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师范数学课堂(共9篇)
高等师范数学课堂 篇1
摘要:在我国当前教学改革中,情境教学法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针对我国高等师范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在数学课堂中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显得尤为必要。文章简要介绍我国高等师范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并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情境教学法在高等师范数学课堂中的实践运用进行了探讨研究,可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高等师范数学课堂,践行探究
情境教学法指的是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以优化教学方式为主要出发点,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营造特定的氛围或场景的教学方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了培养出更加优秀的综合型人才,以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必须首先认真分析当期的教学现状,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通过实践证明,情境教学法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在高等师范数学课堂中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高等师范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1)教学方式相对落后。在我国当前的高等师范数学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数学教师过于强调反复多次进行数学理论知识的讲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是以教师口头叙述为主,而几乎完全没有用到现代的教育技术,使得高等师范数学课堂教学仍然是典型的一本教材、一张嘴、一块黑板以及一支粉笔的“四个一”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可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惰性思维,遇到难解的问题时,不愿意深入思考,因而使得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表面,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会打消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使学生容易产生疲劳,导致学生无法集中精神耐心地继续听课。
(2)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我国高等师范学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采用的是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了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局面,使得学生在乏味的课堂学习中表现出昏昏欲睡的状态,无法专心听课。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无法提高教学质量。随着大多数高等师范学生的素质下降,使得课程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通常采用的都是非常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甚至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躲避数学课程的学习,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运用能力。
二、情境教学法在高等师范数学课堂中的践行对策
(1)在高等师范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与动手实践相结合。要想使高等师范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在高等师范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与动手实践相结合。数学学科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课程,想要学好这门课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常,绝大多数学生会觉得数学课程的学习过于枯燥,且具有较高的难度,从而懈怠了数学课程的学习。因此,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应该充分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出有助于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相关教学情境,同时鼓励并积极引导学生多参与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数学教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合适的机会充分结合实践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例如,教师在教三视图这一课程内容时,可以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认真仔细地观察同一个几何体,然后引导学生在自己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将这些几何体的平面图形画出来,最后再让学生对这些几何体的三视图进行认真分析,找到它们的基本特征,并分别将这些几何体的三视图画出来。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方式,不仅有效地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枯燥无味,同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使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大大提升。
(2)在高等师范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在高等师范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没有充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得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数学课程的学习乏味无趣,从而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充分结合起来,选择恰当的时机创设出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以“均不等值”这一课程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讲解这一内容时,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国庆节来临之际,苏宁电器为了回馈新老客户,正在火热进行部分商品的打折活动。计划分两次进行降价活动。这里有两种具体的方案,大家来分析对比一下哪种方案降价最多。第一种方案是:第一次活动采取打折的方式对部分商品进行降价处理,第二次活动采用促销的方式对部分商品进行降价处理;第二种方案是:前后两次活动均采用打折的方式对部分商品进行降价处理。”教师提出这一问题之后,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鼓励学生用数据带入法进行分析,使学生快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这样创设情境的方式,不仅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同时,可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3) 在高等师范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结合认知冲突创设情境。在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时,还必须不断巩固以往所学的知识,在这种新旧知识相互交融的学习中,大多数学生会产生认知方面的冲突。如果这种认知冲突无法及时有效地解决,则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针对这种情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结合认知冲突创设相关教学情境,通过这种方式来有效解决学生所面临的认知冲突方面的问题。比如,教师进行复数这一课程的教学时,在讲解复数概念的时候,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讨论,从中找出快速有效的解答方式。如果有学生回答出答案,教师可以继续进行反问。通过反问,学生便会立刻反思自己的问题是否出现错误,从而进一步探究。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可以有效地纠正学生对于数学知识认知方面的冲突,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同时可以在此过程中对以往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巩固,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大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有效提高高等师范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优秀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我国当前高等师范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来看,非常不容乐观,还存在教学方式相对落后、教学模式过于单一等一系列问题。基于这些问题,要想使高等师范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为社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综合型人才,我们认为,在高等师范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加强情境教学法在高等师范数学课堂中的实践运用:其一是在高等师范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其二是在高等师范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其三是在高等师范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结合认知冲突创设情境。
高等师范数学课堂 篇2
关键词:初等数学 高等数学 教学脱节 知识衔接 学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118-01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数学教学过程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由各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之间必须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有机衔接,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初等数学教学是高等数学教学的基础,高等数学教学是初等数学教学的延续,那么怎样才能将二者有机的衔接起来呢?
