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精选11篇)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篇1
曾经到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听了特级教师贲友林上的“商不变的规律”一课,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合作的意识、学习的能力、交流的技巧让我感慨:南师附小的孩子非同一般!日前,我又有幸听了特级教师周卫东在我校上的“认识整万数”一课,我又感慨:我们的孩子,也行!
一、把学习还给孩子,相信孩子一定行
上课前一天,周老师就与任课教师联系,下发给学生一张“认识整万数”的小研究学习单,布置孩子预习并完成。我仔细研读这张小研究学习单,感觉设计非常巧妙,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都包含其中。如,第一题是用画算珠的方法,在计数器上表示相应的数。三百、六千,学生能很快完成,二十万呢?孩子不得不思考,或尝试着画算珠,或去预习课本,或去请教……是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课前小研究学习正满足了孩子的这种需求,孩子的学习已不再是从上课铃响开始。“我的方法是……”“我的理由是……”……这些语言让孩子在经历研究过程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再次整理,在观察、比较、尝试、分析、整理等一系列过程中,整万数的意义、读法、写法等知识点自然而然地完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有效的数学活动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活动。通过一张小研究学习单,把学习还给孩子,课堂上才有可能生出很多精彩。
二、把课堂还给孩子,相信孩子一定行
课前谈话中,周老师就教给学生交流的方法:“你会举手吗?”“你会听别人讲话吗?”“你会欣赏别人吗?”“你会做小老师吗?”“把你方法介绍完后,要说‘谁来给我补充?’”……不一样的上课方式、交流形式一下子激起了孩子的兴趣:周老师不仅要我们倾听同学的发言,而且还要会对别人的发言发表意见,为别人的精彩发言鼓掌!在周老师的激励引导下,课堂上孩子们小手高举,各抒己见。在交流第二题“整万数的写法”这一教学重难点时,老师说:“谁来给我补充?”像接力棒那样,一个一个地传递下去。学生顿时活跃起来,思路清晰起来。我们一直注重课堂上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而现实教学中,有的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学生上课却东张西望,有气无力,一点也不领教师的“情”。听了周老师的课后,我觉得问题不在于孩子,而在于我们教师。把课堂还给孩子,让课堂变成孩子激扬生命的舞台,孩子一定行。
三、把时间还给孩子,相信孩子一定行
课堂中,学生在交流怎么写整万数这个环节时,一个女孩子上来交流,“我写整万数的方法是:万前面是多少,就先写出这个数,再在它的后面添0,一个0代表一个数位,一个0一个0地添就行了。”学生、老师都愣在那里,没有听明白。周老师没有急于让其他孩子发表意见,而是说:“儿童有自己的语言。你能结合八百万这个数把你的方法讲一下吗?”女孩说:“先写800,再在后面添一个0,变成四位数,就是八千,继续添0,一个0代表一个数位,就写成八万、八十万,最后就写成八百万了。”大家恍然大悟。原来小女孩创造了她理解的写整万数的方法。把时间还给学生,耐心听学生讲完是多么重要。
四、把发展还给孩子,相信孩子一定行
周老师的课堂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源于一个叫“冯博士”的学生。在交流用计数器表示“二十万”时,周老师请冯博士带上他的小研究上台。冯博士说:“我先在万位画了20颗珠子,表示20万。后来想到了满十进一,所以,我又在万位前面添上了计数单位十万,擦掉了万位上的18颗珠子,留下了2颗。可是,我忘了把这两颗珠子放到万位上去了。”周老师说:“万位上的20颗珠子能表示20万吗?”“如果你没有擦掉这些珠子,将是课堂上最大的亮点,掌声送给你。”其实,课堂上最大的亮点不仅在冯博士那个擦掉的创造,而在于周老师给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周老师看中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研究的过程。他在课堂上有效地利用了这个错误的资源,巧妙地沟通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和原有计数单位“万”之间的联系。“哪位小老师第一个勇敢地上来?”“对的怎么不讲啊?”“掌声有请!”“掌声送给你!”“你真有研究的意识!”“你真了不起!”这样的激励语比比皆是。这样的话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把发展还给了孩子,孩子就一定能行。
虽然我们的孩子第一次上这样的课,他们的小研究、他们的合作、交流、思维的碰撞、推荐的题目等还很稚嫩,还不能和南师附小的孩子相提并论,但他们的表现让我明白:相信孩子,孩子就能行。这节课没有什么华丽的语言、精致的课件,一切都围绕学生展开,教师的驾驭也化作了旁白。一张小小的学习单,让老师智慧地后退,将学生巧妙地推向前台。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着学习的成功,享受着成长的快乐。在这样充满生命力的课堂上,孩子怎能不行呢?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篇2
摘 要: 当前,处在2.5-3周岁的孩子即可入园接受幼儿启蒙教育,园内各种区域活动的设置不仅彰显了幼儿园的特色,而且为孩子提供更优质的教学环境。文中从区域活动让师幼互动更频繁、区域活动创造七彩的空间、营造相对轻松的教学氛围等多个方面阐述了在区域活动中幼儿体验所带来的快乐。
关键词: 区域活动;幼儿教育;研究
幼儿的世界是美好的,他们会根据对外界的接触,感受喜怒哀乐、成功与失败。区域活动素材丰富,小朋友们在幼师的指导下开展美工、音乐、表演等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师幼间的关系,而且能够让小朋友们在体验中获得一些成就与快乐。对幼儿园来说,通过区域活动是提升教学质量非常好的方式,也是新时代发展的结果。
一、区域活动让师幼互动更频繁
区域活动是近几年幼儿教育改革出现的结果,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建设区域活动增加同行业的竞争力,提升幼儿教育水平。在区域活动设置上应该注意三个问题:内容“生成”要根据幼儿的学习习惯和实际情况,资金雄厚的幼儿园可设置美工区、表演区、音乐区、户外区、益智区等活动区域,拓展幼儿能力的同时增加孩子的见识与胆识;区域活动设置的艺术性与教育性结合起来,不仅起到美化校园和班级的作用,而且能够在活动中给孩子传递知识,达到艺术鉴赏和教育完美结合的效果;避免区域设置的单一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避免幼儿区域活动处人多拥挤,除设置几个常见的、简单的、固定的活动区域外,还可增设科学区、益智区、构建区、表演区等多个区域。在区域活动中,增加师幼间的交流与互动,培养幼儿自主创造力及语言交往能力。
二、制造七彩的幼儿区域活动空间
