国学前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这也是我国学前教育法规所规定的学前儿童教育的任务。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幼儿舞蹈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幼师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幼儿舞蹈是其主要课程之一。但长期以来,幼儿舞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都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在教学中大都继承着传统的授课形式等[ ]。而这些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自主性、独立性和创新性,不利于其今后在工作上的发展。

鉴于此,笔者认为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舞蹈课程应把握当前幼儿园的发展动向和需求,转变教学理念,打破“传统”,勇于“创新”。结合行业特征,以美育教育为核心,注重职业性和实用性,探究出一套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和适时性的幼儿舞蹈教學模式。

一、转变教学理念,深化美育教育

幼儿舞蹈的教学模式保守,归根结底是其教学理念还趋于传统,没有与时俱进,缺乏开拓精神与创新思维。因此树立正确的、具有时代性和开拓性的科学教学理念是首要问题。

(一)确立“以美育教育为核心”的教学观念

美育教育即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幼儿舞蹈的教学应发挥其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幼儿舞蹈在教学上不同于其他舞蹈课程的教学,不能一味强调技能的培养,而忽略幼儿舞蹈的本质。幼儿舞蹈的本质是审美认知和审美情感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需以美育教育为核心,注重学生对舞蹈美的体验,并通过舞蹈学习的过程去发现美、培养美、创造美,让舞蹈学习真正带给学生美的享受。

(二)明确“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目标

幼师是培养幼儿师资的摇篮,幼师的人才培养目标影响着整个中国的幼儿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幼师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有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密切关注当前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幼儿园对师资能力的要求,主动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促进学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形成有效对接。但很多时候,我们的幼师舞蹈教育者们还在墨守陈规,纸上谈兵,甚至是闭门造车,忘记了学生的需求,更忘记了职业市场的需求。因此,幼师的人才培养应深入了解当前幼儿园舞蹈教学动向,密切关注幼儿园的教学改革方向,掌握幼儿园师资需求,结合行业特点,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模式。

(三)理清“以实践能力为宗旨”的教学思路

在当前许多幼师幼儿舞蹈教育中,教育者们常常只注重教学内容的量化和学生技能形成的情况,很少去关注所学知识能否有效地运用于学生今后的工作中。这种情况势必会造成学生初上工作岗位后,由于缺少实践能力,无法学以致用,导致“学”与“做”不能全面结合,阻碍了其在工作上的良性发展,更影响了幼儿园学生的艺术培养。

因此,幼师的幼儿舞蹈教育需在“以美育教育为核心,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前提下,转变教学思路,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幼儿舞蹈教学与幼儿园艺术教育全面、有效的结合。

二、创新教学模式,注重无痕教育

传统的幼儿舞蹈教学几乎都是“言传身教”,这种枯燥的教学活动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幼师的教育教学发展需求。针对目前这种以“模仿、重复”为特征的传统幼儿舞蹈教学模式和方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和创新,实行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方法上特别注重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塑造健康的人格[ ]。

(一)培养兴趣,提高审美

幼儿艺术教育是源于美的情感教育,是通过游戏的教育。幼儿舞蹈教育也应遵循幼儿艺术教育的这一性质,打破常规教学模式,大胆革新,勇于实践。在幼儿舞蹈教学中,应将幼儿舞步伐作为基础学习内容,按难易程度结合幼儿园小班、中班和大班小朋友的身心特点,进行分类教学。在音乐选择上应主要以当前幼儿园最常用的儿歌和音乐为主。在教学方法上,运用幼儿园最常用的情境教学、游戏教学和启发教学等方法进行引导,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手段上,要尽可能的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增强学生的情感教育,让学生在游戏和感受美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所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都在“潜移默化”和“无意识”的状态下“有意识”的融入学生的身体和意识中,做到真正的“无痕教育”

(二)发展思维,激发创新

“创新”是个永恒的主题。同样,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舞蹈教学领域,“创新”也是教师和学生在意识和行动上都应深入研究的重要环节。

1、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艺术内容

一方面,推荐和提供给学生大量优秀的幼儿舞蹈作品、幼儿音乐作品、幼儿文学作品和幼儿美术作品,帮助学生体高艺术审美,积累艺术素材;另一方面,通过带领学生去幼儿园见习,引导学生观察幼儿在学习、游戏和生活中的身心特点,为学生打开想象空间,探寻再造想象,激发创造灵感。

2、结合广泛主题和内容,开发学生自主创造力

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提供能激发学生兴趣和创作意愿的幼儿舞蹈主题和内容,并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和氛围。对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予以帮助和解决,要时刻在一旁关注学生的情况,适时的给予适当的指点和引导,并鼓励和赞美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在饱满的创作激情中自由、尽情地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

