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学的几点体会(共12篇)
幼儿园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1
摘要:绘画是幼儿非常喜爱的活动, 而传统的绘画教学模式却有悖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艺术领域教育的基本精神。本文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在新的理念指导下, 在大班美术教学实践中实施新型的科学绘画教育的体会, 以期使绘画教学更富有成效。
关键词:幼儿,绘画教学,体会
绘画, 是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特殊的语言形式, 是他们表达自己心灵智慧和心情感受的必要心理活动, 其活动本身洋溢着儿童天真、活泼的情感。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凡属人种都有图画之贡献, 凡属儿童都有绘画之兴趣”, 并提出绘画“可以表达儿童的美感, 可以发展儿童的思想, 可以增进儿童的知识, 可以练习儿童的手力和目力”。儿童绘画教育作为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一种形式, 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如何让孩子们用稚嫩的画笔更好地表达内心所想呢?在《纲要》精神的引领下, 我结合日常的绘画教学实践, 从保护兴趣、注重能力培养等多方面来充分调动幼儿对绘画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对绘画的兴趣和爱好, 从而使他们想画、爱画、肯画。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亲身体验, 获得真实情感
传统的绘画教学, 基本是教师在上面示范, 幼儿则在下面被动地照葫芦画瓢式地模仿, 这种固定的模式无形中给孩子们套上了枷锁, 如果去掉了教师的范画, 大多孩子只会呆坐在那里, 无从下笔。大班的孩子由于年龄特点, 对那些抽象、平板的讲述或单调的范画很难产生兴趣, 多是为了完成任务而画。其实, 孩子们的涂涂画画实际上包含着积极的视觉形象思维。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美景、美物、美的心灵无时不在, 无处不有, 关键是我们如何引导幼儿走进自然, 感受生活, 让他们学会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 我在活动前着重为孩子们创造条件, 把孩子们带出课堂, 走入社区, 让孩子们亲历亲为, 感同身受。孩子们用手中稚嫩的画笔尽情地描绘着田园的美景、丰收的喜悦、劳动的快乐。这种发自孩子本心的绘画, 是没有外界成人干扰和世俗观念污染的绘画, 就是儿童画的原本状态, 这是儿童画中最本质、最闪光的东西。所以我们要珍视学生这种最原始的创造力。
二、留出空间, 引发创造想象
为了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引导幼儿大胆表现、想象, 由感而发, 由情而画, 从而对美术活动怀有强烈的兴趣和创作热情, 我在教学中常提出一些线索作为孩子思考的起点, 使其展开想象, 大胆创作。线索的提供, 即向幼儿展示事物的一部分, 引导幼儿想象事物的其他部分, 然后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师要给孩子想象的空间和创造的余地, 来促进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三、具体要求, 创建新异思路
以往, 也有很多教师常要求幼儿要画得“跟老师的不一样”“跟小朋友的不一样”, 这个空洞的要求常常使幼儿束手无策。所谓的“不一样”, 首先应提倡幼儿创新, 使作品不同于自己以前的创作, 不满足于自己已经掌握的方法;其次, 要把“不一样”具体化、明确化, 如大的变小的、高的变低的、红的变绿的、左边的变右边的等等。如果孩子说“我不会画”, 大人就开始“示范教学”, 孩子便从此养成依赖的习惯, 不懂得独立思考, 自信心也在成人的指责中丧失。成人过早介入与干预, 会提早剥夺孩子体验天马行空的想象的自由。
四、正确评价, 增强幼儿自信
大班幼儿由于年龄特征, 认识不完整, 思维没有定势, 因而在绘画中会组成许多非现实的形象和样式;由于生理机制尚不完善, 手、眼、脑三者的配合尚不协调, 所以画出来的形象荒诞、奇特、不合常理, 但这正是儿童画的可爱之处, 它所展现的魅力是成人所望尘莫及的。一幅绘画作品, 无论成败, 教师都应站在保护其创造性、自信心的基点上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 既要鼓励幼儿的发展, 又要增强他们对创作、对生活的信心。这也正符合“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 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 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的纲要精神。
五、展示作品, 获得成功体验
《纲要》还指出: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 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 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幼儿的美术创作是具有个性化的, 其中有许多值得幼儿互相学习借鉴的成分, 因此引导幼儿向同伴学习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展览, 幼儿既乐于观赏那些技能高、创造性强的作品, 也能在一些不起眼的作品中发现其中的优点。经常及时介绍幼儿有创意的表现, 引导幼儿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想象和创造, 可以促进幼儿的共同提高。
美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而绘画又是艺术教育的有效手段, 教师应处处留心, 时时用心, 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 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 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在运用多种手段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活泼、愉快的气氛的同时, 还要去了解他们的需要, 发掘他们的潜能, 理解他们的构思, 发展他们的创造, 欣赏他们成功的喜悦, 一步一步走进他们的绘画世界。这样才能通过美术创作使他们的内心世界和色彩斑斓的图画一样清纯、一样丰富, 逐步成为有能力、有信心、有毅力的人, 真正发挥出绘画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
[2].李文馥, 《关于想象》, 《学前教育》, 2006
[3].Anne K Soderman, 《儿童画——通向心灵的一扇窗》, 《学前教育》, 2007
幼儿园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2
幼儿园的档案是幼儿园办园历史和发展轨迹的见证,是评价幼儿园整体办学水平的“窗口”,是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活动不可缺少的资料。档案管理是幼儿园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档案战线的老兵,在10年的工作实践中我充分认识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坚持以服务全局的岗位意识、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进取钻研的敬业精神,使我园的档案管理工作网络清晰、层级分明、运作高效。在二期课改不断深入,幼儿园开拓创新蓬勃发展的今天,我更是深切体会到了档案管理工作在学校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推进作用。下面,我谈谈做好幼儿园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体会。
