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语文教学活起来

2024-11-25

如何使语文教学活起来(精选9篇)

如何使语文教学活起来 篇1

如何使语文教学活起来

活是变革的前提,活是创新的基础。迎着课程改革的春风,广大教师正在不断地学习新理念,尝试新方法,力求新突破,努力构建一个活生生的语文课堂。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以下几点做法很值一试:

一、拓宽学习渠道,让教学内容活起来

在信息处于瞬息万变的二十一世纪,仅仅依靠几本教科书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打通渠道,充分挖掘语文课程资源,引进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让教学内容“活”起来。那么什么才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呢?

其一,源于那多彩多姿的社会生活。“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社会生活中凡是与人有关的活动都是语文学习的材料的资源。都能转化为语文学习的过程。如旅行、参观、访问、郊游等,无一不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所以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跨出校门,涉足社会,走进生活,融入自然。到工厂和实验室去参观,到街头去当宣传员,到乡间田头去干活,到名山大川去游览;从城市到乡间,从喧嚣的生产车间到寂静的图书馆,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到虚拟的网络空间。

其二:源于那浩如烟海的人文文化。走进名家,研读经典。这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能使学生大开眼界,兴趣倍增,由厌学语文转而爱学语文。作为教师一方面要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物质条件,解决学生“无米”的问题。比如订一些报纸杂志,办一个班级图书角,经常组织学生到校图书室看书等。另一方面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加以科学指导,每次阅读什么,阅读多少,怎么阅读,都要有“量”的规定和“质”的要求。

二、采取多种手段,让教学方法活起来

教学有方,教无定法,灵活多变是教学方法的生命。选择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吸引学生激活课堂。不管你的方法有多好,只要一成定例,就会令人乏味,束缚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所以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上必须从实际出发,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其一,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因文而异。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入选文章一般体现出体裁的多样性,有散文、诗词;有简单的说明文,有长篇小说的缩写及文言文。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方法。

其二,教学方法选择要因人而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就教师而言,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扬长避短,以长补短,学会“藏拙”。长于朗读,在“听取蛙声一片”中让学生汲取信息,体会感悟,提高技能,获得美的享受;精于写作的,要写下水作文,现身说法,给学生当好示范;善于诱导的,要巧设疑问,引生入胜„„就学生而言,教师要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学生的能力、个性、特长及优缺点等。在备教材的同时还要备学生,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三、转变教师角色,让师生双方活起来

教“活”、学“活”,课堂气氛不能不“活”。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学生全方位投入思考;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学生又大胆实践;教师激励学生“超越”,学生就思维飞扬;教师让学生“选择”,学生就自作主张;教师促进学生“创造”,学生不断开拓创新,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我们所希望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

其一,转变教师的角色。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唯我独尊,要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答对的,我们要给予肯定;答得有创见的,我们就要给予鼓励表扬;想得比老师还要高明的,我们则虚心听取。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的朋友。只有这样,在课堂上师生之间才能进行心灵的对话,才能营造出活泼的课堂气氛。

其二,呵护学生的灵性。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某位学生的回答与老师的答案不符时,往往会遭到老师地责备,甚至有些学生的大胆想法会被老师认为是无稽之谈。这样的处理方法对学生来说无非是“当头一棒”,大大地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日积月累,会使我们的教学失去活力,学生失去灵性。如有位老师问学生:冰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学生说变成水,有的学生说变成小河。只有一个学生回答变成春天。结果回答成水和小河的受到表扬,说成春天的被老师认为是胡说八道。这个老师的做法令人悲哀。唯一有灵性的孩子被他狠狠地打击了一番,其结果或许这个世界上真的因此少了一位诗人。因此,我们要处处为学生着想,当他们有进步时,要及时鼓励。当他们有发现时,要给予肯定。当他们遇到挫折时,要给予帮助。要让学生觉得你是可以信赖的人,是可以倾诉的人。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有话可说,甚至无话不说。

课程改革呼唤全新的语文教学,只有让我们行动起来,多作尝试,敢于标新立异,才能推动语文教学的变革。

杨彦,教师,现居山东邹城。

如何使语文教学活起来 篇2

一、巧妙地揭示意义

一般情况下文题即文眼。透过文题往往能窥出文脉, 以致观察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 如何审题、释题, 揭示文题的意义, 不仅是一堂新课必做的要事, 而且还决定一堂课的效果, 在教学时, 针对不同的课题, 抓住文题独特的字义, 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如《七根火柴》, 可以抓住“七根”二字提问学生;火柴是很普通的东西, 为什么要以“根”来论?并且只有七根呢?这仅有的七根火柴究竟有什么巨大的作用呢?使学生脑海里一下子就产生出疑问来, 产生了探究的欲望, 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去探求。

二、“剥笋”再“掏心”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 大多都是编者经过精心挑选, 非常有典型性的优秀作品。教学中, 要像剥竹笋那样, 由外及内, 从表到里, 逐层深入。如《小桔灯》, 写的是“我”偶遇一位打电话的小姑娘, 表面看来是很正常, 但教学时要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匠心所在, 这一偶遇, 能勾出文中的“我”在无聊之余去探望并不熟悉的小姑娘的病母, 由此在言谈之中了解到小姑娘的父亲是个了不起的革命者小姑娘的光彩形象也逐渐地由一些接触而烨烨生辉:见面———接触——做灯———送灯———联想———生发主题, 最后得出结论, 在那个特定的年代, 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活脱脱地凸现出来了。这样设计, 可谓之“剥笋”再“掏心”。

