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让学生动起来

2024-06-25

数学课堂让学生动起来(共9篇)

数学课堂让学生动起来 篇1

让学生动起来,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牡丹江市景福小学吕云杰

翻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给人最显著的感觉就是图文并茂,版式多样,色彩明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的这些特点为我们更好地进行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人生两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动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用自己的方式去探求问题,去发现问题,使学生真有所获,确有所得。为了更好的用活数学新教材,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在保持“童贞”,发挥“童心”,吸引“童趣”,开发“童智”的原则下,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课堂活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贴近生活,感悟数学就在身边。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例如教学“确定位置”时,我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座位卡,说:“今天老师要给你们重新排座位,好吗?”学生一听,很兴奋。我话锋一转:“不过这个座位要你自己根据老师发的座位卡来找,你们有信心吗?”学生们个个跃 1

跃欲试,异口同声地回答:“有信心!”我笑着说:“老师相信你们,不过,在找座位前,你有什么问题吗?”细心的小朋友一看手中的卡片,其中有的小朋友就说:“怎么有第5组、第6组、第7组、第8组呢?(我们以前只分四大组)老师这组到底是怎么分的?”我趁机说:“是啊,谁知道老师这组到底是怎么分的?”学生们稍作思考,就有答案了。原来老师是把每一大组又分成了两个小组,所以现在一共有8个小组。明白了这一点,学生们纷纷开始找座位,当然有的找得快,有的找得慢,有的还要请别人帮忙。等学生坐定后,我让找得快的同学介绍一下,你是怎样很快找到座位的。同学们纷纷说:先看一看自己是第几组,然后再看一看是这一组的第几个。我趁机又问:“想一想,你们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现在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同桌相互说一说。”然后我让大家一起看,班长坐在哪里?体育委员坐在哪里?你的好朋友坐在哪里?……并板书:第()组第()个。通过这样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学生对“确定位置”已经有了一定的体会,下面的教学活动开展起来也不难了。数学只有与儿童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我把本来不容易掌握的“确定位置”用排座位引入,使这一内容生活化,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了亲切感.。

二、主动探索,开发学生的创新个性。

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生存发展面向未来的需要。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要相信学生具有自

主学习的潜能,相信学生是能够进行探究的。我们应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帮助学生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和“点石成金”的技能。如教学“认识厘米”后,为了引出“米”这个长度单位,我让学生分组用学生尺去量教室和黑板的长度,学生们纷纷动手去量,有的量,有的数,有的记,干得还真是有模有样。不一会儿,任务就完成了。我问:“谁能告诉我,黑板有多长吗?”有的小组说:“黑板有19个直尺长。”有的小组说:“黑板有25个直尺长。”我故意生气地说:“怎么你们的答案不一样,一定量得不认真。”学生们很不服气,都说没有错,不过又不知是什么原因。后来,终于有同学发现,原来他们用的尺是不一样的,一个是20厘米,一个是15厘米。答案似乎找到了,我及时表扬了那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同学们松了一口气。可是我接着又提了一个问题:“那么,教室和黑板到底有多长呢?”能说成是“19个直尺长”或“25个直尺长”吗?有几个学生一听,开始埋头算了起来,可是,一时又拿不出答案来,因为,他们还没有学过超过一百的数。我又说:“要是老师让你们用学生尺去量操场的长,你们觉得怎样?”几个嘴快的学生说:“太麻烦了。”其他学生也纷纷说:“是啊,太麻烦了?”又有一个爱动脑筋的学生说:“老师,你有没有比厘米大一点的?”?我说:“有啊!是不是大一点的长度单位?我这儿有一个单位是“米”,(我出示了一把米尺),这是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现在你们想用什么来量黑板和教室的长。”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用米尺量。”我又请几位同学来用米尺量出了黑板的长度和教室的长度。至此,同学们真正体会到了: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

用米作单位。这个知识不是我教给学生的,而是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孩子们有这样大的潜力,这是我预先没有想到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获得的知识、技能、经验是宝贵的,他们一生都忘不了。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是生动、活泼、有个性的创造过程。

三、巧妙安排,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

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兴趣活动,新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教材中许多地方(特别是主题图、习题插图)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素材和活动情景,但是它们毕竟是静止的,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

例如:教学“连加、连减”时,我创设这样一种情景:老师与学生做“开汽车”游戏,教师做开汽车动作,后面跟4个学生,学生进入情景,画面动起来。汽车启动,教师问:“现在汽车上有几个同学”?(4个);教师模仿汽车到站,又上来3个学生,教师问:“上来了几个同学?现在车上一共有几个同学?”又到一站,下去2个同学,教师问现在车上有几个同学。游戏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刚才游戏的过程,最后抽象出算式4+3-2=5,这样比教师干巴巴地讲,更生动、学生更容易接受。除了用游戏这种方式外,还可以用童话、故事、多媒体课件、引入生活情景、帮小朋友解决问题等方式让课本静止的画面更形象,更生动,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来。

四、多感官参与,使学生的口、手、脑都动起来。

小学生的特点是爱说、好动。他们的智力发展一般要经历“动作把握”、“语言把握”、和“符号把握”三个阶段。新教材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为学生安排许多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这些内容,让学生手、脑、口都动起来,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

