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科学发展观

2024-06-20

质量科学发展观(共12篇)

质量科学发展观 篇1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文章论述了企业必须提高对质量管理的认识,将科学发展观和传统质量管理相结合,形成新的质量管理理念,即质量科学发展观,并将其运用到企业的实际生产活动中,以提高产品质量。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质量管理,质量观

众所周知,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在众多企业的质量方针中,都有“质量第一”“质量为本”等口号,然而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很多企业却拿质量开玩笑,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抛于脑后。质量是一切东西的基础,没有质量,品牌、发展、竞争都无从谈起。那么,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冒天下之大不韪,拿质量开玩笑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1 企业高层片面追求利润,片面关注产值

在企业的年度报告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一定是企业产值与利润,而对于“质量第一”“质量为本”的质量指标大多是轻描淡写,甚至只字未提。在互联网上搜索“企业年度报告”后进入相应的子链接中,几乎看不到质量的影子。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些代写“年度总结报告”的网站提供的模板范文中,竟然也把质量指标给忽略了。

在很多企业中,其最高领导往往不是质量管理部门代表,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这些管理者不闻不问质量问题,眼睛只盯住能产生多少利润。当利益和质量冲突的时候,其处理结果可想而知。

2 精神文明建设滞后,质量意识淡薄

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人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这样的人,如果是进入领导行列,其后果将不堪设想。我国有句古训:上梁不正,下梁歪。一个自私的领导,他的团队必将衍生出内部钩心斗角、民不聊生的局面。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使思想觉悟高的员工也会很快被“炒鱿鱼”。特别在一些国有企业当中,这样的现象更为严重。有相当一部分人歪曲了和谐社会的内涵,把作为生命线的质量原则背弃了。反而,那些恪守本职工作,严把质量关的人士则被视为另类和不和谐的人群。

在所有的质量事故中,人为的质量事故超过90%。事实上,有很多的质量问题如稍加注意是可以避免的,但是就是因为总是有一部分人,怀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放任有缺陷的产品流人下一道工序中,从而引发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更有甚者,在操作过程中,偷工减料,企图蒙混过关。

笔者想起一部关于做饭的电视剧里的一句经典台词:在做饭的时候,只要想着吃饭的人微笑的表情就心满意足了。这才是产品质量服务应有的意识与态度。如果我们在做任何事情,都能想着让客户满意,那么我们的企业业绩,将如雨后春笋节节攀升,中华民族也将更加令世界人民钦佩。

3 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够

如前文所述,在很多企业生产行为当中,质量不是放在首位的,企业只会空喊“质量第一”“质量为本”的口号。而在实际生产生活中,质量往往处于让位状态的,甚至出现错位的现象。

在现实生产生活中很多质量问题通过走关系而被掩盖,而个别监督管理机构到企业监督检查只是例行公事,这种现象在一些中小企业当中特别明显。

那么,应如何提高质量管理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应该把科学发展观充分融入质量管理中,让科学发展观与质量管理有机结合,形成一种新的科学管理方法。

质量管理有8项原则:一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二是领导作用;三是全员参与;四是过程方法;五是系统管理;六是持续改进;七是以事实为决策依据;八是互惠的供方关系。科学发展观具体内容包括:①以人为本的发展观;②全面发展观;③协调发展观;④可持续发展观。

由此看来,质量管理和科学发展观有着很深的内在联系。以人为本就是要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同时要注意互惠的供方关系;全面发展就是要求全员参与才能体现出来;协调发展就是要强调领导的作用,领导不关注,工作就无法落到实处;可持续发展,则是涵盖了过程方法、系统管理、持续改进和以事实为依据的决策方法。没有这些统筹方法,就不可能持续发展。可以说,质量管理是科学发展观在质量领域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为质量管理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所以,笔者认为,质量管理应该与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形成新的质量管理理念——质量科学发展观。其内容为:以人为本的质量观;领导带头、全员参与的质量观;实事求是、统筹协调、持续发展的质量观。

3.1 持以人为本的质量观念进行质量管理

一切以人为本,以顾客为本。在企业内部,就是要求以质量工作为关注焦点。如果我们的管理者能够以人为本、将心比心地进行管理,那些骇人听闻的质量事故就不会发生。在全社会、全企业范围内彻底清除“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构建一个“质量管理,人人有责”的环境。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要加强国民质量知识普及,在全社会范围内植入质量意识。“3·15”消费者权益日活动不应该每年才开展一次,应该至少每季度开展一次,让质量意识实实在在地植根于每一个人的心中。

3.2 要树立领导带头、全员参与的质量观

经济的发展不能以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代价,不能片面强调利润。企业的领导者应该关注质量,把质量放在第一位,是质量的第一责任人。领导者以身作则,才能带动全体员工关注质量,提高质量,确确实实把“质量第一”“质量为本”落到实处。

质量是制造出来的,而不是质检员检出来的。因此,应该提高操作者的业务素质。不管在什么情况和条件下,人的因素是第一位,人是管理机器的主体,人决定质量,而非机器决定质量。只有人人参与质量工作,才会生产出好质量的产品。

3.3 要树立实事求是、统筹协调、持续发展的质量观。

相关职能部门应该运用统筹的方法,协调各项工作的发展。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出发点,加大监督力度。要把质量放在首位,要把质量监督确实落到实处,给予相关质量监管职能部门更多的权力,给他们一把“尚方宝剑”。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应该以事实求是的态度实施自己的职责,本着为别人、为自己负责的态度,履行人民赋予的权利。一切以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尊重事实,不断改进,应该实施政务公开,让全体社会、全体员工同时参与质量监督,只有这样,才能让客户买得放心,用得舒心。

综上所述,企业要发展,民族要强盛,必须把质量放在首位,同时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规范我们的质量管理活动,即必须把质量科学发展观贯彻到实际生产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2]朱红根.顶级质量主管[M].中国致公出版社,2007.

[3]菲利浦·克劳士比.质量再免费[M].杨刚,林海,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质量科学发展观 篇2

实现质量新跨越

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学校工作报告

胡修林

各位代表、同志们:

在全国教育战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教育创新、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我校第三届第二次教职工代表大会今天隆重召开了,我谨向大会表示热烈祝贺。

自第三届第一次教代会以来,我校在县教育局和镇教育总支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校教职工的辛勤努力,圆满完成了上届教代会确定的工作任务,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现在,我受校委会委托,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以审议。

一、一年来的工作回顾

一年来,学校各项工作正朝着持续、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辉煌的成绩、闪光的镜头、壮观的场面、良好的声誉构成了学校发展的主色调。再次被县教育局评为“综合办学水平先进单位”;再次荣获县教育局颁发的“教育教学质量优秀奖”、“浠水县民办教育先进单位”。今年录取重点高中129人,升学率达到91.2%。回顾这些辉煌的学校工作成绩,我们深刻认识到:先进的理念,细节的管理,科学的评价是办学质量跨越的有效途径。

(一)树立了先进的理念。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先进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理论即理念,理念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向盘,是明灯,是灵魂。根据当前教育的现状和我校的实际,经过全校广大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先进的理念。

1、德高为范的教育理念。

实践证明:学生不爱这个老师,这个老师是教不好书的。古人说得好“德高为范”,“德”就是职业道德,是爱心。用爱心为学生示范,用爱心感染学生,用爱心激励学生,你才成为“德高为范”的好老师。为此,我校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不断教育老师们带着爱心去教书。在学校校门口张贴了“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的宣传标语,提醒老师们换位思考,用真心、真情、真爱教书育人,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努力展现自己的魅力,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才会喜欢你这个人,才会喜欢你这一科,喜欢你的讲课,才会提高你这一科的教学质量。还利用暑期教师集训,组织全校教职工认真学习《教师法》《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以及相关的理论和典型,提高了老师们认识,真正体会到教书育人的真谛。

二是努力教育学生爱祖国、爱学校、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学校利用大会、班会等形式规范学生的行为,利用文化课的渗透矫正学生的行为,利用操行等级评定评价学生的行为。这样,师生上下共同营造了爱的氛围。

2、学高为师的教学理念。

要知道,光有爱心还远远不够,古人还有一句“学高为师”,学校是知识的殿堂,学生来到学校是为了学习,老师就必须教给学生知识,怎么教?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必须要有一桶水。“一桶水”对大家来说可能有吧,但怎么倒满这“一碗水”呢?大家未必会。这就是教书育人的能力。这些从书本上学不到的,只有从实践中得到,从老师们相互学习中得到。一年来,为了提高这种能力,学校开展了“问题即课题,教学即教研”的校本教研活动。今年年初,召开了教师动员大会,提高了老师们的认识;接着成立了由我负责、学校领导干部以及教研组长的教研小组,在上学期特别是下学期各教研组开展了活动,总结了成绩,也找出了问题,极大地提高了老师们的业务素质。

(二)做好了细节的管理

学校的管理工作是全方位的,在这里,我要重点总结教学管理工作。大家都知道:质量是立校之本。我校之所以有了今天的成就就在于质量。大家都清楚记得我校以前的状况,规模不大不显眼的农村初中,教师待遇和其他学校没有两样。但有了质量后,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质量吸引了家长,质量引起了良好的效应,质量使我校无论是硬件、软件还是教师的待遇都发生了变化。

但是,在高兴之余大家要清醒地认识到,那些已经成为过去,随着形势的变化,全县许多学校在崛起,他们学习了我们的许多做法,教学质量在提升。如果我们还停留在原地吃老本的话,那么终将要落后。怎么办?

