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语文综合性学习

2024-09-23

职校语文综合性学习(精选8篇)

职校语文综合性学习 篇1

语文课本所选入的文章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通过学习, 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还能有效渗透优良品德、美好情操、科学精神和职业理想等方面的教育。同时, 语文课程还是学好其他专业知识的基础和工具, 也是训练、培养学生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 学好汉语文课程对中职生尤为重要。

但是, 据笔者从教多年来的观察和了解, 在西藏中职学校的学生中, 特别是在以本民族语言为母语的藏族学生中, 有些学生认为职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专业知识, 汉语文学不学、学得好不好跟所学的专业关系不大, 因此很多学生对汉语文等文化基础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然而, 正是由于对汉语文基础课不重视, 不但汉语文综合能力更差, 甚至给其他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的学习也带来了很大困难。那么, 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文的兴趣,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汉语文综合能力, 以促进其专业课程的学习呢?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实践, 认为应该把握住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学生“乐知”为动力, 创造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乐之”提到第一位, 说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兴趣是学好的关键。因此, 教师应紧紧围绕“乐知”和从学生最感兴趣的方面入手, 在备课上下足工夫, 认真探究每一篇课文应该怎样讲授才会让学生有兴趣听、有兴趣思考。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以引导、启发为主, 让学生多思、多想、多言。为此, 备课时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来让学生探讨回答。在课堂上, 则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和掌握汉语文能力的差异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发, 创造条件为学生特别是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思和言的机会, 使所有学生都能有说的欲望, 有主动思考的欲望, 从而达到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要在讲究授课艺术、提升教学水平上下工夫, 有效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

教师的课堂教学成功与否, 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看其讲授的艺术 (包括组织教学艺术和讲授语言艺术) 是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积极参与。较高水平的讲授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有效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部分学生对汉语文学习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分析, 其中有很大部分是教师方面的因素, 如讲授语言枯燥无味, 讲授方法千篇一律, 只注重自己的讲而忽视了学生的听、思、言。长此以往, 不但会使本来就视汉语文学习为“苦差事”的学生更加不愿意学习, 而且也会让一些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说, 教师的较高水平的授课艺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实际教学过程中, 行之有效的讲授艺术方法多种多样, 最重要的一点是从一堂课的开头入手。俗话说, 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在一堂课的开头就用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方法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进入教学过程, 那么一堂课上下来就必定有所收获。因此, 每一篇课文的开场艺术是很重要的, 值得好好钻研。课堂开场可以设置悬念、提出问题, 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可以围绕课堂内容讲一个与之相关的故事, 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也可以把学过的课文中有着类似情况或相反情况的内容作为导语, 通过由此及彼的比较引出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留下深刻印象, 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 不管是设疑式开讲、故事式开讲, 还是比较式开讲, 教师都应该把握住一点, 那就是必须切题, 即教学的开头必须从属于教学内容, 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 不能故弄玄虚、离题万里。

三充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 引入专业知识,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职业技术学校有着双重的教学任务, 就是既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又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 为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强调文化基础课的重要性, 很多教师在学生入学时及日常交谈中经常对学生讲述文化课学习的重要性, 帮助学生认识文化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关系。但是, 光进行说教还不够, 很多学生还是不理解不重视。我们可以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内容和特点, 充分发掘文化课和专业课的联系, 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就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笔者在指导学生学习《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这篇课文时, 结合文中提出的“社会和学校很不一样”这一话题, 让学生们畅所欲言, 比较社会和学校到底有哪些不一样。虽然学生的生活圈子主要是在学校, 但是大家对社会还是有一定的了解, 因此很多学生不仅能说出和课文中作者观点一致的看法, 还说出了许多课文中没提到的不一样。笔者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要珍惜校园生活, 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 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才能在未来轻松面对毕业和就业, 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通过切身体会, 同学们都陷入沉思, 可以看出这样的教学效果对他们触动很大。

当然, 教学中仅凭对学生进行思想触动还不够, 还应让学生在对汉语文知识的运用中亲身体会语文在专业知识上的帮助作用, 使学生感到学之有用, 才会使他们有兴趣学。笔者了解到许多藏族学生非常喜欢画画, 随便动手都能画出一幅不错的图片, 而且这也是他们的专业课, 因此在应用文广告的教学中, 笔者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了解广告的相关知识和三大特点, 然后让学生课后收集街市、商店及影视中的商品、服务、宣传广告, 摘录自己认为最好和最差的广告各一例, 再按所学广告的特点进行分析评价, 同时在同学中进行交流, 最后, 让他们根据自己在专业课所学到的美术知识, 设计一个图文并茂的商品或服务广告。结果证明, 许多学生设计出文字简明、画面新颖生动的广告, 将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融为一体,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不仅对文化知识有了进一步的掌握, 而且直接感受到语文知识在专业课中的应用价值。对语文学习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总之, 要让中职学校的学生对汉语文这样的文化课有学习兴趣, 要靠汉语文教师勤于思考、努力探索, 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只要教师能正视学生实际, 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 积极探索教学途径, 努力发掘有利因素, 重视培养、激发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兴趣, 学生一定会把学习汉语文当成一件快乐的事。

