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享受体育的快乐

2024-08-18

让学生享受体育的快乐(共12篇)

让学生享受体育的快乐 篇1

【场景再现】当体育老师宣布本节课学习篮球技术时, 学生都在下面小声地说“让我们自己玩吧”, 因为通常这种课上都会安排一系列技术练习, 学生的发挥空间甚少、缺乏兴趣、积极性不高。又如在进行“跑”的各项学习的时候, 学生的反映会觉得更加无聊。他们在这种体育课上根本享受不到体育的“快乐”, 只有自由活动的时候才感到兴致盎然。如此看来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 都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 带着学生一步不差地进行, 即便是有一些学生的自主活动, 也是在教师事先设计或限定的范围内, 为某个教学环节服务的。

而新课程倡导新的教学、学习方式, 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 教师也就更多地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因而, 从发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点出发, 讲究课堂教学的层进性、探究性, 注重基础练习、拓展练习和提高性练习的有机结合, 从而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积极贯彻新课程的精神。

作为新课程下教育教学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完全有赖于所有教师带着新思想、新认识、新做法去耕耘、去发挥、去创造, 去呈现新的气象、新的风尚、新的成效。

一、新课程背景下对课堂的体会

1. 多媒体介入教学成为新的亮点。

多媒体教学走进体育课堂,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它在教学中更大程度的发挥了人的直观观察能力, 有效地解决了人体示范瞬间动作表象的问题, 可以使学生清楚的看到整个动作的完成过程, 有充足的时间跟随模仿练习, 这是人体示范所达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单手肩上投篮”时, 利用课件可以使学生很清晰的看到从持球、蹬伸、抬臂前伸、压腕投篮, 到球走的路线, 使学生一目了然;再是利用数码相机, 拍下学生练习的动作, 利用多媒体展示, 与课件动作相比, 找差距或不足, 在更大程度上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提高了课堂的质量。

2. 巧用故事, 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促成动机, 动机支配行为, 兴趣的强度决定行为的结果, 有了积极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神经、情感也就无意识地产生动力。于是, 在课上教师就利用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兴趣, 制作并运用头饰或利用课件上学生喜爱的小动物吸引学生, 学生早迫不及待地开始了模仿:学生们自找伙伴自主练习, 感受了轻松的跳跃。如小兔跳、袋鼠跳、青蛙跳等, 他们积极表演, 充分展示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再如, 在“前滚翻”教学中, 引入“小猴学艺”的情节, 把整节课的教材内容以《西游记》中“孙悟空的72变”为主线有机的贯穿在一起, 进行了兔跳、青蛙找家、小燕飞等热身活动, 并把前滚翻比作为学习孙悟空跟斗云, 这样学生在练习中有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 情绪极为高涨,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 快乐游戏, 活跃情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只有“乐之者”才能“奋而忘食”, “乐而忘忧”达到“欲罢不能”的境地。为激发学生广泛地学习兴趣,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就要让学生在快乐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新课改的基本理念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设计都要符合学生的运动兴趣, 因为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才能使学生自觉地、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从某种意义上讲, 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比关注学生的技能更重要。所以, 快乐游戏在体育课教学中极为重要, 它是提高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主要手段之一, 如“双手胸前传接球”中的“击龙尾”游戏、练习上肢的“礼花绽放”游戏、“合作创新”游戏等。在游戏的过程中, 教师能和学生一起进行游戏, 缩短老师和学生间的距离, 学生把老师当成了朋友,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事实证明, 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 学习积极性被充分激发出来, 也达到了健身的目的。

4. 尝试合作, 突出主体。

“尝试、探索、合作”法的运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作为学练活动的施动者, 通过思考、研讨、体验来激发学生大胆探索, 引导多向思维, 完成学习任务。这里的关键在于: (1) 让学生先尝试探索练习, 后总结归纳, 让学生在尝试中去体会、思考、发现解决问题; (2) 通过设疑、提问、探索、合作研究等手段,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启发学生大胆想象, 大胆讨论, 各抒己见, 通过同学间合作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如“单手肩上投篮”教学中, 先让学生尝试练习怎样能把球投入篮筐, 再小组讨论做法, 总结出技术要领, 完成教学任务。再如, 学生通过观察健身操片段,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 编一套简单的健身操, 并汇报演出。这样就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使学生能在合作、探索、交流中学习, 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合作愉快的学习, 而且还是对他们集体智慧的一种考验, 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学习目标——在合作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的能力。整个过程就是学生发散性、开放性思维得以充分展示的过程。

5. 自制教具, 乐意融融。

大家都知道, 多种自制教具进入课堂 (废旧报纸利用、易拉罐、饮料瓶、各种头饰) , 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培养学生对废旧品的再利用, 同时维护了环保卫生, 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使学生练习更有兴趣。教具五颜六色, 图案眼花缭乱, 一种稀奇感油然而生, 也就深深吸引着学生的心。

总之,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有灵感、激情, 要热爱生活, 更要相信学生, 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体育的快乐”。每一堂体育课都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不同需求, 选择个人喜爱的方法参与活动, 使之学有所成、学有所得, 体会运动带来的身体乐趣和情感喜悦, 真正感受到学校体育的无穷魅力。

让学生享受体育的快乐 篇2

——四年级劳动与技术自选教材《环保笔筒》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2013年4月19日,萧山区小学劳技教坛新秀教学观摩活动在义蓬一小举行,作为劳技教坛新秀,我承担了一节观摩课——《环保笔筒》。本课是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牙膏盒来制作“环保笔筒”,帮助学生依据自己的个性需要进行设计,并运用分割、组合、美化等方法对牙膏盒进行加工制作,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巩固学生画、剪、贴等劳动技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课中,我对课堂评价进行了大胆地尝试与探索,在揭示课题——拆分探究——自主设计——尝试制作——展示交流等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进行了及时、科学的评价,在尝到教学改革甜头的同时,更让学生享受到了劳技学习的快乐!

【案例回放】

片段一:(揭示课题环节)

„„

师:平常在家里,我们是怎么处理牙膏盒的?

生1:把牙膏盒积攒起来,有点多的时候再卖掉。

师评价:嗯,你很有经济头脑,将来有可能成为总经理。

生2:我有时候会把牙膏盒当做储物盒,放铅笔和橡皮。

师评价:老师认为这位同学懂得废物利用,很有环保意识。

生3:我们家会把牙膏盒放入垃圾袋,扔掉。

师评价:扔掉,老师觉得太可惜了!其实牙膏盒还是很有用处的(出示用牙膏盒的教具“小刺猬笔筒”)

„„

片段二:(拆分探究环节)

„„

师:现在我们知道“小刺猬笔筒”的主要材料是牙膏盒,那么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呢?谁能来说说。

生1:“小刺猬笔筒”由四个半截的牙膏盒组成,而且是中间两截高,两边的低。1

师评价:(老师伸出大拇指)这位同学观察非常仔细,不仅说出了牙膏盒的数量,还告诉我们牙膏盒是有高低的。谢谢您!那其他同学呢?

生2:四个半截的牙膏盒是长形排列的。

师评价:这位同学的眼睛真亮,准确地说出了它的排列规律。那等一下我们设计的时候,除了长形排列,还可以怎么排呢?

„„

片段三:(自主设计环节)

在结束“拆分探究”,进入“自主设计”时,我安排了充裕的时间让学生酝酿、讨论。一番争论之后,学习小组开始填写《环保笔筒设计单》,原以为是初次尝试,学生能填满就不错了。但孩子们的表现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大家从笔筒的外形、结构、方法、美化等方面去构思笔筒,有的甚至画出了笔筒草图,还加了简单说明,介绍设计的意图和笔筒的作用。

看到这么出色的设计单,我情不自禁地邀请小组代表来展示他们小组的设计,介绍设计的思路:“我们这样设计,主要是想……”

学生在展示、介绍、点评时,我就在旁边“煽风点火”:“他们的设计,独特在什么地方?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听了同学的介绍,你觉得应该怎样调整原来的设计?”……

片段四:(尝试制作环节)

方案设计大功告成,学生已经跃跃欲试了,在明确了注意事项之后,我放手让学生尝试制作。在巡回指导的过程中,我发现有2个合作小组仅有合作之名,无合作之实,分工不明确、任务不具体到人,而且交流声音太响。发现这样的情况之后,我扫视全班,打算用评价来引领学生开展小组合作。