处在2.5-5周岁的幼儿,他们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他们的思维是天马行空的,也是创造力思维最发散的时期。区域活动的设置给幼儿提供了七彩的世界,让幼儿在不同的区域活动里感受不同的文化和艺术氛围,对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发散性思维具有好处。如美工区会摆放各种颜色的橡皮泥、水彩笔、砂纸粉,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朋友们可以发挥自己无限的想象力,捏制或画出自己喜欢的物品;表演区会摆放一些塑料花、帽子及装饰品,很多小朋友会利用这些装饰品,模仿自己喜欢的动画角色,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各种区域活动的创建,会激发孩子的灵感,让小朋友们爱上这七彩的“动画”世界,为小朋友们创造更丰富多彩的成活环境。
三、允许幼儿自由进出活动区域
细心观察幼儿的行为习惯,家长会发现孩子已知的世界具有安全感,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心,他们具有无限地精力去“摆弄”自己喜欢的物品,如区域活动设置的一些像玩具一样的材料。特别是现在很多人住在小区,独生子女缺少玩伴,此时幼儿园对于他们来说像是一个大家庭,在这可以找到他们的同龄人,他们具有相同的思维和沟通模式。区域活动对孩子们来说,像是个七彩世界,有很多他们想去探索的东西,一些志趣相同的小伙伴在一起无比开心和快乐。区域活动针对幼儿园小朋友是开放式的,允许幼儿自由进出活动区域,在家长或老师的监管下,小朋友们可以尽情地在“七彩的世界遨游”和玩耍。
四、营造相对轻松的教学氛围
有幼儿教育工作者说“幼儿知识的获得源于指尖”,即幼儿通过自己动手能够获取更多的知识和道理。幼儿是天真浪漫的年纪,没有任何烦恼和忧虑,好奇心非常强烈,他们适合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中成长,而区域活动的设置刚好满足了幼儿轻松学习的条件。习总书记在“十三五”计划中强调,创新是民族发展的驱动力,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命运,因此从娃娃抓紧,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主创造力。
与传统的应试教育不同的是,区域活动是通过给幼儿提供优质的教学设施,为幼儿营造一个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让孩子在这种轻松的教学氛围中彰显出孩子的个性和创造力。事实证明,这种寓教于学的方法对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很多孩子在娱乐中接受更多的知识,培养开朗的性格,锻炼了动手能力,开发了幼儿思维。
五、鼓励家长以同伴身份参与
如今,很多家庭仍以独生子女居多,家长在孩子面前常扮演着两种角色:一种角色是孩子的“保护伞”,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围绕着一个孩子转,凡是能够满足孩子的,家长都不惜一切代价给孩子最好的;另一种角色是孩子的“人生导师”,以长辈的姿态规定孩子哪些行为可做,哪些行为不可做,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孩子一般对这类家长比较害怕。笔者认为最好的教育,是家长的陪伴,试想家长培着孩子一起参加幼儿园举办的亲子活动,或在家长的监管下,到幼儿园区域活动处陪孩子做美工、玩音乐、看图书、做游戏,以同伴的身份与之相处,应该是另一番感受。
六、结语
幼儿教育作为启蒙教育的源泉,被社会广泛关注。如何让幼儿在快乐的环境中成长,且尽可能的汲取到知识的养分,这是每位幼儿教育工作在思考的问题。区域活动是在蒙台梭利教学模式的影响下,通过设置美工区、科学区、阅读区、音乐区等活动区域,为孩子营造更优质的教学氛围,将寓教于学的教学模式贯彻到实际教学活动中。
参考文献: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篇3
一、问题的设计应有层次
对于每个学生来说,由于智力的差异、基础知识的差异、生活经验和家庭环境的差异,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的思维方式和采取的手段也是有差异的。因此,在设计数学问题时,应注意层次性,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后,为了了解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情况,可设计如下几个问题:(1)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2)你认为在这条基本性质中应注意哪些地方?为什么?(3)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能解决什么问题?这三个问题能分别满足中下、中等、中上三个层次的学生学习的需要,调动了每个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也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接受”学生的错误
一般来说,小学生都有好表现的心理,喜欢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的才能,但如果他们的“表现”得不到肯定,就会产生一种害怕心理,这种心理容易阻碍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学中我们要恰当地把握评价他们的尺度,即使是错误的,我们也不要轻易地否定,而是要通过讨论使他们认识到错误之处,给予他们重新思考的机会,直至获得正确的答案。在一次练习课上,我让学生做书上总复习中的一道判断题:“四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图形面积一定是4平方厘米。”大多数学生认为是对的,因为4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不管拼成长方形还是正方形,它的面积一定是4平方厘米。有一个学生说:“不一定,如果角对角拼,那么它的面积就不是4平方厘米。”学生们都“啊”的一声表示了他们的不理解与不赞成,我也一怔,这位学生此时十分发窘。我并没有急于否定他,而是表扬了他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意见,然后说:“能把你的想法画出来吗?”学生画图,随即边指图边说:“这个图的面积就大于4平方厘米。”原来,他把两个正方形中间的空隙也算入面积了。我没有直接纠正,而是说:“这一块到底算不算,还要看究竟什么是面积。”一句话激活了学生相关的旧知识,学生纷纷发表观点:面积是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这个图形是这么围成的(生指图形的周长),所以,那一块不应该算在内,这个图形的面积还是4平方厘米。那位学生接着说:“老师,我知道了,如果题目把‘拼成’改为‘围成’,图形的面积就不一定是4平方厘米了。”我没有就此了结,而是说:“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对面积的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那么,同学们是谁帮助我们复习了面积的知识?”全班学生不约而同地将视线集中到刚才出错的学生身上,这个学生如释重负,先前那种羞愧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自信和投入。试想,如果否定那位学生的观点,哪怕态度很温和,不也把学生的想象力以及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的勇气给封杀了吗?
