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2024-10-08

课堂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共12篇)

课堂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篇1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 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生动活泼地去探索, 是初中生物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我认为, 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关键是: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一定要抓住活动中的“动点”, 设计好“动法”, “激活”学生。

一、寻找“动点”

1、创建轻松的氛围。

“科学、人文”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点”, 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 让学生享受到学习快乐, 如在探“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实验中, 我让学生自己决定在哪儿接种。有点同学缩手缩脚不敢动, 也不知道怎样接种。我走过去, 拿着他的手, 把指尖往培养皿里一按, 说:看, 他手上的细菌已经接种到目的地了。同学们哈哈大笑, 气氛一下子轻松了。

2. 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动点”。

学生的生活与经验是接受教育、学习理解的基础, 所以在教学中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 学会生活。如在讲《鸟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特点》时, 我把学生分成7个小组, 每个小组一个课题, 充分利用他们家中养的鸽子、鹦鹉等实物, 让他们仔细观察, 或者分析资料。此外, 利用学生关注和社会正发生的热点问题, 学习相关的知识, 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兴奋性、激发“动点”的有效方法

3、创设生动的教学活动情景, 激发“动点”。

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使创设的教学活动情景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 活动中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每节课, 我会设计不同的开场白。或故事引入, 或谜语引入, 或时事引入, 或演示实验引入, 或观察图片引入, 或动画引入。刚开始就引起学生兴趣,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引发很多疑问,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课堂也真正活起来。

二、设计“动点”

初中生物课堂活动教学旨在让学生生动活泼、愉快学习, 德、智、体协调发展。根据初中生物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我们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主要设计以下几类活动:

1、观察类

初中阶段的生物教材上有很多是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形来得出结论的。这类活动的要求并不难, 但是在观察前一定要注意一个问题:在观察前提出明确的观察要求。否则学生无从下手。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章第三节《空中飞行的动物》中就有一个观察鸟类的外形、羽毛、骨骼。在学生观察前, 教师应该把观察要求设计为一个个的小问题:鸟的体形有何特点?这对于它们的飞行有何意义?鸟类有几种羽毛?想想分别有什么作用?想办法去查资料, 它们的名称各是什么?适于飞行的羽毛有何特点?你能在我们生活中举出几例吗?等等。

2、探究实验类

如种子结构和成分的探究, 种子萌发的条件探究、探测脉搏与运动关系, ……。如在探究蚂蚁的通讯时, 很多同学不满足于书上提供的圆圈。有的把它围成半圆, 有的则把纸片的排列顺序打乱, 还有的甚至捉了几窝蚂蚁, 把蚂蚁混淆后再来观察他们之间的反应。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力培养提供自由空间。

3、制作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意思是说, 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在课堂上, 我设计许多制作活动, 如:细胞模型、昆虫的标本、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调作用的模型制作, 环境污染课件、手抄报等等,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 同时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如何制作孢子印。课后布置学生去找新鲜的蘑菇, 让学生按书上的步骤制作。这看起来不难, 所以学生兴趣很大。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直接体验与感悟, 是难以充分发挥活动教学的特殊功能与价值的。

4、调查类

新教材的一大特点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书上有许多是要求学生走出校园实际去调查的。此类调查活动难度不大, 一般学生都可以完成。但要注意的是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制定调查计划:确定调查内容、调查方式、调查场所, 写好调查步骤。最后还要写调查报告, 提出建议。例如在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的活动里, 我就让学生自已分组, 按要求先写好计划。学生以为很容易做到, 但在调查的过程中, 有很多同学却碰壁了。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

5、设计与创作类

我们开展了生物园设计、宠物条件反射建立设计, 、营养食谱设计……。比如在设计营养食谱时, 我根据班上的学生的实际体形把学生分成分成几类。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食谱。对那些太胖的同学予以辅导, 共同设计既能减肥, 又不影响健康, 还不影响口福的食谱。这使得学生普遍感觉到了学习生物知识的实用性, 一时间, 学生物的兴趣大为高涨。

以上的各种活动过程需经历亲身实践, 记录数据, 分析归纳, 得出结论等综合过程, 眼、脑、手、全身并用才能完成。其中动手实践是个核心环节, 体现了活动的本质特点, 离开这一环节即失去了活动的特点。

总之, 课程中生物学科的价值不只体现在它的结论中, 更在于它的发现和发展过程之中。而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验学习的过程、学习的价值, 才能养成探索, 追求真理的顽强精神, 教学中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 引导学生积极用眼、用口、用脑, 在活动中启动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 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独立思考,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篇2

进入高三,开始一轮复习。前三个单元,全高中阶段的最难,学生学的最差的部分。每一节课像上新课一样重新给他们讲解基础知识?每一道习题都唾沫横飞的给他们仔细的分析?精力不允许,时间也不允许,况且学生只听不练,只听不说,恐怕思路难以清晰,思路不清楚表诉问题的时候就很难表诉清楚。所以准备让学生自己讨论自己讲评,以锻炼他们。尤其是地球运动和大气运动两章内容。再者他们毕竟已经高三,原来基础再差,毕竟还有一定基础,应该不会象高一学生一样,没有任何思路的。经过几次试验,边上课边观察边改正,总结。让学生自己讨论讲评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上课之前,做到目的明确要求具体

讨论讲评本来针对性就很强了,要么习题,要么考题,弄清楚每一道习题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当然是主要目的。但此处的目的还不仅仅如此。平时老师讲解学生听课为主的模式,学生太习惯了,什么事情一旦习惯,真的很难改,行动上难改,观念上更难改。记得第一次让学生讨论,多数学生学生们嘻嘻哈哈,坐的东倒西歪;第一次让学生上台讲解习题,台上的学生紧张,讲不明白,台下的学生不耐烦,甚至个别学生吆喝,老师讲吧,让老师讲,老师责任不就是讲课么!看到那样的情景,分析思考原因以后我第二次上课,提了以下三点建议:

1.讨论之前,我们得加个仪式,同一个小组的,彼此要互相握握手,表明彼此愿意和对方协作并且乐意接受对方的帮助和帮助对方。

2.坐姿要端正,彼此都要正对坐好,不能侧着身子,更不能扭着身子,让别人看自己的后背。姿势很多时候代表着你的态度,表明你对对方的尊重程度。

3.讨论时要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要害怕浪费自己的时间而单打独斗,等到自己不会时才去找别人帮忙。别人不会时,你说出自己的意见,对自己来说,表达上肯定要进步,思路会由于表达而更清楚;多人都会,个别不懂的,互相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许思路不同,可以使自己的思路更开阔;自己不会时,由于你帮助别人在前,你也可以坦然接受别人的帮助啊!

