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师范数学(共12篇)
中等师范数学 篇1
1 引言
关于师范性, 最普遍的理解是指培养教师所必不可少的特殊性课程和要求, 它具体指教师道德、教育学相关课程、基本技能技巧和组织管理能力培养等.国际上的高师教育基本上都附属于普通高等教育之中.高师教育体系在形式上的独立性普遍下降, 以教师教育为主的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范性”价值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的“师范性”.随着师范学院的逐步消亡, 未来教师的“师范性”已经简化为几门课程的教学.评价问题也就应运而生, 如何正确科学的评价师范生的师范性的程度呢?任何单一的评价都可能影响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师范专业在评价学生成绩时, 主要采用的是多门课程总分排名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于师范生的成绩评价过于笼统, 看不出学生在师范性上的优势与劣势.为了解决传统评价方法中的缺陷, 本文认为可以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来对学生成绩进行师范性的具体的优势、劣势的度量.通过设定公共因子可以解决传统方法中单一评价的弊端, 其能清晰地揭示师范生在师范性方面的优劣度, 对促进师范生的师范素质能力不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师范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师范) 的学生, 4年学习的部分课程可以分为6类, 分别体现学生的不同素质品质.主要有体现计算机能力的课程:程序设计语言 (VFP) 、计算机基础、数学软件;体能课程:体育、军训;语言类课程:大学英语;品德修养课程:中国近代史、德育;数学专业基础课程:解析几何、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常微分方程;师范素质课程:数学教学论、教学原理与设计、学习心理学.这6类课程分别体现学生在不同方面的能力素养.
2.1 数据采集
以苏州科技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师范) 2007级1班学生的15门考试课成绩.班上共有30 名同学, 将这30名同学作为总体, 把15科考试课:程序设计语言 (VFP) 、计算机基础、数学软件、体育、军训、大学英语、中国近代史、德育、解析几何、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常微分方程、数学教学论、教学原理与设计、学习心理学作为变量, 见表1, 分别用x1, x2, x3, x4, x5, x6, x7, x8, x9, x10, x11, x12, x13, x14, x15来表示, 用xij表示第i个同学在第j门课上的分数, 其中大学英语是4个学期的平均分, 数学分析是3个学期的平均分, 高等代数是两个学期的平均分, 则x= (xij) 30×15这样就得到了一个30×15的原始数据矩阵, 见表2.
3 主成分分析评价模型构建
主成分分析模型是通过样本相关矩阵内部依赖关系的研究, 将多个指标归结为少数几个不可观测的综合指标以简化分析系统, 并最终对各评价样本点实行定量化评价.
设由各专业的各项指标的平均分构成的数据矩阵为
对其协方差矩阵∑或相关系数矩阵R, 用雅可比方法求特征方程的p个非负特征值λ1≥λ2≥…≥λp≥0, 对应于特征值λi的相应的特征向量为:
C (i) = (C
于是得到p个新因子为
式中,
其大小反映了第i个因子保留原信息的多少, 衡量第i个因子的重要性.选择前m个 (m<p) 新因子, 使累计方差贡献率超过某一标准, 如使
最后计算总得分值, 每一个学生得分总值可由下式计算:
式中fij为第i个学生的第j个因子得分, dj为第j个因子贡献率, 作为权重.由总得分排序进行评价.
4 主成分分析模型评价结果
笔者对表2资料利用Matlab 6.5实现主成分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这样, 前6个主成分为:
前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4.06%, 如果按80%以上的信息量选取新因子, 则可以选取前6个新因子.第一新因子Z1包含的信息量最大为46.19%, 它的主要代表变量为X1 (程序设计语言 (VFP) ) , X10 (数学分析) , X11 (高等代数) , X12 (常微分方程) , 其权重系数分别为0.3421, 0.3485, 0.3373, 0.3344, 反映了这4个变量与学生排名密切相关;第二新因子Z2包含的信息量次之为11.07%, 它的主要代表变量为X2 (计算机基础) , X6 (大学英语) , X13 (数学教学论) , X14 (教学原理与设计) , X15 (学习心理学) , 其权重系数分别为0.3078, 0.3040, 0.3171, 0.4025, 0.5540;第三新因子Z3包含的信息量为7.49%, 代表变量为X1 (程序设计语言 (VFP) ) , X3 (数学软件) , X5 (军训) , X7 (中国近代史) , 其权重系数分别为0.1357, 0.4022, 0.3489, 0.6315, 第四新因子Z4包含的信息量为7.13%, 代表变量为X5 (军训) , X7 (中国近代史) , X9 (解析几何) 其权重系数分别为0.5263, 0.4090, 0.3898;第五新因子Z5包含的信息量为6.13%, 代表变量为X2 (计算机基础) , X4 (体育) , X7 (中国近代史) , X15 (学习心理学) , 其权重系数分别为0.3889, 0.3972, 0.4400, 0.4929;第六新因子Z6包含的信息量为6.05%, 代表变量为X2 (计算机基础) , X8 (德育) , X13 (数学教学论) , X14 (教学原理与设计) 其权重系数分别为0.5400, 0.3623, 0.5249, 0.3607.这些代表变量反映了各自对该新因子作用的大小, 它们是学生各项素质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根据6个新因子的不同得分, 可以得到各自的排序, 结果见表4.
根据前6个主成分得分, 用其贡献率加权, 即
F=46.19%f1+11.07%f2+7.49%f3+7.13%f4+6.13f5+6.05f6,
得30个学生各自的总得分, 根据总得分排序, 结果见表5.
5 结论
1) 影响学生综合得分的主要影响因子有6个方面:第一新因子f1包含的信息量最大为46.19%, 它的主要包含的课程程序设计语言 (VFP)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 常微分方程, 表示这4门课程与学生排名密切相关;第二新因子f2包含的信息量次之为11.07%, 它的主要代表课程为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数学教学论、教学原理与设计、学习心理学;第三新因子f3包含的信息量为7.49%, 代表课程为程序设计语言 (VFP) 、数学软件、军训、中国近代史;第四新因子f4包含的信息量为7.13%, 代表课程为军训、中国近代史、解析几何;第五新因子f5包含的信息量为6.13%, 代表课程为计算机基础、体育、中国近代史、学习心理学;第六新因子f6包含的信息量为6.05%, 代表课程为计算机基础、德育、数学教学论, 教学原理与设计.
2) 从表4中可以客观地了解学生在师范专业素质方面的学习情况, 主要依据是第二个新因子, 次要依据是第五、六新因子, 它们主要反映的都是师范性相关的课程, 这是考察师范专业学生的关键.可以客观地了解学生师范性知识掌握的情况.如10 号同学, 综合排名是第29名, 但是他在f2因子的排序是第一, 第五、六新因子的排序分别是3和18, 说明他在师范素质方面很突出.最有可能成为一名好的数学老师.又如30号同学, 综合排名均是第9名, 但是, 他f2排序却在第30, 说明这个学生师范专业素质方面比较差, 作为数学师范专业的学生, 要想成为一名好的数学老师, 必须要进一步提高师范专业素质的学习.
3) 从表5中可以看出, 用主成分因子分析后, 得到的综合得分排名与按平均分排名基本相符, 但也有一定的差距.例如5号同学, 他的总分排名是第20, 而他的综合排名是第22, 原因是他在第五新因子f5 上的得分较高, 说明他在非数学专业课程方面比较强, 他在第一主因子f1 上的得分较低, 说明他在数学专业课程方面比较弱, 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课程的学习.而24号同学, 他的总分排名是第21, 而他的综合排名是第17, 原因是他在第二主因子F2 以及F5 、F6上的得分均较低, 说明他在师范专业课程方面得学习比较差.由此可以看到, 主成分分析得到的排名不但给出学生学习方面的差异, 而且指出了好, 好在哪些方面, 差又差在哪些方面.
摘要:本文运用Matlab软件, 利用主成分分析建立师范性评价模型.抽取了某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师范) 2007级30名学生部分期末成绩原始数据, 根据综合得分给出了科学的排名, 对学生在学科中的优势与劣势进行了说明, 客观地反映了学生在师范专业方面的素质特征.
关键词:师范性,主成分分析,综合排名,影响因子
参考文献
[1]张明志.师范性:高等师范院校的价值体认[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9) .
[2]杨宇音, 等.因子分析法在大学生综合排名中的应用[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34 (1) :9-13.
[3]程毛林.Matlab软件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应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 2008, 27 (2) :279-284.
[4]陈桂明, 等.Matlab数理统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5]李涛, 等.Matlab工具箱应用指南—应用数学篇[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0.
