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师范学校美术教学(精选12篇)
高等师范学校美术教学 篇1
1. 引言
在高等师范学校美术教学中, 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不仅使部分教师原本偏颇的教学观念更加根深蒂固, 强化了教师衡量美术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就是看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观念, 而且淡化了教师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意识, 并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学生缺乏锐意进取和勇于实践的精神。因此, 美术教师要有效审视传统美术教学的不足, 真正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体现于美术教学中。
2. 树立全新教学理念, 引领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方向
在高等师范学校美术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就是教师必须用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有效引领, 这样教师就不会仅仅成为学生美术知识的传播者、美术技能的推销者。回顾高等师范学校传统美术教学过程, 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对美术教学功能的片面诠释, 他们认为美术教学的作用在于传授学生美术知识, 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 并一定程度上达到放松学生心情、抚慰学生紧张学习心理的目的。显然, 教师上述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和培养目标体现和运用于美术教学过程只会使教师在以往教学道路上走得更加实际, 从而成为阻碍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绊脚石。毋庸置疑, 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过程, 教师只有体现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 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诸如, 大到教学策略的构建, 小到教学方法的运用都必须勇于改革、敢于尝新, 才能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方面有所突破。因此, 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一方面要加强美术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 不断拓宽教学视野, 提高教学水平, 另一方面要在教学行为上力戒循规蹈矩, 大胆打破教学常规, 通过科学运用全新教学模式、有效挖掘教材创新性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 教师还要真正运用符合学生美术学习实际、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工作, 力争使每一堂美术课都带给学生新鲜的感觉和愉悦的享受,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著名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曾说:“推陈出新是我的无上诀窍。”在美术教学中, 只有教师不断探索, 敢于突破, 真正冲破一切传统教学思想和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才会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方面有所成就。
3. 创设和谐教学氛围, 培育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土壤
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只有营造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氛围, 创设与学生心理期望相一致的教学情境, 才能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和生理发展规律, 才能使学生产生艺术创作灵感, 产生对美好事物的创造热情, 在参与教学过程中感受美术艺术魅力, 从而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支持。诚然, 美术教学过程是激发和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过程, 是学生情意活动不断发展和有效积累的过程,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需要教师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体现师生的良好互动。因此,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合理定位教师角色, 放下高高在上的教师权威, 正确行使“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利, 尤其重视搭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 只有这样, 才能为学生提供自主表达的机会, 才能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 才能个性张扬, 才敢想法独特。这些都是挖掘学生的美术学习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 因此, 美术教师切忌禁锢学生的思维。相反, 只有营造师生互相探讨、学生锐意进取的教学环境, 才能够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表现, 包括积极回答教师提问、畅谈学习心得体会;包括有效诠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大胆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认知等。诚然, 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对于广大教师而言是一门艺术, 教师除了提供宽松的学习空间外, 还要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感染学生, 通过积极的评价语言鼓舞学生, 让外在的课堂宽松学习氛围与内在的学生安全心理氛围共同作用、相得益彰。
4.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保持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动力
在美术教学中, 学生表现必要的学习热情不仅是他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重要推动力量, 而且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不竭动力, 因此, 美术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和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热情相互结合。长期以来, 高等师范学校美术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并不少见, 造成学生被动、无奈参与美术学习的情形比较普遍, 这不但与美术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相违背, 而且无法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热情, 更谈不上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所以美术教师必须改变过去过于重视学生美术学习效果, 忽视学生美术学习过程的做法, 不断优化美术教学过程, 运用有效激励手段, 包括对学生积极参加美术学习过程进行褒奖;对学生美术作品进行肯定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毋庸讳言, 高等师范学校美术教学中, 学生美术学习价值取向的确定性使得大部分学生把学习美术知识、掌握美术技能作为美术学习的终极目标, 以便将来胜任美术教学工作。鉴于这样的事实, 教师要巧妙地把学生美好学习憧憬与美术学习兴趣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学习兴趣的推动下情绪高昂、思维活跃、遐想无限。美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它呈现给我们的是一门立体感强、结构明显、动态发展的学科, 教师除了重视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热情外, 还需通过课外美术实践活动, 诸如组织学生参观学校美术陈列室, 组织学生参观各种校外画展等活动使学生知晓美术的发展历程和美术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激活学生的创新灵感,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5. 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 提供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支撑
传统美术教学中, 教师由于受制于课堂、教材而置美术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不顾, 使得美术教学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致使学生视野狭窄、思维不畅, 想象的翅膀无法展开, 只能局限于对文本的研究与学习, 根本无法达到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目标。因此, 美术教师要改变仅仅立足于课堂这单一教学模式, 辅之以开放、自由和灵活的教学方式, 有意识地带领学生走出教室, 亲近自然, 真正激发学生对自然美好景物的欣赏热情, 鼓励学生在与自然的零距离接触中, 充分领略美, 获得身心陶醉的同时, 闪烁创新思维意念;指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 把内心对周围的感受予以勾勒, 既包括跃然纸上的, 又包括心中留存的, 让学生在勾勒美、展现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施展美术才能, 发挥创新想象;让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享受自然美景的同时, 深刻领悟生活的魅力和存在的价值, 从而将自己的思维融入绚烂多姿的自然情景中,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发展和深化学生的思维。美术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实际为学生赋予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提供了契机, 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支撑。同时, 为了保持学生旺盛的创新活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学校校刊呈现学生的优秀作品, 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发挥积极情感对学生美术学习的正迁移作用, 激励学生不断进取, 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美术教师在通过带领学生走出教室, 指导学生欣赏自然、领略自然的同时, 还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使他们学做生活的有心人, 从而帮助学生积累创新素材, 提供学生创新的经验, 使学生不拘一格地进行艺术表现和大胆创造。
6. 结语
在高等师范学校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既符合美术的教学特征, 又迎合高等师范学校学科教学对师范生长效影响的思考, 因此, 美术教师要走出一味强调美术专业知识与美术技能教学的束缚, 彰显美术课程教学功能, 把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置于一个合理的高度。同时, 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教师不可抱有急于求成的心理, 要稳步推进, 科学达成。
参考文献
[1]李勇.美术教育学.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5.
[2]石川勤.教与学的艺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3]冯忠良.学习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1.
[4]林钰源.课堂教学延伸模式探索.高校艺术教育, 2003.