三、提倡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在数学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于知识经验、个性气质不同,学生的认知、体验、感悟也不可能完全一致。数学教材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它也与一般的文学作品一样,不只具有唯一的意义。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应当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同一个问题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予以解决,只要不是太过牵强附会,就应该肯定他们理解的“合理性”“合法性”。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我鼓励学生说:“同学们一定有许多不同的方法,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有的说,我是把异分母化成同父母,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大小的;有的说,我是把不同分子、不同分母的分数化成同分子分数,然后,按照分子相同的方法来比较大小;有的说,我是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小数来比较大小,因为这样简便……学生们各抒己见,课堂成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的舞台。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渗透课本,把课本中的不确定处和空白处,按照自己的理解组织起来,从而得出具有个性色彩的学习结果。事实上,允许并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去感知数学现象,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数学原理、掌握数学方法,能极大地丰富数学教学的内容,触动学生主体参与的兴趣,提高主体参与的有效度。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篇4
一些客观因素我们无法改变, 我们能改变的就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从自身出发, 了解学生, 转变观念, 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给学生搭建体验成功的舞台, 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 而学生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的前提是有学习美术的动机和需求, 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呢?
一、“养性”———注重培养激发学生人性中美的天性
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 兴趣出天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就得了解学生, 因材施教, 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方向, 承认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 承认学生对知识掌握的速度有快有慢, 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强有弱, 给学生以充分的尊重, 从而培养其学习兴趣。新课导入是组织教学中艰难的第一步, 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一环, 他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起他们的好奇心, 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使学生很快投入到学习中去, 从而达到以美代劳, 美中有乐, 陶冶情操。
二、“造境”———创设艺术氛围, 激发学生兴趣
在学校培养学生美术兴趣的过程中, 不仅要有必要的教学硬件, 还要有高雅的艺术氛围, 创设具有创意的教室环境, 让学生走进教室就像走进了艺术殿堂, 置身于美妙的环境中感受浓浓的艺术气氛, 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如在上制作装饰画一课时, 我要求学生利用生活中平常的东西制作装饰画, 我没有讲述装饰画的原理、色彩搭配等, 而是将闲暇时从网上收集的一些精美的装饰画, 一一展示给学生, 那生动的造型、漂亮的色彩、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 那独具匠心的创意更是让他们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受此感染, 学生也跃跃欲试, 我因势利导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构思、讨论制作的内容, 需要的材料, 然后分头行动。一次手工制作热潮在校园里掀起……通过这节课, 我更深刻地认识到, 一个良好的范例, 对学生不仅具有启发、展示的作用, 更是一种学习动力的催化剂。
三、“感悟”———利用实践,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学校给学生搭建表现的舞台, 让学生走到舞台的前端。很多东西仅凭教师说教, 这样闭门造车, 学生是表现不出来什么的。要想表现得真切, 学生必须有实际的体验, 认真地观察才行, 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 让他们去听、去看、去触摸、去感受, 尝试直接用色彩去表达, 去抒发。如我校举办18届校园运动会, 运动会的标志不是由美术老师来设计, 而是由学校向全体学生进行征集, 设立入围和选用等奖项并给予获奖学生一定的资金或物质奖励。这样一来, 美术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成功体验, 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增强了, 绘画能力就提高了, 自然学习兴趣更浓了。同时, 时时给他们提供关注和参与的机会, 如中小学动漫比赛、中学书法比赛与举办每学年度校园艺术节。
这些都是发生在学生们身边的事情, 也是他们经常谈论的话题, 这些鲜活的内容最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
四、“拓展”———引导学生认识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用途、作用
许多人将美术单纯地理解为绘画, 学习美术将来只能走画家一条路, 找工作局限性很大。事实上, 美术的分类很多, 除从事的专业绘画外, 还有广告设计、家居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服装设计等, 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培养美术兴趣, 将来专业地去学习一门技艺, 同样能很好地展现自身价值。如果从事其他行业, 拥有扎实的美术功底, 会让你在工作中得到重用。
总之, “一个没有艺术的社会和民族是不可想象的。正如没有空气便没有呼吸, 没有欣赏教学的审美素质教育是毫无意义的国民素质教育。”使我们明白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 是审美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素质教育。
那么, 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快乐, 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潜能, 是学生能够成功的重要基础。
教师的一个肯定的眼神, 一个会意的微笑, 一句赞扬的话, 都能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满足, 产生成功的信心和希望, 为他们新的成功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在一所小学里, 从学生名册中随意地挑出部分学生的名字, 并对老师说, 根据他们的研究判断, 这些学生天资聪慧, 能在学习上有大的进步, 将来会有大出息。几个月后, 年终考试成绩表明, 这些学生的平均成绩竟高出其他学生好几分, 为什么随意点出的学生的成绩会明显上升呢?一个主要原因是, 老师们受到专家们的“权威性判断”的影响, 相信这些学生有获得成功的巨大潜能, 又对这些学生加以影响, 他们赋予了这些学生以较高的期望, 他们不但以语言, 还以“鼓励的眼神”和“向他前倾的体态”等来“明示”“暗示”这些学生、“你们比旁人聪明”“这个难题你能解答出来, 你再想一想”, 这一切都会使这一部分学生更多地动脑思考, 努力学习, 因而受到不断的、更加多的鼓励。
第二,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让学生拥有体验成功的快乐。
课堂教学中, 师生有了互动, 但是如果学生总是经受着失败的打击, 他不可能保持学习的兴趣!所以, 课堂教学中, 要想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就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在教学中可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合理分组, 保证各组成员具有层次性、互补性, 增强其互帮互学、有效互动的学习效果。对于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小组学习讨论过后, 教师要通过问题检测每组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要预设好难易不同, 有梯度的问题, 小组针对问题的难易程度, 安排不同的组员进行回答, 每人回答一题, 其他组员可以进行补充。教师按照每组回答问题的程度进行积分。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每个人都积极努力学习, 希望给小组加分, 其他组员也都积极热情地帮助有问题的组员。组内关系平等、和谐。
