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校

2024-10-19

中等职校(精选12篇)

中等职校 篇1

机械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 (机电) 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 它有着自己完整的知识结构, 但同时它又与其他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所涉及的内容不仅包括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液压传动, 现在有的版本还将公差与配合、工程材料等知识纳入其中。因此要想教好这门课需面临诸多难题, 一方面是各知识内容的教学目的不同, 另一方面是不同内容的教学手段也不相同。那么如何才能针对学生实际, 把握教材内容, 理解教学实质, 提高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呢?

笔者从事本门课程的教学已有多年, 下面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 与大家交流一下本门课程的一些教法心得。

一、结合实际运用的实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求知欲原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对所学课程具有强烈的兴趣, 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 而不会被动地接受。所以, 笔者在教学这门课的初始, 就结合实际, 举了大量的生产生活中的实例, 使学生认识到机械基础知识与生活生产实践密切相关, 学好它十分重要, 也十分必要。比如, 我问学生:不锈钢为什么不会上锈, 小小的千斤定为何能够举起上吨重的汽车, 行进中的汽车是如何改变速度的, 自行车的制动是怎么回事等这些在生产生活中都相当常见的问题, 让学生思考。人都具有探索未知领域的天性, 处在成长过程中的职校学生更是如此, 他们对这些问题总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好奇, 但又无法解释。此时, 笔者就适时的告诉学生, 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这门机械基础课, 它就会告诉我们这些问题的答案。这样, 带着兴趣和好奇的心理, 学生就可以很快的融入到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中。

二、根据学生的实际, 科学、灵活地编排教材

教育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授课时要合理灵活地按照教学目标组织教材、编排教材, 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充分的认识学生, 掌握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 才能因材施教, 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其中不仅要清楚学生的基础知识如何, 学生的所学专业是什么, 也要清楚学生的毕业去向。只有清楚了这些, 我们才能够按材施教, 按需施教。才能够提出合适的目标, 目标合适, 学生学起来就容易达到目的, 挫折感就少, 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就可以得到保障。教学的效率才能提高。

由于学生的就业方向不一样, 各个专业对机械基础知识的需求也各有侧重, 所以, 教师要对机械基础的教学内容进行添补或删改, 一增强教学的实用性。其次, 由于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机械基础知识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 技术的精度也越来越高, 这就要求机械基础学科教师, 要能够时刻关注科技发展, 认真研究生产实践与学科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与时俱进, 不断给机械基础学科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使教学内容时刻具有前沿性、实用性、灵活性、先进性。

三、采用多形式的教学方法, 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1. 理论联系实际

专业课不同于文化基础课, 它是从实际中来并且要在实际工作应用的学科。因此在授课时, 笔者就多次采用将实物引入课堂或将课堂搬到实地的方式。比如, 在讲授传动部分的内容时, 笔者曾将一辆变速自行车带入课堂, 通过实际观察和学生的生活体验, 使他们很好地理解了诸如传动比的计算、链传动、摩擦轮传动等知识内容。而在讲授像工程材料、机械零件等相关知识点时, 笔者将学生带到生产车间实习, 当学生们接触到具体的实物后, 再结合书本上的知识, 很快就掌握了各种常见材料和零件的有关参数。

2. 在机械基础的教学中引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虽然上述的实践性教学效果很好, 但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这种形式的教学仍然是有缺陷的, 学生往返于学校与生产企业, 既不安全, 也缺乏实效性。而且本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相当多, 有些知识点即使到现场也看不出什么名堂来, 比如液压传动部分, 大量的液压元件与液压回路都是封装的, 根本就看不到里面的零部件构成和运行情况, 虽然有挂图进行说明, 但挂图毕竟是平面的、静止的, 学生若想通过挂图来理解相关液压元件与液压回路的工作情况, 难度相当大。而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制作的具有声音、动画及交互功能的课件却可以很容易地解决此类问题。

3. 分散难点, 突出重点, 整体提高

中等职校学生基础比较薄弱, 他们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复杂知识的学习常常有畏难情绪。这就要求教师在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吃透教材的情况下, 将难度较大的问题和教材中重点问题按照一定的步骤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 一步步疏导, 然后一个一个地检查回答每个问题, 指导没有发现遗漏, 得到圆满结果。如机械基础铰链四杆机构基本性质这一节内容较为复杂, 知识点也多, 根据这种情况, 就可以将相关内容分解为: (1) 铰链四杆机构中曲柄存在的条件是什么? (2) 如何判断铰链四杆机构? (3) 铰链四杆机构急回特性是什么? (4) 铰链四杆机构死点位置在哪里? (5) 结合实践说出铰链四杆机构应用。分解后学习难度有所降低, 学生学起来就很感觉很容易, 学习自信心就会增强。接下来教师还要把分解的内容连贯起来, 抓住共性, 突出特性, 使内容完整清楚, 条理清晰。如果再配以科学的教法和手段, 就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中等职校 篇2

一、多媒体手段的运用

在课堂上为了更好地创设情境,有时我们还会利用多媒体教学中的声音、图像。如在教授《将进酒》一课时,为了体现文本的豪放大气之势,我就利用多媒体设计了这样一个画面:苍茫的天地之间,独立一人凭窗向远处伫望,高昂着头,左手背后,右手拈须,桀骜之状,不可一世。远处滔滔黄河之水似从天降,滂沱而下,更衬其李白的豪放不羁。在讲授《雨霖铃》一课时,因为《雨霖铃》是一首忧伤的离别词。如何让学生体味忧伤呢?在课堂教学时,首先播放了一首《送别》的音乐,那声情并茂的语言、忧伤缠绵的音乐让课堂充满了一种浓郁的离愁气氛,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去感受这首词的意境。并且在结课前,又播放了一首邓丽君版的《雨霖铃》歌曲,将整堂课的氛围渲染到了顶峰,把学生的情感充分地调动了起来,以至留恋舍不得下课。

二、教师情感的熏陶与引领

语文老师不但要有点文味,更是要随性情的。很多时候,在授课过程中,学生不是被课文感动,而是被老师的语言所吸引,情感所牵动,进而才去关注文本、关注内容,这样就更需要老师要充满情感来教学。在讲授老舍的《我的母亲》一课时,在简单了解母亲的形象之后,我就曾试图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母亲,起初参与的学生很少,表达也不是很自然。于是,我随机做了一段我对自己母亲的描述,因为很真诚,也很深情,这下学生的情感被我激发出来了。更令我意外的是,原先曾一度缄口不言的学生竟争先恐后,纷纷谈自己的母亲,甚至有一个班的男生在谈时声泪俱下,全班说了一节半都还觉得不尽兴。

笔者认为,学生之所以有话可说,一方面是基于对课文的感悟,但更重要的是有了情感的渗入。然而这一过程不只是单纯的认识过程,也不是单一的移情过程,而是学生内心的潜在情感的勃发,是学生全部生命活力的外化,是对课文中包含的思想情感的重新组合和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共同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和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这自然造就了语文课堂的生成,这也才是语文课堂独特的魅力所在。其实,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这样的情感因素值得我们和学生们一起去挖掘、去研读、去体味。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

(一)充分利用课堂阅读。在学习文本时,我们尽量给学生们一个相对完整的自读时间、品读空间,不越俎代庖,不将自己的感受强加灌输给学生。因为学生的个性特征、年龄特征,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同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他们带着个人的生活体验去解读文本,作品中的意境会更丰厚,诗意更浓郁。如教《项链》一课时,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小说续写比赛和角色扮演,把课文续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他们彼此合作、交流之中,出现了很多不同观点,在这些观点的相互碰撞、激发的过程中,将唤起学生丰富而独特的内心感受,从而促成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这是任何版本的教参中都不可能找到的。