记得我刚说完,学生们都嘻嘻哈哈的笑,但是从他们的表情上看,我感觉他们是听进去了。从后来他们越来越入路的讨论来看,他们还真正的懂得了我的意思,越来越懂事懂礼貌知道尊重别人,知道相互协作了。这个其实应该是每个学科每门功课需要传达给孩子们的最重要的常识。

二、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长期以来,我们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基本上是以分数为标准。评价时只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不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这种评价方式使很多同学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致使越来越多的学生产生厌学生情绪。而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要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那么怎么进行过程评价?这是许多老师的困惑。而我在让学生讨论、讲评的过程之中,逐渐揣摩这个问题,发现所谓的过程评价,其实很简单。而且在让学生动起来的课堂上更容易实现!所谓的过程评价,无非就是在学生讨论或者上台讲评时,老师要做个有心人。他们在讨论时,老师要不停的在他们身边,问问进度,问问他们的收获,和他们交流交流,他们讨论不下去了,及时的点拨一下,他们提出新的思路方法了,及时的表扬一下,学生做的好了,给予表扬,做的欠缺,及时鼓励,当着那么多的同学,给他们恰如其分的评价,给学生心灵的`震动作用确实很大,感觉比给他们划一个不会说话的分数更能激励他们。 自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后来安排讲评习题的人选时,我有意让课代表安排了几个脑子管用平时却不拘小节,不太按常规出牌,不太遵守纪律的同学来讲。

其中有一个叫李玉瑶,上地理课有几次都是旷课到快要下课才来,我和班主任交流,得知他一贯如此,而且因经常迟到旷课刚刚受到学校处分,班主任怎么教育,怎么批评都难以更改,而且不懂礼貌,总和班主任顶牛。我和他谈了谈,也是半途而废,谈不下去。问他已经高三了,自己给自己定什么目标,他倒回答说,班主任给他定的目标是二本。我追问他自己的目标,他倒反问我想怎么处分他。我很生气,却还是直接告诉他:我想让你考上北大!他愣了愣却又理直气壮的反问我:老不让我上课,怎么考?可是经常旷课,又自己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和危害!这怎么上课?谈到最后,我也没有办法让他理解我的真正意思。只好挥挥手让他走吧,狠狠的骂自己贱,发誓不在和这样不通情理的学生谈话。

可是回头我总有一种感觉挥之不去,总感觉他象一只刺猬,一只受到惊吓的刺猬,浑身是刺,逮什么刺什么……刚好周末测试,课代表在物色讲评人。我左思右想,还是准备让他来上。可和课代表一说,问题大了,课代表反映,有几次,课代表想让他和他的同桌上台讲题,课代表往他们跟前走还没有走到,他们两个就朝课代表摆手示意不要安排他们!还说很难听的怪话!呵呵,这两个家伙!

我把他的同桌牛坤叫了出来,问他不愿意上台的原因。他说自己会做,可是害怕讲不出,不知道该怎么讲,倒没有再说什么怪话。我就鼓励他,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讲,没有什么可讲,就把作题时的感觉说一下,说说你是怎么直觉的就行。他很爽快的答应了。而对于李玉瑶,我没有再正面和他“交锋”。我只是简单的给课代表交代了一下,让他安排牛坤讲。

很多的时候,人们说怪话,其实心里并非真的就象说出的怪话那样坏;很多的时候,人们说怪话,其实就是在某件事情上,自认为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或者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的一种发泄而已。我感觉,我的这两个孩子就是这样。

谁知今天一上课,就让我吃了一惊。李玉瑶却直接上台讲题了。前十道选择题讲的头头是道,非常有思路。尤其是一道等值线问题,在利用常用的“相临的等值线,要么相等,要么相差一个等值距”原则的基础上另辟捷径,用一个点,一个特例非常轻松的代替了理论分析。真让我刮目相看!我赶快抓住这个契机在班里大加表扬。真的不错哦!

后10道题,牛坤上台讲解。说老实话,后面有两道新题型,我清楚他们任何有一个人讲个七七八八就不错了,要想讲明白是不大可能的。可他课前没有找我商量,我就装做不知,看他到时怎么处理。

果然,他讲的分析的不多,多凭感觉作题,每一道题分析完了,下面的同学们都不停有人反问,甚至有人赌气拿出了资料自己做题研究,不听他讲了。他只好企求的看着我。我站在他边上,充做一名提问的同学,提问着他引导着他,把能讲的讲完了,才让满头大汗的他回到座位上。但愿他这次经历有所收获!我在心里默默祈祷!

三、要注意及时引导他们反思总结,不仅是学习上的收获,还有个人能力方面的,与人相处方面的等等

我这样安排,有的同志可能担心高三再安排这样的讨论课讲评课,只是锻炼了小部分人而牺牲了大部分学生的时间,太浪费时间了,其实不然。因为我认为每个学生心底里面其实都是希望能够在同龄人面前表现自己,希望老师和同学承认自己的。尤其是平时智力水平很高,非智力因素方面有问题的学生,这样反复的让他们表现,给他们以正面的引导,效果也最为鲜明,他们的进步同时又可以带动一大批人投入到积极主动的学习中去。

化学课堂教学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动起来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学生好奇心强,童心未泯,好动好问,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化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在教学中主要抓住他们好动好问、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通过教学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化学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简单地讲,就是让学生动起来,“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课型特征,选择动点,设计动法,把知识点合理地处理成通过主体活动能够解决的问题,同时,要做到课堂气氛活而不乱、统而不死、围绕重点、一气呵成。

如何是让课堂真正“动”起来?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其一,“生动”,课堂上有说、有议,有聚精会神听、有会心的微笑;有静、有动、有问、有答,有个体回答、小组代表回答以及全班共同回答等,化学新课程强调:要留给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质疑,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学会质疑呢?第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要注意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接近,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问题,比如,在讲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时,教师故意用一个普通漏斗代替长颈漏斗,学生发现后,立即指出,不可行,教师此时质疑:没有长颈漏斗用普通漏斗怎样完成实验呢?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都在积极想办法解决这一难题,这一问题对学生而言,有难度,但是,只要找好切入点,即不能让气体从漏斗逸出,想办法让漏斗下端管口位于液面下,这样一来,问题就不难解答了,第二,启发诱导学生质疑,如,将浓硫酸稀释时,教师质疑:浓硫酸怎样才能转化成稀硫酸呢?学生的思维是酸与水混合,而教师演示酸入水的稀释过程,并且强调这样做才是正确的,一名男生立刻站起来问:“为什么不可将水倒入酸中呢?”教师给出浓硫酸的密度,于是学生互相讨论,明白了道理,又比如,学完盐酸的化学性质,准备学习硫酸的化学性质时,教师请同学们猜想硫酸的化学性质,一名女生站起来问:“它的化学性质应该与盐酸有相似的地方,因为他们都是酸,但他们也应该有不同的性质,因为他们是不同的酸,这只是我的初步猜想,不敢肯定,”听后教师肯定地说,该生爱动脑筋,想法很好,她的想法对不对呢?学生非常想知道结果,于是教师就指导学生用实验探讨研究,实验过后,结论与她的想法一致,这时有的同学进一步提出,都是酸,性质怎么会不相同呢?学生的这些疑问都是在教师的诱导启发下发现的,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诱思探究韵方法,第三,要使学生敢于质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让每个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给学生提供质疑的土壤,总之,以上的做法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自己会质疑、会学习、会创造,教学的真正目的是留给学生一个问号,而不是一个句号,让课堂上学生的质疑真正“响”起来!

