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享受语文的快乐(共12篇)
让学生享受语文的快乐 篇1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的主人是学生, 要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关注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学习习惯, 为学生创设充满活力的开放而有序的语文课堂, 创设享受教学, 享受学习的教学情景。
一、品味朗读的乐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要让学生在书中走几个来回。”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把指导“读”贯穿始终, 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领悟、读中明理、读中品味。我曾观看了支玉恒《他是我的学生》的教学视频与大家共享。支老师执教的《他是我的学生》, 是地地道道的指导学生的读书课, 真正体现了以读为本, 让学生读中体验。课上, 支老师安排了四次读课文:第一遍读, 主要是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在充分读的基础上, 让学生谈读书后的感受, 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第二遍读, 主要培养学生的感悟, 加深理解。读中, 老师或让学生先读, 老师再范读;或老师读前半句, 学生读后半句;或老师带着学生读重点句……而后让学生说说:这样读, 你有什么感受?真正体现了读悟相融, 把读当作理解的手段。第三遍读, 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反复读后, 抓住最根本的“生”与“死”这两个字展开教学, 理解阮恒“害怕”与“坚决”的心里矛盾。让学生去读, 读中揣摩。第四遍读, 则是让学生吟咏品味, 升华情感, 体会阮恒“为了朋友的死, 宁可自己死”, 这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孩子。就这样老师通过不同层次的读, 让学生真正在书中走了四五个来回, 把书读通了, 读懂了, 读出味来。在读中自然而然地掌握了读书的方法, 揣摩出文章的情感, 理解了文意, 受到情感的熏陶, 思想的教育, 是真真正正学生读书课。
二、唤醒感悟的喜悦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知识是靠自己在读中获得, 情感要靠自己在读中体验, 理念要靠自己在读中掌握。”在教学《一分钟》时, 为了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从内心深处体验一分钟的长短, 我设计了蛙跳活动, 让孩子们在课堂里一分钟尽情地跳, 不停地跳:从开始的个个喜形于色、兴致勃勃, 到最后的气喘吁吁, 跳不动了。这一经历, 使孩子们感悟到一分钟有时很短有时很长。在教学中, 把这感情的时间教给学生, 让他们主动的学习、主动的感知、主动的体验、主动的领悟。
三、享受思考的快乐
语文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语文”并同时获得思维的发展和精神的升华。思考是艰苦的过程, 更是一个享受的过程。苦苦思索不得其解是痛苦的, 但上下求索后豁然开朗带来的那份欣喜, 所产生的效益带来的那份慰藉, 确实是一种享受。由此可见, 给予耗费学生思考的时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因此, 我在活跃课堂气氛, 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 更要给学生静静的读书、静静的思考的时间, 让学生在积极有效的思考中品词析句。教学《西门豹》时, 我按常规提出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1. 读了课文你心里痛不痛快?2. 读了课文你心里佩服不佩服? 3. 读了课文你心里有没有愤怒?4. 读了课文你心里有没有同情? 5. 课文中有没有使你奇怪的地方?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当时的课堂气氛由片刻的宁静迅速转向活跃。感兴趣的是这些问题与自己读课文时的感触息息相关, 似有触动、又不确切。费心思的是不能很轻易地就回答出来, 需要仔细思量才行。只见学生时而书声琅琅、时而议论纷纷、时而凝思思考、时而跃跃欲试。这样设计问题为学生起到了一个“激趣”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这样设计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感受、体会的空间, 一个情感、思维的自主感受和发挥余地。
四、体验交流的情趣
新课程标准强调,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成共识, 达到共享、共进。教学《珍珠泉》一课时, 我先问“你见过泉水吗?”而后我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珍珠泉的美丽;学生欣赏后, 交流对珍珠泉的印象;而后引导学生自学自悟, 了解珍珠泉的美丽, 感受作者对家乡对大自然的热爱;最后,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过一次做导游的瘾, 再现课文内容。这是一种积累, 更是一种积累和运用的升华。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挖掘和发挥学生的智慧潜力。不仅呵护了孩子们的童心, 满足了孩子梦的愿望, 也对教材有了更深层次的把握与理解。
五、展示睿智的惊喜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 更多的是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 千万别让老师的“告诉”扼杀了孩子的一切。而是应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的展示。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 我模仿支玉恒老师在学生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给学生一次展示的机会。要求学生将五个自然段的内容分别写一个抒情的句子。看谁写得抒情, 生动, 有创意, 我当场给以奖励, 并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到黑板上, 而后, 非常自豪的读出自己的作品和姓名。孩子们毫无保留地展示了自己的才华, 展示了睿智, 课堂呈现了空前的活跃, 激情, 兴致盎然, 以至学生不愿下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我不但重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 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勇气、自信心、自豪感、成就感、自我意识、集体意识、环保意识、责任心的培养, 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进行了卓有成效地创造性劳动。
生活有多广阔, 语文就有多广阔;生活有怎样的色彩, 语文就有怎样的色彩;生活有什么滋味, 语文就有什么滋味。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 教学的创造空间是不可估量的。让我们共同携手, 以课改精神为指引, 以切实有效的方式引领孩子们主动发现, 积极创造, 享受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李晓峰.让读书成为快乐的事[J].文教资料, 2011 (25) .
[2]陆亚芳.让语文学习快乐起来[J].生活教育, 2011 (12) .
[3]苏玲玲.“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减负增效[J].新课程 (教育学术) , 2011 (6) .
让学生享受语文的快乐 篇2
“绿色”课堂让学生享受快乐
教学生用方形的手绢、丝巾做装饰,在课堂上举行“时装秀”,由此来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让学生扮演公交车乘务员,向乘客讲解行车路线,从而复习有关方向的知识;让学生以课文《燕子》做播音稿,竞聘“校园广播员”,以此来感受课文内容……南关区西五小学自实施“绿色”教育,建构“绿色”课堂以来,学生们每天都能坐在这样新颖、轻松、有趣的课堂里度过他们快乐的学习时光。 “‘绿色’教育就是充满生机活力的教育,是为学生终生打下良好基础的教育。学生就像绿色的禾苗,他们的成长需要无污染的土壤环境,需要健康的营养,更需要高素质的园丁充满真情的耕耘。”西五小学校长丁国君告诉记者,为了让学生享受到这种健康的、充满活力的教育,学校对每名教师、每节课都做出了严格的要求。他们要求教师要微笑面对每一名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任何学生,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在课堂上,教师不坐着上课,不在上课时离开教室,并要创设激励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 走进该校的一堂语文学科的拓展课“名人天地”,记者看到,在老师的组织下,学生们正全神贯注地在自己的电脑前忙碌着,有的在浏览某个名人的事迹,有的在给自己喜欢的名人做“档案”。孩子们不仅可以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还可以随时与同学或老师进行交流、合作。 该校的.数学教师姚娜对记者说,学校实施“绿色”教育以来,课堂就不像以前那样“安静”了。“由于我们都要想方设法在课堂上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所以孩子们的思维变得特别活跃,教室里常会传出大家的笑声和学生们争论问题的声音。”姚老师说,在不知不觉中,师生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我们老师从讲台上走下来,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给了孩子,老师成了他们小组的组员或合作者。这种亲近的关系、和谐的氛围会让学生特别期待上你的课。” 丁校长对记者说:“我们要让每一名老师意识到,课堂上最关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在一个轻松、活跃的环境中健康的学习、成长,让学生感到与老师在一起是一件特别快乐的事。”
让孩子爱上语文,享受学习的快乐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师生互动;学生心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时你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如果你所讲的内容是学生已有的经历或是他非常熟悉的生活,你会发现教学非常轻松,学生的积极性极高,很愿意和老师交流、互动。如果你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较远,他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就会差很远。可教材里许多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相距甚远。这就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要让孩子爱上语文,就必须将教学活动和现实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爱上语文,享受学习的快乐,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
一、让语文教学走进孩子的生活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注重的是知识传授,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角度来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对学习语文没有兴趣,没有了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自然就不可能爱上语文学习,很多学生只是老师要我学习,家长要我学习,我不得不学习这样一种无奈的学习态度。在课堂上,你经常会看到小和尚念经那样的读书模样。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在不断地实践、探索,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让语文教学走进孩子的生活。在语文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做生活的有心人
