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与语文教学

2024-07-05

综合性学习与语文教学(共12篇)

综合性学习与语文教学 篇1

摘要:综合性学习作为课程改革中新增加的教学内容,对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的特点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综合性学习进行再认识,并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突出实践性、综合性、过程性,让这类课型发挥它最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现状,策略

综合性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语文教与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内容的丰富性、途径的多样性、过程的实践性等特点,它要求在听、说、读、写中培养 学生自主、合 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过程中孕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综合性学习往往被语文教师忽视,不被学生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状况不容乐观。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现状

1.教师认识不足

首先,很多教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 目标认识 不足,普遍认为综合性学习就是写作文,甚至有一部分教师将综合性学习和习作、口语交际混为一谈。我们应该认识到综合性学习是将听、说、读、写“合为一”,使它们相互关联杂糅在一起,有机交错进行,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其次,很多教师对综合性学习授课不够重视,有的直接搁置一边,有的布置为课外作业,由学生自己完成。这些认识和做法停留在传统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层面。专家说:“综合性学习过程是听、说、读、写的整体发展过程。”显而易见,学生富有个性地参与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才是我们的追求。

2.学生参与不多

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学生对语文综合性学习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客观方面,学生查阅到的资料 有限,常常千篇一律,价值不高,缺少对繁多资料进行有效筛选和组合的思维过程。主观方面,学生害怕出错,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差,不善表达,不愿表达,长此以往,形成只想听不想说的恶性循环,学生不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能力的培养成为无稽之谈。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策略

1.准备“活动”,期待中激发兴趣

把综合性学习定义为“活动”,活动目标、活动 准备自是无法避免,可通过课前布置确定活动目标,活动准备则要求学生在 课前独立 自主或小 组合作收 集信息。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应想方设法在活动之前就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 自主性和 积极性,激励学生 多角度看 待活动,鼓励学生多渠道收集资料,在活动之前就对活动充满期待,从而激发学生对综合性学习的兴趣,为过程的展开奠定基础。

2.走进生活,实践中提升能力

综合性学习活动 是以课内 外结合的 形式进行 的。学生只有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才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如在开展“漫游语文世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时,学生可以搜集精彩的广告语、有趣的店名、宣传标语、报刊错别字等,感受生活中处处是语文。同时,还可以结 合学校每年的“学雷锋月”“安全月”“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由学生参与设计活动主题、活动形式、活动过程等。

3.集中展示,交流中增加自信

综合性学习应注重课堂展示,使学生的成果得以展示,获得信心。因此,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首先让学生有话说,其次一定要注重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听别人“说”,看别人“演”,观别人“做”,使学生有所了解和感悟,实现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

4.合理评价,激励中体验成功

每次活动之后,学生都要学有所获,可以是知 识与能力方面的,可以是过程与方法方面的,也可以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应尽量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对学生做出评价。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见解被肯定、被鼓舞、被信任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自然就被激发出来。教师可引导学生自评、互评,从不同的方面给予学生积极和肯定的评价,促使学生在激励中体验成功。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突破了课堂 中心、教师中 心的学习模式,学生根据学习活动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只要教师充分明确这种学习活动的指导原则,掌握它的特征和指导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就能有效地引导和规范语文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综合性学习与语文教学 篇2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将综合性学习列为五大板块之一,成为语文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独俱特色的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其实综合性是从过去的语文活动发展而来的,但其活动内容的“综合性”要求和“探究性”特征,使得综合性学习表现出的能力层面,永远高于过去的语文活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将综合性学习同识字与写字,阅读与写作,同等列为语文学习的目标,这清楚地告诉我们综合性学习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常规内容,是每一个学生必修的课程内容。

我们首先在思想上要重视,真正地认识到,不搞好综合性学习,语文学科的课程改革,就没有深入到本质。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亲历参与,强调学生的实践体验。教师要加大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的力度,努力做到将课文植根于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缺乏的现实,发动学生选择本土文化中具有亲合力的内容进行综合性学习。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老师要当好引导者、让学生明白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让他们真正动脑动手,扎扎实实地锻炼自己的语文能力,和培养自己的自主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参与中尝到探索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践和认识谈一谈以单元整组教学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设想。

1.导语导学,激发兴趣。

每单元导语中都提示点明了学习内容,在内容上力求启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单元学习:在语言叙述上,体现文学色彩,强调感染力。教师可以利用好教材提供的导语饱含激情打动学生的心灵。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环境保护”综合性学习导语:“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世界各地的人虽然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但是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让世界充满爱,让人间充满信任。读读本组课文,感受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还可以收集有关世界各国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此外,教师还可以自己精心设计导语,心情激动地对学生说:同学们,地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母亲。可是,我们的地球母亲已不像当年那样生机勃勃、青春焕发,而是重病缠身,伤痕累累。你看,森林减少,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沙漠蔓延,海洋污染严重,物种大量灭绝„„让我们做一名环保小卫士,来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吧!

2.初始安排,明确目标。

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是一种标准化学习,它是一种比较充分体现学生个性的创造性学习活动。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内容,选择学习伙伴,选择学习方式等,但是,这并不是等于放手让学生全盘负责,学生喜欢怎样做就怎样做。综合性学习,从总体上说是强调自主和探究,但是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自己确定活动的主题,自己设计活动的形式和步骤,都可能存在一些困难,农村偏远地区学校的学生困难可能会更多一些,而且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过程和内容要紧紧围绕着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展开,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作为教师,应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担任好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语文课上,教师欣赏学生带来的资料,按照分出的类别进行归类,推荐组长,其他同学可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加入各组活动;第三步,教师可以引导各小组制定一个简单的活动计划,比如,打算了解哪方面的内容,哪位同学负责哪一部分,计划用哪种方式开展活动以及活动时间安排。可以设计一个活动计划表,做到分工明确,心中有数。老师对制定计划有困难的小组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帮助他们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

3.课余时间,参与指导。

综合性学习的组织过程中,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小集体取得的成果,而忽视了每个学生是否参与创造成果的过程。综合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进步。作为教师,应该参与学生活动的全过程,在课余时间,也要时时关心、了解活动的开展情况,在活动内容、形式和活动成果呈现方式方式及时指导,表扬好的做法,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

在活动内容和形式指导方面,教师重在指导学生活动不偏离语文学习轨道,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这时,教师应当以学习伙伴的身份、以同学生商量的口吻,作一些必要的提示,以便把丰富的学习生活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例如,在“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学习中,许多学生会满足于找相关资料,而不深入的阅读这些材料,去了解其包含的深刻含义,这样的学习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实则学生真正获得并不多。此时,教师可给学生提一些建议。比如,建议神话传说小组的同学从收集的整本神话故事中选择几篇认真读一度,记下自己的阅读感受,还可以学讲几个:建议民间工艺小组的同学查一查剪纸、中国结的含义;建议音乐戏曲小组的同学我国民族乐器、戏曲的主要类别和主要表现形式等。

在活动成果呈现方式方面,教师也要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综合性学习加强了跨学科整合,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溶入了许多非纯语文的活动,如让学生唱一唱、画一画、演一演等,这些活动如采用得法,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又有助于语言的学习与运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但是,如果运用不当,就会使教学偏离方向,远离语文教学的本题目标,高耗低收。教师在学生活动时,可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指导采取灵活形式开展活动,可让学生写倡议书、建议信,办手抄报、壁报等,也可以举办主题班会或少先队队会,还可以编演小品、编写广告等,使学生真正在活动中学习语文,享受语文活动带来得快乐。

浅谈综合性学习与语文教学 篇3

一、教学目标:从单一走向立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什么是语文素养?它是一个内涵无限丰富外延无比深广的概念,不仅包含听说读写等多种能力,还指向学生的情意态度、审美观念、个性品质和价值取向。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的目标是立体的、多维的。而传统语文教学过多关注书本知识与学科技能,忽视综合能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人才呈现出不完善的智能结构。综合性学习,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使教学目标呈现出丰富和立体的态势,有效培养了学生五种意识。

1.自主意识

“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进行的主题活动。如办报办刊、演出、故事会、辩论赛等;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和确定有关语文或与语文有关的研究专题,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综合性学习中,“学什么”“怎样学”都是学生自主解决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解决。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参与选定主题,制定研究方案,在实施中提供一定的咨询,整个学习活动都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拥有充分的自主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2.问题意识

问题是思维的核心,是创新的激发点。爱因斯坦曾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长期以来,我国的语文教育主要是一种“接受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严重抑制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越来越淡化,逐渐变得循规蹈矩而没有个性。综合性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学生自主地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问题都来源于学生主体,这就要求学生学会发现问题,不断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学生从感兴趣的事或直接经验入手,确定了很多有意义的专题,如“小金鱼是怎样睡眠的”“你是怎样过春节的”“关于我们周围的环境调查的研究”等话题。让学生在生活中选择研究的主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有意注意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