[责任编辑:庞远燕]

职校语文综合性学习 篇2

【关键词】语文课程学习 多维评价 能力 思考

中职语文课是学习各类专业课、文化课的基础,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职业素质的提升。然而,在生源质量差、专业课教学任务繁重、课时偏紧的农村职校,如何优质高效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语文实用能力,实现《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的课程教学目标,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社会实用型人才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

一、我校语文课程学习评价现状

1. 评价原则方面

多年来,农村职校语文教学仍然沿袭着“以教师为主体”,“以课程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教学评价以“一纸考试”的终结性评价为主。这种教学评价方式,很难体现中职语文教学“注重基础、强化能力、突出重点、学以致用”的指导思想,直接制约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也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 评价模式方面

我校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包括三方面: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最终评定由三者合成,即总评=平时成绩的30%+期中考试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的40%。前者主要体现为书面作业及测验成绩,后两者是闭卷考试成绩,成绩量化。这种评价手段和评定成绩的主体单一,即教师。事实证明,如此的评价模式,因教师主宰课堂、垄断评价,而使大部分本来成绩不佳的学生丧失了学习信心,畏惧学习,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农村职校沿用的传统评价方式,存在诸多缺陷,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为此,笔者认为,构建全方面考察、重在能力测试的语文课程学习多维评价模式势在必行。

二、中职语文课程学习多维评价目的和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应坚持以促进学生人格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注重评价方式多元化和科学化,关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用能力,提高职校生的就业和创业素质。基于此,笔者和同仁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从改革评价方式入手,通过弱化考试的评价功能,细化教学评价的项目,强化评价的过程管理等措施,积极尝试多维评价模式的改革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语文课程学习多维评价的探索

1. 在评价标准上,“知识、能力、态度”综合评价三位一体

取消以往单一的“理论知识”评价标准,实施职业能力本位的“知识、能力、态度”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包括语文专业知识评价、语文专业能力评价、职业通用能力评价和情感态度评价。对学生语文知识掌握情况、能力素质水平、学习态度、主题活动参与度以及进步程度等进行全方面多维度评价。这种评价,突破了单一的“知识型”评价标准,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效解决了中职教育中“专业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兼容问题。同时把“教书”与“育人”统一在语文教学中,有效矫正了个别学生的性格弱点与不良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优化了学风。

2. 在评价方式上,“过程评价”、“量化评价”和“多元主体评价”相结合

①采用“过程评价”方式,与以往的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以往的课程考核评估都是在课程修完或学期结束时,进行一次书面知识考试,给学生一个等级或百分制分数。而“过程评价”则对每个学生一个学期所完成的大小实训作业及整个教学中的学习态度、表现都进行评估。评价中关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效果和表现,把其学习成果和学习过程的自我表现作为职业能力考评的依据,根据各单元教学的不同培养内容,确定单元的评价分值比例。实践证明,“过程评价”这种考评方法客观合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使学生感到某一单元的成绩不理想,下一单元还可以再努力。

②采用“表格评价”的方法,制定“量化评价”指标

采用“表格评价”的方法,制定了具体的、可操作的“量化评价”指标,能够把教师主观评分转为客观评分,使考评更趋于公平。把量化的评价标准作为学生平时学习、训练的具体标准,使学生对学习训练要求更加明确,方便教师和学生的考核操作,具有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

③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主体评价”

改革以往语文教学中由教师一人进行评价的传统,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一方面,教师制订具体评价标准,实行公开公平的评价。在学习之初,教师将评价标准告知学生,根据评价标准,教师考评学生的学习成果与表现,每个考评结果都要求学生反馈意见,给予学生质疑的机会;另一方面,打破教师一统天下、主宰课堂、垄断评价的局面,突出学生主体评价。学生由评价中的“被动”转为“主动”,强调 “互评”和 “自评”相结合。活动中,学生通过“自评”进行自我诊断、反思和调控,提高自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通过“互评”相互督促相互影响,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从而学会学习,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有一些考评还可以采用教师与学生 “联手”评定的方式,即学生自主打分,教师审核确认。

