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画”,让学生教学活起来

2024-11-06

“泛画”,让学生教学活起来(精选10篇)

“泛画”,让学生教学活起来 篇1

课堂让教学活起来 教学让学生动起来

2011年7月11日,中国教育报头版文章《老传统焕发新魅力》,专题报道了正在荆楚大地轰轰烈烈开展的“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比教学”就是比教师的专业素养,比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基本功,通过“比教学”,继续探索和推进“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其目的是为了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纲要》提出的“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学期,我校围绕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贯彻上级“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的指示精神,把“两比”作为一种工作常态,外树形象,内强素质,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全面发展。

在“课内比教学”的活动中,我观察评议了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老师20节课,收获颇丰,感慨良多。同行们在“课堂大比武”中,各具风采、各显神通:有的儒雅翩翩,气定神闲,解读文本游刃有余;有的激情飞扬,启发引导妙语连珠,激活思维,浪花涟裢„„

有两节课令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六年级两位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同课异构,更能彰显教师的特色、神韵和风采。这两节课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这样的课堂,真正让教与学相得益彰地活起来了,让学生主体意识显现出来了,学生的大脑高效地动起来了。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与我们的生活用语和交际用语是两码事。小学生第一次接触,颇感陌生。因此,教师教起来很困难:一是怕“牵着牛鼻子,牛不走”;二是怕“对牛弹琴,牛不理会”。怎么办?凉拌呗!生吞活剥地给学生罐呗!一罐,以后学生见着文言文就“望儿生畏”、“望风而逃”了。但是,在L老师的课堂上,我们没有看到学生“望而却步”,也没有发生教师一人唱独角戏,“曲高和寡”“鸦雀无声”罐的现象,反而给人一种生动活泼、其乐融融,跃跃欲试的感觉。L老师课前在黑板左侧画出了小组竞赛表格。这就暗示同学:“比赛即将开始,准备好发言哦!”课中,多次展开小组讨论,在学生激烈的讨论后,各组之间“明争暗斗”,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将自己小脑瓜子灵光一闪的东西亮出来。其中,有一个环节让我记忆犹新,L老师让学生自己结合注解翻译全文,然后学生互相质疑解疑。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而言,疏通文本、落实重点字词一直以来都是难点,因为它难,所以我们不敢放手,大多的时候,都是老师一人包场,逐字逐句地翻译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对重点字词做笔记。当时。L老师的“放手”让我很是替他捏了一把汗。我在心里嘀咕着:“学生能翻译得好吗?能抓住重点字词吗?”结果,学生大胆的质疑,有根有据的解答,让我十分吃惊,十分感佩。原来,每个学生都是很棒的,只是我们不敢放手,没有让他们真正的动起来而已。

学生“学”的思维是水,老师“教”的思维是渠。活的课堂,要导渠引水,也只有引活水,才能是语文滋养学生的情感和生活。

L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也让我受益匪浅。遇到精彩的回答时,她会说“我很纳闷,你怎么思考的那么有深度?”“你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能想到这一点,是很了不起的!”人都有表现欲,都渴望成功。年幼的学生更是如此。这就是教育,教育要高效,必定要有高效的双边心理环境!

原来,文言文也可以上得这么有滋有味啊!

S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更令我心生感佩。更准确的说,不是S老师让我感动,而是S老师班上的学生竟敢走上讲台执教让我感佩。

整堂课都是由学生主宰,教师在一旁,成了倾听者和参与者。其实,在听课前,就听说这个班“学生自己给自己上新课”,而我是怀着“将信将疑”“冷眼旁观”的心态走进教室的。学生真的能给自己上新课吗?课堂上,我看到了一个个学习小组虔诚的学习态度。在组长的精心安排下,组员一个接一个的走上讲台,有条不紊讲解着课文。有讲解“课文字词”的,有“翻译课文”的,有“探究文章主题”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第一个讲解字词的学生,在依次点拨每个字词的读音后,还根据这个字,让同学们回忆在哪一课学过,将所学课文中相近的字、词提出来比较,和全班同学互动„„虽然,这堂课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但即使是老师自己讲授,也不可能是“十全十美”啊!我感佩于S老师敢于放手的勇气,我感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后,S老师在备课组会上说:“我也教了几十年书了,不能再紧闭大门,要打开大门,让学生自己学!”并语重心长地叮嘱我们年轻教师说,“要解放思想啊!”是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这里我不得不补充一句“乐之者不如主动求索者!”

何不放手,让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动起来呢?

下课后。S老师告诉我,学生在上课前都进行了集体备课,小组同学在一起讨论、研究,最后达成共识,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前向老师询问。让S老师最得意的地方,是学生满满的笔记。“如果是我上,也许他们还不会记这么多笔记,可是要他们自己上,他们必须群策群力,要做充分的准备啊!”„„听完S老师的话,心里有一个声音越来越清晰:放手让学生去学吧!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给学生自信自尊,让他们在自主合作的活动中,真正地“动”起来。

后来,我悄悄采访S老师班上的一个同学,他说:“老师一直让我们自己给自己上课,同学门在小组学习、探究讨论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大胆主动了。课堂气氛也变得越来越活跃融洽。于是,老师讲得少了,但讲得精彩了,给我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却多了,我们参与多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得到了明显提高。我们很喜欢!”

课堂上教师应充当一个引路人的角色,要让学生成为“主人”。这个道理,在我心里一直是有的。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总对学生不放心,课堂上拼命地讲解,课后还要花很多心思给学生系统地归纳和整理知识点,课余时间也不休息,加班加点地辅导学生,但是出力不讨好,事倍功半。我在反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堂的思路以学生为主体来把握,老师帮助学生解决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代替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决不能成为一句口号,我们要的是行动。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前行的道路上,已有优秀的老师在为我们引路,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学会放手,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

“泛画”,让学生教学活起来 篇2

一、精设问题情境, 诱发学生思维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是一切思维活动的“源头”.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 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应把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特别是在新课导入环节, 更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设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的火花.