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手、口、脑是不分家的。例如:学习2-10各数的组成时,都是按:“动手操作学具--看具体形象说一说--逐步抽象概括”的顺序来安排的。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时可把这些摆、看、说、听、记的内容全部放给学生,并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在摆、说、听、想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涨,思维特别活跃,真正动了起来。这样不但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知识,而且通过锻炼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一套手、脑、口并用,共同提高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五、合作交流,让学生活起来。

数学课程改革提倡小组学习,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学生在小组中学习没有心理负担,不会感到紧张和无所适从,这种“开放型”、“交往型”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情景,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有机会发言,人人有机会操作学具,人人有机会参与竞赛,人人做学习的主人。新教材为学生小组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讨论、交流。例如:在教学9+5时,教师就可以放给学生,让小组内的学生自己去探求算法。探究中有的学生会先把9凑成10;也有的喜欢先把5凑成10;还有的同学是数到9后,再一个一个往

上数…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学生能经历多种算法,并逐步了解各种算法的特点,不仅对每种算理都有所体会和收获,还促使他们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算法,体现了个性化学习。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在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的今天,这门艺术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教师,要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 切实发挥教材的优势,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自己的机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充分交流的机会,给学生提供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乐学、会学,爱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中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数学课堂让学生动起来 篇2

关键词:学生,动耳,动眼,动脑,动口,动手

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此, 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发展学生的主动性, 要让学生自己“动”起来, 使他们的所有感官 (眼、耳、口、脑、手) 都充分发挥作用, 形成一个“全频道接收、多功能协调、立体化渗透、快节奏反馈”的信息网络, 使学习的各个环节都得到优化, 训练处处到位, 并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和运用的过程。这样, 学生才能从被动思维变为主动探索, 养成用数学的观点、思维的方法去观察、探索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一、动耳———学会倾听

数学学习中的“听”, 主要指听课, 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 也是学生系统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听课不仅指听老师上课, 还包括听同学的发言。

听老师上课主要是听老师上课的思路, 即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思维过程。既要听老师讲解、分析、发挥时的每一句话, 更要抓住重点, 听好关键性的步骤、概括性的叙述。

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不仅是听老师上课, 也包括听同学的发言, 因为同学间的思想交流更能引起共鸣, 从中可以了解其他同学学习数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如果教师再适时地点拨和评价, 就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激发思考、澄清思维、引起反思。实践也证明, 学会倾听教师和同学的意见, 反思自己的想法, 有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 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增强群体凝聚力。听的过程是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过程, 又是学生文字理解能力、信息储存和处理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的过程, 因此, 教师应教会学生动耳倾听, 并实现从听中悟关系, 从听中明逻辑, 从听中懂事理。

二、动眼———学会观察

从数学上来说, 动眼观察, 就是有意识地对事物的数与形的特点进行一番直觉上的认识。数学解题虽然与物理、化学、生物的实验不同, 但也需要透过现象去认识本质, 需要抓住问题中数与形的结合特点, 找出内在的联系与规律。在数学学习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获取感性认识的一个主要途径, 学生可以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来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 为进一步思维发展打下基础。因此, 教师平时应多创造机会让学生有计划、多角度地进行仔细观察, 分析总结, 从而养成勤于观察的好习惯。

在引导学生观察的过程中, 教师既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又应留给他们一定的自主观察余地和时间, 这样,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还让他们享受到发现的愉快和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发出认知内驱力,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比如, 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公式的推导、命题的发现、问题解决方法的探求都离不开观察, 只有在数学学习中积极动眼观察, 把观察能力的训练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中, 并引导学生恰当运用观察, 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动眼观察是通往创造世界之门的第一步, 而数学观察能力是顺利完成数学活动所必备的且直接影响其学习效益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门户, 是智力发展的基础。高斯之所以能在10岁的时候就能超乎常人, 很快地算出1+2+3+……+100=5050, 就是因为他首先观察到了这个算题的特点。

数学虽不同于一些实验性较强的学科, 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情况, 得出结论, 但数学概念的概括抽象, 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 如勾股定理、完全平方公式, 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等, 都可以让学生多观察。通过观察各元素之间的关系, 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 从事物的构成规律上来把握问题的实质, 寻找解题思路, 使问题得到解决。探求规律问题是新课标的重要内容, 同时也是近几年中考的重要内容, 这类问题不但能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 还能考查他们的思维能力。通过研究这类问题, 笔者发现也有一定的规律:从特殊情况入手, 经过仔细观察, 认真分析, 得出结论;通过图形的分割等方法, 探求出规律。而与数字有关的规律问题则常常从特殊到一般, 探究结论与序号的关系, 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如观察下列各式你会发现什么规律:3×5=15, 而15=42-1;5×7=35, 而35=62-1;……, 11×13=143, 而143=122-1, 将你猜想到的规律用只含有一个字母的代数式表示出来。

通过观察发现3和5是两个连续的奇数, 而4恰好是3与5之间的偶数, 并且其余各式也具有同样的规律, 即两个连续奇数的积, 等于它们中间所夹偶数的平方与1的差。用代数式表示为 (2n-1) (2n+1) =4n2-1 (n≥1的整数) 。

观察能力是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前提和条件, 是智力发展的基础, 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就应引导他们仔细动眼观察。

三、动脑———学会思维

俗话说:“不怕办不到, 就怕想不到。”从某种意义上说, 动脑“想”比“办”更为重要, 教师要设计有吸引力、开放性的问题, 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思维环境, 鼓励他们动脑。想象是教学中比较生动有趣的部分, 合乎情理的想象往往蕴含着创造性思维。数学概念的想象是依据已掌握的各种信息, 通过数学形象和数学直觉的有机结合, 对数学形象的性质、特点、规律进行推想、探索和推理。

