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贡献

2024-10-05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贡献(共11篇)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贡献 篇1

各位代表, 同志们:

上海市商业经济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今天隆重召开。现在, 我受上海市商业经济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的委托, 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请予审议。

工作回顾

自2002年6月6日召开我会第四次代表大会以来, 至今已经十年了。十年来, 我会在上海市社联的领导下, 在市商委、市经信委、市商务委的具体指导下,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紧紧围绕上海商业的改革开放, 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团结组织研究商业理论的专家学者和从事商业实践的实际工作者, 总结实践经验, 开拓理论研究的新思路, 在推动上海商业的理论创新、推动上海商业的改革开放中积极发挥作用, 开创性地做了一些工作。

一、围绕上海商业发展的大局, 不断推进商业理论创新

我们学会的性质是学术团体, 联系商业实际, 研究商业理论, 为上海的商业发展服务是我们学会的特色。本届理事会成立十年来, 十分注重在这方面开展活动, 不断提升学会的学术水平。

1、举办上海商业论坛。每年举办一次, 从开办至今, 已经举办11次。每次论坛围绕一个主题, 组织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 有主旨报告, 有专题演讲;有实际工作中的热点、难点分析, 有理论探讨和学术见解, 务虚与务实紧密结合;有战略性的思考, 也有操作层面的措施, 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由于论坛的指导思想十分明确, 因此, 每次论坛内容新颖, 学术价值高, 社会影响力大, 引起人们的关注。

比如, 2011年第十一届上海商业论坛, 主题是:“上海商业:模式与发展”, 在会上发布了“2010上海商业十大企业”名单, 即十大销售企业、十大纳税企业、十大创利企业。我们在对100多家上海商业企业各类经济数据调查的基础上, 进行了归纳整理, 并在会上对这些经济数据作了解读分析。这次论坛由原市商委主任张广生研究员作了主旨演讲, 题目是:“面对刘易斯拐点, 商业必须摆脱传统经营模式”, 内容新颖, 理论也有深度。会上, 其他许多专家学者还围绕光明食品集团、市蔬菜 (集团) 等商业模式进行解读分析, 有的专家还介绍了国际商业创新的新动态、新趋势。这次论坛的主题, 启发了人们的思索。商业模式, 是个理论问题, 也是个实际问题。改革开放以来, 上海商业在发展中创造了许多模式, 有成功的, 也有失败的, 有曾经带来辉煌的, 但现在却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难以继续发展的。如今, 上海的商业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 总结和研究商业模式确实已成为当务之急, 这就是论坛留给人们的启示。

再比如, 2009年12月1日召开的第九届上海商业论坛, 主题是:“上海如何建设国际贸易中心”, 会议放在台湾HOLA特力屋会议中心举行, 会前组织与会者参观了特力屋商品展示中心, 会上由特力屋总经理和拓展部负责人分别介绍特力屋集团的运转模式和开拓思路。会上有的专家对特力屋模式作了点评, 有的专家分析了上海商业竞争力缺失的几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还有的专家提出了构建内外贸一体化的贸易功能体系和重构批发企业功能设想。这次论坛留给人们最深刻的启示是:上海在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过程中, 如何下大力气组建几个如台湾特力屋集团这样的贸易集团, 网络遍布全世界, 全球采购、全球批发, 既有价格话语权, 又有组织生产的发单权, 自我经营, 自有品牌。

对于我们创办的一年一次的上海商业论坛, 得到了上海市社联的充分肯定和表彰, 我们学会自2008年开始, 每次论坛都获得了市社联颁发的组织奖、优秀组织奖的荣誉和奖金。

2、举办商业地产峰会。每年举办一次, 从2005年开办至今, 已经举办七次。由于商业地产这个业态既不同于单纯的地产, 又不同于单纯的商业, 而是两者的有机融合, 因此具有特殊的一些发展规律。为了推动这个业态的健康发展, 我们把专家学者组织起来, 总结成功经验, 研究特殊规律, 分析发展趋势。单独对上海商业地产进行研究, 在社会上, 我们学会还是起步比较早的, 我们连续举办三次以后, 影响越来越大, 从第四年开始, 我们又扩大到长三角地区, 联手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的商业经济学会, 共同主办长三角商业地产峰会, 三省一市联动, 参加峰会的人数从100多人, 增加到200多人;参会的对象从商业地产开发商扩大到商品供应商、零售商;会议的内容从研讨会扩展到开发商与经营商的对接会、展示推介会以及培训讲座;会议的时间也从半天发展到一至三天。峰会结束以后, 往往还有后续效应。有些开发商还要求我们会后组织专家上门服务, 研讨发展思路。为了扩大峰会的社会影响, 我们还同主流媒体合作, 大力宣传。会议当天, 由搜房网上网现场直播;会后, 由电视台、解放日报、东方早报、新闻晨报、新民晚报、上海商报等媒体进行报道。

3、举办多种形式研讨会、论坛。十年来, 我们还举办了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理论研讨会、论坛。

——2007年8月31日, 我们举办了“上海商业创新”论坛。会上许多专家分别从流通理论、商业业态、老字号发展、品牌培育等方面就如何创新进行深入研讨。同时, 我们还授予14位商业创新人物“金商奖”, 对上海商业改革开放以来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杰出人物给予称号、颁发证书。

——2008年11月6日, 我们学会与上海商业联合会、上海商业经济研究中心、上海商学院等单位和行业组织联合主办“纪念上海商业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座谈会”, 市政协主席冯国勤、副主席周太彤, 市府副秘书长、市商务委主任沙海林等市领导亲临现场, 并发表了讲话;上海市人民政府历任副市长裴先白 (当时已90高龄) 、叶公琦、庄晓天以及市财办、市商委的老领导, 市经信委领导都到会, 有的在会上回顾了上海商业三十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 分析探讨了未来三十年的新发展。这是一次商界的盛会, 其盛况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特别是参加会议的同志许多都是上海商业改革的指挥者、策划者、实践者, 他们对参加这次座谈会十分重视, 有的即使已是高龄、行动也不便, 但还是由家属陪同到会。

——2008年12月至2009年1月, 为纪念上海商业改革开放30周年, 策划、组织了一次笔谈会, 题目叫“30人谈三十年——上海商业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过去与未来”, 请政府部门的领导和有关专家座谈、撰稿。比如对原副市长裴先白的访谈录、请庄晓天、张俊杰、张广生、吴传瑞等领导的七人谈, 就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出谋划策。这些文章在《上海商业》杂志上分两期刊发, 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2008年12月30日, 举办“上海城市商圈发展战略论坛”, 组织专家就上海商圈的发展轨迹、发展生态、发展条件、管理经营模式、发展趋势等热门话题, 展开了积极的探索研究, 为投资开发商、商业经营商、专家学者及政府管理部门的领导提供了一个交流对话的平台。

——2010年4月22日, 举办了商业景观设计高峰论坛, 题目叫“低碳经济下的商业景观设计——首届中国商业景观设计高峰论坛”。上海商业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海商业的繁荣与繁华, 已为世人所瞩目。但如何进一步提升商业的能级, 开发商业的功能, 要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不仅要注重视觉美观上的追求, 更要注重营造出众的人文景观氛围, 注重生态环境的和谐。我们学会最早关注如何把创意设计引进商业领域, 对经营场所的内外环境、商品布局、灯光设置等方面融入新的设计理念、紧跟国际新潮流。我们请上海景观设计的专家, 请日本商业景观设计的专家在会上进行了交流。这个论坛的内容, 在国内还是首创。

二、主办《上海商业》杂志, 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上海商业》杂志是我们学会主办的会刊, 创刊于1985年3月12日。当时的刊名叫《上海商业经济》, 是一本内部期刊, 只有内刊准印号, 不定期出版。1988年3月26日, 经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批准为公开出版物, 并取得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刊号, 为双月刊。1989年5月4日, 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 更名为《上海商业》。1989年6月6日, 经上海市编委批准成立上海商业杂志社, 明确为自收自支性质的事业单位。1990年1月, 经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批准, 《上海商业》杂志由双月刊变更为月刊。2005年1月, 经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批准, 月刊又变更为半月刊。十年来, 《上海商业》杂志在原来的发展轨迹上, 又进入了一个新的等级, 半月刊的功能不同于月刊, 更不同于双月刊, 现在离周刊只有一步之遥了。经过十年来的努力, 《上海商业》杂志源于会刊又高于会刊, 已逐步进入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办好《上海商业》杂志, 已经成为我们学会的一项主要工作。学会的工作创新, 学会的功能发挥, 更多的也体现在这本刊物上, 体现在以媒体为特征的文化产业上。

1、一期杂志, 就是一次论坛。作为学会来说, 举办论坛, 开展学术活动, 一年举办几次, 毕竟是有限的。而通过办杂志, 把研究商业理论、研究商业实际常态化, 月月有新内容。学会的学术水平, 学会的组织研究能力无疑也在刊物的数量和质量上得到充分体现。《上海商业》杂志从1985年创刊至今已出版351期, 现在每年编发各类文章约200万字, 十年至少编发2000万字以上。文章涉及商业理论的创新和商业实际的研究, 是这本杂志的主体。十年来, 在《上海商业》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 理论联系实际, 有广度, 也有深度, 有些读者, 特别是关心上海商业发展的同志经常会打电话来称赞哪一篇文章写得好。哪一篇文章有价值。我们学会就是通过组织和编发这些高质量的、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文章来推动学术研究, 掌握研究商业理论、研究商业实际问题的话语权, 站上新的学术制高点。

2、通过《上海商业》杂志这个平台, 为商业领域培养人才发挥作用。上海商业实践是出人才的地方, 许多优秀人才在经营活动、企业改革、模式创新等实践中大量涌现出来, 但如果对这些实践经验不上升到理论高度, 进行总结、思考, 那也只能算是个实干家, 工作缺乏远见、深度和自觉性。因此, 许多实干家十分重视我们《上海商业》杂志这个平台, 不断为杂志写文章, 实践一段时间以后, 就认真总结、思考, 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 然后又进一步推动自己事业的发展。十年来, 我们大量发表了这方面内容的文章, 有血有肉, 非常生动实际。比如上海老城隍庙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自强同志, 他在2009年专门出版了一本书, 名字就叫“我与《上海商业》”, 这里说的《上海商业》就是指我们这本杂志, 作者把2002年以来发表在《上海商业》杂志上自己写的所有文章结集成书出版, 还请原商委主任张广生研究员作序。王自强同志对这本杂志深有感情, 正是这个平台, 给了他锤炼理论思维的机会, 是这本杂志留下了他在不同历史阶段前进的脚印。再比如, 上海烟草行业, 尽管是个特殊行业, 但这些年来他们的领导十分重视理论素质的培养, 每年发动全系统的企业撰写企业论文, 每年列出专题, 如企业文化的建设、零售终端的管理、品牌的培育、企业绩效的考评等等内容, 一年一个主题, 集中撰写论文, 对每篇论文还要组织专家打分、评选, 优秀论文还推荐到我们《上海商业》杂志上发表, 扩大了影响, 鼓舞了士气, 所属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涨, 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拓展。为了不断提高这些企业论文的质量, 他们还邀请我们学会和杂志社的同志到所属企业去辅导如何写好企业论文, 对他们的文章进行点评。正因为烟草集团的领导有远见, 也让我们《上海商业》杂志这个平台有了发挥作用的机会。

3、为一大批企业领导取得高级技术职称创造了条件。评定高级经济师、高级会计师、高级政工师、高级经营师等高级职称有许多条件, 其中一个条件是必须在公开刊物上发表两篇论文。我们《上海商业》杂志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个任务, 为上海商业系统高级技术人才的成长发挥了作用。大批高级技术人才的涌现, 不仅拓展了个人的发展空间, 而且提高了整个上海商业队伍的素质。

三、贴近企业, 为企业服务

企业, 是学会的根基。学会要发展, 必须贴近企业, 依托企业, 为企业服务, 在服务中发现经验, 掌握实际情况, 吸取营养, 把学会的学术创新融合于企业的实践创新, 从而提升学会的学术水平, 也同时才能得到企业的欢迎和支持。这些年来, 我们在为企业服务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件工作。

