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质量小学科学

2024-09-21

课堂教学质量小学科学(通用12篇)

课堂教学质量小学科学 篇1

《科学的预设,艺术的生成》是小学体育的重要指导教材,认真贯彻这套教材上提出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对于提升体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教学想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水平,建立健全体育教学制度,必须要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科学预设,在提升体育教学效益的同时,生成精彩的体育课堂。

一、落实备课任务,确保教学活动有效进行

备课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明确教学目标、生成高效课堂有着重要作用。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体育教师都没有关注到备课对于提高体育教学效率的重要意义,备课与教案混为一谈,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模式在体育课堂上大行其道。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任务没有在备课活动中进行科学预设,课堂教学质量迟迟难以提升。

在开展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要进行行之有效的备课活动,确保预设活动有效进行。教师必须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导下实施备课活动,以教学行路安全常识内容为例,教师在备课时要明确本堂课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常见的交通标识和规则,知道交通事故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害,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行为习惯,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教师还要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特点和本阶段教学任务,对教材展开科学分析,使学生在积极轻松的课堂环境中获得健康发展。不同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高低不尽相同,在开展备课工作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小学生先天身体机能和后天锻炼水平的差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进行预设准备。

备课是科学预设的基本要求,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备课活动能帮助教师有条不紊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保证生成的体育课堂合情合理,使教学理念有效落实。教材和学生是教师备课时需要主要关注的对象,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考虑个体学习特征的不同特点,科学合理地划分教学目标,为精彩体育课堂的生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构建生本课堂,凸显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新课程教育标准提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在开展小学体育课堂预设工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构建以生为本的高效体育课堂,有意识地在教学预设中凸显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学生主人翁意识的觉醒,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升华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但绝不是课堂的统治者。以往的体育课堂上,教师将知识一股脑儿倒给学生,总认为小学生年纪小、懂得少,所以想多教给他们一点、多让他们掌握一些知识。学生被繁重的学习任务压得喘不过气,匆忙接受教师所讲解的知识,没有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自己的看法与建议,无益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教师应当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设计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活动、问题,促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寻找问题的答案,让学生真正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

例如,在排球运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提几个问题:排球运动起源于哪个国家?有没有哪位同学看过《排球女将》这部电视剧,能不能给大家讲一讲这部电视剧的剧情?是否能说一说中国女排曾经在哪几次比赛中获得世界冠军?教师尽量设计那些学生能回答上来的问题,使他们在参与教学、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成小组,组建自己的排球队开展比赛,在竞赛参与过程中掌握体育技能。

三、渗透趣味教学,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开展科学预设过程中,教师要将课堂趣味活动的设计作为重点关注对象之一。《科学的预设,艺术的生成》教材上附有很多体育游戏,教师要利用这些游戏顺利导入教学活动,使学生以积极的情感走进体育课堂,最大化地实现体育课堂教学目标。

游戏是儿童学习的良师益友,小学体育课堂尤其需要以游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在短跑训练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障碍赛跑游戏:跑步者要在短跑过程中完成指定动作,由裁判判断是否规范,顺利完成指定动作视为合格,最先完成指定动作并到达终点为胜利。教师还可以借鉴一些综艺节目中的游戏环节进行体育课堂预设,《奔跑吧,兄弟》是近段时间非常火爆的一档节目,教师可以将撕名牌、你演我猜等游戏引入体育课堂。《科学的预设,艺术的生成》也有很多现成的游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兴趣和教学实际需要,有策略、有重点地选择某几个游戏,让学生在参与游戏过程中全面锻炼身体。

科学的预设工作能确保高效课堂的生成,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在开展预设工作的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学生学习情况差异和体育学科特点科学预设、合理预设,以顺利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将课堂教学活动朝着高效、高质量、高品质的发展方向推进。

摘要:<正>《科学的预设,艺术的生成》是小学体育的重要指导教材,认真贯彻这套教材上提出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对于提升体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教学想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水平,建立健全体育教学制度,必须要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科学预设,在提升体育教学效益的同时,生成精彩的体育课堂。一、落实备课任务,确保教学活动有效进行备课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明确教学目标、生成高效课堂有着重要作用。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

参考文献

[1]朱雯婷.体育课堂教学中的预设性与生成性[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1.

[2]吴元兵.浅谈体育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小学教学参考,2007.

课堂教学质量小学科学 篇2

作为一个从事科学教学的老师,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进行教学后的反思,只有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推进素质教育,现我根据自身经验谈一谈如何小学科学教学质量。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营造一个生动、活泼、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前提和保证。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在课堂上都能自由“呼吸”。在一个开放的、民主的、充分尊重个性的环境和心理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才有可能进入状态。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也是情感的交流。当我们在互动过程中,达到“相互信任,彼此尊重,融洽相处”时,学生成了真正的学习主人,才能敢想、敢说、勇于创新。试想,教师板着一张脸,学生对老师也是唯唯诺诺,学生又怎能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他们只能是一切听老师的,把教师的话当作圣旨,不敢质疑,又谈何创新。

2、保护好奇心,激发兴趣

好奇心是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种朝向、注视、接近、探索心理和行为动机,它是人类行为的最强烈动机之一。好奇是孩子明显的心理特点,他们对周围任何事物都充满探索求知的渴望,并善于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应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理,由近及远,由浅入

深地给予理解,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并鼓励孩子多思考,多提问题,有意识的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要想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必须注意其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培养。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儿童思维开阔、想象力丰富。对学生的一些超现实或异想天开的想法或问题要给予肯定和赞赏,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3、注重知识建构的过程

科学课标指出:科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科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科学知识来自日常生活,在学生身边随处都有科学,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推导出新的知识,从而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特别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知识。

4、加强科学思维训练

科学思维是一个联想、想象、推测、实验论证和创造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等特点。引导学生从尽可能多的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尽可能与众不同的新概念、新思想、新办法、并能从“异中求‘优’”。这是提高科学课教学质的重要途径。

课堂教学质量小学科学 篇3

关键词:小学科学 课堂教学 质量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重视小学科学教学。但目前的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却不太乐观,因教师长期不重视,加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地位,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较差。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当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时,他们才会愿意学习、主动学习,最大程度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相反,学生对科学缺乏兴趣,他们就有可能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放弃学习科学。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那么,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巧设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好奇心、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导入的设计,通过猜谜语、讲故事等活动,给学生创设悬念,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二)巧用实验,激发兴趣

实验是小学科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不仅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实验的开展,将实验与课本内容相结合,将书本中的一些抽象知识生动化、现实化与具体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参与到实验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三)积极评价,激发兴趣