亲爱的同学们,请大家停一下,现在我要郑重地表扬这一组同学(我用手指指着目标小组),他们刚才的表现非常优秀,优秀在哪里呢?一是他们分工明确,一位同学负责制作牙膏盒组合,另一位同学在忙着画、剪笔筒外形;二是他们积极开动脑筋、安静地制作,没有一点声音。我希望大家向他们学习,尤其是第四、第六两个小组,要好好学习,争取制作出实用、美观、有创意的笔筒来……

片段五:(展示交流环节)

制作完成了,看着那一个个极具个性的环保笔筒,我真为孩子们感到高兴!孩子们也是喜形于色,像捧着个宝贝似的欣赏着自己的作品。

于是,我安排各小组代表把环保笔筒送到一个四层展示台,并请部分代表进行

现场解说:我们制作的是什么环保笔筒?这个作品,我们最满意的地方是哪里?因为有亲身实践的体会,发言的学生侃侃而谈,说得头头是道;也因为有亲身实践的体验,不少地方还引起了其他小组的共鸣。

其后的点评也在一种欣赏、肯定的气氛中进行,学生仔细发现同学作品的创意,发表自己的评价及修改建议。我的点拨也穿插其中,根据学生的评价,我及时肯定他们的劳动,不光是对作品本身,还有劳动技能,以及创作过程中的积极态度,特别是对作品中的创造性设计,给予表扬、推广,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展示、解说、点评之后,我又安排了以铅笔为选票的投票活动,各小组派出代表把唯一的一张选票(铅笔),投到认为最应该得到好评的环保笔筒中,最后又把创意无限的“环保笔筒照片”作为奖品送给孩子们,既是奖励,更是鼓励孩子们挑战自己,做出更好的作品。

【案例反思】

课堂评价是劳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评价,使学生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不断接受提醒与引导,让学生在科学合理的评价中享受劳技学习的快乐。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要提高课堂评价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考虑:

一、评价的目标要“明”

科学的评价对学生具有表扬激励、解惑释疑、点拨导向等功能,使劳技课堂更具生命活力。如何真正把握课堂评价的精髓,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引导学生不但求知,更要求法;不但好学,而且会学和学会,更要学得有滋有味。这就要求教师在评价之前就要做到目标明确,然后有的放矢地开展课堂评价。

上例中,“片段一”、“片段二”中的评价,其目标指向就是表扬,让学生在感受老师激励、体验成功的同时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片段三中的评价除了表扬激励作用之外,还增加了解惑释疑、点拨导向的功能,为了达成这个评价目标,所以我就在旁边“煽风点火”:“他们的设计,独特在什么地方?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学生一边欣赏,一边评价。最后,作为学习引导者的我及时对学生的设计作出科学评价,特别是对有创意的设计给予及时的肯定,激发更多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要求学生修改完善自己小组的设计方案。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看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也能满足学生对自己的设计方案得到别人肯定的愉悦。

二、评价的主体要“多”

教师和学生是评价的主体。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自己评价自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使学习中师生互动的评价贯穿于劳技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形成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而评价过程本身又是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给尽可能给学生创造参与评价的机会,即重视评价对象对评价过程的参与,不应让他们完全处于“被评”的地位,让学生参与评价,让他们自己来品头论足。

上例中,我多次安排学生作为评价主体进行评价。在自主设计环节,我邀请优秀设计小组代表来介绍他们的独特设计;在展示交流环节,我又安排了作品展示、现场解说、铅笔投票等举措,创造了诸多机会让学生成为课堂评价的主体之一。

在给予学生评价机会的同时,我也对学生怎样评价给予了适当的指导,以丰富评价的内涵和深度,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兴趣,优化劳技课堂教学。我要求学生使用“先摆观点、再说原因”的评价方式。比如在《环保笔筒》一课中,有位学生就这样评价同学的作品:“我喜欢这个笔筒!因为笔筒的外形是我喜欢的小动物,笔筒也很实用,长笔、短笔、小尺子都可以放,而且做工精致。”

三、评价的内容要“广”

劳动与技术是一门注重培养学生技术素养的学科,其评价内容,不仅要注重知识的获得,更应是能力的体现和创新精神在实践中的折射。因此,评价内容要“广”。具体包括劳动态度与劳动习惯、知识的学习及其应用、设计与操作技能、实践与创造能力、学习的成果质量等。劳动与技术学科的评价还应是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因此既要关注学生技术学习与技术操作的结果,也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变化;教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习得与创新,又要关注学生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情感的进步与发展。

在“片段四”中:当发现有2个合作小组分工不明确,仅有合作之名,无合作之实,而且交流声音太响时,我立即用表扬优秀合作小组的方法,告诉全班学生他们优秀在哪里?同时号召大家向优秀合作小组学习,并提出希望。用褒奖来肯定合作的好的小组,给其他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让他们知道技能学习该怎样合作。

上例中,我在巡回指导时,发现面对面坐着的男女两位学生,在剪环保笔筒的外形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个笔筒外形从大小来说是差不多的,但男生用了一张纸,而女生只要半张纸。发现这个现象后,我立即表扬了那位女生:“你真会精打细算,沿着边缘来剪外形,还有半张多呢!”同时,也提醒那位男生也可以试试像女

生一样剪。通过表扬和提醒,帮助学生提高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四、评价的方式要“活”

评价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在劳技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应该发挥评价的功能。为提高评价的有效性,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身体和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时机,灵活运用言语、展示、奖励以及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小组评价、班级评价等多元的评价方式和评价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促进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提升和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

在“片段一”、“片段二”中,我依据劳动与技术学科评价以发展性评价、激励性评价为根本的原则,积极运用表扬、肯定等正面言语评价,语言丰富无重复,既尊重客观事实,又有针对性,而且“适度”。除了使用口头语言,我也积极尝试肢体语言,发挥肢体语言的特殊作用,用竖起“大拇指”、微笑、点头赞许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真诚的赞扬。在教学的开始阶段,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拆分探究阶段,除了保持学生高昂的学习劲头之外,还有效引领孩子去探究、去发现。

在“片段五”中,我创设了一个四层展示平台,足够容纳各合作小组的全部作品。这个环节,我综合运用了作品展示、自评解说、铅笔投票、“优秀环保笔筒照片”奖励等评价方式,受到学生喜欢,达到了预设的评价效果。在展示中,好几个孩子通过与同学作品的比较,发现了不足,主动拿回,修改后又重新进行展示。我还巧妙地把铅笔定为“选票”,既有创意,又让学生感到新鲜,还能检验环保笔筒的实用效果,可谓一举多得。还有那“优秀环保笔筒照片”,当学生拿到这份从来没有得到过的奖品时,他们先是惊讶,之后又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我知道,我的巧妙设计成功了,这既是对他们的褒奖,又是鼓励他们挑战更高的目标,同时也很自然地把课堂教学延伸到了课外。

让学生享受快乐体育的幸福体验 篇3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快乐体育的教学: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快乐体育理论认为,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体育教学是双向多边、复杂的活动。体育教师掌握着教学方向、进度和内容,用自己良好的思想品德、丰富的知识、高超的运动技艺,活泼、生动的形象教育和影响学生,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学习目的、态度、动机、积极性、身体状况、兴趣、思维能力、情绪等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快乐体育强调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双向信息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

二、体育教学活动本身应是快乐的、有吸引力的

体育教学艺术的本质就在于促进学生乐于进行体育学习,因此体育课不能是带有教师强制性的,而必须能使学生自发、自主地享受运动中的乐趣的体育课。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新颖有趣、逻辑性强的教学内容,可以不断地引起学生新的探究活动。

1.要按照教材选择音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与健康课的教材类型很多,有田径、球类、体操、民族传统体育、韵律体操与舞蹈、身体素质练习等。每一类型的教材还有很多内容,如田径中有跑、跳、投三类,跑的内容中又分快速跑、耐久跑、接力跑和障碍跑等,跳有跳高和跳远,投有铅球、标枪、铁饼等。不同的教材还有不同层次和不同水平,并且每个教材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任务都不相同。因而,学生会随教学内容、目标的变化和教学水平的变化,在每堂课中产生不同的心理定势。良好的心理定势是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达成目标的支柱。因此,在不同内容、不同任务、不同水平的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音乐曲调的选择也将不同,不能千篇一律,而应随着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而变化。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欣赏音乐时的整体感知、情感体验、理解认识的心理特征,发挥音乐的情感艺术和对象化的艺术特点。在足球教学中,可选用《意大利之夏》《圣杯之光》以及中外足球队队歌等,激发学生练习兴趣,并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足球常识的了解。在武术及体操教学中,可利用《男儿当自强》《中国人》《双截棍》及中等速度的乐曲,把音乐和学生的形体动作融为一体,使教学的单调乏味变得充满生机活力。同时,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美育教育。在田径教学中,选用亚运会、奥运会上的一些歌曲,如《亚洲雄风》《手拉手》《运动员进行曲》等,让学生在音乐环境下学习促进学生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和体育行为的提高。