1 找到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教学脱节的原因,以其对症下药
1.1 教学管理模式的脱节
众所周知,五年制高职的生源主要是通过中考升上来的初中生。在初中,学生是在父母和老师的看管下生活和学习的。学生都有较强的依赖心理。但升入高职院校后,需要住校,而老师也不是坐班制,离开了父母和老师的管教。自己支配自己的时间多了,除了上课以外,很少与任课老师见面,由于师生没有好的沟通,并且学生自制力也很差,导致他们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模式,所以从一开始就没养成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由于初等数学知识都没掌握好,也就动摇了学好高等数学的信心,所以对高等数学也产生了畏惧感,从而失去了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
1.2 教材的脱节
在一、二、三年级学生主要学习的是高中教材,并且除了必修1-5,只选学了选修1-1、1-2部分内容,而且研究的多是常量的定量计算,容易理解和接受。但高等数学的深度和广度有了较大的变化,难度也相应增大。研究的又是变量及变量之间的关系,要求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与初等数学相比,在课时不变的情况下,课容量却明显加大了,并且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中数学符号意義的不同,知识内容的加深扩展,很多初等数学中没学过的知识在高等数学中的直接应用,都使得学生很难适应。如,有的学生不会利用数学符号代替语言的叙述,把高中课本中的集合间的关系、向量的合成和分解及高等数学中的求微分与积分都称为“运算”很不习惯;再如与初等数学相比,高等数学中函数概念的内涵更加丰富,实例的难度也大大加强;极限也不仅仅是如何求结果的代数运算,更重视用定义去探究函数的共性。种种的不适应,使学生对高等数学产生一种既熟悉又陌生,既想学好又无从下手的矛盾心理。
1.3 教与学方法的脱节
在学习高中教材时,老师也多属于“填鸭式”教学,把大量的时间用做讲解而不是引导,对理解、归纳和概括的能力要求较低,因此,学生在对概念理解似懂非懂的情况下,解决问题时也往往“照抄照搬”,不少学生没有养成对概念的深入学习和理解,而高等数学的教学更注重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抽象理论的论证。但是由于高等数学每课时的课容量的加大,老师讲的多,练得少,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逻辑归纳推理思维能力,但是由于他们并没有养成勤于思考、独立钻研、善于归纳的学习能力,造成学生前面知识没学好,后面知识衔接不上,形成恶性循环,自然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并且由于学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善于死记硬背,自学能力不强。但学习高等数学,学生必须课前做好预习,课上勤于思考,课后复习总结,但初学者对逻辑要求严谨的高等数学教材,往往读过后似懂非懂,甚至不知所云,仅靠在课堂上听一听,对知识的理解无法达到“通、透、化”的程度,势必造成学而不实,知识不通,无法使知识的认知达到抽象思维的更高层次。
2 对症下药,做好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教学的衔接
2.1 把握学生特点,扫除学生学习障碍
当学生入学始,作为数学教师就应尽量多接触他们,通过测试、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每位学生实际数学能力,从而在初等数学教学中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克服学生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高等数学的心理障碍。
2.2 做好教学归划,努力做好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知识的融会贯通
这就要求教师熟知高等数学教材与高中教材新增内容、重合内容、差异内容、待补内容都有哪些,以便在教学时作好知识的过度与衔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全面、准确、动态地把握学生对高中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才能对高中教材做到恰当的处理,教师在教授高等数学时才能做到联旧引新,运用类比,使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由浅人深,深入浅出”,循序渐进获得新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较快进入高等数学的学习中,并产生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望。
2.3 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使用数学语言,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在新生入学始,就应给学生指出初等数学学习需注意的问题,让学生了解数学课程特点并能尽快适应。同时掌握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课后复习、课时小结的重要性。养成独立思考、细心钻研、同学间互学互助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中结合实际问题, 通过教学指导,对于一些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如观察、比较、综合、分析、归纳、概括、抽象、分类、演绎、数形结合等,有计划、有目的地加以渗透和指点。
抽象的数学知识是用数学语言和抽象的符号来描述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及符号运用方面的训练。区分好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中数学符号的不同意义,使学生意识到数学语言的严谨精辟与和谐。让学生能把枯燥乏味数学语言变成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武器。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充分体现数学思维的过程。例如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教学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解题思路探索的过程; 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等。引导学生从中领悟丰富的数学思维方法。使学生通过自己掌握的数学能力解决其遇到的数学问题。使得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教学做到有效的衔接。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高等数学[M].辽海出版社,2003.
[3] 刘志辉.对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思考[J].才智,2008(23):95.
高等师范生数学学习心理探析 篇3
一、高等师范生数学学习心理产生偏差原因
(一)外界的干扰。
高师生对一切都充满好奇,总想了解新鲜事物,可是由于年龄因素,他们在接受新事物的同时,无法不受不利因素的干扰,因此,游戏、网吧等对他们来说要比书本上知识的吸引力更大。我所教的一个学生,沉迷于网络聊天,连生活费都搭上去了,同学的帮助和家长的恳求都不能使他悬崖勒马,到了三年级,我几乎天天做他的思想工作,无论是从心理角度开导,还是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都不能改变他对与网络的依赖,最后他只得退学。
(二)来自家庭、学校的无形压力。
来自家庭、学校的无形压力往往使学生喘不过气,父母的关爱和老师的教诲,对他们来说,既是动力,又是无形的压力。一些学生在和我交流时说:谁不想成为人才,谁不想成为父母的骄傲,谁不想受到老师的表扬,但有时看到自己在数学成绩上与别人的差距,就缺乏信心,而且总觉得数学学习没有头绪,付出的劳动和成绩的提高不成正比,有问题也不敢问老师,因为怕被同学笑话和受到老师的轻视。
(三)自身缺乏恒心、耐心。
有的学生尽管知道数学学习应当勤奋,但无法持之以恒,容易放松自己,不喜欢听老师空动的说教,如勤奋学习等。他们往往喜欢听一些催人奋进、真实的故事,会受到鼓励,进而下大决心,发狠要如何努力学习,但也只有三分钟热度。他们认为和老师是有代沟的,尽管尊重老师,但无法和老师建立起一种平等友好的关系。数学是比较枯燥和乏味的学科,没有奋发学习的毅力,没有吃苦的精神,是很难把数学中的细节知识掌握牢靠的,而部分学生往往缺乏恒心和耐心。
(四)青春期的困惑。
青春期的萌动、对异性的好奇使学生好表现,从而学习更有动力,这本是好事,可是如果男女学生交往处理不当,则会严重影响学习。同学之间的矛盾和偶尔出现的嫉妒心理,都是影响学习的不利因素,再加上对各门学科在时间上不能合理安排,以及学习态度和方法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习上便会出现好恶之分,好坏之别。
二、解决办法
(一)教学模式的转变。
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能采用填鸭式教学,而是要不断改变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引导学生经历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回到实践中验证结论的正确性这一完整的过程,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有利于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目前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是以自己学得好坏来确定,如有的学生因数学基础差,对数学学习就采用逃避的方式。对此,教师只有耐心、细心和改变教学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做到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不能只做教书匠,不仅要爱学生,而且要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教师对他的关爱,愿意将心中的困惑告诉教师,更要和学生一起面对困难,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尊重他们,和他们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关系,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此外,教师还要多赏识学生,让他们有成就感,觉得学习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从而由被迫学转变为主动学。
