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

2024-09-20

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共11篇)

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 篇1

福建省厦门一中集美分校为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学生的基础较差,缺乏自主学习习惯,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老师讲得头头是道,而学生听得头晕脑涨的现象。经过思考、培训学习,笔者体会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及以学生为主体,使其主动参与进课堂的重要性,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及课后反思,得出了以下一些结论。

一、教学现状

1. 一味追求“快”

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任务,往往只重视教学设计的执行,却忽略了学生的差异,课堂上对教学时间把握不住,对知识点后的探究根本没有达到探究的目标;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老师就将结论给出。这样快速的教学,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学生并没有学到什么,而且对数学的学习也缺乏兴趣。

2. 一味追求“灌”

“灌”即“灌输”。教师在课堂上,老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将知识内容、思路方法都讲出来。对于提出的问题,学生一时答不出来,老师就直接告诉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并没有主动参与。所以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导致课后学生做作业时,知识点不会用,具体思路方向不明。

3. 一味追求“全、难”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往往按照教案,贪多求全,力求面面俱到。课堂上,其实不在于老师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领会了多少,学了多少。题目也不在于设计得有多难,而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能力,使他们经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训练,切实提高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三放三收”。所谓“放”,就是把数学问题“放下去”,使每个学生可以进入解决问题的状态中来。所谓“收”,就是把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状态和相关信息收上来。一次“放”和“收”的过程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

二、激发学生兴趣的措施

1. 激励学生动口讲出来

在课堂上,如果学生理解准确或提出了不同的解题方法就应该激励其拿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教师对这些学生也应及时给予充分肯定,以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动性。如果有部分学生对知识点掌握不到位或解题中出现了错误,那更应该提出来,及时给予纠正,因为错误太多不及时纠正的话,会造成学生的两极分化,并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只有个别学生出现问题,老师可以利用下去巡视的时候单独指出,也可以课后指出。值得注意的是,错误之处不能积累,一定要及时给予纠正。

老师在课堂上要少讲多听,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想法与见解。老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循循善诱,让学生的长处得以充分发挥。这样的课堂是轻松、愉快的,更利于学生学习。

2. 激励学生课堂中多动手

现在大家都在研究结构化教学,这其实也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例如,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的学习,老师和学生通过实例共同探究导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及本质,从具体的等差数列中归纳、总结出一般等差数列的特征,引导学生逐步体会得到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叠加法,通过训练,探索并发现等差数列的一些性质,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之间有很多类似的地方,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及动手能力。这两类数列的结构类似,所以对等比数列的教学完全可以由学生小组合作完成,通过学生自己从定义、通项公式等角度类比两类数列的有关知识。学生自己动手整理推导之后,对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本质就更加明确了。

3. 激励学生遇到问题多动脑

解题时学生经常会盲目地做,却不懂得分析,没有解题目标。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做解题前的分析,构建逻辑连贯、语言表达规范的解题过程,并且解题后进行总结和反思,判断解题过程正确与否。著名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说过:“数学问题的解决仅仅是一半,更重要的是解题之后的回顾。”所以,在学生动脑思考并在他们思维导图构建的过程中,可以允许他们考虑不全,也允许他们犯错。这样,他们才能不断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以此来完善对知识的认识。

4. 激励小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总之,我们要把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上,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在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摘要: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对学习的强烈欲望尤为重要。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高探究能力,让学生动起来,成为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文章作者结合教学实际,从三个方面进行尝试,以促进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课堂效率,动手,动口,动脑

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 篇2

李志新

一、地理课堂应当让学生“活动”

二、以知识为载体引导学生“活动”——以《中东》为例

1、分析教材——简单地描述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指出哪些内容是要通过活动学生才能更好理解和掌握的。

2、活动方案的设计

三、通过“活动”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得到的提高)

怎样育人?育出怎样的人?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经常扪心自问的一句话。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地理课堂活动的研究,应该说是一种变革性的思考,它是研究怎样育人的。现就地理活动的意义及设计表达一点浅薄认识,供大家讨论。本文的核心观点就是让地理课堂以学生活动为主。

一、地理课堂应当让学生活动

我们的教学应当还原学生认知的自然规律。现在,我们的很多课堂,甚至我们的教材、大纲都是老师在学,而非学生在学,所以有学生厌学、动手能力低、情感体验少等状况的出现。我们有责任给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真实、有效的环境。这里的环境当然是指我们为学生提供的一切的帮助,包括课堂教学的设计。但是怎么为学生提供“帮助”却是大有讲究。“帮助”多了、少了都不行,尺度掌握很关键。总之,要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学生活动一词的提出,我认为它的本质就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现在很多文章中提到让学生主动参与,“参与”一词似乎有些不妥,因为这本身就是学生自己的活动,何谈参与呢?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参与为辅。学生活动的过程则是学生自主学习、体验、思考的过程。学生活动的结果是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各种体验情感的成熟。学生活动的意义是还给了学生一个应有的、自然的、成长的环境。学生活动的内容则是丰富多彩的,这时需要教师的组织、设计、参与、评价。

学生在活动中增长了各种能力,丰富了各种情感体验。在健康成长中构建了基本的知识、能力、情感框架。而教师可以在框架中找寻学生能力的不足,在不足中创设新的学生活动,使学生能够全面、健康、科学、真实地去成长。这种理念应该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希望得到共鸣。

二、以知识为载体引导学生活动

我们地理课堂要培养学生许多能力,比如地理信息的搜索、归纳、描述、地理事物的表达、分析、评价、甚至地理事物的变化预测等等,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能力目标设计相应的学生活动。也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为学生设计不同的能力训练目标。这些能力是学生成长中需要形成的。它最终构成了学生为人的基本框架,以综合素质的形式表现于走向社会后的种种行为中,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

下面以中东地区活动设计为例,来进一步说明活动的重要性。中东这节课的课标要求学生掌握中东位置范围、对中东位置重要性进行评价;了解中东特

色文化等。这两方面就学生学情来说比较抽象,学生对中东轮廓、位置基本没有印象,但是这一地区介于五海三洲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中东问题很大程度上都与他的位置有关,所以这部分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以这部分内容为载体,可以设计一些学生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掌握知识。第一个活动:让学生讨论中东范围轮廓像什么?

