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起来随笔

2024-06-23

动起来随笔(共9篇)

动起来随笔 篇1

又到一年体育年,体内的荷尔蒙迅速攀升到了一个新的巅峰,两年爆发一次,终结于火热的啤酒季。

作为高发人群,不得不分享一下应对高招。突破重围,要让站你背后的人一个个冰雕。

管它是世界杯还是奥运会,管它是足球还是乒乓球,都遵守这几个法则,杀敌无数。

色先夺人

动感的设计,以色当先,一套好的配色,能首先让人识别出他的情感。暖色、高纯度色、强烈比较色、丰富多彩色、霓虹色,这些会更让人感觉跳跃、动感、活泼有朝气,能让你的画面动起来。

几何图形的分割和穿插

几何图形能够作为背景的分割,也能够作为资料的承接面板,图形的合理搭配穿插,能够使设计更具律动感和冲击力。一个富有动感的设计,还能够思考运用几何图形,构造出一套贴合对象的构图方案。

斜线、波纹、放射性线条

斜线、波纹、放射性线条它们天生就极具动感和张力,在设计中运用它们,能产生视觉心理上的延伸和波动。一个设计作品,如果用单纯的平行线、中规中矩的线条和图形构成,会让人感觉过于平静。在作品中添加一些斜线、波纹元素,立马会变得活泼动感。

图形破框而出

方正规矩的构图使人感觉稳重、平静,打破平静最好的方法就是破框而出,冲出画面动起来。

户外状态

户外状态,是指物体进行机械户外时相对某个参考系的户外速度与户外方向的状态。

运用设计物体的状态去体现动感的设计,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向。看个例子更好明白~

需求方需要增加一个足球的入口,怎样来表现足球的户外状态?怎样使足球动起来?

来张图片~

明白了,画起来~

速度和方向能很好的表现户外这一状态ㄟ(▔^▔ㄟ)

谈完了这些法则,是不是让设计动起来更容易了~

再来看看2016奥运年的设计吧

致敬那些为世界杯奥运会打鸡血的人们!

动起来随笔 篇2

事实上, 学生的素养无法“输入”, 知识结论也不能靠“告知”。只有让学生感觉和理解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学生才能“学会学习”, 真正理解知识, 并在学习过程中确认自我, 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真正的课程学习不可能由教师将书本知识移到自己的舌尖, 再塞进学生的头脑。作为学生的“经验”, 应当是在亲历的活动中获得鲜活的认识与体验。因此, 高效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 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时空, 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 这个时空就会破碎。那么, 有哪些策略可以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一、角色扮演, 体验情境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有些学习内容学生不好理解, 但如果由教师来告知学生结论, 或简单地记忆背诵, 教材就不能在学生那里形成心理意义, 生成对知识深切的、个人化的理解。比如在学习《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一课时, 如何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的含义呢?我在处理这一教学内容时, 用一种期盼、焦急的语气求助于学生, 说:现在, 汉武帝正在为王国威胁中央的问题伤透了脑筋, 而你现在就是汉武帝身边最得力的谋臣, 你能为汉武帝出谋划策吗?在众多的谋臣中谁的建议会被采纳呢?这时, 学生在老师鼓励下, 自觉把自己的角色转换成汉武帝的谋臣, 并积极思考, 在别的“谋臣”献计献策时, 进行对比、衡量, 争当最佳“谋臣”。“谋臣”们争相献计, 作为教师不需评价, 学生自会选出最佳计策。这样, 就把学生的学习通过角色扮演的游戏, 置于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社会情境”中。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 学生体会到作为大汉天子得力“谋臣”的自豪与乐趣, 忘记自己是在课堂之中, 也实现了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和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自主学习, 探究启动

每位学生都可能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 这是他们生命的宝藏。教育的智慧正是来自对学生炽烈的感情和深切期待, 其“挑战性任务”是把每位学生发展的可能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布鲁纳认为,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 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 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在布鲁纳看来, 学生在一般教学条件下, 学习的动机往往很混乱, 有些学生谋求好成绩, 是为了一些外来的动机, 如为了得到或避免教师和家长的奖励或惩罚, 或为了与同学竞争。而布鲁纳更重视的是形成学习的内部动机, 或把外部动机转化成内部动机, 并发现活动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容易受好奇心的驱使, 对探究未知的结果表现出兴趣。与其让学生把同学之间的竞争作为主要动机, 还不如让学生向自己的能力挑战。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 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形式不是主要的, 只有实现思维上的互动, 才是有效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着眼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提出一些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 用“理趣”提升学生的思维与学习能力, 引导置身于情境中的学生自己去尝试与探索。历史的经验只有与学生的认识产生共鸣, 通过学生的感悟, 才能内化为学生的智慧, 使学生从自身的“智力探险”中产生结果, 获得体验。教师在关键处不厌其烦的启发和恰到好处的点拨是不可或缺的。

三、质疑问难, 欲擒故纵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 由于受到经验意识、思维定式、知识的混淆、个人性格等影响, 学生提出他们感到疑惑或渴求解决的问题, 有些问题可能是学生的突发奇想, 甚至是与教材观点大相径庭或错误的看法。学生对老师质疑问难时, 这是考验教师教育机智, 调动所有学生学习动机的契机。教师应及时抓住时机, 有意将矛盾激化, 让学生“借题发挥”。

记得有堂课讲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中国半个多世纪来受到的屈辱在这一课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当所有学生正在看我用幻灯机出示的图片时, 有个学生突然情绪激动地大声嚷道:“去那些国家把我们的东西抢回来, 放一把火烧掉他们的宫殿!”其他学生也跟着喊“好”、“对”。我立刻意识到如果简单加以否定或训斥绝对不是上策, 于是决心来个欲擒故纵:“那好, 我们现在就去征讨那些曾经侵略过我们的国家吧。你们到了这些国家, 干你们想干的事情吧!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在我的鼓励下, 学生们热情高涨, 争先恐后地说起了自己的打算, 真是大快人心、个性张扬。过了片刻, 我又问道:“很好, 把侵略者对我们犯下的罪行重新再上演一遍吧, 尽情地烧杀抢掠吧, 尽情地享受报复带来的欢乐吧!”我故意加重了“罪行”二字的读音。听到这里, 学生都不说话了, 但我已从他们的眼神中读懂了他们的内心活动。不知是谁忽然喊道:“我们不能这样做, 我们不能学帝国主义。”接着还有一些学生发表了“以德报怨”、“和平共处”等不同观点。学生逐渐恢复了理性, 师生从情感的交融中完成了思想教育的任务。

