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语文教学方法新探

2024-06-16

职校语文教学方法新探(共8篇)

职校语文教学方法新探 篇1

教育界各学科都积极响应新课程的改革, 使用重新修订的教材, 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修改后的教材, 编排进大量内容丰富、时代感强的课文, 强调了语文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 还增加了课文分量, 着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 阅读教学的好坏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应试教育, 忽视阅读能力的培养

虽然国家现在已经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 但为了让学生能进入教学条件好的中学, 对于小学五、六年级的教学, 老师仍带有“应试”教育的意味。语文基础知识在语文考试中占有一半的分值, 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对语文的基础知识要求比较高, 过分强调字、词、句的熟练掌握, 从而弱化了课文通篇语境感悟, 也忽视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 忽视对阅读兴趣的培养

虽然新课程改变的实施得到了广大响应, 但其课堂改变并不大。教师的教学成绩仍以学生成绩为指标, 为达到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与教学指标, 课堂上教师只强调学生考试需要识记的内容知识。至于如何提高和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师则探讨较少。

3. 学生缺乏阅读的积极性

大部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强, 阅读的较少, 甚至没有对阅读的需求量欲望。而课堂中, 教师也只注重课文知识的教学, 令绝大多数学生认为, 只要把课本内容学好, 就等于把语文学好。但并非如此,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 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阅读基础和阅读习惯, 他们的语文素质也无法提高。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教学要返璞归真

所谓返璞归真, 也就是突出语文教学的本质。它不是简单的应试教育, 而是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重视对学生语感、理解、模拟、思维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 强化语文的积累。课堂上, 注重强化读写整合, 加大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 创造情境让其迁移所学知识。

如:《桂林山水》一文的教学, 作者紧紧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 以简洁优美的语言, 加上各种写作手法, 让我们似乎亲临其境地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景, 形象生动。现实生活中, 每个学生都有旅游的经验或机会, 在阅读此课文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描写景色的特点、手法。在讲解完课文后, 教师可以利用课堂一些小时间, 积极鼓励有旅游经验的学生做口头写作, 描述一下其游玩的地方。或者, 创设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 让学生把这篇课文的知识迁移到另一情境中。

2. 注重激发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对阅读的兴趣, 学生学习才会更加积极、主动。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课余时间可以通过开展一些读书活动, 让学生乐于其中。如:每月、每个礼拜举行一次读书活动或讲故事的活动, 让学生在自己读到有趣的故事或文章和大家一起分享。然后, 大家可以对此故事或文章进行讨论, 并请学生说说文章有趣的地方在哪里。老师可以先示范一个, 然后让学生自由进行。此活动没有对错, 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对表现优秀者给予表扬, 同时, 也大力鼓励少发言的学生发言, 让同学在活动中体会阅读的趣味。

课堂上, 教师可以借助丰富的形式, 创设生动的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荔枝》一课, 老师可先通过导入, 吸引学生的好奇。还可利用多媒体技术等, 给学生呈现几张荔枝的图片。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结合以往所学知识, 用简单几句话来描述一下荔枝。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注意作者是怎样描写荔枝的, 并让学生学习作者的手法, 尝试描述其他水果。

3. 阅读积极性的培养

学生在学习中占有主动、内部作用, 教师、家长的教导只是起辅导作用, 如果学生没有学习、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 学习的效果肯定事倍功半。因此, 培养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成绩。

新课改所使用的教材, 把课文分为精读、略读、选读三类, 略读和选读课文可成为教师培养学生阅读积极性的资料。教师可以开展“找错别字”活动, 表现最优秀者给予奖励。教师可以选择边幅较短的课文, 并把其中容易错的字挑选出来, 改为学生最常错的字。如:“元旦时, 我们全家一起到历史博物馆参观冰马桶 (兵马俑) ”。并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相互交流, 相互阅读其作文或日记, 学习对方写作的优点, 有疑问的地方向老师请教。通过定期的合作性学习, 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就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职校语文教学方法新探 篇2

【摘要】在比较偏僻的农村,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方法仍然存在不合理性:缺乏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培养、千篇一律对着课本临摹、还有的地区学校干脆不开设美术课。这种现状与我国义务教育所提出的素质教育目标相悖。有碍于创造力、想象力和视觉记忆力的发展及中小学生个性、意愿、情感的表达;更缺乏审美教育的现代意识,其结果仅极少数学生或凭天资或家庭因素保持着美术的兴味,而大部分学生收效甚微,基本毫无效果。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方法;新探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6-0129-02