我们现在使用西师版本的教材,很多课文中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十分遥远,教学中很难找到与学生共鸣的地方。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母鸡》一课时,我让学生提前一周回家观察自己家或者别人家母鸡的表现,看看它们生活的细节。比如怎样呵护小鸡,下蛋之后的反应,要吃食时的表现……因为我们这是农村,很多孩子都掌握着第一手资料来上课。所以,课堂上,学生精彩的描述、汇报代替了我的讲解,有孩子的讲解还丰富了文本的内容。亲身经历这样的一堂课,作为语文老师,我充满了自豪感、幸福感。
(二)让孩子在课堂上动起来
读书时,我会时时提醒学生,别把书读死了,要把它读活。如学生读到“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我就让学生看看自己的书桌是否洁净端正,互相看看身体是否坐正。这样一边指导学生的朗读,一边指导学生的行为,无形之中学生学到了知识,受到了积极正面的影响。有时根据需要,还可以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我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前,对班上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比如独生子女、留守儿童等情况。教学时就针对学生的一些特殊情况做了安排,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巴迪以及巴迪的爸爸、妈妈。通过活灵活现的表演,对课文的再现,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让学生明白爸爸的“精彩极了”和妈妈的“糟糕透了”都饱含着浓浓的爱。有了这样的学习体验,学生不光学到了知识,还懂得了理解父母,消除了与父母的误会,体贴父母。一个小女孩这样写下了她的心里话:“我一直以为爸爸重男轻女,只喜欢弟弟不喜欢我,学了这篇课文,我才明白那浓浓的伟大的父爱。”
(三)让孩子在情景中去体验
俗话说:“要想知道葡萄是酸是甜,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在教学《我的中国心》一文时,因为这本是一首歌词,所以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看了张明敏在春节联欢晚会上唱这首歌的视频,并介绍当时的背景,然后听了歌词的朗诵,我就让学生跟着旋律唱一唱,这样大概花了二十几分钟的时间。当我让学生朗读时,那真的是声情并茂,一个个十来岁的孩子,那种浓浓的爱国情怀,从他们的朗读声中流淌了出来,比老师讲的效果好了很多。
二、教师做孩子学习的伙伴
(一)做孩子学习的引路人
作为教师,时常需要做的就是给孩子指指路,带带路,切忌越俎代庖。那样孩子是难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的。你可以告诉孩子,前面有水井,里面的水清凉可口,自己想办法把水喝到,而不是把水灌进孩子的嘴里。如我在进行生字教学时,都是让孩子自己学习,然后同学互相交流学习的方法,看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尝到自己打起来的井水是那么清甜爽口。
(二)做孩子学习的伙伴
在与学生相处的时候,千万别高高在上,对学生指手画脚。多听听孩子的意见,激发孩子学习的愿望,让他们爱上语文,爱上学习,享受学习的快乐。如在教学《看海》一课时,我这样开课:“孩子们,你们看过大海吗?想去看大海吗?”教室里顿时像炸开了锅:“想想想,没去过。”我接着说:“老师也没去过,也想去看看,那我们一起出发吧!”这样的一堂课,让孩子觉得,学习是多么有趣而快乐的事啊!
(三)做孩子可信赖的朋友
长期的一线教育教学生涯让我觉得自己的心理年龄只有十来岁,是啊,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可这个世界不会随时为你敞开。在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很乐意听孩子们讲他们的见闻、感受,甚至爸爸和妈妈吵架了,自己犯错了。在这过程中,我成了孩子们的好朋友,课堂上,一群好朋友在那里畅谈,学习,其乐无穷。
总之,作为教育教学,没有轰轰烈烈的壮观景象,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滋润,是静静等待花儿的绽放,更是让孩子享受快乐的生命之路。让孩子们在我们的带领下快乐地成长吧!
让学生享受快乐语文 篇4
一、在教育理念上突破, 让学生不单为学语文而学语文
诚如米卢的口头禅——享受生活, 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享受生活, 正如他们上网、玩游戏等活动一样, 不管有多难, 都会努力去做, 而且, 大多都能取得理想的效果。部分教师讲授语文, 只是为了完成任务, 只知道照本宣科, 却不顾及学生的感受。这样, 形成了“老师不愿教, 学生不愿学”的恶性循环。要改变此种状况, 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把教师传授知识改为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 其核心是改变以往“师道尊严”的做法, 尊重学生, 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在教学中, 作为教师要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 在师生互动中, 学生消除了畏惧心理, 课堂气氛也会变得活跃、轻松、愉快。教学时, 教师应迅速进入角色, 以稳重的教态, 平和的语气, 微笑的面容, 亲切的目光, 适度的幽默进入情境;教学中, 当学生的思维激发出创造性的火花时, 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 要给予及时的点拨和鼓励。特别是待优生, 既要给他们创造发言的机会, 又要肯定他们的哪怕是点滴的优点。教师要经常送给学生激励性的教学用语。如:“听了你绘声绘色的朗读, 真是一种享受!”“你真了不起, 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虽然你说得不太准确, 但你的见解很独特, 加油。”“这次发言, 你的声音响亮多了, 你的进步让我真高兴。”“没答对也没关系, 你可以再考虑考虑, 相信你会更好。”这样增加了师生间的亲和力, 使课堂洋溢着学生“我要学、我乐学”的快乐气氛, 学生怎能不愿学习语文呢?
二、教材把握上突破, 从课本中学, 到生活中用
我现在所教的初一两个班级, 刚开始, 发现多数学生下课时能说会道, 而一上语文课就言语无序, 甚至词不达意。在他们的世界里, 语文是写在课本里的, 离他们的生活很远。所以, 我潜意识地将“生活处处是语文”的观念渗透在语文教学中。一段时间后, 学生进一步明确了“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内涵。学以致用, 能把学到的东西用在生活里, 相信对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分成功的体验, 这种体验将是一种积极的因素, 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 使他们淋漓尽致地将自己的思想、真实的性格张扬出来, 这不正是新课程理念所追求的吗?
三、问题设计上突破
引导学生创新不局限于课本, 不限于习惯性思维, 敢于发表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 引导他们的创新思维, 就要善于运用问题导入来启发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我认为提问有三点须特别注意:
1. 一般情况下, 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让学生先学。
2. 教师提问, 则应把握住重点、难点、疑点, 达到“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
3. 教师提出的问题注意应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比如在有争议的问题上, 教师的点拨要恰如其分。在语文课中, 我注重以上述三点来提问, 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让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我经常这样问:“谁还有自己的见解?”要让学生谈出自己的看法, 从不同角度去思考, 启发求异思维。
四、在作文训练上突破, 引导学生创新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过:“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 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坦白, 没有丝毫的隐瞒, 也就是把整个身心贯注在里面。”总起来说, 写作就是写自己想说的话。多年来, 作文训练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引诱学生言不由衷地说大话、套话和假话。如此一来, 学生作文中的语言慷慨激昂, 但其心灵却是“或缺”的, 个性被压抑, 思维的翅膀也被折断了。因此, 作文教学必须反思传统作法, 还学生以自由, 告诉他们“真实”是作文的生命;作文就是让自己的心灵自由自在地飞翔!只要教师真正愿意解除学生心灵的束缚, 学生就一定能迸发出创造的热情。
让每个学生享受快乐阅读-原件 篇5
——小学生个性化阅读评价的探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评价,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都是有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评价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一部重头戏,已经取得可喜的进展,但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如:评价内容和方式随意性强,重点不明确;评价工具操作性普遍不够强;评价实施过程中师生和家长的负担较重;评价主体之间缺乏良性互动。
我们选择小学生阅读评价来作为我校的一个课题研究,目的就是为了让每个学生真正享受快乐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积极探索阅读学习评价工具在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我们调查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注意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理解.感受.体验和价值取向,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在小学生阅读能力形成性评价方面作出有益的探索。
小学生阅读形成性评价的工具和方法是多元化的。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我们设计出一系列个性化阅读的评价工具,合理选择评价方法,策划评价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一.问卷式调查———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小学生几乎每天都要阅读,阅读已成为学生的日常行为。由于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阅读兴趣.习惯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差异较大。我们在评价时,应该关注学生阅读中所体现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以质评为基础,应用先进的评价方法,不仅考察认知层面,而且关注情意.态度层面的考察,如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情感体验等,敦促学生反思阅读过程,形成良好自我发展意识。教师应认真了解学生的阅读行为习惯,致力培养阅读能力。因为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增强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问卷式调查就是很好的考察学生阅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方法。
在实验的初始阶段,我们尝试设计了几个简单的关于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方法的调查问卷(见表一),从中发现了一些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为后来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阅读形成性评价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表一
小学生阅读能力调查问卷
年班姓名
一.选择题。
1.你最喜欢读哪一类型的课外书籍?
