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2024-05-20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精选9篇)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篇1

让课堂活起来,让孩子动起来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紫茶小学

潘彦颖

摘要:多媒体集形、声、光、色于一体,能够有效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渲染气氛,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同时又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保证教学质量和建立新型的师生发展关系。

关键词:多媒体课堂教学新型师生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一支粉笔驰骋讲坛的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了,恰如其分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将多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从而使“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一. 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和优越性。

利用多媒体网络环境和多媒体软件创设一个图、文、声、像并茂,生动有趣的语言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欲望,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听、说、读、写操练,从而改善课堂学习的协调性和适应性。

二.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声色并茂,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们把你所教学科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当引以为荣的事。”兴趣是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动,只要对某个事物有兴趣,就会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学习就不会成为沉重的负担。可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朋友,也是教师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导,好奇心强,教师要尽可能地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多媒体教学寓教育教学以图、文、声、色以及动态演示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使学习达到最佳状态。它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触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教授Book3 U7 Where are my glasses? 之前学生已经学过简单的方位介词 in, on, under, between了。而在这一课一开始的教授中,先让学生观看一段flash,帮助小明寻找掉落的公园各个地方的棒球。因为这个flash像一个游戏一样,当你正确找到正确位置的球的时候,你一点击,球就会消失了。学生看到以后兴趣昂然,跃跃欲试。这样不仅复习了旧知识,还把这一课要学习的新单词放在图文并茂的语言环境中去展现,进行分散、情景、理解记忆;用视、听、说并举的方式,省去了原始的汉英互译和死记硬背的过程,学生既了解了新单词的确切意义,又培养了用英语

直接思维的能力。这样一来,学生的眼、耳、口、手多种感官一齐动,学得轻松愉快,沉浸于娱乐之中,使英语学习变得简单易学。

2.情景交融,培养交际能力。

“我们实际上不能给学生教会一门语言,我们只能为他们创设一个适合于外语学习的环境。”(S.P.Corde)利用多媒体的声音和影像,为学生提供接触大量真实语言的机会,让学生能感受到美丽、鲜活、生动的语言材料。要求学生对感知到的信息,模仿说出相应的语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说”的兴奋点,诱发“说”的欲望。所以要从多种渠道给学生提供听觉和视觉上的语言刺激。通过模仿影片当中人物的对话,从而展示自己的语言习得。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表现能力更强,所以,role play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如在学习完Culture1 Food以后,我让学生每人回家了两样食物。课堂上,先让他们观看了一段视频,了解在市场如果交易的,如何讲价的。然后让他们去以物换物,但是,通用语言只有一种,You can only speak English.看谁能交换到最多的食物。这样大大的增加了活动的竞争性,趣味性与难度。学生的的参与兴致非常高,都想和其他同学一比高下。学生在一种积极主动的良好心态下学习,学生学得轻松,思维活跃,积极参与训练,注意力持续稳定,训练效果好。多媒体可以为我们创设模拟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能看图说话,作文、自编情景会话等形式的练习,学生做这些练习时能大胆地展开想象,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我们学习这些日常用语就是要学以致用,服务于生活。

3.音画结果,突破重点难点。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等特点,刺激学生,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抽象晦涩的文字变成生动易懂的图像画面,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并维持他们的有意注意,进而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并掌握教学内容,从而产生乐学情绪。如在学习现在进行时代的时候,要学生明白什么是现在进行时态,可以用jpg的图片与gif的图片进行单词与句子的对比。如run,running , I can run.I am running.使学生更容易区分一般时态与现在进行时,从而更好的掌握现在进行时的规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和过程,把一些抽象、枯燥的内容化为生动有趣,使得教材内容得以直观再现,重点易于突出,难点易于突破,极富表现力,易于学生掌握。

4.拓展思维,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技术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和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开拓发展学生自己动脑思考、想象思维的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运用多媒体技术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地进行知识传授与训练,能大大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减少了很多繁琐的解释,节省课堂教学实践。例如在进行英语课堂复习或者对课文整体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件中运用纲要、图示、表格等手段进行比较和展示,还可以通过链接技术提供相关练习进行知识巩固,学生在看、听、练中透彻理解,及时巩固,不但节省了课堂时间,教师也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所讲授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进度。这样深入透彻的分析展示,在粉笔加黑板的年代是绝对做不到的。学生的“眼、耳、口、脑、手”与“视、听、说、想”有机地结合,能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激发学习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通过形式多样的视听说训练,挖掘出学生语言表达的潜力。

5.分组合作,促进乐学情感。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靠机械记忆去背诵单词与对话,被动地接受知识,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全面开展课堂互动性交际活动,进而影响学生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也容易导致学生的两极分化,这是非常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以计算机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学校的发展和教育教学应用的普及,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全新的信息化环境、信息资源、信息方法,提供了自主协作、讨论学习、交互探究、近距离与远距离交流互动的工具与平台,为合作学习注入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展现广阔的研究新领域。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来给予或接受帮助,因为提供帮助的人不仅仅是教师一个人。利用小组合作开展信息技术课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会学,而且使学生“乐学”“好学”。学生完成一些具体的任务,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和成就感。比如在学习Colors 的时候,我让学生们分成小组,分工合作。他们组员当中一部分同学负责找颜色的单词,一部分负责找不同颜色的水果,蔬菜和物品,一部分负责找出不同颜色对人体的影响,还有一部分同学负责找出在不同国家颜色的不同的文化等等知识。这些大量的知识,都是学生自己通过互联网上取得的。以计算机网络为学习媒介的环境下,当学生进行探讨时,可以利用网络与其他学习者进行讨论,不但可减少孤立无伴的感觉,更可以增加合作的机会,与其他学生共同解决问题。而在收集资料的同时,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好学生自愿主动地帮助差生,也让原本不自信的学生找回了自信,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积极努力地进取。不仅如此,小组的分工合作体现了平等原则,每个学生,不分优劣,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最后的小组成果评比展示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小组活动的过程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创造精神和探究精神。