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具有它的整体性和特殊性,其任务

不是重受教育者的短期行为和局部把握,而是注重在对受教育者的人格塑造,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个体品质高尚的世纪新人。这里足见美术课堂教学方法的重要。然而,在比较偏僻的农村,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方法仍然存在不合理性:缺乏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培养、千篇一律对着课本临摹、还有的地区学校干脆不开设美术课。这种现状与我国义务教育所提出的素质教育目标相悖。有碍于创造力、想象力和视觉记忆力的发展及中小学生个性、意愿、情感的表达;更缺乏审美教育的现代意识,其结果仅极少数学生或凭天资或家庭因素保持着美术的兴味,而大部分学生收效甚微,基本毫无效果。笔者在多年的农村美术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索到以下教学方法,现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课堂教学中实施愉快教学

(一)由重技法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农村小学美术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动眼、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对美的欣赏和对美的创造的一个审美过程。而在农村小学美术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画的像不像,教师也只以学生画的像不像来评价学生的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美术的过程,造成学生只注重美术技法的学习和练习,也让学生错误的认识到学习美术其实就是要掌握绘画技法,美术学的好与坏关键在于你画的像与不像,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的制约了学生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新课标明确指出,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就是要做到发展学生智慧,发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因此光靠美术技能的掌握是难以胜任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态度、自主态度,对知识技能及创新的过程乃至学生情感差异,人格培养,个性保护等诸多方面容易被重技能教学所忽视。

(二)导入方法新鲜多变

可以让学生在浓厚的猜谜之中,自然导入新课,这样既开发学生智力,又加深学生对所画物体的印象,将收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还可以对范画或临摹对象进行欣赏、评价、使学生充分感知作品的构图、造型,产生美的向住,激发强烈的作画欲望,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水到渠成,同时、还可以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而兴趣被激发所要达到的效果是“似难而易”,可谓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最后,使学生感到:“噢,我也会”的心灵感应。

(三)示范指导力求浅显易懂

美术课的示范是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描绘对象,掌握作业要领的重要手段。示范引路要事半功倍,其方法很多,如播放些动画片,多适应于低年级某些技法难以掌握的中国画等,教师可一边讲解、一边做技法动作的示范,一边让学生在自备画纸上学着画。这样学生自练就不难了。

(四)习作评价进课堂且“宽”一点

分数是无声的语言表达、给学生一个较高的分数、或写一、二句简单评语:“ 真棒!”“构图准确!”“大有进步!”诸如此类,都能使学生增加绘画的信心和热情,培养了学习兴趣,激发绘画欲望,为下一次作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鼓励教学方法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一)鼓励审美个性,培养审美意识

在教学中,不能事先就给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看 艺术 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在欣赏一些画作时,可要求学生看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是什么?怎么画?色彩、用笔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然后,鼓励每个同学都说出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的审美个性,可以启发同学们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鼓励艺术表现,激发艺术创造

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在教学中我从来不随意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因为美术不同于某道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否则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学生的创作思路,使学生的作品显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活力。所以,不管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犷,热情还是宁静,奔放还是含蓄,它都是有其内在的含义,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结晶,是学生心灵的反映。因此,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要以一份真诚的心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流意见。让同学们的艺术表现热情培养起来,并留一个空间,让学生的艺术个性表现出来。

(三)鼓励自我体验,激发参与意识

在美术工艺课里,不要求学生依照范画样本制作,而是让学生自己对材料进行反复触摸、把玩、琢磨、探索,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试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步骤不但可以是这样的,还可以是那样的;不但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还可以采用那种方法。注意鼓励学生亲自动手,从初次作画的失败到反复尝试练习后掌握技能,在体验中去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三、因地因时制宜,走出课堂

农村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地大物博,学生外出比较安全,在学习风景写生、泥塑课时,可结合时间、气候、环境,有组织、有纪律地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大自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画画、塑造。对周围的形、色进行辨识,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纯高心灵。

小学语文教学提问方法新探 篇3

一、在激发兴趣中提问

抓住学生认知上的矛盾来提问激趣。如《威尼斯的小艇》一课中可抓住学生认知上的急于了解威尼斯小艇情况的心理进行。我们还可以从学生实际生活入手提问。如《飞夺泸定桥》讲解“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这一句时,教师从学生生活入手,以识记性问题引入,很快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创设情境中提问

