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共12篇)
怎样使课堂教学活起来 篇1
面对新课改,大家都很迷茫,但无论怎么上课都离不开课堂教学,因为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形式。“活”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把课讲活了。那么怎样才算“活”呢?有人说课堂活跃热闹就是“活”,其实这是一种误区,是“活”的假象而不是实质。如何让课堂教学活起来,教活,学活,培养出鲜活的、具有时代特色的现代化人才,是创新课堂教学的最终追求。我认为,要真正使课堂活起来,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深钻教材,精心备课
对教学内容要有明确的、清晰的认识,精熟于心,并巧妙选择教学突破口,对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选择,对学生的知识层面有精准判断,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一课一得。也就是强调教师要精心备课,吃透教材,然后才会有所谓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谓熟能生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那些不备课进课堂,或者草率备课进课堂,只能是搞些程式化的教学模式,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创设学习氛围,愉快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愉快学习从需要层次上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既能引发愉快,使课堂活起来,又能促进发展。有的教师一味强调课堂乱,上不下去,为什么?就是课堂缺少愉快,枯燥乏味。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从学生需要层次上着手来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使学生能愉快地学习,在愉快的学习中发展、提高,其主要途径有:
1. 创设生动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如在教《桂林山水》一课时,我首先放了一首赞美桂林美景的歌曲《桂林是我家》,动听的歌曲配上桂林的美景,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不住地发出赞叹:“太美了!”歌曲放完了,我立即让学生谈谈对桂林景色的看法,有的学生说:“桂林景色太美了,我真想亲眼看一看!”有的说:“我真羡慕生长在桂林的小朋友,生活在这么优美的地方,我也希望桂林是我家。”……我鼓励学生说:“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桂林景色的确很美,今天我们学习描写桂林的文章《桂林山水》,看看文章是不是也很美。”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课后同学们还写了小练笔《我赞桂林山水》、《我家小院》等。又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我让学生自读自悟说出草船借箭过程(可以借助图画、表演形式),说说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地方。学生兴趣盎然地读文、思考,有的自己勾画,有的同桌间互相谈论,气氛相当热烈。
2. 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嘴,在实践活动中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感悟,多给学生留有思考、个性发挥的余地,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创造性学习。因此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读、多思、多听、多说,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索者、创造者。
3. 放飞学生心灵,让学生在自由争论中学习。
如何让学生学好?《新课标》认为学生是关键,因此,在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善于把握学生的疑难点,及时捕捉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进行讨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给课堂注入生机。这样做,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而且让全班同学都参与了学习,都能充分发挥个性和创新能力。
4. 培养自主学习环境。
一改应试教育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提倡自主学习,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自己动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求索,培养独立性和创造性学习的良好习惯。
5. 创设团队学习氛围。
借鉴企业营销的“团队精神”,运用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培养训练学生的协同能力、团结合作精神。
总之,要让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充分地在课堂上“活起来”,学得有滋味、有特色,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课堂教学。
三、教学策略要灵活多变
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一切方法,我们都可以叫作教学策略。策略的灵活,有赖于方法的综合。教材是个例子,教学要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推陈出新,关键在于运用灵活的、综合的教学策略或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不拘一格地教,学生可以不拘一格地学,让学生感到什么都是新的,产生一种极强的求知欲望。如教学测量知识可以到操场上,简单计算可以让学生当老师,行程问题可以用图示法教,可以用多媒体动画来演示,还可以通过自制学具的操作来学。换言之,课堂教学应该是开放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多变的。应该努力做到:“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多想一想;“解放学生的眼睛”,让学生多看一看;“解放小孩的双手”,让学生多做一做;“解放的学生嘴巴”,让学生多说一说。想、看、做、说都是在教师灵活的、综合的策略引导下展开的。可以说,教学策略的活,将激发学生学习的新,激发学生学习的创。所以,创新是当今教育的必由之路。只有让课堂教学充满快活的气氛、鲜活的知识、灵活的教法,把每节课都作为学生探索创新的一次历程,才能真正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充满快活,实现鲜活,展现灵活。
当然,要真正使课堂教学活起来,教师自身的人文修养是至关重要的。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开阔学生的思路,自己首先要思路开阔,唯有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才能“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无他法,“学而思”的勤奋,多思耳。“闭门造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信息时代的发展让学生们具备了更独立的思考能力。20世纪一本教材一本参考书若干其他书籍就能上好一堂课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如何使自己的课堂活起来,如何在新时代中跟上教育改革的浪潮,如何不被不被时代所淘汰,应该是每一位教师终身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终身实践的命题。
摘要:教学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怎样使课堂教学活起来是教学的重要和必要环节, 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艺术地使课堂教学活起来, 能给听课者以耳目一新的美感和艺术上的享受。新课程下使课堂教学活起来的方法很多, 本文就这方面进行探讨,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课堂教学,“活”,教学策略,趣味
参考文献
[1]绍细芳, 欧阳菁.浅谈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J].景德镇高专学报, 2002.
[2]冯文全, 泠泽兵.教育学.四川:电子科技出版社, 2004.
