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阅读现状调查

2024-07-25

大学生阅读现状调查(精选12篇)

大学生阅读现状调查 篇1

早在美国文艺家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观点中, 读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反观自身与改造社会的重要作用就已经得到强调。兴起于西方20世纪的接受美学批评与读者反映批评更是从接受论的角度详尽论证了读者在整个阅读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带给文学的现实意义。中国文论中也有“会己则嗟讽, 异我则沮弃”之说, 意为读者与文章的关系历来合则聚, 不合则析, 由此可见读者在阅读中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 形成了文学的“第二文本”。所以, 以文学阅读主体为研究对象, 综合考察其趣味和心理, 联系以时代背景的经线、社会环境的纬线, 便能结成读者接受论的大网, 从而对文学活动的良性发展起到补察之效。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下的热点问题, 大学生文学阅读状况是文学教育效果评测的重要指标, 同时也是人文教育改革的优化对象, 有必要对大学生的文学阅读进行具有时效性的深入调查和分析, 明确取舍态度并进行合理有效的干预, 唯此才能使语文教育在大学生的文学活动中尽到股肱之力。对此, 笔者对河北联合大学学生的文学阅读情况展开调查, 调查方式采取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横跨文理工医多个专业, 共发放问卷300份, 回收287份, 回收率为95.7%, 全部为有效问卷。

一、现状调查

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分析, 情况如下:

1、阅读主体的主观认识与实际阅读活动相背离。

据调查结果显示, 约有80%的学生对参加文学社或读书会的活动抱有兴趣, 但是真正参与过活动的却只占被调查者的38%, 很多人苦于课业或受到其他业余活动的吸引而无暇顾及。在对大学生文学阅读动机的调查中, 最大的文学阅读驱动力分别是:兴趣、修养提升和知识储备, 上述在调查对象中都占有多于半数的比重, 并且53.8%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的文学课设置过少。这说明大学生对文学的美学价值有很大的认同感, 对文学修养在个人知识结构中的重要作用都有端正的认识, 从事文学学习的积极性较高。但是, 从每日文学阅读时长上看, 有35.5%的学生日平均阅读时间在半小时以下, 占了最大比重, 而文学阅读时间在两小时以上的仅有11.8%, 是最少的。有固定喜爱的作家并对其作品保持着固定阅读习惯的仅30%, 约有76.4%的被调查者表示, 并不能把所有已开始阅读的作品坚持读完。这说明阅读主体对文学阅读的重要性和意义有较高程度的认可, 但这种认可只停留在观念中, 因为诸多原因而并未将较高的阅读期待付诸践行。

2、阅读主体的文学阅读行为呈现出非研究性、非学院派的特点。

在文学阅读内容的调查方面, 约占80%的被调查者表示, 小说是最主要的阅读文体, 而在阅读过程中仅有17%的被调查者对严肃与通俗小说有辨别意识, 大部分人对这一分野并不关注, 更有14.1%的被调查者认为文学不应有高雅通俗之分。尽管经典文学的权威性在大学生阅读者中受到普遍认可 (53.2%) , 半数人认为有阅读经典文学的必要 (49.6%) , 但他们也指出由于其艰深的主旨与抽象的艺术手法, 在大众读者中造成了理解障碍 (16.2%) 。对于通俗文学作品, 调查对象普遍承认其更符合时代特征、可读性强 (55.8%) , 并认为好的通俗作品经过岁月的打磨会受到肯定 (49.3%) , 而认为其思想性与创作水平不及经典文学的却仅占15.6%。通俗流行文学在受众的喜爱程度超过了古典名著 (33.9%) 和现当代严肃文学 (17.0%) , 占有最大的比重 (53.1%) 。由此可见, 当代大学生尽管在观念上给予文学经典以应有的尊重, 但显然对通俗文学表现出了更大的偏爱。他们的观念中没有更多理论的羁框, 只有感性的好坏之分, 而无绝对的雅俗之辨。这对高校语文教育无疑有着巨大的启示。

3、一方面新媒体在冲击着传统阅读方式, 给文学阅读造成新的挑战;

另一方面新媒体在语文教育中的良性应用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在统计中, 大学生的活动时间比重由长到短依次是:上网、看影视剧和现实社交, 而文学阅读则被排在其后。这说明传统的案头阅读时间在网络、影视等新媒体日趋大众化的同时受到了挤压。有7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影视是比文学更具吸引力的叙事手段, 在文学与影视改编的权衡上, 仅有4.7%的被调查者表示完全无法接受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 而绝大部分人都表示在与文学有关的影视剧中获益。值得注意的是, 67.1%的学生希望在语文教学中加入相关影视作品欣赏和评价的内容, 可见直观感性的影像在对文学阅读造成巨大冲击的同时, 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另一条崭新的思路。与此同时, 网络阅读已经在阅读方式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例, 有超过50%的学生有网络阅读的经历, 并且这类群体都尝试过以跟帖转载等方式与创作者或书友进行互动, 约有30%的被调查者表示曾经参与或打算投入网络写手的行列。然而, 新媒体的强劲势头并非对传统的文学传播方式形成取代之势, 图书馆借阅的传统方式依然是大学生接触文学作品的主要途径 (43.5%) , 而电子书阅读也成为了颇具生命力的一种新兴形式 (34.6%) , 再次是自费购买 (24.4%) , 阅读途径呈现了传统与革新并存的状态。并且大学生受众群体文学阅读兴趣的培养, 最主要的途径是依靠同学间的推荐 (31.8%) , 而影视、网络和语文课堂并不是培养阅读兴趣的主要土壤。虽然多媒体更多地参与到当代高等教育中, 但作为基础人文素质教育的语文, 无论是教育方式或教育对象, 却还在传统学习方式与新媒体方式间徘徊, 所以在抑制新媒体对传统文学阅读的冲击的同时, 加强新媒体教学手段还有较大的开拓空间。

4、语文课“庙堂之高”的教育与学生“江湖之远”的文学兴趣相脱节, 其主导作用并未得到体现。

由第二点论述可见, 当代大学生心理中存在着解构经典的倾向, 他们喜欢对已建立或试图建立起的任何权威性进行瓦解和否定, 而张扬平民化的“屌丝”式价值定位和话语体系, 文学阅读心理也是如此。在模糊了经典与非经典、雅与俗界限的文学接受观的衡量下, 语文课是很难在建立权威性的劝说中进行的。学生面对语文课积极性差、课外阅读作品与文学课关注点相脱节、学生无法认同语文课的价值观等问题的出现, 与之不无关系。但即便面对这样的实际问题, 学生仍旧对语文课抱有期待, 而这种期待也恰恰显示出当代高校语文教育的软肋所在。据调查结果显示, 半数以上学生认为文学课设置过少 (53.8%) 。在语文课的规划中, 受众期待更多的文学作品批评, 并使之与影视欣赏结合。

二、解决策略

1、改革语文课树立权威的授课模式, 建立雅俗共论的开放性文学教育理念。

对于学生对文学阅读有较高的主观评价却欠缺实际行动的现象, 有研究者论之为:“当代大学生不事阅读乃是一种因讯息模式的差别所造成的文化现象”, 所谓讯息模式的差别, 是影像文化与书写文化的断层, 新世纪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决定了他们偏好通俗性强、情节生动、语言浅白的文学, 语文教育所标榜的经典化、高雅化的严肃文学显然并不在学生的兴趣范围之列, 虽然他们对高雅文学在观念上的向往从未消失。语文教育的问题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由浅入深, 由俗入雅, 在通俗文学的内容中找到合适的通向经典文学的入口, 而又能让人看清二者的血脉联系, 这种雅俗文学辩证统一的关系是一直存在而且可以为教育所用的利器。

2、增加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授课比重, 增强学生文学作品分析的能力。

语文课堂如果只注重对课文内容、语言上的分析, 而不注重对学生进行文学理论的提升, 其效果无异于授人以鱼, 而大学生处于国家语文教育体制的最后阶段, 如何在大学语文教育中建立起个人的自修机制, 让其成为他们终生文学阅读的永恒动力, 是值得探讨的。现在的语文教育可提供丰富的文本素材, 而没有理论升华的文本分析教学充其量只能为学生提供“阅读履历”罢了, 这种教学并不可循环再生, 当学子远离校园, 会对语文课的记忆模糊淡化, 即使记忆犹新, 也不过是一些优美的文字和生动的情节, 既不可以为继续阅读提供成熟的经验和参照, 也不足以对既往的阅读做出独到的阐释和评价, 而只有注重文学理论的启发, 才真正有益于学生文学鉴赏水平的提高, 当他们有章可循, 才能保持对文学不懈的兴趣。

3、改良语文课程模式, 利用新媒体手段以加强语文教育的互动性优势。

当今的语文教育研究早已对教师单向讲授的一言堂授课方式的弊端详加论述, 笔者曾在《语文教育在新媒体语境下的发展》中提倡利用戏剧情境、文学影视比较、严肃通俗文学比较等方式丰富教学, 并在主课时之外设置适量的读书会、研讨课、影视欣赏等辅修性课程以构筑语文课的互动性, 为大学语文教育注入活力。当影像对文字的侵略性冲击无可避免时, 那么彰显文字的特点, 并令接受者明了其无以取代的优势, 是培养新媒体时代文学读者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河北燕山出版社, 2007.

[2]杜明城.论影像时代的通俗小说与大学文学教育.海峡两岸通识教育与高等教育创新, 2008.6.