——为上海老城隍庙食品有限公司组织专题研讨会和出版专刊。上海五香豆和梨膏糖是家喻户晓的上海特产, 是著名的老字号品牌, 一个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 一个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 如何进一步发展, 我们与老城隍庙食品有限公司共同主办“老字号新发展”研讨会, 组织专家围绕文化底蕴、包装设计、养身保健、城市名片等方面, 出谋划策, 为企业发展提供多种思路。同时还利用《上海商业》杂志这个平台, 分别就五香豆和梨膏糖出版两本专刊, 扩大了社会影响。

——为上海九百 (集团) 有限公司组织研讨会和出版专刊。上海九百集团旗下汇聚一批自主品牌, 许多还是深受消费者喜爱的老字号品牌, 我们与上海九百集团联合主办研讨会, 围绕“老字号, 新活力”这个主题, 对“立丰”食品、西区“老大房”、“新长发”、“三阳盛”、“正章”等这些老字号品牌如何与时俱进, 如何引领新一代的消费潮流, 如何建立完善以“自主品牌、服务品牌、引进品牌、创新品牌”为组合的品牌发展体系, 如何抓住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大好时机, 发扬敢于担当社会责任的勇气等内容, 组织专家广泛交流、深入分析, 以进一步推进九百集团自主品牌的发展。

——为港汇广场购物中心出版专刊。港汇广场, 是一家成功的外资企业, 我们请专家和资深媒体人对这家企业进行了系统总结, 从建筑的外形设计到里面的硬件设施, 从商场的布局到商品的结构, 从管理的理念到经营的思路全方位进行解剖分析, 还约请商场内的品牌经营商进行访谈, 交流他们的切身感受。这本专刊的出版, 为发展上海商业的购物中心业态提供了成功典型。

——为上海美罗城文化娱乐有限公司组织研讨会和出版专刊。上海美罗城文化娱乐有限公司是由上海徐家汇商城 (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和新加坡美罗控股公司合资合作组建, 开发经营美罗城和美罗大厦。在开业十周年的时候, 我们以“走进美罗——美罗的文化与商道”为主题, 组织专家聚焦“美罗文化”, 分析探讨“美罗”在建设企业文化方面的实践经验, 并从哲学层面进行思考, 展望新十年面临的挑战与目标。在此基础上, 还出版《上海商业》专刊, 以推进“美罗”事业的新发展。

——为上海培罗蒙西服公司出版专刊。“培罗蒙”是一个具有近八十年历史的老字号品牌, 她作为国家非物质遗产被保护发扬, 她为历代中央和国家领导人定制西服, 创造了辉煌的成就。我们组织力量, 专门总结了“培罗蒙”发展的历史轨迹, 分析了“培罗蒙”工艺的特色、“培罗蒙”企业的文化、“培罗蒙”员工的风貌, 展现了一个民族品牌成长的发展之路, 通过专刊的形式发扬“培罗蒙”精神。

——为静安南京路出版专刊。静安南京路是一条集商、旅、文于一体的商业大街, 整条街串起了五大商圈, 围绕如何把这条大街做厚、做高、做深组织了大量文章, 对进一步推进静安商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为上海雷允上药业西区有限公司出版专刊。“雷允上”是一家历经百年沧海桑田的老字号, 我们以企业文化为主线, 把传统文化与创新理念结合起来, 深刻总结新的传人如何以企业文化之力带领员工去开拓创新的实践经验, 用《上海商业》杂志专刊的形式刊登出来, 为上海的商业推举出又一个典范。

——为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编写专著。“第一百货”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国营零售大店, 在六十多年的历程中, “一店”人敢为天下先, 争创第一的“一店”文化演绎出一个一个精彩的故事, 我们经过两年多的时间, 把这些故事收集、整理、编写出来, 目前已写出100多个故事、二十余万字。专著即将出版问世。

本届理事会在扩大内需方面, 还联合有关企业在吴江路步行街、静安寺下沉式广场、长寿路亚新广场、浦东新区滨江森林大道、华联吉买盛大卖场等处联合举办优质土特产展销会、食品节、啤酒节等, 2007年8月31日至9月2日, 还与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共同主办“上海商业博览会”。这些社会性的活动, 也是为发展上海商业出了一份力。

此外, 我们还与台湾中国生产力中心多次举办以“海峡两岸企业CI设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商业在城市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模式”等为主题的研讨会, 组织会员单位赴台参加会议并进行商务考察;还以“发展社区商业”等为主题组织会员单位赴英国、西班牙、挪威、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进行商务考察, 为企业领导开拓视野提供了机会。

同志们:上海市商业经济学会在过去的十年中, 做了大量的工作, 也取得了很多成绩。这些工作和成绩, 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和表彰, 在2008年12月, 我学会被由商务部组织的“纪念中国商业服务业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活动组委会”授予“功勋组织”这一崇高的荣誉称号, 这在全国商业经济学会系统是唯一的一家享有这个荣誉的组织。在上海社联系统, 我会自2003年开始, 已连续8年被上海社联评估为达标学会。我会取得的成绩, 是我会的主管部门上海社联正确领导的结果, 也是我们的挂靠单位过去的市商委、市经委和现在的市商务委具体指导帮助的结果, 同时, 也与学会的前几任领导的关心、支持以及他们过去所打下的基础分不开, 与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大力支持分不开。我代表上海市商业经济学会第四届理事会, 向一直关心和支持学会工作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 我们深感离领导和上海商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和很多不足。学术活动还缺乏广度和深度, 学会活动也不够活跃, 内容也不够丰富, 还有许多工作有待进一步拓展。

几点体会

上海市商业经济学会过去十年的工作, 是学会三十年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回顾十年来的工作实践, 我们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依靠党的领导,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我们学会的灵魂。我们学会建立了党组织, 叫“党的工作小组”, 直属上海社联党组领导。学会的一切活动, 始终在党的领导下开展, 我们始终牢牢把握好学会的政治方向。我会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讲政治、讲大局、讲责任, 决不做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事, 从而保证学会工作的健康发展。

2、理论创新是根本。我们学会是学术团体, 不断提高学术水平, 在理论创新中发展是学会工作的出发点, 也是落脚点。要坚持理论创新, 一是研究商业理论与研究商业实践必须紧密结合, 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基础;二是紧紧依靠研究商业理论的专家学者和从事商业实践的实际工作者, 团结好这两支队伍;三是站在学术研究的制高点, 正视实际问题, 敢于发表不同见解, 以利于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术环境。

3、强化服务功能, 增强学会活力。学会需要经济支撑, 学会需要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生存发展, 出路在哪里?只能在服务中求生存、求发展。服务社会、服务政府、服务企业, 这是学会的根本出路。做任何事, 决不能以营利为目的。服务第一位, 服务出效益才是正道。

4、工作班子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秘书处是学会的工作班子, 秘书处的办事能力影响学会的组织水平。因此, 秘书处的工作人员必须要有创劲, 要有社会责任性, 要有工作主动性, 要有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精神状态。更要有不计较个人得失, 勇于奉献的精神, 扎扎实实做好学会的各项工作。

几点建议

上海市商业经济学会成立至今已三十年了, 我会已经成熟起来了。我们要在党的领导下,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新形势的要求面前, 进一步提高学会工作地位作用的认识, 把工作推进到更高层次、更广阔领域中去。下面我代表上海市商业经济学会第四届理事会, 对下一届理事会的工作提几点建议:

1、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最近一段时期以来, 党和政府十分强调社会体制改革, 十分强调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国家的“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 要改进社会组织管理, 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管理体制, 可以预计, “十二五”时期是社会组织迅速发展的阶段。我们学会是社会组织中的一员, 我们要主动在社会体制改革中发力, 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发挥好社会组织的职能, 当好政府和市场机制的有力助手。

2、进一步发挥好政府、市场、企业的智库作用。我们有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两支队伍, 具有商业理论和商业实践的创新能力, 这就是我们的优势, 形成我们的学术力, 充分发挥好这种学术力, 必将有利于上海商业的科学发展。

3、进一步办好《上海商业》杂志。我会主办的《上海商业》杂志, 已经成为一本社会刊物, 在国内媒体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近几年来, 我们还通过“中国知网”在网上发行与传播。据统计, 在2010年, 《上海商业》杂志的机构用户总计4554个, 分布14个国家和地区, 个人读者分布在10个国家和地区。随着我国文化体制的改革, 我会这本刊物已经进入文化产业的发展轨道。我们学会作为主办单位要主动、积极地把握时机, 把这本刊物做大、做精、做强, 做出品牌来, 形成一股文化力, 在上海商业经济理论的发展中担负起更重大的责任。

总而言之, 集社会力、学术力、文化力于一身的上海市商业经济学会, 希望在新一届理事会的带领下, 更加大有作为。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贡献 篇2

振兴广电做贡献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很荣幸,能在这个台上与大家一起分享学习科学发展心得,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科学发展当先锋,振兴广电做贡献》。

当“讲正气、树新风”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的时候,在这个崭新的时代里,我们广电行业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的涌动下,迈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纪,同时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局党组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围绕“建一流队伍、树一流形象、创一流服务、争一流业绩”的目标,以新闻宣传为中心,整合两大资源即新闻传媒资源和网络资源,实施三大工程: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城区有线电视整体转换工程、城区电影院线建设工程,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双向化建设步伐,建好广电队伍,实现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新的发展目标让我们热血沸腾,神圣的历史使命催我们奋发向前。也许,我们不能驰骋疆场,建功立业;也许,我们无法纵横天下,轰轰烈烈;也许,我们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但我们可以立足平凡的岗位,从本职工作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牢记党的历史使命,牢记党的服务宗旨,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出色做好本职工作,以一流业绩践行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以实际行动走在群众的前列,以优异成绩递交一份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

广播影视事业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事业,也是一个窗口行业、服

务行业,每位职工都是广播影视事业建设和发展的实践者,也是广播影视精神和风貌的体现者,只有广泛调动大家的工作热情才能使广播影视事业真正充满生机与活力,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我是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主要从事广电宽带安装维护工作,岗位平凡,技能简单。但我不认为自己身份的卑微和工作的平凡,而是常常被身边的老党员的言行所感动。每次节假日,他们都坚守在工作一线,放弃和家人团聚的机会,舍小家顾大家。他们的事迹告诉我:人生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淡!

人生短暂数年十寒暑,怎样看待人生?人在时间、空间两大纬度中都是非常渺小的。怎样将刹那化为永恒?雷锋有句话说得好,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这种意识就是雷锋精神,它是可以永远流传并作用于物质躯体的永恒动力。而作为共产党员,永远保持与时俱进的先进性,保持和发挥党的优良传统,永不退色,才能称得上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有句广告语说得好: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决定人生的奋斗目标,也是人生进步的动力所在。我的价值观其实很简单:认认真真、默默无闻地做好每一天的事,诚心诚意地干好每一份份份内份外的事,付出的努力能够得到同事和客户的一声赞许,这就是在平凡地工作岗位上无怨无悔的动力所在。

各位同仁,我不是诗人,无法用最美的诗篇来赞美我们的事业;我不是歌手,也不能用亮丽的歌喉来讴歌我们的工作。但是,作为战斗在技术一线的共产党员,就是要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建立在为人民服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贡献 篇3

黄丹华在题为《贴近企业实际服务企业发展 不断开创中央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新局面》的工作报告中,首先总结回顾了第二次会员大会以来的工作。

她说:二次会员大会以来,各会员单位按照二届一次理事会的部署,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足应用、指导实践的基本思路,突出重点,扎实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着力抓好课题研究,研究工作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

研究会和会员单位始终坚持围绕中央企业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不断推进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近两个研究年度立项课题明显增多,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一是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围绕企业科学发展上水平进行研究取得了新进展。党的十七大召开以后,各会员单位根据国资委党委《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通知》要求,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近百家企业组织80万干部职工参加研究会与国资委宣传局主办、《企业文明》杂志社承办的“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有奖知识大赛”,有效地宣传普及了十七大精神。去年以来,部分会员单位按照十七大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决定,立足于早介入、早准备,对如何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进行前期研究,为学习实践活动顺利启动作出了贡献。

二是突出重点,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一些重要领域取得了新获。围绕国资委推进董事会试点工作,不少会员单位积极探讨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方法途径,取得了新的成果。宝钢在前期课题研究取得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研究,出版了《中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政治核心作用论》两本专著。中国海油围绕如何把国有企业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开展研究,提出了转化的途径、机制和工作体系。许多单位积极研究企业党建工作目标管理和方法途径,形成了以鞍钢《党员目标管理机制的研究与实践》等为代表的新成果。