a.童话 b.历史故事 c.科幻小说 d.科普知训 e.漫画 f其它
2.你一个学期大约读多少本课外书?
a.1本 b.2本 c.3本 d.4本 e.5本或以上 f.根本不读
3.你习惯通过以下哪种途径进行课外阅读?
a.报纸 b.杂志 c.书籍 d.上网
4.在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明白的地方你是怎么做的?
a.查字典 b.查相关工具书 c.请教他人
d.忽略.跳过去
5.你认为自己已经养成哪些良好的阅读习惯?
a.专心阅读,不开小差 b.边读边思考 c.边读边做批注 d.收集资料
二.问答题。
请写出在课外阅读中,你最喜欢的三部作品及三个人物。
在四.五.六年级的学生中调查完毕后,我们语文科组作出了如下分析:第一题调查的是学生的阅读兴趣。40%以上学生选择科幻小说,这与近期《哈利波特》.《指环王》等电影.小说的流行有关,流行文化对学生的阅读兴趣影响可见一斑;其次,五.六年级学生选择漫画的人数在20%以上,说明内容轻松.能带来视觉刺激的漫画对高年级学生仍有一定吸引力。三个年级对比,最突出的是六年级的学生有52.17%选择历史故事,年龄渐长的他们对历史知识兴趣浓厚。
第二题调查学生的阅读量。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表示一个学期读5本以上课外书,四.五两个年级由于非毕业班,更有分别78%及83%选择此项,而六年级毕业班也有52%学生选择。
第三与第五题都是调查学生的阅读习惯。其中第三题询问了学生的阅读途径,超过80%的学生都是通过书籍进行课外阅读,六年级100%学生都选择书籍;其次是选择上网,四年级有19.57%的学生有上网阅读的习惯,五年级有14.6%,六年级有17.3%;有小部分学生选择通过报纸.杂志进行课外阅读。第五题帮助学生认识.总结自己养成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大多数(四年级52.17%.五年级36.6%.六年级54.35%)学生认为自己能做到专心阅读.不开小差;其次是边读边思考(四年级43.48%.五年级31.3%.六年级45.65%),也有相当部分学生习惯边读边做批注和收集资料。
第四题调查学生的阅读方法。大多数学生在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明白的地方时,选择查字典(四年级39.13%.五年级35.6%.六年级58.70%);部分学生会请教他人(四年级28.26%.五年级41.7%.六年级28.26%);还有部分查相关工具书;只有四年级和六年级各两名共4名学生表示会忽略.跳过去。
问答题部分:
要求学生列出在课外阅读中最喜欢的三部作品和三个人物。
本题的情况显示了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大部分学生都写出了《三国演义》.《水浒传》或《西游记》等传统名著中的英雄人物如关羽.宋江.孙悟空等善良.正义的人物形象。有部分学生写出了外国名著.科幻故事中的性格突出.法术高强的人物,这符合儿童好奇.爱幻想的心理。
根据调查分析结果,我们马上制定出相关策略:1.实验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进行词句的理解.文章的把握.要点的概括.内容的探究.作品的感受等方面的研究,以帮助学生掌握成熟的阅读技巧;2.逐步开展个性化阅读能力评价的实施活动,如写读书笔记.制作收集阅读中的典型性材料.读书交流会.阅读展示台(读书阶梯.读书擂台.书山行)等;3.教师认直学习有关阅读能力评价的理论资料,设计有效的阅读评价实施活动,收集关于阅读能力评价的资料,形成“快乐阅读收获袋”;4.学期末对学生进行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检测,形式必须生动活泼.标新立异。
二.活动式评价———保持个性化阅读评价内容和形式的开放性
阅读能力的评价过程应始终保持动态化,其目的在于促进评价对象循序渐进地转变与发展,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机的结合起来,重视阅读行为活动记录和表现反馈,使评价处于开放的良性循环之中。
我们鼓励把评价贯穿于日常的阅读教学中,使评价实施日常化.生活化。例如,一位教师上课时布置“图书超市”。超市由12个流动图书箱组成,每个箱子按书的不同内容进行分类,分别为生活百科.祖国各地.童话世界.生活宝典.作文大全.科幻丛书.趣味数学.网络天地.环保世界.书画指南.体坛风云.报纸荟萃等。每部分设一名工作人员,由他们向同学们介绍一些书名。通过超市工作人员的推荐介绍,学生议论该选择哪些好书,激发了他们的读书欲望,正确导向学生阅读。有目的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新书介绍会.好书交流会.阅读汇报会等),在活动过程中观察.记录学生的阅读表现,对学生的阅读兴趣.态度.习惯.能力进行评价,这种做法自然而又有效。设置“读书阶梯”.“读书擂台”.“书山行”等展示台,给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机会,不断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让他们体验阅读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在展示交流过程中检查阅读的情况。在课堂学习后,在课外阅读后,在一个阶段的专题活动后,我们对学生的阅读效果进行了检测。检测的内容重点突出阅读形成性评价的目标检测(材料略),形式开放活泼。
三.“快乐阅读成长记录袋”———凸显阅读评价个性化
“快乐阅读成长记录袋”这个想法起源于一位家长制作的“识字本”。当时我们看见一年级识字本内家长精心剪贴的一个系列的恐龙故事,很有感触:《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家长可以这样不辞辛苦地设计出一本精彩有益的书来,假如换成我们的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收集自己感兴趣的资料,说不定会出现更多意想不到的自己创作的“书籍”来呢。于是“阅读评价研究”实验小组的教师布置
四.五.六年级各一个班的学生在暑假每人制作一本属于自己编辑的“书”。
假期开始的时候,我们的老师改变一贯的做法,不是扔给学生一大堆的习题作业,而是向学生宣布这个假期的作业只需编辑制作一本自己最感兴趣的“书”,不过,这本书必须有一个响亮好听的名字,所有资料必须自己查找收集剪贴,所有图文版面自己设计,开学之后还要参加班级的评比。这项作业真是充满了挑战,每一个同学都迫不及待,跃跃欲试。
一个暑假过去了,学生拿回来的作业真是让我们赞叹不已。学生查找资料容量之大,阅读面之广,设计之精美让人始料不及。
“快乐阅读成长记录袋”是以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为本,由学生.教师.家长及同学收集并做出的相关材料来评价学生的发展状况,以达到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目的。这种评价方式可以极大促进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收到评价的最佳效果。
“快乐阅读成长记录袋”的操作导向是:1.在阅读能力形成性评价中,我们注意收集学生课内外阅读中的典型资料,如结合课文搜集的材料,自己制作的读书卡片.读后感.专题阅读.积极读书分子奖状等,选择最有代表性的资料放入学生的“快乐阅读成长记录袋”中。
2.将学生自我收集和教师收集结合起来。在经历了一段时间后,学生收集制作的阅读材料,在阶段评价时,通常会让他们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如:时事.环保.常识.古诗.创作等。
3.对于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在充分考虑了语文学科的特点的基础上巧妙设计学生阅读记录卡(见表二),开展一系列的阅读活动,在活动中评价学生的阅读效果。这种评价方式的巧妙之处在于运用表格的方式,教师能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了解学生阅读后的感受和情感体验。更有意思的是学生可自主选择课外阅读的活动,使自己的生活变得充满情趣,丰富
多彩起来。教师的评语又是那么富于激励性.鼓舞性,不像以前只是冷冰冰的分数,学生读后,课外阅读的兴趣更浓了。
四.多元主体评价———拓宽阅读评价的信息来源