[3]李如密.教学艺术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怎样使课堂教学活起来 篇2
在语文教学中引进“活水” 使课堂活起来
周 洲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4个方面提出要求外,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综合其他学科、学习生活及现代社会的内容,运用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得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母语既是我们思维的工具,又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所以语文教学对于人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学要求的知识不仅指一般意义上的书本知识,还包括与实践广泛联系的文化背景信息;这种知识不仅包括相对静态的陈述性知识,还包括具体语境中的各种理解、领会、感悟、表述等能力。语文教学不仅要回到火热的生活中去,还要在生活与实践中,促进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为此在教学中力求做到重视具体语境的重建、重视生活中的感悟、注重思维的发展。
语文教学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点。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需要拓展性积累,更需要情感的投入,更需要以此为基础的验.“大语文教育”观念下的语文教育,它要求师生从语文知识的微观教学中解脱出来,升华为开放式的思维与创造力发展,以及人格完善的教育;要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将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时空;要将“活水”引入课堂,让课堂活起来。
一.提问的技巧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在所难免,一般情况下,教师所提的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而各个学生由于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同,往往会提出一些不同的观点。提问是一门艺术,而如何正确对待学生的观点更是一门艺术,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慎重对待的问题。
1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对各种观点的比较,去伪存真,让学生认识到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思路是什么,自己的观点错在什么地方。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观点,也能使学生明白这一类问题应从什么角度来思考研究。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中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甚至有的时候,学生的回答还可以对教师的答案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这样有利于更好地解决问题,达到教学相长。这是让学生的每一种观点都能得到充分展现的原因之一。
其二,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听、说等能力的培养。中学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听、说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听别人发言时,必须要抓住要领,充分领会其答案的主要意思,明白其他同学是从什么角度来回答的,以避免自己再回答时和别人重复;另外,学生还要用自己的言语将自己的意思充分表述出来。因课堂时间有限,学生既要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又要避免重复,因此如何组织语句便显得比较重要,学生一定要考虑清楚自己如何来说。长期坚持,对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说的能力的发展很有帮助。
第三,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最主要一点便是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语文课上不仅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也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适应3+X的考试模式的要求。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多角度分析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而多角度分析问题又是写材料作文所必需具备的一种能力,这样又可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一旦在课堂中形成这种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观点的习惯,学生便常常会不由自主地从其他新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力图发现与众不同的答案,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这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然而越是平凡中往往越蕴涵着伟大。只有从这些司空见惯的教学活动中抓起,才能切实达到发展素质,培养能力的要求,也才能真正培养出高水平,高层次的现代人。
2
二.表扬的艺术
有人作过这样的比喻:孩子的心田是一块奇怪的土地,你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你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不断探索,不断努力,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方式,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抓好它,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小懂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从而自觉养成守规范的好习惯。“表扬”作为一种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表扬是认同别人的一种重要方式,学生在课堂中,有的受表扬的多一些,被人认同感、成功感容易满足,往往容易取得成绩;有的受批评多,特别是一部分缺点多的学生身上(缺点多的学生不等于差生,我们不妨借优秀生的称呼,称他们为“待优生”)极少获得表扬,久而久之,失去了上进心和自我认同感,缺乏自信心,在课堂上就活跃不起来。这时候,作为老师一定要注意拿起表扬这个有力的武器,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和自尊,使其注意力回到教学课堂上来,因为学生缺少的正是关爱与认同,表扬与奖励,效果往往不错,但是使用表扬与奖励,不能随意和盲目,不恰当的表扬,未必能强化学生的优秀品质和行为,抑制不良行为,同样也要讲求一定的技巧,否则,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三,情感的运用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人的一种特有的,高级的需要,对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语文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一方面,情感是学生智力及非智力发展的原动力。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热情能抓住一个人,因此它是一个巨大的力量”,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才会有相应的智力及非智力活动,学生只有对学知识产生情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学习。另一方面,情感又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只有了一定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
3
[一]激发情感,以情激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包括爱好、快乐、嫌恶、愤怒、恐惧和悲哀六种基本情绪,有激情、心境、热情三种方式,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促使学生实现良好的情感体验,使之有利于语文教学。
首先,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但“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教师必须要结合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培养,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热情。要上好新生入学的第一节语文课,灵活地自选教学内容,采用“茶馆”、“书场”式的教学方式,讲故事,说典故,谈轶事,读美文,纵横几万里,上下几千年,用丰富的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把学生引入语文天地。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始,采用情境导入,悬念激活,朗读激情、联想引发、感情渲染、气氛烘托等方法,扣住学生心弦,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使学生“想知”、“乐知”,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教法,增强教学的艺术性讲出形象,讲出趣味,讲出感情,吸引学生,打动学生,使学生忘身于课文所展示的境界。在此基础上,渗透思想教育内容,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把“兴趣”变为“爱好”,并进一步转化为“志趣”--对语文的无比热爱,做为学好语文的持久动力。
其次,要采用多种有效手段,丰富学生的情感。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心理基础。从学习对象上看,作者“为情而造文”,“五情发而为辞章”,特别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学生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才可能借助语言与作者沟通,透过字里行间,看到作者内心感情世界,理解课文。从学生本身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欣赏的主体,语文学习正是在鉴赏中实现的,而生活经历,尤其是感情经历,又影响着鉴赏和学习效果。再者,写作教学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情者文之经”,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细的情感,就不可能写出真挚感人的文章来。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指导学生投身生活,不仅要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更主要的是要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人之处,深切体味,并积累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生活感受力。指导学生体验生活,要抓住时机,适时引导。如“激动”是一种极平常的情感,但到底是什么感受,许多学生说 不清楚,表达时只能借助于“非常 4
”、“十分”之类的词来强调,如果借助一次比赛获胜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就会说出“心跳快”、“喘气急”、“忘记了一切”、“总也坐不住”、“禁不住笑”“老想找人说”等感受来。因此教师要借助课外活动,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情感体验机会,并善于抓住机会,指导随机观察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同时,在阅读教学中,要借助多种手段,创设一种艺术情境和情感气氛,让学生置身其中,使学生动情,细心品味,受到感染,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情感。还要通过指导课外阅读,观看电影、电视等文艺活动,进行情感熏陶,增加学生的情感经历,丰富学生的情感。总之,要多方面入手,课内与课外结合,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以促进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导情。
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三,占相当比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同时,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青年学生的内心是一片汹涌的大海,从来渗平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发泄。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导情要适度,要围绕理解课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行。导情还要适时,要在学生情感思维出现障碍时加以导引,并要设法上升为理性思维。如《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可采用朗读引发先声夺人,再补充人物及背景材料,增进了解,感情朗读《一月的哀思》,描述“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场面,渲染气氛,以强烈的感情引发学生思考分析,文章的内容、感情、主题、写法就不难把握了。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要富于美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一石激起千重浪”,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 5
