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论文:科学课堂如何使学生动起来

2024-08-07

小学教学论文:科学课堂如何使学生动起来(共10篇)

小学教学论文:科学课堂如何使学生动起来 篇1

激发学生激情,张扬学生个性 小学教学论文:科学课堂如何使学生动起来

新课程改革以来,老师们在课堂上就如何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问题作了大量的研究,面对课堂,如何使自己的教学工作实效是每一位科学教师应该思索的问题,笔者从教十几年,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了一条提高科学课堂实效性的路子,现结合自己如何使课堂实效性作具体阐述。

一、兴趣的培养是提高有效性的前提条件

有位哲人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某项事物感兴趣,就会主动地接近它、思考它,就会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

1、实验观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

(1)用具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类的兴趣与好奇心紧紧相联,培养好奇心的关键在于使新信息的刺激出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之外,即出乎意料以外。在讲《凸透镜成像》时,让学生手拿凸透镜,看远处的行人。有的说,我看到某某同学,怎么是倒立?有的说,我看到了大楼?怎么是倒立?还这么小!有的学生还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拿起凸透镜看看远处的人和物,放下凸透镜看看远处的人和物。然后我把凸透镜放在我的眼前,让学生看我的眼睛,学生“轰”的一声笑开了,因为他们看到了一只很大很大的眼睛。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当学生的好奇心被触动时,正是学习兴趣被唤起之时,实现了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2)人的心理活动起源于问题,有疑问才会思考。疑问是学习新知识、产生新思想、发展新观点的起点。一个好的问题能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和探究热情,从而使其主动参与科学活动。在讲授《大气压》时,在讲台上放一皮碗,把皮碗压在桌上,然后再请一位学生上来把碗取下来,一位学生上来拿了很长时间拿不下来,同学们议论纷纷,跃跃欲试,结果上来的学生仍拿不下来。我说:“看我的。”“我先放点气,再拿。”我自言自语,结果我把皮碗给拿下来。“老师,你怎么拿下来的?”“老师,你为什么放点气进去?”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

2、实验探究,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的过程

探究性实验教学是通过:创设情景→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学以致用,这一过程,注重实验过程,尊重学生探究欲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上《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时,第一步,课前布置回家作业,“请同学们回去调查家用电路中电线所用的材料。”话音刚落,班中几个成绩中等、比较活泼的男生脱口而出“铜”,“你怎么知道的?”“我和爸爸一起去看看。”……,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上课时问学生“家中导线的材料是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铜”。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家用电路用铜导线,而不用铁导线或其他材料的导线?没有任何提示,课堂中很静,都在认真思考。“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课堂中顿时热闹起来,每四人一组,进行热烈的讨论。形成了一个可以通过科学探究解决的问题:导线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问题),使学生的兴趣再次被激发。第二步,引导学生考虑导线自身的因素,“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学生再次经过讨论,学生提出下列猜想:可能与导线的材料、长度、粗细有关。(猜想、假设)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延续。第三步,怎样用实验来检验我们的猜想?组织学生深入探讨:怎样定性地比较电阻的大小?引导学生提出实验方案(制定计划),把学生的兴趣转移到实验探究中去。第四步,学生实验探究,强调实验中用到控制变量的单因素法的特点?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培养。第五步,组织学习归纳总结得出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这个过程中许多学生得到了表扬,使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学好科学的信心。第六步,学以致用。这时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两根不同规格的电线和两只不同白炽灯,分析讨论两根电线的电阻和两只灯泡灯丝的电阻,使课堂气氛再次掀起高潮。

3、实验设计,是兴趣激发后的结果

实验设计是一种要求较高的实验能力,小学阶段要求较高。它主要过程为:提出实验课题,设计实验方案,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实验操作,对实验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在设计实验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创作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建立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思维信息多边交流的新型关系。

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有效性的主要方法

1、展示教师的思维过程,做好示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传授基础知识,不能满足于如何去整理、归纳、总结,而是要把教法和学法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更要注意讲“我是怎样想的”、“还想到了什么”、“遇到类似的问题应怎样去想”等等。把教师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体会、思考,并在潜移默化小学习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2、让学生参与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要依靠多种教学形式来完成,特别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主动参与中实践教学双边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最有价值的本钱。”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素材,捕捉学生的心迹,精心设计实验,塑造生动别致的直观形象,增强实验的趣味性,能够点燃学生好奇心的火焰,打开学生求知的心扉,能够激活学生产生思维的动机,课堂教学中由学生提出的一个良好的问题情景,教师不轻易放过,而是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共同参与结合教学内容投入讨论,既尊重了学生,又保护激励了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强化学生对身边的科学现象探究欲望。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与建议。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只有发现问题,才能推动学生不断地带着疑问去思考、研究,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创新。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优化教学活动的策略,把握好活动过程中的操作环节,学生的聪明才智就能得以更好的发挥,潜力就能得到更好地发掘,当然,学生的个性也就能得到更好地张扬。课堂的高效就会真正实现。

小学教学论文:科学课堂如何使学生动起来 篇2

一、互动式的教学模式, 使你的课堂不再静悄悄

互动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 形成师生、生生相互交流、相互讨论、相互观摩和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既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按教学计划的要求系统地学习, 也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灵活组织教学活动。互动教学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就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小组讨论——汇报评价”这样的一个流程来完成的。在互动中学生的动, 是通过老师的启示来动起来的, 也就是说, 老师在课前对学生做一定的引导和要求, 为学生的理解打下基础, 使得学生在有准备的状态下进入学习, 这样他们才感兴趣, 才具有积极性;学生的自学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学, 并完成相应的问题, 为后面的小组讨论做好准备;学生自学后对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 一般5-6个人为一组。在课堂上, 各小组的成员用英语汇报自己的预习情况, 然后, 相互交流、讨论, 最后小组代表汇总学习结果。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 通过巡视、指导和参与, 及时掌握学生讨论进展情况。掌握好时间, 及时调控;在小组讨论后, 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学习结果, 学生评价, 教师点评, 并进行归纳总结。例如:学习颜色时, 不要直接的去教给学生blue、green、red…, 老师先可以问大家喜欢哪个季节, 它是什么颜色的, (what is your favorit season?what color is it?) , 然后让各小组同学进行自学, 回答出问题, 小组讨论时, 确定出本组大部分人喜欢的季节, 并用英语描述, 当然要用到所学习的颜色。最后让学生们说说他们最喜欢的颜色, 可以是一种, 也可以使好几种, 看谁描述出来的季节最美、最漂亮。