(三)以美储德,塑造人格

按照学前教育专业的特征及其自身发展的工作规律,要求学生要尊重幼儿个性发展的特征,关注幼儿心理和生理特征,成为热爱幼儿、具有爱心和富有责任感的老师[ ]。“美德”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更是中国人几千年智慧与善良的结晶。“美”与“德”之间有着极深的渊源,道德制约审美,审美滋润道德,二者互为载体,相辅相成。因此,幼儿舞蹈对世間万象的赞美和表现是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更是善良与纯真之心滋长和形成的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把握好这一特性,加以充分利用,在幼儿舞蹈教学内容中注入适当的美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活泼、开朗、热情、大方、乐观的性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

三、改革考核方式,注重综合能力

评定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质量的最终检验。每年的考试环节教师和学生都高度重视,希望能考出好的成绩。但是,目前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考试大都是以舞蹈知识技能为主要检验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检验,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观念、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必然也要求考核方式做出相应的改革。如何改革现有考核方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是舞蹈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事。在改进考核方式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面向全体,照顾个别

幼儿舞蹈教学通常采用集体教学的方式进行,在考核中也是多以集体形式考核,在这种教学和考核方式下,教师往往将注意力放在整体效果上,将主要精力放在优秀学生和较差学生身上,而介于这二者之间的学生常常被忽视。因此,在考核中应重视学生的个体性和差异性,考核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对幼儿舞蹈学习的态度。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好记录,通过一些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来检验学生,并将这些平时成绩计入总的考评成绩,打破评定考核“一刀切”的模式。

(二)注重审美,完善表达

审美决定着表达,表达反应着审美,二者相辅相成。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具备一定水平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幼儿舞蹈教学中更应注重表达的多样性,如语言的表达和文字的表达等。因此,在幼儿舞蹈考核中应将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纳入考核范围。考核办法可借鉴舞蹈欣赏课和活动指导课的考核方式。让学生观看优秀的幼儿舞蹈作品,识别作品的美与丑、善与恶、悲与喜,然后从幼儿舞蹈专业的角度、作品的德育功能和作品的美育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表达。可以是书面表达方式也可以是语言表达方式,还可以是书面结合语言表达的方式。具体操作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三)重视创造,兼顾实用

在幼儿舞蹈技能考核方面应注重创造性和实用性。创造性是幼儿舞蹈教学的生命力,是幼儿教师教学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实用性是职业需求对幼师舞蹈教学的要求,关乎着幼师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工作效果。在以往的考核中,通常注重幼儿舞蹈技能的考核,将幼儿舞蹈组合作为重点考试内容,而具有创造性和实用性的幼儿舞蹈创编和幼儿舞蹈教学,在考核中很少涉及或者根本不涉及。因此,改变这种情况就应将幼儿舞蹈组合、幼儿舞蹈创编和幼儿教学都纳入技能考核中,分开记分。例如一些学生在舞蹈动作质感的表现上较一般,但在舞蹈创编或舞蹈教学环节表现突出,其成绩并不会受到大的影响。这三个考核内容既具有创造性又具有实用性,既保证了考试内容的完整性又保护了学生技能的差异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结语

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教学模式的改革应顺应时代发展、满足职业需求,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服务于我国学前教育事业为目的。在改革中要立足现有幼儿舞蹈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行业特征,以美育教育为核心,以游戏培养兴趣,以创新带动思维,注重内心世界的体验,在无痕教育中做到针对性训练,促进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课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莉恒.舞蹈课堂教学发展现状及对策[J].艺术教育,2013.2

[2]赵铁春.对专业舞蹈教育的三点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Z4):28-29.

[3]喻力娟.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J].大理学院学报,2008.9

[4]颜晓燕.试论学前教育新师资的职业培养导向[J].学前教育研究,2006,7.

[5]廖丽娜.幼师学生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J].舞蹈,2005.6:19.

[6]乔艳红.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学前教育研究,2014.9.

[7]岳音.幼师专业舞蹈教学攻略论[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4

[8]廖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3.

[9]黄式茂.幼儿舞蹈教学指导[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1-3.

[10]刘桂芳.舞蹈教学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190-204.

[11]陈康荣.舞蹈基础(全国学前教育专业系列)[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3-209.

[12]王国宾.舞蹈教育战略与发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1.

[13]吕耀坚,孙科京.幼儿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1.

作者简介:刘晓娟(1980-),女(汉族),硕士,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教育系,讲师,主要从事幼儿舞蹈研究和地方民族民间舞蹈研究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篇6

关键词:自弹自唱课程,现状分析,改革创新

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 幼儿歌曲自弹自唱能力已经成为了丽江师专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目前, 丽江师专的自弹自唱课程教学正面临着一些问题。本文以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简称为“丽江师专”) 为例, 对自弹自唱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 同时将其与改革创新的价值进行联系并做出研究。

一丽江师专学生自弹自唱课程的现状分析

很多人认为自弹自唱就是钢琴演奏和声乐表演的结合, 还有人认为只要上过钢琴课和声乐课, 自弹自唱的技能就具备了。这些想法是错误的。自弹自唱并非像一些人认为的那样简单。以丽江师专为例, 学前教育专业的自弹自唱课程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 自弹自唱名存实亡