例如, 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可以这样设计活动:每人四张一样长的纸条, 编号为A、B、C、D.首先是学生动手操作:①把A纸条对折, 平均分成2份, 给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 并用分数表示;②把B纸条对折, 平均分成4份, 给其中的2份涂上颜色, 并用分数表示;③把C纸条对折, 平均分成6份, 给其中的3份涂上颜色, 并用分数表示;④把D纸条对折, 平均分成16份, 给其中的8份涂上颜色, 并用分数表示.然后把4张纸条按顺序排列, 引导学生观察, 结果会发现虽然几个分数不同, 但用这些分数表示的纸条却一样长, 并写出等式1/2=2/4=3/6=4/8.这时, 学生一定会产生疑问:“这几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相同, 它们为什么会相等呢?是不是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随便怎么变, 它们的大小都不变呢?”这时学生会对这种现象产生一种追根问底的欲望.然后教师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学了分数的性质以后, 同学们就会理解为什么这几个分数是相等的了.”这样一改传统的先复习旧知后讲授新知的教学模式, 而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去发现问题, 产生疑问.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来, 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转入新知识的探索阶段.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思维空前活跃, 从而诱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改变教学策略, 激活学生思维

1.创造质疑条件, “一言堂”变“多言堂”, 营造创新氛围

数学教学中, 教师就应该创造条件, 把“一言堂”变为“多言堂”, 让学生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及一些很宝贵的想法说出来.为学生搭建一个表达、交流、对话、质疑的平台, 还学生以空间, 让他们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促使学生开启自主思维的大门, 拓展思维的宽广度.使学生从一个“听众”变为真正的参与者.

2.改变教学模式, 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培育创新精神

教师应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 建立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 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布鲁纳曾说过:“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正是在自己探求新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所以作为数学教师就应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与空间, 让学生在操作中思维, 在思维中探索, 在探索中创新.

例如, 在教学认识长、正方体之前, 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搜集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长、正方体模型丰富学生的感知, 同时形成最初的空间概念.接下来, 指导学生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长、正方体的本质特征及两种形体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但是面的形状、大小、棱的长度是有区别的.最后学生把自己发现的规律加以总结, 并与同学们互相交流、讨论, 从而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是在动手操作与自主探索中进行的, 他们不仅准确地把握住了知识要点, 形成了清晰的概念, 而且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3.加强思维训练, 打破学生思维定式, 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 如单向延展法、多向延展法、反思延展法、破思维定式训练法和常规求异法等来训练学生思维, 发展思维水平.例如:“给你一段20厘米长的细铁丝做成不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你能做几个?它们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学生通过思考, 有以下几种:A.长方形:①长9厘米 宽1厘米 面积9平方厘米;②长8厘米 宽2厘米 面积16平方厘米;③长7厘米 宽3厘米 面积21平方厘米;④长6厘米宽4厘米面积24平方厘米;B.正方形:边长5厘米面积25平方厘米.学生做到这一步都停住了, 觉得问题解决了, 不再深究.如果这样, 学生得到的仅仅是这道题的答案, 对学生来说, 思维并没有一个提高的过程.这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反思:这道题里还隐藏着秘密, 你发现了吗?学生通过观察、比较, 发现了长方形长、宽、面积之间的新的关系.“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 长与宽的差越小, 面积反而越大.”“周长相等的情况下, 正方形的面积一定比长方形大.”为了思维的再深入延展, 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再次反思:这条规律是不是只在这道题目里适用?学生通过举例、小组交流, 得出了这是一条普遍存在的规律.解题后如此反思, 既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 也使思维得到了提高.

三、合理有效拓展, 深化学生思维

数学思维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当学生的头脑中收集了大量的信息与数据之后, 我们应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和总结, 从而形成有价值有意义的思维结果.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当学生思维发散到一定程度时, 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思维集中, 启发学生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 综合比较学生解答问题的各种方法的优劣, 寻找最佳方法;总结各种解答方法的内在必然联系, 抽象概括出解答问题的一般方法.这样通过从发散到集中的思维训练, 深化学生思维, 使思维水平逐步提高.

总之, 在数学课堂上要让学生思维活起来、教学效果好起来, 教师就要引导鼓励他们异想天开, 质疑问难, 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多给学生求异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动手的机会, 让学生创新思维的嫩芽在创新的沃土里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俞正强.“种子课”:给知识以生长的力量[J].人民教育, 2011 (2) .

[2]韩艳.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论坛[J].教学研究, 2006 (1) .

[3]孙明.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品味生活[J].人民教育, 2006 (Z1) .

“泛画”,让学生教学活起来 篇3

一、激发兴趣,化难为易

在课堂上,我事先准备一些小道具,把它们放在一个手提包里(两个大红苹果、艳丽的小裙子,漂亮的盒子,精致的手表和戒指,以及有精美花瓶的一把雨伞等物品)。在我进了课堂后,学生问我老师你为什么把包拿来,为什么没放在办公室?我没说什么只是笑了一下。学生觉得很奇怪:老师让我们昨晚预习感叹句,拿包干什么?一上课学生就觉得好奇,顿时又对我提出的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思考,首先脑子就“动—想—思考—感知”起來,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教师的教学也随之“活—教—学做—理解”起来。

古人曰:“启其蒙,引其趣。”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行为方式,用自己的教学艺术引导学生,教学兴趣的趣味带动学生解决问题。这时在学生得知一些思路的情况下,我从包里取出艳丽的小裙子并看学生的反应,学生顿时说出:“Wow!多么漂亮!”发出这些声音的同时自己就多次反复说:“What a beautiful skirt (is!)”然后请求几位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从包里取出不同的物品,品味自己说出的语言句子。其他学生进行欣赏判断是否是正确的。如关于表达苹果感叹句的句式,学生自己说出的语言句子非常多,如:“What a delicious apple it is!How delicious the apples are!What a delicious apple it is!What a cool apple it is!How beautiful the apples are!What a red apple it is!How big the apples are!”并在黑板上板书大部分学生都会掌握理解,但仍会有一些学生出错。为了更多学生真正接受,应教给学生方法。

二、巧记方法,学会归纳

结合学生脱颖而出的句子,教学生认真观察,体会有什么特点,我先让学生抛开一些课外资料中看到的两种固定模式大胆想象,自己动脑用自己观察看到的理由说,结果极个别学生说出形容词和名词,我就教学生记忆感叹句:形(容词)+名(词)(姓+名),What(How)/a/an.../无形+名(有副词)——叹词后跟强调词,结尾别忘陈述句。在新课标英语学习中,我并没有以老教师的姿态对待,为了不落后,还积极探索新教材英语的教法。

Show & Practise (on the blackboard):

1.The flowers are very beautiful .

2.These are very beautiful flowers.

3.The kids ran too fast

4.It is a very interesting story.

中考题1.?摇A?摇terrible weather it is!

2.?摇C?摇fine the weather it is!

?摇A?摇fine weather it is!

A.What B.What a/an C.How D.How a

结合上面的句子,让学生进行分析原因,最终选择正确的结果,并说明原因。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叫几位个子高矮不同的学生站在讲桌前,或者以教室中的班级文化、学生个子的高矮及学习等形式说一些感叹句,此时学生真正发挥“脑子动”、“嘴动”、“举起手动”起来的情景触动我的教学灵感,我就感叹句教学实践总结出一句:变感叹是否有形+名(即形容词直接修饰名词),使学生轻松掌握。

三、强化练习,加深理解

教学思想的转变核心是提高课堂效率,也是正确把握教与学的关系,教是为了学生会学,学会接受,进一步实现语言交际英语的运用。下面以设计课堂反馈练习看谁完成得最棒,选最佳答案(为什么?请求学生分析说出原因)。

A.What;B.What a/an;C.How;D.How a

1.?摇?摇?摇 ?摇 interesting book is!

