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与实践”式教学(共12篇)
“综合与实践”式教学 篇1
1 项目背景
1.1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根据我院实际情况, 多年教师经过努力探索、不断创新, 在教改的道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主要表现在英语教学改革引起重视、教学设施得到了改善、学生的英语水平在逐年提高。然而与此同时, 综合英语教学多年来存在的一些老问题也依旧存在, 迫切需要作近一步的改革。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1.1.1 教学理念、模式落后
英语教学未能贯彻以人为本、培养素质的教育理念, 仍主要采用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教材+黑板+录音机”的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宰着课堂。以培养学生语用能力为目的的交际法教学还远离课堂;尤其令人担忧的是, 由于社会用人单位对四、六级的普遍硬性要求, 使得目前综合英语教学非但没能淡化应试教学的色彩, 反而有加重的倾向, 应试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语言教学没能达到运用的目的, 综合英语教学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和师生付出的努力极不相称。
1.1.2 教学内容陈旧
目前大学英语课教学内容仍然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 忽视了语言技能的训练, 发展语言交际能力没能得到有效的贯彻, 大学英语教学没能兼顾到学生的语言基础和语用能力两个方面。教学内容仍主要停留在词汇、语法和句子的水平。不能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和教与学的关系。造成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却不能运用的现象。
1.1.3 教学方法陈旧、手段落后
课堂仍主要以语法讲解为主, 教师占据大部分的课堂时间, 学生运用语言机会少, 导致课堂单调、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教学效果不明显。不能运用一些新的英语教学方法如:交际教学法 (Communicative Approach) 、任务型教学法 (Task-based Approach) 、3T教学法 (Textreconstruction, Task-based, Teamwork System) 。教学手段教方面仍然沿用旧的“教材+黑板+录音机”模式, 以多媒体为标志的现代化英语教学手段还没有广泛采用, 外语声像资料库还没有建立, 语言实验室紧张, 网络还不能进教室, 课堂网络运用更是无从谈起。
1.1.4 考核方式单一
仍然采用单一的书面考试形式, “一卷定一切”。考试内容主要以知识的复现为主, 不能全面考查学生语言综合能力, 考核方式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从实践来看, 学生普遍对目前的考核方式存在不小的意见, 有失公平原则。
总而言之, 综合英语教学工作中存在相当多的问题, 一旦“教”、“学”、“用”三者不能实现有机的统一, 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 就会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此, 综合英语教学工作迫切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估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
1.2 项目实施的目的
打造“浸泡式”学习英语的氛围。语言不仅是人们沟通交流的工具, 更是一种技能。既然语言学习是一种技能, 需要日积月累, 不断实践, 才能熟练掌握。学习外语如同学习游泳的道理是一样的, 游泳需要有个池子, 学习外语也需要一个环境。除了在课堂上运用情境教学法,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的创设环境, 因为课堂时间毕竟有限, 靠课堂上由教师为学生所创造的景物、场景也是有限的。我们可以利用学校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英语学习氛围, 其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首先利用学院操场一角或凉亭, 布置成英语角, 定期由专任教师轮流为学习提供更多课余生活中的口语交流机会, 使学生得到更多的英语熏陶;其次充分利用好教室里的宣传栏、黑板报, 让学生在黑板上依次写自己收集到的“英语新发现”;再次利用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视频共享课、世界大学城等网络媒体, 定期更换其中英语资料与行业信息, 甚至还为学生录制一些有关英语学习的微电影、视频、优秀学生作品等有价值的资料,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英语的氛围。
2 项目实施
2.1 在课堂中“学”
综合英语课是让学生充分掌握必要的英语学习技能和方法, 如词汇、听力、语法、阅读、写作、翻译、口语等基础知识, 进而为下一阶段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2.1.1 词汇
一是, 采用游戏法。将重点词汇的拼写排列开来, 只给出首字母, 一个学生用英语给出解释, 并以动作或表情配合, 另一个学生猜出词汇并给出相应的拼写。这种方法寓知识和娱乐为一体, 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二是, 加强与企业的沟通, 将学生工作岗位中常用的高频词汇重点突出在日常教学中并将商务内容融入例证中, 这样做既增强了学生学习内容的职业性, 也能够有效缩短学生毕业后的岗位适应时间。
2.1.2 听力
以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听力部分为切入点, 着重复合听写的训练与技巧的学习。以Pre-reading部分为重点, 主要采用精听与泛听相结合的方法。
2.1.3 语法
夯实基本语法基础, 为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奠定基础。
2.1.4 阅读
以大学英语四、六级的阅读部分为重点, 在提高一般阅读能力的同时, 着重提高快速阅读与段落大意的总结与概括能力;以背诵为抓手, 夯实基础知识与技能。
2.1.5 写作
以每个单元的主题为线索, 学生自主选题, 提高基础写作能力。要求是在表达清晰的基础上, 适当使用比较复杂的语法形式, 例如非谓语形式、各种从句、各种语气等。
2.1.6 翻译
以单元的主要内容入手, 初步形成句子翻译的能力;侧重段落翻译, 逐步向大学英语四、六级靠拢, 提高综合翻译能力。
2.1.7 口语
口语的提高取决于课堂中的所有环节。主要形式有:个人展示、二人问答、小组研讨与辩论等。
2.2 模拟场景中“练”
通过不同任务与主题,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不同主题的课题进行角色扮演, 模拟真实场景并反复操练, 在练习中发现误区, 不断进步。
2.3 在课下实际中“用”
在课下, 在英语角、英语竞赛 (翻译竞赛、报刊阅读竞赛、朗诵竞赛、英语口语竞赛、英语写作竞赛等) 、英语晚会等第二课堂活动中, 参与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参加国际展会、外教讲座等, 亲身与外宾交流, 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有效促进了相互交流、相互讨论、相互观摩、相互评价。
2.3.1 学生参加英语角。
经常参加英语角的理念已经在学生的头脑里生根发芽。商英1403班的同学表现最为积极, 平均每学期参加四次英语角。
2.3.2 学生积极参加英语口语大赛, 锻炼口语技能。商务英语1403班的祝玮、陈理威进入决赛, 祝玮荣获一等奖、陈理威获得二等奖。
2.3.3 学生参加英语写作竞赛, 切实提高英语写作能力。商务英语1403班祝玮获得三等奖, 是唯一获奖的大一学生。
2.3.4 学生参加专业讲座, 锻炼听力与口语能力。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聆听加拿大圣力嘉学院教师Mary的专业讲座。
2.3.5 学生参加温州进口商品展销会, 锻炼翻译能力、口语能力与沟通能力。商务英语1403班的季志文、张俊杰、林奔驰、吴昊为2015年温州进口商品展销会做志愿者。
3 评价与改进
该项目按照进度安排在实施过程中, 取得了一定成绩, 达到了预期效果, 即通过环境浸泡的不同载体的介入,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的基础语言技能得到了有效训练与提高。
教师方面:一是, 创新了综合英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内容及活动以需求为导向;输入性与输出性教学活动合理搭配;教学程序及活动以学生为中心。二是, 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
学生方面:一是, 学生的专业学习理念有了极大的转变:练中学、用中学。因此参与速卖通、英语角等专业活动积极性与主动性有一定提高。二是, 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听说入手, 培养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努力做到“输入”与“输出”的平衡。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 英语语言技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商务英语专业1403班共29人参加2014年12月的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22人通过考试, 一次性通过率达到75%, 创造了我们专业的历史新高。
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 个别学生的主观意识不强, 课堂参与度不高;二是, 模拟场景中“练”的自觉性不够, 有的则浅尝则止, 有的应付差事, 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三是, 在课下实际中“用”的不够熟练, 参与各种第二课堂的积极性不高, 总是有借口或原因。
针对出现的问题和不足, 拟定的改进方法如下:一是, 进一步加强导学, 利用课上、课下等契机大力引导学生, 端正思想, 明确目的。二是, 设计更加有效的学习活动与实践活动, 进一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三是, 加大奖励力度, 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成就感和专业归属感。
参考文献
[1]徐国盛.浅谈“支架”理论视角下的综合英语课堂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 2014, 11:198-199.
[2]徐国盛.高职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法初探[J].现代企业文化, 2010, 9:202-203.
[3]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汪利平.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J].巢湖学院学报, 2003, 1, 5.
[5]李荫华.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4[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4, 1.