当学生质疑问难时, 通过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达到“视野融合”, 形成对教材较为统一的理解, 这样的教学设计尊重了学生独特的经验与体验, 发扬教学民主, 给了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四、协作互动, 快乐分享

合作学习已被誉为“近几十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它体现了一种精神、一种教育理念、一种对人的素养的追求。曾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就近发展区”理论的维果茨基说:“教学引导、唤醒、启发了一系列内部发展过程, 这些过程对于儿童来说, 目前只是在与周围人们的关系中, 在与他的伙伴的相互合作的环境中才是可能的。”但如果组织不当, 只会流于形式, 学生无法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

在一次公开的教学活动中, 有位教师上课时组织了三次课堂小组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后一声令下:“讨论!”学生立即分组围成一团, 讨论声响成一片, 课堂气氛看似活跃。几分钟后, 教师一声令下:“停止!”于是学生的讨论声便戛然而止。接着, 由几位“好学生”轮流发言, 大部分学生做“看客”, 而几位学困生在一旁则若无其事, 好像讨论的问题与自己无关。小组合作学习意在做到优势互补, 但这节课的小组合作学习存在三点不足:一是少数人学习, 多数人休闲;二是小组学习成了小组讨论;三是“好学生”学习, “学困生”搭车。因此为了使探究活动收到实效, 教师应发挥主导和统筹的作用。例如: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 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同学关系, 做到搭配合适;在探究活动的分工和问题的设置上, 要充分照顾到学生的能力差别, 问题的难度须因人而异;特别要善于运用激励机制, 及时表扬和肯定每位学生有价值的、哪怕是细微的创新意图和看法, 从而尽可能达到提高每位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的目的。

“动”起来,“乐”起来 篇3

音乐欣赏一般是指通过聆听音乐作品获得审美享受的音乐活动。在音乐欣赏活动中,不仅能使幼儿了解音乐知识、技能,养成对音乐的积极态度,同时也能使幼儿获得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但由于幼儿的音乐修养水平远不及成人,还不能像成人一样通过无外显行为的内部操作,长时间主动地让自己沉浸在音乐欣赏中。因此,音乐欣赏活动一直是幼儿园课程中较难解决、较难驾驭的部分,也是较薄弱的部分。

为此,我大胆进行了音乐欣赏活动的尝试,反复实践后我发现:问题一:活动枯燥乏味,孩子兴趣不高。活动中老师过于强调作品的结构、音乐要素(简单音乐知识、技能),老是让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听,非得让孩子从抽象的音乐中,听出点儿成人所想的东西来,把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导致孩子在活动中处于被动懒散状态;此外,老师的提问也过于宽泛,如“你听到了什么?”“听了,你有什么感觉?”当孩子们正烦躁于被动接受时,又要面对这种宽泛的提问,于是他们也只好天马行空地乱说一气,活动有效性可想而知。问题二:“疯玩”一气,毫无目标。活动中老师为了强调所谓的情绪体验与情感表达,但又毫无策略地对孩子肆意放手,结果在“听到音乐,你想做什么动作就做什么”的语言支持下,孩子们开始忘乎所以,此时他们为之兴奋的动作和情感展露,并不是对音乐的反应,而是对搞怪、故意逗乐的单纯动作所产生的反应,最终导致活动失控,使得活动有效性、活动价值受到质疑。

二、设计依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与适时、适当的指导。

许卓娅老师也曾指出:音乐欣赏活动不仅是一种听觉感知活动,而且是一种多感知通道协同工作的感知活动。其中,运动(特别是大肌肉的运动)对于音乐感知的效果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持、强化作用,因此,对于幼儿园的幼小儿童来说,音乐欣赏过程中的可见、可控、外显、参与性音乐操作活动,应是倾听、欣赏活动的主要伴随方式。

在不断的教学实践和反思中,我渐渐悟到音乐欣赏活动的一些内涵和方法,原来,音乐欣赏可以是这样的!

三、活动实录

(一)情境引入,让“耳”动起来

师:猫小姐为了捉老鼠,常常早出晚归,与朋友很少见面,为了方便与朋友联系,她买了一台留言机。这不猫小姐刚到家就听到一则留言1:噹~噹~噹~您好,猫小姐,我是森林主管,特地邀请您参加我们森林里的美美舞会。舞会要求是:只要您能和舞伴随着音乐自然舞动,并在找到下滑音时美美地拉长身子,秀一下就OK啦!这是舞会的音乐,您先练习一下吧!期待您美美的身姿哦!再见!嘟~嘟~嘟~

【此时的孩子们还没反应过来,并没有出现我想象中的兴奋,于是我进一步地引导。】

师:要是请你去参加舞会,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幼:我会很高兴。哇~我最喜欢跳舞了……

【孩子们的情绪被慢慢地激发起来了!】

师:嗯!猫小姐也跟你们一样高兴,可她不会听音乐呀!咋办呢?

幼:练呗!

【当大部分孩子正在想办法时,这个轻轻的声音却像拨开云雾的阳光一下刺激到我的神经!对呀,不会就“练呗”,我们所有的活动又何尝不是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呢?干嘛非得把孩子牵引到老师事先准备好的路上,非得让他们立马说出“我们帮助它”诸如此类的老师设计好的台词呢?“不会就练呗!”多么镇定的回答!当我惊讶于孩子们无意间的话语竟会如此精辟的同时,也激发了我的思考,这不正是教育的价值所在吗?让孩子们在活动中真正地实践怎样由“不会”到“会”的变化过程,以及在面对“不会”的新事物时,所需要的镇定品质等等,这些都正是我们教育所要传递的信息。】

师:嗯!不错!我们学任何东西都是从不会到会的,听音乐也是一样,就是要不断地听呗、练呗,就会越来越棒了!

师:那猫小姐跟谁练呢?

幼:找一个老师就行啦!找森林里的朋友学……

师:嗯~方法多多!你们听音乐很棒的,愿意给猫小姐当老师吗?

幼:非常愿意!

师:那我们和猫小姐一起练一练、听一听,这是一曲什么样的音乐?