(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要循循善诱,对男女学生交往不能横加干涉、当众批评,而是要正确引导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同学友谊,告诉他们成才先成人。激励机制也要落到实处,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每天表扬进步的学生,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并持之以恒,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控忍耐、坚毅等品格。
(四)贯穿德育教育于数学教学中。
数学教师应寓德育教育于教学中。试问一个没有爱心的人,怎么可能成为人才?现在的部分学生不是智商不高,而是缺乏学习动力,没有学习目的。有的学生家境贫寒,父母即使自己勒紧裤腰带也不让他受苦,但他们不思学习,而贪图享受。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应教育他们如何成人,抵制他们在生活上的攀比之风,引导他们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
总之,教师如果能做到爱学生如自己的孩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就会增强,就会成为有用的人,一个真正的人才。
摘要: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 教师如果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 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就会增强。本文分析了高等师范生数学学习心理产生偏差的原因, 提出了解决方法, 旨在探索高等师范生数学学习的心理。
高等师范数学课堂 篇4
摘 要: 作者根据21 世纪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结合教学实践,对数学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培养途径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数学师范生 课堂教学能力 培养途径
“素质教育”已越来越深刻地影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数学素质是构成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最有效的教育,所以数学教育界率先对当前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反思,提出了数学素质和数学素质教育的问题。数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本是数学教育界的一个历史性进步,但目前似乎存在一种误解,认为素质教育是针对中小学基础教育而言的,高等教育仍是“专才教育”。其实,高等教育也应向“素质教育”转轨,并且应该是更高层次上的“素质教育”。把高等教育视为单纯的专业教育,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大弊端,另外,现行师范教育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没有认识到师范生特有的“师”和“生”的双重角色,因而也没有明确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能力训练和培养,“高分低能”的毕业生是造成教师队伍素质下降的一大原因。令人欣慰的是,许多从事高等数学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已认识到基础数学教育的改革,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便是数学教师的素质。北京师范大学的严士键先生就明确指出:“教改关键是教师问题。”所以我们在实践和理论上都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谁拥有一支优良的数学教师队伍,谁就掌握了数学教育发展的主动权。数学师范生是未来的数学教师,其素质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和新课程理念的贯彻执行。基础教育改革最终落实在课堂上,实施者是广大的一线教师,执教教师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这是不争的事实。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关系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头等大事,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的综合素质之一。
一、重视课堂教学技能的作用
中小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中的核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对学生而言,系统的知识、能力主要来源于课堂的讲授而获得传承,没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便不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数学专业的高师生毕业后将步入中学数学课堂这块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这就要求这些数学高师生把自己所学的数学理论知识,通过课堂传授下去。如果他们不具备较好的课堂教学技能,就不能很好地起到传承的作用。数学课堂追求的是一种精确、严密、简明、完美、的数学精神、数学观念,需要教师有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准确的数学语言,良好的教态,优美的板书,需要教师科学地组织教学,利用教材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其他科学研究中的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我们要求数学高师毕业生要把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准确无误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灵活运用教学手段、教学语言、教学方法驾驭中学数学课堂。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必须让学生充分认识课堂教学能力的重要性,从而调动他们主动提高自己课堂教学能力的积极性。
二、提高课堂教学技能的手段
1.优化课程设置,构建科学的课程内容体系。例如改变教育类课程门类单调、内容陈旧贫乏,只有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老三门”,且比例偏低、理论性过强的现状。我院增设有关数学课堂教学说课理论、教学技能技巧及教学科研等课程,以及班集体建设与管理、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资源开发等教育课程,突出课程的专题性和案例性,强化对学生数学教材处理、课堂设计等专项技能的培养。
2.提高综合素质,加强技能培训,举办形式多样的教学技能活动。通过多种途径,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组织演讲比赛,开展书法、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等培训、竞赛活动(我院已分别在第1-2学期开设了教师书写技能实践课程),使师范生在校期间接受必要的职业技能训练,掌握从事教育和教学的基本能力技巧和方法,为将要从事的教师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加强专业知识基础的同时,为学生安排一些具体任务。例如备好一节课、设计一次说课、组织一次讨论、组织一次班会等,组织大三数学师范专业开展教学比武活动,请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进行点评,使师范生了解数学思维的特性,了解传授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对数学教育有较深刻的理解,尽快由学生向教师过渡。
积极参与教学技能大赛和社团活动,是丰富师范生的台上经验、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重要途径。学校和相关单位,要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教学技能大(教学、说课、课件制作大赛等),为师范生搭建锻炼、展示其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的平台。学校(院)要积极组织各种形式和类别的教学技能大赛,为学生锻炼和展示自己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提供更多的机会,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学习教学技能的热情。
3.加强和中学的联系,掌握中学数学教育的发展动向,开展组织教学观摩活动。我们采取的另一手段就是“走出去、请进来”,分期分批地带学生走进中学课堂,感受中学教师的最新教学思想和方法,以便及时调整数学师范教育的目的和方向,使学生熟悉中学的实际,深入中学,坚持搞调查研究。课程应贴近中学的实际需求,针对职业道德、职业修养、个人综合素质、管理能力等各方面多开些相关课程。在第4至6学期,每期安排一次教育见习,每次一周,见习点安排在上一年级的实习点,期间组织学生观摩教学态度严谨、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学数学教学的一般流程、内容、手段、组织和运行规律,请一线教师给学生作“说课、讲课、教育教学改革近况”等专题讲座,和学生分享教学体验和经验,让学生从中获得体验、积累经验,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使学生与中学教师“零距离”接触,为未来适应基础教育教学实际工作的需要做好准备。
观察学习是最直观、最真切的直接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增加理性思考的成分,使知识更易于迁移和灵活变通。我们开展的组织化教学观摩就是一种观察学习,它既可以使准教师有所借鉴和启发,学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化知识,又可以促使教师自省或吸取某些教训。这种观摩可以是现场观摩,也可以是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我们开展组织化教学观摩主要是组织学生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录像。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准教师积累实践性知识的最直接途径,起着示范性作用,这种示范是对新课程改革要求的示范,是对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思想指导实践的示范。学生在具有示范意义的课堂观摩中,一方面产生正向认同和积极的心向,另一方面对好的课堂教学和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课堂教学产生操作性的认识,加上授课教师的课后说课、专家点评,这种操作性认识使上课上升一个高度,从而实现授课教师和参与观摩的学生实践性知识的对接,是引领准教师了解课改、提高教学技能的有效途径。
