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生心理新问题

2024-10-19

职校生心理新问题(精选8篇)

职校生心理新问题 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职校生生源的变化, 职校生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 这些新问题用老方法难以解决, 给学校管理和职校生的健康发展都带来了影响。笔者依据在职校做班主任和给学生做心理健康咨询的经验, 对这些新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解决办法。

一、职校生心理新问题

1. 家庭经济不能满足现实需要而产生的虚荣心理。

由于读大学费用较高, 一些农村家庭没能力供子女读高中和大学, 只好让其选择职校。职校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 而且是来自家庭环境、经济条件、健康状况等相对差的农村家庭。由于受社会和家庭多方面的影响, 一些学生出现了虚荣等心理问题。这些学生不主动参加集体活动, 说谎, 夸大家庭的经济收入, 盲目攀比, 不断编造借口向家里要钱去上网、买衣服, 甚至买手机。当家庭经济无法满足其需要时, 一些学生为满足虚荣心, 甚至采取不当手段, 如借或偷以掩饰自己的经济窘境。

我发现, 每个班里大部分学生都有手机, 有的学生没钱交学费, 却也买了手机。新生入学时基本没人有手机, 一个学期后, 国家助学金发下来之后, 手机就多了起来。我做家访时发现, 一些学生家庭一家人的开支也比不上其在校的生活费用, 学生本人一点内疚心理都没有, 甚至还经常埋怨家长无能, 威胁说不给钱就不读了, 更有学生扬言要离家出走, 家长只好尽最大的努力满足其需要, 部分家庭为此不得不举债。

2. 落后阴影导致的消极发展心理。

这类学生长期处在弱势群体中, 在中学时被教师和同学甚至父母遗弃, 养成了逆来顺受的习惯, 不思进取这样的学生在各方面都居于人下, 也甘为人下, 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 丧失了努力学习的动力, 加之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 面对陌生的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感到束手无策, 困难重重, 久而久之便产生自卑心理, 消极发展, 甚至停滞不发展。这些学生不愿承担责任, 不相信自己能承担责任, 被动地学习、生活, 甚至不学。他们长时期沉浸在悲观、失望、苦闷、后悔、自卑的情绪体验之中, 学习没动力、生活没情趣、娱乐没兴趣、交往没热情, 来职校只是混文凭, 不学知识也不培养能力。他们知识能力基础跟不上, 上课听不懂, 导致考试不能通过。

我在班主任工作中有意识地锻炼这些学生的能力, 激发其上进的动力, 常常有意让他们担任能够胜任的班干角色, 如组长或舍长之类的角色, 安排一些简单的工作让他们做, 但他们都不愿做, 认为自己做不了。

3. 江湖风气影响的“义气”心理。

具有这种心理的学生往往会加入一些群体, 为避免被群体中的其他人排斥, 他们人云亦云, 随大流, 甚至明知不对, 仍与其交往;当其他同学有矛盾时, 这些学生容易冲动地去“维护”朋友与别人动手;他们往往缺少社会公德, 违反道德准则, 热衷于恃强凌弱。

在当今的职校中, 具有这样心理问题的学生不少, 虽然我在班主任工作中很在意加强管理这些学生, 但防不胜防, 每个学期都会出现打架斗殴现象, 甚至扩展到校外, 影响班级和学校的安全和谐。

4. 异性交往不健康发展。

职校对学生谈恋爱一般不倡导也不反对, 部分职校生生理发育早, 但对性的认识有偏差, 性心理发展不够成熟;对异性不再是初中时表面上疏远, 而在内心有一种朦胧的、雾里看花的渴望。在理想模糊、意志不坚强和青春期生理要求的驱使下, 学生间与异性谈恋爱花去了相当部分的时间, 甚至出现了超出道德规范的行为, 到最后痛苦不堪。

我在班主任工作中发现, 有个别男生来职校就是为了追女生。他们平时把主要精力放在追女生和谈情说爱上, 上课睡觉甚至逃课, 不做作业, 经常争风吃醋, 干扰了班级的正常秩序, 也影响了学风和校风。

二、解决职校生心理新问题的对策

1. 建立学生导师制, 强化养成教育。

职校学生之所以出现以上问题, 很大原因在于在其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受到应有的良好的教育, 导致认识错误, 行为偏常。要使其走向健康的成长轨道, 我们必须加大管理力度, 用强化和强制的方式使其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 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实行导师制是比较好的办法。

我们可让有教育经验和负责任的教师担任一个有心理问题的职校生的导师, 对其生活、学习、课外活动等进行跟踪和引导, 直到学生的心理问题等解决为止。一个教师负责一个学生, 能较好地了解学生的问题, 因材施教, 采用相应的引导方法。导师的监督和管理都很到位, 学生的问题就能较好地得到解决。坚持一段时间的强化引导, 学生都会养成一些学习生活方面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心理问题也会逐渐得到解决。

2. 引导参与学生社团, 用兴趣引导上进心。

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愿自由结成的群众组织, 是自发形成的学生团体, 学生往往因兴趣、爱好、特长等相似在一起并开展有益于自身身心健康的活动。学生社团组织活动的目的是活跃学校的学习气氛, 提高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社团可以根据学校的不同情况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 交流思想, 切磋技艺, 互相启迪, 增进友谊。学生社团形式多种多样, 如研究学术问题的讨论研究会, 文学艺术、体育、音乐、美术等活动小组, 文艺社、棋艺社、摄影社、美工社、歌咏队、话剧团、篮球队、足球队, 等等。

相当多的职校生在中学时都游离于学生群体之外, 对学校生活不感兴趣。到职校后, 班主任要想办法让他们热爱学校生活, 根据他们的兴趣特长等引导他们参加相应的学生社团是较有效的方法之一。由于学生参与学生社团都是兴趣和特长所致, 因此, 学生往往在其中能体验到成功和快乐, 形成热爱学校生活的情感, 激发发展的上进心。

3. 建立集体活动制度, 培养集体观, 引导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

一些职校生在中学时学习差、纪律差、集体观念差, 感受不到集体的好处, 到职校后依然存在这种现象。如何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 让他们享受到班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并在这集体中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体育锻炼, 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会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树立自尊心、培养自信心, 培养合作意识, 增强集体观念。在实践中, 我们可根据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开展相应的集体活动, 让他们都能在集体活动中表现, 从而在提高他们自信心的同时增强他们的集体观念。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有针对性地举行班级小组篮球赛、小组排球赛、个人乒乓球赛、个人羽毛球赛, 在学期末或节日前组织晚会, 在班级之间开展辩论会、拔河比赛、篮球赛等。这些集体活动能引导男女同学之间正常交往, 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使他们融于集体, 消除隔阂, 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锻炼身体素质。