(二)仔细辨寻,让“心”动起来

1.找“准”下滑音。

师:听到这段音乐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你想做什么?

幼:我想到了跳舞很快乐……

师:为了让猫小姐成功参加舞会,根据舞会的要求,我们首先可以帮猫小姐做点什么?

【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帮助猫小姐的法子一大堆,但是都没有和老师的问题“根据舞会要求,要怎么帮猫小姐?”来说,而是凭借自己的想象来回答,看来孩子们对之前的留言没太在意。考虑到孩子们没有仔细倾听而对留言要求不明确才导致回答得牛头不对马嘴,同时,我又不想打断他们正在探寻的兴趣,于是我提议——再听留言,让孩子们在留言中去发现问题,找寻答案。】

师:我们再听听留言,到底可以先做些什么?(播放留言1)

师:需要找到什么?

幼:下滑音!

【“下滑音”这个词对孩子们来说本身就很陌生,怎样才能让“下滑音”与孩子们不再陌生,让他们用自己的切身感受去理解诠释“下滑音”,而不是老师硬给灌输的。思来想去,就先从“下滑”的感觉入手吧!】

师:下滑音?猜猜下滑音会是怎样的或什么感觉的声音?

幼:像这样呜儿~

幼:就像滑滑梯的感觉,呜儿~

师:很有道理诶!那谁来示范一个下滑的声音。

幼:“噹”。

师:这个声音有没有下滑的感觉?

幼:没有。

【看来孩子们对“下滑”的含义理解到了,但是在表达“下滑的声音”时,还不能很好地控制声音的下滑感觉。于是,我又把球抛给孩子们,让孩子们自己来讨论、辨别解决声音“下滑感”的问题。】

nlc202309011242

师:那你能把刚才他说的“噹”的声音变成有下滑感觉的声音吗?

师:真棒!这些声音都让我们感觉在往下滑!那在舞会音乐里有没有下滑感觉的声音?我们找一找,如果有,就请用下滑动作提醒猫小姐,没有我们就安静地去倾听、去寻找。

【此时的孩子们因自己的主动参与获得了成功感,当听到“在音乐中去找出下滑音”的时候,他们更是雄心勃勃,准备再次向音乐发起挑战。但很快就出现了新的问题——音乐中的下滑音并不是一直都很明显,有的需要仔细倾听才能发现。于是部分孩子为了不错过下滑音,开始一直不停地用“下滑”手势做提醒,紧跟着一些“小捣蛋”也开始跟着玩“下滑动作”,而没有仔细倾听音乐了。见状,我提议让孩子们把听到的下滑音爽快地“哼”出来,给孩子们换个口味。没想到,居然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们因“哼唱”这种新刺激而更加积极地主动倾听,寻找“下滑音”的准确度明显提高。】

2.秀“美”下滑音。

师:下滑音找到了!那留言说找到它后干嘛?(再次播放留言)

——美美地拉长身体……

师:怎样才能让身体感觉拉长了呢?

【孩子们纷纷用自己的姿态展示着,有的踮脚、有的抬头、有的直腰……】

师:身子是拉长了,不过好像还不够美,怎样才能让拉长的身子看起来更美?

幼:是这样的,这样做……

师:哦!我知道了,瞧!是这样吧?

【我故意做得不如意,果不其然,马上就有孩子开始纠正我的姿态。我再一次地把球抛给了孩子,让他们来表现和展示怎样的姿态才能让拉长的身子更美,孩子们早已储存了大量的审美观,这对他们来说就似小菜一碟!】

幼:不对!不对!应该这样脸还要笑要像天鹅一样……

【我惊讶于孩子们的点评竟会如此到位!太专业了!】

师:真不错,这群小老师可以去教教猫小姐了!看谁拉得长、拉得美!

【孩子们纷纷跃跃欲试地准备大展身手,看来活动真的融进他们的心里去了!于是,我们顺理成章地进行了又一次更高要求的音乐体验与表现。】

(三)感受圆舞曲,让“身”、“心”动起来

1.初步感受圆舞曲旋律。

留言2:噹~噹~噹~您好,猫小姐,我是森林主管,听说有一群小朋友正在帮助您加紧练习,还听说他们不但会听音乐,舞也跳得不错,您也把他们带来参加舞会吧!快来领你们的舞花哦,期待你们的身影哦!再见!嘟~嘟~嘟~

师:哇!我们居然也可以参加舞会,不过,我们需要带什么?噹噹噹噹~(出示手花并介绍戴法)

师:随着音乐的优美旋律(此时老师边说边步伐优美示范)当听到下滑音时,就美美地拉长身子,秀出手中的花,让橡皮筋套“哗~”(动作往下)滑得远远的!我们来配合秀一秀!(我边示范边哼下滑音前的调子,三拍子一完,孩子们就用下滑声“哗~”提示我,我则美美拉长身子)

师:我拉得还行吧?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2.同向行进间感受圆舞曲旋律。

师:咦~舞会只需要原地秀一下就行了吗?你觉得舞会会是什么样的?

3.舞伴配合原地感受圆舞曲旋律。

师:嗯!真不错,看来我们可以找个舞伴试试了!我们比比看哪对舞伴既能随舞曲旋律原地舞动,又能在下滑音出现时,秀出你们美美的身子和花,并把橡皮筋套“哗~”一下向下滑得远远的!

4.舞伴行进间感受圆舞曲旋律。

留言3:噹~噹~噹~您好,猫小姐,我是森林主管,你们准备得怎么样了?赶快准备到舞会场地来吧!不过,听说狗警官为了维护森林安全,让大家尽量不要聚会,这次,他很可能到舞会场地逛逛。记住,当狗警官来时,我们舞会所有成员要马上停止舞步,假装成泥塑人,不然,舞会就要被取消哦!期待你们的身影!待会见!嘟~嘟~嘟~

师:呀~森林主管提醒我们什么?

幼:小心狗警官!

师:那好,那咱们一定要安静地倾听音乐,参加舞会,不然被狗警官逮住了就不好了!

师:和你的舞伴拉拉紧、轻贴,“嘟嘟嘟嘟嘟~”挪一挪,准备入场!

(四)参加圆舞曲舞会

留言4:女士们、先生们,森林舞会正式开始,请找到您的舞伴,踏着优美的旋律,舞起来吧!记得在下滑音出现时,伸出你手中的五彩鲜花,尽情地伸展你们美美的身段吧!不过!小心狗警官!

