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享受音乐课堂

2024-06-24

让学生享受音乐课堂(通用11篇)

让学生享受音乐课堂 篇1

一直以来, 单一、枯燥、机械、呆板教学模式的音乐课堂, 已经使“音乐课”在大多数人的印象和片面的“唱歌课”画上了等号, 同时让学生对这么一门展示审美提升音乐素养的课堂有了抵触感和厌倦感。而面对新时期高素质教育核心的需求, 音乐课堂教学改革是迫在眉睫。在新时期,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激发出情感体验走进音乐世界, 在学唱过程中真情流露, 在有趣的活动中感受到音乐的美妙, 最终达到快乐课堂的目的?这几年来, 我在实践中体会到, 在教学过程中让音乐课堂增添多彩的元素, 是能够让学生真正享受到音乐课堂所带来快乐的必要条件。

一、以“情”入“情”, 让学生走进音乐世界

形式多样的情境诱导法, 是要引导学生产生“心中有情”、“脑中有景”的模式。音乐是由情感引发的, 不管是心中想要表达的情感, 还是脑海中无形的想象, 都是通过有效的情境诱导展开想象, 激发出情感共鸣, 进入用心感悟阶段进行音乐享受的。音乐课中任何一首作品的学习, 直接点题的导入法或是其他直白通知法都总会显得很机械、很单一, 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很难让学生进入音乐领域进行审美感受。如二年级歌曲《大海》的教学, 我设计了情境导入, 开始给学生听一段有着不同乐器模仿涨潮的水声、鸟叫声、大海般情境的轻音乐, 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进入到无限的想象中;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听到了什么声音, 这样的声音在哪里会出现, 学生脑海里想象出的各种大海景象被他们滔滔不绝地道来。而紧接着我通过视频图片展示的大海景色, 更是让学生的兴趣提升到了顶点, 他们仿佛游玩在大海边, 尽情感受音乐带来的美, 而歌曲的演唱他们更是陶醉在其中, 把对大海美景的喜爱在歌声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以“唱”引“唱”, 让学生真情流露

如何在音乐课堂中将现代技术的多媒体资源和教师自身范唱的优势结合起来, 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到音乐中的美呢?在实践中, 我在教学生会唱的过程中, 充分利用多媒体、钢琴、录音磁带及各种乐器等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现代教学资源, 结合自身的范唱, 让学生能真情流露地演唱音乐作品。避免了在过去音乐课堂中师生都拿着一本书, 教师一句一句地教学生练唱, 没有更多视觉与听觉的感受和刺激的教学方法。

歌曲的演唱从多媒体的录音中播放出来, 能让学生从录音演唱中体会歌曲的风格特点, 熟悉歌曲的旋律, 感受歌曲伴奏的音色, 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这个媒体的利用很关键。而教师的范唱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 通过老师直观的范唱, 让学生观察教师的演唱口形和表情、演唱时的姿势和情感表达的形体动作, 更能达到对歌曲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也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引发学生的学习共鸣。如四年级的《茉莉花》教学, 让学生反复地聆听录音演唱, 学生能把歌曲学会, 可是演唱的情感表达却让人感觉很木讷、很呆板, 演唱的声音很苍白。听完这样的演唱, 我跟学生说:“你们想不想听听老师演唱的《茉莉花》?”学生很兴奋地说:“想!”当我富有表情完整地把歌曲演唱完后, 学生不由自主地报以热烈的掌声, 在这掌声中我想学生对音乐中美的感受应该得到了更深层的体验, 于是对学生说:“你们可以模仿一下老师的演唱吗?或是唱出比老师更好的歌声来?”学生很自信地说:可以。我弹起了钢琴, 学生模仿着我刚才的神态、表情、姿势等, 美丽的茉莉花此刻从学生的歌声中表达出来, 显得是如此的美, 慢慢加入乐器伴奏, 声音的变化更是让我陶醉。

三、以“动”导“动”, 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妙

音乐课堂是一门动静结合的课堂, 是最能引起学生活跃、兴奋、激动的课堂。作为音乐老师如何把握好这样一个既快乐又活跃的课堂, 是比较大的挑战。把控好快乐、活跃课堂的度, 就会让学生在这快乐、活跃课堂中收获无穷的乐趣;但是把握不了快乐、活跃课堂的度, 就会使课堂中的学生处于一个凌乱的场面。通过以“动”导“动”的指引, 将快乐、活跃的课堂调控在正常的范围中, 把音乐的独特语言融入其中, 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中的妙趣, 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学生过分地处于活跃状态时, 我用打击乐器敲起节拍:“哒———哒———哒哒哒”, 学生跟着我一起拍打, 我再强调说:“看看哪个可爱的孩子拍打的节拍最准确, 老师把乐器送给他玩一玩。”好玩心态的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被吸引过来。再次看到学生放松行为产生时, 我就弹奏着音阶:, 唱着:小朋友, 你在做什么?再弹:, 唱:①小朋友, 来唱歌, ②小朋友, 不说话, ③小朋友, 看老师, ④小朋友, 背坐直, ⑤小朋友, 跳一跳……学生既能在这活跃的课堂中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又能享受着有趣语言与美妙音乐的结合, 何乐而不为呢?

用这样以“动”导“动”的独特音乐语言提醒, 能很好地调控快乐又活跃的课堂, 学生也会很乐意享受这份独特的提醒方式。而且, 在以“动”导“动”的引导中, 把心中学习的热情和激情带入到音乐世界里, 尽情地享受音乐所带来的妙趣和感动。

四、以“趣”激“趣”, 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

将乐理知识贯穿到音乐课堂是走进音乐的起点。如在认识四分音符时, 我就直白地说:“X就是一个四分音符, 它只有一拍, 读ta (同塔) 。”说完学生呆呆地看着我, 没有任何反应的表情让我惊呆了。我思考我的教学哪里出了问题?原来我忽略了:乐理知识是学生生活中根本接触不到的东西, 它虽然是音乐中的内涵, 但同时它也是枯燥无味、缺少趣味性的抽象知识, 而我却用了苍白又直接的语言教学, 让学生感到枯燥而又深不可及, 使学生对它兴趣大减。如何能让学生接受枯燥无味的乐理知识, 并通过它来深入感受音乐的美、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呢?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他们对音乐理论知识的好奇和探究心理, 我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 以有趣的儿童化语言激发学生走进有趣的音乐世界, 开始实施我的童趣教学:“同学们, 今天有个新朋友想来认识你们, 它已经躲在一个你们看不见的地方观察大家上课的表现了。”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 睁大强烈求知欲的眼神看着我, 语言的贴近也促进良好课堂纪律的形成。“它要开始说话了, 你们听———X:小朋友好, 我的大名叫四分音符, 我父母为了方便叫给我取了个小名还是英文版的叫ta (读塔) 。可是因为我不爱吃饭, 因此个子总是长不大, 所以我永远都是只有一岁, 也就是一拍, 希望大家别学我这个坏毛病哦, 在歌谱中你们看到我就拍掌一下, 我就知道你们是有礼貌地在跟我打招呼了。”学生的神情发生了变化, 那清澈的眼神发出了明白的光芒。再如教学重复记号║:: ║时我跟学生介绍:“这个特殊的标记叫重复记号, 他们长得像是一对特殊的双胞胎, 有一条粗粗的腿和一条细细的腿加上两个眼睛, 他们时刻都会照看着对方, 像照镜子一样, 会先看到两只眼睛, 再看到一条细细的腿, 最后才看到一条粗粗的腿。如果在歌谱中看到他们站在那, 就要把这段歌谱重复唱两遍, 他们才听的清楚你们美妙的歌声哦!”学生用力点点头, 证明着他们听懂了。