总之,音乐对人体心理、生理、情绪、健康等有着很大的影响。优美的音乐能消除精神紧张、烦躁,可以集中注意力,增强记忆力;激烈奔放的音乐可产生兴奋作用。因此,体育教师在授课时应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音乐,使体育与健康课取得实效。

2.通过生动活泼的体育游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体育游戏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它不仅是少年儿童所喜爱的活动,而且是少年儿童认识自然、社会,加强相互了解和团结友爱,发展智能的一种教育手段。

游戏要具有新奇性,并带有较强的喜剧色彩。只有使游戏新奇,才能诱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一项游戏一般只有一种游戏方法,而我传授给学生的至少有两种以上的游戏方法。例如,在“长江、黄河”游戏中,原始的方法是两排学生面对面站立,一排为“长江”,另一排为“黄河”。当教师发令为“黄河”时,则“长江”追“黄河”,反之亦然。现在,我把此游戏的方法改变了一下,内容和规则不变。例如,以跑道的两边为界,学生以两路纵队向前慢跑,一路为“长江”,一路为“黄河”,当我发令为“黄河”时,则两路学生马上改变跑步方向,“长江”向“黄河”那边追去,不准出界。有时,我会让两排学生背对背蹲下进行游戏,或面对面站立轻轻地握手进行游戏。我认为,采用这种多样的游戏方法,能激活学生的情绪,既能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和灵敏性,熟悉了游戏的方法、规则,遵守了课堂纪律,又使学生在这富有教育的内涵、富有美感的充满智慧和儿童情趣的生活空间中尽情地遨游。

让学生享受语文的快乐 篇4

一、品味朗读的乐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要让学生在书中走几个来回。”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把指导“读”贯穿始终, 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领悟、读中明理、读中品味。我曾观看了支玉恒《他是我的学生》的教学视频与大家共享。支老师执教的《他是我的学生》, 是地地道道的指导学生的读书课, 真正体现了以读为本, 让学生读中体验。课上, 支老师安排了四次读课文:第一遍读, 主要是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在充分读的基础上, 让学生谈读书后的感受, 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第二遍读, 主要培养学生的感悟, 加深理解。读中, 老师或让学生先读, 老师再范读;或老师读前半句, 学生读后半句;或老师带着学生读重点句……而后让学生说说:这样读, 你有什么感受?真正体现了读悟相融, 把读当作理解的手段。第三遍读, 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反复读后, 抓住最根本的“生”与“死”这两个字展开教学, 理解阮恒“害怕”与“坚决”的心里矛盾。让学生去读, 读中揣摩。第四遍读, 则是让学生吟咏品味, 升华情感, 体会阮恒“为了朋友的死, 宁可自己死”, 这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孩子。就这样老师通过不同层次的读, 让学生真正在书中走了四五个来回, 把书读通了, 读懂了, 读出味来。在读中自然而然地掌握了读书的方法, 揣摩出文章的情感, 理解了文意, 受到情感的熏陶, 思想的教育, 是真真正正学生读书课。

二、唤醒感悟的喜悦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知识是靠自己在读中获得, 情感要靠自己在读中体验, 理念要靠自己在读中掌握。”在教学《一分钟》时, 为了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从内心深处体验一分钟的长短, 我设计了蛙跳活动, 让孩子们在课堂里一分钟尽情地跳, 不停地跳:从开始的个个喜形于色、兴致勃勃, 到最后的气喘吁吁, 跳不动了。这一经历, 使孩子们感悟到一分钟有时很短有时很长。在教学中, 把这感情的时间教给学生, 让他们主动的学习、主动的感知、主动的体验、主动的领悟。

三、享受思考的快乐

语文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语文”并同时获得思维的发展和精神的升华。思考是艰苦的过程, 更是一个享受的过程。苦苦思索不得其解是痛苦的, 但上下求索后豁然开朗带来的那份欣喜, 所产生的效益带来的那份慰藉, 确实是一种享受。由此可见, 给予耗费学生思考的时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因此, 我在活跃课堂气氛, 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 更要给学生静静的读书、静静的思考的时间, 让学生在积极有效的思考中品词析句。教学《西门豹》时, 我按常规提出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1. 读了课文你心里痛不痛快?2. 读了课文你心里佩服不佩服? 3. 读了课文你心里有没有愤怒?4. 读了课文你心里有没有同情? 5. 课文中有没有使你奇怪的地方?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当时的课堂气氛由片刻的宁静迅速转向活跃。感兴趣的是这些问题与自己读课文时的感触息息相关, 似有触动、又不确切。费心思的是不能很轻易地就回答出来, 需要仔细思量才行。只见学生时而书声琅琅、时而议论纷纷、时而凝思思考、时而跃跃欲试。这样设计问题为学生起到了一个“激趣”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这样设计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感受、体会的空间, 一个情感、思维的自主感受和发挥余地。

四、体验交流的情趣

新课程标准强调,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成共识, 达到共享、共进。教学《珍珠泉》一课时, 我先问“你见过泉水吗?”而后我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珍珠泉的美丽;学生欣赏后, 交流对珍珠泉的印象;而后引导学生自学自悟, 了解珍珠泉的美丽, 感受作者对家乡对大自然的热爱;最后,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过一次做导游的瘾, 再现课文内容。这是一种积累, 更是一种积累和运用的升华。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挖掘和发挥学生的智慧潜力。不仅呵护了孩子们的童心, 满足了孩子梦的愿望, 也对教材有了更深层次的把握与理解。

五、展示睿智的惊喜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 更多的是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 千万别让老师的“告诉”扼杀了孩子的一切。而是应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的展示。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 我模仿支玉恒老师在学生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给学生一次展示的机会。要求学生将五个自然段的内容分别写一个抒情的句子。看谁写得抒情, 生动, 有创意, 我当场给以奖励, 并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到黑板上, 而后, 非常自豪的读出自己的作品和姓名。孩子们毫无保留地展示了自己的才华, 展示了睿智, 课堂呈现了空前的活跃, 激情, 兴致盎然, 以至学生不愿下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我不但重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 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勇气、自信心、自豪感、成就感、自我意识、集体意识、环保意识、责任心的培养, 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进行了卓有成效地创造性劳动。

生活有多广阔, 语文就有多广阔;生活有怎样的色彩, 语文就有怎样的色彩;生活有什么滋味, 语文就有什么滋味。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 教学的创造空间是不可估量的。让我们共同携手, 以课改精神为指引, 以切实有效的方式引领孩子们主动发现, 积极创造, 享受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李晓峰.让读书成为快乐的事[J].文教资料, 2011 (25) .

[2]陆亚芳.让语文学习快乐起来[J].生活教育, 2011 (12) .

让每个学生享受快乐阅读-原件 篇5

——小学生个性化阅读评价的探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评价,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都是有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评价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一部重头戏,已经取得可喜的进展,但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如:评价内容和方式随意性强,重点不明确;评价工具操作性普遍不够强;评价实施过程中师生和家长的负担较重;评价主体之间缺乏良性互动。

我们选择小学生阅读评价来作为我校的一个课题研究,目的就是为了让每个学生真正享受快乐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积极探索阅读学习评价工具在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我们调查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注意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理解.感受.体验和价值取向,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在小学生阅读能力形成性评价方面作出有益的探索。

小学生阅读形成性评价的工具和方法是多元化的。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我们设计出一系列个性化阅读的评价工具,合理选择评价方法,策划评价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一.问卷式调查———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小学生几乎每天都要阅读,阅读已成为学生的日常行为。由于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阅读兴趣.习惯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差异较大。我们在评价时,应该关注学生阅读中所体现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以质评为基础,应用先进的评价方法,不仅考察认知层面,而且关注情意.态度层面的考察,如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情感体验等,敦促学生反思阅读过程,形成良好自我发展意识。教师应认真了解学生的阅读行为习惯,致力培养阅读能力。因为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增强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问卷式调查就是很好的考察学生阅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方法。

在实验的初始阶段,我们尝试设计了几个简单的关于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方法的调查问卷(见表一),从中发现了一些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为后来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阅读形成性评价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表一

小学生阅读能力调查问卷

年班姓名

一.选择题。

1.你最喜欢读哪一类型的课外书籍?

a.童话 b.历史故事 c.科幻小说 d.科普知训 e.漫画 f其它

2.你一个学期大约读多少本课外书?

a.1本 b.2本 c.3本 d.4本 e.5本或以上 f.根本不读

3.你习惯通过以下哪种途径进行课外阅读?

