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起来的课堂

2024-09-09

动起来的课堂(共12篇)

动起来的课堂 篇1

小学美术课, 是人们心目中名副其实的“副课”, 但不是可有可无的课, 它肩负着对学生直接进行“美育”的重要任务。美术的课堂理应有属于自己的风格, 自己的特色, 其中“动”就是比较突出的一点, 美术的课堂只有“动”起来才会美丽, 才会精彩。

一、让眼睛动起来, 欣赏美的世界

没有观察, 就不会有发现, 没有对外界的敏锐的感觉, 哪里能有对美的捕捉。让眼睛动起来, 才会感知这个世界的精彩, 让眼睛敏锐起来, 才能发现诸多的美的细节, 也只有因为这个世界产生了美的创作的欲望, 才会去寻求美的表现形式。所以, 美术课的一个很重要任务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美, 捕捉美, 善于发现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精彩。

让眼睛动起来, 应善于延伸。实际上, 有很多美术课的内容都提供了可供欣赏的画面, 我们对这些画面要引导学生仔细、认真地观察, 在观察中有所得, 有所获, 从而为设计提供最原始也最精彩的范本, 为绘画打下坚实的基础, 并能由此及彼, 不断去延伸和拓展。

当然, 我们不能让学生拘泥于课内, 要引导他们由课内而课外, 在大自然这个广阔的天地中捕捉那些生动和精彩。“师法自然”, 就是因为大自然本身就是谁也难以比拟的老师, 我们引导学生走向大自然, 走入大自然, 走入生活;就是要求学生从小就要与大自然亲昵, 从大自然中去发现, 认识到生活的意义。

例如, “江苏古代陵墓石刻”一课, 若是仅仅停留在对课本的了解上, 那就未免太过促狭, 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 采取各种办法, 如借助多媒体引领学生去欣赏明孝陵的风光片,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寻找机会去参观游览, 没有条件的也可自己去找有关陵墓石刻, 看它们的艺术成就, 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 并有所深入。

让眼睛动起来, 去发现身边美的景致, 去捕捉一切美的因素, 这样才能为美术的创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打下创作的基础。

二、让大脑动起来, 驰骋丰富想象

美术的天地, 是想象的天地, 离开了想象, 就不可能拥有精彩。教师应该结合教材特点引导学生去想象, 去营造神奇的、富有创造力的画面。那么, 如何引导?怎样营造?在“星空的联想”一课的教学中, 我们就注意了对学生在引导和营造上下功夫。

“星空的联想”是一节需要学生去想象, 也必须要促成学生想象才能让学生拥有一个五光十色、瑰丽多姿的星空的课程。为了获得这样的效果, 达到这样的目的, 教师先做一下相关的铺垫工作, 引导学生通过课前查询相关资料, 了解宇宙的一些特点, 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 启发学生能够形成一系列的联想, 如由明亮的星星, 可以联想到灯光、火把、眼睛、明珠……并由此延伸, 灯光里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是谁在窥视?明珠背后可能有的故事 (图画) ?这就让学生在联想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工作, 若是借助多媒体再播放一些科幻片, 无疑就给学生的想象继续添油加柴了, 同时, 教师给予绘画技巧和表现形式的一些指导, 如此一来, 学生的大脑被点燃, 创作的欲望得激发, 富有个性特点和形式感的神奇的星空图便可以呈现在人们面前了。

想象是美术创作中一种重要的能力, 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 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培养, 拥有了无穷的想象力, 才会拥有创作的精彩。想象力的培养也需要一步步来, 要借助教材, 依托教材进行。只要想办法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 他才可以还你无数的生动与精彩。

三、让灵巧的手动起来, 为万物挥毫泼墨

眼睛与大脑的“动”, 都是为“手动”这一步来做准备的, 看得仔细, 捕捉得精彩, 想象得丰富都需要借助“手动”这一环节来得以实现, 得以飞跃。美术画就是如此, 美术的制作也是如此。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手和脑在一块儿干, 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 是创造教育的目的。”由此可见, “手动”的重要, 没有手动就没有创造。怎样让学生的手动起来?那就要求教师要时时处处鼓励学生动手做, 只要有做的欲望, 就是成功的开始, 只有做起来, 才会慢慢做得更好, 一步步臻于完美。

美术课中的许多手工, 都是需要学生手脑并用的, 制作“新颖的电脑”, 要先寻找材料, 然后进行想象, 再进行设计, 这样一个造型新颖的电脑模型便可以出现在人们面前。而学生通过创意和制作感受到美术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变废为宝”同样也需要学生去发挥自己的想像力, 才能把各种废旧材料进行合理加工,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环保的意识也会得以张扬。更多的时候, 这些“动”绝不是单一的, 而是多方面全方位的。

美术教学, 就是要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美术教学, 就是要让学生驰骋想象, 用多情的笔去画出大千世界的精彩。让美术课堂动起来, 动起来的课堂才会美丽, 才会有诸多的精彩呈现。

动起来的课堂 篇2

南阳市第七小学 曹毅 二O 一一年七月三十日

让课堂生动起来

——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尝试

南阳市第七小学 曹毅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成长,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是现今教学改革研究的主题,它关系着学生的素质培养能否得到实质性进展。为此,我着重从调控适应学习环境、自我设定学习目标、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自信心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调控适宜的学习“状态”

调控适宜的学习“状态”,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其主动参与的前提。这种“状态”主要是指一种“自然性”状态,即一种接近生活、贴近自然、能使学生于其间产生共鸣,进行高效学习的状态。它主要包括:

1、和谐环境——语文教学中,教师注意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和气氛,适时运用鲜艳的色彩,或浓郁或淡雅的香味和贴近学习生活实际的音乐欣赏等,给学生创造充分发展其才能的机会和条件,能使他们对语言文字产生亲近感。让学生进入一种放松、开放的状态,并使他们能更集中自己的精力将语言文字与环境结合,成为主动参加知识获得过程的人,为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打下基础。

2、师生良好的情感场——建立在学生主动学习基础上的课堂教学,应是在师生人格完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富于爱心的交流。是师生之间精神的契合,是相互尊重与创造,是共同进行美的创新活动。语文教学中,教师以朋友式的态度,用优美、生动、富有儿童化的语言或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配以对学生亲切感的体态动作等创设新颖有趣、引入入胜的课堂气氛,而学生则同样也可以“指向”教师,向老师提出问题,发挥普遍交流的权利等,这样,教师与学生间就会形成一种情感沟通、融洽的统一信息场,在这个场中,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会变得格外流畅,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会大大增加。

3、自我确定学习指向——人的潜能说提出:大多数人都会超额完成他们给自已设定的努力目标。为此,语文课上教师对课文的内容不能只停留在为学生设定“你今天该学习这个”这样一个目标层面上,而应从课之始就不断邀请学生自己来设定好他们自己的学习目标,了解获得结果的可能性,计划他们自己的学习进程。正如有学者说:“如果他们知道他们要到哪里去,那么他们的前进道路就是明确的。”

二、挖掘最佳兴趣信息

生动的课堂绝非单调、机械的环节拼凑,教学内容缺乏波动、起伏,给予学生的刺激和振奋便会减少,以致课堂气氛沉闷,使学生容易产生心理、生理疲劳,形成消极情绪体验。因而,需将教学内容紧紧地和生活中的最佳兴趣信息联系起来。在学习与生活中,经常会发生许多让人高兴、愤怒、忧愁、悲伤的事,教学中,广泛引入这些生活经历,同样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感,并由此形成强烈持久的兴趣。所以,应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到集体活动中去学习。突破“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室里上课”的传统观念,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创造生活。如教学《爬山虎的脚》,我课前带领学生观察了生活中爬山虎的脚,课文学习后,我再次组织观察活动,学生在两次不同的观念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了解了作者观察的仔细,懂得了围绕一件事物怎样说清楚的方法,也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逐渐注意起来,产生兴趣。