第三, 了解学生基础, 推行成功评价。
新课程改革目标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 而且要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信息技术学科中, 评价的基本原则不是甄别与选拔, 而是激励、诊断和促进。
总之, 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快乐地学习, 获得成功的体验, 感到学习的快乐。
摘要:记得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给孩子打不及格的分数, 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激发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愿望和潜能, 都可以取得多方面的成功。课堂是实施成功教育最主要的舞台, 让学生在笑声、幽默和竞争的氛围中进行分享性学习, 这种成功与快乐的体验, 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这种兴趣会激励学生自主地去学习, 以获取成功。
关键词:成功体验,兴趣,快乐,分享性学习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2][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如何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篇5
“情”指感情、激情和情绪,是由外界事物所引起的喜怒、爱恨、愉快、悲伤、恐惧等心理状态,形式丰富多变。在交往中,每个人都会产生情感,不同的情感会给交往产生不同的影响。“有情”可以引发心理活动及行为的动机,促成人际间的交流。课堂教学就是以学科内容为载体所进行的师生之间的行为互动与情感交流。
1.学会转换角色,积极交流感情
长期以来,“师道尊严”成为传统的师生关系准则。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设计者,而且是教学内容的确定者、学习成绩的评定者,从而形成了教学上的绝对权威。这种居高临下的地位,往往使学生望而却步,影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热情。当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应是互动的、共生的、亲切的和引导的,而非被动的、权威的和对立的。教师应由传统的教学权威逐步向学生的学习伙伴转化,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成为学生学习上的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中接受知识,享受学习地理的乐趣。
2.注重课堂合作,激发学习热情
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其有利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与情境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增强彼此间的情感交流,激发学习地理的激情。例如,针对必修Ⅰ“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一课中“中国的洪涝灾害”的教学,采用合作学习和相互提问的方式,课前让学生分组查阅1998年长江流域相关的雨情、水情和灾情等资料,课堂上组织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对1998年长江流域的相关信息进行介绍,并提出本小组为其它小组设计的问题。以下是学生设计的几个问题:①为什么长江流域在6、7月份降水较多?②长江流域洪水量大的原因是什么?③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分布较多,但是淹没范围较广,这是为什么?④简要说明1998年长江洪水造成的危害。⑤分析1998年长江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各小组成员针对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从而在合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客观的评价,并对相关知识进行必要补充和总结。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既达到了掌握知识的目的,同时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3.适时激励评价,调控学生情绪
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情绪。新课程标准认为,对学生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要多用激励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使用“非常精彩”、“你真棒”等表扬语句,肯定和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回答。要善待学生出现的错误,一旦学生回答或解题与正确答案不符,应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然后再做评价,肯定其闪光点,找出不足之处,让更多的学生在思考中矫正并寻求正确的答案,有效调控学生的情绪。这样,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情感才能得到发展。
二、以趣导学,点燃学生兴趣之花
“趣”指乐趣、兴趣和情趣。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互活动,学生在课堂中不仅是倾听者、接受者和被训练者,还是主动参与者、实验者及探索者。要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趣”是关键因素。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启学生思维,健全学生心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激趣入境,开启课堂之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与参与动机,能使学生主动融入到情境中,积极地投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也能化解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必修Ⅰ“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一课以汶川地震的图片、影像资料以及全国人民抗震救灾的感人场景作为新课导入,学生立刻被眼前的场景所渲染,不禁感慨:“这次地震带来的损失太大了”,“如果当时能预料到会发生地震就不会发生这种情况了”……教师乘势设问:“地震灾害能不能防御?它是怎么发生的?如果遇到其它的自然灾害,又会产生哪些危害?”以此梳理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
2.有效设疑,激发学生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火花。课堂上有效地设疑置问,可以迅速抓住学生的思维,大大激发其学习兴趣。如在必修Ⅰ“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中“自然灾害的危害”一课的教学时,教师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某次台风作为背景资料,设问:“①台风影响我市时给同学们带来了哪些不便?②台风给我市带来的影响有哪些?政府是如何采取防御措施的?③这说明自然灾害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通过层层设疑,学生的思维由浅至深,渐入探讨的佳境,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3.走进生活,闪耀课堂精彩
体验, 让学生享受学数学的快乐 篇6
一、联系实际, 体验数学知识的收集与处理
(一) 让学生体验生活实际, 逐渐积累数学信息
小学数学的许多概念和算理都能在实际生活中找到原型, 因此要允许我们的学生试着去体验各种角色, 例如“观察员”“统计员”等角色, 让他们收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信息, 养成自觉收集的好习惯, 并建立自己的“信息库”。如自己去菜场买菜了解菜的价格, 到繁华的路段统计车流量……
(二) 让学生体验交流活动, 学会处理数学信息
待学生学会了收集信息, 教师还要培养他们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可根据具体情况组织“信息发布会”“信息交流会”等体验交流活动, 让学生做“信息的管理员”, 并能根据实际情况, 准确地提取“信息总库”中的信息, 将其与书本知识进行结合, 用以解决数学实际问题。
二、回归生活, 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一) 在实际生活中联系学过的数学知识, 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知识, 教师要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运用课堂上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成就感, 从而使学生逐步养成以数学的思维观察生活中的问题。例如, 在教学了“元、角、分”之后, 可以让家长带孩子到超市买自己喜欢的东西。通过这样的活动过程, 让他们既体验了购物的快乐, 又对“元、角、分”的概念有了切身的体验。