多媒体的引进以及灵活选用,给小学英语教学注入一股活水,开创出一片新天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导下,我们的课堂就是孩子乐于学习的场所,散发出生命的灵性和无穷的魅力。使孩子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学得有声有色,这才是我们需要的“活”课堂。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篇2

一、创设愉悦、民主、开放的课堂, 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在课堂上, 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创设一个互相尊重、理解、宽容的课堂学习环境, 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 即:情感上的安全感和心理上的轻松感。有时教师形象生动的富于智慧的语言, 一个含蓄的微笑, 一句鼓励的话语, 一个激发学生强烈学习动机的探索活动, 都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 也获得了情感上的体验。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受到压抑, 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情感愉悦的课堂, 让学生的情感得以舒展, 个性得以张扬, 生命的潜能才会不断的开发, 生活品质才能不断提升。每一个孩子的潜能才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教师要让“爱”充盈课堂, 爱每一个学生, 细心呵护每一颗幼小的心灵, 用自己的快乐为学生打造一个快乐的家园。

二、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 使学生由“要我学”为“我要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兴趣不是负担”, 这句话包含深刻的道理。当学生对知识不感兴趣时, 一个再小的任务对他来说也是负担, 是不可逾越的“鸿沟”, 反之对知识有浓厚兴趣时, 就会产生不断前进, 渴求新知, 欲求明白的强烈渴望, 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所感兴趣的学习中, 教师的责任在于以丰富的教育经验、智慧和教育艺术来培养和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 使之处于激活状态, 从而爆发出强烈的学习动机, 教师之责任不在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所教学科内容, 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 这样不但课堂效果好, 更主要的是学生全身心投入, 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能力的培养, 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 否则就变“我要学”为“要我学”, 课堂效果不会太好。在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抓住每课的内容, 巧设导语或问题或联系生活的课堂活动, 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放飞学生的心灵, 创设自主、探究的课堂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并且是知识的源泉。”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不受约束地去探究、去思考, 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让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给课堂注入生机。

四、创设平常、实在的课堂, 给学生自由的空间

我们大多数教师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 当有人听课的时候, 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备课很辛苦、学生很兴奋, 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 就像演戏一样。但是, 大量的准备使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 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这样的课就谈不上一堂好课。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 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有自由的空间, 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 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所以教师要做到, 哪怕是校长来了, 局长来了, 你都要旁若无人, 你是在为学生上课, 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 所以我认为教师要上的课应该是这样的课, 平实的课即:平平常常, 实实在在的课。我们上的每一节课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 十全十美的课做秀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也没什么, 因为它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课, 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 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压力, 然后作大量的准备, 最后的效果是出不了“彩”。所以一堂课教师要上的课应该是真实的课, 要是没有实际的价值, 就难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五、创设成功、高效的课堂, 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成长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而言:一堂课下来, 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 包括优秀生、中等生、差生;二是效率的高低, 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 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成功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说, 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 大家都有事情干, 通过教学, 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学生都是具体的, 一个班学生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爱好都存在着不同, 要求我们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关注学生的成长”, 一位教育专家也说过一句话:“如果我们教给孩子仅仅是知识, 那就直接告诉他好了, 而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和唤醒”。教师唤醒他们的灵感, 唤醒了他们的表现欲望, 唤醒他们的创新潜能。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关注优秀学生, 当我们把爱洒向学生时, 特别是好学生时, 不要忘了一个容易被遗忘的角落———更需要关注的对象“弱者”, 应该说教师的关注不仅是关注孩子的现在, 更是关注孩子的明天, 孩子的未来。教师只有在自己的心田里种植了关注的种子, 这颗种子才会生根﹑发芽, 才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 根据不同学生的智力水平高低, 设计不同的问题, 这样不同的学生才会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有所发展, 有所提高。一堂课下来, 无论是学习好的﹑学习不好的, 都要有所收益, 这样的一堂课才算一堂成功的课。

六、创设掌握技能的课堂, 教会学生学习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教, 而在于教学生学。”活的人才教育, 不是灌输知识, 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 可见, 学法指导是“授学以渔”, 因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那些不懂学习方法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明确主张, 要教会儿童学习, 能使用一个人终身都靠它来掌握知识的那种工具———学习方法。达尔文也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 叶圣陶说过, “教是为了达到不教”, 因此, 教法中渗透学法, 教会学生学习, 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总跟在学生的身后去指导学生, 所以教给学生一种方法, 让学生终生都能受益。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 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篇3

一、自述性表演——平实中见生动

翻阅小学语文课本,无论是哪册教材,我们都能看到科普类说明文的踪影。比较经典的就有《麋鹿》、《神奇的克隆》、《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恐龙》……。科普类说明文就内容而言几乎占了小学语文阅读教材的八分之一,其文讲求科学,用词精当,语言准确,是很好的学语言的范本。然而纵观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不少老师觉得说明文的教学不好把握,这些课文就成了“匆匆过客”,使学生“难以亲近”。为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自述表演形式,把学生化身为主体。