三是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研究,在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方法上进行了新探索。一些会员单位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要求,积极研究探索如何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开展心理疏导、更好地体现人文关怀的方式方法,拓宽了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领域。中国石油大庆油田采油一厂开展油田思想政治工作“心理疏导”长效机制研究,提出了以组织、运行、评估为内容的油田思想政治工作心理疏导的有效方法,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针对性与实效性。中国移动在基层员工中广泛开展心理咨询,进行心理疏导,理顺了情绪,为企业发展营造了和谐氛围。

四是以建立评价体系为重点,企业文化建设研究不断深化。不少单位在研究企业文化体系和方法途径并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向评价体系等更深层次拓展。研究会和国资委宣传工作局组织16个会员单位联合攻关,开展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评价体系软科学课题研究,构建了比较完整的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评价管理体系。许多会员单位结合自身特点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考核评价体系研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中航工业飞行试验研究院、中国中铁、葛洲坝集团等单位围绕企业文化建设管理体系,进行探索实践,提高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水平。

五是积极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群团工作研究,丰富了研究内容。二次会员大会针对过去党风廉政建设和群团工作研究成果较少的情况,提出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许多会员单位贯彻这一要求,结合企业实际,围绕加强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工会、共青团工作,精心选题,进行了有益探索。国资委纪委围绕提高企业预防腐败能力、加强惩防体系建设进行研究,进一步完善拒腐防变、反腐倡廉的体制机制建设。长沙矿冶院、国投公司等企业在发挥职代会作用、共青团工作等方面开展研究,取得了一批成果。

(二)着力抓好研究成果转化,理论研究服务实际工作的作用得以显现。

许多会员单位坚持把服务实际工作作为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创新研究工作机制,推动成果转化。

一是提高选题的针对性,从源头上保证研究成果转化。课题研究只有贴近企业实际,源于企业需要,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成果转化应用才有可靠的基础。多数会员单位在确定年度研究重点和参考选题之前,加强调研,围绕本单位的重点难点问题,确定研究课题,增强了研究的针对性。

二是探索建立“大循环”体系,从机制上保证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研究工作的开展及成果的转化,离不开行政领导和其他部门的参与支持。中国化工和武汉邮科院等单位在组建课题组和开展研究的过程中,注意吸纳行政领导、经营管理和科技人员参加,改变了过去研究工作局限于党群部门的“小循环”,形成了政工部门与行政管理、科技研发等部门之间工作互动、研究互促、成果转化共抓的“大循环”工作局面。

三是进一步完善研究模式,从流程上保证研究成果转化。许多会员单位围绕促进成果转化这一关键环节,创新课题管理模式,完善研究工作流程,促进了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航天科技、中国石油等单位采取招标的形式确定本企业的重点研究课题,长沙矿冶院健全了“提出课题—讨论筛选—申请立项—实地调研—集中讨论—内部评审—转化应用”的工作流程,中国一汽坚持“促创新、促加强、促实践”的研究原则,取得了好的效果。

(三)着力抓好能力建设,组织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

各会员单位以能力建设为中心,进一步完善组织体系,完善工作机制,增强了研究工作的生机活力。一是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不少会员单位进一步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加强研究阵地建设,有效推动了研究工作的开展。鞍钢、武钢、攀钢依托企业党校,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基地建设和基层分会组织建设。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国兵器、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钢研等单位进一步健全了研究工作的网络。二是研究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一些会员单位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积极开展培训工作,提高了研究人员的综合素质。研究会秘书处与《企业文明》杂志联合主办企业文化建设培训班,受到会员单位欢迎。同时,积极开展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先进工作者、先进单位和优秀课题成果、课题研究优秀组织单位的评选表彰工作,激发了广大干部职工参与研究的热情。三是秘书处和会刊服务会员单位的水平进一步提高。秘书处在人员较少、任务繁重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意识,办事效率和工作质量有了新的提高。在各会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会刊的办刊质量和服务水平有了新的进步。《企业文明》杂志通过纸质版、光盘、电子、在线阅读等立体化与多形态传播,有效宣传了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果,扩大了中央企业的影响。

各位理事,同志们,研究会取得的这些成绩,是国资委党委和业务主管单位的正确领导和中央企业党委(党组)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各会员单位共同努力的结果,凝聚了各位理事的辛勤劳动。在此,我代表研究会向长期以来为中央企业党建政研会创建、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王瑞祥会长,向离任的副会长、秘书长、常务理事、理事,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感谢!向支持研究会工作的各级领导、会员单位、各位理事,以及从事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向受到表彰的优秀研究成果获奖单位和课题研究优秀组织单位表示热烈的祝贺!

黄丹华在报告中提出了研究会工作取得的四点体会,指出了研究会工作存在的不足

她指出,回顾总结近两年来的工作,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推动中央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是中央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始终坚持应用研究为主,贴近企业实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中央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生命力所在;

——始终坚持运用多种形式推动课题研究及成果转化,是研究会工作取得成效、受欢迎、起作用的有效途径;

——始终坚持改革创新,贴近会员单位实际,为会员单位提供优质服务,是加强研究会建设、提高研究会工作水平的内在要求。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差距和不足。一是会员单位开展工作还不平衡;二是对优秀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力度还不够大;三是因人员编制和经费投入等方面原因,研究会的自身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四是队伍建设与我们承担的工作任务要求还存在差距。对这些问题,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研究解决。

黄丹华报告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结合贯彻落实全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会议和中央企业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精神,分析了中央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面临的形势,提出了研究会今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对今后工作进行了部署。

她指出,当前,中央企业改革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央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努力推动研究会各项工作上新水平。

(一)认真分析中央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充分发挥中央企业党建政研会的作用。

中央企业党建政研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广大会员,按照中央关于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在国资委党委的正确领导和中央企业党委(党组)的大力支持下,就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有情况、有分析、有见解的意见和建议,团结凝聚了一大批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人才,为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进一步发挥中央企业党建政研会的作用,开创中央企业党建政研会工作的新局面,必须认清我们面临的形势,明确工作思路。当前,我们即将迎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这次会议将深入分析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新的部署。中央企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支柱,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基础。中央企业党的建设是我们党的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学习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不断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党建工作,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中央企业应有的贡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今年以来,中央企业按照中央的部署和国资委党委的要求,集中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中央企业科学发展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党的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但我们要看到,当前我国经济虽然出现企稳向好的态势,但基础还不够稳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任务仍很艰巨。中央企业改革发展仍处于攻坚破难阶段,任务依然繁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央企业科学发展上水平,是一项战略任务,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既是中央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央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如何适应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为推动中央企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始终是我们必须研究探索的重大课题。前不久召开的全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会议和刚刚结束的中央企业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深刻分析了企业党建和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和中央企业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中央企业党建政研会的职责是:在国资委党委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国资委党委的中心工作,深入研究新形势对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力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保证;深入研究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般规律,研究中央企业职工思想的新变化,认真总结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鲜经验,进一步探索加强与改进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推动中央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创新;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本着继承、借鉴、创新相结合,坚持面向基层、为基层服务的原则,研究活动以基层为主,研究课题以当前为主,研究目的以应用为主,着力研究企业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难点、热点问题,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发挥中央企业党建政研会的参谋助手作用。

(二)进一步明确中央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指导思想,围绕中央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难点与重点问题,加强研究探索,力争多出好的成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央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全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会议和中央企业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国资委党委的中心工作,以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本着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举、重在应用研究的宗旨,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足应用、指导实践,努力形成一批具有理论前瞻性、实践指导性的研究成果,推动中央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改进创新,为促进中央企业科学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2009~2010年度中央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立项课题已经确定。承担课题研究任务的会员单位要按照研究工作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课题研究工作,真正把研究的过程变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变成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过程,变成指导实践、促进发展的过程。要特别着力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

一是积极研究探索中央企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在全党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推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帮助企业领导人员掌握和运用企业科学发展规律,推动企业科学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研究会和会员单位要在巩固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上下功夫,积极研究探索中央企业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在2009~2010年度立项课题中,许多会员单位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建立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作为重点研究课题,希望承担这些课题研究任务的单位组织精干力量,认真开展研究,形成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中央企业进一步建立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提供有价值的措施建议。

二是积极研究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条件下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有效途径。要贯彻落实全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在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加强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制度设计研究,从制度上保证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要认真研究在董事会依法行使决策权的同时,保证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方法途径;要认真研究党组织在企业选人用人中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和办法,更好地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与市场化选人相结合;要认真研究如何发挥企业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确保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企业正确贯彻执行;要认真研究如何发挥中央企业独特的政治优势,进一步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要通过研究,推动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企业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2009~2010年度,有18项课题围绕上述主题进行了立项,希望课题承担单位按照全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会议的要求,组织力量攻关,争取上述问题有新的突破。

三是积极研究加强与改进中央企业宣传思想工作的有效方法。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央企业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针对会议提出的目标任务,按照荣融同志提出的“要适应新情况,研究新办法,努力开创新局面”的要求,进一步研究探索理论武装工作的有效形式,提高理论学习的效果;加强与改进新闻宣传工作,塑造中央企业品牌形象,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加强中央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研究,突出研究如何结合企业实际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员工心理疏导,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感和有效性;要进一步深化企业文化建设研究,进一步推进企业核心价值理念的转化,促进企业文化落地生根;要结合中央企业并购重组加快的具体实际,研究企业调整重组中文化融合的途径与方法,为中央企业并购重组取得成功提供保障;要结合企业的行业特征和自身特点,研究如何建设形成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真正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承担这些方面课题的会员单位要认真研究,拿出高水平的成果,为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宣传思想工作提供支撑。

(三)继续以多种形式加强对成果的宣传推广,推动研究成果转化。

成果的转化应用,是整个研究工作的重要环节,是研究工作服务于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体现。要继续以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体现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实际价值。

一是从企业实际需要出发,确立研究课题,从课题研究的源头上保证课题成果的转化运用。各会员单位要紧紧围绕企业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加强调查研究,确保研究选题符合实际工作需要,抓住重点、难点问题深入研究,进一步增强研究选题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前瞻性。研究会秘书处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加强与会员单位沟通联系,把握课题研究的重点和方向,积极为会员单位正确选题提供信息咨询和指导服务。同时,要深入开展调研,为制定下一研究年度参考选题作准备。

二是积极开展成果发布等各种推广活动,扩大研究成果的应用范围。会员单位要通过举办成果发布会、积极运用会刊《企业文明》杂志和企业报刊等多种途径,及时宣传研究成果,加强成果的应用工作。研究会要继续开展好成果的评优表彰工作,充分运用《企业文明》和国资委网站,扩大成果的推广应用范围。

三是积极向业务主管单位、有关研究机构以及媒体推荐,扩大成果的影响和效应。研究会秘书处要加强与全国党建研究会、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等单位社团的联系,积极参加有关论坛、会议等活动,并牵头组织会员单位参加活动,展示优秀研究成果。要积极向上级业务部门、有关团体及相关媒体推荐优秀成果,使中央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得到推广交流和应用。

(四)加强中央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队伍与阵地建设,不断提高研究会工作的水平。

按照把研究会建设成为能力突出、管理规范、功能到位、作用明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优秀社团的目标要求,加强研究骨干队伍建设。一是进一步加强培训工作,提高研究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研究队伍建设是不断提高研究水平的关键。研究会秘书处要把培训会员单位研究骨干作为重要职责,作为为会员单位提供服务的重要内容,举办高层次、高水平的培训班。各会员单位要把加强研究队伍建设与加强企业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结合起来,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学习考察等多种方式,切实提高研究人员的研究素质和能力。二是积极探索建立特约研究员队伍。研究会和会员单位要坚持“内脑”和“外脑”相结合,在立足开发整合自身研究力量的同时,要注意联系一批专业造诣深、社会影响大的专家学者,善于利用社会研究力量,开展研究合作,提高研究水平。要按照《特约研究员管理办法》的规定和实际工作需要,选定一批实际经验丰富、研究能力强的专业人才,作为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三是继续办好会刊,进一步巩固宣传阵地。会刊是探讨理论、交流经验、指导工作的平台。研究会秘书处要切实加强对《企业文明》杂志的管理和指导。《企业文明》杂志社要按照荣融同志提出的“出精品杂志、办一流会刊、争一流市场”的要求,提高采编队伍素质,提高办刊质量,进一步拓展服务会员单位的范围和领域。各会员单位要一如既往地积极支持会刊工作,充分利用会刊宣传企业发展成就,开展理论研讨,交流研究成果。四是进一步改进秘书处工作,为会员单位提供优质服务。要进一步健全研究会秘书处工作制度,完善人员岗位职责,保持人员相对稳定,切实提升业务素质,并积极创造条件不断充实力量。秘书处要把工作重心放到企业,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总结会员单位创造的新经验。要研究改进研究会开展活动的有效方式,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充分发挥理事和会员单位的作用,提高研究会工作的水平。

