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共11篇)
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 篇1
持续至今,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上始终存在一些疏漏,主要是因为思政教育内容和大学生实际生活状态有着较大差距,使得该类群体不管是在课内或是课外,都对思政教育内容产生一定的抵触心态,最终教育实效性则更加难以得到保障。为了彻底整改此类消极状况,主动探讨体验式教学课程在思政工作中的科学化融入措施,明显势在必行,毕竟唯独如此才能顺利激活大学生特有的猎奇心态,保证他们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听讲并在无形之中构建起标准形态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理念。
一、高校思政课堂上进行体验式教学的现实意义
在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涉及大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会得以有机改善,此类培养模式被认证为隐性教育,实际上就是借助长期且潜移默化的教育,令大学生透过理论知识掌握过渡转化到情感认知等级层次上。所以说,为了确保高校思政教育更为有效,就必须预先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各类实践活动之中并且从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当前许多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始终会沿用理论灌输模式,长此以往,必然会令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无法在较短时间内吸纳合理数量的精华知识,并将此转化成为标准的价值和人生观念。
由此看来,体验式这类创新教学模式的应用,显得十分必要。体验式课程,主张凭借体验作为主流教学形式和宗旨,在教育环节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过于单调乏味的理论知识尽量借助简易明了的形式灌输给学生。在此类背景下,学生便会在长期学习中形成一类可靠的知识体系,加快各类知识要素的串联进程,这样学生在后续学习实践中便会快速地联想并予以融合应用。
二、大学生思政体验式教学课程的发展困境
体验式思政理论教学课程的主体问题一直引起学术界的全面争论,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学说便是双主体说。该类观念认定,在大学生思政体验式教学课程之中,教师和学生将互为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便是学习的主体,由此,双主体学说开始引起理论界的主流风暴。但是,此类观点还是引起许多思政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的质疑,其中批判性观点表现为:第一,大多数状况下阐述的教学,实际上属于一类偏义复词,其基础性含义即教,并不会将教和学两类内涵词汇并列概括,就是说思政理论教学实践过程中师生双边互动现象并不存在,主动权始终在思政教师手中,即便是大学生个体存在显著的能动性,不过一切活动始终要遵循教师思想的统筹安排。第二,基于一切体验、探讨、思考、反思、内省、批判,以及各类情感因素的培养,都属于大学生自主化实践项目,因此真正的主体,必然是经历多元化实践项目以掌握丰富思政理论内容的大学生群体。
截止至今,关于高校思政体验式教学课程的双主体问题,一直限制着该类学科的建设发展进程,不同学术专家和指导教师更为其前沿问题争吵不休,同时从中衍生出的其余问题更是存在五花八门的解释,客观层面上使得高校思政体验式教学课程推广实效全面萎靡。也就是说,教学主体的多元化纷争现象,不单单映射出当前高校思政教学理念的多元化冲突迹象,某类层面上更加令人们对体验式课程认知上产生严重的紊乱迹象,至此大学生思政体验式教学课程陷入艰难的实践困境之中难以自拔。想要透过源头上解决该类问题,就必须要求相关教学主体重回教学远点,尝试透过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本体角度,进行有关基础性理论问题系统化审视。
三、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科学化组织体验式教学课程的方式
(一)应该贯彻的规范守则
第一,教学目标要尽量保证全面,就是说教师预先针对思政课程内容、学生专业技能、情感素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地改造。归结来讲,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类系统性工程,想要在有限课堂时间内规划布置多元化教学体验项目,就必须预先针对思政教师综合素养、情感掌控、教学规划等方面进行合理化改造。
第二,教学模式要尽量贴合学生兴趣,方便激发该类群体强烈的学习欲望。兴趣始终是最佳的指导教师,欠缺趣味性,任何创新式教学方式都无用武之地。因此,教师在设计体验式课程内容过程中,要尽量尊重并迎合学生个体心理诉求。
第三,教师应该多地组织大学生进行体验式课程内容互动交流。体验式教学实质上就是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多元化体验课程研究和实践活动之中,毕竟互动才是强化体验实效的关键路径。因此,有关教学主体在课堂上要多沿用计算机信息等创新技术创设生动化感知情景,借此引导学生进行更多且更深层次的互动。
第四,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参与各类体验实践之中深化已学知识。要求教师赋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遇,令他们在快速消化体验式教学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将理论知识升华为内心感知。
(二)需要应用的管理措施
首先,直观感悟式课程教学。当前大学思政教师在讲解体验式课程环节中,经常会沿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图片、动画等,其优势在于督促学生观察不同类型且较强归纳性的图标基础上,加深个体的记忆进程。归结来讲,此类体验式教学手法强调直观感悟性,目前可以说最受大学生欢迎。
其次,角色模拟式课程教学。教师在开展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角色互换和模拟,借此强化个体知识学习实效,包括政治课程基础性知识都能够得到精确化理解和把控,最终令思政教育中过于抽象的问题变得更为清晰和透彻。
再次,动手互动式课程教学。此类教学方式能够激活学生较强的动手操作潜能。学生可以借助实践操作途径强化彼此之间的凝聚力,使得他们对思政体验式课程内容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最为重要的是,在动手操作的总结发言环节作用下,可以辅助学生更为主动的挖掘知识,进一步提升个人领悟水平。另外,高校还可以利用放假,多带领学生到纪念馆、博物馆和养老院等进行相关实践活动参与,有条件的还可以让学生自发的组织社会实
践活动。归结来讲,教师在教学期间,要尽量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如开展新闻要点剪辑等动手操作,令大学生对既有知识有着更为深刻的认知。
最后,演讲和表演式课程教学。此类课程教学模式主张邀请专业学术专家到思政课题上做主题报告,令学生在各类趣味性话题引导作用下进行深入性讨论。在此期间,教师可以借助此类主题领导学生进行演讲竞赛,使得学生在流畅性演讲基础上,锻炼自身表达实力,还可以利用知识讲授形式加深自身对思政课程内容的理解实效。以上结果对于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和人生观念树立,有着较为强劲的支持辅助效用。
需要加以强调的是,大学生思政体验式教学课程改革,还面临一类较深的挑战问题,就是怎样针对大学生体验式学习成果,加以合理化考核和评估。尽管说许多高等院校在思政课程上都开始极力推行体验式教学理念,不过后期考核环节中却始终凭借几张材料定成绩,此类过分关注理论而忽视实际应用的考核评估方式,不单单不能客观验证学生学习后的实际状况,同时更会全面削减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积极和主动性,造成许多大学生在学习思政理论课程过程中产生严重的功利化思想。往往大学生在完成学分任务过后,获取的都是过于单调的语言符号和空洞的理论教条,其对于思政理论课程的理解始终限制在初步等级层次上,不足以转化成为标准的世界、价值和人生发展观念,更加难以构建起完善且立体化的马列主义信仰体系。因此日后需要适当加大成绩所占权重,同时关注对大学生思政体验式课程学习质量和思想发展状况,保证予以科学化校验评估。另外,督促学生摒弃以往死记硬背等不良学习习惯,要求各类学生时刻谨记应用马列主义理论内容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再就是凸显知行合一的重要性,针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等加以重点化考查。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政工作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类创新课程模式,能够大幅度提升现代我国高校思政教学质量,令大学生群体在学到更多可靠性专业技能前提下,形成极为完善的思政素质。在以上工作流程支持作用下,相信今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势必绽放出十分耀眼的光芒,进一步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提升,创设更大的贡献。
摘要:思政教育是提升人们思想层次,改善人们价值和世界观念的特殊路径,特别是高校中的思政教育,往往能够辅助大学生尽快树立起标准的人生和价值观念,避免该类群体遭受各类消极思想侵蚀的同时,使他们朝着社会提出的人才标准方向持续靠拢。可透过实际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大学思政教育工作中始终存在一些弊端,无法激活学生自主学习欲望,想要予以改善就必须开展体验式教学改革活动。由此,笔者决定以体验式教学课程研究为基础,探讨如何改善大学思政教育质量并促进大学生个体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大学生,思政课程,体验式教学,应用细节
参考文献
[1]汤玉华.体验式教学——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1,31(29):125-146.