运用挂图创设问题情境,很有特色。这是一堂说话课,老师设计了三幅挂图。图一是小灰猫和小黑猫站在桥上观鱼,图二是小黑猫跳到河里抓鱼。他提问:“小黑猫跳下河去,情况会怎样呢?”一边出示第三幅图:“?”。在图一、图二铺垫的基础上,一个普通但很巧妙的“?”, 立即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围绕小黑猫的生与死展开了饶有趣味的说话活动,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在暗示方法思路中提问

在启而未发时,老师应提示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思路。如《我的战友邱少云》把时间写在结尾,学生理解不透,教师暗示从文章中心去思考,学生也就很快找到答案。

四、在激发逻辑思维中提问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我们应设计恰当的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如教《惊弓之鸟》时, 教师可出示卡片:“害怕、嘣、往下飞、掉下来、伤口裂开”,让学生按大雁被惊吓到掉下来的先后顺序排列卡片,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另外,我们可以辅之以“因为”“所以”的造句等活动方式,训练学生用因果句式说话,发展顺向思维。同时,又可用“之所以”和“那是因为”活动卡片训练学生由果溯因,用先果后因的句式说话, 发展逆向思维。

五、在开发想象力中提问

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于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想象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在提问设计中,我们可以采取推测性填补法、评价性讨论法、组合性编写法、想象与逻辑组合法等方法,来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如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可设计:“默读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想象诗句表现了怎样的意境?”学生阅读这两句诗,只有抓住“孤”“远”展开充分的想象,想象诗人与故人分别之景、离别之情、特别是想象诗人伫立在黄鹤楼上,遥望故人离去的地方和看到江水向天边奔流的情景。经常训练,就能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六、在开启创造思维中提问

创造思维的培养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运用提问这种形式激发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如在《称象》一课的教学中,可提问学生:“谁还有更好的办法称象呢?”沉默片刻,一位学生回答:“我认为曹冲的办法太笨了,我们只要把象赶到地磅上去称一下就行了。”老师肯定这种办法简便而且准确,但又指出应考虑古时候还未生产出地磅,故不切实际。过了一会,一个学生又说:“石头要一担一担挑到船上,又一担一担地挑下来称,太费事了。不如叫来许多人走到到船上,再走下来称一称就成了。”教师的提问激发了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特别是后一位学生的想象很有价值。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新探 篇4

情境教学法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比较常用也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 它通过动画、图片、音乐等多样化的形式将阅读情境呈现出来, 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 在文字之上平添了一层灵动与形象, 从而更好地契合文章描述, 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比如, 在《桂花雨》这一篇课文, 许多学生对于“桂花雨”这一抽象的比喻并不十分理解, 而且对于“桂花”在作者心中所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需要教师为学生做出一定的模拟演示。如为学生们制作动画, 还原农村男女女老老少少一起摇桂花树的场景, 让学生直观看到“桂花雨”, 并从人们的笑脸和笑声中感受到他们浓浓的幸福和喜悦。之后再让学生仔细去阅读文综所写的几件与桂花有关的事情:盼桂花、摇桂花、收桂花......真的和作者一样闻到“全年, 整个乡村都浸在桂花香中了。”从而更能体谅到作者对于家乡“桂花味”的怀念, 明白这篇文章不仅是在写桂花, 更是在写乡情。还有类似的《姥姥的剪纸》, 也是一样, 教师也首先为学生呈现剪纸艺术的精美, 展现那一张张生动的形象给人带来的欢乐和惊喜, 以及这些作品背后所需要花费的时间、精力等, 这样学生才能在阅读时跟着作者一起经历情感的起伏波动, 理解这篇文章所要抒发的心情。

二、适时点拨, 让学生在阅读中尽情探究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思考作者的写作动机、行文技巧、情感表达等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解读文章、理解作者, 所以语文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提高他们的阅读效率。因此, 为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充分挖掘学生潜能, 教师可采用“问题教学法”进行教学, 在阅读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点拨, 让他们自主思考、深入探究。比如, 在阅读《晏子使楚》之前, 教师可先提出“晏子使楚的背景和目的分别是什么?他最后达到目的了吗?楚王为什么要千方百计地侮辱晏子?”等问题, 让学生带着这些疑惑去阅读, 加大阅读的目的性从而提高阅读效率。在后期总结时又可接着提问:“楚王对晏子的侮辱都没有得逞, 为什么最后非但没有恼羞成怒反而还笑着称赞晏子?”“如果你是一名使臣, 遇到了和晏子使楚一样的情况, 你会怎么做?”, 让学生全面思考, 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强调学生主体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和创新, 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大胆创新。所以“问题教学法”还应该要包括学生在自我阅读中所提出来的问题, 教师要采取一种积极的、鼓励的态度来应对。比如在阅读《蝙蝠和雷达》一文时, 就有学生对文中的“撞”字提出了质疑, 认为用“碰”“擦”“飞”等近义词更好。还有的学生则认为这个实验并不严谨, 仅凭这些条件还无法认定蝙蝠的眼睛对于它辨别方向一点帮助都没有。对待这一类与我们的教学目标关系不大的问题, 教师可让学生在课下和同学一起探讨, 真的稍微有教学价值的可在全班进行讨论 (比如上面的炼字) , 从而保护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阅读中不断发现问题, 常读常新。