职校语文综合性学习 篇3

在语文教学中, 学生接触的虽是形象的语言描绘, 但仍不是形象本身。当我们运用声形兼备的课件传授知识时, 不仅使学生接触抽象的语言符号, 而且将学生带进了一个形象的世界, 从而使其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全面、更深刻。例如, 在上《明湖居听书》这一课时, 学生对大鼓书这种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缺乏形象的直接感受, 不了解这种民间艺术的内涵。此外, 作者刘鹗描写王小玉说书的精彩语言学生也欣赏不出其中的韵味。为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播放大鼓书的视频, 然后简介大鼓书的艺术特色。这样, 学生就更直观深入的感受大鼓书的魅力, 从而轻松地突破教学难点。

二、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更好地教学, 我们可以营造或创建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 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打开学生的认知思路, 并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而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文章相关的背景、历史知识、文化蕴涵等融为一体, 利用图、文、声、像等多媒体表现形式, 简捷、明了、高效地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信息, 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激发学生对学习对象发生兴趣, 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 《富春江上》这篇散文, 季羡林的文章写的很美, 可面对干巴巴的文字学生大多不感兴趣, 况且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说, 他们没有去过浙江, 更没听过富春江, 对富春江的美景也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此, 教师可这样导人新课:有一句谚语是“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 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游览浙江的富春江, 领略它的美景。然后播放富春江的风光图片, 让学生能身临其境的游览富春江。于是教师再因势利导, 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三、图、文、声并茂, 培养学生语文审美能力

散文具有较高的审美属性, 但仅通过教师的口头讲解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多媒体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等信息同步的特点, 在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优点, 在视觉听觉上给学生以冲击力, 让学生的感观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从而拨动学生兴趣的心弦, 在“视”中感受形象美, 在“听”中感受音韵美, 在“想”中感受意境美。

曾看过一堂《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开课老师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 开头设计的是动画flash画面, 目的是把学生导入荷塘月色的意境。在传统语文教学中, 教师是很难让学生进入文学作品意境的。《荷塘月色》课件一开头, 随着《春江花月夜》柔和的乐韵, 荷叶荷花渐渐变暗。天黑了, 一轮圆月冉冉升起。看着荷塘上如水的月光, 仿佛思绪已在荷塘月色中漫步……学生进入了意境, 接着介绍作者在那腥风血雨中的内心感受, 把学生的心由舒缓而引向紧张。重点分析时, 再次进入作品那“月下荷塘”“塘上月色”的优美意境, 听着播音员那抑扬顿挫的朗诵, 感受着那大自然的恬静和幽推, 更感受到朱自清那想逃避现实而最终无法逃避的无奈。情感上的或喜或悲, 心理上的或舒缓或紧张, 形成了课堂情绪的起伏, 最后用与开头相呼应的意境幻灯图结尾节奏美自然显现。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四、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 可以使语文教学进入一种美的意境。从内容上说, 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富有理性意义的内容, 无疑可以给听者带来美的享受;从形式上说,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将教与学连成一个整体, 使课堂生动活泼、情趣盎然。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都得到了彰显。同时, 多媒体教学突出了教学手段的艺术化、多样化, 这也是一种美的形式。它使语文课充满意境之美、艺术之美, 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提高了教学质量。

五、多媒体教学, 能弥补语文教师先天的不足

理想的语文老师, 应该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 而实际情况并不是如此, 全国那么多语文老师, 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者, 有多少呢?通其一者, 已是凤毛麟角。语文教学过程中,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内容。语文教师不仅要充当“师”的角色, 同时又要是“朗读家”和“表演家”。但是语文教师要全都做到这一点是十分困难的, 如果运用多媒体, 这些问题将会迎刃而解。一方面, 朗读录音是朗读大师们给予我们的优秀作品, 它用响亮、清晰、优美的语言转换了书面文字语言, 恰到好处地再现了语言、节奏、格调乃至蕴含的情趣、意味, 能给学生提供语言、节奏、语气和语调等方面的示范。同时, 录音教材, 还具有可重复的特点。因而运用多媒体来进行朗读训练, 效果颇佳。另一方面, 配乐朗读, 可创设意境, 调动情绪, 对学生领悟作品内容、把握作品主题具有积极的作用。

多媒体教学为我们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可以信赖的帮手, 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 那么多媒体技术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 二者相得益彰, 互为一体, 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 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质量。

摘要:在科学技术日异发展的今天,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合理的使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可以优化语文课堂, 提高职校生的学习兴趣, 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职校生,语文,兴趣,多媒体,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孟一真, 李爽.布鲁纳教学理论指导下的高校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9 (14) .