“综合与实践”式教学 篇2
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陶志侠
(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杨集小学)
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中,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被越来越多的教师研究和应用。本文结合作者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分析了体验式教学在未来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提出体验式教学的实施步骤和应用技巧。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并明确提出“学习必须注重过程,《标准》使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认知过程动词表述学习活动的不同程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共同努力,积极研究和探索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教学。
一、体验式教学的特点
体验性教学就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一定的情境中,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积累个人的经验,从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创造、在体验中自主发展。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以学生为主体。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所教的知识。而体验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关系是通过教学中的交往、对话、理解而达成的“我你”关系,而不是单纯的“授受”关系。(2)自主性。体验式教学通过丰富的情景或者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学习。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3)实践性。()体验式教学以现实情景为背景设置情境进行教学活动,注重知识与实践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和动手能力。
二、体验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施
1.创设情境,设定目标
体验式教学通过有趣的情境或者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学习。情境是整个教学中知识的载体,情境创设是整个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设置的好坏决定着体验式教学的效果。
体验式教学所创设的情境要贴近生活。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数学知识对其而言比较抽象,学习起来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要来源于实际生活,这样才能让他们自主地进入情境积极探索。同时数学来源于生活,是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工具,以实际生活问题作为教学情境,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他们将实际问题抽象化的能力。
2.导入情境,激发兴趣
在设计并验证完所创设的情境后,下一步任务是如何将情境导入课堂中。体验式教学的情境引入形式多种多样,可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点:故事导入、多媒体展示、实物展示、角色扮演、趣味游戏等。如,认识图形一课,教师可以用丰富多彩的PPT展示图形,也可以用多种形状的实物展示,还可以用分小组用卡片制作不同图形的方式进行。
3.活动体验,自主探索
情境导入后,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合作,利用已有的知识,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发现情景中设置的数学问题,并在探索交流过程中解决问题,从而掌握其中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维。
这一环节是活动体验的主体,教师要注意发挥每个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自主完成探索任务,注重不同学生的合作来提高课堂气氛、交流个人观点,从而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自主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同时老师要观察各个小组的学习进度和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理总结。
4.启发讲解,答疑解惑
无论何种教学方法最基础的目的都是让学生获取基础知识,这一环节是教师的传道解惑环节,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基础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这个环节要注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学会怎么将具体情境抽象化,然后用数学知识加以解决。
5.体验强化、应用实践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此环节教师通过布置生活应用的课外作业或者课堂活动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其数学素质,形成数学思维。
三、体验式教学实施的注意事项
体验式教学以其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在课堂上深受学生喜爱。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情境的创设要综合考虑
情境的创设在综合考虑教学任务、现实条件和教学课时,同时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力求不同生活环境的学生都能够轻松地融入当中。
2.教师要紧紧把握课程的方向
小学生求知欲强但自制力差,同时存在个体差异,体验式教学要求学生自主完成任务,并不意味可以在活动体验阶段完全放手。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向。
3.要改进评价体系
体验式教学是重视过程的教学方法,单一的总结性评价已经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建立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体验式教学的效果。
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在实际小学数学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课堂气氛好,学生积极性高,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维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同时体验式教学的运用仍然不完善,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集思广益,加快体验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推广的步伐。
参考文献:
“综合与实践”式教学 篇3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学习;多媒体课件;建构主义;综合式教学模式;教学实践
世界处在高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力度不断加大,以计算机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手段已在英语教学中得到广泛使用,并显示出其特有的优势。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运用于外语教学的CALL(Computer Assistant Language Learning)即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的CALL教学主要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第二阶段以交际式教学法为背景;第三阶段CALL摒弃了某个特定的教学理论,更倾向于使用综合式教学法(谢竞贤,2010.11:9-12)。陈坚林教授指出未来的外语教学将向以计算机为主导的方向发展(陈坚林,2005.4:9-12)。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综合式CALL教学实现英语教学的全方位变革,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1.建构主义为CALL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现代教育理论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理论提出挑战,从而逐步形成与其相适应的新一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世纪90年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适时地给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供了极好的实施空间和推行环境。
建构主义又称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首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不再是外界刺激的接受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不仅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且是学习者意义建构的对象;教学媒体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手段,而且是学习者的认知工具。用建构主义指导英语教学,将克服传统教学中的种种弊端,提高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英语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为英语教学提供了特殊的思考路径,一种审视语言教学问题的全新的教育心理学视角和观点。教师可以通过英语语言现象让学生自己发现英语语言运用的规律,建构起英语语言框架以及掌握英语学习的方法。传统英语教学程序是:讲授—练习—记忆—检查。这种程序中教师直接控制了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主要是词汇、句法、语法等知识的传授,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消化、理解、记忆老师传授的英语语言知识。这种学习模式导致的后果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形成阻隔,教学活动难以高效顺利进行,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难以得到培育和发展。以建構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多媒体为技术平台的教学活动流程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创设情境—协作学习—深化理解和运用。
2.CALL环境下的综合式英语教学模式
在创新教学理念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我们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的交互性、可控制性、可反馈性等特点,尝试构建一种以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教师与学生的交互,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从教师讲解转变为自主学习、教师辅导和课堂互动式教学三方面有机整合的“综合式”,从而克服了传统英语教学中的一刀切现象,使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发展。综合式英语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图1:综合式教学模式
个性化学习过程:网络多媒体教室为每位学生配备电脑,教师控制平台由电脑和网络服务器构成。学习者可针对自己的学习程度自行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方法,进行最大程度的个性化学习。利用设计合理的多媒体学习课件为英语学习提供立体、互动的交际环境,包括逼真的问题情境和方便的会话语境,形成人与机器的互动和交流,这一阶段的学习建立在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控制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程序和心理需求进行个性化和理性化的学习,并可通过自我评价和反馈信息来自主控制学习过程和学习进度,从而提高自学技能。