中等师范数学 篇2
晚上好!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在这里跟大家分享我的实习总结:
2012年10月18日,我正式开始了实习生活,实习年级为七年级。在此期间,作为一名实习老师,我告诉自己要以一名正式教师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听课:来到实习学校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先学习优秀老师的授课方式。在听课前,认真阅读了教材中的相关章节。听课时,认真记好笔记,重点注意老师的上课方式,上课思想及与自己思路不同的部分,同时注意学生的反应,吸收老师的优点。在听课过程中,听老师讲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讲以及为什么这样安排教学内容等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会做好听课记录,并在课后与老师交流,学习他们的长处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上课:一周的时间转眼即逝,到了我要真正站上讲台的时候了。以前作为学生听课,目的是学习知识;现在作为教师上课,是为了学生学习。目的不一样,我的注意点就不一样。刚看教材的时候,觉得40分钟怎么就说一页书;后来备课,发现要讲解的问题很多,一节课能说完几页书就已经很不错了。由于缺乏经验,我们对教材的处理、对讲授内容的把握做得并不到位。我们几个同学先是请教有经验的老师,再聚在一起讨论,对教案进行反复修改,既害怕又期待真正上课那一刻的到来。
带给我们最初、最大的感受是,讲台下坐着的不再是与我们一起在教室训练的同学,而是真正的学生。他们不会像自己的同学那样随意附和、快捷地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而是真正地思考和等待着我的解答。他们在听不明白的时候会突然提问,或者干脆就趴在桌子上看书和睡觉。而课堂上若学生对我的提问有所反应的话,就是对我最大的回报。
让我最有成就感的应该算是最后一节课,那一节课是发期中考试的试卷。班上有个男生在我刚来的时候指导老师就特别交代我要多注意他。所以在平时,我会经常走到他身边提醒该他干嘛以及多跟他们聊天。那天,当他拿到试卷的时候,他突然跳了起来,还说了一个“耶”。我当时就问他为什么这么开心,他说这是他第一次超过100分。这时我突然明白,老师的快乐其实很简单,就是听到学生为自己成绩进步而发出欢呼声。
班主任工作方面:班主任的工作是件有意思的事情。经过实习,虽然说班主任的工作繁琐,从早晨的早操和卫生监督,早读到课间纪律,课堂纪律,午休管理,眼保健操,自习课等等,每样事物都负责到底,细致监督。但班主任却有更多的时间和班上的学生相处和交流。由于在办公室经常听到其他老师抱怨我班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所以,我开了一个以“学习态度”为主题的主题班会,我让班上的学生每个人都发言,让我惊讶的是他们都知道自己存在的问题,只是自制力稍许欠缺。但是我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新的计划、新的打算。
记得有一次,我带的班上有个同学被高年级的学生欺负,在我去检查午睡的时候,学生跟我反映了。因为语言听不太懂,我以为另一个老师知道了以后帮忙处理了。谁知道下午学生的家长打电话到办公室询问这件事。经过这件事,我真的深刻的体会到班主任工作的繁琐但每件事都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在这次实习班主任过程中我收获很多,在工作过程中增强了自身的责任感、荣誉感和自信心,懂得如何以一个老师的身份与学生相处,向班主任老师学习了班级管理等,自身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水平有一定的提高,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在近一个月的实习生活中,我看到了一片未曾接触的新天地。在这里细细思考,认真品味,找寻着我的每一份感想,每一份领悟,思索着我的得与失,进行着成长自我的每一步。感谢在这过程中给过我帮助的老师和同学!
中等生数学备考策略 篇3
一、造成数学成绩提升难的原因
很多考生会问,自己已经日夜兼程地努力了,为什么成绩还是很难提升?走过高考并且取得不错成绩的人也许更能明白,备考不是你努力了成绩就能提升,还要看你努力的方向,是否适合你的实际状况。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有哪些因素导致数学成绩难以提升。
1.对数学的认知。由于成绩长期没有提升,很多学生觉得数学本身就难,而自己不具备某种天赋、某种方法,对自己丧失信心,这样很容易挫伤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备考的方向。很多考生进行“题海战术”,每天面对大量的习题,结果成绩没有提升。也有一些考生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很少做题,他们觉得自己很聪明,应该能学好数学,结果拿到试卷后,觉得生疏,在短时间内很难把题目做好。这两类考生都属于备考方向的问题。
3.训练方式。备考中学习和考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现实中学习努力的学生不一定会考试,会考试的学生不一定努力学习。无论会不会考试,想把试考好,对于绝大多数考生来讲,还是需要合理的训练。在平时训练中需要注重这些关键词:时间分配、正确率、题型以及相关的解题方法、步骤等等。
二、四大策略帮助考生提升成绩
1.调整备考的心态。“马上二轮复习了。我准备脱离老师的课堂进度,自己重新分点复习,不会的题,到死也要弄会。如果这样还是不行,我真的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了。”以上是一个学生给我的私信内容,由此看出一些考生备考心态受到很大的影响。这些年我在一线教学。深知中等生的数学成绩有很大提升空间。一方面你目前的成绩中等,具备一定基础,努力的学生态度没有问题。另一方面,备考时间还算充足,离高考还有一段时间。高考的知识点是有限的,题型也是有限的,可以归纳和总结出来。这些都为成绩提升提供了条件。
2.确定备考的方向。所谓再远的路途,只要方向正确,哪怕只走一步,那也是离目标近了一步。备考方向即考试方向。那么学生怎样明确考试方向呢?考生只要知道知识点内容,并且对知识点有一定的理解,就很容易去归纳考试的方向。例如说考生备考“函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首先要接触的就是“函数的概念和性质”这一部分,同时是高考的重点,那么平时做的题型一般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2)分段函数;(3)函数的解析式与图像;(4)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5)抽象函数与新定义函数。
以上的几个角度,无论是平时考试,还是高考,都很容易考到。那么,考生在平时做题时,要弄明白,你面前的题是哪个知识框架下,哪种类型的题,做这样类型的题有什么样的方法,这一类的题型有哪些。无论高考怎样变化,它都离不开这个知识体系。只要归纳和总结能力提升了,联系知识点和考点,考试就不再是难题。
3.找到适合自己的训练方式。每个人实际的情况不一样,训练的方式也不同,但是训练的目标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例如对时间的训练、对正确率的训练、对步骤的训练等等。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都是考前合理训练的结果。训练的时候,可以注重以下几个角度:
(1)弄清楚自己的需要。拿到老师布置的作业,无论是试卷还是专题,如果从第一题一直做到最后一题,同时带着情绪做,效果肯定不好。首先要弄清自己的需要,这些题目中哪些题目质量好,哪些是你还没有弄匿的,哪些是以前常出现的,哪些是你肯定会做的,哪些是你最想解决的。
(2)制定目标。以应付老师的心态来做题。必将导致做题质量不高。在做题之前应该制定目标,通过哪些题目来训练正确率,通过哪些题目来练习速度,通过哪些题目来完善步骤等等。
4.为下一次考试做准备。如果考生每次考试都没有证明一下自己的话,士气很容易受挫,在备考中有必要好好准备下一次考试。你可以思考这样的问题:下次考试内容是什么?我还有哪些方面存在欠缺?哪些问题是经常出现的?哪些问题是最棘手的?哪些题型是我最怕的?等等。
中等师范数学 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中等师范数学,提高教学水平
在当前中等师范院校中, 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存在很大的不足。有很多学生还沿用学习初中数学时的方法, 开始时可能问题不大, 但随着学习范围的扩大和深度的加深, 便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说上课听不懂、下课不会做、问问题时思维总是跟不上等等。有时出现一定的畏难情绪, 少数学生甚至会逐渐演变成自卑心理, 认为自己天生就不是学数学的料, 更甚者甚至完全放弃了对数学的学习。作为教师, 要首先认清中等师范数学和初中数学在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和教学思维上的异同, 并针对这些情况提出合理的建议, 以提高教学质量。
一、中等师范数学与初中数学的异同
(1) 知识范围相对广泛。初中数学一般都具有知识点少、深度浅、易于学习等特点。中等师范数学则相对知识面变得更为广泛, 不仅注重对初中数学知识的推广和完善, 并且注重一定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例如:初中所学角的概念只是在0~180°范围内, 但事实上角度的概念可以推广到正无穷和负无穷。因此, 在中等师范数学中, 将角的概念推广到任意角, 可表示包括正、负角在内的所有大小角。
(2) 知识的整体数量剧增。相对于初中数学, 中等师范数学在知识内容的数量上急剧增加了, 初中数学知识内容少, 教学速度慢, 学生容易掌握理解;而中等师范数学中则内容丰富, 教学要求较高, 教学进度较快, 难度大, 学生消化的时间也少, 这就使得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消化吸收、完全理解和掌握。
(3) 抽象的数学语言。初中数学主要是以非常形象和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 并且知识点的引进也非常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因此易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而中等师范数学则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函数语言、复数、空间立体几何等严谨、缜密周详的知识, 增大了学生学习和认知的难度, 特别是有些基础差的同学更是对此摸不着头脑, 最终甚至放弃数学。
(4) 思维方式不同。初中学习阶段, 老师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 为学生建立了一套统一的思维模式来解答问题, 有点像填鸭式的教学理念, 为各种题型分别都确定了各自几乎固定的思维套路。因此, 初中学习较为机械化、固定化, 大部分知识学生也较易学习、理解和掌握。而中等师范数学在思维形式上则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特别是抽象的数学语言对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需要学生发散思维。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要求鼓励创新思维和能力, 避免定式思维。
二、如何提高教学水平
良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 初中数学知识是中等师范数学坚实的基础。因此, 在日常数学教学中, 既要注重联系初中数学知识, 又要使数学教学过程简单化、形象化, 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和理解。教学中, 还要让学生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 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特别是要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1)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数学是一门伟大的学科, 它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极为重大的贡献。包括中国远古相传的结绳记事到当代人类登月, 都离不开数学的运用。可以此为契机, 介绍古今中外著名数学家取得的成就以及数学的发展史, 以期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特别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来使之思考、解答。要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 使其能够主动地积极参与发言讨论。更为重要的是, 要让学生发现数学的美, 感受数学的美。例如, 近些年一直引起人们关注的麦圈, 可以从中发现数学独特的魅力, 不只是它的严谨、它的规则、它的思维, 还有它那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和震撼力。