3.合作意识

由于我国独生子女的教育格局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小皇帝”“小公主”们在长辈们的精心呵护下,养成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不乐意、也不会与人交流、合作,缺乏与人合作的品质。而积极的合作意识和有效的人际交往能力是21世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综合性学习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强调“共同讨论”,强调“在活动中学会合作”,许多学习任务都必须是几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完成。如关于家乡水资源的状况的调查研究,在共同商量好方案后,学生分工协作,有的去环保局了解情况,有的去沿河一带实地考察,有的负责查阅环境治理的资料……综合性学习,有效促进了学生与外界的交往,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增强了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了学生合作的品质。

4.社会意识

对社会的责任感,是一个人工作的永恒动力和不竭源泉,世界上的一切国家和民族都要求其成员对自己的国家、民族直至家庭、朋友等尽责任。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大多数取材于现实生活和周围世界,如环保问题、健康问题、文化教育问题、百姓生活等,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理解,也培养了学生对社会、对家乡、对他人的一份责任感。综合性学习,密切了学生和社会的关系,增进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从而有效激发了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建设家乡的使命感。

5.信息意识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多种媒体、多种信息的出现,要求人们具有采集信息、交流信息和处理信息的综合能力。以往的语文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承,学生无需寻找自己需要的资料与信息,从而导致学生收集信息、利用信息的意识淡漠、能力薄弱。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为了深入研究某一课题,或调查访问,或实地考察,或上网查询,需要运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信息,并根据学习的需要科学处理这些信息,恰当地利用信息,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积累的各种方法努力完成自己的课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以逐步提高和强化。

二、教学资源:从封闭走向开放

1.从时事动态中获取资源

由于教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致使教材更新的周期长,许多紧随时代发展的大量新知识、新观念和新信息被排斥在语文课程之外。综合性学习内容的开放性,给教学提供了广阔空间,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都成为学生综合性学习的最佳材料。如“反恐问题”“西部开发”“众志成城抗禽流感”等热点问题,都成为综合性学习的资源。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调查、讨论,提高了学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效激发了学生关注国际社会发展、关注人类共同命运的情怀。

2.从地域文化中获取资源

综合性学习的选题极为广泛,也极具个性化。不同地区可以开展不同的研究,使学习活动具有乡土的气息,充溢着浓郁的地方特色。通过研究分析,我乡地处丘陵农村的特点,综合利用农村现有教育资源,对学校所开设的美术、地方、科技、综合实践等学科性课程进行整合,补充或拓展,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增加学生实际和活动途径,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创新能力。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在一系列学习活动中,学生在思考、交流、表达中,进一步提高了语文综合素质,增强了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资源,丰富了语文教学的资源体系,使语文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充满了情趣和灵性。

3.从自然景观中获取资源

综合性学习与语文教学 篇4

一、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和意义

1.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1) 综合性。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 以某种程度的学科的学习作为基本条件, 強调学科之间的联系。”

(2) 实践性。语文综合性学习強调的是学生的亲身经历, 直接体验。因此, 教师要转变观念, 转换角色, 由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宰者、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 要敢于“放手”, 还学生一片自由的天地, 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自主实践的过程。

(3) 个体主动性, 整体互动性。

2.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1) 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意识。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逐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并进行研究与实践, 继而懂得合作的重要性, 由此主动去学习, 掌握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的技巧。

(3) 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 需要利用多种手段, 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信息, 根据需要处理信息, 恰当地利用信息, 运用语文知识完成自己的课题。

综合性学习活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得新的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它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使学生通过实践增强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课前准备

2.注意分工合作, 共同参与

3.注意活动的反馈与评价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几种途径

综合实践活动课学习形式多样,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领悟语文乐趣。现根据近几年来, 本人将实施过程中尝试过的几种有效途径归纳如下:

1.开展知识竞赛。在教学《探索月球奥秘》这部分内容时, 我指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己出题, 分必答题、抢答题。学生分四个小组, 按出题答题各半计分。出题按质量数量综合评比记分, 答题计分方法:答对一题记十分。

2.举办朗诵会。《黄河, 母亲河》这部分内容很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针对这一点, 这次活动的重心就放在爱国诗歌朗诵上。要求学生自己准备一首爱国诗读熟, 先组内预赛, 再每组各选出两名同学参加班上决赛。

3.制作手抄报。制作手抄报工作量大, 我们要求学生按兴趣自由结组, 并由学生自告奋勇担任各组的“总编辑”, 全面负责分工。

4.开展辩论赛。“追星”是青少年热衷的话题, 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 为了引导学生正确“追星”, 并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就最近发生的“香港艳照事件”, 我组织了一场辩论赛《我也“追星”》。通过这次活动, 很多学生都对追星有了新的认识, 不再盲目追星了, 也提高了学生明辨是非能力。

5.适时进行校外实践。《戏剧大舞台》这部分内容中, 为了探究生活中的语文, 感受时时处处有语文, 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感情, 长大后建设家乡, 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了实地考察, 并走进乡村认识“曲艺之乡”文化, 访问地方曲艺社, 写《民间曲艺之乡—社戏、排灯、花儿》调查报告。

6.公益广告标语比赛。公益广告语、标语的拟写, 不仅训练学生语文表达能力, 还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进行公益广告比赛, 评选优秀或具创意的广告标语, 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7.定期举办学习成果综合展示活动。围绕某个主题, 学生搜集材料, 形成研究成果 (可以是文章、报告、课件、手抄报、图片等) , 最后进行成果展示, 汇报交流, 评选出优秀的作文报告、手抄报、文字图片等张贴展览。通过主题展览, 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 我以新课程专列的“综合性学习”为目标, 拓宽了语文学习渠道, 激发了学习兴趣, 提高了语文素养。

8.设计综合题型练习巩固。搜集各类综合性活动的新题型, 设计相关练习, 课后作为学生作业, 也是活动的一种巩固和延伸。

综合性学习与语文教学 篇5

湖北枝江市马店一中 闫瑛

摘 要:“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标下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同的四个方面,自有其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等特征。它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多途径,突出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发展,课内外的沟通,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整合以及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的结合。鉴于以上认识,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现概括成三个方面: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拓展“综合性学习”领域;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采用客观评价体系。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资源 活动 评价

正 文:“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标下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同的四个方面,是语文新课程中崭新的亮点。作为一个新的课程内容,语文综合性学习自有其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等特征。它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调查、实验、观察、交流.、协作等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综合其它学科、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的学习内容,运用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得到语文素养的健康和谐发展。它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多途径,突出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发展,课内外的沟通,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整合以及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的结合。

一 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拓展“综合性学习”领域。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从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也就是说,综合性学习内容不限于语文课本,不限于语文学科,而是以语文学科为主,兼顾各门知识的综合,其学习资源无处不在。

1、教科书资源。教科书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综合性学习要依托教科书进行开发。大多数的综合性学习,都是综合教材的内容和要求,按照课本主题或通过改进来设计的。如“编手抄报”、“初中生错别字调查”、“神话”、“青春期的困惑”、“我观学业负担”、“关注‘下岗’职工”、“每周话题评论”、“桥之旅”等。

2、读者俱乐部资源。课堂小天地,图书大课堂,图书内容包罗万象,汇纳百川,钻进图书馆,就是投身生活。根据新课标要求,我规定学生购买中学生课外必读篇目,每学期规定读什么、读多少和指导怎么读,要求有读书笔记(文摘、心得体会、读后评等),至少每五页有旁批、圈点、点评。还组织学生自出题目,进行考查,形式多样,有答题比赛,有辩论会,也有演讲会等形式,另外,班上有的学生自费订阅《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作文报》、《故事会》、《语文报》、《初中生阅读》、《演讲与口才》等多种报刊杂志,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语文素养,又开阔了学生视野,收到了极好效果。

3、影视天地资源。电影电视是大众媒体,特别是电视,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只要收视得当,学生收益也是很丰富的。我对学生收看什么电视节目,收看时间等都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合理化的安排,如《开心辞典》《幸运52》《电视散文》《成长在线》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博见多闻和勇于创新的栏目,我还指导学生在收看影视节目时,注意搜集优秀广告,以及积极向上、富含哲理的歌词,节目串词,并有意识的将其运用到写作中去,这样又提高了写作水平,得益非浅。