a.报纸 b.杂志 c.书籍 d.上网

4.在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明白的地方你是怎么做的?

a.查字典 b.查相关工具书 c.请教他人

d.忽略.跳过去

5.你认为自己已经养成哪些良好的阅读习惯?

a.专心阅读,不开小差 b.边读边思考 c.边读边做批注 d.收集资料

二.问答题。

请写出在课外阅读中,你最喜欢的三部作品及三个人物。

在四.五.六年级的学生中调查完毕后,我们语文科组作出了如下分析:第一题调查的是学生的阅读兴趣。40%以上学生选择科幻小说,这与近期《哈利波特》.《指环王》等电影.小说的流行有关,流行文化对学生的阅读兴趣影响可见一斑;其次,五.六年级学生选择漫画的人数在20%以上,说明内容轻松.能带来视觉刺激的漫画对高年级学生仍有一定吸引力。三个年级对比,最突出的是六年级的学生有52.17%选择历史故事,年龄渐长的他们对历史知识兴趣浓厚。

第二题调查学生的阅读量。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表示一个学期读5本以上课外书,四.五两个年级由于非毕业班,更有分别78%及83%选择此项,而六年级毕业班也有52%学生选择。

第三与第五题都是调查学生的阅读习惯。其中第三题询问了学生的阅读途径,超过80%的学生都是通过书籍进行课外阅读,六年级100%学生都选择书籍;其次是选择上网,四年级有19.57%的学生有上网阅读的习惯,五年级有14.6%,六年级有17.3%;有小部分学生选择通过报纸.杂志进行课外阅读。第五题帮助学生认识.总结自己养成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大多数(四年级52.17%.五年级36.6%.六年级54.35%)学生认为自己能做到专心阅读.不开小差;其次是边读边思考(四年级43.48%.五年级31.3%.六年级45.65%),也有相当部分学生习惯边读边做批注和收集资料。

第四题调查学生的阅读方法。大多数学生在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明白的地方时,选择查字典(四年级39.13%.五年级35.6%.六年级58.70%);部分学生会请教他人(四年级28.26%.五年级41.7%.六年级28.26%);还有部分查相关工具书;只有四年级和六年级各两名共4名学生表示会忽略.跳过去。

问答题部分:

要求学生列出在课外阅读中最喜欢的三部作品和三个人物。

本题的情况显示了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大部分学生都写出了《三国演义》.《水浒传》或《西游记》等传统名著中的英雄人物如关羽.宋江.孙悟空等善良.正义的人物形象。有部分学生写出了外国名著.科幻故事中的性格突出.法术高强的人物,这符合儿童好奇.爱幻想的心理。

根据调查分析结果,我们马上制定出相关策略:1.实验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进行词句的理解.文章的把握.要点的概括.内容的探究.作品的感受等方面的研究,以帮助学生掌握成熟的阅读技巧;2.逐步开展个性化阅读能力评价的实施活动,如写读书笔记.制作收集阅读中的典型性材料.读书交流会.阅读展示台(读书阶梯.读书擂台.书山行)等;3.教师认直学习有关阅读能力评价的理论资料,设计有效的阅读评价实施活动,收集关于阅读能力评价的资料,形成“快乐阅读收获袋”;4.学期末对学生进行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检测,形式必须生动活泼.标新立异。

二.活动式评价———保持个性化阅读评价内容和形式的开放性

阅读能力的评价过程应始终保持动态化,其目的在于促进评价对象循序渐进地转变与发展,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机的结合起来,重视阅读行为活动记录和表现反馈,使评价处于开放的良性循环之中。

我们鼓励把评价贯穿于日常的阅读教学中,使评价实施日常化.生活化。例如,一位教师上课时布置“图书超市”。超市由12个流动图书箱组成,每个箱子按书的不同内容进行分类,分别为生活百科.祖国各地.童话世界.生活宝典.作文大全.科幻丛书.趣味数学.网络天地.环保世界.书画指南.体坛风云.报纸荟萃等。每部分设一名工作人员,由他们向同学们介绍一些书名。通过超市工作人员的推荐介绍,学生议论该选择哪些好书,激发了他们的读书欲望,正确导向学生阅读。有目的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新书介绍会.好书交流会.阅读汇报会等),在活动过程中观察.记录学生的阅读表现,对学生的阅读兴趣.态度.习惯.能力进行评价,这种做法自然而又有效。设置“读书阶梯”.“读书擂台”.“书山行”等展示台,给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机会,不断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让他们体验阅读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在展示交流过程中检查阅读的情况。在课堂学习后,在课外阅读后,在一个阶段的专题活动后,我们对学生的阅读效果进行了检测。检测的内容重点突出阅读形成性评价的目标检测(材料略),形式开放活泼。

三.“快乐阅读成长记录袋”———凸显阅读评价个性化

“快乐阅读成长记录袋”这个想法起源于一位家长制作的“识字本”。当时我们看见一年级识字本内家长精心剪贴的一个系列的恐龙故事,很有感触:《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家长可以这样不辞辛苦地设计出一本精彩有益的书来,假如换成我们的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收集自己感兴趣的资料,说不定会出现更多意想不到的自己创作的“书籍”来呢。于是“阅读评价研究”实验小组的教师布置

四.五.六年级各一个班的学生在暑假每人制作一本属于自己编辑的“书”。

假期开始的时候,我们的老师改变一贯的做法,不是扔给学生一大堆的习题作业,而是向学生宣布这个假期的作业只需编辑制作一本自己最感兴趣的“书”,不过,这本书必须有一个响亮好听的名字,所有资料必须自己查找收集剪贴,所有图文版面自己设计,开学之后还要参加班级的评比。这项作业真是充满了挑战,每一个同学都迫不及待,跃跃欲试。

一个暑假过去了,学生拿回来的作业真是让我们赞叹不已。学生查找资料容量之大,阅读面之广,设计之精美让人始料不及。

“快乐阅读成长记录袋”是以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为本,由学生.教师.家长及同学收集并做出的相关材料来评价学生的发展状况,以达到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目的。这种评价方式可以极大促进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收到评价的最佳效果。

“快乐阅读成长记录袋”的操作导向是:1.在阅读能力形成性评价中,我们注意收集学生课内外阅读中的典型资料,如结合课文搜集的材料,自己制作的读书卡片.读后感.专题阅读.积极读书分子奖状等,选择最有代表性的资料放入学生的“快乐阅读成长记录袋”中。

2.将学生自我收集和教师收集结合起来。在经历了一段时间后,学生收集制作的阅读材料,在阶段评价时,通常会让他们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如:时事.环保.常识.古诗.创作等。

3.对于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在充分考虑了语文学科的特点的基础上巧妙设计学生阅读记录卡(见表二),开展一系列的阅读活动,在活动中评价学生的阅读效果。这种评价方式的巧妙之处在于运用表格的方式,教师能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了解学生阅读后的感受和情感体验。更有意思的是学生可自主选择课外阅读的活动,使自己的生活变得充满情趣,丰富

多彩起来。教师的评语又是那么富于激励性.鼓舞性,不像以前只是冷冰冰的分数,学生读后,课外阅读的兴趣更浓了。

四.多元主体评价———拓宽阅读评价的信息来源

长期以来,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评价者主要是老师。现在在评价主体上,我们遵循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改革了过去评价主体的单一模式,把“自我评价.小组评价,老师评价.家长评价”分别引入阅读能力的形成性评价之中。如我班学生在完读书笔记后,学生是这样大方自然地评价自己收获的:

陈媛媛:自从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好读书笔记后,我的阅读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为了可以认真的完成老师布置的内容,我每次认真地学习好每一篇课文,懂得了不少知识。

周晓韵:我觉得自从老师叫我们写读书笔记后,我不但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内心感受也丰富了。

邱泳鑫:我认为自己在读书方面还不够细致,有时看完文章后竟不知道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会加以改进的。

石越云:我做了读书笔记后,我学会了收集好词好句,词汇量不断增长,写作时可以很好的运用。

常静华:自从做读书笔记后,我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更加容易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是一个很大的好处。

黄晴怡:我以前读书的速度是很快的,但有时未免会囫囵吞枣。我读《清明上河图》时的速度就减慢了不少,而且遇到比较复杂的地方我会更仔细地阅读。

杨华:我认为自己比以前阅读课文认真多了,有感情,声音响亮。

谢靖:我看书一向很慢,这对我考试中的阅读题没多大好处,所以,我在阅读《清明上河图》时注意了加快阅读的速度,读书时注意不读错字,在这方面,我认为自己有所提高。

李映真:我学会了怎样想象。

李俊华:我认为我的阅读能力进步了,以前一些不懂的词句现在都懂了。

李好:我认为我的阅读习惯较好,阅读时,如有不认识的字我会查字典,并把拼音注上去。读的声音也比以前大,读书较有感情,轻重.快慢.停顿掌握得也比较好,但就是不能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要表达的含义。