三、适当地运用对比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 不比不见分晓。教学也是如此, 无论辨别字形、解释词语、乃至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搞对比, 可以是实的, 也可以是虚拟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应该依据课文的具体内容, 灵活把握, 应急处理。如在讲授《分马》一课时, 稳重的郭全海与老孙头儿的言行举止, 两面同时交待, 造成线面的对比, 这就是实比。再如《驿路梨花》一文, 写哈尼族小姑娘助人为乐的高贵品质, 没有直接的对比面。可以引导学生对比, 联系生活实际, 举些发生在身边的正反实例, 这样会使学生深刻领会文章的实质, 达到寓思想教育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的目的。

四、善于联系

从辩证的角度说,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 都绝不是单独孤立存在的,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那么, 文章的内容素材都是来自客观事物的。因此, 要教好一篇课文, 我们不能孤零零地就事论事, 而应遵循文章脉络, 透过字里行间, 透视各种内外关系, 在新旧知识之间, 在上下文之间, 架设一座桥梁, 让学生学到的东西不是静止孤立的, 而是有血有肉, 活生生的。即突出某一点, 又反映整个方面, 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如《荔枝蜜》一文, 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中心层次是“阶梯”式的, 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设计这样的思考题:作者既然要歌颂蜜蜂的辛勤劳作, 为什么要写小时候不喜欢蜜蜂呢?写荔枝林的目的又是什么?与文章的主题有什么关联?作者赞美蜜蜂实际上是赞美什么?蜜蜂与劳动人民有什么共同之处?这些问题让学生展开充分地讨论, 抓住其间的联系, 这样就会使知识活跃起来, 便于学生理解、消化、吸收, 避免了课的“死”和“窄”。

五、诱导启发想象

如果我们将课堂教学局限于课文之内, 即使完成了课堂教学目标, 达到了训练的要求, 也不一定就能在现实世界里通畅交往, 实现语文教育目的。因此, 我们要超越文本, 以课文里的言语运用为出发点, 延伸扩展到现实生活之中, 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

启发想象, 可以结合学生课外获得的知识进行。如《天上的街市》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是积极向上的, 是被压迫人民憧憬美好生活的心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课外听到的有关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与课文联系起来。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在王母娘娘的干预下失去了自由和幸福而诗歌中的牛郎织女竟然和传说中的完全不一样, 不再隔河相望, 而是骑着牛儿自由自在地来来往往, 这种自由和幸福是哪里来的呢?让学生充分、大胆地去想象, 不难得出:表达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

启发想象, 还可以运用同类事物作陪衬, 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 启发想象, 还可以抓住课文的关键词语进行。但启发想象一定要有依据, 要有限度, 不能让学生毫无根据地去空想, 也不能让学生漫无边际地瞎想, 否则是无法体会到作者创作时的思想和要表现的主题的。

如何使语文教学活起来 篇3

一、拓宽学习渠道,让教学内容活起来

在信息处于瞬息万变的二十一世纪,仅仅依靠几本教科书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打通渠道,充分挖掘语文课程资源,引进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让教学内容“活”起来。那么什么才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呢?

其一,源于那多彩多姿的社会生活。“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社会生活中凡是与人有关的活动都是语文学习的材料的资源。都能转化为语文学习的过程。如旅行、参观、访问、郊游等,无一不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所以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跨出校门,涉足社会,走进生活,融入自然。到工厂和实验室去参观,到街头去当宣传员,到乡间田头去干活,到名山大川去游览;从城市到乡间,从喧嚣的生产车间到寂静的图书馆,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到虚拟的网络空间。

其二:源于那浩如烟海的人文文化。走进名家,研读经典。这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能使学生大开眼界,兴趣倍增,由厌学语文转而爱学语文。作为教师一方面要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物质条件,解决学生“无米”的问题。比如订一些报纸杂志,办一个班级图书角,经常组织学生到校图书室看书等。另一方面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加以科学指导,每次阅读什么,阅读多少,怎么阅读,都要有“量”的规定和“质”的要求。

二、采取多种手段,让教学方法活起来

教学有方,教无定法,灵活多变是教学方法的生命。选择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吸引学生激活课堂。不管你的方法有多好,只要一成定例,就会令人乏味,束缚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所以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上必须从实际出发,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其一,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因文而异。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入选文章一般体现出体裁的多样性,有散文、诗词;有简单的说明文,有长篇小说的缩写及文言文。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方法。

其二,教学方法选择要因人而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就教师而言,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扬长避短,以长补短,学会“藏拙”。长于朗读,在“听取蛙声一片”中让学生汲取信息,体会感悟,提高技能,获得美的享受;精于写作的,要写下水作文,现身说法,给学生当好示范;善于诱导的,要巧设疑问,引生入胜……就学生而言,教师要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学生的能力、个性、特长及优缺点等。在备教材的同时还要备学生,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三、转变教师角色,让师生双方活起来

教“活”、学“活”,课堂气氛不能不“活”。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学生全方位投入思考;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学生又大胆实践;教师激励学生“超越”,学生就思维飞扬;教师让学生“选择”,学生就自作主张;教师促进学生“创造”,学生不断开拓创新,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我们所希望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

其一,转变教师的角色。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唯我独尊,要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答对的,我们要给予肯定;答得有创见的,我们就要给予鼓励表扬;想得比老师还要高明的,我们则虚心听取。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的朋友。只有这样,在课堂上师生之间才能进行心灵的对话,才能营造出活泼的课堂气氛。

其二,呵护学生的灵性。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某位学生的回答与老师的答案不符时,往往会遭到老师地责备,甚至有些学生的大胆想法会被老师认为是无稽之谈。这样的处理方法对学生来说无非是“当头一棒”,大大地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日积月累,会使我们的教学失去活力,学生失去灵性。如有位老师问学生:冰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学生说变成水,有的学生说变成小河。只有一个学生回答变成春天。结果回答成水和小河的受到表扬,说成春天的被老师认为是胡说八道。这个老师的做法令人悲哀。唯一有灵性的孩子被他狠狠地打击了一番,其结果或许这个世界上真的因此少了一位诗人。因此,我们要处处为学生着想,当他们有进步时,要及时鼓励。当他们有发现时,要给予肯定。当他们遇到挫折时,要给予帮助。要让学生觉得你是可以信赖的人,是可以倾诉的人。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有话可说,甚至无话不说。