二、多媒体教学, 带给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多媒体可将图、文、声、象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身临其境,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它改变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模式, 既突出了学生的中心作用, 又强化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教学中用途比较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如下: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使学生能够在比较愉悦的情况下学习, 寓教于乐, 因为课件对于知识的表达能力比较强, 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具体的表现在一堂课上, 多媒体教学可以在很多方面弥补传统授课的不足。例如:对高年级的同学来说, 掌握语法知识比较难, 我们可以把比较枯燥的知识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 六年级上册我们会学习到现在进行时 (Be+Ving) , 这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 在银幕我们可以先展示一些图片, 如:踢球的、打篮的、做作业的、看电视的等等这些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场景, 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 孩子们就不觉得难了, 然后展示与这些图片相关的现在进行时的句子, 让孩子们自己找出规律, 及现在进行时的基本句子结构这样他们的记忆会更加的深刻, 比老师讲解好多遍的效果都有好。我们学习英语目的是要使用它, 所以单靠老师的讲解是不够得, 应该多听、多说、多练、多看, 所以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互动功能, 使学生参与其中得到锻炼, 提高其综合运用的能力。

三、简单的简笔画及卡片教学, 也可以为你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授课氛围

人所获得的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 人的感官是知识的入口, 也是人类获取知识的惟一途径, 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能够恰当的、不失时机的运用一些简单的图形及卡片来进行辅助教学, 可以使我们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简笔画就是由比较简单的线条组织起来的图画, 它简单明了, 容易理解, 制作起来也比较方便;而卡片我们一直在让学生使用, 比如背诵单词, 我们可以让学生制作图文并茂的卡片, 把简笔画与卡片结合起来。根据教学内容, 老师可以随便的使用。

四、游戏教学法, 让你的课堂充满生机

游戏教学法就是在在课堂上能够将枯燥的知识让它变得有意思起来, 利用生动、有趣的游戏, 使我们所要教授的知识能够变得简单, 容易掌握, 是学生在学中玩, 玩中学。所以利用游戏教学法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正符合“乐学”。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们来说, 这种方法更适合, 因为他们比较好动, 注意力容易转移, 所以利用游戏教学法, 不但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还能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可利用的游戏方法很多, 比如大家常说的“开火车”, 老师告诉第一位同学一个单词, 让他传递下去, 看谁说的大声而且发音准确;“找朋友”给出好几个单词让找出属于同一类的。

体育课堂如何使学生动起来 篇3

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对于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新课改的实施对于我们体育课课堂来说,既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何使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在体育课上动起来成为我们很多体育教师共同面对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教师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时代在发展,学生在变化,我们的教育教学思想也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变化而不断地改变。体育课上,要想使学生动起来,教师首先就要动起来。这种“动”既包括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也包括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必须要和时代的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这样我们的教育教学才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就意味着体育教师必须要在上好体育课的同时,静下心来学习,了解新课改的要求,新时期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变化和实际需求,力争用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去传授技能,使学生喜欢体育课,爱上体育课,这样才能在体育课上动起来。

二、关注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的核心要求之一就是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教学理念的一个重大突破。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提高个人认识,也就是要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这也是学生最需要成长和提升的三个方面。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在坚持“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重知识,轻能力”的模式,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一直是在教师的影响和安排下进行,没有自己主动参与的机会。体育课本身就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如果上课形式过于死板,学生很难有积极性,自然就动不起来,有的甚至就不想动。

所以,要想使学生在体育课上动起来,教师就一定要注意要关注学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和需求来安排我们的教学,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结合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不同班级的学生,包括男生和女生的具体特点,来设计教学流程,使学生能够参与其中,这样学生就会被我们有针对性的教学所吸引,也就容易动起来。

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喜欢动

体育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学生的参与度要求较高,当然学生也是比较喜欢这种能够参与其中的课堂。但是,现实给我们呈现出来的却是学生在体育课上参与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就是内容较少,形式相对单一。比如,实心球、一千米等项目,一般是以学生反复、枯燥地练习为主要方式,这就很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慢慢就失去了参与的兴趣,活动的积极性逐渐减少了。

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要调节课堂,丰富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初中学生心智上还不成熟,爱玩是他们的天性,所以我们要把学生爱玩的天性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创设情境,进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爱表现的特点,多组织活动,尤其是比赛活动,如小组学生对抗赛,从而使学生参与其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具有故事性的体育活动,如“机智闯关”,把几项体育活动融入关卡中,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

四、设置疑问,激发兴趣

在课堂中,教师要有目的、有预见地给学生“设置疑问”,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拓学生的思路,起到了重要作用,有效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如在上立定跳远课时,为什么要摆臂才能跳得远?作垫上翻滚是为什么要团身呢?步幅与跑的速度快慢有什么关系?等一系列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探索中一步一步进行练习,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去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主动锻炼的积极性,比只独强调学生怎样做效果好得多。

五、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拉近距离

在教学中,要想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这就需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因为只有亲其师,学生才能信其道。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是需要情感的投入的,感情是教学的催化剂。教师和学生的愉快合作是一种启发、是一种关注,是一种人文关系。融洽的课堂氛围、和谐的师生感情,能使学生轻松学习,开放地思考。作为体育教师,教师要能用情感化学生,以心换心,在心灵上引起“共鸣”。例如,在游戏中,教师对获胜的一方可不失时机地和他们击掌庆祝,对失败的一方拍拍肩膀或摸摸头,鼓励其继续努力。对于偶发事件,可采取宽容、转换、停顿、幽默、暗示、冷却等策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时,不应对学生说:“你该去干什么。”而是应该对学生说:“我们一起去干什么。”在课堂上,教师应关注全体学生,特别是思维滞后的后进生,让他们也能得到应有的关爱,这样会让他们看到阳光、看到希望。

