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落实(精选12篇)
科学发展观落实 篇1
水是生命之源, 动物、植物、人类的生存都离不开水。水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宝贵财富。
地球上的水通过吸收阳光的能量, 使地球上的气温保持相对稳定。白天, 水吸收阳光的能量, 温度升高;夜里, 水释放能量, 温度降低。这样, 有利于维持适宜动物、植物以及人类生存的气温。
人类利用流水的动力发电, 建立农田水利发电站和自来水发电厂。水成为人类的生活资源, 人们把水制成各种各样的产品 (例如, 自来水、纯净水、饮料、酒等) 。
水文化包括饮水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饮水文化从饮用井水到饮用自来水, 最后发展到饮用纯净水。茶文化、酒文化随着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制作工艺的进步而不断地提高品质。让我们在胡锦涛主席倡导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节约用水、科学用水、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保护共同的地球家园, 使世界水文化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如何科学用水, 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 我们更应该科学用水, 治理好江、河、湖、海、水库, 保护好生态环境, 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下面我们就这些问题提出几点看法。
一、兴修水利, 发展水上航运、水产养殖业, 建设农田水利发电站, 绿化环境, 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二、兴建自来水厂, 与水电站相结合, 形成产业链。
三、江河上游蓄水发电、农田水利发电与自来水发电相结合。自来水的普及可避免由于抽取过量的地下水而引起地层下降。
四、高山蓄水, 兴建自来水发电厂, 同时发展纯净水、啤酒、饮料、食品等相关产业的生产, 形成产业链。
五、修建自来水发电厂或农田水利发电站。在修建之前必须通过地理环境、地质条件的可行性论证, 确实可行后才能开始修建。水利工程要重视防洪、抗旱, 确保一方平安。
六、开发水力发电还要与开发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相结合。
七、水电也是太阳能。不管是农田水利发电, 还是自来水发电, 都是让水从高处往低处流的动能转化成电能的过程。而自然界中的水循环主要依靠阳光的照射、植物叶子的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 把地面上的淡水或海洋里的海水蒸发成水蒸气, 从而把水由低处搬往高处, 形成云、雾, 再通过下雨、下雪、降冰雹等形式返回地面, 这样周而复始, 形成了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在自然界水循环的过程中, 阳光好比是蒸汽机发电系统中烧水的煤, 水轮机好比是蒸汽机, 因此, 水电也是太阳能, 它是由阳光的热能变成流水的动能, 再通过水轮机、发电机把流水的动能转化成电能。
总之, 开发水电要与兴修农田水利以及自来水、纯净水、啤酒、饮料、食品等用水量较多的企业的生产相结合, 避免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注意绿化、美化、保护生态环境, 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科学发展观落实 篇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新农村,说到底要靠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把广大农民群众紧紧凝聚在“两个率先”的旗帜下,推进农村改革的深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近年来,苏北地区各党委狠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但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部分基层党组织吸引力和凝聚力弱化。农民生产经营的相对独立性,经营方式和社会生活的分散性,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农民对党组织的依赖,使农村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明显弱化。农村党组织设置不能适应现代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需要。目前大部分农村党组织设置仍然停留在按地域划分的模式上,党组织的设置形式与经济组织形式不相一致,给党组织和党员的教育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部分村党组织成员的素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适应。有的村长期找不到合适的书记人选,有的村党组织多是一些“守摊型”干部,缺少致富本领,有的村党组织成员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后续力量匮乏。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一些农民党员放松了党性修养,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理想信念动摇,不管“主义”只管利益等。
苏南农村在创造“苏南模式”的同时,也积累了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成功经验。江苏省苏南地区的实践证明,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适应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发展方向,为我们提供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农村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模式,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有力保证。江苏省苏南地区农村各基层党组织主动顺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积极探索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新路子,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动员组织群众、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农村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基层组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体现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与时俱进。
各级党组织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积极探索加强农村社区党的建设的有效途径,不断推进“强基工程”各项任务的落实,为加快实现“两个率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近年来,我省苏南地区各级党组织主动顺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党的建设新路子,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动员组织群众、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农村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基层组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体现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与时俱进。
村级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直接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村党组织书记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执行,影响着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发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正是充分认识到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关键作用,徐州市委作出了全面开展“争当五星村支书、建设和谐新农村”活动的重大决策,并将教育培训作为深入推进“五星”村支书争创活动的一个重要抓手,力争通过系统全面的学习培训,使广大村党组织书记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增强“双带”能力,全力争当“五星”村支书,成为优秀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近年来,江苏省苏南地区各级党组织主动顺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党的建设新路子,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动员组织群众、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农村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基层组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体现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与时俱进。
一、从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社区党的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农村社区党的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保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落到实处的必然选择。从江苏情况看,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省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经济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地区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苏南农村发展出现了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的“三集中”趋势。到2004年底,苏、锡、常城市化率分别达63%、66%、59%。苏南地区正在构筑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建立平等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创造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体制新环境,促进城市的优势生产要素向农村扩散、城市的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的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的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让广大农民共享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带来的成果。
苏中、苏北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农村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小城镇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党组织是农民的主心骨,党员是农村发展的带头人,在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只有大力加强和积极创新农村党建工作,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加快改变传统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篇3