(2) 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反复练习多提问。在日常课堂教学中, 可以自己总结相关的知识, 注意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 对重点知识点进行反复论述, 也可让学生对一些概念进行反复复述、直至完全搞明白为止。也可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 通过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手段, 将教学过程变得直观、形象, 引起学生的兴趣, 设置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讲完一个例题后, 可将答案擦去, 让中等水平学生上台练习, 对基础差的学生可多提问, 增加他们的练习与学习机会。多提问多练习, 培养学生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发他们的思路,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使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 归纳和总结。数学犹如美丽的海洋, 我们在书本中学到的数学知识事实上还远远不够。对于课堂上讲授的知识点要多总结, 使课本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 变成容易理解容易记忆容易应用的知识。如函数的对称性, 我们可以做一下总结: (1) 若f (x) 满足f (a+x) +f (b-x) =c, 则函数关于 (a+b/2, c/2) 成中心对称; (2) 若f (x) 满足f (a+x) =f (b-x) , 则函数关于直线x=a+b/2成轴对称。而对于函数的周期性, 也可以总结一些函数方程式所要表达的周期。
总之,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为了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就应该多思考, 多准备。要吃透教材, 了解学生, 还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 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培谊, 于鸿.高中数学解题方法与技巧[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2012.
中等师范数学 篇5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有宽厚的数学和教师教育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能从事基础数学教育、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科学研究以及其它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
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自觉为社会主义现代教育建设服务,为发展教育事业服务。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运用,并通过教育理论课程和教学实践环节,培养从事数学教学的基本能力和数学教育研究、数学科学研究、数学实际应用等基本能力,形成教师专业意识,养成教师专业情感,掌握教师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并具有自主进行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成为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师资。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的文化艺术素养;
2、掌握数学与应用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思想方法;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与文化;了解数学学科的新进展和新成就,具有初步的学科创新意识;
3、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基础教育的一般规律和中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具备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技能;对当前基础数学教育改革的动态有初步了解;
4、具有较强的口头交流和写作能力;
5、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6、有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程序编写,掌握数学软件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够对常用的应用软件进行简单的二次开发;
7、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中等职校数学分层教学模式研究 篇6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数学 分层教学
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工作因为学生的成绩差,基础不扎实,数学成绩差等使得教学工作难以顺利开展,对学校的未来发展也有很大的限制。与普通院校的教学模式相类似,现阶段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模式也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如出一辙。在教学的过程中,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学工作很难把教学工作的策略与学生的知识储备相匹配。在教学的工作中忽略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做不到因材施教,使得众多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伴随着入学时年的增长,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对于学习成绩的要求也越来越低,也慢慢成为老师眼中的差等生。这种现象在中等职业院校内是普遍存在的,对于中等院校的教育工作的开展形成了重大阻碍,也使得中等院校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未来与中等职业院校的未来都感到迷茫。经过若干年的研究之后,本人从职业院校的学生的数学基础,个人差异以及个人能力的不同等方面进行分层教学的方法。在分层教学的实验过程中得到了良好的反响。接下来,本文将分享一下在分层教学过程中汲取的若干经验。
一、分组分层教学的课堂设计
在分层教学策略实施的过程中,老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需要在把握好过程的同时,兼顾开始和结尾。老师需要在备课的过程中,内容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根据不同成绩的学生进行不同方法的教学工作。老师在课堂教学设计的层面上需要花更多的心思与精力,需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来划分知识的结构层次等级。根据教学大纲中对教学目的、教学要求的不同,对学习内容作出明确区分。老师对于课本的教学知识点需要作出“了解”“理解”“掌握”“熟练掌握”四个等级的划分。
二、分组分层教学的习题设计
在中等职业院校课堂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的成绩都各不一样。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差的学生之间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老师在数学教的过程中,需要把同学进行小组划分。根据每个小组数学成绩的好与坏进行数学教学。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都能够获到一定的成效,不至于成绩好的更好,成绩差的更加差。在课堂之外,老师需要对课堂及课后练习做出层次划分。比如说,第一个等级就是以课后练习与例题相结合为主。第二个等级就是以课后练习与复习题结合为主。第三个等级就是以复习题为主。第四个等次就是复习题与选题练习为主。每个层次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同老师做出合理安排。
三、分组分层教学的考核手段设计
试卷测试作为教学过程中作为主要的一种考察方式,在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当然是必不可少的。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情况最真实的反映。当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测试的安排以及老师题目设置的过程中,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不一样的设置。比如说,在试卷测试的过程中可以设置A、B卷。A卷可以比较适合成绩好的学生填写,B卷则为成绩稍微差些的同学填写。这种情况下B卷的学生可以很容易考出高分,可以激励他们对数学的学习热情。对于A卷的同学来说想要考的高分就需要努力学习,有助于学生们更自主的学习知识。另外也可以将A卷都设置为都比较容易的考题,給所有的学生进行考试。一般情况下很多部分学生都是能够达到要求的合格成绩。接下来的B卷是对于想要得到更高分数的学生设置的,B卷难度更大,可以在A 卷分数的基础之上加分,促进学生们更有向上进去的动力。
总而言之,分层教学是一个比较有深度的教育方法的改革,不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从道德上对老师都是十足的考验。因为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如果老师没有把握好尺度与教学策略,就很容易被学生认为是教学歧视。但是如果老师能够妥善处理教学中存在的差异问题,分层教学就能够给学生和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学带来长足的利益。不仅能够使学生学习更扎实的知识,而且能够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老师对于学生的正确认识也能够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连实.浅谈中等职业学校数学分层教学[J].新校园:理论版,2012,(4):60-60
[2]田学刚.小学六年级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J].时代教育,2014,(22):223-223
[3]胡雪芹.关注数学学困生,实施数学分层教学[J].新课程·上旬,2013,(9):106-107
中等专科数学教学改革探讨 篇7
一、中等专科学校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等专科学校学生由于基础差, 不能正确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 思维存在障碍, 学习遇到困难, 不少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机械地进行知识灌输, 既不能调动他们学习兴趣, 也无助于提高他们思维能力。
1.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 中职学校数学课教学仍以课堂教学为重, 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只是机械的照抄笔记、作业, 被动地按照教师的讲授理解知识, 不能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 教师主要通过讲述、板书等简单手段完成教学目标。千篇一律的授课方式, 加上抽象的理论, 教学内容职业教育特色不明显, 使数学课变得难学、难懂、单调、枯燥, 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的厌倦和恐惧。
2.教学内容偏多、偏难, 脱离专业
目前职业中学的专用教材, 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实例太少, 与职业中学的职业特点联系不够密切, 加之数学教师对专业普遍不了解, 忽略了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专业岗位中的实际问题, 忽视了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以及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3.教学理念不能与时俱进