教师辅导:教师借助网络的反馈控制能力,通过建立在线教学管理系统实施对学习全过程的监控,调节和帮助学生学习方法和进度。教师可以对单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纵向的对比,也可以对学生之间、班级之间的学习情况进行横向比较。网上的纪录比较直观,可以动态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过程,让教师随时注意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而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教师在监控学习过程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实行个别指导和帮助,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有针对性地与个别学生进行交流,排解他们的困惑,帮助他们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针对其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和学习路径等方面实施个别辅导。
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构建情景化和社会化的重要环节。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言的形成有赖于一定的环境和背景。由于学员自主学习是利用多媒体课程,所以课堂教学就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教师抱着一本教科书,进行乏味的讲解,组织单调的操练了。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促进协作帮助学员把自主练习的内容变成可灵活运用的语言,最终达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
3. CALL环境下的综合式英语教学实践
个性化学习过程、教师辅导和课堂教学三个环节的有机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以及教师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其效果会大大超过单纯采用课堂教学形式或网络课程形式。综合式教学环节与互动性如图2所示:
图2:综合式教学环节与互动性
以计算机多媒体为技术平台的教学活动流程涉及到教学过程、认知工具、教学活动、教学主体等,如下表所示(话题是“讨论个人爱好”):
CALL环境下的英语教学可以包括以下一些教学方法和技巧:
1)创设情境教学。
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一些语法、词汇、习惯用法的应用等比较抽象的知识难以理解,利用投影仪、展示台、音响等一系列辅助设备 ,创设真实情境,通过声音、图像、动画、色彩的优化组合与运用,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提供逼真的交际情景,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因此教师可以把相关教学资料进行剪辑整理并做成课件,将文字、图像、声音、数据等教学内容直观、快捷地传授给学生,让学习者通过多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
在CALL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是学生按照课程总要求自主学习,教师组织者和引导者,从整体上控制和协调课堂地学习活动,对教学内容不做详细讲解,只是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指导和帮助学生有效地利用学习资源,检查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进程。如将教师系统内的信息呈现给学生,或监控学生的学习系统,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指导方案,这种模式可以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式、探索式和协作式的学习。
3)采取任务式教学。
通过各种形式组织学生进行以任务为导向的课堂活动,而不是讲授语言知识,或指挥句型操练。教学任务有些由单个学生完成,有些则需要小组集体合作。经常开展学习小组之间、学生之间的学习竞赛,可以起到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4)增加教学实践环节比重。
CALL环境下的英语教学绝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削弱,相反教师的作用大大加强,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教师要帮助学员成为知识意义的建构者,必须增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在每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讲解不超过30%,而学生的语言时间活动要占到70%以上的时间;教师要在教法上改变过去单一的“满堂灌”的注入式教法,将复述、对话、演讲、小组讨论、小组竞赛、角色扮演、采访报告、看图说话等多种方法引入课堂教学。
5)强化听说技能。
英语中的“听和说”技能是英语教学中五项综合技能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技能,也是最能体现出英语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根据多媒体课件中的内容和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在每节课中安排学生听多媒体课件中的原文对话,指导学生进行语音练习,力求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语音基础。此外要将“听”与“说”紧密结合起来,可以设计师生问答练习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问答练习。或者教学中给学生播放范例,让他们在范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自编自演小对话、小短剧,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能力。
6)汲取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
网络的发达为教师提供了全新的教育技术手段,也为教师从网上下载多媒体音像资料提供了很大便利。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上丰富的英语语音和音像资料,向学习者提供相关英语信息资源。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利用Google,Baidu,Yahoo等网络搜索引擎对自己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查询,从而自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种学习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习者强烈的英语学习动机和创造性,实现学习者与计算机、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多种互动和交流,从而建立符合建构主义理论要求的学习环境。
4. 结语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CALL环境下的英语教学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主张的学习环境相一致,充分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情境性和社会性,是一个理想的外语习得环境。在这个学习环境中,学习者不仅可以共享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能够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交流,突破了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由网络支持的“协作学习”对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成效顯著。就目前发展水平,计算机辅助教学还有其局限性,如何将多媒体网络资源、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和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性更好地整合,充分体现语言使用的本质,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坚林.从辅助走向主导—计算机外语教学发展的新趋势[J].外语电话教学,2005.04
“综合与实践”式教学 篇4
在大工程的背景下,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工程素质,加强“厚基础、宽口径、创新性、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同时,为适应新形势下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实践教学和综合能力训练力度,必须坚持复合型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指导思想,注重多学科融合,强调机电设计、制造、控制与管理相结合以及人文艺术素养兼顾的综合培养模式。在完善理论教学的同时,大力加强实验与实践教学改革,着力推进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管理以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立足浙江、面向全国的经济发展大环境、迎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改变新形势下学生就业尴尬的局面,把工程素质教育与文化艺术素质教育有机地联系起来,并加以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工程技术基础扎实、人文艺术素养优良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在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上,我们将综合训练项目贯穿整个大学的培养过程,利用综合创新训练平台,通过各种综合创新及创业设计和各类学科竞赛,培养学生设计制造、成本分析、工业工程管理、创业策划和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认知—综合”两端式实践教学方案及综合训练项目的实施,对建立多学科融合和交叉的综合实践能力训练,探索新时期高校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实践教学方案
在教学理念上打破传统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突出“认知—综合”两端式实践教学环节。认知训练,使学生提前介入综合训练项目的学习和研究;综合训练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进一步强化认知的效果。“认知—综合”两端式实践教学环节,贯穿整个大学的培养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又好又快地培养多学科融合和交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在学生入学初期,通过工程训练中心的认知训练,为刚入校的学生展示现代制造全过程,使他们了解现代制造所涉及的机、电、管、控等多学科融合的全貌。在认知训练阶段结束时,要求学生确定综合实践训练项目,使学生提前介入综合训练项目的学习和研究,工程训练中心起到了现代制造的“入学教育”和专业引导作用。此后,学生带着综合实践训练的任务进入各专业知识的强化训练和学习阶段,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分别由各专业实验室完成实践教学的中间阶段—基础训练与专业训练,同时鼓励学生通过辅修第二专业的形式跨学科强化专业知识学习。最后,学生进入高年级后又回到工程训练中心,利用综合创新训练平台,通过各种综合创新设计以及综合竞赛,对不同学科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并完成综合训练项目。
以现代制造业的“大工程”为主线,结合“机电一体化”系统和“管控一体化”过程进行多学科融合,重点突出“认知—综合”两端式的实践教学,最终培养学生的“三创”(创意、创新和创业)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综合创新训练平台如图2所示。学生在完成基础课实验与专业课实验后,进入综合训练阶段。首先学生根据兴趣和意向选择综合训练项目,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通过综合训练方案制订、开题报告、具体实施、答辩评分等环节,培养学生系统地、科学地应用现代工程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综合训练项目包括定制项目、课外科技活动、竞赛、教师课题、新苗计划、开放实验室项目等,围绕机电一体化工业系统及管控一体化制造过程,要求体现跨学科、跨专业、以及创意设计、创新理念、创业计划等内容。通过综合训练阶段,完成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对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和“三创”能力,使学生基本具备走向社会的就业、工作和创业能力。实验室全天开放,创新教学团队提供指导。同时,面向全校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模块式的培养方案,制订个性化综合训练项目,由专门老师跟踪指导,最后在工程训练中心完成训练项目和答辩。针对有发展潜力的项目,直接进入学校大学生科技创业园进行创业孵化。最终达到“自行设计、自主研学、自由创造”的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体系从认知到基础和专业训练,再到综合训练,符合人才培养的科学规律。各阶段的训练内容配置,以“现代制造业”的理念为指导,以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具有渐进、互动、模块、开放等特点。