三、加强互动, 让学生在阅读后全面发展

教学是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互动的双边活动, 涵盖了“教师教”和“学生学”两方面的内容, 只有师生和生生之间形成了良性的互动, 我们的阅读才能在交流中更显生动和隽永。师生间的互动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 以提问、讨论、作业等形式进行, 所以此处主要介绍的是学生和学生间的阅读互动, 一是“阅读重现”, 二是“阅读传递”。

(一) 阅读重现

顾名思义, 就是学生将自己阅读过的文章以不同的形式重新呈现出来, 可以是改写、扩写、续写、仿写等, 如将《题西林壁》改写成现代散文, 将《鲁滨逊漂流记》进行续写, 仿写《珍珠泉》......还可以是将文本改变成不同的艺术形式, 如课本剧就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在学习了一篇课文 (尤其是小说) 之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推选出合适的角色人选,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解读去诠释角色, 将教材中的故事搬上舞台。如《半截蜡烛》《雷雨》《地震中的父与子》等都是很好的表演素材。这些“阅读重现”的形式不仅能够大大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 检查他们的阅读理解情况, 还能够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 让班级学生充满活力和凝聚力。

(二) 阅读传递

“传递”也可以理解为“分享”, 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的有效途径。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有必要引入一定的竞争机制, 以给学生更大的读书动力。如每周举办一次“书虫”评选活动, 即根据学生的读书情况作业情况、作文情况等, 综合选出5名“书虫”, 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读书经验、读书方法等, 并推荐自己最近在读的一本课外书, 在班级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也可以从上面提到的“阅读重现”活动中选出最佳改写作品、最佳仿写作品、最佳男主角等, 并将他们的作品张贴在班级的宣传墙上, 鼓励这些同学再接再厉, 也激励其他的同学勇争先进。

结语

“阅读”不仅是为了获取信息, 还应该读懂内容、读出感情。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应首先立足课文, 然后通过创设情境和开展不同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 才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启迪他们的思维, 陶冶他们的情操, 最终达到爱读、会读、读懂的境界。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 针对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阅读需要, 笔者提出了创设情境、适时点拨和加强互动三点建议。希望能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新的发展方向, 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境教学,互动模式

参考文献

[1]王丽梅, 张立云, 赵玲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 2013 (03) .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新探 篇5

1. 审美教育法

创新的时代, 需要创新的人才。而人有没有创新的愿望和动机, 是不是对创新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 能不能有效的自我控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的精神去积极地进行创新, 必须从创新精神的心里成分出发, 从审美教育入手。俄国教育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相信, 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 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的发展。富有诗意的创造始于美的幻觉, 美使知觉更为敏锐, 唤醒创造性的思维”。

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 以情动人, 就是用具体的、鲜明的、美的的形象, 去感染学生、以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 使他们积极地去行动。而赋予创新精神比美的形象就更加感染学生, 去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 磨砺他们创新的意志。

2. 问题教学法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的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这是因为思维以问题开始, 创造力从问题开始, 问题是深入学生的起点, 问题教学法就是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讲新课前, 首先让他们阅读课文, 针对教材提出质疑, 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例教授“两汉的外交”一节, 学生提出下列问题:张骞通西域为何称凿空?丝绸之路的开通为何具有划时代意义?和新航路的开辟相比有何异同?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真正的动了脑筋, 既拓宽视野, 又打开思路。

3. 历史课的对抗式讨论

长期以来, 历史课的讨论都局限在老师设疑学生回答, 停留在表面形式的讨论, 往往不深入。由于学生缺乏主动性, 往往陷入冷场的局面, 效果不太理想。但是我看电视大学生对抗赛很受青年人喜欢, 于是我便试着引入历史课堂。我先设计好问题;然后分两组共8人, 其中二人负责查阅资料、整理稿子, 每组选三人进行对抗赛。组织程序是:各自陈述自己的意见→自由讨论→归纳总结。最后评委组织评判优缺。在中国近代史中我设计的题目是“中国的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甲方观点:走向文明富强。乙方观点:社会道德沦丧。讲世界近代史时, 设计题目:西方殖民扩张的影响。甲方观点:给殖民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推动了历史进步;乙方观点:西方的侵略, 给殖民地带来了灾难, 造成了东方的落后。这种讨论极具有竞争性。谁观点明确, 论据充分, 思维敏捷, 谁就会赢得掌声。但是要想取胜, 必须做充分的准备:查阅资料, 语言组织, 协调配合。这些活动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应变能力, 团结协作能力, 从而提高他们对历史课的兴趣。