课程改革呼唤全新的语文教学,只有让我们行动起来,多作尝试,敢于标新立异,才能推动语文教学的变革。

运用信息技术使美术课堂活起来 篇4

单位:太谷县侯城乡北沙河学校 姓名:高丽 性别:女 电话:6261351 邮编:030800 文章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教学媒体运用于美术教学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兴趣,情绪和思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为学生理解美术、表现美术、创造美术、表现自我提供了一种充满乐趣和信心的途径,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美术课堂学习效果。关键词:信息技术 运用 整合 正文: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教学媒体运用于美术教学将成为美术教育最具特色的一道风景线。尤其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它不仅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而且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兴趣,情绪和思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为学生理解美术、表现美术、创造美术、表现自我提供了一种充满乐趣和信心的途径。因此,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将会是美术教学的新趋势,是现代美术教学的新形式。近几年来,我校在美术课上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下面谈谈我在实践中的体会和思考。

一、运用媒体,创设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认识美术主要是依赖视觉的直觉感知来完成,要感受美术的美,就必须投入到美术中去。随着鲜艳的色彩、流畅的线条,展开丰富的想象,只有这样才能动之以情、积极参与、快乐的学。比如说我在《穿花衣的热带鱼》这一课时,制作了精美的教具,创设了蔚蓝的大海、各种各样美丽的热带鱼以及会说话的小鸭子,还有美妙的旋律等一系列有趣的情境,这样以来,学生全都争先恐后地要求参与到美术活动之中来。

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在认识形式上具有形象大于思维的特点,他们常常用感性的形象取代思维过程,按照他们的心理年龄特点,利用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有趣的电脑课件、精美的范画的情境的设置等),诱发丰富的形象思维,从而激发其学习欲望,使学生全神贯注地主动参与学习,从而觉得学习是快乐的。

二、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优化了教学过程。

1、欣赏评述资源广,查找可随心所欲。

“ 欣赏评述 ” 是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 欣赏评述 ” 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课程标准》指出: “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传统的欣赏教学,学生不知道怎样欣赏,更不知道怎样评述。之所以会如此,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学习资源,除了听教师介绍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信息来源。目前小学美术中的欣赏部分占很大的比例,绘画、雕塑、建筑、民间艺术、儿童美术、卡通形象等,几乎涵盖了所有美术领域,教学中最让教师为难的仍是缺乏资源。

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但解决了学习资源匮乏的矛盾,而且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美术欣赏的资源极其丰富,学生只要掌握了 IE 网络浏览器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料的方法就能够自主学习。教师只需提出学习的任务,比如制作一张海报、写一篇配有插图的小论文、制作一张幻灯片、编一张电子小报等,帮助学生解决技术困难,协助学生完成作业。比如美术五年级《搭架子》中关于架子的欣赏。我们开展的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是:教师提供一些有关各种架子图片的网址,让学生每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搜集资料制作一份介绍架子的幻灯片,并进行交流。教学中,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上网搜集资料,下载图片,制作幻灯片。在有意识地选择、组织材料的过程中,他们了解架子的种类、制作的材料以及制作方法,进而产生了制作具有独特式样小架子的巨大热情。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最后通过网络教室展示幻灯片,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也都相当投入。再如;我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伊始,演示一段展现海底世界的视频影像进行欣赏,绚丽的色彩,变化无穷的神秘海底,以及优美的音乐,给学生的视觉、听觉以美的享受,使课堂教学进入轻松、愉悦的氛围,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探究新知识奥秘的心情由然而生,他们带着强烈地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

2、对“设计应用”的 学习提高了效率。

《课程标准》建议 “ 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行书籍封面、文体活动海报的设计 ”。美术课程中还有许多内容,如邮票设计、贺卡设计、板报设计等,都可以采用计算机设计的手段。像用画图、Word、等软件进行较为简单的图案设计,用比较专业的 Photoshop 软件进行封面设计、广告设计,并利用计算机光盘中大量的图像、照片以及材质资料,利用计算机字库中丰富多彩的字型、字体等,设计出更加精彩的作品来。例如美术五年级《彩云衣》的教学。在设计图案中的单独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四方连续纹样等在电脑中生成图形都是比较容易的事情。如果采用手工绘制图形、图案时,由于学具的限制,只能获得一些常见的图形;绘制艰难,许多学生因为制作过程过分繁复而失去耐心,画不出精致的作品来。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却能够克服上述缺点。方法是:首先在 Word 中插入自选图形 “ 圆形 ”、“ 方形 ” 和 “ 三角形 ”,并设置成 “ 无填充颜色 ”,再通过 “ 复制 ”、“ 粘贴 ” 获得数个基本图形,然后随意移动这些基本图形,把他们组织成新的图形。学生可在计算机上反复尝试,直到满意为止。最后把构成的图形 “ 组合 ” 在一起,复制到画图软件中,并填上自己喜爱的颜色。

由于手工绘制的设计方式受设计者自身技术水平的影响比较大,也比较费时间,所以学生往往难以实现预想的构思,设计会以失败告终。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设计显得轻松和得心应手,学生容易实现预想的效果,避免由于眼高手低带来的不快,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三、绘画教学形式多样化