由于音乐学科自身的局限性, 例如受地区发展不平衡性等因素的影响和音乐学科自身特殊性的限制, 弹和唱的教学一般是分开的, 很难做到紧密结合。有的学生修了钢琴课, 认为没有必要学声乐课, 而有的学生学了声乐课却没有修钢琴课, 学生接受的是不完整的音乐教育。因此, 这就造成自弹自唱课程名存实亡了。

2. 课程设置缺乏规范性和目的性

学生自弹自唱水平的提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教学内容难度过大、课时安排较少和教学内容不当等, 这些因素都会限制学生自弹自唱技能的提高。自弹自唱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不相符且课程设置不合理, 缺乏规范性和目的性。

二自弹自唱课程的改革与创新价值研究

丽江师专音乐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方向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和幼儿园教师。培养的学生既要有理论知识做基础, 有一定的鉴赏美和欣赏美以及传播美的能力, 又要有实际的歌唱弹奏本领, 能即兴弹唱。学校在对自弹自唱课程的改革与创新价值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对自弹自唱教材进行规范

教材是学生学习自弹自唱课程的核心, 是教师上课的主要依据。自弹自唱课程的设计应符合学生实际, 同时突出民族音乐文化的艺术性。引入国外优秀的民族歌曲, 扩大学生视野, 培养学生的文化艺术, 加深学生的音乐文化底蕴。不断将自弹自唱课程的改革与创新价值相结合, 不但要对自弹自唱教材进行改革, 还要突出创新因素, 进行创新价值研究。

2. 合理设置课时

自弹自唱技能的培养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需要不断训练, 不断参与实践。云南音乐教育生源不多, 并且学生的各项音乐技能较少、基础较差。因此, 在自弹自唱教学过程中, 要不断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 创造一种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新型的教育方法。采用多种多样的合作学习方式, 针对学生自弹自唱的能力不同, 因材施教,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提升自弹自唱课程教学质量的措施

要想提升丽江师专自弹自唱课程的教学质量, 应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

1. 培养规范弹琴和歌唱的习惯

丽江师专的学生专业素质不一。有的学生钢琴弹得好, 但是声乐不太好, 而声乐好的学生, 钢琴弹得不好。同时具备钢琴弹得好和声乐好的学生很少。教师应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规范学生的行为。对弹钢琴行为的规范主要包括:手型、坐姿和触键能力以及对音量音色的控制。对歌唱的规范主要包括:发声方法、坐姿、呼吸和换气等。

2. 养成分析作品的习惯和能力

通过分析作品, 让学生对作品有深入的了解, 同时让学生养成分析作品的习惯和能力, 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美的鉴赏力。

3. 培养弹与唱相结合的能力

自弹自唱讲究的就是弹和唱一起。要培养学生弹与唱相结合的能力, 弹时唱、唱时弹, 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把握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此外,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锻炼的舞台,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4. 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要以自弹自唱相结合的整体效果作为评价标准, 而不能局限于某一个方面。

四结束语

在丽江师专学前教育专业中, 自弹自唱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自弹自唱技能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今后的发展, 同时也关系到整个民族美育教育的发展水平。它对培养高尚品质和高水准的艺术人才有着重大影响。自弹自唱课程的开展不仅将音乐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 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对丽江师专自弹自唱课程的现状分析, 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与对策, 希望对丽江师专自弹自唱课程的改革有积极作用, 同时也希望能对全国高师自弹自唱课程的改革做出一些贡献。

参考文献

[1]唐宁.师范自弹自唱教学改革设想[J].当代教育科学, 2010 (8)

[2]周薇.论培养学生自弹自唱能力在师范音乐教学中的地位[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4 (6)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篇7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800人,其中男生为132人,占比为16.5%,女生为672人,占比为83.5%。从公共体育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四个方面进行调查。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平台查阅了近20年国内关于高职高专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相关文献和书籍资料,了解当前该领域目前国内的研究现状,为进一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随机抽取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4级、2015级800人(其中男生为132人,女生为672人。)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共发放800份,回收80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100%。学生的调查问卷采用现场发放,现场收回的方法,整个调查问卷都是在体育老师的督查下完成。

1.2.3数理统计法

使用2010 EXCEL等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资料进行整合与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现状调查与分析

体育课程目标是体育课程建设中最基本的方向,它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共5个方面。目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目标明确,符合国家有关文件精神。从本文调查结果来看,有46%的学生上体育课的目的是强身健体,24%的学生是为了获取学分,30%的学生是为了学习运动技能;有36%的学生对终身体育不了解,50%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太了解,而只有14%的比较了解。综上可见,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习学生对大学体育课程的目标了解不够。其可能原因是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许多学生都是来自云南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在中学阶段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低,尤其是在边疆地区的农村,体育设施相对较差,体育课程完全被当做副科来对待。另外,许多落后地区的体育教师都是临时由其他老师代替,没有专业的体育教育背景。进入大学以来,公共体育课程主要以实践技能为主,虽然也安排了一定学时的理论课程,但学校没有对理论课程的内容进行规定,导致体育课程理论部分有较大差距,从而致使学生对体育课程目标的认识不足。