《麋鹿》是一篇知识性说明文,介绍了我国珍稀野生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课文语言简洁、层次分明,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在朴实的说明中注入了浓浓的情感。但我发现如果按照课文的顺序像以前一样逐一介绍会让学生过于疲惫,学习效果肯定不佳。于是我设计了以《麋鹿的自述》为题,让学生挑自己感兴趣的某一方面去写,去表演。为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我马上以《绿野仙踪——麋鹿的故事》为题即兴给大家表演了一段。我生动形象的语言,夸张的肢体语言,传神的表情把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表演得活灵活现,课堂气氛顿时活跃,大家使劲地为我鼓掌。真应了“ 不悱不启,不愤不发”。在我的启发和带动下,同学们学习热情马上被点燃了。他们再次积极地投入到了学习中去,个个跃跃欲试。他们把课文的句子采用自述的形式,配上动作、表情,于是麋鹿的外形、活动、习性、生殖等特点,跃然眼前。经过这样的学习、表演,大家都不知不觉地运用了文中说明方法,“演者”与“观众”都牢牢地记住了麋鹿的特点。一节课后,我班竟产生了几个耀眼的“小明星”呢。一次的表演相当于一次的练笔,读写相长,共促发展。

二、朗读性表演——优美中见形象

阅读的过程就是再现阅读美文内容的过程,是学生和教师共同感受文章内涵美、语言美、意境美的感受过程,是对文本的内涵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审美性的表演和学生体验性的审美表演是实现文本由文字向形象转化的必然途径。苏教版教材中,散文是小学阅读教学的主导文类。散文阅读教学的主要问题,在于感受散文里的“独特的情感认知”。

苏教版《爱如茉莉》是一篇清新淡雅却又情意浓浓的散文。作者在娓娓诉说中将父母之间相濡以沫的生活画卷在我们面前渐渐展开。粗粗一读,那“平淡无奇”的话语似乎很难勾起人们情感的共鸣,但当我们细细品味,便会不知不觉地沉浸在那簇茉莉花散发出的“缕缕幽香”中。因为,这一切的情、一切的爱都浸润在一个又一个不经意便会忽略的场景中:一个细小的动作,一句漫不经心的话语,一个稍纵即逝的眼神。让孩子们任选自己的最喜欢场景,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性表演。声情并茂的朗读加上简单传神的动作,悄无声息地传递着夫妻之间的情与爱。

三、创造性表演——想象中见丰满

如果前面所提到的“自述性表演”和“朗读性表演”是表演的基本功,那么“创造性表演”则要比前面两种形式的难度更高,更能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课本剧表演,是孩子喜欢的一种综合性学习方式!演之前要“潜入”课文,“内化”语言,然后通过表演“释放”,注意有效评价!表演与阅读结合,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想象,丰满人物的形象。

苏教版第七册的《普罗米修斯盗火》,课文浓缩了《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和《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主要情节。当然,必定一起“浓缩”的,还有埃塞库罗斯的神义论和雪莱们的浪漫演绎,乃至生长在希腊神话土壤里的西方精神……其实读懂了《普罗米修斯盗火》,也就找到了打开西方文明之门的金钥匙。

(一)让学生当好“编剧”—— 在读中找戏,变静态为动态。

在教学中,我首先按课文内容分角色。其次,让“哑巴”“开口”说话,让场景通过“说话”活起来。配上对话,加上动作、表情,“不畏强权、勇于牺牲”的普罗米修斯马上变得“有血有肉”,形象生动。

(二)让学生当好“演员”—— 在趣中显智,变应付为创造。

“求知是孩子的天性,好表现是孩子的需要”,因此,我们的引导策略是在读中找戏,在戏中觅趣,在趣中显智,让学生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表演中去。记得有一组同学演绎普罗米修斯盗火的第一幕是这样表演的:

时间:远古时代的某一个冬天

地点:某一地区

人物:普罗米修斯、老人、中年妇女、 小孩、众乡亲

(北风呼啸中,一妇女紧紧搂着一小孩)

【表演中,学生们通过演绎小孩冻得直哭,浑身直发抖的形象突出寒夜中火的重要,母亲看着自己瑟瑟发抖的孩子只剩凄苦,老人质问苍天的无奈让人揪心,画面感十足的铺垫,引出了普罗米修斯盗火的善良和无畏……】

改编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一千个演员,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在阅读课文时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改编后进入表演,个人的创造性发挥到了极致,汇演时,观看的学生把台上形象与自己创造的形象相比照,不断调整充实,台上台下,交流创新成果,共同提高语文素养。

一般来说,语文的学习主要是围绕着听、说、读、写来训练的。在课堂教学中,阅读和表达外显为“读”和“说”。可我们往往忽视了从“读”到”说”中间的非常重要的隐性过程——“想”。由于现在加入了演,“演”前必要“想”,加大了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是一个“读——想——说(演)——写”的过程。

宋朝理学家程颐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表演活动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产生了兴趣,让课堂气氛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是学生感官活动的“大餐”。

让课堂活起来 篇4

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胆转变教学理念,大胆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使语文课真正地“活”起来,以期提高课堂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因此,语文教师除了具有广博的学识、扎实的基本功之外,还要注重激发兴趣。既要讲得“广”、讲得“准”,还要讲得“活”。那么,怎样才能讲得“活”呢?

