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的综合性学习

2024-10-05

小学语文的综合性学习(通用12篇)

小学语文的综合性学习 篇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 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新来源于问题的产生, 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发明创造。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 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内容, 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的学习领域。它首先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 通过调查、了解、收集资料, 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来分析、解决问题。可见语文综合性学习一开始就把目标定位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上。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1世纪, 竞争与合作并存, 积极的合作意识和有效的人际交往能力是21世纪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我国70年代实施计划生育以来, “421”式家庭比比皆是, 独生子女在父辈们的精心呵护下, 养成了“唯我独尊”“凡事以我为中心”的习惯, 不懂得, 也不愿意, 更不会与人交流、合作。而语文综合性学习恰恰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培养。因为小组合作学习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常常使用的、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之一。学生们为了完成一个有趣的语文活动, 抑或是解决一个学习中的问题, 常常需要在一起进行研究与实践, 他们在与同伴分工合作的过程中, 将逐步懂得合作的重要, 并由此主动去学习、掌握与人沟通、交流的技巧。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世界上的一切国家和民族都要求其成员对自己的国家、民族尽社会责任, 普遍地把履行道德责任视为人之美德。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大多是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课题, 如环保问题、健康问题、社区建设问题、百姓生活、科学问题等, 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 可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环境、关注国家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 信息即是财富。人们需要掌握大量的、准确的信息来随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 确定自己新的工作目标。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 为了完成某一课题, 需要利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信息, 并根据需要处理信息, 恰当地利用信息, 运用语文的知识完成自己的课题。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以逐步提高和强化。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综合性学习, 旨在改变过去那种学生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 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学习机会,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以语文学科为依托, 注重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它以问题为中心内容, 以活动为主要形式, 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和教学评价来看,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1.教学目标的综合设计

“三维”目标的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不是孤立的三块内容, 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产生于知识的发生与能力的形成过程当中的, 既不能机械地分开, 也不能去分步实现, 如先去达成知识和能力的目标, 然后实现过程和方法的目标, 最后再去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是不可能的, 而是要有机结合、综合考虑。如《乌鸦喝水》一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是这样描写的: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 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 乌鸦就喝着水了。实现这一自然段的三维目标时可以以实验为手段, 把这些教学目标揉合在一个教学环节中。实验前出示瓶子, 让学生观察水的位置, 用笔做好记号。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乌鸦喝不到水。再提出思考:乌鸦放石子时还会遇到什么困难?他是怎么办的?结果怎样?接着请一位学生上台实验。这位同学抓起一把石子, 怎么也放不进, 又拿了一颗石子, 因为石子大了些, 也放不进。遇到这些困难, 这位同学动脑筋了。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个又一个”“渐渐”的意思。同时用感染性的语言来描述:“瞧, 乌鸦不怕困难, 肯动脑筋, 他做事多有耐心啊!”学生很快明白了寓意, 也对乌鸦说了许多赞美的话, 情不自禁地为乌鸦鼓掌。在此基础上, 不用老师指导, 学生就有声有色地把课文朗读到位了。实验中还渗透了自然知识, 有的学生回家去做实验, 这就把语文教学迁移到课外。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 参与性强, 省去了繁琐的分析, 把多个教学目标综合在一起, 起到了“事半而功倍”式的“善学”效果。

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的结合。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目标。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 它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安排, 制定出详尽的计划, 做好充分的准备, 这一切就是预设目标, 这种目标是极其重要的。但如果所有的教学活动及其活动程序的每个环节都是预设的, 这就漠视了学生生命体的主动性、丰富性、整体性和个体间的差异性, 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体, 开发学生的潜能, 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与主动发展。生成性目标是教师在教学活动前没有预设的, 是在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生成的目标。虽然在基于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中, 单向传授式的教学活动总能毫不费力地沿着教学活动的预设程序进行, 但在基于新型师生关系, 倡导师生、生生间多向互动, 激发智慧涌动的课堂里, 却总是在突破着活动的预设, 一些更有价值的课堂生成资源被开发成预设外的“生成性目标”。正是这类活动适度而有序的不断生成, 让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记教案, 但上课时教师就不能背教案, 而应关注学生, 关注课堂生成。

2.教学内容的综合设计

学科内部的综合。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 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加强字、词、句、篇的综合运用, 加强各方面能力的整体发展。在口语课“我会拼图”中, 可以让学生欣赏收集到的各种拼图, 让学生在美的感染中产生自己动手拼一拼的愿望, 这时可以创设“夸一夸自己的拼图”, “比一比谁的字最端正”等情境, 让学生写下赞美拼图的话语, 拼图完成后, 组织一次展评, 师生共同评议、欣赏, 以此加强语文学科内部知识的综合运用, 同时, 也培养了审美情趣。

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提倡跨领域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要通过语文与音乐、美术、体育、思品、自然、数学、劳动等相沟通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让学生综合性地学语文、用语文,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少一些条条框框, 给学生自由度, 鼓励、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相融合, 发挥特长。

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结合。书本学习与社会活动的紧密结合是综合性学习的又一特征, 一切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 都可以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渠道, 也就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教学中应结合实际情况,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教学方式的综合设计

教学方式的整体考察。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 明确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确定学生在课堂、教材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要改变语文课程传统教育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 转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团结协作、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收集和处理知识信息的能力。

教学方式的重点转变。一是要体现自主性学生要成为自主参与的能动主体, 因为语文教学的最终效果是体现在学生这一主体上的, 没有学生参与或者学生参与得不充分, 语文综合性教育就无法开展或者说是不完美的。二是要体现合作性, 让学生人人都积极参与, 不是只让一些相对较优秀的学生多发言, 而是要让每一位学生都“主动动手”, 使教学成为整体智慧的交融、碰撞和升华。三是要体现探究性, 要强调学生不能被动地等待知识的传递, 要通过自身主动与外界的接触、沟通、了解、感受、体验形成构建自己的“知识”, 从而获得自身合理的认知结构, 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