学生说出了很多种想象,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自然掌握了中东各组成部分之间位置关系,为下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老师只不过是引领了一下,学生则是真实地在学,这就是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给了学生真实成长的实践机会。

第二个活动:让学生根据想象画出中东地区草图,并填图。

教师在学生讨论了轮廓的形象后,说出自己的想象,并画出草图,与学生共享,学生再对照草图和原图自己画。这时,再让学生找出五海三洲并填在自己画的草图中,这样,学生很自然地就掌握了中东凌乱的地理范围和复杂的海陆位置,而不会感觉到学习有多难,只是觉得在轻松的活动中,增长了技能和见闻。第三个活动:让学生讨论中东位置的优越性。

教师给出中东位置图,由于已经画了五海三洲,学生还是很容易评论出中东的咽喉位置,分析、表达能力再次得到了锻炼。第四个活动:让学生展示中东特色文化。

教师让学生课前在网上搜集相关信息,筛选、以ppt形式整理成发言稿,在课堂上展示给同学,这一活动既丰富了学生视野,又锻炼了学生能力,是给学生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当然,学生活动中锻炼的能力是多方面的,综合的。

三、活动课的效果反馈,还是以中东为例。

1、能力反馈:五海三洲轮廓图是比较凌乱的,如果直接让学生画出来,难度可想而知,但是,通过前面设计的活动,学生有了自己的想象,凌乱的中东就有了规律,画起来就容易了,这里给出几副学生的画图。

2、2、知识反馈: 五海三洲的名称、位置,中东位置的重要性也是学生掌握的难点,通过画图这种方式,学生很自然的掌握了,而且印象很深刻,过一周再提及中东地区,学生依然记得当时的想象。各个位置记得非常牢靠。

让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动起来 篇3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通过有效教学途径和方式,主动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了解学生学习现状,提升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有效提升。”由此可见,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要加强沟通和交流。师生互动式教学方式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和途径。我在教学中对互动式教学方式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现谈一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

一、创设适宜环境,使学生愿意进行互动

巴班斯基指出:“能使学生的注意和思维集中到数学学习中的最关键的观点和观念上,或者是教学进行的结果同时能激发和提高认识兴趣,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被认为是最有成效和显著的。”教学实验证明:学生在学习中的能动特性发挥的程度取决于教师在教学活动的作用和表现。可以说,教师的一举一动是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充分激发的“添加剂”。由此可见,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活动中的“统治者”、“指挥者”的角色,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改革的内容和要求,转变角色,主动走进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真诚的心灵沟通,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状况,通过名人典故和身边先进人物事迹的讲解,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畏惧心理,使学生坚定学好数学知识的勇气和信心,敢于主动与同学、老师进行互动学习和交流,实现在学习中交流思想,在交流思想中提升学习能力。

在初中几何中,讲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时,教师的“导学”可以从实验入手,实际操作或演示就可很快得出结论:圆锥侧面展开图是扇形,此扇形的弧长是圆锥的底面圆周长,扇形的半径是圆锥的母线长。这种演示“导学”既直观又能引起学生注意,学生非常容易接受这个知识点。在老师的上述提示后,学生自己阅读,找出本节的重点、难点,自己利用已学知识尝试解决,攻克疑难问题。这是学生“自学”的过程,在老师做了演示之后,再让学生阅读,自行解决课本中的例题和练习。有了“导学”的认识,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就相当明确,“自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在运用旧知识进行求证的过程,也是学生数学思维得以进一步锻炼的过程。所以,改变课堂教学的“传递式”课型,还课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阵地是师生双边活动得以体现,师生互动能否充分实现的关键。

二、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能够进行互动

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以生活为基础,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强调教师要多创设教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在使用教材时,不要拘泥于教材中所呈现的具体素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资源,切实发挥教材的作用。

如,可设计这样的题目:“某县城现行的出租车收费标准是:起步价为4元,10千米以内,超过3千米部分加收1元/千米;10千米以上,超过10千米部分加收单价2元/千米。试就不同的路程请同学们讨论如何乘车,才能节省费用?”例如:按以上收费标准,小明送同学坐出租车去离家6千米的车站,送到后立即按原路返回,现有两种方式返回,一种方式是坐原车返回(连续打表计费),另一种方式是换乘另一辆出租车返回。试问哪一种方式更节省费用一些?这种题目将这些学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融入数学的含义,体现了数学的价值,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感受数学的意义,而且让学生体验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从而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加强师生之间的评判,使学生学会进行互动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众多“交而不往”,相互之间有“交”而无“往”等现象,究其原因往往是互动主体之间缺乏彼此评判。例如,在数学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的互动中,往往只有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判,而缺少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判;在学生之间的互动中,只有相互间独白式的“倾诉”,而无彼此互动式的分析与评论。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特殊性和差异性,特殊性和差异性的存在,决定了主体之间的互动的必要性、复杂性与多样性。师生要在这复杂多样的互动中达成相互理解,这离不开彼此评判。

彼此间的相互评判不是诋毁,而是为了使他人接受自己的思想、观念,也是为了使自己更好地获得他人的知识,与他人达成一致,形成共识,从而塑造自己与发展自己。我国目前的中小学还是实行班级授课制,在这种课堂教学结构下,一个教师要面对众多学生,课堂教学互动难以顾及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体,因此如何调动每一个学生,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能够更好地发展自身,并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是很重要的。所以,把握“评判”这样一个机制对于促进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真正的互动是必要的。