[2]王志红.体验式教学的实践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1,28(26):77-89.
[3]崔志胜.试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实践教学的支撑理论[J].咸宁学院学报,2011,11(07):133-158.
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 篇2
摘 要: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探究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原因是否与互动式心理健康课程有关,活动的对象主要是随机抽取4个班级的将《大学生心理与成长》学生作为选修课的学生进行课程的指导。过程中还要对学生进行一些测试,即按照《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为标准进行课前测试,以及课后的测试。结果显示,有过课程教学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比没参加课程教学的学生表现更为优秀,无论是在,“认知特性”、“适应性”、以及“个性”等方面都优于之前没参加课程之前。结合上述得出的结论就是,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参加过心理健康课程够能够得到很大的改善和进步。
关键词:互动式体验;大学生心理:效果研究研究方式的方式和方法
2011年,一则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通知由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并提出对于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放在前列。然而在执行过程中却困难重重,学生对心里健康课的需求已然是当前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所能满足的,最近又有研究者指出,一些关于影片分析、游戏引导、心理测试的新奇教学方法仿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对于高等学校的心里健康课程的改革已然是刻不容缓,十万火急。对于教学方式的改进,更应该注重学生的认知以及对于活动的体验和践行,然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仿佛更为符合体验式教学的标准,久而久之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得到明显的增强,即便生活和学习上再出现问题也会被学生轻易解决。探索出结果加以研究和分析得以下结论
2.1 对拥有多种维度的品质分量的前后对比
心理问题中的情绪问题往往困扰这很多大学生,并且能够很好的对情绪进行调控和解决往往会更少的出现被情绪困扰或者被情绪困扰没那么严重。要想减少心里问题出现在自己身上的概率,就要增强对自我的认识,并不断加强自控能力,这些都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或者减少自我的矛盾和冲突,是一种尤其重要的心理健康素质。虽然课后的大学生相比课前的大学生在总体认知送品质上有了显著增加,但是变化却是千差万别。
2.2 对拥有多种维度的个性品质的前后对比
即使对课程前后对比变化不太明显的个性品质却在其分维度上有这惊人的变化。具体表现在敏捷性、应变性、表现性、迁移性以及开放性等几个方面,五个维度前后变化非常明显,还有就是在准确性、目的性、监控性以发散性也存在著千差万别的变化。由此得出虽然学生的个性类型在一时难以通过心理健康的课程提升自身素质得以改变,却可以带来其他的有利之处,也就是通过心理健康课程学生会思想会变得更加开放,发散灵活,同时在应变、表现、迁移以及监控能力取得显著提高,在做人做事方面也更具有目标性。
2.3 对拥有多种维度的品质分量的前后对比
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心里素质?D适应性,也就是在当外界事物不断发展变化能够迫使个体更快融入到新的环境中,不断学会与新事物相处,进而避免各种心理问题的突然发生。在变化及其不一致的课程前后的学生适应品质各维度问题上。这中间,拥有变化巨大的还是学习适应性、职业适应性、社会适应性以及生理适应性,其中人际适应性与生活适应性变化不太明显。通过这一结果也可以总结出课程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大学生适应学习,职业,社会自己自己的生理变化。
2.4 对以上所探讨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结合上面所说,仅仅用了十六周的时间进行课程教学,就大大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得以增强,也说明了互动式心里健康课程教学的过人之处,其中最值得骄傲的还是大学生的认知品质以及适应品质得到了显著提高。他们经过课程的学习,求知欲增强了,坚韧性提高了,敏捷性、发散性、目的性、开放性都有了一个新得提升,也能更加有效的进行情绪体验一级情绪调控了,更值得称赞的是他们的应变能力、迁移能力、监控能力、自我认知能力以及表现能力更是得到了质的提升,从而能更好的适应学习、职业、社会和自己的生理特征。对此次探究分析的忠告建议
3.1 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被作为理论指导
心理学在人本主义方面认为,人既是自身麻烦的制造者,同时又是问题的解决者,各种的心理方面的困难个麻烦都可以由自己去解决。大多数学生遇到心理问题都不知所措,知难而退,其实不然,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不断挖掘自身潜能来提高自身素质,应对和解决一些问题,当然作为心理健康课程的老师,应该对学生怀有信心,相信学生通过自己拥有解决和调节自身问题的能力。构建一个良好的心里状态和心理健康目标要从治疗疾病,帮助他人渡过痛苦做起,正如积极心理学所讲,要以开放,欣赏的目光来看待人的能力,毕竟能力不够还有潜能、动机、和能力。
3.2 明确课程的目标是要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各项心理技能得到增强,并不是只是单纯的让学生掌握一些个理论知识,如心理学概念,理论。经过学习后的学生应具备能对一些问题灵活的解决,做到不慌不乱,同时对各项技能都拥有扎实的实践来使用和操作。
3.3 将教学内容的中心定为学生的心里需求
无论做什么都要跟的上时代发展的潮流,教学也不例外,教学内容要充分根据大学生的内心深处的心里需求和特点来制作,从而让课程别致而不失教学目的,学生也能很好的接受。学习过后,大学生应相对以往焕然一新,能更独立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所遇到的困难麻烦,解决自己内心的疑问和麻烦。所以,教学内容应因材施教面对不同年龄,年级和专业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
3.4 将教学方向以互动和体验表现出来
教学方式多种多样,但是能吸引学生目光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传统老套的教学方式已然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致,同时也不能将心理课程教学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个体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主要表现在认知性、体验性以及感受性,是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主观能动反应。举例子来讲,情绪也就是我们长讲的对一件事的自身的态度和体验,然而想要让学生更为深刻的了解情绪,通过一些情绪的诱导或者让其得到一定的情绪体验会让其对情绪的理解更加到位。所以,要想不断提高学生自己的情绪的主观能动体验性,就要在心理健康课程中不断的与学生互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这种互动式教学一定不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互动体验式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赵坤.经贸实践 2015年11期
关注学生体验落实新课程理念 篇3
基于此,下面我想结合一些案例就课堂上通过关注学生体验,落实新课程理念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与大家交流探讨,或许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教学片断1:思想品德八年级上第十课《诚信做人到永远》
新课导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我与父母、我与师长、我与同学的关系,在处理这些关系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讲诚信,诚信做人。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课,诚信做人到永远。
思考:你如何评价这节课的导入?