4. 联系现实法

历史和现实紧密联系, 今天的现实即明天的历史。以史为鉴, 可以通古今。故我时常在讲历史时联系现实。启发学生用历史的眼光观察现实。例如:讲古代变法, 让大家知道变革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联系实际说明当今社会改革的必要性;讲二战后的经济发展时, 谈70年代的经济危机, 是由当时中东战争爆发而至高油价的引起的, 今天世界性高油价, 给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影响, 中国也不例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 直接原因是股票投机而引发股市溃盘直接引发经济危机。今天我国证券业的发展也应引以为戒。总之利用历史, 联系现实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5. 历史课中引入语文教学法

自古文史不分家, 语文教学法在讲文化史时更适合采用这种方法。因此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背景, 并反映某一方面的社会现实, 同样文化史中业极具文学价值, 《史记》被称为无韵离骚。各阶段的文化史例如:唐诗、宋词、明清小说, 都可适当采用语文教学方法欣赏其中片段, 提高历史课的韵味和欣赏价值;另外, 语文课的归纳、总结、分层教学法在历史课教学中也能较好的运用。例如:学生预习某章节, 可先通读, 然后归纳反映的主要历史问题, 历史时间的原因、经过、意义、影响、性质, 可使知识条理化。

6. 历史知识串联法, 就是抓住历史线索

历史线索就是知识的网络, 它能使零碎的知识系统化、条例化, 犹如树的主干把枝叶联系起来, 脉络清晰。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 历史知识便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 并以这些线索把知识串联起来, 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例如:以时间推行为线索, 列大事年表;以空间为线索, 按地域或国别来讲;以人物活动为线索一个重要人物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 中国民主革命与孙中山、毛泽东的名字几乎密不可分。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 讲起来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总之, 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 教学思路又是教学内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来决定的。一个成熟的老师其教学思路必然是十分清楚的、有条不紊的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的, 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取不同的思路来组织教学。

语文讲读教学方法新探 篇6

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应从转变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入手, 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 要求学生亲自动脑、动口、动手。这并不是说初中语文教学要忽视知识的教学, 而是要把知识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 讲解知识的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提高学生吸收和表达的能力, 即听、说、读、写的能力。

一、灵活多变

语文教学是一门活的学问, 最忌讳的就是机械、呆板, 教师应当在“活”字上入手, 把语文教学当作一门科学、一门艺术, 把握语文中确定性的一面和灵活性的一面。这就要求, 教师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要从实际出发。所谓的从实际出发, 就是说要采取的教法应当因篇而异、因教学要求而异、因学生而异、因教师而异。不同的课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相同的课文, 教学要求不同, 教学方法也可以不同;针对不同的学生也要采取有差异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更要注意扬长避短。

二、突出重点

在语文教学中, 并不是要面面俱到才是最佳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根据所教授内容突出一两个重点进行讲授, 不要从第一句讲到最后一句, 而是抽取其中的一段或者一部分来讲。截取的文章内容, 需要教师经过分析确定, 这并不是说学生要放弃其他内容, 而是要通读全篇或从整体上把握学习内容, 然后根据教师讲授的重点内容辅助自身的语文学习。教师还应当把生字、生词给学生讲清楚, 有些要采取抽查的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些都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钻研教材的能力。课堂知识中的另外一些方面也很重要, 但不是重点, 教师要求学生做到了解即可, 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弱水三千, 我只取一瓢饮”。

三、角色转换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缺陷就是无效教学, 即学生已经懂得的知识内容, 或者学生可以自己做的, 常常由教师包办了。这里我们强调, 初中语文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导演, 而不是演员。教师要指导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试想一下, 在初中学习阶段, 语文重点是非常多的, 假如全部让学生坐在课堂上当听众, 只用耳朵听, 或者学生只是稍微想一想, 不动手写, 不动口说, 这样度过几百个课时;还有另一种情况是学生至少有一半的时间自己动手写、自己用口说, 这样度过几百个课时。相较而言, 哪一个教学效果更好呢?恐怕任何一个教师都明白, 学生动口动手的教学方式才是更好的教学方式。这就是我们上文提到的“教是为了不教”, 只有让学生自己动口和动手, 才能逐步做到不教。