职校语文综合性学习 篇4

一、学习目标的丰富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综合性学习”就是要开放语文教学,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让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整体发展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合作精神,主动积极地参与精神、探究精神和创造精神,以及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形成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具体到课堂中,综合性学习的学习目标将不再狭隘的、片面的,而是开放的、丰富的。我们强调“课堂上的收获”不仅包括认识方面的,如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对认识策略的完善,也包括语文能力的提升,还应包括态度、价值观的改变、丰富和提升,所经受到的理智的挑战和内心的震撼,所获得的感动和鼓舞以及精神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等等。

二、学习内容的整合性

语文学习的内涵等同于生活的内涵,因而,我们把鲜活的生活引进语文课堂,把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引进语文课堂,把教材的“辐射信息”引进语文课堂,把这些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拓宽语文课堂的学习资源,大幅度提高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

(一)加强学科内容间的渗透性

综合性学习提倡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合,所以可以把与语文教材有交叉的其他学科的内容引进语文课堂,如把语文课与社会课、自然课、美术课等相融合。

(二)促进学习内容的生活化

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他们关注身边的事,关注当前的各种热点问题,所以可以以此为语文课内的学习内容。虽然语文课上不学习教材内容,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整体提高,可谓是“殊途同归”。

(三)实现课内外信息的融合

学生只有在教材的广阔的知识背景下学习,才能学得更加得心应手,所以我们应该把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外信息引入课堂。这种以“一篇带一捆”的学习内容的整合方式打破了教材的局限性,大大增加了学生阅读量,也增强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三、学习空间的灵活性

(一)让学生走进图书馆

在深入学习一篇课文之前,如果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提出的问题凭借教材不能解决、或者说通过初读课文了解更多与教材有关的知识,就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图书馆阅览室查看资料。

(二)让学生走进网络

网络传播时代使学生的学习资源变得异常丰富,学习背景变得空前广阔,而对信息爆炸,需要学习者以更强的主体精神去积极探索,去解释、加工、改造信息。

(三)让学生走向校外

校外广阔的世界蕴含着巨大的教学资源,将教学空间对着校外开放,将给学生的语文实践带来更多真实的体验,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更多应用的场所。

(四)合作争鸣活动

这种学习活动是指当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些学习内容或问题产生了明显的分歧,且都坚持己见时,教师不必急着做“终裁的法官”,而完全可以将意见相同的学生组织在一起,经过一定的准备,开展一场辩论活动。课堂上激烈的唇枪舌剑将促使学生协调相关的已有知识经验,深入地探究课文,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以精彩的语言为其外显,同学们捕捉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团队合作精神也得到了体现。

三、学习方法的活动化

综合性学习的倡导,将促使传统课程教学“师授生受”的僵化模式退出历史舞台,而充满情趣和智慧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将成为构建新型课堂教学的主流。

(一)设计应用活动

这种学习活动通过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让学生通过语文知识的综合应用,解决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可能会面临的实践问题。在活动过程中强调操作性和针对性,更注重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二)角色体验活动

这种学习活动,让学生和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转换,促进他们对课文进行全身心的感受,获得独特的体验,并由抽象的语言文字转换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表现出来,即课堂表演。从教育心理的角度看,角色体验活动能使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身体运动领域得到协调发展,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三)专题研究活动

这种学习活动是指学生对于所学课文相关的某一问题进行专题研究,通过广泛搜集资料后再进行综合概括,对这一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当然专题研究很可能要延伸到课外,但课堂上我们必须组织好学生进行专题研究成果的汇报、交流活动,以此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四、学习评价的开放性

在课堂上对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自主精神、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和整理资料;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语文知识和综合运用的表现;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语文综合性学习使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综合,这是一场语文学习上的革命,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综合性学习的到来, 学生在课堂上将得到更多心灵、时间、空间上的自由, 敢想、敢体验、学自己想学, 在课内和课外、自然与社会之间尽情地汲取、实践。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讨 篇5

一、利用语文自身的特点,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教育的特点一是人文性,二是实践性,三是民族性。语文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这门课程应该从实践中学习,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1. 激发阅读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时不时地、恰到好处地给学生讲一些小故事,告诉他们一些小知识。时间一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当有学生问我这些故事哪儿来的时候,我向学生推荐了这几本书:《小学生优秀作文选》《新世界》《儿童文学》等。有了书,如何让学生真正去读呢?于是我向学生借阅,我把从学生书中看到的好文章或故事有意识地和学生交流,慢慢的,当我讲到一些好文章或故事时,学生也会跃跃欲试。于是我把开好了头的故事或是文章让给他们自己讲。读书、交流、再读书、再交流,已成为了我和学生共同的习惯。在阅读中,我和学生相互鼓励多读书,博采众长。