总之,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我们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变化需要我们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教育教学中,并结合时代的需求不断地改进和调整我们的教学方式。只要我们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生为本,相信我们的教学水平会不断提升,一定会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

小学教学论文:科学课堂如何使学生动起来 篇4

2011年7月11日,中国教育报头版文章《老传统焕发新魅力》,专题报道了正在荆楚大地轰轰烈烈开展的“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比教学”就是比教师的专业素养,比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基本功,通过“比教学”,继续探索和推进“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其目的是为了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纲要》提出的“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学期,我校围绕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贯彻上级“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的指示精神,把“两比”作为一种工作常态,外树形象,内强素质,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全面发展。

在“课内比教学”的活动中,我观察评议了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老师20节课,收获颇丰,感慨良多。同行们在“课堂大比武”中,各具风采、各显神通:有的儒雅翩翩,气定神闲,解读文本游刃有余;有的激情飞扬,启发引导妙语连珠,激活思维,浪花涟裢„„

有两节课令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六年级两位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同课异构,更能彰显教师的特色、神韵和风采。这两节课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这样的课堂,真正让教与学相得益彰地活起来了,让学生主体意识显现出来了,学生的大脑高效地动起来了。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与我们的生活用语和交际用语是两码事。小学生第一次接触,颇感陌生。因此,教师教起来很困难:一是怕“牵着牛鼻子,牛不走”;二是怕“对牛弹琴,牛不理会”。怎么办?凉拌呗!生吞活剥地给学生罐呗!一罐,以后学生见着文言文就“望儿生畏”、“望风而逃”了。但是,在L老师的课堂上,我们没有看到学生“望而却步”,也没有发生教师一人唱独角戏,“曲高和寡”“鸦雀无声”罐的现象,反而给人一种生动活泼、其乐融融,跃跃欲试的感觉。L老师课前在黑板左侧画出了小组竞赛表格。这就暗示同学:“比赛即将开始,准备好发言哦!”课中,多次展开小组讨论,在学生激烈的讨论后,各组之间“明争暗斗”,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将自己小脑瓜子灵光一闪的东西亮出来。其中,有一个环节让我记忆犹新,L老师让学生自己结合注解翻译全文,然后学生互相质疑解疑。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而言,疏通文本、落实重点字词一直以来都是难点,因为它难,所以我们不敢放手,大多的时候,都是老师一人包场,逐字逐句地翻译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对重点字词做笔记。当时。L老师的“放手”让我很是替他捏了一把汗。我在心里嘀咕着:“学生能翻译得好吗?能抓住重点字词吗?”结果,学生大胆的质疑,有根有据的解答,让我十分吃惊,十分感佩。原来,每个学生都是很棒的,只是我们不敢放手,没有让他们真正的动起来而已。

学生“学”的思维是水,老师“教”的思维是渠。活的课堂,要导渠引水,也只有引活水,才能是语文滋养学生的情感和生活。

L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也让我受益匪浅。遇到精彩的回答时,她会说“我很纳闷,你怎么思考的那么有深度?”“你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能想到这一点,是很了不起的!”人都有表现欲,都渴望成功。年幼的学生更是如此。这就是教育,教育要高效,必定要有高效的双边心理环境!

原来,文言文也可以上得这么有滋有味啊!

S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更令我心生感佩。更准确的说,不是S老师让我感动,而是S老师班上的学生竟敢走上讲台执教让我感佩。

整堂课都是由学生主宰,教师在一旁,成了倾听者和参与者。其实,在听课前,就听说这个班“学生自己给自己上新课”,而我是怀着“将信将疑”“冷眼旁观”的心态走进教室的。学生真的能给自己上新课吗?课堂上,我看到了一个个学习小组虔诚的学习态度。在组长的精心安排下,组员一个接一个的走上讲台,有条不紊讲解着课文。有讲解“课文字词”的,有“翻译课文”的,有“探究文章主题”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第一个讲解字词的学生,在依次点拨每个字词的读音后,还根据这个字,让同学们回忆在哪一课学过,将所学课文中相近的字、词提出来比较,和全班同学互动„„虽然,这堂课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但即使是老师自己讲授,也不可能是“十全十美”啊!我感佩于S老师敢于放手的勇气,我感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后,S老师在备课组会上说:“我也教了几十年书了,不能再紧闭大门,要打开大门,让学生自己学!”并语重心长地叮嘱我们年轻教师说,“要解放思想啊!”是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这里我不得不补充一句“乐之者不如主动求索者!”

何不放手,让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动起来呢?

下课后。S老师告诉我,学生在上课前都进行了集体备课,小组同学在一起讨论、研究,最后达成共识,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前向老师询问。让S老师最得意的地方,是学生满满的笔记。“如果是我上,也许他们还不会记这么多笔记,可是要他们自己上,他们必须群策群力,要做充分的准备啊!”„„听完S老师的话,心里有一个声音越来越清晰:放手让学生去学吧!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给学生自信自尊,让他们在自主合作的活动中,真正地“动”起来。

后来,我悄悄采访S老师班上的一个同学,他说:“老师一直让我们自己给自己上课,同学门在小组学习、探究讨论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大胆主动了。课堂气氛也变得越来越活跃融洽。于是,老师讲得少了,但讲得精彩了,给我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却多了,我们参与多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得到了明显提高。我们很喜欢!”