四、启发式教学

很多初中语文教师经常讲要在培养学生的“兴趣”上做文章, 比如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开发学生的智力, 使学生聪明起来, 这是有道理的。初中语文课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只有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才能真正地学好语文知识。而老师也只有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才能真正地教好语文。这就面临一个问题:教师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语文教学呢?是当一项工作?当一项任务?还是当一种谋生手段, 当一项事业呢?这里我们建议语文教师将语文教学作为一项非常有趣的事情来看待, 达到“不可一日无此君”的境界, 这样语文教学就有保证了, 而且也助于教师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五、打破程式化

尽管新课改已经实施多年, 但是, 众多初中语文教师还是采取原先的程式化的教学模式, 好像语文教学必须遵循一个模式、一个程式, 往往以介绍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生词、分段、串讲、布置作业的顺序开展语文教学。每一篇课文都要采取这几个步骤, 如果缺了哪个步骤就好像教学不完美。篇篇如此, 既浪费时间, 又比较呆板。这就违背了我们上文提到的教学要“活”这一要求。

古诗文教学方法新探 篇7

一.充分认识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

从文学欣赏的角度看,精挑细选列入初中语文课本的古诗文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粹。有的描绘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美景色,有的揭示了社会人生的丰富哲理,有的表现了一代伟人的英雄气概,有的寄寓了仁人志士的高风亮节……每一篇都脍炙人口,品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古诗文词句的华美,语言的精练,结构的严谨,逻辑的严密等都值得现当代文学借鉴,更值得学生模仿训练。 事实上,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佼佼者,都是站在古代文学作品的肩膀上才有所建树的。

从人格培养的角度看,我们一直在倡导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中人格素养的提高,从古诗文的学习中就能得到不小的帮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些熠熠闪光的思想,无一不对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即使已为成人的我们,也越发感受到圣贤的教诲对一个人思想成长的长远影响,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要处理好 “ 言 ” 与 “ 文 ” 的关系

“言”的教学与“文”的教学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言”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而学好 “文”,也就弄清楚了“言”的内容。

(一) 重视基础。

1.重视读音的教学。字的读音是与它的含义紧密联系的,字的含义决定它的读音;再者,对于古今异读字,学生更应该重点掌握。因而,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读准字音,达到熟读成诵,进而理解其义。

2.重视词语的积累。现实的教学常常提示我们要积累文言词语。 重要的实词、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就要日积月累,常抓不懈。

3.要重视句子的翻译。句子的翻译讲究的是“信、达、雅”。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翻译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修饰语句、斟酌语言、严密逻辑的过程,因而句子的翻译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二) 重视“文”的传承。

对于基础的重视,实际关注的是“文”和“言”的有机融合。影响学生长时间甚至一生的东西,决不是哪首诗词的背诵,哪个文言词语或者句子的解释翻译,而是文章蕴含的深邃思想———是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坚定信念,是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的坚持不懈,是欧阳修“与民同乐”的豁达,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成才治国之道 ……在掌握了“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内容、领悟思想、赏析感情,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之情,进而了解古诗文作为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样也就做到了以 “文”带“言”。

三.古诗文课堂教学的思路流程

新课改理念下的古诗文教学, 要选择适合学生基础、适合学生水平、适合学生年龄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文。尤其是课堂教学, 要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以如何教为重点,转到现在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获得发展为重点,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的做法是:以读为主,以生为主,全体参与,全面提高。

(一) 读准诗文———听读试读,读准读顺。

在这个过程中,要给学生时间,让他们自己去读,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可放录音或视频引读,让学生模仿;可以让读得好的学生领读;也可在小组内让朗读较差的学生试读,组内纠错;也可齐读,分组读,形式多样。可读全篇,也可读某几段,还可读某几句。这样做的根本的目的是让全体学生全部能够读准读顺。

(二)读通诗文——疏通诗意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方法是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对照课下注释进行自学。个人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内互助解决,小组长记录本组内解决不了的共同的疑难,准备在班内交流解决。在班内质疑与解疑的过程中,主要由其他学习小组学生解疑、补充、完善, 教师适当引领、点拨。这个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进行重点文言词语的分类归纳,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学生就能正确断句,读出节奏。