高等师范学校美术教学 篇2
一、高等学校钢琴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由于高等学校钢琴教师仍是稀缺人才,主要资源是音乐院校的毕业生,教学能力和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在教学方面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在实际教学中效仿他们所接受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全新素质教学体系。
(二)教学忽视学生学习和实际的结合。高等学校的钢琴教学仍然注重的是学生弹奏技能的培训,学生只会重视节奏,音高的准确,忽视了对乐曲的表现风格和音乐内涵的理解。有很多学生的弹奏技艺很高超,但是他们无法在实际教学中施展自己的才华。
(三)基本功不扎实,学习方法单一。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钢琴教育方面逐步得到了普及,随之产生不利因素是高起点,难度大,往往忽视了对基本功的巩固,导致了实际水平达不到演奏的程度。学习方法过于单一,高等学校钢琴教育的主要模式是教师讲解学生集体授课,单纯的练习教材上固定的乐曲技巧,缺乏实践性。
二、高等学校钢琴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改变传统落后教学理念,丰富授课内容。随着教育事业局面的不断更新,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全面提升教师的素质,钢琴教学是一门集聚艺术的课程,因此要寻求一些优秀的音乐教育工作的精英来帮助提升整个教师团队的素质。丰富教师授课的内容,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然对钢琴的学习产生了事半功效的效果,从而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质。
(二)科学的钢琴实践教学。我国高等学校的钢琴教育应该把钢琴技能的培养进行合理的理论实践指导,实践教学是钢琴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多为学生提供欣赏名曲的机会,调节课堂气氛的同时增加学生学习的活力。钢琴的基本技能的练习要和钢琴的伴奏独奏能力共同培养。为了避免枯燥的练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流行音乐、经典乐章等。
(三)拓宽学习渠道,注重多元化教育。科技和网络的迅猛发展为钢琴的学习增加了许多途径,教学可以充分的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等媒体的信息,不但能为钢琴教育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与内容,同时也为学生找出更多学习专业知识的.方法。首先,学校可以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国内外知名的钢琴网站,及时有效的关注网站有关钢琴信息的最新动态,和其他钢琴学者交流学习的心得体会。其次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的钢琴比赛,在比赛中增强自身实践技能,同时还能接受新鲜事物,一举多得。注重多元化教育,高等学校的钢琴教育还应该增加文化素养的培训,学生具有很强的文化感知能力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的真正内涵。除了学习本土文化,还应多引入外国的钢琴作品,让学生开阔钢琴文化视野的同时提升多元的文化教养,提高高等学校钢琴教育水准和学习质量。
三、总结
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反思 篇3
一、高师美术教学的现状
从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学现状可以发现,现在的课程体系基本沿袭了美术学院的模式,而偏离了高师的办学宗旨,特别注重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各种传统写实性绘画为主,忽视雕塑、版画、现代设计、电脑美术、传统民间艺术等内容,尚未形成“大美术”的观念,也严重脱离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课程设置狭隘、陈旧。尤其是三、四年级长达二学年的国画、油画等专业课程和毕业创作,并以此作为最重要的学业评价标准等。而相关教学课程,尤其是人文学科的课程明显不足,这对综合素质的培养影响很大。学生学不到足够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很难使他们的美术教学达到严密性、科学性和合理性,更不可能成为“反思性实践者”。究其实质,皆源自于“名师出高徒”,“画得好就能教好”等农业时代的教学观念。
而发达国家的课程结构中则有更多教育理论课程和学科教学法课程,较好地体现出PCK理论而有利于毕业生成为“反思性实践者”。而对我国高师最看重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课程约三分之一,甚至更少,这是因为高师的培养目标并不是“画家”,而且“大学阶段的教育,不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完成教育,而是旨在为日后的在职进修提供的基础教育”。所以,无论是教育论和经验,还是美术知识、技能,都只是基础性的教育,而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有能力按教学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去深造,发展和创造,这才是面向21世纪所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师。因此,培养美术教学的人才,必须探索新的教学体系,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显得非常重要。
二、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与非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的区别
作为师范院校教育的方向、目的和教学模式,与非师范院校美术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目前学校美术教育体系中有三种类型:一是专业院校美术教育,又被称为“纯艺术”,以培养纯艺术家或设计师为目标,目前在专业院校中还涵盖着各类有专业设计美术教育;二是师范美术教育,这在美术教育中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即以什么人来教授美术;三是普通美术教育,这包括从幼儿园,中小学到高等院校所有非专业美术教育。这三种教育类型的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实际上是不清晰的,专业院校与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上有很多的内容是雷同的,用培养“纯艺术家”底子的专业美术人才的教学内容,课程结构模式,教学方法和评估标准来培养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的师资力量,艺术实践和技法课程比重过大,而艺术史、艺术理论等文化课程比重不足,使学生所学内容与中小学艺术的教学要求不相适应,将师范类型办成“小美院”的形式,而没有体现出师范美术教育教学学科的特点。因此,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目的、教学模式是有区别的。这必须从学科体系进行调整。
三、建立新的高等师范美术教学体系
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理论素养和美术创造、研究的能力,不但要成为在文化艺术领域工作岗位上的创造者,更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其次,要有相应的方法步骤,应该运用多种途径、手段和方法去完成教学任务。不少院校开始突破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教与学相统一,学与做相统一,吸取现代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丰富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如何安排,教学课程如何设计,体现了美术教育中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是教学模式中的核心因素。现代美术教学在强调专业教育的同时应更多地融入了“素质教育”的思想。美术教学已越来越重视造型艺术教育本身的规律和社会的需要。学科的相互渗透、交叉、结合、核心课程等基础调和的互动;课程设置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大领域,使美术教学内容更为全面,均衡,拓展了美术发展的文化空间和切入现代文化的张力。现代系统论的发展对美术教学理论的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教学活动进行整体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教学方法是现代教学系统的重要要素。依据系统理念研究教学方法体系,必须通过构成教学体系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视野,去研究和考察教学方法的功能、作用与效果;并从教学方法在教学整体结构中的功能定位,研究如何使它与其他构成要素有机结合,发挥教学方法的最佳作用。将各种现代教学方法及其作用建成教学方法体系,教学方法体系有着自身的特点,使用范围和条件,对其他教学方法之间存在有机的联系。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现代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实现教学方法综合化,系统化的前提。可以说,现代教学方法研究重点在于创建新的师范院校美术教育教学方法体系。
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教学作为一种创造性教育,是提高学生个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过程,是使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过程。依靠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艺术人才的教育观念,进行指导,并从美术学科的客观规律出发,兼收并蓄东西方教育中的优秀成果,努力建立多元化的现代美术教学模式,使美术教学过程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但直接关系到美术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影响着美术本身的长久发展。
而现状是专业化越来越强,而综合性越来越差,技术越来越好,人文素养越来越低,这种重技术轻人文的思想很明显的体现在当今的师范美术教育中。另外,现代中国美术教育与社会需求是脱节的。一方面,当代艺术中最新鲜的艺术元素无法进入高校;另一方面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非常肤浅,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中,要进入教育体系的学科必须是一个成熟的学科即以多方面学科知识为基础的艺术教育。
因此,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技的进步,我国的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从培养目标到课程体系都应随之发生一切根本性的变革,使我们培养出来的未来美术教师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
高等师范学校美术教学 篇4
1.1 选项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1) 实施选项教学彰显了素质教育的理念选项教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 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发挥学生的特长, 彰显了学生个性与特色, 对学生终身体育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2) 实施选项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的教材、教学手段是学习的外因, 学生学习的兴趣、愿望、知识基础、发展水平是学习的内因, 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 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了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 如果学生不感兴趣, 依靠教师的强迫、命令来学, 学习起来很被动, 不会有很好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说明了这点, 因此我们要抓住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 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变教师要我学为我要学, 积极参加学练, 大胆尝试和探索, 敢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实施选项教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在选项教学活动中, 学生往往有一种强烈的需要表现出来, 然后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 学生会在这种积极高涨的学习情绪和敏锐的智力活动中更快地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 并且通过系统的学习后, 学生一旦发现自我的能力, 他就会不失时机地在体育活动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和魅力, 感受体育运动所带来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使其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 (4) 实施选项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选项教学打破了传统的班级建制, 把同一年级各个班的学生都集中到一个班级里来, 促进同学之间相互认识, 相互沟通和学习, 培养了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5) 实施选项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通过选项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水平, 发挥了学生的特长,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提高了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他们会在课余活动积极参加体育比赛, 通过活动提高了自己的运动水平和自学自练的能力, 体会到了运动带来的乐趣, 有利于终身体育的形成。
1.2 选项教学能够有效促进教师的发展