语文教材中,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极为丰富的兴趣信息也决定了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不同之处。教师在语文的学习活动中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兴趣信息的过程,不仅是学生产生主动学习行为的前提,也是教师高超教学艺术的体现。如在《曼谷的小象》教学中,我结合成功举办的曼谷亚运会和学校的远足观光活动,利用电视资料图片,由教师配音解说曼谷美丽的风光和隐含其中的人际友情,引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老师让我们看的风光真是美丽!为什么要让我们看这个地方?我们今天要学什么?学生们的头脑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新奇感,而形成这种新奇感的因素,正是教学中我们从课本中努力找寻的最佳兴趣信息,这些信息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涵,同时也发展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强劲动力。

三、让学生经过尝试得到收获

语文知识的获得更多的是通过自学获得,自主学习是主动学习的外显特征。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经过尝试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自觉能力的集中体现。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内进行发散性思考,尽可能让其提出独特、流畅、变通的观点,并使这种能力主动延伸至课堂外的学习中去,形成并非经受结果,而是努力尝试后得到的经验。

1、鼓励质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是学生欲求主动完成学习内容的体现,也是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欲求表现自己能力和作用的体现,只有学生们带着对课本、对教师的挑战来到课堂,才会使课堂充满求知欲和表现欲,在这种情况下,我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寻求真正的理解。其次,我在肯定其大胆质疑的同时,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比如教会他们从课题、内容、中心或标点符号等方面发问,当学生掌握了质疑的方法,才会满足其自我实现的愿望,由此产生对课堂的期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2、情境再现广——创设与课文内容密切关联的情境活动是语文课中加大学生探求力度的有效途径,学生对教育教学内容随着情境活动的开展,由关注到产生一种积极的态度倾向,直至被唤起热烈的情绪,伴随着延续、有效的情境活动,学生主动探求能力会大大增强。如在教学《会摇尾巴的狼》一课,我先通过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然后提问:假如你是那只狼或老山羊,你会怎么说,又会怎么做?启动学生把自己的情感不由自主地转移到教学中自己所关注的某个对象上,激起学生的强烈的内心体验。最后,在熟练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又采用分角色表演,课本剧《老山羊走了之后》等多种情境活动形式使学生情感与能力巩固深化。

3、有价值的讨论——教学中采用讨论方法,主要是因为要讨论的问题意见一致性较低,讨论结果能给学生体会教学内容以一定帮助。而语文学科中,有相当数量的问题尚有很大的商榷余地,讨论的目的很多,但都能启迪、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敢于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在对课本内容中所包含的文眼或含有极丰富内涵的词名进行深入大讨论中,能使其逐步体会出与之相关的知识点上,并能一直漫延到整篇课文的学习中去。如在《灰雀》一课的教学中,我就“胸脯深红的灰雀到哪儿去了?”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大部分学生在激烈的讨中体会出了列宁和小男孩对待灰雀去向的各自的态度。《曼谷的小象》中,“转身”一词和“你能象阿玲一样指挥小象吗?”的问题讨论学生也能从中感受到小象的聪明和阿玲的能干等。

四、“庆贺”努力后的成功

对每一名学生而官,只要有学习活动存在,就会有学习的成功点出现。当学生出现成功行为时,教师的赞赏、同学的钦佩,是对其最好的“庆贺”方式。

“庆贺”活动可以是教师本着客观公正、尊重个性、因人施评、评点结合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的激励性评价,即教师对每一名学生的每一次成功都给予积极的肯定和赞扬,在此基础上,教师应不拘泥于学生暂时的成败,从学生的学力发展入手,激励学生向更高层发展,和学生共同感受求知的欢乐。如我结合课文内容的评价:“你讲得真精彩。”“你能紧扣中心,理解得很有层次。”“你的发言条理清楚,令人乱目相看”等等。

除此之外,“庆贺”活动实际上也包含了课堂中多个层面的肯定性的意识交流,如接受同伴的鼓励和自我自勉等。从心理学角度讲,这种“庆贺”活动满足了学生通过自己的成功归属需要。实践证明,课堂中的及时评价与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是使学生产生连续性主动学习行为的保证。如在《桂林山水》教学中,我在学习课文之后,安排了一些富有创造性和启发性的分层练习,要求全体学生完成录像配音,部分学生补充具体有关句子,部分学生综合运用比较、排比、比喻、补充状语、感叹等方法自定内容把某样事物写具体,更着重要求学生在练习之后对自己的学习作一个简要评价,学生之间主动评一评、议一议别人的发言,加以补充和修改,我于其中适时调控,鼓励学生超越预定的目标要求,鼓励学生的即兴创造,对于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及语言进行正面赞扬,促使他们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并向更高层发展。在这样一些评价中,每位学生都有自己成功的体验,他们在多项不同的有意义的“庆贺”活动中认识和发现了自我的价值,并促使他们对学习负责,在不断的主动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

让课堂的主角动起来 篇3

一、化解难度,用精当的问题引领学生思考

教学《记念刘和珍君》一课,我深有感触。鲁迅的文字有极深的旧国学功底,有白话文运动启蒙时代的生涩,有外语和外国文化思想的冲击。三种因素夹杂在一起,形成了鲁迅艰涩、险峻,白表文里,信息量极大的文字风格。深邃的思考、春秋笔法和特定的写作环境,也决定了鲁迅作品不是那么好理解。对我校高一学生来说,学习本课要做到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记叙中体现对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是比较困难的。另外,学生对于这种“割裂”的文章形式,不易接受。所以怎样引导学生理顺文章内容,由浅入深,透过文章对人和事的描写,揭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成为一个难点。学生只读了第一节就被鲁迅“无话可说”“出离愤怒”的压抑影响得沉默不语了。此刻,要让学生自主地去感悟作者悲痛、复杂的情绪,必须想办法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找到一个相对容易的突破口。于是,我们从题目入手思考:课文的标题既然是“记念刘和珍君”,那么请阅读课文,看看课文的哪些部分是写刘和珍的,请为刘和珍写一篇小传(概括其人事迹)。这个问题简易,学生七嘴八舌地交流了刘和珍的事迹;我们从人物入手再思考:先生为何要敬称其为“君”?已经“入轨”的学生很快总结出刘和珍的光辉形象——预定莽原(追求真理)、“风潮”领袖(敢于反抗)、虑及母校(有远见,有革命责任感)、府门喋血(勇敢坚强、勇于抗争)、难中救助(从容善良)。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始终微笑”的这样优秀的学生却遇害了,每个人的内心会怎样?悲!这种情感贯穿全文。在悲愤之后,我们就会追问,这样好的学生是谁杀的?是反动政府。被害之后,反动文人还进行毒辣的“污蔑”。对于这些,我们抱有的感情是什么?“愤”!通览全文,作者的“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燃烧。至此,再读文中那些精辟、深刻、发人深省的句子,先生的情感得到了学生的共鸣。学生进一步探究先生“记念”的内涵,讨论明确了先生关于惨案意义的深刻之处就在于有肯定,又有否定。在肯定青年的血没有白流的同时,冷静地总结血的教训,告诫斗争者要改变斗争方式。一节“难”课就这样在学生的思考中很顺利完成了。

二、提供舞台,给学生足够自我表现的机会

一节课,总有某些学生落寞枯坐,他们不习惯动起来,个别学生也许确实因为能力问题在课堂参与方面无奈受限。但是,我们要有意识地给这些学生提供绽放光彩的机会。演讲稿《我有一个梦想》是很好的一个课例,我借鉴师大老师的经验,用模拟演讲的方法进行学习。先听录音创设气氛,然后推荐学生做现场模仿秀。这种新鲜的形式吸引了那些胆大的、好捣乱的学生,他们积极地应邀表现。开始有些笑闹的意味,我和特邀的学生评委认真点评,指出他们语言上的特点,启发演讲的学生尝试应该以怎样的轻、重、缓、急来表现,怎样处理能更好地传达作者慷慨的情感。随着几位学生上台的表现,演讲的优劣开始有所比较,学生争强好胜之心也被激发,参与的热情逐渐提高,各组同学纷纷为本组的选手提建议,他们发现了修辞在语势上的效果,津津有味地品评起语言的感性之美。随之而来的是,后来上台的学生演讲越来越有激情和气势。在精彩段落的反复演讲中,学生又指出了演讲稿内容上的递进性,体会到了演讲稿的逻辑之美。课堂结束时,大受鼓舞的学生自己概括出演讲稿具有鼓动性、思想性等重要特点。而最后小组打分环节,最令人感动,学生评委打出两套分,给低分是表示知识能力上有欠缺,给高分是鼓励学习上有勇气,有进步。此举让我们看到了课堂上学习的严谨、竞争的公正、友情的真诚,优秀生、后进生都绽放着阳光的笑脸,认真地记好了笔记。我也确实感觉到了学生动起来的课堂是如此轻快、愉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和理论统统都会落空。让我们学习古今中外先贤们优秀的理论、经验,在今天的课堂上用心探索,顺应时代要求,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让课堂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快乐天堂。