2. 重视阅读积累。

在阅读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阅读积累。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办剪报不失为一种积累的好办法。我让学生把读到的好文章剪下来或复印下来,分类粘贴到自己的剪报上,并定期交流自己的剪报。在交流和讨论中,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有效地提高了阅读能力。我充分利用图书室、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了学生的阅读面,增加了学生阅读量的积累。

3. 关注阅读运用。

语文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我开展了“好书伴我行”的语文实践活动。一是开展讲故事活动。学生在“读(或编)故事、讲故事、再读故事、再讲故事”的活动中,丰富了语文学习的内容。二是把开展的讲故事活动写下来。这样既让学生大量地读,又让学生激情地说,让学生耐心地听,还让学生快乐地写,使语文阅读实践活动达到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听、说、读、写的训练。

二、沟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1. 把生动有趣的事例作为写作材料。

学生在学校的一切活动,我们都可以用语言来描述。学生兴趣不一样,上每门学科每一节课的感受也不一样。我告诉学生,每一个美好的瞬间、痛苦的一刻、悔恨的一时都是写作的好材料。《快乐的体育课》,同学们抓住了老师让他们跳大绳,被大绳绊倒又爬起来跳的情景;《记一场地震避险演练》,抓住了老师的讲解和老师带领同学们躲避地震和逃离地震中心的真实体验;《难忘的运动会》,抓住了同学们奋力拼搏而又不失友爱的动人场面……一个个来源于其他学科或学校活动真实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作文素材,丰富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资源。

2. 把流畅的语言用到其他学科的实践操作中去。

既然语文是交际工具,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就要充分利用语文这个交际工具为其他学科服务。如在科学课电子制作小组活动中,我看了学生熟练的操作后,告诉他们,我不懂你们的实验,但我想你通过他们的操作进行解说弄明白你们的实验。开始时部分学生讲解有一定的难度,总有些说不清的感觉,经过多次训练,他们既能熟练操作也能准确地讲解。

三、融入生活,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是交际工具、思维工具、传承文化的工具。同时,它本身也是一种历史深厚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具体体现。“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概括。课程标准就是着眼于民族的未来,按照人的成长需要,为了培育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基本素养而制定的。为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教师应让学生融入到生活中去,让生活这本活教材为学生提供所需的营养。

1. 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在观察体验中学会交流,在相互交流中学会学习。

教材只是学习的例子,在这个例子的引导下,教师应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去观察,在观察中感受、体验,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提高语文素养。

三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一单元的教学,第一篇课文是《我们的民族小学》,这一课的课后安排了《我们的课余生活》的综合性学习。我们的课余生活涉及学生的家庭,也涉及我们的校园生活。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作文还没起步。于是,我设计了踩影子、炸鱼、老鹰捉小鸡等学生的课间活动,引导学生在玩中说,在说中写。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间生活,又很好地进行了作文起步。然后我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家庭,让学生在家里和爸爸妈妈或是爷爷奶奶一起做家务、一起游戏等,再让学生回到学校一起交流在家庭发生的一切,在说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形成文章。《我和爷爷下象棋》、《妈妈教我洗衣服》、《我学会了煎鸡蛋》、《我给弟弟当老师》等富有儿童生活气息的文章跃然纸上。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不仅丰富了学生生活,而且让学生步入了习作的宫殿。

2. 丰富学生情感,在观察了解中学会欣赏,在感叹欣赏中学会赞美。

三年级第五单元要求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为了使学生开展好这次综合性学习,在学完《孔子拜师》后,我引导学生大致了解了本单元的其他三篇课文:《盘古开天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以及语文园地中向学生介绍的十二生肖。这样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学习框架,于是我在学生中开展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交际准备工作,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用课件的方式把学生带进了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学生了解了民间工艺,民族艺术,古诗春联,文明礼仪,古代建筑、绘画、生肖文化,社会习俗,神话传说,饮食文化,传统节日,道教文化,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收集和了解的内容。也正是通过这样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学生为中华的传统文化而惊叹,更是情不自禁地投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中。

综合性学习——语文学习的新天地 篇6

一、在教学中要把握综合的环节

在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法中, 综合学习是这种学习方式的特点, 也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把握的重点。语文教师在教学中, 要把握住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综合、能力与能力之间的综合、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综合, 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尽可能的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