展开解题思路的讨论, 剖析各种题解方法的特点, 选择简捷而有创造性的解题思路, 以便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拓展学生思路时, 要尽可能考虑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一题多变。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 促使学生动脑, 训练思维。在思维活动过程中, 只有对问题进行多侧面分析, 才会使认识更全面;只有对问题进行深层次挖掘, 才会使认识更深刻;只有对问题展开多角度探究, 才会使认识更严密;只有对问题展开全方位比较, 才会使认识更新颖。

四、动口———学会表达

培养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不仅是语文学习的任务, 也是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 它是数学学习的任务之一。数学学习中的“说”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 重视学生的“说”, 让学生表达到位, 也有利于其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说出计算的原理;说出概念的形成;说出公式的推导;说出解题的思路。学生通过动耳听、动眼看、动脑想后, 再动口说体会, 可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 但不能为解题而解题, 而应在解题过程中重视解题思路的讲解, 哪怕思路是错误的, 也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从而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以学生的作业作为了解其学习状况的唯一通道往往掩盖了思维的完整过程, 只有通过学生大胆地说, 才能全面反映他们的思想, 暴露思维的过程, 以利于教师掌握准确的反馈信息, 并据此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以及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 相互沟通, 相互启发, 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感情、体验与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数学教学同其他学科一样有听和说的能力,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动口说的能力, 使他们在说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五、动手———学会实践

实践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 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技能、能力存在着如下转化关系:知识→技能→能力。要使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技能, 并使技能化为技巧, 就必须充分发挥动手的作用。

1. 动手操作。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了动作思维之间的联系, 思维就得不到发展。”依据初中学生现有的重建新知识体系的能力而言, 他们很难将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 因此, 就需要将猜想与动手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使体验教学得以实施。

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 但它在形成过程中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数学实验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中科院院士张景中认为, 数学实验就是动手算一算、画一画、量一量。一个题目光想不动手, 往往不得其门而入, 动手做做则常会有启发。

2. 动手练习。

教师们往往竭力反对应试教育中推行的“题海战术”, 但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不布置作业。事实证明, 必要的基本练习必须要达到一定的“量”, 其最基本的标准是要把必需的知识能转化成熟练的技能, 为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奠定基础, 否则, 不但容易遗忘, 更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就不能为更高层次的学习贯注前进的动力。知识点的学习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尤其把现成的知识消化吸收为自己的能力这一环节至关重要, 而做题是开启这扇大门的唯一钥匙。要经受住检验, 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有良好的数学素质, 很强的变通能力, 出色地去临场发挥;另一种是扎实的基础和解题经验制胜。而这扎实基础、丰富经验从何而来?正源于平时不懈地练习训练。

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 让他们动耳、动眼、动脑、动口、动手, 真正动起来, 培养其观察、思维、表达、实践的能力, 努力营造全面参与学习的浓厚氛围, 使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化。

参考文献

数学课堂应让学生“动”起来 篇3

为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动”起来,来极大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让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教学。

一、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学习才会卓有成效。学生的参与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惑的情境。在教学中,创设新奇,有趣味的问题情境,能诱发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疑问,使学生对参与学习产生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通过锤炼教学语言诱导学生去感受和经历这个问题情境,经历问题的产生、发展和转化的过程,切实让学生形成浓烈的兴趣而欲罢不能。显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和理解数学建模的方法,培养了抽象概括、符号表示、归纳类比等数学思维能力。学习就是把学生放置在某种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中去思考,用自己的能力得出结论的过程。并且让学生自身学会各种能力。

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学生形成学好数学的动机。长期坚持这样做,可以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创造的场所。学生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应该充分体现主体地位的作用,积极参与到一个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

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首先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的给以启发,教学生如何去动脑,如何去思考,但不是在教师的思维圈子中顺着教师的思路走。如不这样,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就会妨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引发学生开动脑筋,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想,在知识的疑难处想,在思维干扰处想。对于学生思维的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计算的原理,说出概念的形成,说出公式的推导,说出解题的思路。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中独特的想法不要轻易的否定,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达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获、思有创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师生在共同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了解本班学生,不仅要掌握他们的共同特点,还要顾及个别差异,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自在学习上得到最大发展。

数学虽不同于一些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情况,得出结论,但数学概念的概括抽象,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都可以让学生多观察。课堂教学中概念的提出与抽象,公式的提出与概括,题目解答的思路与方法的寻找,问题的辨析,知识的联系与结构,都需要学生多思考。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质疑、讨论、设问可讨论,问题怎样解决可讨论。通过讨论,学生间可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交流进而共同提高的效果。此外,教学中让学生多练习、多提问、多板演等都可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

四、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沟通对话渠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特点,采用不同的手段鼓励学生去探索、去实践。在活动中学数学,手、眼、脑并用,把外部动作思维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过程。学生动手做时,在视觉和触觉和运动触觉协同感知事物的同时,内部语言悄悄地展开思维,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并发现规律。同时,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学会思考。而学会思考的关键是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这是学法指导的核心内容。因此、应指导学生掌握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归纳、演绎、类比等思维方法,并在教育教学中渗透现代教学思维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中,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新知,既能化难为易,又使学生倍感亲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识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肯定;组织竞赛;设置愉快情景等,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在师生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