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 篇4

在讲授雅典民主政治这部分内容时, 我尝试着让学生动起来。在导入环节上, 设置了这样的情境: (1) 展示图片:第28届奥运会开幕式、中国运动员刘翔获得110米栏冠军后身批国旗绕场一周场景。 (2) 播放雅典奥运会会歌。 (3) 以古代希腊地图为背景展现课题: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然后我提问学生:大家知道图片上的是谁吗?在他旁边的又是什么场景呢?同学们还记得这次奥运会是在哪里举行的吗?然后在学生的回答基础上说:奥林匹克盛会终于回到了故乡希腊。希腊, 似乎是一个很遥远、很陌生、很古老的地方。而那神圣的奥林匹斯山, 数不清的神话故事, 以及繁荣的文化, 又使得我们对这块神奇的土地充满了憧憬和向往。今天我们来共同走进古代希腊, 尽情领略它迷人的人文色彩。学生在我的调动之下, 很快进入了浓厚的学习状态。

在讲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时, 我先用幻灯片展示古希腊地图, 旁边用动画展示柏拉图名言:“我们环绕着大海而居, 如同青蛙环绕着水塘。”分别提出以下问题:希腊的地形、气候有什么特点?这种地形和气候有利于从事什么样的经济活动?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比较适合哪种经济活动?两个地区的两种经济活动各对政治和希腊人的思想性格有什么影响呢?在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设置的情境思考、讨论的基础上, 我加以总结:中国处于大江大河流域, 平原广阔, 适合从事农业生产, 所以希望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进行统治, 而这又使中国人形成封闭保守、安于现状的民族性格。希腊环海、多山、多岛, 典型的地中海气候, 希腊人主要从事园艺业、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这就形成了自由、开放、勇敢的民族性格。这种宽松的社会环境, 难以形成统一的政治中心, 从而形成了城邦体制, 使民主政治成为希腊众多城邦首选的政治制度之一。通过创设情境、探究问题, 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又提高了其概括、比较能力。

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和形成过程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重点。民主政治是一个新的历史概念, 为此我首先剖析了民主政治的概念, 并设计了以下问题: (1) 完全由班主任个人决定; (2) 少数班委决定; (3) 班主任老师和全班同学开会讨论决定。班级里的公共事务, 你认为用以上哪一种方式来决定最好?为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 我进一步加以说明:“民主”就是专政、专制、集中的对立面;民主政治就是统治阶级中多数人享有管理国家权力的政治制度, 从而明确“民主”和“民主政治”的概念, 加深认识。然后我针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 设计了以下情境 (由学生表演) :虚拟故事《雅典公民的一天》:在伯里克利时代, 雅典石匠伊阿宋带妻子去参加公民大会, 妻子在门口被监察员拦住了, 伊阿宋自己进入会场。当天的会议内容是讨论是否要放逐贵族亚西比德。伊阿宋不识字, 所以请人帮他写选票。投票结果, 亚西比德被放逐。接着伊阿宋又抽签, 担任了陪审法庭的法官。设问: (1) 公民大会一开十天, 对伊阿宋的工作会造成很大影响, 为什么伊阿宋还是愿意参加公民大会? (2) 监察员为什么要拦住伊阿宋的妻子?还有哪些人有可能被监察员拦住? (3) 公民大会当天的议程属于雅典民主政治的什么内容? (4) 为什么伊阿宋能够担任成为五百人会议的一员?除此以外, 他是否还有可能担任其他公职?问题一出, 同学们兴趣盎然, 有的相互讨论, 有的跃跃欲试, 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在我的引导下问题很快得到解决。最后我列表总结, 内容包括三次改革的选区、公民权利、常设机构、司法机构、军事机构、监督机制及作用, 使学生形成整体认识。

雅典民主政治这部分内容还有一个难点问题, 也就是如何评价雅典民主政治。虽然这个问题在教材中有现成的结论, 但难就难在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个结论, 如何教给学生评价问题的方法。很多同学往往都是死记硬背书上的结论, 甚至有的同学因为害怕而不敢面对这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 根据伯利克里所说, 政权真的掌握在多数人手里吗? (通过反问启发学生思考) (2) 结合材料和教材, 你认为雅典民主政治是利大于弊, 还是弊大于利?然后要求学生严格按照雅典公民大会的辩论程序, 任何人皆可发言, 但是不能一次提出两个问题或发言两次, 不得诽谤和人身攻击, 等等, 进行辩论。经过充分辩论之后进行表决, 并宣布表决结果。最后由学生根据亲身体验来总结这种古代辩论方式的利弊。无论结果如何, 辩论的过程已使学生深刻认识了雅典民主制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而模拟辩论的方式, 又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多边互动中, 体验辩论的快乐。

新课改要求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 转变教学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学生主动学习, 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 培养探究能力, 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讲解雅典民主政治的过程中, 我运用了创设情境、问题探究、讨论 (辩论) 等三种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探究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我认为这三种方法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创设情境可以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重新展现, 使学生感受生动的历史场景, 引导学生全程参与课堂教学, 切身感受历史知识的形成过程, 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以浓厚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如在讲雅典民主政治内容时, 以讲故事的方式把历史生活化, 便于学生更形象地掌握枯燥的历史知识。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在讲雅典民主政治过程中, 我运用最多的是问题探究法。

问题教学法并非需要教师提出一切问题, 解决一切问题。设计问题时应注意以下三点:其一, 问题要设在热点上。因为热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其二, 问题要设在重点内容上。因为教学重点关系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形成。其三, 问题还要设在疑点上。“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围绕疑点问题开展互动, 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开放学生心态, 激活学生的创造力。

讨论法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思维的好方法。教师是引发学生讨论的倡导者。能否引发学生的讨论关键是教师选取的讨论内容能否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这就要求教师注意选择那些学生关注度比较高, 又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内容。同时, 教师必须充分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 并对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像偏离主题等新情况、新问题、新思路具有较高的分析把握能力, 把握好讨论进程, 及时收束。最后, 教师还要对讨论的结果进行点评和总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朱汉国.历史课程标准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3]朱煜.走进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师必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动起来 篇5

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健康充实的生活态度,增强

学生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那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呢?