长期以来,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评价者主要是老师。现在在评价主体上,我们遵循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改革了过去评价主体的单一模式,把“自我评价.小组评价,老师评价.家长评价”分别引入阅读能力的形成性评价之中。如我班学生在完读书笔记后,学生是这样大方自然地评价自己收获的:
陈媛媛:自从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好读书笔记后,我的阅读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为了可以认真的完成老师布置的内容,我每次认真地学习好每一篇课文,懂得了不少知识。
周晓韵:我觉得自从老师叫我们写读书笔记后,我不但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内心感受也丰富了。
邱泳鑫:我认为自己在读书方面还不够细致,有时看完文章后竟不知道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会加以改进的。
石越云:我做了读书笔记后,我学会了收集好词好句,词汇量不断增长,写作时可以很好的运用。
常静华:自从做读书笔记后,我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更加容易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是一个很大的好处。
黄晴怡:我以前读书的速度是很快的,但有时未免会囫囵吞枣。我读《清明上河图》时的速度就减慢了不少,而且遇到比较复杂的地方我会更仔细地阅读。
杨华:我认为自己比以前阅读课文认真多了,有感情,声音响亮。
谢靖:我看书一向很慢,这对我考试中的阅读题没多大好处,所以,我在阅读《清明上河图》时注意了加快阅读的速度,读书时注意不读错字,在这方面,我认为自己有所提高。
李映真:我学会了怎样想象。
李俊华:我认为我的阅读能力进步了,以前一些不懂的词句现在都懂了。
李好:我认为我的阅读习惯较好,阅读时,如有不认识的字我会查字典,并把拼音注上去。读的声音也比以前大,读书较有感情,轻重.快慢.停顿掌握得也比较好,但就是不能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要表达的含义。
黄璜:阅读这篇文章,我翻阅了一些课外书籍和上网查询了资料,了解到许多课外资料,利用课外资料结合课文,更好地理解文章,比以前更快更深地了解课文。
孟庆欣:以前我读文章理解句子时,只是集中理解一处地方,只能了解文章的表面意思。现在是通过理解句子中的每一个词来理解句子,使我更深入地读懂文章。
毕小君:我写了读书笔记后,我对课文有了更深入地了解,积累的词汇多了。
蔡天伦:这次读书,读到不懂的地方能查字典,而且能一边读一边想象。
李孟晋:“读书笔记”这项作业,对我学习课文有很大帮助,能收集很多的好词好句,也能锻炼我的写作水平。
孙婷:自从我做了读书笔记后,我学会了认真做事,认真地从课文中选出好的句子,从各个方面去探讨这个句子的好处,并且积累了不少好词好句。
骆淘:其实我一向以来都不太爱看书。自从在广州图书馆办了借书证以后,我就改了不读书的习惯,慢慢养成了边读书边思考,遇到不懂的就查字典的好习惯,现在我的阅读能力正在提高。
苏慧怡:我的词汇量增加了不少,懂得读每一篇课文都做好旁注。
王熙:我觉得自己阅读水平提高了,做了这个读书笔记后使我对阅读有了更大的兴趣。
叶庆:读书时认真了许多。
秦俭礼:我觉得阅读的水平好象比以前提高了一点,因为读书笔记使我比以前更用心的读书,找出更多的好词好句,所以我的阅读水平提高了。
裘添慰:我觉得我朗读《清明上河图》虽然感情加深了一点,但声音还是有点小,所以我一定会继续练习的。
周畅:我对我这次阅读《清明上河图》的情况感到满意,这次阅读我采用读书的方式,我读了几遍,再看看《清明上河图》的背景,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开始做笔记,有了一定的进步。
让作业成为学生快乐的享受 篇6
现象1:作业布置随意,缺乏指导。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下课铃声响起,学生正准备休息,教师这时却“不失时机”地随意翻开书本或练习册布置几道题,然后夹起书本匆匆离开教室。
现象2:作业题型单一,死板教条。
目前,小学生数学作业基本上是以“抄抄算算”的书面作业为主要题型。如学了加、减、乘、除的计算,作业题型就是口算或笔算;学了概念、定义,作业就是抄写背诵……作业题型单一死板,没有变化,缺乏科学性、趣味性,学生厌烦。
现象3:作业形式单调,机械重复。
现今学生的作业一般以书面作业为主要形式,哪一天没有动笔写几道算术题,那就会被视为“没有作业”。课本上的一些习题,课堂上练习后,作为家庭作业再做一次,甚至复习时又被老师“筛”上一遍,有时还被标上记号继续做,可谓一题多“做”。
现象4:作业内容封闭,枯燥乏味。
作业内容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缺乏现实意义和挑战性,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往往是“纸上谈兵”,解答书本上的习题游刃有余,可一到解决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
这样的作业使教师产生了对职业的倦怠感甚至厌恶,使学生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和灵性。那么,如何让作业成为学生学习、创造的乐园,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天空呢?现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对理想作业建构的思考。
一、作业,展示精彩的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因此,在作业设计时,我总是将它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创设生活化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本领,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
如学习“求平均数”后,让学生测量本组同学的身高,求出本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再如学习“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后,可设计这样的作业:(1)到附近的超市调查一下,哪些物品的价钱大约是1元?(2)陪妈妈到超市购物,回忆你的购物情况,写一篇数学日记。(3)买一盏台灯需要42元,你可以怎样付钱?写出你的付币方案……这样的一组作业,既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又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了所学知识,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收集信息、调查应用等多种能力,同时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二、作业,开创自由的空间
作业设计需精心考虑、因人而异,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收获,以此促进每个学生的最优发展。可从以下两方面考虑:1.难度自选。学生受智力水平、思想能力、学习习惯、生活环境的限制,学习能力不尽相同,教师设计作业时,要尽量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给每一类学生提供积极可做作业的机会。2.量度自选。由于不同的学生接受能力有差异,所以掌握知识的快慢也就不一样。那么,对于这类作业,到底该怎样布置才好呢?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把练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认知能力来选择。
这里我举两例加以说明。如一年级学生学习了加、减法后可布置这样的作业:
香皂(5元) 毛巾(8元) 梳子(2元) 茶杯(4元)
(1)茶杯比毛巾便宜多少钱?
□○□=□
(2)小浩买了一条毛巾,找回2元,她付了多少钱?