其二,“师生互动”,课上教师与学生应有多次的角色转换。如教师充当主持人时,学生是嘉宾;学生讲故事时,教师是听众与记录员;学生讨论时,教师是协调者;学生表演时,其他学生和教师是被陶醉的听众,经历了一连串的角色转换,师生间合作默契,学生参与热情高,课堂气氛更加融洽。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注重教师的知识霸权,教师的观点是不容置疑的“绝对真理”,课堂上往往只有一个声音——教师在唱“独角戏”,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将使教学活动的框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伴随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间的交往也将发生变化,课堂教学已不再是一味要求学生适应单一的教师,而是让教师适应风格迥异的学生,课堂上表演的是“群口相声”,学生大胆质疑,挑战权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方式很多,下面举几个例子:

讲石油的重要性时,如果按教材中平铺直叙的内容进行讲解,学生既提不起学习的热情,也达不到学习的效果,如果设计成师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有的扮演汽车商或司机;有的扮演轮船工程师或船员;有的扮演飞机驾驶员或拖拉机手;有的扮演石油经销商或加油站工人;有的扮演小商品的制造商或经销商等等,通过介绍机器的性能、状态、原材料等等的表演来探讨“为什么石油称为工业的血液、动力的源泉?”这一问题,学生可从自己已知的信息图示中搜集与石油有关的信息与大家分享,这样,学生都能放飞自己的思维,由被动学习变为轻松、愉快、主动积极地合作交流,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再如:在学习《饱和溶液》这一节课时,笔者开始是这样引入的:首先播放青海湖的录像,然后问:“青海湖那诱人的景观与盛产食盐有什么联系?湖水里的盐又是怎样提取出来的?”为学生学习饱和溶液这一节内容构建了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情境,从资料的介绍、神话故事的讲解、提出的讨论的问题吸引学生,学生顿时来了兴趣,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主动参与的欲望变得十分强烈,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实验并做好记录,然后将实验结果与大家交流分享,使他们体验到参与探究的乐趣和取得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乐于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间相互交流与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一种互动的气氛中学习,让他们敢于表现,敢于质疑,敢于争论,学生的思维、情趣、个性特点有了张扬的空间,并得以实现,这种课堂作风民主,师生以平等的地位讨论、分析和解答问题,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激活学生发散思维,启发学生富于想象,这样课堂里才会爆发出灵活运用知识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其三,“生生互动”,你讲我听,你发言我补充,你表演我鼓掌,你指挥我合拍,小组合作学习中发言认真,分工明确,汇报有质量,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和谐统一,课堂上动静相宜,教学主题一目了然。

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要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要使学生相互交流合作,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其中,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交流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发现知识,掌握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作为每个学生个体来说,他们的知识、经验是有。限的,只有取各人所长,实现资源共享,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获取更多的知识,使每个学生受益,如在讲到“食品与健康”的课题时,笔者就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各抒己见,结果,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其中有许多问题是教师本人也没有想到、听到的,特别是这些问题的解答有相当多的是由学生自己回答的,而且,学生回答的视角是多方面的,甚至是独特的,大大出乎笔者的意料,因此,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学生,要知道学生的智慧和潜力是无穷的,我们作为教师,也应该不断学习,积极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去,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交流的组织者、学习成果的分享者,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和爱护学生大胆发言和交流合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放手吧!让学生动起来。

课堂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篇4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动

数学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是比较枯燥的, 数学课太沉闷, 不如语文课活跃, 但我们常常发现, 即使是再“闷”的学生, 只要教师能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结合起来,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教学,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 简单地讲, 就是让学生“动”起来, 同时, 又要做到课堂气氛活而不乱, 统而不死, 自然每位学生都有收获。那么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呢?以下是笔者多年从事数学教学的一些做法。

一、注重情感, 以情育情

俗话说:“亲其师, 信其道。”师生间融洽的情感是推动学生不断进步的精神动力。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 就能牢牢地握住学生的感情, 才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教师自身的激情, 亲切和蔼的面容, 期待鼓励的目光, 形象生动的手势, 真挚传神的表情, 可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深化, 产生肯定的心理倾向, 从而愉快地接受教师这种热情的感染并转化为对数学课的热爱和学好数学的激情, 这样师生间的协调默契, 教学中的知情统一, 既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也培养了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

二、创设情境, 激发求知欲

情境是一个人在进行某种活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从认知的角度看, 情境可被视为一种信息载体, 数学情境是含有相关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情境, 同时也是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我们在教学中, 应多增加一些以生活为背景的情境问题, 如在学习“不等式组及其解法”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平衡的天平, 把物体A放在天平的左盘中, 带几个质量都是1克的砝码, 在实验的过程中, 发现如果右盘放一个砝码, 则左低右高;如果右盘放两个砝码则左高右低, 这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你能猜测物体A的质量的取值范围吗?”这时再问:“你能用这种方法猜测一支粉笔的质量吗?”学生对这个情境熟悉而又易于理解, 并且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这样再去学习不等式组的解, 将会变得轻而易举, 教学实践表明, 只有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中, 学生才乐于自主学习, 才易于探究学习, 才有可能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才会自主发现知识, 归纳结论, 总结方法, 从而使学生在数学情境中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一种“数学化”的学习过程。

三、面向全体学生, 发展个性特长

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在于独特, 与众不同。任何创新活动的结果都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素质教育就是要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兴趣, 爱好和特长,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重视个性发展应该是“发展优等生, 提高中等生, 关注后进生。”教学中要采取分类要求, 分类指导的方法。一是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 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奔头;二是课堂提问要由浅入深, 富有层次, 尽可能地使不同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三是分层练习, 习题要有一定的梯度, 使后进生“吃得了”, 中等生“吃得饱”, 优等生“吃得好”。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 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各尽所能, 各有收获, 尽情发展。

四、强化小组合作学习, 共同提高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把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 我首先在班级中将水平相近的4至6个学生组成一组, 然后以“课题学习”栏目的内容为教学载体,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起来。以“课题学习”栏目教学为平台, 创新教学方法, 促进学生思维在“小组合作”中“活”起来, 以“课题学习”栏目学习评价为契机, 使评价人本化, 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促使小组内成员共同提高。