2.?摇?摇 ?摇?摇 interesting the book is!

3.?摇?摇 ?摇?摇slowly elephants walks!

4.?摇?摇 ?摇?摇friendly the people in China are!

5.?摇?摇 ?摇?摇friendly people in China are!

keys:1.B(What an) 2.C 3.C 4.C 5.A

让学生大脑“活”起来 篇4

让学生大脑“活”起来

――北京市西城区学校培养小学生学习能力纪实“处处遇问题,时时想问题。人人提问题,问题伴学习。问题靠合作,问题集思维。问题长能力,问题增志趣。问题伴成长,解决大问题。”北京市西城区黄城根小学等九校自10月以来,在小学生中进行了通过开展“问题学习”,培养学习能力的实践研究,取得了显著效果。 两年多来,九所学校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编辑、印制了学习材料,开展了对教师的培训;通过问卷调查和对课堂教学的观察,进行了检测统计分析,完成了对小学生问题意识与问题解决能力的调查报告,各个学校从不同角度开展了丰富多样的“问题学习”研究活动。 通过“问题学习”,学生们初步具有了自主的学习态度,较强的问题意识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了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研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了通过收集信息、提出假设或进行推理,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实践活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的方法。 让思维活起来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学习” 开展“问题学习”,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展现的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经历问题的研究解决,从而体验知识的发现与扩展。 课题组组长、黄城根小学校长胡建华概括出课堂教学中“问题学习”的基本模式:在呈现问题阶段,采取创设情景、问题引入的方式,培养问题意识、明确研究问题;在回忆反思阶段,采取提取已有知识,利用过去经验,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求未知;在探究研讨阶段,采取独立探索,合作研究的方式,养成独立思考习惯、学会研讨、学会合作,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概括归纳阶段,采取汇报交流、全体参与的方式,学会概括、表达、评价。应用验证阶段,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中,问题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创设情境做起。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设计教学过程的重要内容。 问题如何呈现,许多教师尝试以以下几种方式: 内容生活化。如二年级语文课“壶盖为什么会动”,当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重现这个生活情景时,重现了瓦特小时候所面对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比较的方式。如自然课学习卵石一课,教师先出示了两块形状不同的石头,一块是有棱角的天然石,另一块是卵石。问题是:“这两种的石头是怎样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有什么联系?” 演示的方式。自然课学习“空气的压力”,教师通过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让学生从一个人轻而易举打开两个半球到两个人在有大气压力的情况下拉不开两个半球的事实中惊诧不已。不得不思考是什么力量形成的反作用力。 此外,许多教师还采用了故事化方式,图形的方式,数学的方式,操作的方式,竞赛或游戏的方式等。不同的呈现问题的方式,有利于揭示问题的特点,提高研究问题的兴趣,从多种角度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法。 什刹海小学在“问题学习”中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敢问”、“勤问”、“互问”、“善问”,逐步提高学生提问的水平。 鼓励学生“敢问”。为胆小学生营造宽松的氛围,鼓励大胆提问,建立自信;兼顾能力,分组讨论,同学轮流代表组内发言;师生共同探讨,互帮互问,鼓励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从不敢问到必须问,最终达到了敢问的结果。 鼓励学生“勤问”。在“敢问”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勤问”的习惯,使学生无论遇到任何问题都要问个水落石出。 鼓励学生“互问”。为了培养互相学习的精神,计算机老师将学生组成若干学习小组,要求学生有问题先在组内解决,使学生间互相学习,培养了“互问”习惯。 鼓励学生“善问”。好问是多思的前提,提倡学生多问,并非不假思索地乱问,而是要鼓励学生在多思的基础上勤问,思考后再问,有准备地问,有目的地问,问到点子上,在问中长进,在问中释疑、解惑,这就是“善问”。 在课题研究中,许多教师都认识到,在“问题学习”的时候,不要急于将争论统一到正确答案上,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不同意见的比较和争论,有利于思维的深化;对错误答案充分的分析,有利于对正确答案的深刻理解。如果把问题分为封闭性和开放性两类情况,则封闭性问题是将答案限定在一个或少数几个答案之内的问题;而开放性问题或许没有惟一正确的答案,但可能有错误的回答。这类问题的解决在生活和工作中是要求最多的行为,这类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知识的运用和智能的发挥。 同时,鼓励学生争论和发问。“问题学习”需要安全的`充满趣味的学习环境。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允许答案的多样化,在研讨和探究中,重视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在合作学习中,最可贵的是对任何答案的质疑,最不值得提倡的是缺乏理解和争辩的统一。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争论和发问。经常问:“有问题吗?请你提问。”而不去问:“谁和他的答案一样?同意吗?”以此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敢于怀疑、相信自己、不迷信权威的态度。 让学生动起来课外活动中的“问题学习” 开展“问题学习”的另一途径是使课内学习向课后延伸,使课内学习与课外研究相结合。在“问题学习”中,教师可以用问题研究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将学习向课后延伸,使学生在主动的学习中学会搜集信息、利用信息、研究和解决问题。 开展课外活动中的“问题学习”,一般由教师设计,这里“问题学习”需要解决相对复杂、相对综合的问题,是学生从来未经历的缺少现成信息和经验的问题。教师在进行“问题学习”的设计时,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影视节目、报刊杂志及社会、学校生活中发现含有问题的情境。并考虑:这里有需要解决的比较复杂的问题吗?解决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吗?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教师应提供哪些帮助,怎样提供? 活动中的“问题学习”常常由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经过比较和评价,最终确定要解决什么问题。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西四北四条小学在“问题学习”中,引导学生主动将学习向课后延伸,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学会搜集信息、利用信息。例如:小学自然课中“水的净化”一课向学生介绍了用明矾和过滤纸净化水的办法。在这里学生只是获得了净化水的知识,但未真正引起对水的关注。在“问题学习”中,老师向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水?北京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北京有多少水资源,北京一年需要多少水?哪些水能用,哪些水不能用?水的污染是怎样造成的,应该怎样保护水资源?在作业完成的过程中,同学们通过多种渠道搜集资料,还采访了区节水办公室主任。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获得更多的有关水的知识,而且还增进了环保意识,学会了搜集信息、利用信息研究解决问题。 不少学校还在学生中开展了“问题学习”活动,在“问题学习”中,同学们选择了许多自己感兴趣又有意义的问题进行研究。如美术教室应如何布置,学校的饮用水离我们有多远,怎样学会花钱,玩什么样的玩具最好,怎样上网学知识等。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学会了提出问题,还学会了搜集信息、利用信息研究解决问题。 课外“问题学习”增强了学生们利用周边资源的能力。一个学生通过向家长学习,掌握了百分率的计算方法;有的同学为了研究国家保护动物,主动采访国家动物保护协会的主任;有的为了调查哪些玩具适合小学生玩,主动通过家人联系市场调查;还有两名中年级小学生为了研究“学生自理能力”,竟然去采访清华、北大的校长。有的同学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跑了好几个图书馆。一个学生说:“以前,我从不关心新闻,从来不看报纸,自从参与“问题学习”后,我学会了到图书馆借书,学会了从网上查找资料。” 开展“问题学习”还促使了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学生中兴起了“玩暴龙币”的游戏。学生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儿,跪在地上,你输我赢,吵架时有发生。于是,他们在学生中开展了“玩暴龙币好不好?”的调查活动,安排对这个游戏非常有兴趣的学生参加,一个月后,一份调查结果出来了,报告中罗列了玩暴龙币的种种害处,同学们还发出倡议,拒绝这种不良的游戏,从此,暴龙币游戏在校内消失了。