黄璜:阅读这篇文章,我翻阅了一些课外书籍和上网查询了资料,了解到许多课外资料,利用课外资料结合课文,更好地理解文章,比以前更快更深地了解课文。

孟庆欣:以前我读文章理解句子时,只是集中理解一处地方,只能了解文章的表面意思。现在是通过理解句子中的每一个词来理解句子,使我更深入地读懂文章。

毕小君:我写了读书笔记后,我对课文有了更深入地了解,积累的词汇多了。

蔡天伦:这次读书,读到不懂的地方能查字典,而且能一边读一边想象。

李孟晋:“读书笔记”这项作业,对我学习课文有很大帮助,能收集很多的好词好句,也能锻炼我的写作水平。

孙婷:自从我做了读书笔记后,我学会了认真做事,认真地从课文中选出好的句子,从各个方面去探讨这个句子的好处,并且积累了不少好词好句。

骆淘:其实我一向以来都不太爱看书。自从在广州图书馆办了借书证以后,我就改了不读书的习惯,慢慢养成了边读书边思考,遇到不懂的就查字典的好习惯,现在我的阅读能力正在提高。

苏慧怡:我的词汇量增加了不少,懂得读每一篇课文都做好旁注。

王熙:我觉得自己阅读水平提高了,做了这个读书笔记后使我对阅读有了更大的兴趣。

叶庆:读书时认真了许多。

秦俭礼:我觉得阅读的水平好象比以前提高了一点,因为读书笔记使我比以前更用心的读书,找出更多的好词好句,所以我的阅读水平提高了。

裘添慰:我觉得我朗读《清明上河图》虽然感情加深了一点,但声音还是有点小,所以我一定会继续练习的。

周畅:我对我这次阅读《清明上河图》的情况感到满意,这次阅读我采用读书的方式,我读了几遍,再看看《清明上河图》的背景,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开始做笔记,有了一定的进步。

让学生享受探究的快乐 篇6

关键词:享受;探究;快乐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我们如果能够让学生在探究中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那么学生才能真正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人,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发挥,我们的培养目标才能够实现。那我们该如何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呢?下面笔者就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做法。

一、在发现中享受快乐

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一个快乐的探究者,就必须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的现象。学生知识水平以及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观察到的现象也不相同,教师要让每一位学生认识到只要通过自己的细心观察,都可能成为一个科学发现者。如在教学《把固体放入水中》这一内容时,实验开始,我用准备好的三个鸡蛋(有一个是完整蛋壳)分别放入三杯水中(暗藏一杯是盐水),让学生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结果有学生惊奇地发现,看上去一模一样的鸡蛋放入看上去一样的水中却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现象。顿时激起了学生参与实验探究的欲望,可是轮到他们自己把鸡蛋放入三杯水中时,却怎么也出现不了刚才的三种现象,这下学生不得不考虑可能是水有问题或者鸡蛋有问题,经过实践他们发现了老师实验中的秘密所在。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发现还不止于沉浮现象,有些同学还发现了许多新奇的现象,如“我把鸡蛋放入水中后,还发现鸡蛋变大了”“我从杯口斜着看,发现水中的鸡蛋变成两个”……教学中,由于老师创设了一种特定的观察情境,从而使得学生发现了许多自己平时不曾留意过的现象,充分体会到了发现的快乐。

二、在提问中享受快乐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这是爱因斯坦曾说过的名言。提出问题是任何科学探究的起点,一个不会发现问题的人,是无法真正参与到探究活动之中的。因此,教师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快乐的探究者,就必须教会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在教学《七色光》这一内容时,有学生提出:黑色的物体不发光,我们为什么还能看见它?光的三原色是从哪儿来的,如果没有了光的三原色会怎样?再比如教学生认识凸透镜时,有学生提出:凸透镜为什么能聚光呢?凹透镜能聚光吗?假设通过两块凸透镜能使物体成正像吗?从这些问题提出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思想在涌动和翻滚,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在闪现与迸发,如果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得到老师的肯定,便会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探究的乐趣。

三、在主动探究中享受快乐

科学探究离不开科学的方法,但科学的方法也是在探究中发现的。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地探究,主动地去发现一些适合于自己的研究方法,那么这将大大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时也使学生能够以探究者的角色去享受成功的快乐。如,学生在研究“鱼为什么要不停地喝水?”这个问题时,学生除了想出在鱼嘴前的水中滴一些墨水的方法,还提出把鱼头朝下放入水中的方法,甚至还有学生大胆提出把鱼从水中捞出,直接把墨水滴入鱼嘴的方法,这样一来,鱼在喝水之后,水会从哪儿流出便一清二楚了,观察的效果十分明显,最后当学生看到墨水清楚地从鱼鳃中流出时,那种欢快、兴奋、满足的表情无以言表。

四、在尝试中享受快乐

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技能的基本途径,也是上好科学课的关键所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敢于嘗试。例如,我们在教学有关压缩空气内容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玩皮球,在玩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有趣的问题,如,皮球为什么可以捏扁,放手后会复原?为什么有的球弹性好,有的球弹性差?……学生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去尝试探究,兴趣就会更浓厚。弹性是怎样产生的呢?弹性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呢?让学生提出问题,再带着问题去尝试研究。实验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多让学生去思考,多让学生去尝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将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五、在思考中享受快乐

一个没有思想的观察和实验活动,仅仅是一个漫无目的的机械操作而已。因此只有伴有思想的观察与实验,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这才是一个真正意义的科学探究。例如,在教学月相的相关内容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根据月亮圆缺变化的样子,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1:为什么月亮有时圆、有时缺呢?

生2:为什么月亮的月牙有时东面缺?有时却西面缺呢?

生3:为什么我们早晨也会看到月亮?

……

教师操作三球仪: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月球有时会转到地球后面,太阳光就照射不到月球上了。

生2:我发现,月球也是球形的,而且总是一半明亮一半昏暗!

生3:月球公转时的轨道在不断发生变化。

……

师:那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月亮的样子却变了呢?

生1:可能是地球的影子把月亮挡住了。

生2:可能是天上的云把月亮挡住了!

生3:可能是被地球和月球之间别的星球挡住了吧?

……

这些从学生思维深处闪现出来的鲜活的、富有创意的思想火花,可以充分说明教师只有将科学思维与科学教学相结合,去点燃学生科学探究的激情,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在探究中充分享受到科学研究的乐趣!

总之,科学教学中教师只要结合学生实际,把握探究内容及目标,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到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中,亲历过程并积极主动地开展活动,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形成。

参考文献: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2002-04.

(作者单位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丁伙中心小学)

让写作成为学生快乐的享受 篇7

一、精心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作文教学首先的问题是, 学生没有写作的材料与创作的欲望。所以, 语文教师, 要想把作文课上好, 就必须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1. 顺应儿童的天性, 进行引导。

众所周知, 儿童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好玩, 这是儿童不可改变的天性。当我们顺应儿童的天性来做事的时候, 一切将变得非常简单, 我们的引导工作就成功了一半。比如, 想让学生写作文《有趣的游戏》, 那么在作文以前, 可以先让学生在校园里做自己喜欢的游戏, 教师还要参与其中, 并且还要求学生在玩的过程中, 要用心记住游戏的环节和精彩部分。活动会结束后, 教师要把学生集中到教室里, 然后引导他们用心回忆刚才的游戏环节, 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所记的活动过程, 还可以进一步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记录感受。而后, 再让他们根据刚才的引导, 先写出作文的草稿。这时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交作文, 可以选一篇写游戏活动比较好的范文, 在全班进行范读和讲解, 讲清楚写这一类作文的基本方法。之后教师再让学生把自己的作文进行初步的修改。交给教师后, 教师再进行修改, 然后, 因为作文教学联系了儿童的生活实际, 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 所以有了激情, 有了感受, 也就有了写作的材料。

2. 灵活命题, 解放儿童的个性。

每个儿童个性都不同, 他们都有不同的喜好, 又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因此学生会愿意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题材、不同的表达方式去反映自己眼中的世界, 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所以如果教师在作文教学一开始的时候, 就简单地锁定命题, 那就肯定会束缚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创作能力。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 如果教师在学生写作方面有太多的限制, 学生就会失去创造的自由和动力, 就会被局限在一个框架内, 导致作文在内容和形式上面出现千人一面, 思想僵化的弊端, 从而失去了作文教学的目的。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 尊重学生的个性, 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作文中自由地抒发自己的个性和情感, 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 在抒写表达中体验作文的快乐。