课前导入的方式有很多,创设情境、设疑导思、图像激趣、故事诱导、诗歌歌曲导入等等,那么在每节课导入的环节上,我们究竟采取哪个方式比较合适呢?那我想无论哪种方式,都应该以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以体验和感悟为首选,我们不能否认这种方式,但是相比较而言,选择其他的方式应该会更好一些。
教学片断2:《诚信做人到永远》
教师:结合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说说在生活中你是怎样做到诚实守信的?下面大家分组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后,仅提问了一个学生。
学生:如果在生活中,我们看见同学有不诚信的行为,可以制止他,向他说明这样做的危害。
教师没有任何评价,然后教学继续……
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与对话,动态生成是它的重要特点。在整个教学进程中,需要教师具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及时捕捉课堂生成的状态,运用教学智慧调控课堂。
在这个环节上,我想谈两点:
第一,当我们听到学生这样的回答,其实这就是一个很好的鼓励学生的契机,教师完全可以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其实每学生都很在意他人的看法,尤其是任课教师的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容易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动态,情感体验、内心世界需求等,只顾着按照预设把教学内容完成。
第二,讨论的目的是让大家畅所欲言,把同学们的想法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同时能够纠正一些同学的错误观念和认识。可是因为赶时间匆匆忙忙的让一个同学回答了问题,就进行了其他的内容。
思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了形式,就能够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吗?
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这样写到:“教学建议(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是不是在教学中我们有了讨论、交流、合作等学习方式的改变,就自然是践行了新课程的理念了?其实我们更应该注重它的时效性,即一要考虑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值得讨论,是否切合学生的认知和学情,而要考虑分组讨论后要给各小组展示的机会,还要有小组的评价等,我觉得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教学片断3 :《诚信做人人到永远》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之后,教师列举了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做到诚实守信的一件事情。
教师:我女儿的同学要参加一个电子琴器乐大赛,邀请女儿去观看。可是,那天晚上突然下起了大雨,女儿问我:“妈妈,雨下得这么大,还去吗?”“我回答说,当然要去了,答应人家的事情,就应该守信用的”。于是我的女儿冒着大雨去了,孩子回来后非常高兴的告诉我,“妈妈,幸亏我去了,我的同学都没去,只有我一个人去了,她可高兴了!”
启示: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生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评价:这位教师能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感染学生,这是无声的力量,一定会打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有情感的触动,从而实现情感的共鸣。在课堂上我们也关注到学生的眼神、状态,应该说这是一个精彩的细节,一个课堂的闪光点。
我们反思以上的教学片段,作为教师究竟怎样实施新课程,才能真正地落实新课程的理念,真正地体现学生为主体。感觉到我们的教师没能很好地注重和关注学生的状态和体验。在教学环节的预设和处理上往往只顾文本、教材,知识目标,对教育的主体——学生的认知水平,思想动态,内心世界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兴趣的培养等了解得不够深入,关注得不够具体,在教学环节方面有时会出现一些与思想品德教育和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现象,影响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
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 篇4
一、激发兴趣, 创设学习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等心理因素对其认识过程会产生重要影响。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和积极的情感后, 就会从内心迸发出向往和求知的强烈欲望, 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 学习活动就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 学习的效果自然就会事半功倍。例如, 在画图软件教学中, 有一节课要学生完成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创作。在课开始后, 我先播放了一段环境遭受破坏的纪录片, 学生的注意力立刻就被吸引到大屏幕上, 从学生的表情中可以看出, 他们被那些场面震撼了。播放完后我布置任务:制作一张保护环境的宣传画。学生迫不及待地打开了画图程序, 开始了创作, 在创作的过程中不知道用什么工具表现想表达的意思时, 总是积极地问同学和我。在以往的教学中, 我没有采用这种方法, 效果大不一样, 有一部分学生迟迟不开始创作, 或只是草草画几笔, 应付一下, 没有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声音、动画、图像等各种技术融于一体, 可以更好地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精心设计教学, 激发学习动机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信息技术的知识琐碎而枯燥, 如果教师不对教学内容和手段进行精心的设计, 学生必然会产生不愿意学习的情绪。要想让学生真正地喜爱学习, 教师就要把信息技术知识有机地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任务中。
1. 趣味引入, 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之所以爱玩游戏, 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游戏具有挑战性, 经过努力可以获得成功的体验。打字部分的教学很枯燥, 我采用一个游戏软件让学生练习指法, 并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记录, 做成名为“射手榜”的网页放在局域网上, 每个学生都可以看到, 鼓励学生挑战“键盘高手”, 并根据学生成绩对网页及时更新, 掀起了学生练习打字的高潮。在Photoshop软件的教学中, 我抓住了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这一特点, 设计了名为“一堂课环游世界”的教学内容。在上课的开始, 我问:“你们谁想一节课环游世界?”有很多学生举手, 我又说:“我这里有许多世界风光的图片, 我用手里的数码相机给一个同学照一张照片, 大家帮他制作畅游世界的图片好不好?”学生很感兴趣, 于是我们便当场给一个学生照了一张数码照片存放到教师机上, 学生通过网络复制完照片和世界风光的图片后便开始制作了。学生热情高涨, 遇到问题后积极地与同学讨论。最后, 我又展示了学生的作品, 学生看得津津有味。有个学生的作品是把这个学生放到了艾菲尔铁塔的塔尖上, 还加了个标题:“梦游巴黎”;有个学生采用夏威夷的风光背景, 给这个学生换上了草裙……我一边演示, 一边问学生:“这种效果是怎么实现的?”问到的每个学生都讲了自己的操作步骤, 也就完成了总结知识点的环节。这堂课的气氛很活跃,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 鼓励参与, 体验成功喜悦。
提出教学任务应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模式。例如, 我把教学任务的几个步骤采用“闯关”的形式, 制作成Flash动画播放。并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哪个小组最先闯过所有关, 就成为最终的获胜者。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
三、选择适当方法, 让学生自主学习