学生在有趣的儿童语言中掌握了枯燥无味的乐理知识, 也走进了有趣的音乐世界里, 体会到音乐的美, 这就是快乐课堂的展现。而产生趣味的方法也很多, 只要教师巧于设计, 定会让学生变“厌学”为“乐学”。学习的热情不断提高, 真正使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世界里, 找到情感上愉悦的状态, 快乐地学习, 幸福地生活。

总之, 通过这几年的实践证明, 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想让学生享受音乐课堂的快乐, 我们教师可以通过“情、唱、动、趣”的手段, 让现代的课堂教学模式内容更加丰富, 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让学生享受音乐课堂 篇2

――在重庆市“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绿色行动”中执教语文课的体悟

传统的语文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有三大顽症:“语文厌学症”、“作文头痛症”、“有知无能症”。这三大顽症的症结在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所采用的落后方式:教者,讲也,教师即讲师;学者,背也,学习就是抄笔记,背结论的过程。正如一位研究者指出的:“在中学教学中……恐怕成绩最差的就是语文的教学了。”在知识经济时代里,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和我们国家渴望富强、文明、进步而提出的科教兴国策略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应该说,探索语文教学改革并取得成就在建国之后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都是不乏其人的,并且涌现出了一大批名家。就近而言,南钱北魏大家风范,其言其行高山仰止;于漪、宁鸿彬、欧阳代娜、蔡澄清、洪宗礼、洪镇涛、张富等一批名家,也都在理论和实践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上溯到近现代的叶圣陶、黎锦熙等人,他们的探索也留下一串串永远闪烁光芒的足印。可是,大多数语文教师们只惊羡他们的成就,敬仰他们的精神,感叹他们的事迹,却很少冷静地思考他们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很少研究他们的成功可以给我们提供哪些启示,更不必说在实践中自觉地向他们学习和看齐。

其实,名家的伟大来于平凡,成就出自探索。我们与名家的距离不应该那么遥远,从研究的角度、以平和的心态走近名家,会觉得他们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本来是可亲可学的,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改革传统语文教学的自信,产生教学研究的勇气,并结合自身实际,构建创新的课堂,不做“讲师”,帮助学生走出“背多分”的误区,医治好存在于自己教学实践中的三大顽症,使学生愉快地阅读、幸福地写作、人格与身心共荣、知识与能力并进,真正享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月25日至11月4日,我和重庆市教科院的龚春燕、史美华、胡方三位专家一起,到城口、开县、巫溪、巫山、奉节五县实施“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绿色行动”,作为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这是一次十分难得的学习和锻炼机会。虽只短短的十一天,我却在立足自身实际,学习和借鉴各语文大家之长,构建创新的课堂,让学生享受语文方面,努力作了大胆的探索、尝试。现将执教七堂语文课的一些零散体验串缀成文,是非对错非我所虑,只盼愚钝之思能引出大家关于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争辩,若能由此碰撞出一些真知灼见,则更是我之所愿!

一、“同学们,我很愿意为你们服务!”――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观念上突破,引导学生创新。

学生打游戏,骑自行车,一切他们喜欢的活动,哪怕其难度再大,都总能不待别人教授而自会,且进步很快。我常常思考其中的原因,觉得关键在于他们对所从事的`活动怀着浓厚的兴趣。而文化知识的学习,包括学习语文,我们有的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只管按自己的计划“讲”,而且通常都是出于高度的责任感,要求学生遵循自己的安排,不容许提出异议,忽略了学生兴趣的培养。这样,老师和学生之间就在无形之间成了一对矛盾关系,有的甚至激化到发生老师体罚学生、学生报复老师的恶性事件的程度。要改变此种状况,必须转变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观念,转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其核心是教师把学生当学习之主体,真正把学生看成平等的人,尊重学生的学习实际,这是一切成功的语文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家们的共性,也是我们普通语文教师要向名家学习的最重要的方面。就个人而言,我理解最深的是魏书生老师的说法:“我喜欢和学生商量”、“同学们,我非常高兴能为你们服务!”多么和蔼的态度,多么平易的风格!无怪乎他和学生的心总能和谐地融在一

音乐教育必须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篇3

关键词:基础教育 音乐课 美感 审美教育

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根基,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核心是审美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写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只有审美化的音乐教学才是真正具有文化内涵的教学,才是真正的音乐教学。”音乐教育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也是一种技能的训练,它必须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得到美的享受。可是在现实当中,仍有许多学生不喜欢音乐课,更有对音乐课产生讨厌、逃课的现象,许多学校音乐课形同虚设。“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为什么一种最普遍、最通俗、最具审美价值的艺术——音乐,其课堂教学会有如此尴尬的遭遇?不少地方的音乐课,几乎成为一种没有美感的教育,这是值得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纵观当前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不少地方的音乐教育,长期以来是口头重视,行动轻视;形式重视,内容轻视。当你走进一些农村学校音乐课堂,看见学生们一个个脸红脖子粗的在“放声高歌”时,你根本体会不到这音乐艺术到底美在哪里,在整个教学过程也丝毫感觉不到音乐的美感,这一个个淳朴、单纯、稚嫩的心灵也许只有一个想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大声高唱就是学习认真的好学生,这样的音乐课很难起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爱好,音乐审美教育便成为一句空话。从另一个方面看,在应试教育突出的今天,不少地方的高中学校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评价集中体现在高考上线人数的数量上,高考上线率与学生考试分数是学校教学质量的唯一体现,也是学校教学的终极目标。学校如同一个生产学生的工厂,分数就是教学质量,高考上线人数就是教学的成果,高考上线率就是学校品牌。自然音乐艺术的审美教育便在“3+X”之外淡化了。试想在这种状况下,有哪所学校会对这种“无利益价值”的音乐艺术教育花大价钱啊!由于音乐课在学校的地位无足轻重,因此绝大多数学校没有专任音乐教师,普遍是由其他老师代课,主要是教学生唱歌,之中也不管它什么音准、节奏、乐感,甚至连谱都唱错,曾经有这么一位乡村小学教师在上音乐课,一节课教唱3首六、七十年代的儿童歌曲,居然没有一首唱得正确的,节奏音准相差甚远,有一首几乎是面目全非,熟悉该曲的仅凭歌词与个别小节的旋律去辨别是哪一首歌。这里只有音乐教育的形式,没有音乐审美的内容,学生又如何去感受音乐美呢?在一线教学中,忽视了审美这音乐教育最根本、最重要功能的现象非常普遍。