学生动起来 课堂活起来 篇4

办法总比困难多。反复思考之后, 我决定挑选一些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代替我上课, 紧接着我就选了几个学习好、思维敏捷、口齿伶俐的学生, 找他们谈话, 商量出一套方案。刚开始先让他们互相讨论、交流, 个性问题他们之间相互解决, 共性问题罗列出来, 我和他们一起解决。上课之前他们中间要讲课的学生先给我讲, 我觉得不妥的地方再让他们做必要的补充和修正。然后他们轮流上讲台讲课, 基本上每节课的小老师都不同, 有时一节课就有好几个小老师轮流讲课。

小老师们在教室前边讲课, 我就站在教室后, 注意观察, 讲者讲得投入, 听者听得认真。有的学生不由自主地站起来, 甚至有些坐在后边的学生干脆搬着凳子坐到前边去了。平日里睡觉、瞌睡的现象不见了, 个个都生龙活虎, 学生不断亮出自己的观点, 有赞同的, 有修正的, 有提出另外方法的, 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遇到有争议的问题, 学生们都不相让, 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 有时争得面红耳赤, 课堂气氛很活跃。

例如, 在一道有关“电解饱和食盐水”的题目中, 要求计算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的p H值, 一个学生展示的是用电解方程式来解决的问题, 在他展示完后, 马上有两个学生站起来, 其中一个说用电子守恒解决更简单, 接着就把自己的思路展示出来了, 而另外一个学生则指出第一个学生的电解方程式中没有写反应条件, 那个学生赶紧把条件加上了。这样不仅给了那个学生启示, 也让别的学生引以为戒, 而且一题多解, 扩展了学生的解题思维。所以说我们要相信学生, 千万不要小看他们。最近在电视上热播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有好几次都是选手写对了, 而辅导教师却判断错了。这不更证明了我们应该相信学生, 相信学生的潜力很大吗?

因嗓子问题我不能高声讲课, 但我得去看学生的学习情况。我让学生准备了高考备忘录, 也就是一个笔记本, 美其名曰“高考备忘录”, 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学生做题过程中出错的地方千差万别, 出错的原因各不相同。我要求学生在备忘录上先解决做题过程中会而做不对、对而答不全的问题, 例如, 字迹潦草、化学用语书写不规范、文字表达不完整、不能一语中的、忽略细节等等, 然后再解决确实不会的问题, 例如, 知识不清导致思维混乱、无从下手的题目, 我就要求他们构建知识体系, 准确理解记忆, 形成一张有序、系统的知识网, 并写出在学习、交流讨论过程中悟出的技巧和方法, 总结出解题规律。在这期间我还让学生时不时互评高考备忘录, 并写下恰当评语, 以便于让他们相互鼓励和借鉴, 一起进步。我隔三差五收上来看一看, 写一些鼓励、评价或好的建议。在学生自己整理时, 如果有学生问我问题, 我就找一个会的同学帮助他。然后, 我就去找那个不会的学生让他教我, 如果他能把我教会, 那么他就真的会了, 他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能把别人教会才是真正的会!

我非常感激我的学生, 他们都很懂事, 课堂表现很好, 帮了我很大忙。令我担心的是我害怕他们成绩因此下降, 心里老是不安, 在这样的心情中煎熬了一个月。然而, 让我想不到的是一个月后奇迹出现了, 我班的月考成绩不论是平均分还是高分段都遥遥领先, 甚至超过了重点班, 尤其是那几个小老师的月考成绩更突出。谢天谢地, 成绩终于没有下滑!兴奋之余, 我想着这可能只是一个偶然, 并没有太在意, 也没意识到这恰恰就是学生课堂主体的体现, 学生在展示中充分发挥了主体能动性并提高了学习的能力。

在我的嗓子恢复后, 压抑了一个月的我重返讲台淋漓尽致地展示我的风采, 再没启用我的小老师们。一是他们有时讲得较慢, 有时语言组织条理不太清, 急得我“有口难言”, 二是怕耽误他们高三珍贵的时间。

意外的事情又发生了, 此后的地区统考成绩却不理想, 大不如从前。这是怎么回事呢?我更尽心用力了, 怎么还不如小老师们呢?我不知所措了。

随即, 我们学校实行翻天覆地的课堂改革, 要求教师走下讲台, 走进学生, 让学生上台展示。教师在耐心倾听完学生的展示后进行科学点评和引导, 去伪存真,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把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课堂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让学生身体动起来, 思维动起来。

我心中的谜团解开了, 原来我启用小老师的做法恰好与课改的观点相符, 在这种课堂中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成长进步, 在兵教兵中学习能力强大了, 这种课堂潜移默化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而传统的课堂中 (例如我嗓子恢复后的课堂) , 教师总是以学科知识的化身出现并且霸占着课堂, 教师, 是权威的象征, 而且教师只顾完成自己教的任务, 对学生的学习潜能缺乏足够的信任, 因而学生只能是观众, 在下边看教师表演, 但看懂了不等于会了。教师是权威, 学生是从者, 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

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解读 篇5

【关键词】:善于架梯 乐学教育

【内容摘要】:随着教学课堂变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在教学中营造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倡导师生互动,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感受教学的魅力和快乐,融洽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共同和谐发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是我们共同的主题。通过多年的教学经历,结合学科课堂变革的要求,一、明确目的 激发兴趣;

二、培养质疑能力 发展学生思维;

三、善于架梯 展现过程;

四、指导学法 培养能力;

五、民主教学体验成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围绕这一核心理念,新型教师应以人为本,以学生的未来为重点组织我们的课堂教育,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乐学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自我组织过程。发展的动力来自内部,即来自教师的自我组织和学生的自我组织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学生的课堂学习是一个心理结构自主构建的过程。教师是外力,根本的动力来学生自身。教师的教只有建立在学生自主组织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教师的自我组织作用主要表现在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灵活驾驭课堂的艺术,善于因势利导,在错综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中锻炼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就是说,教师要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过程变为使学生会学习的过程,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建立学生语文素质自主构建的课堂结构呢?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一、明确目的 激发兴趣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就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意学习。实践表明,有意学习与无意学习的效果存在极大的差异。如果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积极地参与学习,保持良好的注意及情绪状态,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那么怎样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呢?一般采用的是下列三种方法。第一种,开宗明义法:教师在每节课开始时,挂出小黑板(或是口头讲述)揭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让学生看清、记住。第二种,筛选讨论法:教师把学生预习课文或自学后提出的不懂的地方,加以筛选,结合文章的重点、难点,抓住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习。第三种,分步揭示法:教师不是一上课就和盘托出,而是随着学习过程的展开,相机分步揭示。教师要引导学生认同教学目标,以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创造性地学好语文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实践证明,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做到“学有所乐”,达到“学有所获”。

激趣的途径、方法很多,包括:教师要用富有激情的教态、语言激发学生的情趣;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成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方法要经常变化,刻意求新,让学生时常有一种新鲜感等等。

二、培养质疑能力 发展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素质化是以学生为核心的,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的矛盾应由学生自己提出“我知道(懂得)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多思、爱思,深思,使其“于无疑处生疑”是教学成功的标志。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的态度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从不敢问做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在引导时,教师要作出恰当的处理:是因读书马虎而产生的疑问,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去释疑;是自己经过学习、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疑问,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是游离于学习任务以外的疑问,要适当冷处理;具有导向性、启发性的疑问,要表扬提问的学生,并组织讨论研究。

培养质疑能力,要坚持正面引导,以表扬为主。对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固然要加以表扬,对提出质量不高的问题的学生,也要加以鼓励,肯定他们的积极态度。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提出了使自己不满意的问题就批评甚至训斥。要知道,一旦挫伤。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质疑能力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教师要把学生的质疑问难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课内必须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无论讲课过程中或在讲课之后,都用以提问,使学生逐渐养成“好问”的习惯。