要想学生在学习中有动力, 教师必须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不能只注重教, 而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 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 自主学习,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信息技术有许多教学内容都适合学生自主学习。比如计算机的认识、开机与关机、认识窗口、用画图画画、整理桌面等, 这些内容相对比较简单, 学生容易自学。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解决, 从而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用掌握的方法来完成新的任务。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 问题学习,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中, 学生的问题很多, 教师要善于抓住问题,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计算机病毒知识一课中, 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学习来解决。教师首先让学生针对这一课题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学生可能会问:计算机病毒会伤害人吗?计算机病毒是如何产生的?计算机感染病毒后会有什么症状?……教师对明确这些问题后, 归纳出关键问题, 让学生通过看书、上网、讨论等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3. 尝试学习法,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信息技术课有个特别的现象:学生都特别想自己动手, 有的学生一进电脑室就打开电脑自己摆弄起来。因此, 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让学生进行尝试学习。在信息技术教材中, 有许多课都有示范的例题, 例题中有明确的步骤。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先提出学习的目标, 目标要明确, 这样就不至于让学生的尝试变成“乱试”;然后让学生预习教材中的例题, 并根据例题的方法尝试完成类似的练习;当学生碰到问题时不要急于直接帮助学生解决, 而是提供一些启示和鼓励, 让学生再次练习, 直到最终掌握技能。
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 篇5
【摘 要】目的:验证体验式教学的情境创设对于心理健康课堂的作用。方法:研究采用自编问卷考查学生在课程的教学风格、课堂内容的理解以及对于课堂的总体兴趣这三个维度的评分,对照传统教学的控制组进行研究。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心理健康课程 大学生
一、引言
体验式教学的旨在让学生在体验实践中自我完善、自我成长。在体验式教学中,亲身感悟与直接体验更容易让人接受。在体验式教学中,大学新生心理辅导的体验活动包括心理辩论赛、团体辅导、心理素质拓展、心理影片观摩、案例分析、课堂教学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的参观体验。在体验式教学中,体验活动只是开展心理健康普及教育的载体,关键是要通过创设一个亲身体验的情境,为大学新生提供一个自我学习、探索自我的机会,依据教学内容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吸取的方式构建大学新生的心理结构,使大学新生领悟自我心理的积极力量,培养大学新生的心理品质,使其心灵获得启迪和升华,获得积极成长的经验,达到普及教育的目标。
二、研究方法
1.研究材料
本研究采用自编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考察被试对于课程的教学风格与教学方式的主观感受;第二部分考察被试对于课堂内容和主旨的理解和掌握;第三部分考察被试对于课堂的总体兴趣和体验。
2. 研究被试
研究选取四川省德阳市某高等职业院校大一学生作为被试,被试选择均为随机选择。分为两个组,实验组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进行,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实验组学生40人,对照组学生40人。数据均为有效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及T检验。
3. 研究结果
对实验组及对照组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下:
表1 方差分析
平方和 df 均方 F值 显著性
教师风格 632.813 1 632.813 39.881 0.000
内容掌握 171.113 1 171.113 9.648 0.003
课堂兴趣 344.450 1 344.450 15.783 0.000
由表1数据可知,进行传统教学模式的对照组与进行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实验组在学生对教师风格的偏好,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以及学生对于课堂的兴趣三个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如表2所示,对实验组及对照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在问卷涉及的三个维度方面实验组学生和对照组学生的主观体验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2 独立样本T检验
差分的 95% 置信区间
t df Sig.(双侧) 均值差值 标准误差值 下限 上限
教师风格 6.315 78 0.000 5.625 0.891 3.852 7.398
内容掌握 3.106 78 0.003 2.925 0.942 1.050 4.800
课堂兴趣 3.973 78 0.000 4.150 1.045 2.070 6.230
三、研究结论
通过研究发现,进行体验式教学的实验组被试无论是在对课堂的内容的兴趣还是在对于课程主旨的把握以及自我体验方面均高于进行传统教学的控制组。由此可见,体验式教学的创设情境有利于提高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1.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是一个承载着社会、家长较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心理变化最激烈、最敏感的时期,也是大学生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的时期。体验式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创设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让大学新生模拟生活场景,练习人际交往技巧和方法。如可通过“国王与天使”“摸石头”等体验活动来学习人际交往,了解与人交往的重心,提高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2.体验式教学的团体心理辅导有利于增强大学新生的心灵归属感。大学新生正处于自我成就日益扩大的时期,班级归属感、团体荣誉感是大学新生自我成就的重要形式。体验式教学可以利用团体心理辅导如素质拓展、头脑风暴等体验活动,让大学新生在体验活动中体会和感受个人与团体的关系以及团体对人的重要性,增强团体凝聚力和团体成员的信任感,最终增强大学新生的心灵归属感。
3.体验式教学的积极体验有利于大学新生的自我探索。积极体验会产生内在的驱动力,促使人积极向上,无形中也会转移大学新生的注意力,削弱心理问题对大学新生的不利影响,摆脱因不适应带来的心理问题。而体验式教学可以通过积极的体验活动,让大学新生正确认识、评价自我,扬长避短,促进大学新生内心的和谐,使大学新生在获得积极经验的同时产生自我成长的积极力量,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心理和谐。
体验式教学是精彩生动的理论讲授无法替代的。大学新生在全程参与、体验分享和互动感悟的过程中,通过体验产生感悟,正常释放情感,情绪、情感得到激发和内化,从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大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感受和领悟到应对技巧,在参与和思考中升华,并内化为大学生积极的品质和心理自助的能力,促进大学新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进一步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成长、自我发展,最终达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金华,叶磊.体验式教学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6).
[2]马丽娜,南纪稳.探究体验式教学[J]. 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06) .
[3]胡尚峰,田涛.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探索,2003(11)
[4]盛爱军.体验式互动教学的绩效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5.
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 篇6
一、课程内容的改革
打破传统常规重理论、轻实践的模式, 增加独具学校特色的教育内容。结合学校理工科专业为主、学生专业技能较强、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较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实际情况, 增加《职业与幸福感》这一章节的主要内容就是教育学生通过合理规划人生, 培养从事这一职业时的认同感、满足感, 使得学生潜在潜能得以发挥, 并努力维持这一幸福快乐的感官体验。针对高校大多数学生不能合理有效控制、管理和利用时间的缺点, 适当增加《时间管理》这一章节, 这是对初涉生涯规划的大学一年级学生专门设计的章节, 主要告诫学生合理规划学习和生活, 充分利用在校期间的学习时间, 努力做到学有所长。增加《领导才能的培养》这一章节, 是针对大学三年级学生设置的章节, 主要从领导能力的内在结构、领导能力的测试方法、领导能力的培养途径以及如何依据情境实施领导技能等方面着手, 挖掘学生潜在能力。
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讲述生涯规划课程相关理论知识的时候, 为了提高学生的认可度, 增加学生的兴趣, 加大学生的参与度, 可以变适当引入名人案例或相关视频学习资料。在讲述《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这一理论知识上, 引入美国著名影星施瓦辛格的成功史, 抓住名人效应吸引人眼球的效果, 着重讲述施瓦辛格如何规划生涯规划终极目标的整个过程, 强调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增加学生的认同感。在讲述《生涯规划书撰写方法》这一部分内容时, 为提升学生兴趣, 引入河北省职业首届生涯规划大赛的视频资料, 通过视频教学与学生一起分析不同性格、不同专业、不同目标的学生群体都是如何对人生进行规划的, 使“写生涯”变为“讲生涯”, 增加认同感, 当然“讲生涯”的前提还是要回归到“写生涯”的基础上, 学生会更加深入理解生涯规划书内涉及的重点项目, 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课堂变得更加生动。