【摘要】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关键在党。要继续推进党的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党
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要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执政理念,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要在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通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要加强和改进党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领导,着力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和务实创新的能力。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按照“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良好环境”的要求,完善党领导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方式,加强和改进党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
二、加强党的先进性
要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科学发展观赋予党的先进性建设新的时代内涵和历史任务,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把先进性建设的要求贯穿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各个方面,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力保障。要通过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把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在善于治国理政上,体现在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民主政治、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先进性建设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三、弘扬求真务实精神
要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鲜明体现了我们党一贯倡导的求真务实精神,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求真务实,就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把握客观真理,坚持和发展科学理论。要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并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准则;正确认识国情,按照国情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开展工作,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依据;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要引导全党同志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四、保持艰苦奋斗作风
艰苦奋斗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一个重要法宝。要牢记“两个务必”,全面落实“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大力提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认真解决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使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始终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做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
如何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 篇4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努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必须始终铭记邓小平同志的谆谆教诲:“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 动摇不得。”
二、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相互促进、内在统一,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 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 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的目标。民主法治, 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 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 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 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 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 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 创造活动得到支持, 创造才能得到发挥, 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 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 社会管理完善, 社会秩序良好, 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就是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 建设良好生态文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必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全面贯彻和体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 是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随着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 我国社会出现了人民内部矛盾多发多样的状况。要正确认识我国社会深刻变革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 提高解决社会矛盾的本领, 找到化解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 形成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的体制机制。
三、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进的成功之路, 是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求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 进一步坚定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 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开放步伐, 为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深化改革, 要紧紧围绕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 并不失时机地努力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
四、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办好中国的事情, 关键在党;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也在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求我们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 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 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落实科学发展观汇报材料 篇5
落实科学发展观现场观摩汇报材料
今年以来,我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年初制定的目标,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注重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全乡经济社会和社会各项事业继续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势头。
一、招商引资富有成效,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今年以来,全乡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亿元,实现产值3.6亿元。财政收入319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75%。新上投资5000万元以上企业3个,全乡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工作有了新的起色和大的突破。
1、新上在建项目进展顺利
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举全乡之力搞招商引资。我们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重新审视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政策优势,明确了把发展木材深加工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有目的地开展招商活动。今年以来通过一系列的招商活动,现已引进福建梅花木业有限公司、福建亿森木业有限公司、北京中林木业有限公司3家木材深加工龙头企业,并已开工建设。其中梅花木业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计划建设12条木材深加工生产线,公司建成投产后,可年生产建筑模板150万张,创利税600万元,增加从业人员300余人。目前该项目已建成两条生产线并投入生产;亿森木业有限公司总投资3000万元,新上10条木材深加工生产线,该公司建成投产后,年生产120万张建筑模板,增加从业人员200余人,可创利税500万元,该项目正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中;中林木业总投资3000万元,计划建设10条木材深加工生产线,目前该企业 厂房、办公室已建设完毕,正在购进设备。另外,我乡新上祥和木业有限公司,总投资1000万元,主要生产细木工板,现已建成投产,公司运转良好。今年上半年,全乡新增板皮加工企业34家,我乡的木材加工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为下一步做大做强木材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2、扩建技改项目有序进行
在加快招商引资步伐的同时,我乡加大对现有项目的扩建技改力度。一是山东大桥涂料有限公司新厂区扩建项目,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新上树脂生产项目,目前新建厂房3000平方米,生产设备已安装调试完毕,正在进行试生产;二是源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二期工程扩建项目,主要生产建筑卡扣及汽车配件,该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目前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已建设完毕;三是梁山久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扩建项目,该项目总投资3600万元,为酶制剂生产项目,目前该工程已建设完毕,运转良好,可年生产酶制剂2000吨,年产值达3000万元。