政治课堂要让学生动起来论文 篇4

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要把课堂还给学生。那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结合工作实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简要分析。

1 拓展教学空间,让学习有兴趣参与课堂

由于思想政治课本身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实际相比,教材所提供的材料难免会有滞后性。因此,教师就不能将教材作为惟一的课程资源,而应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其中的内容,补充新的知识,引用新材料,使用最新成果,用鲜活事例去充实教材的内容,使教学内容动态化,使学生产生新鲜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学习,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

在学习《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一节时,教师提供最新材料“国际社会关注日本核危机”和“全球应对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并引导同学们思考其中蕴含的政治生活道理。这两大是报纸、电视等媒体经常报道的焦点,也是同学们课后关注的话题,学生有话可说,也容易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教学情境和内容更贴近现实,富有时代感,学生参与积极、发言踊跃,增强了政治课堂的活力和效率。

2 改进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疑问中参与课堂

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积极思考教师设置的探究性问题,进而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也就是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来,又带着问题走出去。在学习“市场配置资源”一节时,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合理配置资源?资源配置有哪些手段?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为什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学生在思考、探究的基础上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学生在探究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洞察到:老师并没有针对“计划”这一资源配置手段展开探讨,接着有学生追问“计划也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为什么不能发挥‘计划’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学生探究的热情已被点燃,他们已不再满足于教师设计的现成问题,而主动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教材并没有提供相关的信息,立刻引起了同学们的困惑,教师顺势引导同学们思索、探究,同学们立刻七嘴八舌说起来,你一言,我一语,探求问题的答案,课堂上涌动着思索的暖流。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3 丰富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参与课堂

通过感官所获得的对外界事物的感觉经验,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化的政治观点。以往的政治课教学,一般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从头讲到尾”,有时会挂上一些图片,以增加感性认识,但手段上比较单一,往往无法激活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在课堂上无精打采,提不起精神,本应生动活泼的政治课堂变成教师的“独角戏”。时代在前进,政治课教学的手段也应该不断发展创新。现代教学手段主要有幻灯片、投影、电视、电影等,尤其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大大增强了政治课堂的吸引力。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能给学生直观的视觉听觉感受。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 在学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一节时,教师播放了“刻舟求剑”的动画,生动逼真的画面配上故事的介绍,把学生带入了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抽象的哲学道理扩展为图像、声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明白了哲学道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政治课教学,学生愿学、乐学,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政治课不再成为枯燥乏味的说教,而成为学生向往的课堂。

4 适当进行评价,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目前的中学教育中,绝大多数学校仍然是用学生的考试成绩,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评价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境界,只要成绩好,就能获得“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这种评价方式,过分注重考试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过分偏重知识记忆,忽视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被“异化”,学生成为接纳知识的`“容器”。由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片面化,导致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无法在学习方面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赢得各方面的平等“待遇”,有的甚至自暴自弃,干扰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单一的评价方式,不仅影响到师生、生生关系的和谐,而且影响到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本人在日常的教学中,对课堂学习评价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不仅关注学生的测验成绩,更加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表现,如课上发言、合作探究、课堂学习行为和品质等。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和在课外的言行举止等,都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重要依据并计入学分。这种评价方式,摒弃只依据学生书面测试的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尤其是“后进生”的积极性,他们通过参与课堂活动展现了自我,找回了自信,课堂充满着生命成长的活力。总之,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富有个性、具有独特精神生活方式和经验的学生,不管采取何种方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鲜活亮丽起来,才能让学生真正体验现实,感悟真谛,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数学课堂让学生动起来 篇5

31团中学 李海霞

学生是生性好动的,课堂注意力的时间比较短,我觉得如果英语课中能利用好他们活泼,灵活的特点,为他们创造一些“动”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天性,有时,还真能事半功倍,达到预想不到的效

一.唱一唱

A good beginning is the half of success.这话说得一点也不假,尤其是对于我们小学教师来说,在注重课堂组织管理的重要性时,又要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这句话就更为显的更为重要了。因此,我一般在开始上课前总要想办法设计一个活动,目的是为了能让学生立即进入学习状态。比如,在教At a Music lesson第一课时,我让同学们先唱一首本单元的歌曲,这样不知不觉我们就进入上课的状态了,学生不觉得枯燥,跟我互动特别热烈,学生们在唱唱做做的活动中,有时,在教句型时,我还让孩子们用Let’s chant来代替单调的对话练习,这些都能够很好的创造整堂课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做一做

同学由于自身能力和个性的差异,有时同学善于表达、踊跃积极,有的同学天生害羞、学习被动。为了让学生发挥各自优势,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面,我通常采取个“做一做”的活动。比如在学习动词swim,run,skate等时,我让学生边听录音边说边做动作,达到训练与巩固的作用。教唱“Apples”这首歌,让学生边唱边配动作,学生做得生动形象,在整个活动中,除了注重活动的多样性外,还特别注重学生的互动参与。尽量做以人人在动,人人在说,气氛特活跃。通过这种简单的方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参与实践、获得成功、体验快乐的机会。诱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特别是后进生进行激励性评价Good! Great! Super! Cool!等,学生必然得到成功体验进而焕发学习热情。

三、画一画

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两个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为训练学生动手,我让他们“画一画”。