三、生涯规划课课内活动的改革
“体验式”生涯规划课程除了增加课堂上的互动环节外, 更设置相关课内活动, 增强课程学习的实效性, 使得学生学有所得。通过《大学生求职简历的制作》的学习, 学生基本掌握理论知识, 但是拘泥于常规的简历制作, 是无法凸显学生个人魅力的, 如何教育学生创新个人简历, 成为这一章节学习的重点内容。为此, 学校专门举办全校毕业班学生简历制作大赛, 搜集并展出各专业独具特色的简历, 通过层层筛选评选十佳简历、优秀简历、特色简历等。特别是部分专业学生的视频简历、动画简历更是充分展现专业特色和学生的专业功底, 使得更多的学生突发奇想, 课堂教学的成果也得以检验。通过《笔试和面试的种类及应试技巧》这一章节内容的学习, 毕业班学生已大致掌握自荐的方式、与用人单位沟通的技巧、笔试和面试常用题目等内容, 但是课堂教学效果不能单凭传授知识来检验。为此, 以学院为单位的毕业生模拟招聘会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模拟招聘会活动用于模拟职业招聘活动中招聘人员与应聘人员之间的互动, 以团体行为训练的方式进行。在整个小组中, 一人为应聘者, 其余人都作为招聘人员。招聘团对应聘者进行招聘对话, 真实模拟招聘过程。通过这一“体验式”活动, 增加大学生对真实招聘的认识, 学生也能学习到成功推销自己的方法, 熟练掌握同用人单位联系和沟通的技巧, 课堂教学的成果得以实践。
四、第二课堂教学模式
打破常规的用人单位来校召开宣讲会的常规方式, 学校招生就业处还与各院系联合举办“职有我行”大型校园现场招聘活动。活动特邀专业职业生涯规划师和知名企业来校, 与众多毕业生面对面交流。通过前期报名, 筛选出十多位学生参加现场活动, 其他毕业生作为观众全程体验应聘者与用人单位的交锋。每位选手通过三分钟的视频介绍和五分钟的答问环节, 向用人单位展示自身能力和价值, 最终亮灯的用人单位可以与应聘者现场签约。通过举办第二课堂活动, 学生们真实感受到招聘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 提高学生对生涯规划课程学习的认同感, 有效提升课堂学习的效果。
五、团体咨询的改革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因授课教师较少, 无法实现小班上课, 那就必须将团体咨询结合到课堂教学上来。通过三十多人的团体咨询这种“面对面”交流的方式, 可以了解和解决学生群体中关注的问题。为此, 学院层面的毕业生团体咨询会应运而生, 通过与不同专业、不同能力、不同兴趣、不同志向的学生群体的交流会, 分析当前大学生群体的现状、矛盾性、心理问题, 指导不同的学生合理规划人生。创业者的人生需要有眼力和干劲, 研究型学生需要有持之以恒的学习动力, 交际型学生需要有个人魅力和领导能力。针对有创业想法的青年学生, 授课教师可以尝试建议学生牢牢把握在校期间依托专业创业的机遇, 将“体验式”创业理念输入学生脑中, 与学生一同分析创业项目的前景、创业团队的选择、创业者应具备的能力、创业过程棘手问题的解决方式等问题, 鼓励学生体验创业, 研究创业, 享受创业。团体咨询和个体咨询相结合, 有针对性的把握“体验式”教育方式的特质, 可以有效拓展课堂教育的渠道, 增强教学成果。
六、考核办法的改革
本课程考核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内容:平时成绩、生涯规划论文成绩、简历制作成绩和模拟应聘环节成绩。与传统的课程考核内容相比, 增加的后二项内容是“体验式”教学方法的成效。平时成绩和生涯规划论文成绩合为“理论式”学习成绩, 占总成绩的70%;简历制作成绩和模拟应聘环节成绩合为“体验式”学习成绩, 占总成绩的30%。理论联合实际, 实际检验真知, 通过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方法, 学生自我认知能力有效提升。
尽管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学生普遍存在职业意识薄弱、就业能力不足等现象, 但如果高校加大力度做好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工作, 在教育理念方法、内容、经验上进一步提高, 分析做好大学生生涯规划工作的有效途径, 做到人职充分匹配, 那么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将迎刃而解。
摘要:我国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就业意识淡薄, 职业定位不明确, 职业技能匮乏等现象。毕业生对职业缺乏认识, 不少学生频繁跳槽, 这不仅影响个人的发展, 对公司和国家都是一种浪费。在此情况下, 高校应强化大学生对生涯规划的认识, 合理规划人生, 以做到人尽其用。本文意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中找到突破点, 提出“体验式”教学这一观点, 将第二课堂教学模式融入其中, 同时结合西部高校理工科专业学生特质, 解决目前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关键词:教学,职业生涯,改革
参考文献
[1]袁妍, 普通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性探析[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 2012, (9) .[1]袁妍, 普通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性探析[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 2012, (9) .
[2]黄学萍, 当前高校生涯规划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河北省高校为例[J], 职业时空, 2008, (3) .[2]黄学萍, 当前高校生涯规划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河北省高校为例[J], 职业时空, 2008, (3) .
[3]林琳, 袁忠霞,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文教资料, 2011, (29) .[3]林琳, 袁忠霞,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文教资料, 2011, (29) .
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 篇7
一、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 在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感悟情感、态度、价值
有一个名为“露水面包”的故事, 讲的是一个养尊处优的孩子, 平时总是嫌这不好吃, 嫌那不好吃。一天早晨, 父亲告诉他早餐将吃“露水面包”, 孩子非常高兴。但是, 父亲要求儿子必须和他一起去菜园, 为父亲帮忙。儿子果真和父亲一起在菜园里忙活了一早晨, 直到俩人肚子都饿了才回家。当母亲把“露水面包”端上餐桌, 儿子尝了几口大叫:“露水面包真好吃!”———“露水面包”之所以好吃, 是因为这个孩子体验到了劳动给他带来的快乐。
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品尝“露水面包”的滋味———这是“露水面包”的故事给我的启迪。思想品德教科书设置的各种活动较多, 说明初中思品课程已经变为一门“学”的课程, 而非“教”的课程。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将目光紧紧盯着学生是否理解和接受核心观念,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 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过程给他们带来的收获和喜悦, 并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核心观念。
如在人教版思品八年级上册教材“我知我师, 我爱我师”的教学中, 课前, 我组织学生进行了“班级记者在行动”活动, 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流程是这样的:
采访对象:本班所有任课教师
采访目的:了解日常生活中的老师, 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采访的主要内容:各科任教师的暑期生活状况。
活动过程:
(1) 全班分成13个组, 每组5人, 每小组对一位教师进行采访, 由小组长负责安排具体采访事宜 (包括访谈的具体时间, 地点及访谈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礼貌问题等) 。
(2) 在采访的基础上, 各小组对教师的暑期生活谈自己的感受, 并形成小组观点。
(3) 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 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整个活动下来, 学生并不轻松, 但是, “露水面包”就是好吃———全班同学强烈地感受到了教师的奉献与敬业和教师的无私与爱。多一份了解, 多一份崇敬, 也多了一份亲近。其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及形成, 恐怕是老师“教”不来的。
二、强调师生互动, 注重创设教学情境, 在情境中学知识, 感悟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课程倡导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强调师生互动。实际上, 在课堂教学中, 强调师生互动的同时, 教师还应该注重营造相应的教学情境, 这样才能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在“珍爱我们的生命”教学过程中, 在分组进行“求生知识”抢答赛后, 我“带”着学生来到了这样两个情境现场:
情境现场一:房屋着火了, 而你就在屋内, 你该怎么保护自己?
情境现场二:小溪边, 你遇到了溺水者, 你该如何救助他?