2.2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内容现状调查与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主题主要体现在体育课程的内容选择方面。公共体育课程开设内容的选择一般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征来定。从目前国内研究的现状来看,公共体育课程的体育项目内容应具有健身性、娱乐性和民族性等特征。为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的学生需要,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公共体育课程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面向广大学生开设了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开设的课程内容有: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体操、健美操、田径、体育舞蹈、体育游戏、民族传统体育、武术、推拿按摩等十余门专项课,从而让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能掌握二到三个体育项目的基本技能,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基础。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计划刚要》的进一步推进,对各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和开发以及编撰和推广工作引起了国内体育科学研究领域的新极大关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大学课堂的相关研究已有不少研究报道。目前,“纳西族打跳”已经引入到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公共体育课程中,作为基础课程的必修内容在学校推广,将“纳西族打跳”引入公共体育课程是我校立足丽江地区、积极开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促进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研究成果,该成果已成为我校公共体育课程中的一个特色。

从表1可知,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最喜欢的体育项目依次为篮球、体育游戏、健美操、跳绳和踢毽子、羽毛球、武术和田径,占比依次为32%、25%、18%、18%、16%、13%、13%。而对纳西族传统体育项目—民族打跳的喜欢程度则不高,占比仅为9%。篮球运动是目前国内最普遍的运动项目之一,它对场地和人数的要求不高,同时也有一定的身体对抗和竞争性,深受学生的喜爱。另外,目前学校的篮球场地也相对充足。体育游戏是一个需要很多人参与的集体项目,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在体育教师的引导下开展起来相对容易,受到学生的青睐。健美操是一项集体操、舞蹈、音乐、健身、娱乐于一体的体育项目,深受广大学生的尤其是女同学喜爱。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中女生比例较高,对健美操的喜欢程度自然较高。学校结合丽江市地方资源优势,开发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西族打跳并没有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仅占到调查总人数的9%,其原因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2.3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现状调查与分析

体育课程评价是学校实现科学管理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目前,体育课程的评价问题研究一直都是体育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近年来,国内学者也从体育技能的增强、身体素质的提高、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课堂出勤和表现等方面来评价体育课程的效果。基于此,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公共体育课程的考核结构体系,该体系从体育能力的增强、身体素质的提高、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课堂出勤和表现等几方面综合全面地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进行考核与评价,建立了多元考核与评价体系。

由表2可见,以考试标准进行考核的占比为14%,以课堂表现进行考核的占比为44%,标准因人而异的占比为20%,自身有进步占比为22%。近年来,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提出体育课应淡化竞技性、强化参与率,以健康为本的理念。但是体育课程评价依然是体育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不是强调对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评比,而是为体育教师反馈体育课的情况为今后体育课更好的开展提供参考。综上述所,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公共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应进一步从课堂表现、自身有进步等方面进行探索。

2.4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课程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

按照《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工作的意见》(云教高[2012]96号)的要求,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把公共体育课程调整为108学时。公共体育课程实行学分制管理,即为一、二年级在校生开设基础课、选修课和保健康复课。大一第一学期是基础课阶段,教师除了根据教学大纲开设传统的球类、武术、田径等课程外,“纳西族打跳”也是必修内容;第二学期和大二阶段为选修课阶段,学生可从学校开设的10余门课程中根据兴趣自主选择。每个学期学生都可以自主选择教师。选修课一个学期为一个周期,学生根据自己自身的条件、兴趣和爱好选择专项课。每学期学生必须换选,这样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掌握1-2项专项技术水平,使学生充分体验参与专项运动的乐趣。

从表3可知,目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大学生对当前体育课程实施的必修课+选修课模式很满意的占比为12%,满意率为74%,不满意率仅为2%。综上可知,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对目前公共体育课程的必修课+选修课模式还是比较满意的。其原因可能是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学生可自主选课,选课可以打破原有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这有利于学生接触到更多不同专业的学生,促进学生的更全面的发展。同时,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尽管目前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程的管理模式满意度较高,但是应考虑到课外体育活动也是公共体育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进一步加大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

3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课程改进措施

从目前的调查来看,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公共体育课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3.1课程目标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许多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目标认识存在明显的差距,应加大宣传力度,开展体育运动的相关比赛和活动,使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体育课程要安排一定课时的理论内容,并认真执行,真正使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到1-2门体育运动技能,形成终生体育的意识。