教学是一项神圣的活动, 教师应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探究适合于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 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然而, 中等职业学校生源质量逐年下降, 教师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对学生的管理和组织教学上, 而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念却没有及时得到提高。虽然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 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 但以教师、课堂及课本为中心的传统理念仍然根深蒂固。在以上教学局面影响下, 对于学生, 势必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进而影响其赖以谋生的职业能力的养成。由此, 中职数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中等专科数学教学改革实施方法
1.更新观念改革数学教学大纲
教育观念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和时代的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 个体和群体直接或间接形成的对教育的看法, 以各种教育观点为表现形态。由于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要求中等专科学校的教育必须进行大的改革, 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原有的以教材为主, 不论其内容适合不适合, 内容是否超前等情况, 都以已制定的方式要求学生, 这种教育观念显然已不适应社会的需要, 必须更新这种旧的教育观念, 以适应社会要求的新的教育观念, 指导教学大纲的改革。
删减多余内容, 让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 贴近专业。由于中等专科学校教学情况复杂, 教学要求不能一刀切。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在开学初应针对各个专业、各个班级按市场要求、学生实际等制订教学计划, 明确各班级的教学要求。学校以“够用、实用”为原则, 舍去一些理论性较强的概念, 合理把握知识的深度, 编写实用教材, 达到突出应用, 为专业服务的目的。
2.改革数学教学的方法
改革旧的教学方法, 探索与社会需要的新的教学模式, 一方面改进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 以课本为中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 增强学习意识, 培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就要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 以身试法的形式, 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是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工作、生活和前途的大事, 同时让学生明白数学学习, 并不是学会做题, 是学会一种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一旦形成, 用它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就会大大增强, 有利于专业课的学习,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极性。其次, 以学生为中心, 多种形式教学: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用, 即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因为教学过程不是一个由教师单方面地灌输知识的凝固死板的简单过程, 而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携手完成教学计划, 并不断创新的合作活动过程。
3.改革中等专科学校数学考核方式
以往数学考试基本上是闭卷试, 因为教学计划中将数学定为考试课 (考试课以闭卷试, 考查课可以开卷试) , 作为中等专科数学教学考查的内容很少, 且考试不允许使用计算器。这种考核方式, 对于既要培养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 又会运用其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发挥其潜在能力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又要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来说, 显然很落后了, 且达不到考核的效果。因此, 应该改革数学原有的考核形式, 采用闭卷试“开卷试”大作业等综合形式, 必要时也可以使用计算器。不同的考核方式, 考核的目的不同, 能够达到满意的效果, 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4.教师素质的提高
教学效果的好与差, 同教师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 教师要具有很高的理论专业知识, 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良好的心态和钻研的精神。了解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历史文化, 发展前景等人文方面的知识。要求教师上课的时候, 首先, 要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和内涵, 把课讲得简单明了, 讲在点子上, 高效授课。其次, 教师备课的时候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位置上, 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学生的潜在水平,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特点, 严格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深度。教师不能把自己主观上的认识和构想强加给学生, 更不能把一些自己所谓的“高观点”或与主题关系不大的烦琐细节强加给学生。最后, 教师在授课活动中, 依然要以学生为中心, 使学生随着课程内容的展开, 与教师的讲授同步地进行思考, 使思维处于活跃兴奋状态,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三、小结
对于中等专科学校的学生来说, 培养职业能力固然很重要, 但是要培养有高级技术的“蓝领”, 光有职业技术是远远不够的。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工具学科, 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数学知识和基本工具;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学习, 学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严谨踏实的科学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意志,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摘要:目前中等专科学校数学课程的教学, 其重点仍然是理论知识的传授, 以课堂教学为主, 没有摆脱老的框架, 违背了中等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本文对中等专科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学改革,中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干国胜.对高职高专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职教论坛, 2010, (5) .
中等师范数学 篇8
本文针对目前洛阳师范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 (师范) 专业课程设置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并据此提出了数学系课程设置的构想。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选取了数学科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2008级 (大三) 与2009级 (大二) 的学生为对象。共发放问卷200份, 回收200份, 废卷32份, 有效问卷168份。在对结果进行统计归纳的基础上, 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研究分析。本问卷设计题目21个, 共分为四个部分, 1~6题为第一部分, 了解学生对数学与应用数学 (师范) 专业的认识;7~11题为第二部分, 调查学生对现有课程的认识度及接受度;12~16题为第三部分, 了解学生对师范专业的要求;17~21题为第四部分, 调查学生对现有实习制度的认可度及要求。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对数学与应用数学 (师范) 专业的认识
(1) 在回答“为什么选择数学与应用数学 (师范) 专业”时, 23.21%的学生是“随便选的”, 10.12%的学生是“因为别人说这个专业好就业才选择本专业的”, 23.21%的学生因为“高中时数学学得好而选择本专业”, 20.83%的学生因为“对数学感兴趣”而选择本专业。22.62%的学生因为“想成为一名数学老师”而选择本专业。
(2) 在关于“是否考虑过从事教师行业”的选择上, 23.81%的学生选择“一直都想当教师”, 23.21%的学生选择“上大学之前想、之后不想”, 41.07%的学生选择“之前不想、但之后想从事”, 11.90%的学生选择“一直都不想从事”。
(3) 在“对本专业的专业课程对哪方面最有帮助”的选择上, 25.60%的学生选择了“将来的工作”, 32.14%的学生选择了“考研”, 25.00%的学生选择了“个人素质的提高”, 17.26%的学生选择了“没想过”。
(4) 在“毕业后的选择”上, 48.21%的学生选择“考研”, 39.29%的学生选择“当教师”, 1.19%的学生选择“考公务员 (选调生) ”, 11.31%的学生选择“其他职业”。
(5) 在“考研方向的选择”上, 28.57%的学生选择“数学教学与课程论”, 35.12%的学生选择“数学类非师范专业”, 36.31%的学生选择“其他专业”。
(6) 在回答“是否喜欢本专业的问题”时, 17.26%的学生选择了“喜欢”, 34.52%的学生选择了“无所谓喜不喜欢”, 42.26%的学生选择了“不喜欢但能够继续学习”, 5.95%的学生选择了“很想转专业”。
通过以上数据可见, 大部分 (约占77.38%) 学生选择的目的不够明确, 对本专业对将来个人发展的影响以及开设相应专业课的意义不够了解, 学习动机不足。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当教师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39.29%, 并未过半。但同时也应看到, 通过大学对数学专业及师范技能的培养, 很多同学希望能够走上讲台, 成为一名教师。
2、对现有课程的认识度及接受度
(1) 在回答“学习数学的目的”这一问题时, 37.50%的学生选择了“用数学的观点解决问题”, 16.67%的学生选择了“掌握知识”, 30.95%的学生选择了“掌握数学方法”, 14.88%的学生选择了“通过考试”。
(2) 在对“现在所学专业课的实用价值”的评判上, 14.29%的学生选择了“很有价值”, 52.38%的学生选择了“有一点价值”, 29.76%的学生选择了“基本没有价值”, 3.57%的学生选择了“一点价值也没有”。
(3) 在“选择选修课 (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的标准问题”的回答上, 51.79%的学生选择了“感兴趣”, 25.60%的学生选择了“对自己将来有帮助”, 22.62%的学生选择了“容易通过”。
(4) 在“希望何时确定专业这一问题”的选择上, 6.55%的学生选择“大一刚入学时就分专业”, 93.45%的学生则选“择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并对各专业有一定了解之后再进行专业的划分”。
(5) 在“现有课程设置能否满足自己对未来考研或就业方面的需求”这一问题的回答上, 选择考研的48.21%的学生中, 1.23%认为“完全能够满足”, 46.91%认为“基本能够满足”, 51.86%认为“不能满足”;而在选择就业的51.79%的学生中, 0%认为“完全能够满足”, 42.35%认为“基本能够满足”, 57.65%认为“不能满足”。学生普遍认为当前课程是指基本能够满足个人的需求, 但就不同方向应加强相应课程。