(1) 有利于教师专业特长的发挥, 以往教师在上体育课时什么都教, 有些项目比较生疏, 缺乏教学经验, 这样教下来效果不是很好。教师也有自己的弱项, 不可能达到项项都强, 实施选项教学后就可以有效的发挥教师的特长, 这样能焕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充分展现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有深度和广度, 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2) 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选项教学, 可以使教师专心致志地研究某一个单项, 练好扎实的基本功, 发挥自己的专项特长, 对本专业的各项内容非常精通。做到很好的把握教材, 同时也能根据学生的实际, 做出相应的策略, 合理安排教材, 设计出切合实际的教法, 有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和教育教学更加深入的开展。实施选项教学后, 教师就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 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切实动起来。 (3) 有利于业余运动队的选拔和各种体育比赛的开展学生通过选项教学的学习后, 对所选项目有更高的兴趣, 课后都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基本功较扎实, 尤其是学了2~3年后, 专业技术都有了一定的水平, 这样有利于各种单项比赛的开展, 如篮球、排球、乒乓球、田径、健美操、体育舞蹈等比赛。教师可以从比赛中更好的选拔队员参加业余队的训练, 参加省高师的比赛, 为学校争得荣誉。
2 选项教学的条件
2.1 学校体育资源情况分析
(1) 体育场馆设施器材资源学校有400m标准塑胶田径场一片、篮球场8片、排球场3片、足球场一片、舞蹈房4间、室内乒乓球房3间、室外乒乓球台8张、双杠7副、单杠11副、跳马、山羊、跳箱、体操垫若干。 (2) 体育教师资源学校现有教师11名, 9人本科学历, 2人研究生学历, 副教授4人, 讲师1人, 助教6人。教师的专项有篮球、排球、足球、田径、健美操、乒乓球、体育舞蹈、轮滑。 (3) 学校的规模学校共有行政班级95个, 学生5500人, 1~3年级可以根据高中的体育课程标准来开展选项教学, 大概3000人。
2.2 学生的学情和运动爱好分析
我校是5年制师范学校, 初中毕业后进入我校, 由于初中时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 作业繁重, 课余时间很少, 而真正用于身体锻炼的时间较少, 总体来说学生的运动习惯没有形成, 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
3 选项教学可能面临的问题
(1) 选项教学前各个班级都是错开上课, 选项教学时学生都在同一时间上课, 相对集中, 人数较多。这就需要更多的器材, 如篮球课、排球课就需要更多的球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2) 实施选项教学后, 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高要求。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 老师必须要有一桶水。学生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他就会去钻研这门课程, 学习的途径有很多, 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因此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 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 才能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3) 实施选项教学后出现的课堂管理问题。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班级, 给教学管理造成一定的困难。比如学生之间的凝聚力不强、学生只愿和原来一个班的同学合作和交流, 没有形成新集体的观念。在项目学习中兴趣的不稳定等因素导致串班的现象时有出现, 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德育渗透、课堂考勤记录等工作。 (4) 缺乏校本教材, 影响其可持续发展性。目前选项教学内容没有统一的教材, 教学内容的选取是开放的、自主的。在实施的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是不一样的, 这就要求教师编写符合自己学校实际情况的选项教材, 制定出全面的, 系统的模块计划和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5) 传统的教学评价不能适应选项教学的开展。传统的教学评价内容较单一, 偏重对运动技能的评定, 评价方法采用教师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评价方法有弊端, 忽视了学生学习提高的过程, 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篮球的学习, 有些学生从来就没有接触过篮球, 有些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打篮球, 而在篮球课期末考试的时候教师采用终结性评价方法, 很显然从小接触篮球的同学的成绩肯定要好于刚开始学的同学, 这样就对有些同学不公平, 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 建议与对策
(1) 学校领导对体育选项教学工作重视, 以及学校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 使选项教学能有效开展。教务处在排课时要将体育课集中在上午的三四节和下午的一二节, 1~3年级实行交叉上课, 避免了场地与器材的冲突, 每一位任课教师基本保证每周14课时。对于器材的不足, 一方面学校要加大投入;另一方面体育教师通过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弥补不足。 (2) 选项教学的开展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对自己擅长的专业要想着教深、教透、教精, 精益求精。对于自己不怎么擅长的专业要通过培训、自学等手段来提高自己。因为教师的专业素质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还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教师不仅要加强对知识的学习, 还要加强对技能的锻炼, 要做到知识和技能都要强。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学术交流、自学、培训、向老教师学习等方式、方法来完善自己, 以更好的适应选项教学的需要。 (3) 新理念、新课堂、新方法。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以人为本。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 以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教学质量。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4) 教师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分项, 并对每项内容制定模块计划, 设定每个年级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 对这些知识和技能提出相应的教学目标, 要有年度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 从宏观到微观, 从全面到具体, 有的放矢。教师通过研究制定出适合本校实际的选项教材, 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理论指导。 (5) 选项教学的开展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评价方法, 研究制定更科学的评价方法。不但要对学生运动技能进行评价, 还要对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方面进行评价。对运动技能和体能的评价要采用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动态评价方法, 既要看学生的成绩等级, 又要看学生提高幅度的等级, 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的形式进行。
参考文献
[1]潘雪峰.推进课程改革——江苏省南通中学体育新课程实施方案体育教学[J].实践选项教学, 2006 (6) .
高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论文 篇5
一、高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现状
对高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现状的研究,可以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入手。从学生方面来看,高等职业学校的生源一般比较复杂,他们对知识普遍掌握得不好,这就导致他们在进行职业技术学习时,对基础文化课本身存在着强烈的反感。正统教育的失败使他们在面对文化课时,会产生一种自卑心理,甚至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认为自己学习文化课的能力不强,进而放弃了中职文化课。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职语文教学的开展,也限制了高等职业学校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从教师方面看,由于高等职业学校本身对于语文教学不够重视,所以在语文教师的聘请上也不愿意付出大的代价引进高级教师,这就使高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的素质普遍偏低。加之教师的薪资水平较低,更容易使他们对教学产生懈怠心理,只是发挥了教师传授知识的功能,只对学生进行了基本的语文知识讲解,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偏离了教学的正统方向,从而对中职语文教学的实施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如何走出高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困境分析
高等职业学校要走出现有的教学困境,就要引入分层次教学的理念,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能力相近的学生进行分组教育,以更好地提升教学的效果。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从学生方面入手
1.关注学生生活
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厌学心理,他们接受职业教育一般是为了提高自身的教育学历,而不是为了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能力。所以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往往会采取各种手段逃避上课和考试。而学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加强教学效果,通常会采取监视、惩罚等手段,这不但不能改善教学状况,还会加强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学生更加厌学。所以,中职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关怀性,关注学生的生活,对学生的心理活动加以指导,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2.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鼓励学生向成绩优秀的学生看齐,学习其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但是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存在着差异,单一的学习方式并不能满足各类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教师应该兼顾各类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鼓励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二)从教师的`具体教学实践入手
1.转变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
叶澜教授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内容,即教育价值观、教育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分别强调开发学生潜能、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进行创造性教学三个方面。所以中职语文教学要走出教学困境,也应该从转变教育理念方面着手。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学生作为一个年轻的个体,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而对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既因为年龄相仿而具有相似的心理发展状态,又由于家庭、社会和经历上的差异,导致他们在看待问题时具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情感表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尊严,重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实施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育,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力,发展素质教育。其次,要和学生一起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知识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传统的初高级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知识储备的要求,所以中职语文教育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最基础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还要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终身学习的理念,让学生在步入社会后也要随时更新自己,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第三,树立民主教学的理念。民主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上,教师要允许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对积极的要予以采纳,对消极的要予以改正。
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高等师范学校美术教学 篇6
【关键词】遗传 教学 理念 创新
【基金项目】《遗传学》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南京师范大学重点项目)和遗传学研究性教学(南京师范大学)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245-01