四、活动反思

此次活动我针对幼儿缺少音乐经验且音乐欣赏素材本身抽象化的情况,以《纲要》精神为指导,许卓娅老师的观点为支撑,借助极富有参与性且与《小猫圆舞曲》音乐性质相一致的舞会情境串联整个欣赏活动,并在欣赏中以“留言”提示的方式,向幼儿自然而然地提出不同程度的音乐要求和问题,让孩子们不断去挑战、去探索,对音乐产生期待;此外还借助了外部可见、可控、外显性的音乐操作媒介——橡皮筋手花,让幼儿在玩耍橡皮筋手花的过程中,感受圆舞曲中下滑音的悠远、有趣的音乐性质,同时以游戏的方式,利用橡皮筋让孩子们对舞姿进行商榷,对在音乐中能获得参与、思考的体验产生期待,并在不断追求期待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音乐审美感等,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圆舞曲的优美和华丽,并借助橡皮筋、舞会情境把这种美给进一步展现出来。

不足之处是贯穿活动的“留言”还需要继续妥善处理。由于“留言”中贯穿了对活动的要求、以及对下一步活动的提示,但在处理留言时没有很好地精炼“留言”所要表达含义,以至于孩子们在倾听留言后,都没有留下深刻印象,对后面的活动形成了一定的阻碍,也致使“留言”的有效性受到质疑,在这方面的考虑还需更加谨慎细致。

五、创新点说明

1.依托富有参与性的故事情境,让“耳”与“心”动起来。

借助极富有参与性且与《小猫圆舞曲》音乐性质相一致的舞会情境串联整个欣赏活动,并在欣赏中以“留言”的方式,适时地向幼儿提出不同程度的音乐要求和问题呈现,让孩子们在“踮着脚才能够得着”的情境中,对音乐及其音乐问题产生期待,并一层一层地去探索、去挑战、去征服一个个音乐问题堡垒,在征服音乐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感受并表达音乐。通过不断的追求与期待,在“润物细无声”的情境中获得满足感、审美感等。

2.借助可见、可控的操作材料,让“身”、“心”动起来。

借助可见、可控的材料媒介——橡皮筋手花,让抽象的下滑音借助与其音乐性质相一致的、外显性的橡皮筋材料展示出来,让音乐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地可以让幼儿感受音乐的性质;同时,以玩耍橡皮筋的游戏方式,感受下滑音往下、往远处传出去的感觉,并借助拉长橡皮筋展示手花的方式,让孩子在圆舞曲展现时身姿更加伸展而优美,获得圆舞曲优美、优雅的美感体验。

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解读 篇4

【关键词】:善于架梯 乐学教育

【内容摘要】:随着教学课堂变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在教学中营造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倡导师生互动,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感受教学的魅力和快乐,融洽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共同和谐发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是我们共同的主题。通过多年的教学经历,结合学科课堂变革的要求,一、明确目的 激发兴趣;

二、培养质疑能力 发展学生思维;

三、善于架梯 展现过程;

四、指导学法 培养能力;

五、民主教学体验成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围绕这一核心理念,新型教师应以人为本,以学生的未来为重点组织我们的课堂教育,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乐学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自我组织过程。发展的动力来自内部,即来自教师的自我组织和学生的自我组织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学生的课堂学习是一个心理结构自主构建的过程。教师是外力,根本的动力来学生自身。教师的教只有建立在学生自主组织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教师的自我组织作用主要表现在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灵活驾驭课堂的艺术,善于因势利导,在错综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中锻炼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就是说,教师要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过程变为使学生会学习的过程,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建立学生语文素质自主构建的课堂结构呢?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一、明确目的 激发兴趣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就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意学习。实践表明,有意学习与无意学习的效果存在极大的差异。如果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积极地参与学习,保持良好的注意及情绪状态,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那么怎样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呢?一般采用的是下列三种方法。第一种,开宗明义法:教师在每节课开始时,挂出小黑板(或是口头讲述)揭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让学生看清、记住。第二种,筛选讨论法:教师把学生预习课文或自学后提出的不懂的地方,加以筛选,结合文章的重点、难点,抓住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习。第三种,分步揭示法:教师不是一上课就和盘托出,而是随着学习过程的展开,相机分步揭示。教师要引导学生认同教学目标,以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创造性地学好语文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实践证明,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做到“学有所乐”,达到“学有所获”。

激趣的途径、方法很多,包括:教师要用富有激情的教态、语言激发学生的情趣;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成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方法要经常变化,刻意求新,让学生时常有一种新鲜感等等。

二、培养质疑能力 发展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素质化是以学生为核心的,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的矛盾应由学生自己提出“我知道(懂得)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多思、爱思,深思,使其“于无疑处生疑”是教学成功的标志。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的态度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从不敢问做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在引导时,教师要作出恰当的处理:是因读书马虎而产生的疑问,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去释疑;是自己经过学习、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疑问,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是游离于学习任务以外的疑问,要适当冷处理;具有导向性、启发性的疑问,要表扬提问的学生,并组织讨论研究。

培养质疑能力,要坚持正面引导,以表扬为主。对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固然要加以表扬,对提出质量不高的问题的学生,也要加以鼓励,肯定他们的积极态度。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提出了使自己不满意的问题就批评甚至训斥。要知道,一旦挫伤。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质疑能力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教师要把学生的质疑问难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课内必须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无论讲课过程中或在讲课之后,都用以提问,使学生逐渐养成“好问”的习惯。

问题提出来了,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争论,靠集体的智慧解决难题,使学生体验到集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加强学生自评和互评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发表独创性意见,勇于自我评价,使竞争与合作,个人与集体的自主构建巧妙地统一起来,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导”将起大作用,导说,导辩,最后教师还要适时小结,去粗存精,统一认识,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长足发展。

三、善于架梯 展现过程

所谓“架梯”,指的是教师要积极,有效地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乐学教育”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课堂提问时要考虑分析学生回答的思维出发点,然后相机引导。

学生回答不完整或有错,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重新思维,重新认识,由不懂到懂,这就是展现训练过程。展现训练过程是每一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性原则要求教师不能遗漏了那些差生,教师就要设计方法,比如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降低问题的坡度(即前所提及的“架梯”)让学生循序渐进地逐步弄清楚。那种把结果和盘托给学生的“好心”做法,是有损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的。