问题提出来了,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争论,靠集体的智慧解决难题,使学生体验到集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加强学生自评和互评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发表独创性意见,勇于自我评价,使竞争与合作,个人与集体的自主构建巧妙地统一起来,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导”将起大作用,导说,导辩,最后教师还要适时小结,去粗存精,统一认识,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长足发展。

三、善于架梯 展现过程

所谓“架梯”,指的是教师要积极,有效地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乐学教育”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课堂提问时要考虑分析学生回答的思维出发点,然后相机引导。

学生回答不完整或有错,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重新思维,重新认识,由不懂到懂,这就是展现训练过程。展现训练过程是每一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性原则要求教师不能遗漏了那些差生,教师就要设计方法,比如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降低问题的坡度(即前所提及的“架梯”)让学生循序渐进地逐步弄清楚。那种把结果和盘托给学生的“好心”做法,是有损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的。

展现训练过程,要与发展思维相结合。比如阅读教学要重视通过变式训练来抓语言理解、积累、运用,引导学生不断向新思维广度发展。

展现训练过程,要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前发展相结合。比如理解课文,有着三个层次:第一层,表层性理解,就是知道课文说的“是什么”回答问题只是复述课文中的内容;第二层,解释性理解,就是懂得课文内容中所隐含的“为什么”,能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能概括出课文的基本观点或中心思想,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第三层,创造性理解。就是对课文有系统化的认识,并能根据课文举一反三。乃至发表自己的新见解。有不少教师就设计不同层次的提问,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在布置作业时,还可设计“弹性作业”,不同层次学生有相应的作业要求,这样做到目标多元化,更是“面向全体”的体现。

展现训练过程,教师要加强反馈与校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要对学生的认识活动进行监控、调节。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仔细认真地听,不仅要评价内容是否正确、完整,还要注意语言是否规范,有无语病。不能没有听清回答,就草率表态。也不能在学生意见有分歧时,不加评议,把问题搁在一边,而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此外,教师教学过程中,加强巡视、辅导,采取一对一的个体反馈、指导、校正,也是不可忽视的。

为展现训练过程,教师应保证学生的思考时间和训练时间。尤其不能忽视的是,学生个体智能差异上。学生回答问题要经过“阅读--组织和选择合适的词语、句式--口头表达”这样三步。如果只让优等生回答,就会使大部分学生产生依赖思想,因而就有必要在提问后适当延长时间。同样的道理,在范读或朗读指导后,也应增加学生自由练读的时间。

四、指导学法 培养能力

“乐学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学”,教会学生“学”,因而要把教学重心从“教”转到“学”上来。重视学法指导,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是否具有这种能力,是衡量他们主体作用能否发挥的又一重要体现。

在这方面,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增强学法指导的意识。进行学法指导大致有如下几条途径:学法的直接介绍,教法的渗透转化,教学过程中的及时点技和引导。教师重视教方法、教规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的规律。这就是教法转化为学法了。其次,可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教给不同的学习方法并设计出相应的操作程序,把有关学法变成学习过程中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步一步按程序进行学习。

五、民主教学体验成功

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乐学教学”一个重要特征。鉴于这个,我大胆提出并尝试以下原则:

1、信任与尊重原则

(1)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具有基本学习能力。除了极少数智力低下者,其他学生都可以完成一般学习任务。许多学生成绩差,首先不是智力低下问题,而是非智力方面的心理行为与行为障碍,如缺乏学习兴趣、注意力不稳定、意志薄弱、缺乏学习习惯等。

(2)相信学生原来是有学习愿望的人。他们有很大的可塑性。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在后天被泯灭的,他们的学习愿望可以被激活。

(3)把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内化活动目标才能实现。严格要求的前提是充分的尊重。

2、启发与鼓励原则

(1)启发学生建立积极的,可行的目标。

(2)鼓励学生做出的成绩,哪怕是微小的成绩,教师要善于鼓励表扬,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无论如何,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而课堂是教师实施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我们教师应利用一切积极因素,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真正构建“乐学”课堂,让课堂成为乐园,让学习成为乐事。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与研究》 《中学语文》

《中国农村教育》

2010年08期 2011年03期 2010年01期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学生动起来 课堂活起来 篇6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情绪高起来

什么是情绪呢?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有的态度体验,是和机体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当学生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时,总是兴致勃勃,做什么事都乐滋滋的。这实际上是一种良好的心境。心理学研究证明,良好的心境对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是很有好处的。那么,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关注学生的肯定情绪呢?我觉得“愉快教育”、“和谐教育”和“成功教育”作了很好的尝试。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没有主动性怎么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前苏联学者别利钦也指出,教师“一跨进教室的门坎,就要记住,你是一堂课的缔造者,您要是情绪不佳,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就会使一堂课黯然失色,没有生气。”营造师生情感交融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最肥沃的土壤。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深挖自身的情绪因素,倾注满腔热情,以饱满的情绪、生动的语言去创设一个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教学情境,从而产生"近朱者赤"的同化效应。当每位学生都与教师的情绪产生共鸣,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数学新课程强调:要留给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质疑。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学会质疑呢?

第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要注意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順理成章地解决问题。

第二,启发诱导学生质疑。

第三,要使学生敢于质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让每个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给学生提供质疑的土壤。 总之,以上的做法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自己会质疑→会学习→会创造。教学的真正目的是留给学生一个问号,而不是一个句号。

二、加强课堂的合作探究,让学生的交流多起来

知识经验呼唤人的相容与合作,合作是现代社会的需要,许多发明创造是多人合作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采用合作学习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个性特长和群体智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当前的状况表明,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机会进行学习交流,因而他们的交流能力是比较低的。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是教育者应该关注的重要内容。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发现知识、掌握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作为每个学生个体来说,他们的知识、经验是有限的,只有取各人所长,实现资源共享,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获取更多的知识,使每个学生受益。因此,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学生,要知道学生的智慧和潜力是无穷的,我们作为教师,在学生交流他们探究结果的过程中,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交流的组织者,学习成果的分享者。通过倾听学生,常常能轻易地辨别出哪些学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力,也能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并决定需要哪些内容。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和爱护学生大胆发言和交流合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机制,让学生的心动起来

长期以来,分数的高低是衡量学生成绩好坏的唯一标准,评价过于注重其甄别性功能,往往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即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进步情况。更为严重的是,这种评价对学生而言是消极的。学生不仅没有因此受到教育,反而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反感,乃至对自己失去自信。我认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要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拥有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因此,评价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指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学生,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不仅要考察学生学到了什么,还要对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进行考查和综合评价。另一方面,“全面发展”不等价于“全优发展”。你经常会遇到没有“数学头脑”却对文学情有独钟的学生;几何教学中,会遇到理解和分析能力不一的学生。这时候的你该怎么办?让他和优等生享有同等的评价标准吗?当然不行!评价还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即允许学生身上同时存在优势领域和不足领域。从心理学角度看,在积极有效的激励作用下,学生易产生学习内驱力,激发成功的欲望,形成自信、坚强的意志品质。而要发挥评价的赏识功能并不难,它就在老师的眼神里,言语间,行为中。也许老师的一个点头,一抹微笑,一声赞许,一丝关注,都会给学生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在他的心中荡漾起涟漪。我们不能吝啬自己的赏识与鼓励,让学生的心动起来有跃跃欲试之感。

学生动起来 课堂活起来 篇7

事实上, 学生的素养无法“输入”, 知识结论也不能靠“告知”。只有让学生感觉和理解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学生才能“学会学习”, 真正理解知识, 并在学习过程中确认自我, 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真正的课程学习不可能由教师将书本知识移到自己的舌尖, 再塞进学生的头脑。作为学生的“经验”, 应当是在亲历的活动中获得鲜活的认识与体验。因此, 高效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 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时空, 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 这个时空就会破碎。那么, 有哪些策略可以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一、角色扮演, 体验情境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有些学习内容学生不好理解, 但如果由教师来告知学生结论, 或简单地记忆背诵, 教材就不能在学生那里形成心理意义, 生成对知识深切的、个人化的理解。比如在学习《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一课时, 如何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的含义呢?我在处理这一教学内容时, 用一种期盼、焦急的语气求助于学生, 说:现在, 汉武帝正在为王国威胁中央的问题伤透了脑筋, 而你现在就是汉武帝身边最得力的谋臣, 你能为汉武帝出谋划策吗?在众多的谋臣中谁的建议会被采纳呢?这时, 学生在老师鼓励下, 自觉把自己的角色转换成汉武帝的谋臣, 并积极思考, 在别的“谋臣”献计献策时, 进行对比、衡量, 争当最佳“谋臣”。“谋臣”们争相献计, 作为教师不需评价, 学生自会选出最佳计策。这样, 就把学生的学习通过角色扮演的游戏, 置于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社会情境”中。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 学生体会到作为大汉天子得力“谋臣”的自豪与乐趣, 忘记自己是在课堂之中, 也实现了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和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自主学习, 探究启动