如何使文言文课堂“活”起来论文 篇5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的内容。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奉行“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学生遵循“背课文,记注释,知用法,会翻译”的学习模式,致使文言文课堂显得枯燥乏味,学生谈“古”色变。如何使文言文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学生有兴趣学,这是多数语文教师积极探寻的问题,下面是我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拿来与同仁们商榷。

一、多维互动,调动学习兴趣

文言文内容与现代生活相距甚远,篇目文字比较深奥生涩,要想让学生深入文言文的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首要的,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其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文言文课堂才会变得具有生机活力。

1.在知人论世方面加入“甜味”冲淡“苦味”。

不可否认学习文言文时介绍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确实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但倘若只介绍些四平八稳的套语,则味同嚼蜡。所以,在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时,不妨补充一些与其人其文相关的历史轶事等。如学习《论语》时,在介绍完孔子及其主张后,我又介绍了诸子百家中老子、庄子等人的故事,学生被这些学者的神秘和博学所吸引,兴趣渐渐高涨了起来。

2.教学方法多样,活跃课堂气氛。

变换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学习,是达到目的的明智之举,我认为一堂文言文课老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变换教学手段。

诵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独特形式适合朗读,诵读的过程,便是记忆理解的过程。能否熟练准确地断句,熟练地阅读,是衡量一名学生文言文水平的一个标志。在诵读教学中,我经常变换诵读的.方式,故事性强而又有人物对话的,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抒情色彩浓厚的教师范读,然后指导个人读,再学生齐读,实质上读的过程就是会意的过程,学生通过熟悉课文而熟悉句子,在熟悉句子的过程中理解字词。

感悟。学生自悟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要求学生先不看注释自己试着翻译,如果不能解决再看注释或查找工具书,学生自悟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不断自我质疑,不断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缺少了这个环节,学生就难以进一步的理解,难以与教师的进一步的讲解契合。

质疑、讨论。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动态过程,它必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学生能否主动地投入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此,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讨论,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如此,课堂效果格外好。久而久之,学生养成养成一个积极思考,善于发问的习惯,对文言文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堂效率也提高了。

二、课文讲解注意落实基础与欣赏并重

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很明确,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而且中考指挥棒也注重对字词句的考查,因而我们应在字词句的落实上下功夫,但我们更需让学生学习文章的思想内容,文化常识和人文精神等精髓,让他们领悟和学习古人的伟大思想,为了解古代的灿烂文明打下扎实的文化功底,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和文学修养。怎样才能一举两得――既落实了基础又陶冶了情操,欣赏了美文,便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常规教学逐字逐句的串讲,字词能落到实处,但一篇美文被肢解得索然无味,我们不妨依据文言文的体裁来巧妙运用方法,解决这一矛盾。

如果是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可以尝试让学生去表演。如进行《陈涉世家》的教学时,对于其中较为复杂的起义前所做的准备工作:夜学狐鸣,置帛鱼腹两件事,如果只从书面文字的意义上进行翻译,学生会感觉很难懂。不若课前指导学生进行表演,通过形象的动作语言表现事实,在理解意思或背诵的时候配合进行,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快速、准确的了解事情的经过。学生在饶有兴趣的看完了表演以后,很快理理清了线索,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快速准确的背诵出那本来很难的一段,而且气氛极为轻松。再如《核舟记》,学生对船上人物形体动作,往往左右不辨,张冠李戴,可让三位同学表演船头三人苏轼、鲁直、佛印的形体动作,其他同学观看纠正,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生记住了雕刻品对人物的精心刻画,体会到雕刻家王叔远的高超艺术成就。文言文课堂自然就“活”了起来。

如果是说理性的散文,政论文则采用连环设问的形式让学生充分自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然后针对问题共同探讨。如孟子二章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篇文章,均可以用设问的方式层层深入弄清作者要阐述的道理。

三、拓展延伸,多维训练

拓展延伸,多维训练是要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也是一种能力训练。如采用教育专家推荐的方法,我觉得就不错。略举两例:课本剧。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组合,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创台词,自创动作、态势表演,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自觉地挖掘文本外延。故事会。讲故事这种形式,可以作为课内知识的拓展或迁移。教师可选择故事性较强的课文。要求学生自主地查阅与文本有关的资料,然后自主地删选、整合,根据自己的理解整理出一则完整的故事。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向全班同学讲述。这种形式同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教学论文:科学课堂如何使学生动起来 篇6

《怎样让小球动起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设想出多种使物体运动起来的方案及改变物体运动方向的方法。

2、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设想。

3、能够正确描述实验中产生的现象,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动脑筋想出使物体运动起来的多种方法。

2、能够与其他小组交流假设和实验方法,并找出最好的办法。

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可以由静止转为运动。

2、能辨别出物体的运动主要是由哪种力(如风力、水力、重力、弹力等)作用的结果。

能力目标

1、能联系生活实际,举出更多的力使物体运动发生改变的例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各种小球、气筒、扇子、细线、挡板、磁铁、大头针等

重点:引导学生设计更多种使小球动起来的方案。

难点:找出物体的运动是由哪种力作用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从学生们喜欢玩乒乓球、篮球,引入新课中小球的玩法:想出各种办法让小球由静止运动起来,并且想想是什么力使它动起来。

二、活动:让小球动起来

活动1 让小球动起来

1、小组智慧,想让小球动起来的方法,比一比哪个组方法多且独特。

2、提出观察要求,小组按照设计的方案动手试。

3、小组活动、汇报交流。

思考:

1.我们是怎样让小球运动起来的,观察小球是怎样运动的?

提示:观察采用什么办法让小球动起来的,并注意小球是怎样运动起来的。

小结:要让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或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就必须对物体施加外力。

2.再试一试,怎样能使小球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提示:注意改变前的运动方向和改变后的运动方向。

小结:让小球由静止变为运动必须用力推或拉;要使运动的小球向左拐弯,必须对它施加一个向左的力,要使它向右拐弯,必须对它施加一个向右的力。

3.在我们的办法中,是什么力使小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的?

我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2 是什么力使物体开始运动的?

1、结合图,观察思考:是什么物体?分别是在什么力的作用下开始运动的?

提示:物体的运动需要的力与什么有关?

2、交流,认识到:帆船是在风力的作用下运动的;箭是在弹力的作用下运动的,弹弓也是,靠弹力把子弹射出去的;碾子是在牲畜力的作用下转动的;水轮是在水的冲击力作用下转起来的;......3、你还能举出哪些生活中用力使物体运动发生改变的例子?

三、阅读科学在线

外力可以使物体运动起来,想物体运动起来是什么样的?(示范:平着把书推出、转动小水轮、拉二胡。)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阅读科学在线:

阅读《物体的运动方式》

1、物体运动起来方式是不是一样的?