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最真诚的内心

作文最大的弊病就是说假话、说大话、说套话, 有许多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 就提前为孩子买各种各样的作文书, 让孩子背书上的作文。更有甚者, 有的教师也要求学生背诵作文。殊不知这样就完全违背了作文的基本原则和作文教学的最初目的。我们作文教学的目的就是锻炼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综合思考能力、判别是非对错的能力。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 我们就必须放开手脚, 还作文于学生, 让学生敢于用自己最真实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有源头才有活水, 生活就是作文之源, 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 就需要学生的作文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 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笔者见过一位学生, 平时的作文水平较差, 但是当他有一次在家里受到父母的殴打之后, 他含着泪水写了一篇作文《谁来爱我》, 我在批改作文时, 被他的作文感动得热泪盈眶。而当我把他的作文在班里当做范文读的时候, 竟然把全班学生感动得流泪。这个学生并没有什么高超的写作水平, 但是他却能够以自己的切身感受, 表达了催人泪下的情感, 这就充分说明了真情实感对作文的重要性。

三、教给学生作文方法, 落实作文指导

1. 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心观察。

细心观察是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保证,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每个学生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颗敏感的心。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作生活的有心人。只要用心观察, 就会在其中找到写作的灵感, 产生表达的愿望, 有了长时间的生活积累之后, 写作文也就会不会出现“无米之炊”“无根之木”的情况。

2. 在课内外阅读中积累优美词句。

语言积累的多少, 会直接影响到作文的表达能力, 所以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阅读, 并且做好笔记, 在阅读中进行语言积累, 逐步丰富自己的词汇, 这样才能在写作时文如泉涌, 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 学生写作文将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 多读书, 读好书, 不断获取间接经验, 积累语言。

四、重视作文的修改讲评

1.“文章不厌千回改, 精雕细凿始成金”, 作文写完之后, 并不是就结束了作文的全部工作。

作文的修改工作也非常重要, 因为无论作文水平有多高, 总是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永远不可能达到完美无缺。一次性完成作文, 肯定会有漏洞, 会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 必须要反复修改, 文章才会逐步完美。

2. 要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写生动。

作文要求生动具体, 那么怎样才能生动具体呢?这并不是仅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简单的将缓解就能完成的, 需要学生在不断的学习和锻炼当中逐渐提高, 需要学生阅读大量的而文学作品, 从中汲取写作的能力, 修饰的方法, 当然更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机构是文章的骨架, 具体生动则是文章的血肉, 一副“骨架”加上“血肉”才能构成鲜活的生命体, 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要重视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写生动。

体验, 让学生享受学数学的快乐 篇8

一、联系实际, 体验数学知识的收集与处理

(一) 让学生体验生活实际, 逐渐积累数学信息

小学数学的许多概念和算理都能在实际生活中找到原型, 因此要允许我们的学生试着去体验各种角色, 例如“观察员”“统计员”等角色, 让他们收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信息, 养成自觉收集的好习惯, 并建立自己的“信息库”。如自己去菜场买菜了解菜的价格, 到繁华的路段统计车流量……

(二) 让学生体验交流活动, 学会处理数学信息

待学生学会了收集信息, 教师还要培养他们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可根据具体情况组织“信息发布会”“信息交流会”等体验交流活动, 让学生做“信息的管理员”, 并能根据实际情况, 准确地提取“信息总库”中的信息, 将其与书本知识进行结合, 用以解决数学实际问题。

二、回归生活, 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一) 在实际生活中联系学过的数学知识, 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知识, 教师要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运用课堂上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成就感, 从而使学生逐步养成以数学的思维观察生活中的问题。例如, 在教学了“元、角、分”之后, 可以让家长带孩子到超市买自己喜欢的东西。通过这样的活动过程, 让他们既体验了购物的快乐, 又对“元、角、分”的概念有了切身的体验。

(二) 通过创设情境化的教学内容, 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内容,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形象, 饶有趣味。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我用熊妈妈分蛋糕的故事引入;在教学“比例尺”一课时, 我在课前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出学校教学大楼的平面图……实际上, 如果我们把课堂上的题目改成现实生活中学生常见的问题, 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他们的理解的速度会更快, 注意力会更集中。

三、让学生动手操作, 体验数学知识的生成

(一) 给学生提供玩的机会, 让他们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小学生天性好动、好玩, 喜欢在玩中学。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以把课本中的一些例题转化成“玩耍”活动, 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接受数学知识。例如, 在学习行程问题的时候, 我让两个学生相对站在教室的前面, 让他们相对而行, 我一声令下“出发”, 两个学生开心地相向而行。接着我在黑板上画出了他们刚才行走的示意图, 并告诉学生这种现象就叫“相遇”。之后我再请两个学生一个在前面慢慢走, 一个在后面快速走, 做一次追及表演。命令一下, 后面的小朋友很快就追上了前面的小朋友。我又根据刚才的情况, 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行走的示意图, 告诉大家这个过程就叫做“追及”……这样通过玩, 使学生迅速地进入到了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 提供“练”的机会, 让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

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因为数学知识的产生源于生活实践。学生虽然可以通过提前预习来熟悉书本知识, 但掌握得不牢固, 容易忘记。例如, 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 我出示题目“小红每天走2里路上学, 两天走多少里路?”并要求学生写出算式。接下来可以接着问“4天要走多少里路?10天, 50天呢?……”学生开始写得很开心, 可没过多久, 就觉得累了。这时, 可以向学生介绍用乘法来表示, 这样学生便很快接受了新知识。

四、引探学生探究, 体验数学学习的创新

(一) 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探究, 让学生散发思维的火花

不同的学生, 他们的生活的体验不一样, 对同一事物的感觉也不尽相同, 所以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因此, 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探索体验各种不同的想法、解法。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时, 可以先让学生猜想应如何计算表面积。学生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思考, 这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身边的圆柱进行操作, 并把结果写下来。结果出现了多种验证方法:有展开成为两个圆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有展开成为两个圆形和一个长方形的;还有的将它展开成了两个圆形和一个不规则的图形, 再通过补割的方法来计算。不管哪种方法, 都可以计算出表面积。

(二) 激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寻找出最佳方案

在数学学习中, 教师要让学生体验数学中的“偷懒”和“便宜”, 引导学生从省力、合算的角度, 找到最新、最佳的答案。如我们在练习中碰到购票问题, 有两种购票方案:方案一——成人每位40元, 儿童每位20元;方案二——团体5人以上, 每位30元。然后, 让学生说出这两种方案的优缺点, 通过比较, 从中体验购票的最佳策略:儿童最好买儿童票, 但是有3位或3位以上成人时, 最好买团体票 (3个成人和2个儿童) 组成一个5人的团体, 可以便宜10元钱;4个成人和1个小孩组成一个5人的团体, 可以便宜20元钱。甚至还有学生想到了:只有4个成人时, 宁可多买1张票, 也要买团体票, 因为即使浪费了这一张票, 也还便宜了10元钱。通过这节课, 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有用性, 获得了学有所用的积极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程先国.语文教学:关注学生终身发展[J].师范教育, 2013 (1) .