每位学生都可能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 这是他们生命的宝藏。教育的智慧正是来自对学生炽烈的感情和深切期待, 其“挑战性任务”是把每位学生发展的可能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布鲁纳认为,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 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 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在布鲁纳看来, 学生在一般教学条件下, 学习的动机往往很混乱, 有些学生谋求好成绩, 是为了一些外来的动机, 如为了得到或避免教师和家长的奖励或惩罚, 或为了与同学竞争。而布鲁纳更重视的是形成学习的内部动机, 或把外部动机转化成内部动机, 并发现活动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容易受好奇心的驱使, 对探究未知的结果表现出兴趣。与其让学生把同学之间的竞争作为主要动机, 还不如让学生向自己的能力挑战。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 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形式不是主要的, 只有实现思维上的互动, 才是有效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着眼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提出一些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 用“理趣”提升学生的思维与学习能力, 引导置身于情境中的学生自己去尝试与探索。历史的经验只有与学生的认识产生共鸣, 通过学生的感悟, 才能内化为学生的智慧, 使学生从自身的“智力探险”中产生结果, 获得体验。教师在关键处不厌其烦的启发和恰到好处的点拨是不可或缺的。

三、质疑问难, 欲擒故纵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 由于受到经验意识、思维定式、知识的混淆、个人性格等影响, 学生提出他们感到疑惑或渴求解决的问题, 有些问题可能是学生的突发奇想, 甚至是与教材观点大相径庭或错误的看法。学生对老师质疑问难时, 这是考验教师教育机智, 调动所有学生学习动机的契机。教师应及时抓住时机, 有意将矛盾激化, 让学生“借题发挥”。

记得有堂课讲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中国半个多世纪来受到的屈辱在这一课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当所有学生正在看我用幻灯机出示的图片时, 有个学生突然情绪激动地大声嚷道:“去那些国家把我们的东西抢回来, 放一把火烧掉他们的宫殿!”其他学生也跟着喊“好”、“对”。我立刻意识到如果简单加以否定或训斥绝对不是上策, 于是决心来个欲擒故纵:“那好, 我们现在就去征讨那些曾经侵略过我们的国家吧。你们到了这些国家, 干你们想干的事情吧!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在我的鼓励下, 学生们热情高涨, 争先恐后地说起了自己的打算, 真是大快人心、个性张扬。过了片刻, 我又问道:“很好, 把侵略者对我们犯下的罪行重新再上演一遍吧, 尽情地烧杀抢掠吧, 尽情地享受报复带来的欢乐吧!”我故意加重了“罪行”二字的读音。听到这里, 学生都不说话了, 但我已从他们的眼神中读懂了他们的内心活动。不知是谁忽然喊道:“我们不能这样做, 我们不能学帝国主义。”接着还有一些学生发表了“以德报怨”、“和平共处”等不同观点。学生逐渐恢复了理性, 师生从情感的交融中完成了思想教育的任务。

当学生质疑问难时, 通过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达到“视野融合”, 形成对教材较为统一的理解, 这样的教学设计尊重了学生独特的经验与体验, 发扬教学民主, 给了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四、协作互动, 快乐分享

合作学习已被誉为“近几十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它体现了一种精神、一种教育理念、一种对人的素养的追求。曾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就近发展区”理论的维果茨基说:“教学引导、唤醒、启发了一系列内部发展过程, 这些过程对于儿童来说, 目前只是在与周围人们的关系中, 在与他的伙伴的相互合作的环境中才是可能的。”但如果组织不当, 只会流于形式, 学生无法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

在一次公开的教学活动中, 有位教师上课时组织了三次课堂小组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后一声令下:“讨论!”学生立即分组围成一团, 讨论声响成一片, 课堂气氛看似活跃。几分钟后, 教师一声令下:“停止!”于是学生的讨论声便戛然而止。接着, 由几位“好学生”轮流发言, 大部分学生做“看客”, 而几位学困生在一旁则若无其事, 好像讨论的问题与自己无关。小组合作学习意在做到优势互补, 但这节课的小组合作学习存在三点不足:一是少数人学习, 多数人休闲;二是小组学习成了小组讨论;三是“好学生”学习, “学困生”搭车。因此为了使探究活动收到实效, 教师应发挥主导和统筹的作用。例如: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 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同学关系, 做到搭配合适;在探究活动的分工和问题的设置上, 要充分照顾到学生的能力差别, 问题的难度须因人而异;特别要善于运用激励机制, 及时表扬和肯定每位学生有价值的、哪怕是细微的创新意图和看法, 从而尽可能达到提高每位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的目的。

让英语课堂动起来的策略 篇8

俗话说:“亲其师, 信其道。”英语中也有一句谚语:“Love me, love my dog。”因此, 教师必须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合作的朋友关系, 构建一种和谐互信的课堂气氛, 用真挚的爱去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教师应当通过多种方式 (面谈、书信、问候、英语角等) , 争取更多与学生进行心与心交流的机会, 从而建立起师生融洽的感情。另外,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 必须要重视语言与非语言的感情交流, 教师要善于使用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 运用满腔热情、和蔼可亲的脸部表情及眼神, 让学生产生亲切感, 从而进一步上升为尊重与信赖。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尊重教师, 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 才会热情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二、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前提与基础

1. 教学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可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1) 课前围绕教学目的, 紧扣教材, 精心设计导读提纲, 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预习。比如:让学生课前预习单词, 学生可以根据音标去读单词, 这样课前解决了单词问题, 课中就不用一个一个地教单词了。这样做既节省了时间, 又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还可以为学生今后的自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可谓一举多得。

(2) 针对英语教学的特点, 课中传授知识点时, 可采用师生间问答、学生间问答;或经常让学生表演课文中的对话, 要求学生尽量模仿录音磁带中的语音、语调, 用流畅、自然的语言, 再配以表情、动作, 恰当地运用一些小道具, 生动形象地再现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场景。通过这样的形式, 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多提供一些内容梗概, 提高要求, 让学生分组讨论或争论, 相互启发, 相互合作。

(3) 坚持在上课前5分钟进行Free talk, 这种talk的形式可以是一位学生, 也可以是两位、三位不等, 内容可多可少, 可以上台, 也可以在小组内举行, 这既打破了课前等待的僵局, 又能让学生很快地进入状态,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随着问题的呈现, 又能让学生保持兴致高昂的状态。发言时, 有的回答得很到位, 有的可能回答得不是太到位, 有的甚至错了, 但只要学生勇于回答, 这节课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 同时, 也能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有时, 还可以把talk的内容换成音乐欣赏、歌曲欣赏等等, 以上这些做法不仅给学生提供了锻炼勇气和胆识的机会,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甚至还培养了他们的选材能力。因为为了做好准备, 他们要去图书馆、书店等地查阅资料, 有时可能要征求其他同学的意见, 同学们的交流自然而然就多了, 一个健康、团结、向上的学习氛围就这样形成了, 何乐而不为呢?