2、结合P39图请学生自己说说这些运动分别属于哪种运动方式:平动、转动、振动的特点:并分辨出每种形式的特点。

3、学生举例说说物体运动的方式。

思考

1、运动的基本方式有三种,即()、()和()。

2、分类题

转椅的运动 滑滑梯 拉抽屉 自行车轮运动 波动橡皮筋 钟摆

门的运动 琴弦 窗的运动 音叉平推木箱

平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振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

怎样让小球动起来

让小球动起来

是什么力使物体开始运动的?

如何让科学课堂“动”起来 篇7

一、自学主动——让科学课堂兴趣化

兴趣是探索追求知识的动力,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就孕育着创造的火花。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愉快积极地去学习,调动自己的内在潜能,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启发、引导、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善于挖掘科学教材内容内在的乐趣,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学“神奇的磁力”一课时,我首先设计了“听话的回形针”游戏,学生很感兴趣,然后,让学生大胆地猜想和探索,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这时我便不失时机地说:“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什么?”使学生带着探究求知的好奇心去观察和实践,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并示范。当时,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学生通过想象和创新,结果想出一个又一个别出心裁的探究方法。这样的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了宽松广阔的空间,他们很主动地进入了自主探求的学习状态。

二、交流互动——让科学课堂探究化

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因此,在科学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要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磨炼,智慧得到启迪。在课堂教学中,探究科学知识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是交流讨论。交流是师生发表看法、表达观点、相互理解、共同探究、传播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一个建构的过程。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思考和交流的时间。我们的科学课不是缺少讨论交流,而是缺少有思想、有质疑、有反思的讨论。经常在我们的讨论中,学生几乎没有什么有意义或建设性的观点,因为他们的思维缺乏深度。课堂上我们常常是一个问题抛下去马上就要求学生回答,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怎能做出精彩的回答?所以我们一定要创造好交流互动的条件,搭建好交流互动的平台。无论是在实验前、实验时还是实验后,教师都应十分关注师生、学生间的交流互动,尤其是探究活动后,要引导学生把动手做和动脑想的过程中的所有感受和感想都说出来,特别是自己独到的见解。通过和同伴的对话和交流、互相质疑和评价,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得出结论。交流和讨论不仅能让教师明白每个学生在想什么。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理清了自己的想法,并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与自己想法不同的地方,进而产生质疑,使他们的思维相互碰撞,加深理解,从而让科学课堂更加富有探究兴趣。

三、展示生动——让科学课堂活动化

优化课堂展示活动,是学生创新能力得以表现和发展的极佳时机,积极开展科学课堂展示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勇于实践。给学生一个实践机会,他会创造出一些奇迹来,知识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逐渐发现、创造出来的。教学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通过实践获取知识,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教师适当进行启发指导,可以充分发挥学生潜在的创造制作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教学是根据教材规定的内容进行的,不可能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差异。所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难免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在课外科学实践活动中,学生则很少受到限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进一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小制作、小创造比赛,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感悟灵动——让科学课堂“仙气”化

灵动的课堂、精彩的生成源于老师对学生的充分尊重,源于真正的以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交给学生”这样的口号我们没少听过,但很难做到。有老师害怕放开后无法控制局面,无法解答、评价学生的问题和想法,有老师觉得放开了耗时太多,很难完成课时任务;也有老师觉得倒是想放开,想拥有这样热烈的讨论场面,可就是开不了。不知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很多优秀教师上的示范课,容量少,内容不多,甚至有时还完成不了课时任务,但他们的课却非常精彩。我认为就是他们放得开,不以学生回答错误而急,不以得到一个正确答案而喜。他们能深度挖掘课程资源,有效利用课堂资源,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凸显和放大,放手让学生探讨质疑。例如,我在上“怎样预报天气”一课时,学生自由写出各自的方法,呈现了“看电视”“听广播”“看云”“问大人”等多种方法。这些精彩生成让老师意识到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的潜力无限,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思考的价值,感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我们不可能都成为优秀教师,但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并且通过自身的学习与反思、借鉴与完善,使自己成为优秀的教师。让我们刻苦修炼,修出德行,炼出个性。让我们一起努力吧,厚积薄发,潜心研修,必有花开时!

参考文献:

数学课堂上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篇8

2、教师要满怀激情,以情感人,以情育人。要满腔热情,热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尤其对于学困生要多加关爱,多给予照顾、辅导。教师要面带微笑走进课堂,上课时情绪乐观,精神饱满,全身心投入,用自己的教学热情感染全体学生。

3、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小学生的兴趣还是直接兴趣为主,与他们的生活实际越接近的问题情境,更能激发起他们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情境,激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有关买卖、测量、计算以及各种各样的行程问题、图形拼摆等等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中,都包含着丰富多采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若能联系学生实际生活,通过各种问题情境的设置,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经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与合作,从而获取知识、形成技能、提高数学思维能力、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这对学生今后能否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数学是大有裨益的。

4、巧妙设计练习。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到对自己有价值的数学,提高数学能力,新知识学习后的练习是不可缺少的,通过练习,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发展思维能力,领会数学思想方法,体验到数学知识的有用性,增强学习数学兴趣。在练习的设计上,教师必须改变一刀切的做法,根据不同数学能力的学生布置不同的练习,增加练习的针对性和层次性,适当布置一些发展性的练习,供学生选择,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张扬个性。

5、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一节课只有40分钟,如果教师讲解的时间过多,就会剥夺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时间。如果每个教学过程,甚至是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要和教师预先设定的一样,这样从表面上看,整个过程非常顺利,教学时间也节省了。但实际上,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被动接受知识,主体性得不到都要和教师预先设定的一模一样,这样从表面上看,整个过程非常顺利,教学时间也节省了。但实际上,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被动接受知识,主体性得不到发挥。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如果能在适时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独立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安排适量的、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去合作交流,获得问题的最终解决,安排适量的、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去合作交流,能够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习惯,就能因此而激发起学生更多的灵感,使他们的学习欲望越来越强,这样,学生富有见地的发现就不会擦肩而过了,学生也能真正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小学教学论文:科学课堂如何使学生动起来 篇9