4. 举办针对性的心理知识专题讲座, 引导学生自我调节。

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我们可以通过讲座加强社会生活指导、心理卫生指导、社会信息处理指导、阅读指导、审美指导等。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时, 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龄的职校生及其学习与成长的需要进行, 例如:女生情感专题讲座、克服自卑和增强自信心的方法、如何适应新的环境、理财与消费观、性心理健康教育、择业心理分析与求职、青春期教育与早恋问题等。心理知识专题讲座, 对象明确, 针对性强, 因而有助于加深职校生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和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能够使他们进行自我反省, 自我调节。这些针对性的讲座, 能引导学生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 合理地消费, 正确认识自我, 从而适应环境, 融入社会, 最终健康发展。

5. 加强实践环节, 在提高综合心理素质的同时形成合理的消费观。

实践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形成的基础, 而且是职校教育的显著特点。职校所开设的各科实验、实习课程, 不仅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基本环节, 而且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情感和职业行为习惯等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与企业合作的实训、实习, 更能让学生亲身体会就业的不易, 争钱的辛苦, 从而体谅父母工作的辛苦, 改变不切实际的消费观和虚荣心。

职校生到了三年级都出校实训, 有些学校经常在假期组织一、二年级的学生到工厂勤工俭学, 如果能利用这些机会动员学生到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厂实习, 让他们真实地体验社会的需要, 在劳动中体验技能的重要性, 知道社会生存的艰难, 很多学生就会改变随便花钱的做法, 虚荣心理等也能得到一定的抑制。巴尔扎克说过:“苦难是人生的老师。”每一次挫折和困难都是对人生的一次磨炼, 在与困难战斗的实践中, 学生的意志、毅力、情操和信念能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 心理也会朝着健康方向不断发展。

6. 根据学生需要适当开设中学阶段的基础文化课。

基础教育是升学就业的基础, 职校生的中学文化基础差, 其专业学习有较大的困难, 部分职校生会因此而消沉, 我们可根据专业要求和实际情况开设中学阶段的文化选修课, 让觉得有需要补课的学生选择学习, 这些选修课可安排在双休日进行, 也可安排在晚上进行。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职校生生源的变化, 职校生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本文对如何解决这些心理问题作了一些探讨, 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职校生,心理新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王明春.高一学生心理适应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9, (05) .

[2]胡云.浅谈高职新生心理适应教育[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01) .

[3]唐文, 黄志江.论高职院校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及教育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 2003, (05) .

[4]原魁社.浅议中职生的理想教育[J].教学与管理, 2003, (21) .

[5]段安蜀.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态的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 (29) .

[6]刘声扬.谈中职生的心理健康[J].贵州教育, 2004, (07) .

[7]彭十一.中职生不良心理的表现成因及对策[J].现代技能开发, 2003, (09) .

[8]路秀英.浅谈对中职生的“成功教育”[J].天津教育, 2004, (12) .

[9]彭志斌.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M].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6.08.

职校生心理新问题 篇2

关键词:职校生 心理问题 教育策略

一、影响职校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社会因素。现在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是社会竞争激烈、网络信息爆炸、个人偶像崇拜、传统观念受到冲击的复杂社会环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成年人的心理世界已经开始变得不平衡,更何况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现在的物质条件越来越优裕,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这使得他们可以有更开阔的视野,但也面临着更多的机会和诱惑。他们所关心的是流行、时尚、网游,崇尚的是偶像、明星,对新闻、对国家大事就是提不起兴趣。

2.家庭因素。由于现在的家庭普遍都是一个孩子,在家庭的小环境里,他们往往是父母的中心,被视为心肝宝贝,从小衣食无忧,被宠习惯了,与人分享的能力、合作的能力相对较差。在学校里和室友、同学也会存在矛盾,有事情也不愿意和同学交流,感觉孤独,对父母存在很强烈的情感依赖,但同时又不愿意和父母做深入的交流。有些家庭和老人住在一起,孩子往往是长辈溺爱的对象,造成很多孩子脆弱、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

3.学生自身因素。步入青春期后的青少年,由于身心健康趋于定型的时期,是走向成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往往不同步,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因而,在他们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阶段,容易产生心理失误,甚至心理滑坡。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自行其事,不听劝告,不受约束。

二、职校生主要的心理问题

职校生正处于一生中矛盾最多的青春期,在学习上是弱势群体,自卑心理严重。实事求是地说有些家庭教育方式严重偏颇,家长教育态度野蛮,更有家长常年在外打工,少尽父母教育职责。职校生相对来说,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多,容易发生行为上的问题。他们的心理活动表现出如下特点。

1.心理素质发展不平衡。职校生的自尊心非常强,从某种程度上正说明他们的自卑心很强,非常敏感,但自律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相对较差。如果做什么事情都很顺利,就会沾沾自喜,盲目地自信。反之,又易转向情绪的反面,产生悲观失望的消极心理。从实际情况看,部分的职校学生不能从正面去理解教师的批评教育,往往采取跟教师顶嘴、逃课等方式来渲泻自己的不满。遭受挫折后,学生不能冷静思考,从自身找原因,吸取失败的经验。

2.情绪和情感的发展不平衡。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处于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好奇心强烈、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独立自主意识增强,他们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变化大、矛盾多,是一个“多事”的阶段。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易冲动、理智差,独立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弱,不愿受别人的管束,处事方法简单且不计后果,极易造成严重后果。另外,一些学生情感复杂而丰富,情绪变化特别快,能因很小的事情特别激动或者高兴,又因很小的困难会陷入悲伤、苦恼、泄气和绝望。

3.为人处世不协调。职业学校的学生把同学之间的友谊看得非常重要,在生活、学习当中,他们离不开同学之间的友谊。一个学生如果在生活、学习中没有相处很好的同学,他会感到非常得孤独和苦恼。同学之间纯真的友谊能给他更多的支持、带来更多的欢乐,同学的赞扬、鼓励甚至安慰,要比长辈、教师起到的作用更大。但是有些职校生虚荣心和自尊心特别强,感情丰富而起伏性大,处理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不少学生往往不能正视自己的现状,什么都跟别人去比较,发生矛盾不能从自身找原因,认为都是别人的错,这样就容易产生更多的矛盾,从而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不平衡。

三、教育策略

1.加强沟通,增进师生感情。学校的办学宗旨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所以教师要改变老观念,针对不同学生要不断地改变教学方式,把学生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随着科学的进步,师生之间的沟通不单单是面对面的交流,可以利用网络、短信等等方法进行沟通,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尊重学生,通过各种方法的沟通使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当教师摸清学生的心理问题后,就可对症“下药”,促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从而增加师生之间的互信。当学生相信你了,学生就会对你的课感兴趣,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就会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从而成绩就有所提高,这样就能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归属感。

2.改变评价方式,多用赞赏和表扬。作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用同样的标准,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应该多用一些赞赏之词,对学生的赞扬应体现在具体细微中,很小的进步教师也要肯定,教师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特别是针对后进生的进步,教师更应该多表扬、多鼓励。有些成绩不好的学生也会有特长,所以教师不能用学习成绩去评价一个学生的好与坏,而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积极开展心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单凭教师和学校还不能面面俱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个大任务,教师只能在极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对学生进行矫正和引导,家庭影响和社会环境也非常重要。征得家长的配合,对于预防和改善学生的心理障碍、帮助学生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家长要与学校教师加强沟通,紧密配合,时时刻刻要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在此过程中,家长和教师要及时地交换意见,让学生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