大学生阅读现状调查 篇2

一课题的提出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基石,阅读是语文学科的生命,课外阅读对于开拓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具有其他任何活动不可替代的作用。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根本务是“教会学生自己能读书”,因此,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适应当今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切实组织和开展好课外阅读活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及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特别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影响,高中语文学习完全走上了一条应试教育的路子,“重课内,轻课外;重讲授,轻阅读;重死记,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一直比较严重地存在着。学生大多只重视学习那薄薄的一本教科书,知识面窄,阅读能力差,写作水平低下,学校也不能充分认识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缺乏应有的关注,这直接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果,导致语文教学“少”、“慢”、“差”等现状。因此,我们认为必须加大学生课外阅读量,广吸收,厚积累,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刘国正老师曾多次指出:“课堂上就那么薄的几本书,极其有限,要想教好,学好语文,必须大力开发课外阅读,并进行延伸和拓展。”但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十分严重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在课堂教学教师的专断性讲读替代了学生的自主性阅读,导致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下降,阅读思维僵化,阅读方法贫乏,阅读时间短缺,阅读信心消失,甚至产生“拒绝阅读”的心理,最终导致他们不会读书。我校是是一所基础薄弱、学生质量相对较差的城市普通高中,据我们课题组对全校502位同学的问卷调查显示:58%的同学不喜欢语文课,61%的同学喜欢被动地听老师的讲课,77%的同学不会自主独立阅读,真正能主动地进行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的不到21%…… 问题严重到令人吃惊的地步。从每年的高考反馈的情况来看,语文科最难把握的是现代文阅读,得分率最低。

综观当前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现状,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师对课外阅读不够重视,指导不力,有些老师还要禁止学生的“闲书”进教室;

2、学生缺乏阅读兴趣和一定的阅读方法;

3、学生缺乏课外阅读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研究性独立阅读的能力;

4、课业负担重,缺少充足的阅读时间;

5、课外读物资源不够,阅读量不足等。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落实课堂阅读效果,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阅读;重视文本、作者、读者的三维互动;开发思维,激发阅读兴趣。其次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科学、有序、有效的指导,教会他们阅读的方法;还有,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有效延伸,课内阅读时间毕竟有限,“语文学习,功夫在课外”,课外阅读脱离了课堂的局限,摆脱了教材的限制,没有了老师的牵制,可以使他们神思飞扬,展示灵性,与文本、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张扬个性,因此,教师必须提供给学生较好的课外阅读环境、更多的阅读时间及提供给他们更多更好的书籍等。

造成高中生阅读如此尴尬的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课题组主要的研究方向是通过对高中生课外阅读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的因素,对症下药,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以期能最大可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使我校的语文教育教学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 理论依据

1、新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新课程标准还强调:“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

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究未知领域的过程。”

2、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能阅读实用类、文学类、理论类等多种文本;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或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扩大阅读视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关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300万字。

3、“终身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人,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在倡导“终身学习”的今天,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发现和学习新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4、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积极地阅读课外健康读物的学生,往往文化修养较为深厚,生活视野开阔,个性心理健全。相反,那些将自己束缚在题海里,连报纸也不翻一翻的学生,其性格上孤僻忧郁,急躁畏难的情绪日益严重。孩子是未来社会的希望,孩子们健康的成长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健康的发展。

5、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博览群书的人,往往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为将来自学更多知识和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研究目标

1、提高学生对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

2、分析高中生课外阅读现状及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的因素,以期从思想、行为、条件等多方面协调、提高认识,为高中生课外阅读创造良好的社会、学校、家庭及阅读环境。

3、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系统的、科学的、有序有效的指导、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精读、泛读,欣赏式、研究性阅读等)

5、通过大量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积累语言,形成语文素养。

6、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强读写结合,提高写作水平。

7、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增加知识积累,加强文学修养,认识社会、了解历史、品味语言,提高文学修养、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高语文水平,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四研究内容

1、通过问卷,调查本校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2、在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年龄段特点,向学生推荐、确立与之相符合的课外读物。

3、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策略。

4、教给学生几种最基本的读书方法,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5、研究性课外阅读。

6、课内外阅读互动。

7、课外阅读评价制度探索。

8、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五 研究对象及方法

对象:本校全体学生,参与研究的教师来自于各年级段。

方法:

①问卷法:对学生阅读现状进行调查。

②分析法:对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的因素进行研究、寻找对策。

③课堂实践法:指课堂教学中和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效果比较研究、总结。④指导实践法:通过课外阅读指导课,拓展阅读课等课程实践,总结经验,积累成果。

大学生阅读现状调查 篇3

经典阅读是一个人成长、成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条件。“经典著作是人类共有的体验和思想浓缩后的精华,为我们提供完善人性的典范,高尚生活的原型,净化心灵的境界,赏心悦目的美感”,这是经典阅读在人格培养上的魅力。经典阅读在培养青年学生的德育、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当代青年学生应有的人文思想、增强青年学生的责任意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促进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发展战略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整个人类社会正在被一场前所未有的网络文化风暴席卷。网络文化以其全新的传播形式、巨大的信息量和时效优势,对大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内容以及知识获得方式产生了极大影响,对传统文化和经典阅读更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和挑战,因此,研究新时期网络文化盛行背景下的经典阅读价值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一、经典与经典阅读

在现代汉语中,“经”与“典”合成词语“经典”,作名词或形容词解,名词意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及泛指宣扬教义的各宗教根本性著作,形容词意指著作的权威性,或事物的典型性和影响大。其他学者也对经典作出定义,如王余光教授认为:“我们常说的经典,是指那些具有重要影响的、经久不衰的著作,其内容或被大众普遍接受,或在某专业领域具有典范性与权威性。”

总结而言,根据目前对经典的定义,以下著作基本可以纳入经典范围:(1)传统国学领域中流传下来,可概括为经、史、子、集的著作,以及现当代学者的思想文化名著;(2)西方传入的思想文化名著,以及各专业领域的奠基性著作或集大成的著作;(3)对中国而言,还特别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二、 经典阅读的重要性

1. 有利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民族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的精神宝库既需要中华儿女原原本本地领会,老老实实地揣摩,又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凝结新的智慧,绵延中华文脉。要让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文化竞争中生机勃勃、生生不息,需要我们担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从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成果中汲取营养,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觉和自信,从而达到亲近经典、浸润人生的目的。对青年学生而言,只有先注重阅读经典,才能逐步达到由阅读到了解,由了解到亲近,由亲近到热爱,再由热爱到弘扬。阅读传统经典,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也是为了悠久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 有利于提升青年学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把人作为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尊重人的价值、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自由。阅读经典对于青少年人文精神的培育过程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所积累的效果又是令人难以忘怀的。经典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元素,能够弘扬人性的健康美好,倡导人际关系的和谐,其深层意义和价值对于青年人而言,在于启迪心灵和智慧,熏陶品德和人格,丰富人文素养和精神世界。

3. 有利于培养青年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经典作品往往融合了作者的强烈思辨意识和冷峻批判精神,具备清晰的逻辑和客观的立场,是长期思考的结果、是知识积累的产物,而不是简单的人云亦云、无谓的浅尝辄止。阅读经典的过程,通常是青年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过程,独立完成思想升华的过程。一个擅长独立思考的青年,就能够做到相信真理而不迷信他人,服从真理而不盲从他人,勇于修正错误,敢于承担责。

4. 有利于增进青年学生的文化自觉

当前,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世界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不同的文化形态都在极力争夺各自的拥趸。如果说经济领域的竞争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文化领域的争夺就处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更具有决定性意义。作为古老而时新的一种文化,中华文化能否巍然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青年人能否自觉认同中华文化、充分热爱中华文化。经典著作既是民族的符号,更是民族的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充分认识和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培养当代青年的文化自觉意识,从阅读经典入手,无疑是立足当前、利于长远的国家战略。

三、 当代大学生经典阅读现状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经典阅读现状的理解,本课题以北京大学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与重点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调研。调查采用随机整群抽样调查方法,调查的基本信息包括年级、性别、专业、家庭经济水平、家庭教育水平等。此次调查累计发放问卷420份,回收有效问卷39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4.8%,同时,进行深入访谈15人次。基本涵盖北京大学的绝大多数专业,因而可以初步认为,本课题的调查结果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准确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在经典阅读方面的现状。

问卷调查覆盖了大一、大二和大三三个年级,不同年级学生在总样本中的占比分别为49%、26%和25%;男女比例分别为55%和45%;文理科专业学生分别占46%和54%;家庭经济水平指标中,普通家庭学生占75%,贫困家庭学生占10%,富裕家庭学生占15%;家庭教育水平指标中,父母二人一方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38%,双方都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20%,双方都为本科以下的占42%。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经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和分析,以北京大学学生为代表的当代大学生在经典阅读方面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和问题。

当代大学生经典阅读现状的特点包括:

(一)阅读文本的变化使得青年学生平添纠结

新媒体形态本身是一把双刃剑,给信息接受者带来了不同程度的选择困难。一方面读者享受着新媒体所提供的阅读便利并对新的阅读方式产生依赖,另一方面又对印刷文本的阅读时代充满怀旧和渴望。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学生都有这样的矛盾心情:既无法排斥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将很多时间用于“刷屏”;同时又意识到浏览无效信息是在浪费时间,不得不约束和鞭策自己回归学术,阅读专业著作和各种经典。

统计数据表明,将手机、电子书作为主要阅读载体的学生占总体样本的比重已经高达47%,而依旧维持传统纸质阅读的学生只剩下53%。但与之存在出入的是,对电子阅读持赞同态度的学生只占32%,多达52%的学生持反对态度,还有16%不确定自己的立场。这一结果同样反映出当代大学生面对阅读的纠结与矛盾。