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三]注重教师自身的情感影响,以情引情
教师在学生心中是崇高的,神圣的,教师的情感也同样能感染学生。首先,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学生“亲老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教师,那么对其所教学科也自然没有学习热情。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对差生要倾注更多的爱。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情感。其次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想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因而,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引导,多鼓励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特别是讨论过程中学生思维出现障碍而中断或错误时,要多方引导启发,尽量让其完成,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感,认识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也更加佩服教师,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和参与热情。再者,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热烈高涨的情绪,绝不把个人不健康的情绪带进课堂,以免影响学生。由此看出,做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而且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兴趣的激发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员的思想和意志上去努力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促进其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正如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有效地诱发良好的学习动机。这样教和学得到了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所以说激发兴趣对语文教学而言、对学生的学习而言都是一个很好的策略,即语文教、学的双赢策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切入口,它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育思想。
6
我们要使学生愿学、乐学、勤学语文,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十分肯定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这给我们语文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启示。毫无疑问,我们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而这些活动又必然会反过来促进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相互促进将会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曾深有感触地总结说:“优秀的教师无不都是优秀的心理学家,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十分精通如何从激发兴趣人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事实上,古往今来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都是这样做的。圣人孔子曾根据自己的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出“寓教于乐”的教法。当代有名的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在学生入校伊始就要求学生写日记,并规定题目为《学习是一种乐趣》,这种日记学生要从之一写到之九十九。其目的无疑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发现学习的乐趣,从而自然而然地激发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之能够保持下去。多年的事实证明魏书生取得了成功,其辉煌的教学成果全国瞩目。上海特级语文教师于漪则与此稍有不同,她上课总是满面春风充满激情,使学生如沐春风,既学到知识又乐趣无穷,这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她的教学效果也是举国公认的。这些事实再次证明,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发挥他们的巨大的潜能、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我曾在教授龚自珍《病梅馆记》时,引用了他的《乙亥杂诗》中的第五首和第一百二十五首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没想到诗中的两句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这两句诗,特别是诗中的“人才”二字激活了他们的思维。同学们在讨论中很快地悟出了课文中“梅”的作用是喻人。课文采用的是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之法。同时他们还举一反三,发现“文人画士”“好事者”的喻意,指的是统治阶级,„„总之一节课,学生完全体会了课文的主题,效果之好大出意外。教授《季氏将伐颛臾》时,我介绍199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句话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学们兴趣陡增。这节课大家非常认真,都努 7
力去体会孔子那宝贵的智慧。事实再次证明,从激发学习兴趣人手,我们的语文教学将会有很大的发展。
五,信息技术的运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多媒体在学生愉悦学习、创新学习中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课堂是一个特定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生动体现。因此,教师必须合理使用教材,灵活地运用电教、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欢乐中获取知识。
[一] 运用多媒体弄清文章篇章结构
要想使学生真正掌握一篇文章的篇章结构,理清其思路是关键。例如:在教《苏州园林》一课时,可以先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欣赏。录像的前半部分体现苏州园林是“完美的图画”的特点,后半部分则可选择几处有特色的景点,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等。在此基础上突出建筑物的色彩,并捕捉每一个角落的“图画美”。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可以在放映录像的同时配乐(最好是古典音乐)朗诵课文,让学生在欣赏录像、聆听课文的同时思考几个问题:苏州园林总体特征是什么?设计者们是如何实现这个特征的;课文第2至6自然段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欣赏完录像之后,检查提问,然后由老师分析、讲解课文,重点分析本文总分的结构方式及语言的多样性。借助录像,让学生在大脑中留下苏州园林的美好画面,进而用较快 的时间清理本文的“脉胳”之所在。
[二]运用多媒体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整个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由直现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因而,在教学中运用投影或动画创设课文情景,能帮助学生掌握感性知识,并发展抽象思维-如《变色龙》一课,教学的重点是细节描写和对话描写。那么,教学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出表现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几处细节变化,如脱、穿大衣,并可以通过放映图片表现他表情的变化,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练习分角色朗读会收到理想的效果。另外,我还根据课文内容设置了这样的扩展练习:假设奥楚蔑洛夫穿过广场迎面遇见将军的哥哥,他们会说些什 8
么?要求用对话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有的把将军的哥哥塑造成了一个爱占便宜的小人,有的把他塑造成了一个不讲理的蛮汉,也有的把他塑造成了一个正人君子——总而言之,通过这样的练习,既使学生加深了以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
实践证明,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对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作用。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将“活水”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快乐地学习!
如何使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形式;教学内容
一、用有趣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
初中学生尤其是六七年级的孩子刚刚从相对自由活泼的小学进入初中,因此,严肃的、一成不变的课堂是令他们十分难以适应的,反而容易使学生走神、发呆,活泼轻松的课堂氛围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甚至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课堂竞赛就是一种有效的形式,我曾经在教学《写给云》时成功地运用课堂竞赛的形式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这首诗在七(上)的“少年诗情”单元中,经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诗歌朗诵和赏析的方法,因此我打算将这一课学习的主动权更多地交到学生的手中。在布置预习时告知学生将在课堂上进行一次朗诵比赛,预习时做好准备,明确诗朗诵的要求:注意停顿、重音,诵出节奏,诵出感情。到上课的时候,以小组为单位选派一位代表参赛,每个小组都强力推荐组中的“朗诵高手”,这些被推荐的同学虽开始有些腼腆,但肩负重任下,他们也都全力应战。于是在请学生做出评价的过程中,在老师最后给出评分时,每个孩子都聚精会神,我看到不少孩子在不断修改自己课本上的朗读重音和停顿,并小声地诵读比较着。我为学生预习的充分和参与课堂的热情感到欣喜,也为这一环节的成功收官将为后半节课的诗歌赏析打下很好的基础而暗喜。此时,一个小插曲打破了我的课堂预设。有一位学生主动要求参赛,提出如果他比小组推荐的参赛者读得更好,能否请老师给小组加分,或许还有夺冠的希望。在同学们意外且半带嘲弄的眼光中——因为他不是大家公认的“高手”,他开始了朗诵,而之后大家都不由露出赞许佩服的表情,平时默默无闻的同学竟然“诗兴大发”。当看到老师也赞许地为他的小组加了分数——虽没有撼动冠军的地位,但也一下子赶超了好几组之后,其他组开始不“淡定”了,又有好几个孩子自信地举起了手,课堂重新陷入比赛……
看似这节课陷入比赛,耽误了进程,然而我却看到真正的少年诗情开始弥散。
二、用丰富的教学内容触动学生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身边处处是语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对此领会并实践是学好语文的关键,但这些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只是概念,只是口号。所以为学生选择和落实拓展的内容事实上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以课文为出发点进行拓展阅读的可操作性是比较强的。在某些教材篇目学习之后,可以选择同一作者的作品,或者以写作对象、表达主题、表现手法等为依据选择与课文相关的作品进行拓展阅读。
三、用灵活的教学手段推动学生
像上述那样拓展顺利的情况毕竟偶然出现,所以需要一些灵活的教学手段来促使学生更主动地探索广阔的语文天地。毕竟,引导学生从课堂出发,将学习延伸向课外,学会感知和探索更广阔、更精彩的语文世界才是真正有效的语文教学。所以,为了让所有学生参与我布置的拓展阅读,我设置了每两周一次的“阅读交流课”。学生课前先就自己阅读的作品写一篇内容简介和阅读点评,然后在课上进行交流。这样,不仅老师布置的阅读得到落实,有时也会让学生额外谈谈自己的阅读情况,同学之间相互比较、相互促进。
此外,我也在学生的预习工作上动了一点小心思,组织学生进行“预习大比拼”。形式是老师在教学之前抽出部分时间让学生就自己在预习中的了解和思考互相提问,可以将班级分为两方,看谁的问题能将对方考倒。在教学七(下)的《陋室铭》时,学生从作者、写作背景到“铭”的文体特点再到互抽语句背诵注释;从“陋室”到底陋不陋到作者为何颂扬“陋室”,甚至问到陋室地处什么地方……几乎将我在课上要探讨的内容和重点都问了个遍!在探究过程中,他们不断地积累知识,逐渐开始触类旁通,这种成就感也足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吕小帆.激活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妙招[J].吉林教育,2009(22).