电脑美术的另一个领域是电脑绘画,这是另外一种艺术创作手段,手工绘画和电脑绘画两种形式的结合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电脑绘画有很大优势。小学美术教育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侧重的是素质教育。以绘画技能为中心的旧教学模式是不全面的,让学生了解不同画种的表现技法与艺术特点,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电脑绘画中那种近乎游戏的手法,特别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尤其是对绘画基础薄弱的学生,会减轻心理压力,激发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让他们把美术学习作为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我们的美术教育才真正实现了愉快教育。

如何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篇5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源自不断加大投资的教育。如何在新形势下让教育教学水平再上一个台阶,这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必须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也需要“源头活水”。基于上述原因,围绕课堂的各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教学秉承“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理念,导致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不仅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自身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我们现有的教学活动大致呈现:课堂氛围沉闷,死板僵化,忽视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学习。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课堂:教师在讲台上讲的声情并茂,滔滔不绝,反观学生,静静的坐在座位上,一脸茫然,无动于衷。这种想象尤其在农村中小学课堂上出现的比较普遍。

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教学相长”,主张教学民主。他认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应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而不是课堂中的被动者。课堂教学中,活与不活,主动与否,学习效果到底如何?最后的落脚点还是在学生身上。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泰勒在他的教育专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指出:“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学习经验而不是向学生展示各种事物”。也就是说,教师的传授不仅仅是已传递知识为目的,最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一种可行的思维方法,引导他们要学会独立思考,自己去做事情。然而,现实中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要么采取固定的模式,要么是讲到哪里算哪里,缺乏生气,使学生脱离了真正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学习效果当然不好。

“教育即生活”这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来的,我认为这一观点非常好。作为教师,我们只有把生活中的情景有机地引入课堂中来,学生们才敢大胆的“动”起来,他们才能主动设计,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把常见的生活场景有机地植入课堂,我们教师才能更深层次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性。我们每位教师只有根据新课标合理地设计一套科学的教学方案,摸索到一个比较完美的教学方法,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动”起来、“活”起来。很难想象,把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人为的禁锢在一口口教室内,整天正襟危坐,机械地去学习,缺乏激情,无聊地打发时日,过着“坐井观天”式的学习生活,他们一定对学习失去兴趣,优异的学习成绩对他们来说,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

“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这样的境地是尴尬的。

各门学科,不论文理,都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与自己所学的知识相吻合的东西,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这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目的,也是给以往单调的教学活动增添活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课堂教学活动“活”起来,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必要条件。如果在现代教学中不利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探讨出一套适合本校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就根本不可能把教学质量提高上去的。河南沁阳市永威学校所推行的“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之所以能够在全国大力推广,是因为 他们严格遵循教学规律,在教学活动中切实可行。至于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瓶颈”,那是因为我们在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比如:我们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先学后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如何先去学,教师如何去教?„„

要想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我认为这不单单是体现在教学教法上,更应该体现在师生的情感交流上。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我们要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对学生熏陶,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懂得学习的重要,重塑自我,张扬个性。这样他们在课堂上的执行力度才更强。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阐述:“个性的核心,是思想上的坚强信念”“人首先是一种精神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展现自我。对于学生来说,最好的实践应该是在校的日常学习生活与家庭生活相结合。教师应将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动态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令其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例如:在一堂关于价格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进入角色,找几个擅长表演的同学,让他们模仿集市上小贩的叫卖,顾客与小贩的讨价还价。把生活中的情景移植到课堂中来,从而把抽象的概念生活化,既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生活,开阔视野,吸纳、消化各种信息,又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在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动态教育中,学生还受到健康的人格熏陶。

对于教学模式的学习,我们要有针对性地、有目的地、批判性地去学习。倡导借鉴而不盲目照搬,潜心探究而不只学表面。在教学中,我们应依据教材特点,采取适宜的教学模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尽快地进入角色,产生情感的共鸣,认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在学习中,我们应该结合学校实际,分析学情,精心培训,做到有的放矢;否则,将会如邯郸学步,令人贻笑大方,即:看似先学后教,而后又是满堂灌输,介于新模式与旧模式之间,学生很难参与其中,更不能说完成教与学的任务了。

其实,我们都明白:课堂教学是一种交往活动,它也是教育活动的一种主要方式。绝大部分知识的传递都要在课堂中完成,教师是这一活动的主导者,学生是这一活动的主体。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摒弃以往因循守旧的教学风格,积极开发多元化的教学途径,实现教学目标;作为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之前,在准备教案之前,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设计,课堂教学是一种复杂的活动,我们并不能按照自己预先设置的教案进行,我们要具备一定的临场应变能力,课堂管理能力。如果没有自主性的发挥,教师就不能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经验,学生只能在迷茫中摸索,学习任务是不可能顺利完成的。

同样的教材,在不同的教师眼里是不一样的。经过老师的加工能把枯燥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这证明这位教师在备课时融入了了生活场景,因而,在课堂上就能发挥自己的积极主动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认真观察各层次学生的特点,认真把脉,针对性的设计好教学方案,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这样才能完成既定的课堂教学任务。也就是说,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模式,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否有针对性的教学。再好的教学法如果不适用本班实际,必须进行细细斟酌,然后实施。

要想让课堂教学活起来,我们还要有两只善于倾听的耳朵,还要有一双具有洞察力的眼睛,还要有对生活的敏感,还要有对心灵的关注。师生对话,不在只以教师为主,可以用开放式的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热爱课堂。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其稳定的学习动机。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用善意的微笑缓和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融入到学习氛围中去。教师若是在课堂上不苟言笑或者过于拘束,可想而知,课堂的气氛多趋于紧张、严肃,学生会产生一种压抑感,只好听任摆布,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甚至不敢在课堂上举手发言。因此,课堂中的教师首先应有和蔼可亲的态度,时常以笑脸相迎,说话具有幽默感。

古人有言: “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按部就班地教学,对于教师来说,已远远达不到教学要求。进行人性化的、情境化的教学,并在教学中融入爱的理念,让师生共同体验教与学的快乐,这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会让学生紧随我们的引导思路大胆地“动”起来!