4.教学评价的综合设计

从重“选拔”转为重“发展”。由于受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 语文课程的评价主要是通过考试、考查、考核等手段, 以成绩论优劣, 从学生中选拔所谓“尖子生”, 评价已成为事实上的“选拔”, 学习好就是样样好, 以偏盖全。而语文新课程里评价则认为, 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更好地发展服务, 体现教学以“育人为本”的理念, 改变过去从高分到低分给学生“排名次”的做法, 从而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长处的机会, 保证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 获得整体发展。

从重“结果”转为重“过程”。评价应侧重学生学习的过程, 要注重使其形成综合素质, 而不能侧重于看学习结果。既要注重学生的量化成绩指标, 又要把着眼点放在教学过程中, 看学生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如何, 参与的积极性如何, 探究的能动性如何, 以及方法的科学性如何等等, 从上述几个层面来综合评价学生的整体素质。像语文档案袋之类的评价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从重“教师评”转为重“大家评”。传统的评价有一个较明显的欠缺, 即把作为评价对象的学生排斥在评价体系之外, 仅作为“旁观者”或“局外人”, 具体评价由教师一个人来完成, 而新的评价理念则强调评价的多元化和民主性, 即实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家长、师生互评的多元化评价。同时, 增强评价的民主性, 评价中注重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 使被评价对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 而不是把评价结果“强加给”学生。

小学语文的综合性学习 篇2

可见小学语文课程中倡导综合性学习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本人作为基层学校的老师,享有得天独厚的实践资源,理应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途经。本人通过学习思考、摸索,对此有了一些来自实践的感悟。在此提出,与同仁商讨。我认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按步骤进行:

1、学习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工作是培养学生确认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如以阅读为主、听说读写为主或其它学习活动);提示学习要求与学习的方式方法,如模拟式、欣赏式、游戏式、操作式、考察式、研究式、综合式等;确定组织形式,如以班级为单位还是以小组为单位或其它多种不同单位的整合。

2、学习的开展阶级。主要的工作是指导学习的实践;运用媒体与实际操作;获得即时的或综合的信息与直接的经验;培养综合能力和选择能力。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策略 篇3

一、激发兴趣,选好主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综合性学习的实施建议提出:“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激发兴趣是开展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条件,是教师优先考虑的教学策略。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在所属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就提出具体要求。教师在指导学习第一篇课文,就要打动学生的心灵,激起参与活动的兴趣,激发学习的欲望。选好主题,分好小组,明确分工,开展活动。

二、全程参与,启发引导

生活是一本教科书。教师要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全程参与活动,了解进展情况,指导活动不偏离语文学习轨道,解决疑难。如四年级《大自然的启示》综合性学习,自然现象组的同学,不知从哪里入手,教师引导他们观察日出日落,“彩虹”“台风”的图片,同学们终于有所领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自己需要的东西。如各种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人们从“打雷”发明了“避雷针”,从“水中倒影”发明“镜子”等等。

“发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学生在学习中,不断产生兴奋点和悟出道理,促使学生不断探求,使综合性学习充满生机与活力。教师的及时点拨,鼓励,让学生更充满激情参与活动。

三、共同合作,整合资料

“综合性学习”是小学语文课堂的源头之水。综合性学习通过语文课堂、课堂内外结合、社会大课堂三种途径实施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探究,团结合作,达到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学习采用合作方式,是学生发现、分析、研究问题的过程,是搜集处理信息、交流表达的过程。如四年级下册《走进田园》综合性活动,有一个小组调查四季种植的蔬菜、庄稼情况。有学生找到春天的,有学生找到秋天的,有学生找到冬天的,资料很多,小组学生共同合作,整合成果,效果很好。综合性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主动动手”, 人人都参与,使教学成为整体智慧的交融、碰撞和升华。

心理学研究证明,能力是活动的结果。学生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如四年级下册“田园风光”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们带着“课堂任务”走进农田,和亲人一起劳动,亲身感受田园风光,感受劳动的快乐和辛苦。综合性活动把学习延伸到社会大课堂,发挥学生自主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汇报交流,共享成果

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时间一般是安排两周,学生们经过搜集、交流、整理、汇编,把活动的成果展示出来,汇报交流,分享成果,互相促进,从中得到启迪,利于学习。

综合性学习《大自然的启示》成果的展示大家都很有兴趣,各组长的精彩汇报,深深吸引了同学们。原来大自然真的是我们的老师,在我们的身边随处都是它们的踪迹,我们的同学原来那么有才华。成果的展示给予同学们极大的信心,开阔视野,达到活动目的。《走进田园》的成果展示,给同学们带来很大震撼。同学们展示的水果、蔬菜实物、图片,田园风景画,乡村生活趣事,大家都发出会心的微笑——这种水果,我吃过;这种蔬菜我家也有;这个游戏我做过……

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极大地锻炼了同学们的合作性,发挥了同学们的主动能动性。每学期虽然只有两次,但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好好利用这样的机会,锻炼同学们的各种技能,融合各学科的学习,调动积极性,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学语文的综合性学习 篇4

一、注重课外实践,开发资源

语文综合性学习课中,学生是实践的主体。教师通过设计、组织、引导、激励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利用多种途径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培养能力。例如在学习《走进田园》时,首先,教师用课前自己拍摄到的福建省莆田市乡村的录像,激发学生对乡村的热爱。当学生们看到一幅幅美丽迷人的乡村图景时,惊喜万分,争先恐后地发言:“枇杷被一张张报纸包着,像一个个白色的小球”“我们的乡村好美呀,我仿佛置身于连绵的画卷中”……在学习本组课文中,学生对田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积极地开发自己身边的语文资源,搜集了大量的关于田园、乡村的古诗、文字资料、食物、照片等。获取资料的途径也五花八门,有的学生是自己亲身体验,有的查书,有的上网,还有的采访家人、亲友,共同走进了田园知识的宝库。为给学生更深入地体验农村生活创造更便利的条件,教师利用周末布置了他们去乡下做客的作业,让他们收集一些关于写江南田园风光的散文、诗词;让他们亲近田园风光,走进乡下人家,拍一些田园风光照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欣喜地发现学生的语文学习资源由课堂走向社会,从书本走向生活,文字与图片资料、食物、植物等都成为了其中鲜活的“语文课本”,网络、家人、同学还当上了一回“语文教师”。丰富的语文资源让学生不再是“井底之蛙”,而成为了语文学习资源的开发者,从中还增长了见识,感受到了语文无处不在的魅力。