3、在谈项目稳步进行
一是纺织服装以及制鞋项目,我乡经过多次接洽和商谈,分别与青岛新美服装有限公司、郓城东方纺织有限公司、青岛鑫昌硕鞋业有限公司签订了投资合同。二是木材深加工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由福建蓝天竹业有限公司投资,目前我乡正在积极商谈,争取项目早日落地。
二、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1、“三重”工作进展顺利。
基本农田整理项目有了较大进展。该工程位于黄兴路以西,蒙馆路以北,覆盖耕地2万余亩,涉及28个行政村,总投资3600万元,计划在项目区内新打深机井207眼,并做到井房、机泵相配套。硬化 田间骨干道路48公里,修建桥涵闸596座,铺设低压管道92000米,复垦土地600亩;目前,各标段正抓住雨季来临之前的有利时机,倒排时间表,紧张施工,其中土地平整标段清障工作基本完毕,共完成土层剥离11.9公顷,土方量12.3万立方米,引黄压淤土方13.6万立方米;农用井、管道铺设标段全面铺开,工程队已全部进入工地,可望9月底前全部完成深井工程量;道路工程标段已清除树木6900棵,新修田间路1200米,完成田间路路基7800米。千亿斤粮食增产项目顺利实施。该工程覆盖耕地2万亩,预计投资1300万元,计划在项目区新增打机井200眼,维修机井156眼,机井配套356处,桥涵闸150座,清挖沟渠18公里,田间骨干道路铺设砂石24公里。目前工程正在顺利实施,截至目前已新打机井50眼,清挖渠道3公里,铺设砂石路9公里,修建桥涵62座。通过基本农田整理和千亿斤粮食增产两个项目的实施,将大大改善我乡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达到“旱能浇、涝能排、路好走”的目的,并为下一步土地整体经营打下良好基础。农村六大重点工程成效显著。通过六大重点工程的实施,改善了全乡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体系,提高了农民收入,使农村环境更加整洁优美,农村文明程度全面提升。特别是在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中,我乡先后投入资金200余万元,对蒙馆路大路口段进行了集中整治,在乡驻地附近新建三角花园一处,工程现已完工,标志性建筑物正在建设;在道路两侧安装路灯50杆,使道路得到了美化、亮化。对各村的道路和村内环境进行了彻底清理,粉刷墙壁6万余平方米,栽植绿化苗木4万余棵。购置垃圾清运车一辆,垃圾中转箱2个,修建垃圾池207处,购买垃圾桶400个,并组建了60人的保洁队伍,做到人手一车,清扫工具健全。同时,健全了保洁员工作制度及管理办法,做到了人员到位、责任明确。并建立了环境整治长效机制,逐步将整治转向常态管理,做到集中整治有新变 化,常态管理有新突破,长效管理有新实效。
2、村“两委”换届工作全面完成。
在今年的村“两委”换届中,我乡积极推进合村并点,由原来的44个行政村合并为目前的38个行政村,工作中严格选举程序,各村换届工作平稳有序,顺利完成。新一届村“两委”成员共有149名,比上届减少了35名,两委交叉任职90名,占60%;共选出妇女干部39名,比上届增加29名;高中以上学历占到了村两委成员的73.2%,大专以上学历占到9%;32个村实现了书记主任一人兼,达到84.2%,45岁以下干部占到了36.2%。两委成员中三高三强三满意型人才、经济组织负责人达到113名。经过这次换届选举,换出了新班子、选出了新气象,为我乡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3、社会事业成绩显著。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深入健康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定》,严格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责任管理,把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在春季计划生育集中活动中,我乡共流引产31例,结扎65例,有效遏制了计划生育下滑态势,稳定了农村低生育水平。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上半年,投资5万余元对校园进行绿化美化;投资20余万元,为博文小学、中心小学建设标准化微机室,提高了教育信息化水平;积极筹措资金8万余元,对全乡7处幼儿园进行修缮,并更新了教育教学器材。民政工作卓有成效。全面完成了敬老院扩建工作,今年5月份,我乡投资3.3万元对敬老院内部设施进行改造,并选聘了敬老院服务管理人员,推行标准化管理服务模式。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工作进展顺利,截止目前,6户危房改造户已经全面完成,11户正在建设中。
4、各项惠农工作再上新台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转良好。圆满完成了2011基金收缴工 作,参合农业人口总数为27928人,参合率为98.82%;同时进一步规范了辖区内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行为,提高基金使用率,使参合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进一步缓解。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成绩突出。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乡已参保人数为14581人,累计缴费1772900元,已完成应参保人数的87.3%。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为实现广大农村居民“老有所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5、其他工作成效显著。
晋豫鲁铁路建设项目顺利施工。晋豫鲁铁路工程涉及我乡15个村,占地 680多亩,其中二级火车站规划建设在我乡境内,为保证工程的顺利开展,我们在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协调好施工方和群众的关系,界定好各方的职责和权限,确保群众利益不受损害,目前,铁路建设项目正在顺利施工。秸秆禁烧工作效果突出。在三夏生产期间,积极开展秸秆禁烧工作,全乡无一例焚烧秸秆现象。积极做好公路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严禁在公路上打场晒粮,确保道路安全畅通,取得良好成效。
总之,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乡立足实际,真抓实干,各项工作均取得了一定成绩,全乡呈现出大局稳定、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局面。下步工作中,我乡将继续按照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要求,科学分析我乡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潜力,着力突出创新发展,为取得更大成效、创出大路口建设的新局面而努力。
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海西安全发展 篇6
今年6月是第七个全国“安全生产月”。以“治理隐患,防范事故”为主题的“安全生产月”系列活动正在全省各地扎实有序展开。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安全生产月”系列活动必将进一步推动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年”、“基层基础建设年”和“百日安全督查专项行动”等各项工作的落实,进一步推动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安全知识的普及,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海西安全发展。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省委书记卢展工、省长黄小晶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各级各部门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各项工作。建立了履职报告制度,落实行政“一把手”安全生产责任,以两个主体两个责任制为核心内容的责任体系更加健全;创新安全监管机制,综合监管和行业管理责任更加明确。全省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2007年与2003年相比,全年全省安全生产事故少发生16904起,下降39.4%;事故死亡人数减少1141人,下降21.4%;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46.2%;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死亡率下降35.1%;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下降47.0%;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79.9%,达到全国小煤矿先进水平。今年1-5月,全省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发生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8.5%、8.6%、19.4%,其中煤矿发生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30.0%和35.7%。但是,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有些地方思想认识不到位、责任主体不到位、安全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依然存在,制约着安全生产态势的根本好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推进安全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首先要以人的生命安全为本。人们对生命的关爱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体现,保护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是“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也是安全生产的最终目的。安全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协调发展,推进安全发展,就是要求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必须以安全为基础、为前提、为保障,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和健康为代价。
推进安全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安全发展是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进安全发展要求国民经济以及各行各业、各类生产经营单位的发展都必须自觉遵循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既要以资源、环境能够承载为前提,更要把发展建立在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安全科技不断进步、安全生产状况持续改善、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切实保证的基础上,决不能以损害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代价,换取短期、局部的发展。
推进安全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根本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做到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深化和创新,蕴含着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五个统筹”,必须推进安全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使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适应。