3.2课程设置

目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公共体育课程根据云南省教育厅的要求,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开设了10余体育选修课程。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喜欢的项目主要是篮球、体育游戏、健美操、羽毛球和武术等,而民族打跳项目喜欢的学生并不多。学校根据调查结果,应尽量加大篮球、体育游戏、健美操、羽毛球和武术等课程,进一步优化民族打跳。结合丽江民族地区资源优势,进一步开发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同时,积极大胆推进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为学生开设任意选修课象棋、篮球裁判法、形体健美、街舞、拓展训练、轮滑、体育欣赏课程等选修课,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体育课程的内容,来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

3.3课程评价

体育课程评价依然是体育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按照国家相关文件精神,根据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公共体育课程考核中突出“淡化竞技性、强化参与率,以健康为本”的理念。着重从课堂表现、自身有进步等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公共体育课程考核体系的建立。

3.4课程管理

在目前学分制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力度,探索“必修课+选修课+课外体育活动”的体育课程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姚蕾,闻勇.对我国体育教学评价的理论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1):92.

[2]白震.易春燕.论现代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学习目标实现途径的实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93-95.

[3]林立.吴燕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趋势探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1):94-96.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篇8

作为云南这个祖国边陲省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教师培养方面有一定的传统和优势.数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能胜任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教学及教育管理等工作, 成为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教育教学合格的师资和管理人员”.因此, 课堂教学技能是教师个人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技能必须通过实践、训练习得.但长期以来我校对教师的教学技能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培训, 导致学生走上教学岗位时教学技能的缺失.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提出更高要求, 而我校在无法满足全面实施微格教学的前提下, 培养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成了数理系一致的追求目标.

数理系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 获得了一些经验.

一、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群建设

职前数学教师专业化的实现, 从根本上要落实到课程体系上.从结构主义和最优化教学理论的角度对课程设置进行系统化分析, 在螺旋式课程群的支撑下对教学论进行元理论的分析并合理校本化、本土化.按建构主义的原则帮助学生主动建构本土化教学论系统知识下的教学技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科结构为中心, 加强实践性活动, 强调实践性知识的建构.在教学技能训练中强调“分解、变量控制、系统反馈”.

加强通识课程统整, 突出教师专业化素养.精简数学学科专业课, 强化教师教育课程.在设置课程学分时, 通识课程占21.13%, 专业课程占30.99%, 教师教育类课程占47.2%.

在增加教育类课程门数和学时数的同时, 重点增加教师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实践课程所占比例达57.63%.

二、培养方法

根据巴班斯基最优化教学理论开发系列教师教育类课程, 通过课堂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效果) 、数理系综合素质训练活动、学生学业成绩评定“4-1-5”方案等实习实训项目培养学生的数学教学技能.

1. 教师教育类系列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为了在有限的教学资源条件之下完成对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 我们开发了一系列教师教育类课程.如数学教学技能训练、数学课件制作、教学设计与说课、班级管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中小学数学模型与实验、数学教育研究前沿、教师专业发展、数学教育哲学、中小学疑难问题研究、数学游戏与教育、多元智力理论与教育、数学教学案例赏析等.

在课程实施中, 严格按“理论∶实训=1∶1”实施, 保证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机会进行实践操作、反思体验、合作交流.把“案例学习”“案例分析”“案例教学”等先进的教师教育模式引入课堂, 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的整合, 促进学生数学教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与发展,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彻底改变单一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局面.

2.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水平,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实效性, 提高师德修养, 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树立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终身发展的理念.在教学方法上,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和学生情况,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 让学生在专业教学中得到教学方法等相关知识与技能的熏陶.在教学模式上, 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 逐步探索出一套“以问题情境为先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的数学教学新模式:问题情境———合作讨论———教师引导———反思实践.在教学方式上, 关注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整合与运用, 让学生的感知功能都得以全面发生作用.

3. 综合素质训练活动

建构主义理论研究表明: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 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丰富、提高和发展.数理系长期坚持开展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特别是职业素质的“数理系学生综合素质训练活动” (简称“三个一活动”———每周一字, 每周一歌, 每周一诗) , 由数理系全体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负责组织、开展、参与、指导本活动的实施.

4. 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实施“4-1-5”方案

在进行了系列实验后我们提出了“4-1-5”方案 (即课程成绩=单元测试×40%+学生自我反思×10%+期末考试×50%) .经过三年的实践证明, “4-1-5”方案注重了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 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对课程的掌握程度都有了显著提高.

5. 见习实习

按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要求, 采取分散实习和集中实习, 分别于第五、第六学期进行为期1周的教育见习和18周的教育实习.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篇9

一、教学内容整合及教学模式改革的依据

综合英语课程设计依托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中心, 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习者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 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主动建构的,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教师不能替代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情景创设者, 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目前的英语教学重点依然在词语和句法结构的操练上, 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训练不够。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和进行语言实践的机会。因此, 转变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应该成为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导下的综合英语课堂教学新模式。