三、综合训练项目
针对综合性工程训练的教学特点和复合型工程应用人才的培养要求,综合训练特色项目设置坚持“机电、经管、控制”多学科融合的原则,通过特色项目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在机电产品设计制造、工艺和成本分析以及工程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和“创意、创新、创业”能力。综合训练特色项目设置如表1所示,设置了7个规定的项目、学生自拟题目、各类学科竞赛以及工程训练中心项目。其中7个规定的项目来自教师的科研项目,结合学院的学科方向,符合“机电、经管、控制”多学科融合的原则,曾作为“挑战杯”的作品参加过比赛。学生自拟题目可以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的各类科技创新项目而确定,通过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各类学科竞赛的题目,应满足学科竞赛的要求,要有设计制造、成本分析、工业工程管理、创业策划等内容。工程训练中心项目是指根据学院实验室发展的需求而提出的实验设备自制计划,除设计制造外,补充成本分析、工业工程管理、创业策划等内容。综合训练按以下步骤实施。
1. 第一步完成选题与组队。根据学生的兴趣与意向,以4~5个同学为小组,选择综合训练项目。
在充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概念和创意设计。
2. 第二步完成方案设计。
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在概念和创意设计基础上,对训练项目进行方案设计。在方案设计中,增加对项目市场营销、成本分析、工程管理、财务预测等方面的考虑,做出全面、系统、合理的方案,以培养学生的“三创”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3. 第三步加工与装配。
根据设计的技术要求,制订合理加工工艺,以使在给定批量条件下加工成本最低。在学院实验示范中心中,进行零件加工、装配。在这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基本工程素质和操作能力。同时,结合项目进行制造成本分析,通过对制造过程的组织和管理,提高学生成本分析及控制和工业工程管理的能力。
4. 第四步质量检验与误差分析。
对制作完成的作品进行质量检验与性能测试,检验产品是否符合设计任务书规定的要求,分析误差、不足及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的措施。通过质量分析、管理与控制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工程管理素质。
5. 第五步制订创业计划。
对制作完成的作品,根据生产批量,制订创业计划。结合所学的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对创业计划进行可行性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6. 第六步答辩与考核。
按照各阶段的方案报告、生产报告、市场报告和创业计划书打分,结合现场答辩和辩论情况评分,最后得出综合分。
四、结束语
低年级语文体验式教学实践与思考 篇5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却较短;对具体可感的对象比较容易接受,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不强。基于这些特点,教学中更需要教师去启发、引导。而情境教学是“以情感为依托,以体验为途径”,让学生知、情、意和谐统一,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并获得知识,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创造乐趣、提高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突破。
一是游戏与问题相结合。从学生发展的特点出发来看,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既要有“情”又要有“趣”,“情”与“趣”相结合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情境创设中把游戏与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学习乐趣,在问题中获得领悟,正是寓教于乐教学的体现。
例如,我在上一年级汉语拼音“ang,eng,ing,ong”的复习教学时,就有很多学生发不准后鼻音。为了让学生掌握好后鼻音的发音,我设置了一个游戏情境来吸引学生,以此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很适合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低的特点。
具体情境是:课前,我制作了一些汉语拼音的小卡片,找了几个性格比较开朗、又喜欢表现的学生,并把小卡片分发给他们,并做了一些讲解和安排。然后在课堂上,我把学生领到操场上,让他们放松心情,接着我给学生讲故事:前鼻韵母“an,en,in”此时就像我们一样在操场上玩耍,突然“g”追来了,它很坏,冲着“an,en,in”就开始追着打。“an,en,in”这几个孩子都吓坏了,于是发出的声音都是“ang,eng,ing”了。在故事讲的同时让之前安排的那几个学生进行表演,听着我描述的故事动起来,让学生快速地融入到学习情境中,这个时候我问学生,大家应该怎么办啊?我发现有的学生皱着眉毛、有的学生跟着叫,甚至有个特别性急的学生跑去拽住那个带着卡片“g”的学生……接着我说:“大家看汉语拼音的字母宝宝里有很多聪明的噢!看,‘o’和‘n’来了,他俩对g说:‘咱们一起玩吧!’于是这3个小伙伴玩的非常开心。你们听,他们还在“ong……ong……的唱着歌谣呢!”故事已经结束了,学生学习的心情放松了,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我看到学生几个一组的自己去玩这个游戏了,在玩中还互相纠正后鼻音的发音,使他们自然地掌握了发音。
二是民主与合作相结合。让学生在民主的、相互合作的教学中获得思维上的锻炼,让他们能够辨别是非,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获得情感上的升华,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例如,我在上二年级的一堂识字课上是这样教学的: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又比较好动,每次上课都得费很大的力气,要想让他们尽快进入听课状态,还是得多下功夫。于是,我让一个女生到讲台上领读生字的时候,她拿的小教鞭不小心把写着“鸽”这个字的卡片碰到了地上,下面就有好几个学生喊:“老师,谢文瑶把卡片碰到地上了。”这个时候很多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件事上了,有的笑、有的拍桌子……班级一下子变得乱糟糟的,那个碰掉卡片的女生很紧张地望着我,这个时候我灵机一动,拍手让学生安静下来,接着问他们:“谢文瑶刚才碰掉的是哪张卡片。”学生很快从自己的卡片中找出刚才碰到的“鸽”字卡片。这时候我接着说:“为什么只有这张‘鸽’掉下来啊,我想一定是你们有些人没读准这个字,‘鸽’生气了,就自己跑下去了,不愿意跟你们在一起,那么大家现在想个办法让它回来吧!”这个时候,学生都很认真的练习发音,我马上把卡片放了回去,此时已没有学生再去关注卡片是怎么下去的了。对此事我没有进行强制性的管制,而是在和谐的氛围中让学生自动地回归到学习上,也促使了学生灵动的生成,让课堂更顺利地进行下去。
小组合作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6
关键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活动;教学原则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2-089-2
《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准,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的新型教学模式,合作探究型小组活动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小组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自觉实践,在动中学、在玩中练,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获得学习的成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使学习兴趣得以良性循环发展。
一、合作探究型小组活动产生的必然性
初中牛津英语为合作探究型小组活动的产生提供了必然性,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按照任务型教学的原则设计语言实践活动。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话题,让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和探究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二是内容联系社会实际、贴切学生生活,语言的再现率高,符合语言学习的认知规律。三是在编排体例上突破了传统模式,体现了语言教学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供了鲜活的材料。
二、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
学习小组既是学生合作的基础,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的基本手段。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智力、能力、喜好、性格、心理素质等情况进行小组的划分,同时对不同的课型、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小组模式进行教学。如在进行一问一答的句型操练时,可组织二人一组的pair work形式,而在进行如讨论、调查、辩论等复杂的交际活动时,可采取四人一组的group work形式。
1.结合课文内容
如在学习初中牛津教材8AUnit6 Reading部分有关地震的话题时,我就运用了二人小组、四人小组和多人小组的形式。首先,我结合四川汶川发生8级特大地震这件事要求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学生们在电视上、报纸上都看到过有关它的报道,对我所设置的简单讨论题可用二人小组进行问和答的pair work形式。
在pair work之后,我用幻灯片放映了一组汶川地震的图片,引导他们继续讨论人们在地震来临时如何自救What shoud we do if the earthquake happens?学生们在小组内讨论、沟通、合作、探究,各抒己见,气氛热烈,教师可对他们的回答稍作小结,引导四人小组(group work)继续探究当其它自然灾害降临时如何自救,要求各小组列出讨论情况,并汇报讨论结果。通过此形式让他们在小组合作讨论中懂得了生命的宝贵,在探究中明白“人不能胜天,但人类可以避免灾害、可以降低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危害”,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适时地进行了安全教育。
在学生们了解课文内容后,我用幻灯片呈现了一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并在其下方给出相应的关键词,要求全班同学开展team work、运用关键词并结合图片复述课文。在学生们经过各自的准备后,我用传统的击花鼓的形式,传到谁就由谁复述,一人一句地进行,活动在全班展开,气氛相当热烈;然后改由他们一人一段抢着复述,整个小组活动过程紧张而热烈,最后再请班上口语流利的学生作一个总的复述,同时对所有同学的参与给予表扬、肯定。
2. 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学生就像有待点燃的火把,一旦点燃,其潜力无法比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交际活动的主体,他们的知识水平、个人经历及思维能力是教学活动是否顺利进行的决定因素,因此教师在设置小组讨论题时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知识水平、要求、志趣和爱好。在学习初中英语牛津教材7B Unit 6“Pets”时,我向学生们介绍了人类的好朋友animals,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都喜欢小动物,但各人对动物的认识肯定不同、饲养宠物的经验也不同,我就要求他们进行pair work,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讨论。
What kind of animals do you like?
Which is your favourite animal?
What kind of food do you feed it?
……
讨论之后,我请各小组踊跃发言,ask and answer,并请操练流利的小组到前面表演,对别的小组的表现也给予及时的肯定。
之后我通过多媒体直观地再现了目前世界上动物所生存的环境,让学生们意识到它们与人类的生存环境是息息相关的,认识到世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引导他们去观察自己周围环境的变化、探讨其变化的根本原因,并设置了一些讨论题,要求学生们进行四人小组合作探究。