由此可见, 学生对现行课程的认识还有待加强, 对现有课程的满意度不是很高。绝大多数同学希望能够在对各专业有一定了解后再确定专业。
3、对师范专业的要求
(1) 在对“现在开设的师范技能课程对将来从事教师职业的帮助程度”的评估上, 7.74%的学生认为“初等数学知识最有帮助”, 4.17%的学生认为“高等数学知识最有帮助”, 23.21%的学生认为“教育理论知识 (教育学、心理学) 最有帮助”, 64.88%的学生认为“教学实践知识最有用”。
(2) 在根“据个人现在的综合素质, 能否顺利找到教师工作”的评估上, 2.38%的学生认为“能够非常顺利的找到”, 55.95%的学生认为“有一定难度、但总会找到”, 19.64%的学生认为“很难”, 22.02%的学生认为“不确定”。
(3) 在成为“一名优秀数学教师最需加强的方面”的选择上, 14.29%的学生选择了“语言表达能力”, 32.14%的学生选择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1.79%的学生选择了“板书能力”, 47.62%的学生选择了“课堂组织能力”, 1.19%的学生选择了“数学专业课”。
(4) 在“希望加强的课程”方面, 选择考研的48.21%的学生中, 8.43%希望“加强师范类教育课程”, 22.89%希望“加强计算机外语类课程”, 24.10%希望加强“金融经济类课程”, 28.91%希望加强“数学专业课程”, 15.66%希望加强“人文社科类课程”;在选择就业的51.79%的学生中, 44.71%希望加强“师范类教育课程”, 17.65%希望加强“计算机外语类课程”, 8.24%希望加强“金融经济类课程”, 11.76%希望加强“数学专业课程”, 17.65%希望加强“人文社科类课程”。
(5) 在对“今后如果成为教师时希望加强的教育类课程”的选择上, 32.74%的学生希望加强“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5.36%的学生希望加强“中学竞赛辅导”, 25.00%的学生希望加强“计算机辅助教学课程”, 36.90%的学生希望加强“数学教育及心理学方面的课程”。
由此可见, 在对师范专业的要求上, 选择考研和选择就业的学生的意见有很大的不同, 但都希望加强相关课程。考研的学生大多希望加强与考研相关的课程, 而选择就业的学生则更希望加强师范专业的课程。在师范专业课程中, 学生们更倾向于数学教育和心理学方面, 以及问题解决能力方面的培养。在就业信心上, 学生们表现的比较保守, 对社会需求及自身情况有比较客观的评估。
4、对现有实习制度的认可度及要求
(1) 在对“现有实习时间满意度”的调查上, 35.12%认为“现有的实习时间是合适的”, 8.33%认为“太长、会耽误考研复习”, 56.55%认为“太短, 学不到什么东西”。
(2) 在对“师范专业非考研学生实习时间长短”的选择上, 79.17%的学生认为“应该将实习时间延长为半年”, 11.31%的学生认为“应该将实习时间延长为一年”, 9.52%的学生认为“实习时间定为一个半月即可”。
(3) 在对“考研学生是否需要实习”的问题的选择上, 69.64%的学生认为“需要实习, 但时间可以适当短一些”, 16.67%的学生认为“需要实习, 且实习时间应与不考研的同学一样”, 13.69%的学生认为“考研的学生没有实习的必要”。
(4) 在对“实习开始时间”的选择上, 40.48%的学生希望“大三上学期进行实习”, 32.74%的学生希望“大三下学期进行实习”, 17.86%的学生希望“大四考研前实习”, 8.92%的学生希望“大四考研后实习”。
(5) 在“是否希望学校安排实习地点”的选择上, 70.83%的学生希望“学校安排实习地点”, 29.17%的学生“想要自主实习”。学生意见普遍集中于希望由学校安排实习地点。
由此可见, 大部分学生希望能够适当延长实习时间, 从而在实习中累积更多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实习时间安排更倾向于大三第一学期。
总体来说, 学生对所学数学与应用数学 (师范) 专业不够了解, 学习数学的兴趣不够浓厚;对自己将来要走的道路不够明确, 需要老师们在就业、考研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指导与帮助。
三、数学系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很明显的看出, 课程改革是高校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迫切需求, 也是学生提升自身价值,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强烈要求。这也就要求高校在进行课程改革时要有的放矢。
1、指导思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 要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改革必须遵循一定指导思想, 从而在其引导下对课程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
(1) 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师范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 (师范) 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第一, 了解数学科学, 系统掌握高等数学专业知识, 养成推理严谨, 言必有据, 条理化的数学思维习惯, 能够适度开展富有个性化的数学思维活动。第二, 掌握教育科学理论和方法, 熟练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方式, 准确把握数学课程标准, 能够适当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同时, 应加强数学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数学师范生专业技能, 是指师范生从事数学教师职业所必备的专业能力, 也称从业能力, 是在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理论的基础上, 通过专门培训形成的。其主要括专业知识技能、专业教学技能和专业情意技能三个方面……这些都是今天和未来教师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 是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师所提出的要求。”
(2) 课程设置原则
课程设置是要解决“开什么课”, “如何使开设的课程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以及“所开设的课程体系如何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等问题, 因此, 课程改革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其基本原则是:一、课程设置要与培养目标相一致, 这是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二、课程设置要立足于现实, 这是课程设置的前提;三、课程设置要体现时代特征, 要坚持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四、增设数学教育类课程, 这是完成培养任务的基本保障。
(3) 课程改革重点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70多个国家的教师教育的情况所的调查发现, 学科文化约占60%, 学科教育约占40%。”“教育类课程所占的比重为20%到35%符合通行标准。因此, 课程结构改革的重点是基础课。”据此, 我认为数学与应用数学 (师范) 专业课程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加强教育类基础课上, 适当减少或压缩数学专业课的课程及课时, 加强教育实习, 提升学生教学能力。
2、课程设置设计
根据“分层教学”原理, 尤其是“定向培养目标分层模式”的理论, 结合程平孙对于数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构想, 以及胡丙林对高师数学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分析, 笔者对数学系课程设置进行了如下构想。
在第一学期, 学生不分专业, 以班为单位, 进行数学基础课程与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 同时, 加入未来规划设计课程。该课程设计为一名教师辅导五至六名学生, 通过谈话、邮件等方式相互交流, 沟通。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状况及兴趣爱好之后, 引导学生对专业的选择, 以及将来就业或考研的选择进行规划, 明确自己的道路。
在第一学期结束之前, 学生在规划设计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选择, 在第二至六学期进入不同专业进行专业学习, 如应用数学, 计算数学, 基础数学, 统计学等。鉴于该校师范院校的性质, 应鼓励学生选择数学与应用数学 (师范) 专业, 以实现培养教师的职能。同时, 细化专业分类, 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 将该专业划分为小学数学教育、初中数学教育以及高中课程教育, 在细化后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应适当减少数学专业课的课时并降低难度, 根据培养目标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心理状况等条件加强相应的初等数学研究课程、教育基础课程、教育方法课程以及心理学课程。
在第七学期, 以考研及实习为主, 不再进行专业课的学习, 适当选修1~2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 如计算机辅助教学, 课件制作等。考研的学生以考研为主, 实习为辅, 可进行短期实习或不实习;不考研的学生则应以实习为主, 学习为辅, 实习时间定为一个学期。
在第八学期, 以实习为主, 所有学生参加实习, 为就业积累经验。实习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 保证每个学生有岗位实习。同时, 学校应组织带队老师不定期到实习学校访查, 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生活情况以及他们在教育实习中出现的问题, 总结经验教训, 并以文字等方式记录下来, 为之后学生的实习提供参考和借鉴。
学校应建立实习基地, 可以与当地相应的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特别是农村、山区等教育不发达地区的薄弱学校签订实习合约, 允许合约内的学校优先选择毕业生到校工作, 提升当地基础教育的水平, 并为学生就业拓宽道路;同时, 为合约内学校已有教师提供在职进修的机会 (类似于“国培计划”) , 从而实现服务地方的大学职能。
尽管近几年来很多高等师范院校逐渐向综合性、去师范化发展, 但高等师范院校在各个方面特别是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上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高等师范院校是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为主的大学, 所设置的专业主要是面向基础教育实际的师范性专业。因此, 必须对高等师范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 才能实现高等师范院校的长期健康发展, 才能为我国培养出优秀的基础教育师资队伍。
摘要:本文以洛阳师范学院为个体, 对其数学科学学院2008、2009级数学与应用数学 (师范) 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了解其对现有课程设置的满意度, 并根据面向21世纪人文素质教育及课程改革要求, 提出数学系课程设置构想。
关键词: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课程设置,构想
参考文献
[1]张侨平, 严启平.关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的调查报告[J].湖北大学学报, 2006 (03) .
[2]冯娟.地方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J].邢台学院学报, 2008 (04) .
[3]司清亮.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数学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研究[J].中国市场, 2008 (01) .
[4]陈蓓, 孙奕.论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的专业技能[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5 (03) .