美感产生兴趣,兴趣带来动力,动力促进学习。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唱歌即音乐,音乐课就是唱歌,课堂教学不外乎是唱唱歌。尽管新的教学目标、教学理念都注重音乐的审美教育,教材上不断拓展了审美内容,但是学校音乐课也因缺少相应的文化内涵,成为纯粹的技能课,使得音乐教学变得空洞、乏味,毫无美感可言,学生在课堂里感受不到音乐美的所在,因而变成了没有美感、没有趣味的审美教育,学生厌倦、逃避音乐课也就在所难免。

造成这种没有美感的审美教育的原因,除了人们普遍关注的如缺少音乐教师,缺少设备设施等客观因素以外,更重要的还有主观原因:

一、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学观念没有从根本上转变

音乐教育必须做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教育,当前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是将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升学的途径,重视音乐技能技巧训练,向专业化靠拢;二是把音乐教育作为“调味品”,课程的开设有名无实,学校主要抓高考科目的教学,冷落了音乐教育。因此“要让音乐审美文化健康地存在和发展,就必须反对功利主义。……音乐的本质在于审美,而不在于功用。”音乐艺术教育不仅仅是唱歌,更重要的是正确处理好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辩证关系,通过对音乐作品的鉴赏来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感受、理解、想象、评价能力,同时还要将音乐艺术的审美拓展到社会生活、自然环境与各类文化当中。

二、没有充分认识音乐艺术的审美功能

音乐教育是情感教育、技能教育还是审美教育?这个问题是音乐教育工作着必须明确的。人们往往习惯把音乐课作为一种技能传授课,忽视学生个性发展,正如美国音乐教育理论家雷默所说:“音乐教师和学生的主要职业病之一,就是太容易过于关心音乐活动的技巧和工具,而很少有足够的心理距离来对音乐进行审美体验……这是音乐教育中普遍将技术学习与音乐审美体验分开而产生的不幸结果。”目前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依然偏重艺术技能教学,习惯把音乐课作为一种技能传授课,课堂教学目的在于学生会不会唱老师教的这首歌,这必然导致音乐艺术审美价值的下降。音乐艺术审美功能不仅是欣赏音乐的美,更重要的是用音乐的美去启迪学生的生活美、行为美、环境美,继而培养学生的思想美,情操美。

三、音乐教育缺少文化内涵

郭声健教授认为的“音乐教学的本质特征是文化的而非技术的”。可是我们的音乐教育恰恰是忽视音乐审美的文化内涵。在学生接受的文化教育过程中,许多都与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各种相关的文化能给音乐审美带来更丰富的想想空间,如文学,历史,地理,美术,舞蹈,体育等。在众多的文化里,都能感受到音乐艺术的美感所在,如服饰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传统节日文化等等。这些丰富多彩、历史悠久的文化对于抽象的音乐艺术的欣赏有着极大的帮助。可是许多老师在音乐教学课堂里,没有很好的挖掘音乐以外的文化意蕴,将各种文化有机的融入音乐课中,音乐成了没有生命力的纯音响。缺少文化内涵的音乐教学是不完善的、不全面的审美教育,因而也无法打动欣赏者,更谈不上美的享受。

四、没有适应时代进步与人们审美要求逐渐提高

物质文明程度越高,人的审美要求就越高,基础音乐审美教育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而提高,根据人的审美需求的进步而变化。人们的审美观总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音乐艺术审美教育同样如此。回顾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尽管当时文明程度、文化生活还处于较低下的水平,人们对艺术审美仍然有热烈的需求,小时候我们有时要走上几公里、十几公里乃至几十公里的路程,到一个露天草场或电影院观看一场黑白电影,不在乎那是什么内容都是一种享受,人们从中感受到电影艺术美感。七十年代末,随着社会改革开放,谁能拥有一部便携式录音机,听听流行歌曲,实属比较奢侈的音乐审美了。而今,各种精神文化丰富多彩,再也不像过去那样单一了,艺术的发展也随着人的审美要求不断提高的。听音乐从过去的手摇留声机到电动唱机,再到卡式录音机、CD、MP3、网络数字音乐等;电影也是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8.75mm到宽银幕,继而发展到高清晰、高保真数字电影。如果现在还是停留在露天的、黑白的水平上,我想电影艺术也不可能给现代人带来美的享受,恐怕也就没人喜欢电影了。如果现在还是用那老式78转的密纹唱片,也许人们对音乐的兴趣就少多了。这些变化过程始终是针对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而进步的。因此基础音乐教育必须与生活水平相适应,音乐审美教育必须高于大众音乐审美水平,学校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设备,都必须高于社会上普及性的音乐活动,反之,音乐审美教育则变得苍白无力。音乐课变成没有美感的审美教育,是教育者没有提供受教育者一个明确的审美内容,审美对象,音乐课则无法满足学生的审美要求,学生在音乐课堂感觉不到音乐美在那里,梅里亚姆列举了十种音乐价值,其中有:情感的表达,美的享受,娱乐性等,可是这些基本的音乐审美价值在音乐课中却没有得到体现。

音乐教育首先要给受教育者一个美感,它必须符合最新时代的审美观,必须是时代审美潮流的领跑者,要处于时代文化的最前沿。作为审美客体的音乐作品的选用是至关重要的,从社会普及流行的音乐看,音乐可分两大类,一是艺术类音乐,二是实用类音乐。艺术类音乐是指一些具有艺术价值,审美价值的音乐作品。实用类音乐是指通过媒体的包装、宣传、打造,有一定经济效益的,用于商业,宣传,各种活动场所使用的音乐以及民间活动一些自然行为的,或者是民间生活传承的音乐,这类音乐都是作为某种特定的需要出现,而不一定是审美方式的存在,因而也不一定具备审美功能,音乐教学必须要在这方面有所选择。