比如语文教师可以“我爱我家”为主题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在这个过程中, 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 如果学生喜欢自己的家, 那么他们可以为自己的家庭做一件什么事?学生受到教师的引导, 开始观察自己的家庭生活, 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学生受到教师的引导阅读相关的范文, 可以通过模仿范文学会写作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写下自己做事时的心情、过程、感想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写完作文以后, 参加作文朗诵。教师将读和写综合起来、把学习语言理论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通过这种综合性学习, 能培养学生的情感、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水平等,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在教学中要把握实践的环节

所谓的实践能力, 就是指学生能把学习到的语言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的一种能力。我们常常能看到, 很多学生虽然学习了语文知识, 可是他们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不能把握住材料的重点、他们写作文的时候不能写出一篇富有感染力的作文、他们不能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 这都意味着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 可以用综合性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办报纸的能力为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学习当中, 会遇到一些非常有趣的事, 我们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 办一份属于自己的报纸呢?教师给予学生一个学习的方向, 就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材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阅读各种报刊, 让学生分析这些报刊当中的异同。学生通过比较会发现, 不同的报刊, 其风格不同, 有些报刊以刊登日常生活的内容为主、有些报刊以刊登商务信息为主、有些报刊以报道体育信息为主、有些报刊以刊登时政信息为主, 学生在分析和比较中能了解到要办一份报纸, 先要确定报纸的风格;然后进一步比较一份报纸的文字内容。这时学生会发现, 报刊中的文字信息是有字数限制的, 自己要办一份报纸, 在编辑文字信息时就需要控制字数;学生比较一份报纸文字的主题, 学生在选择的时候慢慢会了解到哪些内容适合做报纸的头条, 哪些信息内容可放在次要的版面等。

三、在教学中要把握过程的环节

综合性学习是教师、学生与课程资源三者互动后产生的新经验, 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潜能不断激发, 智慧不断增长, 新的经验与体验不断生成, 新的探究课题不断萌发。就像在骑车中学会骑车, 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 综合性学习侧重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语文素养, 而不是通过获得最后的结论来掌握语文知识。

如教师可以组织《我是亲人的……》这一综合性学习, 不是用“告诉”式教学, 让学生知道亲人对自己的称谓, 而是让学生在观察、了解、倾听、请教的过程中, 自己获取正确的答案。再如为“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一句古诗写研究性报告, 这一项作业不仅仅是让学生写一份报告, 更是一次利用图书、网络搜集信息和资料能力的锻炼。学生只有在过程的探索中, 才会发出“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感叹, 才会享受到“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

语文教师在使用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时, 不能仅仅只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好不好、学生的学习结果好不好, 而是要尽可能让学生去体验生活、让学生积累更多知识、让学生参加各种活动等。教师注重学习的过程, 会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教师重视的是他们自身的成长和完善, 而不是必须达到某种标准, 学生能感受到这种教学目的, 就会愿意自主的学习语文知识。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 其综合素质就能够全面的提高。

四、在教学中要把握创造的环节

教师使用综合性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 不能只顾让学生依照自己指引的方式去学习, 而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他们想学习什么东西、他们对什么样的知识特别有兴趣、他们有怎样的学习设想等, 然后让学生自己拟订一套综合性的学习方案。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去创造, 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学生的潜力等。

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生活实践为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 我们目前的生活有哪些不足呢?我们能否用自己学过的语文知识优化自己的生活呢?然后将学生分成数个学习小组,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自己拟订一个学习的主题。有一个学习小组发现目前很多居民不注意把废旧电池与其他的垃圾分类处理, 这些废旧电池污染了环境。学生经过调查和走访, 发现很多居民没有垃圾分类的意识, 更不了解将废电池与其他的垃圾一起丢有什么不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决定写一份“把废旧电池单独处理, 从我做起”的宣传单。为了加强宣传的效果, 学生用生动的文字、详实的数据说明随意处理废旧电池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的危害, 他们拟出一套处理废旧电池的方法。

职校语文综合性学习 篇7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片面追求活动形式和课堂效果, 忽略了语文教学的内核。

主要表现为:忽略了“语文性”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盲目地把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特色引入到教学中来, 把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组织成了“生物活动”“地理活动”甚至是“合唱活动”等, 不伦不类, 忽略了语文课程的本质特点, 抛弃了语文课的“根”, 违背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初衷, 偏离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请看几个综合实践活动片段:“我们将表演双簧为大家展示我们调查采访的结果……” (生表演, 底下掌声雷动, 笑声不断) ;“请大家看我们拍摄的这些照片和摄制的整个采访实录……” (画面美仑美奂, 令人留连忘返) ;“刚刚大家听到的是乐器合奏, 这些乐器和曲目是……” (音乐丝丝入耳, 令人如痴如醉) ……