四、结束语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高度重视。职业学校不仅要教会学生理论知识和生产技能,也要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接受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健康的心理,为踏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当前职校生心理问题分析和探讨 篇3

一、职业学校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在校期间, 因为家庭、年龄、专业等因素的特殊性, 职业学校学生在思想和言行上呈现多种多样的特征, 但归根结底, 这些都取决于他们内在的心理现状与发展情况。概括而言, 当今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大致表现出如下一些矛盾及特点:

(1) 独立意识强, 行为依赖性也强。随着年龄的增长, 生理的发育, 知识的扩展以及远离家庭等因素的影响, 很多职业学校的学生对家长、对教师的崇拜开始逐渐减退, 转而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情感体验, 对家长、老师的言行存在主观判断与取舍, 对过多的提醒或教诲甚至产生反感情绪。但这些并不说明他们已具备了完全独立的准备和能力, 相反, 他们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依附性依然很强, 希望得到他人的指导与帮助, 对家长、老师的依赖心理仍然强烈。

(2) 参与意识强, 行为能力参差不齐。就读于职业学校的学生, 心理发展阶段一般正处于青年初期, 他们对未来充满理想, 敢说敢干, 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 只要有适宜的环境条件, 他们就会积极地投身其中, 充分地展示自我。

(3) 自我意识强, 正确处理与集体关系的能力尚待提高。他们不仅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我, 而且能明确表现自我, 敏感地防卫自我, 并珍重自我, 形成了较理智的自我意识。但受到自己所生活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职业学校中的学生普遍存有自私心理, 对同学、学校的关心不足甚至漠视, 面对利益选择时, 主要从自身角度进行考虑, 对奉献意识和集体意识缺乏足够的认识。

(4) 自尊与自卑同在。职业学校学生, 很多是升高中或重点高中落选的, 而且很多来自农村或贫困家庭, 再加上人们的传统观念, 普遍认为就读职业学校前途不佳, 从而使之感到自卑和缺乏自信, 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上都自我感觉低人一等。但这样的学生自尊心一般都比较强, 他们特别看中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强烈希望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别人的注意和尊重。

(5) 就业的希望与悲观并存。职业学校的学生希望能尽快地完成学业, 实现就业的抱负, 出人头地, 为自己、家庭改善生活条件和地位。但因对职业学校性质、地位的顾虑, 相当一部分学生及学生家长都怀疑他们未来工作的地位和方向, 认为毕业后主要还是打工, 到工作第一线做苦力。也正是因为对就业的悲观情绪, 许多学生在校期间, 学无动力, 得过且过, 虚度光阴, 甚至染上一些恶习和不良癖好, 严重影响他们的前途和学校的形象。

二、解决心理问题构建和谐校园的途径

我们理应针对职业类学校学生心理上的现状, 在了解、分析的基础上, 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充分地调动、激活他们身上的心理优点, 使其转变为积极的行动:

(1) 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要采用开设健康教育课或讲座、召开心理健康讨论会, 或利用广播、电视、录像、黑板报等宣传工具, 针对职校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 使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还应多安排一些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之类的活动, 让学生走出教室, 到社会实践中去重新认识自己, 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创造成功。教师可以适当降低标准和要求, 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释放心情, 缓减和排除心理障碍。并且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其身心发展特点, 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转变不良行为, 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2) 因材施教,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职业学校的教师面对基础较差、思想状态各异的城乡学生, 更应尊重、理解、平等对待他们, 学中的主体地位;既要通过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对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 也要发展学生的智力, 启发和培养他们的正确学习动机, 从而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 成为学习的主人。总之, 只有正确认识学生, 把握学生的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立足实际, 精心备课,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欣赏毕加索名画《格尔尼卡》时, 画面中的各种奇怪造型令初见者费解。然而, 那种具有张力的感觉是每个人都感受得到的。在欣赏这幅画之前, 要求学生带着目的去观察, 让学生们设身处地地想象受难者的痛苦, 我们才能设想受难者的感受。把生活融入进来, 让学生有一种亲切的感觉, 同时也增进了师生的情感。这样就拉近了学生与生活的距离, 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 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理解作品, 体验大师的感觉, 能够更好地理解毕加索表现人民所受到的苦难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暴烈恐怖的气氛, 从而表达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因此, 教师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 首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重视学生参与课堂的互动, 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思想, 提高学生对美术了解学生心理, 因材施教, 据“型”施教, 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例如, 许多学生有很强的自卑感, 教育中稍有不注意, 就有可能造成师生“顶牛”现象。面对这些抗拒型学生, 教师不仅不能歧视, 而且要特别关注他们, 真诚地和他们交流, 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 逐步减少直至消除他们的攻击性与对抗性;对于消极型的学生, 教师则要着力培养其开朗大方, 大胆自信的个性, 鼓励他们多参加各种活动, 使其尽量获得胜利感和荣誉感, 并使他们具有一定的挫折承受能力, 引导他们积极上进。

(3) 捕捉学生“闪光点”。对职业学校学生来说, 他们的学习成绩相对差点, 但他们心灵深处同样蕴藏着进取奋发的心理需要, 而且许多学生的身上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特长和优点。故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应在各种活动中, 主动地抓住这些“闪光点”, 或者创设条件, 提倡赏识教育, 诱发他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 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使他们感觉在班级、学校中能有用武之地。

(4)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培养热爱专业的精神。职业学校学生, 应加强理想和信念教育, 通过思想政治课教育和各学科的德育渗透, 各种形式的寓教于乐活动, 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艰苦奋斗和良好行为的养成教育, 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远大的理想、积极进取的精神,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 我们应大力弘扬吃苦、实干和奉献精神, 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 只有喜爱、敬重自己的专业, 才能学有所成, 才能最终获得别人的尊重与社会的认可。

(5) 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在职业学校的专业教育教学中, 需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 让学生了解生活的实质就是工作, 幸福的含义就是创业, 道路是曲折的, 但前途是光明的。想拥有满意的工作, 要享受幸福的生活, 必须付出辛勤的汗水和劳动, 现在就一定要学好技能读好书。只有不断努力, 永不放弃, 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 最终实现自我和成就自我。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心理特点在社会发展和学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才能使我们职业学校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大批身心健康、专业合格、献身社会的职业技能人才, 保证职业教育的持续、和谐发展。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摘要:职校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障碍, 本文对职校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科学分析, 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职校生心理新问题 篇4

阅读疗法 (Reading therapy) 也被称为图书疗法, 是由“图书”和“治疗”合成而来, 由美国人塞缪·克罗色斯于1916年在《大西洋月刊》创造并首次使用该词[1], 指将图书用于心理治疗的技能。阅读疗法在西方已经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 近年来, 阅读疗法正被我国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该词已在很多检索刊物中出现, 对其的研究发展迅速, 并逐步得到广泛认可。