遗传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学科之一,由遗传学发展起来的基因工程技术、分子标记技术、基因组学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以及衍生出的一批新技术和新理论已成为生物科学的重要的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对整个生命科学产生了重大的、变革性影响。加强遗传学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
高等师范学校是培养中学老师的主要基地,她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对中学的教学产生着重大影响,如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富于创新意识的合格中学老师,是高等师范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鉴于遗传学在生命科学中的核心地位,在高等师范学校的遗传学课程教学中,强调和重视中学教学的要求和理念尤其重要。笔者认为,在如下主要方面需要加强和改革。
一、调整教学理念
面向所有授课群体,提高生物学习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是中学生物新课改提出的全新课程理念。与注入式的、以课本为主的中学传统生物教学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高等师范的生物教学中,学生所接受的生物课程教育模式和理念,将决定我们的学生步入中学生物课堂后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因此需要将中学生物课程理念作为重点教学内容纳入高等师范的生物课程,并将其作为高等师范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这些教育理念主要包括:与基础教育生物新课程理念相同,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教学理念;构建大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为主的教学理念;体现大学教育要求的密切联系现实生活的教学理念;适合高等生物学教学法课程目标的加强实践操作技能的教学理念。
二、精选教学内容,使高师的遗传学教学与中学的教学内容相衔接
遗传学是生命科学各学科的基础和主要理论支撑,与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医学等各生命学科之间有着广泛的交叉和融合。遗传学的知识体系,是在遗传学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将遗传学的一些里程碑式的知识点凝固而形成的学科体系,它将随着遗传学及其相关学科的不断创新而不断地发展。
遗传学作为生命科学本科阶段所要学习的一门基础的专业必修课程,在授课时数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解决好遗传学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增加的新内容和对现有教学内容去粗存精等问题显得至关重要。因此,精选教学内容,保持遗传学教学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学科特色性是十分值得关注的问题。遗传学课程建设情况、教学水平和研究水平, 是衡量生物学相关学科、专业整体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加强遗传学课程的建设与教育教学创新, 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
高等师范的遗传学教学,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优化上除了要考虑上述要求外,同时要考虑中学的教学需要,使大学的遗传学教学内容与中学的教学内容相衔接,不仅要对中学内容实现全覆盖,还要对相关内容进行扩充和提升,使学生在从事未来的中学生物教学时,能够“登高望远”,而不会“捉衿见肘”。
三、将创造性和自主性学习的要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中学新课改的一个亮点是倡导探究性学习,在目前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如何引导中学生探究性学习?如何设计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如何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这些都是中学老师必需面对的重大课题。为了满足中学教学的这一新要求,高等师范就一定要强调研究性教学。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提供教学资源、提供学习建议,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控制,关键环节上对学生进行启发、激励、引导和指导,并及时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使学生从理解和接受式的被动学习转变为探索和研究式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创新学习方法,为未来的中学教学工作积累经验。
四、精选实验内容,使其在中学教学中能学以致用
遗传实验课程历史悠久,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学科的发展,实验内容在不断地扩充、更新与深化,从早期的细胞遗传学实验、微生物遗传学实验发展到现代的分子遗传学实验。但是,高校的《遗传学实验》课程的课时数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在不断缩减。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达到既能验证遗传规律,又能培养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精选实验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高等师范大学,要考虑中学的实验条件,有针对性地优化实验内容和操作环节,使在大学阶段所开展的实验内容在中学也能开展并符合中学的教学要求,所以师范大学的遗传学实验内容不能一味追求高、精、尖,而是要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学接地气。
五、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以讲述、黑板板书、模型或标本展示等作为主要教学手段,学生在教室里听老师的教导,观察老师演示的实物、标本、图表等,授课速度较慢,便于师生交流。但是,学生所获得的信息量小,对遗传学庞大的信息量和快速发展的新成果而言,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很难应对了。另外,一些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以及一些抽象难懂的生命过程,在传统的教学形式下也是很难理解的。多媒体课堂与传统的课堂相比在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不仅授课速度较快,学生获得的信息量大,而且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图像、动画和音频等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遗传学中难懂的现象和过程。在遗传学的教学过程中加入视频影像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完整性。这在遗传学的理论教学中效果明显。例如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自由组合的细胞学基础,染色体易位的细胞学特征等都可以用小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另外,在实验课程中,很多实验材料都是事先准备好的,如药剂的处理,样本的采集,试剂的配置等都是老师准备的,学生并没有参与。我们可以将这这些环节记录下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以弥补学生无法参与这些过程的不足,使学生对实验过程有完整的认识。
基于多媒体教学的诸多优势,多媒体教学在中学的课堂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高等师范不仅要加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培训,使学生熟练掌握全新的教学手段,同时也要根据中学的教学特点和教学任务,对在中学教学中如何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研究与分析,使其不断完善和推广。
总之,遗传学是研究的热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如何搞好中学遗传学内容的教学工作,不仅是中学老师的任务,也是高等师范相关教师必需探讨和重视的问题。
作者简介:
高等师范学校美术教学 篇7
一跨界演唱要以科学的演唱方法为前提
作为年轻的声乐学习者, 学习过程中最大的禁忌便是盲从。看别人民族唱法唱得好, 就转学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没学两天, 又改成通俗唱法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结果是一无所获。真正意义上的跨界演唱首先要从歌者的自身条件出发, 先扎实地掌握一种演唱技能, 才能避免在学习另一种演唱方法的同时产生技术冲突, 思想混乱。
传统的高等师范学校教学比较单一, 学生在学习之前, 教师都会按其嗓音特点为他们选择适合他们的唱法。声音甜美、明亮的多划为民族唱法;声音厚实圆润的多为美声唱法;声音个性而富有磁性的可为通俗唱法。随着跨界演唱的出现, 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研究自己的教学方法, 并提出质疑, 认为过早地给学生圈定唱法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演唱。但做任何事都有其先后, 跨界演唱的基础是熟练掌握两种不同演唱方法, 如果连一种方法都没掌握扎实, 又何谈跨界呢?吴碧霞和谭晶等人在跨界之前便具备了深厚的民族演唱功底, 正是有了民族唱法的扎实基础, 才能更好地去实现她们的跨界演唱。因此, 要想实现跨界演唱, 必须掌握好科学的演唱方法, 它是跨界演唱的前提。
二跨界演唱要求准确把握不同唱法的技巧和艺术风格特点
在声乐教学中, 准确区分不同唱法的技巧和艺术风格, 正确把握不同唱法的教学训练方法, 避免不同唱法在歌唱中的混淆和干扰, 合理安排教学的步骤, 帮助学生完美地融合不同歌唱技巧和艺术风格是跨界教学的难点。
美声唱法是起源于17世纪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 音色优美, 富于变化, 声部区分严格, 重视音区的和谐统一, 发声方法科学, 音量的可塑性大, 以气声一致、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为其特点, 这种演唱风格对全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
民族唱法结合了中国的戏曲、说唱、民间音乐等元素, 在保留自己民族特色同时, 借鉴了美声唱法的科学发声方法而成, 语言生动, 感情质朴。
流行音乐起源于欧洲, 后在美国发展壮大, 其包含爵士、布鲁斯、摇滚、节奏布鲁斯、说唱、民谣、灵歌、舞曲等风格门类。随着流行音乐的快速发展, 一种新的演唱形式——流行唱法也应运而生。由于它具有大众化、生活化、创造性和多样性等特点, 内容、题材多以爱情、亲情、励志为主题, 以不同风格抒发当代人的自我感受和心理体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准确把握不同唱法的演唱风格, 根据歌曲的需要, 正确选择唱法, 或将不同的唱法融入到同一首歌曲当中。
歌者在演唱时, 能灵活运用自己的生理机能是把握不同唱法的关键。歌唱的训练是一个对自己生理机能不断调节的过程, 不同的演唱方法对生理机能的控制要求也不一样。在不同唱法中转化而让大众听不出痕迹, 这是跨界演唱的最根本要求。因此, 在训练学生的时候如何调节好学生的生理机能是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
三跨界演唱更贴近基础音乐教学
作为高等师范学校, 培养的对象主要是小学和初高中的教师。随着基础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 一些新的不同类型的歌曲被吸收到中小学音乐的教材当中。如《桑塔露琪亚》《青春舞曲》《牧马之歌》《雪绒花》《七子之歌——澳门》《同一首歌》等, 这些歌曲有美声、民族、通俗等不同风格, 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不同风格的演唱能力, 单一的演唱方法, 千篇一律的声音, 会让那些正是对新鲜事物极其好奇的孩子们失去兴趣。
四结束语
跨界演唱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教学中, 应正确地理解和看待跨界现象, 要根据自身条件学习运用, 不能盲从。跨界演唱有着特殊的音乐魅力, 但什么都要有好的基础, 即在科学的发声方法下发挥自身的优势。脱离这个前提, 就不可能实现跨界演唱。同时, 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唱能力, 掌握不同唱法的技巧与特点, 多学、多听、多看, 更好地驾驭跨界演唱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易晓辉.从“跨界”演唱引发对高师声乐教学的思考[J].音乐创作, 2010 (5) [1]易晓辉.从“跨界”演唱引发对高师声乐教学的思考[J].音乐创作, 2010 (5)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研究 篇8
一、教学质量评价的含义
所谓教学质量评价, 就是利用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技术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是否达到一定质量要求所做出的价值判断。目的是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和对被评价对象作出某种资格证明。教学质量评价可简称为教学评价, 它是教学工作的一个基本环节。
现代教育评价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对评价对象进行整体的即全方位、动态的评价, 而不仅仅指对结果的评价。所以, 教学质量评价的对象是教学过程及其结果, 即教和学相统一的全部活动过程及所产生的各方面的结果。首先, 结果来自于过程, 评价从过程入手, 会更有效地促进理想结果的产生;其次, 现代教学评价已与教学过程一体化, 已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最后, 评价应包括学生学习质量, 教师课堂授课质量等教学活动各个方面的评价。