(三)读懂诗文——品味语言,把握内容。

词语积累、疏通文意为读懂课文打下了基础。品味是深入语言内部,感受语言神韵的必由之路。文言文的词、句、段都可以进入品味的范畴。1品味“词”。 《春夜洛城闻笛》 “散入春风满洛城”中的 “散”字,准确地表现了笛声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小石潭记》 中的“以其境过清”的“清”内涵丰富,既是环境的特点,也是作者内心的写照。 2品味“句”。“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唐雎为了国家利益,不惜以死相拼,凛然不可侵犯的高大形象欲然纸上。3品味“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等表面上写鱼,实际是看到了水的清澈。这样入情入理的品味,学生的所得才是深层次的,这也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给予必要的点拨和小结,为学生提供范例和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地寻找、揣摩、研讨那些语言典范,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进而提高文化修养,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

(四)读透诗文——探究写法,体会情感。

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而了解文章写法,把握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这是古诗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历年中考诗歌鉴赏、散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具体的做法是针对古诗文写法特点,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统一见解,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其他同学补充、纠正,教师点拨。这个过程中要探索作者的写作手法、为文之用心以及作者行文的一些特点。教师依据内容需要拓展延伸、德育渗透。 《岳阳楼记》 中洞庭湖胜景,岳阳楼阴冷、晴明等画面,远不是教师三言两语所能描绘出来的。而学生边读边意会,入其境悟其心,将自己沉浸在文章意境中所领悟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深刻多了。著名语文教师于漪曾说过,“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强调的也是这个道理。

(五)读熟诗文——熟读背诵,牢记心中。

中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学习语言、积淀语感的最佳时期,古诗文的积累主要是通过背诵来实现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为此,我们需要增加学生对精粹古诗文的背诵量。教师还可教给学生一些背诵的技巧,如古人行文时常用的结构修辞法和骈文、韵文等的特点来帮助记忆。再辅以课堂教学的朗读背诵训练,日积月累,就一定能培养出学生对古诗文敏锐而强烈的感知力。

(六)延深阅读——拓展阅读,提升能力。

仅有课内古诗文学习是 不够的,拓展、延伸在古诗文教学中也很必要。学习 《论语十则》,可以选取浅显的 《论语》 中其它内容进行延伸。学习 《关雎》 时引导学生选读 《诗经》 中优美、上口的诗篇。这种延伸使得学生在面对古诗文时,就会兴趣大于困惑,培养兴趣的同时也能为那些将来有志于从事古代历史、政治、经济、医学、 艺术、文化等研究工作的学生打下应有的基础。

英语专业语音教学方法新探 篇8

关键词:语音教学,现存问题,教学建议

一、引言

能不能说一口标准流利的英语, 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而语音学习就是其中的关键一环。在语音的教学中, 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英语元音、辅音、重音和语调方面的基本知识,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练习, 学生能基本掌握英语的发音方式、发音部位、发音规律以及语调的功能, 并能正确地朗读、表达思想和进行交流。按照《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 语音课在一年级第一学期作为一门专业技能必修课来完成。在教学要求上将语音教学按级划分, 每学期为一级。二级要求 (即一年级期末) :能自觉地模仿和纠音, 正确掌握多音节单词、复合词和句子的常见重音模式;初步掌握朗读和说话的节奏感, 并注意轻重变化对意义表达的影响;初步掌握语流中的语音变化规律、连读、辅音爆破和语音同化的技巧以及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的语调。四级要求 (即二年级期末) :1.发音正确;2.较好地掌握朗读和说话的节奏感;3.掌握语流中的语音变化规律、连续、辅音爆破和语音同化等技巧以及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的语调;4.初步掌握语段中语音轻重和新旧信息传递之间的关系。在基础两年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能逐渐由音标、语流、语调的学习和练习过渡到掌握实际的会话和交际的能力。[1]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发现, 语音好的学生, 一般在听、说、读等方面表现也较好, 而语音差的学生, 往往在英语学习的其他方面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 在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 应突出语音教学的重要性。

二、调查设计

1. 调查目的。

参照《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2000) 的要求, 着重发现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现存的主要语音问题, 如发音、重音、声调等语音基础知识中存在的问题。

2. 调查对象。

天津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二年级学生共40名, 其中女生32名, 男生8名, 他们都是从普通高中通过全国高考进入英语学院学习。在对象的选取上没有特别标准, 基本属于随机抽样调查。