夏平对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贡献 篇4

夏平在进行科学史研究的过程中,看到了发展中的社会建构论在经验研究方面的众多成功,认为在科学史研究中运用社会建构论的研究路径,不仅是适当的,而且有着重要的价值。夏平曾经指出:“一个人可以质疑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可能性,也可以推进它。”[1]在《利维坦和空气泵》一书中,夏平坦陈他选择了后者,即通过自己的研究工作推进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发展。他在进行科学史的相关研究中,时时关注着科学知识社会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并试图从科学史的角度对其中一些瓶颈式的理论问题进行解答。本文拟从两个方面分析夏平对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贡献:一是他在SSK阵营中率先提出利益分析模式,并将其逐步微观化、精致化;二是他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解决了社会因素、尤其是“信任”这种社会因素如何进入科学知识内部的问题。

一率先提出并不断完善利益分析模式

夏平对科学知识社会学的贡献之一是,他率先提出利益分析模式并将其进一步微观化、精致化。利益分析模式是科学知识社会学者尤其是爱丁堡学派成员普遍采用的一种研究模式,这一模式经历了从宏观到微观、从粗放到精致的演变过程,而夏平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宏观利益分析模式主要运用社会利益等社会因素作为解释资源,来说明科学争论中各方意见不一致的原因以及科学争论如何结束等问题。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现有文献来看,夏平不仅在利益分析模式的创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而且是最早系统论述利益分析模式并将其加以运用的学者。利益分析模式就是考虑科学争论中不同群体的社会地位、社会利益以及相应的科学主张,它必然包含着对参与科学争论的不同成员社会背景的分析和研究,而这就涉及集体传记研究方法,所以集体传记方法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为利益分析模式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而夏平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就开始了对集体传记研究方法的运用,并发表了一些很有影响的论文。

1974年,夏平与导师萨克里(Arnold Thackray)共同撰写了《集体传记方法作为科学史的研究工具:1700~1900年的英国科学共同体》一文,详细例示了如何运用集体传记研究方法进行科学史的相关研究。对集体传记研究方法的娴熟运用,使夏平注意到参与科学团体人员的不同社会构成,以及这些人在科学社团中不同的地位和主张。夏平指出:“集体传记研究方法不是惯常地收集维多利亚时代的人员的传记,而是在行为和背景之间建立联系的复杂而精密的工具。”[2]1975年,夏平发表了著名的论文《颅相学知识与19世纪早期爱丁堡的社会结构》。在这篇引起广泛关注的文章中,夏平在运用集体传记方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首次使用了利益分析模式,对19世纪早期发生在爱丁堡地区的关于颅相学的争论进行了分析,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此文中夏平首次阐释了利益分析模式的目标,把行动者采取的学术观点与他们的社会地位、利益和价值结合起来解释科学争论。夏平还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利益分析模式得以成立的基础。他认为,我们对于社会冲突中发生的情况知道很多,诸如拥有不同的社会阅历和不同社会利益的行动者集团往往很难相互沟通;他们即使使用相同的‘语言’,也仿佛像不能理解相互的意思一样行动;更有甚者,他们可能并不使用相同的语言或语言规则,而语言应用方面的差异源于社会经验的差异。不仅是知识社会学,而且很多常识告诉我们,人们相信什么在不自觉的层次上取决于他们怎样生活。夏平指出:“当人们认为某些思想或知识程序可以服务于他们的利益或反映他们价值观时,他们可能有意识地选择与其保持一致。”[3]夏平运用利益分析模式来解释科学争论中对立双方观点差异的原因,在科学思想和广泛的社会利益之间建立了宏观的联系,在科学知识社会学中尤其是在爱丁堡学派中产生了示范性的影响,一大批运用利益分析模式的作品随之产生,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然而早期的宏观利益分析模式由于没能在具体的科学思想和社会利益之间建立起令人信服的联系而受到众多质疑。自80年代始,夏平又借鉴巴斯学派的微观分析模式,对利益分析模式进行了改进,使其进一步精致化,这一变化突出地表现在他1985年的作品《利维坦和空气泵》中。在这部著作中,夏平对波义耳所倡导的实验方法的利益关涉进行了精妙的微观分析,从而在实验方法和王政复辟时期的社会利益之间建立了令人信服的联系,使得利益分析模式进一步精致化了。

夏平通过对17世纪波义耳等人所倡导的实验空间的具体分析,揭示了实验方法与王政复辟时期的社会利益之间的内在关联。夏平考察了17世纪中叶所创建的实验空间所承受过的“政治任务”和“社会任务”。夏平指出,皇家学会新生的实验室生产的产品是王政复辟社会所需要的。但这些需求不是简单的、先在的、等待去实现的,而是被实验者们积极建构起来的。实验者们的任务,就是向其他人说明:如果他们采用实验哲学并且进入实验空间,他们的问题就能被解决。而与此同时,如果实验者们能有效地建构和达到新政权的要求,实验活动的合法性和实验空间的完善性就能被肯定。实验团体的论述广泛涉及王政复辟时期的经济、政治、宗教和文化活动,实验室被宣传成一个可以产生实用知识的地方,但同时它也能为抽象问题的解决提供方案。夏平分析认为,“早期实验纲领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致力于宣传公共实验空间的有用性:即识别出复辟社会中的哪些问题可以通过实验哲学家的工作加以解决。”[4]340与霍布斯所主张的极端的专政方式不同,实验团体既不专政,也不民主,他们走的是一条中间道路。实验哲学家的工作例示了怎样去组织和达到一个在极端专政和极端个人主义之间的和平社会。如果政治家想要建立这样一个社会,那他们就必须到实验室去看这一空间如何运转。在夏平的分析中,实验空间成为在现实中展示科学知识与社会利益之间联系的具体载体,这一空间表达和连接了多元的社会利益,因而在这一空间中科学的作用得到认可,科学共同体的地位才得以合法化。夏平进而分析指出:“这种实验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全王政复辟政权,实际上,它是那个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4]341通过对在实验空间中展示的实验生活方式的微观细致分析,夏平令人折服地揭示出实验方法解决争论和获得一致的途径,迎合了当时王政复辟时期的政治要求和社会利益,因而它在17世纪中期获得了合法的地位,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由此可见,夏平在运用利益分析模式时,已经不再局限于早期的宏观分析,而是从更加微观的角度揭示出科学知识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内在关联。

二对社会因素如何进入科学知识内部的理论与实证解决

包括布鲁尔在内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家,虽然一再宣称对强纲领的坚持,指出在科学知识中社会因素始终存在,并且将这一主张作为他们各自开展研究的理论前提,但他们并未从实质上说明社会因素是如何进入科学知识内部的。这一理论上的缺陷使得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研究带有先验论的色彩,大大影响了这类研究的可信度,成为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广受学术界攻击的原因之一。夏平通过对科学知识产生具体实践的哲学反思和历史考察,分别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极为出色的阐述,深刻揭示了作为社会因素之一的“信任”,究竟是如何进入科学知识内部的问题。他对这一问题的突破性解答,弥补了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体系,为科学知识社会学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夏平对这一问题的鞭辟入里的分析主要体现在他的鸿篇巨制《真理的社会史》中。

夏平对社会因素如何进入科学知识内部进行了反思。他首先阐述了信任在社会秩序中的基础性作用,指出信任是社会秩序的必要组成部分。继而他指出,作为社会秩序之基础的信任在知识制造系统中却不仅未被认可,而且还一直遭到拒斥。他说:“在考虑社会秩序问题时,不能缺少信任的角色。……相比之下,信任和权威在建构和维持重要知识体系中的角色在实践中却是看不到的。实际上,这个问题并没有受到忽视。相反,许多现代认识论系统论证过,合法知识是由它对信任的拒斥来界定的。”[5]15然后,夏平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关于知识产生过程的主流观点及其错误的根源。夏平认为,这些“主流观点”把科学单独作为一组怀疑论加以赞美,即在关于科学知识是怎样产生的认识中,个人经验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每个人对“真正”知识的获得都要对别人的经验抱着怀疑的态度,不能信任他人的言说,真正科学知识的建立依靠的是直接的个人经验。夏平指出,这种观点的主要特点是:“知识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个人直面世界的产物,依靠其他人的观点将产生错误。”[5]16他认为这种传统观点不符合科学实践,而其错误的根源就在于它在认识论上的个人中心主义。他进而指出:“只有将单独的认识者从知识制造情景的中心移除,并用一种道德系统取而代之,认识论的佯谬才能修复。”[5]26夏平从科学知识社会学普遍坚持的集体认识论出发,对这种传统的主流观点进行了反思。他指出,知识的制造是一项集体事业,没有任何单独的个体能够建构知识,真知识是一项集体成就。因而知识的制造是发生在一个道德场域之中的。就此,夏平以认识论上的集体主义取代了传统科学观框架下的个人主义认识论,驳斥了认识秩序与社会秩序二元论的观点,阐明了认识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共同之处———都发生在一个道德场域之中。消除了信任这种社会因素进入认识秩序的理论障碍。

关于信任如何进入科学知识内部这一重大问题,夏平不仅如上述那样对其展开了深刻的哲学反思,而且发挥他作为历史学家的优势———严谨细致的案例分析,来进一步揭示社会因素进入知识内部的过程。他对科学史上的有关案例进行了出色的分析,令人信服地展示了信任这种社会因素进入知识内部的具体过程。夏平深入研究了科学史上的四个实例,揭示了在实际科学知识产生的关键环节中,“关于人的知识”———即某人是否值得信任或某几个人中谁更值得信任等知识,在科学知识中的构成性作用。夏平用以揭示信任进入知识内部的过程的四个科学案例分别是:(1)英国化学家波义耳(Robert Boyle)在关于寒冷现象的研究中,对旅行者证言不可避免的依赖;(2)波义耳在解释冰山漂浮在水面上的物理原因时,对来自遥远时代和地域经验的兼收并蓄;(3)波义耳在确定水压是否存在的问题上,对不同潜水者是否值得信任的实践判断;(4)两位同样有名望的天文学家海维留斯(Johann Hovel)和奥祖特(Adrien Auzout)关于彗星的争论,以及英国皇家学会对此次争论的裁决。在这四个案例中,夏平运用娴熟的历史分析技巧,从微观的经验层面揭示了在具体的知识产生过程中社会因素的不可避免性。

我们以夏平对彗星天文学中的一场有代表性的科学争论的研究为例,来体会他对于社会因素如何进入科学知识内部所进行的经验性研究分析。夏平首先介绍了天文学教科书中关于“两颗彗星”的描述,这是已经成为“定论”的关于天文事实的知识,似乎是完全符合实际和不容置疑的。而夏平却认为这一知识并非是对于自然界的镜式反映,而是在自然知识和人的观测之间进行了某种人为安排的结果。他复原了在所谓的一致观点———“两颗彗星”出现之前的莫衷一是的争论局面。这场关于彗星的争论主要是在法国的自然哲学家艾德里安·奥祖特和英国的天文学家约翰尼斯·海维留斯之间进行的。其争论的焦点是彗星在1664年2月18日晚上的实际位置。海维留斯将其定位在“靠近白羊座第一星的地方”,而奥祖特则把它标注在偏离于那颗星1度17分之处。夏平指出,奥祖特和海维留斯之间关于彗星定位的差异在当时被认为巨大的,因而二者互相指责对方的观测不准确,而且就这一问题展开了长期的激烈争论。最后,二者将争论的仲裁权交给了皇家学会。而皇家学会对这一问题的裁决,却并非像传统所认为的那样侧重于断定何者的观测更符合客观事实,而是在奥祖特和海维留斯之间谁更值得信任这一问题上颇费周折,大伤脑筋。因为奥祖特和海维留斯都曾为天文学的发展作出过贡献,在科学领域中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对其中任何一方的否定都会殃及既有的已得到认可的天文学知识。而他们二者中也没有谁具有类似于波义耳那样不可置疑的权威地位,因而无法在各自不同的叙述中简单地断定哪一方的叙述更值得信任。

夏平对皇家学会对这一问题的最终处理作了深刻细致的分析。他指出:“一连几个月,牛津学会的成员都在焦急地寻找一个权宜之计,既符合天文学的似真性又符合哲学的文明性要求。”[5]272这要求皇家学会要提出一种方法,“既能保全作为集体成果和资源的奥祖特轨道,又能保全海维留斯2月18日观测的有效性。”[5]276皇家学会的重要成员们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提出了两颗彗星的假说。最终,在“一颗彗星”的框架下无法解决的观测差异问题得以解决,因而“两颗彗星”的观念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并被作为一种天文学事实进入了科学知识体系。夏平对这场争论的特点进行了总结性分析,他认为这场争论既是关于事物———在某一时刻彗星位于天空中何处的争论,同时也是一场关于人的争论———关于人的德行和能力的争论。并且在这场争论中,关于人的知识被用于形成和毁灭关于事物的知识。在这场争论中,由于争论双方均具有一定的可信性而其中的任何一方又都不具有绝对的优势,因而为了确保同行之间的道德秩序,真理被置于持异见者的双方之间,而关于自然界的表述却被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夏平由此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因素如何进入所谓的“硬事实知识”内部的,他对这一问题的案例揭示解决了科学知识社会学长期以来停留在纲领阶段的局面,对其他的知识社会学研究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Shapin S.History of Science and Its Sociological Reconstruc-tions[J].History of Science,1982(xx):157.