五、动手实验, 亲身体验数学的价值

美国伊克中学的校训是“要我听, 我记不住;要我看, 我会忘记;要我做, 我会理解”。这就说明, 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动手实验, 让学生通过操作具体的材料, 使学生身临其境,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实践的能力, 从而展现数学的价值。

如在《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一课中, 设计这样的问题:在晴朗的天气中, 给你一条2米高的木杆和一把用来测量的米尺, 你能测量出我们学校旗杆的高度吗?提出这一问题后,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 得出可以利用图1和图2的方法来解决, 在学生想到以上两种图形后, 可以再提出一个新问题。

如果今天是阴天, 只有一面镜子和米尺, 你又该如何呢?这样一问, 学生的兴趣更浓了, 最后在小组交流合作下得到了解决的方法, 构造图3得以解决。同学们身临其境, 发自内心的感叹“学数学真有用”。

体育课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篇5

新的体育课程规范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员要充沛发扬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自主协作,让学生参与学习进程,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但是,学生的主体位置并不是自然具有的,它需求体育教员经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努力发明各种有利条件,不时唤醒学生在教学进程中的主体看法,让学生动起来。那么, 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呢?在教学进程中,我主要经过以下几种方法,促使学生动起来。

一、激起兴味——让学生的“心”动起来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的实质不在于教授身手,而在于鼓舞、唤醒与鼓舞。”教员对学生的兴味不要等候,而要自动反击,擅长唤醒。一旦兴味被激起、被唤醒,学生的心就会动起来,就会自动参与教学进程,纵情运动,从而喜欢体育,爱上体育。

1.创设情境激趣。

体育教材有些内容单调有趣,这就要讨教员在教学设计中,充沛发扬发明性思想,对教学内容停止适当打破、创新,将教学内容融入到社会生活和实际活动中,创设适宜学生参与的运动情境,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活动角色中去。如在队列教学时,师生共同创设“开车自驾游”情境,选出一名学生当导游,其他学生当游客,导游针对旅游进程中出现的不同路况作及时解说,游客依据解说状况,变换不同的队列队行:路途坎坷——蛇行行进;路途平整——双车道行进;进隧道——单车道行进;出隧道——分队行进。这样结合生活实践,以情境贯彻教学进程,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味,学生很快进入活动角色,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把握 了教学内容。

2.设疑激趣。

巧妙的设疑既能将知识性、理想性、兴趣性的东西融为一体,又能启示学生思想,唤起学生的猎奇心,开启学生的探求欲,让学生凭已知探求未知。体育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提问重在引导,贵在善问会问,让学生带着效果学习,为把握 重点、打破难点埋下伏笔。如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我先要求学生回想:在电视上看到的背越式跳高姿态是怎样的?跳高进程需求怎样的体力分配?然后继续设疑:如何取得与提高这些力气?什么样的跳高角度比拟适宜?如何取得比拟理想的角度?最后我将跳高技术举措停止示范。学生的兴味立刻被激起出来,自动积极参与教学进程,轻松愉快地完成了教学义务。教员要留意设疑要把握 好“度”,契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疑如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就会让学生以为如空中楼阁,可望不可及;如低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就会让学生觉得太复杂,不能激起他们的兴味。理想的设疑如同 悬挂高度适宜的桃子,既不万无一失,但跳一跳又摘失掉。因此,巧妙地设疑不只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味,而且能诱导学生生疑,启示学生解疑,到达知疑的目的。

二、培育实际才干——让学生的“身”动起来

1.自编游戏。

单一的教学方法会影响到教学效果,适当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方法,既可以培育学生的实际才干,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运动技艺。如俯卧撑教学比拟单调,学生兴味不高,在教学进程中,我引导学生创编一个游戏,激起大家的参与热情。我过度放手,让同窗们自在发扬创想,最后分歧决议创编“太空车”游戏。全班同

窗自在结合,分红十组,每组四人,呈正方形图案俯卧,并依次将自己的双脚搭在下一人的后背上,组成一个四人双手撑地,不用脚着地,身体悬浮着的“太空车”,四人喊着口号共同做俯卧撑,同一时间里做得多者成功。全班同窗积极举动,共同参与,气氛异常热烈。同窗们做着自编的游戏,兴味十足,举措规范有力,充溢着动感,弥漫着青春的生机。学生身体动起来的同时,自主协作肉体、实际才干也失掉进一步提高。

2.自制器材。

我校是一所乡村中学,存在着运动器材缺乏的状况。在教学进程中,我指点学生运用理想生活中的废旧物品,经过改造或折叠,自制成复杂的体育器材,既处置了体育器材缺乏的效果,又提高了学生的入手才干。如把废旧的篮球、足球、排球中填上沙子、废布等东西,缝受骗前,变成了实心球;在废旧轮胎上涂上几种颜色,用铁链衔接,固定在支架上,变成了练习身体平衡的铁索桥;把旧报纸揉成小球状,用细线将几个小球成球形缠在一同,然后在外面套一个塑料袋,再用透明胶粘牢,一个平安、适用、多功用的纸球就制形成功了。此外,还可用纸制成双截棍、纸飞机、纸炸药包等。经过制造器材,学生培育了思考 才干、选择才干、入手协作才干,身体素质也失掉了进一步提高。

三、培育观察才干——让学生的“眼”动起来

1.注重教材插图。

教材上插图很多,具有直观、笼统、生动等特点,能突出举措技术要点。教员在教学进程中,应充沛应用这些插图,切不可让这些资源闲置、旷费。学生能看懂插图、运用插图,不但能加快知识技艺的把握 ,而且能培育观察、剖析、综合才干。因此,教员要指点并教会学生看懂插图内容、举措的先后顺序、举措的路途及要求,协助学生释疑解难,完成课堂教学义务。如教学单杠“跳上成支撑——前翻下”举措时,如能适时地出示插图,引导学生细心观察,仔细剖析举措要点,学生就能更直观地了解“抬头、上体前倾、翻腕、腹部紧贴杠”的举措要领。所以,教员要经常练习学生读图、析图,培育学生对插图的直观感受才干,增强学生的笼统记忆才干。

2.注重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科技开展和教学革新的不时深化,各种现代化教学手腕被普遍运用在体育教学中,例如:幻灯、实物展台、录像机、多媒体计算机等,它可以把静态的知识变为静态的知识,使笼统的内容变得具体、笼统,使复杂的举措结构复杂、具体化。如教学蹲踞式跳远时,教员很难将那一瞬间的起跳、腾空、落地进程“定格”示范,假设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就很轻易示范了。教员在制造课件时,把助跑、踏跳、腾空、落地四个举措进程,区分用动画方式停止演示,采用慢举措演示、中止、重放等手腕,将复杂的、瞬间的举措化快为慢、化动为静,全部展如今学生面前,结合解说示范,学生很轻易看清举措要点,从而使教学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进一步培育学生的观察才干。