3. 调查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两种方法收集数据:短文朗读和问卷调查。作者选择《大学英语阅读教程 (高级本) 4》第二课的前三段为朗读内容, 共110个单词。为了避免生僻的人物姓名对学生读音的影响, 短文中Luis de la Cruz被替换为a Spanish man。因为此课不在本学期教学任务之内, 所以学生之前并没有提前预习, 朗读内容可以反映出学生真实的语音状况。为了能够更加突出学生现存的语音问题, 作者还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 包括名词复数- (e) s读音调查表, 动词过去式-ed读音调查表, 辅音清浊性, 新版音标, 塞音不送气现象以及学生对语音知识认识等问题。

4. 数据收集。

在朗读短文之前, 作者向每一个调查对象说明这不是一次考试, 也不给他们打分, 只要像平时一样朗读一篇短文, 以便尽量减轻他们的紧张情绪, 体现出真实的语音水平。朗读短文时不给学生准备时间, 边读边录音。之后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完成问卷调查。作者对收集上来的语音数据进行仔细地辩听, 记录各种语音错误, 学生自行改正的错误没有计算在内。之后请另一名老师再次辩听核查。

三、数据结果与分析

1. 短文朗读。

短文朗读中共发现46种语音错误 (其中只包含读音及重音方面的错误, 不包含不正确的声调和语调) 。出现频率最高的前十位错误为:

在40名学生中, 有1名学生的语音错误高达37次, 对短文的理解产生极大的影响, 有15%学生的语音错误在21次至30次之间, 超过半数的学生的语音错误都在10次至20次之间, 有22.5%的学生的语音错误在10次以内, 只有2名学生能通顺、流利、正确地朗读短文。

同时, 声调的问题也非常突出, 有67%的学生在分句或从句末尾使用降调, 超过半数的学生在读一般疑问句的时候也使用降调, 还有1名同学全文都使用降调, 没有升调。

2. 问卷调查。

短文共有11个单词出现名词单复数形式, 学生的错误发音很多, 人均错误次数高达4次, 单个单词的错误率也都很高, 如benches (19次) , potatoes (14次) , cases (21次) , months (6次) , bridges (14次) , clothes (17次) , ashes (26次) , couches (16次) , mattresses (18) , beds (0次) , hats (2次) 。

短文共有8个单词出现动词过去式或过去分词的形式, 学生基本能掌握发音规律, 但对清辅音结尾的动词辨识不清, 如visited (9次) , dressed (19次) 。

在新版音标识别上, 有16个学生不认识[I]和, 26学生不认识, 32个学生不认识。

在[s]后塞音不送气这一语言现象上, 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这属于浊化现象, 保留了在高中时形成的错误观念, 如sky、sport、study等。

最后, 学生对语音知识的认识如下表:

3. 现存语音问题。

四、教学建议

首先, 要强化大学英语专业起始阶段的语音教学。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在中学期间形成了不正确的语音和发音习惯, 甚至是错误的语音概念, 使得他们没有完全达到进入大学英语学习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 语音已成为许多英语专业学生的一个很大的障碍, 不正确的发音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之后在听说方面能力的发展, 并间接影响读写能力的提高。因此, 在大学一年级就要加强学生在语音方面的训练, 教授正确的发音方式和语音知识, 形成正确的发音和朗读方式。

其次, 注意英汉两种语音的对比。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 在发音上有着显著的不同, 因此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母语的影响, 形成错误的发音。因此, 在语音的教学中应介绍两种语言的发展和异同, 特别是容易产生负迁移的差别。比如汉语中韵母的长短区别不明显, 学生在发英语长元音时, 往往不够长, 发英语短元音时, 也不够短促。在这些区别上要给学生着重指出, 进而提高语音学习的效率。

再次, 除了利用一些传统的教学手段的同时, 尽可能把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语音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创造良好的语音氛围、提供直接参与机会、体现主动学习方式, 符合语音教学的特点[2]。特别是发音器官的可视化教学会大大提高语音教学实效, 学生可以对每一个音的舌位、口形又更加直观的印象, 从根本上改变错误的发音习惯。

最后, 加强语言学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 并善于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语音学中有相关发音器官的构造和功能, 发音机制, 元音和辅音的具体分类以及具体的发音部位、发音方式和清浊性的描述。学生系统地学习了语音学的知识, 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每个音的发音特点, 明确英语语音间的区别性特征, 有利于他们形成纯正的英语发音。

结语

语音教学是大学英语专业教学的最基础环节。在学生积累英语专业知识的同时, 不能忽略了语音这一基本功的训练。因此, 要强化大学英语专业起始阶段的语音教学, 注意英汉两种语音的对比, 把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语音教学中, 并加强语言学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 并鼓励学生在不断地实践中加以运用。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上一篇:城区配电系统下一篇:应收款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