2. 教学情境创设的多样化可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情境教学的目的就是促进教学过程变成一种不断能引起学生极大兴趣的、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的活动。而情境教学提倡把学生带进大自然的怀抱, 去接触社会、认识世界, 在课堂上再现有美感的情境, 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感知材料。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尽可能地创设情境, 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1) 生动展现情境。

比如, 在教天气的时候, 从网上下载一些有关天气的画面, 就能把学生一下子就带入到各种不同的气候之中, 使学生很快融入其中, 直接感受不同天气的特点, 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对自然灾害的正确认识。

(2) 实物展现情境。

为了使教学效果更理想, 应更多地运用实物教学。如在进行单词教学时, 可以直接演示实物, 这样可以充分体现直观性教学原则, 而且用实物进行会话比起口头操练更容易接受得多, 活泼得多, 更容易达到用语言交际的目的。比如, 在学习表示颜色的单词时, 让学生根据自己身上穿的衣服、鞋子, 自己的学习用品等颜色进行问答, 既直观又易接受, 学习效果很好。

(3) 画面再现情境。

图画是展示形象的重要手段, 用图画展现人物、事件, 可以把课文内容形象化。黑板上寥寥数笔的简笔画, 既简洁又诙谐, 极易吸引学生的眼球。有时可以布置学生画一些图画, 课上使用他们的作品, 同时说明作品的作者, 这不仅发挥了学生的特长, 而且让学生有了成就感, 易于激发他们的兴趣,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三、巧妙设疑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1. 教者巧妙地设计问题。

俗话说, 疑是“思之始, 学之由”, “为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在教学中, 教师创设疑问, 学生才有解疑之需。那么, 是不是任何问题都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呢?答案是否定的。所以, 老师的提问应尽量避免让学生机械回答简单的问题, 而应多提一些能让学生开动脑筋的问题, 培养学生在不可预见的情况下运用英语的能力, 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回答, 而不是从书本中找出现成的答案。

2. 学生积极质疑。

动起来的课堂 篇9

一、让课堂活起来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 要想把握课堂就必须寻求“活”的教学方法。

首先, 是导的要活。导的好, 学生就会很快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开启学生的思维。导课的方法灵活多样, 但要因课而导。例如, 情景交融的散文《安塞腰鼓》、《听潮》等, 可图音并茂地展现出黄土高原或大海那雄浑壮阔的景观, 让学生在图画中、在音乐中走入课堂。叙事类散文可以情入境, 例如, 执教《背影》时可运用这样的导语:古往今来, 多少文人墨客曾写过亲情的名诗佳作, 如唐代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这首颂扬母爱的诗篇脍炙人口, 历久传颂。

其次, 是教法要活。一个优秀的教师总是能根据各种情况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教法, 并巧妙地利用各种因素, 使教学灵活多样。

第一, 精心设计问题, 提纲挈领, 把握文章内容。在教《皇帝新装》时, 可设计这样的填空题:“这是一个_____的皇帝。”学生要填好这个空, 就要对全文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从而就要认真研读故事情节, 探索挖掘文章的主题。

第二, 设计竞赛式课堂, 例如, 执教《人类的语言》, 为使学生了解人类语言的特点, 我设计了三组与语言有关的竞赛题, 学生为在竞赛中夺冠, 肯定会深挖教材, 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欲望。

第三, 运用迁移导学法, 可变学会为会学。教朱自清散文《春》时, 以研读“春草图”为例, 从描写的顺序, 描写的角度, 语言的运用, 作者的情感等方面进行解读分析, 然后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这种教学方法同样适用于说明文和议论文的教学。

第四, 创设情境。

(1) 结合文章旨意, 创设冲突情境

认知冲突的产生, 能够迅速激活学生思维, 进行积极思考。在教学中把对立的观点意见提出来争论, 让学生在冲突中产生积极的思维, 并提供表达感受的机会, 进而受到人格的熏陶。在《最后一课》的教学结尾时, 我对学生们说道:“有人认为小弗郎士的可贵在于命运大转折的时刻, 终于明白了学习是与侵略者作斗争的武器。而有的人却认为早知如此, 何必当初呢?等到做了亡国奴这一天, 才明白这些道理有什么用啊!”学生听了都深有感触, 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讨论, 学生对“爱国”这一概念有了新的认识。

(2) 利用现代媒体, 创设情境

现代媒体广泛运用于教学, 为情感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平台。在情绪高涨的时候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自然是水到渠成。在阅读教学中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情感, 可以让学生处于非常亢奋的学习状态, 自觉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 从中受到熏陶和启发。

(3) 表情朗读, 创设语言活动情境

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 而朗读是最基本的阅读方式。实践证明, 教师生动富有感情的朗读可以从听觉上感染学生的思想情感。学生听中悟情, 听中入情, 听中动情, 听中生情, 达到水乳交融, 和谐共振的效果。如教《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时, 当我以悲痛、低沉、哀惋、缓慢的语调读完全文, 自己已是声音哽咽, 热泪盈眶, 学生也不禁情动于衷, 泪眼模糊。此时, 作者情, 教师情, 学生情完全共鸣了, 大堰河那勤劳乐观、善良无私的形象已深深铭刻在学生的心中, 获得了“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效果。

(4) 运用文本, 创设活动情境

《木兰诗》是一首流传甚广的北方乐府民歌。学生对内容大都比较熟悉, 且大多数看过由此改编过来的一些影视作品。在课堂上, 我要求学生自己动手, 将它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与木兰跨越时空, 展开心灵的对话, 产生情感的共鸣。再以“木兰美在哪里?”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探讨交流, 学生由此深刻感受到木兰不但是一个孝顺女, 还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巾帼英雄。

二、让学生动起来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只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 让学生动起来, 才能使学生获得知识。

第一, 积累。

学习语文, 要想学得好需要有积累, 不仅仅是对知识, 更是对生活的认知和体验。

在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有很多知识需要学生在课前去查找资料, 如我执教朱自清的《背影》时, 让学生搜集积累有关亲情的名词佳句、名人名言等, 这样学生在积累中就学到了很多的知识。而在学习这篇文章时通过讲解加上学生自己原有的生活积累, 很容易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情感, 从而达到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累要从注重观察生活开始, 这也就体现在写日记和平时的片段描写, 以及对学生设置的课前小环节等方面, 每天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发现生活中的感动,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积极的面对生活。生活即语文, 语文即生活。在这种活动中, 完成语文的情感教育, 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 运用。

学知识, 更多是为了运用。学生在课下积累的知识, 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运用。如让学生们进行唐诗宋词大比拼, 名词名句接龙, 看谁掌握的诗词丰富,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或写日记中能够准确恰当地运用诗词;利用课前三分钟进行演讲, 同学们课下就会搜肠刮肚, 想尽一切办法去涉猎更为广泛的知识空间, 整理出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内容与同学们共同分享, 既增强了学生的语感能力, 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又培养了学生概括、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进而一举多得。

第三, 合作。

让学生有自己支配学习的时间, 如独立思考、自由联想、自由表达, 与同学们交流合作。在讨论、交流、展示成果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获取新知的愿望, 他们会运用各种手段来达到让学生“动”起来的目的。

第四, 反思。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让学生反思自己在一节课里进行了什么样的活动, 是用什么方式活动的, 活动的过程中自己是否具备良好的条件等, 这是教学内化的需要, 也是学生了解、认识自己获得学习经验、思想、方法的需要。长期坚持下去, 就会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总之, 教师要让学生在真实而未知的情境中动手去探求真知, 亲自去解决问题, 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 使之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让学生入情入景, 达到“双有效”的效果。

摘要:在语文课堂上, 能否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强化学生学习中的体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鼓励学生的交流合作是衡量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让课堂动起来 篇10

一、内容入手, 激发兴趣

心里学告诉我们:“凡是新奇的直接符合需求的事物容易引起人直接兴趣, 在大脑皮层有关区域内产生优势兴奋中心。”因此, 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且妙趣横生的内容来开展教学, 学生才能学得轻松活泼, 有助于他们内在动力得充分发挥, 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鲸》的进化过程时, 有一位教师以故事片导趣:“有一天, 海洋生物正在举行鱼类田径赛, 各种各样的鱼儿争先恐后地报名, 鲸也兴致勃勃地来了, 却被守门的龙虾挡在门外。鲸很生气地责问龙虾:别人可以报名, 我为什么不能?现在请同学当龙虾想想你要用什么理由说服鲸。”这样有趣的内容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他们情绪高涨, 轻轻松松地学会了鲸的进化这部分内容。

二、放开想象, 鼓励创新

教师要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个体, 把课堂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让学生享有足够的自学时间, 给学生一片联想探索的空间, 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创新实践, 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呈现无限的生机, 时常并发出创新的火花。