综上所述,作为基础教育的音乐课不应该是单纯的唱歌,必须加强音乐审美教育的引导,更应从文化内涵,教学理念,先进设施,教学手段等方面体现音乐的审美价值,开发音乐教育审美功能,把音乐课变成真真正正的,体现艺术之美的审美活动,让音乐课成为最美的美育途径,成为学生的审美乐园,让学生们都愉快的回到音乐课堂来吧,在音乐神圣的殿堂里,一起在这放飞美的梦想……

参考文献:

1.[美]贝内特·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

2.郭声健.《音乐教育论》.湖南文艺出版社

3.张前.《音乐美学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

4.《音乐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让学生享受音乐课堂 篇4

一听一听, 在欣赏中尽早地培养和声观念

感受与鉴赏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 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我在教学中就充分利用了欣赏教学这一重要领域, 将学生尽早地带入合唱的大门, 让他们感受到和声之美, 尽快树立和声意识。

1.巧妙利用教材, 趣味听赏

在低中年级的教材中, 合唱教学没有作为主要学唱的内容, 但是在欣赏中却比比皆是。我们在欣赏教学时, 一定要充分重视这些歌曲的熏陶作用。例如:在听赏《咏鹅》时, 我从学生最熟悉的古诗入手, 由读到唱, 再到欣赏二声部的作品, 学生这样一步步循序渐进, 比较和声音乐所特有的厚实、饱满, 继而喜欢上这一表现方式。

2.围绕单元主题, 拓展听赏

要更好地开展合唱教学, 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获得成功。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在教学中, 根据每个单元不同的主题, 有目标地渗透一些优秀的合唱 (合奏) 作品, 对学生进行合唱的熏陶, 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和谐之美,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动一动, 在游戏中强化多声部听觉能力

音乐要素中最重要的就是节奏与旋律了。新课标提出“识谱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必要环节”“识谱要与演唱、演奏、创造、鉴赏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 要以生动的音乐为载体在学生感性积累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求, 遵循低中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好奇、好动、好模仿的身心发展规律, 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识谱教学, 强化学生多声部的听觉能力。

1.充分挖掘教材内容, 进行多声部节奏练习

节奏是旋律的骨架, 它包含着时间感、空间感和一定的韵律, 各种节奏型都有各自不同的韵律。当各种不同的节奏交织在一起形成多声部合奏时, 便产生了一种特殊的音响效果。在一年级教材中, 最早开始的识谱教学便是节奏教学, 例如:在学习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时, 我设计了《走和跑》的游戏, 首先安排了模仿老师的节奏, 老师分别用琴声连续敲击出四分音符组成的节奏 (××××) 和八分音符组成的节奏 (××××××××) , 让学生创编走和跑的表演动作, 之后老师的琴声在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之间反复变换, 学生围成圆圈听琴声变化走和跑的动作, 之后将学生分成两组, 一组表演走, 另一组表演跑, 先用拍手的方法进行接龙游戏, 当学生对这两个节奏巩固了以后, 就用动作进行表演接龙, 渐渐地单声部节奏学生能够掌握时, 就让两组同时进行走和跑, 形成合奏。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练习, 学生在跑跑玩玩中掌握了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知识点, 而且还进行了两声部的合作, 为学生的节奏感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结合发声练习, 进行多声部音高训练

在课堂教学时, 从设计发声练习开始, 教师就要开动脑筋, 采取各种形式创设特定的音乐情境, 把抽象的音乐变成可闻可感的形象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在练习气息的游戏中, 我把礼物放在一个小盒子里, 系上一根细线, 让学生用自己美妙的声音把它请出来。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和教师一起做拉线动作, 同时发出“si”的声音, 或长或短, 或连或断, 往上拉声音渐强, 往下拉声音渐弱, 气息练习充满趣味, 学生乐此不疲。然后进行趣味“送音游戏”, 即, 老师手捧一个长音 (唱出声) do, 送给一组学生, 学生轻唱此长音, 然后, 老师再送出第二个长音mi给另一组学生, 学生轻唱此音。美妙的和声就会在教室里回响。时间久了, 还可以送出更多的音训练学生丰富的和声感受。

三唱一唱, 在实践中体会和声之美

歌唱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可谓是重中之重。每个教师都想方设法在教学中设计多种手段, 激发学生有情感地歌唱, 以情带声, 声情并茂。我认为, 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 对教唱歌曲进行用心领悟, 挖掘歌曲中的合唱、和声素材, 有效实施合唱渗透教学, 引领学生走进多声部的丰富世界, 在实践中真正体会到和声之美。 (1) 歌曲长音处加入节奏型伴唱; (2) 为歌曲配上声部演唱; (3) 为歌曲加入引子与尾声; (4) 对节奏、乐句规整的歌曲加入轮唱; (5) 一些歌曲加入变奏作为第二声部。

当然, 合唱教学是一项需要教育者长期坚持、善于钻研、不断开拓的伟大工程, 通过老师们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和声教学方法, 不断强化自身的合唱技能, 使学生尽早地走进合唱世界, 享受多声部音响的协和、丰富之美。

参考文献

让学生享受美的课堂 篇5

“圆的周长”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119~121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圆之后的一堂新授课。这节课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下面谈谈几点主要成功之处: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动力

1.导入生动有趣,自然流畅,创设了良好的情境。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该使他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来负担。”在教学中巧妙的课堂导入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吸引学生乐学的内在动力。虽然每节课教师都注重导入的艺术,力求导入亲切自然,贴近生活,而胡老师的“圆的周长”这节课的导入更是匠心独运,别具一格。教师以学生很感兴趣的童话故事《龟兔赛跑后传》引入,《龟兔赛跑》这个故事本身就引人入胜,而《龟兔赛跑后传》更是一波三折,更能引起悬念,激发兴趣。

2.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可见,数学教学要与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缩短数学与人、自然的距离,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圆的周长”一课,学生准备了许多来自于身边的圆形实物,有胶带圆、茶叶筒、瓶盖等等,让学生体会到圆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教师让学生思考如何量出圆的周长,学生依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认为可以用线量,用卷尺量,用在直尺上滚动的方法量,用圆形纸片对折若开次后量一份(扇形的弧)的长度乘份数等等,然后教师甩动一根线连着的小球,球绕过的轨迹是一个圆,提问学生:这个圆的周长方便量吗?许多学生傻了眼,用线甩动小球不是我们平时生活中常玩的游戏吗?这个圆周长能用先前的方法直接量出来吗?必须另辟蹊径,教师通过伸长与缩短绳子的长度,让学生认识到圆的周长与绳子长短(即圆的半径)有关,这样的引导自然贴切,水到渠成,令人叫绝。接下来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自由地量、算,自由地探索,使学生感觉到自己又回到了平时生活中。

