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县域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转型升级

2024-10-12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县域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转型升级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县域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转型升级 篇1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动县域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转型升级

不断推进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转型升级是贯彻落实

鹤峰县发改局局长

姚宏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鹤峰县是一个面积大县(2872平方公里),又是一个人口小县(22.14万人),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县域经济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 18.2亿元,与 1978年的 5227万元比,翻了 5.04番(每 6年翻一番),平均增长 12.6%,三次产业结构比由 68.0:11.9:20.1调整到 31: 35.7: 33.3,进入工业化初级阶段,国民生产水平、经济结构水平居全州前列。但是,与全省平均比,差距很大:从生产水平看,不到全省的一半(全省 19838元 /人,本县 8229元 /人);从产业结构上看,第一产业比全省高 15.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全省低 8.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全省低 7.2个百分点(2008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为 15.7:43.8:40.5);从增长速度上看,“十一五”前 3年,GDP平均增长 11.5%,比全省平均低 8.9个百分点;从农民人平纯收入上看,2008年全省为 4656元,本县只有 2555元,还是一个经济上的弱县。为了逐步缩小地区差别,尽快实现“小康鹤峰”,有必要深入探讨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转型升级问题。

一、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经济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的影响,二是城乡结构的影响,三是体制结构影响。一般情况下,产业结构的影响以第三产业为核心;城乡结构的影响,以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为核心;体制结构的影响,以私营民营经济的比重为核心。过去,本县经济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关系呈现以下特征:、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总量增长影响很大。产业结构一般要经过第二产业大于第一产业大于第三产业和第三产业大于第二产业大于第一产业两次大的飞跃。本县从 20 02年开始,第二产业增加值超过第一产业,往后的 6年,第二产业的比重从 43.9退到 2008年的 33.6;第一产业从 3 8.4退到 30.8,第三产业由 23.4上升到 33.6。相关分析认为:第三产业的比重每上升 1个百分点,县域生产总值就增长 0.9亿元。值得注意的是:本县经济结构第一次飞跃,是在经济总量很小的情况下发生的飞跃,现阶段全县的经济总量水平(GDP)在全州八县市中最低,2008年比宣恩少 3.3亿,比来凤少 1.4亿,比咸丰少 2.1亿;而本县的国土面积比宣恩、来凤、咸丰分别多 152、1533、342平方公里,一产业的增长空间比较大。第二产业对第一产业低位超越,动量少、贯性小,结构的稳定度低;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主要靠投资增量的拉动,三产业内部缺乏增量支撑。

2、城乡结构变化对经济总量增长影响弱小。城乡收入差距满足由小变大、由大变小、最后趋于平衡的规律。在差距拉大的过程中,对经济总量增长产生正向影响:大量农民工进城参与城市建设,从事城市二、三产业,农村留守劳力的土地资源使用量增加,劳动生产率提高,外出务工收入参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一定区域内越显著,对经济总量增长影响就越大,被称为“城乡二元经济” 或“农村哺育城市”; 在城乡差距缩小的过程中,国家转移支付力度增大,工业谋划农业点面扩宽,土地经营权向能手集中,城市资本投向转向农村,被称为城市返哺农村。2005 年,本县的城乡收入差距系数为 0.23(1-农民人平纯收入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008年为 0.27,“十一五”前 3年,城乡收入差距系数上升了 0、04,基尼系数由 0.39下降到 0.35,进入城乡差别缩小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县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过程中,城市化进程缓慢,2002年为 20.4%,2008年为 25.7%,6年增长 5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低 15个百分点,城镇产业承载力弱,绝大部分农村劳务工流出了境外,进入转型期后,地方财力配套支持力不够,城市经济力量单薄,对县域经济增量影响有限。3、体制结构变化对经济总量增长影响显著。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建立与初级阶段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包括所有制制度、分配制度、民主政治制度等,检验的标准不是框框条条,而是 “三个代表”,是否是科学的发展。改革开放 30年来,本县经济体制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农村,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双层经营制度过渡到全面实行土地租赁制度,1988年县政府出台了《土地租赁经营试行办法》,明确土地由村委会集体所有,由村委会出租,并将承租对象延伸到村外、乡外、县外的社会法人; 1997年县委、县政府又出台了《关于认真做好延长土地承包工作的通知》,2000年在全县范围完成了农村土地二轮承包,2004年取消了“三提五统”,广大农村的管理费用和公益事业发展由国有集体经济承担,为农村私营民营经济的充分发展奠定了长效性基础。在城镇,分两步创造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第一步,1986-1996年 10年期间,实行以租赁承包为主要形式的改革,1988年县政府制定了《深化企业改革、完善企业经营》试行办法、《企业租赁经营试行办法》和《放活科研人员、放活科研机构暂行办法》,逐步取消产品统购、定购、排购制度,逐步取消钢材、化肥等主要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大力推行国有民营、公有私营和租赁经营制度,市场经济得到初步发育。第二步,1997年以后,改革重点转向产权制度和人事制度,将县管国有集体企业资产全部推向市场,与职工解除了劳动合同关系,至 2001年,除中央下伸的国有企业外,在竞争性领域没有一家县属国有企业,县域经济基本实现了民营化。2008年,全县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注册总数发展到 3843户,民营经济从业人员占全县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 90%以上,实现增加值占县域生产总值的 52%,提供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 80%。改革开放以来,鹤峰人民始终保持“开放包容、勤劳朴实、执着追求、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鹤峰精神”,造就了一批企业家和文化名人,有力的推动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体制创新的潜力减弱以后,企业发展的主要形式是技术进步和创新,主要标志是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