让拼音教学活起来 篇5

玉门市花海镇中心小学

刘海燕

***(内容摘要: 小学的拼音教学是一年级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拼音也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只有把基础学好了,才能进一步更好的学习语文,并利用拼音识字、学普通话、查字典等。)关键词: 拼音

情景

实物

卡片

儿歌

游戏

提起拼音总让教一年级的老师很头疼,四个字“无从下手”。因为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枯燥乏味的内容之一。同时拼音又是小学教学的第一道难关,在实际学习汉语拼音中,许多孩子难以掌握拼音知识。再加上教学对象是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这就使得本就不吸引人的拼音教学难上加难。小学的拼音教学是一年级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拼音也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只有把基础学好了,才能进一步更好的学习语文,并利用拼音识字、学普通话、查字典等。

因此,如果说我们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那么拼音教学就是基础中的基础,我们必须抓好拼音的教学,这样做意义是很深远的,不仅为今后的识字打好基础,更主要是发展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了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那么,一年级学生怎样能够尽快地掌握拼音,学好拼音,有什么好的方法呢?现将自己的一点教学方法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观图法学拼音。

语文课本上由许多情景图,如教材小学语文第一册拼音单元第一课中出现的画面。整个画面涉及“ a”“o”“ e”三个单韵母。在此画面里,一个男孩练唱“啊啊啊”是提示“ a”的音,公鸡喔喔啼的“喔”是提示“o”的音,小河里游动的鹅是提示“ e”的音,鹅的倒影提示的是“ e”形。通过课文提供的情境图,同学们就能形象直观地掌握“ a”“o”“ e”。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应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抓住插图所具有的“图表音”“图表形” 的特点,来掌握所学拼音字母。

二、实物法学拼音。

用实物来记忆某些字母的音和形,学生记忆更加深刻。例如,学习声母“f”和“t” 时,“f”和“t” 的形就像一把雨伞的把,伞把向上可表“f”,伞把向下可表“t"所以记住雨伞,就记住声母“f”和“t”的形。

三、卡片法识拼音

卡片是一种常用的识拼音方法,并且卡片也很灵活。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在制作卡片的过程中,学生即学会了写拼音,又学会了读拼音、识拼音。比如,学完了6个单韵母后,让学生自己回家制作卡片。这样,在制作的过程中,既复习了6个单韵母a、o、e、i、u、ü,又让学生掌握了写法、读法,还训练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做好卡片的技巧。

四、唱儿歌学拼音

学生对唱歌很喜欢,所以把拼音编成儿歌,学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学起来会感觉特别轻松。例如:“听广播bbb,爬山坡ppp,两个门洞mmm,一根拐棍fff。左下半圆ddd,鱼儿跃起ttt,一个门洞nnn,一根小棍lll…学生在唱歌的欢乐中,即学会了拼音,又增加了兴趣。

五、做游戏学拼音

在拼音教学中还可采用做游戏的形式,为学生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拼音,掌握拼音。如在教学a、o、e、i、u、ü时,可把韵母分别写在卡片上,让学生戴着拼音字母头饰上台,一边用动作展示a、o、e、i、u、ü的样子,一边介绍自己。“小朋友好,我是a。你们愿意和我做朋友吗?”下面的小朋友都大声的说:“a,你好!我们愿意和你做朋友!”在生动活泼的游戏的影响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感知事物,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情绪高涨,从而也在游戏中掌握了拼音,学会并运用了拼音。

六、学生合作学拼音

这种方法得在学生掌握了前面的一些拼音的拼读方法后方可实施。如,学习了b---a---ba的拼读法后,学生会灵活读它的四个声调。再学习bo、bu时,学生就会举一反三,可以利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先试拼,再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纠正一些错的读法。这样,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好的帮助差的,差的跟着好的,学生互助合作,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愉快,教师教起来又轻松。

七、在平时教学中巩固拼音学习。

拼音教学在小学语文新课标中规定两年内完全学会,可实际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在一年级的上半学期就必学学会,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很多人来说难度是比较大的,尤其拼音的书写它不像汉字字形那么独特直观好记,没有规律可循,像b.p.d.q.四个声母,能力差的学生四年级都分不清楚别说一年级了,通过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觉得最好的记忆办法是多读,由家长陪同读拼音绘本,课堂上读带拼音的课文等。

多写,平时写生字本或家庭作业时让学生给词语加拼音,久而久之,学生把拼音深刻的记在自己的脑中,用哪个,写哪个动笔就来,再不用翻书查找,这样真的就学会了,拼音再不是绊脚石了成了自己的了,因此我们不要着急“逼”学生快速的学会,这样反而让学生失去了学习拼音的兴趣,在一、二年级的两年学习中慢慢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此外,还有拍手记忆法、问答法等方法。用这些方法学习,同学们也就愿学、乐学,从而也就达到会学、好学,学好汉语拼音也就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了。

总之,让学生动起来,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最终实现能主动地读,积极地思考,自主地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无定法,拼音教学也更没有特定的教学模式,这就需要老师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边教边学,边想办法,随时调整教学方法,让学生快速接受。

同时在汉语拼音教学也应注意以下的几个问题:

1、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汉语拼音教学的重点是字母和拼音方法,难点是复韵母,鼻韵母和三拼音连续的拼音方法。教学时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力求用四周左右时间完成这部分教学内容。

2、拼音教学要扎实、训练严格。

为了让学生掌握汉语拼音这个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拼音教学必须扎扎实实,对学生训练一定要严格,达到发音,拼音、书写正确。发音、拼音是口耳之学,教师要示范,让学生观察听准、体会发音及拼音的要领和方法,掌握规律。比如教学单韵母时,让学生注意口的开闭,舌位的高底前后,口型的形状大小这三方面的因素。例如,发a的音时,口腔大开,舌头不前不后放得很低。中间部分略为隆起,嘴唇呈自然状态,嗓子用力。

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加强个别辅导,让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教学要求。利用插图帮助学生掌握发音,记忆字母。

3、不断复习巩固,发挥汉语拼音多功能作用。

让小学拼音教学活起来 篇6

摘要: 汉语拼音是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工具。汉语拼音学得如何,对以后学习语文知识有着直接的影响。拼音学起来枯燥乏味,学生毫无兴趣可言。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兴趣来自多彩的活动。教师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寓拼音教学于儿歌、音乐、游戏之中,让儿童在欢乐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教育

拼音教学

教学方法

一年级新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借助外部刺激集中注意力。新教材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如果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和趣味性,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怎样使一年级的孩子快快乐乐地学会拼音呢?