二、注重方式多样,精彩呈现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学习。教师要运用语文与不同学科领域的联系,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为期两周的学习活动下来,教师联系口语交际课,给予大家一个展示的平台——《走进田园》。教师引导学生们根据小组的特长设计了多样的精彩呈现方式。例如,“古诗词组”的同学以配乐朗诵加讲故事的形式汇报自己学习田园诗的情况,他们获得多种语文资料并进行了整合,培养了其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所以在辛苦的筹备工作后,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其他学习小组也不甘示弱,“草药组”用解说的方式介绍田间青草药,培养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向往;“游览乡村组”采用图片、照片加绘声绘色的导游词,表达了对乡土的热爱和赞美等。多样的成果呈现方式让学生们互相欣赏,使展示成为全班同学共同学习和愉快成长的过程。每个小组展示时的介绍词更是令人刮目相看,都挺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收获。实践证明,这些“综合性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受学生们的喜爱,也更好地锻炼了学生们各方面的能力,也使课文学习得到了延伸。

三、注重独特体验,提高素养

课程实施的首要意义不在于学习的结果,而在于学习过程本身。对于语文综合性学习而言,也是如此,它虽然注重学生最后作品质量的高低,但更注重的是活动过程,而其中体验就是综合性学习价值的核心。在积累语言的过程中,学生翻阅可能是之前从未涉及的田园书籍,上网研究中外农村的差异,访问爷爷、奶奶、乡村的亲友,甚至亲自到乡村或菜市场寻找乡村的食品,这个独特的体验过程让学生有了自己的独特认识和体验。在与同学、家长自由合作时,学生在交流中享受语言,取长补短共享资源,在体验过程中开发了创造潜能,发展了语文思维能力。学生们还把在乡村的体验写成了一篇篇生动有趣、清新美丽的文章,发送到教师的邮箱里,在课堂上进行赏读交流。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篇5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将综合性学习列为五大板块之一,成为语文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独俱特色的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其实综合性是从过去的语文活动发展而来的,但其活动内容的“综合性”要求和“探究性”特征,使得综合性学习表现出的能力层面,永远高于过去的语文活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将综合性学习同识字与写字,阅读与写作,同等列为语文学习的目标,这清楚地告诉我们综合性学习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常规内容,是每一个学生必修的课程内容。

我们首先在思想上要重视,真正地认识到,不搞好综合性学习,语文学科的课程改革,就没有深入到本质。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亲历参与,强调学生的实践体验。教师要加大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的力度,努力做到将课文植根于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缺乏的现实,发动学生选择本土文化中具有亲合力的内容进行综合性学习。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老师要当好引导者、让学生明白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让他们真正动脑动手,扎扎实实地锻炼自己的语文能力,和培养自己的自主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参与中尝到探索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践和认识谈一谈以单元整组教学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设想。

1.导语导学,激发兴趣。

每单元导语中都提示点明了学习内容,在内容上力求启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单元学习:在语言叙述上,体现文学色彩,强调感染力。教师可以利用好教材提供的导语饱含激情打动学生的心灵。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环境保护”综合性学习导语:“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世界各地的人虽然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但是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让世界充满爱,让人间充满信任。读读本组课文,感受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还可以收集有关世界各国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此外,教师还可以自己精心设计导语,心情激动地对学生说:同学们,地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母亲。可是,我们的地球母亲已不像当年那样生机勃勃、青春焕发,而是重病缠身,伤痕累累。你看,森林减少,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沙漠蔓延,海洋污染严重,物种大量灭绝„„让我们做一名环保小卫士,来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吧!

2.初始安排,明确目标。

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是一种标准化学习,它是一种比较充分体现学生个性的创造性学习活动。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内容,选择学习伙伴,选择学习方式等,但是,这并不是等于放手让学生全盘负责,学生喜欢怎样做就怎样做。综合性学习,从总体上说是强调自主和探究,但是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自己确定活动的主题,自己设计活动的形式和步骤,都可能存在一些困难,农村偏远地区学校的学生困难可能会更多一些,而且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过程和内容要紧紧围绕着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展开,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作为教师,应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担任好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语文课上,教师欣赏学生带来的资料,按照分出的类别进行归类,推荐组长,其他同学可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加入各组活动;第三步,教师可以引导各小组制定一个简单的活动计划,比如,打算了解哪方面的内容,哪位同学负责哪一部分,计划用哪种方式开展活动以及活动时间安排。可以设计一个活动计划表,做到分工明确,心中有数。老师对制定计划有困难的小组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帮助他们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

3.课余时间,参与指导。

综合性学习的组织过程中,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小集体取得的成果,而忽视了每个学生是否参与创造成果的过程。综合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进步。作为教师,应该参与学生活动的全过程,在课余时间,也要时时关心、了解活动的开展情况,在活动内容、形式和活动成果呈现方式方式及时指导,表扬好的做法,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

在活动内容和形式指导方面,教师重在指导学生活动不偏离语文学习轨道,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这时,教师应当以学习伙伴的身份、以同学生商量的口吻,作一些必要的提示,以便把丰富的学习生活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例如,在“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学习中,许多学生会满足于找相关资料,而不深入的阅读这些材料,去了解其包含的深刻含义,这样的学习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实则学生真正获得并不多。此时,教师可给学生提一些建议。比如,建议神话传说小组的同学从收集的整本神话故事中选择几篇认真读一度,记下自己的阅读感受,还可以学讲几个:建议民间工艺小组的同学查一查剪纸、中国结的含义;建议音乐戏曲小组的同学我国民族乐器、戏曲的主要类别和主要表现形式等。