怎样使小学音乐欣赏课“活”起来 篇4
1.手中有“东西”
要上好一节音乐欣赏课, 光是简单的“听”“说”是不行的。
(1) 课前老师必须深刻理解乐曲内涵掌握欣赏重点:熟悉教学的曲目是成功教学的第一步。老师必须要对所欣赏的曲目事先进行反复聆听和分析并给予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这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准备工作。
(2) 要有一节课所需要的必备的教具, 比如:琴、多媒体课件或视频、图片、音响设备等等。
2.心中有“方法”
缺乏有效、有趣的教学方法是欣赏课最大的弊端。一般所见的欣赏教学不外乎是老师播放音乐, 完整听, 分段听, 学生正襟危坐, 一节课从头听到尾, 真的是听得昏昏欲睡。
以音乐为主体, 制定可行的教学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包括听、唱、动作、演奏、表演甚至创作, 教师应当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带领学生体验音乐的美好。
3.眼中有“学生”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我们教师习惯夸大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 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对象, 当作知识的承载体, 极大地损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现代教育强调新型的师生关系, 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追求平等的师生关系。许多成功的教学实例给我们一个启迪, 音乐教师必须一改过去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俯视众生的做法, 应该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围在一起, 保持良好的交流, 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二、落实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方法
1.绘画法
音乐是一种无形的艺术, 看不到也摸不着, 可是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属于形象思维, 情感表现一般比较直观, 表达方式比较直接, 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 他们喜欢用画笔来表现。比如, 欣赏《杜鹃圆舞曲》之后, 学生纷纷用黄色、红色、橙色、绿色, 甚至更多的颜色来填画, 解释为春天, 许多杜鹃在欢叫、在舞蹈。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记忆能力, 也能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提高了学习兴趣。
2.律动法
欣赏教学要适应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的特点, 引导学生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 全身心地投入音乐。孩子爱动, 而游戏、舞蹈、活动都可以帮助想象音乐形象。例如, 欣赏《森林深处的杜鹃》时, 我先让学生听音乐, 第一遍听是哪种动物的叫声, 第二遍听叫了几次。学生对这种带着问题的欣赏非常积极。之后, 我设计了一个“森林舞会”的游戏, 在音乐响起的时候, 像小鸟一样翩翩起舞, 一听到杜鹃的叫声就摆个自己最喜欢的poss, 学生尽情地跳着, 好像自己就是那个顽皮的小杜鹃。
3.故事法
故事法是指学生在欣赏乐曲后, 根据音乐的发展编小故事, 发展学生再造想象的能力。学生喜欢听故事, 也喜欢自己讲故事, 讲故事的过程就是他们发展语言和想象力的过程。例如, 欣赏《狮王进行曲》时, 我将音乐根据句式分为三个乐段, 欣赏每个乐段时, 我会引导学生根据音乐来描述狮王的威武、视察森林时有力的脚步声, 小动物们崇拜的目光, 森林生活的和谐等等。所有的内容, 是在音乐的影响下由学生自由展开想象描述的。
4.哼唱主题曲调法
体会乐曲的音乐形象以儿歌、民歌、名曲为主题的乐曲, 最好的欣赏方式就是让学生在乐曲中发现他们所熟悉的歌曲, 从而引起兴趣, 然后配合音乐哼唱主题。例如, 欣赏乐曲《单簧管波尔卡》时, 让学生听主旋律出现了几次, 感受每次出现在节奏上的变化, 然后一起哼唱主旋律, 体会节奏的变化给乐曲带来的不同音乐形象。这样不仅学生熟记了音乐的主题旋律, 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简单的曲式分析。
5.在教学中追求平等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又要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但长期以来,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我们教师习惯夸大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 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对象, 当作知识的承载体, 极大地损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许多成功的教学实例给我们一个启迪, 音乐教师必须一改过去站在讲台下, 居高临下, 俯视众生的做法, 应该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围在一起, 保持良好的交流, 创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每个人的经历不同, 文化素质不同, 对音乐的理解也不同, 所以教师应让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 教师只有为学生营造一个敢想、敢说、敢表现的氛围, 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创设更自由的参与空间。
摘要:由于我国城乡不同区域经济、文化环境和发展水平的差异, 客观上影响着学校音乐教学的实施状况和教学水平。在文化水平欠发达的地区, 音乐欣赏课处于薄弱的境地。因此, 上音乐欣赏课需要老师心中“有法”;手中有“东西”, 从绘画法、律动法、哼唱主题法开始, 在教学中追求平等的师生关系, 逐渐使小学音乐欣赏课“活”起来。
关键词:音乐教学,实际差异,实施方法
参考文献
怎样才能使你的课堂灵动起来 篇5
怎样才能使你的课堂灵动起来
经常在思考,怎样的课堂才是好的?教学过程完整了吗?完整了,那精彩了吗?精彩了,可又灵动了?我感觉用灵动这个词来形容一堂满分的课堂是最合适不过的词语了。可是怎样才能使你的课堂灵动起来呢?经过本学期的教学与探索,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很多时候发现总是我们总是自己一人在三尺讲台上滔滔不绝地演讲着,自我陶醉着,忘却了真正的主人究竟是谁。在越来越多的课堂时间中我发现,只有大胆地把问题抛给学生,留更多的想象空间给孩子们才能最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仅仅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一个优秀的教师不在于能给学生讲出多少的知识点,而是在于怎样通过自己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孩子们的大脑细胞。堂让孩子们的思考填满课堂所有时间。
二、让孩子们在乐中学,体味学习乐趣。
我们常常会发现很多时候学习成了孩子们的苦恼,成为他们的负担。为什么孩子们会对于学习一事总提不起精神?问题在于他们并没有能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乐趣又从何而来?让孩子们自己去悟?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件难事。毕竟他们还是爱玩的年龄,自我控制能力极为低下的童年断层中。这时,教师的正确引导凸显着尤为重要。让孩子们感受学习是快乐的,能在乐中学。有时候孩子们的快乐或许是来自于课文内容的故事性趣味较强。但这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教师自身去开发“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打开“乐”门,使得孩子们愿意倾听你所说的内容;在教学设计环节中参入有助于教学的趣味性游戏环节,使得孩子们既能玩开心又能在笑声中学会知识点,把握文章的重难点。
三、要想打动别人,先要打动自己。
《风筝》是一篇有关贾平凹的.童年时候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 “要想打动别人,先要打动自己”,这篇文章我读 了好多遍,每读一遍都让我有了更深的感悟,以至于最后能一字不漏地背诵文本。那么怎样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深深体会到作者如何用朴实的语言把文中小伙伴的心情变化生动展现出来呢?三年级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在朗读文本的基础上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及写作方法,所以我决定以朗读为突破口来挖掘文本。这就要在“读”上下功夫了。
可以说本节课基本达到了我所预想的目标,但也有很多地方差强人意,比如:文章的细节挖掘得不够;指导朗读评价性语言较少,课堂突发事件应变能力差等等。作为新教师,临场教学经验缺乏,需要尽快适应一些规模较大、正式的课堂教学活动。多磨炼,多给自己敲敲警钟,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改革创新,使地理课堂活起来 篇6
关键词:地理课堂;中学教学;教学方法