幼儿师范学校数学的教学目的 篇9
1 教学目的要充分体现教育目标
教学是教育的实施,是实践教育的过程。所以,教学目的要依附于教育目标,在教育目标的大框架下制定,局部的教学目的要反应教育目标的内容,整个教学目的要充分地、全面地反映教育目标。一般说来,教学目的不能够超越教育目标,也不能够低于教育目标。如果教学目的低于教育目标,那么教学就达不到预期培养目标。如果教学目的超越教育目标太高,那么势必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
幼儿师范学校数学课的教学目的,要依附于幼儿师范学校数学教育的目标,充分地、全面地体现其教育的目标。
2 教学目的要适合幼师学生的接受能力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需要学生和教师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够完成。不是说教师教什么学生都可以学会的,不是说教师想让学生达到什么程度学生就可以达到什么程度。比如说,在幼儿师范学校的数学课堂上,对这些初中数学成绩不怎么样的学生讲复变函数、讲微积分、讲高等几何,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必须得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制订幼儿师范学校数学教学目的,既不能够太高,也不能够太低,应该使她们力所能及。制订的教学目的太高,不论教师怎么费力气地教学,学生始终学不会,这等于白教,耗费了教师的精力,浪费了学生的青春,花掉了国家对幼儿师范的教育投资,糟蹋了家长在学生身上投入的血汗钱。与其如此,倒不如把教学目的定得低一些的好。但是数学教学的目的也不能够定得太低,如果对学生的要求太低,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学会了,甚至是不用老师教学早就知道了,那么也是得不偿失的。教学用掉的是学生的青春,而青春是宝贵的。因此,教学要追求最大的教学效益,努力使学生用最短的学习时间获取最多的知识和能力。要制定幼儿师范学校数学课的教学目的,首先要弄清楚学生的接受能力,其次才是制订教学计划的目的。
为了弄清楚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笔者到一些幼儿师范学校的招生就业办公室了解学生情况,结果如下:
单位:%
注:其他,指的是打工多年返校的学生。
当我们问到“前几年新生的比例结构”时,得到的回答几乎一样,都是“这些年的情况都差不多。”问到“今后几年会有什么变化”时,得到的回答也基本一样“不会有大的变化。”所以说,这个统计表,基本上可以反映出过去几年和今后几年幼儿师范学校新生的比例结构。
从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幼儿师范学校新生的学历结构,是一组正态分布图,五所幼儿师范学校的情况大同小异,都是初中学生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其次是高中毕业生,还有少数的小学毕业生、大学毕业生和打工多年的返校生。因此,制定幼儿师范学校数学课的教学目的,从数学知识体系的层面上讲,应该建立在初中数学教学目的的基础之上,要兼顾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
在幼儿师范学校,大部分学生完成了初中课程,拿到了初中毕业证书。但是,她们是不是真正完成了初中的学业,掌握了《国家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了《国家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数学能力,达到了《国家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情感和态度指标?我们到一些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务科进行调查,下面是一些学校2012年秋季新生入学后第一周测试数学成绩的情况:
单位:人
说明:考试题目由初中数学教师根据《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编制。
从上述统计表可以看出,幼儿师范学校招收的新生,基本达到《国家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在10%左右,90%的人虽然拿到了初中毕业证书,但是徒有虚名。接近60%的学生,数学成绩非常差,在初中获得的数学知识和能力,还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30%。
由此看来,以初中数学为起点制订幼儿师范学校数学课的教学目的,确实是有些高,届时,将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能够顺利接受教师传授的数学知识,将有90%左右的学生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的大量劳动在做无用功,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大部分付出是徒劳,教师和学生的青春年华被白白浪费。所以,幼儿师范学校数学课的教学目的,要在初中数学教学目之下制定。
3 教学目的要涵盖学前教育数学课的教学目的
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毕业后要从事学前教育,有可能要教学数学课。所以,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必须非常熟悉幼儿园的数学课。不仅仅是数学课本的内容,要掌握多于幼儿园数学教科书几十倍,乃至几百倍的同类内容和相关内容。这样,才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游刃有余。因此,研究幼儿师范学校数学课的教学目的,不能够忽视幼儿园的数学教学。
我国的教育制度是: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学校教育制度的层次依次增高,每一级都是上一级的基础,同时也是下一级的发展和延伸,国家整个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连续的递增的链条。学前教育,即幼儿教育,是小学教育的基础,小学教育是在学前教育的基础上发展和延伸的,教学内容不得交叉。如果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内容有交叉,那么就违背了学校教育制度连续递增的原则。其结果是: (1) 浪费了教学时间。教学的内容不能够多次重复。幼儿园教学的内容,在小学还是这些内容,到了初中、高中、大学还都是这些内容。如此这样,学生一辈子只能够学到在幼儿园学习的那点东西。教学内容每重复一次,就浪费了一次的教学时间,重复的次数越多,浪费的教学时间越长。所以,编排教学内容,要统筹考虑各个教学阶段的教学内容,尽力回避内容的重复。 (2) 不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我国有个成语叫“熟视无睹”。熟视,经常看到,看惯了,引申为熟悉或者知道一点。无睹,没有看见。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经常看到的事物,看见了好像没有看见一样。成语说的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现象。其实,它揭示了人的一种心理。即,人对自己熟悉或者有所了解的事物,再遇到的时候,没有了对它的神秘感,会失去对它的兴趣,常常表现为心不在焉。应该在小学教学的数学内容,在幼儿园就教学了。那么到了小学再来教学这些内容,学生会失去对它的兴趣,学习敷衍了事。所以,如果幼儿园数学教学目的与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交叉,那么势必会使学生滋生不认真听讲,不细心做作业,敷衍塞责的不良学风。 (3) 有碍于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是国家顶尖级的教育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大学的教授共同研究拟定的,根据小学生的身体、心理特点,以及国家一个时期内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因素制定的。用小学教育目的代替学前教育目的,那么肯定是对幼儿不适宜的,可能会超越幼儿的接受能力。在幼儿无力接受的条件下,勉强教学小学的数学内容,把学前教育小学化,势必难以保证教学的质量。因此,制定学前教育数学课的教学目的,要考虑《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小学教育的要求,力求使学前教育的数学教学目的与小学数学教学目不一样,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
学前教育数学课的教学目的应该是小学数学教学目的的铺垫。下面试拟学前教育数学课的教学目的。
(1) 能够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数,建立起基数的概念,初步感知序数的意义,能数到100,认写20以内的数,有加法的概念,会做20以内的加法,初步有相减的概念,会做10以内的减法。
(2) 认识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能够对图形实物进行分类,利用图形实物进行一些简单的重组,理解图形的移动。
(3) 建立多少、大小、高低这样的数量关系,知道上下左右这样的方位。
(4) 能够从数的角度描述周围一些常见的事物。
(5) 对周围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喜欢参与一些与数学有关联的活动。
(6) 能够在他人的指导下发现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冲动。
幼儿师范学校数学课的教学目的要包含这六个方面。但是,教学内容不能够是幼儿园课程的简单重复,而是它的扩展、延伸和拔高。力求使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能够全面贯彻和落实这六个方面。
4 教学目的要兼顾家长的希望
幼儿师范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学生家长的信任和支持。没有学生家长的信任,就没有学生家长的支持;没有学生家长的支持,就没有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幼儿师范学校没有学生,就没有幼儿师范教育;没有幼儿师范教育,就没有幼儿师范学校的数学教育;没有幼儿师范学校的数学教育,也就没有研究幼儿师范数学课的教学目的必要。
常言道:“母女连心。”从字面上看,这里说的是母与女的关系,其实说的是家长与子女的关系。意思是说,家长与子女心心相连,家长是最关爱子女的人。家长对子女的关爱,不仅仅是对她们生活上的关心,学习上的关注,最为关心的是孩子们的前途命运。不仅学生重视职业学校的选择,学生的家长更关注孩子对职业学校的选择。常常能够左右孩子的思想,决定是上幼儿师范学校还是不上幼儿师范学校。当他们认为学校的教学质量不高时,就会阻止自己的子女到该职业学校读书。当他们认为某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比较高的时候,会鼓励自己的子女到这所学校读书,甚至会采用“武力绑架”的方式把孩子送到该学校。
所以,制定幼儿师范学校数学课的教学目的,要充分考虑家长的心理需求,反映学生家长寄托在孩子身上的希望。
总之,幼儿师范学校数学课的教学目的,既要涵盖学前教育数学教学目的,还要高于学前教育的数学教学目的;要以初中基础数学教学目的为起点,高于初中数学教学目的,低于高中数学教学目的。我们觉得应该把幼儿师范学校数学课的教学目的定为:
(1) 建立集合观念,能用集合思想、集合的表示方法和集合的运算法则研究事物。能够使用计算机绘制集合的文氏图。
(2) 了解不等的表示方法,能够发现生活中的不等现象,用图示的方法表示事物之间的不等关系,能够解一些常见的不等式。能够使用计算机表现一些事物的不等关系。
(3) 明确数列的概念,能够概括一些数列通项公式,熟悉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前n项和的求法。
(4) 明确函数的概念,掌握概括函数解析式的方法,函数的表示方法,了解函数的一般属性。
(5) 了解角的概念的扩展,常见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会使用计算器或者计算机求三角函数值。
(6) 掌握分类、命题、推理、归纳、概括等常用的逻辑概念和逻辑思维方法。
(7) 知道点、线、面之间的关系,空间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能够想象和绘制出直线、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了解空间位置关系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能够使用计算机表述空间元素之间的位置关系。
(8) 能够想象和绘制常见多媒体和旋转体,并了解它们的主要属性,掌握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能够使用计算机绘制多媒体和旋转体。
(9) 熟悉分类和分步计算原理,能够对事件进行科学地分类,会计算一些常见事件的概率。
浅谈师范类数学教师如何备课 篇10
一、备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载体,是知识的载体,是师生沟通的中介。吃透教材是教师备好课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调整、丰富、完善,使教学内容变得切合实际、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
1. 所学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是学生学习的依据。
教师通过教材这一载体,吃透教材是备好课的一个关键因素。(1)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体系,它与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2)根据数学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和所教学生的基础来确定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所要使用的教学方法。
2. 辅助性材料:
参考书、课外读物,与数学有关的杂志等。一方面,教师阅读与数学课本想匹配的教学参考资料上的相关内容,把握知识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借鉴一些教学意见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教师选择课外资料的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备学生
备学生,就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基础水平的具体需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高质量地实现教学目标。最近几年师范学校的生源质量有所下降,教师需要切合实际制定教学目标。但是教师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判定学生会这样或者那样,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情况、情绪情况、思维灵活程度等情况。我认为,“备学生”应该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 了解学生的思想、情绪。