教学质量有质和量两方面的含义, 相应地教学质量评价也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方面的含义, 即定性基础上的定量评价, 或者说是用定量手段做出的定性评判。定性评价以教学目标体系为依据, 定量评价则以反映教学目标达到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教学目标体系与评价指标体系既是互相联系的, 又是互相区别的。评价指标通常是可操作的、可测量的、数量化的、具体性的, 同一教学目标可以用不同的指标来反映, 而某一个指标也可能反映几方面的教学目标;教学质量评价的具体指标体系是用来从质和量两方面判断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 而不是教学追求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终点, 是确定测量和评价教学质量指标的根据, 所以制定明确而切实的教学目标是做好评价工作的基本保证。教学目标来自教育目的, 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学目标具有从概括到具体的序列层次性:在总的教育目的指导下, 各级各类教育形成具体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再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活动中, 在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又进一步具体化为某一学科, 某一学科的某一教学阶段, 某一阶段的某一节课的更为具体的目标。任何教学目标都包涵内容和心理行为两个侧面, 内容侧面就是教材内容, 心理行为侧面就是教材内容内化为学习者的心理结构并形成的各种能力和个性品质。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可以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的形式, 并用一定的数据来加以标示, 就是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 亦即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二、教学质量评价的横向构成
在教学质量评价的理论模式中, 我们从过程的角度来阐明教学与评价一体化的全过程:准备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评价的对象是教育全过程及其结果。根据教学论的理论, 教学是诸多要素的结合体, 其主要要素有教师、学生、课程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学环境 (包括物质的环境和精神的环境) 、教学反馈等。这些要素都从不同方面以不同方式决定着教学的质量, 都是教学评价必须考虑的因素。我们可以从横向上把这些因素按照评价侧重点的不同分为三个方面:即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教学环境条件的评价。三者既相互联系, 又具有各自的评价重点和目的。
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以教师及其教学活动为评价对象, 是对教学活动“教”的方面的质量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不断促进教师自身素质及其教学质量的提高, 并对教师的劳动做出质量上的评定, 以用作晋级、培训、奖惩的依据。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以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为重心, 同时兼顾其他方面, 如素质评价, 课前准备和课后辅导的评价等。关于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的结果则用来作为重要的信息指标。
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以学生及其学习活动为评价对象, 是对教学活动“学”的方面的质量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成效, 实现培养目标, 以及对其学习成果做出质量上的评定, 用作成绩评定, 升留级, 毕业证书颁发等教育决策的依据。
教学环境条件的评价以评价对象所存在的环境为评价对象, 是对教学活动所赖以存在的环境因素方面的质量评价。这一评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和理解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的结果, 并用作考察后两种评价结果的背景和参照点, 也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影响教学质量的环境因素, 以便制订措施予以改变。
三、教学质量评价的具体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了解了教学质量评价的含义, 确定了教学质量评价的具体指标和其构成后, 要通过完善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来进行具体实施, 以使教学质量评价能真正落到实处。所谓教学质量监控, 是指监控组织方通过对教学质量的持续监督, 定期收集有关教学工作质量、教学成果质量和办学条件质量等方面的信息, 在分析整理的基础上发现存在的质量问题, 以便对教学行为进行及时调控, 最终达到稳定与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目的的过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必须遵照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定位, 集合学校各部门、各单位所有成员的力量, 明确分工、互相协作, 共同履行教学质量监控的职责, 坚持以质量为核心, 使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协调发展。
(一) 教学质量监控的体系构成
1.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有三大目标, 为实现目标需要建立三大目标体系:第一, 人才培养目标系统:其主要监控点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与之相配套的人才培养方案等;第二, 人才培养过程系统:其主要监控点为教学大纲的制定与实施、师资的配备与培养、课堂教学质量及效果、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考核内容和方式的改革等;第三, 人才培养质量系统:其主要监控点为课程合格率、优秀率、各项竞赛获奖率、创新能力、结业率及就业质量等。
2.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体系
进行教学质量监控要有效推进校、院 (系) 两级教学管理,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系统, 由教务处、教研组、教师、督导组及学生构成五级监控组织, 根据管理的职能不同, 在不同层面上实施质量监控。
3.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法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法具体说来就是“两监控一调整”。“两监控”是指“教学信息监控”和“教学督导监控”;“一调整”是指“调整控制方法”。
教学信息监控是通过日常的教学秩序检查, 期初、期中和期末教学检查, 通过教学信息反馈和学生学习信息反馈等常规教学信息收集渠道, 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学中的动态问题;教学督导监控是对所有教学活动、各个教学环节、各种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改革方案等进行经常性的随机督导和反馈;调整控制方法是根据信息收集、信息处理的结果进行及时的调控以更好地完成监控任务。
4.教学质量监控的制度体系
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相关制度:第一, 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包含教学计划、备课、上课、辅导、作业、考试等环节的各项制度。第二, 听评课制度。行政领导、教学管理人员、教研组长及同行相结合的听评课制度。第三, 学生评教制度。每学期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 由学生作为课程教学评估的主体, 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的制度。第四, 教学研究制度。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组织教师与学生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研究的制度。
(二)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具体措施
1.强化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意识
这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首要任务, 制度只是手段, 而任何手段都比不上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之一—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因此, 学校各级教学管理部门要定期结合专题及事例, 帮助教师树立良好的质量管理意识, 让“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观念成为共识, 使具有不同天赋、潜能, 不同气质、性格、文化背景的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2.加强教学质量的“三全管理”
第一, 全面性管理。
要求对全体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五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进行评价监控。不仅要强调学生应具备知识水平与认知水平, 还应包括学生通过在校学习所应具备的各种综合素质。
第二, 全员性管理。
全体师生都要参与到教学质量管理中。通过学生评价教师, 教师评价学生, 师生共同评价学校管理, 定期不定期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形成一种交互式的充满活力的评价机制, 全方位反映学校教学活动的全貌。
第三, 全程性管理。
对教学工作全过程的环节性管理:首先, 明确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 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抓规范, 在规范建设中抓创新, 在创新中形成有特色的管理理念;其次, 通过规范管理, 建立一套激励与约束并行的规章制度, 明确各系统职能, 规范工作程序, 做到有章可循, 指明各环节的质量要求。最终, 使教师在备课、上课、辅导的质量达到标准, 使学生在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的质量得到监控。确保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正常运行, 并形成自我完善、优化的建设机制。
3.实行五级监控功能, 实施分层目标管理
(1) 一级监控―教务处
教务处是监控执行的中心, 是实施教学及管理的实体, 也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最重要的部门, 起组织协调、分析反馈作用。具体职责有以下五点:
第一, 结合现代社会、教育新形势的发展, 对教师进行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相关培训, 使其把握教育发展的规律, 以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第二, 定期 (期初、中、末) 检查或通过抽查教师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教学工作情况, 发现有特色的和不足的要及时总结, 扬长避短。每次检查要突出重点, 要检查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第三, 每学期定期 (单元练习、期中检测和期末考试) 或不定期进行学科知识、能力的考查, 并对结果进行科学分析, 将情况及时反馈于任课教师, 指导并帮助教师做好质量分析, 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第四, 继续开展定量性听课, 做到有记录, 有评析;同时, 组织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将两者结合起来, 对任课教师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第五, 每学期组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座谈会, 了解各专业学生对不同教师及课程教学情况的评价, 以及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针对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督导组成员与任课教师一同进行整改。
(2) 二级监控―教研组
教研组是学校的中枢及骨干力量, 起疏通、组织、调整、反馈作用。其具体职责有以下四点:
第一, 组织制定本教研组的各种教学进度与计划, 并监控执行。
第二, 加强教研组的备课活动, 由教研组长负责, 每月要集体备课一定次数, 对教学中的共性问题进行专项探讨, 共同提高, 并做书面记录。
第三, 教研组长负责学科的教研活动, 做到计划、时间、内容、小结四落实, 教研活动的开展与记录要做到及时有效。
第四, 有针对性地对教育、教学情况进行监控与检查。教研组长每学期至少检查两次教师的备课、作业情况, 要做好记录与评价并及时向上级教学管理部门反馈。
(3) 三级监控―教师自我监控
教师是具体执行、操作者, 也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最直接与最关键的部分。其具体职责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 加强质量意识,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制定具体计划和措施。
第二, 遵循学院对教学各环节中的相关要求, 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第三, 积极参加区、校组织的各类培训。
第四, 上课后要有随笔, 及时记录课后反思和想法。
第五, 要与学生建立高效畅通的沟通机制, 及时发现教学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后要集思广益, 有效解决。
(4) 四级监控—教学督导领导小组检查
在教研室检查的基础上, 对所有教师进行全面检查和有针对性地进行抽查, 检查教师的教学文件是否齐全, 教案书写是否规范, 教学日志是否认真填写, 课后是否按时布置作业和进行及时的批改, 教学进度是否正常, 实践教学是否按时正常进行等。
(5) 五级监控—学生评教及学生座谈
这一级监控体系的主体是学生, 是整个教学环节的最终端, 直接反映教学过程的最终结果, 他们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参与到质量监控体系中。首先, 积极参与对任课老师的评价活动, 要有主人翁意识, 做到对学校负责、对老师负责、对自己负责;其次, 在作为代表参加学校、院 (系) 组织的座谈会时, 要广泛收集同学们的各种意见并进行归纳整理, 利用这一宝贵机会, 把关系到大多数同学的普遍性问题及时地与学校、老师进行反映、沟通。
毫无疑问, 教学质量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而又积极的作用, 已成为系统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但它们自身的质量和水平也必须不断提高, 没有充分发挥积极作用的教学质量评价不但无益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还会造成消极的影响。因此, 我们要在教学质量评价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与时俱进, 使其为全面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教学质量监控计划工作计划[EB/OL].中国教育文摘网, http://www.eduzhai.net/article/216/fanwen-35771.html.2006-12-05.