当学family这个单元时,我请同学们画他们自己的家庭成员,然后再介绍给全班同学,当一个学生在介绍时,其他学生的注意力特别集中,这种方法我同样用在教我的教室,我的房间,我的朋友等内容上,收效明显。这样既使学生动了手又动了脑,还培养了他们的绘画与综合思维能力等。在教简单的食物、水果、饮料、动物、颜色等知识时,我通常都会设计个表格调查采访这一拓展性训练活动,我选了两个可爱的笑脸和哭脸的头像来帮助。它们分别表示“喜欢”与不“喜欢”,学生在边说边谈中画下笑脸及哭脸,这既增加了学生的积极性,又锻炼了他们的动手画画能力,在简单而有趣的动手实践中巩固了知识,潜意识的锻炼了英语口语。

让信息技术课堂动起来 篇6

现代社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对未来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人才必须是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的统一体,而信息技术作为中小学阶段“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面向世纪国际竞争,提高综合国力和全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需要。如何

指导学生学好这门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任务。好范文版权所有

信息技术课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如果教学还是借用其他学科(如语文、数学等)的要求和方法,是无法完成信息技术教学主要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并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个教学任务的。因此必须紧紧抓住本学科的特点,有的放矢,找到适合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让信息技术有深入发展的一席之地,以突出体现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开放性、工具性和应用性等特点。

一、设疑心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

当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那么学习变成了一件愉快的事,知识的掌握也变成了主动获取的过程。这样,学生的自主性的积极性就被充分的调动了,学习起来也就事半功倍。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安排、设计一个或多个与现实问题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强烈求知欲望,可以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状态进行学习。比如,在教学完文字处理进行综合练习时,可以先发给学生每人一份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样稿,让学生想办法去完成样稿中的模式(比如说文字的大小、颜色、字体,文章的排版,剪贴画的插入……),学生就会积极的检索出已学过的知识将这些知识综合运用起来,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又如,幻灯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修改图片时,可在课前出现

一、两幅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图片(以前见过的图片,但颜色不一样),让学生通过对比,发现这些图片和以前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样(形状一样,颜色不一样)从而激发学生也想实现这个操作的欲望,那么要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也就不难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当学生自己产生疑惑、有解决问题的冲动时,才能更好地学习新知识,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激趣思动——激发学生兴趣,让思维活跃。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是学习的最高境界,以学习为乐趣,对求知充满了兴趣,这往往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学生容易对这门课产生兴趣的萌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加以引导、扶植、培养,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形成真正的兴趣。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就愿意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从而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要耐心解答,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点拨学生的每一个困惑,使学生在“好学和乐学”中不断取得进步。比如说学生刚刚接触键盘时,教师难免一遍又一遍的让他们做击键练习以熟悉键盘,可是对学生来讲,一、两节课过后,学生学习的兴趣几乎消失了,他们不愿再做那枯燥无味的练习,这时,教师可换一换教学语言:今天,我们全班来比赛打地鼠,看哪位同学最厉害,第一个先把“地鼠”打完。其实,都是相同的课程,只不过换了一个说法,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沉醉在“玩”中。又比如说,有的学生在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后,往往会自己偷偷的玩游戏,或者对桌面进行设置来显示自己。这时,教师不要对学生的行为全盘否定、加以批评,否则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正确的做法是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说说游戏成功后的喜悦或让学生充当一回“小老师”,教教其他不会的同学,这样既不伤到学生的自尊心,同时也使学生对计算机产生更大的兴趣。

三、放开身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动。

传统课堂都是学生坐着学习,稍微有走动就是破坏纪律、不认真学习的行为。可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学,恰恰需要走动的课堂。当然,这种“走动”的课堂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目的的、有秩序的。“走动”的课堂能让学生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学习的氛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有利于解决学生遇到的难题……举个例子来说,我上信息技术课的时候,不管上什么内容,只要是学生做练习的时候,我就允许学生遇到困难时在自己的周围走动,问问会的同学;也允许先做好的同学在全班走动,帮助基础较差的同学。这样一来,学生之间的信息得到了的交流,不仅充分利用了课内的有效资源,而且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好范文版权所有

四、教学互动——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学。

数学课堂让学生动起来 篇7

一、学会表达, 让学生的嘴“ 动”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 动口说话”把数学思维表达出来, 在“ 说”中学习数学, 训练思维。

1.融洽师生关系, 让学生敢说

要使学生敢说、不胆怯,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觉得你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并愿意与你接触, 喜欢你, 进而喜欢上你的课, 同时还要排除学生的后顾之忧, 多启发、多鼓励。

2.创设良好的情境, 让学生想说

小学生好动, 往往学习成绩不稳定, 很容易受外界影响、干扰, 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说的兴趣, 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

( 1) 要借助课本插图。 现在的教材一个鲜明的特点是, 无论例题还是练习都增加了许多色彩鲜明、生动活泼的画面, 这些画面给我们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了良好的材料。

( 2) 利用学具、教具。 数学教学的一大优势就是有大量具体可操作的学具、教具。 教师想方设法让学生充分利用它们, 把数学知识变成生动的现实, 把自己的学习过程说出来。

( 3) 利用信息技术。 现代化教学的一大优势, 就是有许多录像、投影、录音、计算机等先进的媒体技术。 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媒体的可存储、可再现、生动、形象、有趣等特点, 设置各种活灵活现的、有律动感的、可变幻的场景, 使学生将外部的观察转化为内部潜意识的思维活动, 再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3.精心设计问题, 让学生能说