(二)部分学生对传统经典的理解程度不够

与过去相比,现在人们接触经典的方式更加丰富。各种历史题材的电视、电影、动画片、漫画、网络游戏作品等,使大众化、通俗化经典的普及程度得到提高。调查显示,很多学生对经典的态度褒贬不一,一些观点较为片面。通过深入交流发现,一些学生根本没有阅读过原著,他们对经典的了解仅仅是通过电视或电影等次生途径,比如,在和一位同学聊到《白鹿原》这部小说时,其观点和看法几乎全部来自电影《白鹿原》。并且,许多青年学生误认为影视作品就等同于原著,失去了阅读经典的兴趣,对经典的理解停留在十分肤浅的程度上。

统计数据显示,多数学生了解经典的方式是阅读原著,这一群体超过了总体样本的50%。但仍有近30%的同学坦言,自己接触经典的主要途径是电视、电影、动画等作品。另外,还有20%左右的同学选择通过豆瓣、亚马逊(Amazon)等网站来了解经典。

(三)整体阅读方式呈现出由精读到泛读的变化

从积极角度看,阅读方式由精读向泛读的转变,反映出的是社会文化消费的进步:在出版物较少的情况下,人们会进行精读,用心阅读仅有的少量书籍;而当出版物不再稀有,并成为日常消费品时,可供人们选择的阅读物增加,泛读就取代了精读。但这种由精读向泛读的过渡,并非是精读的绝对减少,更多的是体现了内容的多样性。然而,当代大学生阅读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出版物泛滥,低质量图书充斥着各个角落,精读的著作无从选择;二是学生课业和就业压力大,很难做到对专业课程以外的其他经典书籍进行精读。

调查表明,北京大学72%的同学主要阅读方式是泛读,只有28%的同学表示精读仍然是主要的阅读方式。本课题进一步追踪调查了这些同学在高中以及高中之前学习阶段的阅读方式。我们发现,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长,学生阅读中精读的比例不断下降,在高中阶段,多数同学的主要阅读方式已经从精读转向了泛读。

(四)功利性阅读对学生影响较大

阅读应当以兴趣为导向,“以兴趣为师,以真理为友”。但是,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标准和阅读习惯越来越多地受到大众流行文化的影响,对传统经典兴趣不大,普遍偏好通俗、休闲和娱乐性的情趣阅读。与此同时,激烈的竞争环境,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压力,使得青年阅读呈现出功利化的特点。不少学生表示,相比于哲学类等培养思辨精神的书籍,他们更愿意选择阅读与未来职场紧密相关的内容。在当今社会推崇成功,以成败论英雄的大环境下,成功学读物大行其道,青年学生或多或少受到这种不正确思潮的冲击,陷入功利性阅读之中。

不过本次调查显示,在北京大学以自身兴趣为导向进行阅读选择的同学仍然占相对多数,占总体样本的47%;38%的同学的阅读内容以教学参考书为主;另有近10%的同学坦言,有关时间规划和记忆管理等成功学的书籍是他们的首选;其他5%的同学没有明确的阅读动机。

(五)跨学科交流存在障碍

根据前文对经典的定义,在一定程度上,经典具有普遍性和权威性。但是从专业角度来看,经典阅读同样受到学科差异的显著影响。调查发现,抛开文理科经典著作的区别不谈,单看人文社科专业的不同经典,选择倾向也有显著不同。借用“经、史、子、集”这种传统的中国经典划分,史部和经部经典的阅读受众较为广泛,而子部和集部的受众则相当局限。又如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例,除学习马克思主义专业的学生外,学习其他专业的学生少有精读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科差异对经典阅读的影响,受到兴趣导向和功利性阅读的双重作用,表现得更为显著。不同专业学科的视野不同,阅读兴趣自然不同,如何才能够将不同专业、不同阅读兴趣的同学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定规模的阅读组织,促进学科间的交流,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四、改进经典阅读现状的对策建议

通过调查数据和本文分析,我们认为当代大学生经典阅读的缺失,暴露出的是在信息大爆炸的环境下,青年学生对于阅读选择的迷茫。应对当前大学生经典阅读存在的问题,总体原则是“引胜于堵”,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拿出相应对策,合理引导学生的阅读倾向,提高学生阅读经典的积极性。具体而言,应根据阅读对象和目标,灵活选择经典读本;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推广适应时代潮流的新的经典阅读方式;构建有组织、有计划的经典阅读教学培养计划;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为经典阅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 处理好传统阅读与网络阅读之间的关系

新媒体的崛起对传统阅读方式提出了挑战。互联网络等电子媒介存在着相对自由、开放、自我等客观优势,与之相对应的网络阅读以读者为中心的享受性、对传统的颠覆在某种程度上适应了青年学生追求刺激、喜欢叛逆的心理周期。但是,这种阅读方式是碎片化的,跳跃式的,也是浅尝辄止的,读者无法深刻体会阅读内容的深层次内涵。就此方面而言,经典阅读仍然具有网络阅读无可比拟的优势。所以网络阅读对经典阅读来说是挑战,也是一次机遇。事实上,目前90%的人类知识和智慧都处于离线的状态,还有很多的内容无法为网络阅读所替代。

网络和传统阅读,不应该成为相互替代的竞争关系,而应是互动互促的。我们应理性面对两者之间的差异,合理利用网络阅读在传播速度、效率和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同时不能忽略传统阅读在广度、深度方面的不可替代性,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这就要求每一个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学会区分、把握传统阅读和经典阅读的界限,树立正确的阅读观,通过相对便捷的网络阅读获得充分的信息,同时利用经典阅读来加深思考和理解,培养逻辑思辨能力。

2. 意见领袖型的阅读指导

无论是在传统阅读还是新兴网络阅读过程中,意见领袖对学生阅读的影响都是广泛存在的。这种意见领袖,不仅仅可以是师长,也可以是新成长起来的有志气、有理想的同学。如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遇到了一大批良师,如杨昌济、徐特立、黎锦熙等,这些老师从读书、思考上给了毛泽东东以极大的启迪和指导。而成长起来的毛泽东,更组织同学一起成立了读书会,以“改造中国、改造世界”为口号,读奇书、谈古今,纵横捭阖,畅所欲言。正是在毛泽东等意见领袖的倡导下,这么一群年轻人,在崇高理想和追求下,凝聚到一起,“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共同为祖国的未来而奋斗。可见,培养优秀的意见领袖,对于引导青年学生的阅读风气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大学应当积极组织师生交流,勉励学生之间相互探讨,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引导学生选择科学的阅读方式。

3. 把关人型的阅读指导

新媒体崛起带来的信息爆炸,使得网络环境下学生接触到的内容良莠不齐。由于青年学生在判断力和经验上都相对不成熟,造成了一些低俗、颓靡,明显有消费性质的阅读内容在部分学生中的流行。这就需要学校充分运用把关人型的阅读指导。让更有判断力的老师来对阅读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使得学生接触到的内容尽可能符合群体规范及价值标准,引导学生科学阅读,陶冶情操。

早在民国时期,许多著名的大家就以为学生开具书单的方式,对青年人进行经典阅读方面的引导。例如,胡适曾开列《中学国学丛书》目录和《实在的最低限度的书目》,章太炎发表《中学国文书目》,收录39 种古籍,梁启超也拟就《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收录古书约160 种。这种开列书单的把关式引导,对引导青年进行经典阅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应注意的是,在当下采用这种方式,需要充分尊重青年学生的阅读心理和阅读习惯,才能起到良性互动的效果。

4. 经典阅读培养计划的实施——以北京大学元培学院读书会为例

在推广经典阅读的实际操作中,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发挥自身通识教育的特色,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理念,在学生学习小组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元培学院学生读书会制度,鼓励并引导学生与老师、不同年级学生、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互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元培学院读书会制度,有助于我们探索高校在当代大学生经典阅读中能够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

读书会将元培学院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同学聚集在一起,通过不同的视角来解读同样的问题,围绕共同的话语基础让大家充分自由地进行思想碰撞和交流,交换自己读书的体会和感受,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主要的机制是,读书会安排报名参加活动的同学与相关专业的导师进行交流,并组织讨论和读书报告,鼓励同学阐述其个人对阅读书目的理解和思考,并接受其他同学的提问,引发讨论,讨论时其他同学也可继续阐发观点。同时,读书会还会邀请导师现场点评同学们的不同观点,增进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读书会活动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书院式教学”的优点,为学生提供了接触经典、聆听导师教诲的宝贵机会,在提升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上给予学生帮助。

概括起来说,读书会是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在结合自身特色和当代大学生经典阅读现状的基础上,为提升青年学生经典阅读水平而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尝试。它较好地结合了经典阅读的专业性和趣味性,并通过“好书加名师”的模式使得参加活动的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在活动组织中,读书会充分利用了网络等新媒体技术,改进培养模式,建立起了有组织、有计划的经典阅读教学制度,在改善当代大学生经典阅读现状这一课题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代表了经典阅读在未来的一个可能发展方向。

沉下心来想一想,我们今天读到的经典之作,大都产生于农业文明发达时期,比如中国古代经典《老子》《论语》,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历经岁月洗礼而愈显其纯粹的理论思维和朴实的现实关照,即便从最为基础的文字来看,也堪称语法句读的典范。反观今日,物质条件极大改善、技术水平极大提高,而经典之作的数量不是特别多、阅读经典的风气不是特别浓,这确实是值得我们深深思考的时代命题。由此看来,激发和引导当代大学生读经典、学经典、用经典,是一项打基础、下真功的工作,急不得,但也等不得。