一、敬业爱岗,以高度的热情投入档案工作。
我主管人事和档案工作。千头万绪的事务占用了我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我总能在处理好繁杂事务的同时,尽心尽力地做好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分类、组卷、保管等工作。
首先,在工作中积极争取上级领导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确保档案设施设备的配备和完善,将档案管理的要求和目标列入幼儿园的学年工作计划中,根据目标对全园教工开展档案工作培训,强化条线人员职责,明确阶段性工作要求。
其次,依据幼儿园发展规划与重点工作,对归档类目进行补充和调整,并广泛听取档案网络组成员的意见和建议,确保过程性资料的完整和规范。
再次,充分发动园内档案网络组成员的作用,齐心协力做好档案资料的收集和积累工作,在时间节点和材料的完整性方面把好关。力求保质保量。
二、科学管理,让档案资料发挥最佳效应
我在投入极大的热情做好资料归档的同时,非常注重档案资料的流转、借存方面的管理。在档案日常管理中,为了方便教师查找利用档案,我制订了相应措施,让档案资料充分发挥作用。
1、建立电子档案目录中心,方便教师检索查阅。
我园是上海市市级课改园,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比较高,园内的项目设计、教师培训、专题类资料比较多,教育资料的门类和目录补充更新比较快。为了方便教师的日常查阅和相互间的交流学习,我与网络组成员一起制订了文书和教学档案的电子预立卷目录,并建立相应的文件夹,然后要求教师在上交相关资料时确保纸质文稿与电子稿同步。园内建立了电子档案检索目录后,当教师需要相关资料时,就能随时查阅,及时调用,从而提高了档案资料的流转运作功能,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供了优质的服务。
2、明确档案借阅操作流程,确保资料保留完整。
为了不断提升档案管理的功能和效益,我园在档案借阅、流转方面制订了明确的操作流程和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借阅利用登记制度、保管制度,并对各类档案制度定期进行调整和修改,及时向教工宣传解释,同时张贴在档案室醒目的位置,使管理制度成为全体教工的自觉行为。幼儿园档案制度化管理,网络化推进的策略,使档案工作目标的达成有了极大的支撑和保障。
三、规范服务,为幼儿园全面发展护航。
多年来,在教育局领导的指导和关心下,在不断加强业务学习的过程中我的档案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幼儿园档案管理工作也连年获得好评。在工作中,我坚持档案资料服务决策、服务幼儿园发展的宗旨。在幼儿园制订发展规划、讨论重大决策、接受工作检查时,做到精心准备,根据需要提供必要的档案资料,为推进幼儿园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这是全面评估幼儿园整体办学水平的两次重大活动,需要提供大量的资料进行验证和说明。为了迎接复验和评审,我反复学习和对照评估的标准和要求,对各类资料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和整理。为了方便专家查验资料,我精心设计了清晰明了的评估资料目录、一目了然的案卷标题。在复验和评审过程中,我园呈现的档案资料不仅获得了市教育评估院专家的一致好评,而且也为顺利通过验收和评审奠定了基础。
幼儿园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3
一、应注重启发幼儿的联想
绘画是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一种手段,通过绘画可以抒发自己的情感,为了让幼儿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意愿,教师应做到启发幼儿丰富的想象力。
大班幼儿的想象力是极其丰富的,它们就像没有开发过的宝藏,是我们成人所无法想象的。我们老师就像挖宝人,要把小朋友头脑中的智慧展示出来。例如:在装饰画“三角巾”一课中,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说:“今天,我给小朋友带来一条三角巾,可是它没有颜色,没有花纹怎么办?小朋友来当小设计师,看谁设计的图案最漂亮,颜色搭配的最好看。”这样,小朋友们的兴趣很浓,都想设计出更好的图案来,大家都开始开动脑筋,想象自己的作品。有了丰富的想象,才能有作品的内容。
二、教师示范应恰到好处,忌固定模式恰当引导
例如:在装饰画“三角巾”一课中,教师示范自己的两种不同的设计,并可以提供一些花边、花纹,扩大幼儿的视野,并启发幼儿:“老师设计的三角巾,上角是心形,小朋友可以设计自己喜欢的,如圆点、星星或其他都可以。”并告诉幼儿:“老师的设计,是先中间,后散发到各角,小朋友可以设计更新颖的,和老师方法不同的,但要注意对称。”
以上教师通过自己的示范掌握了设计的最基本方法,即对称的方法。但幼儿的对称和教师有所不同,教师提供的花纹、花边等扩大了幼儿的视野。通过以上示范,诱发出了幼儿自己更丰富的想象。这样示范并没有给幼儿固定的模式,而是恰好起到了诱导的作用。在这结课上,全班幼儿设计的作品没有一个重复的,设计的图案很丰富。他们设计了坦克三角巾、小人三角巾,星星、圆点、花条、动物、横条、竖条等等。设计的方法也不同,有上下对称的,也有左右对称,还有三角对称的。
三、在绘画中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绘画并不是单一的活动,在绘画的过程中,应培养幼儿耐心、细致、爱清洁的好习惯。教师在指导幼儿涂色时,让幼儿大胆配色,细致并耐心的把底稿涂好,不要留下铅笔痕迹,也不要涂到轮廓线外面,注意画面的整洁。再如:谁忘记带彩色笔了,谁的铅笔粗了,小朋友要帮助他。这样,培养了幼儿乐于助人的好品质。对于胆小动作慢的幼儿,要鼓励他把作业做完,教育幼儿动作要迅速,又要认真,更不能半途而废。同时培养幼儿胆大,心细,做一件事要做完,做到底的精神。因为,我们培养的幼儿是下一世纪建设祖国的栋梁,这些品质正是他们将来必不可少的。
四、通过欣赏自己的作品,让幼儿认识优点及不足
幼儿作品做完,让他们集体去欣赏。在欣赏的同时,小朋友会自己介绍自己的作品,他们会说:“看,这是我画的,我画的是……”幼儿渴望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在介绍自己作品的同时,给幼儿表现的机会,并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在欣赏的过程中幼儿通过看别人的作品,比较出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为下一次的绘画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幼儿园绘画活动指导的几点体会 篇4
一、了解幼儿绘画的年龄特点, 适时引导掌握绘画技法
在幼儿的会话活动中, 一直以来, 研究者都在为是否要传授给他们绘画的技巧而争论。我认为, 传授给幼儿一些必要的技巧, 可以帮助他们在绘画的过程中减少摸索的过程, 更好地用绘画表现自己的思维, 关键在于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教给幼儿, 让幼儿感到有必要学, 学了就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教幼儿绘画技能, 教师应了解幼儿绘画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顺序:线由涂鸦期的乱丝线、圆弧线、曲线到垂直线、水平线、斜线;形由圆形、方形、三角形到组合形;色彩由三原色到三间色;人物画贯穿于幼儿绘画始终, 让幼儿逐步了解人物、动物的主要结构、简单动态。幼儿只有在掌握了绘画技法之后, 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创作出真实而富有感情的作品。
二、创设无拘无束的绘画空间, 激发独特情感的表达