教师在教学中所涉及的问题要明确, 指向性要强, 语句要通顺流畅, 难易要适中;要让学生接到问题后, 能迅速理解题意, 并能很快找到突破口, 进入思考状态。 设计的问题在难易程度上一定要把握好尺度。 问题过于简单, 学生不假思索就能答出来, 就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问题难度较大, 学生苦思也得不出结果, 这样的问题设计就失去了意义。 因此, 教师应当精心设计问题、提出问题, 要保证学生通过一定的思考能回答出来, 也就是“ 跳一跳, 摸得着”是最佳的。

4.严格进行训练, 让学生会说

在数学教学中, 很多教师忽视了对学生说的训练, 尤其是学生回答问题后, 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回答的正确与否, 而对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条理性等方面很少提出要求。 事实上, 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程度, 也就是学生思维的结果, 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 如果学生言语零乱, 说话不完整, 那他的思维一定缺乏条理性。 教师如不做这方面的要求, 久而久之是不利于学生思维全面发展的。 因此,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如, 可采用思考—同桌说—小组说—班上说, 由台下说到台上说的方法进行训练, 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仅要说得对, 还要说得好, 以此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

二、学会操作, 让学生的手“ 动”起来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强调, 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 儿童的智慧, 永远在他的手指尖上。 ”动手操作是学生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 让学生在动中观察、动中思考、动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 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1.动手操作,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 活动是认识的源泉, 智慧从动作开始。 ”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 启发学生的思维, 化繁为简, 变抽象为具体, 使他们通过学习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激发其学习兴趣。 动手操作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动手操作,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动手操作, 是学生在动作神经与视、听等神经协作作用下的活动过程。 通过操作, 使动作神经参与学习活动, 促使动作思维积极发展, 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奠定坚实的基础。 而形象思维又为培养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起到了奠基作用, 因此说“ 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之本”。 如, 教学“ 三角形面积计算”时, 教师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 学生要用眼看、用手摸、用脑思考。 在他们拼出各种非平行四边形后, 仍不能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时, 要转变思维方向, 进行再思考, 再拼组。 当学生拼出平行四边形后, 还有个类比迁移、推理转化过程, 这样可以使他们真正理解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相互关系, 类推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这种活动的过程不仅能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也能萌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3.动手操作, 萌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让学生动手操作, 不仅是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过程, 而且是通过动作、思考而萌发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通过动手操作, 他们可能运用超过一般知识范围的手段, 去解决一些特殊的问题, 使其思维水平提高。 教学是要为学生创造一些特殊环境, 给他们提供一些条件, 以萌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让学生动脑动手, 使学生经过动手操作、思考探索, 萌发其创造性思维, 自我获得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4.动手操作, 突破教学难点

在新教材里, 凡是教学难点部分的复习准备课题, 都编排了有关动手操作的题目, 它是为突破教学难点服务的, 在做这类题时,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摆、画、折、拼, 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获得有关解决难点的思路和算理。 经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发现规律, 推出公式而获得的知识, 才能记忆牢固、理解深刻、应用灵活。

总之, 在教学中, 教师应当运用多种手段, 多种教学形式,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 让学生会说、会做、会思考, 在数学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让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动起来 篇8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通过有效教学途径和方式,主动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了解学生学习现状,提升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有效提升。”由此可见,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要加强沟通和交流。师生互动式教学方式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和途径。我在教学中对互动式教学方式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现谈一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

一、创设适宜环境,使学生愿意进行互动

巴班斯基指出:“能使学生的注意和思维集中到数学学习中的最关键的观点和观念上,或者是教学进行的结果同时能激发和提高认识兴趣,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被认为是最有成效和显著的。”教学实验证明:学生在学习中的能动特性发挥的程度取决于教师在教学活动的作用和表现。可以说,教师的一举一动是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充分激发的“添加剂”。由此可见,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活动中的“统治者”、“指挥者”的角色,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改革的内容和要求,转变角色,主动走进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真诚的心灵沟通,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状况,通过名人典故和身边先进人物事迹的讲解,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畏惧心理,使学生坚定学好数学知识的勇气和信心,敢于主动与同学、老师进行互动学习和交流,实现在学习中交流思想,在交流思想中提升学习能力。

在初中几何中,讲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时,教师的“导学”可以从实验入手,实际操作或演示就可很快得出结论:圆锥侧面展开图是扇形,此扇形的弧长是圆锥的底面圆周长,扇形的半径是圆锥的母线长。这种演示“导学”既直观又能引起学生注意,学生非常容易接受这个知识点。在老师的上述提示后,学生自己阅读,找出本节的重点、难点,自己利用已学知识尝试解决,攻克疑难问题。这是学生“自学”的过程,在老师做了演示之后,再让学生阅读,自行解决课本中的例题和练习。有了“导学”的认识,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就相当明确,“自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在运用旧知识进行求证的过程,也是学生数学思维得以进一步锻炼的过程。所以,改变课堂教学的“传递式”课型,还课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阵地是师生双边活动得以体现,师生互动能否充分实现的关键。

二、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能够进行互动

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以生活为基础,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强调教师要多创设教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在使用教材时,不要拘泥于教材中所呈现的具体素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资源,切实发挥教材的作用。