关键做好细节的管理。做好细节的管理,就必须从教学常规细处入手,因为细节决定命运。别人有的我们有,别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一年来,我校从下几个方面做好了细节管理工作。

第一,先计划后检查。为了使教学工作有条不紊,按时完成新课标规定的教学任务,学期初各学科根据班级和学科特点都制订了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特别是在此基础上,每周星期一各教研组根据本周教学任务、上周的教学反馈制订出本周的教学工作计划。各教研组不仅制订了详细的周计划,还将每周的教学任务分解到了每一天,计划到了每一课时。同时,每月进行了一次月考,检查老师和学生教与学的情况,总结成绩,找出问题,为下月制定计划和教学提供依据。

第二,先做题后备课。备课之前老师们先做了本节课练习题,这些练习题既是与本教学内容有关的,还有更深更宽的一些内容,目的是增强了老师的知识储备把握教材的能力。只有先做好了几本练习,才能备好课标、备好教材、备好学生、备好练习。备课当然要检查,但学校检查的重点是看老师们在教材上的圈圈点点或批注;备学生则检查问题的设计、课堂练习的设计,是否照顾了学生的不同层次;备练习检查的重点,是老师们做了多少练习。只有“教师走进题海,学生才能走出题海”。

第三,先示范后上课。教无定法,但目的是一样的,就是讲一节课你让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学会了什么,不是眼花缭乱,花里胡哨,而是实实在在的过程,这就是常规课。各教研组都在各学科上每一单元课程时,选出了经验丰富的老师做示范。然后让老师们讨论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上课。并组织了老师们相互听课,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第四,先批改后总结。学生的练习和试卷,老师们做到按时批改、及时纠错,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尽量面批面改。通过作业和试卷的批改,总结了成绩,找出了不足,写好了教学反思。

(三)实施了科学的评价办法。科学而全面的评价教师和学生,是解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由被动变为主动有效方法。

1、科学评价教师。学校在对教师的评价上主要突出在:一是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如制订了《教师考勤制度》、《绩效工资发放制度》等,对教师的评价不仅关注当前表现,还要关注未来发展。二是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如制订了《“六认真”检查制度》、《教师考评制度》等,“六认真”我校

每周检查一次,既抓住了教学环节的落实,同时也成为最终考评教师的重要依据。三是学生、家长评价与领导小组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是因为学生对教师的言谈举止、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学技能以及其它方面都比较了解,让他们参与评价,有助于教师改进工作,有助于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

2、科学评价学生。教师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进步,承认学生学习的个别差异,用正面教育发现和鼓励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通过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学习态度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和鼓励。只有教师正确的评价,使学生心情愉悦,才会激起学生自我评价的愿望,从而自主学习。

一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充满了真情,富于激励。只有师生心灵相通,使学生充满了自信,调动起学习的热情,才能不断反思与调整自己的学习心态和方法。例如有一次我到教师办公室,随手翻开一个学生练习本,看到上面教师用红笔写着:小伙子,你真棒,你是怎么做到的?这样肯定鼓励的评语。

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学习给予了正确、公平、客观的评价,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会按老师的评价方式去评价自己和对待他人。

三是老师们正确的、激励性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上进心,尤其对后进生来说,激励性的评价可帮助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从而唤起乘胜前进的自信心。例如,很多班级利用“红旗评星表”对在学习中提出有独特创意的问题或其它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奖励一面小红旗。实施“红旗评星表”唤起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养成“我要学”的自觉性。

四是让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努力倡导科学管理,精细管理,文化管理。在学生品德培养中,更注重了点点滴滴行为习惯的养成。

现在,全校23548平方米的面积,平时几乎看不到一片纸屑,全校1600多名学生,熄灯5分钟后全校做到鸦雀无声;在学生综合评价中,更注重日常学生成长记录,在考试中,更注重平时检测的质量分析;让学生的生命价值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升华。

二、今后几年的工作目标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我们满怀自豪,展望未来, 我们任重道远。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学校面临的困难将越来越多:如学校发展与办学经费异常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办学压力和竞争越来越大,广大教师的教育倦怠问题越来越突显;我们还将面临教学质量如何进一步提升、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有机融合、办学规模和办学模式多样化探索等等难题,我们唯有迎难而上,加强内部管理,强化品牌意识,优化办学环境,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层次,别无选择。今后,我们将坚持“求精、务实、提质、增效”的八字方针,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实施五大工程

1、形象工程:进一步强化精品意识,深化全校师生对校园文化内涵的理解,使我校的校训、办学理念、学习观念、人格塑造等融入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进一步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工作,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加强校园管理,做好校园绿化的调整、补充工作。

2、安全工程: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和安全大于天的思想,从细微处着眼,从最小事做起,努力创建平安校园。重点做好食品、消防、建筑、交通、体育课及课外活动等安全工作。进一步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和安全自查范围,建立安全工作网络,明确职责,责任到人,层层落实。加强消防、建筑、交通、体育课及课外活动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3、凝聚力工程:继续做好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质量的提升和宣传工作,使每位师生体会到作为兰溪中学一员的荣誉和自豪。坚持重大节日集体活动、特困帮助传统,经常性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校园生活。重视团队精神培养。继续改善教师的办公条件,及时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4、名师工程: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切实做好优秀教师的培训、培养工作。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广大教师参加县级以上的名师、教坛新秀、优质课评比。实施校内名师工程,评选功勋教师、骨干教师、教坛新人、学生最欢迎的老师。

5、质量工程:质量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学校要在增强质量意识、强化质量管理、完善奖惩制度上做好文章。中考成绩要有新突破,统考合格率、优秀率要持续攀升,学科竞赛获县市级以上奖励人数要有较大增加;提高德育工作成效,确保学生违纪率低于1%,违法犯罪率为零,学生无因心理健康问题而休学;建立快速及时服务机制,提升后勤服务质量;学校基本建设、基础设施添置多方征求意见,三思而后行,力争多出精品。

(二)创建特色校园

1、创建学习型校园:认真贯彻落实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有计划地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理论,学习技术,学习经验,并有机地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不断进取,不断创新。初步形成工作学习化,学习生活化,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

2、创建规范化校园:进一步完善制度,科学分工,合理规划。重点完善《考勤制度》、《教师评估细则》、《职工评估细则》、《教科研奖励制度》、《绩效工资发放方案》等重要规章制度,努力使学校管理制度科学化,管理水平艺术化、工作安排规范化,工作程序系列化。

3、创建人文校园: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根据“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办学理念,再次重新定位师生关系,改变教育方式与方法,努力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做到“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满足师生提出的合理化需求。整理建校以来的办学思想、学校文化。

4、创建数字化校园:建成高标准的信息技术中心,配备大容量资源管理器、网管服务器;网络终端遍布全校各个办公室及教室,办公室配微机,教室配机顶盒,充分利用现有的电视机进行教学;争取实现教职工全部使用计算机办公;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等各类功能教室及其配置达到省级一类标准;加强全员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广大教师运用现代技术办公的能力,逐步实现办公无纸化、公告发布电子化、日常管理微机化。

5、创建民主化校园:充分发挥党支部、工会的管理和监督职能,定期开好教代会;重要规章制度要广泛发动全校师生参与制定,重大事件由教代会代表集体决策;进一步发挥学校财务会审小组的作用,对学校财务进行监督检查;做好校务公开工作。

质量科学发展观 篇3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教育观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01—0179—02

教学工作是我们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高校发展的永恒主题。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新时期加强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建设、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重要举措。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要求,为了扎实有效的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 我们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自觉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教学工作动力,并落实到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上来,真正做到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和发展规律,建设学校,办好学校,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通过几年来的工作思考和理论探索,现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方面,谈谈几点体会: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水平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因此,我们要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质量工程”是国家以建设项目的形式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举措,项目本身反映了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蕴含着新的教育理念,它不仅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宏观上的指导意义,对高校发展也有具体的指导作用。高校推进“质量工程”建设时,必须要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转变教育观念,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水平。首先,把握学校的办学定位,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围绕学校建设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牢固树立本科生教育的基础地位,坚持人才培养以学生为本,教学工作以教师为本的工作思路。其次,“质量工程”的实施,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学科专业发展的水平及其本校实际情况,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一般,防止“马太效应”。再次,树立现代人才质量观,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基础,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最后,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服务意识,端正服务态度,努力为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把“质量工程”与教学的日常管理结合起来,把“质量工程”与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结合起来,使“质量工程”项目始终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促进学校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注重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加强专业建设,打造专业品牌,是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所在。学校的专业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要求,以满足学生充分就业为目标,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以重点学科和优势专业为支撑,以品牌特色专业为龙头,辐射、带动专业布局与结构的整体优化,促进各类专业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专业建设的质量、水平和效益,逐步形成1~3个学科渗透、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特色鲜明的专业群。首先,建立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就业状况的数据库,并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模、变化趋势和供求状况,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其次,要不断更新专业设置,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注重改造传统专业,拓宽专业适应性,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不同人才的需求,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活力、增后劲。然后,强化品牌、特色意识,建立品牌、特色专业培育制度,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建设一批在省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品牌、特色专业。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发展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辩证论,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是高等学校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份,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也是确保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课程建设的好坏,教材质量的优劣不仅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甚至直接关系到学校所培养人才的质量。我们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和教材不仅代表了学生的根本利益,而且,也能够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并应用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首先,课程建设要适应学校培养目标的需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重点抓好精品课程建设,有计划、有目标地建设成一批辐射性强、影响力大的精品课程,不断改进、丰富和发展课程建设成果,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其次,根据现代医学教育的特点,开展教材建设与管理科学研究与实践,科学、系统的构建一体化教材建设与管理模式,促使优质教材进入课堂,提高教材的使用效果,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然后,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和管理平台;构建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支持的服务体系,真正实现网络化教学,信息化办公,人性化管理。

四、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展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三十年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外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旋律,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一个民族要振兴离不开发展,一个国家要富强也离不开发展,要发展就要有改革创新,因此,科学发展观同时也是科学的改革观。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开展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是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遵循医学教育的规律,以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线,以第一、第二课堂为支撑,围绕基础、应用、创新三个实践教学层次,建立起与理论教学联系紧密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重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建立起设备先进、环境优良的一流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学生实践提供优质的服务。其次,广泛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探索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创新性科学研究的锻炼,着力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然后,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重点加强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努力形成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满足国家对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五、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和教师队伍

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要实现这一个目标,必须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同样,教学质量工程的实施,也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和教师队伍。“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大师何以谓之?我以为除了高深的学术造诣,更要具有高尚的师德。”教学团队是以教书育人为共同的远景目标,为完成某个教学目标而明确分工协作、相互承担责任的少数知识技能互补的个体所组成的团队。高效的教学团队和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可以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提高教学水平,确保教学质量,为学校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要建立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和教师队伍: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按照人才价值与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工资报酬率,形成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真正做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待遇。其次,积极探索并建立教学团队运行机制、监督约束机制等方面的运行和管理模式,努力打造高水平的教学团队。第三,建立和完善人才评价机制,运用现代人才测评技术,提高测评水平;同时,建立规范有效的人才激励制度,形成以政府激励为导向、用人单位激励为主体、社会力量激励为补充的人才激励机制。第四,要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工作环境。

总之,教学质量工程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工作任务,我们只有毫不松懈地坚持学习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自觉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上来,才能使教学质量工程上台阶、出效益,才能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跨跃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论科学发展观[z].摘自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所做的题为《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重要讲话.

[2]温家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N].人民日报,2004-03-01.

[3]凌湄,刘晓音.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提出、丰富和发展[J].经济论坛,2004,(13).