四、搭建展现平台——让学生的“口”动起来

1.多讨论、多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讨者、探求着的固有需求。”因此,在教学进程中,教员要积极发明条件,把“问”的权益交给学生,把“讲”的时机留给学生,鼓舞每一个学生放开胆子、大胆提问,多讨论、多交流,让口动起来。从同伴的交流中,从师生的对话中,不时取得新知识,构成新才干,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要让学生的口动起来,必需让学生积极参与,成

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为此,教员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效果、剖析效果、处置效果,并在协作交流中有所争论,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课堂上布置一定时间,让学生议一议:这节课我学得怎样?哪个举措做得好?好在哪里?评一评:哪个举措做得不够到位?有哪些改良措施?如在技巧组合举措教学中,教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怎样了解肩肘倒立的“一撑、二挺、三绷直”?怎样的举措组合最美?学生分组讨论后,提炼出的最优方案,各组选派代扮演示,教员适时引导,在讨论交流中,学生自动探求到处置效果的方法,到达共同提高的目的。

2.自评、互评

新课程提出,课堂评价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在教学进程中,我们应该把学生的主体位置放在第一位,应把评价的权益交给学生,引导和协助学生学会客观地自评,以及同伴之间客观、公正地互评,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取得自我展现的时机。在共同参与评价的进程中,学生相互扬长避短,能增强自决计,激起学习的自动性、积极性。如学习前滚翻技术举措时,教员解说示范后,学生分组练习,相互观摩,然后自评、互评各自举措的完成状况:在前滚翻进程中能否抬头?能否团身?抬头状况怎样?团身状况如何?经过有效的自评、互评,学生能及时发现效果,自觉作出相应的调理,从而使优秀学生看到自己的弱点,中等生既看到自己的优点,又看到自己的缺乏,困难生看到自己的希望。经过自评互评,学生在体育课上不只能取得展现自己口才的时机,而且能取得展现自己才气的时机,自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添加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交往,开展智力要素和非智力要素。

课堂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篇6

关键词:生物课堂;心动;行动;感动

让课堂充满生机,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也是我一直以来探寻的目标,如何才能让学生在生物课堂中全身心地动起来,感受学习生物的乐趣,以下是我在教学中采取的一些措施。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心”动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多动脑筋,使创设的教学活动情境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引起学生发自内心地去学习知识,活动中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利用新闻导入

在学习“传染病及其预防”时首先利用新闻联播中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甲型流感波及260多个国家,造成很多人死亡”的报道,使学生产生“甲流是什么病?竟然如此的可怕,什么原因能引起甲流?我们能不能被传染?”等等的疑问,同时激发学生学习传染病的热情。

2.利用歌曲导入

课间教师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音乐停止,教师询问学生:“你们知道刚才听到的是什么歌曲?”是的,一曲高亢嘹亮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我们想到了万物生机勃勃的景象,而世间万物能生生息息世代繁衍,是因为它们有着生殖、发育和遗传的基本特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物的生殖与发育》。

3.故事导课,激发兴趣

在学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中,我讲述了爱因斯坦的逸事:美国的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到:“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聪明,像我一样漂亮。”同学们不禁想:如果他们真结婚了,她能梦想成真吗?通过故事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自主探究,让学生“行”动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动用探究模式组织教学活动,真正地让学生的手、脑一起动起来,能较大程度地激起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并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揭示一些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分析解决,以引发学生的认知需要,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三、链接媒体,让学生“感”动

1.视觉的动感

多媒体可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拓宽和加深课堂学习的内涵和外延。在传统教学中,教学内容是通过黑板加粉笔式的模式呈现出来的,再通过教师的口授“满堂灌”,这既单调又呆板。而多媒体技术通过播放图片、动画等,使学生的感官受到最直接的冲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2.内心的感动

例如,在学习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一节结束本课时,我是这样激励学生的:“作为中学生我们不仅要从自己做起去保护环境,也要教育我们身边的人一起来爱护环境,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坚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的明天将更加美好”,呼吁大家一起来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用眼、用口、用脑,在活动中启动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独立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的欲望和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学习生物。这就像大连教育学院生物教研员刘霞老师经常对我们说的“让学生在生物課堂上,始于快乐,止于智慧”,让学生学得轻松、乐学、爱学。

参考文献:

[1]刘树安.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比较分析.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

[2]王永胜,沈雁.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课堂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篇7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其学习兴趣是关键。在对学生进行调查中不难发现,课堂气氛和教师的引导方式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为此,在生物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转变教师角色,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同时,要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以情境来引导学生在直观感受中了解生物知识,以问题启发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一)尊重鼓励学生,让学生想学

在初中生物课堂中,一些学生不想说,不愿意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只是选择默默地接受,因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也就较少,学习效率不是很高。学生之所以不愿意和教师互动,原因是担心、害怕被教师批评。因此,在生物课堂中,教师需转变以往以自己为中心的观念,尊重并鼓励学生,让学生大胆地参与课堂。如在“生命的诞生”的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人类是怎样出现的?”引导学生思考,有的学生就说“是上帝创造的”“是从外星来的”,其中有个学生就说“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这句调侃的话引起了其它同学的哄笑,而此时教师并不是批评教育学生,而说“该同学说的也并非毫无道理,如果从自然发生说角度来看,生命也极有可能是非生命物质直接迅速产生来”,如此一说,不仅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了“自然发生说”,还缓解了课堂气氛。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学

要让学生乐于学习,学习内容就需贴近学生的生活,而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中选取和生物知识相交融的素材,以这些素材来作为情境创设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生物知识探究过程。如在探究“人的反应速度”的教学中,教师先表演空中接物,学生看后也想尝试,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活动,学生在表演中有的成了,有的失败了,此时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学生成功了?”学生很快说出是因为学生反应速度快的原因,教师继续追问“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反应速度呢?”学生很快陷入了沉思,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猜想,然后进行验证,从而让整个课堂在主动探究中展开。可见,通过情境创设,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在活动中以问题来引导学生进入探究过程,从而推动了课堂的发展。

二、提倡课堂探究学习,让学生互动参与

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的互动过程,互动才能促进知识的生成。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形成互动,教师需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教学,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和教师形成互动,在合作中和同伴相互交流和讨论更好地体验生物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在生物课堂中要让学生活动,问题是不可或缺的引导方式。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小组展开讨论、交流,从而更好地获得体验。“生物的变异”的教学为例,教师先展示多组生物变异的图片,提问:什么是生物的变异现象?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变异现象的概念。然后组织学生调查同伴有无耳垂、能否卷舌、单双眼皮现象,以问题“调查结果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并强调变异现象也存在差异,然后以问题“性状的变异可不可以遗传?”让学生理解生物的变异有些是可遗传的,有些是不可遗传的。总结后以表格形式归纳,最后以问题“变异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讨论而让学生理解变异对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意义。如此,课堂在教师的问题引导和学生讨论中进行,生动而有效。