二、综合英语实际教学情况分析

尽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学制、生源质量、师资等要素与本科院校有很大区别, 但这种区别往往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英语课堂教学中被无奈或无意地忽略了。认为专科英语教学与本科英语教学的区别只限于学习年限短一些, 学习内容少一些、简单一些, 从而忽略了由于本科与专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不同, 生源质量和学生学习动机的差异, 加之两类不同层次的院校师资力量的差异, 盲目地套用本科院校的教材和教学模式, 造成了诸多不良的后果。后果一, 是失去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这类以培养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为主要人才培养目标的院校特色。后果二, 是套用和模仿本科院校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教学难度大、形式呆板, 教师失去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失去了自己的学习风格。后果三, 是教学计划往往不能够按时完成, 带有随意性, 失去了教学计划应有的严肃性。

三、综合课程整合创新实践及成效

1. 教学内容整合

把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的训练纳入到综合英语课堂教学中, 以“说”为突破, 加强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训练。扎实、系统的英语基础知识是师专英语专业学生的最基本专业素质。整合教材内容, 根据课文的难易度和题材相近程度重新编排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 循序渐进, 突出“师范性”和“专科性”。

一是在语音教学上, 我们要求学生能够较系统地掌握英语语音基本知识, 了解英语发音的基本规律, 掌握英语各种语音现象的特点并能自觉指导自己的语音训练。在语流中语调自然。为此, 我们除开设专门的语音课外, 在综合英语课上, 我们将学生在语音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课文学习中, 同时要求学生背诵所学习的课文的经典片段, 以培养学生扎实的语音基本功。

二是在语法教学上, 我们要求学生“掌握比较系统、比较完整的语法知识, 并能在综合运用中做到概念清楚, 形式正确”。语法教学采用的是依托语篇分析, “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 以及“适度、够用”的教学原则。这样能使学生在语篇的层面关照语法现象, 既突出了语法教学的重要性, 又做到不片面而孤立地讲解语法现象。

三是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排上, 我们梳理《综合教程》所选用的文章, 删除一部分难度较大、不适合专科学生学习的文章, 删除与师专学生关联度不高的文章。按照文章的难易程度、题材的相近性、文体的相同性等条件重新编排五个学期的教学内容。补充《综合教程》中没有涉及而对于师专英语教育专业教学有帮助的内容。如从英美报刊、杂志以及维基百科等网络中选择难易程度相当的文章, 补充到综合英语课堂教学之中。

四是在相关课程的整合上, 我们将英美文学、泛读以及英美影视赏析等课程涉及的内容, 有条件地整合在一起, 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联动机制。例如, 在综合英语中涉及到文学作品, 就有意识地提前在英美文学课上做系统介绍, 涉及到文化差异与比较的内容, 就在英美文化课上进行讲解和讨论, 对于综合英语要求学生更多地阅读相关文章, 则安排给泛读教师承担等。这样, 形成了以综合英语课程为主、多课程联动的一体化的网络状教学机制。

2. 教学模式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 综合英语课程运用了双向互动模式和任务驱动模式, 采取情景教学法和合作教学法等方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加强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活动只是学生众多学习活动的一个节点。如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 在上课之前, 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学习资源, 基本完成对课文背景知识的了解、课文语篇的分析、语言难点的克服等。在课堂上, 教师根据教学要求, 将原本应该由教师讲解的内容, 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全部由学生完成。在教学手段上, 教师使用现代教学手段, 将多媒体课件制作、视听说材料、网络资源等运用到综合英语课堂教学中。同时,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来展示自己课前准备的内容, 使学生的教师技能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升。将课堂教学定位为整个教学活动的起点, 通过课堂教学的引领, 开拓课外学习基地, 使课堂教学得到了有效延伸。组织各种有专业特色的学生社团如英语剧社、英语诗歌赏析和朗诵团等, 开展各种有专业特点的课外活动, 如英语口语大赛、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英语教学技能大赛等。弥补了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技能训练不足的缺点, 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综合课程整合创新取得的成效

一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现有的“综合英语”教材, 合理整合有关听、说、读、写、译的教学内容与技能, 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完成。教学内容更加切合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

二是过去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把听、说、读、写、译技能分解为离散的五门课程, 导致不少学生出现技能上的“偏科”, 并最终影响英语综合水平的提高, 综合英语被简单地认为是这五种技能的相加。现在我们对课程的整合极大地增强了综合英语课程的联动效应, 将教学资源合理整合, 发挥了课堂教学的倍增效应, 克服了将英语语言技能机械划分、分割的弊端, 使五种技能训练相加而得数大于“5”的良好教学效果。

三是摆脱本科院校教学模式的束缚, 创建符合师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英语课堂教学新模式。

四是师资队伍建设得以加强。由骨干教师带领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科研实践, 以教学带动科研, 以科研促进教学, 使青年教师在教学与科研方面迅速成长。

五是在教材建设上, 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所使用的教材并开发相关的辅助教材, 为自主编写教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 开发了一批对课堂教学有良好辅助作用的多媒体课件, 多种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深入地应用到教学过程中,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舒白梅.现代外语教育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篇10