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 培养护生良好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素质, 对于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是职校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根据职校护生的身心特点, 开出适合他们心理需要的“图书药方”, 引导其深入阅读, 使其心理产生强烈的认同和共鸣, 获得情感上的支持, 从而增强心理免疫力, 提高自助力, 预防不健康心理倾向的产生或对某些心理问题进行疏导, 从而达到自我修正或治疗的目的[2]。由此可见, 阅读疗法是解决职校护生心理问题的理想方式之一, 必将受到学生喜爱。本研究旨在对阅读疗法在职校护生心理健康辅导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09—2011级护理、涉外护理专业在校女生共200名,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00名, 平均年龄17.2岁;对照组100名, 平均年龄17.5岁。

1.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由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 (MSSMHS) ”。该量表是目前国内测试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常用工具, 包括10个评定维度, 分别是:心理不平衡、情绪不稳定、适应不良、学习压力、焦虑、抑郁、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强迫症状、偏执、敌对。采用5级评分, 得分越高, 说明心理问题的症状或倾向越严重, 即心理健康水平越低。以得分120分作为划分有无心理问题的分界线, ≤120分, 表示心理状态良好;121分~180分, 表示存在轻度的心理问题;181分~240分, 表示存在中等程度的心理问题;241分~300分, 表示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3]。

1.3 实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的设计。

1.4 实验方法

对实验组进行阅读疗法的心理干预, 对照组不进行阅读疗法的心理干预。

1.4.1 前测

开学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均采用MSSMHS进行测试, 了解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现状及心理问题的差异。

1.4.2 后测

实验组3个月阅读疗法结束后, 对两组从MSSMHS再次施测。

两次施测有效问卷回收率均为100%。

1.5 具体心理干预过程

(1) 在实验组开展阅读疗法讲座、阅读疗法指导与交流活动, 介绍相关要求与实施过程, 使实验组学生全面了解阅读疗法, 熟悉阅读疗法的优点和作用, 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积极配合实验测试。

(2) 在实验组选举两名心理委员, 对其进行培训。心理委员负责每周领取有针对性的阅读材料并组织学生一起阅读, 带动大家学习交流、分组讨论, 并找出存在的心理问题, 汇总学生阅读疗法实施情况及其心理问题并及时反馈给研究人员。

(3) 提供心理咨询专题目录及专题文章。由研究者对近年来各种心理学期刊中的优秀文章进行整理分类, 以适应篇、学习篇、交际篇、就业篇、恋爱篇等多个专题目录提供给学生, 让他们阅读, 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 定期组织大家交流心得体会。

1.6 数据处理

用SPSS 13.0软件处理所得数据, 进行阅读疗法干预前后自身对比t检验和组间配对t检验。

2 结果

阅读疗法心理干预前后职校护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整体分析 (见表1) 。

2.1 阅读疗法实施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生的M S S M H S结果比较

注:*P<0.05, **P<0.01, ***P<0.001;t1指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比较检验, t2指对照组与实验组后测比较检验, t3指对照组后测与前测比较检验, t4指实验组前测与后测比较检验

表1显示, 在实施阅读疗法干预之前,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MSSMHS量表各因子分均无显著性差异 (见表1中t1所示) , 说明两组在阅读疗法实施前是同质的。

2.2 阅读疗法实施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生的MSSMHS结果比较

在经过3个月的阅读疗法干预之后, 实验组的MSSMHS总均分及除敌对、偏执因子以外的各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见表1中t2所示) 。

2.3 阅读疗法实施前后实验组MSSMHS结果比较

实验组在经历了阅读疗法干预后MSSMHS总均分及各因子分均比干预前降低, 有显著性差异。变化幅度最大的是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 (t=5.91, P<0.001) (见表1中t4所示) 。

2.4 对照组前后测MSSMHS结果比较

对照组MSSMHS各因子前后测得分比较, 差异均无显著性 (见表1中t3所示) 。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职校护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在阅读疗法干预之后, 得到了明显提升。进行阅读疗法干预前, 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 MSSMHS总均分及各因子分均无显著性差异。经过3个月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后, 与对照组比, 不论MSSMHS总均分还是各因子分实验组都显著降低, 其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焦虑、强迫症状等因子, 这与国内学者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4]。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3方面:

(1) 从认知层面来看, 通过阅读相关心理学书籍, 可以使学生丰富心理学相关知识, 从而自觉增强心理保健意识。例如, 阅读能使学生获得处理人际关系、面对挫折等方面的策略, 从而产生预防作用。阅读还能发挥干预作用, 使学生客观认识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及时对自己出现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干预[5]。

(2) 从情感层面来说, 阅读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正面情绪, 积极情绪体验有利于学生成长发展。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还可以引起与作品内涵不同程度的共鸣, 从而获得情感支持, 帮助自身宣泄、转移负性情绪, 继而从负性情绪中解脱出来。学生也可以通过把悲剧主人公当做自己而释放情感垃圾, 得到心灵净化。

(3) 从意志行为层面分析, 阅读是心理暗示的过程。通过阅读, 学生可以用书中蕴涵的道理来指导行为, 从而改善人际关系, 矫正不良行为。

参考文献

[1]王波.阅读疗法[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7.

[2]宫梅玲, 楚存坤, 张洪涛, 等.阅读疗法立体化运作模式探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1 (5) :84-88.

[3]罗丽芬.中学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服务的可行性思考[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 2012 (2) :49-53.

[4]宫梅玲, 丛中.大学生抑郁症阅读治疗典型案例及对症文献配伍[J].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1 (2) :33-37.

职校生心理新问题 篇5

1. 社会因素。

现在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 是社会竞争激烈、网络信息爆炸、个人偶像崇拜、传统观念受到冲击的复杂社会环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成年人的心理世界已经开始变得不平衡, 更何况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现在的物质条件越来越优裕, 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 这使得他们可以有更开阔的视野, 但也面临着更多的机会和诱惑。他们所关心的是流行、时尚、网游, 崇尚的是偶像、明星, 对新闻、对国家大事就是提不起兴趣。

2. 家庭因素。

由于现在的家庭普遍都是一个孩子, 在家庭的小环境里, 他们往往是父母的中心, 被视为心肝宝贝, 从小衣食无忧, 被宠习惯了, 与人分享的能力、合作的能力相对较差。在学校里和室友、同学也会存在矛盾, 有事情也不愿意和同学交流, 感觉孤独, 对父母存在很强烈的情感依赖, 但同时又不愿意和父母做深入的交流。有些家庭和老人住在一起, 孩子往往是长辈溺爱的对象, 造成很多孩子脆弱、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