[4]丹尼斯·米都斯.增长的极限[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质量科学发展观 篇4

1 把握科学发展观,推进质量监督工作

当前,质监工作正面临着深刻的变化,管理范围和职能、管理方式和体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如何在促进经济和社会、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中谋求更大的作为,需要在认识和行动上解决好以下问题。

1.1 全面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

1)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但其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首先,以人的实践为本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所在和根本出发点。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发展可分为:施工单位质量检查负责制度的形成、单一政府监督负责制度的形成、参建单位负责政府监督备案制度的形成三个阶段,质量监督体制、机制与监督方式的演变,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的实践为本、为出发点的思想。科学发展观离不开人的实践,人的实践贯穿于科学发展的始终。其次,把握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才为本,质量监督是宏观管理监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规范与设计文件科学地对建筑产品质量进行检验和评价。因此对质监机构监督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要保证公正执法,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就要提高人的素质,依靠人才,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本、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科学人才观,培养、吸引、用好人才,发挥人才作用,促进人才健康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所在。再次,强调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本。质监工作一方面体现行政执法,一方面体现为民服务,二者是协调统一,不可分割的。只有群众的利益得到了根本的保障,我们的工作才算尽职。所以说:“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仅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针,要维护、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诚心诚意为人民办实事,把好工程质量的最后一道关,这才是我们工作的真正落脚点。

2)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意义。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四方面是统一不可分割的,它们之间是以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围绕这个核心来展开其全面性,把握好协调性,保证可持续性。社会发展要以人为本,社会发展最终是为了人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前,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应从实施好“五个统筹”入手,统筹好、协调好、发展好各方面的人的利益关系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在目前质监实践中,要协调处理好包括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勘察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检测单位等参建各方的利益和关系,保证质量监督的不断完善,促进工程质量稳步提高。

1.2 正确定位质监工作在科学发展中的地位作用

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质监工作,必须转换理念,改变思维,调整角色,重新确立质监工作的目标定位。首先在指导思想上要明确四点,即:质量监督工作必不可少,工程质量监督要实行全面监督、全过程监督、综合执法监督、验收监督;建设工程实行全面的强制监督;政府是依法监督的行政责任主体;质量监督实现从单一实物质量监督向参建各方质量行为监督延伸。其次,工作重心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从事后监督转为源头管理。工作重点致力于规范建筑市场,规范参建各方质量行为,提高工程质量,拓展企业发展空间,提高企业竞争力。在职能上要做到一方面坚持以质为本,依法行政,实行监督与管理的有机互动,另一方面从提高人的素质入手,加强管理,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坚持以民为本,以群众利益为本。

1.3 强化自身建设,实现质监工作新跨越

当前,我市的城乡建设正处于一个上升阶段,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很多,因此质监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自身建设,努力实现质监工作新跨越,配合市建设工作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1)要完善管理体制,转变行政职能。按照《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质监工作导则》的有关规定,质监行政职能要转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原有的工程质量监督方式与运作方法出现了许多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客观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首先,社会过于依赖工程质量监督核验,客观上把政府视作了工程质量的责任者。所以往往一些工程在交付使用后出现了质量问题,产生了投诉,矛盾集中在质监站,而参建的各方反而“袖手旁观”,颠倒了市场经济中产品的制造者对产品直接负责的规律。其次,原有的基础、主体、竣工验收“三步到位”的监督运作方式与政府管理机制改革不和谐。政府体制改革正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进行转变。质监的运作方式不改变,宏观上造成了与政府管理体制和方式相矛盾与不和谐。第三,单一的实体质量监督无法实现政府对建筑市场参与各方质量责任行为的全面监控。第四,质监机构经过发展,代表政府监督的职能与地位要提升,所以要用科学发展观重新认识质监机构发展的含义,转变职能,把质量监督从实体质量向行为质量转变,把微观质量监控向宏观质量监控转变,确保政府监督的有效性。

2)改变技术结构布局,增加检测技术含金量。职能的转变,带动结构的转变,质监从过去“保姆型”“运动员型”转向“裁判型”。工作性质、工作重点发生了转变,机构要随之转变,由侧重现场实体转向侧重参建各方的质量行为,增加现场实体质量、结构性能与使用功能方面的检测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用新技术新设备代替以往手摸、眼看、小锤敲等传统落后的检测手段,提高质量检测含金量。

3)要强化队伍建设,围绕建立服务型执法体系的目标,健全三种机制:a.健全执法责任制,受监工程分区域、分地段落实到具体个人(或小组),谁监督谁负责,从建筑工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重点部位把关。从地基基础、工程主体,结构使用性能与安全性能各个环节把关,从源头上控制质量,把质量事故与质量通病消灭在萌芽之中。b.建立健全竞争机制,打破职务终身制,建立质量责任档案,对在职人员进行定期不定期考试与考核,做到培养好、用好各种人才,发挥人们的潜能,把工作做得更出色。c.健全不良记录档案,对建筑工程的三个阶段,对参建各方质量行为进行考核并上网定期公布,督促和促进参建各方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规范建筑市场、稳步提高工程质量。

2结语

科学发展观是矗立在我们前进道路上的新标杆,我们要以务实的精神,以新的思路,与时俱进,用新的监督模式,将质监工作做得更好,打造政府监督的质监强力武器。

参考文献

质量科学发展观 篇5

科学发展观,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和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税务部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要充分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做好纳税服务的根源,以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为主题,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以纳税人满意为目标,以信息科技手段为依托,全面推动纳税服务新发展,为纳税人提供便捷、高效、公正、周到的纳税服务。

一、科学发展观是优化纳税服务的理念基础

思想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推动纳税服务新发展,就要按照有利于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有利于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有利于降低纳税人成本为出发点,实现由传统的管理主导型向现代的税收服务型转变,在思想观念上牢固树立五个新理念。

(一)纳税人至上的理念。要以纳税人为关注焦点,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把尊重纳税人、理解纳税人、信任纳税人、方便纳税人作为纳税服务的基本原则,在工作中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将服务寓于管理之中;在 1 制定管理制度、设置管理流程、提供纳税方式时都要设身处地为纳税人着想,彰显纳税人的主体地位。

(二)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理念。《税收征管法》明确了征纳双方平等的法律地位,规定了征纳双方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在税收法律关系中,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密不可分、相辅相承。保障纳税人依法行使权利、全面履行义务,不仅需要重视纳税人的权利与义务,还需要规范征税主体的权力与义务。因为纳税人权利的实现需要征税机关履行义务作保障,而纳税人履行义务则是征税机关行使权力,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的必然要求。因此,税务机关和工作人员要实现由执法+管理的强势角色向执法+服务的平等角色转变,要依法诚信征税,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纳税人要依法诚信纳税,切实履行义务,实现管理与服务的良性互动,营造平等和谐的征纳关系。

(三)公正、公开和文明执法是最佳服务的理念。依法治税与纳税服务相辅相成,税务机关公正、公开和文明执法是纳税服务的核心,创造公平的税收环境,是对纳税人最根本的服务。随着纳税人民主、法制意识逐渐增强和政府政务公开条例的施行,对依法规范税务执法行为、保障纳税人知情权和合法权益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特别是对税款核定、税收优惠、涉税处罚等纳税人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纳税人普遍希望征纳信息的对称。税务机关要在严格执法中优化服务,以优质服务促进文明执法,努力成为纳税人权益的维护者,国家税法的忠诚执行者。

(四)科技服务的理念。随着信息化和网络技术在税务工作中的普及应用,纳税服务正从传统的“点对点”、“面对面”的单一方式的服务过渡到网络化的多元化的全方位的服务方式转变。就是要求税务机关以信息化为依托,按照便捷、高效、安全的原则,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改进纳税服务手段和方式,提高纳税服务的科技含量,通过服务手段和方式的创新,降低纳税成本,为纳税人提供高效能的服务。

(五)纳税人正当需求应予满足的理念。纳税人对税务部门的第一需求首先是效率,其次是规范,接下来是公开,最后才是尊重,很多纳税人甚至表示“宁要高效率的黑脸,也不要低效率的笑脸”。满足纳税人的正当需求,方便纳税人依法及时足额纳税,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是税务机关的应尽义务。通过规范的普遍性服务和满足纳税人不同需求的个性化服务,提高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意识和税法遵从度,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由于纳税人的需求千差万别、对税法遵从度也各不相同,如果纳税服务仅限于按照统一服务规范提供的普遍服务,不考虑不同纳税人的特殊情况,既不利于税务机关合理配置征管资源和进行税源监控分析,也不能满足不同纳税人的特殊需要。所以对不同纳税群体应采取多样化的服务手段和方式,比如对涉及税收业务复杂的纳税人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把税收政策及时的宣传、透彻的解释;对用票量偏大的纳税人我们应该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对税收贡献大、纳税信用等级高的重点税源纳税人我们应该提供VIP式服务,开辟绿色通道。

二、科学发展观是衡量纳税服务水平高低的准则 纳税服务质量的好坏,服务水平的高低,关键是看纳税服务是否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否达到以下三个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在纳税服务上就是关注纳税人、服务纳税人、保障纳税人合法权益。没有纳税人,政府也就失去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而“服务”之于税收工作而言,就是平等税收征纳关系,在合法的前提下,满足纳税人的正当合法需求,真正把服务理念深植于心、体现于行,对内加强队伍建设,对外提高纳税服务能力,加快由“执法+管理”向“平等+服务”的角色转换进程,积极主动地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低成本的服务。这应是纳税服务工作最根本的支撑点或基石。

(二)实现全方位的纳税服务。纳税服务是税务机关法定职责和义务,纳税服务贯穿于税收工作全过程,体现到税收法制建设、税收征收管理、税务机关职能转换、税收信息化建设、部门形象建设、和谐税收建设、干部的素质与作风建设等各个方面。顺应时代要求,自觉地把纳税服务贯彻到税收工作的各个方面、整个过程、每个细节,使纳税人得到良好的服务,才有可能理解、支持税收工作,才能不断提高税收的遵从度。同时,提高税收服务的满意度与服务提供形式的多样化是分不开的,纳税人特性的不同使纳税人对服务消费的偏好在时间和空间上各不相同,按照“便利原则”的要求,以纳税人的特点和需求洞察为主导,为纳税人提供针对性的、交互式、有效的、及时的纳税服务,针对不同纳税人提供共性化服务和个性化服务,纳税人在消费之前能够根据自己的偏好对服务进行选择,并获得 4 满足需要的服务,是使不同纳税人获得一致满意程度的重要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所有纳税人感到满意。