二、经济结构与增长方式转型升级的方向和重点。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是动态的,相互作用的。看经济结构是否先进,不能僵硬地看产业结构是否三产业大于 2二产业大于一产业,而是看对经济增长可持续能力,如果不是,就要调整;看城乡结构是否先进,不是简单看城乡收入差别小和基尼系数小,而是看城乡互动对经济总量影响的大小,如果小,就要调整;看体制结构是否先进,不是仅看民营化程度的高低大小,而要更加注重创新能力的持续提高。、内涵和外延增长并举,注重产业整体实力的提高。一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鹤峰处在圈层经济的外缘,国土面积相对较大,农业资源丰富多样,有条件建立你无我有、你有我丰的农业经济优势。今后一个时期,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依托优势,因地制宜,争取建成特色农产品基地 100万亩,达到国土面积的十分之一。其中优质茶叶基地 20万亩;烟叶基地 8万亩;薇菜、魔芋、高山蔬菜等特色蔬菜基地 12万亩;箬叶、油茶、干鲜果及速生丰产林、中药材、香菇等林产品基地 60万亩。加快发展万头养殖小区,形成 35万头猪、4万头牛、16万只山羊、65万只家禽存栏存笼规模,使第一产业的产出总量赶上邻县水平。二是大力发展资源型工业。加快推进江坪河、淋溪河、水口等在建水电工程,招商建设一批规模起点高,技术装备先进的强势企业,深度开发磷、铁、镁及高岭土建筑陶瓷矿产资源和叉溪河、咸盈河、隔子河等水能资源,围绕核心企业如华新水泥、长友公司、八峰药化、桃电公司、翠泉茶业、白果茶厂、骑龙茶业、圣龙公司、龙福茶业、金阳公司、土王酒业、德繁木业、天艺木业、恒龙钒业等发展上下游产业,如包装材料、添加材料、原料基地、矿产开采等,延长产业链,实现节能循环发展。、城镇和乡村文明并举,注重差异化影响力的形成。鹤峰的城乡收入差别较小,基尼系数很低,并不完全是农村发展很快,深层次原因是城镇发展较慢,在往后的发展中要特别注重城乡、区域差异化建设,大力提升现代服务业。把城镇(乡级以上)文明建设的重点放在教育卫生、餐饮酒楼、信息物流、休闲娱乐等服务性产业的提升上,注意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内涵,力争做到没有文化内涵的项目不予建设;把农村文明建设的重点放在环境文明和乡风文明的发展上,大力开展小流域治理、低丘岗地改造、病险水库加固等生态修复和庭院美化、亮化建设,与城镇文明互动、互补、相互吸引,形成城乡文明的差异性。在区域发展战略的选择上,沿省道、县道尤其是重点出入境公路沿线,实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以农田水利、国土整治、道路交通、人居建设为载体,浓缩民族文化、老区文化和自然山水风光,传承鹤峰历史文明;坚持特色化、组织化、一体化的产业发展之路,用现代工业、旅游服务的理念谋划农业,在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立体农业等现代农业领域形成优质高效、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农业板块和现代工业的发展平台以及县域经济的增长极。、多种经济形式并举,注重自主知识产权及产品知名品牌建设。现在多种形式的经济制度基本建立,进入稳定和提高阶段。本阶段一是要认真落实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和政策,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期不变,实行最严格的产权制度、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改革,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二是要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城乡社会服务一体化。三是要完善城乡建设投入机制,按照“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多元投资、市场运作”的思路,本着“谁投资、谁受益、谁担风险”的原则,对于公益性项目,通过向上争取、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及转换投资与消费主体关系等措施,实行统一规划、统筹使用、性质不变、渠道不乱,充分发挥资金的聚集效应。四是要鼓励企业和各类经济实体加强核心竞争力培植,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食品认证,努力加大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创建力度,不断改进增长方式,形成县域经济增长极。

上一篇:精卫填海文言文解析下一篇:麻河镇中学办学达标情况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