物理是学生们公认的比较难学习的一门学科,如何突破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理解的概念和规律,一直是学生们共同关注的问题。有不少学生就因为找不到更好的解决办法而苦恼,甚至放弃。作为教师,就应该勇于创新,使学生爱上物理。

一、注重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首要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生的情感比作土地,把学生的智力比作种子,他说:“只关心种子而忘了耕地,等于撒下种籽喂麻雀。”情感因素是一个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要和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

1、激活课堂气氛。当前,强大的学习压力使学生负担沉重,如果我们还是严肃刻板,不苟言笑,那课堂简直是炼狱,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巧妙地将苦涩的知识融入到风趣幽默之中,加点调侃的“佐料”,再来点插科打诨,学生一定会“爱它没商量”。

2、长期以来的师道尊严让一些教师刻意包装自己,给心灵带上面具,在学生面前刻意隐藏自己真实的一面,对学生也是“为学是举”,把学生当成学习的机器。其实,老师也应该坦诚、率真、透明、阳光,给学生一个真实立体的自我,进而发挥好教师的影响力,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3、以前的观点认为成绩好就是一好百好,这种观点太片面了,我们要以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尊重个性差异,捕捉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实施多元评价,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更积极的投入到每一节课中。

二、让实验抓住学生的心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实验,经过认真的思索而总结出来的,初中学生对实验有着天然的兴趣,因此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

1、物理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初中物理中,实验现象往往是形成兴趣的思维基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形成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是学好物理的重要环节,以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的《序言―――科学之旅》为例,谈谈我的做法与看法,因物理是初中学生的一门新课,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用一系列的实验吸引学生。如:冷水能让烧瓶中停止沸腾的水重新沸腾、会跳舞的小人、硬纸板能托着装满杯的水、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乒乓球,用手托住,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乒乓球不会下落等实验,使学生一开始就感受到大自然的物理现象是生动的、有趣的。要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得认真地学好物理知识,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此教师应抓住时机结合教材上的物理知识循序渐进地为学生一个一个地解开奥妙。如果让学生一开始就接触一些较难理解掌

握的概念、定理、公式、单位、计算,就会使学生产生的好奇心在难学乏味中消失。

2、物理实验可以启迪智慧。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运用设想法,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启迪学生智慧。比如:在讲“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的实验时,提出三个设想:一种是温度计插在盛水的烧杯中并与杯底接触;第二种是把温度计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并与侧壁接触;第三种是没有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盛水的烧杯中。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如果用第三种情况测量,测出来的读数显然不是杯中水的温度,如果第二种方法正确,温度计测出的温度也不全是杯中水的温度,如果第一种方法正确显然读数与第二种方法差不多,尤其是如果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时,温度计的示数就大不同了,更严重的是会使温度计示数急聚上升,如果超过温度计测量的范围可使玻璃泡炸裂,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重作实验,而且还须让学生仔细观察教材八年级上册4.1-4图所示的方法才是正确的。只能是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之中而且不要与容器底部或侧壁接触,读数时应让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且视线应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完成这个实验,虽然花了一定时间,但有很强的说服力,对增强学生思维能力,启迪学生智慧是有好处的。

3、增加由浅入深的随堂实验,解决抽象的难点概念。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的一些难点,可通过物理实验器材来增加,由浅入深具有启发性的随堂实验来说明哪些较难理解的抽象概念。例如,讲“大气压”这一概念时由于大气压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为使学生更好的感知和理解教材化难为易。可以采用如下几个由浅入深的实验:首先,做教材上的一个“覆杯留水”的演示实验,但有些同学认为由水的粘性把纸粘住了,可再做一个“细管水留”实验,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确信了大气压的存在,但对于大气压的方向有些同学可能还存有疑问,可要求学生用小小“橡皮帽”吸起大玻璃块的实验来说明各个方向都有大气压,而且大气压压力很大。几个实验一步步把教学内容引向深入,先给学生以丰富的感性认识,再到具体抽象,使学生对大气压有深刻的认识。另外,在课下可安排同几个小制作或者小实验,来进一步验证巩固所学的理论。改变教师包办,让学生多动手实验,突出“导”与“学”的统一。传统的演示实验,往往是教师做学生看,学生十分被动,对于演示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以及现象不做深刻理解,懒于动脑,机械地思考。而初中物理新课程的要求改变了这一现象,而能让学生更多地动手操作实验,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实验时教师在旁指导点拨,台下学生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为此教师应该经常创造条件把有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把有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通过学生边学边实验,主

动地去做,然后得出结论,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有效地培养了实验的能力,如“欧姆定律”实验中学生演示实验操作得出数据后,通过教师的提示、提问,学生很能快能总结出“欧姆定律”的内涵,使这堂课学生积极性高,气氛活跃,效果好。

4、物理实验可以陶冶学生情操。自然科学不只揭示物质内部丰富多样的运动形式及其规律性,而且还揭示了自然科学领域蕴含的美。一方面,可用观察、实验的手段来展示自然、实验现象的形态美;另一方面,实验装置稳定协调,操作的灵活,规范,现象的利索,有趣,常常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赏心悦目、舒坦的感觉。例如在做《升华和凝华》演示实验时,在烧瓶中放入结晶的萘和松枝,在给烧瓶加热时,萘被升华,变成了气体,停止加热后,萘又被凝华,此时烧瓶中松枝上布满了白色结晶的萘,便出现了美丽的自然奇观“雾凇”。通过该实验使学生间接体验了大自然中的景观是多么的绚丽多姿,同时使学生领悟到了自然界中千姿百态的自然现象往往与物理知识有关,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升华和凝华的物理意义。像这样的实验既陶冶了学生情操,又培养了学生感受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