(三)统筹兼顾,处理好管理和服务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做好税收服务,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这个观念的核心就是要从纳税人的角色考虑问题,满足合理需求。对税务机关而言,在实际工作中,要按照《征管法》要求在落实税收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中,做好纳税服务工作。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税收服务观,把纳税人既作为管理对象又要作为服务对象,要把握好管理与服务的结合点,把工作的主导方向在由以满足自身的征税管理需求为主向以服务纳税人的纳税需求为主转变工程中必须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既作好管理工作又要作好服务工作。在税收制度的制定、管理流程的设置和纳税方式的提供方面,相信纳税人,尊重纳税人,在管理过程中充分体现纳税人权利和尊严,切实维护纳税人权益,以优质的税收服务引导纳税人提高税法遵从的意识,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使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

三、优化纳税服务质量必须建立纳税服务新机制

完善的服务制度是优质高效服务的重要保证。推动纳税服务新发展,就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创新和完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纳税服务新机制,实现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的转变,实现纳税服务的规范化运作。

(一)创新组织管理体制。日前,国家税务总局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将纳税服务处从征管司分离出来,专门成立纳税服务司,整合归并相应司局的纳税服务职能,表明了总局党组对纳税 服务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出税收管理从管制向服务的转型,标志着纳税服务工作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省级以下税务机关也应自上而下逐级建立纳税服务专门机构,将各种服务渠道集成在一个平台上,使之成为促进征纳关系和谐发展的枢纽,为纳税服务的科学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二)完善岗责服务体系。要按照定责、定岗、权责明确的原则,理顺税收管理服务体系。税收的管理和服务是有机统一的,每个岗位都有服务职能,只是岗位不同,纳税服务工作的内容和方式有所不同,有的是面对面的直接服务,有的是间接服务,有的侧重宏观,有的侧重具体而已。所以,要将税收服务的职责和要求细化到税收工作的各个环节,明确和完善岗责服务体系,发挥各岗位的整体合力,促使纳税服务向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转变,为纳税人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三)健全纳税服务制度。落实好政务信息公开制度。按照公开是常规,不公开是例外的原则,及时将允许公开的税收法律法规及纳税人办税事项进行公开,便于纳税人的知情和遵从;实施分类管理服务制度。根据税源大小和行业特点,采取不同管理服务措施,为纳税人提供针对性、个性化服务;实施服务责任追究制。明确一窗式、一站式、涉税办理承诺制等服务措施的时限、标准和追究,对违规行为进行问责追究;完善便捷服务制度,在税法允许范围内尽可能提供多种办税途径,简化办税环节和程序;完善税收政策温馨提醒制度,对税收法规政策,尤其是新颁布实施的,与纳税人关系密切的,要采取各种有效方式进行及时的宣传、告知和提醒。

(四)完善绩效评估机制。以纳税人满意度为重点,以便捷、高效、公正、周到为目标,制定完善科学的纳税服务评估机制。主要包括服务目 标、服务计划、服务制度、服务措施和绩效等可量化考核的指标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激励和追究制度,并依托现代信息手段完善服务督导机制,及时准确地对服务质量和效果进行督导,同时要建立健全纳税人及社会各界对纳税服务工作的评议评价制度,综合内外对纳税服务进行考核和奖惩。

四、优化纳税服务质量必须实现“四个”新突破

一是服务方式。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将过去的经验与当前的形势紧密结合起来,将上级的要求与当地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将科学务实的方法与创新创造的勇气紧密结合起来,抓住主要矛盾、找到工作重点并在关键环节予以突破,不断赋予纳税服务以新的时代精神和科学内涵,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大力提高纳税服务质量效益,形成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双赢”的政策环境和服务机制。

二是服务体制。要深化纳税服务体制的建设,从体制上解决服务结构趋同、服务效能粗放、服务水平低位扩张的问题;消除管理服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有序推进管理向服务转移,引导各服务要素在管理环节的合理配置,逐步解决管理、服务二元结构问题;拓展服务领域,切实解决税收工作中“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完善相应保障体制,为纳税服务得更好发展创造积极的条件。

三是服务职能。强化纳税人需求分析职能,及时掌握纳税人需求变化,持续改进纳税服务措施,实现征纳良性互动。完善纳税服务绩效评价体系,7 充分挖掘利用纳税人满意度信息,进一步明确考评标准及办法,使纳税服务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纳税服务机制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四是服务作风。我们取得的每项成绩,都是狠抓落实的成果;我们存在的诸多问题,多是抓而不实的后果。必须把抓落实作为一种政治品质、一种职业道德和一种纪律要求来看待,真正把纳税服务工作一项一项地落实到位。保持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狠抓制度落实,确保令行禁止、政令畅通。

五、优化纳税服务质量必须落实五项新举措

(一)加强税法宣传,提高公民税收意识。税法宣传是纳税服务的重要内容,税务机关将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广泛、及时、准确地传导给纳税人,是增强全社会依法纳税意识,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规范税务机关执法行为的重要措施。近年来,我们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各种形式,尤其是集中开展税收宣传月活动,使税法宣传工作不断加强,提高了广大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和税收遵从度,但税收宣传还不够持久和深入,急需要整合和加强。要进一步提高对税收宣传的认识,把它作为税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加强组织领导和经费投入;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介,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税收知识和政策信息送达体系;要针对不同群体和层次,如青少年、高收入群体等开展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宣传;坚持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宣传,表彰依法诚信纳税的典型,曝光涉税违法犯罪案件,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同时,对税务系统要加大税法宣传和执法责任追究,为纳税人提供公正、规范的税收执法环境。

(二)提供咨询辅导,让纳税人明白办税。纳税咨询辅导是纳税人熟 悉税收法律法规、了解和掌握税收知识、正确履行纳税义务的重要举措。税收征管法明确规定,税务机关应当无偿地为纳税人提供纳税咨询服务。各级税务机关要通过实行规范的税法公告制度、召开政策宣讲会、开办政策辅导班、送政策上门等措施为纳税人提供咨询服务;充分利用12366热线、税务网站和办税服务厅对基本的办税流程进行宣传辅导,对税收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进行解读,对常见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纳税咨询题库,以便于纳税人查阅参考。

(三)优化涉税办理,减轻纳税人负担。一是优化业务流程,减少办税环节。借助金税三期的开发与实施,优化业务流程,完善一窗式管理、一站式服务、一次性办结,解决纳税人多头找、多次跑的问题,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二是统筹业务安排。对纳税人的检查,坚持统一检查、各方参与、统查分办,避免重复布置与安排,规范税收检查行为;三是加强与工商、地税等部门的协作,实现网络对接,积极开展联合办理税务登记、评定信用等级、税收检查等工作,减轻纳税人不必要的办税负担。

(四)依托信息技术,提高服务效率。依托信息化优势,加快建设包含网上办税服务、咨询服务、发布公告、政务公开等功能在内的纳税服务互联网络平台,推行网上远程抄报税和多元化申报,实行一窗通办和同城通办,使纳税人便捷办税;在税源分散的农村,要利用现代通讯和网络技术,推行流动纳税服务车,方便纳税人的日常涉税办理;加强12366纳税服务热线建设,建立省局集中的人工坐席台,及时答复纳税人的咨询等,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纳税人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纳税服务,节省纳税成本。

(五)畅通沟通渠道,保障纳税人权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沟通征纳关系。走出去,就是主动送政策上门,主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为纳税人办实事;请进来,就是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和纳税人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改进纳税服务,确保各项服务措施落实到位。增加纳税人在政策制定、纳税服务、考核评价等方面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同时,要建立完善税收救济制度,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税务机关在行使税收执法权时,应当依法告知纳税人具有申请税务行政复议、提起税务行政诉讼、请求税务行政赔偿和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以及负责税务行政复议、赔偿和组织听证的税务机关,并根据纳税人的需求依法履行应尽义务。在日常税收管理中,要搞好评估约谈和举证,切实尊重纳税人的意志,维护纳税人的权利。

以质取胜:追求高质量的科学发展 篇6

直面问题:表明政府决心

2007年12月3日至12月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和以往每年一度的经济工作会议相比,这次会议突出强调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这种直面现实的勇气令人赞赏。

中国是个曾经历了上千年专制统治下的农业社会,新中国建立后又长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缺乏经验。种种主客观原因,导致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说的:“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一些长期积累的

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同时还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问题被经济学家概括

为:“高”、“热”、“难”。

坦陈问题,表明政府有勇气。有困难不怕,怕的是不敢承认和面对困难,甚至用的美妙的“字词”粉饰太平。

坦陈问题,表明政府讲诚信。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要取信于民。在这方面,我们有过教训。2005年,因吉林石化发生事故,黑龙江省境内的松花江水被污染,当地政府因为种种顾虑,没及时向民众告知真相,结果造成社会性恐慌,市场疯狂抢购饮用水。政府信誉受到损害。

坦陈问题,尊重了民众的知情权。人民群众要当家作主,其重要前提就是要及时了解“家”的现状。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同心同德、同舟共济,出主意、想办法,齐心协力克服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困难。今天的问题就是明天的机会。

好字优先:提升发展水平

面对问题,中央工作会议采取积极应对措施,提出了好字优先的原则。从以前讲的“又快又好”到十七大提出的“又好又快”,再到经济工作会议“好字优先”,好字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

好字优先,是把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联系,要求经济发展服务于社会进步这个大局。换句话说,就是纠正以往片面强调经济发展速度的现象,全面提高经济发展的内在质量。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实现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要求稳定物价。经济发展的目的是让民众享受高质量的生活,好的经济发展,应该带来良好的社会效果。通货膨胀不仅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会降低普通民众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生活质量,引发民众的恐慌和社会动荡,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08年经济工作时明确提出,2008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防止经济增长过热、防止明显通货膨胀成为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要求调整经济结构。当今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第三产业在社会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的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刚过40%。经合组织国家这一比重平均超过70%,其中美国为75.3%。与我国发展水平相近的巴西和印度分别为75.1%和51.2%。在工业内部,高耗能行业比重大,特别是高耗能的一般加工工业生产能力过剩,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的行业比重低。

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外资企业对中国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看好中国劳动力成本低、能源价格低、环境管理松弛的状况,将高耗能、高污染的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由此导致中国出口货物中,高耗能、高污染产品迅速增加。粗放的增长方式超过了国内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也对世界资源和环境产生重要影响。这种现象必须及时纠正。

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要求做好三农工作。与城市相比,农村发展相对缓慢,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多数。所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位。为此,要统筹城乡发展,强化支农惠农,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农民兄弟。