一、精心设计开场白(导语)

好的开场白往往能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作用。如有的教师在上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时是这样开场的:“鲁迅先生是爱国的,爱之深才责之切。在旧中国黑暗的岁月里,黑夜给了他黑色的眼睛,他却用来寻找光明。那么,在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黑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灯下漫笔》。”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对文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也会对本节课充满了期待。

二、使用规范、诙谐的教学语言。

规范的教学语言主要是指普通话。普通话很注意语法规范,而且有语速、语气、语调等方面的变化。一口流利、纯正的普通话往往能雅俗共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特别是中学语文课本中,大量的诗词、散文、小说等很适合用普通话有表情的朗读。诙谐的教学语言是指教师的课堂语言风趣幽默,寓庄于谐,甚至常常能妙语连珠,迸出智慧的火花。

三、创新教学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不宜照本宣科,也不能一成不变。教师应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地求新、求变,寓教于乐,使语文课“活”起来。

让英语课堂活起来 篇5

----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课堂

凤冈县第四中学 何仕信

摘要:教无定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拘一格,综合学生、教材、方法及自身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的自信,培养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潜能。教师要充分备课----备学生、备教材、备方法,要体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创新性,永葆英语课的新鲜、有趣,切忌“为法所缚”、“照本宣科”。在教学中要本着用爱心、热心、耐心、同情心,求新、求活的原则,不光要教语言,还要教方法、教做人,要体现出教学的灵活性。

关键词:英语课堂 唤醒潜能教育底蕴激发兴趣交际策略服务课堂

教学标高

目前,凤冈的初中英语教学运用了新目标的课程,此套教材比较活,比较联

系实际,但同时,词汇量以及语法等的难度同时也加大了。因此,需要我们新目标的英语教师对教学有深刻的反思,下面我就这个谈一点我在英语教学中自己的看法:

教无定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拘一格,综合学生、教材、方法及自身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的自信,培养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潜能。教师要充分备课----备学生、备教材、备方法,要体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创新性,永葆英语课的新鲜、有趣,切忌“为法所缚”、“照本宣科”。在教学中要本着用爱心、热心、耐心、同情心,求新、求活的原则,不光要教语言,还要教方法、教做人,要体现出教学的灵活性。

语言学习需要大量的操练,其中包括话语训练和书写训练。要进行话语训练,就必须要有活跃的课堂气氛作保证。语言的概念告诉我们:Language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ol of people’s thinking and communication.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流工具,也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条件。英语作为外语,在学生生活中缺乏适当语言氛围,课堂教学是进行话语训练的主要途径,只有活跃的课堂气氛,才能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话语训练。只有在课堂上把所有学生调动起来,组织学生自主操练,才能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多的练习机会。因此,现在的初中英语教学非常重视课堂活跃。这里所指活跃的课堂气氛涵盖了学生的积极举手发言、组对练习、分组讨论等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操练方式,也涵盖了学生阅读理解、当堂写作等积极的、独立的思维活动。只要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全体学生能参与所有课堂活动,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活动设计、活动组织、活动开展和活动评估等。这样的课就是活跃的课。活跃课堂效果的检验,就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有活动的时间、是否有表现的机会、是否有

成功的体验。要使课堂活跃起来就必须做到凡是学生能表达的让学生自己去说,凡是学生能动手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学生能思考的让学生自己去想。

一、加强理论学习,增加教育底蕴

要组织一堂活跃的英语课,教师要有足够的教育理论储备,要掌握目前课程改革的要求,要了解现代西方主要外语教学流派。要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中国教育学会外语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高洪德指出:“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能力又是获取知识的途径。”

二、贯彻3A理论,激发学生兴趣

这是英语教学上的一个比较流行的理论:3A指Awareness,Autonomy和

Authenticity。表示“意识、自主和真实”。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学习计划。

Learners learn what is meaningful to them.Learners learn in ways that are meaningful to them.Learners learn better if they feel in control of what they are learning.Learning is closely linked to how people feel about themselves.Learning takes place in a social context.从大处着手,要给学生以理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学好外语为人类作贡献的远大理想。从近处着眼,要让学生了解我们的学科教育目标,学年教学计划、当周教学安排和当堂教学打算。常识告诉我们明确的学习目的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解放思想,开放课堂。大胆尝试,开展任务型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真正把“讲课”改为“做课”。做到了这一点英语课堂必定活跃。

三、贯彻交际策略,扫除教学障碍

初中英语要投入一定精力教给学生课堂用语(classroom English),帮助学生扫清听课障碍。同时要求教师教学的指令必须明确。教师要明白基本提问方式是启动对话,打破僵局的根本保证。教给学生基本的提问方式是非常重要。对话是一种活跃课堂气氛的好形式。问答是对话的基础。只有学生掌握了基本提问方式:who,what,when,where,why,how等,学生才能开展讨论、对话等活动。

课堂才能活跃起来。出现交际障碍时,要明白用What do you mean by this? Pardon? Sorry,I didn’t catch it.等日常用语使交流继续下去。这是课堂活跃的重要保证。