高职学生阅读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 篇4

阅读是人类与外界沟通的重要方式, 阅读本身也是一种个人行为。阅读行为之所以引起学者注意, 主要原因是阅读本身牵涉人类心智的运作, 可以说是“处理信息最复杂的一种, 其所需的技巧、所牵涉到的心智活动也较高”, 因为“透过视觉性的阅读, 人类得以将文字或者其他视觉符号组成的象征系统化作内在的抽象思维”[1]。因此, 当我们论及复杂的知识是如何接受、累积及传播时, 阅读就成了其间所需的关键行为。同时, 我们也通过阅读不断书写个人独特的心灵史, 在阅读中始终坚守着真诚、良知、超越和自我完善。

为了了解高职学生阅读现状, 深入了解学生的精神生活, 我们就高职学生阅读倾向、阅读态度、阅读技巧等内容展开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300份, 回收问卷1290份, 有效问卷1107份。调查对象中, 男生496人, 占44.8%, 女生611人, 占55.2%;文史专业学生545人, 占49.2%, 理工类专业学生562人, 占50.8%。

二、特点及其原因

通过此次调查, 我们发现高职学生的阅读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 课外阅读呈现非功利性, 且对阅读的重要性有较高认知度。

在“您认为在大学期间读书重要吗”的调查中, 认为“很重要”的有52.57%, 认为“比较重要”的有47.43%。在“您对大学生的课外阅读态度”的调查中, 认为“应该多读书”的有66.67%。在“您认为课外阅读与自己所学专业二者之间的关系”的调查中, 认为“读课外书促进所学专业学习”的有63.5%。在“您怎么看待大学生读书问题”的调查中, 有55.74%的学生选择了“提高人文修养, 精通专业基础”。这些数据说明高职学生对阅读的重要性有较高认知度。

在“您在考虑课外阅读内容时, 是从何种角度出发的”的调查中, 有77.08%的学生选择了“满足个人的需要”。在“您选择某类书时, 主要考虑的是什么”的调查中, 52.21%的学生选择了“仅从兴趣出发”。这些数据表明由于没有了升学的压力, 高职学生的课外阅读呈现非功利性。

(二) 课外阅读面窄量少, 偏爱上网阅读“青春文学”和“玄幻、武侠小说”。

通过调查发现, 高职学生的课外阅读主要集中在“文学类”、“娱乐消遣类”和“时事政治类”, 分别占20.87%、33.06%、21.23%。而“专业类书籍”、“科普读物”、“应用技术类”、“哲学宗教”、“经济管理”等书籍涉猎较少。在回答“您在网上看得最多的是哪类书籍”时, 选择“青春文学”的有37.4%, 紧随其后的是“玄幻、武侠小说”, 占28.55%。在“您如何看待当前流行的网络小说”中, 选择“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有47.43%, 选择“比较符合年轻人的口味, 充分利用网络载体, 利于传播”的有36.31%。针对“‘当前学生只满足于网络快餐文化, 读书态度比较浮躁’持何种态度”这一问题, 认为“网络只是一种载体, 与读书态度无关”的有38.57%, “不同意”的有33.24%。可以发现高职学生对于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有着较高的认可度。当问及“如果您认为您阅读量过少, 其主要原因是什么”时, 有28.91%的人选择“没兴趣”, 28.55%的人选择“学业压力大”, 22.67%的人选择“没有时间”。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其教学方法主要是“做中学, 学中做, 做学结合”, 并不强调理论先导和理论的系统性。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学生“轻文化, 重技能”, 学生对静态的文本阅读缺乏兴趣, 喜欢“快餐”文化, 对理论性和经典作品阅读较少。

(三) 业余时间主要与视听媒介为伴, 阅读能力欠缺。

进入大学, 学生的业余时间比较宽裕。当问及“在业余生活中, 您对哪一种形式的活动更感兴趣”时, 有48.78%的人选择“上网”, 选择“看电视、听广播”的占23.22%。以娱乐为目的的视听媒介正在“以一种微妙的方式充当着指挥中心”, “通过控制人们的时间、注意力和认知习惯获得了控制人们教育的权力”[2], 它呈现给人们的“是一个没有连续性、没有意义的世界, 一个不要求我们、也不允许我们做任何事的世界, 一个像孩子们玩的躲猫猫游戏那样完全独立闭塞的世界。但和躲猫猫一样, 也是其乐无穷的”。[3]

在“您在读书过程中的主要困惑是什么”的调查中, 回答“不知道读什么书”、“不知道怎么去读书”、“读完书后没什么收获”的分别有34.06%、36.68%、29.27%。高职学生所面临的这一系列困惑与中小学阶段应试教育的弊病有关。应试教育唯分数论, 导致很多中小学生被淹没在题海之中, 为考分疲于奔命, 即使读书也是为了应试, 无暇思考该读什么书、如何阅读、如何让阅读影响自己。到了大学阶段, 突然没有了升学的压力, 分数也不再那么重要, 恢复了阅读自主权的学生暴露出自主阅读能力的欠缺。

三、对策

(一) 重视阅读, 回归教育本质。

高职教育有必要开展阅读教育。本雅明说:“无论时空的远近, 审美主体与客体保持一定的距离感, 正是这种距离感使人们能够通过静观的审美方式, 在凝视沉思中品味到那种难以言传的艺术韵味, 从而获得一种超越一切功利目的的审美享受。”[4]即阅读可以给人以审美的愉悦。除此之外, 阅读还可以教会人“理解与阐释, 评价与欣赏, 辩论与同意, 言说与写作”[5]。与一般本科院校相比,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更偏重职业技能。然而高职学生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后, 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份具体的工作, 还有自己的人生及整个社会。他们时刻需要认清自我, 反省人生, 学会辨别是非善恶, 学会区别正义与非正义。这些“看不见”的“软”技能可能成为制约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在当下高职院校的课程教育改革中, “软”技能的培养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阅读在“软”技能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著名企业家沈建芳曾说:“读书能够使人更加充实, 还能带给你无限的智慧。”[6]正是朋友推荐的一本书带给了他和他的企业一路坚持, 取得非凡的成绩。《纽约时报》曾经刊登了一组各大公司CEO的访谈, 他们都表示自己管理能力的培养, 与他们长期阅读各类书籍, 包括小说与诗歌有极大的关系。

在此次调查中, 认为大学期间读书“很重要”的有52.57%, 认为“比较重要”的有47.43%。也就是说, 在被调查者中, 100%的学生认为大学期间读书“重要”。无论从事何种职业, 无论是哪个教育类型, 人们都希望从阅读中获取智慧和愉悦。高职教育在重视“系统的应用知识”传授的同时, 还要赋予高职学生“持续发展的能力”[7], 引导学生爱上阅读, 学会阅读, 因为阅读是通向现实生活的桥梁。“教育的目的就是谋求幸福”。[8]重视阅读, 正是回归教育本质的有效途径。

(二) 推动阅读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

1. 教师身体力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与学生分享阅读心得。

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主要靠广大一线教师。推动阅读教育当然也主要依靠教师。无论是基础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都应从学生成长、学习的角度出发, 向学生推荐优秀书目, 并身体力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和学生分享读书心得。

2. 大学语文课程要发挥自身优势, 重视阅读教学,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大学语文课程主要是带领学生对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进行鉴赏。教师应充分挖掘文本的人文性、思想性和趣味性, 给予学生智慧的启迪, 既重视学生阅读品味的提升, 又着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通过介绍一些古今中外名人的读书故事,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曾国藩不仅善于读书, 而且善于用书。他主张读书过程须多做札记, 要深思问难, 善得于间。曾国藩说:“所闻日博, 亦须札记一二条, 以自考证。”[9]这类故事既可以丰富课堂, 又可以教会学生如何高效阅读。

3. 把阅读引向纵深, 引导学生进行写作。

阅读的深度往往决定着思维的深度和高度, 对个人的发展、文化的传承和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要把阅读引向深处, 非写作不可。因为写作作为一种高级思维活动, 需要调动人更多的智能, 如观察、调查、阅读、回忆、体验、想象和整合。“在写作动机驱动之下的阅读, 更有利于阅读的专注与深入, 也更容易达到融会贯通、豁然开朗。……阅读所得, 只有在写作过程中才能被真正消化和真正使用。口头表述, 虽然也在学以致用, 但总不如写作来得全面、严谨、深刻。”[10]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身特点, 开展形式多样的写作活动,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 举办丰富多彩的主题阅读活动, 营造读书氛围。

调查中, 当问及“您在读书方面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什么”时, 有33.06%的学生选择“不爱看书”, 24.12%的学生选择“缺少读书氛围”。回答“您认为谁能帮您解决这些困难”时, 选择“同学/朋友”的占44.35%, 选择“专家/老师”的占33.51%, 选择“相关组织”的占14.36%。回答“您喜欢参加什么形式的读书活动”时, 34.42%的人选择“新书推介”, 28.18%的人选择“读书论坛”, 25.38%的人选择“主题读书”。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举办读书沙龙, 邀请校内外有关人士及师生分享读书经历。通过与杂志社、出版社等新闻单位合作, 开展读书周或读书月活动, 向学生推介新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读书日”的报告中指出:“读书对于应对未来不断变化的世界, 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实施阅读教育是高职教育赋予学生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

摘要:作者通过问卷调查, 发现高职学生对阅读的重要性认知度较高, 阅读呈现非功利性的特点, 热爱网上阅读青春、玄幻、武侠类文学, 但阅读能力欠缺。阅读教育是实现教育回归本质, 赋予高职学生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应以课堂为主渠道, 开展各种阅读和写作活动, 推动阅读教育。

关键词:高职学生,阅读,特点,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李仁渊.阅读史的课题与观点:实践、过程、效应.新文化史与中国近代史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214.