3. 学生自身因素。

步入青春期后的青少年, 由于身心健康趋于定型的时期, 是走向成年的过渡阶段, 他们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往往不同步, 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因而, 在他们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阶段, 容易产生心理失误, 甚至心理滑坡。在日常生活中, 容易自行其事, 不听劝告, 不受约束。

二、职校生主要的心理问题

职校生正处于一生中矛盾最多的青春期, 在学习上是弱势群体, 自卑心理严重。实事求是地说有些家庭教育方式严重偏颇, 家长教育态度野蛮, 更有家长常年在外打工, 少尽父母教育职责。职校生相对来说, 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多, 容易发生行为上的问题。他们的心理活动表现出如下特点。

1. 心理素质发展不平衡。

职校生的自尊心非常强, 从某种程度上正说明他们的自卑心很强, 非常敏感, 但自律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相对较差。如果做什么事情都很顺利, 就会沾沾自喜, 盲目地自信。反之, 又易转向情绪的反面, 产生悲观失望的消极心理。从实际情况看, 部分的职校学生不能从正面去理解教师的批评教育, 往往采取跟教师顶嘴、逃课等方式来渲泻自己的不满。遭受挫折后, 学生不能冷静思考, 从自身找原因, 吸取失败的经验。

2. 情绪和情感的发展不平衡。

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处于青春期, 这个时期的学生好奇心强烈、思想活跃, 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独立自主意识增强, 他们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变化大、矛盾多, 是一个“多事”的阶段。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易冲动、理智差, 独立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弱, 不愿受别人的管束, 处事方法简单且不计后果, 极易造成严重后果。另外, 一些学生情感复杂而丰富, 情绪变化特别快, 能因很小的事情特别激动或者高兴, 又因很小的困难会陷入悲伤、苦恼、泄气和绝望。

3. 为人处世不协调。

职业学校的学生把同学之间的友谊看得非常重要, 在生活、学习当中, 他们离不开同学之间的友谊。一个学生如果在生活、学习中没有相处很好的同学, 他会感到非常得孤独和苦恼。同学之间纯真的友谊能给他更多的支持、带来更多的欢乐, 同学的赞扬、鼓励甚至安慰, 要比长辈、教师起到的作用更大。但是有些职校生虚荣心和自尊心特别强, 感情丰富而起伏性大, 处理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 不少学生往往不能正视自己的现状, 什么都跟别人去比较, 发生矛盾不能从自身找原因, 认为都是别人的错, 这样就容易产生更多的矛盾, 从而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不平衡。

三、教育策略

1. 加强沟通, 增进师生感情。

学校的办学宗旨就是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所以教师要改变老观念, 针对不同学生要不断地改变教学方式, 把学生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随着科学的进步, 师生之间的沟通不单单是面对面的交流, 可以利用网络、短信等等方法进行沟通,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 尊重学生, 通过各种方法的沟通使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 当教师摸清学生的心理问题后, 就可对症“下药”, 促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 从而增加师生之间的互信。当学生相信你了, 学生就会对你的课感兴趣, 有了学习的兴趣, 学生就会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从而成绩就有所提高, 这样就能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归属感。

2. 改变评价方式, 多用赞赏和表扬。

作为教师, 对学生的评价不能用同样的标准, 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应该多用一些赞赏之词, 对学生的赞扬应体现在具体细微中, 很小的进步教师也要肯定, 教师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特别是针对后进生的进步, 教师更应该多表扬、多鼓励。有些成绩不好的学生也会有特长, 所以教师不能用学习成绩去评价一个学生的好与坏, 而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 积极开展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单凭教师和学校还不能面面俱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个大任务, 教师只能在极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对学生进行矫正和引导, 家庭影响和社会环境也非常重要。征得家长的配合, 对于预防和改善学生的心理障碍、帮助学生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家长要与学校教师加强沟通, 紧密配合, 时时刻刻要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在此过程中, 家长和教师要及时地交换意见, 让学生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

四、结束语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应引起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高度重视。职业学校不仅要教会学生理论知识和生产技能, 也要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让每个学生都能接受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 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健康的心理, 为踏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摘要:近年来, 我国开始扩大职业教育的规模, 职校学生的数量大幅度增加。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职业学校学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职校生的心理问题成因进而调整我们的教育教学策略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职校生消极心理及对策 篇6

通过对我校1264名学生在焦虑、抑郁、逆反、嫉妒、自卑五种消极心理的问卷调查和研究, 试析其成因及教育对策。

一、压抑感带来焦虑心理

据调查结果显示, 职校生的焦虑心理呈中上水平。职校生由于没有升入普通高中, 失去了上普通类大学的机会。加之职校生就业渠道虽然较宽, 但职业含金量较低, 部分学生对自身状态和个人前途产生疑虑, 时常心事重重, 失去应有的欢笑和青春活力, 处于一种压抑和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之中。面临实习与就业的职校生, 因为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就业, 所以焦虑水平更高。

如何克服学生的焦虑心理呢?首先, 要让学生认识到“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的道理, 升学并不是人生的唯一出路, 要以顽强的意志依靠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人生轨迹。其次, 让他们立足本专业, 拓宽知识基础, 切实增强实践技能水平, 分析自己的长处和优势, 找出自己的突破口。再次, 对学生加强目的性教育, 培养学生为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而学习的主动学习态度。

二、孤独感带来抑郁心理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 职校生的抑郁呈中等水平, 处在学制中间期的职校生有偏高趋势。首先, 这与未成年人心理上的“封闭性”有关, 他们渴望得到亲近的成年人, 特别是老师、父母的承认和理解, 又不愿向父辈成年人敞开心扉, 封闭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 长期的孤独和忧伤便会沉淀成对人生意义的消极否定。其次, 入学初期教师尤其是班主任, 为了解学生家庭生活、个性品质、兴趣爱好等内容, 与学生谈心次数较为频繁, 学生易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毕业前期, 因学生即将毕业, 班主任在择业观、心理调适、耐挫力等方面跟他们沟通较多, 因此这两个阶段学生抑郁情绪相对较弱。而中间期教师及班主任往往忽视思想教育, 致使部分学生都有“人生无意义”“活着好累”的感觉。调查还表明, 各年级男生抑郁水平比女生高。由于各职校多实行品德量化考核, 男生扣分往往高于女生, 受到的否定评价也多于女生, 所以他们会比女生表现出更多的不安、郁闷。此外, 女生比男生更易发泄情绪, 善于诉说。

对学生的抑郁心理, 可采取如下对策。首先, 教师要与他们多交流谈心,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与生活中出现的烦恼, 学会消除烦恼的各种方法, 如移情、参加运动、与人交流等。其次, 要在感情上接近他们, 从正面燃起他们生活的勇气和热情, 帮助他们建立社会、班集体和家庭的责任感, 让责任感化解其消极思想。

三、成人感带来逆反心理

研究表明, 职校生的逆反情绪呈中上水平, 而其中男生相比女生逆反情绪更强。其原因是此时期正处于学生心理发展的突变期。他们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增强, 力图摆脱对父辈的依附, 倾向于独立自主;对事物经常持否定态度, 有时表现为极端消极抵触, 常产生生理与心理之间、心理与心理发展之间、身心发展与客观环境之间、思想观点与上代人的观点之间的矛盾, 也表现出对社会某些不良现状不满等心理反应。