积极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始终保有愉快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要重视积极评价的运用,针对学生的回答,无论恰当与否,都应及时做出评价,给予他们一句充满赞扬话语一个充满鼓励的眼神、一个表扬的手势,从而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转变教师角色

要想真正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教师的角色就必须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直占据课堂的主体位置,其角色是教书匠和讲解员,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效果自然不可能好。而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改变与学生间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首先,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其次,教师要由课堂组织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从而促进每个学生发展。再次,教师要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角转为与学生一起学习的伙伴。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学生学习的导师、朋友,还要成为教与学的合作者、关怀学生成长的有心人。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往仅靠一张嘴、一只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多媒体教学手段应运而生,它集声音、图片、动画、文字于一体,能够突破时空和空间的限制,具有直观性强、容量大、传输速度快的特点,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将抽象的知识利用多媒体直观地呈现出来,化难为易,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学《火山》时,由于条件的限制,无法进行火山喷发的实验。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火山喷发的资料片,隆隆的地鸣声、喷发时的撕裂声、火红的岩浆,那场面犹如让学生身临其境。接着利用电脑模拟地球构造,模拟岩浆的上升,使学生认识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需要怎样的条件。这样教学,不仅克服了空间障碍,丰富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还突破了重点、难点,实现了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教学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仅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并不能代替师生间的交流、教师的讲解,它也有许多缺点和不足,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优势,为日常教学增光添彩,为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供有利条件,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

四、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延伸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科学教育不能“以问题开始,以答案结束”,而要“以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小学生天真、活泼,单靠课堂教学是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的,这样的教学是对学生的一种课堂束缚。因此,我们要重视课外拓展,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本地区特点,让学生在校园、家庭、大自然中去学科学。如在教学《月相变化》时,教师可在给学生确定了研究问题:“月相的变化是否有规律,有什么规律”后,让学生在课外认真观察,并将一月内观察到的月相变化做好记录。通过认真观察,学生得到了月相变化规律的答案:上半月由缺变圆,下半月由圆变缺,并明白了事物的一切变化都是有规律的,只要我们认真观察、探究、就能探索出它们的奥妙。这样,学生的科学意志、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极深学问,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够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开创小学科学教学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高媛.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J].考试周刊,2014(23).

[2]岳洪伟.促进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策略[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7).

[3]吴静娟.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研究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3(10).

[4]于宝峰.实践新课程,优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5).

[5]王延安.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议小学科学课堂教学[J].黑河教育,2012(1).

课堂教学质量小学科学 篇4

关键词:乡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各个学科在教学上呈现出与以往明显不同的特点。但就实际情况来看,乡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合作探究走过场。由于受实验器材、师资力量等方面的条件制约,许多教师只能采用灌输式教学,使得探究式学习成为空谈;②科学探究层次浅。在探究活动中,很多学生对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等并没有进行深层次反思,流于形式;③准备不足带来的误差。实验教学前,由于教师准备工作不足,以至于课堂实验成功率不高,只好以“误差”等理由来向学生解释;④课件演示代替实验。实验教学完全利用多媒体手段来演示替代,学生缺少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科学技能、科学素养更是无从谈起;⑤教学时间不足。多数乡村学校科学课教学时间设置分散,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科学实践活动的探索、总结和分析,显然不现实。

乡村小学科学教育应立足乡村实际,发挥乡村优势,积极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提高乡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质量,助飞乡村孩子的科学梦想。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际教学资源、教学条件、教学区域等多方面的有利因素,因地制宜地取舍教材,整合教学资源,独具匠心地设计教学过程,才能有效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一、重视资源的整合利用

很多乡村小学受交通条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缺少科学教学资源,因而要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凸显地域资源特色,变主动为被动,迎难而上。

1. 有效利用自然资源

十堰乡村森林覆盖率高,水土资源丰富,这无疑是天然的科学资源库。学生从小就与虫鸟为伴,与山水相依。相比城区而言,这给科学实验教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例如,教授“各种各样的花”这一课时,可以提前让学生去野外收集花朵,课下在校园一角举办小型花展,让学生选一个解说员,向其他班级同学介绍花的名称、形态结构及怎样开花结果;教授“水资源”这一课时,提前让学生去探索丹江口的水质特点,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选取丹江口作为南水北调的源头之一,如何保护家乡的水资源才能确保把一江清水送往北京;教授“岩石的组成”“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等,可以引导学生到学校附近收集各种岩石,制作岩石标本,也可以选取十堰比较有名的绿松石,让学生去探索它的特征;教授“植物的种子”这一课时,鼓励学生在课下用大豆做实验,观察大豆种子如何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春天来了,鼓励学生走出教室,亲临自然,让学生种植花草、饲养小动物。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鲜活资源,学生玩起来十分有趣,教师教起来也十分轻松,而且确保科学课教学的规范化。

2. 自制器材的有效利用

乡村学校的实验器材严重不足,这就需要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寻找身边可利用的资源,自制实验器材。自制实验器材具有实用性强、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安全可靠、取材容易等特点,还可以节约学校经费。

3. 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实验室资源

目前,十堰市大部分乡村学校具有理、化、生实验室,齐全的网络教学设施,以及可以同时进行多组实验的教具。但在给初中生做实验,小学生上科学课的时候这些资源却很少用到。教师可将这些资源利用起来,为科学实验课增添色彩。

4. 充分发挥网络优势

发挥网络优势,让乡村孩子分享现代教育信息。目前,十堰各县市的乡村小学已经全部实现“班班通”工程,科学课堂也瞬间增添了无限活力。有的内容很难理解,但通过观看视频、图片等,学生很快便能形成感性认识,进而树立科学的新观念。

二、重视规范的实验流程

1. 激励学生参与器材准备工作

课前收集器材,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因此,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准备实验材料,让学生在课前以小组的形式搜集、准备器材,在上课时展示。然后,让教师查漏补缺,把没有或不能收集、准备的器材提供给他们。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植物的叶”一课时,安排学生在不破坏植物、不伤害植物的情况下去收集各种叶子。学生兴奋地捡回了一大把叶子,有梧桐叶、银杏叶、杉树叶、铁树叶、黄杨叶等,形状有圆形的、扇形的、卵形的等,叶缘有全缘的、波状的、锯齿的等,各种各样的叶子都有。笔者让学生观察收集的叶子有哪些相同的结构?比较新鲜的树叶与落叶,各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对于生活在乡村的学生来说,随时可见这些来自于大自然赐予的科学材料。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才会发现自然的魅力和科学的神秘。