3.注重过程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教师评价伴随教学活动的始终,以口头评价、及时评价、随机评价为主,当学生获得成功时,教师给予赞赏,赞赏每一位学生见解的独特性,赞赏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中所付出的努力及取得的进步,使评价过程成为一个情感知识化和知识情感化的过程,成为一个有意义的生命过程。

二、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关键

这节课上,学生学到了不少数学方法,而这些数学方法对于学数学非常重要,学生学到的数学方法有:

1.估计、猜测的方法。大胆的猜想、估计不仅符合当今信息时代的要求,同时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本节课开始时,教师出示一幅正方形中内切圆的图,让学生根据圆的直径与正方形边长的关系,猜想、估计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学生猜想出圆周长比正方形周长小,即比直径的4倍小,比直径的3倍大,为学生之后进行实验打下基础。

2.转化的方法。转化也是数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这节课教学圆的周长时,学生通过触摸,知道圆周长是一条曲线,曲线不便于直接测量,怎样才能方便地量出周长呢?学生通过演示各种测量方法明白了是将曲线转化为一条线段来量出圆周长,懂得转化的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具体应用和重要作用,为今后学习圆的面积、圆柱的体积时使用转化法打下基础。

正是由于这些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数学目标,使这节课形成了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显著特色,具有浓浓的数学味。

三、鼓励求异思维,激发创新潜能是取得教学成功的亮点

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例如,在教学 量“圆的周长”时,教师提问学生:“有不同的量法吗?”学生不同的量法有七、八种,教师及时对微分等富有创见的方法及时给予鼓励引导,在巩固练习题中,对回答如何量从实验小学的北门到实验小学的南门的距离时,学生也是各抒己见,有骑自行车数圈数,有打出租车看计程器的,也有去掉车皮等等,学生的奇思妙想出乎老师的意料,但充满童心童趣,闪现着创造的智慧,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四、润物无声的人文教育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催化剂

让学生享受音乐课堂 篇6

一、加强师生情感交流

现代教学理论研究表明,课堂教学有两条主线:一条是知识交流主线,一条是情感交流主线,情感交流主线其实是指师生之间那种平等、民主、友好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构建和谐课堂环境的基础,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俄国伟大的思想家别林斯基说:“爱是教学的工具与媒介。”信任孩子是教学成功的保证,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总是用自己真挚的情感去换取学生对自己的好感,课上用和蔼的态度、亲切的眼神、热情的赞语激励学生,课下与学生一起做游戏,一起谈心。这样,学生就会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他们的心情会特别的好,自然师生情感也就融洽了,学生也就快乐了。

二、激励每一个学生

大量事实证明,赏识孩子、激励孩子是发挥孩子无限潜能的保障,爱因斯坦母亲的伟大之处,就是她始终没有放弃爱因斯坦,对他抱有热切期望。激励是一种信任,激励是一种友善,人们只有在激励中才容易改正错误,小孩子更是愿意听好话。我们的学生年龄小,他们的好胜心强,渴望得到教师的欣赏与表扬,当教师表扬他的时候,他会心情愉快;当教师批评他的时候,他会心情沮丧。据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心理学研究者证明,一个人在没有激励的条件下,他只能发挥20%~30%的才能;当受到激励的时候,他就能发挥80%的才能。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总是对学生充满了信心,认为他们都是可塑之才,他们都有美好前程,所以,当他们有了点滴进步时,我会这样激励他们“:孩子,你的努力我看到了。”“你好聪明!”“老师很喜欢你的认真。”当学生有错误时,我也不一棍子打死,而是用微笑鼓励他们:“你会成为一个好孩子的。”“老师相信你。”“下次一定会做好的。”等等。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教师是爱他们的,就会在教师的激励下快乐起来。

让学生享受开放的数学课堂 篇7

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对数学学科的开放理解不深不透, 导致实际教学中数学课堂开放程度与教育改革的要求相距甚远, 课堂教学也出现了一些误区, 教学为了开放而开放, 失却了数学课堂本该有的“数学味”, 课堂教学显得浮躁, 华而不实。虽然数学开放教学已不是什么新鲜词, 但仍有必要拨云见日, 揭开数学开放教学的神秘面纱。

一、课堂开放之“意”

所谓“开放”数学课堂, 就是通过教师对教学过程整体优化及教学内容的适当调整, 促使学生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主动地参与学习, 在参与的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日本学者曾提出:“开放式数学教学——思维开放、题目开放、过程开放。”

二、课堂开放之“处”

我们很多教师对数学开放教学一知半解, 提到开放教学就仅仅想到开放题, 其实开放题只是开放式教育模式的集中体现形式之一, 我们可以根据它的形式举一反三, 灵活运用开放式教学。那么数学教学的开放究竟“放”在何处?我认为结合数学教学实际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放”:

1. 课堂形式的“放”

随着课改的推进, 数学教育观念在不断变化, 模式化教学早已不适应现代教育需求,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呼唤“开放式”, 反对以教师为中心, 以言语和板书为手段, 向学生灌输式地传授知识。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室外形式、室内外结合形式、小团体形式、自学互助形式、小组竞赛组合形式等等。

如:在教学100以内的素数时, 我没有直接出示素数表让学生机械记忆, 而是通过“打扑克”的游戏进行。先把学生分成五人一组,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写有1-50的卡片作为“扑克牌”, 每人拿10张, 要求学生按顺序出“牌”, 先出1, 然后打出的牌必须是2、3、5、7的倍数 (但2、3、5、7这几个数除外) 。然后把每个学生手中剩下的“牌”集中起来, 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观察这些都是什么数。小组内互相合作, 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先把这些素数按顺序记住。最后, 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找到51-100之间的质数。这样设计, 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在开放的教学形式中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2. 探索过程的“放”

数学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发现和实践的过程。教师只有开放知识和问题的探求过程, 精心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导策略, 让学生凭借学习和生活的经验感受, 自己去主动地探索发现, 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获取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如:在教学确定位置时, 先让学生观察图,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然后在全班交流。通过交流, 学生的思路开阔了, 有的学生是从左起为第一组, 由前面到后面来确定这个同学的位置, 有的同学从右起为第一组来确定这个位置等等。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再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情况, 找到确定位置的规律, 初步感悟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思维策略。

3. 练习设计的“放”

教师设计开放性练习, 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表现个性, 激励创新的空间, 让学生自己动口、动脑、动手,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如: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后, 设计了这样的一道练习题:将12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 拼成一个长方形, 求拼成的长方形周长是多少?有的同学很快就想到画示意图来帮助理解题意;有的同学直接动手剪出12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 通过实际操作找到解题方法;有的同学空间想象力较强, 直接得出解决办法。这样学生采用了与自身认知风格相匹配的方法, 由单一型向多向型发展, 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积极主动的态度和自信心。