[2]Shapin S,Arnold Thackray.Prosopography as a ResearchTool in History of Science:The British Scientific Communi-ty,1700-1900[J].History of Science,1974(xii):3.

[3]Shapin S.Phrenological Knowledge and the Social Structureof early Nineteenth-Century Edinburgh[J].Annals of Sci-ence,1975(xxxii):222.

[4]Shapin S.Leviathan and the Air-Pump:Hobbes,Boyle,andthe Experimental Life[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Press,1985.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贡献 篇5

从沙石到花朵的时间!

——“我为惠东科学发展做贡献”有感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志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从沙石到花朵的时间”。

和每天忙碌在惠东县广播电视台大楼里的同事们一样,作为一名我县广电系统的普通职工,一名普通的节目主持人,我显得渺小和平凡。所以,当面对“我为惠东科学发展做贡献”这个崇高和不平凡的主题时,我刚开始不由得有些困惑。我,和我们所有广电人的生活点滴、工作经历和走过的历程,也许是只是历史长河中那微不足道的浪花一朵,芸芸众生上演的故事一瞬,可是,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旗帜的浓烈感召下,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因为,那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它们在不经意间悄然奏响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动人旋律,凝聚着我们对惠东的发展建设深深的挚爱情怀和拳拳的赤子之心〃〃〃〃〃〃

我们都知道,自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十七大胜利召开以来,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不仅成为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关键词,更是成为了我们新时代的每一个公民神圣的责任和前进的方向;而对作为党和国家喉舌的广播电视台和作为人民群众忠实的信使和宣传队员的广电人来说,这份时代赋予的职责更显得首当其冲和任重道远。

于是,就在我们惠东县的各项事业和建设取得了辉煌成果的同时,我们的广电事业也经过了筚路蓝缕的艰苦开拓时期和艰辛曲折的发展阶段,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是随着新时代脚步的款款到来,伴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和繁荣的物质文化生活的发展,我们的一块块电视荧屏却略显得单一和苍白,我们的一声声广播也略微泛出单调和疲惫。在这个时期,当长期支持和热爱惠东广播电视台的观众和听众打开电视机和收 惠东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演讲比赛演讲稿

音机,除了新闻类的电视广播节目、一些电视剧广播剧和广告之外,几乎没有其它的节目类型和内容用来满足大家日益增加的资讯需求和逐渐丰富的精神消费。可以说,这个时期,对于我们广电人来说,就像经营着一个巨大的农场,却只是种植了少量的土地,而让大片的田野都充满着沙石;在这里,电视和广播的迅速传播、及时反馈、内容丰富和覆盖面广的特性都大打了折扣。于是,面对这个现状,我们广电人就如同站在灼热的沙石上面,忧心如焚。而我自己,作为一名工作在广播电视一线的主持人,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出于对本质工作的热情和对广电事业的热爱,面对着观众们焦灼的眼神和听众们期待的心声,更时刻感到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让我焦灼不安。

就在我们担负着时代发展的重托和承载着观众强烈的意愿转型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如同迷雾中的一做灯塔、航海时的一个坐标,将我们广电人的焦虑和愧疚转化为了热情和动力。是的,切实增强加快发展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把握机遇,明确思路,真抓实干,开拓创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些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宗旨和目的深刻地启迪了我们的思维,开拓了我们思路,为我们努力发展事业的干劲和营造干事创业的氛围提供了永不枯竭的内在动力,为我们充斥着沙石的土地上洒下了润泽的雨露!

于是,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英明指导下,在县委宣传部的深切关怀下,新一届广播电视台领导班子在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基础上,排除艰难,奋力开拓,从丰富加强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和深度入手,在离2009年元旦的到来仅仅只剩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做出了要在2009年的第一天实现惠东广播电视台全面改版的决定,并且预先播出了改版宣传片,向全县人民许下了我 2 惠东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演讲比赛演讲稿

们广电人庄严的承诺!

为了这个承诺,我们广播电视系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而作为参与其中的一员,我亲身见证了这个过程。从台长到普通职工,大家群策群力,抒发己见,积极献言献策,于是就在一次次开到深夜的讨论会中,一双双布满血丝熬红了眼眸中,一句句殚精竭虑后富有特色的创意中,一件件从被提上议事日程到逐一落实的改版细则中,我们用自己的诚意和信心快速在属于我们的沙石土地上播撒着神圣诺言的种子!这个过程有艰难,有困苦,也有欣慰,有愉悦;有遭遇瓶颈时的挣扎和迷惑,更有冲破迷雾勇敢前行的信念和勇气。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终于,当2009年1月1日到来的时候,我们用涵盖农村、经济、娱乐、旅游、文教和民生六个板块的、详实生动和富有深度6个自办电视栏目和电台全新改版后的11个广播节目实现了我们许下的诺言,用科学发展观的深刻涵蕴的指引践行了我们的时代使命!

观众和听众的好评如潮和主管领导的肯定鼓励,代表着我们终于用自己的辛勤和努力开出了芬芳的花朵。虽然这是我们惠东广电建设历程中的一件小事,可是却是我亲身经历中的一件大事。这其中,我的贡献是微小的,可是,我和我的同事们一路走来,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永远是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

诚然,时代的一小步,是我们万万千千的集体和个人用自己的一大步来推动的。而这一大步,贯穿了从粗粝沙石到馥郁花朵的时间,镌刻着时代的主旋律永不停息的唱响,见证着人间永不凋落满载希望的火红长夏!

而我今天站在这里演讲,其实是最苍白最无力的,因为我的同事们已经用他们的付出做了最激动人心的宣讲,那就是秉承“以人为本”理 3 惠东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演讲比赛演讲稿

念,深切为人民群众服务;而我现在所发出的声音,其实是最卑弱最细微的,因为我们广电人已经用自己的努力汇成了最有力量的宣言,那就是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积极构建和谐惠东增砖添瓦!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贡献 篇6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马列主义;继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8—0001—03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列主义理论的继承

(一)科学发展观继承了马列主义的理论,科学地回答了有关发展的重要历史命题

关于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之后如何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问题,毛泽东讲得更为透彻:“我国现在的社会制度比较旧时代的社会制度要优胜得多。如果不优胜,旧制度就不会被推翻,新制度就不可能建立。所谓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较旧时代生产关系更能够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就是指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因而生产不断扩大,因而使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的这样一种情况。”“当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之后,中国要向哪里去?向资本主义,还是向社会主义?有许多人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是不清楚的。事实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突飞猛进发展,这一点,甚至连国外的敌人也不能不承认了。”[1]毛泽东正确地阐明了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发展生产力和提高生产力水平的最重要的政治前提和条件。社会主义国家不仅要在理论上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且要在实践上用事实来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潜力。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继承了这些基本观点,非常明确地阐述道:“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发展观是不同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道路的体现,社会主义发展观是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社会主义发展观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共产党加以领导、推动和实现的。资本主义也谋求发展,但资本主义发展观所追求的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由代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政党和领袖加以推动和实现的。因此,我们所谋求的发展是带有强烈的政治属性的,我们所坚持的发展观是社会主义的发展观,我们所实践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我们正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发展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第一要义,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既然几乎所有的无产阶级政权都是在贫穷落后的国家建立起来的,那么,发展的任务就变为极为突出和迫切。列宁在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之后就把主要精力放到了经济建设和发展方面了,例如1918年列宁就专门撰写了《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重要文章,集中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极端必要性和伟大意义。他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内提高劳动生产率,实施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条件。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列宁强调: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提高生产力本是我们党纲规定的紧迫的基本任务。”[2]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党非常及时而明确地将发展问题置于战略中心位置。邓小平高瞻远瞩,明确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在总结我们党和苏联社会主义经验教训之后也多次强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尤为看重发展问题,这是对我国多年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这样大的成就,就是因为我们最大限度地坚持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基本原则。换句话说,不谋求发展,我们就不会有出路。我们最大的出路就在于全心全意地谋发展。

科学发展观继承并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七明确指出,发展是第一要义。这表明我党一直将发展问题放到十分突出的战略高度。我们今后依然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稳妥地转变发展方式、全力以赴破解发展难题,最大限度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和“科学发展观”可以说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验的最明了、最简捷、最深刻的总结。

(三)科学发展观极大地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个方面有机结合,构成了我国现阶段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要使发展全面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以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社会主义的发展的目的,是要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科学发展观从理论上全面、深刻和系统地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究竟是什么样的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贡献。应该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一再强调社会主义的人民性质。反观我国的改革和发展,三十年来,我国一直将民生问题作为首要问题,紧紧依靠民众,紧紧围绕民众的利益需求而进行发展。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发展,发展的成果由民众一起分享,这是我国改革和发展的最成功的经验。三十年来,我国民众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的飞越,民众享受到改革和发展所带来的好处后,他们才能从心里拥护改革开放路线,积极投身到发展的热潮之中。社会主义的发展实际上是民众自身的发展、利益的实现和价值的体现。所以党的十七大曾经明确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样,我党就直接将发展与人民利益划上等号。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贡献是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发展为经济、政治、语言化和社会建设的战略布局,“三局一体”变为“四为一体”。这不仅仅是数字的简单变化,而是表明我党战略布局的重要变化,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贡献。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成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贡献。党的十七大指出,“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总结我国发展实践的结果,也是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和教训的结果。还要看到,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形成是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产物,因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了新的情况和条件,科学发展观需要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

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列主义理论的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就是统筹兼顾

所谓统筹兼顾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党的十七大归纳为: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在统揽国内国外两个大局方面列宁做得非常好。可以说,由于十月革命就是在深刻复杂的国际背景下取得胜利的,因此,苏维埃政权每一个重大决策都与国际大局联系在一起。

应该说,在统筹兼顾方面,无论我国还是苏联都有一些教训值得汲取。苏联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贯彻落实统筹兼顾的思想和方法。比如苏联在经济结构方面就长期存在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影响了人民群众基本利益的实现。

毛主席早就看到了苏联这些问题,他在1957年就明确表示,统筹兼顾各得其所,这是我们的历来的方针[3]。他还表示从6亿人口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邓小平一直强调发展要统筹兼顾,例如他在谈沿海地区要加快开放时就阐述了“大局”问题,即内地要顾全大局支持沿海地区先较快地发展起来,随后,沿海地区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个“大局”实际上就是沿海和内地在发展方面的统筹兼顾问题和协调发展的问题[4]。所以,现在党中央强调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发展问题,统筹兼顾,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和关系,就是为了更加科学地、更加从容地、更加顺利地向前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立于理论上的不败之地,就在于它具有科学而辩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成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站在战略和哲学的高度深刻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问题的一般的、普遍的方法和关于发展问题的总体观点和看法,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阐述了发展的基本规律。科学发展观从发展的第一要义、发展的基本核心、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发展的根本方法等各方面对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哲学思考,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在发展问题上的成功运用。所以,从实质上说,科学发展观是唯物辩证的发展观,从哲学上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完美统一、发展目的和手段的完美统一。这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执政党,是一个能够从战略和哲学高度把握趋势、把握全局、具有健全战略思维能力的执政党。