要矫正学生的逆反心理, 首先,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人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和尊重。对于学生的独立要求, 教师要满足他们的这种“优势需要”, 当他们的愿望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满足后, 他们就会产生自爱、自信的情绪体验, 感受到自我价值。其次, 教育学生辩证地认识社会、家庭、学校, 正确处理身边的人与事。班主任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 准确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 加强正面引导, 促使逆反心理向良性心理转化和发展。再次, 发挥集体作用, 让学生自我教育。充分利用集体这个受教育者重要的“影响源”, 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会正确认识自我, 通过相互交流与帮助, 共同提高, 产生“共生效应”。

四、竞争感带来嫉妒心理

黑格尔说:“嫉妒是平庸的情调对于卓越才能的反感。”职校生的嫉妒情绪呈中间水平, 班干部之间、优等生之间的嫉妒比例相对偏高。其原因在于:首先, 青少年都有一定程度的争强好胜心, 而班干部、优等生尤甚。他们不愿看到别人的进步或成功, 认为别人优秀就意味着自己低下。其次, 嫉妒者本人心胸狭窄, 不容人。比如有的优等生、班干部认为只有自己表现好, 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等荣誉非我莫属。一旦事与愿违, 就迁怒于他人, 忌恨不满。再次, 嫉妒中混合着竞争意识, 往往产生在有利害关系的学生之间。

正如培根所言:“什么都想比别人强的人最易产生嫉妒心理。”如何改善学生的嫉妒心理?首先, 应加强对学生思想修养的培养,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加强集体教育, 使其从狭隘的“小我”中解放出来;加强学生的性格塑造, 克服其性格弱点, 用宽广的胸怀处理人际关系, 提倡“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的思想。其次, 应帮助嫉妒者实事求是地看待“状态差”, 承认差距, 面对现实, 正确评价自己, 增强竞争意识, 以己之长扬己长, 形成自己在某方面的优势地位。再次, 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一方面激励被嫉妒者继续努力, 拉大与嫉妒者的距离, 使其产生自愧不如的感觉, 把忌妒心理转化为崇敬心理;另一方面教育被嫉妒者也应看到别人的长处并虚心学习, 在与嫉妒者交往时, 要有意突出自己的弱项, 使嫉妒者得到心理上的优势。

五、失落感带来自卑心理

职校生的自卑心理呈中上水平, 高一学生明显偏高。其原因:一是来自目前的压力。由于受“考学成才”的世俗观念影响, 职校生往往产生“己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认为自己“没用”, 变成了“下等公民”, 进而发展成自我鄙视、自我责备, 产生严重的自卑情绪。近年来, 由于职校生源不足, 被迫招收一些初中学校的辍学生和落后生, 他们基础差, 分数低, 自卑心理更重。二是来自未来的压力, 由于社会上存在着对职业教育的轻视, 学生对前途普遍缺乏信心。但随着职校生活的逐渐适应和教育的逐渐深入, 学生的自卑情绪会有所减弱。

班主任可通过如下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一是给予学生真诚的尊重和理解。教师可用“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道理, 开启学生的心灵, 使他们重塑信心, 全面、辩证地看待自身情况和外部评价, 敢于直面人生, 勇于克服困难。二是进行正确的成长教育。教师应强调求真, 学会做人, 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观点, 让学生确立“先做人后成才”的思想, 发掘自己的潜能, 发展自己的个性。三是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技巧, 科学安排学习时间, 做到学有方向, 练有目标, 切实增强操作水平。四是教会学生目标分析的方法, 用局部成功来激励自己。教师应让学生先从有把握完成的目标入手, 实现“成功—喜悦—下个目标—成功—喜悦—强化自信循环过程。五是适时针对社会形势进行理想教育。这可使学生放下包袱, 树立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的思想, 变压力为动力。教师还应编写优秀毕业生事迹, 使学生有成功的经验和亲身体会, 鼓励学生学好专业, 克服自卑感。六是把竞争引进学校和班级管理, 鼓励学生争先创优, 营造竞争环境。如经常开展文体竞赛、知识竞赛等活动, 增强竞争意识。七是加强耐挫折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升华和迁移等心理防御机制促进心理平衡。

综上所述, 教师了解了职校生消极心理的成因, 有的放矢地调整他们的心理素质, 将有利于他们整个职校生活的学习和成长, 对他们今后进入社会将大有裨益。

摘要:职校生存在较普遍的消极心理, 笔者通过对焦虑、抑郁、逆反、嫉妒、自卑这五种心理的调查, 分析现象, 并简要分析其成因及教育对策。

职校生数学学习障碍心理分析 篇7

一、职校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职校阶段上与少年后期相接, 下与青年中期相连, 因此, 在身心发育和社会成熟方面与之有一些交叉。少年期的结束, 青年期开始的职校阶段心理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不平衡性和动荡性。职校生的生理与心理、心理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不同步的, 具有异时性和较大的不平衡性。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以及生理和某些心理发展同道德或其他社会意识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 一方面创造了个性发展及道德和社会意识发展的条件, 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职校生心理过程的种种矛盾和冲突, 表现出一种成熟前的动荡性。表现出来的主要心理问题有:

(1) 生活调适能力差。14%的人不适应现在的校园生活, 76%的人常因做梦而失眠, 79%的人觉得生活灰暗, 78%的人迷恋网络中的虚拟社会。

(2) 承受挫折能力差。18%的人不能采取直接行动解决困难, 43%的人不习惯制定一个行为计划, 32%的人不能阻止自己太匆忙处理问题, 14%的人在受挫后不能汲取经验教训, 40%的人遇到情感冲突不会向人倾诉, 8%的人受挫时借烟酒消愁, 11%的人常求神拜佛。

2.自主性和进取性。职校生正处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时期, 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 自我意识的明显加强, 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 他们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热衷于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才能。由于生理上的迅速发育成熟, 以及心理上的迅速发展, 职校生精力充沛, 血气方刚, 反应敏捷, 上进心强, 不安于现状, 富于进取, 颇具“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表现出来的主要心理问题有:自我意识太强;82%的人认为自己没有任何缺点, 78%的人认为“青春年华是痛苦的”, 71%的人不善于自我表现, 74%的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3.闭锁性和社会性。职校生不像儿童时期那样经常向成人敞开自己的心扉, 他们的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但又不轻易表露出来, 心理的发展呈现出闭锁性的特点。虽然心理内容的社会性早在儿童时期就已开始出现了, 更大规模的深刻的社会化却是在青年期完成的。中学生尤其是职校生心理的发展愈来愈多地接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二、影响职校生数学学习的心理活动

1.学习兴趣不浓。

2.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 学习无计划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2) 不预习或预习不够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3) 上课不专心听讲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4) 不复习或复习不够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5) 学习方法不正确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3.学习情绪不稳定。