当然我们需要开放的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用开放的教学来放飞学生的心灵,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但在教学过程也必须注意“度”的把握。

三、课堂开放之“度”

数学教学的开放关键要做到开放有度, 开放并不意味着放任。因此, 必须把握好数学教学的开放程度。

在我们新课程的课堂里经常见到这样一些现象, 表面看教师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空间, 学生的思维很活跃, 场面热热闹闹, 学生随心所欲, 长时间静不下来。仔细剖析学生提的问题, 学生观察无序, 随意性强, 思维价值不高, 而教师也没有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教学活动, 最后还是回到教师预设的问题上, 并耗费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 结果后续的教学由于时间不够, 无法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 教学任务不能完成, 教学只是为了开放而开放。

让预科学生享受有趣的数学课堂 篇8

预科学生主要来自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 由于受所处的地理环境、教育资源、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影响, 使得他们的数学基础知识不扎实, 知识结构不完备, 自学能力很差, 面对数学问题往往思路受阻, 茫然失措, 束手无策, 这也导致了他们过于注重学习结果, 学习过程中严重缺少愉快的情感体验, 缺乏学习动力以及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再加上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和严密性的特点, 教学内容难以理解, 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从而让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习兴趣不浓, 甚至有部分学生讨厌数学, 以至于彻底放弃数学。

鉴于预科学生的上述特征, 预科数学的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首先要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树立起他们的自信, 重点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出色的自学能力以及高效的学习方法。在注重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 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才能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让预科学生享受快乐的数学课堂呢?根据本人多年来从事预科数学教学的经验看来, 应该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心设计有趣的问题情境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 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只有选择学生们感兴趣的问题作为背景, 才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引导他们走进数学的殿堂。例如讲解排列组合的知识时, 可以选择求奥运会某个项目争夺冠军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讲解概率初步时, 可以选择计算买一张体育彩票能中一等奖的概率是多少?讲解指数时, 选择计算银行存款的利息为背景, 这些问题既是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 又来源于生活实际, 不仅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还能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用处。

二、介绍相关的数学文化

数学课堂大多枯燥乏味, 课堂上适当引入数学文化, 特别是一些数学家的故事, 不仅能缓解紧张的课堂氛围, 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 给枯燥的数学课堂带来活力, 让学生产生愉悦感。比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解的时候, 可以进一步介绍一元三次方程有公式解, 一元四次方程也有公式解的常识, 但一元五次方程的公式解始终都未找到, 十九世纪最伟大的法国数学家之一伽罗瓦证明了一元五次方程不可能有公式解, 其英年早逝的故事一定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而加深学生们对一元二次方程解的记忆。在讲概率时, 可以首先给学生讲述概的起源:1651年, 法国一位贵族梅累向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帕斯卡提出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分赌注”问题。有两个赌徒说, 他俩下赌金之后, 约定谁先赢满5局, 谁就获得全部赌金。赌了半天, A赢了4局, B赢了3局, 时间很晚了, 他们都不想再赌下去了。那么, 这个钱应该怎么分?是不是把钱分成7份, 赢了4局的就拿4份, 赢了3局的就拿3份呢?或者, 因为最早说的是满5局, 而谁也没达到, 所以就一人分一半呢?短短几分钟的概率起源, 分赌注问题的介绍, 能让学生听得兴致盎然, 从而对这个知识点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2]。

三、开展课堂讨论

预科学生大部分都是成年人或接近于成年人, 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也有较强的表现欲望.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 能较好地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学生人格的平等, 学生们受到了老师的尊重, 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有利于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讨论中, 学生也能更加投入的自觉思考, 这也有利于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巧思妙解优化学生的思维

前苏联国家元首加里宁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解题中处处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对于许多问题的思考和求解, 往往令人拍案叫绝, 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介绍一些巧思妙解和一题多解, 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可以优化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时, 可以介绍“鸡兔同笼”问题, 即有若干只鸡和兔子, 它们共有88个头, 224只脚, 求鸡和兔各有多少只?绝大部分学生想通过联立二元一次方程组来求解, 但该题有更加绝妙的解法, 根本不需要列方程组。解法一:假设每只鸡都只有一只脚站着;而每只兔子都用两条后腿站着, 则地面上脚的总数变为原来的一半, 也就是224÷2=122 (只) 。在122这个数里, 鸡的头数算了一次, 兔子的头数相当于算了两次。因此从122减去总头数88, 剩下的就是兔子数122-88=34 (只) , 从而鸡就有88-34=54 (只) 。解法二:假设笼里面全是兔子, 则应该共有88×4=352 (只) 脚, 因每只兔子比鸡多两只脚, 故有 (352-224) ÷2=54 (只) 鸡, 88-34=54 (只) 兔子。这样的巧思妙解和一题多解绝对出人意料, 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也能带动学生们进一步思考,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适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粉笔加黑板, 这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较, 多媒体课件具有多种优势:通过运用声光、图像、动画、语音等手段, 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其学习兴趣。在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数学教学中, 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会更好[3,4]。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利用多媒体技术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图像等可以变抽象为具体, 变静态为动态, 化枯燥为生动, 从而化难为易。例如, 学生了解“旋转曲面”“马鞍面”的方程, 但对图形缺乏认识, 可以用动画显示曲线旋转而生成曲面、马鞍面的过程, 让学生产生空间感, 加深对曲面图像特征的理解[5]。在预科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 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运用, 不但能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 还能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长处, 扬长避短, 这样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运用数学之美

马克思曾说过:“社会的进步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学生也不例外, 数学的美也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数学之美主要表现在: (1) 数学语言的简洁美, 简洁就是美, 它符合一切审美的法则, 数学问题的结果都应该保留最简形式; (2) 数学语言的符号美, 著名数学家莱布尼茨说过“数学符号节省了人们的思维”; (3) 数学语言的和谐美; (4) 数学语言的图形美, 如黄金分割等。数学之美也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只有通过激发预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不断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着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数学教学的研究, 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 才能让学生享受有趣的数学课堂, 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最好的学习动机, 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

摘要:本文结合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特点和预科数学课程教学的实际, 就如何改革课堂教学, 让学生享受有趣的数学课堂, 以达到改进教学效果,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预科,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孙小迎, 等.少数民族预科生数学课程达标考试的初探[J].高等教育, 2011 (11) :18.

[2]李师煜, 等.数学史在数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 2013 (6) :12—13.

[3]王淑华.高等数学多媒体教学的探讨[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9, 29 (10) :106—108.