(二)教师主导,促进知识构建

在利用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为让学生更好地深入到知识内部,教师要指导学生将所学的生活进行分享,将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要从多方面思考。当小组学生或大多数学生对问题解决存在困难时,教师就需采用讲授的方式进行释疑。如在“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的教学中,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行为对其生存和繁衍的意义,教师借助《动物世界》的相关视频先引导学生观看,然后结合视频再讲解,如雄蛙会以美妙的鸣叫求爱,而此时蝙蝠却可以通过声音来辨别是可食的青蛙还是不可食的蟾蜍,可见,蛙的这种行为是利弊共存。

三、加强课外活动拓展,让学生实践参与

初中生物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规律的基础科学,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不能割裂了生物和生活的联系性,相反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出发点,在引导学生探究后进行拓展,让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识,利用生物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改革练习方式,巩固提高

在生物课堂教学探究后,为让学生更好地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教师要转变传统“统一式”的练习方式,先以课堂练习来引导学生巩固,然后再根据学生层次而以层次性的课后练习引导学生进行巩固。在设计层次练习中,教师可根据教材中的课后练习或教辅中的练习选择适宜学生的问题进行,如基础稍差的学生只需完成基本的填空、判断、简单题,且在题量上要控制好。而基础较好的则可进行应用类问题拓展。

(二)加强课后拓展,应用提高

在生物课堂后练习中,教师除了以书面练习来引导进行巩固外,还要注重以实践类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应用。如在食物链的学习后以制作食物链网图,玩“大鱼吃小鱼”游戏来引导学生拓展。又如学“营养物质”后以“我是医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班级学生的营养状况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应意见。又如“观察鱼呼吸”、“探究鱼鳍作用”的教学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进行观察、试验,然后在参照课本进行复习。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篇8

一、观察

观察是一种复杂而细致的活动, 教师只有用心去观察, 才会发现哪个学生精神不振, 需要关心一下他的身体状况;哪个学生茫然失措, 需要及时给他以帮助;哪个学生信心不足, 需要为他创设一次体验成功的机会……教师只有用心去观察, 才能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他们心中的愿望, 才能在游戏与实验中惊喜地发现他们细微的进步与变化。

二、倾听

当学生从传统教育中单一的“听者”“答者”的规定角色中走出来后, 课堂上“一问一答”教学模式的垄断地位也随之被打破。此时, 学生既可以充满自信地回答教师的提问, 评价伙伴的发言, 也可以向教师提问, 有时甚至还会问出一些令教师一时都无法回答的问题。因为倾听使得学生有机会把他美妙的创意说出来。因此, 教师要善于倾听, 倾听课堂上学生的心声,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高水平的、富有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或答案, 为组织好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服务。

三、评价

当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增强后, 常常会就一个问题产生不同的意见, 甚至争论不休。这时, 教师千万不要急着充当“法官”的角色, 以求恢复课堂的平静。教师要学会延迟评价, 微笑着倾听, 为学生提供一个心理安全的环境, 使之增强表达自己想法的愿望, 避免学生刚刚萌发出的创造性念头受到抑制。一般情况下, 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依旧僵持不下时, 他们会很自然地把眼光集中到教师身上, 以求获得帮助, 这时教师再给予评价, 往往就水到渠成了。当然, 这个评价不是简单地肯定与否定, 而应该是一种比较性评价, 教师要乐意肯定学生的闪光之处。同时, 教师还可以利用自己的评价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入的层次。

四、明述

人的思维存在差异性, 对不同事物有不同认识, 即使认识相同, 表达方式也不完全相同, 加上小学阶段学生年龄普遍偏小, 受知识水平及能力所限, 常常不能完整而贴切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要适时帮其一把, 把学生想说又没说清的话明述一下, 去除其回答中的条理不清晰的成份, 抓住其主要成份, 加以强调, 甚至可以随机板书, 突出其发言的重点与精彩之处。

五、体验

课堂上, 当学生“动”起来了, 教育过程远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要生动、活泼、丰富。其间教师如能走下讲台, 走近学生, 与孩子们一起体验知识本身蕴含着的美, 体验他们对老师的接纳、热爱和信任, 体验他们在教师刻意创设的情境中, 自发地激活自己的兴趣, 并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实验等形式, 将一个个具体问题予以解决, 主动完成知识内化的那一份惊喜与快乐。教师会在体验学生丰富多彩的童心世界的同时, 真正体验教师存在的价值。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活动中重要而有意义的组成部分, 学生“动”起来了, 意味着对教师驾驭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只有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 使自己也“动”起来, 在决不“越位”的前提下, 经常“跑位”“换位”, 及时“补位”, 才能保证“到位”, 课堂上活跃向上、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才有可能形成, 师生生命的活力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 1997 (9) .

课堂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篇9

一、语文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 因而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活跃的, 课堂活动更应该是多样而生动的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开展各种各样有趣的活动, 能激起学生“动”起来的欲望, 展现自己的才华, 使课堂教学更有成效。边读边说, 以说促读, 化静态为动态, 化行动为能力, 使语文教学真正鲜活起来。在学习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时, 我让学生寻找发生在身边的事, 特别关注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的各界英雄。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 交流时学生列举了很多生动的事例。一个学生说:“看到那么多的舍己救人的人, 我明白了‘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用之所趋异也’这些话的含义。”这一堂课同学们情绪高涨, 气氛热烈, 学习起来毫不费力。所以, 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来当课堂的真正主人, 鼓励学生多开口, 通过表达交流, 点燃思维的火花。

二、让学生在生动的活动中提高能力, 语文课堂应该让听说读写的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1. 读。

学生认真地读书, 应当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和最主要的活动。教师要为学生安排好各种方式的读书时间。要引导学生多读、善读。每读一次有一次的要求。比如,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或营造气氛, 指导朗读, 可以教师范读、带读, 学生指名读, 小组读, 轮读, 分角色读等;为了让学生边读边思考, 用心地读, 一般采取默读。读书要理解地读, 动脑子读。

2. 写。

常言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语文课上, 要让学生就某个问题用较为简洁有力的话把自己的观点写下来。作文教学则更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实践活动。

3. 说。

说主要指口语训练。其中, 课堂讨论很受学生欢迎, 在合适的时机选择合适的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比老师讲授的效果要好得多。课堂上组织各种类型的抢答竞赛, 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 活跃课堂气氛。青少年都有争强好胜, 不甘落后的心理, 设计合理的抢答内容、形式, 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 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4. 练。