一、选好内容,使学生“可以动”

活动课比起学科课程有较好的灵活性,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可以很好地体现“可动性”。

1.实践性内容。实践性是活动课程的主要特性,它改变了学科教学中教给学生结论性知识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观察、动脑、动口、动手实践中拓展知识,发展能力。一次活动课,我确立的主题是《快乐的节日》,我组织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汇报展示,学生表现活跃,不但学会了调查、研究,还明白了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2.感兴趣的内容。根据学生当前感兴趣的故事、歌舞,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在《快乐的节日》活动课中,让学生收集了一些关于节日的传说故事、节日的习俗、节日的歌舞。结果这节活动课学生热情高涨,交流创作活跃,不但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放手指导,让学生“真正动”

要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从活动的设计、准备到实施、总结都要放手让学生参与,使学生感到这是自己的“活动”,从而真正动起来。

1.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开始时,教师可就活动的设计和内容征求学生的意见。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可将一部分内容交给学生收集准备,这一过程其实也是学生的活动过程。如《快乐的节日》就是由学生自主提出的,当主题确立以后,则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设计活动方案,教师主要是引导完善。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过程。会“动”得特别投入。学生收集了春联,制作了窗花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放手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学习和交流中缺少的不是知识,而是思想,要把思考、发现和批判的权利教给学生,使课堂变成师生之间一种精神的交流和对话。看到孩子闪现的思想光芒,我突然意识到他们是那么了

不起。

3.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一展身手。活动课重在过程,只要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动脑、动手、动口,那么,即使学生在活动中的某项内容没有充分完成,这节课也是成功的。如活动课《快乐的节日》开始我认为大部分学生将难以完成,后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

结果连最差的学生也能完成,一些作品令人赞叹不已,当学生看到满教室展评的作品时,都深感自豪。

三、优化结构,让学生“全程动”

为确保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处于“动”中,在《快乐的节日》这节活动课中,汇报节日的“歌舞”时,学生轻松愉快的表演给班级营造了热烈的气氛,从而将活动推向了高潮。这样的课堂结构自始至终都让学生处于活跃的“动”中,效果自然显著。

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笑着说:“原来快乐的钥匙在自己手里。”望着这群身心健康、活泼可爱的孩子,我的快乐无与伦比。

让学生真正做到在实践中学、在兴趣中学、在合作中用,让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动口、动脑,培养内在的动机,激发智慧的潜力,发展个性特长。我也真正体会到“实践出真知”这句话的含义。

参考文献:

让学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动起来 篇6

表演情境的创设, 主要是指对话表演情景和故事表演情景的创设。教师运用实物道具为学生创设一个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尽情表演运用语言的情境。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道具, 配以一定的布景, 音乐。也可以学生可以自己动手设计表演, 既可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

学生多说、多练对语言的熟练掌握作用很大。但是让学生反复单调地操练, 会变得枯燥乏味, 学习效率降低, 同时也不符合新课标提出的理念。通过生动的表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创设交际情景氛围, 在表演中掌握语言。例如, 在教学《Success with English》Book4, Unite14《School Lunch》这一课时, 我就设计用大量真实的物品、食物及道具还配上音乐渲染出一个在学校饭堂吃午餐的场景。笔者特意安排本节课在上午最后一节课进行教学, 教师带上头饰说:“It’s eleven twenty, are you hungry now?”因为差不多午餐时间了, 学生肯定都有点饿了, 教师说“Today I am on duty.”然后把学生引进情境中, 让学生排队打饭, 并在情境中学习“What do you want for lunch?...”“Can I have the…”“Of course, here you are.”等内容。然后让学生轮流扮演值日分饭的老师和打饭的学生, 在这个非常接近真实的情境当中, 同学们很快就把语音、语义与情景联系起来, 建立英语思维, 记得牢, 说得好。学生表演分饭, 排队, 打饭等表演得惟妙惟肖, 既提高了兴趣, 学到了知识, 又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以歌促学, 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1. 创设良好的气氛

组织教学是英语课堂教学五大环节之一, 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组成部分。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前, 组织学生唱英文歌, 调节他们的情绪, 他们哼着琅琅上口的歌曲, 便自然地进入学习氛围。然而, 组织教学环节中所唱的英文歌, 一般选择节奏感强或者为教学内容作铺垫的歌曲效果更好。如教“I have…”这一句型时, 课前学生唱《I have two hands》。

这样的歌曲节奏明快, 再配以简单的动作, 学生自然兴致勃勃进入了学习氛围, 从中对“I have…”句型已有初步的认识, 接下来的学习就轻松多了, 学生自然乐学。

2. 自编儿歌

任何东西经过太多的机械重复都会令人觉得淡然无味。因此, 让学生成为填词人, 把学过的单词或句型代入所学过的儿歌中。学生都是爱表现自己的, 他们当然会对这感兴趣, 小脑袋便主动转起来了。例如学生在学“What can I do for you?”“I’d like…”句型时, 有学生把句型填到儿歌“What Is This?”里面:

学生不但唱不厌, 而且发挥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并把句型记牢固了。利用儿歌来刺激学生们的大脑神经兴奋点, 这比单纯的归纳总结的效果有趣、显著得多, 教师自然乐教, 学生更自然乐学。游戏—快快乐乐中学习游戏中取胜是孩子们的兴奋剂。游戏是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活动, 而活动是学习进行语言交流的有效手段。英国著名语言学家Dick Allwright曾经说过:如果语言教师能组织一些活动来吸引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意义上, 使用所学的语言, 通过交流来解决问题, 那么, 语言学习就会自然发生。例如, 在复习购物用语时, 把课桌摆成几个货摊, 上面摆上不同种的商品, 让学生来担当售货员及顾客, 看哪个小组购物最多。学生争着开口说英语, 积极性甚高。经实践, 适度的游戏就像调味品, 使课堂教学有滋有味。