四、调整时间分配,多做生生活动

生生活动即Students to students的活动,主要包括pair

work,groupwork,discussion,interview,retelling,brainstorm等。在教学设计中,多考虑生生活动,多安排生生活动。本人以为师生活动主要起示范作用,不宜太多。现代教育强调教育的差异性,要提供给学生多种选择,适应个性发展需求。因此要多组织生生活动。还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同时在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观察、体验、探究、发挥潜能,培养合作精神。

五、调用一切资源,创设真实情景

上海外国语学校特级教师吴威玲认为:“学生并不因为缺乏语言材料而没有讲外语的积极性。他们刚学了几句话,就开始跃跃欲试了。„„学生这种积极性更进一步说明在起始阶段培养对话能力是完全可能的,而且符合语言教学的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他还指出“采用情景教学,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因为现在的英语课程基本上都和实际生活接轨,所以,创设一点情景应该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学生更容易在比较真实地情境中使用英语。

六、熟练教学材料,做好教学设计

一堂英语课是否活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备课是否充分。要使自己的教学设计合理,教师首先要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实际。教材、备学生。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安排不同的任务、做出不同的评价,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各有所得,课堂自然活跃。其次要思考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做好时间分配。此所谓备思想、备方法。最后设想活动步骤,活动方式,活动人员以及活动评价。正确的、恰当的评价是维持活跃课堂的重要措施。不正确的和不恰当的评价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使课堂死水一潭。英语教学设计要关注多元目标。不仅要重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要重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依本人的教学经验,如果备课时考虑了情感态度教育、学习策略教育和文化意识教育,课堂必定活跃。

七、组织课前预备,服务课堂教学

心理学指出“新知识的接受需要一段过渡时间。”所以一堂新授课需要有导入的过程。同理,上课之前教师提前两、三钟进教室,用英语和学生聊聊天,或组织学生唱

一、两首歌曲,或用英语给学生讲故事,或要学生猜一猜与课文相关词语的谜语等,这些都可以使学生及时进入状态,为上课做准备。直接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八、学乐相互交替,开展趣味教学

尽管初中阶段的学生开始进入青少年期,但他们的注意力维持的时间仍然不长。加之独生子女数量较多,学生心智有儿童化的趋势,所以,在初中英语教学

中,适当组织一些学习游戏,开展趣味竞赛是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手段。因此英语教师要不断实践,努力探索学习游戏和趣味竞赛组织方式,积累经验。使学习游戏和趣味竞赛真正起到活跃英语课堂气氛的作用。

九、运用科学手段,开展媒体教学

众所周知,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活跃课堂气氛。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系统制作出来的课件,呈现介面优美,交互方式灵活,能增加教学材料的直观性、提高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弥补课堂场景的局限性。在多媒体教学中,音乐、图片、电影、动画等材料只要用得恰当,就能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提高了英语教学效率。

十、控制渐进节率,掌握教学标高

现代教育强调成功的体验对学习的激励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严格控制教学标高。教学内容太难,学生不能接受会使学生散失学习兴趣。教师通常要把握的教学标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探究、讨论、思考能得出新的正确的结论,或通过操练能力能够向前迈进一步。此所谓,跳一跳,够得着。为了启动学生的口语交流活动,老师在课内要经常给学生作示范朗读或让学生听录音,并不断提出明确的要求,帮助学生较快地熟练、记忆表达结构,可以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我们所有的教学活动的安排都要做到先易后难。操练的难度不能有太大的跳跃性。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浓,课堂气氛自然活跃。

只要我们解放思想,开动机器,我们一定能使英语课堂活起来!

让识字教学“活”起来 篇6

内容摘要:

小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应该让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把教学和生活紧密相连,使孩子有学习汉字的热情,感受到汉字的无穷魅力,让课堂充满活力,那将是最有生命力的识字教学。识字教学应该跳出单纯认读字音、识记字形圈子,从学生认知特点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挖掘汉字的文化意蕴,让每一个汉字富有内涵,充满生命活力。这样,就会使静态的文字符号动态化,让所学的汉字在学生的心中活起来,以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汉字的情感,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与民族自豪感。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篇7

一、寻找“动点”

1、创建轻松的氛围。

“科学、人文”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点”, 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 让学生享受到学习快乐, 如在探“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实验中, 我让学生自己决定在哪儿接种。有点同学缩手缩脚不敢动, 也不知道怎样接种。我走过去, 拿着他的手, 把指尖往培养皿里一按, 说:看, 他手上的细菌已经接种到目的地了。同学们哈哈大笑, 气氛一下子轻松了。

2. 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动点”。

学生的生活与经验是接受教育、学习理解的基础, 所以在教学中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 学会生活。如在讲《鸟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特点》时, 我把学生分成7个小组, 每个小组一个课题, 充分利用他们家中养的鸽子、鹦鹉等实物, 让他们仔细观察, 或者分析资料。此外, 利用学生关注和社会正发生的热点问题, 学习相关的知识, 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兴奋性、激发“动点”的有效方法

3、创设生动的教学活动情景, 激发“动点”。

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使创设的教学活动情景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 活动中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每节课, 我会设计不同的开场白。或故事引入, 或谜语引入, 或时事引入, 或演示实验引入, 或观察图片引入, 或动画引入。刚开始就引起学生兴趣,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引发很多疑问,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课堂也真正活起来。

二、设计“动点”

初中生物课堂活动教学旨在让学生生动活泼、愉快学习, 德、智、体协调发展。根据初中生物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我们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主要设计以下几类活动:

1、观察类

初中阶段的生物教材上有很多是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形来得出结论的。这类活动的要求并不难, 但是在观察前一定要注意一个问题:在观察前提出明确的观察要求。否则学生无从下手。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章第三节《空中飞行的动物》中就有一个观察鸟类的外形、羽毛、骨骼。在学生观察前, 教师应该把观察要求设计为一个个的小问题:鸟的体形有何特点?这对于它们的飞行有何意义?鸟类有几种羽毛?想想分别有什么作用?想办法去查资料, 它们的名称各是什么?适于飞行的羽毛有何特点?你能在我们生活中举出几例吗?等等。

2、探究实验类

如种子结构和成分的探究, 种子萌发的条件探究、探测脉搏与运动关系, ……。如在探究蚂蚁的通讯时, 很多同学不满足于书上提供的圆圈。有的把它围成半圆, 有的则把纸片的排列顺序打乱, 还有的甚至捉了几窝蚂蚁, 把蚂蚁混淆后再来观察他们之间的反应。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力培养提供自由空间。

3、制作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意思是说, 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在课堂上, 我设计许多制作活动, 如:细胞模型、昆虫的标本、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调作用的模型制作, 环境污染课件、手抄报等等,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 同时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如何制作孢子印。课后布置学生去找新鲜的蘑菇, 让学生按书上的步骤制作。这看起来不难, 所以学生兴趣很大。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直接体验与感悟, 是难以充分发挥活动教学的特殊功能与价值的。

4、调查类

新教材的一大特点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书上有许多是要求学生走出校园实际去调查的。此类调查活动难度不大, 一般学生都可以完成。但要注意的是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制定调查计划:确定调查内容、调查方式、调查场所, 写好调查步骤。最后还要写调查报告, 提出建议。例如在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的活动里, 我就让学生自已分组, 按要求先写好计划。学生以为很容易做到, 但在调查的过程中, 有很多同学却碰壁了。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

5、设计与创作类

我们开展了生物园设计、宠物条件反射建立设计, 、营养食谱设计……。比如在设计营养食谱时, 我根据班上的学生的实际体形把学生分成分成几类。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食谱。对那些太胖的同学予以辅导, 共同设计既能减肥, 又不影响健康, 还不影响口福的食谱。这使得学生普遍感觉到了学习生物知识的实用性, 一时间, 学生物的兴趣大为高涨。

以上的各种活动过程需经历亲身实践, 记录数据, 分析归纳, 得出结论等综合过程, 眼、脑、手、全身并用才能完成。其中动手实践是个核心环节, 体现了活动的本质特点, 离开这一环节即失去了活动的特点。

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篇8

一、让教师在课堂中“活”起来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教师是课堂活跃的关键。要想让教师在课堂上活起来,笔者认为教师至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关注学生需要,更新教学观念

一个人的思想直接影响到他的工作中的种种观念,而这种观念必然也表现于一名教师整个教育教学行为之中。“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只有人的观念的现代化,才能实现会计教学的现代化,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我们现在所追求的课堂应是开放而不是封闭的,交流应是互动而非单一的。

在有的课堂上,教师一板一眼地讲,学生却各行其是:睡觉、开小差、看闲书、聊天、递纸条,甚至有人在发出怪声、打闹等;有的课堂很安静,教师在讲,学生在听;有的课堂,学生能随着教师的讲解、提问“随声附和”。然而,表面看来安静、整齐的课堂并不能单纯由通常所谓的“课堂秩序”标准来衡量。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终身学习态度

俄罗斯有句谚语:“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但不能强迫马喝水。”学习亦是如此。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才会积极地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以最有效的方式获得知识。没有兴趣,就没有求知欲。没有求知欲的学习是非常痛苦的学习,也是学生沉重的负担。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时时提醒自己要不断“充电”来满足学生的需求。

这里所说的“充电”,不只是要求现代社会的会计教师要坚持理论学习,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来充实自己,还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来学习一些课外“知识”,如将理论知识生活化、专业知识网络化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永不贬值。

二、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在教师的要求下,他们总是整齐划一,步调一致。这样,课堂纪律固然好,但由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学生的个性被埋没,灵感被压制,创造性被扼杀。学习了新课程标准,笔者认识到要对传统的课堂进行改革,学生是核心。因此,笔者努力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态度与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

1.让学生去说、去讲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是知识的“接收器”。现代会计课堂必须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知识的激活和内化离不开“主体”的实践。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曾试着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将一整课的教学完全交给学生来完成。在上课前,笔者先给该学生做好思想工作,并依据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思路辅助备好这堂课,上课时虽然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小差错,不过他在全班同学面前总结时让笔者觉得这堂课是成功的。记得他大概是这样来表述的:原来上好一堂课是这么难,虽然自己懂了,却没法让全部的人都能理解自己所讲的,一个班级这么多位同学,都有自己的思想,备好一堂课还真是需要真“功夫”。

2.让学生去动、去玩

现代的教学应改变传统教学的高压型,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作为中职的学生,他们乐于以游戏的方式来学习,喜欢学习内容的生动有趣。