□○□=□
(3)小云买了一块香皂和一把梳子,要付多少钱?怎样付钱不用找?(能写几种就写几种)
再如学习“用一位数乘二、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的)”后,可设计这样一道作业:一家商场一小时内调查部分商品的售出量及每件商品的价钱如下:
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提供的信息,说一说能帮助商场的叔叔、阿姨解决什么问题?你能解决多少问题就解决多少问题。
三、作业,开发创新的智慧
作业设计要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时空,使学生的智慧在作业中得到开发,同时要让学生通过积极探索并利用一定的数学方法才能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合理科学地设计开放性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勇于创新,各有所得。
如教学“加和减(二)”这单元时,学生厌烦口算这种形式单调的计算练习,于是可设计如下一组开放性作业:()+()=30、52-()=()、()-4=()、 ()+2=()、56-()>8。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情绪高涨,敢于标新立异,创新的火花不时迸发出来,有些爱动脑筋的学生还发现了规律,并能够有序地进行思考。这样的作业,突出了练习的层次性,充分调动了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使他们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功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意识,充分挖掘了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
四、作业,拓展探索的天地
在作业设计时,可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实践探索性作业,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让作业成为他们实践探究的土地。
如学习“比例尺”的知识后,可结合学校校园建设的实际,让学生分小组测量、计算,用合适的比例尺画出学校的平面图。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要观察、测量、绘图、检查,此时他们所学的知识得到了运用,丰富的情感得到了体验,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再如,学习了长方形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后,可设计这样一道作业:炎热的夏季已经到来,有一位企业家准备建一座标准化的游泳池。这个游泳池的长是50米,宽是20米,深是2.5米。(1)这个游泳池占地多少平方米?(2)环绕游泳池的上口,用油漆画一条警戒性,警戒性有多长?(3)用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方砖来铺游泳池的底面,6500块够吗?(4)如果你是游泳池的主管,你觉得游泳池内的水位高度应该是米,你的理由是。请计算这个高度池内的水有多少立方米?这样的作业使学生经历了“问题情景——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同时训练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学习需要与兴趣的作业,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不再把数学作业看成沉重的负担,而当作十分快乐的活动。
让学生享受语文的快乐 篇7
痛定思痛, 反思这种现状, 我不觉想起了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大学教授向日本明治时代著名禅师南隐问禅, 南隐以礼相待却不说禅, 只将茶水注入这位客人的杯子, 杯子已满, 还在继续注入。那位教授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停地溢出杯外, 终于忍不住大声说:“已经漫出来了, 不能再倒了。”“你就像这杯子。”南隐答道, “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 你不先把杯子倒完, 让我如何说禅?”是啊, 教师要跟上课改步伐, 适应课改的需要, 必须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用先进的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 指导实践, 放弃自己原本那套自以为是、驾轻就熟的程式, 勇敢地倒掉头脑中的固有看法, 为自己重新“洗脑”, 接受“说禅”。
有一种智慧叫放弃, 只有学会放弃, 才能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让我们学会放弃, 还教育以自由与美好;学会放弃, 还孩子以童真、童心、童趣;学会放弃, 还课堂以智慧、灵动、充盈;学会放弃, 还给学生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语文学习, 带领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寻找浪涛、鸟鸣、梦想、欢乐, 体验到生命的欢乐。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享受快乐, 达到新的教学境界呢?笔者通过实践, 浅见如下:
一、开发生活世界, 发掘“快乐之源”。
课程要关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活生生的生活经验, 要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扩大学生的知识接触面, 让学生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完善和发展。儿童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 每时每刻都与自然界、社会、他人发生联系。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产生许许多多的问号, 从而产生进一步了解的欲望, 在走进社会的过程中, 明白真假、善恶,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与伙伴、成人的交往中学会沟通的技巧, 从而学会做人、做事。学生原有的经验是学习的基础, 知识和信息的获得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教《赶海》一课时, 正因为在学校“海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系列活动中, 我与学生有过这样一次经历:在大海边, 大家有的拍水嬉戏, 有的捡五颜六色的贝壳, 有的掏大虾, 有的捉螃蟹, 有的拾泥螺……歌声、笑声、欢闹声回荡在大海上空, 回荡在学生美好的记忆中, 因此, 在学习中他们触景生情, 心中自然别有一番欢喜, 喜悦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要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 就要给学生创设与湖光山色共舞的机会。让他们的视野中有花朵绽放, 幼芽萌发, 春笋破土;有蝴蝶飞舞, 昆虫鸣叫, 南燕飞来;有晚霞朝露, 风霜雪月, 瀑布溪流……开放学生的生活世界, 让他们的内心涌动着“快乐之源”, 这样, 当他们谈到“树叶沙沙, 鸟儿鸣叫, 小溪潺潺, 雪花轻飘, 波浪轻抓时……内心会涌现出不同的情感体验, “快乐之源”尽情流淌。
二、奏响心灵之弦, 打造“精神方舟”。
雅斯贝尔斯将“精神成长”置于科学家获名之前, 真正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诠释了教育的过程。《课程标准》注重并强调“情感态度”、“语文素养”和“人文性”, 从传统上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转变为“情感→能力→知识”。因此, 我们要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
《赶海》一课, 学生在“谈趣、品趣、演趣、写趣”活动中, 奏响心灵之弦;《小松树和大松树》, 学生在情境表演中扣响心灵之弦;《草原的早晨》, 学生在朗读中产生感情的共鸣……在一系列活动中, 教师以学生的情感为内驱力, 积极营造情感的氛围, 用音乐渲染情境, 用美术描绘情境, 用语言再现情境, 用表演体会情境。孩子们一张张笑脸, 传递的不仅是快乐, 还有生活的激情。他们用幸福诠释了语文教学内涵:它是人生质量的优化过程。要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教师就要在寻找学生的快乐上下功夫, 以“童心、童趣”为媒介, 将学生的生活经历和语文教材联姻, 创设真实的场境, 拨响学生的心灵之弦, 在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中, “生产快乐”, 打下精神底蕴, 全力打造学生的“精神方舟”, 让其在生命的海洋里永远激情无限。
三、激发生命潜能, 享受“精神瞬间”。
正如生活因有了激情而美丽, 语文学习因涌动着生命的潜能而快乐。语文学习要激发学生内心那般最原始的激情, 最本能的欲望, 最真实的体验, 这就需要教师要有一颗宽容之心, 赏识之心。赞赏他们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点滴进步;赞赏他们的爱心、善意的努力;赞赏他们能用自己的眼光来整合他们暂时还无法准确认识的世界;赞赏他们幼稚的提问和由此产生的近乎荒诞的创造性思维, ……在一次说话课中, 指导学生说“雪”时, 许多学生都认为雪很美, 洁白无瑕, 可以堆雪人、打雪仗, 给孩子们带来无穷乐趣, 可有一位学生却说:“雪太残酷、太无情了。每次下雪, 不知要压坏多少树木花草呢!”“你真有见解”对学生的这一见解, 我大加赞赏。正是在这种常识激励下, 学生的独特体验、独立个性才得以保护, 也才有“精彩瞬间”的闪现。
语文学习异彩纷呈, 最美丽的风景是学生灵性和智慧的闪现。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学生在品读时有个性化的见解, 朗读时有真实的感受, 争辩时有自己的理由, 表演时有精彩的亮相, 鉴赏时有独到的眼光……每个学生都有成功之处, 都有个性飞扬的精彩瞬间。“瞬间”是短暂的, 而收获是永恒的, 在学生的精神成长过程中, 成功的喜悦是永远的精神财富, 并激励着他们热爱语文学习。
让学生享受语文的快乐 篇8
一、课前预习
先让学生了解闻一多先生不同时期的身份: (1) 诗人 (20—30年代) , (2) 学者 (30年代) , (3) 民主 (1945年以后) , 然后让学生通过读教材和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闻一多的事迹或成就, 想一想:你心中的闻一多先生是怎样的人?结合教材中的配图《红烛颂——纪念闻一多烈士》, 用生动抒情的语言描写闻一多先生, 力求做到形神兼备。
点评:课前预习让学生收集材料, 感性了解, 然后让学生观察图片, 进行写作。这些读想写活动就是让学生创造性地劳动。
二、新课导入
老师:请同学们翻到配图《红烛颂——纪念闻一多烈士》, 请你讲用生动抒情的语言描写你心中的闻一多先生。
学生活动。
学生评议。
老师:那么同学们是否描写出了的20-40年代的闻一多先生的风采呢?闻一多先生的弟子臧克家写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也许会给你些启发。
点评:用图片设置生动的情景, 用描写来落实预习的目的, 用评议收获创造的快乐。
三、整体感知
1、老师:课文的标题是“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请勾出文中写到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句子。根据文中的过渡句把课文分为两部分并概括段意。
学生探究的结果:
(1—7) 闻一多作为“学者”, “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
(8—20) 闻一多作为“革命家”“说”了就“做”, 言行一致。
2、老师:本文的标题改为“闻一多”好不好?为什么?