如,可设计这样的题目:“某县城现行的出租车收费标准是:起步价为4元,10千米以内,超过3千米部分加收1元/千米;10千米以上,超过10千米部分加收单价2元/千米。试就不同的路程请同学们讨论如何乘车,才能节省费用?”例如:按以上收费标准,小明送同学坐出租车去离家6千米的车站,送到后立即按原路返回,现有两种方式返回,一种方式是坐原车返回(连续打表计费),另一种方式是换乘另一辆出租车返回。试问哪一种方式更节省费用一些?这种题目将这些学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融入数学的含义,体现了数学的价值,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感受数学的意义,而且让学生体验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从而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加强师生之间的评判,使学生学会进行互动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众多“交而不往”,相互之间有“交”而无“往”等现象,究其原因往往是互动主体之间缺乏彼此评判。例如,在数学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的互动中,往往只有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判,而缺少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判;在学生之间的互动中,只有相互间独白式的“倾诉”,而无彼此互动式的分析与评论。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特殊性和差异性,特殊性和差异性的存在,决定了主体之间的互动的必要性、复杂性与多样性。师生要在这复杂多样的互动中达成相互理解,这离不开彼此评判。

彼此间的相互评判不是诋毁,而是为了使他人接受自己的思想、观念,也是为了使自己更好地获得他人的知识,与他人达成一致,形成共识,从而塑造自己与发展自己。我国目前的中小学还是实行班级授课制,在这种课堂教学结构下,一个教师要面对众多学生,课堂教学互动难以顾及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体,因此如何调动每一个学生,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能够更好地发展自身,并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是很重要的。所以,把握“评判”这样一个机制对于促进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真正的互动是必要的。

让幼儿数学活动动起来的教学方法 篇9

皮亚杰理论认为,儿童思维发展特点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幼儿学习数学与成人不同,他们必须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体验数的意义,他们建构数学概念首先来源于动作。我国着名的学前教育家陈鹤琴提倡:以“做”出发点,在“做”的过程中去学,在“做”的过程中去教,在“做”的过程中去求进步。这就强调了我们在幼儿园的数学教育中,应以幼儿的操作活动为主要教育方法,把抽象的数理知识转化为幼儿能够理解的可操作性的知识,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发现和感知数学,真正理解数学。那么,如何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开展操作活动呢?针对这个问题,我在我们班开展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并积极运用游戏与操作活动为主的教育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我的一节数学活动:“认识数序”目标是:能排列表示数字1-7的点卡或数卡,说出相邻两数之间多1或少1的关系。能与同伴相互检查操作结果。过程中玩按序排点卡的游戏。教师排好表示数字1-3的长条点卡,引导幼儿观察相邻数点间的关系。让幼儿说出“每一张点卡都比前一张多一个点。”然后又 玩“接数补漏的游戏”。教师从少到多的排出表示数字1-7的7张数卡,并拿出几个数字,请幼儿说出少了数字几?请幼儿补上,并说出为什么这样放?最后请幼儿操作点卡并互相检查操作结果。此次活动,从幼儿完成情况看,大多数幼儿都能将卡添补正确,但有四位小朋友在做点卡的时候出现困难,还有一位小朋友对数的概念还不能理解,所以没有做出来。另外还发现幼儿对于多1和少1的概念还很模糊,甚至不能说出多1和少1。因此感觉到幼儿的基础不够好,需要进一步加强和练习。因为对幼儿有初步的了解,所以在分配幼儿点卡的时候考虑到差异性,即将点卡分成了三类。这样能够了解幼儿是否自己掌握了。因为相邻的两个幼儿是不同的。在操作的过程中,理解能力较快的很快就能清楚老师的要求,我先发给幼儿的是点卡,这样幼儿就需要一边数一边思考应该放在什么地方。因为幼儿对于数字的理解和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他们对于物体的直接印象要好得多。如我所料,孩子们在操作中很少遇到麻烦,很快就有几个孩子先做完了等待老师的检查,我给做正确的幼儿在题卡上贴上小红旗以资鼓励。他们就显得更加兴奋,很快就有另一些小朋友赶了上来。完成情况令人满意。在总结中我让幼儿反复点数并指导总数是多少。检查是否后面的数量比前面的数量多一个。这样幼儿通过检查了解到后面的数量总是比前一个多一个就是正确的。由此也了解到序数之间的关系是多一和少一的关系。接下来我们将点卡换成了直接的数字。在这其中我就会发现有的孩子对数字的认识还比较模糊。于是我们复习7以内的数字认读。这样大多数的孩子在做填空的时候就好一些。而对于另外一部分幼儿就需要老师的指导,教他读一读这个数字,并说出这个数字可以代表的数量。在整个过程中孩子们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合理的运用。只有两个幼儿“雷玉宣和田林洋”还不能完全掌握。需要今后的练习和指导。可以看出幼儿对操作性质的数学活动接触得比较少,因此在操作中显得不够灵活。但从幼儿的反应来看幼儿很喜欢操作性质的数学活动,他们热衷于在操作中获得的成功感,他们相互的探讨,他们已对数学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好奇心和兴趣。