推进安全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安全生产是当前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是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和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实现安全发展,必须贯彻依法治国的方略,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形成规范完善的法治秩序;必须严厉打击无视生命安全、践踏劳动者生命安全和健康权益的非法违法行为,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必须建立安全诚信机制,使安全生产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在全社会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氛围。
安全发展是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安全文化、安全理论的引导,也要有人才技术的支撑,又要有安全体系、管理机制的保障。大量实践证明,没有安全发展,就没有安定的社会秩序,就没有健康的社会环境,就没有稳固的社会发展基础。搞好安全生产,实现安全发展,国家才能富强安宁,百姓才能平安幸福,社会才能和谐安定。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安全发展,必须解决一些关键性问题:一是思想认识问题。必须站在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的高度,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牢固树立经济建设与安全生产同步抓、人的生命价值高于一切、安全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出、抓安全生产也是政绩的思想,克服重经济发展、轻安全生产的错误行为,树立所做工作有利于经济建设发展进步、有利于社会的安定稳定、有利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政绩观。二是机制创新问题。牢牢掌握安全生产主动权,切实探求和把握安全生产的内在规律,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关键在创新机制、体制,努力实现“四个转变”、构建“五个体系”、提高“五种能力”。即:从以行政手段为主向以法制手段为主转变,从阶段性的安全专项整治及突击式、运动式的安全检查向经常性、长期性的规范化、制度化的安全监管转变,从事后查处向事前防范转变,从以控制伤亡事故为主向全面做好职业安全健康工作转变;构建安全生产工作目标责任体系、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安全生产技术和经济政策体系、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企业防范事故和整改隐患的能力,职工识灾、防灾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安全监管部门依法行政、科学行政、民主行政的能力,和谐推进安全与发展的能力。三是工作手段问题。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科技、文化“五种手段”开展工作,促进生产安全,推动安全发展。即:运用行政手段,强化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落实专项整治,严格责任追究,建立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及安全标准等;运用法律手段,完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章,强化行政执法,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市场准入、监管和淘汰机制;运用经济手段,提高具有安全生产保障的企业生产能力,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公共安全重大隐患治理、科研、教育培训、表彰奖励和应急救援保障;运用科技手段,鼓励和引导企业走科技兴安的道路,积极推动企业采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风险评估、安全评价等方法;运用文化手段,建设安全文化,强化全民安全意识,引导和启发全社会重视人的生命价值。
2008年是新一届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全国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年”和我省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年”。我们必须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四谋发展”实践主题,把握“四个重在”实践要领、朝着“四求先行”实践方向、落实“四个关键”实践要求,以认真开展好今年的“安全生产月”活动为契机,切实抓好当前安全生产各项工作。要扎实推进“隐患治理年”工作。按照分级监控治理的原则,落实政府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建立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落实重大事故隐患政府挂牌督办,促进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常态化。要扎实推进“基层基础建设年”工作。不断强化机构队伍建设,延伸安全监管到乡(镇)、村(居),规范行政委托执法,进一步督促企业自主抓好安全生产,推动安全标准化建设,打造本质安全型企业。要扎实推进重点行业专项整治。按照今年的专项整治方案,通过采取联合执法、重点打击、加强监管等措施,促进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要扎实推进百日督查专项行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认真组织综合督查和专项督查,加强效能监察,认真查找问题,消除隐患,促进“隐患治理年”、“基层基础建设年”工作落实,促进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到位,促进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
科学发展观落实 篇7
当前, 团场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增长方式转变不快,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职工增收、团场增效困难增加;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特别是团场改革不够深入, 改革不到位、不彻底、不完善、不配套等问题仍然存在;党的建设有待加强, 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领导能力、工作作风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 等等。
解决这些问题, 归根到底要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通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主动并善于把中央要求和上级党委的决策部署与本单位的实际结合起来, 敢于正视问题, 用于突破发展瓶颈, 奋力开拓发展空间。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领导干部要主动到条件艰苦、环境复杂、矛盾集中的地方去帮助和开展工作, 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
二、在强化宗旨意识、服务职工群众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兵团是履行党和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历史使命的特殊组织, 发挥着“建设大军、中流砥柱、铜墙铁壁”三大作用, 这就要求必须始终把职工群众当作屯垦戍边事业的主力军和根本依靠力量, 坚持发展为了职工群众、发展依靠职工群众、发展成果由职工群众共享。因此, 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宗旨意识, 切实转变作风, 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真心实意地体察民情、体验民生、体会民意, 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从职工群众最关心的事情抓起, 从职工群众看得见的事情做起, 下大力气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多为职工群众办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 坚决纠正少数干部工作方法粗暴、作风不实、办事不公和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 以工作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三、在处置复杂局面、积极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下, 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国际金融危机对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沉着应对, 奋发努力, 危中求机, 切实把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解决发展中困难和矛盾的有力武器, 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当前形势的判断和兵团党委的决策部署上来, 在应对复杂局面、科学判断形势中抓住发展的历史机遇, 扎实做好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的工作, 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到推动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 努力推动兵团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制约兵团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人才问题。一要坚持人才强兵团战略, 充分发挥人才在兵团发展中的最积极的作用。要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 有效盘活人才存量, 抓紧培养和吸引紧缺人才, 依靠人才增强竞争优势, 要把招商引资拓展为招才引智。二要确立人才在兵团经济社会发展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 提升兵团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竞争力。要统筹规划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发展, 把人才发展背上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在经济社会整体发展中优先发展人才, 努力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资本优先积累、人才投入优先保证。三是要坚持重点带动, 统筹做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四是要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和“第一生产力”, 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 把人才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四、在履行使命、维护社会稳定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兵团发挥着确保社会稳定的中流砥柱作用, 任务艰巨, 责任重大。兵团要想发挥着一巨大作用, 自身内部的稳定是前提和基础, 只有兵团自身内部稳定了, 才能在自治区发挥维护稳定的中流砥柱作用。维护自身的稳定是实现兵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兵团各级领导干部要注意认真吸取国内外出现的一些群众性事件的教训, 随时掌握社情民意, 及时发现不稳定隐患和苗头, 千方百计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坚决防止因思想不重视、撒施不到位使个体矛盾演变为群体性事件、小事情酿成大事件。各级领导干部要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能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妥善处理, 将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 居安思危, 认真研究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变化的新特点, 建立和完善重大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 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着力提高应急决策和危机处理能力, 提高协调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