笔者曾在一堂公开课(“生产过程的核算”)中,有幸观摩了一位会计教师将游戏与会计教学融合在一起的教学过程。她利用自己所学的ERP管理系统知识,以游戏的方式完成《基础会计》中的经济业务核算的整个章节。她让全班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也让他们体验了财务部门各岗位的工作乐趣。该游戏每组成员由一名“出纳”、一名“发料员”、两名“仓库会计”、一名“主办会计”、一名“会计主管”共六人组成,道具为一张四张课桌大小的供产销简图及一些不同大小的电子铜板(代替人民币)组成。学生分配好自己的岗位后,“发料员”及“仓库会计”根据教师提示的信息(教材中的例子)将相应的铜板一一放入相应的位置,再由会计人员填制记账凭证,最后经由会计主管审核。

这样,教师在教学中营造了充满活力的课堂,让学生都融入了自己设计的这个游戏中,将供产销中的账务处理巧妙与游戏结合起来(特别是对于金额的处理都是从图纸的盘面上得出来的),而学生在游戏的同时也获得了知识,感到其乐无穷。

3.让学生去看、去观察

会计教学是很特殊的活动,在课堂中我们应该是一个导演,除了要用自己对专业知识的透彻理解,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外,还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探究,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经过学生亲身体验后,他们认识到了会计工作的严谨性,同时也会自觉地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另外,由他们把所看到和所感受到的与大家一起在课堂上分享后,我们的课堂就不会再只是讲些干巴巴的教材知识了。通过学生的畅所欲言,课堂自然也就会活跃起来。

如何让思政课堂“活”起来? 篇9

《 光明日报 》(2014年01月21日 15 版)

编者按

专业课认真听,选修课随便听,思政课无心听„„如何调动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探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规律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北京物资学院思政部结合实际,努力探索整体改革,摸索出“一二三四”教学新模式,使思政课变成一门大学生喜欢的课,乐于花时间的课,值得关注和探讨。

“一二三四”,让学生动起来

“一二三四”教学新模式是:一个转变,即由“以教为主”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因校施教、因课施教、因师施教、因生施教”,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专业特点、个人特点和课程特点紧密结合,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两个衔接,即高中与大学课程的衔接,思政课课程之间的衔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存在与高中文综知识的重合,也存在各课程之间重合的内容,鉴于此,北京物资学院思政部召开高中文综课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衔接研讨会,厘清高中与大学课程的重合点,大胆取舍。各课程之间重合内容通过教研室研讨,划清讲授界限,避免重复。

三位一体,即专题化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专题化教学,每门课程选择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基本理论点,形成相互关联的专题,构成教学内容的基本框架;深化教材重点、难点等内容,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吸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和学科研究最新成果,深入回答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网络教学,建成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和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同时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实践教学,分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社会实践。课内实践教学根据课程内容采用体验式、访谈式、参观访问、辩论等形式进行,课外实践教学主要采用社会调查研究等形式进行,并整合学校已有社会实践基地,开拓新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四个环节,即课前学生准备、课上教师精讲、课后实践中运用、期末学习成果化,做到精心设置、翻转课堂。课前学生准备,每位教师在授课前提供授课提纲、学习资料、讨论问题等,大学生查阅资料、精心准备,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有效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上教师精讲,每位教师每次课讲授一个专题,做到“精讲”“管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课后实践中运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了解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及中国化成果,分析社会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结合学校物流特色,指导学生钻研井冈山时期和延安时期物资流通补给,做高水平、特色性论文。《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指导学生制作电子报,调研北京郊区居民选举、就业、社保等情况,掌握第一手数据,撰写调研报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开展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阅读、研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举行道德法律小品大赛,实现内化于心、外践于行。期末学习成果化,把大学生读书笔记、调研报告、特色论文等成果进行展演、展示,择其优秀出版发行。(李邢西、郭继武、高书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由“演员”转变为“导演”

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探究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并以所学的知识原理为工具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它要求学生在向老师“拿来”的过程中自己要有所“生成”。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中,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把时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摸索总结出一些卓有成效的方法。

问题设置法。“思起于疑”,疑问是学生思维的触发点,没有问题就没有思考,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造。以探索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精选什么样的材料,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是关键。作为教学起点的问题,必须具有“导学”功能。例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我们借助问题“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看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入手学习。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学内容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发表各自对问题的看法,课堂气氛活跃,呈现出师生互动的热烈局面。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投入到学习的殿堂中来。

参与式教学。对于近代现代历史中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学生其实都有一定了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挑选出一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介绍研究,采取让学生课前在分组讨论学习的基础上,选派代表在课堂进行PPT交流展示(记入小组组员平时学习成绩),然后,由教师做分析评论的方法,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方法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参与到制定学习计划,发现提出问题,查找整理资料,质疑析疑解疑的过程中来。

此外,我们还运用了诸如“指导学生以情景剧的方式还原历史事件”,要求学生“从自己的家乡去寻找影响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人和事”“开展近现代历史知识竞赛”等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举措,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刘建宁、田湘红、崔志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阅读经典文献是精神上的享受 如何从抽象的理论还原到生动的现实?如何从生动的现实提炼出人生的智慧,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读书,无疑是一条道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内容丰富,课内教学学时又非常有限,因此就需要学生在课外花时间进行阅读,撰写读书报告的方法加以补充强化。实践证明,以师生共同参与为舞台,以大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切入点,以改进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的阅读原著教学方式效果良好。