一、根据记忆规律,反复巩固

学生学拼音学得快,忘得也快,这是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教师针对学生的记忆规律,分散难点,先记住音,后认读形。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反复巩固,在学生还没有遗忘之前,及时复习巩固。如:先把拼音和字写给儿童看,读给孩子听;要求儿童在拼读的同时重复描写;要求儿童按照样本写拼音和字,同时边写边读。学生们对每个字母的发音和写法大致有印象了,再分批强化巩固。拼音教学是从听录音开始的,每天两次10分钟播放汉语拼音录音带,同时将汉字拼音字母表挂在黑板前,让孩子们边听边读。每节课花10分钟认读3-4个字母的音和形,教师再适当正音。在拼读练习的教学中,待学生掌握了拼读方法后,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就是把声母卡、韵母卡分别交给学生,哪两个(几个)能组成老师要求的音节,他们就是好朋友。这样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而且遗忘率低。

二、寓教于乐

1.儿歌。儿歌由于其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特点而受到了学生的喜爱。教学中,我们紧紧抓住一特点,把大量儿歌引入课堂,使儿歌成为强化汉语拼音教学效果的一条有效途径。例如:“嘴巴张大a a a,嘴巴圆圆o o o,嘴巴扁扁e e e。”学生边唱边记住了a o e的发音,小人砍树ei ei ei,小人倚树睡一夜。再如:“b b b听广播,p p p把水泼,小马快跑d d d,气球上升q q q,拐棍加横f f f,伞把撑开t t t,小鸽子g g g,小草蝌蚪k k k,像把椅子h h h”等。这些儿歌突出了字母形体的特点,形象生动,学生便于记忆。利用歌诀教学,学生兴趣浓厚,而且通俗易懂,便于识字。

2.游戏。游戏可以把索然无味的汉语拼音教学变成一件学生非常喜爱的事情,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快快乐乐地学,轻轻松松地记,深受学生欢迎。例如:教学“ai ei ui”时,教师设计了一个“打电话”的游戏,两名学生边表演打电话边对话:“ui ui ui,我是小ai你是谁?”“ui ui ui,你是小ai我是ei。”通过游戏,学生反复朗读,加强了记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常和学生一起做“摘苹果”游戏,板画(简笔)苹果树将声母、韵母分别写在半个苹果的贴片上,拿对了声母、韵母卡片,合起来是一个苹果。

3.图片。从儿童心理角度来看,学生的抽象思维较弱,他们对于抽象的字母的学习,往往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图片能把抽象的无意义的字母和直观的图像结合起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更容易记住字母的读音和字形,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具体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图画,让教材内容为教师的教服务,为学生的学服务。这些图画是巩固汉语拼音,进行听、说、想象与拓展思维训练,培养创新精神的极好素材。比如:教学“d t n l”一课《小兔追马图》时,我先问学生:“观察图,你看到了什么?”有的学生直接看画面就说出有一匹小马和一只小兔。我说:“借助音节再看看,还有什么?”学生就会借助音节说出,还有一片土地,小马身上驮着一袋大米。这两个问题,主要是复习新学的拼音。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米袋漏了但小马没发现,小兔一边追一边喊,累得满头大汗。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表达能力。

三、营造放松的学习环境

在拼音教学中,为了满足每个孩子的学习欲求,形成适合不同个体的开放学习方式,教师必须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语言情境,将学习拼音与识字训练和听、说、阅读结合起来。为了给学生创造强烈的学习拼音的氛围,我把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教室布置成“拼音的世界”,为每个孩子做一块姓名牌,给汉字注上拼音,挂在墙上,让孩子们用拼音介绍自己的名字并认识同伴。把声母、韵母和新学的带彩图的音节贴在墙上,随时可以见到,防止遗忘;给教室里的每一件东西都贴上“拼音标签”。如:yǐzi hēibǎn zhuōzichuānghu jiǎngti fěnbǐ,等等;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临近之际,把祝贺语和相关的诗文如:《静夜思》等用拼音抄贴在墙上,进行学习;一些日常用语如:“lǎo shī hǎo!”、“duì bu qǐ!”、“xiè xie!”等,专门挂在“每日一句”的墙角,天天学,天天用。总之,学生一进教室,目及之处便是各种拼音语句,仿佛融进了拼音的海洋,可以自由获取。

四、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与参与者,教师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学校应该选择责任心强、业务水平较高、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一年级教学工作,并采取多种措施,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组织一年级教师参加了市、区组织的新教材培训、小学生心理健康培训、班主任培训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在培训中,注意激发教师参与培训的动机,调动教师积极思考与实践,以主体身份主动投入到培训中,增强培训效果。

五、开展课外活动,巩固学习成果

在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配合、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除了常规性的拼音验收以外,我校每年举办拼读拼写比赛,表彰拼音学得好的学生,激励学生学好拼音,说好普通话。我们还鼓励学生订阅《小学生拼读写》杂志,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阅读。除此之外,还鼓励学生用拼音学写简短的日记。尽管学生还写得不好,有许多写错的音节,而且只能写一句话,但通过写日记,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了学拼音的重要性,并学以致用,巩固了学习效果。