2. 注重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课前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导入新课,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备课时要精心设计导入激趣这一环节,给学生以悬念和激情。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种子的萌发”一课时,在导入环节让学生猜谜语:叶子圆圆个儿小,全身长满小镰刀,镰刀外面长毛毛,镰刀里面藏宝宝。谜底揭晓,学生就知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了,对种子的探究就会引发许多兴趣和问题,探究教学的氛围更浓厚了。最后,教师还可设置疑问:种子里面有什么?为什么能生根、发芽,长成新的植物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引入本节课所探究新知的教学过程。

3. 实验过程的有效调控

(1)紧扣实验目的,明确观察任务。实验切忌毫无目的,随心所欲。没有目的,只会使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不知道为什么做实验,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学生观察实验时,如果不清楚目的,往往导致学生只注意新奇或有强烈刺激的实验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帮助。

(2)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一要安全分发实验器材。考虑到安全问题、实验要求等因素,有些实验器材应在课堂上分发,如开水、有危险的药品,如高锰酸钾、酒精等;有些则在课前分发,节约课堂宝贵的时间。总之,教师要心中有数,确保实验器材的安全和最优化。二要指导学生严格执行实验操作规程。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操作,发现错误要及时纠正。学生操作错误,一般是由于不了解操作步骤或疏忽所致。例如,用量筒测量液体时必须放平,观察者的视线要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等。教师须严格要求学生遵守操作规程,明确操作要领,使学生了解每个正确操作所依据的原理。三要全方位细心观察。一是用眼,科学地看,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用眼观察每个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细小的变化;二是用手摸、用耳听、用鼻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用嘴尝、借用工具观察等。这就是科学地听,科学地做,它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感知事物。四要认真做好实验记录。要求学生如实记录实验方法、步骤和观察到的现象,并用简明的语句或学术语叙述,这是巩固学生实验操作、培养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而学生往往重实验、轻记录,教师必须予以严格要求,及时指导。

(3)激励学生参与演示实验。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更是小学科学实验中的主角,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因此,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更多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机会,对于一些安全、易操作的实验可以分配给学生,让他们进行演示操作。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时,邀请学生上台来做“振动的音叉轻触水面”的实验。由于演示的主角是学生,学习气氛变得轻松、活跃,学生都关心实验是否成功,因而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当上台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时,才会对实验课更积极。

4. 正确进行实验评价

教师对实验的评价不必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及时,同时注意评价的真实性。实验评价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及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尤其要注意正确评判实验结果,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其明白产生差异的原因,从而在今后的实验操作中更加注重规范化的操作流程。

课堂教学质量小学科学 篇5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是一个让儿童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它大致包括根据情景、观察到的现象和可以获得的信息,从儿童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了解和已具有的科学概念(想法)出发,提出问题,对问题的解答进行猜测,为证实猜测提出假定,设计试验或进行观察、收集和整理数据,得出结论和进行交流,提出新的问题„„

我们认为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因此,我们的探究式教学在让学生掌握核心的科学知识和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尊重事实、尊重别人、合作而主动积极的科学态度,这些方面的培养是不可分割的。

当然,我们对小学生的科学探究式学习也不能拔高要求,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涉及科学探究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也可以是全过程。因此,有效评价科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是一项灵活性比较大的工作,不同的教学内容就有不同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质量小学科学 篇6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质量 学习氛围 学习习惯 因材施教 小组合作学习

一、前言

科学作为一门向小学生普及基础科学知识的学科,在小学教育阶段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对小学科学课程展开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并采用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下面笔者就提升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的策略进行阐述。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良好的课堂气氛能够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下保持高效的学习状态。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能够充分发挥学习能力,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采取正确的教学方式,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要注意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时刻把握学生的感受,重视学生全方位的提升;要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戒备心理;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当学生所表述的内容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立刻批评指正,应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主动改正。总之,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学会尊重学生,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学习。

教师的个人情绪也是影响课堂氛围的重要因素。教师进入教室后,应时刻保持微笑,用积极乐观的态度感染学生,使学生在充满正能量的环境中学习,保持学习积极性。

综上所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个人情绪是影响课堂氛围的重要因素。教师如果坚持传统的教学观念,一味采用古板的教学方法,整天板着面孔,将无法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也不符合新时代科学教学的发展要求。教师只有转变教学观念,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才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效,课堂教学才有成效。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一阶段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会影响着其日后的学习生活。因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主动学习者。具体可以从课前和课后两个阶段来培养。其中,课前主要是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教会学生抓住重点内容进行预习,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应将所预习的内容进行一个总体的梳理,将不易理解的内容和重难点做上标记;第二,在课堂上学生要重点听取教师对重难点的讲解,尤其要注意倾听预习中自己不懂的地方,如果学生在教师讲完还有不明白之处,可以向教师寻求帮助,直到弄懂为止。课后主要是培养学生巩固知识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记忆能力。通常的做法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针对性的课后作业,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初步阶段,教师需要全程参与进来对学生进行监督,避免学生半途而废,直到学生养成自律的习惯。

四、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适合的教学策略进行针对性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归结起来,就是因材施教。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基础将学生分为优等、中等、一般三个层次,并为各个层次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例如,针对优等生,应为其设计深层次的学习目标,注重其能力的发展;针对中等生,在一般基础之上可以设置一些高层次的知识内容让其完成;针对一般生,教学目标定为巩固基础知识就可以了。这样设计教学目标,能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其次,由于教材更新的滞后,很多知识较为陈旧落后,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差距,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与时代发展相联系,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只有如此,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五、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科学课程中的运用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在分组时,应尽量保证每组都包含优秀、中等、一般三个层次的学生,以优生带差生,保证各组的实力均衡。每个小组选出一位小组长,负责分配小组任务,组织小组讨论,约束小组纪律。分配小组任务时,要保证人人有事做,避免有人偷懒“搭便车”。小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展开相互讨论,直到达成一致意见,在总结汇报时,可以推选一位代表发言或展示。此外,小组之间也可以展开竞争。这样一来,全班学生都能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增强班级凝聚力。在学生小组合作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应该及时予以帮助,对于共性问题应集中讲解,对于个别问题应针对性指導。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新教育思想,是值得提倡的。

六、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的综合素养和教学水平

虽然教学改革改变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依然必不可少。因此,要想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质量,最关键的是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和教学水平。现阶段,很多学校的科学教师都是老教师,虽然其教学经验丰富,但是教学观念落伍,教学手段落后,无法胜任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也无法教给学生最新的科学知识。

因此,学校应注意引进年轻的人才,充实科学教师队伍,并加强对科学教师的培训,丰富教师的科学知识,提高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以提高科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为提高科学教学质量提供师资保障。此外,还要为科学教师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并与一些高校展开合作,要引进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最新的教学技术,全面提高科学教师的教学水平,保证科学课堂教学效果。

七、总结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能够为学生打下良好的科学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成长。科学教师要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学生放在教育主体地位,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促进小学生个性而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伊华.提高小学科学教育质量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5(Z2):1.