加强特色办学体系建设 激活办学活力

近年来,学校以科学发展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指导,以校“十二五”规划和第一次党员大会精神为统领,确定了“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铸校、管理治校”的发展思路,同时遵循教育规律,建立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办学原则,作为新时期的发展方针。

为此,学校在实践中以特色教学体系建设为重点,以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学制改革和特色项目校本教材开发为抓手,以教育科研为支撑,以管理服务为保障,努力探索学校办学工作的新理念、新途径、新方法,实现学校优质均衡和特色化发展,促进师生的和谐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实践中,学校坚持既要关注办学特色的建设成效,更要关注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和水平;既要处理好各个特色体系之间的关系,又要注意每个特色体系建设中各个子项目之间的协调发展;既要提高师生学习特色的水平,更要强化师生践行特色的能力的整体性发展原则。通过特色办学体系的构建,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教育科研、德育工作以及管理工作等方面形成了符合学校办学实际的特色,全面提升了办学水平,在把学校建设成为质量一流、特色突出的幼儿师范名校道路上实现了新的跨越。

大力推行核心课程改革 提升师资整体水平

及时转变教学理念 课程改革首先不是在课程本身做文章,而是要在教师的教学理念上实现转变。为此,学校加大课程改革的宣传与培训。学校将集中对全校专任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培训;各系部对本部教师组织集中辅导与个别学习,促进广大教师认识课程改革、理解并重视课程改革。开展各种形式的课程改革研讨活动,引导广大教师在参与研讨中深刻认识课程改革对促进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在校园内营造课程改革的氛围,用板报、活动等形式宣传课程改革,让学生期待课程改革,以环境影响教师自觉地认同、投身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以赏识教育拓新课程改革。强调对学生不能一味地埋怨、打击,要以赏识、鼓励和激发需要、诱生动机潜在地转变学生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科学设置课程标准 人才培养方案是课程改革的基础条件之一,课程改革要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经相关专家及教师共同的研究形成四点共识:落实师德高、知识实、能力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到每一单元的教学目标中;整合课程结构体系。要有课程内容的重组与先后顺序的合理安排,合理安排每部分内容对应的教学目标分解、学时的分配等;提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要阐述具体做法,选择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将课程考核与学生毕业验收相融合;新修订的课程标准要与教师的实际授课相一致,这是本次课改验收时一项重要的评价依据。

改革课程考核体系 为全面推进学校教学改革,客观地检验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程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校对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所有课程的考核内容、方式、方法进行改革试点,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从师技能验收的内容、标准及形式进行重新修订并重点检查。在课程考核改革中坚持以能力考核为主线的原则;坚持多元化考核为主体的原则;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改革考核方式必须做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独自考核与教师集体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纯理论课程”和“理论+实践课程”同时实行笔试+非笔试两种方式。要求课程组在转变考核方式时,要根据课程本身特点、性质,推行多个阶段(平时验收、作业测评、课外阅读、见实习、社会实践、期末考核等)、多种类别的考核制度改革,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与综合素质。

以语言素养培养为抓手 提升学生未来竞争力

在学校幼师培养的过程中,学校加大了相关科研力量,由学校老师所申报的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幼儿师专培养学生语言素养,提高从教能力的研究策略”课题也结题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明确学生语言素养教育目标 针对以往部分幼儿师专教师没有充分把握学生语言素养培养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学校将学生语言素养培养的重点放在词汇的规范使用、口语基本训练内容方面,避免造成教师在培养学生语言素养中的重大缺陷。同时,进一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正确的方向出发,培养学生对语言素养的准确认识,将学生普遍认为的“口才”就是语言素养的思想转变过来。实践中,学校结合学前教育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语言素养的培养,使其符合当代幼儿教学的实际需要,达到教学语言生动、流利,真正将学前教育的实际需要和自身的教学特点结合起来,更符合学前教育的实际需要。

完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多样化 学校领导认为,语言素养培养要选择多种合理的教学方式,要结合当代幼儿教育的实践,打破传统的把语言素养教学专注于课堂的局面,不断发掘课堂以外的语言素养培养实践基地。为此,学校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语言素养的过程中不能仅达到让学生听懂理论的效果,还要让学生掌握实际操练的本领。同时,学校积极改变现有的单一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形式创新,向多样化发展,比如,引导教师改变以前以课堂为主的理论教学,加入实践教学的内容,结合自身教学的特点,利用幻灯片、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辅助工具进行理论教学,将理论内容转化为实践课程,加强学生对语言的练习,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注重对语言素养培养的反思和创新 结合多年的办学育人经验,学校领导指出,教师的语言能力和教学能力是相互统一的,通过不断反思可以了解语言素养培养中存在的得与失,通过创新可以推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素养培养的研究和探索,以更好地促进幼儿师专生语言素养的提高。为此,学校要求教师在平时工作中注意积累经验和不断创新,更好地优化自身语言,形成了一个丰富的教学语言素材库。