4.增强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关课程的实操性。开设数学课件制作实例课程,要求师范生除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一般操作及应用外,还要学习适合数学专业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开发,如教学使用“数学公式编辑器”、“几何画板”等软件,提高学生使用多媒体上课和制作生动实用的数学课件的教学技能,为其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5.重视微格教学训练,加强教育实习前后的培训与指导。微格教学训练对学生教学技能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它不仅把教学过程细分,让学生在讲课过程中一点一滴地体会、学习,而且进行讲课的实况录像。通过回放录像可以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针对不足,“对症下药”地加强训练。在微格教学中我们主要训练导入、板书、语言技能和组织教材基本功。在教师的指导下,这些准教师们进步很快,特别是当他们看到一次比一次进步的真实情景时,极大地增强了快速成长为合格教师的信心。经过微格训练,师范生在教学技能、教态及对教材的理解和挖掘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教育实习中要让学生充分接触教改新思想、新理念,了解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现状,拓宽学生的视野,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我们与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共同研讨,对每名学生都制订了相应的实习教学计划,使学生在实习中经受到锻炼。此外,还加强业余时间的训练,组织给同一个班级上课的几位教师,对学生进行培训,大家分工合作,成效显著。通过微格教学、教育实习,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多年教学实践表明,数学院的学生通过强化课堂教学技能的培养,毕业后能很快成为合格的教师,成为教学改革第一线的开拓者,社会反馈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高等师范数学课堂 篇5
师范院校高等数学教学主要问题分析
1. 教学计划不规范
毋庸讳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 虽然大多数专业将高等数学放在学科基础课的位置, 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 体现出高等数学教学计划的不规范, 随意性强。如我院2004级教学计划中, 生物科学本科专业将高等数学分为两部分, 高等数学上部分列入专业主干课程, 4个学分, 而高等数学下部分却列入专业任选部分, 4个学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虽然将高等数学列入专业主干课, 分为五个部分, 分别为高等数学Ⅰ, 4个学分、高等数学Ⅱ, 4个学分、高等数学 (线性代数) Ⅲ, 3个学分、高等数学 (离散数学) Ⅳ, 4个学分、高等数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Ⅴ, 4个学分;化学本科专业将高等数学列入专业主干课, 为10个学分;物理学本科专业将高等数学列入专业主干课, 为11个学分;地理科学本科专业将高等数学列入专业主干课, 为8个学分。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的教学速度和进度不好控制, 课堂教学容量大小难以掌握, 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 导致教和学的难度加大, 出现了“教师不会教, 好学生吃不饱, 次学生吃不了”的局面, 学生的学习成绩整体呈下滑趋势, 重修率越来越高, 使得高等数学教学不能很好到达相关专业教学要求, 影响后继课程的学习, 难以达到人才培养预期目标。
2. 教学质量检测缺乏操作的科学性
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不规范, 使得在管理上难以确立有效的监控体系, 仅以我院2006秋季期末考试为例, 由于各专业教学内容、课时的不同, 考试出题就达到15套之多, 不但给教务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 而且教学质量检测缺也乏操作的科学性。
因此, 2006年我们申报了省级教改课题《师范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模式教学初探与实践》, 探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新途径。
高等数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原则
1. 必须够用的原则
(1) 从横向看, 我院专业数量不断增加, 理科有物理、计算机、地理、化学、生物等, 文科有历史、政治、教育学、经济等。不同的专业对数学知识要求不同, 教学内容安排与方法的选择要结合专业特点, 发挥数学对学生专业课学习的促进作用, 不能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
(2) 从纵向看, 既要使每个学生的数学知识有所扩展, 又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信心与能力。
(3) 从学生个人发展看, 随着我校研究生工作的迅速发展, 考研数学通过率问题日益突出, 改革高等数学教学模式, 有效的整合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分流培养, 既保证了学生顺利完成课程, 也为研究生招生提供良好的生源。
2. 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我院学生分为两大类, 普通理科与普通文科两种, 这两类学生的数学水平差别很大。因此,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此基础上, 我们提出了分模块高等数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方案。
分模块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1. 分模块教学模式的改革方法
改革教学模式的第一步是如何构建高等数学类别教学体系, 实施分模块教学。分模块时主要从学生的数学基础、个人志愿、专业方向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足于不同专业对数学基础的不同需求, 因人制宜。由于各校各专业的生源情况、教学要求及专业分布各不相同, 故不能采用千篇一律的模块模式, 应当各有侧重, 模块的规模也要适当。只有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 才能优化模块教学。
2. 分模块教学模式的教学管理
虽然从组织形式上看, 分模块教学模式只是教学组织和管理上的一种变革, 它不是一个教学思想, 更不是一种教学方法, 但是它直接影响到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变化。
(1) 教材的改革问题
一般来讲, 不同模块讲授的内容不同, 教材的选用也应该有所区分。所以, 在过去即使面对的是同一个院系的学生, 但由于教学计划不同, 往往也选用不同深度和广度的教材。但是, 这种方式虽然尊重了专业教学计划的个性, 却忽视了学生对高等数学后续学习的空间要求。所以, 我们的改革对教材要求是选择一种统一的权威性强的的知识全面的教材。如在我院2007级, 我们统一选用了同济大学编的《高等数学》 (第五版) ;同时给学生配之以该版本的《高等数学附册学习辅导与习题选解》、《高等数学习题全解指南》 (上、下册) 等辅助教材。并且针对各模块的学生情况, 适当增删相应的教学内容, 保证每一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基本相同。这样, 即使选择较低模块的专业学生, 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需求, 在教学内容之外, 拥有学习更多知识的基础。
(2) 对教学大纲和教学基本要求分模块
教学大纲是教学管理的纲领性文件, 应根据不同模块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不同的教学大纲, 尤其是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等, 由于对各模块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不一样, 故我们在教学大纲编写上体现了层次性和差别性。教学基本要求单独编写, 编写时, 组织同一模块的教师集体商议, 集中各位老师的意见和建议, 写得比较明确和具体, 最后将不同模块的教学大纲和基本要求进行对照, 避免内容雷同, 层次不分, 使之操作性更强。
(3) 分模块教学模式中的教学方法
既然学生已经分了模块, 我们就针对不同模块的学生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分模块教学模式中, 同一模块的学生水平差异不大, 教师讲课可以有的放矢, 但同时也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根据本模块学生的特点, 制定相应的讲课内容和方法。将内容区分为教师精讲、泛讲和学生自学三部分。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应用的教学方法, 注意将实际问题模型化,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变单一的“粉笔+黑板”的课堂教学方式, 引进多媒体教学, 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变学生为应付各种考试、片面追求解题技巧的学习习惯, 引导学生重视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计算,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授。
总之, 实施分模块教学模式后, 教师的任务没有减轻, 只是任务和目标有所转移, 即由以前只是考虑学生的成绩, 转移到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教学中, 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演绎和推理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创造欲, 让学生在更高的层次上领悟数学的精神,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以上这些都是分模块教学模式过程中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
分模块教学模式的实践