展现训练过程,要与发展思维相结合。比如阅读教学要重视通过变式训练来抓语言理解、积累、运用,引导学生不断向新思维广度发展。

展现训练过程,要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前发展相结合。比如理解课文,有着三个层次:第一层,表层性理解,就是知道课文说的“是什么”回答问题只是复述课文中的内容;第二层,解释性理解,就是懂得课文内容中所隐含的“为什么”,能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能概括出课文的基本观点或中心思想,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第三层,创造性理解。就是对课文有系统化的认识,并能根据课文举一反三。乃至发表自己的新见解。有不少教师就设计不同层次的提问,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在布置作业时,还可设计“弹性作业”,不同层次学生有相应的作业要求,这样做到目标多元化,更是“面向全体”的体现。

展现训练过程,教师要加强反馈与校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要对学生的认识活动进行监控、调节。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仔细认真地听,不仅要评价内容是否正确、完整,还要注意语言是否规范,有无语病。不能没有听清回答,就草率表态。也不能在学生意见有分歧时,不加评议,把问题搁在一边,而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此外,教师教学过程中,加强巡视、辅导,采取一对一的个体反馈、指导、校正,也是不可忽视的。

为展现训练过程,教师应保证学生的思考时间和训练时间。尤其不能忽视的是,学生个体智能差异上。学生回答问题要经过“阅读--组织和选择合适的词语、句式--口头表达”这样三步。如果只让优等生回答,就会使大部分学生产生依赖思想,因而就有必要在提问后适当延长时间。同样的道理,在范读或朗读指导后,也应增加学生自由练读的时间。

四、指导学法 培养能力

“乐学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学”,教会学生“学”,因而要把教学重心从“教”转到“学”上来。重视学法指导,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是否具有这种能力,是衡量他们主体作用能否发挥的又一重要体现。

在这方面,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增强学法指导的意识。进行学法指导大致有如下几条途径:学法的直接介绍,教法的渗透转化,教学过程中的及时点技和引导。教师重视教方法、教规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的规律。这就是教法转化为学法了。其次,可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教给不同的学习方法并设计出相应的操作程序,把有关学法变成学习过程中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步一步按程序进行学习。

五、民主教学体验成功

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乐学教学”一个重要特征。鉴于这个,我大胆提出并尝试以下原则:

1、信任与尊重原则

(1)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具有基本学习能力。除了极少数智力低下者,其他学生都可以完成一般学习任务。许多学生成绩差,首先不是智力低下问题,而是非智力方面的心理行为与行为障碍,如缺乏学习兴趣、注意力不稳定、意志薄弱、缺乏学习习惯等。

(2)相信学生原来是有学习愿望的人。他们有很大的可塑性。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在后天被泯灭的,他们的学习愿望可以被激活。

(3)把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内化活动目标才能实现。严格要求的前提是充分的尊重。

2、启发与鼓励原则

(1)启发学生建立积极的,可行的目标。

(2)鼓励学生做出的成绩,哪怕是微小的成绩,教师要善于鼓励表扬,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无论如何,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而课堂是教师实施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我们教师应利用一切积极因素,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真正构建“乐学”课堂,让课堂成为乐园,让学习成为乐事。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与研究》 《中学语文》

《中国农村教育》

2010年08期 2011年03期 2010年01期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动起来才好 篇5

暖黄的车灯照在我干裂的双手上,双腿发麻,浑身冰冷。想去看极光?当然!但是那仿佛永无止境的等待早已消磨了我激动的心。凌晨一点,车窗上结了一层厚厚的雾气,抬头向外看,还能隐约勾勒出森林环绕着天空的影子。寂静似乎让空气变得更加冰冷,窝在车上的我一点也不想出去了。

“好点了吗?”车外,不知去兜了几圈的爸爸鼻头通红地向我挪动而来,裹着一层层厚重羽绒的他像个粽子似的。“动起来,才好。”他轻轻地说道,似乎在分享一个极为重要的秘密。我被他认真的神情所感染,起身,穿戴,一脚扎进积雪中,迎面而来的冷气让我直打寒颤。

动起来! 篇6

筹备北京奥运,千百个日夜闪电般从眼前飞过,白驹过隙.一个又一个的倒计时鼓点中,北京已经近在眼前. 在此刻的北京,空气里都弥漫着奥运气息.环线上的.奥运专用通道,随处可见的奥运路牌,新开设的地铁城铁线路,严密有序的保安设施,越来越明净的空气,以及31个准备就绪的奥运场馆.

作 者:颜强  作者单位:《体坛周报》杂志社 刊 名:中国企业家 英文刊名:CHINA ENTREPRENEUR 年,卷(期):2008 “”(14) 分类号: 关键词: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篇7

一、教师启动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一为成功的英语老师在很短的时间营造出语言氛围, 吸引孩子的有意注意, 从而使学生很快地融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师生问答.内容包括日常交际和对已学知识的复习, 逐步过度到新的知识点, 为新的句型呈现以及情景的设置作好铺垫。例如:教学牛津版5Aunit3的时候, 教师在进行“What’s the time?”“what’s the weather like?”紧接着教师可以一边作动作一边说“sing sing I can sing, swim swim I can swim, jump jump I can jump”学生跟着做, 从而又引出了这节课的新单词“jump up and down”。这样引出的新句型和单词, 学生在教师的动作、语言中体会出他的意思, 感悟出它的用法, 巧妙的将句型运用于生活中去。又如在学习服装单词时, 教师和幼儿一起玩起了时装表演游戏, 所有的人都被现场热烈的气氛所感染。我们做着夸张、有趣地动作, 大声朗读着服装单词。

二、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首先, 必须承认教师与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其次, 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 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从而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建立密切合作的教学关系既是叫许的手段, 也是教学的目的。教师互动的课堂应该做到:1、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一学生差异发展为起点, 让学生充分发展。2、克服死记硬背的弊端, 提倡导趣、导疑、导思、导创,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奇思妙想。3、避免“满堂灌”和“满堂问”, 激励学生多思、多问、多练习, 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 通过亲自尝试、探索, 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4、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师生共同学习进步。如教学“what do you usually do…”这个句型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

学生可以运用句型what do you usually du on Sundays?对别的同学、甚至是老师进行调查, 调查的同时在表格中写“yes”或“no”。这样让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了起来, 调查结束以后, 教师可以问“what does shehe usually do…?”那么调查的学生很快可以告诉大家“shehe usually…”这样有反馈的练习使学生的积极性大增。

三、学生主动.