[4]付玖春.高等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09, 11 (6) :150—151.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享受美 篇9

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 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和心理特征。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初中学生, 自主意识增强, 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 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他们也有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 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我心中的乐园》为题, 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学生心中的乐园有现实的美景, 有幻想的世界。让学生通过分析, 生动、具体的描写, 感受其中清新甜美的瓜果、奇妙可爱的动物透出的欢乐天真的稚气, 体会描写中准确的形容、生动的修辞和清晰的层次。学生充分感受了作者儿童时代轻松自由、充满情趣的百草园生活, 与三味书屋单调陈腐、枯燥无味的读书生活做对比, 便很容易地理解了文章“批判封建教育, 揭露私塾残害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这一深刻主题。进而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丰富积累, 体会生活无穷无尽的乐趣,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其次, 创设具体感兴趣的情境感染学生, 从中享受到语文教学中美的体验。

一、创设情境, 享受学习氛围的美

生动优美的导语, 能拨动学生的心弦,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受到感染。例如, 导入《春》一课时, 我满怀激情地说:“一提到春, 我们眼前现出阳光明媚、春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 我们感到有无限生机、无穷力量、无尽乐趣;一提到春, 我们就联想到‘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又绿江南岸’、‘万紫千红总是春’的佳句。今天, 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春》, 写春的内容很多, 我们读读课文, 想想他是怎样多方面写春的。”这样的开头语, 充满激情, 意境深邃, 使学生沉浸在春光明媚的气氛之中, 学习兴趣浓厚, 教学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精读词句, 享受品味的美

语言是文章的基本材料, 语言美是语文教材所选课文的特征之一。文章美的语言主要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这种语言有很强的感染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通过细致品味文章美的语言, 可以陶冶思想情感, 进行审美培养。语文教学“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领会那话中的话, 字里行间的话。”因此, 要充分体会课文的美感, 还要咬文嚼字, 把蕴含在话里的意思和情趣都体会出来。教学中, 对一些字、词、句进行艺术的“咬”文“嚼”字, 能创设联想情境, 从而体会语言的魅力。

三、发散思维, 享受再创造的美

素质教育要加强想象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曾讲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 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感知美、品味美、欣赏美, 还应该在教学中以作品中描述的形象作为诱导, 激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

提高学生的兴趣是一门教学的艺术。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 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在语文教学中,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满足学生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 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摘要:语文教学过程是创造美的过程, 学生对语文教学美的需求日趋强烈。学生时时处处都感受到语文是一个美丽的世界, 有看不完的美妙事物, 有感受不尽的真、善、美, 有艺术的享受、审美的提升。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创设美的氛围, 在文章中感受美的情趣, 在咀嚼中提升美的品味, 在想象中进入美的境界。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境

参考文献

[1]巢宗祺, 雷实, 陆志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稿) [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魏书生, 张彬福, 张鹏举.魏书生中学语文教改实践[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3]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4]薛金星.九年级语文《中学教材全解》[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让学生享受数学课堂讨论的乐趣 篇10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小学数学课堂数学广泛采用了课堂讨论。有的教师盲目追求小学数学课堂表面的气氛活跃。在这热闹景象的背后,也应看到课堂中存在大量低级,虚假、无序的讨论,使课堂教学陷入了形式主义的误区。那么该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讨论的有效性,让学生享受数学课堂讨论的乐趣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握思维发散程度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但并不是所有的数学题都可以一题多解。像求圆的面积、周长这一类题目,只要指导学生把题目中的各个数据代入相应的公式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让学生过多地去挖掘题中“一题多解”的角度。而那些具有多元因素的应用题,教师应把握好学生讨论时的思维发散程度,做到能“放得开” 也能“收得拢”。 因为发散不是终极目标,只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手段。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他们的思维走向 ,遇到有偏颇的讨论应及时加以控制和引导。

题目:求一根外直径10cm,内直径为8cm,长为80cm,求这根钢管的体积{内部为空心的}。可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才能求出这根钢管体积,当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可先求出外钢管体积减去内空管体积。这时还可以让学生思考还有什么方法可求出钢管体积,教师可适时提示这根钢管横截面是环形。这时学生就可以通过讨论得出:钢管体积=圆环面积 ×钢管长。

课堂讨论如果只一味追求发散而忽视了正确引导,对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没有好处的。

二、控制问题难易程度

課堂上组织讨论时应注意,能引起课堂讨论的问题,必须在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能力范围之内,即小组成员有可能通过讨论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成功。那些学生个人能独立解决的比较简单的问题,没有讨论的意义,可以让学生自主思考。那些超过学生知识水平的太难太深的问题,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阻碍,无法展开讨论;只有那些启发度较大,难易度适当,覆盖面广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

题目:少先队员在学校种植榕树和桃树,一共栽了120棵,榕树是桃树的4倍。榕树和桃树各栽了多少棵?解法一:根据“榕树棵数+桃树棵数=120”,列方程来解。假设桃树栽了x棵,列方程x+4x=120;如果设榕树栽了x棵,列方程x+ x=120。容易得出结论:榕树栽了96棵,桃树栽了24棵。解法二:已知榕树和桃树棵数比是4比1,可以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来解。

这一问题的设计,不仅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讨论出新意,而且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注意认识偏差程度

学生数学学习中产生的认识偏差或错误,来自于学生学习活动本身,教师抓住时机利用它引发讨论,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纠正学生的错误具有很好的效果。

如教师讲授“小数的大小比较”后的学生练习巩固中,有一道选择题:比0.7小而比0.6大的数( )[A、一个也没有;B、有1个;C、有9个;D、有无数个],同学普遍选择A,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十分位上是7的两位小数有哪些?三位小数有哪些?通过讨论很快得出正确答案是D。然后再提出:要使答案A正确,该怎样修改题目?让学生继续讨论。

在学生发生偏差时,经过变换角度的讨论,不但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四、优化时间控制程度

小学高年级学生思维活跃,讨论起来有时没办法控制好时间,教师如果不注意把握,就会影响课堂教学进程。为此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把握好教学进程。 课堂教学必须重点解决主要问题,而组织课堂讨论,也要突出教学重点。

如讲授“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第二课时,为了让学生自己能发现求最小公倍数的规律,教师先复习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让学生默想如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接着出示问题:“求12和36、7和8、9和18中的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如能简便,请用简便方法计算;如不行,就用短除法求”,然后在合作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方法,讨论同伴的方法,学生经过交流讨论,分别从第二组和第三组的简便计算中得到启发,发现:两个数是互质数,最小公倍数是这两个数的乘积;如果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倍数,那么较大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这样不仅突出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解决了难点,而且有效控制了时间,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生讨论前,教师还应该规定讨论的时间,以激发学生的紧迫感,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还要做巡回指导, 就如何表达自己的看法,如何倾听他人的意见,如何代表小组同学发言交流等技巧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提高小组讨论的效率。