(1) 精力不充沛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2) 自制力差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4.学习意志不顽强。

(1) 克服学习困难的意志差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2) 学习不自觉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5.对学习成绩的过度焦虑。

(1) 担心成绩不好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2) 学习没信心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3) 学习压力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4) 考试焦虑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三、职校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分析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但不管人的心理活动多么纷繁复杂, 不外乎认识与意向两个方面, 即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等) 两个方面。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 生活态度反映着学生的人格倾向, 学习、情绪和人际问题又是学生在校生活的主要困惑, 应对方式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讲, 这些方面都决定着学生的学习生活适应性, 也决定着他们的终生发展。从以上的调查结果分析, 影响职校生数学学习的主要因素有认知障碍、学习心理障碍、综合心理疲劳状态, 这三者共存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

1.认知障碍。职校学生的认知还是有限的, 他们的运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数学应用能力是需要职校阶段的教师进一步培养的, 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尤其应该循序渐进, 平稳过渡。

2.学习心理障碍。调查结果表明, 职校学生亟待作辅导的心理问题居前十位的是:学习动机不正、学习习惯不良、学习能力不够、注意力障碍、自控能力差、自我中心、耐挫力低、学习焦虑、自卑和社交退缩。其中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有七项, 困扰学生最多的正是学习问题。影响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心理结构是由感知、思维、记忆、技能等四种心理因素构成, 它们紧密联系而又相互区分, 对于这四个环节都起制约作用的非智力因素, 它对每一个环节都起着重大的影响。在非智力因素方面, 也存在着两种情况:一是非智力因素的积极性没有激励和发挥出来;二是非智力因素所包含的某方面因素产生了问题, 如意志障碍、学习焦虑、人格适应不良等。

3.综合心理疲劳状态。在心理疲劳状态下, 个体的多种心理功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调和紊乱。表现为认知力下降, 注意力分散, 意志力减弱, 手脑协调性格低, 情绪异常, 对一切事物都“兴味索然”, 这些就是典型症状。

四、几点感想

新课程标准的首要目标是关注人的发展, 数学课程还存在着不适应的方面。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数学课程应该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数学实践能力为主线, 这就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 并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即数学教育应该培养人的更内在、更深刻的东西———数学素质, 数学素质应成为公民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数学课程应该更突出数学的文化价值, 并且着眼于人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不要重重设卡, 培养少数, 淘汰多数, 以致学生尚未走出校门便已厌学。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说:“教师在课堂上讲了些什么并非不重要, 但学生想了些什么更重要千万倍。”要使数学教育收到预期的效果, 必须知道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因此,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自觉地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形成的特点和规律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预见性和主动性。

数学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 在发展和完善人的教育活动中、在形成人们认识世界的态度和思想方法方面、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 数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它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 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 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 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

浅谈中等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8

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人们的思维、观念、需求, 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也给学校教育和学生发展受到了冲击和挑战。中职生大多数是高考落榜生, 不想读高中的学生, 初中升学无望, 提前分流的学生;初中毕业后想学技术的学生, 家长管不了或没时间看管的学生。他们是一个特别需要关注的特殊群体, 年龄一般在15~18岁之间, 正值青春期, 最容易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的时期。因而,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违纪违法事件时常见诸报端, 中职生的教育管理一直是学校管理层最为头疼的事情, 中职生的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 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 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2 中等职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2.1 心理健康教育是中等职校生走出心理困惑的前提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持续的心理状态, 就是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 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 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1]。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初中毕业后, 没有考上高中, 而选择学习技能为主的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学习基础比较差, 同时, 父母的要求较高;学习悟性较差且成绩一般, 动手能力不强, 导致各种技能没有很好的掌握。面对当前就业要求比较高的情况下, 就业压力急剧上升。因此, 他们在学习和生活, 心理意识、交往、择业以及成长等方面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 不知道找谁倾诉, 寻找不到积极有效的方法解决, 如果这些没有及时得到解决, 随着时间的沉淀, 这些困惑或问题日渐严峻。

心理健康教育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做铺垫。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 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 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自我调节的关键。因此,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 还要通过心理辅导、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动力。心理健康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独特的功能。心理辅导可以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适、应付挫折, 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条件。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 互为前提的, 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2.2 心理健康教育是增强职业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关键

有人曾对840名职校学生做过一项调查, 结果表明, 他们当中在小学到初中从未受到表扬的比例为79.16%;从未当过班干部的为14.41%;学习成绩居中下游的为86.6%;上职校是为混毕业的为25.05%, 作业经常不完成或从来不完成为16.76%, 课余时间看书学习者为12.97%, 对学习缺乏自信者为1.89%, 对今后生活毫无打算者为7.58%[2]。在这种情形下, 对中职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也是摆在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职校中, 德育虽然也逐渐被重视, 一直强调要不断然加强, 许久未见成效。要想增强职校德育的时效性, 则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前提, 两者相辅相成。

而长期以来, 中职生的德育工作中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 从而使许多教师错误地把学生所有的问题 (包括心理问题) 都归结为政治思想道德问题;甚至认为解决学生的问题只有需要靠德育就可完成了。教师过高估计德育的功能, 有时反而使德育陷入一种隔靴搔痒的尴尬地位, 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运用正好弥补了这些的不足。

2.3 心理健康教育与中职生的社会化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人的社会化过程, 也就是形成和发展对于社会的认识过程, 使他们逐渐在不同程度上学会为人处事, 不断完善自己。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此外, 与中职生一起竞争的高学历的毕业生越来越多, 中职生面临巨大的生存挑战, 使其从入校到毕业前, 心里时刻怀揣着一种潜在的危机感, 社会上各种激烈的职业竞争, 致使中职生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

近年来, 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 我国学校教育和学生发展受到了冲击和挑战。在这种物欲横流的时代, 赌博较为盛行的状况下, 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学习尤为重要, 及时的将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化为动力是必行之路, 此时, 老师, 同学的指导、引导尤为重要。老师不断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学生学会使学生更有效、更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 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 预防问题发生、关爱他们, 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3]。

3 中等职校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的职校生, 而此时是他们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 也是最容易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的时期。他们的心理问题主要反映在学习、情感、个性、人际关系等各方面[4,5,6]。

首先, 在中职校里, 职校生的心理问题大多表现在学习目的性不强;学习方法不当;学习积极性不高, 由于基础较差, 认知能力水平较低容易产生着急、焦虑的现象等等。然而, 学习是中职生的第一任务, 把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学到手才是他们真正的要做的。学生面对这些目的显然表现得力不从心, 无从下手。职校教育阶段是职校生学习与发展的黄金时期, 而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也是职校生最普遍、最常见、最突出的心理问题, 学生的厌学、弃学、逃学问题处理不好, 将导致一系列的后果[7]。