三、开展积极评价, 体验成功感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成功与否, 会在心理上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成功体验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成功后所产生的自我满足、积极愉快的情绪感觉。成功与表现是相互联系的。有机会表现, 才有机会获得成功, 好表现是学生的天性, 教师应利用每个学生的优点, 让他们在适当的机会发挥自己的特长, 发掘自身的潜力, 这对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大有益处。教师可利用教材中贴近学生生活的Read and Act和Ask and Answer部分, 给每个学生提供尽量多的表现机会和舞台, 让学生在课内外活动中得到表现的机会, 唤起情感共鸣。此外, 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要求自信心不强的学生回答些简单的问题, 并多给予鼓励和表扬。对无法一步到位的学生, 教师还应帮助他们架起走向成功的“桥梁”。可以从循环反复滚单词、词组或基础语法知识入手, 设计“起点低、台阶密、坡度小、容量适宜”的训练。同时经常与学生交流, 给他们提供好的学习经验、方法和积极的反馈, 对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应采取接受和宽容的态度。尊重学生的情感和性格, 相信学生的能力, 鼓励他们创造性的学习可以帮助他们处理好情感因素的影响, 克服心理屏障、降低焦虑、增强自信心。

摘要:当前, 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因此, 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 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现代英语教学已经不是仅限于领读、解释词义、讲解课文、语法和句型, 而是鼓励并引导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动起来, 从而使他们乐学、和谐、主动地发展。

关键词:英语课堂,创设情景,以歌促学,体验成功

参考文献

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 篇7

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呢?在此, 将自己平时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所用的一系列方法介绍如下:

一、在学中玩, 在玩中学, 寓教于乐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好的游戏是对生活的一种模仿, 能让学生在学中玩, 玩中学。例如在学习动物名称时, 可以先将小动物的声音录制下来, 让学生模仿动物的声音和样子来学。例如, 小狗dog, 汪汪汪, 小猫cat, 喵喵喵, 公鸡cock喔喔喔……这样, 学生学起来就会很有兴致, 有的装成小鸭, 有的扮成小狗……再难的词在学生口中变得流利起来, 枯燥的单词很快被学生记住。

同样, 语言游戏在英语课堂中也是一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语言知识和掌握语言技能的好方法。游戏“Ask and answer one by one (连锁问答) ”指定一些句型作为要传下去的问句和答句。一个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之后, 必须得点出下一个同学并向他提问, 一个连一个, 连锁问和答, 谁回答错了就表演一个节目。这样的游戏既让学生开心玩, 又可以巩固知识。

教无定法, 只要我们多花心思, 我们可为学生创造无穷的充满神奇力量的教法。如Follow me, Golden touch, Find your friend等, 在游戏中学生通过多听、反复感觉, 在脑海里加深了印象, 不仅能尽情地投入到游戏中, 还可以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 学起来自然觉得妙趣横生, 其乐融融。

二、渗透歌曲、歌谣教学, 营造轻松气氛

在英语教学中, 歌曲是必不可少的。好的英语歌曲有它丰富的内容, 优美的节奏, 和谐的旋律, 听起来悦耳, 唱起来更使人精神一振。因此, 教唱英语歌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在每一节课当中, 穿插进学生喜欢的英文歌曲, 让孩子们边唱边跳。这样活跃的课堂气氛也就营造起来了。

在教学数字时, 从—数到十, 有的学生记不太牢, 有的学生事先已接触过, 本身就很熟练, 让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数来数去, 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因此, 我运用了一首儿歌帮助教学:One, two, go to the zoo.Three, four, open the door.Five, six, wash my face.Seven, eight, put on my hat.Nine, ten, clap my hands.在说的同时再配以动作。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 好的学生又提起了兴趣, 而且还激发了一般学生乐意学的愿望。平时课间, 经常能听到同学们边拍手、边说歌谣, 寓教于乐。

三、情景触动, 有机结合, 激发兴趣

小学英语的教学内容大多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 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教师可挖掘教材贴近生活的知识点, 通过设计真实情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语言的作用, 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让所学致用于所用, 在亲身体验中获取成功的喜悦。在创设情景时, “趣味性”问题是头等重要的问题, 它是英语学习变得容易的前提。有趣的情景能使英语课生动、活泼, 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愿望。而且小学生好胜心理比较强, 喜欢通过比赛来获得老师的表扬, 同学的羡慕。因而在英语教学中, 我们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堂竞赛活动, 激发学生强烈的表现欲和参与意识,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让所有的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大大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如我在教学动物单词时, 和学生一起动手做小动物的头饰, 并让他们模仿小动物的声音和动作, 比一比谁是模仿秀中的冠军。孩子们都欢呼雀跃起来, 模仿得非常好, 课堂的气氛也相当活跃。最后带着大家一起认识一下各种动物, 边认识边做动作, 帮助加深记忆。这样能强化所学的语言知识, 强化听说训练, 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让学生在科学课中动起来 篇8

1 让学生参与到材料的准备活动中

如学习“风的形成”时, 让学生自制小风车、纸蛇等, 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 会不由自主地玩一玩, 在玩的过程中会发现风车转动的动力来自风, 风车的轴用光滑的大头针比用牙签效果要好;在制作纸蛇的过程中, 学生会发现并非所有的纸蛇都会转动, 当学生把这些问题带到课堂上来的时, 为课堂的探究研讨做了很好的铺垫,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能转动纸蛇与不能转动的纸蛇有什么不同?探究活动由此展开, 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又如在教学“葵花向阳”时, 提前两个星期让学生把豆芽栽在小盆里 (可用一次性塑料杯代替小盆) , 放在教室的窗台上, 按时定量浇水, 提示学生尽量不要转动小盆。两个星期之后, 植株也长大了, 靠向窗台的一面长得明显旺盛。

这一过程中, 既为课堂教学准备了充足的观察材料, 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教师在学生的准备过程中, 适时激励:你们有一双火眼金睛, 一定能发现很多有趣的知识。这样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2 让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验

科学课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是探究,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 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如在讲《磁铁》一课时, 除了学生自带的磁铁, 教师还给学生准备了各种磁铁、旋转支架、水槽、泡沫塑料、线、小车等。教师首先明确学习目标:

1) 推测磁铁除了吸铁还会有哪些性质?