[2]刘林,樊敏,彭蜀晋.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05):105-108.

小学科学高质量实验记录单的设计 篇7

在《义务教育科学(3—6 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关于科学探究的具体内容标准中有“体验科学探究中的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对自己或者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做出书面计划;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观察实验,并作出实验记录;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出简单记录”等等;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内容标准中有“尊重证据,能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在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中则有更多要求。可见,实验记录在小学科学课中的重要性。

对此,很多教师都会在实验课中利用实验记录单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以完成教学目标。但在设计实验记录单的时候,教师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去设计,因而使学生探究效率低下。

首先,欠缺层次性,导致学生兴趣丧失。不同年级的学生科学观察及记录的能力不同,但在很多记录单的设计上却没有得到体现。例如: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观察水》一课所提供的记录单,仅是:观察到水的特点是:______。此实验记录单多以文字记录为主,对于刚刚接触科学课的三年级学生而言有相当难度,效果欠佳,容易使学生丧失探究的兴趣。

其次,缺乏指导性,导致学生探究效率低下。记录单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以是方法上的,也可以是工具上的。图1 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课《做一名小科学家》所设计的实验记录单。作为三年级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是需要教师帮助的,而这样的实验记录单只能让学生在记录时无从下手,从而让探究活动流于形式,失去了探究的意义。

最后,缺少系统性,导致学生评价缺失。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时候教师只有在公开课上才会让学生使用实验记录单,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是不利的。尽管记录单很多时候是为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服务的,但真正的实验记录单却是学生成长的印记。由于不能长期搜集整理学生的实验记录单,对于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也是不利的,评价不能及时跟上,学生学习的动力自然也就不足了。

实验记录单应自然地贯穿于实验教学中,随着教学进程而呈现螺旋式上升。如何才能合理地设计出实验记录单呢?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一、关注儿童心理特征,设计科学的实验记录单

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因为它使儿童的潜在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因此,我们在设计实验记录单的时候,应根据全班大多数学生的现有水平设计出基础性的记录内容,同时还应根据可能的发展水平,设计出提高性的记录内容。这样在小组探究活动中,每个组员都能关注实验记录单,同时在相互协作下,更好地完成实验。例如《观察水》一课,我们可以设计成观察式记录:

这样将原有的实验总结改成了观察记录,更能体现探究的过程,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作为三年级学生的记录,观察方法是较为轻松的,属于基础性记录;而水的特点则需要概括和总结,这属于提高性记录(即最近发展区)。这样通过一个科学合理的实验记录单,不仅仅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从而呵护他们的好奇心。

二、关注实验探究过程,设计实用的实验记录单

小学科学课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学习的目标,也是学习的方式。所谓探究过程是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一个思维轨迹。由于教师面对全班学生,不可能对每个小组的实验都做到全程“控制”,因此利用实验记录单帮助学生、了解学生的探究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记录单时,考虑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面对的困难,而不应只关注实验结果。毕竟教材中向学生展示的是静态的、经过提炼的科学成果,其中略去了科学思想和理论的形成与产生的动态过程。[1]只关注实验结果的验证性实验,很容易使得学生丧失探究的欲望。以《做一名小科学家》中探究鹦鹉站立的秘密为例,我们可以设计成这样:

我发现使鹦鹉站起来的秘密是:__________

由于这是三年级学生首次接触探究性实验,教材中的实验记录单直接让学生写出使各种物体“站”起来的秘密,明显是不合适的。而改进后的记录单通过画“回形针放的位置”这一简单记录方式,学生的可操作性更强,更重要的是将学生的探究过程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对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习惯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关注学生主体评价,设计有效的实验记录册

实验记录单作为一课或者一个实验的外在表现形式,记载了学生探究活动中的成果。但如果仅限于此,那么其价值并不能完全体现出来。我们若能将学生每个实验的记录单进行汇总、整理,就会发现它所呈现的将是小学四年学习科学的一系列探究历程,一个完整的科学思维轨迹。对此,可以将单一的实验记录单整理成实验记录探究手册,提供给每位学生,并且在每个实验记录后增加评价环节(如表3)。

今天我得了__颗☆

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使他们成为一个有独立探究能力的人,既充分体现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能力的培养、发展的关注,又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由此使得评价与实验记录相结合,使得课程与学生的发展相辅相成,使得学生探究欲望不断提升,提高了实验记录探究手册的效度。

纵观实验记录单的设计过程,既是资料搜集的过程,又是自主探究、评价的过程;既是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但需要提醒的是,无论是记录单还是记录册都必须为科学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不可为设计而设计。

参考文献

[1]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3.

课堂教学质量小学科学 篇8

1.小学科学求证意识培养的问题

小学科学课是对小学学生进行初步科学普及的课程。通过教学, 学生对科学及科研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影响到教学效果。

(1)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忽视科学求证意识的培养。求证是科学前进的动力。没有了质疑, 就不能通过求证探究质疑, 那么科学就会踏步不前。许多科学发现都是通过求证质疑的方式有所成果的。比如, 牛顿质疑了苹果落地的现象, 但是如果不求证其中的原因, 那么万有引力定律就不会被发现, 也就不会有今天的现代物理学。所以, 小学科学课一定要重视求证意识的培养。

(2) 小学科学 课的教学中科 学求证意 识教育太表 面。在小学科学教学中, 虽然有意识地进行了科学求证精神的培养, 但是在程度上还是有一定的不足, 如重视的程度不够, 致使小学生没有建立起来科学求证的意识。现在的小学科学课主要还是以科普为主, 通过一定的科学现象, 引导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的意识, 但没有充分教授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 没有建立科学求证的观念, 对小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造成一定的障碍。

2.小学科学求证意识培养的原因

小学科学课没有培养学生科学求证意识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 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1) 传统的教学理念的影响。在传统小学科学教学理念中, 对科学求证意识的培养十分不重视, 过于强调小学生办学条件的限制, 虽然进行了科学的普及, 但是还是以让学生对科学有初步的认识为目的, 对于科学求证的培养是比较轻视的。

(2) 小学生所处年龄段的原因对科学求证意识的培养有很大的限制。小学生毕竟刚刚完成由幼儿到学生的转变。天真、贪玩的本性使学生虽然对事物的好奇心很强, 但是缺乏探索的耐心, 尤其是遇到一些困难时, 往往选择放弃, 从而影响到科学求证意识的树立。