4、网络世界资源。与影视相比,网络又是目前内容最丰富,速度最快捷的传播媒体,虽然良莠不齐,真假难辩,特别是游戏,网聊带来极大负面影响,但我们不能全盘否认她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关键是如何正确引导。我在组织教学时,正确指导学生如何上网查找资料,整理资料,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5、地方资源。在综合性学习的活动中充分利用地方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 我们倡导学生体验民间生活,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感受自然”活动,我组织学生到枝江著名的旅游景点圣泉湖进行了“秋游”。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教育目标可分解为三个层面:(1)情感态度培养方面:让学生回到大自然的怀抱,沉浸于大自然中,围绕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开展活动,获得对大自然的亲近而美好的感情,借此将关爱自然、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感潜移默化地浸润在心灵深处。(2)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联想和想象能力。(3)语文能力训练方面:能说出和写出观察的景物特征以及内心感受、体验,即能说出眼中景和心中景。围绕这些目标,我将整个活动分成三个阶段:一、准备阶段:老师明确提出活动要求、活动目的、活动方式等,学生分组设计周密的“秋游”活动方案;二、实施阶段:按计划进行秋游,时间一天;三、总结评价阶段:表彰大会,表扬表现突出的小组、个人。秋游那天,学生们饱尝了亲手做的草地午餐,举行了山水诗文朗诵比赛,摄影比赛,现场写下了所观察到的`景物……这样的主题活动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高,而且在活动中,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也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二、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语文新教材中每一单元结束后都有一次综合性学习,但我认为并不是一个单元只搞一次综合性学习,而是让综合性学习贯穿于我们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经常性地开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课本中的一单元一次的综合性学习只是“砖”,而真正的“玉”要靠老师来“引”,老师应将开展综合性学习的理念渗透于日常教学中,不断地开展各种形式的综合性活动,让学生充满趣味地学。以下是我在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方法:

a、竞赛型 有计划地开展语文竞赛活动,对调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极大的作用。竞赛可在不同范围、不同场合随时举行,不必拘泥形式的大小。如:查字典比赛、成语串联、朗诵会、辩论赛、课本剧表演赛、演讲赛等等。通过这些竞赛可以使师生沟通,达到共同进步。这也是教学相长的真谛。

b、表演型 初中学生很愿意模仿故事中的角色。通过表演课本剧或童话剧,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记忆,还能在某些课文的情节空白、浓缩处,拓展想象,在富有创造性的表演过程中培养想象力,促进语言发展,增强自信和勇气。如学习《羚羊木雕》《石壕吏》等课文后,我组织学生自己创作、设计、表演课本剧,他们惟妙惟肖的表演获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和喝彩声。这些表演的成功,激发起了学生的表演欲望,于是我又设计了一次成语典故表演大赛。另外学生们自编自演的小品也能让人明辨是非,身临其境。

c、辩论型 中学生好胜心强,不服输,常常为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争得面红耳赤。根据这一特点,我常在课上开展一些小小的辩论会。学生为了在辩论中立于不败之地,辩论前积极准备资料,编写提纲,辩论中唇枪舌箭,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又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如:学习了《丑小鸭》之后,同学们对“逆境有利于成长”还是“顺境有利于成长”展开辩论;学习了《伤仲永》后,又为“先天条件是成才的关键”还是“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而辩论,通过这些争论,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另外,在同学们推荐下,我们还进行了 “开卷有益无益?”“成功是靠实力,还是机会”等辩论赛。学生们的观点之鲜明,用词之精彩,辩护技巧之高超,令我佩服不已。我想:学生是有无穷潜力的,做为老师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们的潜能。

d、游戏型 爱玩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游戏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如:在学习第一册《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课时,我把课堂变化成“实话实说采访现场”,让每位学生都做课文中的“我”、“爸爸”,老师则变成主持人,“角色体验”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锻炼了他们的口才。

e、赏析型 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我开设了一些赏析型活动课,由各个小组确立一个主题,分头搜集资料,集体展示。这些活动课体现了他们一定的审美情趣,也体现了他们丰富的创造力。这样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面,而且对于语文阅读是一种很好的引导。

语文活动无论采用什么形式,必须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服务课堂,开放课堂,引入竞争,想办法刺激学生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应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课内课外都营造一种语文学习的氛围。

三、采用客观评价体系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要采取一定的评价机制,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语文课的评价。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的是过程,而非结果,强调的是会学,而不一定要学会,所以评价语文综合性学习,关键要注重过程的考查,并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表现出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具体获得了什么样的体验和经验,以及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还应该坚持学生自我评价。因为整个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过程,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只是学生的一个合作伙伴,因此在评价体系中必须坚持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能力的独特优势已逐渐显现。作为教师,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应该投身于新课程改革之中,以新的眼光来看待综合性学习,积极开展综合性学习,而且应以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为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添砖加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添柴加薪。

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与高考刍议 篇6

【摘 要】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在高考中的体现越来越重。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从习以为常的语言、文学、文化入手,以专题活动为载体,在过程中体验、发现、探究,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从而担负起语文应该承担的历史和时代使命。

【关键词】新课标 综合性学习 高考

一、综合性学习是时代和社会的需求

新时代发展需要实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促使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的。实践证明: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只有那些综合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人才能在竞争中获胜。很多有识之士认为在高中这个重要阶段,必须全面学习各科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在高考中的体现

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专题围绕着语言、文学、文化三个方面设计,是课内学习的延伸与拓展。设计这样的专题活动,意在引导学生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从2004年开始全国已经有很多省市高考命题开始关注综合性学习,并从中命题了。自主命题省市更是从语言、文学、文化三个方面命制出了许多套独创新颖且体现新课标精神的好题,这些题目彰显了语文人文性的特点,突出了对综合性语文素养的考查。

下面笔者就从阅读和作文两方面来加以分析和探讨:

从2007年宁夏、海南的全国新课标卷和山东、广东自主命制的新课标卷来看,试卷在整体上呈现出题量减少,客观题减少,主观题增加,选做题和探究题初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加重的现象。而2008年上述三套试卷基本与2007年一致。2008年江苏的首次新课程高考,在继承前者基础上,首创加试40分附加题,由选考历史考生解答。新课标卷的阅读更是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主要精神和特点。如对论述(说明)文本、文学文本、实用文本的考查就体现了新课标文本分类的特点,三类文本试题设计既有认读理解题,又有综合分析、鉴赏、评价、探究题。此外,这套试卷体现了对考点考查综合性进一步加强的特点;在文段、语境中把词句理解与修辞、表现手法、篇章结构结合考查,分析概括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探究题最有创意,主要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去解读和发掘作品的丰富内涵,探讨其人文精神,进行个性化阅读和创意性解读;试卷答案具有多元思维适度开放的特点,言之成理即可,充分体现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精神,有较强的选拔功能。更重要的是,这套试卷引导我们应鼓励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创新精神能力、探究意识能力、探究能力,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近年来,高考作文题的命制有不少直接从语文课文中选材的。当2003年全国卷出现“感情亲疏与事物认知”的关系型话题作文时,不少人难以接受。其实高三语文课本中有多篇此类型的课文。如《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数学与文化》《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语言与文学》等。如果这些课文我们都认真学习过,又怎会如此惊讶!很多学校高三课堂教学没上这些课文才是问题的关键。2006年浙江卷“生有所息/生无所息”的话题作文直接从第五册课文《人是什么》中的名言来选材,2006年福建卷从创新思维课上的三个热门话题选做,“戈多已经来了”,更是对传统思维的挑战,其灵感也来自第五册课文《等待戈多》。从大量的高考优秀作文中我们也可发现,很多素材和思想的创作灵感均来自课文。

再如2004年福建高考作文题,选择一个人物(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霍金)或文学形象(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妮娅、桑提亚哥)为话题作文。此题一出,有人反对,有人叫好。反对是因为应试教育者面对此题不知所措。叫好者则认为这才叫语文素质教育考试,天下哪有一本书都不读的人就想学好、考好语文的道理?如果我们去查阅一下新课标就会发现,要求学生选修的“小说与戏剧”中要求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经典名著),“新聞与传记”中也要求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等。该题正是新课标精神的最好体现。我们再将它与教材的综合性学习专题活动加以研究可以发现,如果这些综合性学习专题活动我们都认真的按要求做了,又有何难呢?孔子,初高中我们学了不少与他相关的篇章,教材还在第五册专门安排了“感受儒家文化”的综合性学习专题活动。苏轼,我们学过他的诗词文赋,教材还在“山水与文化”的综合性学习中对他作了研究。鲁迅,是作品入选中小学教材最多的现代作家,第五册《阿Q正传》后附有《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课标教材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我说鲁迅”。至于霍金,第六册选了霍金的《宇宙的未来》,教材还在综合性学习“到图书馆去”中设计了一项“拜访霍金”的专题活动,并附写了一篇霍金小传。四大古典名著是中学生必读课外读物,而且设计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文学作品主题的多种解读”的综合性学习专题,在“感受小说魅力”的综合性学习中专门设计了一项“从古今中外作品中选择几个典型妇女的形象进行研究”的活动。这道作文题真正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色,即语文学科应具有文学性、人文性、时代性、选择性。这道作文题做到了课内与课外的完美结合,特别是与语文新课标的综合性学习做到了很好衔接,它是对语文学习的本质回归。高考就是要让爱读书、综合素质高的学生从中脱颖而出。