二零一六年四月五日

如何让乡土地理教学活起来论文 篇6

摘要:乡土地理的重要教学功能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激发其地理求知欲和热爱地理科学的兴趣,因此,乡土地理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内容。然而在现实中,由于缺乏相应的教材、课时不够、学业水平考试较少涉及乡土地理的内容,乡土地理教学不被广大教师和学生重视,甚至成为教学的空白地带。梳理“昆明地理”的教学内容梳理,能为乡土地理教学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即在充分利用地理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找准开展乡土地理教学的切入口,使乡土地理成为教师乐教、学生爱学的内容,切实体现乡土地理教学的功能。

关键词: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地名;昆明地理

“乡土”一词从表面词义看指家乡,先秦文献《列子天瑞》中有“有人去乡土,离六亲”的句子,这是对乡土最早的文献记录。但是,文中所指乡土的空间范围比较模糊,其范围可以是村镇、县、市甚至省和国家,故对“乡土”有着狭义和广义的理解。“乡土地理”是“乡土”的延伸,在《辞海》中是这样定义的:“乡土研究的一部分,包括乡土自然地理和乡土经济地理,主要分析省区以下较小地区的自然、人口、生产和环境保护。”《地理学辞典》对“乡土地理”的解释,“指一种小范围的综合地理。其研究的是本乡地理环境及居民经济和文化活动的地理分布,意在阐明它们相互间的联系。包括本乡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改造自然的成就以及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名胜古迹和人民生活情况等。乡土地理研究的空间范围既可以以省、市或地区为单位,也可以以县或乡为单位”。乡土地理是区域地理学的一部分,它以小区域“人地关系”的结构、演变及其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内容,研究血缘和地缘关系为一体的地理历史综合体。在课程功能上,其定位有两个方面:一是集理论、实践、技能于一体,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力;二是在对地理综合问题的实证中,培养学生原创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版)》中规定,“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因此,对乡土地理的教学有如下要求,即运用地图,描述家乡的地理位置,分析其特点;利用图文材料说明家乡主要地理事物的变迁及其原因;举例分析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对家乡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运用家乡的人口资料与全国人口情况进行比较,说出家乡人口数量和人口变化的特点;了解家乡的对外联系现状,认识家乡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性;了解家乡的发展规划,关注家乡的未来发展,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这六个方面的宗旨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家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地理科学的角度解读家乡的环境特点和人地关系特点,从而促使学生“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然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乡土地理教学不被重视,乡土地理教学处于极为尴尬的境地,同时也造成学生观察了宇宙、认识了世界、了解了中国,却不知道自己脚下这片热土,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如何找到开展乡土地理教学的切入口?如何组织课程资源开展乡土地理教学?如何设计乡土地理的教学过程?

一、灵活利用媒体资源,找寻乡土地理

教学的切入口在开展乡土地理时,先要找到恰当的切入口,这个切入口的内容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相关,同时介于学生知与不知之间,是学生知之不多或知之不确切的,这样能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从哪里寻找这样的内容呢?曾经的一则新闻值得揣摩:“昆明城市形象广告语征集活动启动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经过为期30天的时间,在13000多条的征集稿中,‘古城花城春城,山明水明昆明’最终以评委全票通过的结果,推举为采用奖。”仔细分析这两句话后发现,这句城市形象广告语不仅反映了昆明特质,也表达出这座城市的诉求,而且广告语简洁明了,容易理解记忆,更为重要的是这两句话是昆明本土的历史与现实,地理与文化的真实写照,同时还表达了人们对昆明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版)》“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提出,期望学生能够“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善于发现地理问题,收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要求学生具备这样的意识和能力,地理教师就要有这样的意识和能力,只有教师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勤于收集身边的课程资源,才能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使其独具慧眼,从地理科学的视角解读身边的事实和现象。因此,“昆明地理”的教学可以围绕着这两句话展开,让学生通过学习昆明的自然环境及历史变迁,关注昆明的现在和未来,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思考家乡未来的发展。

二、盘活开发社区资源,确定乡土地理教学的内容

确定了进行“昆明地理”教学切入口后,那么选择哪些内容进行教学,这又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乡土地理的教学应该摆脱地理八股的模式,让学生接触既熟悉又陌生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学会从地理的角度解读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向社区拓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学生的生活离不开社区环境,周围环境对他们有重要的影响,社区资源在乡土地理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作用,既为学生的校外实践探究提供基础条件,又是提高乡土地理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能不能从学生生活的社区中寻找到进行教学的资源呢?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天天都要接触地名,而昆明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其地名中蕴含有丰富的信息,能给学生切身的感受,通过对地名内涵的解读,能真正去体验城市的魅力。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也是人们工作生活和交往不可缺少的工具,地名还为语言学、地理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学科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地名中的音(语音)、形(字形)、字(字面意义)、位(地理实体所在位置)、类(地理实体的类型)构成了地名的五个基本要素,对地名的描述和研究都离不开这些要素。地名的命名,有的描述自然景观、表示地理方位、地理形态特征,有的反映社会历史背景、记述人文风情,因此地名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是一种文化遗产,研究和应用地名,能唤起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并成为进行乡土教育的重要素材。对居住或穿行在城市里的学生而言,地名是用来认清方位、辨别位置的工具,也可以成为城市的特色之一,同时还反映着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发展轨迹以及城市管理水平。因此,可以从“地名”打开突破口,引导学生去认识“古城花城春城”的内涵,感受“山明水明昆明”的魅力,从中学习“昆明地理”的相关知识。