五、在正确处理“三大关系”、发挥“三大作用”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更好地发挥推动改革开放, 促进社会进步的建设大军作用, 更好地发挥增进民族团结、确保社会稳定的中流砥柱作用, 更好地发挥筑固西北边防、维护祖国统一的铜墙铁壁作用, 是兵团的立身之本、兴业之基、力量之源。处理好“三大关系”, 是事关屯垦戍边事业兴衰的重大战略问题。
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农电事业发展 篇8
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 思想深刻。多年来, 国家电网公司正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不断创新发展, 使国家电网成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电压等级最高、技术水平最先进、资源配置能力最强的电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紧密联系农电实际, 我们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 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 强化工作措施, 以安全稳定为前提, 以加快发展为主线, 以队伍建设为保障, 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 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 实现农电事业可持续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从思想上提升认识高度。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现科学发展, 必然要求我们以解放思想为先导,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十八大报告指出,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电, 作为农村重要基础产业和公益性事业, 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物质条件。作为直接服务农村基层的农电企业, 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与使命;要深刻认识到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加强“三农”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 农村经济社会必然快速发展, 农电事业在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的同时, 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在建设坚强电网上下功夫。农村电网是构建坚强电网的基础, 是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建设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坚强农网, 满足农村对电网发展的需求, 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为建设坚强的农村电网提供了重要保证。当前, 农电企业要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的统一部署,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定信心, 攻坚克难, 全面推进农网工程建设。按照“三新”农电发展战略, 落实好工程建设的各项任务, 加强项目建设管理, 明确要求, 规范程序, 落实责任, 严格技术标准和要求, 确保工程质量, 提高工程效益, 努力把农村电网建设成为“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新型电网。
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在加强企业管理上做文章。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 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础。实现科学发展, 要转变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方式方法, 确立起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管理机制。新的发展时期, 农电企业要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的工作思路, 构建科学的管理体制机制, 以建设一流县供电企业为目标, 以专业管理为重点, 继续加强管理, 努力实现农电管理再上新水平。要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树立科学的电网安全观, 以对党和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企业负责、对员工负责的精神, 扎扎实实做好安全工作, 实现安全生产可控、在控、能控。要加强经营管理, 全面贯彻落实新“三个十条”, 建立健全服务联动机制, 细化服务标准, 优化服务手段, 规范服务行为, 提升服务水平, 实现新的飞跃。
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在加强队伍建设上下力气。十八大报告指出, 以人为本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基石。只有深刻理解以人为本, 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 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加强农电队伍建设, 是全面落实“三新”农电发展战略, 提高工作执行力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提升农电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 对开拓农电工作新局面, 促进农电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农电, 推动农电事业迈上新台阶, 需要一支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有能力推动科学发展的党员干部队伍, 需要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管理水平高、思想作风正的农电干部队伍。因此, 要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注重抓好员工培训, 全面提高员工业务技能素质, 实现企业战略、企业目标和员工理想的有机结合, 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和谐发展。作为员工本身, 应深切领会十八大报告的精髓实质, 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八大精神上来, 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履行职责、尽己所能, 全力确保电力安全可靠供应, 为农电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科学发展观落实 篇9
1 921年7月, 在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 其中对“以提高工人的觉悟”为“基本方针”的“工人学校”作了专项规定。1922年7月, 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中, 将“改良教育制度, 实行教育普及”作为“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奋斗的目标”之一。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 形成了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集体智慧结晶——毛泽东思想。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 形成了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要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产生了重大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其中对于教育事业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论断, 是这些重大理论成果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们要遵照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那样,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优先发展教育,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 虽然我们的教育事业已经取得巨大成就, 但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主要问题是: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 但上好学的问题依然突出, 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还不能得到很好满足;教育观念相对落后, 内容方法比较陈旧,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 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 学校办学活力不足, 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 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投入不足, 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我们要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必须着力解决这些问题。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为人民服务, 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 坚持以人为本, 遵循教育规律, 面向社会需求, 优化结构布局,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行业大发展 篇10
一、资产评估行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 行业外部因素
⑴法律制度的缺失与政府部门利益的过度追求。《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颁布最初的十年是我国资产评估发展最为快速的十年。由于国有经济仍然居于国民经济主导地位, 资产评估的业务也主要是国有资产。随着国有企业改革逐步完成, 传统的国有资产评估业务逐步减少, 非公有经济领域的评估逐步兴起并快速发展。可有关部门过分强调注册资产评估师、房地产估价师、土地估价师的差异, 认为虽然注册资产评估师可以评估国有资产里的房产和地产, 但不能够评估非公有经济的房产和地产, 以此限制注册资产评估师的业务范围。这种以行政手段过度追求部门利益的行为导致评估业的不健康发展, 增加了企业的无效经营成本, 背离了资产评估行业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宗旨。
⑵市场化的资产评估与越界的价格鉴证。在2001年国务院清理整顿经济鉴证类中介机构的工作中, 对包括注册资产评估师、房地产估价师、土地估价师以及物价部门的价格鉴证机构进行了清理整顿。明确注册资产评估师、房地产估价师、土地估价师与原挂靠单位脱钩, 改制为独立的中介机构。而价格鉴证部门保留了事业单位编制, 只做涉案物品评估。实际是, 无限扩大业务, 越界进入市场, 利用行政权力, 与已经完全市场化的评估机构争抢业务。
⑶报告使用方的过度价格干预与关注焦点的错位。在国有资产评估业务中, 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是资产评估报告的主要使用方。在资产抵押贷款业务中, 商业银行是资产评估报告主要使用方。理论上, 二者作为评估报告的主要使用方, 并没有承担支付评估报告收费的义务, 其关注的焦点应是资产评估报告的质量, 而不是评估报告的价格。现实中, 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银行都不同程度上干预了资产评估业务的收费。