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处于群山之峰。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文化已经渗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而关于诗歌的综合性学习专题活动,教材分别安排在诗歌单元后的第一册“拥抱文学的骄子——诗歌”和第三册“解意象 品诗歌”的活动。可以说,有生活处就有诗歌。而且在各个综合性学习专题活动中都有诗歌的身影。如第二册的对文学作品主题的多种解读中,就要求选一首诗来就其主题和不同见解的同学展开讨论、探究。诗歌是最能体现其人文性、综合性和最能彰显语文特色的。这也就难怪教材编写者重视,命制高考作文试题者如此青睐从诗歌和与诗歌相关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去发现、挖掘这座宝藏了。而且很多省市作文时文体自选,这让有诗歌写作特长的同学有了脱颖而出的机会。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有不少作文题直接以诗句作为切入口或载体来命制。如2005年浙江卷以“唐诗‘一叶落知天下秋、宋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为材料,要求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作文。2007年北京卷以唐诗名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诗意的多样性解读体会来作文,透露出恬淡平静的诗意境界,令人耳目一新。2008年湖南卷要求考生根据“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中的意境和哲理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给人无限的想象和创造空间等等。诗歌是反映生活的艺术,诗歌中有生活的影子,生活处处有诗歌。让学生在生活中领悟诗歌,在诗歌中理解生活,有利于弘扬诗歌文化,汲取诗歌所承载的真、善、美的内容和高妙的艺术精华,是当代中学生成长所必需的精神营养。命题人将之作为高考的载体,也就不言而喻了。

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是人类发展的高级形式的成果。我们要继承、弘扬、光大人类辉煌的文化,就必须反思、借鉴、完善、发展现有的人类文化成果。文化修养是一个人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每册都专门安排了一个关于文化的综合性学习专题活动。历年高考试卷对文化这一综合性学习专题考查都有所体现。浙江和北京的高考作文题更是始终高举人文大旗,体现了其文化大省的特点。如2004年浙江卷以“人文素养与发展”为话题作文,强调了文化这个软实力。2006年浙江卷的“生有所息/生无所息”材料话题作文,更体现了一个旅游大省的思考。从2006年北京卷的“北京的符号”的命题作文和2008年浙江卷“触摸城市/感受乡村”为题目的作文中看到“民居文化”这个综合性学习专题活动的影子。从2004年江苏卷的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的话题作文和2008年重庆卷的“在自然中生活”的作文中,我们发现“山水与文化”这个综合性学习专题活动蕴涵的精神。当然在高考其他试题中涉及到古今中外文化现象就更是举不胜举了。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由语言组成的,我们一生都在用语言进行思考、交流、沟通。对人类来讲,语言就象空气一样重要。没有语言也就没有语文。关注母语就是关注世界。这自然会引起高考作文命题者的重视。2004年广东卷以“语言与沟通”为话题作文。考生都有话可说。改革开放的前沿、中外投资者和各地打工者齐聚的广东,说好普通话、掌握外语,才能满足改革开放的需要,更好地与世界沟通。这也许是命题者的初衷之一吧。2007年江西卷是关于语文的个人感慨:“(1)语文,我心中的一泓清泉;(2)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体现了命题的选择性和立意的多样性。无论是否热爱语文,考生都有生活基础,都会对自己多年语文学习的成败做出梳理、反思和再认识,有感而发,真情表白作文。而2007年湖北卷站在时代与民族的高度,选取了关于“母语”材料的作文题,引导人们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关注母语本身,关注母语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导我们去思考、探究和发现母语。而第六册教材中“缤纷多彩的语言世界”的综合性学习专题活动,借助调查方言报告或社会上各种语言文字不规范现象,辩论影视作品中的方言,用毛笔撰写对联等活动,锻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探讨、研究问题的能力。高考命題者旨在吸引学生注意,培养学生对汉语言的热爱。从而使学生自觉维护和发扬汉语言的优良传统。

三、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现状

高考试题命制,大胆地从综合性学习中去选材和寻找灵感,这对我们大力开展和施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更加坚定了信心。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语文学习的活头源水。但作为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三足鼎立的综合性学习却在整个语文学习中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开展。师生都把大量的精力花费在课文分析和学习上,追求标准答案,课外时间也多用在与课本配套练习和标准化测试上。重课内,轻课外,未做好课内与课外的拓展和延伸,以致语文综合性学习名存实亡。笔者以为老师应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沟通课外,广泛阅读,深入思考,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水平和语文素养真正得到提高。

目前,语文综合性学习还存在将外延无限扩大的误区,如将环保、经济、科技等纳入其中,使语文不能承受之重。语文综合性学习应是主要涉及语言、文学、文化三个方面“语文”学习,其他学科尽管有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但语文因其更注重科学与人文的融合而更显其地位的重要。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出发点、着眼点和归结点都应是“语文”的,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起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

此外,语文综合性学习目前还存在老师知识结构陈旧,观念落后,指导乏力、师生没有全程参与等问题,这些现象的教学结果可想而知。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摇篮。如果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和问题意识,缺乏探究发现的过程,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就只能是一句空谈。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在发现和探究过程中体验、感悟。这样才能促使他们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学习、反思、探索,要转变教育观念,无条件的接纳学生、关注学生、信任学生,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在困难和机遇、对手和冲突、选择和权利中,允许他们犯错、迷惘,允许他们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和困难;教师还应转变观念和评价方式,多肯定、多鼓励、多赞许,用心呵护每一个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允许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总之,教师应以人为本,多元成材,结合情感、态度、方法、创新等进行综合评价,以过程评价为主,全面评价。从而使学生乐于参加,积极探索,让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和发展。

总之,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符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是新课标精神核心理念的集中体现。它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注重自主、合作、探究。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专题活动,使学生对习以为常的语言、文学、文化现象有了切身的体验、研究和探讨,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了深刻的感悟和认识,最终全面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篇7

一、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思考

“语文教学要有生活味, 要摆脱以往高冷的形象, 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所以, 我们要大力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教研会议上, 组长这样说。坐在台下的教师却一头雾水, 什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能力中的听说读写, 把它们揉到一起就行了吗?那这样的事情每堂课都在做啊!听———老师在一次次对话中, 不断引导学生倾听;说———学生的每一次回答, 老师都鼓励其朝着更响亮、更完整的目标努力;读———自主读、整班读、分角色读, 一篇篇课文, 扎扎实实地训练;写———每堂课十分钟的习字时间, 读帖、描红、仿写、反馈, 扎扎实实地进行。可是, 真正的综合性学习要怎么操作?要以什么为载体?课标中关于综合性学习的关键词有:综合运用、整体发展、沟通、结合。这庞大的目标, 是要贯穿于一堂课, 还是要渗透于整个活动?作为一线语文教师, 通过教学实践, 通过查阅资料和学习课例, 对于综合性学习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在课标中, 它与识字写字、阅读、写话和口语交际并列, 是语文能力素养的一个方面。它更像是一种学习的理念, 没有固定的形式, 但有着自己独特的功能与导向。

二、如何推进语文综合性学习

作为一线教师, 最关注的还是怎样做。综合性学习可以以活动为载体, 即通过开展一定的活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 提升语文能力。以张锡伟老师的《常州地名的研究》教学设计为例, 他将教学目标定位为: (1) 调查地名的由来, 感受“巷”“路”“桥”的区别;了解地名背后的传说故事、时代背景、风土地貌、名人思想等。 (2) 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收集常州市的地名, 研究地名的由来;提高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3) 通过地名研究, 了解其中蕴藏的文化,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感情。很显然, 调查研究必须在课前完成, 学生要通过网络搜索、实地调查、采访人物、记录整理等多种方式来完成。这本身就是听、说、读、写等多重能力的综合锻炼。活动要求学生将平日语文课堂上的能力素养运用到生活中, 例如, 在对路人进行采访时, 如何合理组织问题并且应答, 就是口语交际能力的体现;在进行网络搜索时, 如何理解信息并加以整理, 就要求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等等。课堂上的教学活动, 也围绕同样的目标进行。比如课堂上, 学生汇报常州地名的研究情况, 总结积累、收集地名的途径, 举行猜地名比赛, 创作常州地名小广告等,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并为其树立这样的信心:学以致用, 在语文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能为自己的兴趣所用。课后, 学习仍在进行, 比如汇编研究成果、推广展示, 又为学生提出了新的研究主题。可见,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个长线过程, 课堂教学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但它们的目标是一致的, 那就是鼓励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 发展听说读写的整体能力, 实现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

三、推进“小综合”教学实践

综合性学习的益处显而易见, 但在教学实际中, 一些教师却轻易不敢尝试。因为他们认为, 组织这样一个长线的学习活动, 实在是太劳神费力了, 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需要关注的内容太多了。任务布置下去后,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教师必须细致地帮助学生推进, 这对教师来说, 确实是不小的挑战。那么, 是否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节奏来安排, 让综合性学习变得接地气些呢?考虑到目前各校都十分重视学生活动的开展: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等。语文作为母语, 常常会参与到这些活动中。长线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频率不可过高, 毕竟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 容易形成负担。但在课堂上, 可以引进一些小活动, 开展“小综合”。例如, 时下课堂流行的读写结合就是一种综合性学习, 即将读与写结合起来, 这是语文学科范围内的综合;将课外的生活经历引进课堂, 也是一种综合。以执教《赶海》一课为例, 文章中语气词的使用是一大妙笔。学习过课文后, 教师可以引进“途迹”软件, 让学生给图片添加文字, 鼓励学生通过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将故事进行分享。学生的创作热情立刻高涨起来, 将音乐、图片、文字完美地结合了起来。更重要的是, 学生在生活中形成了语文意识, 在网络交际的大环境中, 懂得了斟酌、美化语言。有了这样的“小综合”, 就不难将综合性学习的意识贯穿于每一天的语文课堂中, 这对于学生来说, 收获会更大。

摘要: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方法费时费力、难于实现的问题, 提出了相对用时少、效率高的“小综合”教学方法, 让综合性学习更接地气, 将综合性学习意识贯穿于每一堂语文课, 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和提高语文能力。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小综合,语文意识,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郭根福.试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 2003 (03) .