识字,让学生享受快乐 篇9

一、歌诀识字

儿童对歌诀有一种天生的亲切感, 而且歌诀朗朗上口, 利用歌诀可以帮助学生轻松地掌握一些难识难写的汉字。上课时, 我就常将生字编成歌诀来记, 如“夜”:一点一横长, 左下单人旁, 右下有个夕, 再加一撇要拉长。“象”:撇刀头, 一扁口, 一撇穿‘口’往外走, 弯钩里头两小撇, 一撇一捺在外头。“恩”:‘因’在上, ‘心’在下, 念念不忘养育恩。“狐”:‘瓜’中有‘子’, ‘爪’中伸直, ‘狐’是反犬加‘瓜’字。“密”大盖帽, 山字脚, 心字中间一把刀。这样不但有助于识记字形, 还能指导学生按笔顺把字写好。特别在教学“武”和“游”时, 发现学生常将“武”在写时多带了一撇, 将“游”右边写成了“攵”, 于是我也编了歌诀让学生来识记, 如“武”:练武之人不带刀 (即一撇) 。“游”的右上角有个卧人, 表示大人, 下面是个“子”表示孩子。大人旅游怎能不带孩子呢?所以这个字的右边是一定要有这个“子”字的, 形象地概括, 就是“带着孩子去旅游”。这样, “武”“游”两字让学生困扰、令教师头疼的问题就轻松解决了。

二、谜语识字

猜谜语是学生较喜欢的一种活动, 小学生对谜语有着浓厚的兴趣, 它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还能活跃课堂学习气氛, 训练学生思维, 也是一种比较好的识字方法。在识字教学中, 我常常和学生做猜谜语的游戏。游戏时, 可由老师说, 学生猜, 也可由学生自己说、猜, 其余的学生来评判猜得对不对。这种方法把识字和游戏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游戏中巩固了所学的汉字。如“全”:一个人胆真大, 敢把王子踩脚下。“碧”:王老汉, 白胡子, 坐在石头上讲故事。“午”:远看像头牛, 近瞧没有头, 要问是啥字, 看看日当头。“男”田里的劳动力。“告”, 一口咬掉牛尾巴。这样, 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便学会了新字。有趣的谜语能引起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使他们在快乐中识字, 更重要的是久记不忘, 学生的猜字兴趣更高了, 认字也更认真了。

三、故事识字

喜欢听故事、讲故事是孩子的天性。通过给学生讲与生字有关的故事或让学生根据生字编故事, 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识字效果。在教学“松”字时, 我让学生根据这个字编了一个故事, 学生们兴致很高, 开动脑筋。有一位学生就编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老公公, 他无儿无女, 靠打柴过日子。一天他上山砍柴, 砍着、砍着他累坏了, 于是靠在一棵大树旁休息, 做起了美梦……其他小朋友听得津津有味, 不知不觉中也就把“松”字给记住了。再如“休”, 一个人走路走累了, 正好看到路边有棵树, 他就靠在树上休息一下。“闻”, 有人听到门外有动静, 他把耳朵贴在门上听一听……

四、形近字巧辨

学生在写形近字时容易混淆, 于是我们单利用一节语文课, 来辨析形近字。下面是我们的两点做法:

1. 儿歌识记

有的形近字容易写错, 比如“蜜蜂”的“蜜”和“茂密”的“密”, “幸福”的“幸”和“辛苦”的“辛”等, 我和学生们也常把它们编成儿歌来记:

“爱”与“受”:爪字头, 秃宝盖, “又”字在下不是爱。

“密”与“蜜”:“密”和“蜜”不一样, 识写都要看下方, “虫”是蜜蜂, “山”是茂密。

“幸”和“辛”形相似, 编个儿歌很好记。“土”“羊”少腿是“幸福”的“幸”, 站“立”“十”天是“辛苦”的“辛”。

“猴”与“候”:“猴”字去掉反犬旁, 跟“候”不一样, 看看差不多, 中间少根“金箍棒”。

“渴”与“喝”:“渴”了要喝水 (氵) , 喝水要用嘴 (口) 。

学生在儿歌声中自然而然地记住了这些形近字。

2. 趣味识记

教学生字时, 我们应打破传统教学的常规, 把学生从单纯的认、读、练等常规机械的模式中解脱出来, 应十分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和学习空间的开拓, 注重将识字与学生的记忆特点相联系,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法国有位汉学家说:“每一个汉字都是充满情感的小精灵!”请看我们班同学识记形近字新法:

京对景说:小样, 天天顶着个太阳。

发对泼说:几天不见, 你敢下水游泳了?

到对倒说:胆小鬼, 还请什么保镖!

其对欺说:出门居然带着“欠”, 真是欠揍。

…… ……

一组组形近字妙趣横生、富有情味的对话, 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发展了学生的想象, 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轻松愉悦的识字过程折射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教学新理念。

五、联系生活识字

语文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语文的学习不仅限于课堂和课本, 社会、家庭、现实生活中都有取之不尽的语文素材, 都可以学到语文,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因此, 在课下, 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有心人, 注意观察周围事物, 到外面世界识字, 扩展识字的空间。如街上商店名、商品名、广告牌、标语等。此外, 针对小朋友爱剪剪画画的特点, 我给小朋友布置了一份特殊的作业——制作实物字卡。先设计一些自己喜欢的图案、形状, 涂上颜色, 再把家中实物的名字写上, 不会写的字可以与爸妈合作共同完成, 最后把卡片贴在物品上面, 每次见到它, 就大声地把卡片上的字读出来。这样, 同学们对平时熟视无睹的东西顿时来了兴趣, 我每次去家访, 总见到小朋友家中贴着形状各异、色彩缤纷的字卡, 他们还邀请我逐间屋子欣赏自己制作的卡片, 把字念给我听, 沙发、电视、衣柜、台灯、电冰箱、洗衣机、门、窗……几乎家中所有的物品都贴上了“标签”, 家长说:“这为孩子创造了识字的氛围, 效果挺显著的。”经过一段时间后, 我在班上开了一个“字卡交流会”, 请同学们把家中字卡都收集起来, 在班上与同学交流, 把你所认识的字读给好朋友听, 读给全班同学听, 也可以拿字卡考考班上的同学。给充分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能在课堂中反馈、交流识字情况, 学生能看到自己的进步,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寻找更多、更好的识字渠道。把识字与生活联系起来, 这对于学生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自然渗透, 对于教师却是“有心插柳”的一份匠心。

总之, 让学生对识字写字充满兴趣是学好知识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在生活体验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在“兴趣”这个老师的带领下, 自觉、主动地走上学好语文的康庄大道。

摘要:小学一二年级是大量识字的阶段, 生字特别多, 而且有的笔画繁多不好记, 有的字形相似不好认。那么怎样提高写字教学的效果, 让学生记得又对又快呢?在平时的识字教学中, 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 根据汉字的结构规律, 利用儿歌、谜语等形式情趣识字, 充分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学生在体验中享受写作的快乐 篇10

新课标提倡作文训练要从学生的主体性需要出发, 与学生的生活挂钩, 还学生作文的本来面目, 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尽情表达, 用充满个性的语言, 写真体验, 抒真感情, 通过学生的作文展现出的他们对于生活的感悟, 展现他们的童心、童真和童趣, 这样的写作过程, 也是他们体验生活、体验快乐的过程, 这样写作不仅不会成为学生的负担, 而且会成为他们感受生活, 体验快乐的过程, 这样学生在日后的写作过程中才不会有心理的负担, 慢慢地可能还会喜欢上写作文。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引导学生准备呢?

一、感悟生活, 体验积累的快乐

很多时候, 学生在写作文的过程中感觉到无从下手甚至无话可说, 这与学生缺乏对于生活的感悟积累有着密切的关系。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犹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这说明最好的写作来源应该是学生的生活, 因为生活是学生自己经历的, 他们会有感、有悟, 针对自己周边的事物也会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学生写作的过程就应该是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真实地展现出来, 这样的文章是最真实和自然的, 也是最能够感动人心的。

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 要想使学生喜欢上写作文, 就要鼓励学生做个有心人, 要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 去体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为自己的写作积淀素材, 慢慢地学生就能够体验到积累的快乐。

例如, 黎佳乐在习作《我的第一次》中写到:

我是一个不爱说话又胆子很小的女孩, 平时都是爸爸妈妈和她一起去买东西, 可是今天爸爸妈妈却对她说:“佳乐你今天给我们下楼去买包子好吗?”听完这话后她很想告诉爸爸妈妈不行, 可是…… (因为这对于一个胆小又不爱说话的佳乐来说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 最后我还是答应了爸爸妈妈, 并且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下楼去买包子, 来到店里看见人很多, 这时我的心更乱了, 就像怀里的小兔七上八下不知该怎么办;我刚想说阿姨我买……可是话到嘴边又咽下去, 这时我听见心里的我在说:“佳乐你能做到, 你是最棒的, 相信自己。”

我又一次来到店里鼓足勇气说:“阿姨我买两笼……纯肉的包子。”说完这句话后我深深的吐了一口气, 阿姨笑嘻嘻地对我说:“小朋友你等一会, 我去给你装。”

拿上包子走在回家的路上, 我从心底里为自己鼓掌。

通过这篇孩子的习作我仿佛看到当时那一幕场景, 这就是发生在她身上的一件事, 所以这篇作文生动、淋漓尽致。后来, 我和她妈妈谈起这篇习作时, 她妈妈说她当时一直就跟在后面, 作文中写到的正是她当时所做的。

另外, 为了方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和积累的良好习惯, 语文教师要在我们的学科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进而主动地去探究, 在探究的过程中大胆地去尝试, 勇敢地去创新, 同时发挥团队的优势交流合作, 提升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了这样的经历和过程, 学生再遇到相似的写作内容时就有话可说, 才会真正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感悟生活, 体验探究的魅力