我校高等数学教学模式改革走过了一段漫长的路程。从开始的各专业随意制定高等数学教学计划到小规模分层到现在的大规模分层, 从内容、要求、方法的单一到多层次, 经历了长时间的探索, 也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
1. 将各专业《高等数学》课程按专业要求分为四个模块, 学生自由网上选课, 进行分类管理、分类教学、分类检测
目前我校每年招生约4000名, 我们根据专业将他们分成三类:理科类、经管类、文科类, 共分为A、B、C、D四个模块 (见表一) 。分模块时, 主要依据各专业对高等数学知识的需求和学生的志愿等。然后在各个模块按照不同的教学大纲和要求, 分层次实施教学;在教学管理上, 我们采用了各模块教学分组管理的办法, 使每一模块教师在集体备课、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方法、单元测验和期中期末考试方面基本一致。
经过分模块教学模式实践, 我们积累了很多的经验,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模式管理方案,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每年都要进行一次统计分析, 2008年秋季2008级四类学生《高等数学》期末考试成绩统计如下:A层次4个班, 平均成绩为72.3分, 平均不及格率为6.3%;B层次4个班, 平均成绩为63.7分, 平均不及格率为12.25%, C层次16个班, 平均成绩为62.5分, 平均不及格率为15.6%, D层次13个班, 平均成绩为72.5分, 平均不及格率为15.6%, 对比以往的数据, 现在的教学效果确实很不错。由于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教师能因模块施教, 使教学渐渐转变成为能力和素质教育, 学生的学习潜力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都有了明显提高。可以说, 分模块教学模式适应现代科学技术专业的划分, 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有利于发挥学习个体的主动性, 促进个性化的发展, 有利于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因材施学。
2.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也发现了许多问题
如受到考研指挥棒的影响, 能力培养和应试教育还存在着很多矛盾;大规模分模块后的教学安排吃力等等, 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及教学质量的稳定提高。于是, 我们面向全院建立《高等数学》教学辅导网站, 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平台, 实现师生互动交流。《高等数学》教学辅导网站包括设置课程简介、教学大纲、课程内容、课程讲解、模拟试题、参考资料、课程信息、教师简介、网上留言、在线答疑。
事实证明, 分模块教学模式能调动广大高等数学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能充分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要求, 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优势和特长, 使不同层次的人才在适合自己发展的轨道上更快更好地成长。但在分模块教学模式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
摘要:本文着眼当前高等师范院校《高等数学》教学存在教学计划制定呈现随意性、教学层次安排不合理以及教学管理、考核缺乏科学性的问题, 着力探索《高等数学》课程管理, 建立《高等数学》类别教学体系, 实施分模块教学, 辅之以教学辅导网站, 达到提高《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为《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探索新的途径。
高等师范数学课堂 篇6
1. 加强数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数学实践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 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适时调整必修课的设置, 不断调整选修课的设置, 尽量增加实践性选修课, 使数学专业学生能够不断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保持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今后, 要继续对现行课程体系进行优化, 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 着力调整数学实践性课程体系, 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强数学教育类课程的改革, 提高学生对国家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适应能力。加强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将现代教育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 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的教学, 大力采用研究式教学, 在教学中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加强多媒体教学, 做到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合理优化教学结构。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自行开发教学课件, 提高课件的实用性与有效性。加强网络教学, 开发网络教学开台, 构建网络教学资源, 利用网络进行课程辅导, 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增进师生互动。积极开展教学研究, 努力申报各级教学研究项目, 特别是加强产学研项目, 积极参与到义务教育阶段与普通高中阶段数学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去, 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师资培训提供支柱。重点加强数学教育类课程、数学建模课程及数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以教师教学基本技能 (普通话、三笔字、讲课、说课、评课) 、现代教育技术、数学建模、教育调查、教学见习及教育实习为基础构建新的实践课程体系, 特别加强学生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实践环节的研究与管理, 增加实践机会, 重视实践质量, 加强与中小学的联系,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因此, 要不断地完善实践教学, 在安排上使实践教学与专业课程交叉, 教育见习可以贯穿大学1~3年级, 定期组织中小学课堂实际教育见习, 在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互碰撞中, 促进理论和实践的双方面发展, 使教师基础素质训练与教育见习、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相互促进提高。
2. 加强数学教育实践教学课程教学
张奠宙教授提出了“少而精的基础课, 广而约的专业课, 多样化的选修课, 高质量的教育课”的基本思想。数学教育类课程是提高高师院校数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数学教育理论素养, 形成教学技能, 造就合格的中学数学教师, 实现高师数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课程, 也是高师院校数学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内容应当依据课程理论、数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教育对象的层次特征与认识规律以及数学教育学的发展情况从数学教育学知识体系中选取。因此确立“以学生为本”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以“综合教学能力训练”为目标, 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 有序地推进学生的教学综合能力训练。针对课程教学缺乏实际教学经验的现状, 应采取“请进来, 走出去”的思想理念, 邀请中小名师到校开展教学经验讲座, 组织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师到中小学顶岗教学;为了让学生了解当前中小数学教学的真实情景, 定期地组织学生到中小学现场观看优质课。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 应给每位师范生配备当地中小学最新的数学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从而丰富课程教学资源, 较好地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还可通过与中小学合作开展教研活动和教学改革的科研来加强数学教学。
数学教育实践课程包括四个层次, 一是技能训练, 实训内容主要是教师教学基本功, 教师口语 (普通话) 、书写 (三笔) 。二是模拟教学, 包括试教和说课, 是数学实践的核心。三是解题技巧和解题能力, 这是数学教师必备的能力, 这也是教师系统、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需要。四是教育实习, 是数学教育专业综合实践活动, 包括教育见习、实习和毕业论文。
3. 构建实践育人平台, 推进教学体系改革
构建科学合理的全程化教学技能训练体系, 将教师职业意识、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使数学教学实践体系从大一到大四不断线, 贯穿整个大学阶段。加强基本功训练, 培养学生教师职业技能与教学能力, 教师的基本功训练是由教师的专业特点决定的。数学教师基本功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运用学科教学论的有关知识与经验促进学生学习, 达成教学目标所必需的技能与能力。教学能力包括教材分析能力, 课时教学设计能力, 说课, 评课和教学实施能力等。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循序渐进地、系统地训练。建立全程导师制, 从一年级结束进入二年级就提前安排系内指导教师和论文指导教师, 对学生全程学习、实践等技能进行指导。全体学生划分为8~12人为小组, 每个小组配备一名教师担任业务导师, 从二年级开始在导师组织策划下, 采用微格教学等方式进行解题、试讲、试教, 培养学生的教学基本技能和能力, 并引导学生进行教学反思, 让学生初步感受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建立以集中实习为主, 分散实习和顶岗支教为辅的教育实习组织模式, 对学生进行强化教学基本技能训练。