综合性学习与语文教学 篇8

口语交际即口头言语交际, 指的是人们运用有声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强调指出, 口语交际要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在各种交际活动中, 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发展合作精神”, 并且把“口语交际”作为语文课程五方面内容之一, 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着眼于学生的明天、为学生将来的发展着想的指导思想, 这在以前的教学大纲中是没有如此明确的。

综合性学习, 2001年,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式提出“综合性学习”这一概念, 首次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体系之中, 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 这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 也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一个亮点。

语文综合性学习总目标是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本文研究涉及阶段目标第四学段 (7~9年级) , 具体目标为:“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 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中, 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 共同讨论, 选出研究主题, 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 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 讨论分析问题, 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 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搜集资料, 调查访问, 相互讨论, 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分清原始资料和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援引资料的出处。”该目标强调获得亲自参与的积极体验;强调学会合作和探究;强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培养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强调学科知识与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二基于现实的有效性教学路径

1. 要消除一个误解

笔者在本论文中把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合并并不是对这两项教学内容的忽视。一方面是因为苏教版新课程初中《语文》教材编写上采用“合成单元”的设计思路, 围绕主题词把读写口语交际 (或综合实践活动) 加以优化整合, 使之彼此渗透、互相联系, 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和语文学习效率;另一方面, 笔者认为2001年, 新一轮课程改革首次把“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相并列, 是强调了这五项内容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平等, 在培养学生上作用相当, 而不是要求在课时分配上均等, 在教学容量上一致。

2. 要正视一个现实

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实施和落实, 并非像人们想象得那么简单、那么美好。理论上的美好前景并没有为改变现实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从笔者教学调研的情况来看, 很多学校把它当作教学的附庸、课堂的点缀, 甚至眼光从未顾及并正视过它, 它成了语文教学中可有可无的一项内容。走进课堂, 依然只有基础知识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 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最多只在考前作些应试方面的指导。审视中学语文教学现状, 我们发现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教学虽然在《语文标准》中具有与读写教学相等的一席之位, 但实践操作中却已成为一纸空文。

3. 要探求一种方法

笔者在初中从事一线教学, 加之考查调研后发现: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有效教学的可行路径之一。

第一, 明确研究性学习内涵,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 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这个定义充分显示, 研究性学习虽然首先是以课程形态进入中学的, 但它更是一种学习方式, 这一点首先可以从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的中得到验证。

第二, 我们要把握“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追求, 它是指“在语文学习中,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语文现象, 获取知识, 掌握规律, 了解社会, 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

由此可见,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开放式、综合性的大语文。它是一种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它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由外而内, 即研究的方向由课外、校外向校内、学科回归;另一种是由内而外, 即研究的方向由文本、课内向课外、校外拓展。二者都强调需要确定研究的主题 (或专题) , 强调学习要保持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强调要注重学习的全过程, 而这一全过程必将为学生提供实际有效的交际任务, 也只有在这一过程中很好地交流合作方能达到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目的。因此, 笔者认为这对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来讲是一条有效的路径。

三语文研究性可行性分析

1. 与时俱进

语文研究性学习和作为独立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不同, 它是对原有课程进行改造, 把新时代要求融进原有的语文课程中, 不是另外增加一门课程。这正符合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实际, 解决了时间不足、精力有限的问题。

2. 尊重唤醒激情

要使学生主体“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 教师必须切实转变观念, 树立服务意识, 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中要着力组织激励学生进行讨论研究, 刺激学生的发现欲, 从而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具体教学中, 教师可以多种方式营造“研究性学习”氛围, 如以课堂提问为突破口, 以课堂讨论、辩论为形式, 促进“研究性学习”的深入;以小论文、小作文为依托, 形成“研究性学习”的结果等。教育家赞可夫说:“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 能使他们精神振奋, 思维活跃, 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常州市实验中学语文组在这一方面先行一步, 其中“桥文化”“胡同文化”等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成功开展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实践证明, 学生对语文研究性

传统教学方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进行, 在教学中已明显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中学语文学科的新课标指出,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各项设计已越来越多样化, 这些设计已越来越需要一些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穿插辩论模式教学, 是一种通过教师设定一个命题, 然后布置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收集相关论据, 然后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辩论, 最后综合归纳成条理性的知识板块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初步研究了辩论模式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学生学习的过程性。

一中学语文采用辩论模式教学的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语文学科中议论文较不易被学生所接受, 枯燥乏味常使他们望而生畏, 新课标内容的构建已与生活联系更加紧密, 使教学内容有了可辩论性, 因此构建辩论模式教学, 可使学科内容更具条理化、信息化、口述化, 也更生活化, 因而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锻炼学生的口才、合作与交流能力, 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也使单纯的学科知识与语言表达、信息处理、逻辑推理、思维方式等各种技能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新的时代, 知识大爆炸, 信息满天飞, 人与人的合作与交流显得更为重要。怎样处理信息, 从何种角度思考问题, 怎样表达, 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辩论中去体会、去提升。因此, 在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穿插辩论模式教学, 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使学生能善于从正、反两方面去思索问题, 并使学生在学以致用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让学生终生受益, 对培养新型的现代化人才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二辩论模式教学具有可行性

第一, 现代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适合辩论模式教学。义务教育中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喜欢自我表现, 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渴望自我探索, 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不知所措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 这些正好说明了他们更喜欢一种能让他们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 而且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去获取体验与知识。辩论模式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平台, 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与同伴合作与交流的心理体验;同时辩论教学方式又让他们体会到作为学习主体在辩论过程中的乐趣, 并有时会体会到挫折和失败感, 能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

第二, 新课标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特点适合辩论模式教学。在传统的授课方式中, 教师与学生角色在新课标下已发生了转化, 新课标下, 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

学习——这种不仅以获取知识为目的, 而且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是有极大兴趣的, 在活动中同学们焕发了极大的学习热情, 在教师的引导下, 深入挖掘教材、质疑解疑, 尝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 主体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当然学生的热情参与也感染和激发了老师们的教学热情, 如此良性循环。

可喜的是, 我市上上下下都很重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体,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探索学习的苦与乐、得与失。这种角色的体现在辩论模式教学中再明显不过, 教师通过设置论题来达到引导学生的目的, 学生确定正、反方后, 围绕论题而展开搜集相关信息的活动, 并从中汲取知识, 成为学习的主人, 并在辩论中不断地疏理知识点, 提升能力。

第三, 从教学指导思想来看, 义务教育的中学阶段适合穿插辩论模式教学。教学指导思想中, 要求在教学中要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变换思考的思想、收集与统计的思想、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集思广益的能力, 所有这些需要渗透的思想方法和需要培养的能力, 都可以在辩论模式的教学中去体现, 这也是教师实施辩论模式教学核心的指导思想。

三辩论模式教学具有可操作性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精心制作一个命题, 在辩论模式教学课堂中, 教师根据教学紧密相连的内容, 精心制作一个内涵或外延都能让学生有论可辩的命题, 以便让学生能力所能及地去收集相关的论据。命题设立后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 让他们分别收集各自的证据材料。

在辩论模式教学课堂中, 通过学生的群体发言、个体发言, 正反两方互相辩论来完成辩论教学的主要过程。辩论中, 要求学生大胆陈述自己的观点, 鼓励说理;辩论中, 教师可随时注意辩论的方向, 对有理有据的论述应予支持, 对偏离主要方向的言论可适当纠偏;在辩论的最后可由学生进行口述总结, 也可用布置书面作业的形式进行书面总结, 或在教师的帮助下把辩论的知识点归纳总结使之条理化、具体化, 从而达到辩论教学的目的。

四辩论模式教学具有学习的过程性

辩论模式教学中的主要对象——学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时不在学习, 为论点寻找论据的过程就已经是一个自主的学习与积累过程, 在辩论过程中更是学习的过程, 有辩驳, 也有汲取, 更可以从对方的观点中去探索知识点, 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正所谓辩论胜利学到了东西, 辩论失败同样也学到了东西。