(二)注重拓展课外阅读。“如果一个人在中学毕业后要么完全不懂得阅读,要么他阅读的范围只局限于一些低劣的侦探小说,那么他的.内心世界就会变得粗鲁,他就会去寻求‘感官刺激’,而能找到这种东西的地方,是会把一切人性的东西糟蹋殆尽的。”〔2〕我让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或去图书馆,选一些文质兼美的美文和跳动时代脉搏、反映时代进步的时文来读,并要求学生写阅读随笔,每名学生每学期至少写4篇阅读随笔。这样,学生在查找过程中,必定会阅读大量的文章,一方面扩大其阅读量,另一方面也是学生们对于课本情感体验的延展与升华,学做一个重情义的人。笔者认为,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这也不失是语文老师的一项神圣使命!钟启泉先生曾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是具有生成性。”

中等职校数学教学中的艺术 篇3

艺术,常常被人们认为仅令是“蒙娜丽莎”的油画,“维纳斯”的雕像,“黄河大合唱”的旋律,“二泉映月”的琴声。其实,数学与音乐、数学与绘画在艺术感染力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数学是一门艺术,数学教学更是一门艺术。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教学的艺术胜于科学。”数学教学不仅是数学模型的教学、数学思维的教学、数学思想的教学,而且是数学艺术的教学。

中等专业学校的数学课作为一门工具课,是为专业课服务的,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差,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毫无兴趣,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讲究方式方法,提高数学教学的艺术性也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数学概念教学的艺术

数学概念是反映数学对象——数量关系,空间形式方面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数学概念是重要的,概念是基础知识一,它是思维的“细胞”,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恰当地引入概念是理解与运用概念的前提,让学生准确的理解概念是学好概念的关键,“恰当”要求从中等专业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用概念形成或概念同化的学习方法来引入概念,或者将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引入概念。如“长方体的一条对角线与不和它共面的一条棱,教室里的灯管与一扇门上沿着不平行的又不相交的线”等……这就是将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相结合的概念引入艺术,“准确的理解概念”就是要抓住概念的要求与本质,使学生明确概念所指的对象是什么?是数还是形,数形有什么关系?通过正面、反面、侧面全面的阐述概念,真正的把数学概念教学当成一门艺术。

二、服务专业教学的艺术

职校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踏上工作岗位,走上生产(管理)第一线,他们应是“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而不是“科学型”的人才。他们在工作中能否充分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有关专业问题,将是检验数学教学质量的最客观、最权威的标尺。因此职中的数学教学要求应突出实用性,把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放在首要地位;应提高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要求,而降低对繁琐的推理论证,复杂的解题技巧方面的要求;定理、公式的教学一般应着重于理解、记忆与应用,而不是证明与推导的过程及其来龙去脉。

此外,不同专业门类的数学教学要求还应根据本专业的特点而有不同的侧重点,同一内容在不同专业班中亦应有不同的要求。如三角部分内容对财经类专业只要“了解”一下即可,而对机械电子类专业则应有较高要求,教师必须要对教材的使用进行艺术处理,做到顺序合理、详略得当,切合专业实际。

其次,中等专业学校不同专业的生源差距甚大,教学要求亦应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的实际情况予以恰当的调整。这些情况决定了职中数学教学的要求应有一定的灵活性,不宜过死。

三、数学模式的构建艺术

在长期的职校数学教学中,我们发现职校生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比较差,往往只对直观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模拟法)很感兴趣。这说明,职校生的思维发展进程滞后于普高生,他们的思维尚处于由想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只能是由直观到抽象。因此,职校数学要构建的教学模式应该是:直观引入—讲授深化—训练提高。或边直观引入,边讲授深化,边训练提高;或先讲授新知,再随即直观印证,最后训练提高。

直观引入。工、农专业要充分利用实验室、实习基地,让学生看演示、参观或动手实验实习;财会、文秘等文科类专业要充分利用模拟室、算具、案例等,让学生见(闻)具体实例,看演示、动手操作。总之,通过直观方式,让学生感知所要学的东西,给他们生动、鲜明的印象。

讲授深化。在直观引入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对直观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然后,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作适当点拨,最后系统归纳,让学生深入理解和初步掌握所传授的知识。

训练提高。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训练或练习(在实验室、模拟室、实习基地进行),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这种模式既符合中等专业学校培养目标与学生思维特点,又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实践—认识—实践的规律。在教学实践中既是可行的,又是有效的。

四、数学内容教学的内涵艺术

正如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一样,数学和音乐也都是思维的载体,更确切一点说,数学本身就是思维的艺术,有一位数学教师问全体学生:若a、b两数满足ab≠1且3a2+4a+2=0,2a2+4b+3=0,求a/b=?一位学生通过短时间的观察与思维,不到半分钟学生就回答出a/b=2/3。究其原因:此学生充分挖掘出了数学思维中的内涵艺术,这位学生的思维过程是这样的:a/b≠1说明 a≠1/b,a是一元二次方程 3a2+4a+2=0的一个根,1/b也是同一方程的另一个根,从表面上看,已知条件的系数互为倒排数,而 3(1/b)2+4(1/b)+2=0,造成系数排列的差异,a·1/b是两根之积,才有那么惊人的速度说出答案。这说明数学思维不是主观强加的,是客观存在的,数学内容教学的重点是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中等职校 篇4

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通过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活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熟练地处理各项基本的经济业务,为毕业后从事实际会计工作打下良好的会计理论和操作基础。怎样才能够全面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在市场经济下的竞争力?

一、对会计专业教学的几点建议

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会计学科的知识变化很快,传统目标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会计职业发展变化的需要。

(一)在抓好常规教学的同时做好“育人”工作

课堂教学是是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摇篮,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舞台,是锻炼学生生存本领的阵地。要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效率,更好地教书育人,就必须深入研究课堂教学艺术。在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中还要对学生不断的进行思想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职业教育的未来,对学生自身意味着什么,分析就业前景,同时举现实生活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进行教育等等,使学生改变对职业教育的误解,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增强自豪感,以便更好地开展职业教育。

(二)加强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众所周知,我国加入WTO后,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期,我国经济逐步与国际经济接轨,许多与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经济政策、会计制度等内容都发生了重大地变化,如果会计专业教师不能及时吸收掌握这些新的规章制度,在讲授专业课时就无法把最新的知识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因此,要注重教师的专业学习、职业培训,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合理知识结构和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队伍尤为重要。

总之,教师要在平时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以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专业理论课教师要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实践课教师不断学习专业理论,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从而避免智能结构单一,难以适应现代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情况。此外,要多向有实践经验的职业教师学习,多去听课,多参与评课并积极参与交流活动,并努力在自己的课堂中实践,以提高自己的驾驭课堂教学能力。

(三)采取适宜的教学教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积极转变传递—接受教学模式以及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学习空间,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模式,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走出课堂,转变师生角色,为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创造有利的教学环境。比如:实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与传统教学方式完全不同的新型教学方法。会计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会计案例,让学生把所学习的会计理论知识运用于会计学习的“实践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会计教学方法。会计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只有将其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学好。会计案例教学无疑是理论和实践性的契合点。会计案例教学法既注重会计理论教学环节,更注重实验教学环节,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决策,变学生被动听课的过程为积极思维、主动实践的过程。

(四)建立会计(手工和电算化)模拟实验室

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专业应建立两个实验室,一个是手工模拟实验室,主要用于手工会计的实验,另一个是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主要用于财务软件的演示应用与练习,且在实验室中备有各种商品化财务软件。这样既有利于学生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进行财务软件的演练,又利于教师的案例教学。一方面教师课堂教学的知识输出量增加,教学效果会大大提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运用将会得到普及,会计电算化事业的蓬勃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而实践技能是会计电算化工作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技能,这一技能的重要源泉就是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教学。应当指出的是,在会计模拟实验室的建设上,应突出仿真性。对学生进行课程实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其操作技能,提高其职业能力,这样会非常有利于学生适应今后实际工作的需要。