其次, 在情绪情感方面, 职校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应有的高尚追求、适应能力较差、自尊心强易受损、依赖性强等。这些不良心态也使得他们难以拥有一个健全人格和振奋向上的个性面貌。当初涉情感之域, 懵懂的年纪, 青涩的恋情, 早恋的情感稍稍处理不好, 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经常吵架, 到一定程度就开始埋怨谁付出的多, 谁付出的少, 之后便闹分手, 学习的情绪大受影响, 有些人甚至因不甘被甩, 还会预谋报复对方的极端心理。

再次, 在自我认知方面, 职校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自卑自贱的心理严重;自我中心意识过强;自私自利心理普遍存在等。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我的心理、身体、行为及自己与别人、自己与社会关系的意识。相当一部分职校生缺乏合理的自我意识, 自我评价不当,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较为突出。中职生不懂得如何审视自己, 正确认识自己, 定位自己的人生目标加剧了他们在自我认知方面的内心矛盾。

最后, 在人际关系方面, 职校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社会交往不得当;异性交往处理不当;与老师的交往缺乏信任感;过分沉迷于网络等。职校生的人际圈大多数是父母、同学、老师、朋友的交往, 而其中对于身边的朋友有些人总会抱以猜疑的态度, 个别学生猜疑心理较突出, 往往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审视他人和看待外界事物, 看到别人议论, 就认为是在讲自己的坏话。还有一部分学生与老师、父母的沟通障碍长期存在, 彼此的心结没有解开, 交往上更是无法敞开心扉, 直面矛盾, 让心与心零距离接触。而职校生的人际心理问题也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 而今天随着网络信息化日益普及,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疏远, 电话、QQ聊天、微信语聊等等代替了昔日的促膝长谈, 这也使得中职生的心理问题进一步加重。

4 做好中等职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切实、深入、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已然成为当前中等职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教师对学生尊重、理解, 学生就不会出现恐惧、焦虑、愤怒或不安情绪, 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都有帮助。因此在职校教育改革中, 课程、教材、教法固然重要, 但通过尊重信任、友善真诚、换位思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将会为教育带来更为理想的效果。

4.1 要尊重信任学生

尊重是心理辅导的基本条件之一, 是真正理解学生的基石。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 承认自己所作所为。在实际教育过程中, 当一位教师对学生有了基本的尊重与信任, 他就会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尊严与价值。如果不把学生当做真正的个体, 总带有色眼睛看人, 批评人, 学生肯定委屈, 怨愤, 不服气, 进而不听教育。因此, 老师不但能欣赏学生的成就和优秀的一面, 而且有能力去体谅和接纳学生的过失、困惑和迷乱[7]。这样, 有助于中职生建立信心, 肯定自己, 觉得自己还是有可以有作为的, 没有放弃自己, 心理问题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 老师应该以积极的态度、肯定的心态和全面客观的看待学生, 不要因为个人的喜好、学生一时的落后或行为偏差就对学生形成偏见, 不予关注, 甚至完全弃之不管。只有让学生感到受到肯定, 爱护、尊重、信任了, 才能使他们产生信任感、安全感, 并要求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勤奋的拼劲去做事, 做人, 才有可能成功。

4.2 要友善真诚对待学生

真诚理解是尊重的具体表现, “友善真诚”可理解为老师在学生面前亲近友善, 不摆架子, 不故做姿态, 不自以为是。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 教师能回答多少是多少, 能帮多少是多少。坦诚相待, 真诚以对是在与学生交流中最基本的要求, 否则学生会感觉到老师根本不把他当做一回事, 爱理不理。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切身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所在, 自尊心和信心得到肯定, 才会敞开心扉跟你交流。

4.3 要换位思考对待学生, 切身为他们着想

教师应懂得换位思考,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人与人的交往是相互的, 你怎么对待别人, 别人是能够感觉出来的。因此, 在教育过程中, 老师要设身处地为学生想一想, 了解他们的感受, 用他们的眼光来看待事情, 多体谅他们, 这样就能够很好的跟他们沟通, 为他们服务, 取得他们的信任, 为进一步教育做了很好的铺垫。

4.4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职校生由于正处于青春期, 兴趣广泛但又不成熟, 喜欢结交不同朋友, 讲义气, 往往思想偏激, 不能正确认识与处理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不能正确处理好个人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与冲突, 各种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成熟。同时, 由于他们的判断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差, 对不健康的文化不能自觉抵制。因而, 在教育的时候, 老师应该循序渐进的、一步一步的开展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通过典型事例、班会、辩论会、主题讲座、影视评论和案例分析会形式, 启发引导学生, 帮助他们认识人生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 客观地、全面地看问题, 保证心理反应的适度, 防止各种心理偏颇的发生。

4.5 引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必要环境因素, 这不仅可以满足学生交往的需要, 发展他们的友谊, 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同情和合作精神。

中职生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家庭情况, 带有各自的生活习惯和学业期待来到职校。新型人际关系的适应是他们面临的重要问题。既有师生关系的理解, 也是同班及宿舍的相处, 还有异性交往的适应等, 如何去适应这样的人际关系是他们首要做的事情。首先, 学会友善地和别人相处, 在交往中多一些真诚和鼓励, 少一些怀疑, 猜忌;同时要尊重他人, 信任他人, 注意聊天倾听的方式, 多与对方互动, 探讨。此外, 不把自己的意志和见解强加于人。实践证明, 有好的人际关系就会有好的心情。同时, 要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并在活动中表现自己, 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 既可以提高自己的组织、领导能力和表达能力。又可以体验活动给我们带来的友谊与快乐[8]。

此外, 学校应该开展各种集体活动, 增加他们与同学友好交往的机会。教师及时的对学生的情感态度给以肯定, 学生会看作是集体乃至社会对他们的评价, 尤其是教师肯定的评价会使学生由此获得心理满足, 并在这种满足中发展自我价值感。

4.6 加强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实施心理辅导教育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阶段是完善学生自我意识, 增强独立自主能力, 健全学生人格的关键时期。因此, 学校应该加大开展心理咨询, 多聘请专业的老师为学生服务。开设心理咨询电话热线, 全方位的为中职生心理服务。定期为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疏导, 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 前途职业指导等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 使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

同时, 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 要注意引导学生不断提高注意思想修养水平, 它对学生高尚品质、人格和情操的形成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逐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此外, 这些举措也会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 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 中职校都应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教育教学的目标和计划中。

参考文献

[1]汪艺.浅析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5 (09S) :106-107.

[2]葛雅萍, 魏林灵.在教学中重塑中职学生的学习自信[J].中等职业教育, 2005 (12) :20-22.

[3]熊兢.对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0 (1) :96-98.

[4]蒋大伟, 石忠男, 张素玲, 孙玉斌.不容忽视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5 (24) :157-158.

[5]韩媛媛, 陈家麟.浅析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J].教育科学研究, 2005, 4:51-54.

[6]李惠文.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9:125-127.

[7]李红.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13 (1) :35-36.

上一篇:化实验室下一篇:流通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