大家在紧张、热烈的讨论过程中, 不仅学到了一些面对具体险情时必备的求生知识, 而且还感悟到:无论何时何地, 无论遇到多大挫折都不要轻易放弃自己或他人生的希望。
三、强调能力的培养, 注重学生个性的张扬, 在个性的张扬中培养其人文素养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同时, 其独特个性也将得到充分展示。教师应当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质疑, 允许他们有不同于教学预案的不同表现。事实上, 科学探索与发现中的创新不就是源于“疑”、“异”吗?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忽视它。
如在“做友好往来的使者”教学过程中, 说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韩剧就是比中国的电视剧好看, 并列举了几个理由;他认为中国的电视剧简直是一塌糊涂, 中国的导演及演员们真应该反思……
作为教师, 在允许学生持有自己观点时, 应该注意说明为什么, 及时指出其合理成分。然后, 再用具体事实和道理驳斥其不合理的观点。而不是将简单粗暴地其一棍子打死。课堂是一个允许学生犯错的地方。
又如在“礼仪展风采”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事先设计了“今天我主播”活动, 要求学生在课前搜集整理有关“中国礼仪之风采”方面的资料, 并推荐一名普通话较好的同学, 利用课前3分钟向同学介绍。结果, 学生在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向我提出异议:老师, 您能不能将标题细化:是否可以将“礼仪之风采”分为“节日礼仪之风采”, “现代交往礼仪之风采”等。教师一听有道理, 就马上对他说:“这个主意不错, 说明你们动了脑筋。就按你们说的去准备吧”!学生一听当然很高兴。“今天我主播”活动的效果非常好。但超出了我的预想的是, 在活动中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 篇8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教学法
1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面对社会大学生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就是他们没有把自己的努力与生活目标联系起来, 未能形成“长远规划”。生活目标会激励他们更正确、更有效地去选择职业, 相反, 如果不去确认自己的目标, 生活就会感到沉重、迷茫, 而且无法获得满足。那他们就会在学校期间懂得怎样去弥补不足, 如果高师教育设置相应的课程, 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 认识自我, 努力培养学生与职业相匹配的兴趣和能力, 让学生有意识地去发现“真实的他”的特长、弱点或盲点, 扬长避短, 在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时, 学会怎样把天赋、能力、爱好、兴趣放到一起积极地行动起来, 把他们放到课余时间里, 经过四年的潜心学习然后待到毕业时就能把一份一经选择就会热爱的职业上。那么如何才能树立一个“长远规划”就变得尤为重要了。把握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不断研究教与学的特点。
为了反馈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成效, 我走访了同学, 她说“真切的感受那么一次理论课———老师不拘泥于教材理论, 以体验的形式, 给我们设计了一次人生的彩排”。下面是亲历体验的具体事例:
体验一:树立明确目标, 激发自我潜力, 改变学习态度。要求是同学们尽全力挖掘自己的潜力, 挑战极限。首先是一位参与的同学———是一位身高1.9米的同学, 给了他的任务是要触到接近天花板 (近3米) 下方的一颗黑点。他腾越而起, 手臂伸长, 反复多次, 可每次都功败垂成, 最后他吐吐舌头, 耸耸肩, 似乎那是力不可及的事, 同学们有的跟着瞎起哄, 有的嘲笑, 有的让他放弃, 有的给他出主意, 有的让他借助外力, 老师眼里充满期待, 言辞激励。众目睽睽之下, 他可能觉得自己像是一个小丑, 大家在不断地见证他的失败, 或是经受不住大家的议论, 又或是“鹤立鸡群”的感觉还有些不自在, 以致于后来, 他索性爬到桌子上, “成功的”触到了那个该死的黑点。老师说“人生在社会, 难免会遇到各种充满艰难的事, 总会有人旁敲侧击, 鼓励你的人自不必说, 但更多的是对你的嘲笑挖苦, 一个意志坚定的人尚且不能避免会受到影响, 何况是一个本身就意志不坚的人, 话毕, 他肃穆认真, 仿佛就像是在审视另一个自己。我们一个个仿佛像做错事的孩子, 好像脸上刻着耻辱一般抬不起头来, 同时, 我们也明白了无论何时都不要嘲笑别人, 因为在别人眼里, 你也是别人”。
学生话语中的实例再现, 着实让人堪忧!
再来看看下面两个来自学生口述的片段。
2 发现自己的优点, 树立自信心, 增强进取心
“面对社会我们在工作中常常感叹:其实社会需要一种人———他们会坚信自己能漂亮地完成自己所属任务的人, 他们很自主并会把自己表现得恰到好处的人, 他们总能让人感觉有一种自信那种所向披靡的气势, 而非整天自叹怀才不遇, 自怨自艾的人“。如果能让同学们体验到自身的潜能里渴望成功的强大力量, 就可以引导同学们感受到一种从迷茫到积极、从失败到成功、从自卑到自信、从惆怅到快乐、从恐惧到乐观的完美蜕变。那么我们就可能在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去发掘未来在择业或者工作时他们应该具备的那些未开发的潜质:于是我们工作就开始了……
体验二:“老师要求同学们将自己的优点写在纸上, 至少20条以上不封顶, 并且要上台去面向大家高声地讲出来, 我并没觉得这会有多大用处, 只觉得不过又是一种高调的程式化, 况且又觉得自己的优点微乎其微, 写上5条就已经很不错了, 更不必说写得更多。有同学问老师为什么不把缺点也一块儿说出来呢?答曰, 能完整的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优点, 并可以在社会生活中把它发挥得淋漓尽致, 就是最完美的了。蓦然想起曾有位老师这样对我说, 我只会指出你的缺点, 因为优点不说它还在那, 而缺点说一个就会少一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很信奉这句话, 同时疑惑着有谁可以长期在那种需要不断被证明自己很卑微的世界里变得卓越?眼前这一幕, 让多年对它的沉思在我脑海中豁然明朗起来, 我开始认真审视着着眼前这场“秀”丽的体验:有同学说自己待人坦诚, 有的说自己意志坚定, 有的说自己孝顺父母······也有的同学把自己调皮可爱的个性也秀上一秀, 博得大家一笑。
3 面对社会应该树立确定目标、全力以赴去完成的精神
体验三:认真专注地做事, 面对困境获取真实的自我, 突破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围绕所学教材知识点提问, 教师让每个同学依次上台作答, 同时设立几名学生评委, 并都给他们的回答打分。同学们依次作答, 可是同学们无论如何答完之后老师却指明要打零分!同学们有的开始流露出不满, 有的很郁闷。那老师想要的答案到底是什么呢?后来我们所有同学一并上台去”回答“问题, 老师画了两个圈, 并规定了能答、不能答的同学各站一圈, 可是出乎我意料的是, 同学们都很不自信地站进了那个不能答的和可能会答的圈子里, 而我还在为不能回答有些惊慌失措, 更不敢苟同, 于是踏进了另外那个刺眼的圈子。老师铿锵有力地吐出几个字:全部零分!!我看到了老师的眼角泛潮, 刹那间感觉世界变得空灵起来, 我在里面沉着地思考心里的答案。最后老师也给学生评委打了分, 就这样仓促地结束了这堂课”。
体验式教学就是让学生从体验中感知并主动把握自己的人生目标, 无论是为了真情, 为了影响力, 还是为了快乐、家人、道德、宁静、求知、创新……一旦确定了人生目标, 同学们就可以在人生目标的指引下, 自信、果断地做出人生中的重大决定。它所关心的不仅是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事物, 还在于感悟人的生命意义———都可以由教学而获得的彰显和扩展。这才是还未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们应有的意志锻炼———成为是社会“应用型”的人才!