每个幼儿都喜欢标新立异, 他们的画往往是造型夸张, 构图出格, 想象奇特, 如鱼可以游到天上, 太阳、飞鸟、白云画在地上。对于这样天马行空的幻想, 教师要表示赞赏, 千万不能作贬低性的批评。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无拘无束的绘画空间, 可以大胆表现的绘画氛围, 提供多样化的绘画工具和材料来刺激幼儿的操作欲望, 来支持幼儿求异的行为。这样幼儿才会有别出心裁的表现。如在一次主题为《我的妈妈》的绘画活动中, 我在巡回指导中发现牛牛小朋友画妈妈时, 给妈妈画的头发特别漂亮。我满意地说:嗯, 牛牛画得真好。可当我再次回到他身边时, 好好的一个妈妈脸上画上好多大大小小的黑点。开始我以为他是特意在乱画, 真想批评他, 可一问才知道, “因为妈妈有时候脸上会长痘痘啊。”他天真地说。我呵呵地笑了, 幼儿的观察多仔细, 想象力多么丰富, 我差点错怪了他。
我们应该珍视这份童心, 让更多的幼儿在自己的绘画世界中尽情地泼墨挥毫, 表达他的思想感情。放手让幼儿自己画画, 错与对的界限变模糊了, 幼儿再也没有拘束和压力, 不仅敢画而且爱画了。
三、站在幼儿的视点看世界, 指导幼儿创造性表现
绘画是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在幼儿绘画教学过程中, 我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他们成为具有一定成就的画家, 而是以培养兴趣为主, 通过绘画, 使幼儿得到健康发展。每一次绘画活动, 教师都应给幼儿创设轻松愉悦的环境, 使他们自始至终沐浴着温暖快乐的气氛, 重视他们在创作中的情感体验与态度倾向, 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达到活动的目的。不能着重于作品的完成, 而忽略了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为了和幼儿更好地沟通, 教师要把握好指导和幼儿创造表现之间的关系, 学会站在幼儿的视点看世界, 来指导幼儿创造性地表现。
1.多和幼儿讨论。提出一些问题和幼儿一起讨论, 听听他们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以便更好地与幼儿沟通。
2.多观察幼儿的表现。当幼儿的绘画作品与教师的作画要求不相同时, 教师要细心观察, 及时给予鼓励, 既保护了幼儿的自尊心, 又增强了幼儿继续创作的自信心。
3.多向幼儿学习。我发现当幼儿解释事物时总是紧密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 而且非常生动贴切。因此, 我们可借此机会可以了解幼儿认识和解释某些事物的特点, 积累这些能被幼儿接受的有趣的语言, 并及时运用到教学之中。
4.多和幼儿反思。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引导幼儿反思、讨论、修改并适时给予指导, 帮幼儿创造出更丰富的绘画作品。
四、用童心去感悟幼儿的作品, 为幼儿搭建展示作品的舞台
在绘画教学中, 很多教师不能读懂幼儿的画, 作品评价大而化之, 影响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究其主要原因, 是没有用一颗童心去感悟幼儿的作品。一幅儿童画就是一个小心灵的探索。现实生活在幼儿的心灵里留下许多美好的印象, 形成了他们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使他们获得了大人们所体验不到的生活情趣, 他们的画也因此而透露出一股天真烂漫的稚气。因此, 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的时候, 要用一颗童心去感悟, 去读懂幼儿的作品。
这里所说的展示, 并非是单纯地将幼儿的作品张贴在作品栏, 如果只是把作品纯粹张贴展示, 这样只能说明教师还没有真正了解幼儿的需要。无论是多么简单的作品, 对幼儿来说都是他们的智慧结晶。每一件小小的作品, 他们都能讲出一个生动的故事。例如, 一次《太阳》绘画活动结束后, 一位幼儿拿着一张涂满黑色线团的画纸上来请我张贴, 旁边的另外一名幼儿看了大声嚷起来:“你错了, 你没画太阳, 而且画得好脏。”这名幼儿马上反驳:“我的太阳被乌云遮住了, 要下雨了。”我听了之后, 就请他拿着自己的画给大家讲了画中的故事, 并肯定了他的作品, 他非常高兴。
复式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 篇5
目前,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复式教学仍是农村山区普遍存在的一种教学形式,至今教师们还在探究中,这个问题对普及农村,特别是农村山区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关系极大,改革复式教学,提高复式班教学质量是从事复式教学工作者的重要性任务。根据我对我校复式教学的分析及材料的学习中,逐步摸索到了一些复式教学规律。浅谈如下:
一、课前准备是上好复式课的重要前提。
在深钻教材的基础上,教师首先要写好实用的复式教案,在课文的空隙处以及字里行间圈划出要点,如对重要字的分析,词语的理解,教学目标以及涉及问题等都写在课本上,我认为这样使课堂教学得心应手。
复式教学的备课比单式教学备课的环节要繁难得多,备课要“纵”“横”结合,动静合理搭配,全面安排。复式教学的复杂性,首先要表现在备课上,为了保证把一班多年级的教学工作,统筹兼顾,教师就要深钻教材,研究教法,联系学生实际的基础上,认真考虑,复式教学要求教师较快地熟悉和掌握所教材体系和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好地驾驭教材,这是复式教学备课的潜在先决条件。因此,复式班教师只要认真钻研树立整体观念,掌握复式教学的备课要求和方法,就能克服困难,提高备课质量。
二、复式教学备课的“动”静搭配和基本要求。
(一)明确重点与单式教学一样,备课时,要根据所教年级教材内容,明确教学重难点。与此同时,还要考虑重点年级,在教学中重点教学,低年级,语文科,新授课的一年级一般可优先确定为重点年级,这就是说,复式备课既要明确教材重点,又要明确年级目标和重点。
(二)动静合理搭配,在复式教学中,直接教学与间接教学搭配,称为动静搭配。复式教学备课要认真考虑动静搭配问题,做到动静相互联系,衔接自然,协调有序,有机结合。动静轮换次数多少,一般从两个方面考虑,一看教学对象,低年级儿童注意力不能持久,自学能力较弱,每次直接教学时间不宜太长,动静轮换次数可多些,中高年级则相反,动静轮换次数宜少些。二看教材特点,教材可分几段讲的,轮换次数可多些;连贯性强或教学后需要较长时间巩固的,轮换次数宜少些。总之,要谨防“泛场”现象。
(三)教学思路清楚。复式教学备课必须明确直接思路,也就是明确教师对各年级进行直接教学的先后顺序。所以编写教案也不能忽视异课搭配。写出简明扼要的教案,突出重点,“难点,直接教学”和“自动练习”教具准备等具体内容和环节,三十年来我一直采用复式教案进行教学,其优点是动静搭配明确,教学思路清晰,课堂教学井然有序。
三、做好预习是学生理解新课的重要环节。
根据我的分析,复式班的预习大部分都在课堂上的“自动练习”过程进行,预习要利用小黑板出示预习提纲,预习提纲是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围绕教学重点,筛选出的预习题,要根据预习题的分量,“自动作业”时间的长短而确定,尽量做到恰如其分,不随心所欲,力求达到学生刚预习完,教师正好开始“直接教学”。预习提纲出示时间,要根据整个教学进度安排,有先有后。有的科目开始就可以进行预习有的科目则要复习旧课后才进行预习。在预习时间里,首先向学生交待清楚要求,使学生明确预习目标努力完成。其次在预习中要充分利用工具书,凭借字词典自学生字词,基础知识,理解文义,使之灵活,熟练地运用。做好预习是为课堂教学节省时间。
四、动静搭配合理安排是复式教学的关键。
通过我的实践证明,同堂异课互相搭配,有利于动静搭配的安排。由于同一节课时教学内容不同,引起学生注意力转移到另一年级的可能性就小些,使其避免课堂教学中互相干扰,这种搭配方法比同课搭配教学效果好。因为数学课和其它课一般讲授时间长,异课同上有利于一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讲练结合。能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在上课时调整好新课上好复习课搭配,确定好重点内容,恰当地安排好教学环节。如果两科目新授课冲突时,根据教材难易确定其中一个内容为重点,把多讲的与多练的搭配,难度大的与难度小的搭配,这样灵活运用,可保证重点又能照顾一般。