凭借着突出的办学质量,学校于2011年9月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验收,各项事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学校先后被确定为首届黑龙江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黑龙江省学前继续教育师资培训中心、黑龙江省研究生人才培养创新基地及黑龙江省高素质、技能型学前教育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项目。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篇11

当前, 地方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发展正面临两种出路, 一种是师资力量强、硬件好的师专学校将升格为本科院校, 另一种是各方面条件较差、办学实力较弱的师专学校正逐步向高职高专学校转型, 即将师范教育专业与非师范教育专业并存发展。为此, 有很多学校为了扩大生源, 盲目增加非师范教育专业, 但是 “这些专业起步较晚, 大多依托于原有的教师教育专业, 在师资力量、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实践教学、实训基地等方面既与传统教师教育专业相去甚远, 也与职业技术学院无法相比。”[1]尽管发展非师范教育专业已经成为当前大多数师范专科学校拓展生存空间的必然手段, 但是这些专业的滞后又反过来制约着师范专科学校的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2010 - 2020年) 》 指出, 要 “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 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 引导高校合理定位, 克服同质化倾向, 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 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 争创一流。”为此, 很多地方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就以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的需求和特色为切入点或者立足地方资源优势来探索和制定学校的发展战略。

二、特色案例

【案例一】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服务地方文化建设。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坐落在广西省桂林市; 桂林又称为刘三姐的故乡, 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中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其境内的山水风光举世闻名, 千百年来享有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近几年桂林正在走广西 “民族文化强区”的发展路线, 为此, 桂林师专在广西专科院校中率先开设音乐、美术专业, 成效突出, 目前她已是广西培养基础教育艺术师资和艺术人才的重点院校; 除此之外, 桂林师专还在非艺术专业中广泛开设艺术类课程, 以便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 真正实现了 “打造高水平的艺术特色专业, 将高质量的艺术教育辐射到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的办学理念。根据余海岗 《高专院校服务广西 “民族文化强区”建设的实践和展望———以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为例》一文: 桂林师专艺术气息非常浓厚, 桂林师专师生经常通过参加桂林市、乃至广西省的各种文化建设活动来实践用艺术服务于社会的理想; 此外, 还有很多学生被推荐参加桂林市、广西省乃至全国的各种文化赛事, 他们的佳绩也为学校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值得一提的是, 2012年6月110名桂林师专师生成功首演了大型音乐剧 《心中的刘三姐》, “该剧的首演成功展示了桂林师专的音乐剧创作和表演实力, 弘扬了 ‘艺术兴学’的办学特色, 向社会各界进一步显示了发挥民族优势、推动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决心和实力”[2]。

【案例二】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设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课程。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坐落在河南省焦作市, 焦作市远远比不上桂林市的国内外知名度, 但焦作师专坚持树立地方特色办学理念, 深挖办学特色, 着力培育文化品牌。焦作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覃怀文化”指的就是焦作市的历史文化。焦作师专就立足这片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资源, 将 “覃怀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工作纳入到学校的发展战略中。根据刘文锴 《着力打造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以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一文: 2002年 《焦作师专学报》开设 “覃怀文化研究” 特色专栏; 2006年学校成立“覃怀文化”研究所; 近几年焦作师专又将 “覃怀文化”作为学校重要的教学资源和办学优势, 以此来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其中, 《竹林七贤研究》、《韩愈研究》、《李商隐研究》、《朱载埔研究》等专题课程使学校的传统专业 ( 如: 历史学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音乐教育等) 更添特色和底蕴; 此外, 学校新增设的非师范教育课程 ( 如: 旅游管理专业和旅游英语专业) 还开设了 《焦作历史文化》课程, 这样使得专业更具地域特色; 不仅如此, 这些校本课程, 如 《焦作历史文化》和 《太极拳》还被设为校级公共课程, 此举有力地将地域特色融入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中, “不仅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 而且有利于学生将静态的知识结构转化为鲜活的现实认知能力; ”除了传承历史文化外, 焦作师专还注重这些研究成果的社会应用, 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 此外, 焦作师专的太极拳专业深受社会欢迎, 她不仅传承、弘扬太极文化, 而且还根据当前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结合现代体操的特点对太极拳进行创新, 如:由这个专业创编的太极操已在焦作市的许多中小学得到推广和普及[3]。

三、结语

尽管当前就全国范围来看, 在一定时间内, 还会有一小部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得以保留, 继续发挥服务于地方 ( 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 基础教育的功能,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可以肯定, 师范专科学校的存在是呈历史阶段性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下寻求发展空间已成为众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发展的头等大事。从长远角度来看, 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发展必须紧跟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利用地方特色资源, 开设特色课程专业, 培养特色人才不失为当今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发展的理想道路之一。

参考文献

[1]王志蔚, 叶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专业设置环境与改革思路[J].教育管理, 2013 (8) :31.

[2]余海岗.高专院校服务广西“民族文化强区”建设的实践和展望—以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为例[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13 (1) :114.

上一篇:重排反应下一篇:调试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