4. 教育实践的设置与中学数学内容衔接
当前, 中学课程改革风起云涌, 新的中学数学教材较传统的教材有了很大变化。要想使我们的师范类大学生毕业就能走上工作岗位, 当前的关键是解决好大学数学与中学数学的教学衔接问题。在教学中, 教师应当随时掌握中学数学改革的形势, 及时调整教学大纲, 对教学内容合理取舍, 详略得当。在上《中学教材教法》课时, 教师在上好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的同时, 还应指导学生回顾中学的教材内容, 指导学生解中学的数学题, 强调数学的常用方法、解题技巧。从大二开始就安排不间断的教育见习, 每学期要组织安排2~3次的中学一线教学观摩、教学见习, 了解中学数学教育课程改革现状, 聘请优秀中学数学教师以专题讲座、观摩课等多种方式开设“中学数学教学实务”选修课程[2]。
实践课程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 是数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做好实践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摘要:为了适应当今教育数学课程的改革, 数学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 数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坚实的数学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 而且还要有扎实的教学实践技能, 本文将针对数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运作保障、实践教学特色的探索进行论述。
关键词:数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窦福良.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改革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 (学科版) , 2010 (02) .
高等师范数学课堂 篇7
进入新世纪以来, 社会要求大学培养出更多的适应国家和时代需求的创新人才,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也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正在实现由追赶型经济向引领型经济、由模仿型科技向创新型科技的转变, 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同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这就要求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专业特色的专门人才, 要求学校所培养的人才应当具备运用创新性思维, 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够提出新观点, 并能从事相应的实践活动的能力.学校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 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就是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学校的教育理念和人才观, 它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 学校要构建合理科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就必须在这些方面做许多细致入微的工作.
1 科学地设置培养方案
学校在确定数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设置培养方案时, 既要注重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 又要注重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面对信息化社会的快速推进和地方经济建设对具备良好信息技术能力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数学系在设置培养方案时, 不仅要注重数学科学对信息技术的支撑, 而且要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拓展数学知识的应用, 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方法和运算能力, 增强学生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和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加强基础课程教学的同时, 一是要加强数学建模课程和计算机程序语言的教学, 加大数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力度, 形成数学专业的独特优势, 努力培养数学专业领域的拔尖人才;二是要设置统计软件课程, 让学生学会初步的采集、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 将数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运用于经济、生物、文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各领域, 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 开展创新竞赛活动, 扩展学生创新实践平台
学校要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模式, 为学生提供实践、科研和专业平台, 充分利用国内外教学资源, 将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结合起来, 为创新人才培养创设良好环境.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是发展学生个性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学校除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和“兴晋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外, 还应该与当地政府及企业合作, 创设一些与当地经济结合的科技竞赛活动, 设立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基金,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型自由探索, 以扩展学生创新实践平台.
3 开发信息化教学系统,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随着信息传输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虚拟技术等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迅速普及, 教育呈现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大趋势.数学教师要想在数学教育领域有所创新, 就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这些新知识, 师范院校作为教师职前培养阶段要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网络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之一, 是信息化教育的主要媒体.学校数学系应当以学习辅导、科技创新、就业指导为载体, 建立教学资源库、在线问答、学生论坛、学生创新实验网、学生创新竞赛网、就业信息网、心理咨询网等, 为学生搭建快捷、高效的信息化学习平台.如何快速、准确的在网上获取资源应成为数学系学生的一项基本能力.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校园网这个平台, 在服务器上挂接课件库、资料库等, 以便教学中可随时方便地调用, 配合网络多媒体教室, 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协作等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 讨论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再加上老师有效的点评, 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数学素养,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利用论坛提出问题进行交流, 发布任务等, 使学生在课堂之外可以查看任务, 提交作业, 在线交流等, 无忌讳的进行教学反馈;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共享的功能, 避免重复劳动, 发扬协作精神, 创造教与学的技术环境.数学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要充分体现数学的特性, 要能灵活地插入数学专业软件, 讲究动态性.
4 创新教学方法, 明确改革方向
要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就需要把改革的重心移向教学, 从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变革做起.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 不要让“填鸭式”、“满堂灌”、“保姆式”的教学方法成为教师教学的主要形式, 要让学生有更多的讨论、动手、实践操作机会, 作为高校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方法, 所以教师除了具备宽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外, 还必须懂得和掌握教学原理和技能, 要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具备的能力用科学恰当的方法教给学生.所以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 应该从重知识灌输向重能力培养转变, 要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和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和正确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让学生具有在现代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象科学家那样去思考, 去探索未知世界, 将所学习的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做到学思结合, 知行统一.学生的知识, 应该是通过自身参与教学活动获得的, 而不是老师强行给予的.