在活动成果呈现方式方面,教师也要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综合性学习加强了跨学科整合,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溶入了许多非纯语文的活动,如让学生唱一唱、画一画、演一演等,这些活动如采用得法,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又有助于语言的学习与运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但是,如果运用不当,就会使教学偏离方向,远离语文教学的本题目标,高耗低收。教师在学生活动时,可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指导采取灵活形式开展活动,可让学生写倡议书、建议信,办手抄报、壁报等,也可以举办主题班会或少先队队会,还可以编演小品、编写广告等,使学生真正在活动中学习语文,享受语文活动带来得快乐。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性;教学策略

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表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在更自由的氛围中感受语文的情趣和魁力。

一、目标的确定要强调综合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应该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这四个方面的学习目标的综合,如:用口头、书面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自己的见闻或感想;还应该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目标的综合,要特别重视综合性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并能在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第一单元的综合学习“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之前,我们应该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应该是综合的,只有这样综合性学习才会有实效。一方面教材中已经有提示“……可以用文字叙述,可以填表格,可以画图画……和同学交流”,这就要求教学目标必须涵盖语文知识和能力,能够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语文能力,具体的可以概括为:能运用合适的书面表达形式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并能和同学交流。另一方面,我们更应该明白这一次综合性学习并不仅仅只是为了一份学生课余生活的纪录,更主要的是能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和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体验语文在生活中的运用,感受到相互交流的乐趣。而在这一个层面上学生将获得更长远的发展,语文课程的目标将获得更全面的实现。

二、过程的展开要强调实践性

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而言,实践是第一位的。能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实际应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综合性学习的目的。

一是实践的文化性。即所开展的语文综合性活动要有文化意味、文化内涵。如第五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灿烂的中华文化”,就不仅仅是收集一些反映中华文化的图片和资料,还可以深入地分析某一种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了解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以及人们对他的态度和心理等。这样,“中华灿烂文化”的文化昧就更浓,当然,这也得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以及当地的教学资源进行选择。

二是实践的自主性。在语文综合性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可以“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教师可以以个别指导的形式在学生商量分组、确定内容、制定活动方案时提出参考性的建议。

三是实践的体验性。语文学习本身十分注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综合性学习更是如此,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重视学生的情感激发和牵引,把情感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独特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在“中华灿烂文化”的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一学剪纸,对比一下剪纸作品和其他的美术作品的效果;也可以引导学生听一出京剧,品味其中的韵味,甚至可以学唱几句。在一系列的体验活动中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美妙灿烂。

三、方式的选择要强调自由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把整个世界作为语文学习的环境,注重让学生在真实的、具体的现实中去学语文,是一种自由的学习实践,而不是删除许多复杂的因素,把语文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抽取出来,进行“纯粹”的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自由的学习,除其学习的对象、内容和环境是自由的以外,主要表现在学习形式、学习方法、学习手段也是自由的。学生不仅仅是静静地看书,还要调查、走访、表演等,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语文,学习语文;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和学习内容,环境的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甚至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走进网络虚拟世界讨论、交流等,走进人们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第五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灿烂的中华文化”,要求学生“用多种方式了解传统文化”,提示了学习方式的自由性,教学中要深刻领会这一点,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在学生分组讨论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开拓视野,敢于学习。

四、学习的组织要强调合作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学生群体的合作学习。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既要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又要群策群力,发扬合作精神,通过综合性学习的策划、实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的能力。人际交往和合作是必不可少的生活形态,也是语言交流和發展的重要基础,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合作,它指出“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比如,在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有的提供活动照片,有的了解课余活动内容,有的负责撰写简单的报告,有的进行简单的统计等。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组织是一个人员分工、协调、合作的过程。每一个参与学习的成员都应该明确工作的任务、工作的方法以及预期的成果,同时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协调和修正。比较理想的组织状态是能从学习小组构成人员的知识面、特长、性格、家庭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在组内形成相对固定的分工。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的探讨 篇7

月亮, 是古今文学园地中最璀璨最美丽的意象之一, 在古今文人墨客的浓墨重染之下变得更加丰饶青郁。小学语文教材里自然也少不了她美丽轻盈的倩影, 在中秋节即将到来前的一段时间, 笔者就曾以月亮为主题组织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一个课例, 粗浅地谈谈如何巧妙地将语文综合性学习和习作教学融合起来, 实现二者的共振。

一、发出倡议

活动之初, 笔者先是发动学生, 一起动手去搜集整理学过的有关月亮的课文、古诗、名词、经典传说, 然后为了扩大活动的影响力, 还召集优秀学生起草了一则告学生及家长的倡议书, 邀请家长和孩子们一起来搜集学习月亮文学佳作。

二、过程简介

1) 在教室墙角开辟月亮文化学习园地, 每天张贴一部分学生搜集的资料, 同时提醒学生在读书的同时别忘了每天晚上注意观察月亮的变化, 写观察日记。2) 活动中, 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让家长引导督促学生展开学习, 指导学生写好读书感悟, 有了家长的配合和帮助, 学生搜集的资料非常生动详实, 很有深度, 以下是同学们搜集的资料的一些片段:a.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传说月亮里有一颗高五百丈的月桂树, 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 痴迷于仙道而学业荒废, 被贬到月亮上砍月桂, 但月桂随砍随合, 因此人们就可以看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止砍伐月桂的形象。嫦娥奔月, 朱元璋抗元起义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古典名著中有许多关于月亮的神话。b.与月亮有关的诗歌, 斫却月中桂, 清光应更多 (杜甫《一百五十夜对月》) c.与月亮有关的对联.中秋赏月, 天月圆, 地月缺;游子思乡, 他乡苦, 本乡甜。3) 精心上好综合性学习课。班上的学生可以按兴趣分组, 分别探索上述资料其中的一个方面, 然后开一个专题汇报会, 各组推选代表谈谈学习心得, 可以展开辩论4) 联系家长, 组织开展中秋夜家庭赏月赋诗文化联欢活动, 邻近的家庭最好集体活动, 由学生来自行编导, 组织彩排演练, 然后以文字形式将文化活动的过程收获记录下来, 以此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写作能力。5) 捕捉契机, 指导写作。由于准备充分, 组织安排得当, 学生参与积极性高, 他们完全被祖国的灿烂文化的魔力所吸引, 很多优美辞章都在不自觉中熟读成诵了, 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词汇, 开阔了眼界在活动过程中, 不断涌现习文佳作, 且及时地将这些灵性之作张贴到月亮文化学习园地中去。