(二) 通过创设情境化的教学内容, 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内容,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形象, 饶有趣味。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我用熊妈妈分蛋糕的故事引入;在教学“比例尺”一课时, 我在课前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出学校教学大楼的平面图……实际上, 如果我们把课堂上的题目改成现实生活中学生常见的问题, 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他们的理解的速度会更快, 注意力会更集中。
三、让学生动手操作, 体验数学知识的生成
(一) 给学生提供玩的机会, 让他们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小学生天性好动、好玩, 喜欢在玩中学。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以把课本中的一些例题转化成“玩耍”活动, 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接受数学知识。例如, 在学习行程问题的时候, 我让两个学生相对站在教室的前面, 让他们相对而行, 我一声令下“出发”, 两个学生开心地相向而行。接着我在黑板上画出了他们刚才行走的示意图, 并告诉学生这种现象就叫“相遇”。之后我再请两个学生一个在前面慢慢走, 一个在后面快速走, 做一次追及表演。命令一下, 后面的小朋友很快就追上了前面的小朋友。我又根据刚才的情况, 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行走的示意图, 告诉大家这个过程就叫做“追及”……这样通过玩, 使学生迅速地进入到了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 提供“练”的机会, 让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
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因为数学知识的产生源于生活实践。学生虽然可以通过提前预习来熟悉书本知识, 但掌握得不牢固, 容易忘记。例如, 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 我出示题目“小红每天走2里路上学, 两天走多少里路?”并要求学生写出算式。接下来可以接着问“4天要走多少里路?10天, 50天呢?……”学生开始写得很开心, 可没过多久, 就觉得累了。这时, 可以向学生介绍用乘法来表示, 这样学生便很快接受了新知识。
四、引探学生探究, 体验数学学习的创新
(一) 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探究, 让学生散发思维的火花
不同的学生, 他们的生活的体验不一样, 对同一事物的感觉也不尽相同, 所以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因此, 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探索体验各种不同的想法、解法。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时, 可以先让学生猜想应如何计算表面积。学生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思考, 这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身边的圆柱进行操作, 并把结果写下来。结果出现了多种验证方法:有展开成为两个圆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有展开成为两个圆形和一个长方形的;还有的将它展开成了两个圆形和一个不规则的图形, 再通过补割的方法来计算。不管哪种方法, 都可以计算出表面积。
(二) 激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寻找出最佳方案
在数学学习中, 教师要让学生体验数学中的“偷懒”和“便宜”, 引导学生从省力、合算的角度, 找到最新、最佳的答案。如我们在练习中碰到购票问题, 有两种购票方案:方案一——成人每位40元, 儿童每位20元;方案二——团体5人以上, 每位30元。然后, 让学生说出这两种方案的优缺点, 通过比较, 从中体验购票的最佳策略:儿童最好买儿童票, 但是有3位或3位以上成人时, 最好买团体票 (3个成人和2个儿童) 组成一个5人的团体, 可以便宜10元钱;4个成人和1个小孩组成一个5人的团体, 可以便宜20元钱。甚至还有学生想到了:只有4个成人时, 宁可多买1张票, 也要买团体票, 因为即使浪费了这一张票, 也还便宜了10元钱。通过这节课, 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有用性, 获得了学有所用的积极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程先国.语文教学:关注学生终身发展[J].师范教育, 2013 (1) .
让学生在体验中享受写作的快乐 篇7
新课标提倡作文训练要从学生的主体性需要出发, 与学生的生活挂钩, 还学生作文的本来面目, 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尽情表达, 用充满个性的语言, 写真体验, 抒真感情, 通过学生的作文展现出的他们对于生活的感悟, 展现他们的童心、童真和童趣, 这样的写作过程, 也是他们体验生活、体验快乐的过程, 这样写作不仅不会成为学生的负担, 而且会成为他们感受生活, 体验快乐的过程, 这样学生在日后的写作过程中才不会有心理的负担, 慢慢地可能还会喜欢上写作文。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引导学生准备呢?
一、感悟生活, 体验积累的快乐
很多时候, 学生在写作文的过程中感觉到无从下手甚至无话可说, 这与学生缺乏对于生活的感悟积累有着密切的关系。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犹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这说明最好的写作来源应该是学生的生活, 因为生活是学生自己经历的, 他们会有感、有悟, 针对自己周边的事物也会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学生写作的过程就应该是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真实地展现出来, 这样的文章是最真实和自然的, 也是最能够感动人心的。
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 要想使学生喜欢上写作文, 就要鼓励学生做个有心人, 要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 去体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为自己的写作积淀素材, 慢慢地学生就能够体验到积累的快乐。
例如, 黎佳乐在习作《我的第一次》中写到:
我是一个不爱说话又胆子很小的女孩, 平时都是爸爸妈妈和她一起去买东西, 可是今天爸爸妈妈却对她说:“佳乐你今天给我们下楼去买包子好吗?”听完这话后她很想告诉爸爸妈妈不行, 可是…… (因为这对于一个胆小又不爱说话的佳乐来说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 最后我还是答应了爸爸妈妈, 并且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下楼去买包子, 来到店里看见人很多, 这时我的心更乱了, 就像怀里的小兔七上八下不知该怎么办;我刚想说阿姨我买……可是话到嘴边又咽下去, 这时我听见心里的我在说:“佳乐你能做到, 你是最棒的, 相信自己。”
我又一次来到店里鼓足勇气说:“阿姨我买两笼……纯肉的包子。”说完这句话后我深深的吐了一口气, 阿姨笑嘻嘻地对我说:“小朋友你等一会, 我去给你装。”
拿上包子走在回家的路上, 我从心底里为自己鼓掌。
通过这篇孩子的习作我仿佛看到当时那一幕场景, 这就是发生在她身上的一件事, 所以这篇作文生动、淋漓尽致。后来, 我和她妈妈谈起这篇习作时, 她妈妈说她当时一直就跟在后面, 作文中写到的正是她当时所做的。
另外, 为了方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和积累的良好习惯, 语文教师要在我们的学科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进而主动地去探究, 在探究的过程中大胆地去尝试, 勇敢地去创新, 同时发挥团队的优势交流合作, 提升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了这样的经历和过程, 学生再遇到相似的写作内容时就有话可说, 才会真正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感悟生活, 体验探究的魅力
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 要求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真正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因此我们要真正落实语文教学过程中探究性学习的内容, 使学生在体验探究的过程魅力的同时, 进一步积累写作的素材,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所以在语文学科教学中, 特别是语文写作过程中我们要安排一些需要学生探究的作文, 如指导学生探究小白兔的生活习性, 写一写“可爱的小白兔”这样的写作内容;如春天来了, 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利用休息日, 到郊外去“找春天”, 看一看春天有哪些景象, 想一想和冬天有什么区别;再感受一下春天, 在郊外放放风筝;然后再回到课堂, 让学生说一说你观察到的春天有哪些特点, 有的说春天的迎春花开了, 有粉的、白的;有的说柳树姑娘的枝条抽出了新芽;有的说小燕子跟着妈妈排着整齐的队伍从南方飞回来了;还有的说小草从地里探出了小脑袋, 来看看美丽的世界!再议一议提出的问题, 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春天的诗歌, 画一画或者写一写你心中的春天, 最后做一做, 可以用你采集的各种形状的树叶或小草拼成不同的图案, 贴在纸上, 再用水彩笔进行修饰点缀, 做一份漂亮的贺卡;还可以以春天为主体, 做一张别开生面的手抄报, 并带到班里贴在墙上, 装扮一下自己的教室。也可用美丽的语言来描述春天, 通过这种活动, 使学生感受到春天是美的, 大自然是美的, 人在自然中是美的, 人的劳动是美的。