一、从实践入手,使地理课生活化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学习是学生的个体行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教师就要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原给学生,让他们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而在地理课上构建活动课,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地理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所服务,如,在讲“等高线地形图判读”这一内容时,我采用了让学生“制作等高线”模型的形式。课前先让学生准备几块厚度相同的泡沫,课堂上学生分组:首先,用双面胶把泡沫沾到一起,其次,让学生把泡沫雕刻成山体的形状,包括陡崖、山顶、山谷、山脊、鞍部等,最后,学生把一层一层的泡沫再撕开,把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最下层泡沫的平面上,让学生自己把立体图变成平面图,此时得出结论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学生也容易理解,更具有说服力。
地理课上的知识探究,若教师从正面讲解,学生有时难以接受,甚至还不想听,认为教师讲的是大道理,但若采用“辩论会”的形式,通过辩论让学生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因为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探讨“中国的人口能否大量向西部迁移来改变人口分布状况”或“黄土高原是否该全部退耕还林”时,我采用了辩论的授课方式。事实证明,通过辩论,既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通过课堂授课方式的调整,使地理知识生活化,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地理课自然受欢迎了。
二、引用诗词,使地理课通俗化
古代诗词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内容,诗句中常常寓意深刻,给人启迪,令人深思,把这些诗句运用于地理课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深奥的自然现象。比如,在学习“天气与气候”这一知识点时,我选用了学生熟悉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等,并设问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再请学生判断回答,最后总结出天气与气候的特点。这样不但使学生对该知识点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而且扩大了知识面,做到了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有机结合,学科之间横向联系。
三、以乐入课,使地理课活跃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远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为了强化地理课的教学,在课堂上适当引入音乐,可以使学生的脑细胞活跃,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在讲“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时,可以让学生唱《爱我中华》;讲“内蒙古高原”时,让学生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等歌曲,让歌曲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且也让学生有了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育与科技同步,使地理课教学手段现代化
学生的认识能力是否会有长足的进步,常常取决于我们能否提供一个良好的外界条件。在过去教学中,多数是“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教师只是讲讲、写写,学生只是听听、记记,对知识的理解,认识的提高,很多都是抽象的、模糊的,很难真正搞清楚,而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媒体也逐渐走入课堂,广泛用于教学中。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诸如,电影、电视,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代替了过去把黑板、粉笔作为教具的教学模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动画、图像、立体声融合起来,真正做到“图文并茂”,把学生带入一种心旷神怡的境界,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觉得生动有趣,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大胆改革地理课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不但能增强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而且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为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让地理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实践操作中学习,在快乐体验中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地理课程资源,以及师生可用于地理教学的经历和体验,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等活动,邀请有关人员演讲、座谈,开阔学生的地理视野,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从根上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对他们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让他们体验学习的快乐和学习的价值。
让学生动起来, 使课堂活起来 篇7
关键词:活用资源,动起来,激发兴趣,课堂教学
当前教学的新理念倡导让学生动起来, 使课堂活起来, 每位教师都需要转变以前的“教书匠”身份, 教师要彻底改变做法, 改变角色, 不再是单纯知识的传授者, 而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支持者。然而在教学活动中做到这一点真正不是容易的一件事, 老师是“千呼万唤”而学生“岿然不动”。那么, 如何让课堂活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呢?要使课堂教学动起来, 教师必须先活起来, 教师充满活力, 充满自信地走进课堂, 其行为本身就是使课堂活起来的前奏。一堂成功的课, 还要求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过程中, 真正走进教材、走进学生, 与学生形成一种心灵的交汇、精神的升华, 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中,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一、“活”用笑声
个别教师上课时, 严肃有余, 活泼不足, 课堂教学中“火药”味太浓。教师紧绷着脸, 试图用严厉来镇住学生。斥责声、挖苦声, 常出现在课堂中。课堂教学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是低效或无效的。我们要首先明白, 笑声能舒缓师生间的紧张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助于和谐的教学气氛的形成。欢乐课堂观念是教师必须树立的, 既有教学内容引发的笑声, 又有教学情境设置引发的笑声, 还有教师幽默语言引发的笑声, 更是有学生机敏语言或动作引发的笑声……这样有笑声的课堂, 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学生学习参与度更高, 所以, 在每一堂课中, 教师至少要让学生笑一次。
二、“活”用“度”
教师在课堂中要以全体学生为主, 学生主体的参与度:第一, 要看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课堂教学中, 并不是教师领着少数“优”生围着教学“转”, 而是教师要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用适合学生特点、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一堂课上得好不好, 主要看动手、动口、动脑的学生有多少, 是否有被遗忘的“角落”。第二, 看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教师要一步步把学生引进主动学习状态,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看学生会不会提出问题, 同学之间会不会争论问题。如果上完一堂课, 学生都明白了, 可能是教学的假象, 也可能是教学没有深度。
三、“活”用语言