3.小学科学求证意识培养的方案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我国的现有的教学条件对小学生科学求证意识的培养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所以小学教师应该因地制宜地开展相关活动, 积极促进小学生科学求证意识的树立。

(1) 转变科普的观 念 , 培养科学求 证意识。 科学普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从新中国成立开始就实施, 在“文革”后期达到高潮, 近年来在小学生中得到广泛的开展。但是, 科普内容还是以让小学生对科学有初步的认识为目标, 对于科学研究方法即求证贯穿得不彻底。求证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式, 对于科学问题的解答和事物本质的揭示都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小学可科学可教学中, 就应该强调科学求证的重要性, 改变传统的科普观念, 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求证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为我国科学的发展培养合格的后备力量, 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家富强。

(2) 培养科学求证 意识的方案 要适应小学生的年 龄特点。小学生刚刚走进学校的大门, 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没有树立, 对自我的把握也不是很完美。在对事物的认知方面完全凭借本性, 虽然对事物充满好奇和新鲜感, 但是很容易疲劳, 把兴趣转移到其他方面。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在制订科学求证意识培养方案的过程中需要斟酌审慎, 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初高中, 甚至成人的方式。应该通过积极引导小学生的兴趣, 在娱乐中促进科学求证意识的树立。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 把生活中富有科学内涵的事物介绍给学生, 并且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原因。小学生的显示心是很强的, 这也是小学生的突出的年龄特点之一。这对于成年人是很大的缺点, 对于自身的成长和人际关系的交往都有负面的影响, 是成年人极力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在科学求证意识的培养方面, 如果充分引导小学生显示自己, 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在一系列的努力之后, 甚至是借助教师的启发, 小学生对科学问题有了正确的答案, 那么就会极大地满足小学生的显示心, 让小学生的存在感和优越感得到增强, 从而坚定小学生从事科学的决心, 并且掌握可科学求证的方法, 对小学生的人生成长有重要的影响。

(3) 质疑是求 证的开始 。小学科学求证意识培养方案在制订过程中一定要强调质疑的作用。没有了质疑, 求证就无从谈起。在小学生科学课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引导学生的对科学现象提出疑问, 然后组织讨论, 研究原因及解决的方法。虽然由于小学生的阅历和知识量的影响, 小学生的提问及解答会显得浅析, 甚至是幼稚的, 但是见微知著, 正是这种形式促进了小学科学求证意识的培养。

总之, 科学是社会进步及经济发展的最终推动力。在当今社会, 国家间的竞争实质是科技的竞争和科学水平的比拼。所以, 在小学中开展科学普及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科普不仅要进行科学知识的认知, 还要培养小学生科学求证的意识。科学求证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小学生未来科学道路的成败, 对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和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冷丹阳.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 2001 (4) .

课堂教学质量小学科学 篇9

1 教材的精炼及加工

随着口腔医学的不断发展,口腔内科学所涵盖的内容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细化,如果照教材按部就班的讲授,现有的课时数往往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若在目前的基础上不断增加课时数,势必进一步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将学生的学习时间完全禁锢于课堂中,不利于学生的培养。如何解决这一矛盾?首先应精炼教材,将教材中最精华、最重要以及有难度的知识点提炼出来。同时,对教材进行有效地加工,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结合具体教学情景批判地、创造地运用教材,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和融合。其次,精心编排教案,认真设计课堂环节,把鲜活的课外资源引进课堂,从报纸、杂志、网络、电视、电影等媒体上积累资源,由教材衍生出一些切实发生在生活中、医院中的具体病例、事例,包括一些医疗纠纷的案件,不仅可以加深教材的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使学生尽快地适应临床实习及工作、提高处理医患关系的能力。第三,对于一些非重点或难点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同学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自学,然后课堂上以听取汇报、提问或阶段考核的方式来督促学生的学习并检查学习效果。

2 理论教学方法的革新

口腔内科学教学除了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外,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口腔内科学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传统教学法以传授知识系统性、完整性强,传递信息量较大等优点,一直被广大教育者所沿用。但是单纯的传统教学法完全以教师为主导,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及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 [1],以疾病为线索提出问题,学生进行资料和文献的查阅,或进行小组讨论,自行解决相关问题。这种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对拓展学生知识面、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以病例为中心的CBL(case-based learning)教学法,具有高度的拟真性、鲜明的针对性、学生的主动性、过程的动态性等特征,成功地解决了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际脱节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2]。两者综合应用的最大优点是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及综合运用能力,进而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也不可否认,这两种教学方法学时数的需求量大,对教师素质、教学设备及图书馆资源的要求较高,而我国大多数高校短期内达不到这样的软、硬件条件,其教学效果往往大打折扣。

我们根据口腔内科学中各个章节的不同特点,将PBL与CBL教学融入传统教学,比如在讲授龋病、牙髓根尖周病等疾病总论时,采用传统教学法,将疾病的基本概念及特点介绍给学生。在疾病各论章节中,采用PBL或CBL教学法,先提出问题或者典型病例,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的基础上,配以多媒体教学,直观快捷的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再进行课堂讨论,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中,在讨论与争论中找到正确答案,从而加深记忆,掌握所学知识。

这种综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尽快地完成从理论到临床、从书本到实践的过渡,有利于临床思维的建立。另外,这种以传统教学模式结合其他教学方法,降低了对学校硬件方面的压力,在教学效果上既沿袭了传统教学法的优势,还可因其他教学模式的融入而给口腔内科学教学注入更多的活力,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3 加强模拟式临床训练,促进学生尽快适应临床

目前,很多高校都面临学生实习难的问题。由于实习基地条件的限制,病源的分流,学生实习期间所接触的病人十分有限,病种也相对单一,实习效果常常不尽如人意。为了确保口腔内科学的教学质量,在学生临床实习前,应更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理论及临床能力训练,而临床模拟式训练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这种训练方法可以多种形式来进行。比如,在牙体牙髓病的诊疗内容全部讲授完毕,经过病例讨论和病历书写后,可设计模拟诊疗训练。此时学生已经对牙体牙髓常见疾病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具备了初步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临床思维能力,为模拟诊疗教学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必要的基础。采用临床上真实的、典型的、完整的病例作为诊疗对象,部分学生扮演患者,部分学生扮演医生,“医生”询问病史、进行口腔检查、提出必要的辅助检查,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提出初步诊断、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案。刚开始进行该训练时,学生无论是在询问病史还是查体,常不知从何入手、从哪儿问起、要查些什么。通过学生的补充、大家的讨论、教师的引导,学生逐渐掌握询问病史和检查患者的技巧,有利于日后在临床中更好地开展工作。在模拟诊疗过程中,教师可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接诊和病史询问时注意与患者的情感交流,检查时不要“只见患牙,不见患者”,要有整体观念。