主动学习是学生知识不断内化、迁移的过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主动学习阶段是学生发挥内在潜能, 对信息选择加工, 从获取知识到运用知识转化的过程。

1、动口——让学生畅所欲言

创设对话, 体现学生主动, 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他的实用性,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使情景形象逼真, 使课堂对话成为日常生活的缩影,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产生良好的效果。例如组织学生开展“英语日”“英语角”“英语每天20分”等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让他们尽量运用已学国的单词或句子进行对话。不会的单词哦可以适当的讲些中文也不要紧。如将了rubber后, 很多同学找橡皮的时候就会说“我的rubber哪去了?”“你有没有拿我的rubber?”这样在毫无拘束的环境中学生就记住了“rubber”。

2、动手——让学生参与体验

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是新课程改革赋予广大教师的职责。陶行知说“行动生困难, 困难生疑问, 疑问生假设, 假设生试验, 试验生断语, 断语声行动, 如此演进于无穷。”因此在英语课堂中应努力倡导学生积极参与,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建构知识、提高语言能力, 而且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探究等活动方式, 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例如教学26个字母, 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认为教学26个字母是最枯燥的课, 而我选择了一个有趣的角度, 我发现很多学生的日用品都有英文缩写, 于是就请学生抄写所有带有英文字母的商标品牌, 看谁收集的多, 读的准。这样, 译介单调的、几乎没有内容的字母课变成了丰富多彩、兴趣盎然、学生喜欢的课。学生互教互学, 课已完、兴未尽, 这样的活动学生自己还延续了好几天, 我还嘱咐学生, 看谁收集的多, 比一比谁的观察敏锐, 谁细心, 。另外, 在教学完国家着一单元后, 我还教学生认识“made inChain”, 并要学生注意哪些是中国制造的, 这样的动手还让学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3、动脑——让学生海阔天空

在课堂中, 教师在引导学生动口说、动手做的基础上, 更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 积极思维, 主动寻求答案, 一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性、开放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 不断拓宽学生的思路, 最大限度张扬学生个性。

(1) 、大胆假设。出事、示挂图、人物、地点、道具以及问题“what are they doing?”然后让学生自己自由组合, 讨论探论探马在干什么、说什么、回怎样说。这样, 自由的天空任由学生想象, 编演的对话合情合理, 而且还有生活的影子。

(2) 、灵活开放。时间证明, 如果按照书上的句子授课, 为教书而教书, 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僵化, 思路也会变得狭窄。所以在教学完一课后, 我会给学生一个场景, 具体表演什么有学生来定, 围绕课文, 加上学生的创造, 这样的表演更加生动自然了。

(3) 、探究创新。学习语言是为了运用语言, 所以我们的语言不应该停留在课堂之中的交际和应付。英语语言同样需要学生的探究和创新, 所以在教学完“shopping”之后, 学生进行对话练习时加入了许多生活中的内容, 最常见的讨价还价“what about two yuan?”“what about five yuan?”“no no, ten yuan, please”。学生运用了前后知识的迁移使语言变得丰富多彩, 而不限于课本上的对话这样的语言才是生动的、真实的。

学生动起来 课堂活起来 篇8

关键词:参与;快乐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5-162-01

一、重视情景引入的教学

拉维和闻杰两位学者指出,知识需要在真实的情景中再现和学习,应将教师提出的问题置于一个宏观的情景中,引导学生借助于情景中提出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如在勾股定理一课的教学中,用多媒体演示一电线杆,其高度为12米,为了稳住它,需要在顶端和地面离杆脚5米处拉一根电线,请问,你能计算出此拉线的长度吗?拉线的长度能确定吗?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有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那这种的关系又为是怎样的呢?通过这样的情景教育,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实际,又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出来,活跃了课堂的氛围。波利亚曾说过你碰到的问题可能是普普通通,但是它如果引起了你的好奇,并使你的创造力被激发出来,而且你亲自解决了它,那么你就能体严到那种紧张和刺激,也会享受到发现的快乐。

二、重视动手操作探求教学

美国教育家发现,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在教学中,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和操作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真正的动起来,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在关于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一课的教学中,就是采取了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来形成对知识的理解。给予一个三角形薄纸板,如何裁剪出一个三角形而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通过此操作,你是怎样想到添辅助线的方法的,及辅助线与剪纸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既知道了怎么添,又理解了为什么这样添,把原本比较枯燥的一个性质的学习,以动手拼图的方式启动,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在活动的过程中自主的发现性质,使数学活动与知识的学习能有机的结合,在事后的教学中,学生热情高涨。

三、重视小组合作学习

在镶嵌新课教学时,用事先准备的6个等边三角形、4个正方形、3个正五边形、3个正六边形、4个正八边形、2个正十二边形,让学生从中选取1至2个正多边形进行镶嵌(无重复、无空隙的拼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成4—6人为一组,小组内每个成员先独立思考尝试、提出一个明确的拼图方案,再互相合作,交换彼此的各种想法,各组派代表上台展示成果并作简要地说明。为更大程度地激起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的深度与广度,进行小组比赛,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开放的课堂。通过小组讨论,为学生思维的火碰撞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在整个合作学习中,每一个人都参与其中,再也没有看客与哪位学生被冷落。在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纠正,想办法说清自己的想法或推翻组内成员的不成熟想法、或共同寻找问题的缘由时,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在思维相互碰撞的交流讨论中,学生之间互相教与学,这种潜在的资源一旦真正被开发出来,是老师课堂教学所远远不能及地,因为兴趣,它往往会延伸至课外,带动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巡视课堂,关注各组讨论动态,需要及时点拨的应予以适当援助,关注边缘学生,真正地让每一为学生参与其中。

四、重视解题反思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解决训练必须与反省认知相结合,才能达到良好的迁移的效果,我国著名的数学家苏步青曾说过:学习数学要多做习题,边做边思考,先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这就告诉我们,要养成解题后的反思的习惯,让学生感悟其中,认清设计此题的意图是什么,考查那些概念,知识,解题的结论是否合理,判断是否有据,严密完善,本题是否还有其他的解法.,那种最简单,本题的解法和结论能否进一步的推广,能否有更加普遍性的结论,通过这些过程的分析,培养了学生乐学,善学,课堂上的气氛就活起来了。