在教学中,动静交替,以二至三循环为宜,太少显得单纯呆板,若穿梭过多就会把直接教学中的知识分裂得支离破碎,影响了教学的传统性和思想性。
五、复式教学要充分发挥小助手作用。
对幼儿园绘画活动指导的几点体会 篇6
一、了解幼儿绘画的年龄特点,适时引导掌握绘画技法
在幼儿的会话活动中,一直以来,研究者都在为是否要传授给他们绘画的技巧而争论。我认为,传授给幼儿一些必要的技巧,可以帮助他们在绘画的过程中减少摸索的过程,更好地用绘画表现自己的思维,关键在于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教给幼儿,让幼儿感到有必要学,学了就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教幼儿绘画技能,教师应了解幼儿绘画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顺序:线由涂鸦期的乱丝线、圆弧线、曲线到垂直线、水平线、斜线;形由圆形、方形、三角形到组合形;色彩由三原色到三间色;人物画贯穿于幼儿绘画始终,让幼儿逐步了解人物、动物的主要结构、简单动态。幼儿只有在掌握了绘画技法之后,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创作出真实而富有感情的作品。
二、创设无拘无束的绘画空间,激发独特情感的表达
每个幼儿都喜欢标新立异,他们的画往往是造型夸张,构图出格,想象奇特,如鱼可以游到天上,太阳、飞鸟、白云画在地上。对于这样天马行空的幻想,教师要表示赞赏,千万不能作贬低性的批评。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无拘无束的绘画空间,可以大胆表现的绘画氛围,提供多样化的绘画工具和材料来刺激幼儿的操作欲望,来支持幼儿求异的行为。这样幼儿才会有别出心裁的表现。如在一次主题为《我的妈妈》的绘画活动中,我在巡回指导中发现牛牛小朋友画妈妈时,给妈妈画的头发特别漂亮。我满意地说:嗯,牛牛画得真好。可当我再次回到他身边时,好好的一个妈妈脸上画上好多大大小小的黑点。开始我以为他是特意在乱画,真想批评他,可一问才知道,“因为妈妈有时候脸上会长痘痘啊。”他天真地说。我呵呵地笑了,幼儿的观察多仔细,想象力多么丰富,我差点错怪了他。
我们应该珍视这份童心,让更多的幼儿在自己的绘画世界中尽情地泼墨挥毫,表达他的思想感情。放手让幼儿自己画画,错与对的界限变模糊了,幼儿再也没有拘束和压力,不仅敢画而且爱画了。
三、站在幼儿的视点看世界,指导幼儿创造性表现
绘画是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在幼儿绘画教学过程中,我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他们成为具有一定成就的画家,而是以培养兴趣为主,通过绘画,使幼儿得到健康发展。每一次绘画活动,教师都应给幼儿创设轻松愉悦的环境,使他们自始至终沐浴着温暖快乐的气氛,重视他们在创作中的情感体验与态度倾向,促进幼儿心理健康,达到活动的目的。不能着重于作品的完成,而忽略了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为了和幼儿更好地沟通,教师要把握好指导和幼儿创造表现之间的关系,学会站在幼儿的视点看世界,来指导幼儿创造性地表现。
1.多和幼儿讨论。提出一些问题和幼儿一起讨论,听听他们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以便更好地与幼儿沟通。
2.多观察幼儿的表现。当幼儿的绘画作品与教师的作画要求不相同时,教师要细心观察,及时给予鼓励,既保护了幼儿的自尊心,又增强了幼儿继续创作的自信心。
3.多向幼儿学习。我发现当幼儿解释事物时总是紧密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而且非常生动贴切。因此,我们可借此机会可以了解幼儿认识和解释某些事物的特点,积累这些能被幼儿接受的有趣的语言,并及时运用到教学之中。
4.多和幼儿反思。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引导幼儿反思、讨论、修改并适时给予指导,帮幼儿创造出更丰富的绘画作品。
四、用童心去感悟幼儿的作品,为幼儿搭建展示作品的舞台
在绘画教学中,很多教师不能读懂幼儿的画,作品评价大而化之,影响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究其主要原因,是没有用一颗童心去感悟幼儿的作品。一幅儿童画就是一个小心灵的探索。现实生活在幼儿的心灵里留下许多美好的印象,形成了他们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使他们获得了大人们所体验不到的生活情趣,他们的画也因此而透露出一股天真烂漫的稚气。因此,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的时候,要用一颗童心去感悟,去读懂幼儿的作品。
这里所说的展示,并非是单纯地将幼儿的作品张贴在作品栏,如果只是把作品纯粹张贴展示,这样只能说明教师还没有真正了解幼儿的需要。无论是多么简单的作品,对幼儿来说都是他们的智慧结晶。每一件小小的作品,他们都能讲出一个生动的故事。例如,一次《太阳》绘画活动结束后,一位幼儿拿着一张涂满黑色线团的画纸上来请我张贴,旁边的另外一名幼儿看了大声嚷起来:“你错了,你没画太阳,而且画得好脏。”这名幼儿马上反驳:“我的太阳被乌云遮住了,要下雨了。”我听了之后,就请他拿着自己的画给大家讲了画中的故事,并肯定了他的作品,他非常高兴。
所以,在绘画活动中,我们要给幼儿介绍自己作品的机会,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所想、所感,也有利于教师、同伴读“懂”他们的作品,欣赏他们的作品。在自我得到肯定的同时,幼儿的自信心倍增,能进入一种主动绘画的学习状态,进一步激发不断用绘画表达的欲望。
浅谈幼儿园建筑设计的几点体会 篇7
同时, 依据原建设部的《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 对幼儿园的布置也有格外的要求, 主要而言, 有如下的几个方面:隔离污染区域;在交通上应该处于较为疏通的地段, 以易于家长上下班接送孩子, 规避交通高峰时段干扰;环境应该比较优雅, 保持干燥、温煦的状态, 且易于雨季排水;能够为幼儿园学生展开室外活动提供较为宽敞的场所。
1 幼儿园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
1.1 幼儿园建筑要做到安全第一
毫无疑问, 幼儿园的诸多设计理念中, 安全是首先需要着重考虑的因素。幼儿园的一系列建筑设施均需要突出“安全第一”的理念。从一些当下的情况来看, 部分幼儿园的建筑虽然极其考究, 但却存在着安全隐患, 实在令人堪忧。
总体而言, 主要存在着如下的一些问题:装修材料的有毒性, 慢慢地腐蚀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幼儿们所热衷的儿童玩具, 也提供的只是潜藏着危险的钢筋玩具;即使是草坪, 也竟然用塑料制品来替代。作为建筑设计人员应该因地制宜, 应该充分地发挥当地的优势资源, 在合理运用的同时, 更需要关注于安全的重要性, 无需造成过多的浪费现象。
1.2 幼儿园建筑设计要符合儿童心理和生理需要
幼儿园建筑造型的设计应满足幼儿生理、心理及行为特征的要求, 充分考虑幼儿的心理因素, 通过各种与造型相关的建筑要素。如体量组合。色彩处理、光影变化, 虚实安排、质地效果等构成形式。创作出真正富有幼儿个性并博得广大幼儿欢迎的角色。从幼儿的身心特点来说, 他们有着较为强烈而又自觉的活动欲望。
而从当下的幼儿活动的范式来看, 这些活动内容及其范围均无法满足幼儿的需求。
这就需要我们关注到幼儿园的各个领域的内在联系, 从整体的角度关注他们的需求, 全方位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 开发他们的智力、技能与情商, 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相对应地, 幼儿园建筑空间布局应该不能过于死板, 应该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讲求个性化的建筑设计。
1.3 幼儿园建筑设计要有一定的个性化
这里的“个性”指的是指能吸引儿童、增色环境, 整个设计的空间、设施构件的比例与尺度及色彩都是以儿童为设计对象。由于幼儿园的建筑造型具有客观性, 且主要作用于人的视觉, 无论是在印象、理念、情感、思想等方面, 都能够产生一定的效果。