在口腔内科学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经过了理论教学、模拟诊疗训练,学生们对口腔内科学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都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这时就可成立社区服务队,由专业教师带队指导,对社区居民进行口腔检查及义诊。这是学生在进入临床前最好的实践机会。义诊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患者的沟通能力,还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归纳和强化。同时,这样的拟临床训练可有效消除学生刚进入临床时所产生的恐惧感、茫然感,增强他们接诊病人的信心和勇气,迅速适应临床环境。

4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口腔医学各学科的教与学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网络课堂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可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知识的途径。完整的学习课件,病例素材库,口腔内科学诊疗新进展、科研新发现,相关的伦理、医疗纠纷案件等多元素材,使口腔内科学教学的广度、深度和生动度也由此得到空前的延伸。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思维开展学习,可有效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完善自我”的最高学习目的。

作为教师,除了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学习知识来源,还应该和学生平等地交流和对话,学会倾听来自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用由衷的、自然流露的、真实生动的、不加修饰的语言去唤起师生之间的理解和共鸣。QQ是广受学生们欢迎的一种聊天工具,建立QQ群作为教学交流平台,师生在此平台上畅所欲言,不但能发现、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还可在得到教学信息反馈中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提高教学质量。

5 实践教学条件的优化

口腔内科学教学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外,操作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容忽视的。目前,很多大专医学院校都采用了仿头模实验教学系统,最大可能地模拟临床情境,使理论更加接近实际。但是,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很多学生都反映口腔内科学实验操作繁琐,受实验课时间的限制,学生对所有的操作练习只能机械式模仿一遍,不能达到熟练或掌握某项技能的要求,部分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可能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于对毕业实习怀有恐惧心理,没有自信。通过在课余或双休日对实验室进行开放式管理[4],给学生提供更为灵活的操作机会,在实验室值班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一些针对性训练,可以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这样的实验室教学,增强了师生互动,规范了实验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同时,也为临床操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前期实验教学和临床实际更好地衔接,完成向实习阶段的过渡。

摘要:探讨了如何结合口腔内科学学科特点,对教材进行精炼及加工,改良理论教学模式,加强模拟式临床训练,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以及改善实验室教学条件,优化口腔内科学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口腔内科学,教学模式,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ALBANESEM.Problem based learning:Why curricula are likely to showlittle effect on knowledge and clinical skills[J].Medical Education,2000(34):729-738.

[2]欧祥林.浅谈口腔解剖生理学教学模式案例教学[J].中外健康文摘.医药学刊,2008(5):250.

科学构筑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体系 篇10

一、建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体系的基本思路

(1) 全面。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1) 教学质量体系的建设与运行, 要全面考虑各种要素。 (2) 教学工作是一个动态过程, 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必须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3) 影响教学质量的人员不仅是教师和学生, 还包括所有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管理人员以及各个职能部门。因此, 教学质量体系的构筑必须注意其全面性。

(2) 科学。教学质量体系作为一所院校正常运行的重要系统, 必须保证教学质量体系的充分必要条件、机构设置、质量标准、制度建设、监控对象、操作手段, 等等, 以形成一个科学、有序的系统, 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而保证教学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

(3) 实用。教学质量体系的构筑还要注意院校的现状, 根据院校的现有条件和院校的性质定位, 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质量管理、保证、监控方案, 要有质量标准、政策依据、实施办法、运行机构等, 使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二、教学质量体系的构成

教学质量体系由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两个子体系构成, 如图所示:

(一)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一个较大的系统工程, 可分为教学基本文件、质量管理规章制度、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三个子体系。

1. 教学基本文件

制定规范的符合高职教育理念的教学基本文件, 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产”“学”“做”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同时, 要突出“学生本位”“能力本位”“职业岗位群”, 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制定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实训教学计划”“实训项目教学大纲”“实习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 以及相关的“指导书”、专业“理论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制定过程中, 要注意将专业“实训教学计划”“理论教学计划”分开, 平行制定, 这样, 一是可以突出高职院校技能培养的特点;二是考虑到实训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内容、方法、时间安排、考试考核各有其自身的特点。

2. 质量管理规章制度

质量管理规章制度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 针对各个教学环节的常规管理、质量监控, 针对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的行为规范, 应建立、修订、完善一系列教学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办法、措施、实施条例等。

3. 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高职院校应制定、完善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并加强过程控制, 将教学过程进行合理分解, 对课堂教学、课程考核、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论文) 、实训、实习、实验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质量要求和标准。通过明确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可以为日常教学的检查和评价提供依据, 保证课堂教学、实践环节教学稳定、有序地进行。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为日常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质量监控提供了基本规范和依据。

(二)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必须包括完善的组织机构, 科学、规范、公平的测评方案和有效的运行机制。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括教学质量监控组织系统、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监控运行系统三个子系统。

1.教学质量监控组织系统

设立院—系—教研室三级质量监控机构。

(1) 院级质量监控机构。 (1) 教学工作委员。教学工作委员会的职责之一就是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加强检查、督促、指导相关部门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 (2) 高职研究所。高职研究所要把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作为研究的重要课题, 以研究成果指导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 (3) 督导办公室。督导办是进行质量监控的常设机构、执行机构, 行使质量监控的督、导职能, 重视过程监控。

(2) 系部质量监控。主要由系部负责人、兼职督导员组成, 是质量管理和监控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实施日常教学质量管理、过程监控、教学指导和辅导、教学检查等。他们也是被监控的对象, 由院级机构对其进行督查、考核。

(3) 教研室质量监控。由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 是质量体系中最直接、最活跃、最有影响的基层群体, 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发挥其作用。

构建多元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对教学活动全过程形成立体、交叉的质量监控和管理, 这样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

2.教学质量评价系统

制定科学、公平、操作性强的测评方案, 对教师、教学管理人员进行评价。

(1) 教师教学质量测评。根据影响教学质量的程度与质量体系的关联度对各个质量点赋予分值, 形成科学的测评平台, 通过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认真考核, 公平、公正、公开、准确、科学、全面地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这对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其评价实施分为:组织评价、同行评议、学生评教、社会评效。主要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能力、教学理念、能力培养、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2) 教学质量管理测评。主要是院级机构对系部、教研室的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监控过程的运行情况、规章制度、措施、效果等进行评价。