三、感悟生活, 体验交流的开心
习作的过程是一种心灵的交流过程。在习作教学中, 我们可以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多项交流。例如经常指导学生练习写一写教师、爸爸、妈妈、同学、朋友、家人等, 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他们, 让他们知道自己心里的秘密;也可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直接表述自己的心声。
事实上, 我们现在很多教师都在普遍应用的一个做法就可以进行推广和普及, 那就是鼓励学生每周坚持写周记, 鼓励学生每周把自己对于生活中的感悟、对于每周自己的表现, 甚至是自己的喜、怒、哀、乐, 都写到自己的周记中去。这样, 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也能够成为了解学生的平台, 进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提高我们教育的效果。
多元评价,让学生体验进步与成功 篇8
一、采取自我评价,充分认识自我,帮助学生总结提升
有效的学习是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探究,从思想上接受学习,并在行动中体现出来。那么,如何能让学生主动学习呢?首先要做的是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对自身有个客观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发现不足,制定出相关计划,促使自己迈出第一步,勇敢地去改变,做更好的自己。 在提供学生自我认识和评价的机会时,我们要尊重其差异性,站在发展的角度去看待学生,当学生意识到不足时要引导其自我激励,以此来增强学习的信心,更好地投入学习。 通常,我都会建议学生从目标达成、学习认知、得失总结等方面来自我评价,达到反思总结的目的。比如,在讲Unit 2My Day一课的School Life时,我就结合教材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总结:文本词汇掌握、文章主题认知、阅读理解感悟, 以此来评价自己的课堂表现。随后,我就根据学生的评价从“The character about the school life” 和“The information of the article”方面开展讨论交流,为其提供自由灵活的分享时间,请同学谈谈自己的学习过程、方法,相互借鉴学习。再比如,讲到Family Tree一课时,我课前让学生做好准备工作:带一张全家福到学校,并且能用流利的英语介绍。学生原以为这只是一项作业,没有什么“玄机”,但是等到他们用各自的方式介绍完之后,我就突然布置了一个任务:对自己刚才的表现评价,说出不足并谈谈改进方法。学生觉得很有趣,以前他们只顾完成作业从来都没有回过头来总结,现在有机会了。令我惊喜的是,他们都尽可能客观地评价了自己,有的说语言错误太多,要夯实基础;有的说要性格太内向,要多在台上表现自己,等等。大家都说得很到位。由此可见,学生对自己的认识还是很深刻的。
二、注重小组评价,开展合作竞争,促进学生认知感悟
研究表明,小组评价是一种很有效的评价方式,相比于自我评价不仅更客观、更全面,还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 帮助学生在认清自我的同时还能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促进自身的完善。通常我会选择适当的时机采取小组评价,让学生组成五六个人的小组,以自由发言的方式交流,指出各自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且提供相应的建议,帮助其改善。这样学生就能在自由的交流中充分认清自己,不断深化感悟, 促进英语成绩的提升。比如我在讲Unit1的Reading Welcome to Beijing Sunshine Secondary School时,考虑到学生对文本理解有难度,自主分析可能不够深入,就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导其进行小组评价,以此达到深入思考的目的。首先,我提出两个问题:1.What do you know about Beijing Sunshine Secondary School ? 2.Why did the author like his school ?然后组织学生在小组内积极评价,谈谈自己的看法。最后,我让组长将大家的意见收集起来,在班级里一起讨论,将学生的探究过程呈现,满足其深入理解的需求。
三、善用鼓励评价,加强师生交流,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评价不仅存在于学生之间,更多、更普遍地存在于师生之间。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我们不仅是教育者,还是给予学生爱的人,所以要经常对学生给出鼓励性的评价, 让其在意识到不足时也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树立对学习的信心。对于鼓励性评价的实施,我会贯彻到教学的方方面面,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我对他们的爱和期待。比如, 课堂上每次学生回答正确或表现得出色时,我会进行语言鼓励,像“You’re awesome ! ”“Well done”“Your answer is great!”,让其知道自己表现得很不错。当一个小组表现不错,把我布置的任务完成得很好时,我不仅会表扬他们,还会奖励其一颗“优秀之星”,让其再接再厉。如果其中一个组员表现很好,我就会着重表扬,让全组同学为其鼓掌,这样不仅拉近了我们与学生的距离,而且会调动该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其再提升。此外,分层评价也是鼓励评价中重要的一种,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不同个人之间存在很多差异,我们不仅要做到尊重,更要做到包容,对于其可取之处要大加表扬。比如,有的学生成绩一般,性格内向,在课堂上很少发言,很少表达自己的看法,如果他在课堂上大胆发言了, 我就会马上表扬他,并且带动其他学生鼓励他,让其再接再厉,树立其学习信心。或者,一个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平时学习比较散漫,但在课文抽背的环节很流畅地将文章背下,我就会给他奖励,让其保持上进心。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要有不同的鼓励,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帮助其更好地学习。
让学生体味成功的快乐 篇9
一、让学生体味成功的快乐,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本
教师的教学目的是教书育人。那么,我们如何做到“教书育人”呢?就要通过我们的教学来实现,使可爱的学生在自己的教育下快乐地成长。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本。就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熟读文本,来认真领会文本内容,正确分析、理解、感悟教材目的要求,这样为巧妙地安排、合理地布局,恰当地运用文本奠定基础。
二、让学生体味成功的快乐,教师要做到目中有人
要使我们认识到,学习并不是教师一味地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要让学生体味成功的快乐,就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式,而不要让学生围绕自己的指挥棒转,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只是让学生被动地学习。放开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学习活动的空间,这样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自己课堂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快乐学习感觉, 进而品尝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和幸福。我们教师要做到目中有人,就是眼中有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挥学生的主体效应,用知识来武装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沐浴灿烂的阳光和雨露,健康幸福地成长。
三、让学生体味成功的快乐,教师应胸中有度
我们做教师的都知道,教无定之法,学无定法。但凡适合文本、适应学生、顺应学情、能弘扬学生个性的,激发学生激情的方法都视为可用之法。在如今的课堂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打破以往单一的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模式,让学生走下座位,与自己好朋友进行合作,展开讨论,来探究所学知识,让学生自由探寻到成功的路径,从中体味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学习的快乐。我们教师要做到,任何时候也不要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因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我们教育学生要掌握好这个度,才能保护学生自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是最棒的,一定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来,那样不仅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快乐,还能感悟到成功的喜悦。
进步课堂: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篇10