三、活动成果

本次活动, 持续了近一个月的时间, 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在那段时间中, 笔者不断收到学生的来信和电子邮件, 有的信封上还特意画了一轮金黄的圆月, 令人赏心悦目;有的信件仅仅是一首稚嫩的小诗, 或是简短的几句话, 但不乏闪光点, 如:一个学生的邮件是这样写的:

敬爱的语文老师:

今天是中秋佳节, 首先祝您节日快乐!今晚, 我们一家人在皎洁的月光下搞了一次联欢晚会, 可有趣了!妈妈给我们讲了吴刚伐桂的故事, 爸爸唱了一首月半湾, 好听极了我呀, 朗诵了一首诗:《赋新月》初月如弓未上弦, 分明挂在碧霄边, 时人莫道蛾眉小, 三五团圆照满天。

老师, 谢谢您, 您就是我们心中的月亮!

有的学生在信中写道:月亮像一朵鲜花, 开在天庭高高的枝丫乐陶陶, 静悄悄坐对着清夜微笑。这是我在书上搜集到的一首诗, 我可喜欢它了, 它太美了, 月亮就像一朵金黄的油菜花, 更像一个弯弯的小船儿, 高高地挂在天上尤其是中秋节那天, 月亮就变成了一个油汪汪的大玉盘, 真希望爸爸能带我去连云港海边去赏月!啊, 那里的月亮该是多么美呀!

再如:晚上, 月光像水一样流淌着, 像一条黄丝巾笼罩着大地, 就像一场梦!

爸爸带我到河边的树下赏月, 我喜欢在地上爬来爬去的玩耍, 爸爸吓唬我说:起来, 你看, 地上有毛毛虫!我连忙看了看地上, 马上又笑着说:爸爸, 地上哪来的虫?那是月光照在树上, 风一吹, 地上的影子就像毛毛虫爬来爬去。

……

孩子们的想象力, 令人吃惊, 这才是真实的表达, 也只有在综合性学习中, 孩子们的想象力才会变得如此的晶莹透明, 孩子们的童真童趣才会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才会变得如此丰盈璀璨!

四、发挥创造性

新课程标准中的实施建议就明确提出:“综合性学习, 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可见, 教材中的综合性活动内容不是“圣旨”, 而是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地区特点作相应的改动的。这就为教师开发利用语文学习资源, 创造性地设计活动提供了空间。不仅教师的教要富有创造性, 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学也具有创造性。

这就需要我们引导、鼓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行多向思维, 从多角度全面地认识同一事物。我们必须放开手脚, 相信学生, 给他们自由学习的空间和时间。陶行知先生说过, 解放孩子的头脑, 让他们会想;解放孩子的眼睛, 让他们去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解放孩子的嘴, 让他们会说……实践证明, 让学生自己确定活动的主题, 自己分工, 自己搜集材料, 编写材料, 自己主持活动, 他们就会兴趣盎然, 他们的“工作成果”往往会给老师们一个惊喜。

五、结语

语文综合性学习形式活泼, 生趣盎然, 主要目的在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在于解放学生的心灵, 超越课堂。在综合性学习中, 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探寻点横撇捺构成的汉字文化, 感怀光辉灿烂的风土人情, 聆听花鸟虫鱼的腾跃欢唱, 畅想宇宙时空的神奇玄妙;引导学生去吮吸语文的甘露, 采撷文学创作的灵气。从一片绿叶感受到大地的丰饶多情, 从一只贝壳感受到大海的深邃无垠, 从一粒种子感受到生命的蓬勃生机。这样, 学生的情感才能得到自由抒放, 学生的文采便会放出丰盈的灵气。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语文课程标准中“综合性学习”目标的提出, 对开放语文教学, 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 综合运用语文知识, 整体发展听说读写能力, 培养合作精神、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探究精神和创造精神, 以及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形成综合素质, 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与综合性学习有着紧密的联系, 二者是相辅相成, 密不可分进行阐述。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发倡议,简介,活动成果,创造性

参考文献

[1]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复杂性与取向[A].课程专业委员会年会交流论文, 2001.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策略 篇8

1.立足学科本质, 回归语文本真

小学语文教学经历了十多年课程改革后返璞归真, 语文综合性学习剔除了那些无效的、非本质的东西后, 也强调找回本真。简要地说, 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有明晰的课程目标和操作性强的课时目标。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学到终身学习所必备的语文基础知识与技能。所以在每一堂综合性学习课后, 我们要问一问, 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 能学会什么语文知识?习得什么语文学习方法? 例如, 《说名道姓》 两个课例有这样几个教学板块特点鲜明:听老师讲述古人名和字的讲究, 说说班内重名的烦恼, 读读 《三国演义》 《水浒传》 等古代名著经典片段, 写写李白雅号得名的原因, 等等。每个板块环环相扣, 无不关注学生各项语文能力的培养。

再说课时目标, 一节语文综合性学习短短40分钟, 只有在反复研课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分析、比较与调整, 关注学生的学情, 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落脚点, 才能最终形成比较适切并且具备操作性的课时教学目标。如六年级在学习了 《青海高原一株柳》 后, 生成了 《探究柳文化》 这一课例。教学目标就围绕有关柳的资料收集整理和课堂合作讨论设定。这样的教学目标设定切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 关注语文能力的培养, 可操作性强。