(3) 课程建设评价。要建立课程评价标准和方案, 对精品课程、新设置课程、教改课程进行评价。

3.监控运行系统

(1) 过程监控。教学的一系列工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教学质量涉及教学各个方面和各个教学环节, 只有对教学各个环节的运行过程进行常规的、全面的、随时的监控和导向, 才能保证教学的总体质量。 (1) 实行多层次听课制度。督导人员要深入课堂、实验室、实训现场听课, 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评价;学院领导、教学管理人员应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教学一线听课, 掌握教学运行状态;教研室主任是教学工作的直接组织者, 也是教师教学工作的监控者,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引导者, 教研室主任的全面听课是掌握教学情况、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教师要相互听课, 老教师要多听青年教师的课, 并且全面评教、评学, 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青年教师应主动听课, 学习别人的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 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和能力。教师互相听课, 取长补短, 并且开展教学互评, 有利于形成科研、教研、教改的良好气氛。 (2) 教研活动和常规评教、评学活动。加强科研与教改的课题组活动;加强同课程教师间的交流和研究;开展教学竞赛活动, 设立多项奖励;开展多方位的评教、评学活动。通过活动, 能有效提高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 学生教学信息员信息反馈制度。通过教学班的信息员及时反映教学情况, 使教学事故、差错、不足, 以及异常情况得到及时纠正和补救。为此, 我们制定了“教学事故快速反应机制”。 (4) 加强关键时段的监控。值班人员要加强对每天的关键时间段的巡视, 有关领导、督导人员要对开学初期、实训实习初期, 考试考核时段、毕业设计 (论文) 时段、课程设计 (测绘) 时段、进厂实训实习时间进行重点监控。 (5) 学校各级领导要深入课堂, 现场进行检查、调研, 及时了解教师教学情况, 检查教师的备课、讲授、辅导及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常规教学检查。除了常态的日常检查, 还应进行期中、期末教学检查, 促进完善与教学质量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及其实施, 促进教学活动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按质量标准完成, 促进各项教学要素、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每学期期中、期末时, 应做好以下工作:第一, 由教务处牵头, 系部具体组织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全面检查、测评、打分;第二, 教务处、督导办对系 (部) 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学期工作计划的安排与进度、质量管理和教学检查工作, 以及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检查、评价, 并对教师的测评进行抽查;第三, 请学校各级领导和各职能部门关心、指导、参与教学检查。

(3) 毕业生的跟踪和信息反馈。要采取多种形式, 进行调研、座谈等, 了解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等对学生的评价, 了解他们对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要求、意见, 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指导思想。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专业结构等,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为学校的管理和软件、硬件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三、结论

在科学构筑教育质量体系的过程中, 要建立起院—系—专业三级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框架, 形成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稳步提高的长效机制。要充分考虑到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一个动态系统, 要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监控的目的, 把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作为监控对象, 建立具有预防、控制的功能, 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及时反馈、实时指导、限期整改的全过程、多层面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Z].2006-11-16.

[2]张玉臣.职业院校构建教学工作保障体系探究与实践[J].教育与探索, 2009 (1) .

课堂教学质量小学科学 篇11

摘要:就当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并没有很好的完成科学实验教学工作,没有充分把握实验目的,孤立的进行实验,缺乏联系的观念,导致教学质量较低,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联系观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教学质量;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实验是小学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提高这门学科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养。因而,小学科学教师,要准备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良好基础。

一、明确教学目标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相关能力的重要阶段,教师一定要认识到自己肩上的重任,认真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对学生负起责任来。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小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明确教学目标,不可随意对待这门课程。因为这门课程是一种通过实验来让学生总结规律和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洞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等科学素养。而这些科学素养对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树立联系的观点,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充分实现小学实验教学的价值。

二、联系的观点

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事物内部之间各个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者是割裂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孤立的看待和分析问题,会导致看待问题太过于片面,往往会导致错误的认知和决策,这样,事物会出现这样或者是那样的问题。

三、树立联系的观点,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质量的策略探讨

(一)以教学目标为指导,将实验主客体联系起来一

首先将学生与实验器材联系起来。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首先要明确自己所要探索的知识,然后根据老师的引导和自己的认知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设计实验方案,选择相关实验材料和仪器,在实验过程中,通过人与物的相互作用,让学生观察到一些现象和发现一些规律。

其次,将物与物联系起来。实验过程离开实验材料之间的联系,离不开仪器设备与材料之间的联系,这就是物与物之间的联系。

最后,将人与人联系起来。一方面,将教师和学生联系起来。教师应当建立科学的教学观念,让学生把握课堂的主体地位,努力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另一方面,将学生与学生联系起来。教师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的机会,增强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二)把握科学试验中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的思路

首先,密切联系实验目标,界定实验要素。实验目的是实验的方向,是设计实验的关键所在,只有明确了实验目的,才能更好地界定出实验中的各种要素,才能找到实验思路,才能更好地进行实验,实现实验价值。

其次,充分联系已有的知识,构建实验模型。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是对已有知识的一种巩固和拔高。教师在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学过的知识来发散思维,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和主观能动性来构建实验模型。

(三)充分把握实验变量之间的联系,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实验

首先,联系具体的模型及实验变量。变量是随着外界条件的改变而不断改变的不确定因素,包括控制变量、自变量等等。这些变量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在实验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实现变量之间的联系,不断调整教学方式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通过联系实验变量的特征,把握科学实验重点。模拟实验和对比实验是小学阶段科学实验的两大部分内容。在对比实验中,联系实验变量,对实验模型进行控制,让变量发生变化,充分把握不同实验中事物的现象或者是性质,来把握科学规律,实现实验目的。在模拟实验中,充分把握模拟实验器具与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尽可能的与自然环境保持一致,把握实验的操作重点。

最后,将词语与变量联系起来,选择有效地操作方法。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目的,还要引导学生把握好度,这就是让学生对词语和变量联系的掌握。

比如,对深浅颜色吸热的实验,明确学生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研究不同颜色的吸热情况,教师要让学生把实验模型以同一角度放在阳光下,在一定时间进行温度测量,做好相关记录,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容易的得到结论了。

总结:教师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要建立联系的观念,并把联系的觀念运用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当中,充分发挥联系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雷瑞金.以情激趣以情促知以情育人——谈信息技术创设小学科学模拟实验课堂[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1)

[2] 王云丽,程辉.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探究[J].教育信息技术.2014(Z1)