教师要根据需要, 将学生引入积极思考的境地, 做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科学实验、实践活动等;还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 设计一些“小表演”“小演示”“小话剧”之类的活动。

无论是什么课堂, 都要讲究实实在在的行动, 都要重视师生间的互动, 因为学与教是相辅相成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强调面向全体与重视个体发展并重的教学原则, 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另一方面要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素养方面都达到规定的标准。

三、教师应创设质疑氛围, 鼓励学生质疑, 激活思维的潜能

教师要根据文章内容,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引导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 大胆质疑, 积极探索。同时, 教师应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质疑。培养质疑的能力, 如紧扣课文质疑, 抓住重点词质疑, 抓住课题与内容的联系质疑, 从文中看似有矛盾之处质疑等等。当学生“心”动起来, 思维的潜能激活起来, 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就会极大地被调动起来, 这将是提高语文教学的根本途径。

课堂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篇10

一、在活动中感受体验音乐

“使每一位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并使他们终生喜爱音乐”,让每位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体验成功,享受快乐,是我们音乐教师关注的焦点和努力的方向。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学为主,充分调动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激活他们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创新思维的潜能发挥出来。

利用有关的音响影像资料及学生已有知识,调动学生积极参地与到课堂,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了解乐曲的背景及其内容,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色彩。例如在欣赏《多彩的民歌》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学唱民歌,在此基础上分析旋律与地方方言的联系,了解语言与音调的结合。再由几名同学给大家演唱,让学生借助演唱来加深对乐曲的理解。在听赏过程中利用音响及影像资料来把握民歌的地方风格特征及内涵,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而又准确得多了。随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出民族音乐的产生和发展与民族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经济形态、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关系,从而懂得不同民族、不同地方的民歌会具有不同的民族风格或地方风格。这种教学方法,能把学生的感知过程和体验过程紧密结合起来,轻松自如地让学生获得音乐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审美情趣。

二、在活动中表现创追音乐

音乐表现与创造可以激发学生创造音乐的兴趣和积极参与音乐创作的意愿,唤起其音乐情感,启发、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如果教师照本宣读.不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那么学生将失去创作和表现音乐的兴趣。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更多可能激发与满足学生音乐表现和创作的兴趣。

课堂表演可以在教师的帮助和学生理解乐曲内容的基础上,自己编排音乐表演剧或以生活内容为素材创编小型歌舞。如在欣赏中国民间乐曲《锦鸡出山》和非洲《鼓舞》时,在了解乐曲的基本节奏和内容后,可组织学生分组编排打击乐合奏并以鼓或鼓乐的代用品根据自己编排的乐曲内容进行各种表演。这样学生会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民间乐曲,“打溜子”的结构和表现内容以及非洲布隆迪圣鼓的节奏特点。这既可以发展学生的表演才能,又使学生更直接、更容易受到艺术的感染和激励,激发学生把自身的感情抒发出来。提高他们对音乐的表演能力,鉴赏能力。

同时.在教学中设计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活动,启发学生标新立异。在教学交流过程中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并及时进行评价,如在欣赏管弦乐曲《荒山之夜》这首作品时,可先把音乐当成无标题音乐让学生欣赏,讨论音乐的情境及音乐画面,并为自己心目中的音乐描绘主题或编一个故事读给大家。然后阅读欣赏材料,加深对乐曲的理解。再如,在欣赏勋伯格的表现主义音乐时.可让学生分组创作一个短小的主题原形,再进行逆行展开。然后由教师在钢琴上弹奏出来,这样使学生懂得了十二音体系的基本创作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创作意识。这些活动的设计,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开展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创造意识、培养创新思维。

三、在活动中提高审美能力

提高审美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使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兴趣不是先天的,而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在感受体验到音乐的魅力,并通过创造和表现等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时兴趣才能产生。

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形式融音乐基本技能于兴趣之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音乐会。如举办音乐辩论会,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对所听音乐的见解与感受,发表自己的看法。举办音乐知识竞赛会等。在提高全体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为有特长或对音乐有特殊爱好的同学举办演唱,演奏会。举办各种音乐活动会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感受到极大的快乐,体会音乐所带来的情趣性。激发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

欲望.使他们的性情受到陶冶.完成美感的实现,掌握了必要的知识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总之,教学中追求艺术特色,最终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就是要求教学要以培养学生音乐基本素质为核心目标,转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从音乐课的特点出发,不但要大胆探索实践,更要深入学习理论,勤于思考,还要兴趣广泛.加强各方面的文化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研究型、学者型、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使音乐教育真正实现其教育功能,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音乐课堂是师生共同的课堂,高中段的学生已不满足于被动的接受知识,他们渴望通过实践与探索获取新的知识与技能。他们要求音乐欣赏课不再是单一的官能的音乐欣赏,还应该有情感的体验、理性的认知、音乐的表现与创造的过程。本文探索设计布满“动感”的音乐课堂教学,强调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重要性,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在布满动感的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高中音乐课堂的活动教学,体验音乐,创造能力,审美欣赏

参考文献

[1]、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读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2]、郭声健:《艺术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3]、《中国音乐教育》,人民音乐出版社

[4]、《中小学音乐教育》,浙江音乐教育杂志社

[5]、《中小学音乐欣赏手册》,人民音乐出版社

如何让科学课堂“动”起来 篇11

一、自学主动——让科学课堂兴趣化

兴趣是探索追求知识的动力,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就孕育着创造的火花。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愉快积极地去学习,调动自己的内在潜能,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启发、引导、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善于挖掘科学教材内容内在的乐趣,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学“神奇的磁力”一课时,我首先设计了“听话的回形针”游戏,学生很感兴趣,然后,让学生大胆地猜想和探索,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这时我便不失时机地说:“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什么?”使学生带着探究求知的好奇心去观察和实践,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并示范。当时,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学生通过想象和创新,结果想出一个又一个别出心裁的探究方法。这样的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了宽松广阔的空间,他们很主动地进入了自主探求的学习状态。

二、交流互动——让科学课堂探究化

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因此,在科学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要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磨炼,智慧得到启迪。在课堂教学中,探究科学知识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是交流讨论。交流是师生发表看法、表达观点、相互理解、共同探究、传播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一个建构的过程。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思考和交流的时间。我们的科学课不是缺少讨论交流,而是缺少有思想、有质疑、有反思的讨论。经常在我们的讨论中,学生几乎没有什么有意义或建设性的观点,因为他们的思维缺乏深度。课堂上我们常常是一个问题抛下去马上就要求学生回答,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怎能做出精彩的回答?所以我们一定要创造好交流互动的条件,搭建好交流互动的平台。无论是在实验前、实验时还是实验后,教师都应十分关注师生、学生间的交流互动,尤其是探究活动后,要引导学生把动手做和动脑想的过程中的所有感受和感想都说出来,特别是自己独到的见解。通过和同伴的对话和交流、互相质疑和评价,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得出结论。交流和讨论不仅能让教师明白每个学生在想什么。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理清了自己的想法,并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与自己想法不同的地方,进而产生质疑,使他们的思维相互碰撞,加深理解,从而让科学课堂更加富有探究兴趣。