同时, 它与幼儿园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即在幼儿园产生之际, 建筑也共时性地出现, 同时, 在幼儿园的发展过程中, 建筑的理念也相应地继续发展。对于幼儿园建筑外部造型的要求与特点, 主要应该体现4个字:新、奇、趣、美。
这种建筑风格特色其实也正是幼教特点的反映。幼儿建筑所具备的要素是"形"与“色”的有机统一体。这符合幼儿的认知结构及心理。因为在这个阶段的幼儿, 他们更多地表现出感性的特征。
因此, 幼儿园建筑造型具有鲜明的“外形”特征, 能够让幼儿们更为方便地识别幼儿建筑物, 从而拉近与幼儿建筑之间的心理, 去除畏惧的恐惧意识。
2 幼儿园建筑设计的几点体会
2.1 幼儿园建筑设计要注重细节
细节往往是成功与否的关键。幼儿园的建筑设计要处理好每一个细节。幼儿处在身心发展期, 需要良好的外界条件加以保护, 避免一切外界因素造成的伤害。
比如, 幼儿园内的所有家具设施有棱角的都要抹园;桌椅床都要随着幼儿年龄的生长有不同的合适尺寸, 水龙头的型号、门把手的形状以及安装的高度都要考虑幼儿手的力度和手指运动的发展。
室内所有的窗台, 玩具柜, 洗手台等的高度都要余幼儿生理和行为习惯相适应。在室外的运动过程中, 运动器材本身的特点都直接地影响着幼儿展开体育锻炼的兴趣。大型滑梯、攀登墙等之所以受到众多幼儿的青睐, 正是它们外观上与幼儿的心理相吻合。
因此, 保证这些设施的安全性与卫生性, 是保障幼儿身心健康的前提条件。当然, 活动器材的多样性也能够为幼儿展开不同的健身活动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可能。
同时, 追逐、打闹是很多幼儿玩耍的主要特点, 因此, 这对于地面是铺设也提出了要求, 即地质需要配置弹跳性较好的材料, 防止出现一边倒混凝土地面的情况, 因为虽然它作为公共场地, 但仍旧有部分私人活动的地方。从可行性的角度而言, 半闭式的活动区域是幼儿园建筑设计经常选择的方式。
2.2 创建具有个性化的幼儿园外部造型
幼儿园的建筑造型是客观存在的, 它能够作用于人们的感官, 使人们产生印象、观念、思想及情感活动等。它随幼儿园的产生而产生, 理应随幼儿园的发展而发展。
其次, 幼儿在幼儿园的成长并非仅止于师幼间的“教”与“学”, 而是要在认知、语言、情绪、兴趣、游戏、群性、道德、人格等儿童行为发展的基本内涵上合理、有尊严、受重视地成长, 他们的发展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因此, 幼儿园建筑外部造型应反映“新、奇、趣、美”的幼教个性风格, 应该具有童话中的“形”和流动的“色”, 使幼儿及其他人一眼就能将其从其他建筑物中识别出来。
2.3 幼儿园的建筑环境设计要求注重教育的作用
幼儿需要及早获得能促进人格发展的环境。幼儿是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接触加强对世界的认识, 并促进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言语等方面发展的。
因此, 幼儿园的建筑设计就要通过种种能提供知识和教育的环境手段, 使幼儿逐渐认识世界, 并促进人格的发展。比如, 在室外场地设计要通过合理配置各种形状、色彩的玩具、以及种植园地、小动物房等等, 让幼儿在亲身经历各种教育性活动中认识世界。
2.4 打破狭小封闭的活动单元模式
从幼儿园室内的空间角度来看, 其组合方式通常所采纳的是以班为单位的结构模式。
其鲜明的特色在于利于“管理”而不利于“教育”。在教师与幼儿学生的教学活动中, 则体现为以教师为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幼儿学生们在班级为单位的范围内展开接受教育的过程。因此, 混龄以及班与班之间的交流则不怎么常见。这并不利于长远性的社交发展理念。
同时, 由于幼儿在幼儿园内的午睡时间仅有2个小时, 因此, 寝室和活动室二者建筑为一体, 则能够提高空间活动的面积与范围。同时, 积极地利用好多功能厅机构来展开活动的空间范围, 可以有效地打破原来封闭式的的班组单位, 进一步地拓展活动空间的范围, 将以往用于交通地段诸如走廊之类的空间加以利用, 转变为幼儿游戏、区角活动、社交、互教等活动的方式, 既能够合理地利用有限的空间资源, 也能够拓展幼儿的社交领域, 可谓是“一箭双雕”。
3 小结
综上所述, 在具体设计幼儿园的建筑的过程中, 需要考虑当下社会发展的阶段特点及其走向, 同时, 也要充分地考虑到幼儿的身心特点, 保障他们的健康, 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 从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以与时俱进的思想来突出建筑的科学性、适用性以灵活性等特点。
摘要:本文着重探讨如何改变幼儿园建筑空间设计理念, 创建具有个性化的幼儿园外部造型, 构建人性化的室外空间布局, 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交往空间布局。
关键词:幼儿园,建筑设计,体会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2]汪叔阳.幼儿园设施设备[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组织幼儿开展角色游戏的几点体会 篇8
一、角色游戏前的准备
角色游戏活动前的准备非常重要。这是因为幼儿的知识与经验主要来自幼儿园生活、家庭教育和亲身实践, 同时受着自身阅历的制约, 具有局限性。在开展角色游戏前,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利用和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 不断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可以通过组织幼儿外出散步、参观、访问, 有目的的谈话、提问、示范等活动, 使幼儿了解成人的劳动与生活。这些感性认识将成为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所需的部分经验, 幼儿在游戏中将对其进行取舍、组合, 并借助语言、动作、表情, 在想象的环境中扮演角色。同时, 教师应创设丰富多彩的游戏环境, 以使幼儿产生参与游戏的强烈欲望。
二、角色游戏中玩具与材料的提供
角色游戏离不开的物质条件就是玩具和材料, 而玩具与材料是有区别的。在角色游戏中仅有形象逼真的玩具是不够的。因为角色游戏实质上是一种象征性的活动, 在这种活动中, 幼儿需要借助想象以物代物, 即把眼前的刺激物与不在眼前的物体联系起来, 充当游戏所需的替代物。想象与创造力密切相关, 以物代物正是幼儿游戏创造性最突出的表现, 如, 一根竹竿扛在肩上可以是枪, 放在胯下就是马。幼儿的想象力可在象征性的动作与象征性玩具的结合过程中得到锻炼, 创造力也能得到发挥。因此, 教师要十分重视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玩具与游戏材料。
三、角色游戏中的观察
观察幼儿的游戏, 也是组织好角色游戏的重要环节。不同主题的角色游戏能比较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幼儿具有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和基本技能, 只要教师做有心人, 善于观察, 就可以从中了解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知水平和对所学知识掌握、运用的情况, 以及他们身心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其中, 教师应特别注重观察幼儿在游戏活动过程中的个性表现, 以及创造能力的发挥, 要通过观察了解幼儿是如何去认识、去探索、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并适时地启发幼儿把一些经验迁移到游戏中来, 帮助和鼓励幼儿利用辅助材料自己动手制作玩具。如, 玩“打电话”游戏, 可引导幼儿把手工折纸用于游戏, 即把两个纸折的球粘在纸条的两端充当“电话机”。这种天真的想象, 自由的操作, 不仅能使幼儿的创造性得到发展, 而且会为游戏增添无穷的乐趣, 从而使幼儿在情感上获得极大的满足。而只有观察得仔细, 教师才能对症下药。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怎样, 对待玩具和同伴的态度如何, 角色间的关系及游戏情节的发展变化等, 都是教师应当观察的。观察时, 还要有耐心, 要善于分析, 同时要尊重幼儿的认知特点和情感特点。