2) 你计划怎样做才能发现磁铁的秘密?

3) 将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比一比谁发现的秘密多。

这一过程中,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实验材料, 并没有讲解实验方法, 是因为这一实验难度小、安全系数高, 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自主发现, 不仅提高学生操作兴趣, 而且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又如在《电铃响叮当》一课学习电磁铁的性质时, 教师让学生自由组装电磁铁, 学生很容易发现电磁铁的基本性质即有电有磁性, 断电无磁性。

由于学生自由组装, 方法不尽相同:导线缠绕方向不同, 导线缠绕匝数有多有少, 电池有一节、两节或多节, 电池的正负极方向连接不同等等。在汇报交流后, 学生很快就发现了新问题:

1) 为什么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不一样?

2) 为什么同是钉子帽一端磁极不一样?带着问题让学生猜想预测, 并进行实验设计, 进而开始下一环节的实验探究。

以上列举的事例中, 学生在实验和观察基础上, 通过科学抽象来获得磁铁的性质, 在实验过程中的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中, 主动实验, 认真操作, 仔细观察, 这样做既能培养了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实验态度, 又能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3 让学生自由讨论, 大胆发言

实验操作结束后, 是学生汇报交流的环节, 这一环节教师一定要把握得当, 切忌学生汇报教师鉴定。对于学生在实验中的发现, 不管学生回答是否规范, 教师都要予以肯定, 并鼓励引导学生继续探究, 而不是抱怨或指责学生。如学习磁铁的性质时, 学生汇报说:磁铁能指方向, 而不是课本上的“磁铁能指南北”, 教师要先给予肯定“你观察的真仔细, 发现了这么重要的秘密”, 然后教师再加以引导:“那你能告诉同学们磁铁能指的方向是什么方向吗?”

讨论可以用在小组实验前的计划制定, 也可用在实验操作后的总结, 当学生汇报内容发生分歧时, 让不同意见的两个小组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学生之间的讨论争辩会把正确的答案捋顺出来, 比教师直接否定或肯定某个答案要合理得多, 且不会对汇报错误答案的同学形成伤害。

例如:学习导体和绝缘体知识时, 让学生通过实验鉴别哪些物体容易导电, 哪些物体不容易导电, 在汇报交流环节, 有一个组把碳棒分在了绝缘体一组。教师此时不要指出学生分类不正确, 可以把问题抛给其他同学:“他们的分类结果是这样的, 你们同意吗?”“你们的分类结果又是怎样的?”其他几个组汇报的结果“碳棒是导体”, 此时教师也不能给出鉴定结果, 可以继续引导两个组向全班同学展示操作过程。

通过学生展示操作过程, 果然是一个组的小灯泡不亮, 另一个组的小灯泡亮, 学生们看到这一结果兴趣高涨, 踊跃举手要求帮助不亮的小灯泡排除障碍, 最终发现小灯泡不亮的原因是碳棒与金属片之间留有细小的缝隙。小灯泡不亮的故障排除了, 分类错误的学生心服口服地把“碳棒”归类到“导体”队伍中, 相信他们通过这次讨论与操作展示, 不仅加深了对导体绝缘体知识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以后的生产生活中都会有深远的影响。

教师在讨论研讨时应是组织者的角色, 对学生的汇报交流的结果用“同意吗”这三个字, 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最好体现。对待说的不完整, 不科学甚至错误的, 教师也不要急于下定论, 更不能批评学生回答错误, 以免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对待差生尤其如此, 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分析, 自己去发现、去理解、去纠正。

4 让学生大胆实践

一节科学课, 在学生经历了探究研讨之后, 下一环节就是拓展延伸、实践运用。如学习了传热比赛之后, 让学生看看家中的厨具, 哪部分是热的良导体, 哪部分是热的不良导体, 锅把儿上没有不良导体的能否用手直接去端?学习了月相变化之后, 让学生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的变化, 教师可以统一要求观察时间和汇报时间, 只有连续实地观察一个月, 学生对月相的变化才会有深刻的理解, 进而推断出某一天的半夜12点是否能看到月亮;另外, 有些难度的课后小制作 (风动小鼓、电铃、学校沙盘等) , 完成制作任务的学生不多, 教师可以把制作成功的学生作品, 当做展品让全体学生参观, 这样对制作成功的学生是极大的鼓励, 对没有制作成功的学生是一种促进。学生们自己动手制作, 尽管一开始做得很粗糙, 但学用结合, 学以致用, 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却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课的教学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机会, 让学生的手动起来, 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让学生的课外空间动起来, 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科学才更具生命力。

摘要: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课程, 这门课程除了让学生获得基本的科学知识, 还要使学生的探究能力有所提高, 进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 篇9

事实上, 音乐本体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身其实也是审美活动的一部分, 是一切审美活动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 人们学习知识技能不是单纯为了学习知识技能本身, 而是为了架起一座通向音乐艺术的桥梁。《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 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 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因此, 教师要放下知识技能严肃的架子, 将其融入到音乐实践活动中, 让课堂动起来, 使其更具亲和力, 让美的体验赋予知识技能以活力,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知识技能。

一、情景游戏, 乐在其中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从感性入手, 让孩子在和谐愉悦的活动中学, 不失是一种“有效途径”。