整个讨论过程非常热烈,学生们都积极参与其中。教师对各小组的回答给予及时的评价,鼓励他们尽可能多地给出更多的措施来保护环境、关爱动物,这一过程激发了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动物的意识,从而促使他们为关爱生命、保护环境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3. 小组报告讨论结果
学生在被分成若干小组后,围绕所给话题展开讨论时可以列出讨论要点,并进行自由讨论。学生们通过相互启发、说出与话题相关的要点。例如在讨论环境保护的话题时,教师给出一个讨论题How can we protect our enviroment?这个话题较大,可以把不同性格、不同水平的学生组成小组,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语言实践中去。活动中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展开激烈的讨论,并将结果写在纸上,在这个环节中可以进行team work。
讨论结束后,我要求各小组将结果记录整理,小组汇报员向全班作口头汇报,老师小结,将所有知识点进行补充、整合,并引导全班学生围绕这些要点作进一步的讨论和补充,让学生们对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三、英语课堂小组活动应遵循的原则
小组活动为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了简便有效的操练模式,但要保证课堂小组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实效,教师应该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展自己的教学活动,才可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在实施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主体性原则
小组活动是有目的有组织的行为,活动设计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给予他们充足的思考、探索的机会和时间,使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增加学生行为参与和思想参与的含量,使学生口、眼、手、脑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让学生的主体性在小组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
2.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主张教学既要按照内容的深浅程度由易到难,又要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因势利导,进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我班的学生英语成绩参差不齐,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于讨论活动之中,我在问题设置时特别注意到差生的情况,在划分小组时充分考虑到这一部分学生的实际。
3.综合评价原则
在课堂上,教师要时刻关注小组的活动进程,关注每个小组成员的表现。有的学生积极主动,易成为小组活动的中心,而有的学生不主动,不大发言,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要多鼓励,适时引导,让他们敢于开口、主动发言,并能从自己的发言中找到自信,能及早地融入小组活动之中。最后可由教师作出综合评价,评出本次小组活动中表现突出、收效显著的小组并予以奖励,同时教师应时时处处以满腔的热情、激烈的话语勉励未得到表扬的小组成员,肯定他们所作出的努力,相信他们下次一定也能得到老师的表扬。
四、英语课堂上合作探究型小组活动的作用
教师要在有效的时间内高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更适合其语言发展能力的课堂教学方法来达成教学目标,课堂小组活动在新的课改理念下已经出现了不可低估的优势,正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
1.提供良好的情感氛围
小组合作能舒缓学生紧张和焦虑的情绪,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每个班级总是有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他们不善言辞、害羞,怕在公众场合发言。而小组活动为那些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心理空间,在喧闹的小组活动中,像语音语调、内容表达、声音的大小、表达的流利程度等问题都不会太让人注意,使之有种安全感,从而增强自信,更好地共同合作完成任务,从而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
2.提高责任心和自觉性
小组活动不管是两人组还是多人组的,每个个体都是主角,责任明确,要求较高,每个学生都必须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思考、尝试完成任务,通过与他人交流合作,获取更多处理信息的手段,同时学会通过自我检测不断反思和顿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他们的责任心和自觉性在每个环节中能得到培养。
3.发展个性,开发智力
新课标要求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开发智力、发展个性。班级中学习的语言能力差异、个性差异比较明显。小组活动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实现不同的目标。小组活动可以使学生在不同方面发挥优势,在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小组活动中施展才华,在达到目标的同时,自我实现、自我超越,也有利于在班集体中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通过与同伴的合作,养成乐于与他人合作的习惯,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增强学习内驱力。
“综合与实践”式教学 篇7
2009年以来某学院给网络传播学专业的大四学生开设了网络综合实训课,该课程旨在把学生三年来学到的专业知识、技能通过制作一个达到上线标准的专题网站来有效地反映出来。而学生们虽然在之前的课程中做过网站,但是这些网站无论从内容、设计还是功能均未达标。
一个专题网站的诞生需要经历以下阶段:网站策划——网页设计——内容采编——网站制作——网站上传。每个阶段都非常重要,需要专业教师来指导,于是我院组织了一支由网络新闻采编专业教师、网页设计制作专业教师组成的教师团队来共同指导学生。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水平,教师团队采用支架式教学法,制定了一系列的学习任务,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帮助他们缩短现有知识技能与目标知识技能之间的差距,最终完成达标的专题网站的制作。
1 支架式教学法的理念
(一)理论基础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邻近发展区”。
(二)支架式教学法的内涵
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建构主义者正是从维果斯基的思想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要的,也就是说,该框架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因而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网络综合实训课中的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水平与目标知识技能水平之间也存在一个“最邻近发展区”。教师团队事先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把专题网站的制作任务进行分解,按照专题网站生成的步骤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得学生的知识技能不断提高,最终达标。
2 支架式教学法在网络综合实训课中的实践
本学期给08级网络传播学专业的学生开设了这门课,他们之前学习过新闻采编、网页设计、图像视频处理等知识。教师团队先将学生进行分组,4~5人为一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考勤和联系指导教师。本文介绍如何利用支架式教学法在《网络综合实训》课程中进行教学探索。
2.1 教师搭建脚手架
如前所述,学生虽然在之前的课程中做过网站,但是这些网站还未达到上线的标准。即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水平与目标知识技能水平存在差距。教师就是要找到这些差距并将其分解,形成概念框架。而概念框架需要合适的教学过程将其串起来。此时适逢学院的网站改版,需要大量的内容填充。于是教师将学生们安排到院网站,要求每个小组为院网站制作一个达到上线标准的专题网站。
教师给学生小组安排了任务,并将按照网站诞生过程将任务逐级分解,形成“脚手架”。届时教师在学生实践中指出各自的不足,再进行指导帮助。
2.2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教师给每组安排任务后,每组自由选择一个网站主题,上网查询相关主题的内容,接着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讨论收集到资料,确定本组要制作的网站主题,并构想网站内容,撰写一份网站内容策划书。然后每组把策划书做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形式,上台演讲,教师团队和其他组的学生组成评审团,给策划书提出中肯意见。最后各组根据评审团的意见调整策划书,确定要做的专题网站。
2.3 学生自由探索,教师团队指导
当网站的主题、内容确定后,下面就要设计网页;接着采编网站内容;然后创建站点,制作首页、各分页,检测一下网站能否正常运行,合格后上传到网上。这是制作网站的步骤,也是各小组制定进度表的依据。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团队分工按阶段指导学生,找出学生现有的水平与当前的网站要求还存在多大差距,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信息内容、设计风格和功能设置才是适合本组的网站主题的。比如网页制作的专业老师一开始列举一些网页案例让学生了解网页应该如何进行布局排版,什么样的布局方式是适合网站主题的。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的创意很好,但是却不符合网络规范,这时候教师就要给学生分析此布局为何不好,提示学生可以怎么改。通过有针对性的分析讲解,学生能够很快掌握网页制作中的关键知识点。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加以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发展。随着任务的推进,教师的引导应逐渐减少,使得学生最后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登。
2.4 学生协作学习
任务确定后,各组内部分工协作很重要。在实践教学中,组内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定期召开碰头会,介绍各自的工作进展,分享他人的经验。教师团队可以不定期地参与各组的碰头会,了解各组网站的进度;指导学生完成专题,在学生出错时及时提示,使他们少走弯路;激励学生积极思考探索,讨论交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在制作专题网站过程中小组内部强调团队合作, 提倡知识共享。争取每位同学都有任务在做, 都有经验可以跟其他人分享。小组成员要密切合作, 要多交流, 多讨论。每位同学都参与专题网站的制作, 都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份子。
这样学生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有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5 师生共同评价
在各组完成各自专题网站后,教师可以邀请业界专家、专业教师和学生们一起来来评价成果。在实践教学中,邀请了部分当地网站的负责人、从事网络研究的学者,和教师团队成员以及各组学生一起评价各组制作的网站。
而对于单个学生的评价,还要结合实训期间的考勤、在小组协作中的贡献来打分。
这样学生通过比较进行自评和来自业界专家、专业教师及小组成员从不同的角度的评价,了解到自己的不足,确定自己今后学习努力的方向。
3 结束语
支架式教学法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搭建知识框架,帮助其缩小现有水平与目标水平之间的差距,直至达标。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搭建的“概念框架”自主学习,主动进行意义建构。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另外采用支架式教学法还能 帮助学 生尽早地感受网络媒体的工作氛围,让学生感受一下在网络媒体自己能从事哪些工作,工作的强度如何,工作中怎么与同伴合作。这样的实践将大大地缩短学生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磨合期,使得学生能够快速地融入企业的团队中,使学生做到“毕业即能上岗”。
参考文献
[1]李羽羽.3DMAX课程中支架式教学运用初探[J].教育信息技术,2011(1).
[2]支架式教学[EB/OL].(2011)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92765.htm.