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 要求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真正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因此我们要真正落实语文教学过程中探究性学习的内容, 使学生在体验探究的过程魅力的同时, 进一步积累写作的素材,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所以在语文学科教学中, 特别是语文写作过程中我们要安排一些需要学生探究的作文, 如指导学生探究小白兔的生活习性, 写一写“可爱的小白兔”这样的写作内容;如春天来了, 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利用休息日, 到郊外去“找春天”, 看一看春天有哪些景象, 想一想和冬天有什么区别;再感受一下春天, 在郊外放放风筝;然后再回到课堂, 让学生说一说你观察到的春天有哪些特点, 有的说春天的迎春花开了, 有粉的、白的;有的说柳树姑娘的枝条抽出了新芽;有的说小燕子跟着妈妈排着整齐的队伍从南方飞回来了;还有的说小草从地里探出了小脑袋, 来看看美丽的世界!再议一议提出的问题, 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春天的诗歌, 画一画或者写一写你心中的春天, 最后做一做, 可以用你采集的各种形状的树叶或小草拼成不同的图案, 贴在纸上, 再用水彩笔进行修饰点缀, 做一份漂亮的贺卡;还可以以春天为主体, 做一张别开生面的手抄报, 并带到班里贴在墙上, 装扮一下自己的教室。也可用美丽的语言来描述春天, 通过这种活动, 使学生感受到春天是美的, 大自然是美的, 人在自然中是美的, 人的劳动是美的。

三、感悟生活, 体验交流的开心

习作的过程是一种心灵的交流过程。在习作教学中, 我们可以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多项交流。例如经常指导学生练习写一写教师、爸爸、妈妈、同学、朋友、家人等, 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他们, 让他们知道自己心里的秘密;也可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直接表述自己的心声。

事实上, 我们现在很多教师都在普遍应用的一个做法就可以进行推广和普及, 那就是鼓励学生每周坚持写周记, 鼓励学生每周把自己对于生活中的感悟、对于每周自己的表现, 甚至是自己的喜、怒、哀、乐, 都写到自己的周记中去。这样, 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也能够成为了解学生的平台, 进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提高我们教育的效果。

让学生自信快乐的享受数学 篇11

【关键词】学生;自信;快乐;享受;数学生活

数学,枯燥、严密、抽象,常令学生学而生畏。学习是一种生活,当学生在数学活动的情感、价值、地位被无情地忽略后,学生更多地体验到的是数学学习的枯燥、苦涩和知识的深奥……

数学究竟应该给孩子的童年和明天留下什么?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我们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数学学习应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让学生在奇妙的数学情境中成为具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探索者、体验者,用自己的策略探索解决数学问题,体验数学的神奇与价值。让学生充满自信的徜徉于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的快乐生活之中。

一、给孩子选择学习的权利,提高学生的主体性

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过去的课堂教学中过分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成为容纳知识的容器。至于选择怎样的学习内容、选择怎样的学习方式,那都是教师的权利,学生只是按照教师要求进行指令性的活动,学习就是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一系列任务。要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特性”时,我首先为学生提供“王小红家到学校哪条路最近?为什么?”这一研究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思考、猜想、讨论?从而让学生产生迫切研究三角形的特性这一问题的欲望与需要,让学生通过在生活情境中产生疑问,小组合作探究“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问题,并运用各种方法来加以验证,说明、证明自己的猜想与假设。当规律得以发现,猜想得以证明时,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学生无比激动。在这一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习生活做到“学有兴趣,学有方法,学有疑问,学有主见,学有时间,学有伙伴”。

二、让孩子把握学习的时间,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平时课堂教学,有些老师惟恐学生的研究不如自己讲得精,把课堂时间的主动权据为己有,结果教师的讲解占有主要地位,不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数学新课程标准一再强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

再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特性”时,我发给学生一些小木棒,让他们自由组合一个三角形。在拼三角形时,有的可以拼成,有的不能,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通过指引,我让学生自己寻找规律,解决问题。确实,我们给学生的不应是一个起早贪黑、聚精会神得来的沙金,而应是一个点石成金的手指,不仅仅要“学会”,更要“会学”,让学生再次亲身经历数学家探索数学之路,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品尝探索后成功的欢欣。

三、给孩子学习的机会,让孩子体验数学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下面是老师在拼三角形时记录下的一组数据:

能拼成:6、8、9 ;3、9、7;10、5、9 不能拼成2、3、7; 6、8、1;5、6、14。你们能照老师的样子把自己能拼的及不能拼的数据写入数列中来研究“三角形的特性”吗?这样激起了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开始自发讨论、研究、寻求规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的轻松,学的快乐。规律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了。

四、给孩子自主的学习的方式,让孩子学会共享

在学习方式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争辩,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小组的组合上,没有必要指派学习小组,让他们进行自由组合,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学生自愿组合、自愿分工、自愿选择汇报的方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成员在民主平等的合作中坦诚相见,合作中时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相互关爱的真挚感情,既学会了合作又增强了自信。

让学生为解决某一个问题而去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积极,合作与讨论能为学生提供群体思考的机会,学生在群体思考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在学习“在同一圆内所有线段中直径最长”这一特性时,我让同学们分组操作讨论,学生们都能很直观的理解了这一特性。

五、给孩子创新的机会,让孩子敢于创造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因此,我们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和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和空间,力争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动手操作,使他们在动手中思维、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

让学生在学中享受快乐 篇12

一.精心设“导”, 引人“入”胜

导入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先声夺人”、“先入为主”的作用。如讲述一个故事、欣赏一幅插图、设置一个悬念、演示一个实验……课堂引入就掀起一个小高潮。导入的趣味性越高, 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就越浓, 如果教师在导入时叙述过多, 内容过长, 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的分散, 兴趣的转移, 最终失去导入的固有目的。因此, 导入要在“精”字上下工夫, 言简意赅地引学生入胜, 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唤起学生浓烈的求知欲望,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活泼愉快的学习。

如, 在教学《生命生命》一文时, 我的导入是这样的:院落的墙角丢下几颗葵花子, 不料过了一些日子, 竟然长出了两棵葵花秧苗。我不禁惊叹起向日葵那顽强的生命力。相信同学们的身边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能列举一些吗?学生自由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从这些生命现象中感悟到了什么?这样简短的导语,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学生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 有的说蚂蚁, 有的说蜗牛, 有的说蜜蜂……, 学生的思维已经自然而然的引向“生命”。

二.创设情境, 陶冶学生情感

情景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要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主动感悟, 教师就要善于创设和谐愉悦的教学情境, 如通过积极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 创设具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 引导学生情境交融地进入角色, 通过多种感官的综合运用, 成功实现“情感转移”, 激发学生感悟的热情等, 真正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

如, 四年级《乡下人家》一文, 为我们描绘了几处独特的乡村风景, 但对于城里孩子来说很难体会到那种和谐融洽、热闹的场景。教学时, 我引导学生在阅读感悟的基础上, 让他们大胆想象画面, 并播放轻松愉悦的音乐, 他们陶冶其中。

教学过程中通过音响、图片的介入, 营造出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 符合儿童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心理特点, 使学生入情入境, 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 与课文产生共鸣, 从而顺利跨越时间、地域的鸿沟去感悟, 使学生获得情感的陶冶。

三.碰撞思想火花, 在自由争辩中学习

《新课标》认为学生是关键, 教师主要起激励、组织、点拨、引导的作用。因此, 在语文课堂上, 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认为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需求创设一些具有启发性和开拓性的问题, 并不失时机地提出来以触及学生的兴奋点, 拨动他们思考的琴弦, 促使学生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 让学生敢想、敢做, 在无拘无束的自由争辩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让他们享受学习的快乐。

如, 在教学《自然之道》一文时, 我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如果我们不去救那只龟群的‘侦查兵’, 它会不会被食肉鸟吃掉呢?”同学们很快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形成争锋相对的两派, 一方认为侦查龟会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另一方学生则认为不会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我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自主性, 组织正反两方辩论, 从而碰撞思想火花, 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可见, 孩子们有着他们独特的感受和见解, 我们要保护他们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充分的张扬。通过这场激烈的争论, 最终他们得出这样的结论:由幼龟侦查时的举动以及“企图”这个词来看, 侦查龟十分谨慎不会被捕食, 但即使被捕食了, 这也是自然规律, 它本身就肩负着神圣的使命。通过这个讨论争辩的过程, 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逻辑思维, 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认识, 这个引发思考、主动探索、灵敏反应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 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这才是愉快的教学,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

摘要: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 让学生感兴趣的关键就是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地组织实施。

上一篇:地下交通空间下一篇:不合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