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要求保护环境、节约资源。长期以来,许多地方将单纯GDP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将重化工业过度发展作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惟一途径,忽视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目前,中国1/3的国土都遭遇过酸雨的袭击,7大河中一半的水资源是完全没用的。有1/4的中国人没有纯净的饮用水,1/3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城市中只有不到20%的垃圾是按照环保的方式处理,世界上1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国占了5个。在环境污染中,工业污染占了很大的比例。

节能减排的任务还很艰巨。2007年,全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的目标。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过快。资源、能源的相对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2004年上半年,全国发电总量创1975年以来最高点。与此同时,我国工业企业资源、能源消耗过高。我国钢材消耗量占全世界的1/3;原煤消耗量达16亿吨,占全世界的1/3;石油消耗量占全世界的1/3,而GDP总量只占全世界的1/30。在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节能管理都是薄弱环节,浪费能源、跑冒滴漏现象仍很普遍。

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要求改善人民生活,所以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也可以理解以经济发展为后盾,通过国民经济收入二次分配等手段,合理平衡社会公共事业的支出,分轻重缓急。从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大力度,改善民生,包括解决就业难问题;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入,提高国民素质;为广大公民提供质优价廉的医药卫生服务;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完善社会管理,维护安定团结。

抓住重点:做好质量工作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以质取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工作具体部署上,强调“坚持以质取胜”,“做好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是十七大精神的具体体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以质取胜,就是强调产品的质量竞争力。和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产品质量仍有一定差距。据对一些行业的分析,我国产品的性能水平大约落后于发达国家10至15年。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面对全球范围内激烈的市场竞争。其中质量竞争已经成为焦点。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依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优质的产品与服务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切身利益,事关中国产品信誉和国家形象。2007年3月份以来,中国出口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被一些国家和媒体炒作。从最初的宠物食品扩大到药品、牙膏、儿童玩具、水产品、汽车轮胎等多种产品,不少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采取限制措施,不仅给出口企业带来很大损害,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声誉。

针对这种情况,中国政府加强了对产品的监管,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为期4个月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提高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是长期的任务。预计,2008年国家有关部门将全面启动急需标准制修订工作。企业生产经营者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主动承担质量责任,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安全。

以质取胜,归根结底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尊重知识,推动科技创新,将极大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在国际制造业的分工中,大部分“中国制造”处于加工环节,发达国家赚取了95%的利润,而中国制造业只分得了价值链低端5%的利润。拥有知识产权和品牌的耐克公司,一双鞋的销售价格达100多美元,我国生产耐克鞋的企业只能挣一个多美元。目前,“珠三角”、“长三角”还有很多制造业仍挤在5%的利润上打价格战。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使“中国制造”几乎成了低端产品加工的代名词,多数高端产品和技术市场都被国外垄断。2004年,我国汽车总产量507万辆,在各项技术中,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仅占10%;我国100%的光纤制造装备、8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和石油化工装备,70%的数控机床、纺织机械都被进口产品占据。

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靠自主创新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引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

实现自主创新,要求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这样的社会氛围,不仅会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更有益于社会的全面文明与进步。预计2008年及今后一段时间将有一系列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法规出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透露出的信息表明,中国正在努力从生产优质产品、提供优质服务、打造优秀企业、营造优美环境入手,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让中国的百姓过上优质的生活。

质量科学发展观 篇7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教学质量,人才培养,对策

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所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思想, 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目标是整个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特别是在我国构建创新型国家和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新形势下, 高校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是高校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

一、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政策背景

2006年12月24日至25日, 教育部召开了2007年度工作会议, 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并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事业发展全局,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贡献》的重要讲话, 在对2006年教育工作10点回顾中, 其中第4点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效益和改革趋于协调。高校招生增长幅度得到适当控制, 招生规模相对稳定,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实施”[1] 。对2007年教育工作, 她明确提出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事业发展全局。要不断深化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认识。要提高教育质量, 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贡献力量。周济部长作《扎实推进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工作报告, 报告指出, 必须实现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着力完成好“三项任务”。其中之一便是要“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集中精力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深化人才培养方式改革, 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特别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 。 2007年1月1日《教育部2007年工作要点》对社会发布。其中第23条明确提出“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 相对稳定招生规模, 做好2007年招生计划安排和管理工作, 进一步把发展的积极性引导到提高质量上来。”5月18日国务院转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对高等教育明确提出要“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优化人才培养结构”。2007年1月12日江苏省召开教育工作会议。王斌泰厅长在讲话中强调, “要切实提高教育质量。高等学校必须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 正确处理好规模发展和提高质量的关系, 把工作重点坚定不移地放到提高质量上来。”

如果从以上内容中提取几个关键词, 就是“控制、招生规模、提高、教育质量、人才培养”, 这与几年前的“扩大招生、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城”等关键词有明显的区别, 表明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导向作了调整和改变。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 提高教育质量是永恒的主题。能不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 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 是衡量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标志。

从全国高校的生源趋势、就业行情、教育改革等方面来看, 高校发展, 特别是像徐州工程学院这种刚升格为本科的院校的发展, 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新的竞争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把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与学校的生存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在加快新校区建设, 关注学科发展的同时, 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 切实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努力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现实紧迫性

1.高校招生的形势和生源趋势迫使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首先是国家从2006年开始收缩扩招数量。2006年6月, 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讨论教育问题时明确提出, 今后高等教育的发展要稳定招生规模, 大力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部也宣布要“稳定高等教育规模, 适当控制高校扩招幅度”。 2006年高校招生规模在2005年504万人的基础上只增加5%。这项政策的出台, 标志着自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计划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从追求招生数量开始向提高教育质量方向转变。

其次, 从江苏省招生规模情况看, 扩招势头已经放缓。《江苏省2006年初教育事业统计快报》显示, 省内的生源将在2008年达到高峰期之后逐年减少。《江苏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分析, “普通高中的在校生从2005年的145.3万人下降到2010年的134.5万人”。另外, 从江苏高校规模扩张看, 目前已建和在建新校区的高校有60多所, 可以预想, 随着省内高校新校区建设逐步完成, 这些学校将千方百计地扩大招生规模, 生源大战将更加激烈。

研究高校的招生形势及其今后走向, 可以看出, 不论是从国家的招生政策, 还是从生源趋势上分析, 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高校招生规模都不会有大的拓展空间, 势必造成高校之间的生源竞争加剧。能否以一流的教育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吸引优质、充足的生源, 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发展和稳定。

2.“教学质量高不高, 看你就业形势好不好”, 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我们必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首先, 大学生就业总形势比较严峻。据中国毕业生网发布的《2007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 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495万, 比2006年增加82万, 同比增幅达19.9%。中国毕业生网用“就业寒流”来形容2006年大学生就业形势, 2007年恐怕只能用“就业的冬天”来描述。报告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多种原因, 同时指出毕业生自身存在着“职业能力不足, 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的问题。当然, 造成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 一些单位拥有自主选择毕业生的权利, 用人单位人才结构渐趋合理, 因此, 对进人要求也越来越高, 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思想政治表现、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而且强调和看重是否名校出身, 使普通院校本科毕业生入门困难。二是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大量的硕士生涌入就业市场, 面对着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和社会压力, 他们已瞄准招收本科生的就业岗位, 与本科生共同分割就业市场, “挤占”了原本属于本科生的工作岗位, 从而使本科生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

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要求我们, 必须调整各专业的服务面向, 调整教学计划, 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 把就业、创业理念引入教学环节, 大力加强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就业意识、创业意识, 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3.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省份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2006年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 党中央提出了“加强自主创新,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在此之后的几次重要会议上, 省领导多次强调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 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省份, 高等学校责任重大, 任重道远;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省份, 高等学校适逢佳时, 机遇难得。”教育部周济部长明确要求, 高校要克服一种错误观点, 就是把创新仅仅看作是少数高水平大学的任务, 事实上, 创新是对每一所高校的内在要求, 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当然, 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基础的高校, 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要求也不尽相同, 但重视和提高教育质量, 是对所有高等学校的共同要求。因此, 我们必须根据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省份的要求重新审视我们的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 必须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确立起新的社会服务观和人才培养观。

国家招生政策、就业形势的变化让我们深切地感到, 学校的未来发展面临新的严峻挑战, 我们要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在规模适度发展的同时, 更加注重提高质量。通过提高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来吸引和稳定生源, 以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与途径

坚持科学发展观, 狠抓学校内涵建设的关键就是要逐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而教学质量最终要落实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上来。要全面落实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观, 就要坚持以人为本、质量至上的教育理念, 坚持主动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改革方向, 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积极探索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课程体系和结构, 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此, 必须选用以下对策。

第一, 深入分析专业特点, 明确培养目标定位。明确专业发展思路与定位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前提, 专业定位取决于社会发展的水平与需要, 取决于学校在全国高等教育整体结构体系中的位置, 取决于学校的性质、办学理念、总体实力, 专业办学的师资、生源和相关保障条件等综合因素。学校的二级学院系要根据学校的服务功能定位, 根据不同专业的服务面向和特点, 根据生源状况来确定自己的专业服务定位。

第二, 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 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社会需要是高等教育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需求是多方面的, 因此, 要大力推进因材施教, 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各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和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模式也应该各具特色。文科类专业与理工类专业在能力训练的要求和实践过程方面是不同的, 即使在同一学科、同一专业内部也要考虑毕业生的不同就业需要。从徐州工程学院专业开设的实践情况来看, 有的专业, 前两年主要开设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 从第三年开始, 根据学生不同的就业方向设置不同课程模块。如此, 既可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也可以满足社会不同岗位的需求。学校鼓励二级学院根据自己的办学基础和社会需要, 探索针对性强的、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形成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人才培养的特色, 常常会积淀成为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我们认为, 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可以做到出奇制胜, 形成特色。

第三, 大力加强实践教学, 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名誉校长罗德里克·弗雷泽博士, 特别喜欢这样一句谚语, 大意是:你告诉我, 我会忘记;你给我示范, 我能记住;你让我自己做, 我就会明白, 而且一辈子都明白。知识来源于实践, 能力来自于实践, 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实践对于大学生成长至为关键。要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 搞清实践教育有哪些特点与实施方式。由于学科特点不同, 全校不可能在实践教育上采取整齐划一的办法, 要充分发挥各学院教师与学生的自主性, 研究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学生进行实践教育的模式、特点、内容和方式。无论是理科、工科, 还是人文、管理、艺术等学科, 都需要结合各自特点, 重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 尤其需要加强与社会企事业单位的结合来强化实践教学活动。要倡导产学研结合, 积极拓展校企之间、校际之间、高校与科研单位之间的合作, 并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第四, 提倡相近相关学科搭建平台、文理工之间相互渗透, 完善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李岚清同志在“音乐·艺术·人生”专题讲座中, 列举钱学森、李政道、袁隆平、爱因斯坦等许多中外科学家从艺术中获得灵感的例证。中科院杨叔子院士在上海交大给师生作的专题报告题目就是:科学与人文交融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必由之路。方家之言, 意在表明高校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各个专业培养方案设计中, 我们提倡相近相关学科之间搭建平台, 文理工学科之间相互渗透。

第五, 探索课程教学与科研训练的结合模式,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是教学环节中的主体,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意识, 要求教师既要有教学经验, 又要不断创造新颖的教学方法, 探索与学生的互动教学程式, 这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现今, 我们不少教师不重视教学改革, 习惯于单纯的知识灌输, 满足于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尤其是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中仍然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学生管理和教育中也没有完全形成能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管理体系。所以, 我们一定要把培养学生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都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怎样把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 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把实施创新教育寓于专业教育之中, 渗透于各个教学环节, 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是高校, 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重点思考的内容和方向。

参考文献

[1]陈至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事业发展全局,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贡献[N].中国教育报, 2006-12-26.