四、角色游戏中的指导
幼儿是游戏活动的主体。教师要相信幼儿在群体活动中的自我调节、自我认知和自我探索能力, 注重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获得新的知识, 要积极引导幼儿自由发挥, 重视其游戏的过程。角色游戏毕竟不是现实生活的翻版, 教师不能片面地追求游戏结构的完整性和游戏过程的井然有序, 万无一失, 角色游戏的指导必须是间接指导。在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全过程中, 教师的指导任务应当是以游戏角色的身份丰富游戏内容, 协调角色间的关系, 指导幼儿完成任务, 帮助幼儿创造性地表达情感, 实现游戏的目的。
五、角色游戏的计划与过程记录
制定角色游戏的计划是组织好游戏的必要环节。角色游戏不可没有计划, 又不可一切都以教师计划为准, 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随机应变。而记录主要是帮助教师把握游戏的动向, 以便实施下一步的指导方案, 并对自己的组织行为进行一次较为全面、准确的评估。它关系到今后角色游戏开展的水平, 影响着幼儿游戏活动能力的提高。其间, 教师应对幼儿的创造性行为进行表扬, 要鼓励幼儿在以后的活动中大胆地去表现, 去创造。
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9
一、作文教学要和读书联系起来, 鼓励学生多读书
作文是表达自己感情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手段。怎样才能使学生写文章“有话可说”, 这就要学生平时多读书, 从课外阅读中汲取营养。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学生在阅读中可以学习好的思想品德, 学习优秀的人格品质, 学习先进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从阅读中可以提高文学文化的修养, 可以获得大量的知识, 可以开阔眼界;还可以提高认识水平, 积累写作素材, 学习语言运用和技巧。因此, 提倡学生多读书对提高写作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作文教学要教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灵感, 写出真情实感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的写作素材主要是从生活中来, 一般说来, 学生在具备了语言运用的基本功之后只要在生活中有切实的感受, 认真的、具体的写真实的生活, 就容易写出内容丰富充实的文章。因此, 作文教学一定要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要组织学生去观察生活, 感知生活, 理解生活, 体验生活, 进而反映生活。要提倡从生活中选取素材, 提倡写生活的真谛, 要提倡用朴实的语言写生活的真实, 写出生活中的真情。只要作文能打动别人才算没有白写。
有一位同学写自己小时候特别喜欢过生日, 但是在进入高中后第一个生日, 却不愿意再过生日了。这是为什么?原来是他想到了自己过一次生日, 就长大了一岁, 而他的父母却老了一岁, 更向暮年多跨了一步。想到这里, 他倍感凄凉, 于是以后再也不希望过生日了。这篇文章不少人读了以后, 感动的流出了眼泪, 因为真情实感太动人了。
三、作文教学要教导学生写出生活的感悟
在教学中, 教育学生要通过写人记事, 写出生活的感悟, 使文章有新意, 有深度, 有“亮色”。例如, 写自己的成长, 成长过程固然要写, 但更要点出成长的原因;写学校、家乡的变化, 一定要联系时代的大背景;写人物, 不限于事实罗列, 而要写出人物的思想灵魂;写场面, 绝不能机械照搬, 而要透过画面写出它的实质, 等等。
学生可以对自己进行思维训练, 克服“无事可写, 无物可写”的毛病。写作中思维训练最方便的方法是自己对自己设问。例如要写一个人, 可以先这样问自己为什么要写这个人?一想起或提起他 (她) , 最先浮现在你眼前是什么样的形象?她 (他) 有什么特别之处?你特别注意她 (他) 那一点?如果允许虚构, 你能把理想化的性格赋予他 (她) 吗?文章写出来, 这个人物会给读者带来什么感受?……
有一位学生在作文中真实地记述了对外公的种种不良印象。可是一旦外公去世, 这位学生又不禁悲伤起来。为什么作者的态度会有如此转变呢?作者通过生动细致的描写回答了这个问题, 又在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这一夜我没睡, 就这样呆呆的坐着。为什么在一个人的垂暮之年, 我们还不能原谅他, 而让外公在惋惜悔恨孤寂彷徨中撒手人寰呢?这时, 我望着外公的遗像, 好像看到他的嘴角边挂着一丝解脱和赎罪的微笑。轻烟袅袅地生气变幻, 纯真质朴的香味仿佛允斥整个天地间, 让我们每个人都得到心灵的净化, 得到真与美的人间亲情吧!”
这段话融描写与抒情, 议论为一体, 发出了对人生的感叹, 特别是最后几句, 不仅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而且使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一种内涵丰富的美, 打动了每个人的心。
四、作文教学要教会学生解读作文命题, 不拘一格写作文
现在学生写作文, 无论是考试, 还是老师布置的作业, 都有命题, 因此教会学生去解读命题, 也是不可少的一项教学。现行作文考试命题虽以话题作文为主, 但学生在写作上却往往处于两难地步:一是材料的扣合, 一是写作的扩展。过于注重扣材料, 容易限制学生的思路;过于注重写作的扩展, 则又有离题之嫌。其实两者并不矛盾, 作文命题材料对写作构思即有启发又有限制是正常的。命题材料的限制性可以使文章的中心明确, 排除其他思绪的干扰, 便于作者集中精力更深入思考, 从而使思维强化。另一方面由于命题材料的触发, 引起作者的联想, 把存于头脑中而平时并未注意的思想, 材料集中起来, 并且逐渐条理化, 从而使思路清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二者是统一的。如果让学生在写作中掌握了这条规律, 那么在写作的时候就不会望题生畏, 举笔维艰了。
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10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逐步认识到, 作文教学如果用灵活多样的方式, 能激发学生兴趣, 重视积累, 巧练多思, 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大有裨益。
一、方式灵活, 激发兴趣
1. 写作融入听说训练中, 感受口头作文乐趣
作文与说话并非互不相干, 在教学中应注重说话能力的训练。如学完某课后, 让学生谈谈感受, 或针对某一人物谈谈看法。同时让学生参与评议, 教师适时地给予肯定与鼓励。并告诉学生, 他们的发言很精彩, 将他们说的写到纸上便是文章, 让学生明白写文章不是弄虚作假, 矫揉造作, 而是表情达意的需要。学生在听、说训练中放松了心情, 也能感受到口头作文的乐趣。
2. 写作融入鉴赏, 培养写作兴趣
吕叔湘老先生在谈作文教学问题时说:“学生作文有一种相当普遍的毛病———内容空洞。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可以在命题之后读写‘题中应有义’, 给学生一点启发, 或者让学生们大家谈谈。有些题目还可以告诉学生怎样去自己搜集材料。”在例文的引导下, 学生视野拓宽了, 思维活跃了;在品评鉴赏中, 学到了写作的语言技巧、写作方法等。在老师的启发、鼓励下, 学生进行思维迁移, 创作自己的作品。这样学生容易产生写作灵感, 增强写作兴趣。
3. 写作融入生活, 表现个性自我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教材版本的不断更新, 课文内容去掉了许多说教的外衣, 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 学过《社戏》一文后, 可以“童年”为话题进行作文, 很多学生无形中就模仿了《社戏》的写作风格, 学着用质朴的语言表现童年的天真烂漫、纯真无私。
引导学生崇尚真实, 大胆地表现自我。以课文为范文, 迁移思维, 密切联系生活去写作, 展现自我。学生在学以致用中, 品尝到了写作的乐趣, 也增强了写作的信心。
二、厚积薄发, 重视积累