辩论模式教学中每一刻都可以拓展自己的学识界面, 不论是正方人还是反方人的一个观点或一句话, 都有可能点燃自己的智慧之光, 启迪自己的思维方式, 使知识得到不断的补充, 头脑不断地清晰, 愈辩愈明。所以说, 整个辩论教学也是一个不间断的学习过程。

[责任编辑:李锦雯]

笔者所在学校已把这一活动变为常规性活动, 组织学生全年开展, 每年都会给学生专题辅导。因此笔者认为作为语文老师要借助这股东风, 积极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 让它成为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教学途径, 以切实解决现实教学中忽视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问题, 促进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高。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思考与认识 篇9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中国的传统教学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分科教学, 也就是说, 在清朝末年“废科举, 兴学堂”之前, 我国古代缺乏严格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古代的《三字经》、《千字文》等识字教材除了教学生识字以外, 还涵摄了历史地理、文物服器、人伦道德、科学百物等广泛内容。孔子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强调智德双修、内外兼通、知行合一, 中国传统教育把读书识字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认识的起点和归宿, 现在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 正是对传统教育合理因素和理论精髓的继承和发展。

建国后受前苏联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 强调以学科为中心, 学科界线越来越细, 过分追求语文学科本身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过分关注语文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 学生死读书, 读死书, 语文学习变成了语言研究。长期以来, 语文教学走的是“书本—课堂—标准化习题”这样一条路子。语文作为交际工具与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 急需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 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以课堂为中心, 以教室为中心, 以课本为中心, 把学生定格在书本世界里, 只会割裂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割裂学科知识间的联系, 隔断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使语文教学失去实践和应用价值。

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开放的课程组织形式, 超越了传统语文单一学科的界限, 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突出学生的自主性, 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 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通过先让学生提出创造性的问题, 再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有机地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地发展。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 关注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是这种“自主、合作、探究”新型学习方式的具体体现, 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之所在。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综合性不言而喻。汉语言从字开始产生就体现出其综合性, 汉字是音形义的综合体, 由此延伸至词、句、篇。汉语运用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更是一种综合。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 与社会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文学习的开放性突出表现为内容的多样性和学习时空的延伸与拓展。语文作为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 决定了其知识涵盖面的广泛。仅小学语文教学就涉及诸如:历史、地理、天文、医学、自然、民风民俗等方面的知识。语文学习无时不在, 无处不在。学习的内容不囿于语文课堂教学资源, 更多的来源于社会、自然、学生自身的各种类型的生活。

语文综合性学习还表现为学习内容的整合、学习能力的糅合、学习方式的复合、学习效益的综合。“留心处处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从某种意义上讲, 社会生活是正文, 语文课本只是注解。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正是实践过程, 它强调学生的亲历参与和实践体验。“实践”不但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条件和基础, 还是语文教育的归宿和目的。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选择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 各种版本的教材都设计了“综合性学习”这一内容。人教版高段五、六年级每册教材都集中编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第一次安排在阅读教学课文后的练习中, 结合单元专题, 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 设计了一些语文实践活动, 我们称之为“小综合”。第二次则是单独成组, 突破以课文为主体的教材结构, 改为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形式, 我们称之为“大综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综合为“感受读书的快乐”, 大综合为“遨游汉字王国”。大综合又分为两大板块:第一板块是“有趣的汉字”, 着重是让学生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建议开展的活动有:搜集和编写字谜, 开展猜谜活动;查找利用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或笑话;搜集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第二板块是“我爱你, 汉字”, 着重是让学生初步认识汉字蕴含的丰富文化。建议开展的活动有:初步了解汉字的演变历史;欣赏和学习汉字书法;通过搜集有关错别字的笑话、社会用字调查等, 认识错别字造成的危害, 自觉规范地使用汉字。下册小综合为“语言的艺术”, 大综合为“走进信息世界”。大综合分为“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利用信息, 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两大板块。内容是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快速发展, 体会给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学习利用信息, 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六年级上册的小综合为“歌颂祖国”, 要求学生围绕“祖国在我心中”开展访问参观、搜集资料等活动, 交流收获和展示成果。大综合性学习为“轻叩诗歌的大门”, 以“了解诗歌”为主题, 分成“诗海拾贝”、“与诗同行”两部分, 主要开展搜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动手写诗、诗歌知识竞赛等活动。六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紧密结合六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 围绕“向母校、师友告别”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两大板块分别为“成长足迹”和“依依惜别”, 引导学生回忆小学生活, 用各种语文形式记录小学生活;为母校做点事, 写倡议书、建议书, 互留赠言, 并策划一台毕业联欢会。

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编排与呈现

人教版教材在进入第三学段后, 每册除继续安排一次以课外为主的综合性学习外, 出现了整组集中的、课内外一体的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的编排方式与其他各组截然不同, 不再以课文为主体安排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 而是分成主题活动板块。每个板块设“活动建议”、“阅读材料”两个栏目。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 希望学生按照这些建议开展综合性学习;“阅读材料”是供学生开展活动时阅读的, 但开展活动的材料不限于此, 学生可以自己动手搜集, 教师可以补充。由此可见, 这既是一个规定了方向、有很大空间的教学单元, 又是一个充分体现了综合性、实践性和学科性的语文活动。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 板块一, 安排了有关信息传递方式及对人类生活产生影响的五篇阅读材料。这些材料与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不同, 就作用而言, 在于提供信息, 介绍相关资料。板块二, 安排了两篇不同类型的简单的研究报告———《奇怪的东南风》和《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其作用在于通过给学生提供研究报告的范文, 使学生能够了解研究报告的基本特点, 知道怎样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最后, 还对今后如何提高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出可行建议。

人教版教材除设置大、小综合性学习外, 高段每册还保留了中、低段“语文园地”中的“展示台”栏目。“展示台”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 引领学生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 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运用具有个性化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本领和学习收获。

北师大版教材则通过每个单元的“语文天地”和“综合学习”中的“初显身手”栏目, 建议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力。高段活动的主题 (内容) 包括表演、收集资料或图片、办板报、办联欢会、开玩具交易会、办展板、手抄报、做天气统计图、采访或访问、调查等。

语文综合性学习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教学中除了学习专题和阅读材料要予以落实外, 对于学习的具体内容、方式、方法, 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等, 学生都有相当大的自主权。综合性学习从各地教师的自发性尝试, 进入国家课程的规范性实施;从以课外开展活动为主, 进入课堂教学的领域。其目的主要是引领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如人教版五上“遨游汉字王国”, 编者在设计这些以文化奠基为线索的开放单元时, 必须考虑这样的单元是否具备让学生学习识字、阅读、习作的材料, 是否提供含有培养学生思维发展创造能力的可能, 是否适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习得学习方法等。开放性单元没有主体课文, 为教师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空间和展开思路。同时, 开放性单元主要是引领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 集中体现语文课程、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运用密切联系的特点, 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理念。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学生思维活动日渐丰富, 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日益增强, 对语文学习的要求更高。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是从学生年龄、兴趣、爱好和时代要求出发, 制订切实可行的符合小学生学习活动的主题方案, 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1, 第1版.

[2]陈志强.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新探[J].现代语文 (理论研究版) , 2005 (09) .

[3]方卫东.试析语文综合性学习四境界[J].现代语文 (教学研究版) , 2009 (02) .

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调查与思考 篇10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调查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山东省东部、中部、西部各抽取一个城市——烟台、济南和聊城。在这三个市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城市和乡村各50名小学语文教师,总共300名,最后得到有效样本234名。其中烟台地区75名,占32.1%,济南地区67名,占28.6%,聊城地区92名,占39.3%;三个地区中,市区教师127名,占54.3%,农村教师107名,占45.7%。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自编调查问卷,采用现场发放和回收问卷的方式施测。收集上来的数据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对每个问题既进行频数和百分比统计,又进行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差异显著性检验。

(2)访谈法:在发放和回收问卷的过程中,调查者对样本学校22名教师进行个别访谈,以更深入了解调查问题。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有较高的价值认可度。调查结果表明,95.3%的教师认为,新课标中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的,而认为“没大有必要”和“没有必要”只占4.7%;认为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对切实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非常有用”和“比较有用”的占65.2%,认为有“一定作用”的占34.8%,没有教师认为“没有作用”。当问及“有人说,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相合作和团结精神的新型学习领域,你认为这一说法一”这一问题时,有71.4%的教师认为“很有道理”和“比较有道理”,有27.8%的教师认为“有一定道理”,只有0.9%的教师选择“没有道理”。从调查情况看,小学语文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价值认可度是很高的,但从后面的调查结果看,这种较高的价值认可度并不是建立在教师清醒的理论认识和真正的实践体验的基础上的,而主要是前期舆论宣传的结果。