这就是一节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汇报展示课。课上, 各小组各尽其能, 使出浑身解数, 课堂热闹非凡, 高潮迭起, “你方唱罢我登场”, 一堂课在热热闹闹中很快就过去了。课后, 我们静下心来想想, 这堂课学生究竟收获了哪些语文知识, 又获得了多少语文体验呢?这种“跑龙套”式的教学究竟能体现出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的多少特点和目的来呢?对于这种“作秀”式的展示汇报, 难道我们仅仅满足于做一个“看客”吗?这样的课堂, 学生确实很活跃, 也很忙碌, 教室里乱哄哄一片。看似在“动中学”, 实际上学生的动手、动口与动脑相脱节, 浅层次的东西太多, 实质性体验太少、反思更少。细细分析一下, 原因就是忽视了语文学习的“土壤”, 那就是语言文字的教学, 忽视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积累。

2. 过分渲染人文性, 忽视语文基本功的学习和培养。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和新课标实验教材的迅速推广和普及, 语文教学中对人文特点的倡导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很多老师充分利用综合性学习中的学习成果, 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 告诉学生看过成果后的心理感受。这对于学生的促进无疑是很大的, 但是在强调人文性的同时, 教师却往往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基础性教学。

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的基本功, 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学生在综合性学习成果的呈现中, 读错写错字和出现病句的情况却随处可见;词语积累运用方面的成果则是少之又少。有一次名为“走过四季”的学习成果展示, 学生分类收集了关于“春”“夏”“秋”“冬”四个不同季节的成语, 共计一百多条, 仔细看来, 相当一部分是生僻词语, 不要说学生, 就是老师都不一定明白它们的意思, 如果不对学生进行词语理解和运用方面的要求, 这种单纯收集词语的活动又有多大意义呢?

这种对语文基本功教学的忽视还体现在对学生书写、朗读水平的弱化处理上。用电脑打字代替学生手写、用示范录音代替学生朗读实践的综合性学习更为常见, 这就丧失了培养学生书写能力和朗读能力的绝好时机, 不能不说是一种教育的遗憾。

二、如何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纠正这些偏差

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强化“语文特质”。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以语文学习为主, 其它学科为辅的综合性学习, 首先是“语文性”, 其次才是“综合性”。可以这样说, “综合性”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学习资源, 而“语文性”则决定了综合性学习的根本特点。

(1)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 要牢牢把握以“语文”为主干, 其它学科为枝叶的教学原则。语文综合性学习虽常常涉及其他领域的内容, 但对语文学科来说, 只不过是载体和手段, 在学习过程中, 这个目标始终要明确。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 需要根据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加以筛选取舍。在设计活动时, 涉及其他学科和领域的一些专门知识简单带过即可。例如, 关于《桥》的语文学习活动, 没有必要把“桥梁图片、数据”和“桥梁发展史、桥的分类、桥的文化等”作为对学生学习目标的普遍要求。

(2) 注重语言的积累。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的根本就是积累沉淀。不注重积累, 学生的语文泉流就会渐渐干涸。语文课必须把掌握和运用民族的语言文字摆在第一位。

如以“月亮”为话题的一次“探索月球奥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笔者抓住了“月亮”这个切入点, 带领学生进入无比广阔的有关“月亮”的语言园地。教学中, 设计了一些活泼有趣的活动形式, 摆开男女擂台, 内容有“一分钟内能说出月亮的几个美称与雅号”、“五分钟内看谁背出的带月的词语成语多”、“猜词猜成语比赛”、“赏月佳对”、“对联排序”、“诗句配对”、“自由对诗”、“诗句接龙”等, 轻松有趣的形式, 生动活泼的氛围, 结合学生长期的积累吟诵, 一次活动下来, 每个学生都能说出很多包含“月”的词语, 背出好多包含“月”的诗句, 像苏轼的《水调歌头》、李煜的《虞美人》等。这样,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 学生的语言仓库渐渐充实了, 积累语言的眼光也变敏锐了, 习惯成自然了。这才是“语文味”十足的综合性学习课!