[2][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125.

[3]同[2], 第70页.

[4][德]本雅明.经验与贫乏[M].王炳钧, 杨劲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9.

[5]郭英剑.经典阅读, 读还是不读——当代中外阅读的现状与前景.博览群书[J], 2010, (7) .

[6]岛石.中国人的阅读心灵史[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9:87.

[7]戴士宏.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8.

[8]苏军, 燕平.符号与教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6:216.

[9]郭平兴, 董恩林.曾国藩阅读行为研究.出版科学[J], 2011, 1, (19) .

小学生阅读现状调查与分析 篇5

光明新区公明长圳小学李晓青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新的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的总量有了具体而明确的量化规定,其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文字总量不低于150万字。

为了打好学生人生底色,为了提升学生语文素养,长圳小学从阅读时间、阅读兴趣、阅读时间等方面进行了一次小学语文阅读现状的调查。结合本次调查分析如下:

1、阅读兴趣不高,阅读时间不充足。

调查显示,我校小学生课余活动最喜欢的项目是看电视,占调查总样本的55%。长圳小学地处偏僻的村庄,学生主要来源于打工家庭。家长整天忙碌奔波,大多数孩子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这些孩子,放学后写完作业,基本上就是看电视。有的学生还玩电脑、打游戏等。这些声、光、电的刺激,对孩子有很强的吸引力,使孩子的心灵离需要静心品读的书本越来越远。

在调查学生阅读的时间一项,每周只有18%的学生阅读时间超过一小时。他们的时间被家庭作业、玩耍、玩电脑、看电视等大量占用。部分教师和家长对学生读课外书的态度不够支持或重视力度不够,使得被誉为开启智慧之门的课外阅读受到了“无辜”的冷落,使得期待点燃智慧火花的孩子竟然与“读书之乐”无缘。

2、课外读物缺乏,阅读内容不丰富

调查显示,有42%的学生喜欢读书。小学生更喜欢文字与图画内容相辅相成的读物,他们虽然喜欢读童话、科普读物、侦探小说,但是他们购买最多的书却是“作文宝典”。特别是高年级,课外阅读的“功利性”增强。致使小学生作文习作中出现“雷同现象”、“无病呻吟”,习作缺乏灵性,往往是“假、大、空”,没有多少真情实感。

家庭里有书柜的不到10%。40%的学生根本没有买过课外书,拥有10本以上的课外书只有12%。家长不够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关心的是孩子完成作业情况,身体健康情况。很多爸爸妈妈没有经常带孩子去图书室或去书店买书,家里藏书寥寥无几,导致孩子在家庭里想读课外书,却无书可读的状况。

学校虽然有图书室,但是没有专职图书管理员。每个小学生到图书室借书的时间只是半天,这期间还要上课,做眼保操,一个年级的学生一下课一起拥到图书室,不一定一个星期能借回一本书。每个学生可用来借书的时间并不多,更不用说能在这有限的时间里细细挑选自己喜欢的书了。

3、阅读习惯有待提高,阅读水平偏低。

调查显示,约有97%的学生基本不愿意写读书心得,即使写,也是老师要求的。95%的学生阅读的时候只是用眼睛看,遇到不懂的字或句子就跳过去,没有查字典的习惯。82%的学生读书不用笔圈画,只关注故事情节和内容。

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辅导。我们了解了我校小学生的阅读现状之后,学校将会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阅读辅导。

1、培养兴趣,使学生乐读。

如果学生没有:“我要读书”这种内在需要和渴望的话,读再多的书,也无助于知识的增长。兴趣是一种重要的润滑剂。我校通过开展“书香校园”系列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征文”、“阅读小明星”、“美文诵读比赛”“讲故事比赛”、“亲子读书”等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使阅读变成“悦读。”

2、营造氛围,使学生想读。

建立班级图书角,是个古老的方法,我们要充分发挥图书角的功能。要让学生读书,时间必须有保障。没有整块的时间,就要教会学生善于利用零散的时间,挤时间。另外,要引导学生用节约下来的零花钱买书。学校图书馆的书也要“漂流”到班级,使人人有书可读。

3、培养习惯,使学生久读。

语文老师有负责向学校推荐优秀读物的使命,但是不少学生读书囫囵吞枣,粗粗浏览,更有学生一翻而过,阅读效率低下。以往语文教学往往让学生处在放任自流的状态。为了让阅读有效进行,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如粗读法,细读法,选读法等,还要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更要在朗读、复述、背诵、精读、浏览中提高阅读品质。

大学生阅读现状调查 篇6

关键词:小学生;静心阅读;调查分析

我们在学校随机选择6个班为实验对象,再选择3个非实验班,作为实验对比班进行参照。我和5位语文教师利用教学之余根据研究理念、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大量务实的工作,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调查问题的提出

1.教育发展的需要

21世纪的教育强调教会学生学习。而阅读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使学生吸收和储备大量的优美词汇,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分析理解能力,从而具备较好的语文素养。

2.学生发展的需要

从学生的现状看,课外阅读是提高他们语文能力的有效途

径,可长时间以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学生课外阅读量大大减少的令人担忧的现象。从小学生的现状看,很多学生把课外阅读视作完成额外作业,不能主动地阅读。

二、问题调查的目的、意义和基本内容

1.调查的目的、意义

多读好书,能使人明智,增长见识,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都说是课外爱看书。”通过课题研究,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读书习惯的养成,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引发师生之间的阅读互动。

2.研究内容

(1)调查我校学生读书现状,通过对学生及家长问卷调查和座谈等方式获取一系列数据。

(2)如何尽快改变家长对读书“无用论”的看法,并能做到亲子共读。

(3)开展“献两本,读百本书”活动,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充分利用现有的图书借阅平台,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的兴趣。

(4)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将指导阅读和课外阅读进行衔接和整合。

(5)研究要让学生知道读什么、怎么读、怎么评价、如何反馈的问题。掌握适宜自己的读书方法并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1.对课外阅读价值的认识不足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智力”背景,促进其形成健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使其个性健康发展。

2.学生自觉阅读的兴趣不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就不需要老师家长去督促,当学生形成了阅读习惯,一切都水到渠成了。

3.教师方法指导不当,检测不得力

我校为了切实有效地构建书香校园,特别为每个班开设了一节阅读指导课,但对老师上课情况的调查发现,55%的语文阅读课没有用来阅读,而是挪作他用。经调查,37.5%的学生希望老师在阅读课上引导大家读,希望老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四、调查后的思考与对策

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以期尽早改变现状,使我校学生的课外阅读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使每个学生都能静心阅读。

1.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书海无涯,舟楫安在?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而言,培养兴趣应该说是最重要的。有专家认为教师和家长都应该是热爱阅读的人,特别是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在情感上感染学生,使他们对阅读发生兴趣,多读,多体会,多思考,逐渐培养起终生受益的阅读习惯。

2.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要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教师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上,必须遵循三结合原则:

(1)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2)课外阅读与写作、听说相结合。

(3)课外阅读与学校活动相结合。

3.养成静心阅读习惯

在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阅读兴趣的基础上,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可创造条件或利用学生已有的其他行为动机和需要迁移,使阅读成为他们生活中所必需的东西。

在阅读过程中要督促孩子保质保量完成,而不是走走形式,还要经常性地和同学们交换读物,以增加阅读量。

4.指导选择阅读内容

阅读是个人的事情。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有责任在读物的选择上,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建立一种合作的关系,保持适度的沟通。

五、收获与启示

我们相信,“播下一种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一年多的实验时间匆匆而过,回味着孩子们取得的点滴进步,我们6位教师心里不免涌动着丝丝幸福。

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已在孩子的心里播下爱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会读书的种子,培养了他们静心阅读的习惯,让他们学会汲取书中精华,提高个人语文素养,增强语言文化的积淀,孩子们定会终生受益的。课题研究暂告一段落,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关注孩子们静心阅读的情况,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让读书成为他们爱做乐为的一件事。

参考文献:

丁朝蓬.课程评价的理念与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大学生阅读现状调查 篇7

1 调查概况

调查组根据当代大学生课外文学阅读的实际情况, 参考相关的调查问卷, 制定出了这份问卷。问卷内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即阅读的态度、阅读倾向与对校园阅读活动的评价。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20份, 回收204份, 有效率为92.7%。调查对象为赣南两所高校即江西理工大学和赣南师范学院的大学生, 涵盖理工和文史各个专业。所收回的问卷都是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认真填写的, 数据基本能反映实际情况。由于有的问题出现了多选的情况, 所以统计的数据有时总和大于204份, 为保证客观, 均如实统计。

2 调查结果及统计分析

2.1 阅读态度

对问卷第一题“你认为课外可自由支配的时间里的生活学习状态如何”的统计结果显示:103人 (49%) 即近一半的同学认为生活是轻松随意的, 32人 (15%) 是无聊空虚的, 64人 (30%) 认为是充实有意义的, 选择忙碌而又计划的同学所占比例最少, 只有12人 (6%) 。由此我们对赣南大学生的课外生活有了一个整体的印象, 大多数学生缺乏紧迫感与竞争意识, 学习与生活过于松散。在大学的学习阶段, 课外有大量的时间和丰富的资源可供学生们全面发展自己的综合素质, 因而自主与独立的安排规划课余生活的意识与能力是非常重要及必要的。学习需要一张一弛的调节, 然而过于懒散随意的生活节奏容易打乱积极上进的步调, 正如“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严谨扎实的学习态度、科学合理的计划安排才能保证对课余时间的充分利用。