[3]施晓光.西方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及对我国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02 (2) .
[4]赵中建.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框架[J].外教育资料, 1997 (5) .
高等师范学校美术教学 篇9
一、高等师范学校舞蹈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我国高校舞蹈教育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起步较晚,但上世纪90年代以来,舞蹈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也逐渐建立起独立的学科体系,有了不小的成就。然而,在如此快速的发展中,舞蹈教育渐渐浮现出一些问题,有待每个舞蹈教师深思、解决。
(1)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一方面,在国家实行扩招政策后,越来越多的学生得以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另一方面,有时生源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基础不够扎实。面对激烈的竞争加上高强度的舞蹈训练,一些学生会渐渐淡化学习兴趣、磨灭学习热情,产生厌学情绪。
(2)舞蹈教学体系单一、落后。我国舞蹈教育起步晚,各个高校信息通道不够通畅,导致现今各个高校舞蹈教学各成一派,没有统一参照标准。有的高校只是沿用中专的教学模式,没有体现出高校舞蹈教育的层次性和连续性。教学方式依旧沿袭老师单方面教学,学生填鸭式学习的方式,学生不能主动地学习知识和技能。教学内容侧重于技能技巧,没有足够重视到学生个人素质修养的培养,学生不能充分提高艺术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特殊课程设置缺乏。高校舞蹈教育应分为舞蹈理论和技能教学、艺术实践和艺术鉴赏。目前高校舞蹈教育大都注重舞蹈的理论和技能教学,后者则显得不足。学生没有足够的空间和舞台去练习、展现自我,从而未能真正或扎实地吸收所习得的知识。且没有老师的讲解和引导,高校学生在艺术鉴赏上没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很难从经典或是成熟作品中学习到更珍贵的内容。
(4)舞蹈教师自身素养提高缓慢。教师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决定高等师范学校舞蹈教学的教学质量。除舞蹈教学体系和教学课程等硬性因素外,课堂气氛、教学方式方法、课下活动甚至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都和教师息息相关。如上文提到,目前多数教学方式都是沿用旧时模式,舞蹈教师缺乏动力去提高自身能力;有些学校因不够重视舞蹈教育的重要性,舞蹈教师还会兼任数职,没有时间、精力和机会去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养,从而影响到舞蹈教学的质量。
二、高等师范学校舞蹈教学的策略分析
(1)提高学生学习热情。面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舞蹈教师应该要适当地因材施教。对于基础薄弱学生,舞蹈教学应侧重于基础舞蹈知识和舞蹈的基本功,并要求学生勤加练习,多关心这些学生,提高自信心;基础较好的学生则侧重于指导教学,鞭策其巩固练习的同时要留有一定的空间给他们自由发挥与发展。
(2)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有些同学拘谨于沉闷、单调的学习环境,厌烦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或是在课堂上神经高度紧张,害怕出错,时间长了就会抵触学习甚至厌恶学习。教师要学会成为学生的同伴,善于沟通交流,通过肢体语言或是表情神态常常鼓励学生,消除他们的紧张情绪,提高学习兴趣。
(3)完善高等师范学校舞蹈教学课程体系。高等师范学校舞蹈教学应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之上,科学分析其特点,安排设置适合高校学生实际素养和能力的课程。在原有的教学内容里加入艺术欣赏、艺术分析、艺术创造及艺术实践等多元化课程,丰富学生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素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扩展学生学习视野,还可以开设与舞蹈教育有关的选修课,如舞蹈心理学、舞蹈社会学、艺术哲学等,让学生有选择性地提升自身修养,有助于目标不明确的学生从中寻找自己的方向。
(4)提高舞蹈教师的素养。好的舞蹈教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带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并能够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这不仅需要舞蹈方面的专业能力,还需要心理学、美学、社会学等多专业的素养。高等师范学校在注重舞蹈教学的前提下,还应定期提供舞蹈教师进修学习的机会,或是与其他兄弟学校、教育机构进行交流,从而使信息通道更加通畅,提升师资力量,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等师范学校美术教学 篇10
1 创新思路, 建立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新模式
1.1 开拓思路, 创新思想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 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把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活动与职能合理的联系起来, 组成一个分工明确、相互协调的有机整体, 以进行有效的教学质量监督和调控, 建立合理、流畅的教学信息反馈机制, 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监督和促进的作用。主要监控和检查教学工作的运行和管理、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及时发现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 防微杜渐, 扬长避短, 总结经验, 规范教学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性决定了教育教学的目标, 就是要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的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强调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即针对某一行业或岗位群, 要求有更加专业的从业知识和娴熟的职业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质量保障体系时要有的放矢, 重点放在从业能力的职业性和实践能力。
1.2 与时俱进, 体现特色
社会经济在飞速发展, 各行各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变化, 所以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要适应人才需求的变化, 及调整培养模式, 以适应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理论知识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 充分利用各种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保证实践类课程的课时和质量, 务求使学生直接得到对应的行业或岗位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教学建设工作中强调工学结合的重要性, 建出规模, 建出特色。
2 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
质量标准体系在整个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 包括专业质量标准和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专业质量标准是每个专业宏观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专业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是每个专业教学过程的目标要求和管理办法;教学质量监控的执行体系是在专业质量标准和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前提下, 教学管理和督导机构依据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进行检查、督导和有效地调控。专业质量标准和专业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是人才培养的详细规划, 是专业建设的规范化要求, 是教学质量监控执行的前提和基础。
质量标准体系主要包括:
2.1 专业质量标准
专业质量标准主要包括: (1)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计划、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或实践教学大纲、见习大纲、实习大纲、毕业综合考核大纲。 (2) 专业建设规划及相关支撑材料。 (3) 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等教学环节对培养目标、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支撑关系分析。
2.2 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主要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实验/实践教学、考试/考核、见习实习、毕业综合考核。
2.2.1 教学准备
(1)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 课程体系、教学任务书; (3) 教学基本资料:课程表、教学大纲、课程及选用教材分析、教学计划 (包括实验/实践教学计划) 、教案、多媒体课件、音像等教学资料、课程主要教学方法及教学改革说明、教学设备、器材使用说明等; (4) 师资情况:任课教师资格审核、青年教师岗前培训、传帮带情况。
2.2.2 教学实施
(1) 课堂教学; (2) 作业与辅导; (3) 教学改革与创新。
2.2.3 实践教学
(1) 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条件、发展规划; (2) 技能类考试/考核标准; (3)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校内、校外外实践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
2.2.4 考试/考核
(1) 课程考试/考核方法、标准; (2) 教考分离、试卷管理及试题库建设; (3) 课程教学总结与质量 (试卷) 分析。
2.2.5 见习、实习
(1) 见习、实习相关管理规定; (2) 见习、实习大纲; (3) 见习、实习实施方案与监控措施。
2.2.6 毕业综合考核
(1) 毕业综合考核的管理办法及相关规定; (2) 各专业毕业综合考核实施方案及考核标准; (3) 考核情况资料建档、质量分析与反馈。
3 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
(1) 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体系:以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作为教学质量监控的总体目标, 以专业质量标准和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作为具体目标。