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意听、愿意想、愿意读、愿意交流合作;其次,教师根据最近发展区,给不同的学生制订不同的学习目标,并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再次,让学生在小组中互学互助,体现自助、合作探究式学习,实现学生个体智力与思维的发展;最后,教师设计科学合理的练习,让学生知识和能力得以巩固。
所以,构建进步课堂,就是要师生在常态中进步,让进步成为常态。
本期,就让我们走进武汉市积玉桥学校,看看他们的进步课堂——
在武汉市武昌区教育局绿色教育“遵循规律、遵守规则、轻负优质、持续发展”行动纲领的指引下,武汉市积玉桥学校以“进步就是成功”为办学理念,引导学生追求进步、体验成功、快乐成长。针对传统课堂存在的问题,依据教育学、心理学,在实践中提炼了包括八个步骤的进步课堂教学模式,积极推动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
一、进步课堂主要改变“死教苦学”的现状
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教学效率低和教学气氛沉闷,部分学生厌学等问题,是教师以“教”代“学”,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的。有效学习,内因(学生)当然是决定因素。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一名学生高效学习呢?这就需要尊重学生,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根据学生起点的差异性进行教学,用“进步存折”记录学生在学习中的点滴进步,让每一个学生有成功感,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常规的听课活动中,我们发现我校课堂存在如下问题:
1.教师满堂灌现象突出,教学过程重预设轻生成。教学成为教师的“独角戏”,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一步一步地讲解知识,讲解时间太长,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成为配角。
2.教学活动单一,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多数课堂教学形式是单调的,从头到尾没有变化,不论是“满堂讲”,还是“满堂问”,都很难确保学生集中注意力。
3.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学习习惯不佳。学生很少主动提问。在三年级学生学习习惯摸底调查中,我们发现,接近一半的学生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课堂学习的效果也不够好。
以上问题表明,教师的教学理念还偏于保守,教育改革和课堂改革的先进理念还没有在常态课堂中扎根。如何让“每天进步一点点”落实到课堂,构建进步课堂,成为我校特色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进步课堂追求的是“乐学善教”
为了变革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追求进步、体验成功,我们认真观摩了省内外课改名校的课堂模式,探索我校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我们希望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和教学最优化理论为依据,夯实进步课堂的理论基础,从而促使教师善教,学生乐学。
1.建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也就是说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进入课堂之前,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2.充分激发生命主体的潜能
人本主义学习观认为,人类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它们可以在合适的条件下释放出来;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学习动力,把学习与学生的愿望、兴趣和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必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发展。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使他们富有创造性,具有独立自主性,从而成为能顺应社会要求“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因此,教师的任务不是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当学生感到学习的内容与自己的目的相关时,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就会被激发,才会产生有意义的学习。
人本主义理论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在于特定的心理气氛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教师与学生的人际关系之中。教师应该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努力为学生创造安全的、支持性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3.好的教学应该是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确定发展与教学的可能关系时,要使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确立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其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他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但要借成人的帮助,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学生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理论注重个体差异的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因材施教”观点有相同之处,即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施行相应的教育。但是维果斯基认为,仅仅依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进行教育是保守、落后的,“好的教学应该是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因此,我们不仅应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还应了解学生潜在的发展水平,并据此寻找其最近发展区,把握“教学最佳期”,以引导学生向着潜在的、最高的水平发展。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编写导学案和设计课堂教学活动。首先应该对学生进行动态性的评估,即对发展中的个体处于什么水平(包括发展水平、知识水平及身心条件)适时性作出准确的评价。其次,确定恰当的学习目标,设置学生以自身的发展水平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不至于过难或过易。第三,提供一定的教学支持。当学生快达到一个层次比较高的发展水平时,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如提供背景资料、传授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进行精要讲解等。
nlc202309041727
4.全力助推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教学最优化有两条标准:一是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二是时间消耗的最优化,即师生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作业的时间不超过所规定的标准,师生耗费合理的时间去取得教学成效。这一理论启示我们对课堂45分钟进行分解,更加合理地分配时间,让每一分钟都更有意义。
三、进步课堂要搭建“体验进步”的阶梯
在充分借鉴、认真论证的基础上,我们尝试提出进步课堂的教学流程,在部分班级展开实验。进步课堂借鉴了导学案、合作学习等当前流行的教学组织形式,努力融合传统教学优点以及各国教改经验,教学流程采取进阶式或者螺旋上升式。
1.优化过程,分享生成的精彩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步课堂教学流程可以细化为八个步骤。
第一步:学案引导,课前预习。教师提前发放学案,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进行课前预习,初步了解教学内容。学案要列明教学目标,除本学科的三维目标外,还要做好对德育、美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
第二步:组内互检,交流心得。上课第一步,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检查预习情况,交流预习收获。
第三步:分享展示,异彩纷呈。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进行展示,教师依据可支配的时间确定展示时间和组数。
第四步:教师精讲,明确要点。针对学生预习中的难点及小组展示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进行精要讲解,帮助学生对要点和难点进行掌握。
第五步:欣赏休闲,课上放松。教师播放轻音乐、小视频或者安排学生讲故事等,让学生放松精神,准备下一阶段的学习。
第六步:进阶练习,小组研学。教师布置课堂练习,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当堂练习。