可以说, 只有立足学科本质, 在积极自主的语文学科活动中, 我们追求的综合性学习才能更加精彩。

2.把握生成性, 发挥资源优势

所谓“生成性教育资源”, 它贴近学生的生活, 随取随用, 每一点一滴都折射生活;它不是一成不变的, 对于不断进步成长的学生来说处在动态发展中。

首先, 我们的教学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生活, 切实关注了学生的需求。例如, 《说名道姓1》 中“说说重名的烦恼及应对办法”就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 这个问题的来源就是班里两个重名的同学。针对这样 “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 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 为重名商讨出了很多解决的办法。

其次,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堂上, 师生的交流和思维碰撞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中。 《说名道姓1》 的课堂中就发生了这样一件趣事, 当教学进行到“读姓氏歌, 了解百家姓”这个环节时, 教师问学生:“如果排一排我们当今社会的百家姓, 哪个姓能排在第一位呢?”出乎教师的意料, 学生竟然回答:“习这个姓应该排在第一位, 因为我国主席是习近平, 习大大。” 学生充满创意的回答获得了教师的肯定, 并且当堂生成了一个研究小课题:“当今社会, 哪个姓可以排在第一位, 为什么?”一节语文综合性学习课上完后, 教学过程看似结束了, 但是留给师生的影响或后续研究却是没有止境的。这就大大丰富了综合性学习的外延, 语文学习的内涵也更加深广了。

充分利用“生成性教育资源”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 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密切连接了这一优势资源, 将教学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世界, 并且引导学生用语文服务于生活。

3.利用综合性, 丰满学习过程

现在的语文课堂, 仍存在着许多形式主义的东西, 如偏离本质的探讨、辩论, 空有其表的自主探究, 喧宾夺主的多媒体教学等。这样的课堂在留下短暂的感官刺激之后, 并没有给学生什么深层次的东西。

但是, 我们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却利用“综合性” 这一特质, 让学生动起来, 动手、动脑、动嘴, 亲历发现、思考、探究和创造的学习过程。教师精心设计层层推进式的活动, 使课堂不仅活力四射, 而且高效有趣。有时我们的综合性学习只有短短的5到10分钟, 或者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讲述生活见闻、成语故事, 或者结合实时动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或者开展背诵古诗词等系列竞赛……通过这样的综合, 意在训练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同时提高他们关注生活的意识, 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时我们的综合性学习贯穿了课堂的始终, 整节课融听、说、读、写于一体, 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与习作能力, 同时突出学习过程的探究性, 重点培养学生搜集资料、 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可以说, 综合性学习是学习的桥梁, 是能力的展示台。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 而且更是一种学习方式。

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 有利于教师促进今后的教学, 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 打下坚实的基础, 使学生终身受益。

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形式 篇9

一、“听说读写”的综合形式

1. 听听说说。

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去访问他人, 听他人的介绍, 然后说一说访问的结果, 例如, 学习了《长征》一文后, 让学生去部队干休所访问老战士, 听他们介绍战争年代的故事, 然后组织学生复述故事, 谈谈感受;组织学生听专题广播、专题演讲、专题报告, 然后说一说听到的内容以及想法, 例如, 学习了《一夜的工作》一文后, 发动学生搜集周总理的故事, 开一个故事会, 让学生说说周总理的故事, 谈一谈听了故事后的感受。

2. 听听写写。

组织学生听介绍, 听广播, 听报告等, 然后要求学生把听到的内容和听后的感受、体验有选择地写下来。例如学习了《赤壁之战》一文后, 组织学生听评书《水浒传》的片断, 然后请学生写下故事的主要内容, 写下对故事中人物、事件的看法以及听了故事后的想法。

3. 读读说说。

学生围绕某个问题读相关的文章, 然后说说读书的结果, 包括读的内容以及读后的收获。例如, 学习了《蝙蝠和雷达》一文后, 要求学生读一些有关仿生学知识和例子的文章, 然后组织学生交流, 介绍仿生学的有关知识, 说一说仿生学的具体例子, 谈一谈读了这些文章后的感受体验。再如读了古诗《寻隐者不遇》后, 让学生把古诗改编成一个故事说一说。

4. 读读写写。

学生围绕某个问题读相关的文章, 要求学生做一些读书笔记, 包括列提纲, 做些摘抄, 写一些读书心得体会等, 也可以让学生读了文章后做一些缩写、扩写、续写、改写。例如, 读了课文《小英雄雨来》后, 进行缩写练习, 要求学生用二三百字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读了寓言故事《滥竽充数》和课文《凡卡》后, 让学生进行续写, 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 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分别续写课文《南郭先生逃走后》和《凡卡的信寄出之后》;读了课文《虎门销烟》后, 让学生读历史课本上的《三元里人民抗英》一文, 然后仿照《虎门销烟》一文的场面描写手法, 扩写《三元里人民抗英》, 要求注重具体生动的场面描写;学习了《三顾茅庐》一文后, 让学生读《三国演义》的原著, 然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故事, 仿照《三顾茅庐》的写法, 改写《三国演义》的故事。

5. 说说写写。

就某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然后让学生把讨论交流的内容、过程和感受体验写下来。例如学习了《落花生》一文后, 组织学生就“朴实无华”、“哗众取宠”、“文质兼美”、“展示自我”等话题展开讨论, 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然后让学生把感兴趣的内容写下来, 有的学生有选择地写下了交流的内容, 有的学生记录下了讨论交流的过程, 有的学生则写下了参加讨论交流后的感受与体会。

二、“听说读写”与“画画”综合的形式

1. 听听画画写写。

组织学生听广播, 听别人的叙述, 然后把听到的内容画下来。例如学习了《田园诗情》一文后, 学生听老师朗读《秋的原野》, 然后把听到的秋天原野的景色画下来, 再给画题个名字, 写上一小段文字。