在节奏创编《小雨点》的音乐活动中, 我利用多媒体先创设了一个下雨的过程, 让学生欣赏完整的下雨过程:小雨点———小雨———雷鸣电闪———大雨——小雨———小雨点———雨停。然后, 我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常见物品 (如玻璃杯、筷子、盛了水的水盆、装了沙子的废旧易拉罐以及自制的各种打击乐器) , 把学生分好小组, 让他们自由探索:如何用这些东西模拟出下雨的声音:用什么方式表现小雨?用什么方式表现大雨和雷电?待我一说完, 学生就兴奋不已地动起手来。只见一个小朋友先用筷子在玻璃杯上轻轻敲了两下, 然后又有几个小朋友用装了沙子的酸奶瓶摇了起来, 发出“沙沙沙沙”的声音, 紧接着一位小胖子用一根棒子用力地敲他自制的锅盖, 发出了“哐哐”的声音。于是我把他们制造的声音写在了黑板上, 概括出简单的节奏型:小雨点可以用“滴答” (四分音符) 来演奏, 小雨可以用“沙沙沙沙” (八分音符) 来演奏, 大雨用“哗啦啦啦” (十六分音符) 来演奏, 电闪雷鸣用“哐哐” (二分音符) 来表现。

这节课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 以合作探索下雨时的各种音响为桥梁, 突破了枯燥单调的节奏教学, 从“自主性玩———创造性玩——表演性玩”中玩出花样, 玩出节奏, 从而掌握节奏, 记录节奏, 真正在游戏活动中开心地玩, 快乐地学。

二、情感体验, 美在其中

知识技能的获得必须以情感的体验为前提, 只有在情感的激发下, 知识技能才能够成为智慧。在音乐教学中, 只有让情感得到充分体验、感受和理解, 才能接触到艺术的本质, 也才能让学生领会、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歌曲《大鹿》这一课时, 我课前先安排几个小朋友根据教学内容排练了歌表演, 让他们分别扮演大鹿、小兔、狼、森林中的树、草、花、房子等。在教唱歌曲前, 我让他们几个带着头饰上台表演, 把其余学生带进一个童话般的世界中。接着, 我让学生们边听音乐边看表演, 然后告诉老师森林里发生了什么事?学生一下子就能回答出来。等学生们学会歌曲并要对歌曲进行处理时, 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请小朋友们听老师边弹边唱, 从老师弹琴的速度上进行对比, 我们应该怎样来唱大鹿和小兔?” (小白兔唱的部分我弹得快, 大鹿唱的部分我弹得慢) 学生们马上就听出来了, 纷纷回答:“唱小白兔时唱快点, 唱大鹿时唱慢点。”“回答的非常好!”我表扬了他们。“请小朋友们再想想为什么唱小白兔时唱得快, 而唱大鹿时唱的慢?”通过一开始的情境创设, 学生们很容易就回答出这个问题:“老狼在追小白兔, 它很着急, 所以唱得快;大鹿很勇敢, 帮助了小兔, 所以唱得慢。”最后, 我说:“让我们用不同的速度来表现情绪唱一唱吧!”

由这一环节, 我告诉学生音乐是有个性的, 不同的速度在表现音乐形象时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速度的快慢能表现不同的情绪和心情。在我的引导下, 将枯燥的知识技能赋予情感的灵魂, 使学生在情与景交融的氛围中感受、体验和参与, 在情感的碰撞中学习知识技能。

三、思维闪动, 创在其中

音乐是创造性的艺术, 而学习音乐也应具有创造性。虽说“创造”本身也是一种乐趣, 但若用枯燥的教法去教, 学生也会感到索然无味。《课程标准》指出:“根据低年级的身心特点, 从音乐基本要素入手, 通过模仿、创编、表现积累感情经验, 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所以, 教师要发挥创造性, 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的情境, 采用富有趣味的方式, 才能使创造教学受到成效。

我的创造是用不同的速度和节奏念“绕口令”:高高山上一根藤, 藤条顶上挂铜铃。风吹藤动铜铃动, 风停藤停铜铃停。

我先让学生用不同的节奏念绕口令, 比一比谁的创造更加新颖独特。学生们创造完毕, 我请他们把自己创造的节奏念一念, 其中有两三个学生创造的很好, 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绕口令节奏 (虽然他们还不能马上准确地把自己创造的节奏写出来) 。接着, 我把学生们创造的多种节奏写在黑板上, 有用八分音符创造的, 有用小知了节奏创造的, 也有用四分音符创造的。然后, 我又要求他们用不同的速度进行绕口令。最后, 我让学生继续绕口令这一活动, 用不同的节奏念绕口令, 感受哪一种让人感到欢快?再分别用快、中、慢三种不同的速度念绕口令, 想想哪种速度带给你的情绪是欢乐的, 其余的使你的情绪如何?学生们十分投入, 几分钟后, 我请了一个创造得十分认真的学生来说一说, 他说:“我念这种节奏 (小知了) 感到很快乐, 念其他的感觉就没有这么高兴。还有, 我念得快的时候, 感觉很开心。”

虽然学生的回答很简单, 也说不出什么大道理, 但是我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因为学生们已经体会到不同的速度和节奏所带来的不同情感和情绪。同时, 学生们的五彩缤纷的想象在思维对流和创新的生成中, 在速度和力度的变化中, 也找到了新的生长点。

音乐是流淌的艺术, 作为音乐教师, 应该给孩子们创设各种机会, 让知识技能与音乐实践活动有机结合, 给音乐知识技能教学一个鲜活的载体, 使其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五彩飞扬、生机勃发。