大学生网络课程使用调查分析 篇9
关键词:网络课程,分层抽样,描述性分析,交叉分析,因子分析
1 引言
大学生是网络课程的主要使用者,在当今“用技术支持学习”的潮流趋势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迅速发展,教育生态也在向开放性转型。很多高校都投入大量财力、人力用于网络教学建设,争相打造优秀网络课程。然而真正有效利用率如何还未知,且大量涌出的网络课程质量也参差不齐,网络课程建设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目前也有很多研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如中所说的无序化管理和重复性建设等,中指出网络课程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大部分仍沿用传统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效率,中提出的学习资源匮乏、个体化差异等。但对于课程的满意度和如何提高网络课程教学缺少具体意见。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网络课程使用效果,我们从其使用现状以及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展开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深入挖掘,以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本文以武汉市高校调查数据为基础。学校的选取运用分层抽样法,按“985”“211”和普通高校分类进行1:3:4的比例抽取了8所高校,然后制作带有校名的球随机抽取具体学校,共发放800份问卷,回收780份,其中有效问卷732份。
2 调查分析
2.1 网络课程的使用现状分析
从上图可以看出,不同学校学生对网络课程的了解、使用情况不同。经常使用网络课程的人占极少数,大多数人都是知晓却并没有使用,所以网络教育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2.2 不同专业网络课程使用满意度分析
不同专业对网络课程的满意度也体现了网络课程在该专业设置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对专业及打分的数据进行了交叉分析,卡方检验p值小于0.001,说明不同专业满意度有显著差异。
从具体打分情况来看,文史类中,51.8%使用网络课程的学生得分在80分以上,说明目前网络课程在文史类较为优质,除此之外,经济类、法学类得分为80分以上的比例为42.7%和41.7%。相比较而言,数理类得分为优秀的仅为23.7%,而工学类为27.8%。总地来看,文科得分普遍比理科高。
2.3 影响网络课程使用因素分析
为更好了解大学生对于网络平台使用时会考虑的影响因素,我们搜集并拟定了多条网络课程建议以供打分,其中赞同度由1~4依次递增。
利用SPSS 19.0软件对网络课程建设数据进行KMO和BARTLATT检验,其中KMO值为0.926>0.9,从Bartlett检验来看其p值显著小于0.001,说明适合做因子分析。
(1)因子的提取
解释总方差如表1所示,由特征值大于0.8可以从9个变量里提出三个潜在因子。
(2)潜在因子解释
第一个因子在交流答疑上载荷为0.578,课件下载为0.624,增加离线为0.649,以及纳入教学体系为0.701,主要是反映课下可以学习的建议,故可以看成是离线学习因子。
第二个因子主要在延伸读物及课程推荐上载荷较高,分别为0.641及0.703,反映除了自己目前所学,也很愿意接受其他好的课程进行深度研究,因此可以看成是延伸学习因子。
第三个因子在奖惩措施、个人在线笔记和承认学分上载荷都很高,均超过了0.5,这部分均是采取某种措施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反映学生的学习热情可能不高,需要措施来监督,故可以看为监督学习因子。见表2。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网络课程在学生中的使用率极低,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主要原因有二:其一,网络课程自身的缺陷,课程质量各有差异,如文科类课程较为优质,但理科类打分普遍较低,亟须改进。另外,70%以上的同学觉得在碰到不懂的地方时不能及时反馈并得到解决;其二,各高校对于网络课程的宣传力度不够,甚至很多老师都没有使用过网络课程。由此提出如下建议。
(1)加大网络课程宣传力度。鉴于很多大学生对网络课程的兴趣和需求,但缺少引导,学校应该加大对网络课程的宣传并给予学生一些选课指导,为学生提供一些好的课程建议。
(2)文科类课程因其本身的多样性和趣味性而满意度较高,理科类因其本身的难度较高而有较大争议,因此理科课程应该在丰富网上资源的同时,优化资源,提高课程的精度,并注重反馈。
(3)可以设立“离线学习、延伸学习、监督学习”三个模块供学生自主选择。针对学习效率较低不能完全集中注意力,缺乏自制力,可设计一些监督机制,如打卡和计时等;并针对反馈不及时和不能因材施教的弊端,建议增加交流直播间,提供“面对面式”的交流教学。
作为新型的教学方式,想要获得一定的市场,需要具有自己的特色,以更好地达到学校的需求,真正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 篇10
关键词:女校大学生健康教育教学调查
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是根据女校的特色,集心理健康教育和女性生理健康教育于一体的是必修课课程,研究人类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诸因素对女性健康影响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每学期34课时。此课程在湖南女子学院已开设多年,并有自编教材,非常符合女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本课程的开设对于有效提高女大学生心理素质,预防心理危机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最具有发言权。关于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的一些基本问题如课程的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为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更好地推进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了解此课程开展的教学现状,我们针对开课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课程价值、教师态度、教学水平、师生互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14道题。调查对象的基本构成是:大一学生 158人,大二学生51人,缺省1人。一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10份,有效回收率为 80.7%。
根据调查的结果,对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一、 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的意义
调查结果表明,70.5% 的大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开设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26.2%的大学生对开设此课程抱无所谓的态度,而仅3.3%的大学生认为完全没必要开设此课程。
关于健康教育课程对于学生的意义,73.8%的大学生们认为可以丰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83.8%的大学生认为可以帮助认识自我,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49.5%的大学生认为能更好的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惑,也有6.7%的人认为对他们没有任何意义。
在回答你认为本课程对自身有一定的启发和收获时,仅28.6%的学生选择符合,63.3%的学生选择比较符合,8.1%的学生选择了不太符合。
二、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希望从本课程中获得以下方面的知识:自我认识方面(72.9%),学习方面(86.4%),人际交往方面(78.6%),情绪管理方面(77.1%),人格完善方面(62.9%),个人发展方面(34.8%),生理和心理疾病防范方面(24.3%)。
关于本课程的教学方式,43.3%的学生喜欢教师讲授心理学专业知识,86.7%的学生喜欢在课堂上观看心理方面的影片、视频,71.4%的学生希望老师开展各类心理辅导活动、游戏,20.5%的学生喜欢老师针对某类主题开展讲座,13.8%的学生喜欢老师讲授生理学专业知识。
三、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满意度及对教师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满意的有35.2%,感觉一般的有56.2%, 不太满意的有7.6%, 很不满意的0.5%。 而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21.9%的学生认为授课教师教学枯燥无味,提不起兴趣;22.4%的学生认为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对其没有帮助;12.4%的学生认为 上课时间安排在下午7-8节课或者晚上,没有精神听课。
有54.8%的大学生认为本课程最好安排在白天的1-6节课期间,21.4%的学生认为可以安排在下午7-8节课,同样也有23.8%的学生认为最好安排在晚上9-10节课。
本研究也对学生对本课程教师的教学内容、授课条理及方式评价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1。
表1学生对授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授课条理及方式的评价
内容 符合比较符合不太符合完全不符合本课程的授课教师对授课内容非常熟悉46.2%50.0%38.0%0本课程的授课教师授课调理清楚,重点突出40.5%52.9%6.2%0本课程的授课教师授课方式多元,理论讲述与实践指导相结合38.6%52.4%9.0%0本课程的授课教师课程安排紧凑,教学内容丰满,能理论联系实际41.4%51.9%6.7%0本课程任课教师与学生互动多,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课堂积极性高,踊跃参与34.3%54.3%11.0%0.5%那么学生对授课教师的综合评价中,44.8%的学生给予了优,46.6%的学生打了良,而6.2%的学生给了中,还有1人给了差的评价。
四、优化和推进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对策
由以上调查结果可见,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还存在较多问题,为了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受益,提出以下对策:
1、提升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
优化本课程的教师队伍建设,保持教学队伍的稳定性,加强学科内任课教师的定期交流,形成互帮共进的工作氛围,加强集体备课,提高教师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能力,不断探索和创新科学的教学方法,将团体心理活动、心理拓展训练以及心理咨询案例教学等引入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1],多组织团体辅导的活动课和游戏,播放有意义的视频,提高学生兴趣和参与度。本课程教师队伍必须围绕“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怎么学”等问题,积极探索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本课程开设的价值和意义[2]。
2、优化教学内容,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不少大学生对健康教育特别是心理部分的内容充满期待和好奇,结果因教师授课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期望不相协调,不少学生感到失望,从而丧失对该课程的学习动力,甚至觉得这门课开不开都无所谓,态度不端正。因此我们必须优化教学内容,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应以学生需要为导向,以实现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为学生成长答疑解惑,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和和谐个性的发展。课程在内容上的安排要注意与学生实际生活、学习密切联系,注重所授知识的实用性。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定要在每节课的教学环节中设计互动环节,并且要注重案例分析和实践环节的实用性,让学生学以致用。
3、确定合理的教学安排,建立综合考核方式
鉴于学生专业的不同和大班难以管理,尽量使用小班教学,并且将该课程尽量安排在上午授课,以保证学生由充沛的精力来听讲。考试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式。当前,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考核方式上存在突出问题表现在考试形式较为单一,采用开卷考试,考试内容不灵活,仅仅局限于书本上内容,甚至跟讲授的内容关系不大。评价方法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向。也就是说,学生即使不听课,不参与课堂,开卷考试也一样能及格,这样导致学生课堂上不认真,学习起来没有压力。建议本课程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和论文考核两部分。理论考核采用闭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掌握大学生健康教育基本理论程度。试卷内容要实现多样化,既要考核基本内容,又要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论文考核则是通过老师命题或学生自选题的形式,结合大学生自身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困惑,要求学生撰写课程论文。通过这两种考核方式的结合,学生不仅能有有效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也锻炼了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了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王蘭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教育探索,2012,250(4):145-146.