课堂教学语言要求有鲜活度, 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还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 提高教学效率。幽默的教学语言, 可以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欢声笑语, 也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这样情感教育得到落实。创造型的教师要做到教学的艺术化, 创造性教学是艺术性的教学, 教师不是单纯的传声筒, 更不是照相机, 把现实复显出来, 而是艺术家、创造者。所以, 创造型教师只要掌握了语言的教学艺术, 就可以把教学活动安排得有声有色, 并赋予教学以新意和活力, 使每一个人的创造性都得以充分发挥, 让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带来的乐趣。
四、活用“玩”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 课堂教学中要求注重“玩”的天性, 要有利于孩子在“玩”中掌握知识、掌握技能, 最重要是———学会学习。“喜欢学习”是学生“动”起来的前提, “思想活跃”是学生“活”起来的核心, “积极主动”是学生“动”起来的外在表现, “相互交流”是沟通个体“动”起来与群体“动”起来的桥梁。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 在学习的过程中, 他们的情绪不断发生变化。学生会因为兴趣而产生积极性, 但也会因为无兴趣而消极。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 就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教育家魏书生认为, 兴趣像柴, 可以点燃, 也可以捣毁。兴趣的柴在每个学生的脑子里存在着, 重要的是教师能否点燃。所以, 要求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 逐步有计划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学生求新、好奇与渴望求知和成功的心理, 想方设法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技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力求实效。
总之, 要让课堂活起来, 就得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这样才会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 有声有色。教师在课堂中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自主、多合作、多读、多说、多写。这样的课堂能不活跃吗?学生能不动吗?教学质量能不提高吗?
参考文献
[1]唐晓琴.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J].新课程学习:下, 2011 (02) .
[2]白玲粉.对话教学让课堂动起来[N].甘肃日报, 2007-09-06.
如何使英语课堂“活”起来 篇8
一、设置临时场景
场景的设置会让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我们教授问路及指路一单元时, 可以把教室布置成一个简单的城镇图, 由学生手举“指示牌”。如:park、bank、zoo、restaurant、hotel等, 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问路者和指路者, 运用所学句型进行表演, 从而在表演中、在欢乐的气氛中, 学生们不仅学会了书中的知识, 也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模拟演示和即兴表演的兴趣, 为学生在今后日常生活中, 能够学以致用打下了基础。
二、加入动作表演
在教学现在进行时态时, 可以在引入句型的同时加入动作表演。如:look!What am I doing?在回答“I'm swimming.”的同时, 做出游泳的动作, 学生在边听边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熟悉了这个语法结构, 并能在运用的同时加入自己的动作表演。如:打篮球、踢足球、洗衣……, 看着自己伙伴的灵活表演引发阵阵笑声, 就在这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单词和语法。
三、引入“guessing game”
在教学过程中, 引入“guessing game”使课堂气氛扑朔迷离, 学生兴趣十足。例如:在教授人物外貌特征时, 可以设置一个“Who's she/he?”的“guessing game”, 先做示范, 口述“She is tall.She has short black hair.She always wears a red coat and blue pants.She is thin……”, 接着发问:“Can you guess who she is?”然后让学生效仿, 同学们就会在“疑, 是谁呢?”的种种猜测中, 学会了知识, 在轻松的氛围中度过了45分钟, 玩乐中掌握了知识。
四、应用“Games”and“chant”
教学过程中, 可以鼓励学生自编自诵一些小“chant”和小“games”。如:在教授“weather”时, 可以编下面一个“chant”:rain、rain、rainy;snow、snow、snowy;cloud、cloud、cloudy;wind、wind、windy;sun、sun、sunny.类似的做法, 我们还可以在课堂中, 根据每一节课内容融入自编的英文歌曲、小游戏、以及简笔画等等。
五、运用教学幽默
其实教学幽默最明显的功能就在于活跃课堂气氛, 把幽默引进中小学教学已经引起众多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我国特级教师魏书生就曾明确提出“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他在教学中就力求使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知识, 发展能力, 如果教师在课堂中一味地照本宣科, 语言平淡无味, 必定导致课堂气氛死气沉沉, 学生无精打采, 而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地穿插点儿幽默, 就会给紧张的教学生活注入生机和活力, 使学生精神振奋。如:一位英语教师给刚刚开设英语课的班级上课, 以一个小幽默开头:一个美国人去商店买笔, 对售货员说:“pen”, 售货员立马拿出一支盆, 但美国人说“no”, 售货员疑惑的道:“这可是新盆, 怎会漏呢?”学生听后哄堂大笑, 老师紧接着就说:“时代在发展, 英语已经成为一种国际的通用语言, 学好英语无论在哪个国家与谁交流都会很方便, 我们一起来学习它, 好不好?”同学们异口同声说“好”, 然后兴致勃勃地开始了英语学习。教师把这个小幽默放在开课时引用, 由此奠定了这节课及至学生上英语课的基调, 活跃了课堂气氛, 并以期待的心情等待教师对英语知识的传授。由此可见, 教师的幽默风趣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活跃课堂气氛, 活跃的课堂气氛又有很大的感染力, 不爱听课的学生也会被这种活跃的气氛所吸引, 积极地加入到教学中去。
总之, 在教学英语这一学科时, 要明确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立足点, 而教师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和承担者, 教师要转变观念,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尊重和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采用各种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 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从而改变英语课课堂“死气沉沉”的现状。
摘要:立足当今, 我们应从素质教育的观点出发, 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关系, 使教与学产生一个共振, 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 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如何使数学课堂教学“活”起来 篇9
一、结合现实生活,让数学教学内容“活”起来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抽象概括与总结. 因此,数学学科由于其抽象性与理论性,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比较枯燥,不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应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