三、激活现有人力资源,创建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库

地理教师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要素,其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水平。他们不仅能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也能决定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利用程度及发挥效益的水平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在开发利用乡土资源时,也离不开学生这个重要的人力资源。学生应该成为地理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地理学习的主人,学会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自身的学习与探索性活动服务。例如,可以动员学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留意昆明街头,通过路牌认识昆明地名。这个活动要求学生很容易完成,他们上学放学,无论等公交车、走路还是乘私家车,地名都会被听到、被看到。于是,学生有了很多新的发现,如昆明地名中很多带有“江”“河”“湖”“湾”“山”“坡”“春”“花”。当这些平时没太留意的地名经过归类整理后,学生们就产生疑问了:为什么昆明的地名是这样的?这些地名与昆明的环境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问题的产生自然而然,兴趣的激发水到渠成。同时,学生们还会发现一些较有趣味的地名,“巡津街”“鱼课司街”等,从字面意思上看不出这些地名的含义。于是,有的学生走访老一代的昆明人,进行了实地探访,有的问了自己的父母长辈,发现这些地名的形成与昆明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样的活动能使学生认识到,地名是一座城市名副其实的“活化石”,也是了解这座城市的一把钥匙,是城市的一张文化名片。如果从学生天天都在打交道的地名入手,把地名作为学习乡土地理的一个载体,其本身就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热爱家乡,首先要了解家乡,而地名可以说是学生认识了解家乡最直观的载体,认识地名的过程,学生们也经历了一次文化历史的洗礼:原来一个地方的地名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深刻地反映着一个地方历史的发展和环境的变迁。地名是认识家乡的.最好素材。

四、搞活教学方法,设计乡土地理教学方案

传统的区域地理教学通常采用地理要素的组合方法或二元结构方法。地理要素的组合方法把特定区域范围内的自然(地质、地貌、水文、气象气候、土壤、植被等)、人文经济(工农业生产、水陆交通网络、邮电信息、商业贸易、人口民族、宗教习俗、聚落等),乃至社会文化等组构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小区域地理体系,但这种方法的教学多以“地理八股”的形式展示乡土地理知识,不利于形成对乡土的整体认识。二元结构方法是以地理学的二元论为基础,将自然地理综合体和人文地理综合体以同等重要地位出现在教学当中,这样能使学生比较深入系统地学习本土的自然、人文地理知识,但二元并列式只能分别揭示自然规律和人文规律,无法进行要素综合分析及反映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昆明地理教学中,可以将“地名”定为学习“昆明地理”的主题,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根据地名探究昆明的历史、昆明的地貌、地形、气候及植被等知识,并在教学中突出这些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引导学生形成对昆明环境的整体性特点。这种讲授乡土地理的方法可定义为专题系统组合法,即不局限于一般区域地理的知识框架,而是从实际出发,突出乡土特色,选择相对重要的地理要素,以专题形式进行系统教学。采用专题系统的方法开展乡土地理教学,使教学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针对性和目的性,能促使地理教师注意收集整理乡土课程资源,也能使乡土地理的教学过程有新意、有活力,让学生的学习充满亲切之感。现代地理教学不提倡过度关注地理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强调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专题系组合的方法正是契合这样的教学理念。使用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进行教学,扩展了学生参与的范围。因为地名都是他们接触得到的事物和现象,所以他们有话要说;因为他们在收集地名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地名的来源,所以他们有话能说。这时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师生共同探究的舞台。每个地方都有进行乡土地理教学独特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资源。要改变乡土地理教学的“鸡肋”地位,要求地理教师熟悉家乡的地理,尽可能收集有关家乡各方面的信息,找准切入口,并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资源。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地理课程资源意识,明确地理课程资源的范围和种类,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地理课程资源,搭建起使学生从乡土认识到乡土地理知识转化的桥梁,从而提高乡土地理教学的有序性和有效性。另外,教师也应该具备地理实践能力,进行各种信息的收集、野外考察、绘制统计图表、开展社会调查。教师具备实践能力,才能指导学生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充分体现乡土地理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学习综合性特点。

参考文献:

[1]王静爱,等.乡土地理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武磊,史玲玲,张明礼.“生活化”乡土地理教学浅议[J].地理教育,(7-8).

[4]苏筠,王静爱.高师“乡土地理”范式化教学的改革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3).

[5]吴光范.昆明地名博览辞典[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6]牛汝辰.名实新学:地名学理论思辨[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如何使小学数学课堂“活”起来 篇7

一、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 数学与生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把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探索构建数学生活化的教学体系, 积极鼓励学生将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带到课堂中来, 师生一起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 在解决生活问题中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这既体现了数学的价值,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例如, 在学习“圆、角、分”的内容时, 我和同学们在课堂上开展了“文教用品小超市”活动, 把同学们的文教用品收集上来, 分别标注上价格, 都放在货架上。每5人一组, 一人担任收银员, 其他4人扮作顾客, 进行买卖的模拟活动。在活动中, 无论是顾客还是收银员一旦在价格的计算上出现错误, 就被淘汰, 换做其他同学上场。对于这样学习圆角分知识的方法, 同学们乐于接受, 情绪饱满, 课堂气氛活跃, 也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让学生在自由开放的空间学习

1. 教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 学生才能大胆交流, 创新思维。在课堂上, 只有愉悦、民主的氛围, 学生才会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 学习热情才会空前高涨。学生主动创新学习的前提是自主参与的情境和和谐、民主的环境。在教学中, 要实施活动、实验、观察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例如, 在学习“6加几”的内容时, 师生先明确本节的学习目标, 然后引导学生用学习“5加几”的方法来学习“6加几”, 让学生通过摆木棍、讨论, 以及观察课件的演示几种方法, 总结和归纳出6加几的计算方法, 最后通过游戏、联系等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