质量科学发展观 篇8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把人的发展置于发展的中心位置, 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发展观关注的是一种全面协调的发展目标, 包括人自身发展的内在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个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倡导的是一种面向未来持续发展的价值追求, 强调发展的全面性与协调性是以发展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为前提的。

科学发展观与教育的内在联系

1. 科学发展观的实现依赖于教育发展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我们不仅要解决存在于高等教育领域中的诸多非科学发展的问题, 同时更要通过高等教育促进科学发展观的实现。作为全社会的一个先导性、基础性部门, 高等教育为社会各行业各系统提供智力支持、培养专业人才、传播先进的社会理念, 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基本的保障。因此, 科学发展观的实现首先依赖于教育。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对于拓展人类自由、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教育状况将影响个人赖以享受的更好的生活的实质自由。树立和实现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是整个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前提, 没有教育的科学发展, 就没有人的科学发展, 也就没有社会的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 对于未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教育质量回归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在经历世纪之交“跨越式”的发展后, 中国高等教育已经站在了一个崭新的起点上, 在规模扩大与质量提高之间追求一种新的平衡。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保证了更多人能够进入大学, 然而, 高等院校单纯地靠规模膨胀追求生存和发展, 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粗放型“的“外延式扩大再生产”。这种不协调的发展, 是以牺牲教育质量为代价的短视行为, 没有持久的生命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特别是在我国构建创新型国家和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新形势下,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一步发展客观上要求从数量规模超前回归到质量提高上, 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更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1.在教育理念上,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思想, 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根本目的。以人为本, 当然包括教师的发展, 但更重要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学校的各项建设和规划都要围绕着有利于学生发展来进行。培养人的关键是教师, 办学以人才为本, 以教师为主体, 创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上去了, 积极性提高了, 引导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出来了, 办学水平才会有大的提高。应以人为本的理念来重新审视教育目标、教育过程、教育方式方法等, 以是否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发展来作为衡量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标准。

2. 在人才培养上, 牢固树立教育质量意识

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生命线, 学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将创人民满意教育作为今后努力的目标, 将做人民满意教师作为每个教师的宗旨, 以促进教师发展、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和学校发展为工作的重心。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 必须统筹教育的质量、规模、结构和效益, 把提高质量摆在突出位置。要处理好统一性和多样化的关系。改变过去那种统一教学计划、统一学制、统一学习与考核方式、统一管理的“大一统”培养模式。针对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实施灵活多样化的培养方式, 设计不同的培养进程, 确定不同的质量评价标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建设等方面与国际接轨, 让学生能够了解国际前沿的知识、理论和方法, 从而提高高校教育质量。

3. 在教育目标上, 促进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大学生教育工作, 绝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要把坚持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坚持教育创新, 深化教育改革, 推进教育现代化, 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 建设一批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 扩大对外交流合作, 优化教育结构,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不断增强学校办学的竞争力。应该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 充分发挥好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和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作用, 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 努力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学校要进一步巩固已有的改革成果, 继续深化管理体制、投入机制、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改革, 为教育不断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4. 在教育管理上, 突出办学特色

在教育界“口号”与“标签”盛行的今天, 学校的管理者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对学校的办学特色做出理性的思考, 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 力戒管理上的短期效应。明确提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目标, 用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去确立全新的教育观、育人观并以此来统一教师的思想和行动。有人曾这样说过:学校可以几十天甚至几个月没有校长, 但决不能没有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管理者只有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 发展自己的独特见解, 形成自己正确独特的教育理念, 并以此影响教师和学生, 才能形成办学特色。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及与教育的内在联系, 然后, 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的对策。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教育

参考文献

[1]丁亚金.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J]中国冶金教育, 2007 (5) .

[2]谈松华, 王健.科学发展观与教育的发展[J]山西教育, 2004 (12) .

[3]薄建国.教育的科学发展观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 (16) .

质量科学发展观 篇9

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 它的内容为:“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 协调, 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它的具体要求为:“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是: (1) 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 促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 政治和文化权益,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 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 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各个环节, 各个方面相协调。 (4)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 资源, 环境相协调, 坚持走生产发展, 生活幸福, 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以及可持续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升华, 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它不仅会引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变革, 而且对体育服务业尤其是体育服务业质量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制度创新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使得亟待形成完整体系的体育服务业质量管理的发展获得了重要启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体育服务业质量管理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体育服务业的产生过程, 宗旨使命, 价值取向等决定了它与科学发展观有着高度的同一性和内在联系。 (1) 体育服务业的产生是市民社会与国家两个领域的利益相互融合的体现, 它是平衡协调运用市场之“无形之手”和国家之“有形之手”以解决运动条件和全民健身之间的矛盾, 从而协调国家、社会、团体、个人之间利益的产物。这些都是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的题中之意。 (2) 体育服务业质量管理是为了提升本行业管理水平, 其目的是为了保障和促进全民健身的健康, 协调, 安全, 有序地运行。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 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两者的宗旨和使命是统一的。 (3) 体育服务业质量管理属于行业管理范畴, 它以本行业和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和价值取向, 体现出平衡和保护消费者整体利益的理念。而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内涵体现了现代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 它亦以人类的共同生存和发展利益为最高的行为准则。

二、体育服务业现有理念及其不足

“理念”是指人们所追求的目标, 及其现实途径的基本观念;服务的理念“通常是无形的, 并且是在供方和顾客接触面上至少需要完成一项活动的结果。”服务最本质的特性是具有不可感知性, 或称为无形性。目前, 理论界关于服务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我们在此研究这个问题只是想澄清一些观念, 使得我们在服务组织实际的经营管理中树立起正确的服务观念。体育服务业是指体育服务组织依托体育场馆、体育服务设施、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服务环境等物质条件向顾客所提供的无形产品及无形产品交付过程的结果。

作为体育服务业主体的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培训业, 体育竞赛表演业, 他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在体育场馆向顾客提供体育服务产品。从这个意义上讲, 体育服务业是以体育场馆为依托, 以体育自身的价值和本质功能为资源, 以提供体育服务产品为主的各类服务部门的集合。我国的体育服务业,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已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一系列基本理念。

第一、体育服务业以社会整体利益为价值取向, 应坚持把人类共同的生存和发展利益放在首位。因此, 在具体制度的设置和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应当尽其所能照顾到各个方面不同利益者的利益, 平衡协调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利益关系, 加强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这方面在我国体育服务业中有新体现, 但行为的力度远不够, 需要继续加强, 这些是坚持以人为本, 创造和谐社会的人文精神对体育服务业的要求。

第二、原有的体育服务业质量管理注重的是以自身有效的服务获得顾客的满意, 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 没有一个系统的管理体系和检验标准, 随机性很大。虽然近些年来对体育服务业的研究已涉及到了质量管理的范畴, 但不能有理想和现实两张皮的现象, 而需要实体的制度作支撑。

1.设备设施质量理念:体育服务企业是利用服务设施来为顾客提供服务的。因而, 设备设施是体育服务质量的基础和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所以各服务场馆都加强了设备设施的齐全程度、设备设施的舒适程度和设备设施的完好程度。

2.服务质量理念: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石, 是经济发展的原生动力。体育服务业同其他服务行业一样公平、自由的竞争。因此, 在技术指导人员的专业水平;比赛表演的水平、精彩程度;服务态度的好坏;服务技巧的优劣;服务项目的丰富程度;服务效率的高低;礼节、礼貌和清洁卫生的状况等多方面进行高质量的服务。

3.安全理念:安全状况是提高体育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主要包括:体育场馆建筑的安全, 体育器材、器械的安全, 体育活动项目的安全, 顾客生命、财产的安全等。

4.环境氛围:在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 争取市场不光是具体的人和物, 附带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 构成了服务的一体化。服务环境氛围就是体育服务组织向顾客提供服务的场所给顾客的感受, 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体育场馆所处的周围环境情况, 适当的交通方便的地理位置、空气清新、优美的周围环境能吸引更多的顾客;二是体育场馆内部服务设施的完好、齐全程度、摆放美观合理程度、卫生清洁程度, 以使顾客有尝试的兴趣和跃跃欲试的感觉;三是体育竞争表演现场的气氛, 是否能让顾客深受感染, 投入其中。

我们以为, 以上体育服务业质量管理理念的界定基本揭示了体育服务业的发展规律, 反映了体育服务业质量管理的价值取向, 和所要追求的目标。但是, 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审视现有体育服务业质量管理理念, 其不足之处则显得比较明显。

第三、随着人们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水平越来越高, 参与体育活动或健康锻炼的人们也越来越多, 良好的锻炼环境能使人们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发展。无疑一个良好的锻炼环境应纳入体育服务业质量管理的旗下, 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此观之, 以往的体育服务业管理理念就显得过于狭隘。

第四、影响体育服务业发展的不仅仅是环境和所提供的服务, 场馆的设备、设施的齐全、 (服务网点、医疗、卫生、保洁、沐浴的设备等) 安全的防范 (通道、消防、车辆、物品、保安人员等) 问题也凸现其重要性。因此, 体育服务业的管理理念应当拓宽。

三、科学发展观背景下体育服务业质量管理理念的新发展

科学发展观以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 以全面发展、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内容, 以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那么如何重构体育服务业质量管理理念呢?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那就是:第一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思想应是体育服务业质量管理理念的核心, 人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是有目的发展, 生产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生产而生产, 而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同时, 以人为本的要求也是尊重人权, 实现健康民主的需要。第二要创造和谐社会。体育不仅能使人们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它还能给人们带来欢乐和愉快、轻松的心情。体育是以体育场馆为依托的, 人们聚集在这里进行各种各样的健身活动, 因而它是创造和谐社会的因素之一, 体育服务业的服务质量也是搭建和谐社会平台的保障;第三重视社会利益。体育服务业的质量管理主导思想必须以社会整体利益为目标, 要对社会尽责任, 体育服务行业, 不能仅仅只考虑要营利, 还要考虑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和谐的整体利益。