5、物理实验可以磨练学生意志。科学实验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严瑾的科学态度,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难免有些实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就给磨练学生意志、培养学生坚强毅力创造了条件。对于演示实验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实验的程序及应注意的事项。比如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学生往往忘掉了温度计的正确使用,至使测不出真实的温度甚至有个别学生损坏了温度计,同时也有学生不会正确使用酒精灯加热。在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酒精灯的火焰,到底是外焰、中焰的火焰哪个温度高。所以在使用酒精灯加热时应合理地调节石棉网的高度,同时还要求学生在烧杯上盖上一张能让温度计穿过的纸板,只有这样才能双方面的提高加热效率,减少实验时间,同时还应特别注意的是,当学生使用酒精灯不小心弄翻了或把酒精溅在桌上已经在燃烧的情况下,教师应让学生镇静,不要惊慌失措,有序的将酒精灯熄灭和用湿抹布扑盖。特别是在观察水的沸腾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每隔几分钟持续地用温度计测沸水的温度,此时学生会发现温度不再升高,让学生认真总结,更使学生明白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是100℃,通过实验磨练了学生意志,说明了物理实验是科学的、严瑾的。

在强调新课程理念的今天,教会学生用实验研究物理的方法,逐步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科学的态度与习惯以及克服困难的意志,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

三、实施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新课改的一面旗帜,方法形式多种多样,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将抽象的概念规律剖析彻底。在以前的教学中,总是教师满堂灌,学生

一味的听,老师和学生都很累,却收效甚微,实施合作学习却可以事半功倍。结合实际教学,关于合作学习的体会有以下方面:

1、师生共同探讨 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逐步形成。物理学中有一些概念、规律很抽象,光靠教师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教师可收集或自制相关教具、学具,在授课时演示或让学生操作,把抽象的概念或规律直观形象地演示出来。如在学习分子运动、磁感线、电流、电压等一些抽象的概念时。,必须借助想象才能理解的,初中学生更难理解。要帮助学生理解,可凭借科手段,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课件,模拟这些物理学过程,或上互联网搜集相关资料并下载,播放给学生观看,师生共同讨论,既便于学生理解,也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物理乐趣。

2、学生分组讨论 在学习压强一章内容时,在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之间的关系时,让同学们拿一根一端削尖而另一端较平的铅笔,左右手挤压笔的两端,并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感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手挤压,受到压力相等,但受力面积不同,靠笔尖的那只手受力面积小,受到的压强大,所以要痛一些。通过学生自己感受实验效果,比教师演示实验时看到现象的印象要深得多。再如,讲授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时,可让学生们各抒已见,提出各种猜想、实验方案,并指导学生用实验验证,并对他们的探究进行交流评估。让学生尝试初步的科学探究,使学生在实验与探究中体验物理学习内在快乐。

3、头脑风暴式讨论 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碰撞思维,远比教师的灌输更有意义。例如,在浮力教学中,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浮力大的可以浮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小到却托不起一枚铁针?再如,学习摩擦时,我们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没有摩擦,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不论成绩好坏,都能积极思维,参与讨论,表达自己见解。每个人都投入进去了,害怕问题解决不了吗?

四、注重教学的艺术性

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教育者的艺术在于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要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所以教学过程必须遵循这一真理,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其思维的火花,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意志,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成为一种乐趣,成为精神上的需要。

1、应展示物理科学美,让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物理科学美的陶冶。第一.展示物理学美学特征。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大到天体,小到共振粒子,从实体到另一形态的场、光等都是物质的。物质又是运动的,如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光波传播,实际上是不同形态的物质的不同运动形式,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自然界是合理的,简单的、有序的,因此,科学家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以

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他们的努力而形成的物理理论,在内容上、形式上是那么自然、简单、和谐,都放射出美的光辉。教师平时教学中应向学生展示物理知识的美的一面,激发学生爱美天性。例如:物理内容的简单美,表现在物理概念、规律的表达上,科学、准确、简洁。热是众多物理学家争论了一个多世纪的问题,却以“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十个字做了结论;物理学的对称美,给人一种圆满。匀称的美感,运动与静止,匀速与变速,引力和斥力,反射和折射,“磁生电”和“电生磁”,平面镜成像,电荷的正负,磁场的两极等揭示了自然界物质存在、构成、运动及其运动规律的对称性而产生的美感。物理学理论内部相互间的自洽而展现和谐美,自由落体、竖直上抛、下抛以及各种直线的匀加速与匀减速运动都可以统一于运动学的速度和位移两个公式中,牛顿力学公式,可以把地上的物体与天上的星体统一起来。由此可见,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发掘,物理学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等美学特征在中学物理中便有许多例证。我们要让物理学美的素材震撼学生的心田。第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艺术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能否产生艺术效果,有赖于教材、教师的精心备课和表演水平,还要看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艺术情趣,而影响学生艺术情趣其中一条因素就是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展示科学美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美的审美能力。物理科学美的体验不关是视觉或听觉的,更多的是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由学生的体验产生的美的感受而产生的愉悦程度与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关。所以,教师平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使他们在探索中领会许多事物的本质与联系,感受到知难而进,解疑释惑,获得新知识的愉快,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2、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即使是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总有些“前科学概念”其中包含了理解和误解。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介绍一个实验情景:实验装置是一个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让几个学生各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由于学生总认为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那么准确界定一样,在这样错误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下,自然出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凭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形成错误的判断。教师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发现三根钢丝都落在鱼的上方,接着说:要知道这个道理,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这样的引入,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来,可操作性,创设的简易实验把学生带人一个渔民叉鱼的情景中去,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的特点,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就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结论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

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产生出艺术的效果。

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还不止以上这些,实际上以上介绍的艺术表现也包括了其他艺术形成和手段,如语言的艺术、板书的艺术等。一节课成功的教学,是各种艺术因素综合作用的体现,真正的课堂教学艺术,应该是师生双方配合协调共同努力达到一种和谐、完美的教学境界,它必将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增强课堂提问技巧