“泛画”,让学生教学活起来 篇7

一、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做到:热爱, 尊重, 理解和信任学生, 与学生建立起和谐、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创造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 让每一名学生都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连减”中, 我设计了一道开放题:“小白兔和兔妈妈从公园回来, 又累又饿, 于是它们一起拔了8个萝卜, 请你来猜猜, 妈妈吃了几个?小白兔吃了几个?还剩几个?”学生的兴趣特别高, 说出许多不同的算式.接着我话题一转问:“如果你是小白兔, 你会给妈妈吃几个?自己吃几个?”这时, 学生们一个个都举起了小手争先发言, A学生说:我会给妈妈吃4个, 我吃4个, 还剩0个.8-4-4=0.我亲切地问:为什么这样分呢?A学生回答说:这样分很公平.B学生说:我给妈妈吃7个, 我吃1个, 还剩0个.8-7-1=0.我及时给予鼓励:你真是一个孝顺的孩子.话音未落, C学生说:我给妈妈吃8个, 自己一个也不吃, 剩下0个.8-8=0.D学生马上站起来说:我不能让妈妈吃这么多, 会拉肚子的.我给妈妈吃3个, 自己吃2个, 剩下3个下次再吃.8-3-2=3……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 愉快地、主动地获取了知识.学生不仅能积极、大胆地探索, 交流, 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而且每名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也在课堂上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二、创设具体生动的教育环境,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然后再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 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 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置身于最活跃的状态之中,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比一比”这一课时, 我首先设计了一个“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的童话故事这样一个教学情境,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很快进入了创设的情境之中.然后学生不由自主地对图中的物体进行比较:一只兔子搬一块砖, 小兔和砖进行比较;一只小猪搬一根木头, 还多余一根, 小猪和木头比较……通过比较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小兔和砖同样多;小猪比木头少……

在本节课中, 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让学生置身于他们喜欢的故事情境中, 让故事的发展牵动学生的心, 学生也不由自主地跟我去“比一比”.这样做,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三、鼓励动手操作, 培养学生学习的实践性、合作性

建构主义认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 不应是被动的吸收课本中现成的结论的过程, 而应是一名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色彩的思维过程, 更是历经实践和创新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 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 是一种生命的动态过程, 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是富有个性化、体现多样化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只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亲自动手实践, 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 合作交流, 才能使思维得以发展.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给予学生大量的自主探索的机会, 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主动参与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实现从不知到已知, 从已知到新知的矛盾转化.

例如:在“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节教学中, 我安排了这样几个内容:1.让学生动手画一画.你能画出含有两个直角的特殊三角形吗?2.猜一猜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3.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进行探究.4.小组代表发言交流探究结果.5.让每一名学生都撕一撕, 拼一拼.6.用课件演示, 用折纸组成平角的方法.7.概括总结: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在本节教学中, 全体同学都积极参与到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究过程中.他们通过画、猜、量、拼、折等方式, 亲身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 通过动手操作, 主动探究获取了知识.

四、融合情感目标, 注重教学过程的人文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是一种文化, 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 它是培养人的新思想、新理念、新精神的催化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人文精神需要的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落地无痕”的渗透.作为数学教师的我把人文精神在教学过程中优化组合, 使数学知识充满着人性的智慧, 使学生徜徉在人文氛围中, 潜移默化地形成一定的人文修养.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认识”这一节中,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妈妈把生日蛋糕平均分成10块, 小明吃了4块, 小明吃了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如果把余下的平均分给爸爸妈妈吃, 他们分别吃了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如果你是小明, 你认为这样分合理吗?你会怎样分?

在设计这道练习题时, 不仅想到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 激活学生的见解, 而且联系生活实际, 有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尊敬长辈, 人文关怀等知识无声地渗入了学生的心灵.

“泛画”,让学生教学活起来 篇8

一、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就要让学生先乐起来

语文是学生平时使用频率最大,弹性也最大的学科。要学好语文关键在于平时的点滴积累。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如果没有兴趣,谈何积累和博采众长。学生乐不起来,语文课堂即使再美妙也是白搭。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乐起来呢?

1、善于创设愉快的课堂氛围。

语文教师每堂课的开头若能激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定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思维,愉快的参与学习。如教学文言文《蜀鄙之僧》时,教师可以先讲故事,讲到“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时,让学生想象故事会怎样继续发展,富者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这就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思考,带着兴趣去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改编剧本,为课文设想不同的结局,都可以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

2、善于“讲规律,教方法,传习惯”。

要让学生喜欢语文,首先要让学生觉得语文不难,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规律。学生掌握了规律就如同掌握了“点金术”。其次,学习语文的方法也非常重要。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如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有困难,教师可以教给学习的方法——四行对译法。(即一抄,二划、三译、四通)第三,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说:“好的习惯,一辈子受用;坏的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想改也不容易。”

二、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就要让学生学会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的过程实质上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的过程。因此,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思、疑、问、悟的结合并注意循环往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究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

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生疑。

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在学习“五壮士英勇跳崖”这部分内容时,播放英勇跳崖录像片段,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提问:“五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人民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为什么前面用“眺望”,后面用“望望”呢?于是,教师带领学生深入语言环境当中体会“眺望”“望望”的含义,引导学生反复咀嚼,理解“眺望”是向远处看,“望望”是向近处看。让学生在讨论辨析的基础上,又让学生寻求词语的内涵,体会“眺望”一词流露出五壮士的喜悦心情,“望望”表达了五壮士对敌人的蔑视。由此,学生领悟到了词语的感情色彩不同,就会表达出人物不同的思想感情。

2、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质疑。

学生能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必须经过思维的活动过程,在课堂上让他们围绕知识点进行思考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老师也要为学生营造一个空间、一种氛围,使质疑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活动,而不是走过场,走形式。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对学生讨论结果的评价标准不要整齐划一,更不能以追求标准答案为目的,要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

三、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就要让学生体验成功

每个学生在思维、记忆、分析、理解、创新等能力上存在着各种差异,但无论他们之间存在何种差异,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期待赞扬”。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师的赞扬是学生最大的收获。因此可以说,学生在学习中重要的心里特征就是希望老师发现自己的优点并得到激励与肯定。有鉴于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多给学生一些成功的体验:如让他们准确地写出一个成语,背出一首古诗,答出一个问题时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喝彩,让学生体会到“我能行”。

让低段拼音教学活起来 篇9

小学阶段汉语拼音是基础,有首儿歌唱得好“汉语拼音用处大,学习汉字需要它。帮我学好普通话,我们决心掌握它。”拼音是学习汉字的基础,是小学生漫长的求学生涯的第一步。拼音教学的成败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然而拼音教学的难度也是众所周知的。拼音只是一些符号和规则,没有实际意义。对于刚跨入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对学习充斥了空想和盼望,首先接触到的汉语拼音教学是他们要面对的第一关,这部分知识内容单调、枯燥、抽象,如果老师只是让孩子们简略地一遍一遍地读写拼,学生确定不感兴趣。而拼音又是学习语言语素基础,拼音学不好,会给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带来障碍。如何让六、七岁的学生用几十天的时间来死记这些抽象的符号、呆板的规则,才干顺利闯过这一关,你可以想象那是一件多么枯燥无味的事。从儿童的心理上看,一年级新生正处于从幼儿向儿童的时期过渡。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理解能力差,记忆全靠死记硬背,他们擅长于记忆形象、具体的材料。另外,一年级新生的记忆效果与他们的情绪有着极大的关系,即在高兴时记忆效果好,反之较差。经过几年的学习和摸索,我积聚了一些粗浅的经验,深切地感受到,新的课程理念激活了生硬、死板的汉语拼音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