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喜欢数学还是厌倦数学,直接影响学生课上的表现、课下完成作业的情况等。教师在备课时应考虑如何讲课、提问或举例,使学生喜欢数学,愿意积极去接受数学。
2. 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
教师首先对所授班级有一个整体的估计,其次对每位学生要有具体的了解。因为整体不能代表个别,个别也不能代表整体,这对把握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学进度快慢,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都是必要的。
3. 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教师结合讲课、提问、课后了解,及时提醒学生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同时灌输一些好的学习方法。
三、备教法
备教法,就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适合学生和教材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具体步骤是这样安排:
1. 新课导入。
如何导入新课,对于每位教师来说都是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将枯燥无味的数学成功导入将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老师必须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教学情境,造就积极思维的环境氛围,使学生迫切地去学习知识。
2. 内容层次性。
数学内容要求严谨性,从新课的引进,新课的展开,到最后的总结,都要有精细的序列关系。通过推敲语言,知识点的讲解前后顺序,既要充分反映本节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要充分体现数学本身的科学性和严密性。特别是例题选择,难易程度搭配得当,基础好的学生能够顺利解答,基础稍微差的学生在教师的提醒之下也能够完成,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就感。或者采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方法来讲解例题,这样纵向、横向联系的知识点都能串连起来,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3. 问题设置。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键取决于教师如何设问。在备课时教师需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4. 课堂练习。
课堂训练既包括课前练习,也包括课堂中、课后练习。课前练习要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巩固上一节的知识,为传授新知识作铺垫。课堂中的训练题,要有典型性、代表性,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课外作业题,避免大量的机械模仿性的题目,要紧扣重点,达到训练目的。
5. 课堂语言。
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语言表达来进行的,因此提高教师的表达能力至关重要。备课时要构思好教学语言,叙述要严谨、准确、合乎逻辑。为了使知识之间过渡连贯,使用衔接性语言。特别需注意:避免口头禅。
6. 课后小结。
课后小结,一方面教师通过罗列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把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另一方面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提一个未解决的问题引出下节的内容。
四、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即课后记,是教师完成本节教学内容后的及时总结,思考本节课的成功在哪里,失败在何处,以便以后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措施。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1.是否完成教案中计划的教学内容, 是否突出重点, 解决难点, 在课堂上师生是否围绕着明确的教学目的进行教学活动等等。
2.是否严密紧凑地组织课堂教学。
3.是否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教学方法, 必须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特点。
4.教学互动是否良好。教学互动是观测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之一。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只有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导、主体作用, 才能有效地发挥双方的积极性。但学生的积极性, 主要是靠教师来调动。
总之, 课堂教学是师范类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主要方式, 而备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想备好一节课, 必须熟悉教学内容, 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熟悉学生, 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兴趣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法, 设计好教学进程。这样教师才能胸有成竹, 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 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新知识、新技能, 同时老师自身也能在教学实践中学到新知识、提高教学本领。
摘要:课堂教学是师范类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主要方式。本文主要针对师范类学生数学基础差、对数学缺乏信心等客观现状, 讨论数学教师如何备课, 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有的放矢, 学为所用,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
参考文献
[1]高爱华.职业学校数学教师备课浅谈[J].才智, 2011, (06) .
[2]陈守雷.中职数学教学有效备课的探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0, (06) .
[3]张建东.充分发挥数学备课组功能提高课堂有效性教学[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09, (05) .
中等师范数学 篇11
关键词:初等数学 高等数学 教学脱节 知识衔接 学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118-01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数学教学过程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由各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之间必须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有机衔接,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初等数学教学是高等数学教学的基础,高等数学教学是初等数学教学的延续,那么怎样才能将二者有机的衔接起来呢?
1 找到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教学脱节的原因,以其对症下药
1.1 教学管理模式的脱节
众所周知,五年制高职的生源主要是通过中考升上来的初中生。在初中,学生是在父母和老师的看管下生活和学习的。学生都有较强的依赖心理。但升入高职院校后,需要住校,而老师也不是坐班制,离开了父母和老师的管教。自己支配自己的时间多了,除了上课以外,很少与任课老师见面,由于师生没有好的沟通,并且学生自制力也很差,导致他们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模式,所以从一开始就没养成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由于初等数学知识都没掌握好,也就动摇了学好高等数学的信心,所以对高等数学也产生了畏惧感,从而失去了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
1.2 教材的脱节
在一、二、三年级学生主要学习的是高中教材,并且除了必修1-5,只选学了选修1-1、1-2部分内容,而且研究的多是常量的定量计算,容易理解和接受。但高等数学的深度和广度有了较大的变化,难度也相应增大。研究的又是变量及变量之间的关系,要求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与初等数学相比,在课时不变的情况下,课容量却明显加大了,并且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中数学符号意義的不同,知识内容的加深扩展,很多初等数学中没学过的知识在高等数学中的直接应用,都使得学生很难适应。如,有的学生不会利用数学符号代替语言的叙述,把高中课本中的集合间的关系、向量的合成和分解及高等数学中的求微分与积分都称为“运算”很不习惯;再如与初等数学相比,高等数学中函数概念的内涵更加丰富,实例的难度也大大加强;极限也不仅仅是如何求结果的代数运算,更重视用定义去探究函数的共性。种种的不适应,使学生对高等数学产生一种既熟悉又陌生,既想学好又无从下手的矛盾心理。
1.3 教与学方法的脱节
在学习高中教材时,老师也多属于“填鸭式”教学,把大量的时间用做讲解而不是引导,对理解、归纳和概括的能力要求较低,因此,学生在对概念理解似懂非懂的情况下,解决问题时也往往“照抄照搬”,不少学生没有养成对概念的深入学习和理解,而高等数学的教学更注重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抽象理论的论证。但是由于高等数学每课时的课容量的加大,老师讲的多,练得少,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逻辑归纳推理思维能力,但是由于他们并没有养成勤于思考、独立钻研、善于归纳的学习能力,造成学生前面知识没学好,后面知识衔接不上,形成恶性循环,自然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并且由于学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善于死记硬背,自学能力不强。但学习高等数学,学生必须课前做好预习,课上勤于思考,课后复习总结,但初学者对逻辑要求严谨的高等数学教材,往往读过后似懂非懂,甚至不知所云,仅靠在课堂上听一听,对知识的理解无法达到“通、透、化”的程度,势必造成学而不实,知识不通,无法使知识的认知达到抽象思维的更高层次。
2 对症下药,做好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教学的衔接
2.1 把握学生特点,扫除学生学习障碍
当学生入学始,作为数学教师就应尽量多接触他们,通过测试、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每位学生实际数学能力,从而在初等数学教学中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克服学生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高等数学的心理障碍。
2.2 做好教学归划,努力做好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知识的融会贯通
这就要求教师熟知高等数学教材与高中教材新增内容、重合内容、差异内容、待补内容都有哪些,以便在教学时作好知识的过度与衔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全面、准确、动态地把握学生对高中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才能对高中教材做到恰当的处理,教师在教授高等数学时才能做到联旧引新,运用类比,使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由浅人深,深入浅出”,循序渐进获得新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较快进入高等数学的学习中,并产生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望。
2.3 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使用数学语言,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在新生入学始,就应给学生指出初等数学学习需注意的问题,让学生了解数学课程特点并能尽快适应。同时掌握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课后复习、课时小结的重要性。养成独立思考、细心钻研、同学间互学互助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中结合实际问题, 通过教学指导,对于一些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如观察、比较、综合、分析、归纳、概括、抽象、分类、演绎、数形结合等,有计划、有目的地加以渗透和指点。
抽象的数学知识是用数学语言和抽象的符号来描述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及符号运用方面的训练。区分好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中数学符号的不同意义,使学生意识到数学语言的严谨精辟与和谐。让学生能把枯燥乏味数学语言变成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武器。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充分体现数学思维的过程。例如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教学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解题思路探索的过程; 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等。引导学生从中领悟丰富的数学思维方法。使学生通过自己掌握的数学能力解决其遇到的数学问题。使得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教学做到有效的衔接。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高等数学[M].辽海出版社,2003.