五、重视个体差异程度

新课程要求我们在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素质时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讨论要既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能发挥学生之间的互助作用,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使他们每个人都能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特别对那些数学水平不高,性格内向的学生,课堂讨论为他们提供了与其他同学合作竞争的机会。这样既提高了他们的数学水平,又锻炼了他们的胆量意识。

但由于学生的能力有高低之分,个性特点也有许多不同,对于同一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考角度,有不同的理解角度。在组织课堂讨论时,要重视学生程度的差别,进行合理分组。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差异,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优化组合学生。“组间同质”是指各个学习小组的水平要相当。“组内异质”是指同一小组内,应安排不同性别,不同程度的学生在一起。这样有利于不同的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倾听他人意见,向他人学习的机会。重视学生差异度的优化组合,不仅利于学生素质的互补,还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了分析思考,学会了发现他人的优点和欣赏他人,互相取长补短。

真实有效有序的课堂讨论,不能只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快乐地参与数学课堂探究,享受数学课堂讨论的乐趣,从而缩小学生之间的差异,大幅度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浅谈让学生真正享受趣味英语课堂 篇11

反观初中英语课堂,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步推进与深化,确实也产生了一些契合素质教育规律的先进教学理念,涌现出了一大批让人欣慰、令教师耳目一新的英语课堂教学方法。但不少初中英语仍在单纯沿用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着机械的讲解与传授,整个课堂死气沉沉,缺少应有的活力、张力。

虽然进入了初中,但学生们仍然爱说爱动,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力不强,他们好奇心强,乐意接受新事物,吸纳新知识,讨厌一成不变。如果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些特点,单纯地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把他们纯粹当成知识的容纳器,填鸭式地向他们灌输在他们眼中枯燥无味、冷冰冰的语法、词汇,他们就会顿感索然无味,因而也就谈不上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了,更谈不上认知内驱力的产生了。那怎样才能既确保词汇、语法等教授到位,不影响应试分数,又能使得语言课堂充满趣味,让初中学生也能真正享受趣味英语课堂呢?

一、趣味课堂创设的方法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提升不同基础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的导入有太多的方法。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个悬念以吸引学生;也可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还可以从图片、视频材料等直观手段入手,第一时间吸引学生。比如,牛津英语8A Unit4的Reading部分,是关于大熊猫的。在一开始,可以这样提问学生:即将送给台湾的两只大熊猫叫什么名字?这个问题也是07年的春晚向观众提出的,学生都很感兴趣,有些同学很快给出了答案。接下来,可以提问中国五千年历史,瑰宝无数,为什么独独要送大熊猫?学生也会很轻松地回答说,因为大熊猫是国宝,稀少珍贵。再问为什么大熊猫会这么少,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可给他们三分钟的讨论时间,并且让学生用英语来陈述结果。这个讨论能满足所有人的学习需要。最后就可以这样说:到底同学们的想法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书中60页的一个名叫“希望”的大熊猫的成长过程,更多地了解我们的国宝———大熊猫。这样就水到渠成地导入Reading的教学,学生都会迫不及待地打开书本,快速阅读课文,了解个究竟。

(二)注重创设语言情境,关注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情感

创设教学情境,很多教师并不陌生。语言总是和情境连在一起的,有了情境,学生才印象深刻,声、形、意有机结合,学生学得才有趣,掌握得才准确、持久。但是这里强调的情境,关键在于“人人都能参与”。华国栋教授所著《差异教学论》一书中明确提出:“差异教学就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

因此,在情境教学中,应该特别注意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制造“成就感”。要避免平铺直叙,要精讲,多设置问题,让学生参与。在设置的这些问题中,要注意有简有难,简单的是专为英语稍弱的学生准备的,难的则有利于拨动英语成绩优秀的学生的兴奋神经,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兴趣大增。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需求

单一的教学方法是乏味的,即便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用多了也就失去了它的魅力。为了能够持续保持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应该不断钻研教材,想方设法创新教法。比较常见的能调动各种层次的学生积极性的教法有表演法、激趣法、合作激励法等。比如,在教7B Unit 3 Reading的时候,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把这个故事编成一个话剧,根据各个学生的英语基础情况分配角色,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演,学生的表演欲望就会由此点燃。为了使自己的演出更出彩,他们便会想尽办法从课文中挖掘素材,这样课文的内容当然也就烂熟于心了。再比如学习被动语态的时候,采用分组探究学习,将班级分成六组,每组六人。任务就是从教师给的五组典型例句中概括出被动语态的基本种类、主要用法、一般结构等。经过讨论,基础好的学生会给基础差一些的学生进行讲解,这样就相当于一对一的教学活动了,有效避免了教师唱“独角戏”的无奈。俗话说“教无定法”,方法的设置还需要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做。

二、趣味英语课堂创设应注意的问题

以上是基于英语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差异提出的。除方法外,还有两点对于创设趣味英语课堂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真心关爱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作为教师,切不可偏爱学习较好的学生,而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漠不关心,甚至鄙视、放弃,教师要深入学生,学会和所有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使教师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可亲可敬的亲密朋友。当然,这并非说他们的缺点不可批评,可以听之任之,而是批评和表扬应出于同一个目的———爱护他们。因而批评的方式比批评本身更重要。要让他们的自尊心不受到丝毫伤害,人格不受到任何侮辱,让他们从内心感到教师的批评是一种诚挚的爱,一种由衷的爱护和帮助。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关系和谐,感情融洽,学生也才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重视课外功夫,关注基础较差学生

现在都在强调“向45分钟要效益”,然而也不能忽视了课堂之外的功夫。比如,可以利用课后的时间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特别是对基础较弱的学生,要注意多表扬,多鼓励,增进和他们的感情,比如可以组织一些英语类的活动,如组织英语演讲、排演英语小品、看英语电影等,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帮助他们排除困难,让他们了解英语,增加对英语的兴趣。另外,还可以和家长做好沟通,让他们配合我们关注孩子的英语学习情况,及时反馈这些孩子在家的英语学习情况。此外,可以及时和班主任配合,让班主任在班级多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加油、鼓劲。我们相信,上述课堂之外的努力,能让我们的课堂更加有成效、有趣味、有活力。

摘要:目前初中英语课, 仍在单纯沿用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 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着机械的讲解与传授, 整个课堂依然死气沉沉, 缺少应有的活力、张力。本文提出了创设趣味课堂的方法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上一篇:中国哲学第一人下一篇:分流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