⑷资产评估业务供给不足与评估业务大量外流并存。如前所述, 由于存在过度干预现象, 资产评估市场分割严重。资产评估机构业务供给不足是一个较为普遍的情况, 但就现有业务范围内, 仍然有大量的资产评估业务流向外省市, 加重了资产评估市场的激烈竞争格局。
2. 行业内部因素
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 资产评估行业内部存在的各种问题也都逐渐暴露出来,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行业内部个体为谋求生存而导致恶性压价竞争。被过分挤压的有限的资产评估市场, 导致了个体资产评估机构为了生存而展开无限的竞争。现行资产评估业务仍然执行的是1992年的收费标准。我国经济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 这一收费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 再加上评估市场不成熟, 资产评估机构还多以降价为竞争手段。恶性压价竞争的结果, 不仅使个体评估机构受到损害, 更为严重的是整个评估行业由于恶性竞争, 不能吸引优秀人才进入行业, 还使部分优秀人才外流, 不仅导致业务质量降低, 还增加了行业的执业风险。
⑵评估行业难以形成规模发展态势。目前资产评估行业的机构规模仍然普遍偏小。2007年, 河北省资产评估业务收入还不到8500万元, 比上年增幅还不到7%。在全省100多家机构中, 2007年业务收入200万元以上的只有10家, 100~200万元的25家, 50~100万元的31家, 50万元以下的50多家, 年收入不足10万元的有4家。就人员规模来讲, 全省10名以上注册资产评估师的机构仅有28家。
⑶行业后备人才储备严重不足。从我省近几年报考注册资产评估师的情况看, 每年报考人员大约只有2600多人, 而参考人员不足报考人员的50%。有的人虽然考取了注册资产评估师资格也不愿进入该行业工作。同时, 由于在我省执业的注册资产评估师的投入与获得回报不成比例, 每年都有部分注册资产评估师转到外地发展。
二、促进资产评估行业健康发展的对策思考
结合行业现实状况, 我们拟从优化外部制度因素、加强政府主管部门监管和行业自律管理三个角度对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⑴加快资产评估行业立法步伐, 从法律高度破解行业发展困局。我们希望通过立法有效解决当前评估行业分割管理的格局。加快建立“大统一、小分管”的行业管理体制。同时也要看到在中国仅靠一部法律解决评估行业所有问题是不可能的, 人大要立法, 国务院要有法规, 部门要有规章, 行业有制度, 从而建立完整的统分结合的法律体系。
⑵创新政府主管部门对行业的管理模式, 为行业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资产评估行业的全面管理, 不仅要重视行业的准入管理, 还要重视对注册资产评估师的执业质量监管和评估市场的开拓和维护。在执业质量监管方面, 要避免搞运动, 要把政府监管常态化, 及时清除资产评估行业的害群之马。实施防伪标识制度, 进一步完善业务报备制度。通过加强事前审查, 来弥补对其事后监管的缺失。在搞好行业监管的同时, 财政部门要努力为资产评估行业开拓新的业务领域, 不断扩大资产评估行业在市场经济中的服务深度和广度。
⑶加大资产评估行业自律管理力度, 主动维护评估市场发展秩序。当前行业内部突出的问题是, 以降低收费为手段的恶性竞争。这种恶性竞争对资产评估行业整体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一方面导致评估机构出现“丰产不丰收”的现象, 另一方面, 可能导致资产评估机构执业质量的下降。长此以往, 进入低收费的恶性循环会使资产评估行业失去对人才的吸引力, 进而导致资产评估行业人才匮乏。解决这个问题要从加强外部协调和加强行业内部自律监管结合起来, 双管齐下。
首先, 资产评估协会要加强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资产管理公司、商业银行等评估报告主要使用方加强协调, 使其关注焦点逐步回归到对评估报告质量上来, 不再以价格高低作为评价资产评估机构优劣的主要标准。
其次, 资产评估协会要切实加强行业自律监管, 对于降低收费的监管可以从狠抓评估业务质量入手, 对于以牺牲业务质量来降低收费标准的评估机构应当予以严厉惩戒, 并记入会员诚信档案, 利用行业自律监管手段逐步规范评估市场秩序。
科学发展观落实 篇11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市场监管取得新进展
近几年来,全省工商机关和广大干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大局。深入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大力推进监管创新,着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监管执法水平,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开展了有益探索。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一)监管理念不断转变。全省工商机关和广大干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从转变观念、规范行为、改进作风、提高效率、优化服务等方面下功夫,把工商管理工作置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思考和落实,不断创新执法监管理念,依法行政、科学管理意识不断增强,传统管理和习惯做法发生较大改变,大局观念、发展观念、服务观念、责任观念进一步强化,依法行政、廉洁从政、文明执法得到进一步增强,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
(二)职能作用日益突出。在履行职能中,坚持对法律负责与对市场主体负责、对消费者负责相统一,坚持市场监管与服务相统一,立足职能,严格依法行政,严明执法纪律,突出重点。深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并加强监管制度、机制的改革、完善和创新,办案数量增加、质量提高,市场监管、行政执法上了一个新台阶。积极支持服务全民创业和富民兴赣、新农村建设、个私经济发展与市场主体培育、商标战略实施、就业再就业,促进了改革发展稳定,服务工作上了一个新水平。
(三)监管制度基本建立。积极创新监管服务制度。制定了推进全民创业、促进富民兴赣等措施,大力推进政务公开、“阳光执法”,实行了“一审一核”制等新举措。建立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监管等制度。以及流通环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商监管、经营者自律、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长效监管体系,拓展12315维权网络,逐步完善红盾护农机制。初步完成金信工程框架建设目标任务,实现省、市、县和基层分局四级联网。提高了监管效能。全面推进工商法治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以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适用规则等为基础的法治工作制度体系,实现以制度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四)队伍素质逐步提高。以提高队伍业务能力素质为重点。注重加强教育培训。提高行政执法能力;注重加强队伍作风建设,树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特别是以贯彻落实中央惩防体系《实施纲要》为主线,抓住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和一线队伍行政执法两个关键,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全面实行基层执法人员向监管服务对象述职述廉及“三公示”等制度,构建和谐工商,进一步提升执行力和公信力,提升工商形象,得到地方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二、对照科学发展观,市场监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对照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全省工商机关还存在不少差距和问题。
(一)思想理念还不相适应。1、思想认识还不深。有的单位和干部仅仅把科学发展观当成一种关于发展的方针和政策,没有上升到工作指导思想和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来认识,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有的不能够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真正内涵,缺乏辩证思维能力,不善于用科学发展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有的受传统体制以及改革发展现状的束缚,不能够用科学发展观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没有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体现到具体实践中。2、法制意识不够强。对工商机关执行的主要法律,如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标法、合同法等中关于保护经营者与消费者合法权益、诚实信用等必须遵守的法律原则,没有深刻的认识,表现在监管执法中不教而诛,注重事后处罚而疏于事前监管。形成执法就是执罚的固定思维模式。3、思维模式比较传统。部分干部习惯于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来抓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监管工作,形成了一切工作听从上级安排的思想惯性和思维惰性,缺乏超前意识。缺乏主动创新精神。不善于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化解矛盾、推动工作:特权思想和“官本位”思想严重,以管人者自居,习惯于“命令-服从”式的管制思维,缺乏服务意识、大局意识。4、思想解放没有到位。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传统思维的束缚,工作指导思想中只求“两个确保”(确保市场不出问题、队伍不出问题),存在安于现状、不愿进取,畏首畏尾、不敢进取,小进即满、不思进取等现象。
(二)管理体制还不相适应。一方面,由于市场监管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和机构,工商部门与质监等执法机构职能重叠,常常出现某些领域交叉执法、重复监管或空白地带。另一方面,自身机构设置不够科学,特别是基层机构按行政区域设置的,不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内部职责不合理,多头办案、多头执法,缺乏统一协调运作机制,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监管要求。
(三)管理方式方法还不相适应。一方面,对如何引导市场主体、行业组织及社会力量参与监管,建立共同维护市场秩序机制重视不够,多从自身条件出发,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较难得到市场各方的认同。另一方面。监管手段科技含量不高,靠人力资源进行市场巡查、监管,粗放型、经验型、随机性管理,难以适应市场发展日益加快、经营行为日趋复杂的形势。“重实体、轻程序”、“程序简化”、“程序缺失”的不良倾向一定程度地存在,监管执法效果有所减弱。单纯追求行政执法处罚,对如何降低管理相对人的经营成本,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的方式方法不多,
(四)队伍素质还不相适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来,我省工商干部队伍素质有较大提升,但仍很不适应。年龄结构老化,全省县级局及基层分局12412名工作人员平均年龄40.5岁,新生力量相对缺乏:文化层次较低,本科以上学历的仅占11.55%,大专学历的占53.58%,中专及以下学历者占34.87%,学历层次偏低,综合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单一,精法律、善监管、会办案、懂信息化的人员所占比例较低。
三、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市场监管的新思路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基本理论,是解决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实现发展、为谁而发展、靠谁而发展等问题的理论。工商机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市场监管,就是要深化和拓展工商管理职能,努力做到“四个统一”。
(一)自觉把促进科学发展作为履行市场监管职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市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配置资