为了上好汉语拼音的第一课,我在课前把颜色鲜艳的及时贴剪成了苹果、桃子等各种形状,在上面写上了孩子们的姓名,并一一拼上了拼音,贴在了学生课桌的桌角上。上课了,面对孩子们好奇的眼睛,我笑着问:“谁告知我贴在你们桌角上的是什么?”大家争抢着说:“是我的名字”“是个苹果”„„我又问:“还有什么?”有几只小手勇敢的举了起来,“还有字母”“还有拼音”,我抓住契机,追问了一句:“你会拼吗?”孩子们笑着摇摇头。我笑着告知学生:“从今天起我们就开始学习拼音,学会了拼音,不但会拼自己的名字,还会拼其他小朋友的名字,自己识字,自己读书讲故事呢!”听了我的话,孩子们想学拼音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从那以后,课上只要学了新的字母,我就让全体同窗在自己的名字中找出这个字母。每当一个新字母涌现在某个同窗的名字中时,孩子们都会快乐地叫出声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善于发现、激发学生的兴趣,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有的上过幼儿园,有的没有上过幼儿园,但他们很喜欢听故事、讲故事、学儿歌、背儿歌。根据这一特点,在上拼音准备课时,我给孩子们讲故事,他们听得入了迷,接下去告诉他们,学会了汉语拼音,我们就可以阅读有趣的拼音读物,能了解许多没有看到过,也没有听到过的事情,甚至可以去编故事,写故事。这样一来,学生劲头很大,有效地激发儿童学拼音的兴趣。在教学中,将教学内容渗透在故事情节之中,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兴趣。

二、学说结合

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容易在直接的视觉刺激下引起注意。在教学中,色彩鲜艳的插图,形象活泼的卡通人物,极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例如,第一课拼音“a、o、e”的整幅图出现了优美的乡村河畔晨景图,画面上大公鸡在喔喔(o)叫,阿(a)姨带着小朋友在河边看鹅(e)在水中欢快的拍翅膀。从一开始学生就被吸引住了。我先让学生自己看、说图上的事物,在他们已有感受的基础上,再引导他们认识单韵母a、o、e的音、形,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就进行了汉语拼音的学习。又如在教学j、q、x时,教材插图中阿姨在搬洗衣机,组成了声母j的样子,我引导学生观察这一画面时,学生特别感兴趣,很快就记住了“j”的样子,并借助“机器”的读音,又顺利掌握了“j”的发音。在拼音教学中,作为教师切不可为教拼音而教拼音,应把拼音教学与语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习拼音,拼音教学又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就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语言发展的主要途径。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中色彩鲜艳、富有童趣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认真看图,大胆想象,用完整的尽可能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在语言环境中学拼音。教学声母“zh”时,我先出示挂图,问:“图上画了什么动物,在做什么?”学生说“图上画了蜘蛛在织网”时,我指导学生继续观察说话:“蜘蛛在哪里织网?织的网怎么样?” “蜘蛛怎样织网?”我充分注意到教材中的人文色彩,引导学生在说话的体验中学会了拼音,还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三、巧记音形

怎样记住拼音字母的音形呢?让学生开动脑筋,展开想象,同桌讨论编顺口溜,记得准,记得牢。如“鲤鱼跳跃 t t t,拐杖倒放 t t t,一枝铅笔 l l l,像个1字 l l l ”。教学声母f时,我让学生想办法记住音形,学生在投影的启示下,编出了这样的顺口溜“一尊佛像f f f”、“伞柄朝上f f f”、“像根拐杖f f f”。这样通过学生动脑、讨论而编出的顺口溜,不仅学生容易记忆,而且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学习拼音的成就感。儿歌是儿童最喜欢的歌谣,唱起来琅琅上口,一个个摇头晃脑,好不得意。如果你能把拼音字母或规则编成儿歌,让学生去唱一唱,学生就兴趣十足,如“小u小u有礼貌,见了j、q、x、y,赶快把帽摘”。“有ɑ不放过,没ɑ找o、e,i、u都有能在。”像这样复杂、抽象的规则,如果利用儿歌,学生在无意识中就学会了,记牢了。总之,通过儿歌,学生不仅可以记住汉语拼音字母的音、形,而且还创造了一种充满韵律的课堂节奏,学生一边拍手,一边说唱,在流动的节奏感中发展了音乐智慧,学会了汉语拼音。

四、充分开发教材中的图画资源

人教版实验教材中的每一课都安排了色彩明丽、内容丰富、具有启发性及思想深刻的图画。对于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一年级学生,这些图画是巩固汉语拼音、进行听、说、想像与拓展思维训练、培养创新精神的极好素材。教学“ d t nl ”一课《小兔追马图》时,我先问学生,“观察图,你看到了什么?”有的学生直接看画面就说出,有一匹小马和一只小兔。我接着说:“借助音节再看看,还有什么?”学生就会借助音节说出,还有一片土地,小马身上驮着一袋大米。教师这两个问题,主要是复习新学的拼音。接下来.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米袋漏了但小马没发现,小兔一边追一边喊,累得满头大汗。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表达能力。然后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小马妈妈让小马驮上大米到九里以外的姥姥家串门。小马听说要去姥姥家,心想一定能吃到姥姥准备的嫩草。他高兴极了,还没等妈妈把话说完,就驮上米袋,一溜烟儿跑出了家门。他哪知道,米袋漏了,妈妈还没来得及补上呢。一粒粒米掉在地上真可惜呀!这时候,在地里挖野菜的小兔看到了,他急忙去追小马:“小马哥哥——小马哥哥——快等一等”,追得小兔满头大汗,小马才停住脚步„„教师讲到这里嘎然而止,问学生:“同学们,想一想,小兔和小马会怎么办?怎么样才能补上米袋?先想一想,再和你的学习伙伴商量一下。看看谁想到的办法最好?”经过充分的讨论后,有的学生说:“小兔把小马领到附近的家里,让兔妈妈补好了米袋。有的学生说,四周没有人家,小兔用野菜塞住了漏洞。还有的学生说,幸好小马妈妈及时赶到,补上了米袋,还教训了小马一顿,告诉他做事要细心,别着急。最后,让学生对小马和小兔说句话,再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说说应该怎么做。我们应该相信孩子们的想像力,如果教师能为他们构筑足够高的梯子,为他们的想像插上有力的翅膀,他们的想像会远远超出我们成人,他们的心是纯净的,应该还给他们本属于他们的空间,让他们自由畅想。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图画,挖项课程资源,让教材内容为教师的教服务,为学生的学服务。