2. 教学方式上要突出“语文味”。

(1) 少读图, 多读文。在不少语文课上, 快餐式的读图取代了读文训练, 综合性学习课上表现尤甚。几十个投影片, 课上老师忙得不亦乐乎, 学生看得眼花缭乱。一节课下来, 学生既不用看书, 也不用记笔记, 基本不和文字打交道, 这当然不能算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

读是语文的基本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不论多么丰富, 在语文课上它们不过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搭建一个训练读写的平台, 开阔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绝不是读图所能取代的。因此, 教师在指导综合性学习活动中, 应把握“少读图, 多读文”的原则。

(2) 少一些表演, 多一些表达。所谓“少一些表演”, 就是减少一些花样繁多的哗众取宠的活动;“多一些表达”, 就是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机会, 有意识地让学生多运用完整的一段话, 而不是一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比如, 与其让学生纷纷登台学几个京剧中的动作, 不如让他们欣赏几段戏曲唱词;与其让学生表演戏剧小品, 不如让他们讲几个常见的戏曲故事;与其让学生画脸谱, 不如让他们写出某个脸谱与特定人物性格的关系。只要把活动的最终目标定位在听、说、读、写上, 把语言文字作为接受信息和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 就能回到语文学习之“本”。

(3) 少一些掌声, 多一些反思。在很多综合性学习课上, 掌声始终是此起彼伏, 殊不知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 语文知识的积累运用需要经过学生一些深层次的探究活动才能把握。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通过反思把握其中的的关键因素。

总之,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最终还是要植根于“语文”的沃土中, 在教学中把握好每一个“语文”因素, 充分体现出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来, 让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扎根于语文实践的土壤, 伸枝展叶, 蓬勃葱茏!

摘要:针对目前在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中最容易出现的两个突出问题,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以诸多实际教学案例简要地分析了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并有的放矢地提出了改进的措施, 借此找回语文综合性学习课所应该具有的根本特色。

浅析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篇8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1.实践性。语文综合性学习以活动为主要形式, 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 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中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去体验和感受生活、去发展学科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开放性。语文综合性学习超越了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单一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 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 其课程目标和内容具有开放性。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 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表现, 其学习活动方式与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3.自主性。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 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 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 不包揽学生的活动。

4.生成性。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发挥在活动过程中自主建构和动态生成的作用, 很好地处理了课程的预设性与生成性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 学生的活动主题、课题或活动项目产生于对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观察、分析, 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问题的不断解决, 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会不断丰富和深化, 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将不断生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也随之不断深入和完善。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原则

1.实践性原则。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这个“大语文”环境中去认知、探疑、尝试, 所以, 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 注重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和有效度。

2.趣味性原则。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符合学生的审美情趣,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渐进性原则。语文综合性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能力,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从学习活动的范围讲, 应由课内到课外, 由校内到校外渐进开展;从学习活动的内容来讲, 应由单一到综合, 由易而难渐进开展;从学习活动的数量来讲, 应从低年级到高年级, 按由少到多渐进开展。

4.整合性原则。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做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外活动的有效结合, 要整合学生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教育教学因素。学校要与学生家庭及所在社区加强联系,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除此之外, 语文综合性学习还应遵循安全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和评价的多元性、灵活性等原则。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策略

1.挖掘资源。充分挖掘教科书中的资源, 使课堂教学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乐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许多适于开展综合性学习的资源, 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如教科书中的《观察人体识汉字》《看画识字真有趣》《边看电视边识字》《我在街上识汉字》《我读对联识汉字》等课文都适合在课内开展综合性学习。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 改进方法, 并敢于把课堂交给学生, 把讲台让给学生。只要我们因势利导, 组织得当, 在课内开展综合性学习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精心设计。着眼于综合性学习, 精心设计学案, 开展好活动课。语文活动课是实施综合性学习的又一主要途径, 教师要精心设计学案, 组织开展综合性学习。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做中识汉字”, 高年级的校内外文化活动的规划论证、分角色模拟社会活动等都是极好的综合性学习实例。如在一次六年级的活动课上, 我组织学生模拟“人才招聘”,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从“评委”设计招聘报名表、拟定面试评分标准, 到“应聘者”填报相关表格;从“应聘者”的面试表现到“评委”的点评等, 每一个环节都呈现出综合性学习的勃勃生机, 体现出综合性学习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无可替代的作用。

3.综合实践。教师设置情境、任务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 利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都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鲜活教材, 是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大平台。校外综合性学习活动可以由教师设置情境、任务, 也可由学生自主探究。如我布置高年级学生开展的以“漾濞民歌中富含哲理的诗句”为中心问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以“我制定的家乡新农村建设方案”“我上网校学语文”等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综合性学习活动实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也充分展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4.多元评价。实施多元评价,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该是灵活的、多元的。参与评价的可以是学校、教师和学生, 也可以是家长和社区。评价的方式可以是表现性评价, 也可以是形成性评价, 总之要从多角度赏识、肯定学生,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激励学生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发展。

上一篇:隐喻与文化教学下一篇:青春拯救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