如教学《凡卡》一文时, 我引导学生广开思路, 说说除了凡卡写信寄信给爷爷的方法外, 你还能想出凡卡其他联络爷爷的方法吗?学生纷纷“献计”:有的说“经常上街, 遇到熟人就捎信给爷爷”。有的说“到外面打公共电话。”······在学生各抒已见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结合凡卡当学徒的悲惨遭遇, 学生通过分析对比, 最后明白凡卡只有偷偷写信寄信, 才有联络爷爷的可能性。这样, 不仅使学生知道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而且能使学生真正地进行学习创作。

三、巧设音乐, 融入情感

音乐能发展人的思维, 能给人以最大限度的联想, 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 让人尽情想象、潜力移默化地发展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合地添加些音乐, 或配乐朗诵, 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 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 还能调动学生的情感, 从优美的乐曲中体会课文的内涵。例如在教学《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时伊始, 我引入一个小女孩救丹顶鹤的感人故事, 并以《丹顶鹤的故事》这首歌先渲染课堂气氛, 立刻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对于接下来的学习无疑是一种催化剂。在课文情感的升华时让学生在《感恩的心》轻音乐声中抒发对老人的怀念之情。这样一节课下来, 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内容, 而且情感也发挥得淋漓尽致。

四、动手动口, 精彩课堂

小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 又可以促过学生的探索意识, 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是境况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内容。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组织活动, 给学生更大的活动空间, 使学生通过眼看、耳、手做、脑想, 从多方面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通过自主探索, 发展能力, 体验成功感。

(一) 模拟表演

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交流, 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对小学生来讲, 如果能采用一种调动其积极性的教学方法, 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的天性就爱动, 有一种先天的表演欲望, 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这一点做文章, 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表演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激发孩子的创作意识, 同时还能丰富词汇, 增强语感。如全国特级老师支玉恒老师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 把课堂变成《实话实说》的节目制作现场, 支老师成了崔永元, 学生推荐的代表成了特邀嘉宾, 有生物学博士、天文学博士、地质学学、环保部部长、宇航员, 前面两排的同学成了现场观众, 而其他的同学就是场外观众。节目围绕“只有一个地球”的话题, 有主持人与嘉宾的对话, 有观众的提问, 还不断有热线电话打进来, 课堂气氛是那样轻松和谐, 学生的思维那样敏捷, 在幽默风趣的节目中, 学生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 增强了环保意识。

(二) 设计板本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手段。好的板书既反映教材内容的实质, 又服务于教学方法的改革, 它集教材的“编路”, 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于一体, 是理解教材的窗口, 开启思路的钥匙, 排疑解难的桥梁。课堂教学中, 要改变教师一人板书的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自己学习课文, 自己设计板书, 启动学生的思维, 提高实践能力。如教学《詹天佑》中的“开凿隧道”部分, 我先让学生读课文, 然后根据课文内容, 画出两种不同开凿隧道方法的示意图, 作为本部分的板书设计, 说说詹天佑采取的不同方法的根据, 并为理解下文打下扎实基础, 使抽象的文字表述, 变成简单的图示, 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詹天佑是杰出的工程师。

(三) 搜集信息

学习语文, 教材中所提供的文学资料和图片总是有限的。作为一名教师, 应当树立大语文观, 扩展学生 (下转第58页) (上接第61页) 自由的生活空间, 引导学生捕捉信息, 收集信息中汲取营养, 增长知识, 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在奥运圣火在北京熊熊燃烧的日子里, 我让学生在笔记本上记下《新闻联播》中有关中国队获奖牌的情况, 剪贴有关花絮, 并三言两语写下自己的感受。学生的兴趣很浓, 有的还将文字、插图等进行巧妙编排, 设计一份份版面新颖的小报, 而中国奥运健儿的辉煌成绩, 又使学生从心底发出“学我健儿, 发奋学习”的豪情壮志。

(四) 开展辩论

进行辩论, 不仅可以使人明白事理, 而且又有利于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教学《景阳冈》的过程中, 有位学生提出“老虎是受保护的野生动物, 武松打虎不是触犯了法律了吗?”我围绕此话题, 别开生面地展开一次辩论活动, 提高了学生口语交际, 把封闭的课堂教学变成开放的教学。

学生动起来 课堂活起来 篇11

办法总比困难多。反复思考之后,我决定挑选一些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代替我上课,紧接着我就选了几个学习好、思维敏捷、口齿伶俐的学生,找他们谈话,商量出一套方案。刚开始先让他们互相讨论、交流,个性问题他们之间相互解决,共性问题罗列出来,我和他们一起解决。上课之前他们中间要讲课的学生先给我讲,我觉得不妥的地方再让他们做必要的补充和修正。然后他们轮流上讲台讲课,基本上每节课的小老师都不同,有时一节课就有好几个小老师轮流讲课。

小老师们在教室前边讲课,我就站在教室后,注意观察,讲者讲得投入,听者听得认真。有的学生不由自主地站起来,甚至有些坐在后边的学生干脆搬着凳子坐到前边去了。平日里睡觉、瞌睡的现象不见了,个个都生龙活虎,学生不断亮出自己的观点,有赞同的,有修正的,有提出另外方法的,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遇到有争议的问题,学生们都不相让,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时争得面红耳赤,课堂气氛很活跃。

例如,在一道有关“电解饱和食盐水”的题目中,要求计算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的pH值,一个学生展示的是用电解方程式来解决的问题,在他展示完后,马上有两个学生站起来,其中一个说用电子守恒解决更简单,接着就把自己的思路展示出来了,而另外一个学生则指出第一个学生的电解方程式中没有写反应条件,那个学生赶紧把条件加上了。这样不仅给了那个学生启示,也让别的学生引以为戒,而且一题多解,扩展了学生的解题思维。所以说我们要相信学生,千万不要小看他们。最近在电视上热播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有好几次都是选手写对了,而辅导教师却判断错了。这不更证明了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潜力很大吗?

因嗓子问题我不能高声讲课,但我得去看学生的学习情况。我让学生准备了高考备忘录,也就是一个笔记本,美其名曰“高考备忘录”,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学生做题过程中出错的地方千差万别,出错的原因各不相同。我要求学生在备忘录上先解决做题过程中会而做不对、对而答不全的问题,例如,字迹潦草、化学用语书写不规范、文字表达不完整、不能一语中的、忽略细节等等,然后再解决确实不会的问题,例如,知识不清导致思维混乱、无从下手的题目,我就要求他们构建知识体系,准确理解记忆,形成一张有序、系统的知识网,并写出在学习、交流讨论过程中悟出的技巧和方法,总结出解题规律。在这期间我还让学生时不时互评高考备忘录,并写下恰当评语,以便于让他们相互鼓励和借鉴,一起进步。我隔三差五收上来看一看,写一些鼓励、评价或好的建议。在学生自己整理时,如果有学生问我问题,我就找一个会的同学帮助他。然后,我就去找那个不会的学生让他教我,如果他能把我教会,那么他就真的会了,他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能把别人教会才是真正的会!

我非常感激我的学生,他们都很懂事,课堂表现很好,帮了我很大忙。令我担心的是我害怕他们成绩因此下降,心里老是不安,在这样的心情中煎熬了一个月。然而,让我想不到的是一个月后奇迹出现了,我班的月考成绩不论是平均分还是高分段都遥遥领先,甚至超过了重点班,尤其是那几个小老师的月考成绩更突出。谢天谢地,成绩终于没有下滑!兴奋之余,我想着这可能只是一个偶然,并没有太在意,也没意识到这恰恰就是学生课堂主体的体现,学生在展示中充分发挥了主体能动性并提高了学习的能力。

在我的嗓子恢复后,压抑了一个月的我重返讲台淋漓尽致地展示我的风采,再没启用我的小老师们。一是他们有时讲得较慢,有时语言组织条理不太清,急得我“有口难言”,二是怕耽误他们高三珍贵的时间。

意外的事情又发生了,此后的地区统考成绩却不理想,大不如从前。这是怎么回事呢?我更尽心用力了,怎么还不如小老师们呢?我不知所措了。

随即,我们学校实行翻天覆地的课堂改革,要求教师走下讲台,走进学生,让学生上台展示。教师在耐心倾听完学生的展示后进行科学点评和引导,去伪存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把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身体动起来,思维动起来。

我心中的谜团解开了,原来我启用小老师的做法恰好与课改的观点相符,在这种课堂中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成长进步,在兵教兵中学习能力强大了,这种课堂潜移默化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而传统的课堂中(例如我嗓子恢复后的课堂),教师总是以学科知识的化身出现并且霸占着课堂,教师,是权威的象征,而且教师只顾完成自己教的任务,对学生的学习潜能缺乏足够的信任,因而学生只能是观众,在下边看教师表演,但看懂了不等于会了。教师是权威,学生是从者,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课堂是学生自己的舞台。我们在课堂上要实现主体和主导的相互作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现教学信息的沟通和及时反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解疑。学生动起来,我们的课堂就能活起来,我们的效果就会神起来!