2. 进行趣味性操作, 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中, 要让学生思维与操作紧密联系起来, 在操作中产生新知识, 在操作中萌发创新意识。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 体会自己是创造者的成功收获。所以, 我在教学实践中, 经常会借用操作、讲故事、组织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导入新课, 尽量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 为学生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

例如, 在学习“6加几”的内容时, 在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时, 采取了教师的范读、学生的齐读、互读、抽读等形式, 然后让学生之间相互摆弄学具, 小组内讨论总结出运算的方法。还采用了填空的形式, 让学生巩固完成运算方法的表述, 做到语言条理, 清晰。这些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更好地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

3. 多种评价方式并存, 使学生能够体会到成功的收获。实施开放式的课堂教学, 打破了教师的唯一评价形式, 学生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之一。他们在评价别人和被别人评价的过程中, 得到了探求的乐趣和好奇心的满足。教师应在课堂上多采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去表扬鼓励学生, 促使学生乐于创新。例如, 在一些习题课上, 我会用彩色的纸剪成各种水果的形状, 把试题写在上边贴在黑板上, 然后鼓励学生们来摘“水果”, 如果那个学生答对了问题, 这个水果就属于他, 如果答错了, 就鼓励他继续努力, 一会还来摘水果。最终看哪个学生“篮子”里的水果多。这种激励性的体验活动, 充分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师充分利用开放题来教学

相对于传统的封闭式数学试题, 解题方法多样性或者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试题, 更收到广大师生的青睐。因为开放性试题的教学可以作为开放式教学的切入点, 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切入点来实施开放式教学。开放性的试题所具有的发散性和多向性的特点可以满足同学们的好奇心, 彰显学生的个性,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使用教材中的开放性试题, 也可以自己根据教材中的知识点创建开放题, 来进行开放式教学, 这种做法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区探究问题, 掌握知识点, 扩大学生们的知识层面。

新课程理念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所以教师在设计开放性试题时, 要尊重、关心每一个学生, 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健康、快乐活泼的发展。改变以往的“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的思维模式, 学生在开放、民主、愉悦的课堂空间, 乐于去发现问题, 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 现代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 不仅仅是把学生渴求知识的口袋塞满, 负重前行, 更主要的是怎样丢掉口袋轻装上阵。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多角度、全方位、全面的发展,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活”起来, 需要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 认真钻研教材, 充分挖掘教材, 恰到适宜地实施开放式教学, 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发展的培养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 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摘要:就如何发挥课外资源的作用, 实施开放式小学数学课堂, 使课堂教学变得“活”起来,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开放宽松,探索精神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屠燕.游戏教学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数学学习与研究.

[3]应文祥.数学课堂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如何使高中政治课堂活起来 篇8

一、处理好教和学的关系

作为老师都知道,构成教育活动有四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了教育活动的内部矛盾。主要矛盾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即教与学的关系。所谓教是指老师给学生教知识、教文化、教本领、教做事、教为人处世;学就是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知识、学文化、学本领、学做事、学为人处世。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1.转变教育观念,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传统的教育制度下,学生仅仅是认知体,而不是可以与老师平等对话和交往的生命体。这就要求教师的主导要以学生的主体发展为前提,广泛地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使学生真正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倘若真能按上述那样去做,课堂气氛将不再沉闷。

2.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民主的教学氛围对于中学政治课教学尤为重要。政治本身就要求追求民主和自由。这样的教学氛围,改变了过去那种由老师一人“说了算”的课堂局面,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一种愉快的心境,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是因为参与是主体的生成要素,不参与或部分参与都会造成学生主体性的失落或残缺,要想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就必须鼓励学生参与。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1.抛弃传统满堂灌模式,变教师一言堂为师生群言堂,把最新的时代内容引入课堂,使教学常讲时新

政治课若脱离时代内容,一味说教就会缺乏生气,学生学习起来必然无味。及时收集重大时事、社会热点等新的时代信息,把教材的基本原理与社会实际结合,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学生学习的热情会高涨,教学理论也更有说服力。

2.采用新颖、灵活和多样的教学法

中学生的有意注意相对于小学来说已经有很大的改进,能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但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还是容易分散的,这一规律要求老师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法,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用形象教学打开学生的思维大门

中学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大多还是停留在形象思维的阶段。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如运用直观教具、图表图片、幻灯录像、多媒体等。

4.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师的语言是作用于学生精神世界的重要工具。生动、形象的语言给人一种直观感和动感,使人兴趣盎然,并能在记忆的荧光屏上留下深刻的印象。怎样才能使语言生动形象呢?第一,善于运用例证,把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案例联系起来,可使语言生动、具体化;第二,运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引起学生联想;第三,适当运用一些格言、名句、成语、谚语、顺口溜等,也可使讲授生动有趣。

5.要走向社会,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政治课教学并不是纯理论的东西,它与现实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传统的政治教学对实践活动是置若罔闻的,这使学生获得的理论不能及时得到实践的验证,从而对政治课失去兴趣。因此,要组织学生走出去,在实践中检查政治教材内容的正确性,这比教师天天讲、日日讲的效果要好得多。

6.讲究处理教师被学生问住的方法性,使教学机智艺术化

信息时代下,学生接触的东西多,知识面比较宽,也许当课讲到精彩处,突然有学生提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或一时难解决的问题,即教师被学生问住了。采用以下教学技巧和策略来处理有助于课堂活力的继续:1.“巧妙转移法”2.“布置作业法”3.“实话实说法”。

三、改进教材的编写

在我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发现高中的教材当中举的一些事例比较陈旧,而且教材的编写没有什么特色,从封面设计、文字的编排,还是包装方面都给人一种千篇一律的感觉,这使本来就已抽象难懂的内容更加枯燥、乏味了。因此,我想提以下一些建议:

1.教材中所运用的事例应该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紧密联系

教材中的事例最好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或者与学生情况相类似的。这样才能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但在现行的教材中,很多事例都是离学生比较远的,不能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引起共鸣。虽然说政治课中不能放弃对学生道德品德、爱国主义的教育,但过分渲染这种气氛对于提高课堂的吸引力是没有帮助的。

2.教材中的一些漫画是否可以用彩色

现行政治教材中的漫画不少,但都是黑白的,这也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特别是高一的学生。而采用彩色图片,首先给学生在视觉上一种美的享受,学生的兴趣上来了,气氛就自然会活跃起来。

上述对解决中学政治课教学中“闷”的问题的三方面论述,是笔者的一些思考及参考一些资料后写成的,由于水平有限,难免有误,希望各位同行能提出宝贵意见。

如何让课堂活起来 篇9

作为一名教师,课堂就是我们的舞台,如何让我们的舞台精彩起来也就成为了每一位老师追求的一大目标。现在,尽管我们的老师都知道 “以学为主体”,但真正到了课堂上,不少教师还是“以教为本位,以讲为主体。”老师滔滔不绝,学生恹恹欲睡。这样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利,对学生的发展不利,那么如何突破传统,让课堂生动起来呢?

要让课堂生动起来,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在优化教学方法,讲究教学艺术上大做文章,只有“匠心”少运,课堂才能兴味盎然。在教学中经常有同一类型的题目,学生一而再、再而三地产生错误的情况出现,这很大原因就出现在我们的老师身上,症结就在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没有充分让学生参与教学,使他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没有亲历亲为,能力没有得到锤炼和提高,因此教学中老师不能简单的包办代替,要尽量的给学生以思考和活动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多思多问,使学生在循循善诱下主动、愉快的学习;要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他们方法,授之以“渔”,而不是“鱼”,交给学生参与学习的钥匙。

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要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统一,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注重师生的双边活动,克服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改变压传统教学方法的呆板、僵滞局面,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实现愉快教学,使一堂课上得高潮迭起,淋漓尽致,使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牵引下,像风筝一样,能自由自在的飞翔。因此应做到:

第一,尽量提供机会。课堂上应多设计学生动口、动手的环节。特别注意的是,能让学生说的内容,教师决不能代劳。一般课堂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是应该让学生说的: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对本节将要学习的内容已经知道了多少,想要知道什么;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什么疑问、不同见解或联想、感想等。

第二,提出明确要求。说什么、做什么,怎么说、怎么做,应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有的说、有的做,会说、能做。

第三,采取激励措施。除了学生回答的问题或动手做的内容要让学生感兴趣以外,教师还应采取必要的“外部”激励措施。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有成就感,使课堂“活”起来。如何让课堂活起来

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且要侧重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达成课堂教学的这些目标,必须让课堂真正活起来。那么,怎样让课堂活起来、充满活力呢?

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变“讲”为“导”,因为任何一个理论高深和技能高超的教师,对学生来说都是外因,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也就是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主观努力去理解、掌握、运用,所以要变讲为导,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把其内在活力激发出来。教师要走出“多讲多得,不讲不得”的误区,真心诚意负起导的责任,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通过自学、小组讨论、师生互动,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主动回答问题,由不会到会的去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达到全面发展。变讲为导,教师要认真探究导的内容和方法,讲究导的技巧,导的艺术,把功夫下在导趣、导思、导法、导行、导创上。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何时介入引导、导到何种程度?我们认为有一点是肯定的:学生能探究、发现、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要介入引导,要放心、放手让学生去学习,教师只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并发挥主导作用,把握导的分寸。例如:学生一次考试的进步、一个想象、一次回答、一次板演等,教师均应给予肯定的评价与鼓励,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勇气,这样导出学生的“成功信念”,而信念是搞好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一个想成功的人必须有先有成功的信念,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在这种快乐驱使下追求更大的成功。再如:用生动、具体的事例导出学生明白学习的社会意义,即理解所从事学习的作用和价值,就物理教学而言,多提供学生实践探索的机会,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做实验或引导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从中体味学习的乐趣,激发和维持学习兴趣,而“兴趣又是最好的老师”。当然还可以合理组织学习活动,创设教学情景,呈现直观、新异的教材场景,例如:尽量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精心设计一些动画,把教学内容直观化,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求知、探究、操作的意愿,并让学生不断感受教学中的艺术与美。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

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学生茁壮成长的必要条件。它可以让每个学生拥有一份自信心,一种自主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微笑与鼓励带进课堂,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的欢乐。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每一个思维信息,特别是与众不同的信息,并主动了解他们,帮助他们,鼓励他们“刨根问底”,使学生学而不厌,乐而不倦,专心致志勤奋钻研;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仔细小心、有分寸地对待每个学生,不轻易让任何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其次,要改变课堂组织形式,采取“讨论式”、“合作教学”等方式教学,在课堂中,允许学生突破常规,鼓励自由奔放和有新颖的想象,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说“不”,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合理的“冒险”———只有在这种和谐民主生动自然的教学氛围中,“完整的人”的教育才有可能实现,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课堂才真正充满活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品质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这里的问,不是教师的提问,而是发自学生内心的问。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问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和方向,有了学生的问,课堂教学就有了速度表和检测器,教师可以动态调控教学的速度与深度;有了学生的问,课堂教学才真正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实现教为学服务。可见,让学生提出问题来,既是优化教学过程的方法,更是实现学生个体创新发展的前提,那么,如何让学生提出问题呢?

上一篇:关于贵德县第二人民医院建设项目合并至医院整体搬迁建设项目的情况说明下一篇:大学元旦晚会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