二、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今后企业的会计不再是从事单一的记账、算账、报账工作,因为,这些原本繁琐的工作将被电算化所替代,那么会计人员可能会从事一些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企业认为会计专业学生缺乏的知识分别是企业管理,中文写作,财务管理,电子计算机,生产管理方面的知识,致使学生不能站在经济学,管理学科角度审视理解会计。

中等职校 篇5

助学金专项清理工作会上的讲话

(2011年4月21日)

同志们:

今天的会议,主要是贯彻落实全省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理和检查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省、市《关于对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困难学生国家助学金专项清理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刚才,胡仁其书记对我县开展中等职校困难生助学金专项清理工作进行了部署安排,责任明确,措施具体,讲得很好,希望相关部门和中职学校要按照讲话精神,在清理工作中认真抓落实。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近年来,中央和省市先后出台了很多惠民政策,在中等职校困难生资助上,政策倾斜力度也不断增大,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农业农村发展。同时,相关部门也通过各种渠道增加惠民资金投入,创新资金使用管理机制,努力提高惠民资金使用效益,极大地增强了我县农业的发展后劲,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农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在惠民资金和中职助学金的使用管理上,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资金截留、挪用时有发生,“跑、冒、滴、漏”现象在个别部门和学校依然存在,资金使用效益不高。这其中,门、中职学校和各位检查组成员要围绕这两项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步骤,明确工作责任,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工作任务,及时将工作开展情况报送县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是要突出重点。这次“两项工作”采取重点检查和普遍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省、市《实施方案》明确规定,自查面必须达到100%,重点检查惠农资金和中职助学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我县是省定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拉网式检查试点县之一。同时,市纪委将对县职业教育中心和鄂南技校进行中职助学金发放情况进行重点检查。相关部门和各中职学校务必要结合自身实际,既要全面清理自查,确保不遗漏,又要准确把握重点,富有成效地开展工作,确保经得起省、市的检查。各位检查组成员务必要站在全局的高度,认真开展检查工作,做到不漏一项惠民政策,不漏一所学校,不漏一个学生,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和资金安全。

三是要严格执法。严格执纪执法是开展“两项工作”检查的基本原则,也是清查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相关部门和中职学校不得以任何借口、任何方式阻止或干扰检查,对恶意影响检查工作正常进行的,将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乃至法律责任。各检查组成员对自查和重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责成相关部门制定详细整改计划,落实整改责任,限期整改,并及时报送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并要坚持以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为准绳,对在检查中发现违规违纪的,要

2、各检查组成员要自觉遵守检查工作纪律,自觉维护自身形象,以良好的形象和务实的作风赢得群众的信赖,以求真务实的作风保障“两项工作”检查取得实效。对工作不负责任,推诿扯皮、玩忽职守,造成不良后果的,要严格追究责任。

3、各检查组成员要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自觉接受农民群众和被检单位的监督。同时,我们将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对在“两项工作”检查过程中表现较好、工作扎实、成效显著的进行表彰;对工作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的,给予通报批评。

同志们,开展“两项工作”检查,目标已明确,任务已下达,责任十分重大。希望相关部门和各位检查组成员按照县纪委监察局的统一部署,紧密配合,通力合作,勤政务实,扎实工作,确保检查工作取得实效。

中等职校 篇6

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表明,价值观的形成主要体现在学生对这种价值对象的认识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情感从无到有,从微弱到强烈;行为从被动到积极主动。从不稳定到稳定;最后,对价值对象的认识、情感、行为协调统一,才标志着价值观的形成。个体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内在心理机制上遵循着“价值理解——价值认同——价值选择——价值整合”的路径。因此,笔者以为,中等职校可以采用以下策略对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

一、遵循价值观的形成规律

价值观的形成有其自身的规律,正确认识人的价值观形成规律。是科学有效地进行价值观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人的价值观是根据个体的生命经历和社会经验所得到的感受和体验不断生成的。对中职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必须遵守这一客观规律。对于学习者主体而言,个人价值观的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在认知层面,形成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科学理解和正确认识;在情感层面,通过价值观评价形成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肯定或否定情感;在践行层面,依照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应然要求去实践。认知是基础,情感是动力,践行是目标,三者构成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缺一不可。价值观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价值观实践活动,在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价值观的评价选择能力和参与价值观实践活动能力,进而不断提高个人的社会化水平。

二、准确把握教育时机

准确把握教育时机,在最有效、最易发生作用的时机对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立竿见影的效果。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内容比较丰富,不同的教育内容有着其自身的教育时机。如,职业认知教育、职业生涯设计应主要安排在学生刚进学校之后,即一年级第一学期;职业定位指导、就业心理辅导等则应安排在学生学完了专业课程、掌握了本专业相关技能,准备到企业一线顶岗实习之前,也就是二年级第二学期:职业素养的养成要贯穿整个学生学习的全部阶段,等等。不同的阶段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或者说不同的教育内容要在一定的教育阶段实施,否则就很难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就会严重影响中职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

三、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

价值观的形成伴随着很强的情感因素,职业价值观教育应该伴随着心灵的教育。首先教师要有积极饱满的情绪。上课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决不带着任何怒气和怨气走进课堂、走近学生,而是满怀激情和愉悦步入课堂。其次要多与学生沟通情感。师生情绪的积极互感和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学习活动,进而使师生之间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能使价值观在轻松自然、和睦愉悦的气氛中逐步形成。

教师要尽量多一些微笑,多一些尊重,多一些赞美与激励,不管学生的反应快慢,都要一视同仁。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心理坦诚、真诚的氛围,学生才能静心体验,在宽松的氛围中说出自己的真正想法与真实感受。若失去了这一良好的氛围,便失去了真诚对话的前提,也就失去了师生交流、互动、分享各自价值观的基础。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从价值观教育教与学的要素来看,教育者要为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学习途径和学习情境。要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最大可能地挖掘其学习潜力。要设计好学习者价值观形成的整体流程。这一切都归结于一点,就是在职业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贴近学生生活、学习和将要从事的工作实际的实践活动。活动是载体,同时也是职业价值观形成的根基所在。根据教育内容与时机,要考虑安排以下一些活动,以便学生的职业价值观逐步形成。

1.职业认知教育

新生入学之后,学校要尽早开展专业认知教育活动,最好是安排在开学后的第一周。这个教育活动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也可以以专业部为单位,专业带头人或班主任老师要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生动幽默的语言。分别就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硬件设备、师资力量、就业去向以及将来的职业发展等学生密切关心的问题。深入浅出地向新生作详细的介绍,并注意不失时机地与同学们开展互动。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及时引导新生进一步了解本专业,增强专业认知。同时还能帮助他们提高专业学习兴趣,尽快完成角色转换,为迅速融入职校生活奠定基础。

随着专业课程的开设。学生开始慢慢熟悉有关专业基础课程,也从高年级同学那里听到一些关于自身专业的东西,学生对专业工作现场、具体工作过程和工作产品等都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因此,在新生入学3~6周的时候,学校要安排一次专业见习活动,让学生看一看学校内部的实训中心,尤其关于自己专业的实训室。如条件允许,可再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看看真正的生产一线,使学生从更深层次了解自己的专业。

2.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进行相关的职业特点、从业要求、职业道德等内容的教育外,学校还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使得他们对自己一生的职业有个整体规划,这对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很重要。这项活动可以分两个阶段进行,先由教师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设计:然后进行同一专业同学的职业生涯设计展览。这项工作可以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过程,其最基础的工作首先是要知己,要充分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结构、个人特质、优势与劣势等。只有这样,才能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选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路线。