三、展示生动——让科学课堂活动化

优化课堂展示活动,是学生创新能力得以表现和发展的极佳时机,积极开展科学课堂展示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勇于实践。给学生一个实践机会,他会创造出一些奇迹来,知识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逐渐发现、创造出来的。教学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通过实践获取知识,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教师适当进行启发指导,可以充分发挥学生潜在的创造制作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教学是根据教材规定的内容进行的,不可能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差异。所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难免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在课外科学实践活动中,学生则很少受到限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进一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小制作、小创造比赛,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感悟灵动——让科学课堂“仙气”化

灵动的课堂、精彩的生成源于老师对学生的充分尊重,源于真正的以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交给学生”这样的口号我们没少听过,但很难做到。有老师害怕放开后无法控制局面,无法解答、评价学生的问题和想法,有老师觉得放开了耗时太多,很难完成课时任务;也有老师觉得倒是想放开,想拥有这样热烈的讨论场面,可就是开不了。不知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很多优秀教师上的示范课,容量少,内容不多,甚至有时还完成不了课时任务,但他们的课却非常精彩。我认为就是他们放得开,不以学生回答错误而急,不以得到一个正确答案而喜。他们能深度挖掘课程资源,有效利用课堂资源,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凸显和放大,放手让学生探讨质疑。例如,我在上“怎样预报天气”一课时,学生自由写出各自的方法,呈现了“看电视”“听广播”“看云”“问大人”等多种方法。这些精彩生成让老师意识到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的潜力无限,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思考的价值,感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我们不可能都成为优秀教师,但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并且通过自身的学习与反思、借鉴与完善,使自己成为优秀的教师。让我们刻苦修炼,修出德行,炼出个性。让我们一起努力吧,厚积薄发,潜心研修,必有花开时!

参考文献:

课堂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篇12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过程不再是一种纯粹的给予和接受的静态过程, 而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 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互动”从狭义上来讲, 指在一定社会背景和具体情况下, 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在教学中, 互动存在着师生间的互动和生生间的互动之分。在互动教学模式中, 更要突出学生的“动”。那么,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动”起来呢?接下来谈谈我在人体生理学教学过程中是如何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动”起来的。

1 课堂气氛融洽, 师生感情和谐, 学生才敢“动”起来。

融洽的课堂气氛, 和谐的师生感情, 使学生能放松地学习, 放心地思考, 不用担心老师的责骂, 也不用担心同学的讥讽。这种状态回答问题的准确率最高, 最易产生灵感, 语言最有闪光点, 见解最易独到。如果老师上课一脸严肃, 甚至一脸“凶像”, 课堂气氛一定沉闷, 甚至紧张。学生生怕惹着你, 哪还有心思听课, 更不敢起来发言!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 尊重学生的人格, 和学生打成一片, 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生理学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生才能热爱教师, 听从教师的教诲, 做到“亲其师, 信其道”。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他怎么会不活跃起来呢。

2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鼓励学生“动”起来。

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用灵活多样, 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 千方百计创造情境, 创造机会引起学生求知欲, 为学生“动”起来提供条件。

2.1 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就是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开发职能的有效教学方法。例如, 组织破损出血会发生凝固而正常人心血管系统的内的血液为什么常处于流动状态不发生凝固呢?可启发学生对血液凝固机制和抗凝因素等进行思考分析加以阐明。又如, 血液为什么能在心血管系统内周而复始的流动?可通过心血管模型的示教, 启发学生理解心脏的机能和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2.2 直观教学法

在课堂教学中, 我采用录音、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强化了直观教学的作用, 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参与感知, 引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使学生动起来。如在讲血型与输血关系中, 用一幅图来表示二者关系, 非常的直观。

2.3 创设情景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改变这种状况, 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 善于思考的能力, 不妨把教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转变为教师创设情景,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让学生“动”起来。如讲解血浆胶体渗透压时, 先提出为什么“人可以喝白开水, 而静脉输液不能输白开水或蒸馏水呢”?又如讲解影响尿生成的因素时, 提出“为什么喝水多, 小便多, 小便多一定是喝水多吗?”

2.4 自学-辅导法

适用于相对容易的一些章节, 如生理学的血液、消化、内分泌、生殖等章节, 首先是展示目标, 然后提出问题, 接着学生自学, 接着按学号随机点名, 这样使每人都有压力, 促进学生的积极准备, 避免侥幸心理。同时课堂气氛活跃, 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5 小组合作学习法

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 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能否概括与吸收他人的意见等。因此, 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那么, 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呢?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在讲解血液那一章的时候, 我采用学生分组制作多媒体课件, 到时候请代表上台讲课, 另外其他同学要回答, 别的组对他们所提的问题。到时候, 看哪个组回答地最好, 表现最积极, 给予鼓励。这个时候学生在组长地带领下, 更加主动地学习,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而且有条不紊, 因为在互学时, 每一个学生都行动起来了, 为了小组获得成功和鼓励, 他们互相补充, 以求答案完整、具体, 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了学习效率, 也培养了他们地协作求知精神。他们完完全全动气来了。

3 注重学用结合, 使学生尝到成功地喜悦使学生乐意“动”起来

根据课改指示“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在讲生理学的时候联系临床护理来进行讲解, 学生有兴趣听。如在讲“刺激三要素”时联系护士打针时“两快一慢”, 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进针要快, 拔针要快, 推药要慢。学生感兴趣, 积极性高。另如, 在讲体位改变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时, 联系日常生活中“蹲得过久突然起立, 感觉头晕或眼前发黑”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个时候学生感觉很成功, 感觉学到了东西, 当然会动起来。另外, 学用结合还体现在人体生理学实验教学中, 比如在“哺乳动物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我会给大家示教关于手术的麻醉、固定、气管插管等, 但是等到下次实验如“呼吸运动的调节”时, 前面步骤相同, 我就会让学生自己动手, 我呢则在旁边指导, 比如“注射麻药、固定、剪兔毛”等, 学生一般都能完成得比较好, 这个时候给予表扬, 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当然下次要再动手时就不怕了, 大家都争着去做, 课堂气氛就活跃了, 课堂就“动”起来了。

除了上面所提的意外, 还比如让学生参加辩论, 或者登台演讲等都可以使课堂教学“动”起来。

上一篇:政治课的道德教育作用下一篇:同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