2. 看看说说画画。

围绕某个专题, 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 走上社会, 观察大自然, 考察社会, 然后组织学生说说所见所闻, 最后让学生把感兴趣的内容画下来, 并给绘画作品题个名字, 配上简单的文字说明。例如学习了《燕子》一文后, 组织学生观察大自然中的飞禽走兽, 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观察所得, 最后让学生把感兴趣的飞禽走兽画下来, 再给画题个名字, 配上简单的介绍该动物的文字。

3. 读读画画说说。

组织学生读课文, 在头脑中勾画课文内容所反映的画面, 然后画下来, 最后说说画面的意思。例如读了《颐和园》《记金华的双龙洞》等游记类的课文后, 让学生画游览路线图, 然后让学生根据游览路线图做导游介绍游览的所见所闻;读了《天安门广场》《三味书屋》等按方位顺序描写的一类课文后, 让学生画方位图, 然后让学生根据方位图介绍课文内容;读了《暮江吟》《咏柳》《宿新市徐公店》等写景的古诗后, 让学生画出诗所描写的景色, 然后再说说画面的意思。

4. 看看画画说说。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活动研究 篇10

针对以上这些特点,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中我们更应努力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真正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学生的主体价值也将得到充分展现。他们的各种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提高。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综合”重整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表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分别在第一单元“多彩的生活”和第五单元“灿烂的中华文化”两个专题中安排了综合性学习,一个是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一个是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是语文综合性学习首次在教材中以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得到完整的呈现,综合性学习首次正式地全面进入语文教学的视野,成为语文教学一个新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在更自由的氛围中感受语文的情趣和魅力。

二、抓“实践”重活动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语文教学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很大程度是停留在口头上。具体说来,课本是惟一的信息源,教师是惟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惟一的信息交流场所。在全球都在呼唤“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当今时代,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综合性学习必然要进入我们的视野,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来。综合性学习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构成要素,在内容上、形式上、空间上、时间上都具有开放性,整个过程具有强烈的实践性,是对长久以来形成的“静听为主,教师中心”这一教育方式的不可或缺的补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是综合性学习的价值所在。因此,开展综合性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意义深远。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它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等。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育体系。

三、抓“学习”重参与

综合性学习就是要突破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学习模式,强调从学生的学习特征和社会生活中提出课题,强调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人人主动积极地投身其中,善于与他人合作。鼓励和帮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的获取新知识和能力的途径。学生通过自己参与获得的答案有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可以通过讨论,让学生反思自己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找到合理的答案。可时时鼓励学生敢于说出与别人不同的想法,包括与教师不同的想法,要支持学生在现成的答案之外探寻“新解”的尝试。

例如,在开展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先商量一下,打算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准备怎样开展活动,然后分头行动,用多种方式了解传统文化。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知识讲起,介绍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传统文化的活动以及很多的神话传说等,内容极具本土化和生活气息,材料收集得丰富多彩。这样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参与其中,有话就说,大胆表达。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尽量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要求,真正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如在上《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一单元时,让学生在课内外读诗、赏诗、写诗,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参与到每一个环节中,最后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制作出精美的“综合性学习研究报告册”。

小学语文的综合性学习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199-01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突破传统、狭隘语文观,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密切语文与多个领域的联系,综合培养学生各方面语文能力。正确的理念和具体的实施建议使得教师能够获得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方向,从而更好的落实综合性学习课堂应有的沟通课堂内外,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素质的功能,使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符合新课标对其的规定以及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现就开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路径问题,谈如下几点看法:

一、专题研究,纵向深入

由于课堂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它要求掌握的是最基础的共性问题。教师应以教材为桥梁,组织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一般可采用下列常规程序:

1、围绕一个主题确定阅读内容,一段时间安排一个专题,营造良好读书氛围;

2、摘记或评析所读内容,并列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3、通过交流、讨论或查阅相关资料,主体判断、思考,试着解决问题;

4、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成果。

如学完《只有一个地球》后,我们安排了以"只有一个地球"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大的主题之下含着四个问题:

(1)地球妈妈的眼泪;

(2)我是地球小专家;

(3)绿化家园植树活动;

(4)写给全人类的一封信。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逐个进行上述活动时,将在兴趣的吸引下自行查找资料、小组集安排观察时间和方式以及组织擂台赛的讨论,从而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交流合作能力。

二、课堂实践,课外延伸

在课内训练的同时,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向课外延伸。让学生进行相应的言语、朗读、动笔等实践活动。如:

写人的课文,可以根据人物特点,进行感悟人物性格,揣摩人物心理的语文综合性训练。如《穷人》,思考为什么桑娜两次沉默?揣摩人物内心,体悟桑娜的善良、淳朴,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课末,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续写《穷人》,进行练笔活动。

记事的课文,根据课文情节,进行发散思维,想象情境的语文综合性训练。如《最后一头战象》,我请学生思考想象:当嘎羧来到打洛江畔凭吊战场,久久凝望江面时,仿佛看到了什么?看到那块龟形的礁石,想到了什么?并让学生写下来。

写景的课文,可以根据内容,进行转换角色,发展语言的语文综合性训练。像《索溪峪的“野”》学完后,让学生写课文的导游词,请学生当小导游进行介绍。

课堂学习中,综合性学习的机会很多:可以在课文填白处相机进行,可以在句型、句式研究中有效开展,可以在思维训练中灵活运用,可以在口语交际中充分展示,还可以在实践性作业中巧妙安排……老师要充分挖掘利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课堂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点,发散出去,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让听、说、读、写能力得到整体发展。

三、内容开放,过程自主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活化”的学习实践,它把整个世界作为语文学习的环境,注重让学生在真实、具体的现实中学语文。当地自然环境、风俗民情、校园文化、节目文化都可成为有益的学习资源。因为内容的开放性,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把语文学习引向社会生活与实践,把社会生活与实践融入语文学习。

综合性学习过程不是事先“排练”的,不是要求学生照着葫芦画瓢式的"演试".它的训练方式必须是学生自主选择、比较、设计、主持的,学校和教师只是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标新立异,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解决语文实践问题的时机。整个过程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和自主探索才能完成。