2.教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认识较为笼统。教师基本上都能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在活动内容上的综合性和开放性、活动方式上的实践性、体验性、自主性等基本特征。调查显示,有93.9%的教师认为教学中“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体现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联系,有93.6%教师认为,组织综合性学习时教师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生活实际增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活动方式上,68.4%的人认为,“综合性学习主要是学生自己组织和安排,不太需要老师周密的计划与组织”这种说法“不太正确,因为综合性学习既强调学生自己的自主学习,也重视教师的作用”,选择“非常正确,因为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让学生自己组织安排,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和“比较正确,因为综合性学习倡导学生自己组织安排,发挥自主性”,共占23.5%,选择“很不正确,因为综合性学习应主要由老师来计划和安排”占8.1%。另外,79.1%的教师认为综合性学习应以“参与体验法”为主,15.4%的教师认为以“讨论法”为主,还有5.5%的教师认为以“讲授法”和“问答法”为主。可见,在对综合性学习方式的认识上,绝大多数老师都特别重视学生的自主实践和体验,只有不足10%的老师不能正确认识这一点。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但是,对综合性学习的理论认识仍然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次上。调查显示,认为自己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特点与实施方式了解得“很清楚”的教师只占10.4%,“大体清楚”的占77.8%,“不清楚”的占12.8%。此外,还通过与语文课外活动对比,来调查教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认识情况。应该说语文综合性学习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性,强调在学生亲身实践中掌握语文知识,切实提高语文能力等方面和语文课外活动一脉相承。但是,与语文课外活动相比,其更突出的是活动内容和方式的综合性,目标上的整合性,力图在沟通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语文课程和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整体性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切实养成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调查显示,能正确认识到这种不同的,只占57.7%,其余42.3%的教师仍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要价值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使学生在实践中切实掌握语文知识”。访谈中也发现,几乎所有的访谈对象都认为,用综合性学习代替以前的课外活动不过是一种名称的变化,没有实质差别。或认为,由于以前学校普遍不重视语文课外活动,所以现在提出综合性学习,目的是要求教师多搞一些课外活动。可见,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目标上的整合性缺乏清醒的认识。

3.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确实困难重重。对教师实际组织综合性学习的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组织过“5次以上”的37人,占15.8%,“3-5次”的41人,占17.5%,“1-3次”的130人,占55.6%,“从未组织过”的26人,占11.1%。在新课改推广了6年以后,大多数教师组织综合性学习的次数不足3次,更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从未组织过,可见,较高的价值认可并不必然带来积极的行动意愿,这与实施综合性学习中存在的各种困难有必然联系。

有6.4%的教师认为在教学中实施综合性学习“很困难”,29.2%的教师认为“比较困难”,60.5%的教师认为“有一定的困难”,只有3.9%的教师认为“困难不大”。

造成困难的具体原因主要有:教师对“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这一要求的困难性的认识,64.8%的教师认为这一要求“完全可以实现”和“比较容易实现”,35.2%教师选择“不太容易实现”和“很不容易实现”。可见,经过长期的宣传,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较好,找到合适的课程资源不是大部分教师们的困难所在。其次,“你认为,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要困难是——”。其中,反映最多的是“正常授课时间不足,影响教学进度”,占62.4%。其余依次是“班级规模过大”,占53.9%,“学校不能提供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的设备条件”,占48.7%,“没有经验可供借鉴”,占36.3%,“学生不具备综合性学习要求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主动的学习心态”,占31.9%,“语文综合性学习对教师要求过高,不易实现”,占20.9%。除此以外,教师还补充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见效慢,易让家长误解教师的出发点和目的”、“应试教育仍有阵地,而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属于考试内容,不能得到家长和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学生年龄过小,组织活动不安全”以及“家庭不具备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条件”等困难。可见,教师感受到的困难主要有三大类,首要的是新旧教育体制之间的不衔接。一是综合性学习所具有的明显的综合课程特色与根深蒂固的学科课程体系之间的不衔接,使老师很难处理好综合性学习和常规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其次是综合性学习追求上的综合性和体验性与高度关注知识的直接教学的应试教育评价观念之间的不衔接,使教师不得不在应付应试和组织活动之间周旋。第二大类困难是各种外在客观条件的不利,包括班级规模、学校和家庭的设备条件、以及经验资料情况等。第三大类才是学生和教师自身素质的匮乏等内在主观原因,教师们没有明显感到自身素质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不足。笔者认为,这主要因为,教师在种种外在因素的束缚下难以真正大显身手组织综合性学习,所以还没有意识到该问题的迫切性。调查还显示,上述这些困难是打击教师积极性的主要原因,如果解决了上述困难,有98.7%的老师表示“非常愿意”和“愿意”组织综合性学习活动。

4.地区之间在理论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差异显著性检验发现,三个地区对于综合性学习的价值和实施困难的认识没有明显差别,但济南地区在有些问题的理论认识上优于其他两地。济南地区能够正确认识到“语文综合性学习代替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价值”的占68.2%,烟台地区55.3%,聊城55.2%,T=0.012,P<0.05,存在显著性差异。另外,济南地区有42.4%的教师认为“非常有必要”体现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联系,烟台25%,聊城30.4%,T=0.027,P<0.05。济南地区教师在理论认识上的优势,可能主要得益于省会城市教师有更广的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更多的培训机会。

5.城乡之间无论在观念认识上,还是在实施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

(1)农村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价值认可度明显低于城市教师。城市地区有44.9%的教师认为综合性学习的提出“非常有必要”,而农村地区持此认识的只有29%,T=0.009,P<0.05。

(2)农村教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的综合性特点的认可度不如城市教师高。城市教师有48.8%认为“非常有必要”体现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联系,而农村教师只有25.2%,T=0.001,P<0.05,差异显著。

(3)农村教师更多地强调了组织综合性学习的困难。城市教师认为实施综合性学习“很困难”的只有4.0%,而农村教师则为9.3%,“困难不大”的比例,城市为4.8%,而农村为2.8%,T=0.003,P<0.05。而城市地区教师认为开发课程资源“完全可以实现”和“比较容易实现”的占74%,农村地区只有53.8%,T=0.001,P<0.05,差异显著。

上述诸多原因直接造成了农村教师组织综合性学习的实际情况与城市地区有较大差异。调查发现农村地区“从未组织过”综合性学习的占16.7%,而城市地区只有6.3%,组织过“5次以上的”,农村教师有10.2%,城市有20.5%,T=0.001,P<0.05。

可见,信息渠道的相对封闭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地区教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悦纳和理解程度,而教学的条件落后则进一步加剧了城乡之间在实施综合性学习方面的差距。

(三) 建议与对策

尽管通过广泛的宣传,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已为广大教师所熟知,但是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理论认识和实施情况都不容乐观,特别是农村地区处于更加不利的发展状况。因此,必须直面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现实境遇,谋求更好的出路。

1.理论认识模糊笼统是制约综合性学习健康发展的瓶颈,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和宣传。调查显示,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认识绝大多数仅停留在“大体清楚”的状态中。所以实践中,他们往往很难辨证地处理好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语文目标和其他目标以及教和学之间的关系,导致活动中经常出现泛化、异化、形式化等诸多误区。而培训和宣传在帮助老师形成正确的观念方面有重要作用,济南和城市教师有较好的综合性学习观念和更积极的态度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今后仍应重视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宣传和培训。当然宣传和培训的重点不应该是对综合性学习的意义和组织策略的泛泛而谈,而应该是对国内外组织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正反案例的评析和讨论。在这种评析和讨论中,使广大教师具体生动地感受如何辨证处理好综合性学习的各个方面。

2.新旧教育体制之间的不衔接是困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要原因,因此,当前最需要的是制度建设,而不仅仅是政策宣传。教师观念的转变和素质的提升是新课改成功的必备前提。但是,必须意识到,仅仅依靠应然的教育理想的宣传,呼唤教师自觉地实现化蛹为蝶的蜕变是远远不够的。调查显示,如果不能很好地实现新旧教育体制的衔接,教师即使对综合性学习有很高的价值认可度,也很难放开手脚进行尝试,更难以产生强烈的专业成长愿望。所以,当务之急是本着以教师为本的思想,健全相应的制度,不要让教师辛苦而又尴尬地游走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指望八面玲珑、却又处处碰壁。

3.改革教材对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方式,使综合性学习和课堂教学真正有机结合起来。尽管综合性学习鼓励教师成为课程开发者,但我们必须理智地认识到,现实的情况是“教师基本上还没有成为课程的‘生产者’、‘研究者’、‘菜单提供者’、‘引导者’和‘伴奏者’,其课程角色还没有完成‘格式塔转换’”,教材仍然是教师最习惯的课程形态。所以现实迫使我们首先要精心构思教材中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对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其次,才是鼓励教师的自主开发。

笔者研究了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发现其设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综合性学习和课文学习基本上是两张皮,很难有机结合,共同服务于培养语文能力的目的。因此,正常授课时间不足就成为阻挠综合性学习实施的主要理由。此外,活动设计只提供活动范围,而没有学习习惯、学习方法、问题探究深度等方面的要求。这种过于简单化的设计不利于引导教师对综合性学习进行合理指导,从而出现种种误区。所以,改革教材编写方式,使综合性学习和课文有机结合,切实落实到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方法、习惯的培养和提高上,这是消除综合性学习实施中的各种误区,切实提升综合性学习地位所必需的。在这方面美国麻州的经验值得学习,它的母语课程标准中,虽然没有把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专门部分独立出来,却高度融合在语言、阅读与文学、写作、媒体四大主体内容中,并为教师提供具体的指导要求和案例示范。