五、重视分层练习,调动积极性

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以及个性发展的差异,设计和布置作业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分档作业,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课时作业有一个系统而周密的计划,做到作业内容由简单到复杂,方法要求由易到难,能力要求由低到高,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能够螺旋上升。在编制课时作业时,针对基础题,以基本概念、性质为主,对这些题要求学生完全掌握,编制提高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加升提高。另外,要求每位学生动手编制章节练习,比如一个单元学完之后,老师把知识点归纳给学生,各小组归纳整理编制一份练习,学生不会的题目,他会私下向命题者请教,发挥学生积极性,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大大的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李伯忝,教育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

让音乐课堂“动起来” 篇9

——浅谈小学音乐课律动教学的实践

摘要:“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小学生学习律动,不仅可以锻炼优美的体态,提高审美,更能开发智力,训练协调能力,使他们变得更聪明、更自信、更活泼、更健康。在音乐教学中坚持应用律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地有序地参与音乐律动,能使学生寓教于乐,让音乐课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也为音乐课堂打开了一扇智慧之门。

关键字:音乐 律动 实践

引言:律动,源自瑞士的达尔克罗兹创立的——体态律动教学法,是以有韵律的身体动作或姿态表达对音乐的感受。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特别是在激活学生创新潜能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在的学生活泼好动、善于模仿、接受能力也较强,但同时也存在着缺乏自控能力、注意力分散的弱点。因此,在一堂音乐课里,一味要求孩子们在掌握基础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的静态教学中进行,这无异于捆绑了学 生的手足,束缚了学生的头脑。而音乐教育中的律动教学形式,不仅能调动课堂气氛,引发学生兴趣,更适合小学生爱动的特点,是唱、动、表演等多门艺术的综合教学形式。作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将身体中个器官都充分调动起来,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真正投入到音乐的美好境界之中,就是需要我们探讨和研究的重点。

一、律动教学的必要性

(一)音乐律动的概念

律动,源自瑞士的达尔克罗兹创立的——体态律动教学法,是以有韵律的身体动作或姿态表达对音乐的感受。达尔克罗兹认为:人对音乐的情绪体验及人对自身情绪体验的认识反映都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和动作来进行的,在音乐训练中,只训练耳朵和嗓子是不够的,人的整个身体都必须经受到训练。音乐教学要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魅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美感,感觉美,欣赏美。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将音乐和律动相结合,运用综合化的艺术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律动教学符合学生的性格特点

每个孩子天生都喜欢音乐,律动教学可以唤醒孩子最原本的音乐感觉。音乐内部所蕴含的各种运动,快慢、强弱、高低、长短、紧张与平静、欢乐与悲伤,这些都可以用律动来表达。小学生正处在对外部事物,特别是对音响刺激的敏感期,认识、理解事物带有明显的捕捉性,喜欢与具体形象联系在一起。在律动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被重视,有利于挖掘学生与生俱来的最原始、最自然的音乐感受。律动是一种运动感和音乐感之间的连结。在律动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习用听觉去感受音乐,同时学习用整个肌体和心灵去感受、表现音乐的节奏疏密、旋律起伏及情绪变化的节律,这种音乐伴奏下的身体大肌肉动作,是一种自然、放松状态下的身体律动,这种身体的律动充满了分明的节律和音乐的动感之美。

二、律动教学的基本方法

(一)人体的基本节奏。

人体的基本节奏,就是用身体活动的自然动作,进行音乐基本节奏和速度的练习。这些动作应该以学生自己已有的体验为基础,决不是把教师的节奏强加给学生。这些动作分为十个方面:拍手、列队行进、走、跳、跑、单脚跳、摇摆、奔腾、唱。如“拍手”,这是最容易表达节奏的形式,通过拍手训练学生感觉任何节奏和跟随速度变换的能力。“列队行进”与“走”是不一样的,行进时需要膝盖抬高,脚步有力,而走的动作更易于平稳,“列队行进”必须用双拍子的音乐,而“走”就不一定。“奔腾”与“单脚跳”不能混淆。单脚跳是先一只脚落地,然后用同一只脚做一个单脚跳,两脚轮作。而奔腾的动作是一只脚在一个重拍上触到地面之前,在空中做一跃,因此它需要一个准备,在音乐中被称为弱起节奏,所以诗人联想到奔腾的马的音乐总是弱起的。

节奏训练是体态律动的中心。达尔克罗兹归纳了30余种基本节奏因素,主要以时间——空进——能量——重量——平衡作为基本定律和要求,包括速度、力度、重音、节拍、休止、时值、节奏型、切分、分句、单声部曲式、对位曲式、赋格、复合节奏等。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是: 第一,在开始阶段,主要使用即兴音乐材料。最好是那些包含学生所学过的音乐要素的即兴音乐。在学生对音乐的要素有了较深的了解之后,在使用经典的创作音乐。

第二,通过律动语汇来学习。律动语汇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为原地类型,包括拍掌、摇摆、转动、指挥、弯腰、旋转、语言、唱歌等;另一种为空间类型,包括走、跑、爬、跳、滑、蹦、快跑等。这两种类型可以结合成各种形式。如在律动中,可以用脚和身体的动作表示时值,用手臂表现节拍等。

第三,在上述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促使学生将运动与声音内在地结合在一起,发展内部听觉和运动觉得能力、动觉得想象力与记忆力。

(二)身体各个部分的配合。

可以把人的身体称为一个管弦乐队,它包含许多不同的乐器:

手指——小提琴

手——长笛

手臂——单簧管 脚——小号

脚趾——大提琴

脚跟——鼓;„„等等。

这些各部分肢体可以单独或一起做动作。训练后,学生们可以意识到这些不同的乐器的功能,并可以选择哪一种或几种乐器最适合于表达所需要表现的节奏或乐思。

(三)头脑和身体间的协调。

发展大脑与身体间的协调是体态律动学训练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人们学习音乐或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智力(发出命令)和体力(执行命令)间绝对密切的控制和协作。如:让学生自由行走、按规定的方向和速度行走、随教师即兴弹奏的音乐节奏行走,当听到约定的信号(口令、打击乐、和弦、音区或调式的变化),立即做出约定的反应(停止、反方向、变速、变节奏行走等等),在这一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更复杂的练习。如教师在琴上用左、右手同时弹奏不同节奏的音乐,让学生用脚走出教师左手所弹的节奏,同时用手拍出教师右手所弹的节奏(也可与此相反)。当教师所弹的节奏发生变化时,学生们的手、脚动作也要做出相应的变化。