“综合与实践”式教学 篇8
1、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
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近年来教育部不断出台有关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文件和通知。2006年,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计划局在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工作会议上明确表示:“促科研教育结合, 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环境。”2012年, “关于做好2012年招收博士研究生工作通知”中明确指出:“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要把考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作为首要因素予以重点突出。”
多年来, 尽管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及实践工作,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当前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来说, 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社会需求的不断更新, 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当前, 信息技术类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 研究生创新动机不足、创新意识淡薄、创新思维缺乏; (2) 创新实践能力普遍不高; (3) 在科研选题和研究方法上缺乏自主探索; (4) 交叉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成果较少。
2、原因分析
造成信息技术类研究生创新能力普遍不强的原因很多, 主要包括:自身因素、培养方法、培养手段、培养模式、培养平台、导师指导等。具体地讲包括:
(1) 学生自身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不强, 缺乏研究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目前很多研究生受社会上许多不良现象的影响, 对学习缺乏兴趣, 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意识不强, 认为研究生教育是他们人生旅途的最终教育, 且习惯了本科生阶段的教育模式, 缺乏自主学习能力。
(2) 课程设置过于陈旧, 培养模式过于单一, 缺乏创新能力培养课程。现阶段研究生课程设置过于狭窄、单一, 反映交叉、前沿的综合性课程相对较少, 学生知识点分散, 系统性差, 缺少真正能培养与训练学生综合设计与创新能力的课程。培养模式主要是“前期课程学习+后期科研选题与论文”方式, 在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缺少贯穿始终的“创新能力培养”主线。这种模式导致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过于专门化, 知识面狭窄, 视野不够宽阔, 思维不够活跃, 总体创新意识不强。
(3) 实践教学使用传统模式进行, 缺乏创新能力培养的多学科综合实践实验平台。学校拥有的试验设备大部分是某一学科单科的试验箱或试验台, 学生的相关实践只限于独立学科的基础试验, 缺乏综合实践。独立学科的基础试验相对简单, 不能将所学的各科知识融会贯通。因此, 当前高校迫切需要一个综合的实践环境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实现相关学科综合实践, 提高创新能力。
(4) 研究生培养过程与培养机制单一, 缺乏可操作、高效能的创新能力培养方法与机制。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科研选题与课题设计, 实现机制也主要通过导师指导的方式进行。培养途径狭窄, 培养机制单一, 且与导师本身素质与指导方法有关, 主观因素增强, 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真正实现。
二、创新能力综合实践平台搭建
根据当前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与原因的分析, 十分迫切需要尽快探索出切实可行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模式和新方法。项目组通过对信息技术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影响因素、培养方法、实施途径、对策措施, 以及信息技术学科特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 提出基于综合实践平台的能力导向与项目驱动式创新能力培养方案。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综合实践平台主要由硬件平台与软件平台组成。硬件平台主要由九大模块组成 (如图1) , 基本包括了信息技术类学科所需的硬件知识要素。
硬件平台要素主要包括主控芯片、中央处理单元控制、无线传感器、有线网络、路由路、Zigbee协调器、数字端口、数字电路、摄像头、遥控器、麦克风、GPRS网、移动终端、PC机等硬件设备。通过这些硬件要素的组织, 搭建九大硬件系统模块, 包括中央控制室、安防子系统、空调子系统、室内子系统、门禁子系统、热水器子系统、协调器、嗅探器、扩展系统。该硬件系统平台将模拟电子、数字电子、电路设计、信号处理、传感器原理与检测、单片机技术、计算机原理、电机控制、网络通讯编程、网页制作、无线电通讯、图像处理、音频处理、指纹采集、嵌入式技术等多学科核心知识交叉集成、融会贯通。在该硬件系统平台上信息技术类专业研究生可进行多种项目的自主学习、综合设计、全面实现、演示运行, 让学生在项目实践中灵活地综合运用各种知识, 最大程度地锻炼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培养综合实践平台软件部分包括:信息技术类专业核心知识点提炼、知识体系疏理与构建、平台软界面设计、二次开发环境设计、编译环境设计、模拟环境设计、演示环境设计、集成开发环境优化、软件集成设计等。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软件系统, 为学生综合实践提供友好、美观、集成、优化的控制接口界面。
三、以能力为导向的项目驱动式创新能力培养
1、能力导向项目驱动式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图2给出了信息技术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原理。综合实践平台包括了能力训练与提升所需的素材, 由软件与硬件素材组成, 共同形成知识素材库;在此素材库上根据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设计若干项目 (系统) , 建立能力培养项目库;学生根据系统功能需求从素材库中选取所需知识素材, 通过完成不同项目 (系统) 的设计与实现来达到创新能力的训练与提升, 从而形成能力库;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研究性学习与协作性研究, 可以实现新知识的发现与获取, 从而掌握创新素质的核心要点, 完成自我创新素质库的建立与完备。整个过程以能力培养为导向, 通过平台建立、项目设计、能力训练、能力提升四个阶段来完成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训练与提升。
2、培养方法实施
根据综合实践平台和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制订能力提升策略, 合理调整研究生课程设置, 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根据学科特点和能力需求设计创新能力实践项目, 编制实践指导书与教学资料, 并进行教学组织方式与教学流程设计。以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培养为实施案例, 开设系列创新能力提升综合实践课程。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 “创新能力培养”三年不间断 (见图3) 。通过案例研究, 并进一步完善硬件平台、软件平台与实践项目。
实施案例成熟后, 建立教学平台的推广应用方案。针对校内信息技术类其它专业如电子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物联网、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研究生, 协助与指导其制定创新能力培养提升方案及实践项目, 并有效地应用于研究生教学与培养中。
四、结束语
本文对信息技术学科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创新能力培养原理与方法, 搭建了创新能力培养综合实践平台。通过开设系列创新能力培养综合实践课程, 学生在该平台上进行创新能力综合训练;学生以子项目子系统实现为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综合设计、全面实现、演示运行系列研究活动, 显著提升综合创新能力;以我校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培养为实施案例, 并向我校其它专业开放与推广。
基于综合实践平台的能力导向与项目驱动式创新能力培养方法为我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案。本研究将会为信息技术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探索一种从方法与技术取得突破的有效途径, 有助于推进研究生教学理论、方法与平台向纵深发展, 促进研究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整体提高, 为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站在世界前沿奠定基础。
摘要:通过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 提出基于综合实践平台的能力导向与项目驱动式信息技术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通过综合实践平台的搭建、素材库的建立和项目库的提炼, 学生以项目为载体利用各种知识素材进行创新训练, 从而达到综合创新能力提升目标。
关键词:实践平台,能力导向,项目驱动,创新能力,研究生培养
参考文献
[1]涂丹, 王芸.研究生专业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7年02期
[2]宋晨晖, 王悦芳, 朱玉山.研究型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讨——南京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 2006年06期
[3]姜友芬, 吴宏翔, 熊庆年, 林荣日, 顾云深.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师因素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 2005年06期
[4]李振峰.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演进与趋势[J].滨州学院学报, 2006年01期
[5]朱小军, 时章明, 周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导师指导因素探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年01期
[6]李世彬.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年
“综合与实践”式教学 篇9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近两年在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切身体会, 从三个方面谈谈学生自我体验式教学在高中生综合实践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一、通过自我体验式的教学, 让孩子们从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 愉悦身心, 体会学习的快乐
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从多年的教育实践中, 确实反应出了它的弊端。这种“公共框架”式的课程, 大都脱离学生的经验和求知兴趣、教师的意图和构想, 因为这是在教育活动之前就预设的课程, 是从制度上规定的教与学。[1]而自我体验式学习却不同, 它是一个边实践边总结的过程, 活动内容是通过学生自觉自愿选择的, 符合孩子们的求知兴趣, 发挥了他们的个性特长, 在活动的过程中, 能使他们身心愉悦, 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在上学期学校开设的社团活动中, 我担任了“DIY——工艺坊”的指导老师。本次DIY的创作主题是“纸雕”, 有的学生选择了把世界名画改编成纸雕, 有凡高的《向日葵》、克里姆特的《吻》等等。在学校的社团成果汇报展中, DIY社员的纸雕作品被玲郎满目的成列在了宣传栏里, 孩子们感到前所为有的快乐与满足!
在“DIY—工艺坊”社团活动的日子里, 洋溢着同学们的欢声笑语, 在创作纸雕的过程中, 同学们还学会了相互合作, 取长补短等学习的方法, 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二、通过自我体验式教学, 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大量的研究表明, 人们做自己选择的工作时, 比做别人为他们安排的工作更有兴趣, 内在动机更强。而丰富的课外活动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同时, 得以生成和发展的重要途径。[2]因此, 让孩子们自愿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课外艺术活动,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陶艺社是我们学校的特色社团之一, 来参加社团的同学都抱着对陶艺创作的极大兴趣和热情。在每次社团活动中, 我都鼓励和引导学生亲手捏制陶艺, 在自我体验的教学活动中, 同学们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几种陶艺的制作方法, 创作出了各具特色, 形态万千的陶艺作品, 这些陶艺作品虽略显粗糙、稚嫩, 但都反映了同学们自我的真实世界, 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由此, 我深刻的体会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开展各类形式的课外艺术活动, 合理倡导自我体验式教育, 拓宽孩子们的视野, 充分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能在紧张的学习之余, 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有益的事, 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通过自我体验式教学, 可以让同学们更积极主动的开展研究性学习, 亲身参与到课题研究的实践活动中去, 提高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
这段时间, 有几个同学一直在进行一项研究性学习, 课题为:“发现身边的美——走进桃花坞木刻年画”。同学们主动找到了我, 让我指导他们进行此课题的研究。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是具有我们苏州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 我们学习和研究它, 对于发展新的艺术, 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
首先, 我带着同学们去参观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研究所”。让他们亲身体验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制作过程, 向年画大师请教木刻年画的制作工艺, 体味年画中的深刻寓意。这比对着书本枯燥的学习概念要有效得多。至此同学们对木刻版画已有了较深的认识, 更有了创作版画的欲望。接着我让学生结合现代的审美需求, 把现代形式美法则融入传统的木刻版画艺术中, 设计一张版画作品。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 同学们创作出了一幅幅真实、质朴的版画作品, 这些作品中既保留了传统木版画的雕刻工艺, 又在作品的形式上力求新意, 给人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在校首届学生作品展上, “木刻版画”也占据了一大块墙面, 作品获得了师生们的好评, 大家都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由此看来, 在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中合理的开展自我体验式教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大有裨益的。学生可以从中掌握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在自我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 由教师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自我价值认同, 增强学生信心, 让每个学生充分发展他们的人格, 不断增强自主性、判断力与个人责任感。因此, 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适时的开展自我体验式教学, 使教学不仅仅停留于显性知识传授的记忆层面, 更要让学生通过种种自我体验的学习过程, 让他们感受精神成长的体验, 促进他们身心与人格的健全、实践能力的发展、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这里, 我恳请老师们毫不犹豫地把学习的空间还给我们的学生吧!相信, 他们会回报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自我体验式教学在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作用。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地开展自我体验式教学, 使教学不仅仅停留于显性知识传授的记忆层面, 更要让学生通过种种自我体验的学习过程促进他们身心与人格的健全、实践能力的发展、创新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自我体验式,综合实践活动,创新意识,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日]佐藤学著.《课程与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 第17页, 第18页.