学生思考、探究的结果不理想。
老师用课件出示另一篇文章《闻一多》 (原文的标题改了, 课文中的5段6段7段10段12段16段17段18段中写到闻一多先生的“说”或“做”的句子抽去) 。追问:本文与课文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讨论。
学生发言:
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为线索, 使文章结构紧凑。
老师:通过比较, 写作记人的文章时, 你获得怎样的写作技巧?如果让你写语文老师, 模仿本文的标题你会拟个什么标题?
学生活动。
老师建议:借鉴课文的写作技巧, 自选角度, 自拟标题, 写写语文老师。
点评:第一步扣标题, 勾线索, 分层次, 第二步巧设计, 作比较, 引写作, 以阅读导引写作, 以写作加深阅读。学生在创造性的读写活动收获了知识和能力, 也收获了快乐。
四、寻点探究
本课共两段, 每段均有教学难点, 重点, 亮点.这里仅以第一段为例, 谈谈老师如何引领学生寻点探究并让学生创造性的劳动中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老师:这一段写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做了再说”或“做了不说”, 他在古典文化研究方面做出了哪些成就?你认为他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原因是什么?有什么依据?
学生探究结果是:
(1) 成就:写作三本书《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2) 原因:刻苦钻研, 潜心贯注严谨……
学生探究的结果:
老师继续引导:请你细读课文, 想一想还有别的原因吗?提示:从闻一多“做”的动机这个角度想一想。
“爱国”“振兴祖国”:如: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老师小结:有了崇高的动机, 有了刻苦严谨的态度, 有着持之以恒的精神, 闻一多在古典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点评:设问采用是由果溯因法。学生在溯因的过程中, 学生易关注的是闻一多的刻苦, 专注, 严谨, 而忽略了他的爱国精神。老师通过铺路搭桥, 把学生的思维和认识引向深入, 这个过程不是让学生机械地劳动, 而是让学生创造性地劳动并从中获得语文学习的快乐。
五、总结运用
全文教学完毕, 板书如下:
老师:把历史的一页翻到1946年, 闻一多先生一定是那个年度的感动中国的爱国第一勇士。请你为他写颁奖词。
学生:颁奖词怎样写呢?
老师出示课件或播放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颁奖典礼视频
示例:【颁奖词】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
他心里, 国为重, 家为轻, 科学最重, 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 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 他是先行人, 披荆斩棘, 把智慧锻造成阶梯, 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 是科学的旗帜, 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老师:同桌议一议写颁奖词有什么技巧?
老师提炼学生探究的结果:概括感人的事迹, 讴歌感人的品质, 语言凝练优美。
老师提示:写的时候可借用板书中的事迹与品质, 也可借用作者在文中的经典的句子。
学生活动。
点评:写颁奖词既总结了本文的思想内容, 同时也训练学生写作颁奖词的能力, 学生面对自己创造的作品尤为快乐。
六、课后延伸
课后练习:请你借鉴课文的写作技巧写写语文老师, 角度自选, 标题自拟。
点评:学生的快乐不因为课堂的结束而结束, 而应继续向课后延伸。
老师, 努力吧, 让你的学生在语文创造性的劳动中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吧!
摘要:语文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其实是老师和学生的创造性才艺的组合, 是语文老师在教学各个环节 (课前预习,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寻点探究, 总结运用, 课后延伸) 上将自己的教学技艺、学生的创造性劳动的巧妙组合, 所以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搭建展示他们创造性劳动风采和语文才艺的平台, 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上最大限度创造性劳动 (听说读写想) , 并让学生在创造性劳动过程和创造性劳动的结果中享受快乐。
关键词:创造性劳动 (听说读写活动) ,教学设计,语文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刘胜利, 编.论语 (文白对照版) [M].北京:中华书局, 2006:45.
让写作成为学生快乐的享受 篇9
一、精心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作文教学首先的问题是, 学生没有写作的材料与创作的欲望。所以, 语文教师, 要想把作文课上好, 就必须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1. 顺应儿童的天性, 进行引导。
众所周知, 儿童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好玩, 这是儿童不可改变的天性。当我们顺应儿童的天性来做事的时候, 一切将变得非常简单, 我们的引导工作就成功了一半。比如, 想让学生写作文《有趣的游戏》, 那么在作文以前, 可以先让学生在校园里做自己喜欢的游戏, 教师还要参与其中, 并且还要求学生在玩的过程中, 要用心记住游戏的环节和精彩部分。活动会结束后, 教师要把学生集中到教室里, 然后引导他们用心回忆刚才的游戏环节, 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所记的活动过程, 还可以进一步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记录感受。而后, 再让他们根据刚才的引导, 先写出作文的草稿。这时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交作文, 可以选一篇写游戏活动比较好的范文, 在全班进行范读和讲解, 讲清楚写这一类作文的基本方法。之后教师再让学生把自己的作文进行初步的修改。交给教师后, 教师再进行修改, 然后, 因为作文教学联系了儿童的生活实际, 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 所以有了激情, 有了感受, 也就有了写作的材料。
2. 灵活命题, 解放儿童的个性。
每个儿童个性都不同, 他们都有不同的喜好, 又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因此学生会愿意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题材、不同的表达方式去反映自己眼中的世界, 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所以如果教师在作文教学一开始的时候, 就简单地锁定命题, 那就肯定会束缚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创作能力。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 如果教师在学生写作方面有太多的限制, 学生就会失去创造的自由和动力, 就会被局限在一个框架内, 导致作文在内容和形式上面出现千人一面, 思想僵化的弊端, 从而失去了作文教学的目的。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 尊重学生的个性, 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作文中自由地抒发自己的个性和情感, 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 在抒写表达中体验作文的快乐。
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最真诚的内心
作文最大的弊病就是说假话、说大话、说套话, 有许多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 就提前为孩子买各种各样的作文书, 让孩子背书上的作文。更有甚者, 有的教师也要求学生背诵作文。殊不知这样就完全违背了作文的基本原则和作文教学的最初目的。我们作文教学的目的就是锻炼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综合思考能力、判别是非对错的能力。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 我们就必须放开手脚, 还作文于学生, 让学生敢于用自己最真实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有源头才有活水, 生活就是作文之源, 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 就需要学生的作文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 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笔者见过一位学生, 平时的作文水平较差, 但是当他有一次在家里受到父母的殴打之后, 他含着泪水写了一篇作文《谁来爱我》, 我在批改作文时, 被他的作文感动得热泪盈眶。而当我把他的作文在班里当做范文读的时候, 竟然把全班学生感动得流泪。这个学生并没有什么高超的写作水平, 但是他却能够以自己的切身感受, 表达了催人泪下的情感, 这就充分说明了真情实感对作文的重要性。
三、教给学生作文方法, 落实作文指导
1. 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心观察。
细心观察是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保证,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每个学生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颗敏感的心。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作生活的有心人。只要用心观察, 就会在其中找到写作的灵感, 产生表达的愿望, 有了长时间的生活积累之后, 写作文也就会不会出现“无米之炊”“无根之木”的情况。
2. 在课内外阅读中积累优美词句。
语言积累的多少, 会直接影响到作文的表达能力, 所以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阅读, 并且做好笔记, 在阅读中进行语言积累, 逐步丰富自己的词汇, 这样才能在写作时文如泉涌, 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 学生写作文将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 多读书, 读好书, 不断获取间接经验, 积累语言。
四、重视作文的修改讲评
1.“文章不厌千回改, 精雕细凿始成金”, 作文写完之后, 并不是就结束了作文的全部工作。
作文的修改工作也非常重要, 因为无论作文水平有多高, 总是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永远不可能达到完美无缺。一次性完成作文, 肯定会有漏洞, 会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 必须要反复修改, 文章才会逐步完美。
2. 要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写生动。