训练中,如何利用空进来表现时间的延续,是完成大脑和身体间协作的重要因素。

(四)动作的控制和反应。几个部分要同时一起活动往往有困难,因此,训练和发展头脑的身体间灵敏的相互作用是非常有价值的。通过训练可以增进他们对各部分肢体动作的控制,使他们的反应能力更快。这一过程必须在他们听觉敏锐了,记忆力增进了的情况下,他们的动作才会变得更准确,得到控制,不然他们将出错。这类训练大部分是即兴进行的,改变的要素要不断出现,使学生们头脑始终处于警觉状态,他们的头脑学会敏捷地思考,他们的身体学会立即作出反应。

(五)时间和空间。

体态律动学之分重视活动场地这一因素,必须使学生在活动时相互间不发生任何冲突,即让每一个学生做出自己喜爱的动作,并且不能别人发生冲突地在其他学生中曲折穿行。一开始先用慢速进行训练,然后逐渐增快乃至跳或跑,直至真正感受到自由自在的活动。让学生闭上眼金,跑到教室的某一个位置,一声口令,他们必须返回。进行时,音乐要伴随着一过程,培养学生对音乐分句的感觉和理解。

(六)紧张和放松。

任何一个活动都不要继续的过长,要穿插采用放松的练习,或采用对学生的好奇心有直接吸引力,并能造成一个宁静状态的练习。让学生们闭上眼睛,同时演奏一首柔和可爱的乐曲如摇篮曲之类,然后检验他们的肢体看是否是放松的。

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学是音乐——听觉——身体——感情——头脑之间建立起的相互协作与反应。

三、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律动

教师必须注意到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体力、动作发展以及心理发展水平都不相同,因此我们也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法,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这样能保持小学生主动参与的热度,小学生不会以太简单而感到枯燥乏味,也不会以太复杂而感到缩手缩脚,比如一年级的学生好动、好玩、好奇、好模仿,情绪变化快,注意力易转移,兴趣短暂,善于从幼儿的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中,采取一些短小、形象、生动、鲜明、故事性强,情节简单、动作性强的音乐律动,而且需要手脚分解,像律动“拍手点头”,“拍球”,“小鸟飞等”,三年级的学生,随着各方面的发展,可以设计一些强度更大的律动。孩子们才会感到亲切,易学、易掌握,有了成功感,他们以后进行活动时,就会情绪欢乐,学习积极性高,兴趣浓极了。1~2年级

一年级第一册《其多列》,老师要解释歌词的名字是“快快来”的意思,然后让同学们一起快步跑一跑,感受一下,那么他们就理解了歌曲名字的意思了。这首歌一共有三段,每一段都不一样,一年级的学生不认识字,理解歌词比较困难,看着歌词都很难把三段完整唱下来,背唱就更加难了。给歌词设计恰当的律动,让学生理解每一段唱的是什么,学生记起来容易多了。例如第一段歌词是:”上山坡去拣竹叶,带上长刀砍竹筒”,老师带着学生一边唱一边做捡竹叶、拿着长刀砍下去的动作,学生理解了歌词的意思,很快就会背唱歌曲了。律动在唱歌教学中是一种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歌词很有效的方法。例如:在教学《草原就是我的家》时,通过跳蒙古族舞蹈,学习挤奶动作,体验策马狂奔,让小朋友们在律动中体验到了蒙古族的特有文化,使这首歌在表演起来时“蒙古味”十足。在进行二年级《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这一课的教学时,我让小朋友思考还可以用怎样的肢体动作来创编,然后让他们上来表演。由于思考,讨论,小朋友的创新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起来。小朋友设计了很多的动作,加上他们爱表现的性格因而显得非常积极,创编的动作更是各种各样,有的用眨眼睛来表示节奏,有的用拍屁股来表示节奏,有的用伸舌头来表示节奏,有的用拉耳朵来表示节奏等等。因此,原来一直是用拍手来表示这一陈旧的模式被打破了,课堂教学气氛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了,学生的创造力也一下子被充分激发起来了。3~4年级 三、四年级的学生,随着各方面的发展,可以设计一些强度更大的律动。运用体态律动也可以在训练学生的音准,让音的高低与身体的各部位构成有效的联系,在不断的身体运动中,达到训练音高的目的。让学生运用身体不同部位的高低帮助学生理解音的不同高低:do蹲下,re摸膝盖,mi做在座位上,fa手插腰,sol两手放肩膀,la双手摸头,si双手高举,do’站在小凳上。用这样简单并且易记的方法,让学生将音高与身体活动自然而然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控制和运动的同时积极的掌握音高音准的概念。5~6年级 体态律动在高年级音乐教学中也具有优势:它使抽象的高年级音乐教学变得直观,呆板的教学方式变得生动。加深了学生对音乐情境的了解,提高了学生对音乐语言的感受,激发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塑造。

五、六年级课时相对比较富裕一些,可以利用多出来的时间做一些趣味节奏游戏。例如学习枯燥的比较难掌握的切分节奏时,老师用广告语“酸酸的,甜甜的,有营养味道好。”来帮助记忆时同学们群情激奋。最后,引导全体同学把自己记录下来的创编节奏型语句用一个故事串连起加以表演的进行节奏大合唱。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联系时潜移默化地掌握知识,而且不容易遗忘。结语

综上所述,在音乐新课标的理念下,律动教学的有效渗透让我和我的学生们都受益匪浅,律动始终贯穿于音乐教学活动中,在“动中学、学中动”,律动在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探索的一个教育领域,但是要真正将他运用得当,真正让学生在这一活动中提高音乐素质,还需要我们教师长期的、深入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在正确的教育思想下寻找新的突破点,不断创新和丰富教育手段才能使这一教育理念在当今教育中发挥出重大的功能。参考文献

上一篇:常见的六字成语典故下一篇:爱情电影失恋33天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