在作文教学中, 务必使学生明白, 写作需要长期的积累, 需要持之以恒, 坚持不懈。
1. 博览群书, 让书香陶冶写作性情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课外阅读对语文水平作文水平的提高起着重大作用。三毛、韩寒等便是活生生的例子。在课外书的选择上, 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的, 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 可偏重于经典文学作品, 在“博览”的同时也注重主次优劣, 对精华部分是要“细心揣摩透熟”读熟背诵的, 对次一点的即是“一看”即可。这种积累方法很有效果。
2. 摘录精华, 让笔记凝聚华章妙悟
在阅读中, 常有些句子、段落极为精彩, 或是触动了读者的灵魂, 或是给人以美的享受, 将它们摘记下来, 对写作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如读书笔记、剪报、圈点勾画等等。教师可定期开展一些比赛活动, 以增强学生的兴趣, 提高积极性, 帮助学生做到持之以恒。
3. 随写随记, 让随笔喷发写作灵感。
初中的孩子正处于青春年少, 思想情感丰富活跃, 他们开始观察生活, 关注自我, 开始对人生朦胧的思考, 他们的内心一片迷茫, 却又充满冲动。此时, 引导他们养成写随笔的习惯, 既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思考能力, 也锻炼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从而对语文水平、写作水平的提高极有帮助。
三、巧练多思, 多评多议
郑桂华教授曾说, 初中阶段多写比多读重要。事实上, 写作训练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1. 巧练多思
初一阶段训练学生的记叙文写作, 初二阶段训练散文、说明文写作, 初三训练议论文和中考专题文章。在各个阶段中再划分小阶段, 设定短期目标。这样, 学生对练笔有了明确的目标, 多练便能产生效果。
写作是很个性的行为, 同是生活在乡村的孩子, 有的善于观察生活, 感悟生活, 写出来的文章便有了自己的特色:“太阳隐去了羞红的脸, 偏南风吹来了五彩缤纷的晚霞, 牛在这时候吃草, 吃得最欢了!瞧, 它们聚精会神的样子, 好像世上再没有任何事情能使它们分心了。它们把嘴贴到地上, 嘴巴不停地动着, 一歪一歪的, 那样永不倦怠地咀嚼着。晚上, 牛就睡下来, 把胃里未消化的草翻出来, 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的咀嚼。”这是笔者所教的一位初中生的习作, 对牛如此细腻的感情, 只有乡村孩子才能体会到。
2. 多评多议
声乐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11
关键词:声乐教学;姿势;情感;共鸣;呼吸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08)01-0066-02
声乐是人类产生最早、传播最广的一门艺术。声乐教学既是一个学生情感自由发挥、个性自在表现的过程,也是一个必须遵循科学规律,严格训练的过程。要在声乐教学中做到“活而不乱”,就必然要求教师能够深刻地把握声乐训练的科学性,并将其与不同条件、不同个性的学生结合起来。笔者在声乐教学实践中,对于科学引导学生走上歌唱之路总结了一些粗浅的体会,期望能得到方家的指正。
一、培养学生合理的歌唱姿势
歌唱是一种运动,任何运动都需要有一个适当的、合理的身体状态,歌唱这一运动也需要有良好的姿势。姿势决定呼吸状态、呼吸状态决定共鸣状态,共鸣状态决定嗓子怎么用。最好的歌唱姿势是最自然、最舒展、最美的。唱歌时需要动作的各部位既要积极又不能紧张、既要放松又不能松垮。各种唱法要求的姿势不完全一样,但发声器官及全身各部位放松、积极这两个关系一定要掌握好。歌唱主要是内在动作,而不是外表的,外在动作以不影响歌唱为原则。在歌剧里有各种姿势的演唱,站着、坐着、躺着都可能有,但都不会影响歌唱状态。有人说唱歌应该挺胸收腹,一般来说,上胸是舒展的,不要挺,更不要挺到紧张的程度。姿势要好看,任何好看的姿势在心理上都是舒服的,如果心理感觉不舒服,说明姿势已经不合理了。
二、激发学生歌唱的情感
艺术是情感的结晶, 歌唱是情感的体现,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情者文之经”、“敏采寡情、味之必厌”。[1]声乐教学与其他科目的不同之处,是“声”,而在“声”的背后则是声乐作品所蕴涵的各种各样的情感。声乐是运用歌声传达感情,是运用清脆甜美、洪亮、悦耳的嗓音来传达思想,反映生活的。没有情感的歌唱是没有灵魂的。一个优秀的歌唱者能够让审美者产生思想与情感上的共鸣,这是由于他们“声情并茂”,用声传情,以情达意。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情感非常重要,有了情感的涟漪,才会有动听的旋律。
三、规范学生歌唱的语言
翻开音乐的发展史,声乐应早于器乐的发展。早在原始社会,自从劳动的产生,就有了一定的语言。先民通过一定的语言来寻物打猎,交流思想以至谈情说爱,欢呼奔跑,这大概就是歌唱的源头。
由于声乐是通过语言、动听的歌喉以及伴随优美的旋律抒发音调来抒发胸臆,它最能为人们所接受喜爱,它跟任何乐器所发出的声响都不同,具有独特的听觉美感。“感官美”是一切器乐都无法代替与媲美的,诚如古人所说:“金不如丝、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因而任何一个技艺精湛的歌唱家无不有着自己过硬华丽的民族语言。
正确过硬的民族语言是为声乐服务的,这就需要语言与声乐技艺上的有机结合。歌唱中语言是随着情感变化而变化的,由此提示声乐作品的深刻意境。其中歌唱语言,最主要的是加强语言的准确性。它包括歌词的咬字、吐字。在我国民族传统的声乐论著中最早就有精粹而系统的阐述,如“五音”——喉、舌、齿、牙、唇;“四呼”——开、齐、撮、合; “四声”——阴、阳、上、去;“十三辙”——发花、梭波、也斜、一七、姑苏、怀来、灰堆、遥条、由求、言前、人辰、江阳、中东等一十三种,而咬字又分为 “字头”、“字腹”和“字尾”等等。
歌唱的语言要科学地培养,正确地引导。训练学生歌唱噪音必须运用说话发音不同的另一种方法,并让学生多次反复体验。因为我们知道,运用不同语调来说话,咬字吐词的方法就不同,学生如果经常用一种语调说话,其咬字器官和发声器官的生理机能必定与这种语调发音咬字习惯同步发展且是一个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某些常用的肌肉必然会逐渐变得比较发达,而那些少用的肌肉则必定会变得较弱,必然造成某些局部肌肉过于紧张。虽对说话无多大妨碍,但对于正规的歌唱是不利的。我们传统的练唱方法特别是语调 “咬字不要咬死”,要用“丹田”气的方法发音,用气托字,要求学生声音亮并带金属性的“堂音”,有穿透力。总而言之,只有正确运用歌唱说话的方法,才有可能达到声乐教学的最佳效果。
四、让学生逐步获得正确的头腔共鸣
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在教学中一再强调“打开共鸣腔”、“声音要装到腔里”。[2]沈湘先生这一论断是有一定科学性的。歌唱中,一谈到打开“共鸣腔”,人们首先会想到“声”的问题,因为“共鸣”永远是“声”的体现。无论歌唱发音亮、暗、集中、散、高低,都离不开“声”。一般初学者对“打开共鸣腔”有些错误的理解,往往采用在喉咙打开时,就去拼命张大口的方法。沈湘曾告诫人们“永远不要考虑张开嘴巴的问题”。这并不是说歌唱时嘴巴不张开来,可是有意识靠肌肉用力张开嘴巴或靠肌肉用力维持嘴巴的张大都是错误的。勉强张大嘴巴的结果之一是“头腔共鸣”没有了。可见,正确地打开共鸣腔,获得好的头腔共鸣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环节,但共鸣腔体灵活多变,并不单一是头腔共鸣,还有口腔、鼻腔、鼻咽腔,咽喉腔、胸腔、腹腔,要获得好的共鸣和正确的声音,还需多方面的协调配合。如: 1. 喉头的稳定,声带的张力,呼吸的支持力;2.运用打哈欠时的状态寻找打开共鸣的感觉;3.保持兴奋状或惊讶状,此时提笑肌完全放松,下巴后收。同时,“正确完善地获得明亮集中的泛音”对于头腔共鸣的效果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探寻头腔共鸣的过程中,以上几点并不是孤立的,它们是相互有机的统一体。
五、让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呼吸方法