第七步:教师答疑,克服难点。教师在学生练习过程中解答学生提问,以个别辅导或全班讲解方式完成,帮助学生克服难点。
第八步:课后复习,及时巩固。教师精选课后练习,督促学生及时巩固学习成果。
在具体教学中,预习、小组交流、展示、教师讲解是必不可少的,旨在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巩固、掌握所学内容。各环节的时间要依据实际情况来灵活确定。
2.动态评价,验证进步的快乐
评价一堂课的好坏,要看师生在课堂上是否有了发展。我们认为,进步课堂应该是“人人动、课课评、堂堂清”的课堂。人人动,从学生学习的动机出发,表现为说一说、做一做、写一写、听一听、看一看、议一议、试一试、尝一尝、练一练、摸一摸、想一想、演一演等多种活动方式。课课评,着眼于课堂的形成性评价,表现为尊重学生,依据学生的课堂表现,随时调整课堂内容和节奏。堂堂清,着眼于效率,表现为每一名学生朝着最近发展区的接近速度和状况。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所作为,也要有所不为,这表现为核心问题精讲、思路方法精讲、疑点难点精讲和学生已掌握的内容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不讲也会的不讲。
在一个多学期的实验中,我们可喜地看到,教师垄断课堂的状况正在得到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在逐步确立;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强,踊跃发言成为实验班的普遍现象。接下来,我们将深化教学实验,促使进步课堂常态化,努力出成果、出成绩、出特色。
让学生快乐地欣赏体验音乐 篇11
一、我国当前音乐教学出现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音乐教学中出现这样一个现象:一些教师把音乐课教学目标的重点放在了音乐知识的认知和音乐技能的训练上。某些人衡量一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 主要看这节课学生掌握多少乐理知识, 唱会多少歌谱。有的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单一地传授理论知识, 枯燥无味地教唱。学生会越来越厌倦上音乐课。我们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 从该学段的学生特点、教学大纲要求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来审视音乐教育时, 显而易见,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审美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在感悟音乐中陶冶情操, 才是各学段音乐教学追求的主要目标。我们要在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前提下, 又能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
以前, 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把音乐教学的目标分为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基础目标是教师依据教学大纲, 向学生提出学习音乐的态度、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上的要求;发展目标是在保证达到基础目标的前提下扩展开的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潜能而设定的。学生的音乐基础是参差不齐的, 其中不乏音乐感觉一般的普通学生, 更有“五音不全”者。对于这类学生的教学, 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传授必不可少, 但过分强调这方面的训练, 可能会使他们对音乐的兴趣、热情消耗殆尽, 对音乐产生厌倦感。这时, 教师就要努力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自身基础上获得创新性的发展。比如音乐欣赏, 同样的音乐往往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产生不同的联想。音乐欣赏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心活动, 并且是带有很强主观性的。每个人对美的理解不同, 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想象勾画出一幅动人的属于自己的画面, 由此丰富其精神领域并激发对美的憧憬、向往, 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二、针对我国当前音乐教学进行改革
(一) 唤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情绪一旦调动起来, 欣赏的兴趣就能大大增强, 个性表现充分, 创造潜能迸发。让学生们充分地动起来, 可以增加学生的记忆力和感受音乐的能力。在欣赏时, 我鼓励学生随着播放的音乐, 边听边表演。这种听音乐与学生大胆地参与、表现相结合的方法, 把欣赏音乐赋予了极大的生命力, 使学生在快乐、轻松的过程中, 接受音乐艺术的美感教育, 达到了欣赏教学, 培养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能力, 表现音乐的能力。
欣赏一些节奏鲜明的乐曲时, 给学生创造“活动”的机会, 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乐曲的理解, 学生就会进入参与音乐的积极状态, 体验音乐的情感。教师先用少量的课时讲述教材大纲指定的乐理背景、知识。让学生有了初步的了解, 再要求学生随着欣赏曲根据自我理解与感受。然后分组进行讨论、研究, 规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角色表演再加以评判。这一环节中可以自由发挥。在声乐表演中, 手势在声乐表演中细腻地传递出音乐的律动。通过手势的指示和描绘, 能诱发欣赏者对形象内容细节的认识。例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白云下面马儿跑”, 演唱者加以手势就好象看到白云、马儿在动, 其手势亦可向人们指示出这种律动。它能使观众在看到表演者的眼神姿态和手势的配合中, 仿佛也看到了白云飘、马儿跑的情景。一些平时性格内向的学生也被轻松、活泼、愉快的表演所感染, 积极参与创作活动。学生们对作品有了更深的认识, 对作品所表现出的意义理解更深透, 同时也体会了合作的成功。教师正确树立学生主体地位, 给学生一个“心理自由”氛围, 一个自发表现的空间, 方能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想象力, 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 带领学生在音乐中感受美带给人们的愉悦
音乐的美是建立在不同环境和不同生活感受上的。不一样的音乐风格所传递出来的情感也不同。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以音乐艺术的独特形式来实现美育的。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要懂得让学生感受对美的理解和企盼, 使他们在音乐教学中逐步提高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感受精神上的充实与愉悦, 以焕发他们无论是现在在校, 还是将来走向社会, 始终具有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面对生活。例如在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时, 可通过向同学们展示这一凄美的爱情故事来引领学生培养正确的爱情观价值观。音乐教育以美育教学来实现目的, 注入思想情感, 它是不能强制的, 它是依靠学生对美的认识和对音乐的爱好, 自觉感受生活的美好与快乐。
综上所述, 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对教学积极的态度以及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 是音乐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快乐地学习, 主动地感受音乐魅力, 进行艺术熏陶, 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对学生来说, 是一生中的必修课。
摘要:音乐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 能充分带给我们美的享受, 使人们精神愉悦, 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如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始终是音乐教育的重点。其中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对音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 引导教师让学生快乐地欣赏音乐的美丽。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推荐阅读: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07-31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10-14
让学生体验写作的快乐06-27
运用游戏形式让幼儿体验成功获得快乐10-22
让学生体验阅读的乐趣10-22
注重科学教学中学生的成功体验06-28
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10-16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英语10-05
走进新课程让我们一起体验成功08-02
教学要注意学生的体验论文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