4.改革语文教学的评价方式,重视对综合性学习的考察。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充分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各方面语文素养的学习方式,理应成为语文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而访谈发现,综合性学习基本上还没有成为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的基本内容,这极大地影响到教师组织综合性学习的兴趣和家长的支持力度。因此,从学校到省市的各级教育部门都应加强对综合性学习情况的日常考察、甚至是考试。笔者曾见过贵阳和南宁2004年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测试题,题目不偏不怪、堂堂正正地考察了学生的生活感悟能力、语言积累和表达能力、运用语文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如果没有平时扎实有效的活动锻炼,学生是很难完成这些题目的。所以,合理的评价对于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地位、规范教师的日常指导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5.重视对农村教育现状的研究,量体裁衣,为其制定更具可行性的改革方案。城乡之间巨大的文化和资源差距,使我们在课改的推行中不能搞一刀切。访谈发现,很多农村教师认为,课标中设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往往需要学校和学生家庭中有很好的图书资源、网络信息资源以及学生多方面的社会文化生活经验,这些条件在农村地区是很难满足的。所以,有关部门应组织专门力量,调查农村地区所有具有的课改优势和主要不足,从而扬长避短制定适合农村地区的改革方案。

摘要:目前,教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价值认可度较高,但理论认识肤浅笼统、组织实施中困难重重,而且城乡差距非常明显。本文认为应加强宣传和培训的理论针对性,以教师为本完善制度建设,改革教材时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方式,重视对综合性学习的考察,量体裁衣为农村地区制定更为可行的活动方案。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价值认可度,理论认识

参考文献

[1]张绍波,张天雪.小学教师课程意识的实证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6,(3):41-43.

[2]王艺.美国麻州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例评析[J].语文教学通讯,2005,(4):59-60.

信息技术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整合 篇11

1 激发参与热情,提高学习兴趣

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关键。现在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多变、宽松的教学环境。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课堂,通过声、形、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用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愉快地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使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例如,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的奥秘”时,通过用多媒体音频播放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引入,并与神舟系列飞船上天的事实相结合,配以相关的视频及图片,音形结合,就能达到很好的激趣效果。

2 围绕课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由教师主宰,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整个过程。而信息技术与综合性学习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享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里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

例如《那棵高山榕》一课,文章以事物的名称为题,提示文章内容,同时也表达了对那棵有特殊意义的高山榕的敬仰,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品读好课题,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更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再由课题质疑:“高山榕是什么样的树?谁栽的?那棵高山榕有什么含义?”带着这些问题去读,学生会比较有兴趣,能自己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学生有成就感,那阅读的兴趣会高一些,接着再相机引导学生读通一些难读的句子,把课文读通顺。在初读时,引导学生在读中动笔,划出生字的新词、难读句段,并在难点处回读、反复读、示范读等,以期达到正确、流利、扎实、有效。这样的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形成了自主探究、互相借鉴的良好学习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3 利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仅仅靠教师的语言、传统的教学挂图和投影来创设情境是不够的。而现代教育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变抽象为具体,变动态为静态,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直接感知和理解教学内容,达到对新知识的深刻理解,进而突出重点,击破难点,促进知识内化,实现能力提高的教学目标。

如在教学《黄山奇松》这一课的第二自然段时,为了解决“黄山松奇在哪里”的这一重点,笔者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这段主要介绍了哪几种松树,接着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究、反馈交流,这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相机理解“遒劲”“饱经风霜”“绿色的巨人”“蟠曲”“天然盆景”等词语和关键句,让学生反复读、细细品、深深悟,让理性的语言伴随着感性的形象深深地扎根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之中,使学生在情感上与文本产生共鸣,真正感受到黄山松优美、独特的姿态及人们由它们的姿态展开的美好联想,从而体会出黄山松的奇特。此时,教师播放黄山松的一段录像,为学生提供典型具体的感知材料,突破教育的时空限制,缩短课堂与黄山的距离。整个观看过程中,学生在境中见形,形中悟美,情感产生了共鸣,不仅有效地突出了教学重点点,学生的情感也进一步得到升华。

4 拓宽学生视野,开发创造潜力

语文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既是逐步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陶冶情操、拓展视野、开发思维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而小学生生活阅历少、积累少,并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语文教学如果只依靠教科书、参考书等资料,那么教学的容量是相当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信息技术与综合性学习的整合,能让学生自主选择恰当的课题,制定学习计划,运用调查、访问、查找资料、网上检索等多种方式进行研究,形成成果并展示和交流。这种交互性学习媒体提供了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感官的刺激,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力。

(作者单位:宁夏海原县关桥乡教委贺堡小学)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与探讨 篇12

(一) 教师问题

传统的语文教学时教师一味的讲, 整个教学课程都通过“教师讲, 学生听”的形式来完成, 教学效果不好。综合性语文学习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自由空间以及为学生的自主创新提供条件。而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组织引导者, 有些教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知识知之甚少。甚至只是把它当做一种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的练习背景材料, 认为它只是基于师生需要和学习资源的利用上的一种课程资源的学习内容。综合性语文学习要求每位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 努力学习并掌握丰富的综合性学科知识。根据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 不断充实、更新和重组自己的知识。

(二) 学生问题

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综合性学习, 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才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和实现的主体, 而非教师。而多数学生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已经养成了被动接受的习惯。传统教学模式中, 教师总是把语文知识转化成易于学生消化和接受的内容, “喂”给学生, 而学生习惯于听从老师的指挥。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 总是硬啃书中的内容。听讲、做题、考试三点一线, 而忽略了对语文学习方法的重视。主动参与性较差。不去思考, 远离生活, 缺乏实践, 也不愿主动去挖掘和发现学习的真谛, 不能将语文知识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导致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简单的书本知识, 而不是学习方法和能力。

(三)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本身重视不足

目前, 由于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自身客观条件不足, 相应负责任人和学校领导的主观认识不到位。语文综合性学习并没有成为教师工作考核的评价标准。主观学校的教育部门为教师提供的培训也远远不足, 虽然主持培训的次数不少, 但是质量和成效都不过关。且整体培训水平偏低, 不能满足教师学习的需要。多数教师只参加过县市级培训, 参加省级培训的教师较少, 而参加国家级教师培训的则寥寥无几。学校内部主持的培训, 则缺乏可行性, 且主观认识不到位, 只是停留在肤浅的理论层面, 以讲座等形式展开。这些不足阻碍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发展和进步。

二、有效进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对策和建议

(一) 组织教师培训, 提升教学能力

对于语文教师的培训主要应从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来做出努力。外在方面,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为教师的学习提供便利的条件。例如主管部分要多组织教师培训, 可以利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 网上教学和远程教学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可以让教师多浏览, 多学习, 掌握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学校要多组织教学研讨, 组织语文教师常碰面, 例如可以一起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教育思想, 进行认真的比较分析, 吸取其中优秀的语文教育思想, 摒除过时不合理的教学理念以达到服务于新课程教学的任务要求。而内在方面, 广大教师要重视自身能力的提升, 多读书, 广阅读。例如诗歌、散文、外国小说等。提高语文素养, 吸取文学文化的精神内涵。值得一提的是, 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仔细研究教材, 事先做好学习的准备, 亲自参与综合性学习当中去。

(二) 合理评价学生, 激发学习兴趣

评价是课程实施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教师能否正确运用评价手段是教学成功与否达到关键。评价很多种方式, 例如正面激励评价、全面差异评价等。这就要求教师在面对不同学生, 不同情况时要学会运用合理的评价方式, 帮助学生成长和进步。例如面对胆小怯懦的学生, 即使是在课堂上回答了一个小问题, 教师也应该做出正面激励评价, 鼓励学生多发言, 鼓励学生的进步和勇敢。使学生逐渐建立起自信心,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让学生对语文知识和语文课堂产生兴趣, 使语文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只要教师合理运用的教学评价的方式, 才能改变教学现状, 提高学生综合性学习的水平与能力。

(三) 强化日常实践, 加强合作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教师要做好学生在综合性学习路上的领路人。不仅要在日常的教学中注意处理好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还要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交流平台, 引导学生多思考, 多交流, 多实践。引导点拨学生一起进行综合性学习的合作、体验和探究活动。例如在面对值得商讨的语文知识或者课文内容时, 可以建立学习小组, 让学生自由讨论, 自主完成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的潜能。

结语

本文揭露的问题只是在教学当中存在的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为了全面掌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摸索, 努力将其发展成为规范合理的教学体系。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教师要不越位, 不代劳。教学互长,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与广大学生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3]曹宗棋、雷实、陆志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4]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5]曹明海、李洪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上一篇:生态振兴下一篇:反垄断法的域外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