(2) 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体系:主管校领导全面负责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运行管理;教务处、教学系及教研室构成三级质量监控的管理机制, 分别从三个管理层面进行质量监控;学校督学组负责进行教学运行与管理的督导工作。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学校其它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这些部门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 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法体系: (1) 教学检查——学校期初、期中和期末的定期检查, 日常的不定期教学抽查, 各系对师生上课的考勤; (2) 教学督导监控——对各个教学环节的所有教学活动、各种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等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和督导; (3) 教学反馈调控——通过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及时总结归纳教学工作中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 为学校及时调整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4) 教学质量监控的评价体系: (1) 教学评价与反馈——通过教师评学、学生评教、教学信息反馈、听评课、学生代表座谈会、教学检查等常规教学信息的收集, 掌握教学工作情况, 给予教学客观、合理的评价, 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 对质量工程项目的检查评估; (3) 考试/考核的质量分析; (4) 毕业综合考核; (5) 毕业生跟踪调查。
4 建立质量保障体系的长效运行机制
4.1 教学检查与评估
教学检查采用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定期检查主要为期初、期中和期末检查, 根据教学检查实施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随机抽查是指在学期的任何阶段随机对某个系或者某位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检查, 根据不同阶段的工作目标确定检查的内容。
学校组织专家组对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情况进行检查评估, 及时处理、解决相关问题, 对问题较大的项目责令其限期整改, 对建设不力、问题严重的项目予以撤销立项的处理。以督促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
4.2 听评课制度
学校所有教师均须按照学校的要求进行听评课, 教师听评课须认真填写听评课表, 每学期要达到学校要求的听课次数。
4.3 教学评价制度
教学评价制度主要包括: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和教师自评等。教学评价能够有效的反映教师的授课情况和学生的上课情况, 也能使教师及时对教学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教学评价的结果将作为年终考核、晋职晋升、评优评先、津贴发放等的参考依据。
4.4 教学信息反馈
教学信息反馈的途径主要包括:学生对教学情况的反馈、学生代表座谈会、教师代表座谈会以及各种检查调研中的信息反馈。
4.5 教学工作例会制度
坚持一个月一次的教学工作例会制度, 由主管校领导主持, 教务处各科室负责人、各系主任及相关部门人员参加。
民办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探讨 篇11
【摘要】本文重点分析了民办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现状,民办高等学校学生自身特点,根据民办高校独特的特点,从两个方面对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探讨,一个是理论教学方法,一个是实践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教学是高校学校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两个重要课堂,本文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并提出独特的教学教法,对民办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建议,希望能提高民办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促其能迅速发展壮大。
【关键词】民办高校 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教科研课题(项目批准号:JGJX2015D345)。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246-02
一、民办高校发展现状
民办高等教育是近些年倍受关注的一种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迅速发展是时代进步的需要,也是中国教育在适应国际化教育过程中的产物。民办高等教育模式现呈多样化发展,近几年形成三种发展趋势,一种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一种是具有区域性特色的高等教育;一种是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国际化教育;我国民办教育相对于国外,虽然起步较晚,但其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在发展过程肯定会有很多问题,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政策支持,在中国形成多元化教育并存的教育模式。然而无论那种教学模式,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都将成为其生命线,如果提高民办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将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二、民办高校的学生特点
民办高等学校的学生具有自身的特点,虽然民办高校的学生也是通过国家统招考试进行招生与录取,但其学生高考分数要低于国家一本与二本的录取分数。这个分数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说明我们学苗相对较差,但并不能说明我们的学苗没有发展的潜力,只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教育,还是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民办高校的学生高考分数只能说明在高中以前的状况,并不能预测以后的发展,为什么在高考中没有取得理想的分数,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原因共同形成的,如高考中发挥失常、严重偏科、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那么当其进入民办高等学校,应该如何教育将成为关注的焦点,首先应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发挥其特长;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再次要通过环境的变化激发其学习兴趣;最后要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三、理论教学方法
民办高等学校与普通高等院校没有本质的区别,他们都是为国家培养与输送人才,但由于学生基础的不同,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于教学教法的区别,虽然进入高等学校都要进行理论学习,理论知识的学习成为大学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么面对不同的学苗,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应该如何教,学生应该如何学的问题,我们将有针对性地研究民办高校理论教育方法。
首先,理论教学是缺少不了课堂教学这个环节,但在课堂中谁是教学的“主体”,传统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只是参与。今天在民办高校,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改变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让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打破传统的教学规律。
其次,理论教学过程要引入科技设备作为教学辅助,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上要引入辅助教学设备来完善教学过程,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感受到枯燥理论的生动性;课下通过互联网进行辅助教学答疑,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多媒体“慕课”进行自主学习;两者相互辅助,形成对教师理论讲解的有力支撑。
最后,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要形成多种授课模式,不再单一的理论讲授,要改变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在讲授理论知识点前,形成课前让学生对知识点自主学习过程,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找到知识点的难点和混淆点,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习反馈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解。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从被动的听变成主动的讲。
四、实践教学方法
为了加强学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践教学环节将成为有力的支撑,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师在讲授理论的同时更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要形成“边讲、边学、边练”的项目式教学方法。
教师要以项目进行引导,让学生把每一个理论的知识点与实际项目有机结合,知道理论知识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减少理论知识的枯燥性,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通过对项目所包含的知识进行查找,通过自主设计与教师样例的设计过程进行对比,查找自己在设计过程中的不足及优点,加强了学生对问题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过程要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体,要培养学生根据项目的要求进行自主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查找自己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情况,同时通过项目来验证自己的设计是否合理,打破传统课程设计过程中的设计单一现象,形成对同一个问题的多样化设计。
五、总结
民办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是其发展与壮大的基石,要保证民办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就需要有适应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提高,对人才培养上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要注重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的教学教法改革,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我国民办高等学校虽然起步较晚,但其发展迅速,可见市场对其需求性,民办高等院校要想在未来不断发展壮大,就要形成具有自身特色、要根据自身学苗特点,深入研究人才培养的方法及途径,这将对我国民办高校培养创新型实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姚利民.高校教学方法研究述评,大学教育科学,2010年1期。