由此可以看出,操作和以游戏性质的数学活动能够切实的了解每个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而且对于幼儿学习数学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幼儿在“做”中学,教师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和适宜的指导。因此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的数学活动,特别是以操作活动为主的数学活动还应更多地开展。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操作进一步加强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和认识。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我们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操作、探索,允许幼儿自主选择,自我调节。然而,在实践中,有些教师却“穿新鞋,走老路。”比如:虽然提供了操作材料让幼儿进行活动,却主观地将幼儿划为不同的水平,指定某某在哪组,某某操作哪个水平的材料,或者名为指导实为干涉幼儿的自主活动,并规定了要如何如何操作等。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在操作过程中,学习的主动权在幼儿手中,幼儿是在主动作用于材料中进行学习的,他们在摆弄材料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从而获得数学知识、经验和技能。不管做得对还是不对,都是他们主动操作的结果,在不断的尝试中,他们经历着从不会到会、从不对到对的一种主动建构数学概念的过程。而正是这个主动操作的过程才真正促进了幼儿创造思维的发展,同时又提高了幼儿的操作能力。例如:在中班数学活动“交替排序”中,只要让幼儿知道什么是交替排序,应该怎样使用操作材料,至于按什么规律排序,要留给幼儿在操作中探索,不应该把各种排序规律一样一样地教给幼儿。

幼儿学习数学本身是比较枯燥的,那么如何让枯燥的数学在孩子们眼中变得生动有趣,就需要教师能够了解孩子在数学活动中仍然处于主动的位置,并且让数学活动变得丰富有趣并具有竞争的趣味也是很重要的。例如我上的一节数学活动:认识数字“8”。我在安排活动时采用动静交替的方法,而且尽量让每一个孩子参与,并不时地吸引他们。活动开始,我采用了让数字宝宝捉迷藏的方式,这样既给孩子一种新鲜感,又能及时的第一时间抓住孩子的心理。让他及早进入我的活动中。接着孩子们在教室里找数字宝宝,因为每一个数字宝宝都是一个小娃娃的形状,所以孩子们特别喜欢。接着我采用可见的形式出示并认识数字“8”的字宝宝。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我结合了冬季的小动物,以及圣诞节的礼物作为实物出示,幼儿一边观看,一边迅速地给我反应,并动脑回答问题。因为孩子们没有这样的经历,所以当出示另一个的时候,孩子们大多反应是8,也就是他们能说出总数,但还不能将过程分解,后来经反复的出示小蚂蚁,小燕子,烟花和糖果,幼儿开始慢慢理解7添上1是8。需要小朋友理解这个过程。接着是幼儿进行操作活动,因为把小朋友分成了三组,并设计了闯关游戏。在闯关中他们竟形成了竞争小组,孩子们对此特别感兴趣,在闯关中,我设计了三个环节,一是请幼儿取出是“8”个的礼物,幼儿每人三张操作卡,这样孩子们就可以数数自己手里的礼物卡每一张上有几个,然后快速举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孩子反应很快,他们数得也很准,但由于有的孩子对于点数的基础比较差,所以没有数清楚,需要老师帮助他,引导他一个一个数。在这个环节中我觉得应该给能力弱的孩子少一点卡片,哪怕只是一个,让他数一数就够了。接着第二关是说出8像什么?第三关是利用课件按物取数。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都注意力集中,谁也没有留号,所以反应就特别快,从6——8进行练习。

最后我仍采用让孩子动起来的形式,继续采用游戏的形式,为黑猫警长捉老鼠,要找到身上是8或者有8个点的老鼠。这是孩子们最兴奋的过程,有的孩子由于太兴奋忘记了要求,把不是“8”的也找来了,当我一提示,他马上开始数起来,在“黑猫警长”的歌声中,孩子们在玩中体验到了数学活动带给他们的乐趣。在这节活动中,采用以游戏和操作活动为主,让孩子认识数字“8”,并对数学活动充满的兴趣,孩子们是主动的学习,主动地参与,每一个孩子都能积极地与老师参与游戏。其中在教具准备方面,我制作了大量的课件,这样既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给孩子以新鲜感,同时节省了在操作板面教具的时间上的隐性浪费。在幼儿的操作活动中,我为幼儿准备了丰富的操作材料,使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始终保持最好的状态。在教学形式上我采用游戏闯关和游戏捉老鼠又一次将孩子的兴奋点调动了起来。使孩子们在“玩”中“学数学”,在“学”中“玩”。真正体现了幼儿园教育“纲要”的要求。因此怎样让数学活动不再单调和枯燥,最重要的就是让数学活动真正动起来,只有这样孩子们学数学才会越来越有兴趣。

需要注意的是,在为幼儿提供认知挑战任务时,教师一定要控制好任务的难度。已有研究表明,难度适宜的认知挑战任务能够使学习者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没有认知挑战性的活动往往使学习者感到乏味。本研究也发现,幼儿一般不会对自己提出任务要求,在一连几次都没有新的任务出现时,幼儿的操作兴趣会迅速下降。如果教师不断提出新的任务和挑战,则会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特别是当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任务时,他们会体验到强烈的成就感和胜任感,这些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幼儿的操作兴趣明显提高。

然而,认知挑战的难度一定要适宜。如果当前的任务难度过低,幼儿不需经过努力就能完成,那么他们会因游戏本身缺乏新颖性而产生厌倦情绪,而一旦任务难度过高,幼儿经过努力无法完成,又会使他们产生焦虑、畏惧等心理。从而对数学失去兴趣。所以把握好挑战的难度,让幼儿够一够就能够做到就是比较适宜的。

上一篇:那夜诗歌下一篇:冷静 一次难忘的考试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