显然, 体育服务业的质量管理理念的不足已严重制约了体育服务业的发展和成熟, 因为体育服务业质量管理, 是体育服务行业的灵魂和最高准则, 质量管理的各项具体制度都应体现恰当的质量管理理念, 否则就是空有躯壳、徒有其表。体育服务业质量管理理念的重要意义在于, 它主导着一国体育服务行业制度的调整, 决定着其样式、倾向性和实际作用。有了适当、正确的体育服务业质量管理理念, 就意味着符合客观要求的体育服务业质量管理制度的建立, 因此,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重构体育服务业质量管理理念, 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据此, 我们认为, 体育服务业质量管理理念的新发展应该从拓宽理念方面着手:

体育服务业质量管理原有的设备、设施质量理念、服务质量理念、安全理念、环境氛围等的不足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差距, 这样就不能很好地反映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可持续发展涵盖了上述理念的全部内容, 并能弥补其不足, 具有全面的发展观, 体育服务业质量管理应形成一个科学的体系, 并在可持续发展观的引导下, 拓宽其理念之内涵, 只有这样才能追随科学发展观的脚步。

(一) 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与体育服务业

ISO9000族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发布编号为第9000的所有国际标准。ISO9000族标准共有5大部分:术语标准、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模式标准选用指南、质量保证模式标准、质量管理标准、支持性技术标准, 其中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模式标准是ISO9000族标准的核心。ISO9000族国际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是世界上第一套管理性标准, 是总结了欧美质量管理优秀经验制定出来的, 它不受具体行业产业制约, 它是一个通用的质量管理要求。ISO9000族中的质量保证模式标准, 只规定了质量体系应包括哪些要素, 而不是描述某一具体组织如何实施这些要求, 这正是ISO9000的魅力所在。

ISO9000国际标准问世以来, 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采用, 而且, 质量体系认证的国际互认制度也在全球内得以建立与实施, 这无疑对推动组织的质量管理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ISO9000族标准现已成为事实上的国际通用标准, 被称为进入国际市场的护照, 适用于39个行业, 其中包括体育服务业。

目前在欧美, 有许多体育服务组织已经贯彻实施了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制度。欧美发达国家服务质量专家认为:能够使组织持续保持服务质量的改进, 提高组织上级、顾客和其它收益者 (员工、体育服务的委托方、分承包方、供应方、社会) 的满意程度, 运用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是最好的方法, 贯彻ISO9000标准应该成为规范体育服务组织管理行为的最基本的准则, 也是必须具备的准则, 但在我国的体育服务业和体育服务组织的经营管理中, 目前尚未引进ISO9000标准。因此, 运用ISO9000国际认证标准的理论与方法, 建立体育服务业质量管理体系是加速提高我国体育服务质量管理水平, 提升市场竞争力, 与国际接轨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由于体育服务业不同于一般企业提供的有形产品, 也不同于其他服务业提供的无形产品, 它有着其自身的特性。因此, 在研究体育服务业质量管理体系时, 必须深入研究体育服务业和体育服务产品的自身特性, 并把ISO9000系列标准的理论与体育服务业自身特性有机结合, 选用一个适用的质量保证模式标准,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 而不能单纯盲目照搬其他行业的标准。

(二) 体育服务业质量管理与体育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

每一个体育服务组织都希望自己提供的服务满足顾客的需求和要求, 而体育服务业内部的竞争已经导致顾客对体育服务产品质量的期望越来越高, 也就是说, 在买方的价值观念中, 质量和价格的天平上, 质量砝码正在迅速提高。因此, 体育服务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根据体育消费者的需求, 提供高质量、高标准的体育服务产品和服务质量管理。质量已成为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焦点, 企业、服务业为了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 必须要为市场和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有魅力的服务和产品。我国体育服务业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阶段, 同时又处于一个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的高潮阶段。因此, 我国体育服务业的发展既要保持持续发展的速度, 又要不断规范市场, 提高服务质量管理, 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体育需求。

体育服务业中, 顾客的质量要求通常是要通过程序和规范体现的, 如果提供服务的体育服务组织质量管理不完善, 就不可能满足顾客的要求。所以, 体育服务组织通过贯彻实施ISO9000国际标准, 建立科学、有效、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 不仅有利于提高体育服务组织员工素质, 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还可以提高广大客户对该组织的信任程度, 带来更好的市场信誉和效益, 并以此增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而且在服务质量管理正常运行中, 能够明显降低管理成本。

毋庸置疑, 建立健全体育服务业质量管理体系是我国体育服务业得以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据有关资料表明, 我国现有体育场馆近70万个, 但到目前为止, 我国体育服务业还没有几个企业获得ISO9000认证。而欧美等发达国家, 为了保持发展体育服务组织的竞争力, 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其体育服务组织普遍采用了科学的、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这既反映了我国体育服务业经营者认识上的问题, 也反映了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欠缺的问题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 我国体育服务业经历了高速的数量扩张之后, 体育服务业的组织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服务质量将成为今后发展的主旋律。因此, 在其发展过程中, 诸如对体育场馆的建设和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等均需要借助ISO9000标准建立起质量管理体系, 提供给顾客 (顾客既包括运动员, 又包括看竞赛表演的观众和参加健身活动的人们) 满意的服务质量, 并持续改进服务质量管理的效率和有效性, 提高组织的竞争能力, 从而达到提高顾客满意度和组织整体业绩的目标。

总之, 科学发展观代表了中国体育服务业所追求的发展目标, 是中国体育服务业质量管理新的起飞点。体育服务业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高瞻远瞩、统筹兼顾, 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全面发展。我们期待着我国体育服务业又快又好的向前发展, 迈向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2007年10月15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

[2]陈渭主编《国际服务质量管理标准实施指南——ISO9000族标准在服务业的应用》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3第一版杨志坚等《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体系认识指南》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3]鲍小明著《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质量科学发展观 篇10

1 现状

近些年来, 张掖市农业机械化取得了长足发展, 已处在历史最好时期。截至2008年底, 全市农机总动力已达188.6万k W, 拖拉机82 369台 (大中型拖拉机6 747台, 小型拖拉机75 622台) , 各类配套农机具15.2万台 (套) 。甘肃省农机系统质量投诉组织机构健全, 省、市都设有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站, 各县也于2008年5月前建立了农机质量投诉监督站, 但投诉工作却存在很多问题, 影响了张掖市农机产品质量投诉工作的开展。

(1) 劣质产品鱼目混珠, 生产厂家良莠不齐。由于张掖市整体经济发展滞后, 农民人均收入增幅缓慢, 加之区域间自然条件的差异, 使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处于粗放、自由、无序状态, 什么挣钱发展什么, 什么便宜发展什么的情况比较普遍。在农机化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 部分生产厂家为了自身利益, 将不合格的农机产品卖给农民, 导致产品质量纠纷, 供需矛盾不断增多。

(2) 农民素质普遍偏低, 从众心理严重。农业机械需要专业的操作技能, 而农民普遍文化素质偏低, 多数只具备初中、高中文化程度, 对一些新型农机具缺乏基本操作知识, 购置新机具后, 一些机手在既不参加专业培训, 又搞不清机械原理的情况下投入生产, 导致机具故障发生, 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安全事故。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农民的从众心理, 很容易使他们选择与周围农户一样型号的农机产品。因此, 一个地区的投诉往往集中在同类产品的同一个问题, 影响很大。购机农民在努力维权未果的情况下, 出现了集体上访, 从消费行为演变成了社会问题, 应引起高度重视。

(3) 基层农机站 (所) 不健全, 工作经费得不到保障。虽然张掖市各县都设了农机推广站、产品质量投诉站, 但乡镇站所体制不健全, 人员不齐, 部分乡站有名无实, 只挂牌子, 没有具体工作人员, 有些乡站工作人员往往身兼数职, 缺乏专业知识, 不能很好地指导农民购机、用机, 加之缺乏工作经费, 多数处于“有钱养兵, 无钱打仗”的现状, 使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得不到及时推广、应用。而县一级产品质量投诉站于2008年才先后成立, 挂靠在县区农机推广站, 普遍缺乏工作基本设施, 电脑、电话和交通工具与单位混用, 工作得不到保障, 工作人员少, 宣传也跟不上, 使农民有了质量问题, 不知该怎么办。大的质量问题找经销商多数得不到解决, 小的质量问题找了也白找, 只能吃亏, 知道或到质量投诉站投诉的农民极少。2008年, 张掖市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站全年才受理投诉案件7起, 涉案金额就达到59.90万元, 其中当年调处 (调节处理, 下同) 结案6件, 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7.05万元。其他县区受理投诉更少。

(4) 投诉调节处理工作人员缺乏基本的法律、业务常识, 无法胜任接受投诉工作。张掖市现有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站7个, 但并没有很好地开展工作, 有些基层站得不到推广站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配备的工作人员素质低, 既不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又不具备调处必备的农业机械专业知识, 也不送到省级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机构培训, 遇到因农业机械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售后服务引起的争议, 缺乏沟通和协调能力, 对调处工作难以胜任。

(5) 监管体制不健全, 导致缺乏农机产品质量相关法律支撑。除《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国家6部委《农机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等外, 涉及农机产品质量的法律、法规并不多 (如不合格产品召回制、产品质量造成损失理赔标准等) , 导致农机有了问题, 生产厂家和经销商推诿扯皮, 得不到有效处理, 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影响了农民正常生产、生活。

2 建议

(1) 加强引导, 推进农机化协调发展。面对存在的问题, 需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去引导、解决。 (1) 灵活运用农机购机补贴政策。在经充分考虑的情况下, 对于发展、不发展什么, 什么快速、适度发展, 哪些产品质量好、售后服务好都做到心中有数。需要快速发展的就加大补贴力度, 提高补贴比例, 不需要发展的或限制发展的, 就不要列入补贴范围, 通过控制补贴的产品品种和比例达到存优去劣的目的。打击不法厂商, 让农民买到合格产品。 (2) 运用市场手段引导。通过建立农机产品质量信息网站, 定期发布对市场各类农业机械使用质量的调查结果, 引导用户选择好的, 抛弃差的, 以此达到扶持质优价廉的产品占有市场份额。在农机总量不断增加的前提下, 通过有效调控平衡各方面的发展需求和发展速度, 达到数量和需求的一致、质量和速度的一致, 形成科学合理的构成比例和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