让课堂“动”起来 篇12

一、创设情境是促进“对话、互动”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

在“促进对话、互动”教学过程中, 对话、互动要有话题, 选择学生需求、师生需求的话题, 要有良好的情境, 在当前新课标精神的要求下, 教师课前要设计生活化、情景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 丰富对话、互动内容。这样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 让学生可交流的话题增多, 情感体验更丰富, 容易打开思路。如我在教学《认识负数》时, 情境引入:记录相反意义的量。

(1) 听清信息, 独立思考,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 把听到的信息准确、简洁地表示出来。关键是让别人一眼就能明白你表示的意思。

(2) 学生汇报。

第一种:用文字表示。

第二种:用笑脸图、哭脸图表示。

师:你的符号你明白, 我的符号我明白, 数学语言是要交流的, 怎么办?

生:要统一。

第三种:用+2、-2表示。

师:和数学家表达的一样, 这种表达有什么好处?

生:简明、清楚。

在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探究知识的过程中,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从而产生一种主动、积极探究知识的渴望和行动, 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与对话。

二、学生自主探究是促进“对话、互动”教学的基础和源泉

新课标倡导的是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来历, 教师要为学生主动探究搭建一个平台, 要认真钻研教材和新课标的要求, 拟定一些具有挑战性、科学性、可创性、探究性的探究提纲, 由学生自主探究、对话、互动, 让其自己去发现新问题、研究问题、探究知识。如在教学《复式条形统计图》时, 借助网络学件, 自主学习复式条形图作图方法。先出示一个学生制作的复式条形图, 观察它和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那么究竟怎样制作这张图呢?这里可借助一个网络学件flash动画。学生自主学习, 观察作图的顺序和方法。学生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学习体会, 重点强调图例的作用。这个环节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 学生可通过网络学件学习作图方法, 也可看书自学, 还可同伴互学, 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状况, 自主控制学习的速度, 如果个别学生看完一遍不是很清楚的, 可以重复播放, 直到完全弄懂。这样就克服了传统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在大屏幕上演示, 所有学生以同样的进度学习的局限性,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探究活动中尽量让孩子探究未曾预料的东西。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孩子具有好奇探究的认知特征, 有悬念的地方, 他们想弄清楚, 于是就会主动积极地去思考。如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 我出示 ( ) ∶10=0.1∶ ( ) 的填空, 让学生用任意一个数表示其中的一个外项, 师很快说出与之相对应的另一个外项, 再让学生说出与之相对应的另一个外项。在师生、生生对话与互动的过程中, 学生感觉非常神奇, 纷纷想探究其中的规律, 这样,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探究活动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 问题的优劣直接影响探究的过程和效果。使用开放性探究问题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 在探究活动中, 让学生提出问题是重要的环节。在探究活动中, 要让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逐步提出和确定要研究的问题。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多媒体出示一组“自行车、马车、轿车、卡车、公共汽车、三轮车”的画面, 让学生仔细观察, 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大家研究。生一:车轮为什么都是圆的;生二:车轴安装在什么地方;生三:如果车轮换成三角形、正方形……会怎么样呢?另一方面, 教师要设计开放性的探究问题, 为学生提供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如我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 把圆柱切割拼成近似的长方体后, 不是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问:长方体的底面积和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联系?长方体的高和圆柱的高有什么联系?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而是在把圆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后, 提问:你发现圆柱和长方体有什么联系, 你能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吗?生一:我发现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 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 因为长方体体积等于V=Sh, 所以圆柱的体积V=Sh。生二:我发现如果把这个长方体横着放, 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侧面积的一半, 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底面半径。因为长方体体积V=Sh, 所以圆柱的体积=侧面积÷2×底面半径。生三:我发现长方体的长等于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 即πr, 宽等于圆柱的底面半径, 高等于圆柱的高。因为长方体体积等于V=abh, 所以圆柱的体积V=πr×r×h, 即V=πr2h。使用开放性的探究问题,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心和创新意识, 使学生愿意去思考, 去体验思考所带来的成功乐趣。

探究活动常常被理解为“动手做”, 动手操作确实是探究活动很重要的一个特征, 但操作不是最终目的, 重要的是探究过程中的动脑思考。动手而不动脑, 这样的探究活动就是滥竽充数。如有的教师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 用一个圆锥和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 让学生动手操作, 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在这个活动中不能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教师在设计这一探究活动时, 应该让学生准备两个圆锥和两个圆柱, 包括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三种情况。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时选择、思考、验证。这样, 才能把“动手操作”变为“探究活动”。动手和动脑可以分离, 但两者的结合才会有较高的认识事物的水平。

三、小组成员的合作是促进“对话、互动”教学的主体

学生先是自学、探究, 获得关于新知的感性认识, 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 需要获得别人的认可或帮助。此时, 需要把自己的见解先讲给别人听一听, 同一小组一般四至六人, 我说、你说、大家说, 增加信息量, 相互补充, 共同实验、验证、争辩, 形成同组成员的共识。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作为一名合作者、参与者、组织者, 不能凡事包办过多, 要充分相信学生, 让他们自己设问、释疑, 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案、策略。这样, 通过小组对话合作、互动交流, 发挥团队精神, 共同完成任务, 为在组际对话交流中取胜做好充分准备。

四、组际对话、互动是学习新知、形成能力的关键

在小组内对话、互动后, 转入组际对话交流互动, 其实就是全班同学一起对话交流, 形成生与生、组与组、师与生、人与机对话、互动。为了保证时间的效用, 先让每个组选派一名同学到前面向大家汇报, 与全体同学对话, 阐述对新知的理解, 每一小组不同的理解, 创新思维成果的展示、交流, 相互补充, 有时可将对话、互动引向高潮, 组与组、人与人、师与生展开辩论, 最终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对学生的不同意见进行归纳, 形成一致意见。这样对话、互动, 不仅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课堂大胆地尽情发表自己小组的见解, 交换自己的看法, 而且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提高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概括、创新等多种思维能力。同时, 在不知不觉中小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对话的技巧、策略, 学习潜能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同时, 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使其克服了自我中心、人云亦云、胆怯等不良心理品质。例如《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中, 学生通过对话、互动后汇报23+58的口算方法有: (1) 20+50=70 3+8=11 70+11=81; (2) 23+50=73 73+8=81; (3) 20+58=78 78+3=81; (4) 23+60=83 83-2=81等不同的方法, 其中第 (4) 种展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这就是对话、互动生成的丰富多彩的答案。

五、改革评价, 提高“对话、互动”的效果

在全班对话、互动交流中, 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教师的评价方式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发挥其导向、调控、激励等功能, 促进学生形成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树立信心, 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数学课堂教学中练习是学生巩固新知识的必要环节, 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学生在练习后可进行小组内成员互评、互议、互批、互改, 出现的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问题, 教师也不要急于强求统一、急于给出答案、急于完成教学任务, 而要让全班同学相互对话、互动, 寻找解决办法, 甚至有的内容要让学生去辩论。评价的过程中也要对学生个人情感、态度、价值观作出评价, 让组长评价, 生生互评, 师生评价或家长、学生、教师三者共同参与评价, 发展学生的能力, 提高数学课的质量。

摘要:“对话与互动”的课堂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的心理品质。它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是新一轮课改的需求, 是促进学生发展, 提升教师教改理念、教改能力的需要。通过两者有机的统一, 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上一篇:重庆市成人高等教育下一篇:高迁移蛋白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