[2]任国防,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教育探索,2012,253(7):45-46.
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 篇11
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掌握多种常用软件的使用,具备在网络环境下应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和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学生医学信息素养,使学生初步了解医学信息学、医学图像处理、医学数据管理的相关基础知识,为一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计算机课程,适应数字化医院的需要打下基础。
然而,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上却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如授课对象存在着计算机水平层次不一、专业差异,特别是教学对象是大一新生,习惯了中学教育,对大学的教学方法一时不适应;另外,教育形式在发生变化,如随着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高校新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并非零起点、计算机技术发展更新快、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综合能力要求逐渐增高、计算机的应用技术与专业学习结合更加紧密等等。
针对高校新生的基本情况,我们做了《大学计算机基础》的问卷调查。向昆明医学院海源学院和昆明医科大学两所高校的部分大一新生共发出问卷400份,回收382份,无效问卷8份,有效问卷374份。
基于高校新生计算机知识水平趋于非零起点,调查了中学开设过计算机课程的时长,有31%的学生选择一年以内,28%选择一至两年,18%选择二至三年,20%在三年以上,仅有3%的11名同学选择从来没有开设过,也就是说97%的学生都是有过计算机学习基础的,这提高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开设要求。
在大部分学生中学都开设过计算机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查其对中学时期课程的印象,374名学生中有将近一半(45%)只是一般,正向态度喜欢及其以上的有39%,负向态度表示应付课程及不喜欢的占16%。
进入大学后对计算机课程期待的上课模式上,选择半自主性操作为主的学生占据79%的份额:其中希望在实验室内老师讲解和学生操作同步进行的有55%,学生实验操作为主老师理论讲解为辅的有24%,如图一所示。图一中D、E选项的比例很低,说明学生从高中灌输式教育进入大学的高度自主性学习是无法在短时间内转变和适应的,仍然需要较高程度的教师指导性教学。
大学课程的学习,和中学的最大区别在于课程在一周内的学习时长和频率会大大减少,这就要求学生在课程上要高效率进行学习,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势必要花费更多的精力。然而,学生的选择却并非如此:选择课前从来不预习的学生有48%,选择平时不复习考前统一复习的有55%,高居各选项之首!但是,也有将近一半的学生选择不同时长的预习和复习,这与上课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的实际情况比较吻合。
学生对实验课上自控能力的自我评价,在非常好、好、一般、不太好、差五个等级及相关解释的选择中:45%的学生选择了好:即便在联网状态下也能先完成练习再自由上网;35%的学生选择一般:能控制好时间分配,先上网,最后再快速完成习题练习。非常好、不太好和差的比例分别占到了10%、8%和2%。总体呈现比较明显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数据分布趋势。
而在课程的学习中,学生随着所学课程内容的深入,由计算机发展历史到软硬件知识、与医学知识结合的医院信息系统、再到Word和Excel的实践操作、PPT的自学和团队完成作品,呈现出逐渐增加的正向的喜爱趋势。这与课程设置上是先从理论学习为主逐渐过渡到实验操作为主有关,也与之前学生在对大学计算机课程期待的选项中更倾向于实验操作的结果相一致。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材总共有八个章节,难度逐渐增加。比如网页三剑客和数据库基础的内容就较难,且课时较短,所以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吃力,打击了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有37%的学生希望根据学习能力不同,设置好必修和选修的章节,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深入学习;还有另外37%的学生希望不必占用必修课课时,在选修课上再开设难度较高的章节,让对此部分内容感兴趣的少部分学生深入学习。
课程的学习时长上,30%的学生选择低年级时一学期集中学习,13%的选择低年级时一学年内分散学习,2%的选择高年级时再学习,45%的选择不分高低年级,各个学期短时间开设,10%的觉得不必开设成必修课,选修课选修即可。可见,绝大多数学生觉得计算机能力是基础技能,大一就应该进行学习;但同时计算机学科发展更新快,各学期也应该短时间开设,以便及时学习最新技能,培养学生医学信息素养,达到使用计算机技术与医学专业学习紧密结合的目的,为之后适应数字化医院的需要打下基础。
那么大部分学生认为各个学期短时间开设所希望学习到的最新知识更倾向于哪个方面呢?如图二所示,选择软件的更新和使用的同学最多,有178人占48%,其次是计算机的网络发展有92人占25%,第三是计算机领域方面顶尖公司的动态有57人选择,占15%。可见,学生们更偏好于软件和网络方面的发展,而对硬件的市场更新不太感兴趣,这与调查对象80%以上是女生有关,据调查,男生对硬件的关注度高于女生。
在课程结束后希望达到的效果,如图三所示,除了完成学业任务一项仅占5%外,其他各选项都比较平均,说明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更多的是希望能学到实际有用的知识,不局限于书本,也不局限于完成学分,这也是老师们希望看到的效果。
课程结束后的考核是衡量学生对本学科掌握程度的重要指标,目前学校的考核方式以期末卷面考试占70%加平时成绩占30%来进行总成绩的计分,然而大部分学生仍然认为期末的卷面考试比例过重,
希望以开卷考试、操作为主的考核或者团队作品来做课程的考核方式,如图四所示。单纯以理论为主的闭卷考核被选为最不希望的考核方式;其次是论文形式的考核方式,因为被调查对象是大一新生,没有学习过如何写作论文,因此感到无所适从。
【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推荐阅读:
大学体验英语11-26
大学语文体验教学07-06
体验大学英语09-06
大学体验英语一08-17
大学生生活体验主题班会策划书07-21
教学大纲大学体验英语08-22
大学生体验英语综合教程1英语翻译08-02
大学体验英语第二册阅读翻译11-29
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3词汇表12-24
大学生调查报告《情感调查》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