5 加强基层教学团队建设, 优化师资配备
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创新的氛围和环境, 在教给学生书本知识的同时, 大力推行探究式学习模式和研究型教学方法, 要充分发挥教师学术水平, 将学科前沿知识和教师科学成果溶入课堂教学之中, 采用设立学生科研项目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训练, 加强实践教学内容教学, 如实验课、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 避免“岸上教游泳, 黑板上种田”的课堂教学方法, 让学生有更多讨论、动手和实践操作的机会.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反馈”这一环节, 当学生在作业中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时, 教师要及时肯定, 当学生需要老师指点时要及时给予帮助, 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6 将创新纳入学生、教师的评价体系
由于评价体系永远都具有指挥棒的作用, 因此学校要对学生和教师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 并使这个指挥棒发挥积极的促
进功能.评价目标要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等这些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纳入评价体系, 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需求, 将教师的教学反馈作为评价内容和指标之一.要完善评教的指标体系和方式方法, 用合理的机制打消教师和学生的顾虑, 防止出现利用评价打击报复的不正之风, 使评价者和被评价者都能从中受益.学校应设立一些学生科研项目和创业项目, 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实践、关注学术前沿动态的品格, 培养学生同他人团结合作的精神, 将学校教学与研究结合, 其研究成果应纳入学生学业成绩考核, 让全社会形成一种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成才的价值导向、社会氛围和制度环境.在学生就业、升学时将这些成绩考虑在内.学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当多调研, 因为培养的人才最终是要服务于社会的, 社会在用人制度上也应该有综合性的、多样性的能体现时代对人才的评价标准的考试制度和录用评价制度, 考试和录用相对分离, 在政府的宏观管理下, 统一考试由社会专门的专业机构统一组织实施, 录取由用人单位综合考虑毕业生的考试成绩、兴趣特长、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因素来决定, 要给毕业生多次选择的机会, 形成能够合理评价、录用毕业生的录取评价制度, 使每一个人都能在自己适合的岗位上以创新的工作方式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
摘要:高等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学校的教育理念和人才观, 经济社会的发展, 要求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专业特色的人才.由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涉及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系统工程, 本文从这些方面入手, 探讨如何在高师数学专业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元元.以新思路新模式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12) :23-25.
[2]孙亚玲.关注课堂教学有效性,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20) :41-43.
高等师范数学课堂 篇8
针对面临的问题,笔者从课程内容的改革和高校教师观念的更新两个方面对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专业《高等代数》课程的改革提出一些看法。
1. 对课程内容的改革
作为师范专业的基础课程,《高等代数》课程是形成中学数学教师学科知识的专业课程,而且由于其概念性强、内容抽象,以及有严密的推理等特点,决定了对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及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的作用。随着中学数学的新课改,这就要求未来的中学数学教师具有更高的数学素养,不仅要掌握广博的数学基础知识,更要对数学的思想、方法有深入的理解、研究和运用,让他们具备培养中学生数学素养的能力。因此《高等代数》课程的改革要考虑师范生数学素质能力的要求,课本中就应保留作为中学数学教师所必要的基础知识,以及对思维能力起到训练作用的内容,还要注意此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与沟通,课本中可以讲述一些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以及课程的发展历史,让未来的数学教师了解一些各种现代数学分支产生背景、发展方向及应用价值,使他们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如课本中的线性空间的结构思想,具体问题抽象化的方法,问题转换的方法等,对师范生掌握数学知识和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
中学的新大纲除了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增加了改进数学思想方法,培养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的要求,以及非智力品质培养教育等方面。这些目标的实现,除了课程改革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学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面对中学数学新课改的要求,《高等代数》课程应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并加强应用方面的内容,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及应用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高等代数》高度抽象及逻辑推理严密的特点,对培养师范生抽象思维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的专研精神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地加以应用。
在很多普通师范院校中,《高等代数》课程安排一年的时间学习,学生对课本中的内容如:广义矩阵及性质、最小二乘法、对偶空间、双线性函数、对称双线性函数没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并且对于不再继续深造的学生来说也没有必要对这些内容过于详细地学习,所以课程内容可以作适当的删减。当然,这不是无条件地降低课程的标准,而是适当地将一些难度大而对中学数学教师的知识、能力及以后学习影响不大的内容,或删减或精简到相关的内容中去。另外,对于要考研的学生来说,我们可以把一些较难的内容和以后继续深造要用到的内容作为《高等代数》选讲的课程让他们进行学习。对于一些较繁琐的定理的证明我们可以不讲证明的过程,分析其证明的思路,证明的关键点,着重其应用。也可以增加一些实际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定理的内容。这样对大部分的学生来说适当地降低了课程的难度,也考虑到了考研的学生,既兼顾了示范性,又保证了学术性。
2. 高校教师观念的更新
多年来应对高考、中考的习惯所形成的思维定势,使许多教师把数学仅仅当成了一种“筛选工具”,教学的目标也就成了要求学生掌握这块“敲门砖”的使用技巧,由此带来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在目前的数学教学中不能充分体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文化价值。因此,为有效地促使中学数学教师建立正确数学观,讲授《高等代数》课程的高校教师首先要给师范生讲授现代数学一些背景、发展方向等。在平时的教授中,师范生应加强用现代数学的观点来理解和处理中学数学的内容。高校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加强对《高等代数》的历史的学习,因为数学史集中反映了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而使师范生形成了正确的数学观念。
在实行教育改革以后,教育的目标将从原来的以传授学科知识为中心转变到以人的发展为本,21世纪的教育要求学生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这种教育目的的转变,必然引起教学形态的变革,要求从原来的“传道、授业、解惑”转变到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创造合适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这里,高校教师就成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顾问和合作伙伴,教师和学生交流彼此的思想、情感,分享彼此的知识、见解,并根据学习活动的进程和学生的经验随时调整课程计划、创造新的教学内容。对教学过程的这种宏观监控和微观调整也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创新能力。比如在讲解一些较难的课程时,教师可以减慢教学进度,也可以留时间给学生提问,和学生共同探讨较难的知识;对于一些很容易的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学后再讲授出来,如《高等代数》课程内容中的关于集合的一些简单知识,以及课后一些较为简单的习题。
当前数学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高校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高校教师的数学教学观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这种转变首先反映在要由以往的“以数学学科为本”转变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就要求高校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习好高等代数课程,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和不同的方法学习数学。对于学得较慢的学生,我们可以先让他们了解一些基本概念和定理,会做一些基本的习题;对于学得较快较好的学生,我们可以给他们加深习题的难度,让他们能掌握一些证明的过程和思路。我们也要求高校数学教师教学观的理论基础由以往的行为主义转向认知理论和建构主义,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数学学习和人类一切知识的学习一样,都必须经过主体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理解、加工,构建自己的意义后才能被纳入到主体的认知结构中。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情感体验,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有利于理解数学、探索数学的实际情境,让学生通过感知、操作等活动来认识数学。
总之,《高等代数》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只有通过对《高等代数》课程内容的改革,以及高校教师传授知识的观念更新,并在工作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探索和总结,才能使《高等代数》课程更能满足我国师范院校数学教育的需要,也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师范院校数学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元根.课程改革与数学教师的观念更新[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26, (1) :93-96.