作文要求生动具体, 那么怎样才能生动具体呢?这并不是仅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简单的将缓解就能完成的, 需要学生在不断的学习和锻炼当中逐渐提高, 需要学生阅读大量的而文学作品, 从中汲取写作的能力, 修饰的方法, 当然更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机构是文章的骨架, 具体生动则是文章的血肉, 一副“骨架”加上“血肉”才能构成鲜活的生命体, 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要重视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写生动。
让学生们享受“体育的快乐” 篇10
而新课程倡导新的教学、学习方式, 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 教师也就更多地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因而, 从发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点出发, 讲究课堂教学的层进性、探究性, 注重基础练习、拓展练习和提高性练习的有机结合, 从而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积极贯彻新课程的精神。
作为新课程下教育教学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完全有赖于所有教师带着新思想、新认识、新做法去耕耘、去发挥、去创造, 去呈现新的气象、新的风尚、新的成效。
一、新课程背景下对课堂的体会
1. 多媒体介入教学成为新的亮点。
多媒体教学走进体育课堂,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它在教学中更大程度的发挥了人的直观观察能力, 有效地解决了人体示范瞬间动作表象的问题, 可以使学生清楚的看到整个动作的完成过程, 有充足的时间跟随模仿练习, 这是人体示范所达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单手肩上投篮”时, 利用课件可以使学生很清晰的看到从持球、蹬伸、抬臂前伸、压腕投篮, 到球走的路线, 使学生一目了然;再是利用数码相机, 拍下学生练习的动作, 利用多媒体展示, 与课件动作相比, 找差距或不足, 在更大程度上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提高了课堂的质量。
2. 巧用故事, 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促成动机, 动机支配行为, 兴趣的强度决定行为的结果, 有了积极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神经、情感也就无意识地产生动力。于是, 在课上教师就利用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兴趣, 制作并运用头饰或利用课件上学生喜爱的小动物吸引学生, 学生早迫不及待地开始了模仿:学生们自找伙伴自主练习, 感受了轻松的跳跃。如小兔跳、袋鼠跳、青蛙跳等, 他们积极表演, 充分展示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再如, 在“前滚翻”教学中, 引入“小猴学艺”的情节, 把整节课的教材内容以《西游记》中“孙悟空的72变”为主线有机的贯穿在一起, 进行了兔跳、青蛙找家、小燕飞等热身活动, 并把前滚翻比作为学习孙悟空跟斗云, 这样学生在练习中有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 情绪极为高涨,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 快乐游戏, 活跃情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只有“乐之者”才能“奋而忘食”, “乐而忘忧”达到“欲罢不能”的境地。为激发学生广泛地学习兴趣,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就要让学生在快乐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新课改的基本理念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设计都要符合学生的运动兴趣, 因为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才能使学生自觉地、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从某种意义上讲, 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比关注学生的技能更重要。所以, 快乐游戏在体育课教学中极为重要, 它是提高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主要手段之一, 如“双手胸前传接球”中的“击龙尾”游戏、练习上肢的“礼花绽放”游戏、“合作创新”游戏等。在游戏的过程中, 教师能和学生一起进行游戏, 缩短老师和学生间的距离, 学生把老师当成了朋友,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事实证明, 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 学习积极性被充分激发出来, 也达到了健身的目的。
4. 尝试合作, 突出主体。
“尝试、探索、合作”法的运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作为学练活动的施动者, 通过思考、研讨、体验来激发学生大胆探索, 引导多向思维, 完成学习任务。这里的关键在于: (1) 让学生先尝试探索练习, 后总结归纳, 让学生在尝试中去体会、思考、发现解决问题; (2) 通过设疑、提问、探索、合作研究等手段,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启发学生大胆想象, 大胆讨论, 各抒己见, 通过同学间合作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如“单手肩上投篮”教学中, 先让学生尝试练习怎样能把球投入篮筐, 再小组讨论做法, 总结出技术要领, 完成教学任务。再如, 学生通过观察健身操片段,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 编一套简单的健身操, 并汇报演出。这样就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使学生能在合作、探索、交流中学习, 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合作愉快的学习, 而且还是对他们集体智慧的一种考验, 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学习目标——在合作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的能力。整个过程就是学生发散性、开放性思维得以充分展示的过程。
5. 自制教具, 乐意融融。
大家都知道, 多种自制教具进入课堂 (废旧报纸利用、易拉罐、饮料瓶、各种头饰) , 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培养学生对废旧品的再利用, 同时维护了环保卫生, 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使学生练习更有兴趣。教具五颜六色, 图案眼花缭乱, 一种稀奇感油然而生, 也就深深吸引着学生的心。
让学生享受自主学习的快乐 篇11
一、营造愉悦气氛,建立和谐关系。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会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气氛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气氛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与美感。由此可见,营造和谐的氛围,我们一定要尊重学生,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学好,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异议甚至批评。正确看待学生的答错、写错情况,对待学生要多宽容、鼓励和引导,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有兴趣、有热情、有欲望,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自发专注,投入活跃、表情兴奋,愉快满足、乐于参与,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的激励过程。这是小学五年级《小数除法:解决问题》的一堂课,涉及到的是在应用题中根据实际情况取整数结果的问题:
例1、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瓶最多可装0.4千克香油,需要准备几个瓶?
先请学生列出算式,计算出2.5÷0.4=6.333…(瓶),然后提问:怎么作答呢?请大家相互讨论。然后我收集不同的答案:有6.333…瓶,6瓶,7瓶。学生都认为自己得答案才是对的。看着孩子们一张张自信的面孔,于是我提出:让我们分别组成方阵队,进行辩论赛吧,每组派代表讲讲为什么自己的答案是对的,其他组可以提出反对意见。一声“开始”,课堂里热烈的辩论赛开始了,最后学生通过辩论得出香油要全部装到瓶子里,必须要7个瓶子。这个例题与生活息息相关,是学生熟悉的内容,让学生根据实际生活经验自己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同时采用辩论赛的形式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也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认真倾听并分析其他人的意见。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教师的作用只是宣布学习本知识的程序和控制课堂的秩序,知识的掌握由学生自主完成,真是其乐融融。
二、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索。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所说的:“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索、研究,因为这样理解更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没有学生自己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在教学中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在创设一定的情景后,让学生有了参与意识之后,应及时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例如,在《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观看录像,统计一分钟通过某大桥机动车的辆数。教师不做任何指导,学生尝试统计。在汇报统计结果时,发现学生们的答案各不相同,师提问:“请回忆一下刚才统计的过程,为什么正确率会这么低?又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四人小组可以先讨论一下。”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汇报出:①我们必须知道通过机动车的种类?②我们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③通过大桥的机动车太多,而且车子不是一种一种开过来的,一个人统计来不及,我们必须小组合作完成。接下来,根据学生交流后设计的方案,各小组都准确统计出各种机动车的辆数。整个活动过程,充分让学生发表意见,相互补充,不断从别人的发言中得到启发,从而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地解决了“动态数据”的收集这一教学难点。这样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促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结构来学会新知识,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参与,主动探索,去感知知识产生的过程,从而获取新知识。