让学生在课堂动起来 篇10

首先,要调动气氛,必须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比如:一些有趣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自己主动积极地去深入思考。以前我不屑用这种方法,认为高中生都是大人了,没人会喜欢这种幼稚的东西,而且图片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讲现在完成时和现在完成进行时的时候,翻译到这样一个句子“你不累吗?你已经跳了三个小时了!”在这句话的下面安插了一个动画——一只兔子在不停的跳。没想到,学生看到图片时非常兴奋,翻译的时候也特别积极,连全班平时从来不出声的同学也跟着大家一起大声地说答案。然后下一组句子“谁喝了我的酒/谁在喝我的酒”,也配备了一张图片——两个人在不停的碰杯。同样,也受到了热烈的回应。学生对待这两张幻灯的态度让我意识到,即使是高中的学生,也同样需要一些看似幼稚的刺激方法。

其次,课堂提问也非常的重要,提问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同时还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回来,适当地予以表扬,还能增加他们的表现欲。其实,提问也是有一定技巧的,并不只是简单和难的问题,准确把握提问时机,精心设计提问难度,灵活运用提问方法,同样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准确地把握提问时机,把学生的思想留在课堂。一节课的时间只有有限的45分钟,要在这段时间内适当地插入一些提问,问题不能过于集中,可以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既起到锻炼学生思维与听说能力的作用,又可以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还能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二、精心设计提问的难易程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对于一些班级较小,学生水平相对集中的学校老师来讲,这点显得较为容易,认真研究教材,针对学生提出适合的问题即可,可是像我们学校这样班级较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给我们课堂提问提升了难度。我们要精心设计提问的难度,通过这种将问题划分等级的做法,使得课堂上不管是好生,中等生还是差生都能够插得上话,都能够参与到课堂提问中来。充分提高学生说的能力和信心。三、要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法,引发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想要学生爱学习,兴趣是关键,要引发学生的兴趣,就要让学生处在活跃的课堂氛围当中,要想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思维紧跟讲解,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就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法。比如:单独提问,同桌讨论,小组讨论甚至是全班讨论。这样,课堂气氛自然就活跃了起来。

第三,要培养学生的心理优势。“心理优势”是师生在教育教学中产生心理活动所发挥出来的压倒一切的力量。它使学生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对实现目标怀有浓厚的兴趣、顽强的意志、振奋的精神,还有不断增添实现目标的能力、方法与手段,并且不断地获得成功。

正如之前所讲,很多学生课堂不专心,课堂气氛沉闷是由于他们对英语失去信心,觉得自己学不好,从而产生厌学情绪,那么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就是要让学生自信起来,树立起对英语的心理优势。我经常发现这样的事情,有些成绩不好又不愿开口的学生在接受表扬之后,一节课都会变的十分积极,并且理解能力也会加强,而有些成绩很好的学生在心理高度紧张的状态下会连最简单的问题都答不出。由此可见,心理优势有助于人的潜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而人若处于心理劣势状态下,则往往会阻碍潜能的正常发挥。对学生学习的结果和态度及时予以积极评价,及时发现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特见解,使学生都能获得学习成功的自信体验。每个学生都想在学习上取得成功,获得好成绩,取得别人的赞扬,这是学生学习的成就动机,也是他们学习成功的需要。要学生真正取得成功,就要对学生成功心理加以指导和培养,以心理优势获得成功。再以成功激发心理优势。在教学中要力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要千方百计给学生创造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学生有机会表现自己,并获得成功,学习上能获得成功,也就获得了继续前进的动力。再如:很多学生由于多次考试失败,从而误以为自己不适合学外语,导致学习没有动力,越来越不想学,成绩越来越糟。成绩下降,心态更不佳,并产生恶性循环,从而形成心理障碍。如果我们学习得法,排除心理障碍,树立学好外语的心理优势,那么外语成绩也可以逐渐上升,也就渐渐有了信心,课堂参与自然积极起来。

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 篇11

一、营造民主氛围,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教师首先要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亲近学生, 并且要善待学生。当学生出错时, 要耐心指导, 不训斥、不惩罚;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 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在教学中, 我常常把自己当做学习的一员, 与学生们一起操作、一起讨论, 并及时表扬表现出色的学生, 耐心地指导、鼓励学困生, 慢慢地打消了学生对老师的惧怕心理, 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积极地、主动地学习。

二、激发学习兴趣, 训练学生表达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就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在教学中, 教师应从实际出发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 努力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如:我在教学《可爱的草塘》一文时, 让学生先看看课文, 再给学生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 并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这样, 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朗读之后, 我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体会草塘的美丽和可爱的。经过激烈的讨论、交流,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草塘非常美丽可爱;草塘冬春两季的景象很有趣;草塘的倒影也是美丽的;草塘面积很大;草塘的颜色很绿……我紧接着追问:在朗读中, 你能体会到本文的主要内容吗?再一次提升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在学习将要结束时, 我问:同学们, 如果你此刻置身于北大荒, 你准备说些什么?或者, 你想对北大荒的建设者说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写下来。这样就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延伸到了课外。

三、提供参与机会, 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就要在课堂教学中, 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 在活动中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能表现自我。如:在教学《雨点》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充分领悟课文情感, 感受文章所描述的生活场景, 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自读。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理解“雨点在池塘里睡觉, 在小溪里散步, 在江河里奔跑, 在海洋里跳跃”中的重点词语“睡觉、散步、奔跑、跳跃”, 并在小组内讨论。在讨论中, 我发现学生对这几个词语的理解还比较抽象, 于是我又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体会。在表演中, 我发现一些学生表演动作不到位、太僵硬、不自然, 表情不丰富, 我又通过评议来引导学生重新体会。之后, 我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看到的雨点的现象。学生畅所欲言:雨点落在雨伞上, 在雨伞上跳舞;雨点落在树梢上, 在树梢上欢笑;雨点落在屋檐上, 在屋檐上蹦跳;雨点落在花瓣上, 在花瓣上唱歌……整节课上, 在我自然顺畅的引导之下, 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 课堂一改沉闷的局面, 实现了重点训练、人人参与, 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活”了起来。

上一篇:全程护理肝胆外科护理下一篇:电台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