问题式教学的建构与实践 篇10
一.问题式教学的理论支撑
1.从学习的心理学角度。问题式教学是学习方式的转变,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 人是主动性与客体性的统一, 又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统一。问题式教学是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 是建立在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一面上的。
2.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理论。问题式教学是创造性教学的一种开始。创造性主要不是智力问题, 而是精神状态, 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才能得以培养和发展。问题意识是人的本能, 故创造性也是人的本能。
3.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于他人 (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工具,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法获得的。
二.问题式教学的基本原则
1.文本性原则。每一门学科最主要的是传授给学生一种属于本学科的思维方法和科学魅力, 让学生为之陶醉, 这是每门学科的个性。受语文学科本质、师生认识限制和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 在课堂上, 我们要解决真正的语文的问题。所谓真正的语文问题, 是体现语文性质的问题。
2.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原则。预设是预测和设计, 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预设的主体是教师。
生成是生长和建构, 是师生在与教学情境的交互作用以及师生对话互动中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生成, 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生成的主体应该是学生, 本质是一种探究。
预设和生成是和谐统一的。新课程关注预设, 强调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新课程关注生成,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预设和生成的完美融合, 是师生关系的完美融合, 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超越。
3.可对话性原则。问题为师生之间对话提供了话题, 如果话题太难, 教师和学生可能会听而怯言, 无话可对, 课堂也会因此而出现冷场的尴尬局面, 久而久之, 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大打折扣;如果话题太易, 就毋庸思考, 长此以往, 学生的思维习惯得不到培养, 更谈不上思维能力, 因而教师的设问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设问的难易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4.层次性原则。问题教学法以问题或问题的串联来组织教学, 问题之间要环环相扣, 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前一个问题的解决为后一个问题的提出作铺垫, 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延伸和深化。
三.问题教学的模式构建
问题从何而来?———从思维推理而来!“逻辑规则, 或者更准确地说, 推理规则, 是程序的规则。” (卡尔·波普《猜想与反驳》) 课程的结构是作为有益的组织知识, 作为一种指示和标准理论而被人们理解和运用的。然而由于人们过多地强调“教无定法”而忽视了教学应当有“法”的一面, 忽视了对这种“组织知识”的研究。
教学模式就是对“组织知识”的研究与运用。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 在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 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可以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所有的教学都需要一种程序, 激发智慧的创造性教学更是如此。我们在实践中构建并运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使教学显示出了科学的思维规则, 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1.设疑自探:这是课堂的首要环节, 即围绕教学目标, 创设问题情境, 设置具体问题, 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探。
2.解疑合探:是指通过师生或生生互动的方式检查自探情况, 共同解决自探难以解决的问题。
3.质疑再探:让不同学生针对所学知识, 再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疑难问题, 诱发学生深入探究。
“三疑三探”好在一个“疑”字, 妙在一个“探”字。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探”是探索、探究、试探的意思, 既然是“探”, 就不是把现成的答案说出来, 而是经历一个探索的过程, 这也正是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问题。
“对话式”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11
通过反思,很多教师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忽视了引领学生与生活进行真诚的“对话”,把学生“像囚徒一样关起来”,大多是“奉命而作,为文造情”;二是阅读与习作脱节,学生读无所获,或所得甚少,未能实现读写链接。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可以尝试推行“对话式”小学作文教学,着力营造“对话”的氛围,搭建“对话”的平台, 引领学生乐写、善写。
一、聊天式对话,将习作融于生活
聊天,也可以称之为“对话”,是一种面对面的交流。喜怒哀乐,无一不是聊天的话题。可以说,聊天是生活中最惬意,最平常,也是最放松的事情。因为信手拈来,不费吹灰之力,又无需下大功夫去准备。作为教师,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是与学生打交道的,日常教学之余,恐怕也会经常和孩子们说说话、聊聊天。而此刻,孩子们最放松,也是最快乐和自豪的。他们可以毫不掩饰地告诉你曾经发生的各种事情,而最让人珍爱的是他们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总会眉飞色舞,惟妙惟肖……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习作课上,孩子们大多很矜持,落笔也艰难,原因何在呢?
我们的课堂还是太像课堂了,习作课还是太正八经了……到底该怎样认识我们的习作教学呢?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里面有个“语”字。如何听他人的话,如何更好地说自己的话,正是语文老师教会学生的。”小语教学法专家高惠莹教授也曾指出:“作文应包括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具体地说即教儿童学会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通顺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看来,我们的习作教学大可以放下紧张的思想,放下不必要的包袱。把和学生“聊”,作为主体,不仅仅是聊“天”,还可以聊“花”,聊“草”,聊“动植物”,聊一切可以聊的事物……“聊”的关键是轻松面对,无拘无束。
(一)“聊”中重欣赏,润物于无声
人在日常生活中,有丰富的精神活动,思想火花迸放出的绚烂,使人的生活有了理想和激情,使人能体会到自己的存在和尊严。人究竟为什么写作?因为感受到生活的多彩,因为感受到真善美,因为思想而有了灵魂苦痛和幸福……因此,有个人的思想,有个人的人生感悟,有独特的生命体验,习作才有价值。而这些,对于学生来说,教师说得越多,学生就越感到困难,就越是难以下笔。怎样润物无声呢?这就需要教师“无心插柳”。也就是说,教师要做有心人,细心地梳理教材,认真地整理习作内容,在此基础上,将要完成的习作分解成一个个能够引起聊天兴趣的小话题,并留心积累日常和学生聊天时有价值的内容,简单地记录学生精彩的言谈。主要有三个用途:习作指导时用以启发学生的记忆,鼓励学生用笔记录那精彩的一幕;欣赏学生的语言表达,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说真话,做真人;为学生做表率,鼓励学生把和老师聊天的内容完整记录下来。
(二)“聊”中重生活,创新于无形
与学生的聊天,对于教师来说不是任意而为,要有重点,有目的,尤其注意在轻松的氛围里,教给学生一些诸如观察的方法、表达的技巧等等;而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就是一次心血来潮,可能就是一次“偶然”……既然是聊天,教师就一定要注意把握分寸和尺度,千万别用课堂的眼光,千万别用套子套住学生的思维。
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聊天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对身边的一些事情能够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考,但是,如果让他们写下来,可能就与“说”,相去甚远了。究其原因,就是不能、不会(或不愿)分析身边的事、剖析自己的生活!因此,无论是聊天,还是习作,教师都一定要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说,说出自己的感受、看法,或是更多的东西。不能人为地以一番苦心去设置重重禁区,用种种束缚扼制他们的思维:这种事“太没意思”(对于孩子来说,可能就是有趣!),别说;这样的话题“太陈旧(对于孩子来说,可能就是新鲜事!)”,别写;这里还要再来点“曲折”(其实生活中就是那个样子!)只要学生有兴趣说就会说得精彩;说得精彩,写下来了,就是精彩。所以,教师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学生的习作。生活本身就是源源不断的素材库,只要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取,而且用,就是在实践习作的过程。
所以,聊天本身,就是引导学生说话,就是在传授写作的技巧。
二、与文本对话,将习作与阅读结合