源的基础性作用,涉及面广、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加强市场监管,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条件。工商机关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坚持“四个统一”,树立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强化监管职责和拓展职能空间,创新监管和提高工作水平的过硬本领: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为各类市场主体打造公平竞争的平台,为科学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寓服务于监管之中,使服务发展在更高层次和更深领域上得到体现。
(二)树立现代行政法治理念。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现实的需要、历史的必然。在新形势下。工商机关要更新监管理念,树立“六种观念”(尊崇法律观念、尊重人权观念、行政服务观念、行政公开观念、程序法治观念和接受监督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市场监管工作中,坚持把依法行政作为实施管理和服务创新的根本取向,正确处理合法行政与合理行政的关系、实体与程序的关系、权利与责任的关系,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恪守法治原则,依法办事,实现公平正义。坚持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一律提供平等的行政保护和公共服务,做到:把监管对象当作法律地位平等的“对话者”,尊重其人格,保护其合法权利,坚持文明执法:把监管对象当作民主监管的参与者,确立开放、民主、透明的管理理念,自觉接受其监督,实现规范行政权力与保障公民权利的统一:把监管对象当作履行监管职能的合作者,坚决破除“命令——服从”式的管制思维,坚持严格执法与宣传教育相统一,与监管对象进行充分沟通,积极寻求管理对象的互动合作:把监管对象当作市场秩序的建设者,是市场秩序的“第一责任人”,逐步形成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四位一体的市场监管体系,把市场主体共同建设和维护市场秩序,把他律与自律结合起来,培养和造就合格的市场主体,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违法行为,从而使市场主体发展的代价和市场秩序维护的成本最小化。
(三)构建和谐市场监管机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要目标。工商机关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首先,把握好监管与服务相统一。进一步凸显市场监管的服务性,既维护消费者权益保护,也维护经营者合法权益。促进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和谐;既坚决制止以强化监管为由,人为设置障碍,影响发展,又切实防止在促进发展中放弃监管,在促进科学发展中体现监管,通过加强监管实现科学发展。其次,坚持和谐监管。通过增强人本意识,化解不和谐因素,文明监管、人文监管,建立融洽、和谐的监管关系,促使被监管者主动接受、服从、配合监管,并切实按监管要求规范和约束自己的经营行为,实现双赢。第三。强化规范监管。加强市场监管法制建设,强化对行政执法行为的规范: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监管职能,增强市场监管的执行力,做到有法必依、令行禁止;大力推行“阳光执法”,做到政务公开,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四)创新监管体制机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监管任务日趋繁重。需要重构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机制。一方面,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管理观念,进一步梳理管理职能,找准着力点,转变职能,整合优化力量,理顺职责权限,逐步形成层级分工、各有侧重、相互衔接、合理监管的监管执法体制。另一方面,以“四化”建设为抓手,统筹兼顾,构建长效管理机制,努力实现监管领域由低端向高端延伸,监管方式由粗放向精细转变,监管方法由突击性、专项性治理向日常规范监管转变,监管手段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实现高效、高质、高水平监管。
(五)提高队伍素质。实践科学发展观,人的要素最为重要。当前,要在重新定位职能、科学合理调整机构设置的同时,积极应对队伍建设新变化,深入调研,认真分析新形势,大力加强各级班子建设,不断增强各级班子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树立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建立起“激励有为、淘汰平庸”的考核机制,科学地考核和衡量干部工作实绩,提升队伍执行力、操作力、创新力;教育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建设一支政治上过硬、业务上过硬、作风上过硬“三个过硬”的队伍。
落实科学发展观搞好新农村建设 篇12
一、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
(一) 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
全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继续推进农业“三大经济区”建设, 启动实施“四大工程”, 规划建设了一批优势农产品产业区、产业带和示范基地县, 初步形成了粮经牧加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 实施133.33×104hm2 (2000万亩) 高产稳产旱作农田和133.33×104hm2 (2000万亩) 水浇地建设工程, 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不断提高农业的物质装备水平, 2008年底全省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3.7%, 比2005年提高5.2个百分点。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省龙头企业总数达到3836个, 实现销售收入398亿元, 分别比2005年增长33.7%和39.6%。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2008年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2772家, 居全国第一。2008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596亿元, 比2005年增长23%。全省粮食总产首次连续三年突破百亿公斤, 肉、蛋、奶、蔬菜、水果等其他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
(二)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农民收入连续三年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
深入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 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农业效益不断提高。着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零转移就业培训计划”, 三年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20多万人, 劳务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 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积极壮大县域经济, 重点扶持农村二、三产业发展, 2008年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6416.6亿元, 比2005年增长27.5%, 年均增长8.4%。协调推进新农村建设与特色城镇化进程, 提升了农民就业和增收的空间, 全省城镇化率由2005年38.8%上升到2008年的45.1%。完善和强化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措施, 扩大补贴范围, 提高补贴标准。三年累计对农民的直补资金达到37亿元。2008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097.24元, 比2005年增长41.7%, 年均递增12.3%, 高于“十五”时期年均增速2.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2005年的44.2%下降到2008年39%, 农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三)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农村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
三年全省新改建农村公路 (含巷道) 86892km, 88%的建制村通了油 (水泥) 路, 93%的建制村通了公交客运班车, 分别比2005年提高10个和5个百分点;9000多个村庄的街巷硬化实现了“户户通”, 比2005年增加了5800多个村。村村通电和通电话率达到100%。三年累计解决了6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1%。以沼气为重点的农村新能源累计发展了60多万户。三年累计完成绿化面积86.67×104hm2 (1300余万亩) 。在全省普遍开展以“四化四改”为重点的人居环境治理工程和城乡清洁工程, 35%的农村实现了街巷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路灯亮化, 村容村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四) 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农民
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得到全面加强, 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进度加快, 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全省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05年的7.4年提高到2008年的7.5年。全省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了所有农业县 (市、区) , 90%以上的农村人口参加了合作医疗, 87%的乡镇建起了标准化卫生院, 79%的村建起了标准化卫生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从20.4万人增加到102万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从2005年的120万人增加至2008年的159.6万人。村通广播电视、农家书屋、体育健身等文体事业扎实推进, 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二、做法与经验
近年来, 我省紧密结合实际, 创新思路, 强化措施, 主抓落实, 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亮点纷呈, 创造和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
(一)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着力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
从部署开展新农村建设之初, 我省就十分注重从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 把解决农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突破口和着力点。一方面在全省大力推动产业升级和劳动力转移,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一方面开展以“四化四改”为重点的人居环境建设工程, 以解决群众“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购销难”等民生问题为重点的“五个一工程”, 加快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社保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切实加强和改善农村民生。
(二)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保护力度。