二是帮助学生评估职业机会。要让学生知道,每一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只有对这些环境因素充分了解,才能使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实际意义。要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各种职业机会,尤其是一些热门行业、职位对人才素质与能力的要求。深入了解这些行业与职位的需求状况。结合自身特点予以评估,才能选择可以终生从事的理想职业。

三是指导学生选择职业目标和路径。要让学生知道,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是制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和选择职业发展路径,对自己的优势劣势要有个清晰的判断,对外部环境和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素质要求也要有个客观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短期目标、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

四是帮助学生灵活调整。影响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

的因素很多,有些因素甚至是难以预测的。因此,职业生涯规划也必须不断地予以调整。具体包括职业的重新选择、职业生涯路线的重新选择等。在这调整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给以点拨指导。

3.榜样示范教育

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在职业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学校德育工作部门和就业工作部门要根据价值观形成的不同阶段。把握教育时机,指导学校社团开展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先进人物的榜样作用,要认真组织学生参加“我爱我的专业”征文与演讲活动、“优秀毕业生报告会”、“技能大赛”等活动,以此不断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务实的工作态度,从而使他们逐步形成既适合本人特点又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要求的职业价值观。

4.开展心理辅导

就目前的中职生源来看,大多是初中学业的失败者,不少同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自卑感强:二是缺乏自制力;三是意志薄弱;四是心理麻木;五是心理焦虑,缺乏上进心,等等。这些心理发展的现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职生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中等职校要针对中职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开展针对性的辅导工作。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客观认识面临的问题。全面分析自己和社会周围环境中的资源,既要看到事物不利的方面,也要充分认识有利的方面,个体认识提高了就会调整消极情绪。其次,学校就业推荐部门要尽可能多与企业联系,尽可能详细地掌握企业用人信息。及时提供给所需学生,并优化就业推荐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心理氛围。要帮助学生调整他们在就业方面对自己、对职业、对企业以及对社会的一些不恰当的认识,分析自己的能力特点和个性优势,帮助其消除非理性认知对自己情绪的困扰。减少或消除他们的担忧,增强自信心和勇气,降低焦虑,以一种积极、乐观、自信、平和的心态参与就业工作,以便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对于在就业中受挫的同学,一方面要教育他们正确了解当前的社会现实,敢于面对现状。另一方面又要教育他们摆正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优势。敢于去竞争,形成主动参与、积极进取的就业意识,认清社会需要,把握市场信息,把就业过程看成是一个进取、创业、开拓的过程,是一个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掌握自己的命运、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

五、引进企业文化

校园文化对中职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既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及其相应的社会主导文化相适应,同时自身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并以其鲜明的导向性、广泛的参与性、内在的凝聚性、强烈的时代性以及独特的调适和规范功能,在渗透和整合健康积极的职业价值观中居重要地位。中等职校的校园文化又是一种特殊的校园文化,它不但具备一般学校校园文化的导向与规范功能。还要引进企业文化,模拟企业场景,介绍企业制度,宣传企业精神,使学生没进工厂,先临其境。良好的中等职校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它影响着中职生的思想感情、道德水平、价值观念等。潜移默化地改造着他们的内心世界和职业价值观。

中等职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企业文化,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要强化学校秩序环境。通过科学的管理、完善的制度、健康活泼的集体活动来营造一种健康、活泼、有序的文化氛围,体现校园文化的时代特色。

二要完善学校的人际和舆论环境。通过多种形式,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形成健康的舆论导向和有凝聚力的校园精神,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

三要注意让校容、校貌体现企业气息。在学校醒目位置树立有关企业先进人物的塑像或张贴优秀毕业生的事迹介绍,营造一个有利于中职生职业道德修养的良好氛围,使之受到积极的感染。

四要渗透企业文化。在教室、实习车间布置一些本专业知名企业的发展历程、专业介绍、本专业优秀毕业生介绍等,或者在学生实习时把班级按照企业车间、班、组的管理方式予以管理,改班长为车间主任、劳动委员为安全员等。使学生在学校就能体验到企业的管理。有利于尽快实现学生到企业工人之间身份的顺利过渡。比如,在汽车专业教室两边的墙壁上张贴几张名轿车的彩色照片,在教室后面“读书角”处悬挂几种如《汽车情报》、《汽车族》、《汽车之友》等关于汽车的杂志,让学生一走进教室就能感受到汽车的气息。还可以组织学生阅读知名企业的《员工手册》,让学生尽早了解企业对员工道德要求,行为规范要求,树立起职业意识;举办“优秀毕业生报告会”、“优秀毕业生成才之路展播”,编印《本校优秀毕业生成才先进事迹册》等活动,以使广大师生形成积极、健康的职业价值观。

中等职校 篇7

教案怎样设计,常常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并无固定的模式可套用,就中等职校而言,专业课教案的撰写,更是一门学问。下面,笔者以《机械制图》学科为例,简单谈一谈专业课授课教案的设计:

一、教案的“四备”

《机械制图》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及工程技术类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有着极为成熟和丰富的教材体系和教学风格,各地区对该课程的教研活动非常重视,可以说是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中最为成熟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1、备大纲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首先要深入研究教育部在2009年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教学大纲》,明确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和基本要求,掌握各章节的教学内容,分析大纲与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

必须以《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教学大纲》作为《机械制图》教学的“法律依据”,该课程教学成功与否,应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进行检查。

2、备教材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基本依据,是直接为培养目标服务的。教师必须吃透《机械制图》教材,了解全书的内容及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所授专业的要求来评估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在此基础上,再具体分析、确定每一课题的教学目的,特别是重点、难点、疑点,并进一步安排教学过程和组织教学内容,按照基础模块、实践模块、选学模块的要求进行安排。

《机械制图》总是配发相应的《机械制图习题集》,因此教师还应事先做好习题解答,确定布置习题的难易程度、数量等。对教材、习题应达到懂、透、化的境地,在钻研教材的同时,还要收集有关的参考资料和生产实践中的实例,例如来自生产一线的零件图、装配图等,以进一步补充、丰富讲课的内容。

3、备学生

《机械制图》是一门比较特殊的课程,刚起步时,学生的兴趣非常高,相互之间不会有明显的差异,但接触到点线面投影时,差距会开始逐渐显示,进入组合体部分则可能出现明显差距,部分学生甚至表现出“厌学”、“怕学”的情绪。这就要求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文化基础、接受能力、学习习惯、思想状况和个别差异等,在教案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场景和作业。

在教案设计中,教师必须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灌输学生养成规范的制图习惯、自主学习的习惯、应用标准的习惯,渗透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提高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4、备方法

在《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中,很多教师还跳出教师讲、学生听、讲后练、练后讲、讲后评的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填鸭式灌输多,启发式引导少;对投影理论讲授深,绘图能力培养浅;对解题的正确率要求高,对标准的应用低,凡此种种,都是教学中经常暴露出来的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却很难得到纠正。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案设计中,除传统的教学方法之外,更要引入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例如新内容前设计场景、导入视频,演示时设计Flash课件或HTML5网页,师生解题时设计电子白板等。

二、教案的内容和形式

教案是一套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的简称,是备课的结果,是教学的书面指导文件。一般来说,教案有扉页和续页,扉页的内容这里自然不用多介绍,《机械制图》教案的重点应该是续页,续页上教案设计的格式有以下几种主要形式:

1、图文并举式:

图片和文字内容穿插进行,图片主要是例图及步骤图、分析图等。

2、图文分开式:

图片和内容分开设计,分别占1/2或1/3不等,可视具体内容和习惯确定。

3、一分为三式:

两边各占1/8左右,左边注明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右边注明教法及备注,中间为教学内容,注意图文并茂。

4、一分为二式:

左边注明教学内容,占5/6左右,右边占1/6左右,侧重于教法与说明。

5、自由式:

依教学内容而定,各种格式穿插运用,例如基础模块的部分章节可采取小组形式的合作学习,综合实践模块的部分章节可采取测绘的形式学习,那么教案设计在这方面势必有所体现。

三、教案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机械制图》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应当把它作为技能训练课,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作图技能。在制图教学中,应结合传统的实物、模型、挂图等教学手段,创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链接功能,扩充课堂信息量,调动学生的“立体思维”,提高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方面,深思熟虑、精心策划、精讲多练、不断创新,以最佳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拓宽学生的读图、作图的技能知识和水平。

在设计教案时,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必须在“四备”的基础上设计

俗话说,学有规律,教无定法。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前述的“四备”进行设计,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创新,才能不断地提高《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

教案决不是对教材简单的重复或缩写,也不是抄写教学参考书。教材是教材编著者的知识和成果,而教案应该是教师对教材进行消化以后,把教学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按自己教学组织的顺序编制而成,教案付出了教师的心血,是教师对教材的再加工和再创造,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机械制图》教案更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3、繁简要适当

教案有繁有简,但繁简要适当,过繁的教案,不仅设计教案花费的时间过多,在教学中也易出现照本宣科的毛病;过简的教案,往往会使教学内容讲解分析不透,使授课内容显得干瘪而空洞。《机械制图》的教案更是如此,不同的章节,教案的繁简程度也不一同,有些内容的理论性和规范性比较强,例如标准部分;有些内容的实践性比较强,例如点线面部分;有些内容的发散性比较强,例如补图补线部分,这就要求教师采取多种不同的形式进行设计。。

4、教案要兼收并蓄

由于《机械制图》的相关内容比较固定,特别是一些涉及标准的内容和章节,更是讲究规范性和严肃性,不允许自由发挥。因此在设计教案时,必须参考国家标准和其他有关教材,查阅有关资料,以开阔教师自身的知识视野,拓展和诱发设计教案时的创新思路。

教案是课前一种教学设想的方案,能否行之有效,还得经受课堂教学的检验,因此每教完一次课应及时回顾小结,检查教学效果(从授课时学生的表情,课后学生的反映以及学生的作业等方面去分析),及时地写出本教案实施的得失体会,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改进教法,以便“推陈出新”,使教案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浅谈中等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8

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人们的思维、观念、需求, 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也给学校教育和学生发展受到了冲击和挑战。中职生大多数是高考落榜生, 不想读高中的学生, 初中升学无望, 提前分流的学生;初中毕业后想学技术的学生, 家长管不了或没时间看管的学生。他们是一个特别需要关注的特殊群体, 年龄一般在15~18岁之间, 正值青春期, 最容易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的时期。因而,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违纪违法事件时常见诸报端, 中职生的教育管理一直是学校管理层最为头疼的事情, 中职生的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 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 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2 中等职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2.1 心理健康教育是中等职校生走出心理困惑的前提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持续的心理状态, 就是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 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 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1]。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初中毕业后, 没有考上高中, 而选择学习技能为主的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学习基础比较差, 同时, 父母的要求较高;学习悟性较差且成绩一般, 动手能力不强, 导致各种技能没有很好的掌握。面对当前就业要求比较高的情况下, 就业压力急剧上升。因此, 他们在学习和生活, 心理意识、交往、择业以及成长等方面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 不知道找谁倾诉, 寻找不到积极有效的方法解决, 如果这些没有及时得到解决, 随着时间的沉淀, 这些困惑或问题日渐严峻。

心理健康教育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做铺垫。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 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 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自我调节的关键。因此,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 还要通过心理辅导、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动力。心理健康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独特的功能。心理辅导可以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适、应付挫折, 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条件。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 互为前提的, 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2.2 心理健康教育是增强职业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关键

有人曾对840名职校学生做过一项调查, 结果表明, 他们当中在小学到初中从未受到表扬的比例为79.16%;从未当过班干部的为14.41%;学习成绩居中下游的为86.6%;上职校是为混毕业的为25.05%, 作业经常不完成或从来不完成为16.76%, 课余时间看书学习者为12.97%, 对学习缺乏自信者为1.89%, 对今后生活毫无打算者为7.58%[2]。在这种情形下, 对中职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也是摆在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职校中, 德育虽然也逐渐被重视, 一直强调要不断然加强, 许久未见成效。要想增强职校德育的时效性, 则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前提, 两者相辅相成。

而长期以来, 中职生的德育工作中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 从而使许多教师错误地把学生所有的问题 (包括心理问题) 都归结为政治思想道德问题;甚至认为解决学生的问题只有需要靠德育就可完成了。教师过高估计德育的功能, 有时反而使德育陷入一种隔靴搔痒的尴尬地位, 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运用正好弥补了这些的不足。

2.3 心理健康教育与中职生的社会化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人的社会化过程, 也就是形成和发展对于社会的认识过程, 使他们逐渐在不同程度上学会为人处事, 不断完善自己。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此外, 与中职生一起竞争的高学历的毕业生越来越多, 中职生面临巨大的生存挑战, 使其从入校到毕业前, 心里时刻怀揣着一种潜在的危机感, 社会上各种激烈的职业竞争, 致使中职生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

近年来, 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 我国学校教育和学生发展受到了冲击和挑战。在这种物欲横流的时代, 赌博较为盛行的状况下, 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学习尤为重要, 及时的将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化为动力是必行之路, 此时, 老师, 同学的指导、引导尤为重要。老师不断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学生学会使学生更有效、更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 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 预防问题发生、关爱他们, 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3]。

3 中等职校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的职校生, 而此时是他们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 也是最容易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的时期。他们的心理问题主要反映在学习、情感、个性、人际关系等各方面[4,5,6]。

首先, 在中职校里, 职校生的心理问题大多表现在学习目的性不强;学习方法不当;学习积极性不高, 由于基础较差, 认知能力水平较低容易产生着急、焦虑的现象等等。然而, 学习是中职生的第一任务, 把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学到手才是他们真正的要做的。学生面对这些目的显然表现得力不从心, 无从下手。职校教育阶段是职校生学习与发展的黄金时期, 而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也是职校生最普遍、最常见、最突出的心理问题, 学生的厌学、弃学、逃学问题处理不好, 将导致一系列的后果[7]。

其次, 在情绪情感方面, 职校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应有的高尚追求、适应能力较差、自尊心强易受损、依赖性强等。这些不良心态也使得他们难以拥有一个健全人格和振奋向上的个性面貌。当初涉情感之域, 懵懂的年纪, 青涩的恋情, 早恋的情感稍稍处理不好, 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经常吵架, 到一定程度就开始埋怨谁付出的多, 谁付出的少, 之后便闹分手, 学习的情绪大受影响, 有些人甚至因不甘被甩, 还会预谋报复对方的极端心理。

再次, 在自我认知方面, 职校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自卑自贱的心理严重;自我中心意识过强;自私自利心理普遍存在等。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我的心理、身体、行为及自己与别人、自己与社会关系的意识。相当一部分职校生缺乏合理的自我意识, 自我评价不当,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较为突出。中职生不懂得如何审视自己, 正确认识自己, 定位自己的人生目标加剧了他们在自我认知方面的内心矛盾。

最后, 在人际关系方面, 职校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社会交往不得当;异性交往处理不当;与老师的交往缺乏信任感;过分沉迷于网络等。职校生的人际圈大多数是父母、同学、老师、朋友的交往, 而其中对于身边的朋友有些人总会抱以猜疑的态度, 个别学生猜疑心理较突出, 往往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审视他人和看待外界事物, 看到别人议论, 就认为是在讲自己的坏话。还有一部分学生与老师、父母的沟通障碍长期存在, 彼此的心结没有解开, 交往上更是无法敞开心扉, 直面矛盾, 让心与心零距离接触。而职校生的人际心理问题也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 而今天随着网络信息化日益普及,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疏远, 电话、QQ聊天、微信语聊等等代替了昔日的促膝长谈, 这也使得中职生的心理问题进一步加重。