五、说写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汉语拼音基础后,教师就应积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拼音读读写写做做,在实践中巩固,在巩固中发展。汉语拼音是口耳之学。学拼音就是要练口练耳,重学生的模仿实践,轻教师的理论讲解,反复历练,熟而生巧。归根结底在拼音教学的备课中把握住以下几点,就不会偏离课改要求:

1、明确目标:汉语拼音的学习重在考察学生认读、拼读的能力,用拼音帮助纠正地方音。

2、拼音教学的难点在于记住形。对于发音,可以利用学生的母语资源,结合生活经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读准音。

3、利用好课文中的情境图:每篇课文的插图为我们提供的是一个情境,是帮助学生再现自己真实的生活情境,结合自己的感受来说说,而不是老师单纯的看图说话训练。

4、儿歌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不要拔高要求,让学生记住儿歌中的每一个字。

5、字母的书写一定要正确,这个正确就是要严格按照书上的笔画一笔一笔的写。拼音字母有别与英语字母,不能一笔写成。所以教师要掌握正确的笔顺名称当然,让拼音教学的课堂充满童趣的方法还有很多,但只是手段,是方法,一切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宗旨的。

六、在语言环境中学习拼音 拼音服务于识字、阅读以及学说普通话这一作用的发挥不仅要在学完拼音之后,还要体现在学习拼音的过程中。拼音部分安排认 70 个常用字,并配有内容丰富的插图。在拼音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语言情境,将学习拼音与识字训练和听、说、阅读结合起来;我的做法是:读音节、口头组词、再说话。如教学了音节 ma,学生组词“妈妈”,教师板书“妈妈”,然后教师用亲切的语言说:“妈性是最疼爱我们的人,你想对妈妈说什么?”学生都能说出“感谢妈妈”之类的句子。教师再相机引导学生说说妈妈的样子,妈妈每天干活怎样辛苦等。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训练学生自由表达。教师再用富于感染力的语言介绍各自的妈妈,让学生模仿老师的样子向学习伙伴介绍一下各自的妈妈。这样教学,学生都能说几句关于妈妈的句子,甚至有的还能说出一段意思明确的话来。在和谐亲切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学会了拼音,认识了词语,训练了说话,一举三得,教师只需相机引导,就可以轻松实现教学目标。

“泛画”,让学生教学活起来 篇10

实施目标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二十一世纪教学的主旋律。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就需要从小抓起,从课堂抓起,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让学生充满激情,思维活跃,勇于探索,真正成为学习主人,进而充分发挥其自身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但目前的课堂教学还普遍存在着学生规规矩矩地坐着,面无表情地看着,唯唯诺诺地举手,小心翼翼地回答的局面。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互助,只有灌施。这种状况对小学教育,特别是对于小学英语教学为不利,因而我们必须想方设法改变这种沉闷的局面,让英语课堂教学“活”起来。那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怎样才能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呢?下面就我个人的认识谈点粗浅看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活”起来。单

一、古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最易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新世纪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快节奏的、灵活多样的、丰富多彩的,而不是“黑白”无声、枯燥贫乏的。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大多数不超过20分钟,注意力易分散,一旦教学方法呆板、节奏慢,学生难免会出现做小动作或小声讲话等不良习惯。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短暂时机,用学生能接受的节奏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如游戏、唱歌、编歌谣、做动作、抢答竞赛等,使学生既专心又活泼,在轻松愉快而又紧张刺激的氛围中学习。这样,就能 1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不会感到厌倦,学到的知识记忆得特别牢固,教学效果当然更加明显。

二、运用教学媒体,激“活”教材,使课堂活起来。

教材只是单纯的教材,既不能说话也不能动。而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两者难以交流。我们应该根据其特点,想方设法,利用电教器材如电视、VCD、电脑、录像等,让教科书“活”起来、动起来、形象起来、发出声来,让“活”的教科书震撼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觉得生动形象,趣味盎然,从而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以达到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

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的小学英语第四册Unit 4 It’s warm today.这一单元时,就将“小动物爬山”的情景利用抽拉式投影片制成“小电影”,教师配音,把枯燥的文本内容活化为生动有趣的动画故事,有声有色,使学生看得有味,听得清楚,理解得透彻,从而充满激情地完成了从听、读到说,乃至模仿、自编自演对话的过程。条件允许,还可将教学内容制成教学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将会更好。

三、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增强参与意识,让学生“活”起来。

1、以往的“填鸭式”教学,以“教师中心,知识中心,课堂中严重压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学习兴趣,限制了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泯灭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因此,我们必须彻底地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正确摆正教师的指导地位,从而从真正意义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从以往的禁锢中开放出来,让学生自己行动起来,成 2

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其主人翁精神,促进其主动参与。只有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其参与意识,才能使课堂活起来。否则,一切便成为空话。

2、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与勇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英语科的教学特色是充分发挥其语言的交际功能,讲究对话的艺术,这就要求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克服羞于开口的毛病,积极开展语言交际活动。因此,我常常使用表扬和鼓励的语言,激励学生,做到多鼓励少批评,鼓励学生大胆地表现自己。每一课,我都注意创设大量情景并提供广泛的语言材料,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如每单元的Let’s learn, Let’s talk的教学,我让学生看图、听录音跟读到口述、表演整个故事,再自编自演对话。这样一来,本来只有几句话的内容,经过学生的处理,就成为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了。长期的训练,不懈的鼓励和引导,学生终于由胆怯别扭到自然大方,而且不时有精彩的表演。

3、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老师不是绝对权威,师生关系应是民主、平等的关系,这样既有助于教学,亦有助于师生双向交流。在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力求做到“三带”、“三允许”(1),与学生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创造一种心灵放松、自主学习的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心灵负担,从而真正动起来。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课堂“活”起来。

高效的学习活动总是由浓厚的学习兴趣引起的,只有学生喜欢学、要求学,有迫切的学习愿望时,才能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就要靠教师的教学艺术,要巧妙地安排、设计新课的导入,如:创设情景、设置悬念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将学生置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最佳心理状态,然后因势利导,使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到学生中去。

例如课前布置相关的活动情景,认真组织课前活动,利用课前几分钟,开展轻松的听说训练活动,听录音表演说唱等,让学生以宽松、愉快的心情迎来即将开始的英语课。

此外,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将“动中学,学中动”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手以及动表情,做到全身心投入,以最佳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英语第四册Unit 6 At a farm 中的单词“cat, rabbit, pig, duck, dog”时,我一边教学单词,一边让学生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或动作,学生学得意趣盎然,教师也教得轻松自如。教学实践证明,通过使教学“活”起来,能使学生从以往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能使全体学生都动起来,从动脑、动口、动手等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兴致,学生能全身心参与,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自觉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并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能力和 4

创新能力,很好地适应了现代化教学的需要。

注释:

上一篇:如何收发电子邮件教案下一篇:关于家乡的优秀作文:美丽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