“劳于阅读,逸于写作”已是语文教师的共识,大家都积极探索读写结合的途径与方法。
(一)用心灵去对话——情动辞发
教学中,通过“我与课文的亲密对话”激发学生情感的“火花”,唤起学生不吐不快的表达欲望。
比如,在学过《慈母情深》一課之后,让学生写一写“妈妈,我想对您说”、“爱看书的孩子,我想对你说”等等。虽说只是三言两语,却也是真情实感。在学习了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之后,学生被桑娜夫妇的善良所深深感动,尤其是结尾的“熬”字激发了丰富的想象,教师顺势引导,进行续写,让孩子们的真挚同情与作者产生共鸣,既深化了阅读,又练习了写作。
(二)与作者对话——学以致用
阅读中,要遵循“在文本中走一个来回”的原则,除了与文本做感性的对话,了解“写什么”,还要做理性思考,看看是“怎么写”的。这样阅读,学生就能习得写作方法,并迁移运用。
总之,通过“对话”,就是要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把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入,做素材积累、方法积累的有心人,潜移默化,提高习作能力。
“问答式”教学法探索与实践 篇12
一、“问答式”教学法初探
1.何为“问答式”教学法
教学法是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采用的特定方式或者模式,是一种相对稳定、系统化、理论化的教学范式。所谓“问答式”教学法指以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的“问”为牵引,以学生现场“答”为反馈的一种递进循环的教学范式;“问答式”教学法的核心是“问—答”的递进循环,通过入门级问题,结合学生对问题的反馈,以学生为课堂主体,逐步展开教学内容。
2.“问答式”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陈德先结合建筑力学实践, 对“问答式”教学法的作用和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研究[1]。大连教育学院的贾容固分析研究了传统“问答式”教学的十大弊端,将“问答式”教学改造、提升为对话式教学[2]。浙江宁波市镇海区仁爱中学的鲍振葵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对“问答式”教学法进行了实践探索[3]。常州市武进礼嘉中学的黄燕钧针对中学生的特点,对提问策略进行了研究[4]。
目前对于“问答式”教学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育阶段,而在任职教育院校如何进行“问答式”教学,没有专门的研究;“问答”目前虽说是教师上课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但是很少上升到理论层面,也没有相应稳定、系统的范式。
二、“问答式”教学法应用策略
1.在“问”上下工夫
“问答式”教学法的核心是“问”,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课堂提问,在应用“问答式”教学法时,不能随心所欲地问,这里的“问”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有针对性地问,要想用好“问”,要从“准”、“巧”、“深”三个方面下工夫。
“准”,顾名思义就是问题一定要问得准。这里的准有两个层面含义,一是问题表述要准,也就是说问题不能似是而非,要能准确表达出提问者的意图,并且不会引起接受者的歧义;二是问题指向性要准,这里的指向性指问题对应的教学内容,提问的问题一定要针对教学内容的核心点, 也就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巧”,指问题要问得巧妙。这里的巧有两层面的含义 ,一是问题设计的巧,也就是问题能紧扣学生心弦,既准确指向教学内容,又贴合课堂学生的状态或当前社会热点;二是问题语言表述得巧, 问题的表述要能引起学生共鸣, 语言表示要生动、符合学生口语特色或用学生常用的俚语、流行语。
“深”, 指的是问题要有深度和问得深入。所谓问题有深度,指在教学内容挖掘上要深,给学生留有思考空间,不能问不用思考或者在书本上能直接找出答案的问题;问得深入,指提问时发扬穷追猛打的精神,使问题和答案环环相扣,循环推进教学进程。
2.在 “导 ”上下工夫
这里所说的“导”就是课堂提问时的“引导”,如果把课堂提出的问题看做项链上一个个珍珠,那么“导”就是穿起珍珠的线。合理有效的引导是使问题循环深入的关键,“问答式”教学法的引导有两方面含义,一是问题转接时的引导,二是学生回答时的引导。
问题转接时的引导主要是在“问得深入”时,学生回答完基本问题后,引导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引导出更深层次问题通常有两个目的,其一是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其二是引出新的教学内容。无论是哪种目的的引导,都要结合问题提出和学生对问题回答的准确性灵活引导。
学生回答时的引导主要是学生回答问题存在困难时的引导。此时的引导通常以引起学生回忆或者启发学生延伸联想为主,主要是通过引导激发学生对问题的认知,通过自身认知主动寻找问题答案。
3.在 “机 ”上下工夫
这里所说的“机”就是课堂提问“时机”,要想使设计好的问题取得较好效果,在做好“准”、“巧”、“深”的同时,还要把握好问的时机, 只有在恰当的时候提问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行提问时,应把握好“难”、“疑”、“寂”。
“难”指的是教学难点 ,突破教学难点除了精讲之外 ,还必须巧妙设计问题,运用类比、解析等手段,采用提问方式,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对话,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层层推进、破解难点。
“疑”指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有疑惑的时刻 , “疑”的把握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关注学生神态的变化,如果学生对教师的回应突然变少,或者有疑惑的神色,则需要在这个时候适时提出问题,以破解疑惑。
“寂”指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师没有反应 , 或者出现部分学生打瞌睡、睡觉的时候, 此时如果仅把睡觉的学生叫醒,则不会起到较好的效果,如果对打瞌睡或者睡觉的学生进行提问,则既可以起到警醒作用又可以调节课堂氛围。
三、“问答式”教学法在《航空材料学》教学中的实践
1.《航空材料学 》教学特点
《航空材料学》是一门研究航空领域各种材料性能、特点和应用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涉及材料基本性能、金属、非金属、复合材料等多项教学内容,教学知识点繁多、枯燥,且体系性相对较差。课堂教学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且多数属于识记性知识。
航空用材料和日常生产生活接触的材料有很多共性地方,因此本课程还有贴近生活、易于理解的特点。在本课程教学上应用“问答式”教学,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氛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等效果。
2.“问答式 ”教学法组织实施
在《航空材料学》教学实施过程中,“问答式”教学法的组织分教学前和教学中两部分实施。
教学前,要梳理教学内容,设计各类问题,主要设计课堂引入问题、疑难点解答问题和课后拓展问题。如组织实施稀土材料教学时, 通过WTO稀土贸易争端问题, 引入稀土的重要性,从而展开教学;通过各种高精尖武器性能,设计问答,逐步讲解稀土材料的特点和用途;通过未来稀土材料应用趋势,进行课后问题拓展。
教学中,要适时把握学生的状态,及时调整提问策略,重点把握“难”、“疑”、“寂”三个时机。还以稀土材料教学为例,引入教学时,学生对WTO贸易争端比较感兴趣,此时课堂氛围比较浓厚,这时主要是及时把学生的思想引入实质教学内容上,否则容易信马由缰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进行稀土材料性能讲解时,由于此部分内容相对枯燥,学生容易产生疲劳,通过高精尖武器性能提问,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及时发现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不失时机地提问,惊醒其他学生。
从整个《航空材料学》教学实施看,“问答式”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学生对教学内容把握较好, 同时课堂上打瞌睡、走神等现象得到了较好控制,整体考核效果比往届学生有明显提升。
四、“问答式”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不能为 “问 ”而问
“问答式 ”教学法 的核心是 “问” , 但是“问 ”要经过 精心设计,不能简单地为“问”而问。课堂上要避免“对不对”、“是不是”等机械式提问,同时要避免提问可直接从书本上找出答案的问题,如一些基本概念;所提问题需要学生经过思考或逻辑推理才能回答,这样的提问才是有效的提问,否则提问只是流于形式,对教学进程的推进没有有效作用。
2.提问时机应有随机性
进行提问时要注意提问的随机性,此时的“机”既指提问时机又指提问对象, 这里我们讲随机性不是随意性, 也就是“机”的选择是经过合理设计的。提问时机在前面已经讲过 ,这里主要说明提问的对象要“随机”。主要是结合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合理选择提问对象,相对较难的问题要向理解力较强的学生提问; 反之, 相对容易的问题可向理解力一般的学生提问。而对于上课打瞌睡、走神的学生,要发现就提问,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所有学生上课积极性。
3.问题应具有发散性
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 教师若能在授课中提出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以沟通不同部分的教学知识和方法, 则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大有裨益。
4.教师应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综合与实践”式教学】推荐阅读:
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的教学实践11-14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现况与价值07-17
综合与实践07-04
综合学习与实践09-19
小学综合与实践11-04
5综合与实践教案06-17
与综合实践的论文07-20
综合电子设计与实践08-14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