图1是对大学生们喜爱的课外活动的统计。

从图1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 观看影视与网上冲浪的学生加起来比例过半, 只有64人 (19%) 选择了阅读。据调查, 手机、MP4, 电脑等各种电子设备已经成了大学生们必备的消遣工具, 不少学生在课余时间用电脑下载电影、听音乐、看网络小说、聊天、玩游戏, 影视节目更是因其生动时尚的声画所带来的直观的视听冲击受大学生的青睐。在快餐文化的盛行与网络文化的冲击之下, 传统的文学阅读甚少有人问津, 只有很小部分的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的享受读书。

对“你认为在大学期间阅读重要吗?”的问题, 85人 (41%) 认为很重要, 108人 (53%) 认为比较重要, 只有极个别同学认为不重要或者无所谓。总体看来,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对阅读作用的认知很高。在看待读书过程一题中, 128人 (62%) 选择了很享受, 36人 (18%) 认为枯燥无聊, 27人 (13%) 选择可有可无, 14人 (7%) 觉得负担很重。这一结果说明大部分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领略到书籍的魅力, 享受读书的快乐, 在精神上得到充实和满足。从这两个问题来看, 当代大学生能认识和肯定读书的重要性, 对阅读是尊重和认可的, 态度普遍端正, 并且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而只要加以恰当的鼓励, 完全可以激发出他们出浓厚的阅读兴趣。

在“除课本外你每年看课外书的数量”方面, 65人 (30%) 在3本以下, 84人 (39%) 在3至5本, 33人 (15%) 在5至10本, 35人 (16%) 在10本以上。大部分学生课外书的阅读数量偏少是客观的事实, 这也再次表明大学生的文学阅读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需要进一步提升。

对于“读书过程中的主要困惑”, 图2的调查数据显示, 70人 (32%) 认为不知道读什么书, 57人 (26%) 不知道怎么去读书, 62人 (28.5%) 认为读完后没什么收获。还有不少的学生反映的好书太少, 书的质量太差, 市场太混乱, 或者是由于时间原因不能好好读书。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们在文学阅读方面存在着多方面的困惑。大家基本都明白阅读的重要性, 在阅读中能享受到乐趣, 但在将阅读进行到底的过程中却困难重重。对于读什么书, 没有明确的概念和目标, 至于怎么读, 也缺乏有效的指导和激励, 迷茫的情绪导致了阅读实践的低效率。对阅读的目标和方法缺乏合理的认识, 文化意识薄弱制约了大学生们的阅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些情况也揭露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那就是教育者在文学阅读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工作的不足, 素质教育的执行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 很多工作还是流于表面与形式。因而学校与教育者迫切需要针对学生阅读中的疑惑与需求及时做好导读工作, 培养良好的阅读氛围。

2.2 阅读倾向

在“读书最主要的载体”方面, 百分之七十的学生偏向传统纸质图书, 百分之二十七的学生选择网上阅读, 百分之二的学生选择将网上资料打印后阅读。由此看来赣南大学生的阅读方式仍然以纸质阅读为主, 对纸质书籍的需求量较大、利用率较高。

在学生课外书籍的来源方面, 从图3可以看出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图书馆, 部分同学会在网上阅读或者去书店购买, 只有少数会向朋友或者租书店借阅。受经济条件和思想意识等方面的限制, 购书的同学不多, 借阅是书籍的主要来源。从学生的主要阅读载体到课外书籍的来源, 可以看出高校图书馆作为开展阅读文化的主体部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面对学生的强烈需求, 图书馆应加大人力和财力的投入, 增加馆藏书籍数量, 及时购买最新书籍, 保证提供优质足量的图书以及相关的延伸服务, 对网络资源进行合理的管理与利用, 给学生们的文学阅读实践提供丰富的资源。

在大学生对阅读书籍的选择方面, 从表1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学生们选择的实际读的、应该读的和喜欢读的书籍之间的比例有一些差别, 这能在一定程度反映出他们在阅读目标与实际行动之间的差距。在实际读的和应该读的选择中, 文学类书籍约为百分之四十, 比例在各类书籍中都是最大, 这充分体现了大学生们对人文知识的重视, 读书时能够自觉的偏重文学类的书籍。娱乐消遣类书籍的比例在读与应该读之间的差别最大, 实际中读的人不少, 比例紧随文学类书籍高达百分之三十, 但是大部分人都认为不应该读太多。这说明大家能认识到此类消遣文化的书籍多读无益, 但是在自我控制与约束方面有待增强, 要坚定明确读书的目标, 对课外阅读进行更科学有效的规划和管理。同时对应该读的书籍中, 应用技术类、专业用书和科普读物的比例中都有所提高, 尤其是应用技术类上升幅度最大, 这也反映了学生们普遍对实际应用能力与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 而“文理兼通”也正是包含在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中。从更细化的最喜欢阅读的书籍的选择数据来看, 总体上大学生们阅读兴趣多样且范围广泛, 对各类人文知识方面的书籍表现出较为均衡的兴趣。

在条件受限只能在考试书籍和热门现象书籍之间一本的情况下, 从图4可以得知, 高达百分之六十二的同学选择了考试书籍。可见大学生阅读日渐功利化的趋势已十分明显。不可否认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中对物欲的崇尚和对成功的追求影响了阅读的大环境。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 社会对个人的专业化要求越高, 功利化阅读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这就导致了大学生们看的更多的是教材、考试辅导书等对考试、升学或求职有直接用处的书, 而那些与精神领域和人文素质方面有关的书, 由于与自己短期追求目标关系不大就不得不被放弃或者忽略。片面的强调学以致用而忽视精神追求, 将导致视野上的狭窄, 知识结构的不合理与人文精神的缺失, 不利于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每人列出自己的书单中的前五本书中, 从统计数据看来, 文学作品居多, 以经典名著与流行文学读物为主。最受欢迎的的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可见大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典仍然充满敬意, 其次受欢迎的是《平凡的世界》、《张爱玲文集》、《围城》等现当代文学作品。欧美文学名著《飘》、《简爱》、《傲慢与偏见》等也占了不小的比例。从统计还能发现一些青年作家如安如意、郭敬明等的作品如《安如意全集》、《梦里花落知多少》、《三重门》在年轻的大学生中也比较流行。总体看来, 当代大学生的课外阅读中, 中外书籍比例均衡, 文学经典与消遣读物相结合, 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元素并驾齐驱。

2.3 对校园阅读活动的评价

在对“大学校园的读书氛围”的评价方面, 高达百分之六十六的同学认为读书功利性太强, 百分之十六的同学认为氛围很差且没什么人看书, 百分之九的同学觉得氛围很好大家都喜欢读书, 还有百分之九的同学表示不清楚。绝大多数的同学对大学校园的读书氛围不满意, 这再次印证了大学生阅读功利化趋势的事实, 同时也反映了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随着专业的细化与现代化进程中的人类工具化, 为数不少的大学生的人文意识更为弱化, 实用主义则大行其道。若没有人文精神的支撑, 知识体系狭隘的“有知识没文化”大学生在学习与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将行之不远。

由图5可以看出对学校举办的读书活动, 百分之四十一的同学不满意, 百分之二十六的同学甚至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 百分之二十九的同学基本满意, 只有百分之四的同学非常满意。对校园阅读氛围与读书活动的不满, 是教育者的疏忽与失职。阅读活动开展力度不够, 许多学生甚至不知道有类似的活动, 对促进大学生的文学阅读也就无从谈起。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认识与实际操作之间存在的差距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人文素质教育的活动不能流于形式, 或者疏远对象。高校应把握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不断探索有效的教育途径与方法, 力争营造出良好的阅读氛围。

关于为提高阅读率可采取的措施, 从图6可知, 89人 (35%) 支持学校开展书籍导读活动或者互动知识竞赛, 69人 (27%) 赞成开设必读名著鉴赏课程, 64人 (25%) 建议推荐大学生必读书目, 35人 (13%) 同意出台相关政策开设阅读日。这些数据表明学生们对阅读相关的各种指导活动需求很强烈, 也为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在对“理想中完美诗意的阅读状态”的描述中, 不少同学希望在安静优美的环境中, 全心身的享受读书的过程, 忘我的沉浸在文学作品中。可见总体上当代大学生仍然对阅读满怀期待, 渴望在阅读中放松、享受与进步。

在“你希望学校多举办什么样的读书活动”方面, 108人 (53%) 希望举办读书讲座, 46人 (25%) 选择主题班会, 43人 (21%) 赞成举行征文比赛, 还有7人 (1%) 建议开展读书导读等活动。在“给校园阅读推广活动策划推荐一些丰富有趣的活动”的回答中, 还提出了不少创意十足的好建议, 如举办名著阅读竞赛, 书籍交换会, 作文大赛, 诗歌朗诵比赛, 重现书中情节的表演大赛, 读书手抄报展评, 开办读书角, 开办网络虚拟版与校园生活版的书虫论坛, 创建读书与写作结合的社团, 创办报刊等各种活动。学生们普遍对学校组织的校园活动寄予了厚望, 期待能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集体阅读活动, 建立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 从而激发大家的阅读兴趣, 充实大家的校园生活,