1. 把生活实例融入数学教学.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寻找日常生活中的数学例子,然后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在课堂上设置生活情境,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数学中鲜活的生活气息,而且可以让学生学会以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以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 例如:在学习概率问题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故事情景:请两名学生上台,一个扮演街头摆设骗局的甲,另一个扮演过客乙,其余同学做看客. 甲为了招揽生意,向围观群众做宣传:“三枚硬币,同时掷下,如果同时正面朝下或朝上,你可获得10元,否则你给我5元,来试试,看看你的运气如何. ”结果一连投了五次,乙赢了一次,输了四次,有趣的情景使同学们展开热烈的讨论,然后埋头计算,很快从概率的角度认定这个游戏不公平,是骗人的把戏,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 把数学问题回归于现实生活. 在学完新的数学知识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让学生真正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自主思考的能力,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 如: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可让学生报数,并请所报数是2的倍数和3的倍数的同学分别站起来. 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有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 教师请两次都站起来的同学,说出他们自己报的数:6、12、18……发现它们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师:像这样的数还有18、24、30……由此引出课题:公倍数. 继续分析就知道2和3的公倍数很多,但没有最大公倍数,最小的是6. 师: 2和3的公倍数中6最小,我们称它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数. (接上面板书前填写“最小”) 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关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知识. 这里,老师从学生最熟悉的报数游戏入手,把生活经验融入教学中,教师再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宽松、民主、自由的气氛中,学生把抽象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一下形象化了,不仅使学生理解知识,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活”起来
鼓励学生动起来,真正地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课堂就能活,课堂的有效性就高,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要求教师树立强烈的学生意识,把学习的权利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他们能就所学的内容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取长补短,集思广益. 只有营造和谐、自主、有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地表现出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动手能力等,才会使学生的思想无拘无束,创新灵感凸显. 另外,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设计活动方案,安排学习程序,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在研学中获取知识,同时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精神. 比如:在探究多边形内角和定理时,教师由提问变为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发现,通过动手操作,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将多边形分成(n - 2)个三角形;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 n - 2) ·180°. 通过操作———探究———思索———猜想———证明,让学生从直觉和理论上得出结论,既养成了动手动脑的习惯,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独立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营造快乐课堂,让课堂“活”起来
1. 善于使用有亲和力的肢体语言,让课堂充满活力. 教学过程是老师与学生双向的互动过程,老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可小觑. 老师的情绪与心态,往往能很大地影响到学生. 老师的一个点头,一句肯定,往往能极大地鼓励到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老师和蔼亲切的态度,可以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老师的一些恰当的手势,也可以使得课堂不再那么死板,给课堂增添色彩与生机.
2. 幽默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让课堂充满乐趣. 幽默是生活的调味剂. 同样的,在数学课堂中也不能少了幽默,中职数学学习相比初中数学又提高了一个层次,更加复杂难学,学习节奏也较快,因此学生往往出现畏难情绪,学生学习压力陡增,课堂气氛也因此变得压抑和紧张. 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运用幽默,调节课堂气氛,化解学生课堂中的紧张感,让学生以一个轻松愉快的心态进行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何使小学数学课堂活起来 篇10
一、在小学数学课堂举行活动是激活课堂的关键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的教学情境, 结合学生感兴趣并熟悉的事物, 把生活中的数学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 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 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 巧妙地结合生活实例组织教学, 可以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强大驱动力。
二、小学数学课堂的自主学习是激活课堂的重要环节
创设自主的课堂, 能唤起探索与创造的快乐, 激发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能展现思路和方法, 学会怎样学习;能帮助建构进取型人格, 通过“效能感”完善“自我”。学生由于先天素质和后天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 存在着差异。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使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数学, 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对数学理解方式的差异, 教师都应该鼓励, 而不是采用一个模式, 企图让所有的学生都按同一个模式去理解。为使学生自主探究知识, 我常常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在相互补充、相互启发、不断完善中, 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品尝成功的喜悦, 体验学习的快乐。
三、激发学生情感是激活课堂的必备条件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的内在美, 激发学习热情。教师一环紧扣一环准确而恰当的导语, 可使学生在了解知识间内在联系的同时, 体验到数学的严谨之美;通过数学语言表达和数学式子表达的对比和评价, 使学生感受用字母表示规律意义的同时, 体验到数学的简洁之美。只有让学生热爱数学, 才能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内在潜能, 使数学成为开启学生智慧的一把钥匙。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把现实生活中蕴涵的大量数学信息引入课堂,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合理猜测、寻求证据、做出证明、举出反例、进行社会调查、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发表不同的见解等等。那么, 学生在数学课上得到的就不仅仅是知识, 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使得他们乐于参与到探索中去, 从而有了亲身体验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的经历。
多措并举,使语文课堂“活”起来 篇11
一、课堂语言以表扬为主,树立先进典型,让学生不再畏惧
针对山区孩子胆小怕事、不积极主动的特点,课堂上只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尤其是学困生),我就积极地表扬他们,使他们从此扬起自信的风帆,课堂上不再畏惧;还利用班级宣传栏表扬某一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的学生,使全班同学都有可以效仿的榜样。
二、尽量从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让学生有话可说
为使学生有话可说,我不单纯地照搬教参和资料书来设计问题,而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他们的接受能力和思维水平,尽量降低问题的难度,课堂活动安排照顾到大多数,力争使他们有话可说,感受到“跳一跳”确实能够摘到桃子的喜悦。我还对班中的每一类学生做到心知肚明,针对不同的学生,提问不同的问题,应给予他们充分的思考准备时间,切莫采用问答式,表面看上去挺热闹,其实学生没有思考时间,还没有理清头绪就让回答势必会造成他们“金口难开”的局面。
三、教给学生合作方法,让学生主动地动起来