如:江西省鄱阳县龙船远近闻名。端午期间,让学生们自主地以小组为单位,走进龙舟比赛活动。

1、看龙舟。让学生了解龙舟;

2、画龙舟。并为龙舟竞赛作广告策划;

3、赞花灯。搜集,撰写赞美花灯的文章的文章,抒发热爱花灯,热爱生活的情感。

综合性学习活动类型多姿多彩,可以是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可以是学生在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综合性学习,要注意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开发各种课程资源,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话题。要注重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专题,教师参与并引导,要和学生商量、互动,给学生以启发、引导。活动类型要多样,内容可灵活。

四、注重实践,因人而异

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习的过程是“活”的,学生不仅仅是静静地看书,还要调查、走访、表演等;学习的方法也是活的,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和学习内容,环境的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方法;学习手段也是"活"的,可以走进现实世界考查、采访等,也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走进网络虚拟世界讨论、交流等,走进人们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学生以自己的兴趣选取内容,因而他们的学习目标呈现出多侧面、多层次、多水平的状况。即便是同一个关注点,是侧重知识的学习,还是侧重态度、情感的养成,也都需因人因境而定,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还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因此,教师的关注应变得更加复杂和细微,适应个别差异,实施个别教学,帮助每个学生自主选择,并运用其个性化的方式进行创造性学习,这是综合性学习中教师教学主旨所在。

对农村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思考 篇12

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新课标中既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习语文, 提高语文素养, 又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能力, 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就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一) 农村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目前, 农村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现状不容乐观, 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沿袭传统教育教学的模式, 将备课当成“抄教案”, 将上课当成“演教案”, 将学生当成灌输知识的“容器”,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使课堂缺乏活力, 教学效果不佳。

2012年9月, 我就“农村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问题对本校19名语文教师和三至六年级学生 (523人) 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情况如下:

老师问卷调查:

1.你认为农村小学有没有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必要性?50%的教师都认为不是特别重要。2.你对“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怎样理解的?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综合性学习的内容, 但只有40%的教师能够答出大概要点, 大部分教师说不出一个所以然。3.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是什么?答到在活动中注重主体性、生成性、差异性等方面的教师不到30%。4.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你有没有开展过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一学期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了4次以上的有1个班, 占5%;进行了3次的有3个班, 占16%;进行了2次的有4个班, 占21%, 很多教师没有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识。5.在活动中你采用过哪些评价方式?50%的教师谈到应重点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重视学生参与的过程。有的教师甚至没有进行过评价。

学生问卷调查

1.你喜欢综合性学习吗? (1) 喜欢 (86%, 452人) ; (2) 一般 (13%, 66人) ; (3) 不喜欢 (1%, 5人) 。

2.本学期综合性学习次数: (1) 一次 (28%, 146人) ; (2) 二次 (50%, 262人) ; (3) 三次以上 (21.6%, 113人) ; (4) 一次都没有 (0.4%, 2人) 。

3.得到他人的指导 (1) 老师 (50%, 265人) ; (2) 家长 (44%, 235人) ; (3) 同学 (2%, 10人) 。 (4) 没有人 (0.6%, 3人) 。

4.你用什么方式学习? (1) 小组合作 (32%, 167人) ; (2) 个人研究 (16%, 86人) ; (3) 个人与小组相结合 (52%, 270人) 。

5.活动区域 (1) 教室 (30%, 157人) ; (2) 校园 (14%, 75人) ; (3) 校外 (18%, 95人) ; (4) 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38%, 196人)

6.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怎么处理? (1) 请教 (68%, 358人) ; (2) 查资料 (29%, 150人) ; (3) 放弃 (3%, 15人) 。

二、农村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观念普遍落后, 语文素养良莠不齐, 创新意识淡薄。部分教师不思进取, 放松了学习, 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差, 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2.应试教育的影响。由于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 教师习惯于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 按照考试的要求进行教学, 考什么就教什么、练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练。

3.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淡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 以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 是自我构建的过程, 是个性化学习的过程。但目前的农村语文综合性学习仍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并没有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他们的主体地位被弱化。

4.对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不能准确把握。农村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尤其对语文学科总目标和学段目标把握不准, 造成课堂教学中学段不分, 教学目标随意性很大。农村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和驾驭能力也较弱, 导致课堂上有限的教学活动时间、空间被浪费, 课堂40分钟信息量小, 学生实践活动少, 教学效率低。

三、农村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标, 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标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作为教师更应把有效性看成是语文课堂的生命、语文教学的标尺。教师要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 深刻认识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 改变课堂教学重“形”而不重“神”的做法。

2.内容选择上要重视与生活的联系和活动开展的可操作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的选择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活动。但主题的选择要考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及活动开展的可操作性。有些主题和内容虽然是学生感兴趣的, 或者与语文学科的主题相吻合, 但由于农村客观条件和实际环境的限制, 难以将活动展开, 操作性不强, 就要忍痛割爱。

3.活动中要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学科之间的整合

综合性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各学科之间的整合,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如教学六年级下册第五组作文中, 介绍一次自己做过的实验。教学时, 教师可主要联系科学课程, 引领学生回顾科学课上所做过的实验, 回忆每次实验时的注意点、操作过程、实验结果等, 然后再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写作技巧写好作文。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因此, 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一切有益资源为我所用”的意识, 以拓宽活动的领域, 拓展活动的时空。

对于如何开展农村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我们才刚刚起步, 但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其地位和作用, 不怕困难、不怕繁琐, 努力实施;只要我们把握特点, 发挥功能, 农村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一定能彰显出其独特的魅力, 其课程的价值一定能真正实现!

摘要:对于如何开展农村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我们才刚刚起步, 但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其地位和作用, 不怕困难、不怕繁琐, 努力实施;只要我们把握特点, 发挥功能, 农村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一定能彰显出其独特的魅力, 其课程的价值一定能真正实现!

上一篇:教学风格多元化下一篇: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