3 总结

通过本次的调查, 我们发现赣南大学生在课外文学阅读中对阅读作用的认知度比较高, 基本上也都保持着正面的阅读态度, 阅读兴趣普遍呈广泛多样化。但是由于受到外界环境与教育体制的影响, 不少的同学阅读自主性与积极性不足, 课外文学阅读现状不容乐观, 在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和阅读倾向上都存在不少问题。其一, 认知高, 实践少。虽然大学生普遍意识到课外文学阅读的重要性, 但是付诸实践有难度, 读书的数量和质量都十分有限。大部分同学知行难以统一, 毅力与恒心不够, 自我约束力需要提高, 有待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二, 读书不得法。有效的阅读需要一定的目标和技巧, 不同的种类还需要不同的方法。但是不少学生的阅读目标不明确, 自我要求不够高, 反思领悟能力有限。在大学生的课外文学阅读中普遍存在不得法导致阅读效果不佳的情况。主动积极的思考, 提高阅读效率和改善阅读方法才能更好的阅读。其三, 功利性过强。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潮中, 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精神危机在校园中亦有泛滥之势, 加上重专业、轻人文, 重就业、轻学业等实用主义的影响, 不少学生更为关注谋生的技能, 所读的书中专业教育类书籍居多, 人文书籍比例甚少, 最终致使知识面狭窄, 文化底蕴欠缺, 不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人生观。当代大学生的课外文学阅读活动需要加以科学合理的引导, 才能促进其人文素质的整体提升。

摘要:通过向赣南地区的高校大学生发放课外文学阅读情况调查问卷, 针对阅读态度、阅读倾向和对校园课外阅读活动的评价等方面进行调查了解。本文在对问卷数据仔细地统计分析的基础上, 辨明赣南高校大学生课外文学阅读实践的现状, 明确大学生课外文学阅读的特征与需求, 探析大学生阅读中面临的困惑与问题, 以期更好的引导大学生的课外文学实践活动。

关键词:文学阅读实践,问卷,调查报告

参考文献

[1]桂署钦.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2]石亚军, 赵伶俐等.人文素质教育: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3]卢艳兰, 张在喜.新加坡理工类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刍议--以南洋理工大学为例[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2) .

[4]沈玉.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读者问卷调查报告[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3) .

[5]王淑玲.大学语文课程问卷调查报告.高校论坛, 2012 (1) .

[6]郑义鑫.论高等教育中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三江学院学报, 2009 (6) .

小学生阅读数学书现状的调查研究 篇8

一、调查对象、方法

(一)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研究对象, 一是选择我校五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共发放问卷250份, 收回有效问卷212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达84.8%;二是以《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为教学内容的学案使用作为观察对象, 对小学生数学阅读现状进行观察和分析。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文献法等研究方法。

(三) 研究工具

本研究编制了调查问卷, 问卷内容分四部分:一是通过选择题了解学生课内、课外阅读数学书时间的现状;二是通过选择题了解学生在数学阅读过程中的心理结构现状;三是通过选择题了解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 教师指导方向的现状;四是通过选择题了解目前学生使用学案的现状。借助OQSS网络平台, 制作调查问卷, 收集数据信息, 采用柱形图、饼图等统计形式描述数据, 有助于数据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 学生课内、课外数学阅读时间情况

在遇到困难和整理复习环节, 学生不习惯于阅读数学书。这表明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仅把数学书当做工具书使用, 而在获取新知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给予数学书的时间并不多, 且处于被动状态。

(二) 学生在数学阅读过程中心理结构情况

1.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较高的信息选择能力, 即学生能从所给信息中选择相关信息, 排除干扰信息;能将一些比较隐蔽的信息从信息源中选择出来。如五年级学生能在概念学习中, 找到概念的关键词;在解决问题学习中, 能找到每级问题解决必需的条件。这说明, 本阶段的学习个体已经可以独立完成“内化”的第一种心理加工机制。

2.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初级的信息互译能力, 即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文字语言、数学符号、图形或图表语言的相互转化。

如五年级学生在学习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 能使用符号语言对课本中的文字语言进行等价转化;在学习分数意义时, 能用不同的图形表示相同的分数。但这仅限于“简单的相互转化”, 面对抽象的数学对象, 五年级学生的思维度仍达不到。又如, 在学习最简分数时, 很少有学生能利用“互质数”来描述最简分数。这说明, 本阶段的学习个体能运用多种语言来学习一个数学对象, 但语言之间的沟通、互译能力仍需发展, 这直接影响到学习个体GPFS数学学习结构的形成。

3. 五年级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程度参差不齐。

从《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研究来看, 我们发现, 学生个体能否激活与当前信息相关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是理解的前提, 进而是否能与新信息达成有效联系是理解的关键, 最终是否能经历新旧信息的辨析, 将其共同纳入个体的认知结构, 完成信息的整体加工是理解的最终目的。例如, 在学习“约分”的过程中, 多数学生能提取与之相关信息———“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分数的基本性质”, 也知道怎样运用旧知完成“约分”, 即多数学生能建立新旧信息的有效联系。但在辨析和整合信息方面, 存在差距。这说明, 处于本阶段的学生个体, 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 能在特定环境下激活与新知相关的旧知, 并建立有效联系。但在新旧知识融合, 并形成上升态的认知结构方面需要教师的方法引导。

(三) 教师指导方向的现状

1. 多数学生还是倾向于自主学习阅读, 希望教师提供一个阅读提纲, 提纲中应该体现阅读目标, 阅读思考题。

尤其是小学阶段, 阅读提纲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思考阅读材料, 而且可以帮助他们把握知识的重难点, 从而提升数学阅读水平。

2. 从学案使用情况来看, 学生更希望教师能站在一个高度上或是一个概括点上来理顺知识, 明确方法, 提出注意事项, 然后再组织巩固练习。

3. 学生对基础性训练有轻视态度。

同样的知识结构, 换种不同的知识表征, 就有学生反应不过来。我们反思教学干预, 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同一知识结构, 别让学生形成思维疲劳, 进而增加变式题, 提高学生解题的举一反三能力。

三、调查结论

(一) 数学课堂仍然没有摆脱“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

无论从问卷调查, 还是从课堂观察都能看出, 学生接受教师讲解, 学生合作探究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已成为常态, 但这些都没有建立在一个数学阅读的基点上。我们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这个能力的核心应该是阅读能力。我们去研究数学阅读的教育功能, 学生在数学阅读过程中的心理结构, 以及指导数学阅读的有效策略是相当有价值的。

(二) 教师和学生都体会到数学阅读的特殊性

无论从课堂观察, 还是学案完成情况都能看出, 教师和学生都意识到数学阅读不同于语文阅读, 数学语言的高度抽象性、精确性, 要求进行数学阅读时不能浏览、速读。每一句话都是“言之有据”, 离不了分析的;例题学习都需要“架桥铺路”, 理顺逻辑关系的;多种语言间的互译, 需要学生建立灵活的理解机制。当教育者和学习者同时意识到数学阅读其特殊性时, 就会有助于数学阅读的指导。

(三) 对数学阅读指导策略的一些想法

教师缺少必要的数学阅读指导策略, 势必影响学生阅读方法的形成。从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看出, 对于教师布置的看数学书任务, 学生只知道划一划, 找出关键词, 填填括号;对于教师布置的交流读书收获任务, 学生也只是读原文, 对答案的样子。面对这样的阅读现状, 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摸索符合数学学习特征的指导策略。目前, 我们准备将“导学式”学案作进一步修改, 以期给学生提供一份知识结构完整、合理, 渗透方法指导的阅读提纲, 并针对课堂弊病, 对阅读提纲中的思考题进行多层次设计。而且, 在课堂交流阶段, 要倾向于思维过程交流。

摘要:阅读, 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数学阅读则是以数学材料为对象的阅读活动, 具有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数学阅读是培养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本着先调查分析, 再思考研究的方法, 对目前课堂内、外的数学阅读现状作了较为全面的解读, 并做出一些粗浅的尝试。

关键词:数学阅读,认知结构,阅读提纲

参考文献

[1]梁建宁.当代认知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大学生阅读现状调查 篇9

一、高职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英语阅读的现状分析

从总体情况上看, 在接受问卷调查的420位大学生中, 有371位支持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阅读, 占学生总数的88.33%, 其余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由以上数据可得出结论:

(一) 网络能为高职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我国现行的传统的英语阅读模式注重语言知识的落实。但缺少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没有充分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而通过网络英语阅读中声音、图像等信息的刺激, 使大学生的听觉与视觉得到充分调动, 激发大学生思维积极性, 从而加深学习印象, 提高阅读质量。

(二) 网络阅读能培养学生英语阅读兴趣

互联网上的大部分信息以英语作为媒介传输, 它的语言是实际生活中语言的真实反映。在学习一种语言时, 只有学到最新和最真实的语言才能理解和融入目的语的社会, 才能更好地与他人交流与沟通, 从而实现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的紧密结合。

(三) 提高学生是非识别能力是开展网络阅读的前提

在网络英语阅读带来各种优势的情况下, 大家也应该通过数据清楚认识到网络世界具有一定的虚拟性, 它的交互性有别于现实生活。在没有别人监控的情况下, 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容易被网上不良内容所吸引, 甚至在学习时间中直接在线游戏吗, 学习效果很难保证。只有增强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 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网络阅读的价值和优势才可能得以体现。

二、对高职学生网络英语阅读的需求的一些思考

在信息产业发展迅猛的今天, 互联网覆盖了大多国人的家庭, 对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习惯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利用网络平台, 学生能够收看英语国家的电视节目, 欣赏原汁原味的英文电影, 这都将增加高职学生英语阅读的次数并提高阅读质量。与此同时高职学生对于网络英语阅读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高职院校教师及教育工作者如何更好的应对所产生的需求, 使得网络英语阅读这种方式能够更好更快发展, 综合本次调查掌握的各项数据及对相关专家的访谈内容, 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下:

(一) 教师应引导和帮助学生寻找优秀的网络阅读资源

教师在平时应善于积累一些好的英语阅读网站, 以便及时推荐给学生, 帮助他们发现好的网上学习途经。比如英语周报社官方网, 爱词霸网站及在线词典, 美国之音在线听力中国日报社, 沪江英语等。这些优质的英语阅读网站提供了大量的阅读资料和学习信息, 线下阅读的有益补充。

(二) 高校可积极建构和利用适合本院校学生实际需要的网络阅读平台

近年来, 众多高校对网络英语阅读平台的建设越来越重视, 通过建构网络英语阅读教学平台的方式, 增强了教师在网上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能力, 教师可以很方便地把优秀的英语阅读资料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 让学生课余时间下载, 学生也可以很方便地在线寻求教师对其学习时产生的疑问的帮助。很多教师不仅把平时上课的课件上传到了网络阅读平台供学生学习时参考, 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和习俗的特点提供一些与学生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资料, 这些都将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英语阅读范围, 培养学生对开展英语阅读的兴趣。

三、结束语

英语的基本能力和现代信息技术同为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为此, 高职学生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辅助英语学习中培养自己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是他们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参加工作或继续学习不可或缺的本领。网络英语阅读如果能得到学校、社会和家庭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推荐, 相信其将在不久的未来成为高校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以现代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网络环境正逐步引入到英语阅读领域, 尤其是网络英语阅读平台的建立, 对大学生培养英语阅读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英语阅读,现状调查,需求思考

参考文献

[1]张倩, 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调查研究[J],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6月.