初中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较强,在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针对初中学生的这些特点,设计处理好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1、联系学生的知识,层层深入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例如在讲解串联电路的特点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亮度可调节的台灯的亮度(或收音机音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答:与电流强度有关。)改变电流大小有哪些方法?(答:改变电压或电阻。)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答:改变导体的材料、截面积、长度以及温度。)我们学过的什么仪器可调节电流的大小?(答:滑动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如何连接在电路中?(答:串联。)进而提出滑动变阻器串联到电路中后,各部分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如何?自然导入了新课。这样设计的问题,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2、联系实际列举式提问。在单元或综合复习时,由学生联系所学的物理知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物理现象或原理。例如:“举例说明分子是运动的”,“举例说明应用杠杆原理的工具”。这一类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搜寻记忆中的生活知识,在相互启发下,可举出更多的例子。我处理这一类问题的方式,一般是将学生举的例子简要记在黑板上,再由学生分辨哪些举例是对的,哪些错了。然后再把对的进行分类。例如上面举例中的第一题可分成气体、液体、固体三类分子运动现象;第二题可按省力、费力、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分类。这样处理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物理知识应用性提问。学生如果在教师的启发下,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成功地解释或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他们不但会感到一种学以致用获得成功的喜悦,而且还能激发积极思考,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习惯。“热水瓶是如何防止热传递的?”这是教师提问的一般方式,学生也能作出正确回答。我尝试改成这样的问题:热水瓶外层玻璃破碎后为什么不保温;新买的热水瓶不保温可能是什么原因?对照实物让学生对不锈钢保温杯与常见的玻璃保温杯的保温原理和保温性能进行分析及比较,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作出正确解答。如果有条件,针对课堂提出的问题,安排学生课后进行一些小实验、小修理、小制作,对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有帮助。

4、引起争论,激发思考的提问。争论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通过争论解决的问题,理解特别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讲解所无法达到的。容易引起争论的,往往是生活中碰到的现实与物理原理表面上相“矛盾”,或者平时形成的概念与严格定义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问题,设计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争论,对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大有好处。例如力学中“力是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以及“在平地上挑着东西前进做不做功?”等问题,引导学生对照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辩论,收到的效果比较理想。

总之,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若能够通过心灵的沟通、有趣的实验、真正的合作学习、艺术的教育、有技巧的提问,让学生爱上物理课堂,那么教学就迈出了一大步。

如何使学生爱上物理课堂

新郑市新村镇第一初级中学

小学教学论文:科学课堂如何使学生动起来 篇10

——正宁县高中新课改交流研讨活动心得体会

正宁一中 梁海燕

10月9日--10日,在县文化教育体育局的部署安排下,我县举办了高中新课改交流研讨活动,全县所有参与新课改的老师共济一堂,交流研讨高中新课改工作。10月9日,组织开展了课堂教学示范课和交流课展示。我们深入课堂,观摩学习了庆阳一中、庆阳二中几位老师的示范课,之后分学科进行交流;10日在县局会议室参加了全县高中新课改交流研讨会,聆听了专家们的学术报告。通过这次交流研讨活动,让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对新课改的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庆阳一中梁平老师的精彩报告,他重点阐述了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还课堂给学生。这个观点与我的感想不谋而合。

高中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变,进而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还课堂给学生?我想,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结合个人的实际教学,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动起来”的意识。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可以采用分组讨论、举行辩论会、扮演历史角色等方式,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比如在学习完历史必修教材一第二单元《古代西方的民主政治》,我将前一单元所讲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联系起来,开展了题为“究竟是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好还是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好?”的辩论会,学生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再利用周二的研究性学习时间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学生踊跃发言,可谓争得“面红耳赤”,表现极为积极。再比如,在学习到《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我让学生分别担任总统、议长、大法官角色,召开记者招待会,接受媒体的采访,让他们登台作自我介绍,主要介绍自己的权限,产生的方式,他们之间的关系等等。在角色扮演中,老师进行适时的调控,使学生深刻体会各个成员所具有的政治责任和权力,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营造和谐的情感氛围,增加师生间的亲和力,给学生“动起来”的勇气。古语云:“石本无火,相击而出现灵火”。课堂上师生间积极的情感交流往往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点燃其心智之火,尤其是教师的鼓励会带给

更多学生学习的勇气和信心。和谐的情感氛围,能增加师生间的亲和力,形成特殊的教育功能。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对学生情感需要的激发和调动,而且要善于依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难度大小,重视对学生情感生活的关注和培养。首先,作为历史教师对历史教学要倾注满腔热情,课堂上要充满激情,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对本学科的热爱,唤起学生丰富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其次,教师要善于用艺术化的教学手法,展现、演绎教材内容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趣,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有时一则美丽的童话、一个动听的故事,一句幽默的话语,甚至一句耐人寻味的广告词,都可能增加一堂课的感情色彩,引起学生的共鸣。第三、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拉近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比如,在教学中,我经常对能够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说:“你真棒!”同时竖起大拇指。即使回答错了,我也会对他们说:“我认为你是好样的,能够站起来回答问题,这说明你进步了!”尤其是对于不爱说话的同学,我也经常鼓励他们说:“说错了没关系!”这样,慢慢的锻炼他们的勇气与表达能力。所以,一堂被宽松的气氛、浓浓的激情包围的课堂,很容易产生师生间的亲和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创设历史情境,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

性,给学生创造“动起来”的机会。所谓历史情境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具有历史真实感的特定情境,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比如,在执教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一第二单元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评价雅典民主制度,我设计了一个活动。讲完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后,我宣布将采用雅典的民主形式选举历史科代表,同学们听后都很兴奋。我请几位想要竞选的同学到讲台上来,然后宣布了本次选举的原则:

1、借读生没有选举和被选举权;

2、没有本县户口的学生不能参加竞选。这时教室开始有了牢骚声,当我宣布女同学也没有选举权的时候,教室一片哗然,女同学大呼“不公平!”直到我不得不再三解释这是按照雅典的民主程序进行选举时,教室才算平静下来。最后由具有选举权的同学举手表决,才选出了历史科代表。选举结束后,我请当选者谈感想,也请落选者、借读生、女同学谈感想,这样,对雅典民主制度的评价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四、面向全体学生,做到“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学生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从而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在教学中,应坚持选择性原则,采用分类指

导的方法,区别对待学生,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备课时,应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奔头”;课堂提问由浅入深,富有层次,较难的问题让学习较好的学生回答,难度小的问题交给学困生来回答,并及时鼓励,给他们以信心;课后设置习题时也应做到分层练习,使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的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才能够得到充分的挖掘。

上一篇:专项文言文练习题下一篇:中秋的小学四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