[2]徐为坚.高师数学专业课程改革问卷调查的分析报告[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5, (3) .
[3]北京大学数学系几何与代数教研室代数小组编.高等代数[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2-100.
高等师范数学课堂 篇9
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未来教师的主要阵地, 教育学是体现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专业特征的专业基础课, 也是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公共教育学课堂教学是培养高师生教育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担负着培养未来教师的主要任务, 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公共教育学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 关系到学生个体的专业发展和未来的职业取向。笔者本科专业为教育学专业, 现为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 通过本科及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认识到研究和解决这一问题势在必行, 这样才能使公共教育学的课堂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二、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为哈尔滨师范大学师范类非教育学专业上过教育学公共课的学生。在抽取被试时, 随机选择了80名师范类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考虑到人文社科类、理科、艺术体育类专业学生的差异性, 因此涵盖以上三种情况。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为调查法、问卷法、访谈法。运用调查法, 首先在中国知网上全文搜索关键词“教育学课堂教学”, 搜到文章323篇, 其中硕博论文24篇, 期刊299篇。这些文章大致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研究: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六个角度对公共教育学课堂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此外, 还使用了问卷法, 为了保证问卷的科学性, 采用了《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公共课课堂教学研究——以内江师范学院为个案》这篇文献中的问卷为基础, 又添加了本次研究所需的内容。此外, 还采用了访谈法, 访谈了讲授教育学公共课的教师, 从教师的立场了解到当前教育学公共课存在的诸多问题, 又访问了三名其他专业上过教育学公共课的师范类专业学生, 弥补了问卷调查不够深入的不足。
三、教育学公共课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教师厌教, 学生厌学
通过调查得知, 教育学公共课屡遭冷遇, 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不强, 普遍形成教师厌教, 学生厌学的现状。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由于非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没有意识到学习教育学的重要性, 对此学科兴趣索然, 打击了教师上课的热情。此外, 由于教育学公共课上课人数较多, 班额较大, 纪律难以控制, 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视而不见, 最终导致课堂教学效果的差强人意。
(二) 课程设置不合理, 师范精神缺失
目前师范院校普遍存在师范精神缺失, 重学术轻师范现象也日益明显。经过查阅相关资料得知绝大多数师范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公共教育学课程授课时间为每周2至3个学时, 每学时45分钟左右。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很难深入的去了解教育学的重要性。此外, 公共教育学及其它教育类课程在师范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太少。
(三) 教学内容注重理论, 忽视实践教学
教育学课程普遍都是以教师讲述理论知识为主, 学生参与互动的实践学习较少。从教学内容来看, 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基本脱离真实的教育生活, 知识大部分属于结论性知识, 忽视教学技能和教育情感的培养, 从而降低了公共教育学的实效性。
(四) 教学方法陈旧, 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
目前教育学公共课的教学方法大多以课堂讲授为主, 缺乏互动性。教师普遍依赖于使用多媒体教学, 将知识进行简单的呈现, 很少与学生进行互动, 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遇到突发状况不能正常进行多媒体教学时, 部分教师很难进行有效教学, 更加降低了教学效果。
(五) 教学模式单一, 教学改革流于形式
目前高师教育学课堂教学, 绝大多数教师仍采用传统的“讲授一接受”模式, 极少采用其它模式。虽然很多学校进行教学改革, 提倡学生自主学习, 进行分组学习, 但由于教育学授课一般为100人以上的特大型教学集体, 班容量较大, 学生参与实践训练的时间过少, 很难进行有效分组讨论教学, 难以达到教学效果。
(六) 教学评价落后, 方式单一
公共教育学普遍偏重知识而忽略难以量化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本科阶段大多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 过多倚重量化结果, 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评价手段与方法。大部分学生只要期末复习重点内容就能通过考试, 是否真正理解教育学理论知识不得而知, 这与新课程倡导的重视发展性、关注整体性、转向过程性、方法多样性、主体多元化课程评价理念脱节。
四、提高高师教育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一) 学校方面
合理定位公共教育学课程目标, 开设多元化的公共教育学课类型, 增强教学内容的教育实践性;改善课堂教学条件, 优化课堂教学物理环境, 合理控制班额, 提高教育学课堂教学效果;重树师范精神, 增加师范类课程的比重。
(二) 教师方面
确立教师专业化发展观, 引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适当更新课程内容, 丰富教学手段和拓展教学空间。在课堂教学中要提高自我的交往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 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掌握学生反馈的各种信息, 适时进行教学调整。改革教学评价机制, 进行科学评价。
(三) 学生方面
端正学习态度, 认识到教育学的重要性, 加强参与意识、自主意识、问题意识。课上积极主动地参与互动, 自觉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课后自觉地将教育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加强对教育学前沿知识的了解学习。
教育学在师范类院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相信通过越来越多教育学公共课的相关研究, 可以真正的使教育学这门师范院校的特色课程得到重视, 产生实效, 展现教育学之美。
摘要:公共教育学课程是一门拥有漫长历史的高师特色课程, 本文经过调查研究得出哈尔滨师范大学公共教学学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以期对高等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的课程改革的进一步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公共教育学,课堂教学,问题
参考文献
[1]余小茅.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课堂教学新探[J].课程.教材.教法, 2005.
[2]骆风, 谢瑶妮.高师教育学公共课实践性教学的评价问题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 2001.
【高等师范数学课堂】推荐阅读:
高等师范学生08-21
高等师范大学10-08
高等师范大学声乐07-18
高等师范专科学校06-13
中外高等师范学校07-07
地方高等师范学校08-14
高等师范的书法教学09-09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07-21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0-13
特色幼儿师范高等教育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