4 做好中等职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切实、深入、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已然成为当前中等职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教师对学生尊重、理解, 学生就不会出现恐惧、焦虑、愤怒或不安情绪, 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都有帮助。因此在职校教育改革中, 课程、教材、教法固然重要, 但通过尊重信任、友善真诚、换位思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将会为教育带来更为理想的效果。

4.1 要尊重信任学生

尊重是心理辅导的基本条件之一, 是真正理解学生的基石。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 承认自己所作所为。在实际教育过程中, 当一位教师对学生有了基本的尊重与信任, 他就会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尊严与价值。如果不把学生当做真正的个体, 总带有色眼睛看人, 批评人, 学生肯定委屈, 怨愤, 不服气, 进而不听教育。因此, 老师不但能欣赏学生的成就和优秀的一面, 而且有能力去体谅和接纳学生的过失、困惑和迷乱[7]。这样, 有助于中职生建立信心, 肯定自己, 觉得自己还是有可以有作为的, 没有放弃自己, 心理问题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 老师应该以积极的态度、肯定的心态和全面客观的看待学生, 不要因为个人的喜好、学生一时的落后或行为偏差就对学生形成偏见, 不予关注, 甚至完全弃之不管。只有让学生感到受到肯定, 爱护、尊重、信任了, 才能使他们产生信任感、安全感, 并要求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勤奋的拼劲去做事, 做人, 才有可能成功。

4.2 要友善真诚对待学生

真诚理解是尊重的具体表现, “友善真诚”可理解为老师在学生面前亲近友善, 不摆架子, 不故做姿态, 不自以为是。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 教师能回答多少是多少, 能帮多少是多少。坦诚相待, 真诚以对是在与学生交流中最基本的要求, 否则学生会感觉到老师根本不把他当做一回事, 爱理不理。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切身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所在, 自尊心和信心得到肯定, 才会敞开心扉跟你交流。

4.3 要换位思考对待学生, 切身为他们着想

教师应懂得换位思考,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人与人的交往是相互的, 你怎么对待别人, 别人是能够感觉出来的。因此, 在教育过程中, 老师要设身处地为学生想一想, 了解他们的感受, 用他们的眼光来看待事情, 多体谅他们, 这样就能够很好的跟他们沟通, 为他们服务, 取得他们的信任, 为进一步教育做了很好的铺垫。

4.4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职校生由于正处于青春期, 兴趣广泛但又不成熟, 喜欢结交不同朋友, 讲义气, 往往思想偏激, 不能正确认识与处理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不能正确处理好个人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与冲突, 各种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成熟。同时, 由于他们的判断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差, 对不健康的文化不能自觉抵制。因而, 在教育的时候, 老师应该循序渐进的、一步一步的开展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通过典型事例、班会、辩论会、主题讲座、影视评论和案例分析会形式, 启发引导学生, 帮助他们认识人生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 客观地、全面地看问题, 保证心理反应的适度, 防止各种心理偏颇的发生。

4.5 引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必要环境因素, 这不仅可以满足学生交往的需要, 发展他们的友谊, 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同情和合作精神。

中职生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家庭情况, 带有各自的生活习惯和学业期待来到职校。新型人际关系的适应是他们面临的重要问题。既有师生关系的理解, 也是同班及宿舍的相处, 还有异性交往的适应等, 如何去适应这样的人际关系是他们首要做的事情。首先, 学会友善地和别人相处, 在交往中多一些真诚和鼓励, 少一些怀疑, 猜忌;同时要尊重他人, 信任他人, 注意聊天倾听的方式, 多与对方互动, 探讨。此外, 不把自己的意志和见解强加于人。实践证明, 有好的人际关系就会有好的心情。同时, 要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并在活动中表现自己, 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 既可以提高自己的组织、领导能力和表达能力。又可以体验活动给我们带来的友谊与快乐[8]。

此外, 学校应该开展各种集体活动, 增加他们与同学友好交往的机会。教师及时的对学生的情感态度给以肯定, 学生会看作是集体乃至社会对他们的评价, 尤其是教师肯定的评价会使学生由此获得心理满足, 并在这种满足中发展自我价值感。

4.6 加强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实施心理辅导教育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阶段是完善学生自我意识, 增强独立自主能力, 健全学生人格的关键时期。因此, 学校应该加大开展心理咨询, 多聘请专业的老师为学生服务。开设心理咨询电话热线, 全方位的为中职生心理服务。定期为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疏导, 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 前途职业指导等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 使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

同时, 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 要注意引导学生不断提高注意思想修养水平, 它对学生高尚品质、人格和情操的形成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逐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此外, 这些举措也会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 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 中职校都应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教育教学的目标和计划中。

参考文献

[1]汪艺.浅析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5 (09S) :106-107.

[2]葛雅萍, 魏林灵.在教学中重塑中职学生的学习自信[J].中等职业教育, 2005 (12) :20-22.

[3]熊兢.对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0 (1) :96-98.

[4]蒋大伟, 石忠男, 张素玲, 孙玉斌.不容忽视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5 (24) :157-158.

[5]韩媛媛, 陈家麟.浅析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J].教育科学研究, 2005, 4:51-54.

[6]李惠文.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9:125-127.

[7]李红.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13 (1) :35-36.

中等职校 篇9

一、原因分析

1. 部分学生来校就读并非自愿。

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初中时成绩很差, 就已经有了不想继续读书的想法, 有一部分学生甚至连中考都没有参加过 (就是所谓的“分流生”, 初中学校为了不影响升学率而只给其毕业证, 不让其参加中考) , 但迫于家长的压力, 不得不选择一所职业学校就读, 自己所学专业有时也是家长为其选择, 根本谈不上喜欢。所以来不来上学根本“无关紧要”, 甚至犯了错误学校劝退正中其下怀。这部分学生就成了“逃课主力军”。

2. 学生文化基础差。

由于近几年大学扩招, 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也日渐升温, 从而导致了“普高热”的出现。成绩好的与成绩一般的学生全都挤进了普高, 甚至连成绩较差的学生都想方设法去了普高, 给职校留下的就只有差生中的差生了。

3. 学生自律能力差。

中职学生没有了初中那么大的学习压力, 思想开始放松, 家长也认为他们没有考上好的高中, 所以对其要求也有所放松。当前学生大部分是90后, 独生子女占大多数, 从小生活条件比较优越, 在家人的溺爱中长大, 使其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自律能力差。

4. 社会环境变迁, 客观上“恶化”了教育的外部氛围。

5. 课程设置理论性太强, 实践操作太少。

二、解决措施

1.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往往会偏爱“表现好、成绩佳”的学生, 对他们寄予厚望, 教师积极正面的暗示会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自信, 引导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 形成良性循环。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细微进步, 并及时予以赞扬, 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一些困难, 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要坚信“好学生是表扬出来的, 不是批评出来的”。

2. 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建设。

班主任是学校最直接的学生思想工作者。一个班的班风和学习风气如何,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班的班主任。学校要根据实际需要, 聘任有一定学历且富有思想工作经验的人才担任专职班主任, 用所有的精力去做学生工作。

3. 健全与家长的联系制度。

要在学校与家庭之间建立合理而有效的沟通机制。首先在学生入学时, 班主任要留下家长的联系方式, 要不定期地与家长沟通。在沟通方式上也应注意方式方法, 最忌只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才与家长联系, 而更应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进步的信息。这样才能取得家长的信任, 才能让家长更好地配合学校工作。