[2]吴文涛.“本科教学工程”背景下的高校教学教法改革与实践,教学研究,2013年1期。
作者简介:
邹智慧(1984-),女,实验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篇12
1 体制与学科建设
按照1992年国家教委《高校实验室工作规程》( 后简称规程) “第四章体制第二十条高等学校应有一名校 ( 院) 长主管全校实验室工作,并建立或确定主管实验室工作的行政机构 ( 处、科) 。第二十一条高等学校实验室逐步实行以校、系管理为主的二级管理体制。规模较大、师资与技术力量较强的高校,也可实行校、系、教研室三级管理。第二十二条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高等学校实验室主任负责实验室的全面工作。”
1997前各高校实验室都是实行院、部系、教研室三级管理体制,后通过实验室改革,调整合并建立系管学科实验室,系级中心实验室和综合实验室,以及教研室管的实验室等; 有不少学校结合专业对实验室进行了重大调整。例如全国农业系统院校进行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华中农大原有各类实验室102个,调整归并为三种类型的53个系管实验室。四川联大将101个教学实验室同类合并为10个实验中心。上海交大以力学一级学科调整了实验室,将工程力学系的固体力学( 含材料力学) ,一般力学( 含理论力学) ,流体力学三个实验室合并为系级工程力学实验中心,由系副主任兼中心主任。实行中心化管理,增强重点意识[1]。2004年教育部第31次新闻发布会,“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成立近十年来,国家对全国各高校进行教学评估过程中,各高校在接受评估过程中,结合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的评估,对实验室进行了大规模的结构调整、重组与建设,实现了校、院系两级管理实验室的新体制和运行机制,调整合并组建了实验管理中心[2]。任命具有副高职称以上人员担任实验室负责人,设备与实验材料等达到了资源共享。实验管理中心为二级管理部门,有不少学校实验室独立设置,其行政和业务还是原二级教学单位管理,实验管理中心成为有名无实的二级管理机构。可见现行的机构改革,只是几个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实验材料集中构建一个大型实验平台,在实验教学改革的初期起到了积极作用,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这种简单的机构改革不可能让实验教学脱离理论教学的束缚,在实验教学改革的转型期没有专业实验教学人员进行实验教学和教学研究,为了资源共享而建立的没有内涵的大型试验平台就难也引入创新思维的实验教学,影响实验教学改革进程。
2 队 伍
规程“第六章人员第三十七条实验室工程技术人员与实验技术人员的编制,要参照在校学生数,不同类型学校实验教学、科研工作量及实验室仪器设备状况,合理折算后确定。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试行流动编制。”
实验室没有教师编制,高校实验室就出现了专职和兼职人员之分,专职人员就是实验技术人员,技术工人,主要是管理实验教室、准备实验材料、进行实验预试、确保实验结果正常、维护实验仪器和打扫实验室卫生等任务; 一些重点高校积极鼓励教师进人实验室工作,参与实验室建设,从整体上提高实验室人员素质,也将新进实验人员的学历标准拔高到博士的标准; 然而新进高学历的人员在目睹了高校实验室现状后,往往觉得实验室发展空间太小; 高校重教学、轻实验的理念导致了实验教师在别人眼里低人一等,于是,有实力、有能力的博士纷纷以实验教师为跳板进入学校,在很短的时间内想方设法转岗到教师群体中去,致使高学历的实验人才纷纷流失[2,3]。实验技术人员年龄60% 以上在40岁以上,35岁以下的技术人员极不稳定,都想通过不同的途径转入其他行业[4]。我校实验室专职人员都是技术人员,几个基础实验室共有专职人员24人,年龄在45岁以上16人,达到了67% ; 近年需然提高了进入实验室人员学历层次,但是多数都经过考研、考博离开了实验室,45岁以下的都是新进实验室不到两年时间的本科生。规程和实验室的现状都体现出实验室只是提供教师指导学生的实验平台,要稳定高学历、有能力的人才存在很大的困难,也是实验队伍不稳定原因之所在; 这样的编制限制可能会导致将来出现不会实验操作教师指导学生实验。
当实验室成为独立的、自成体系的、与理论课平行的学科体系时,就能对实验教材、教学内容、实验项目、教学手段等进行研究,该学科的实验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有了更好的自主教学,实验室人员才能体现自己的才能,高学历的人才才能留得下来,实验指导教师应该是实验室编制的主要人员,而不是兼职人员; 实验指导教师只有认真做好实验准备,才能有较好的实验技能,才能更好指导学生实验,也才能更好进行实验教学研究,形成较好的良性循环。
3 实验室管理
规程第五章管理第二十四至四十一条,包含环境管理和劳动保护、化学危害品安全管理、三废排放、实验室仪器设备和材料、低值易耗品等物资的管理、对外服务管理、岗位责任制、管理制度、实验室主任的要求以及实验室主任的主要职责等。
从规程的体制、队伍、管理和实验室现状均可以看出,现行实验室的管理工作过于简单、被动的工作;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室只是提供了一个兼职教师来指导学生实验的一个三位一体平台[5]; 定期对实验室进行检查,对仪器设备的维护和维修; 保持帐、物、卡符合率达到100% ,积极参与教研室组织的集体备课,做好实验预试与实验材料的充分准备,熟练掌握仪器设备性能、操作规程,课前认真调试好设备,用后根据设备性能妥善保存,维修确保完好率100% ; 积极做好实验室卫生、安全等工作[6]; 这也是规程所要求管理的内容。我校对实验室的教学检查至今都还没有一个标准进行。而实验室与教研室又是独立的两个行政单位,很多管理工作需要相互间的协调配合,随着时间的延长矛盾将会越来越多。有报道认为,在全体实验人员充分认识和积极参与的基础上,用制度的形式规定下来,不用个人的好恶来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保持一定的延续性和稳定性,这样有利于实验人员确立和保持正确的工作方向和目标,有利于实验教学中心管理者真正实施有效管理,促进实验教学中心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促进实验中心又好又快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提高学校科研水平创造条件[6]。可以看出这就是产生矛盾后用制度来约束实验技术人员进行和谐的一种方式,也将实验技术人员的不公待遇和弱势暴露无遗。这样的管理不能解决两个独立行政机构在工作中产生的矛盾,只有将现行的三位一体平台结合成一个具有完整学科体系为内涵实体机构———实验室,从机构内部工作分工、相互协调、业务学习等工作方式去解决这些矛盾,才能从思想上解决问题,要提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4 实验教学
按规程“第二章任务第六条努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实验室应当吸收科学和教学的新成果,更新实验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实验室的现实只是提供实验教学的一个平台,没有专职从事实验教学、研究的专职教师; 实验项目的论证、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都是长期从事理论教育教师执行,实验成绩与理论考试成绩共同构成一门课程的总成绩,这就实验教学很难脱离理论课程的束缚,实验室又怎么完成规程第二章的要求。
著名的“钱学森之说”提出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上海交通大学早在1980年就尝试突破实验课程框框,建立体系的观念[7]; 文献[8]提出以电工学实验单独设课为基础,经过5年多的实践,得出实验教学改革应该从建立一个课程体系上来考虑,而不是局限在一门课的范围内。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不应该把学生的实验教学时间都浪费在验证前人已经论证的理论知识; 科学的发展使得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联系越来越广泛、密切,将实验教学局限于单一学科必然阻碍实验教学改革。要彻底打破陈旧观念与理论课程的界限,根据专业技能要求,有层次性、系统性统筹开设实验课程,建立一个完整科学的符合专业要求的、独立的、与理论课平行的实验教学新体系,探讨在高校内建立起一个与理论教学平行的,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实验教学新体系以及与之适应的管理体制[8]; 那就要求与之相适应实验教学学科体系和相应的实验室相结合,形成以独立的、自行发展的实验教学实体单位———实验室。如临床医学专业,可开设人体结构学实验、机能实验技术、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技术、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诊断学实验技术、手术学实验技术、计算机操作技术等实验课程,设立相应的实验室。实验室的业务、行政等管理通过实验管理中心进行对口管理。如此才有利于实验教学改革继续进行,符合培养现代大学生的需要,也才能够解决实验室教学、发展、管理、队伍建设中所遇到的诸多问题的解决,实验室才能完成规程所要求的教学任务,同时也是高校实验教学改革是否达到实验教学目的之关键所在。
5 结 语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尤其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越来越高,高校的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应用性、创新性能力具有明显的优势。1992年国家教委《高校实验室工作规程》拉开了实验教学改革的序幕,至今已经二十多年了,作为全国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全国高校都要按照文件实施执行,文件就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使实验室以及实验教学得到一定的发展和成绩,也暴露出较多不足,更体现出现在实验教学与实验室改革处于一个关键时期,显示建立一个具有完整的实验教学学科体系的学科实验教学,成立与之相应的实验基地———实验室,并配制相应实验教师、技术人员、技术工人进行实验教学和研究,成为实验教学与实验室改革发展之关键。
摘要:根据国家指导性文件《高校实验室工作规程》,从体制、队伍建设、实验室管理、实验教学几个方面对国内高等院校实验教学与实验室改革现状进行总结分析,认为高校实验教学改革首先改进《高校实验室工作规程》,从而指导全国性实验教学改革,构建实验教学学科体系,彻底改变实验室体制、队伍建设、实验室管理及实验教学等方面的诸多弊端。
关键词:医学高等院校,基础实验教学,教学改革,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夏有为.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适应新世纪的需要[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98(5):11-18.
[2]何建平,王进戈,殷国强.深化实验室体制改革,促进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3(2):93-94.
[3]李明,龙涛.关于高校实验队伍建设的探讨[J].管理(科教导刊),2011(10上):174-175.
[4]吴育廉,柯行.高校实验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管理(科技文汇),2010(12下):182-183.
[5]林劼,伍征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对教学与科研的促进作用浅析[J].中国西部科技(教育与人才),2011,10(31):69-70.
[6]何仲,康小平,林伟清.实验教学中心的和谐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3):270-272.
[7]孙一民,李明弟,李大勇,等.我国高等教育实验教学体系研究现状[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2.27(2):250-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