正确的歌唱方法必然少不了正确的呼吸方法,但呼吸方法正确不一定就等于正确的歌唱方法,因为声源、声道(共鸣空间) 二者的调节也非常重要。换一句话说,声源、声道、呼吸(横膈膜、胸、腹) 三者在歌唱中缺一不可。具体一点说,相对高音差一点的学生,头声是重要的;相对缺乏共鸣的学生,调节声道是重要的;而相对那些共鸣好,不怕高音只是歌唱技巧不完善的学生,呼吸无疑是重要的。为此我们说“歌唱是呼吸的艺术”,亦是抓住声乐教学的科学性的必备保证。
歌唱是呼吸的艺术。呼吸是歌唱艺术的基础,更是声乐教学中的难点。正确的呼吸方法的原理是:只有肺内空气处于压缩状态时,才能为歌唱的需要提供持续而有控制的能源。目前美声唱法普遍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也叫横膈膜与腹肌的张力控制呼吸。民族唱法则讲究气沉丹田,并要控制气息。控制气息的方法丰富多彩,歌唱中不管是吸气还是呼气,都要讲究平衡状态。歌唱吸气时不要紧张,全身放松,气吸到肺底,深而不满。吸气使胸廊扩大,横膈膜向下并四周伸展。歌唱时的吸气也应该是“下意识”的。在乐句的间歇中,迅速地松弛支持状态,气会自动吸入下肢,也就会自动还原,下腹肌既取得了休息时间,也同时完成了吸气,一举两得,这就是换气的技巧。[3]特别强调一点:歌唱者是切不可“有意识”地去吸气,而是要“有意识”地控制吸气肌肉群,要求柔和地控制,使气息尽量保持在肋部腰围。所以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对学生说:“运用呼吸要用腰说、用腰唱”,就是这个道理。
歌唱中如果运用呼吸方法正确,并且在声源和声道等机能都协调适度,噪音条件好的状况下,应该有这样的感觉:1.没有用喉,甚至没有用嘴,而是肋部和腰围在吐词说字,气贯丹田,全身流动,下到小腹,上到头顶,音色圆润而集中;2.唱高音时,仿佛头与腰要分离、明亮而集中、有穿透力,这样声音就变美了。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自己感觉自己的歌唱处于最佳状态时,不一定传播出来的声音就是最完美了,因为在歌唱中常常会出现“内”与“外”两种不具体统一的状态,正如大歌唱家津卡·米兰诺夫的体会:“有那么多的人对于自己的声音的好坏,常常受自己耳朵的欺骗”。[4]一些老师经常强调内外的感觉,并让自己的学生反复体验,这是尤为必要的。
总之,声乐教学要在尊重学生的个性的基础上加强科学性,把歌唱的技巧性与作品的思想情感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用字正腔圆的语言、松弛协调的呼吸和优美的共鸣去表达作品的内涵,学生就可以逐渐步入声乐的殿堂。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五十篇[M].江苏:江苏人民音乐出版社,1968.
[2]沈湘.沈湘歌唱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音乐出版社,1978.
[3]拉威尔.钢琴基础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音乐出版社,1978.
[4]津卡·米兰诺夫.论声乐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搞好政治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12
一、注意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与课改前相比较,高中政治应用性更强,不少内容比较抽象,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多联系社会生活,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尽可能地拉近政治理论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以便更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之中,主动探索相关的政治问题,体验由“不知”到“知道”的转化,深刻体会政治常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体会学习的乐趣。如在讲授《小康社会的建设》一课时,我给学生布置的课前预习作业为调查迁安市区冶金铸造、水泥建材、地毯服装、造纸包装、医药食品、电线电缆、化工等七大支柱工业的经济发展情况,并撰写出调查报告。进行课堂教学时,我向学生展示了一些直观的材料,创设出直观化的生活情境,结合教学内容提出问题供学生交流探讨,使他们知识、能力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这样一来,学生在对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的观察、活动中提出问题———合作探究———交流结论———体验成功,在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分享合作的快乐。又如,在讲授《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时,我带领学生前往长城钢铁集团参观采访,并对该集团周围环境做了调查。采访过程中,学生们争相向相关人员提问,如你们认为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们认为实行什么措施才能有效制止环境进一步不受污染?环保局或政府来此调查并采取相应措施吗?有没有试着改变环境……采访回来后,经过大家的共同讨论评出“最有价值”“最有深度”的问题奖项。接着,我根据调查资料,分析局部经济利益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学生听得饶有兴致,效果不错。
二、多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改变被动的学习状态
提问是中学教学当中使用最多的教学手段之一。实践证明,提问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而鼓励学生自己提问,对于改变被动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因而老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发问,为学生质疑提供环境,注意保护学生发问的积极性。在学生的提问中,由于学生的差异,所提的问题可能良莠不齐。这就需要教师在尊重和善待学生所提问题的同时,对学生加以引导,以获得最佳的效果。我有这样一个教学经历:与大多数老师一样,我在讲“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时,阐述了“白马非马”论,以期达到帮助学生理解“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不料话音刚落,有一学生噘着嘴巴,不屑一顾地跟周围同学交流着什么。于是,我故意提高嗓音对全班同学说:“有不懂的请课后到办公室找我交流。”谁知那个学生沉不住气了,马上站起来反对我,他指出:“老师,您讲述这一典故用的讽刺口气是对学术的不严肃,而且‘白马非马’的典故中‘非’字的不同理解反映不同的哲理。如果‘非’作‘不是’‘不属于’或‘全异于’之解,确实是割裂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但是如果理解为‘有区别于’‘不等同于’或‘有异于’,则含有‘个别不同于一般’的辨证思想。”最后,当着全班同学诚恳地接受了该同学的批评,并对该同学大胆怀疑,为真理大胆抗争的积极态度予以了表扬。这一场师生“冲突”,深化了同学们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的全面理解,更重要的是为同学们培养批判精神树立了现实的榜样。
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幼儿园教学的几点体会】推荐阅读:
对幼儿园工作的几点建议06-17
幼儿教育的几点感悟10-14
幼儿园音乐教学体会06-13
幼儿园中班教学心得体会08-25
幼儿园剪纸特色教学体会09-03
关于幼儿园教学心得体会10-14
幼儿园课堂有效教学心得体会08-22
幼儿园小班教师教育教学心得体会06-26
幼儿英语教学心得体会06-10
幼儿园园长培训体会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