(2) 推行服务理念, 促进农机化快速发展。近几年, 农机系统重管理轻服务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 会议和文件基本上都是强调加强管理, 把管理当作权力, 把管理视为最主要的工作任务。所以, 由管理向服务转型, 通过服务推动农机化发展, 是今后发展的必要途径。 (1) 农机系统人员需要牢固树立为农服务的观念, 把服务“三农”作为工作的主要方向, 要创新服务方法, 创新服务途径。 (2) 逐步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包括研究、推广、生产、供应、维修、技术培训、售后服务、农田作业服务和信息咨询, 最大限度地把服务送到基层、送到农户、送到田间地头, 让农民实实在在享受到农机化服务所带来的好处, 提高运用农机具的技能和水平, 以此减少因使用不当导致的农机产品质量纠纷。

(3) 依法受理农民投诉, 切实维护农民合法利益。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 法律知识缺乏, 法制意识淡薄, 如何让农民知法、懂法、守法, 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是农机投诉站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为此, 张掖市各级农机投诉站应依据《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国家6部委《农机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等法律、法规, 开展质量投诉工作。在维护广大农机产品用户的合法权益的同时, 促进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水平。投诉站工作人员在受理投诉调处纠纷中, 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 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做工作, 力争不激化矛盾, 先沟通感情, 后统一思想, 再达成调处协议。对受理的投诉案例要进行综合分析, 一方面及时向生产厂家反馈农机产品存在的质量问题, 促其改进, 并对购机者造成的损失进行及时理赔。另一方面, 针对农机户使用不当的情况进行适当、必要地操作技能培训, 可以协调厂商技术人员进行实地讲解, 提高购机者操作技能, 减少同类产品质量纠纷的再次发生。

(4) 搞好宣传工作, 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许多农民的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知识几乎为零, 发生质量问题后, 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 各级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站应加大宣传力度, 可以借助电视、广播和信息网站及时向农机户公布投诉电话和地址, 面向社会积极提供咨询、投诉等服务, 使农机户发生问题后可以就近进行投诉, 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 借助“3.15”、送科技下乡、现场会、阳光培训工程以及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开展的机会, 深入乡村、集市和田间地头进行广泛宣传, 开展农机产品质量投诉、咨询现场服务等活动。

(5) 用长效机制保证投诉工作健康发展。农机质量投诉和调处是一项政策性、法制性很强的工作, 它面对的是广大农民消费者、农机生产者和销售者, 不仅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 而且关系到农机作用的发挥以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问题, 而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农村和社会的稳定。因此, 必须建立长效机制来加以保证。 (1) 法律、政策保障机制。在现有的法律、法规基础上, 努力争取以各级政府名义出台地方法律、法规, 从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层面上, 保证农机产品质量投诉工作的正常开展。 (2) 建立有效的农机产品质量安全调查、投拆监督机制, 加强农机产品质量安全监督, 严防假冒伪劣农机产品进入市场。 (3) 人才队伍的培育机制。加大农机专业人才的培育力度, 一是把现有年富力强, 有培养前途的在职工作人员、操作人员送大专院校培训学习。二是创造条件, 有计划地吸纳一批大中专毕业的农机专业人才, 进入农机系统的行政管理、科研和推广等部门, 从人才队伍上保证农机产品质量投诉工作高水平。

质量科学发展观 篇11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师;专业素养;教学质量

一、浅析小学科学教师教学素养现状

在素质教育得到大力推行的现阶段,我国对于小学基础教育质量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而小学生科学教学作为小学生基础教育的重要部分,其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但由于多年小学科学教育搁置造成的弊病,使目前多数小学中的科学教师无法做到专业教学,这是造成小学科学教学质量一直得不到有效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对现今的小学科学教师展开有效的培训,提升其自身的专业修养以及科学素养,便成为改善教学质量工作中的重要部分。

二、提升小学科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具体措施

鉴于小学科学教育的基础性以及入门性,这使小学的科学教学不需要教师具备过高的科学水准,而这一特点也为目前教师的素养提升工作打开了方便之门。笔者认为,对于小学科学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可以以集中培训、组织学习的方式开展,具体的施行措施主要有以下两点:

1.对教师开展基础性科学知识的认识性培训

该培训的教学内容应以经典的科学哲学思想为教学基础,同时结合实际的课堂教学案例,使得培训更具针对性和实践性。对于教师的科学认识的意识培养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教师对科学的实质有了一个深刻的把握,小学科学教师才可以有效地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科学教学配备足够的科学知识和教学技能。

2.对于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培训还可以通过讲座、网络授课、技能培训等形式展开

而以上培训方式的确定与施行必须符合素质教育中对于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时有针对性地展开培训,务必使受培训的教师学习到具有真正实践性的科学教学技能。

综上所述,若要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对于科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培训与提升是必不可少的。在确定了具体的培训措施之后,如何促进这类措施的有效落实亦是教学质量提升工作的重要内容,需要教育部门的有效监督以及小学科学教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张红霞.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有待提高[N].中国教育报,2010.

(作者单位 河北省迁安市五重安乡刘皮庄小学)

质量科学发展观 篇12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社会发展质量,指标体系

一、引言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无疑为社会发展质量的提出提供了新的目标、内容和价值标准,鉴于此,社会发展质量指标的选取就应该体现出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因而就要求社会发展质量的指标选取要以实现人的福利增长、人的发展目标为根本出发点,发展质量的评价标准也最终要落实到“人”上,只有人的率先发展,才是社会发展的首要体现。全面协调的发展是“五个统筹”为框架下的实现社会系统内部,以及系统间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更高要求。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在社会发展的同时,考虑到社会发展所付出的资源成本和环境代价。以科学发展观具体要求来构建社会发展质量的指标体系,更加科学合理的诠释出社会发展质量的内涵,对指导未来社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社会发展质量指标构建

结合科学发展观和社会发展理论,我们认为,社会发展质量的提出,一方面是源于新时期条件下对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客观体现。作为指引社会发展的“指挥棒”所选取的指标必须具有公正性和正确性,不仅能够准确地反映出现阶段社会发展质量的客观标准,而且要为社会未来的发展给与指引和导向。只有这样,才能科学的发展,并能进一步促进社会整体的发展。因此,综合考虑科学发展观赋予社会发展的新内涵,我们认为,社会发展质量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经济发展质量、人类发展质量、统筹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经济发展质量指标

科学发展观的首要定义是发展,离开了发展,便无所谓发展观,而经济发展又是社会发展的根基,离开了经济的发展,物质成果的积累,社会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经济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的一条基本经验。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我们之所以经得起国际国内各种风浪的严峻考验,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之所以不断提高,归根到底是由于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平稳、较快的发展,因此我们选取经济发展质量作为衡量社会发展质量的首要标准,是有其理论依据和现实要求的。

我们选取人均GDP、工业化系数等5项指标。其中人均GDP体现的是地区当年新创造的价值的人均水平。工业化系数代表了工业对整个产业体系的辐射作用,工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只有强有力的工业体系作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才能永葆青春、永不枯竭。万元GDP能耗是产出单位经济量与能源消费量的比率,反映了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的关系。比较劳动生产率它反映1%的劳动力在该部门创造的产值(或收入)比重,而生产率的高低,也直接反映出经济质量的高低。单位GDP资金投入反映了经济增长与资金投出的相关关系,最少的资金投入,带来最大的经济增长水平,是高的经济发展质量的要求。

(二)人类发展质量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人的发展,马克思曾经指出,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势”。我们从事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理所当然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既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基本原则,又突出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作用。“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能否坚持以人为本,对于社会的长远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必须把人类发展质量作为社会发展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

我们选取幸福指数、初中毕业生升高中升学率等5项指标。其中幸福指数是表示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平衡程度,包含了生活满意程度,生存状况满意程度,生活质量满意程度,以及涉及情感范畴的心态和情绪愉悦程度。初中毕业生升高中升学率是衡量民众受教育程度大众化、普及化的程度。受高等教育人数占总人口比例表明了人类潜在的发展能力,社会受高等教育人口数越多,潜在的发展能力就越强劲。平均预期寿命反映了人类存活时间的长短,高的预期寿命,说明了高的生活质量。社会保险覆盖率是衡量劳动力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此指标选取时不仅应包含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伤残保险、生育和疾病保险等五种传统险种的覆盖率,还应包含针对9亿农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率。

(三)统筹发展能力

统筹发展能力是以“五个统筹”为统筹主体,实现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是对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发展观的完善和补充,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统即统揽、总揽,就是宏观调控,适时适当干预。筹即筹划、协调。兼顾就是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一句话,统筹兼顾,就是总揽和驾驭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我党长期的实践经验证明,只有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兼顾好各方面的利益,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我们选取基尼系数、二元对比系数等5项指标。其中基尼系数表示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二元对比系数反映城乡二元结构的总体水平,二元对比系数越小,二元结构越明显,反之则差别越小,此指标衡量的城乡差距水平。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率反映了统筹经济发展的能力。生态足迹指数测定了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来评估人类对的影响,指标反映了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反映了对外的联系程度,反映了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要求。

(四)可持续发展能力

可持续发展能力概括来讲是指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就社会观而言,其主张公平分配以满足当代和后代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就其经济观而言,其主张建立在保护地球自然系统基础上的持续经济增长;就其自然观而言,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观念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挑战,是为谋求新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而建立的新的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对社会的更高要求。我们选取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万元GDP能耗等5项指标。其中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反映经济发展的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万元GDP能耗来说明单位经济增长量与资源耗费程度量的比率,反映的是经济效率问题。工业三废处理率来衡量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三废处理率越高,工业的发展对环境的破坏程度越低,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反之,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弱。能源综合利用率是以提高资源与环境效率为目标,以资源节约和物质循环为利用手段,从而实现资源效率最大化、环境污染最小化的衡量指标。退耕还林还草率的高低关系到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重大问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准。

三、结语

设立社会发展质量指标体系是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社会发展模式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对于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社会发展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既基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阶段特征,又在指导思想上融入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具有现实性和科学性。因此,社会发展质量指标的设立和选取不应具有随机性,需要确定相应的参考依据和评价指标,以使社会未来的发展既有理论依据,又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王英.统筹兼顾要实现发展的良性互动[J].特区经济2005,7:375—376.

[2]李艳冰.浅谈区域可持续发展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商场现代化,2007,7.

[3]张文红.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社会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J].理论导刊,2006,11.

上一篇:教、学、练、战下一篇: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