课堂教学质量小学科学 篇12

关键词:医学教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

学生对教学的评价是反映教学效果和制定教学改革方针的重要依据[1], 实时追踪和双盲法分析能有效的避免来自学员的遗忘偏差和分析者的人为偏差, 结果更加真实、可靠, 结论更有指导意义[2]。2009年我院外科学教研室承担了2006级临床医学、康复医学、航空航天医学、口腔医学五年制 (依次简称医疗、康复、空医、口腔, 合称五年制) 和2005级临床医学八年制 (简称八年制) 《外科学》的课堂授课教学工作, 根据学员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调查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了解外科学教学中课堂教学的影响因素并据此制定改进措施, 进一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参加本学年度五年制、八年制课堂教学的教员, 其中教授职称28人 (22/24, /前后数字分别为参加五年制及八年制教学的教员人数) , 副教授47人 (38/28) , 讲师27人 (27/3) , 共计102人, 课外专题讲座教员未列入其中。

1.2 调查项目

教员情况:姓名、科室、学历、职称、是否为精品课程教员、是否参加精品教员评比。

学员情况:教室、专业、班级、学制。

调查问卷表:采用第四军医大学教务处统一下发的制式“教员课堂教学效果调查表”, 包括6个项目:①我感到课堂氛围很活跃 (15分) ;②我经常被他讲课所吸引 (20分) ;③这个教员值得我敬重 (10分) ;④他讲课能引发我的思考 (25分) ;⑤听他讲课我收获很大 (20) ;⑥他讲课很从容 (10分) 。总分值为100分, 学员根据自身感受按项目给出分数, 并可用简要文字描述打分理由。

1.3 调查实施

每周向学员发放一次调查表, 调查本周内每一名教员及相关授课内容的教学效果, 学员无记名填写后当堂收回, 全部授课课程结束后进行汇总并分析。本学年调查表共发出1, 875份, 实际回收率100%。

1.4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对每份调查表逐份编号, 根据各调查项目计算相关得分情况, 所得数据共包括17个变量, 31, 875条记录。用SPSS1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 计算教员、科室、课程、职称、学历、是否为精品课程教员、是否参加精品教员评比等11个因素不同水平的平均得分, 以均数±标准差undefined表示, 本调查得分结果显示为非正态分布, 故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 比较同一因素不同水平间的得分是否存在差异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2 结果

2.1 总体情况

2009年参加五年制、八年制学员《外科学》课堂授课教员总计102人, 总平均得分96.15±4.97, 其中最高100分, 最低85.31分, 90分以下2人。平均得分在95分以上的教员占85.3%。

2.2 各科室教员平均得分比较

外科学教研室由11个科室组成, 各个专业科室教员平均得分见表1, 其中最高分96.94, 最低分为90.74,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

﹡P<0.05与其他科室比较

2.3 不同职称、学历教员得分比较

中级职称教员得分明显低于高级职称以上教员 (P<0.05) , 而不同学历教员之间得分没有明显差别 (P>0.05) , 见表2。

﹡P<0.05与教授、副教授比较

2.4 精品课程教员与普通教员以及教员是否参与精品课程评比得分比较

已通过精品课程评比的教员得分明显高于普通教员 (P<0.05) , 而未参与过精品课程评比的教员得分明显低于参与过精品课程评比的教员 (P<0.05) , 见表3。

﹡P<0.05与精品课程教员比较;﹟P<0.05与参与过精品课程评比的教员比较

2.5 不同专业学员打分情况

五年制康复医学学员对教员所给出的分数明显低于其他专业的学员 (P<0.05) , 见表4。

﹡P<0.05与其余专业比较

2.6 不同教室教员得分情况

不同教室教员得分比较结果无明显差别 (P>0.05) , 见表5。

3 讨论

根据调查结果和统计分析, 2009年外科学教学102名教员平均得分为 (96.15±4.97) 分, 全部调查项目平均得分均在90分以上, 在打分统计条目31项中, 得分在95分以上27项, 95分以下4项, 最低分为90.74分。

调查结果显示, 在教员所在科室、教员职称、是否为精品课程、教员是否参与精品课程评比以及学员不同专业5个方面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在教员所在科室方面, 全部调查问卷的最低分90.74分出现在肿瘤科, 不能排除肿瘤科的专业特殊性。该学科为交叉学科, 各外科系统肿瘤的内容由相关科室讲授, 同时又与肿瘤科专业相互重叠。肿瘤科专业除了涵盖外科学以外还更多的涉及内科学系统, 具有专业性强、内容分布庞杂且交叉重叠较多、知识跨度大、讲解难度大等特点, 在此基础上, 若再与其他科室缺乏沟通, 更易造成授课内容的冲突, 导致学员对该部分知识的接受理解出现困难。此外, 肿瘤科仅有2个学时, 难以涵盖外科系统肿瘤的相关内容。以上诸多因素造成了学员对肿瘤科教员的打分偏低, 当然, 亦不能排除肿瘤科教员在授课技巧及课件制作方面的自身影响因素。

教员不同职称得分存在明显差别, 讲师得分较低, 反映了实际情况和客观规律。同时该结果也提示, 增加高级职称教员的授课课时, 虽可迅速提高教学效果, 但更应注重对年轻师资的培养, 应对他们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的教学训练, 正确引导青年教师重视教学、研究教学, 提高教学技能。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员受过良好的专业理论、科研训练, 并且都具备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的经历, 但调查结果显示, 与本科学历教员比较, 得分没有明显差别, 说明目前的学历培养体系中, 对教学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而更多侧重于科研训练, 此外, 把教学职称与学位、学历挂钩是否科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精品课程评比活动可提高教学效果, 精品课程教员得分显著高于普通教员, 不仅如此, 参与了评比活动就有积极意义。是否参与精品课程评比的教员得分排序显示:通过精品课程终审>未通过终审>未通过初审>未参与, 说明只要参与此评比, 不管是否通过评审, 都对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因此, 应积极鼓励、倡导教员参加该类评比活动并与奖励、晋升教学职称等挂钩, 可望最大化调动教员的教学积极性, 普遍提高教学效果。

不同教室、不同学制学员给教员的打分无明显差别, 但不同专业学员对教员的打分有显著性差异, 最低分出现在五年制康复医学专业, 可能与该专业人数较少, 样本量过小有关, 今后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综上所述, 根据调查统计分析, 2009年外科学总体授课效果较好, 得分较低的项目是今后教学改革的重点和切入点, 例如是否可将肿瘤科的内容完全交由各专科讲授;加强中级职称教员的培养、训练;广泛开展精品课程评选等, 通过多种措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晓玲, 柴明勤.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西北医学教育, 2008, 16 (5) :825.

上一篇:授权控制下一篇:电子商务营销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