[3] 刘志辉.对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思考[J].才智,2008(23):95.
中等师范数学 篇12
关键词:师范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实验设计
一、引言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研究和揭示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的一门数学学科[1], 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几年来在教学中发现, 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实践教学环节, 各专业的教学内容相同, 没有突出专业特点, 也没能与专业实际应用情况相结合, 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如本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该课程实践教学主要是利用计算机对理论知识的模拟和实证。这样的实践教学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帮助, 但对于实际的运用却缺少训练。基于此,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我们设计了一些与专业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 并在教学中尝试使用,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设计思路
1. 实验内容与专业特点相结合。
作为师范类数学, 毕业后主要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免不了要对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等进行分析, 需要用到统计知识。因而在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时, 应根据学生就业后的需求情况, 结合教育统计与教学测评等内容, 设计专业特点较强的实验题目 (内容) , 如调查当地学生数学能力状况、调查某一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情况等。通过实际操作, 使学生掌握教育统计研究的方法, 不仅提高学生的能力, 也为今后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展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2. 软件的选用。
目前, 专业的统计软件有SAS、SPSS、Eviews、R等, 这些软件的专业性很强, 功能也非常强大。但本人认为作为非专业的一般使用者, 选用Excel就可以了,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专业软件对于非专业人员要运用自如有一定难度;第二, 专业软件不少需要购买, 且价格昂贵, 一般人难以承受;第三, Excel软件是一款使用广泛的办公软件, 且较易学;最后, Excel软件提供了丰富的函数, 可以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分析和决策辅助以及制图等功能, 完全能够满足基础的统计分析工作。因此, 在实践教学中建议选用Excel软件。
3. 突出实用性, 增加综合运用。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实验主要以模拟和实证分析为主, 缺乏结合实际、应用性强的实验。在设计实验内容时, 应结合实际的应用, 设计综合性、操作性较强的实验题目, 以项目的形式组织学生分组开展实验实训活动。例如设计题目《中学生数学能力的调查研究》, 在此题之下可以分多个小题, 如《中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调研》、《中学生性别差异对空间想象能力的影响研究》等等, 让学生6~8人一组, 每组选择一题开展研究。
三、实践实例
在完成理论学习的基础上, 利用实践教学环节, 结合教育工作的需要, 设计综合性的实践教学内容, 并通过组织学生分组开展实验, 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下面通过三个案例说明实践教学的设计和开展。
实例1:2011年全国五个自治区教育经费投入情况对比分析。
实验目的: (1) 使学生学会利用相关资源收集、整理数据; (2) 利用Excel软件描绘柱形图。
实验过程设计:
1. 数据的收集。
根据收集方式的不同, 统计数据可分为间接数据和直接数据。实例1中的数据为间接数据, 其收集的主要方法有: (1) 通过《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摘要》及各省、市、地区的统计年鉴等公开出版物收集数据; (2) 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信息网等网站查询数据; (3) 到各地方统计局查询统计数据。
在此实验中要求学生按5人一组,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查询相关数据 (如图1所示) , 并对数据进行筛选、整理, 得到2011年全国五个自治区教育经费投入情况数据。最后利用Excle软件绘制数据表, 并录入所需数据, 得到2011年全国五个自治区教育经费投入情况数据表 (见表1) 。
2. 统计分析。
利用Excle软件绘制柱形图。在主菜单中选择“插入”菜单中的“图表”子菜单, 并在弹出对话框中选择柱形图, 完成数据区域、标题等项的填选, 最后得到柱形图 (如图2所示) 。
由图2可知, 2011年全国五个自治区中, 广西的教育经费投入最多, 西藏投入最少;另外内蒙古、广西、新疆的教育经费相差不大, 西藏、宁夏相对较少。
实验小结:该实验是统计分析中的一个基础性实验, 主要教会学生利用网络、图书、杂志等途径收集数据, 并利用Excle软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 最后根据绘制统计分析图, 得出分析结论。类似的还可练习绘制饼状图、折线图、直方图等图形。另外, 根据学生情况还可以适当深入 (如三维数据图, 多变量数据分析图等) , 但应保持与专业特点相结合。
实例2:对学生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实验目的: (1) 学会制作统计表格; (2) 学会利用Excel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 (3) 学会使用Excel软件中的相关函数进行统计汇总。
实验过程设计:
1.制作统计表并录入本班学生某次考试成绩 (表格前6行如图3所示) 。
2.在“工具”菜单中选择“数据分析”子菜单, 并在弹出的窗口中选择“描述统计”, 点击“确定”后将需要进行描述统计的数据选入“输入区域”, 依次选定输出区域以及需要输出的统计值 (如汇总统计、平均置信度等) , 确定之后可生成描述统计表 (如表2) 。
3. 利用COUNTIF等函数求出学生各分数段人数、优秀率、及格率等数据 (如表3) 。
实验小结:该实验通过对学生成绩的统计分析, 教会学生利用Excel软件中的相关函数和数据分析工具进行统计, 对学生今后在事教育工作中进行教学质量分析有一定帮助。在此基础上, 还可以进行拓展, 如分析多门课程成绩情况;分析各班级间成绩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男、女生学习成绩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等问题。
实例3:中学生数学能力调查分析。
实验目的: (1) 使学生学会调查问卷的设计, 并了解开展问卷调查的流程; (2) 利用Excel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方差分析。
实验过程设计:
1.设计问卷。中学生数学能力主要包括:数学的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等, 在设计问卷时, 让学生分成4组, 每组设计一类能力测试题。学生人数较多时, 可分成8组, 每两组负责一类试题, 各组分别完成设计。各组设计好的试题, 由大家讨论, 挑选出部分题目, 综合成为中学生数学能力测试卷。
2.分组调查。学生分组到各中学进行问卷调查。在实施调查前, 先根据该校学生名录, 采用随机数表法抽取被调查学生名单, 然后根据抽样名单完成问卷调查, 以保证数据的有效性。最后, 根据收回的有效问卷整理出相关数据。
3.方差分析。利用Excel软件数据分析中的方差分析模块, 对整理好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分析内容可设置为性别对学生各种能力是否存在显著性影响;年龄对学生各种能力是否存在显著性影响;民族对学生各种能力是否存在显著性影响;等等。学生分组选择一个内容进行分析, 并完成分析报告。在之后的小组交流中, 每组派一名代表阐述本组的分析过程和分析结果, 大家再讨论分析是否正确、结果是否合理等。
实验小结:该实验综合性加强, 在实验过程中涉及到抽样调查、数据预处理、统计分析等内容。该内容以项目进行, 大项目中分子项目, 由学生分组合作完成, 在这样的实验活动中, 学生既学到了专业知识, 锻炼了专业技能, 又培养了团结协作、互相交流的品质。
四、认识与思考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 本人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实践教学有一些初略的认识,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
由于概率统计的广泛应用, 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应该安排实践教学环节, 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 更应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建议《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在师范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中总课时设置在80学时左右, 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1/4左右, 以保证基本统计方法的学习和实践教学能收到实效。另外, 由于实践教学是建立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之上, 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通过亲身实践, 进一步掌握统计方法。因此建议《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实践教学环节集中在理论教学之后。
2. 实践教学的内容选择。
对于非统计专业学生, 在教学中不必过分强调对概率统计理论的理解, 重要的是统计方法的应用, 因此实践内容要结合他们的专业特点突出应用性, 在设计时选择那些在他们今后的工作中能真正有用的教学内容进行实验, 让学生通过实验能够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 切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 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
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 除了个人完成的基本实训内容外, 应适当设计项目形式, 有学生分组开展的实践内容。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 学生能培养协作、沟通等能力, 对学生今后融入社会, 顺利开展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盛骤.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第四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黄应绘.统计学实验 (第三版) [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3.
[3]张磊, 姜孟瑞.教育统计分析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4]张玉周.非统计专业统计学实验教学探析[J].统计与咨询, 2010, (6) .
【中等师范数学】推荐阅读:
中等师范学校05-09
中等职业数学06-16
师范数学08-20
高等师范数学课堂08-10
数学师范顶岗实习总结06-03
地方师范院校数学专业06-09
实习小结 师范生 数学09-26
培养师范生数学素养论文06-27
数学师范生自荐书09-25
师范生数学专业的教育实习计划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