各级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支持保护力度。一是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重点在“多予”上下工夫。利用经济增长较快、财政增收较多的有利时机,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把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 切实加大支农惠农的力度。三年来, 省级财政投入“三农”的资金分别增长41.15%、16.09%和38.19%, 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
(三) 示范带动、重点突破, 大力实施“千村试点、万村推进”工程。
全省按照“试点起步、重点突破、连片建设、整体推进”的思路, 重点部署实施了“千村试点、万村推进”工程。2006年选择了1098个产业上有代表性、类型上有典型性、干群有积极性的村作为试点村, 要求“一年起步, 两年完善, 三年取得明显示范效应”。从2007起, 全省每年确定2000个重点推进村, 通过集中财力、整合资源的方式, 加快建设发展。作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 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全省新农村建设树立了示范典型, 提供了宝贵经验。
(四) 发挥优势、村企共建, 积极开展资源型企业和农村结对帮建工作。
我省坚持从实际出发, 注重发挥省内工矿企业尤其是资源型企业数量多、实力强、发展快的特色和优势, 引导和支持工矿企业特别是资源型企业结对帮扶新农村建设, 逐步摸索出一条机关帮扶、企业帮建、社会支持的新农村建设路径, 成为我省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创举、一大亮点。省里出台专门文件, 召开专题会议, 对全省机关、企业结对帮建新农村工作进行部署, 及时总结了柳林、乡宁、高平等县 (市) 结对帮建的工作经验, 推广了不同帮建模式和类型, 强有力地推动了各地帮建新农村工作的积极开展。目前, 全省机关企业结对帮建村达10242个, 帮建单位累计投入资金64亿元, 其中企业帮建投入40.3亿元, 社会各界帮建新农村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内容越来越丰富、效果越来越明显。
(五) 部门联动、合力协作, 形成齐抓共建的工作格局和良好氛围。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各级有关部门尽职尽责、通力协作, 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形成了部门联动、齐抓共建的工作推进新格局。组织部门积极推进素质提升工程, 加强对县乡干部的培训, 选派两万多名大学生到农村任职, 抽调省直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到各县指导帮助新农村建设工作;宣传部门在加强宣传报道工作、营造新农村建设良好舆论氛围的同时, 组织1000个市级以上文明单位结对帮建1000个新农村;纪检部门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重点, 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廉政监督, 杜绝加重农民负担现象的发生;农、林、中小企业等部门突出生产发展, 积极推进农村经济建设;发改委、财政及交通、教育、卫生、文化、广电等部门积极调整投资结构, 加强农村水、电、路、沼气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加快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省国资委、经委、煤炭厅等单位积极组织相关企业结对帮建新农村, 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强劲的力量;省电力、移动、网通等国有企业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 大力推进农村供电和信息化建设。
三、形势与任务
我省新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 但是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 和农民群众的现实需求相比, 还有很大差距, 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业基础仍然薄弱, 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 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 最需要加快”。我省农业生产条件差, 资源禀赋不足, 抗灾能力弱, 生产水平低, 农产品供给在总量、结构和质量安全方面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社会事业发展不足, 农村民生问题依然突出;农村资源要素外流严重, 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由2005年的3.08∶1扩大到2008年的3.20∶1。
二是从当前的形势看, 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扩散蔓延影响, 我省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企业效益普遍下降, 对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农产品卖难显现、价格下行, 农民工就业困难、返乡增加, 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出口企业发展困难加大, 农村经济增长放缓、社会矛盾增多。资源型企业数量减少、景气下降, 对企业帮建新农村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对策与措施
对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顺应广大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需求, 全省要坚持以新农村建设统领“三农”工作不动摇, 完善思路、强化措施, 继续加大组织领导、政策扶持和工作推动力度,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 以县规划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
今年全省所有的县 (市、区) 都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 统筹配置县域范围内的各种资源, 统筹布局城乡产业、公共事业及基础设施, 衔接相关规划, 完成县域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各县的规划重点是要充分发挥县在城乡一体化中的重要作用, 以村镇体系建设规划为基础, 按照扩张县城、发育集镇、建设中心村的思路, 规划好大县城的核心布局、小城镇的片区布局和中心村的基础布局。按照县域产业发展战略, 规划农村产业布局, 形成城乡互补融合、相互促进的产业格局。完善县域公共事业建设布局, 推进城镇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 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格局。
(二) 以三大示范园区建设为突破, 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始终把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抓好运城、晋中、大同三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通过项目、资金倾斜, 加强科技、信息、市场等社会化服务, 把示范区建成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比较效益、培养新型农民的先导区、核心区, 促进优势农产品布局区域化, 构建优势区域、特色基地、示范园区衔接配套的现代农业产业布局体系。加大力度实施粮食高产创建、规模健康养殖、高效园艺建设和农产品加工增值“四大工程”。抓好玉米、小麦丰产方建设, 采取综合措施挖掘粮食增产潜力, 推进种植业向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和标准化示范果园, 利用3-5年的时间使设施蔬菜发展到6.67×104hm2 (100万亩) , 实现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加大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和养殖场建设力度, 促进饲养方式转变, 加强市场调控和疫病防控, 稳步推进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选择规模较大、成长性好的企业集中力量进行扶持, 引导资源型企业转产农产品加工,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实施“313”龙头企业培育工程,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实施133.33×104hm2 (2000万亩) 高产稳产旱作农田和133.33×104hm2 (2000万亩) 水浇地工程, 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和农田节水改造力度, 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到“十二五”末, 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0亿公斤。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源头治理、全程监管,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抓好以公益性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机构为基础、以专业合作组织为骨干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三) 点抓中心村、面抓全覆盖, 推进新农村建设提档次、上水平。
在工作部署上由注重抓点向点面结合转变, 点抓中心村, 面抓全覆盖。点抓中心村, 就是按照县域村镇布局规划, 每年确定2000个具有一定建设基础、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中心村, 提高补助标准, 加大扶持力度, 培育一村一品主导产业, 支持农民改善居住条件、治理农村人居环境,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推动农村全面发展, 到“十二五”末, 全省80%的中心村产业发展、村容村貌和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根本的改善和提高。面抓全覆盖, 就是抓住扩内需、保增长的机遇, 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 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和通信、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 扩大农村公益事业的覆盖范围, 在今明两年实现“五个全覆盖”的基础上, 再逐步推进农村街巷硬化、清洁能源、垃圾处理、街道照明、网络通信、危房改造、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等八个方面全覆盖, 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 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网络。
(四) 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建设, 强化农村社会管理。
【科学发展观落实】推荐阅读: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05-11
党校落实科学发展观07-03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10-18
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08-22
金融办科学发展观整改落实方案11-05
教师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08-22
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12-19
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07-04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整改落实阶段工作报告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