三、小组学习,有效交流。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强团结协作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小组学习是一种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借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在“利息”一课教学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到银行、信用社、储蓄所进行调查研究:(1)存款一般有哪些不同的方式?(2)什么是利息?如何计算存款的利息?(3)什么是利息税?交纳利息税有何意义?(4)一般家庭选用哪种存款方式较合适?并要求学生根据调查情况,上交书面汇报材料。这样在调查实践中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精神和应变能力,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在学生理解了利息、利率的含义,知道了怎样求利息的方法后,我设计了以下作业,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完成:(1)做自己的小会计,把你积攒的钱存起来,想一想怎样存最合算?把你的分析汇报给大家。(2)做家庭小助手,帮妈妈理财,算一算妈妈存的钱利息是多少?到期后能取回多少元?怎样存钱最合算?学生极有兴趣,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最后存钱。然后以小组形式呈现给大家,在小组汇报交流活动中,学生对利息的理解极为深刻,拉近了知识与生活的距离,使知识和生活紧密结合。注重课前调查,培养了学生的搜集信息能力;课堂上,敢与放手,促进主动研究,自己解决问题,同时能深刻体验自己的研究成果,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在学生探索性活动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表达每个人的观点,以互相启迪互相补充,增强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四、多面、多元化评价学生。
人都是需要激励的,尤其是小学生,一句由衷的赞扬,会点燃他们心灵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终身受益。数学课堂同样也少不了激励的话语和及时的评价,这样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效途径。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评价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自己,要更注重开展自主评价。我们要改变学生处于被评价的被动局面,采用教师对学生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评以及学生的自评相结合的形式,注重发挥评价目标的导向作用,在教师指导下开展互评和自评,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对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
3、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使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更加客观和公正,应采取多种方式,既应包括对学生书面作业情况的评价,也应包括通过观察、提问、交谈等方式对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识字,让学生享受快乐 篇12
一、歌诀识字
儿童对歌诀有一种天生的亲切感, 而且歌诀朗朗上口, 利用歌诀可以帮助学生轻松地掌握一些难识难写的汉字。上课时, 我就常将生字编成歌诀来记, 如“夜”:一点一横长, 左下单人旁, 右下有个夕, 再加一撇要拉长。“象”:撇刀头, 一扁口, 一撇穿‘口’往外走, 弯钩里头两小撇, 一撇一捺在外头。“恩”:‘因’在上, ‘心’在下, 念念不忘养育恩。“狐”:‘瓜’中有‘子’, ‘爪’中伸直, ‘狐’是反犬加‘瓜’字。“密”大盖帽, 山字脚, 心字中间一把刀。这样不但有助于识记字形, 还能指导学生按笔顺把字写好。特别在教学“武”和“游”时, 发现学生常将“武”在写时多带了一撇, 将“游”右边写成了“攵”, 于是我也编了歌诀让学生来识记, 如“武”:练武之人不带刀 (即一撇) 。“游”的右上角有个卧人, 表示大人, 下面是个“子”表示孩子。大人旅游怎能不带孩子呢?所以这个字的右边是一定要有这个“子”字的, 形象地概括, 就是“带着孩子去旅游”。这样, “武”“游”两字让学生困扰、令教师头疼的问题就轻松解决了。
二、谜语识字
猜谜语是学生较喜欢的一种活动, 小学生对谜语有着浓厚的兴趣, 它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还能活跃课堂学习气氛, 训练学生思维, 也是一种比较好的识字方法。在识字教学中, 我常常和学生做猜谜语的游戏。游戏时, 可由老师说, 学生猜, 也可由学生自己说、猜, 其余的学生来评判猜得对不对。这种方法把识字和游戏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游戏中巩固了所学的汉字。如“全”:一个人胆真大, 敢把王子踩脚下。“碧”:王老汉, 白胡子, 坐在石头上讲故事。“午”:远看像头牛, 近瞧没有头, 要问是啥字, 看看日当头。“男”田里的劳动力。“告”, 一口咬掉牛尾巴。这样, 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便学会了新字。有趣的谜语能引起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使他们在快乐中识字, 更重要的是久记不忘, 学生的猜字兴趣更高了, 认字也更认真了。
三、故事识字
喜欢听故事、讲故事是孩子的天性。通过给学生讲与生字有关的故事或让学生根据生字编故事, 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识字效果。在教学“松”字时, 我让学生根据这个字编了一个故事, 学生们兴致很高, 开动脑筋。有一位学生就编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老公公, 他无儿无女, 靠打柴过日子。一天他上山砍柴, 砍着、砍着他累坏了, 于是靠在一棵大树旁休息, 做起了美梦……其他小朋友听得津津有味, 不知不觉中也就把“松”字给记住了。再如“休”, 一个人走路走累了, 正好看到路边有棵树, 他就靠在树上休息一下。“闻”, 有人听到门外有动静, 他把耳朵贴在门上听一听……
四、形近字巧辨
学生在写形近字时容易混淆, 于是我们单利用一节语文课, 来辨析形近字。下面是我们的两点做法:
1. 儿歌识记
有的形近字容易写错, 比如“蜜蜂”的“蜜”和“茂密”的“密”, “幸福”的“幸”和“辛苦”的“辛”等, 我和学生们也常把它们编成儿歌来记:
“爱”与“受”:爪字头, 秃宝盖, “又”字在下不是爱。
“密”与“蜜”:“密”和“蜜”不一样, 识写都要看下方, “虫”是蜜蜂, “山”是茂密。
“幸”和“辛”形相似, 编个儿歌很好记。“土”“羊”少腿是“幸福”的“幸”, 站“立”“十”天是“辛苦”的“辛”。
“猴”与“候”:“猴”字去掉反犬旁, 跟“候”不一样, 看看差不多, 中间少根“金箍棒”。
“渴”与“喝”:“渴”了要喝水 (氵) , 喝水要用嘴 (口) 。
学生在儿歌声中自然而然地记住了这些形近字。
2. 趣味识记
教学生字时, 我们应打破传统教学的常规, 把学生从单纯的认、读、练等常规机械的模式中解脱出来, 应十分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和学习空间的开拓, 注重将识字与学生的记忆特点相联系,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法国有位汉学家说:“每一个汉字都是充满情感的小精灵!”请看我们班同学识记形近字新法:
京对景说:小样, 天天顶着个太阳。
发对泼说:几天不见, 你敢下水游泳了?
到对倒说:胆小鬼, 还请什么保镖!
其对欺说:出门居然带着“欠”, 真是欠揍。
…… ……
一组组形近字妙趣横生、富有情味的对话, 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发展了学生的想象, 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轻松愉悦的识字过程折射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教学新理念。
五、联系生活识字
语文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语文的学习不仅限于课堂和课本, 社会、家庭、现实生活中都有取之不尽的语文素材, 都可以学到语文,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因此, 在课下, 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有心人, 注意观察周围事物, 到外面世界识字, 扩展识字的空间。如街上商店名、商品名、广告牌、标语等。此外, 针对小朋友爱剪剪画画的特点, 我给小朋友布置了一份特殊的作业——制作实物字卡。先设计一些自己喜欢的图案、形状, 涂上颜色, 再把家中实物的名字写上, 不会写的字可以与爸妈合作共同完成, 最后把卡片贴在物品上面, 每次见到它, 就大声地把卡片上的字读出来。这样, 同学们对平时熟视无睹的东西顿时来了兴趣, 我每次去家访, 总见到小朋友家中贴着形状各异、色彩缤纷的字卡, 他们还邀请我逐间屋子欣赏自己制作的卡片, 把字念给我听, 沙发、电视、衣柜、台灯、电冰箱、洗衣机、门、窗……几乎家中所有的物品都贴上了“标签”, 家长说:“这为孩子创造了识字的氛围, 效果挺显著的。”经过一段时间后, 我在班上开了一个“字卡交流会”, 请同学们把家中字卡都收集起来, 在班上与同学交流, 把你所认识的字读给好朋友听, 读给全班同学听, 也可以拿字卡考考班上的同学。给充分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能在课堂中反馈、交流识字情况, 学生能看到自己的进步,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寻找更多、更好的识字渠道。把识字与生活联系起来, 这对于学生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自然渗透, 对于教师却是“有心插柳”的一份匠心。
总之, 让学生对识字写字充满兴趣是学好知识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在生活体验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在“兴趣”这个老师的带领下, 自觉、主动地走上学好语文的康庄大道。
摘要:小学一二年级是大量识字的阶段, 生字特别多, 而且有的笔画繁多不好记, 有的字形相似不好认。那么怎样提高写字教学的效果, 让学生记得又对又快呢?在平时的识字教学中, 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 根据汉字的结构规律, 利用儿歌、谜语等形式情趣识字, 充分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学生享受语文的快乐】推荐阅读:
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05-21
让学生享受写作的快乐07-12
让学生享受体育的快乐08-18
让学生享受说的快乐09-20
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07-15
让学生享受阅读快乐10-18
让学生在学中享受快乐08-09
让学生享受语文课堂12-11
让学生诗意地享受语文08-08
让学生享受识字的乐趣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