4. 适当降低文化课难度。

笔者观察发现, 逃课最严重的现象往往发生在文化课上。这主要是中专的文化课较初中难度提高了, 可学生特点却是初中知识掌握得也不是很好。有的学生中考时“语、数、外”三科考不到100分, 更别提令其头疼的物理、化学了。在文化课教学中就会出现“学生听不懂, 教师教得累”的现象, 最后导致“学生不愿学, 教师不愿教”的情况发生。如果适当降低文化课的难度, 将学生初中没学会的知识抓重点进行补充, 学生就不存在学不会的现象, 教学就更容易开展, 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厌学逃学”现象当然会减少很多。

5. 注重实验实训教学。

职业学校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地方, 过多过难的理论教学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在学科设置中, 更应注重实验实训的教学, 这就要求学校投入更多资金来完善硬件设施。学校可根据专业设置情况建立自己的校办工厂, 采取边学边实践的教学模式, 以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课的兴趣。

6. 拓宽就业渠道。

由于人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 “就业难”已成为职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校须主动出击, 帮助学生联系用人单位, 学校专业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尽量做到校企合作, 入学就签订就业合同, 学习成绩合格可到企业就业。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正确的终身学习的观念, 让学生明白当今社会, 真正需要和看重的是素质, 而不仅仅是学历、文凭, 教育学生要树立信心, 把握在校的时间, 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会学习, 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 我们要结合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力量, 本着“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 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理念, 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 把学生从“课外”引进“课内”, 纠正“厌学逃学”学生的偏差行为, 积极探索新时期、新形势下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积极探索新思路、新举措, 立足现实, 面向未来, 开创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在我国建设进程中做出新的贡献。

摘要:由于“普高热”的产生, 中职所招学生素质越来越差。“厌学逃学”现象在中职学校越来越严重。本文对此现象进行了原因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结合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力量, 采取正确的教育放式, 纠正“厌学逃学”学生的偏差行为。

中等职校 篇10

一、学生学习的基本状况

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 实际大都是教师表述、表演的课堂.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更多的是注重教师是否完成了教学的既定目标, 学生很少有参与权, 即使有也大都是无充分准备的, 是配角.

对于学生的情况, 也不容乐观, 现把2007, 2008年第一学期学生的三种学习状态统计如下:

1. 上课无精打采、有时甚至打瞌睡的学生比例达4.2%.

2. 从未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比例达62.5%.

3. 期末考试学生不合格率比例达12.5%.

针对这种状况, 看来实施教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以改变这种不良局面.

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笔者吸取了我校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的成果, 应用“4”+“1”+“1”模式进行教学, 即“知识系统教学”+“数学史识思想”+“学生数学活动”.

1.“4”———“知识系统教学”.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教学, 以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我认为这依然是重点, 我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中特别强调以下三个方面: (1) 分配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之前, 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 怎样完成任务, 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与此同时, 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 促进学习的迁移. (2) 合作探究.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 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 每名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 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这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 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 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 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 做到心中有数. (3) 全班交流.让每个小组的组长代表本组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以便了解每个小组学习的情况, 同时注意了解每个小组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 可以请其他小组介绍解决办法.

2.“1”———“数学史识思想”.

链接数学家的爱国思想、成功道路上的辛酸、轶闻趣事, 介绍这些数学史知识可以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所学问题的背景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 认识到数学绝不是孤立的, 它与其他很多学科都关系密切, 甚至是很多学科的基础和生长点, 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同时学习数学史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激发学习数学的动机, 还可以为德育教育提供舞台, 实现对学生的情感教学目标.

3.“1”———“学生数学活动”.

学生要在数学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 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各方面都获得健康发展.这样数学教师改变了过去过于依赖模仿与记忆的教学方式, 采取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方式, 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中进行数学教学, 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学生甚至可以自己出题考自己, 自己设计活动, 这些活动都旨在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另外, 期末的成绩评定=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 在平时成绩中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 增加能力评定的比例.

三、实施新模式教学效果

在2008, 2009年下半年的第二学期, 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以后, 学生的具体表现如下:

1. 上课无精打采、有时甚至打瞌睡的学生比例达2.08%.

2. 从未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比例达33.3%.

3. 期末考试学生不合格率达4.2%.

总的看来, 教学成效明显, 基本状况得到好转, 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满意度也相对提升.但在教学中还是有一些问题没有能很好地解决.比如:

1.教学进度难以完成, 仍没有很好的设计.

2.数学教学未能为专业课进行有效的对口服务, 针对性不够强, 同时成绩评定也未能按专业进行.

中等职校 篇11

关键词: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对策;评价;中职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027-01

一、“口语交际能力”的评价标准

1、对学生朗读能力的评价。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如可采用分级评价,一级评价其是否有说普通话的习惯,普通话的标准程度;二级评价其诵读得是否流畅、通顺;三级评价其能否准确恰当地表达作品内容本身的情感。

2、对学生口头介绍能力的评价。口头介绍是指对人、事、物作口头的描述,说明或评价。要求能根据不同的环境、场合和对象,借助手势、姿态动作、表情等辅助手段,用清晰、恰当的语调对人、事、物作如实反映,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言之有理。

3、对学生交谈会话能力的评价。交谈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一种口语交际形式,包括聊天、问讯、拜访、劝慰、请教、谈心、采访、洽谈、打电话、进行交涉等。要求能根据对象、场合使用恰当得体的用语把心中的所思、所想转换成口语表达出来,并做到善于观察,善于倾听,善于提出并把握话题。

4、对学生演讲辩论能力的评价。这里的演讲也包括即席发言。要求能够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富有说服力、感染力的材料,借助一定的体态语如恰当的表情、姿态、手势等,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情。而辩论作为思想交锋、激烈论争的高级语言形式具有双向性、对抗性、思辨性、通俗性等特点。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要有很好的思辨能力。

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对策

1、明确训练目标。一是熟练的语言表达能力:即普通话语音正确,吐字清晰流畅,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表达自己的思想。二是反应迅捷的思维能力:即能在不同场合和情境下迅速组织语言,并条理清楚地表达出来。三是准确的记忆理解能力:在言语交际中,能快速准确地捕捉听话要点,并能加以理解和推理。四是良好的心理表现能力:即在语言交际中,心理稳定,表情自然,并能借助恰当的体态来增加表达效果,协调人际关系。五是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即在口语交际中能注重个人品位,喜好与社会鉴赏观交融统一,以达到交际中整体的自然和谐。

2、遵循训练原则。一是民主性原则:即主体性原则。以“练”为主、“训”为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口语交际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引导。二是循序性原则:口语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渐进过程,训练中必须围绕目标,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三是全面性原则:力求在“训”的同时,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使学生有“练”的方向;同时,借助多媒体手段加以示范强化,激励感染,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3、进行具体训练。第一,将口语交际能力教学归位到交际上。目前,中职生语文课增加了一定课时的普通话口语课。但口语交际教学不是附属,不是知识传授,也不是研究学问,而是为了提高交际能力,所以口语教学要有明确目标,那就是指向于交际。只有这样,口语教学才是脚踏实地的,才是正确有效的;中职生才能真正得益于口语教学,从而具备运用口语进行有效交际的本领。第二,以活动的形式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从某种程度上说,口语交际是一门实践课,最终要落实到实践中,为此,要多以活动的形式,提供学生现场操练的机会。可以用两种形式:(1)模拟说话。可设计某种情境,让学生以不同的身份进行交谈,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可以是片段式的,也可以演情景剧。课外活动时间、卧谈会时都可以进行这样的模拟说话。(2)生活中重视口语交际的运用。现代社会讲究沟通和联络。人一方面是自然人,另一方面又是职业人;作为自然人要与方方面面诸色人等打交道,作为职业人又要掌握职业口语交际用语,在生活和学习中要有意识地使用各种口语,以不同的身份说话待人。