1.着力把握发展规律。这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思想。既然发展是社会主义国家迫切需要破解的时代命题,那么,研究和探寻发展规律就成为重要的任务。从哲学的高度看,科学发展观形成了我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内在规律。科学发展观着力把握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震规律并不断深化和探索对三大规律的认识。科学发展观促进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这主要表现在,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的历史使命、根本宗旨、社会基础和执政能力建设的认识。科学发展观深化了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这主要表现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思想,加强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了总体观念。科学发展观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主要表现在正确地解释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刻地阐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目标、发展道路等重要的发展命题。科学发展观着力把握发展规律,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

2.发展问题一定要与当时的国家和社会环境及条件相适应。这是辩证唯物主义所要求的。正确地解决发展问题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这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在其发展历史进程中有过很多教训值得总结。例如列宁时期在国内战争结束后立即着手解决发展和重建问题,发展经济成为最重要的任务。从战争向和平的转轨方向没有问题,但在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发展和建设方面却出现了问题,即这个时期布尔什维克党准备继续沿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来解决发展问题,结果导致了一场政治危机,苏维埃国家被迫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变为新经济政策。这说明解决发展问题不能采用与发展目标不相一致的路径,必须采敢与其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我们今天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我国的发展问题也要求我们必须认清国情,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准确把握我国发展呈现出来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发展中所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因此,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3.科学发展观力戒急于求成和急于过渡,力戒以革命热情代替科学实践。 列宁在反思战时共产主义说:“我们为热情的浪潮所激励,我们首先激发了人民的一般政治热情,然后又激发了他们的军事热情,我们曾计划依靠这种热情直接实现与一般政治任务和军事任务同样伟大的经济任务。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为了做好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准备,需要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些过渡阶段。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到达共产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把千百万人引导到共产主义。现实生活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革命发展的客观进程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2]

对社会主义的高度信仰是完全必要的,但实行社会主义的措施必须依靠现实的条件。在条件不具备时,列宁不主张发展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1920年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达到峰值时列宁也对建立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持十分的谨慎态度。列宁强调以下几点:一是个体农户还会长久的存在下去,并首先需要国家直接帮助。“小农经济得到切实的大规模的改善,我们就没有出路,因为没有这个基础,任何经济建设都不能进行,无论多么伟大的计划都会落空。”[5] 二是“集体农庄的问题并非当务之急。我知道,集体农庄还没有很好地组织起来,还处于名副其实的养老院的可怜状态”[5]。三是“必须依靠个体农民,而个体农民的情况就是如此,并且在最近不会有所改变,因此现在还不能设想向社会主义和集体化过渡”[5]。列宁反对急于搞集体农庄和合作化的跃进形式。

总之,列宁的这些论断非常重要和深刻,因为从苏联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急于过渡和急于求成的思维方式屡屡表现出来,而且每一次都给发展事业带来损失,所以,我们现在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发展问题,而不能被革命的热情和激情所左右。党的十七大曾经明确指出,“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这实际上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教训的深刻总结。

参考文献:

[1]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G]//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4.

[2]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76-184.

[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86.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8.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贡献 篇7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本质论在探索上的失误

历史上, 自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的经典作家们就一直从不同的理论角度描述着社会主义, 基本上都囿于理论上的论证, 缺乏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认识和阐述, 因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这个实践问题做出了脱离实践的回答, 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论述。苏东剧变证明了脱离马克思实践观的实践是不可能获得最终成功的。最关键的是, 这个问题的表述在马克思的原著里面, 是放在特定的环境下的理论阐释, 而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过程中所碰到的具体问题却没有论述, 这在当时的环境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此, 此问题同样出现在中国。自新中国成立之日起, 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充满着不同的理解, 并在理论实践上进行了探索。在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的艰难探索下, 新中国完成了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 在形态上实现了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认识。但是, 也正是这种教条似的探索, 在实践上起到了后来破坏生产力的作用。正是这些艰辛的探索, 才有了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才明确提出来“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论断的出现。这一经典论断,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为彻底、最为精彩的论断, 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恢复与发展。这一概括不仅突破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理论认识的局限观念, 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新水平。这无疑是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做出的一个伟大贡献, 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探索和发展。

二、新中国对社会主义社会本质论在实践上的探索

对社会主义社会本质论探索的失误, 也影响了刚刚建立的新中国。在政治上, 年轻的新中国的执政者们采取了一边倒的方式, 导致了当时的新中国从经济、思想全盘采取了苏联模式。前苏联模式在当时条件下, 极大地促进了新中国的发展, 但是, 这种政治蜜月伴随着苏联的扩张而最终不欢而散, 其直接的恶果就是打断了新中国刚刚起步的经济建设, 改变了新中国建设的航向。

1. 传统马克思主义经典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 他们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发展到科学的一次历史性飞跃。但是由于受历史原因的局限性, 他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认识呈现出一定片面和不完全的认识。在当时社会环境下, 他们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判断是建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这一前提下, 在理论上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经济形态。但是, 历史表明, 没有哪一个阶级愿意自动退出历史舞台, 新生事物往往会在薄弱的环节产生出巨大的力量。

前苏联和新中国的成立, 无论是从实践上, 还是从理论上都突破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断, 更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变为了现实。但无论是列宁还是毛泽东都由于历史以及实践方面的种种原因, 导致了他们在探索路上面临着重重困难。而前苏联的解体表明了, 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 如果未能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做出明确的回答, 这对社会主义实践是十分有害的。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里面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用, 虽然这一论断在随后的政治运动中被抹杀了, 却为邓小平在理论上指明了方向。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邓小平就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回答这一问题的历史重任。

2.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本质论的回答。

1978年, 《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文, 为改革开放发出了理论上的呐喊和准备。随后,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邓小平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 为其社会主义社会本质论论断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1978年小岗村的实践以及随后席卷全国的改革开放的推行所带来的巨大成就, 为这一论断提供了最直接的实践成果。通过对改革开放的总结, 邓小平从三个方面做出了回答:

首先, 邓小平明确了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优越性的。他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1]他又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论断, 其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它能够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解决少数人富裕而绝大部分人受穷的不公平问题, 更从政治角度解决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的疑问, 为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制度保障。

其次, 邓小平明确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遵循的原则:即在经济上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在社会发展的目标上坚持共同富裕;在政治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思想理论上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从经济角度回答了人们对建国以来经济政策失误所导致的疑问, 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实践提供了政治保障。

最后, 邓小平又明确了什么不是社会主义。他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2]“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 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3]他用这种方式为我们排除了不属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事物, 从而使我们更加明确什么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经过长久深刻的思考和酝酿之后, 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 邓小平最终精辟地概括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任务和社会理想上, 回答了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实践论的正确性和必然性。

邓小平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回答, 其关键在于让人们知道, 社会主义社会不是理论上的空想, 而是实践上的运用。邓小平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论述中, 都是围绕实践这一核心问题来阐释的, 这一核心正是马克思主义长期以来被忽视和被埋没的部分。而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恰恰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核心, 这正是马克思主义能够战胜资本主义思潮的根本所在。

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本质论的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继承与发展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本质论的表述, 既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观的继承, 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发展, 更是对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不同国家、不同地方的典范运用。体现在:

1.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本质论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本质论中“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强调的是生产力方面的内容,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的是生产关系方面的内容, 它们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在社会运动中表现为社会实践。针对这一特征, 邓小平在本质论中将“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突出了生产力的实践性特征, 这在实践中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必须以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为目标, 这是生产力实践特征下必然要实现的东西。所以邓小平在强调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 使其二者有机统一, 从而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社会主义本质在实践上

2.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本质论突破了以往把计划经济当做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观念。

长期以来, 我们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 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 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犯了认识上的错误。这一认识论上的错误, 在本质上就是对生产力实践特征的忽视, 导致了人们在实践上对目标和手段上的错误认识, 将手段人为地赋予了阶级性, 这是长期忽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恶果。在建国之初,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实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 经济关系的日趋复杂, 这种经济体制的弊端就逐渐暴露出来, 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对此, 邓小平明确指出了“计划多一点, 还是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4]他主张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 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从而突破了以往的传统观念, 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3.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本质论从动态中描述了社会主义的实践观。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在实践上的概括, 表明了社会主义实践是一个渐进的和动态的过程。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本身就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 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它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这正是社会实践所具备的基本特征。邓小平这种以动态的方式来概括社会主义的实践本质, 无疑是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基础之上的理论创新, 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 是对马克思主义在精神上的呼应和继承。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践证明, 邓小平的本质论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最好的回答。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 中国共产党人打破了以往的思想禁锢, 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取得了令世人震惊的成果。毫无疑问, 在今后前进的道路上, 只要我们继续以社会主义本质论为指导,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为指引, 勇于开拓, 积极创新, 相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55-373.

[2]秦宣.邓小平理论精论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3]方雷.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和科学价值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3.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贡献 篇8

对于心理语言学, 他的影响显著, 他的语言学理论, 他对语言学和心理学结合早期的一些研究提出的批评, 还有他对语言学和心理学的关系应该是怎么样的, 提出了看法, 这几个方面结合, 极大地推动了心理语言学的发展。

一、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

美国夏威夷大学的斯坦博格教授[1]认为乔姆斯基的语言观是心灵主义中的理性主义派。经典的理性主义者认为, 激活头脑中已有的知识需要启动理性的参与, 乔姆斯基则持否定的意见, 他认为理性的因素, 如逻辑、分析能力等在激活人类本来就固有的语言知识的过程中, 作用非常有限, 语言知识应该是一个独立的心灵功能。乔姆斯基说:“学习语言的儿童和语言学家的问题是要从语言行为素材中找出说话人—听话人已掌握, 并在实际语言行为中运用的潜在的规则系统。因此, 从技术上说, 语言理论是心灵主义的, 因为, 它要发现实际语言行为后面的心灵实体。”[2]

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都旨在回答“潜在的规则系统”是什么的问题。在分析了儿童学习语言的特征后, 比如儿童能够理解和创造出大量从来没有听说过的词汇和句子, 儿童在3-5岁左右就能够掌握母语的语法结构、自由会话等, 他提出语言能力是人类的天赋能力, 人天生存在一套潜在的语法规则, 人脑天生配备有语言加工的内部装置, 叫做语言习得机制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 儿童出生时就带有LAD, LAD使得儿童能够根据接收到的语言输入, 识别该语言的特征, 自动进行归纳和总结, 对语言规则进行假设, 通过不断地验证这些假设而形成对语言的具体结构的整体把握, 从而强化语言能力。公式如下:最初的语言资料—LAD—语言能力[3]。语言习得机制激发了语言学家们对儿童习得语言的浓厚兴趣, 针对儿童是否天生具备语言能力的命题, 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试验论证, 从而催生了发展心理学这一分支, 并逐渐发展壮大, 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科目。

1957年, 《句法结构》出版, 其中乔姆斯基提出了转换-生成语法的概念, 他认为语法主要由基础和转换两个部分构成, 一个句子的表层结构来自于深层结构的转换, 深层结构源自基础部分。人可以直接感知到的就是句子的表层结构, 如句子的发音和词汇的顺序, 词汇之间的语法关系等;至于句子所表达的意义属于深层结构的范畴, 句子的意义从深层结构提取;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之间可以转换, 一个深层结构可以转换为多个表层结构, 同一个表层结构也可以转换为多个深层结构。

转换生成语法的出现, 给很多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提供了理论的指引, 为了验证这个理论的现实性, 研究者设计了各种实验, 比如验证理解语言时, 受试者是否使用了句法结构, 是否以短语结构为分界点理解语言。结果证实, 受试者在语言的理解中使用了句法结构, 短语成分是理解句子的结构单位, 划分结构有助于语言的理解。相当多的实验证实了乔姆斯基的观点, 但是也有一些实验的结构与他的观点相反, 提出表面转换的复杂程度和语言运用之间没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虽然实验的结果不一致, 但是他提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仍然对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实验心理语言学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不停探索中, 转换生成语法逐渐发展, 其他语法理论也随之诞生, 而且, 为了验证理论而设计出来的一系列的实验方法, 为以后实验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实验心理学因而蓬勃发展[4]。