一般在开学之初,我们就列出参考阅读书目,精选部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印发给学生,从文章的历史背景,内容概述,重点和难点解读,历史影响和当代意义等几个方面辅导学生研读。要求学生从中选取一篇进行精读,写一篇学习原著的读书报告。教师进行读书报告写作提示及指导,并进行读书报告点评。然后教师随机抽取学生,让学生把自己选取精读的文章基本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做成PPT介绍给其他的同学,其他同学可就某个问题进行提问,大家共同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讲课情况和讨论情况进行点评和总结。这样既理解原理,又训练独立学习研究以及写作的能力,读书报告也可以让学生交流各自切身的读书与学习感受。比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通过阅读原著与教师的引导讨论,学生们找到了当今“以人为本”理念的理论渊源。

“一开始上这门课的时候,我不禁窃喜:什么物质与意识、认识与实践、世界观等,这不都是中学学过的吗?现在学这门课不就是一个小儿科吗?可在后来的学习中,我渐渐发现,要学好、弄懂这门课,或者说要理解马克思主义并非易事。”一位学生这样说。

通过原著导读的学习,学生们普遍认为,在阅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时,犹如亲耳聆听几位伟人对于世人的谆谆教导,他们就像在昨天刚刚与我们交谈过自己的思想和心得,让我们对于社会现象能够看得更通透。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其思想博大精深,文字奔放有力,时而诙谐风趣,时而辛辣讽刺,引经据典,论证缜密,思想深邃,反映了几位伟人对他们所研究问题从来不是浅尝辄止,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刘景燕、宋洪云、李兰芳)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RSD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

RSD立体化教学模式是概论课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R(Revolution)是指在教学内容上的“革命”。针对思政课内容相对枯燥,体例单一的弊端,概论课教师以“一元三线”为核心,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一元”是指就课程的“理论主线”而言,围绕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条主线,历史地再现中国共产党艰难探索的历程以及取得的丰硕成果。所谓“三线”,是就课程的“内容主线”而言。其操作规约是:在充分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当今中国与世界的新形势和新特点,将课程内容分解为三个相对独立的单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当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面临的挑战与创新的路径”,这三大单元之间,即彼此衔接又彼此影响,是一个互动的有机整体。通过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的整合,教学内容的整合做到即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真正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

S(Specialization)主要反映在教学过程的“专题化”运作上,根据《概论课》“亦旧亦新”“亦同亦异”“亦易亦难”的特点,采取专题化的教学模式,不拘泥于教材的一章一节,而是以宏观与微观交织,历史与逻辑、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针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作专题讲座。

D(Diversification)是指呈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形式。结合90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心理特点,遵循求知与求职结合的原则,开展多种教学方法的探索,如“问卷式调研法”“时代感较强的案例教学法”“情景教育法”等。并把各种教学方法作为方法链分散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发挥教学手段的群集优势,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RSD教学模式强调针对性、实效性、有用性,强调学生的学以致用、学用统一。首先,在课堂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增加很多项目,如课前十分钟的信息发布环节,针对热点问题的课堂辩论,“一答到底”的知识竞赛,制作以“身边的感动于道德的缺失”为主题的电子报,对校园环境和周边环境进行相关的调研活动等,这些课堂实践活动的实施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方式灵活多样,实现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有效结合,很好地让学生动了起来。(张震环、冯凡彦、高亚春、陈丽莉、樊秋霞)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用戏剧将中国梦理想“化”为学生内在信念 随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版的发行,作为马克思主义成果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重要标志——十八大精神正式进入教材。如何完成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成为了本课程教学需要完成的首要问题,也是如何使十八大精神从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想为主旨的思想成果与实践指南,尽快转化为其内在信念与行为所面临的基本问题。

教研室根据新版教材,将“十八大精神”融会贯通到不同章节,对于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价值体系的践行与培育,如何加深对爱国与民族复兴关系的理解,如何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等方面,都进行了必要的充实。

在实践教学环节,首先精选有效模式,紧贴时代教材。自2005年以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历经六次修订,每次修订,都是为了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也是推进其成果大众化的过程。为了适应这一特殊性质,多年来,我们尝试采取多达20多种实践教学方式,组成横向和纵向的自助菜单,以期达到更大教学实效。为了适应新时代要求,教研室以实现中国复兴伟大梦想、坚定中国梦理想信念为导向,结合本校艺术资源,与多次获得国内外艺术大奖的团委合作,精选戏剧展演方式,构建了多方合作实践平台,以大一年级每个班为实践单位,凝练十八大精神,推出“中国梦青春梦”戏剧大赛,并将其中精品,以课程章节为线索顺序展开,从“我的大学”适应大学新生活,到“桑格花般的生命”对理想的赞美;从“爱国青年”的理性爱国,到“井警镜”对人生观的反省;从“法制进行时”强调法律观念,到“钱包、女人与树坑”和“父亲”对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塑造,这是本课程的基本结构,也是贯穿展演始终的主线,在体现情德法关系的“王子与公主”剧目中得到统一。所有这些戏剧作品在12月为纪念“12·9”运动进行展演。这样,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成果,在对其中国化道路的历史回顾与缅怀中,完成了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又一次推进。

实践课堂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将理论转化为内心的信念,并落实于行动中。人生观、世界观等的形成,是有其科学规律的,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角度来说,就是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接受检验的过程。而戏剧展演的方式,通过将实际生活中的事迹总结凝练,提升到艺术的高度再现。这一过程,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能力,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有助于学生在艺术模拟的过程中,将复兴中国的伟大梦想内化为内在的信念。

上一篇:绽放于心头的百合作文800字下一篇:陈禾文言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