学生之间既有知识基础、思维能力方面的差异,又有性格、习惯、情感、心理方面的差异。但小组合作并不单是形式上的合作,还是学生心理、情感、认知的投入合作。教师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4~6人一组,把性格、兴趣、性别、学习水平、能力等不同的学生合理搭配,每个组里都安排有低、中、高三个层次的学生,使组内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小组竞争的公平性。组内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在合作中,教师既要指导合作方法,又要注意“点”“面”结合。“点”是指要发挥小组中学习能力较强者的带头作用,鼓励他们积极思维,与同伴大胆交流;“面”是指要照顾到小组中的每一个人。同时,教师要教会学生具有合作技能:即听的技能、说的技能、交往技能。只有学会这些合作方法,学生才能在安排的合作活动中主动地活动起来。
四、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的动起来
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要使学生愉快地上好一堂语文课,首先就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入迷,入了迷,就钻得深,学习才有成效。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组织教材,力争用课文本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用巧妙的课堂教学安排去唤醒学生,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动起来。
总之,在语文课上,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读书,参与质疑解疑,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有创见性的体会和看法。教师也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及时掌握学生在交流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和疑难之处,引导学生深入自主探究。
怎样使课堂教学活起来 篇12
一、创设情境, 使对话“合乎情理”
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处在童龄期的小学生, 对待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和求知欲, 然而好奇心和求知欲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教学中适时地进行情境创设,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与改造, 从而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一株紫丁香》这篇课文时, 为了让学生能切实地体会到教师这一职业的辛苦, 在课始首先让学生听《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这首歌。从学生听歌入迷的表情我感觉出学生的思维发生了碰撞, 他们此时已经深刻地体会到了教师对待学生的那种无私的爱, 我紧扣此景追问:“夜深人静的时候, 只有窗前的那株紫丁香陪伴着老师。同学们, 如果你就是这株紫丁香, 此时, 你会想些什么?你会对敬爱的老师说些什么?为老师做些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们迫不及待地发表着自己的意见:“老师, 天很晚了, 您累了一天了, 赶紧休息吧!”“老师, 您歇一歇, 我们的作业明天再批改吧!”“老师, 晚上天气凉了, 您披件衣服吧!”“老师, 我来帮您捶捶背吧!”……多么可爱的学生, 多么质朴的语言, 通过以上的情境创设和想象的延伸, 学生不仅懂得原文所揭示的道理, 而且还获得了多元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二、巧抓空白, 使对话“妙趣横生”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抓住课文中的“空白”进行填补, 让学生们在想象、填补故事情节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想, 他们就会和文章融为一体, 这样的阅读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 如此进行阅读教学, 带动的是学生们真实的感悟和思考, 使学生在趣味中准确读懂课文的主旨, 真正受到语文的熏陶。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云房子》一课, 在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小鸟快乐高兴的心情时, 文字中的“你到我的房子里来做客, 我到你的房子里去玩耍”就是文章留有的空白。于是, 教师让学生展开想象:小鸟们都到哪些好朋友家去做客了, 他们是怎么玩耍的。
师:同学们, 你愿意做一只快乐的小鸟去做客、去玩耍吗?
生:愿意。
师:现在老师要找一个小伙伴来我家做客。 (师示范表演) 我现在是一只小杜鹃, 我造好了一幢像花儿一样的云房子, 我想邀请小鸟朋友来我家吃我刚带回的小虫子。
师:你好, 小黄莺!
生:你好, 小杜鹃。
师:我刚造好了一幢美丽的花儿一样的云房子, 请你到我家去做客, 吃我刚带回的小虫子, 好吗?
生:好的。
师:快快跟我来吧。
(指名学生练习)
……
此时再来读这一节, 那种高兴愉快的心情不由自主就读出来了。这样的对话让学生充满了情趣, 在趣中读、趣中感, 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充分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又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章的内涵, 升华了情感, 何乐而不为?
三、换位思考, 使对话“别有收获”
课本中的选材对于小学生来说, 他们都没有亲身经历过, 所以, 在理解文本时就需要指导学生换位思考。如学完《掌声》一课, 让学生设想一下:“假如自己就是那个身患残疾的小英, 老师让你去上台演讲, 听到同学们的掌声, 你当时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自己演讲成功后, 听到同学们的又一次掌声, 心情又是什么样的?从那天演讲之后的小英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通过想象, 学生真正地体会到残疾人内心的脆弱, 深刻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尊重、鼓励, 要主动去关爱别人, 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这样, 在对话中开拓, 就能引发心灵的震撼和思想的共鸣, 从而获得对生命的再认识。
四、引发争议, 使对话“张扬个性”
小学生都有爱表现的特点和欲望, 喜欢得到别人的认可。在教学中, 学生对一些课文中出现有争议的问题很感兴趣, 他们的注意力就会变得高度集中。此时, 教师在教学中若能抓住引起争议的细节来探究, 往往能有效地进行师生互动,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 一位教师在教学完《三袋麦子》后针对课后练习4: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赞成谁的?为什么?如果是你, 会怎样做?学生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
生:我欣赏小猴的做法, 因为小猴非常能干, 把一袋麦子变成一囤麦子。
生:我不同意他的观点, 小猴把一袋麦子种下地, 自己一年都没有吃到。我觉得小牛的做法好, 因为小牛吃了半袋麦子剩下半袋, 给自己留有余地。
生:我看还是小猴的做法不错, 虽然小猴这一年没有吃到麦子, 但它以后可以吃到更多更好的麦子。
生: (急不可耐) 我认为你说得不对, 如果你把麦子全种下了地, 万一那一年是旱灾怎么办? (笑声) 水灾、火灾, 使麦子颗粒无收怎么办?像小牛那样, 慢慢地吃……
生:我欣赏小猪的做法, 它一口气把麦子吃光, 真会享受。
生: (急着喊道) 我抗议! (笑声) 小猪没考虑把麦子全吃光了, 没得吃了, 以后挨饿怎么办?再说, 小猪的特点就是吃饱了睡, 睡好了吃, 如果没了吃的, 睡也睡不着呀!
……
对话理论认为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 而阅读则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 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 对事物的理解不同, 体验也各不相同, 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作为教师, 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 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通过在必含争议的地方创设丰富的生本、师生、生生多元的对话情境, 让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张扬个性, 在交流碰撞中成长、提高。同时, 也促进了他们思维能力的提高, 推动了对话的发展, 从而焕发出语文课堂的活力。
【怎样使课堂教学活起来】推荐阅读:
怎样让语文课堂活起来10-18
怎样让英语课堂活起来06-15
怎样让死水活起来09-11
怎样让数学作业活起来09-28
怎样让历史课活起来08-04
课堂活起来10-14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05-20
让课堂真正活起来10-07
互动让数学课堂活起来06-02
操作让数学课堂活起来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