二、对语言心理学早期研究的批判

随着巴甫洛夫提出“条件反射”的概念, 心理学家们放弃了内省主义, 推崇行为主义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是斯金纳, 在《言语行为》 (Verbal Behavior) 书中, 他强调环境等客观因素的作用, 把语言等同于人的行为, 认为人是通过操练和模仿来学习语言的, 只要不断给予正确的语言刺激, 就可以促使儿童的行为朝着预定目标发展。行为主义曾经盛行一时, 但是缺陷很明显, 比如为什么人类可以学习语言而动物不能, 行为主义对这些语言现象无法解释。

乔姆斯基在《评斯金纳的“言语行为”》一书中, 对行为主义理论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提出了关于语言习得的理论, 并对行为主义的语言习得观提出了批评。比如在语言结构上, 行为主义把句子简单地看成单词串, 是不能解释“非连续性成分”这一现象的, 所以乔姆斯基认为单词之间在深层结构上是有联系的。比如“John looked the word up in the dictionary.”中look和up是相互关联的。更重要的是, 乔姆斯基认为不能把从动物实验中得到的结论直接用来解释人类错综复杂的行为, 人和动物本质上显著不同, 行为主义理论过度强调人的外部行为和外部环境的作用, 忽略了人的主动性的因素, 语言本身是非常复杂的系统, 儿童在3-6岁时就能够掌握复杂的语法规则, 这种现象很难用刺激———反应的理论框架来解释, 所以这种理论是失败的。

在乔姆斯基之前, 心理语言学主要受现代信息理论和行为主义的影响, 乔姆斯基理论的提出, 主要体现在1957年出版的《句法结构》 (Syntactic Structure) , 1959年写的《评斯金纳的“言语行为”》和1965年出版的《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 , 让心理语言学家意识到, 行为主义既不能解释语言习得, 又无法说明言语的创造性, 因此扭转了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方向, 使得行为主义从此失去了在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中的统治地位, 并使心理学的研究由以行为研究为主转变为认知研究为主, 开始了心理学研究史上的认知革命。

三、关于语言学和心理学的关系的理论

乔姆斯基提出语言习得观之前, 结构主义的语言理论盛行, 代表人物为布卢姆菲尔德。1933年, 他发表著作Language, 结构主义采用行为主义的理论观点, 推崇刺激反应和反复操练的模式来进行语言训练。布卢姆菲尔德认为, 语言结构等现象与心理现象没有关系。乔姆斯基则认为:语言学就是与人类认知相关的学科, 他提出的转换生成语法关注的人潜在的语言能力, 人对语言的认知过程和理解过程等问题, 他认为语法就应该详尽描述人的语言知识, 而不是规定人应该如何说语言。从这种意义上讲, 语言学家就是认知心理学家。语言学负责解释母语知识, 即语言能力, 但不能解释语言的使用, 语言学重点是描述语言系统的相对静态的知识, 心理学目标对象是语言的提取和使用过程, 所以语言学解释语言能力, 而心理学则是解释语言使用。乔姆斯基之后, 心理学家开始转移研究的重点, 对语言是如何获得和如何被运用、语言和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等因素进行探讨;语言学的研究逐渐跨越到心理学的领域, 语言学研究借鉴心理学的理论, 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借鉴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语言学与心理学的结合日渐紧密, 因而出现了新的学科———语言心理学或心理语言学, 从而推动了语言学和心理学的发展[5]。

四、结语

朱迪丝·格林在《心理语言学:乔姆斯基与心理学》[6]一书中提到:在乔姆斯基以前, 心理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并没有真正成立, 研究主要分散在信息理论、学习理论和语言分析三个方面进行, 没有有机整合。乔姆斯基才真正使语言学与心理学结合, 产生了心理语言学。德波格朗特也这样评价乔姆斯基对现代心理语言学的贡献, 他说:“乔姆斯基刷新了人们对心灵主义的认识, 心理学提供了新的活力因素……他的语言观否定行为主义的实验—归纳法, 认为内在认知能力才是语言习得的决定性因素。这一全新语言观引发了心理学历史上的一场革命, 加快了行为主义退出心理学领域的步伐, 并为心理语言学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7]的确, 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提出的转换生成语法体系, 使得心理研究逐渐与语言研究相结合, 极大地推动了心理语言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Steinberg Danny D.Psycho-linguistics:Language, Mind and World[M].London:Longman, 1982.2:2-13.

[2]Chomsky, N.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Cambridge, Mass:MIT Press, 1965 (4) .

[3]Chomsky, N.Language and Mind[M].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68.

[4]Slobin, D.I.Psycholinguistics.2nd Ed.[M].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1979.

[5]宗占营.浅谈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在心理语言学上的影响[J].天中学刊, 1995 (3) :57-58.

[6]Green.Judith.Psycholinguistics.Chomsky and Psychology[M].New York:Penguin Books Ltd., 1972.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贡献 篇9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民族精神,武术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思想。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深刻回答了“中国为什么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今时代特征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当代最新的发展观念,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是对人类社会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

而作为文化层面上的民族精神和中华武术,是随着中国五千年文化发展至今的,在这条发展道路上,一度出现了停滞或迷失的状态,改革开放已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步入了一个新台阶,人们对物质文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在当今世界,全球化浪潮正席卷而来,发展中各国都面临着一个如何在保持本民族特色的前提下实现现代化的问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我们中华民族所以能在世界屹立五千年,就是因为我们有着优秀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

1 民族精神的内涵、意义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宽容仁爱、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她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华。而在当代中国,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八荣八耻”的提出更为中国传统的民族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色彩及意义,并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发展贡献出一定的力量。

2 中华武术、武德精神的内容、意义及影响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亦是民族精神最强有力的载体。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形态与文化个性。武术是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是一种民族传统文化现象,在它身上无处不闪烁着民族传统文化的光芒。国人推崇武术,称赞武术,赋予武术以相当高的品位,就是因为武术对人的身心健康具有多方位的教育功能。是传播民族优秀精神和美德的重要载体。中国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修身崇德,贵和尚中,推崇仁爱以及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均在武术中有明显的体现。俗话说“习武先习德”,武术中所蕴含的武德精神更是中国民族精神的体现,因此,武术可以说是对国人们思想道德教育的无形导师。在国内,国人称武术为国宝;在国外,它被誉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金字招牌之一。如今,国家重视武术的学习与推广,这对广大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民族精神的培育,身体的全面健康发育,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3 民族精神在中华武术中的体现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淀的最优秀、最积极的观念文化。它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一以贯之的具有共性的稳定的心理素质和民族风格,它是维护民族团结、生存,贯穿于民族延续发展的一种持久性的根本精神,是促进民族繁衍生息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是民族之魂。本文暂且把民族精神分为:注重整体意识,弘扬爱国精神;重视人格修养,强调崇德精神;注重贵和尚中,推崇和谐精神;推崇仁爱原则,强调宽容精神;提倡刚健有为,强调自强精神五个方面。从而阐述民族精神无论是在中国源远的历史长河中,还是在当代将设有中国特色的全球化时代历史背景下,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担负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使命及严峻的时代挑战。

几千年来,中国武术在中华民族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文化背景中发展起来,深受中华民族精神的滋润和哺育。传统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内含着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承载着一个国家或族群文化生命的法码。它是人民生命创造力的高度体现。也是体现世界文化多样性,维护国家独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一种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托。他与中国传统哲学、医学、兵法、技艺、教育、美学等等密切联系并相互影响。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在《中小学发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体育课中应适当增加武术等内容,把武术教育作为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施途径。”武术,被世人称为是国术、国宝、国魂、国粹,对广大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民族精神的培育,身体的全面健康发育,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民族精神是中华武术的内在灵魂,而中华武术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载体。武术教育不同于其它体育项目,它是文化教育和身体教育的有机统一。在身体体验的过程中接受中国文化,使人们真正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得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习武先习德”,今天人们都习惯把武术的思想教育称之为武德教育,所谓武德也就是指习武、用武之人的德性。武德一词可追溯到先秦。据《左传·宣公十一年》记载:“武有七德”始于楚庄王之口。即“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在传统教育中,“忠、孝、廉、节、仁、义、礼、智、信”和“勇”都是儒家与兵家所推崇的。重义轻利、见义勇为、讲诚守信也都是武行的一贯教育传统。墨家的“侠”“义”精神和道家的“天人合一”的和谐论也是武术精神的精髓所在。而事实上,这些武术精神也都是中国最典型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4 当代新时期对发展中华武术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意义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代,中国传统的民族精神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八荣八耻”的新理论提出,并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含义。同样,武术与武德精神经过岁月长河的洗涤和不断发展,不但继承了历史的精华,同时也去其糟粕,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有了新的作用和含义。如何在保持本民族特色的前提下实现现代化的问题,对中国的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也是一个重大考验。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切实加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广大公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当前思想道德教育中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对于民族精神的教育,尤其在大中小学时期,需要一个有效的载体来充分的体现它,并使之易于被学生接受。而武术无疑是最适合的载体,它既强健体魄,锻炼人们的身体健康和身体的协调能力,也在无形中强化了民族精神的教育,将无形孕育到有形之中,既易被学生接受,又达到了预期的教育效果,深化了民族传统,增强了民族意识,提高了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王国领,赵连文.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

[2]栗胜夫.武术在服务国策培育民族精神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J].体育科学,2005()l.

[3]郭建庆.中国文化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4]郭玉成.论中国武术的历史走向[J].体育文化导刊,2007(1).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贡献 篇10

(一)发挥储备吞吐调节作用,切实稳定市场粮价。

加强收购期间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监测,协调解决收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向国家有关部门反馈工作进度和政策建议全面推行“一站式”客户服务,严格执行国家质价政策,重点加强粮食出入库环节管理,严防出现“转圈粮”。继续抓好政策性粮食销售和出库工作,督促承储企业及时履约,严格执行出库规定,严肃处理故意延缓出库等违约行为,切实保障市场供给。与铁路部门密切配合,抓住时机、加快进度,努力完成既定政策性粮食跨省移库计划,进一步改善粮食区域供求状况

(二)积极探索创新,促进种粮农民增收。

以粮食购销和社会化服务为依托,以建立与农民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为纽带,争取政策、加大投入,直属企业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鼓励基层企业探索创新向生产领域延伸的组织运作模式,继续扩大订单农业范围,参与农民合作组织建设,为农民建立稳定的粮食销售渠道,帮助农民防范市场风险利用系统内优势加工企业和产销网络,推进集约经营,促进粮食标准化生产,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切实让农民从价格上升、产品增值中得到更多实惠。在粮价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执行托市收购地区要认真落实国家政策,做到应收尽收,想方设法稳住农产品市场价格;非托市地区要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参与市场收购,压缩中间环节,千方百计帮助农民销售余粮,稳定农民售粮收入

(三)搞活轮换购销,促进粮食流通。

跟踪分析宏观形势和国内外市场变化,强化轮换购销过程管理,及时调整经营策略,适时开展粮油购销监督检查,力争高质量完成2009年轮换计划。树立稳健经营、不赌不贪、薄利多销的经营理念,推动建立以长单贸易为主、现货贸易为辅、长期稳定的购销经营模式,着力控制购销风险

二、强化政策性粮油管理

(一)强化政策性粮油库存管理。

以中央储备粮为重点,完善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中央储备粮管理不松懈、国家临时存储粮管理上水平。规范直属库和子公司的职责,逐步实行专业化、区域化集中管理运作的模式,在直属库继续深入推进包仓管理责任制,夯实储粮管理基础,完善统贷统还直接管理,有条件的分公司要加快推进租库储存,实现直接保管和权责对等。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发挥各方监管合力,确保所有政策性粮食均处于总公司系统严密监控之下。对不同性质的政策性粮食和承储企业,要完善分类监管对各委托收储企业收储的粮食要及时搞好验收,对委托储存企业要密切关注其经营管理,将监管落实到具体仓房和货位,保证粮权不落空,确保不同性质粮食管理规范

(二)抓好粮食质量控制。

积极开展粮源质量调查,对相关卫生指标进行调查摸底。重点把好入库质量关口,把提高一手粮源比例、提高自主轮换比重作为质量控制的必经程序,研究建立更加严格的企业质量标准,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不得验收入库。临时存储粮和托市粮要做到分等、分仓储存。加强粮食储存期间和粮食调动过程中的质量监测,完善质检体系,强化考核管理,切实发挥质量控制作用抓好重点科技项目研究,在绿色储粮新技术集成、粮食干燥新技术装备研发等方面取得新进展。鼓励各分(子)公司、直属企业因地制宜、土洋结合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切实推进储粮科技进步。