三、“口语交际能力”的评价方法

“口语交际能力”的评价放在第一学期和第三学期进行。第一学期考朗读。根据普通话测试的朗读内容,印发给学生二十篇朗读作品,教师在平时的训练课上对朗读指导和训练,检测时抽签确定朗读作品。由每组派一名学生代表当评委,四名学生评委加上老师打分的平均分即为该生的朗读分数。评价标准:声韵调错误每字扣0.1分;加字、减字、回读等每字扣0.1分;停顿、断句不当,每处扣1分;句中打磕碰,每处扣0.1分;方言语调一次性扣分,略有反映扣1分,比较明显扣3分,问题突出扣5分。第三学期考说话,即围绕话题讲话,时间为三分钟的一段话。二十个话题在平时的实践训练课中已明确并已得到训练。检测时学生随机抽取两个话题并选取其中一个进行考试,考前可做三分钟的准备,要求普通话准确、思路清晰、有感染力。以上两种方式的检测完成后,教师即可给出学生的口语检测综合成绩。口语检测综合成绩由四方面组成:(1)朗读得分,占30分;(2)说话得分,占30分;(3)平时实践得分,占30分;(教师根据学生在平时的实践训练活动课中的表现给予相应的分数)(4)比赛奖励得分,学生如在口语类比赛中得奖,教师应分级别分奖次给予学生相应的加分。

中等职校 篇12

一、现状分析

为了有针对性地进行作业布置改革, 笔者首先对我校的4个不同专业 (农经专业、财会专业、机械专业、服装专业) 不同班级的近200名高一学生进行了不记名抽样问卷调查。

从问卷调查结果, 我们不难看出职高语文作业布置问题出在哪里——学生基础差异大, 而老师布置作业却基本一刀切, 造成有些同学不屑做, 有些同学不会做, 有些同学不想做;绝大多数同学对作业都是不喜欢, 甚至厌恶, 又自以为母语简单, 不用花太多精力去学习, 所以作业布置形同虚设, 效果必定低下。如何让这些不爱学习的孩子爱上作业, 提高作业效率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 才是真正的教育。针对以上现象, 要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标, 选择以下几种方法,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让学生成为作业的主人, 从而转变学生对作业的态度, 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二、方法

1. 改变作业布置方式。

职高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 而且落差很大。如果作业一刀切, 必定会出现“吃不饱”与“吃不了”两种现象。我们老师如何来进行调控呢?不妨改变作业布置方式, 变单一为丰富, 变统一为弹性。

传统的作业布置较为单一, 每一堂课后, 总是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或者完成相应的练习册。大家所做的作业都是一样的, 无视学生的差异性, 必定造成有些同学觉得太简单, 有些同学抱怨太难。几个成绩好的学生做好了, 其他同学拿来拷贝一下就完事。久而久之, 学生觉得做这样的作业没意思, 一些学生就干脆不做了。教师有必要让作业变得更丰富些, 让学生在做作业时, 有更多一些自己的思考。举老舍的《我的母亲》作业布置为例, 笔者在课堂上分析了老舍语言的美, 课后布置的作业是:请你从文中找出几句你认为写得最好的话, 并作简要分析。“一千个读者眼中,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学生的审美观不一样, 所找出的句子会不一样;就算所找出的句子相同, 分析的理由也会不一样;基础好的同学可以多写几句, 写得全面一些;基础差一点的同学可以少写几句, 写得简单一些。这样, 同样是一道题, 答案却千变万化, 作业就显得丰富多彩了。

同时, 教师在作业布置时, 要注重体现作业的层次与梯度, 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任务。举舒婷的《致橡树》作业布置为例, 在课后, 笔者布置了三道作业: (1) 必做基础题:有感情地朗诵诗歌3遍, 并争取背诵全诗。 (2) 提高题:模仿诗歌句式, 以“我如果爱你”开头, 写一首表达自己爱情观点的小诗。 (3) 拓展题:在课后上网查找并阅读舒婷《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等其他诗歌, 以及同时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顾城、北岛等其他诗人的代表作。

布置作业给学生一个较大的空间, 让不同基础、不同爱好的学生能完成不同的任务。既让基础差的学生有事可做, 有能力完成, 又给基础好的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 充分发挥其学习的能力, 学到更多的知识。大家各尽所能, 都能不同程度地找到成功的感觉, 其乐融融。

2. 改变题目设计方式。

传统的教师出题、学生做题的模式, 还不能完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斯宾塞认为:学生自己得来的任何一项知识, 自己解决的任何一个问题, 由于是他自己通过复杂的心智和意志活动所得, 就永远归他所有。接下来, 笔者从题目设计方式的转变, 来谈谈一些作业有效性的尝试。

考考别人。学生都认为, 出题是很高深的事, 这样的工作应该是由教师来完成的。当学生知道自己可以出题让其他同学做, 都很兴奋, 都想出点题来难住同学。笔者采用小组合作互相出题的方式来进行的。在出题前, 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 告诉学生如何围绕文本出题, 并要求同学要能说出出题的意图以及题目的答案。要达到这一要求, 每个同学都要看书, 都要认真思考, 然后小组成员还要讨论, 选出最合理的题目来。这个出题的过程, 其实就是对课文深度解读和探究的过程,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小组合作出题的过程, 也锻炼了学生筛选归纳的能力。刚开始的时候, 出的题难免五花八门、稚嫩可笑,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学生的出题水平就有了很大的提高, 不仅出的题目越来越合理了, 对课文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在出题过程中, 会闪出很多让教师意想不到的火花。如在上李家同的《那一年, 面包飘香》这篇课文时, 有一个小组就出了这样两道题:学生家那么穷, 怎么还可以请到大学老师做家教?老师为什么劝他不可以嚼槟榔?这样的问题, 是笔者始料未及的。课堂上同学们通过对这些细节问题的解答, 可以达到对课文深层次的解读。

考考自己。通过前期的互出题目的训练, 学生基本掌握如何出题, 如何应用课文知识。但最高境界是让学生自己考自己。但如何考自己呢?自己答案都知道了, 还怎么考?起初, 学生还显得有些迷茫。笔者告诉学生, 自己给自己出题, 就是抓住课文的重点与难点, 发散思维, 提出一些问题, 对一些知识点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对文本进入更深层的解读。这一方式, 主要运用在预习作业的布置和课后拓展阶段。自己能给自己出题了, 才真正到了主动学习的境界。

3. 改变作业批改方式。

给作业批改变脸。简单的“”与“×”, 其实早已经在学生预料之中, 而对职高学生而言, 分数似乎也激不起他们的斗志。作业发下来, 许多同学都懒得瞄一眼, 就塞入抽屉, 这样的批改, 很明显是无效的。对职高生而言, 少了一些升学压力, 也就少了一些标准答案的束缚。因此, 作为教师, 可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 改变作业批改方式。变打“”与“×”为写评语, 就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职高的学生, 很多都是被教师的一片“×”压垮的, 我们要帮助他们重树信心。学生做得好的时候, 表扬一番;学生做得不好的时候, 鼓励一番;学生偷懒的时候, 鞭策一番, 让作业成为师生交流的平台。“你能从文中找出三句优美的句子, 说明你对课文认真阅读了, 并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点。再仔细点, 你会发现, 课文中还有更多值得品味的句子。”不是批评与宣判, 只是激发与鼓励。一方面, 拉近了师生关系;另一方面, 也让学生对作业更有信心。

作业积分榜。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 能更好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动态。而每次的作业评价, 就是很好的过程评价。根据学生每次作业的情况, 评上星级, 半个学期进行一次星级积分榜累计。这就可以宽容某些同学偶尔几次的偷懒, 给他们追赶的空间, 不至于让他们破罐子破摔。积分榜的激励, 让学生把每次的作业都当成一次成绩的积累, 从而推动了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上一篇:储藏种子下一篇:语文口头表达能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