(三)抓好安全生产,坚持不懈把安全生产抓实抓细抓好。

落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的要求,健全组织领导,落实规章制度。加强安全应急管理,完善预案,加强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强化隐患排查治理,防范各类安全事故,特别是做好南方地区防汛防台风、东北地区露天储粮防火工作。继续规范仓储作业和外包作业行为,努力实现全年安全生产无重大事故。

三、夯实企业发展基础

(一)完善体系、布局和品种结构。

继续推进国债投资建设粮库上收和整体接管工作,增加垂直体系仓容和管理平台。重点加强库点薄弱的粮食生产区收储体系建设,力争围绕调控需要,逐步增强重点销区和战略要地的储备,合理安排周边地区和物流通道上的储备规模和品种,提高对这些地区的供应保障能力。贴近市场需求,建立与粮食加工流通格局相衔接的储备品种布局,引导粮食合理流向,减少迂回运输,提高流通效率。配合地方政府,探索建立对特大城市群居民口粮消费的加工供应保障体系。

(二)推进产业集群化。

充分发挥现有储运优势,着力提升中部地区和南方地区粮食物流“四散化”比例,加强与铁路部门的联系和沟通,推进铁路大客房工作和战略装车点建设,继续提升总公司在重要物流节点和集散地的集并疏运能力。在油脂油料加工聚集区和产业带,健全中央储备油脂油料储运加工体系,强化中央储备油料经营管理,增强对食用油市场的调控力。加快构建营销平台,提高购销经营质量。坚持“销终端”和“服务加工企业”,形成粮源收纳、物流配送、加工营销相互匹配、协调运作、互为支撑的产业集群,缩短与终端市场的距离,增强市场影响力。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坚持规划先行、充分论证、量力而为,利用目前投资成本较低的时机,加快规划实施,完善布局、优化结构,为进一步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提升服务宏观调控的能力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凡是中央投资补助的项目,要在符合国家有关政策、尊重科学程序、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务必按照国家要求尽快形成有效需求。自筹投资项目也必须符合公司主业范围和发展战略,有利于布局结构优化和产业链条完善。

四、加强制度建设,深化内部改革

(一)深化企业三项制度改革。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和“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选人原则,坚持集体讨论、民主投票的选用方式,培养和选拔干部。继续加大干部轮岗交流的力度,完善交流干部配套管理办法。完善分公司业绩考核办法,研究制定总公司直属子公司的业绩考核办法,细化管理和考核奖惩办法。在公司系统试行工资总额预算管理,提高绩效工资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做到“业绩升、薪酬升,业绩降、薪酬降”。深化直属库内部三项制度改革,进一步调动干部员工积极性。强化对直属库领导人员的考核与奖惩,逐步实现岗位能上能下;以实行市场化用工为目标,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和人员分类管理,逐步实现员工能进能出;以实行员工收入分配与绩效考核挂钩为目标,加大绩效工资在员工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实现收入能增能减。

(二)加强风险管理。

以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为契机,着力以现代管理手段推进管理理念创新。深入挖掘信息化管理潜能,继续完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开展网上监测和分析。探索符合不同业务需求的信息加工和使用方式,创新财务监管、审计监察和业务监督的方式,逐步将风险事后补救转为实时防控,以管理信息化规范业务流程、增强管控能力、辅助经营决策、促进业务发展。进一步健全内控体系,推进子公司和新上收直属库内控建设,组织好年度内控评价工作,增强内控执行力。继续深化全面预算管理,将全面预算管理实施范围延伸到系统内各类型企业。着力加强现金流量管理,强化资金监控和大额现金管理,与银行建立贷款联合监控机制,保障各类资金安全。加快推进资金集中管理,试点网上银行,提高资金融通效率和监管水平。完善财务分析和动态监测,继续推进财务对标工作,建立健全客户信用管理体系,开展财务风险识别与评估。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继续开展整体接管库的财务收支审计。进一步夯实企业法律工作基础,切实有效防范法律风险。扎实推进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培育风险管理文化,推动建立科学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

(三)提高企业运行质量。

以贯彻《企业国有资产法》为契机,推进系统内二级子公司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规范有效的董事会、监事会运行制度。强化产权管理,规范企业并购行为,降低股权投资风险。研究在重要子企业引入经济增加值考核,树立资本成本意识,提高价值创造能力。加强系统内无形资产管理,规范公司商标、字号、标志的使用,防止侵害“中储粮”商誉事件的发生。加强成品粮油加工运输流程管理,完善质量监控体系,确保食品安全。

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做出的战略决策。总公司系统的学习实践活动,要紧紧围绕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围绕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围绕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需要进行。各分(子)公司党组(党委)要根据总公司党组的部署,高度重视,统筹安排、加强领导,组织好学习实践活动。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贡献 篇11

近年来, 辽宁省海监队伍规模不断壮大, 执法装备不断改善, 执法管理日渐规范, 采取日常巡查与专项执法行动相结合的方式, 不断增加检查次数, 规范办案行为, 严格处罚标准, 海监执法威慑力和效果显著。据统计, 2006-2011年, 全省共派出执法人员11万余人次;执法车次2.8万余次, 行程300余万千米;航次6000余次, 航程36万海里;检查项目3.8万余次;已收没罚款5.7亿余元。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 也是海监事业发展的重要一年。结合全省海监工作的实际, 辽宁省总队及时梳理“十二五”开局之年工作新思路, 明确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在各级海监机构的共同努力下, 以执法监察为核心, 以能力建设做支撑, 以宣传工作造声势, 各项工作得到扎实有效的开展, 辽宁海监呈现崭新局面。

一是周密部署, 积极参与, 维权巡航取得新进展。全面实施定期巡航执法制度, 积极推进市、县 (市、区) 海监机构参与维权执法工作, 加强对重点海域的监视监控。组织省总队直属支队以及大连市、丹东市支队适时于辽宁省毗邻海域开展了维权巡航行动, 全年共开展维权巡航35航次、参与执法人员351人次、航程9280海里, 执法船对辽宁省毗邻海域内各类船舶目标观察150艘次, 遵循“宣示主权、体现管辖、维护稳定、确保安全”的原则, 圆满完成预定巡航任务。加强重大任务的专项巡航工作, 强化对海底电缆管道、海洋科学研究及其他涉海项目的巡航执法。2011年7月16-31日“世游赛”期间和8月1-23日“大运会”期间, 省总队大连支队以中国海监1009船为主对烟台至大连海底光缆辽宁段进行巡护, 航时220小时、航程2370海里;同时积极在该海域进行光缆保护宣传、教育, 确保海底光缆安全畅通。

二是突出专项, 强化日常, 行政执法实现新突破。以专项执法行动为着力点, 全面推动日常执法工作的开展。全省各级海监机构共同开展“海盾2011”专项执法行动, 处理“海盾”案件5起、罚款13970万元;共同开展“碧海2011”专项执法行动, 查处“碧海”案件9起、罚款65万元;组织完成定期海岛执法检查, 共检查海岛212个, 发现违法用岛行为4起, 当场制止违法行为3起。针对营口与大连海上交界区域非法采砂现象比较严重的情况, 大连市支队、营口市支队主动出击, 采用灵活多变的执法方式, 积极开展海上巡查行动, 严厉查处非法采砂行为, 全年共查处非法采砂船只18艘、驱逐60余艘、罚款280万元。在开展“海盾”“碧海”等专项执法行动的基础上, 全面推动日常执法, 根据海监执法工作情况, 开展了异地执法试点。以溢油应急处置为着力点, 大力加强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发生后, 按照中国海监总队的要求, 制定执法行动方案并认真落实, 出动人员、执法车辆、船艇对近岸海域进行了严密监视, 密切观察近岸海域油污、海上漂油及陆岸油污登岸情况, 按时上报每日情况, 及时汇报相关工作。以查处大案、要案为着力点, 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用海行为。2011年辽宁省总队直接对4起大案立案处理, 省本级实际收缴罚款总额达1110.1万元, 首次突破千万元, 创省总队建队以来最高, 处罚力度进一步加大, 维护了海监执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三是精心组织, 科学论证, 装备能力得到新加强。根据中国海监总队造船工作会议精神, 辽宁省总队及时召开了海监船技术方案审定会, 完成了船舶初设方案的个性化修改和对主机的选型工作。经过半年时间, 完成大量调研、咨询、论证等前期基础工作, 辽宁省2艘1000吨级海监船已签订建造合同, 完成了阶段任务。大连市支队也完成了600吨、1000吨、1500吨3艘海监船的招标工作, 已进入设备采购阶段。利用国家支持, 积极争取为各级海监机构配备执法装备。国家海洋局、中国海监总队组织的建造执法快艇项目中, 辽宁省建造3艘长19.6米、航速45节的大型海监艇, 省总队已组织人员完成验收工作, 同时又有3艘执法艇列入配备计划。渤海锦州和海洋岛海洋维权执法基地建造工作得到国家的支持, 已完成了项目的申报工作, 第一笔资金已到位, 各项工作正积极推进且进度较快, 得到国家海洋局、中国海监总队领导的肯定。

四是创先争优, 规范管理, 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新提升。扎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的有序开展, 紧密围绕科学发展, 深化主题、创新载体, 将创先争优活动当做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 与中心工作、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在全省海监机构内部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浓厚氛围。大连市支队、营口市支队荣获“北海区2011年度海洋行政执法优秀支队”, 辽宁省在北海区三省一市中获得优秀支队的数量名列第一。认真组织好“规范管理年活动”。“立案报备等三项制度”出台后, 辽宁省总队召开学习宣贯会, 要求全省各级海监机构认真贯彻落实, 进一步规范办案程序, 强化对海监执法工作的监督。同时着手制定了《信息宣传管理 (暂行) 办法》《执法档案管理规定》等文件, 进一步梳理和完善与海监执法、队伍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工作规程和管理办法, 为各项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提供制度保证。开展案卷评查, 规范海洋行政处罚案卷的制作, 加强对海洋行政处罚工作的监督, 盘锦市支队“盘锦港建设有限公司违法实施海洋工程行政处罚案案卷”荣获“北海区海洋行政处罚十佳案卷”。

五是扩编增员, 强化培训, 队伍建设实现新跨越。辽宁省总队机关工作人员进一步增加, 内设机构已构建完成, 分工进一步细化、科学化。市、县海监机构也积极争取扩编提格, 大连市旅顺口区大队升格为副处级, 绥中县大队升格为正科级。全省持有海洋监察证的人员已达502人, 加上船员等, 全省海监队伍已有700人左右。2011年6月, 承办了中国海监北海总队在大连举办的初任海洋执法监察员上岗培训班, 得到北海总队的充分肯定;在11月举行的中国海监第二届体能、礼仪竞赛中, 辽宁省代表队在14个沿海兄弟省 (自治区、直辖市、海区) 海监队伍中取得团体第2名的好成绩, 这是继辽宁省海监队伍上一届取得第六名以来的一次突破。

六是拓宽渠道, 创新方式, 宣传工作取得新效果。以“海洋宣传日”等活动为契机, 通过各类媒体等宣传平台对海洋法律法规、海监执法成果进行有效宣传。坚持及时上报各类新闻稿件, 遇有重大活动及时加大对政策、工作的宣传报道。全年编辑刊物《辽宁海监》杂志四期, 累计文字30万余字。6月8日“全国海洋宣传日”当天, 全省各级海监机构开展了开放海监船引导参观、向市民特别是渔民讲解海洋知识、提供海洋法律法规咨询等一系列宣传活动, 取得了预期效果。

“十一五”期间, 我国海洋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十二五”时期, 海洋事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 发展潜力大, 面临挑战多。维护我国海洋权益、规范海洋开发与利用秩序、促进海洋事业科学发展的海监执法工作, 也得到了国家及各级领导的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2011年9月16日, 辽宁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在全省开展违法违规用海问题检查的通知》, 不仅要求各级海监机构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加大个案处罚力度、确保海洋执法的严肃性, 而且明确要求加强各级海监执法队伍建设、强化和规范机构设置、提高装备水平、确保海监执法能力不断提高。辽宁省陈政高省长作出重要批示。在“十二五”开局之年, 海监执法取得了很大成效, 但多方面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化, 发展空间还很广阔, 海监工作处于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上一篇:小学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下一篇:高职建筑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