[2]严明贵, 地方性高校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辅助英语学习的现状调查与思考[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10年7月.

大学生阅读现状调查 篇10

关键词:文学经典,重读,建构主义

随着网络与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 文学经典已经开始被大学生们所淡化, 绝大多数学生阅读文学作品, 首选的并非经典作品, 除了少部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选择文学经典外, 通俗作品中的武侠和言情小说最为普遍。为了提高大学生文学欣赏与感悟的能力, 我们组织了铜仁学院“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与感悟论文大赛”, 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同时, 关于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现状, 我们做了调查问卷:面对中文系、外语系等五个系部, 发放300份调查问卷, 收回295份有效调查问卷。针对文学经典, 以及当下大学生如何面对文学经典, 我们做了详细的统计, 并分析如今大学生淡化文学经典的原因, 由此寻找出能激励学生重读文学经典的办法。

一、调查问卷的回收及其数据分析

以铜仁学院大学生为例, 我们对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现状进行调查, 旨在摸清铜仁学院大学生对文学经典的阅读状况, 从而进一步探讨文学经典在现代社会的生存价值, 以及如何提高大学生人文精神素养提供参加。本次调查问卷内容共有20个问题:你认为文学经典有哪些特征、在你的阅读书目中文学经典所占比例、你是通过哪些方式接触到文学经典、你阅读文学经典的目的、你阅读文学经典的最初动力是什么、你阅读文学经典的深入程度、你阅读文学经典的时间比较集中在哪些时段、你阅读文学经典和所学专业的关系、你喜欢哪一类文学经典、你喜欢哪一种文学经典的主题、你认为目前大学生阅读文学经典的状况如何、随着网络的普及, 大学生读文学经典越来越少, 原因何在、你喜欢哪类通俗文学、你喜欢哪类中国古典文学、对于四大名著你读过哪一本、对于外国文学经典, 你比较喜欢哪个时期的作家及作品、对于外国文学经典, 你喜欢哪个国家的文学、对于四类文学形式你喜欢哪一种、你会优先选择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吗、你更喜欢男作家还是女作家等问题。从收回的295份调查问卷中, 都对每个问题进行了选择。其中对于文学经典阅读越来越少, 回答得最多的就因为“课业繁重, 没有时间读”;比起文学经典, 学生更喜欢阅读玄幻与奇幻、武侠与仙侠、都市与言情等通俗作品;对于文学形式, 选择小说的同学高达78%, 而散文其次, 诗歌和戏剧选择非常少。

二、大学生淡化文学经典的原因分析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如今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业余活动上与传统不一样。手机短信、网络聊天会占用学生大量的业余时间。在课堂上, 学生登陆手机聊天软件已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如今的学生每天用于玩手机的时间至少在2个小时以上, 以及上网至少3小时以上。这对于要求学生去阅读更多的文学作品, 已经是一个很理想化的期待。此外, 大学生为了提高各种能力, 广泛参加大学生社团以及各种社交活动, 这在时间上对于阅读文学作品就不能保障了。这是如今信息化时代对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从文学经典的内容上来说, 不少文学经典离当下学生关注的事情相距甚远, 因此在内容上无法吸引学生。由于网络的广泛使用, 传统的阅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不少文学经典在网络上便可阅读, 但是由于电脑对人眼的刺激和影响, 学生很难在网络上静心阅读文学作品。在网络上的通俗作品更吸引了不少学生的眼球。

在本次调查问卷中, 其中一个问题:随着网络的普及, 大学生阅读文学经典越来越少, 你觉得有哪些原因 (可多选) :

从上面学生的选项来看, 学生课业繁重, 没有时间阅读成了主要的原因。如今学生忙于考各种资格证书, 在网络与信息时代占用他们大量时间外, 考试过级就成了他们主要用于学习的时间。另外我们的课程多也是部分学生没有时间阅读文学经典的原因之一。对于文学经典的语言晦涩所占比例也比较大。另外, 阅读文学经典对于考试没有帮助,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的学生在社会的功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下, 从而淡化文学经典的阅读。

三、文学经典重读与人文精神的塑造

关于文学经典的概念, 已经取得了普遍的共识:就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得住时间和读者考验的经典文学作品。文学经典的确立不是一天就形成的, 而是在时间的筛选中形成的。文学经典是一个不断确立、不断颠覆的过程。文学批评家、选家、文学教育课堂、民间流播等, 都是文学经典化的形式。但文学经典化最重要的是“历史化”, 时间是决定文学经典最后的尺度。 (孟繁华2009) 对于文学经典的类型及意义, 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文学经典的类型有三种:一是在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作品, 二是当下最有影响的作品, 三是具有文学史的意义。其中文学经典中潜藏着的多种声音、文学经典的物质完成而意义是不断添加的、文学经典所折射出的那个时代的文学史意义作为我们明确经典意义的出发点。 (张荣翼2010)

文学经典的阅读对于大学生精神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阅读文学经典能让我们学会更多著名作家的思想和人物形象的精神。读一部经典小说, 就是经历一场精彩的人生。比如我们读《浮士德》, 就能让我们有更强大的精神。百战不殆, 自强不息就是浮士德的精神核心。如果我们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就算我们的基础再差, 我们的能力有多方面需要提高, 最后我们也能在这种精神的鞭策下, 实现我们人生的价值。再比如, 我们阅读华兹华斯的诗歌, 就能从他的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对于这个世界的热爱, 和自然的赞美, 以及对于生命的崇敬。阅读华兹华斯的诗歌, 能让我们在物欲横流的时代里变得更加淡定, 更加明智, 在纷繁杂乱的物质世界里, 偶尔读一读华兹华斯的诗歌, 能剔除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和浮躁。

换句话说, 文学经典为我们提供一个广阔的精神家园, 在我们的心灵深处给我们以安慰, 给我们心灵世界提供一个淡定的平台, 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满诗性和阳光。在我们阅读文学经典的过程中, 我们在和作家对话, 通过作品, 我们和作家的思想形成交流。作家告诉我们, 他所在时代人们的精神家园是什么样的, 作家对于这个世界的体会与感悟是什么的。比如华兹华斯的《水仙花》, 我们读后感受到了诗人对于世界的爱, 对于浮躁的生活背后需要更多的审美情趣。

对于大学生来说, 通过阅读文学经典, 从而丰富我们的人文学科知识, 尤其是理工科学生, 有着广泛的人文学科知识, 其走上工作岗位之后, 会更加具有人文关怀和人文气质。通过阅读文学经典, 大学生学会关爱生命, 尊重生命, 对人类、对民族命运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同时, 通过阅读文学经典, 能培养大学生更加优良的意志品质、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人格。此外, 阅读文学经典, 能从经典作家及其作品里感受到伟大作家的人格魅力, 和作家强大的思维方式。我们阅读海明威的作品, 就能感受到海明威个人的人格气质, 以及作品中透露出的硬汉子精神。当我们面对着种种的人生困惑的时候, 想到这些伟大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主人公的精神气质, 我们就有了更多的勇气和方法去面对生活的考验。总之, 大学生阅读文学经典, 能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和丰富大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建构主义在文学经典重读中的应用

对于文学经典重读, 不少学者提出了很多见解。根据前辈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及其指导思想, 对于我们刚走上高校讲台的年轻教师来说, 不仅要深入学习前辈学者们的教学经验, 也要深入学习文学课程的学科体系, 在准确把握概念的基础上, 寻求一种更加有效、更加受学生欢迎的表达方式。因此, 为了更有效地提高文学课程的教学水平, 以及指导学生多阅读文学作品, 阅读文学经典,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我们在文学课程中进行尝试: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 原本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主体参与, 更加关注学习者根据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知识体系, 更加强调学习者的主观性、社会性和情景性等。建构主义理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者进行主动接受信息并加工处理之后建构新的信息;二是根据各种信息的接受之后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重组与重构, 这样, 学习者达到了双重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产生的基础来自于维科的“新科学”、康德的“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等;皮亚杰的结构观和建构观、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布鲁纳的认知革命理论等心理学家推动建构主义走向成熟。

对于从事中国文学或者外国文学的教师而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同样要求教师通过自己的建构学习, 达到对于主体和客体的双重建构。首先是对于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建构。教学是一个有着沟通和对话的过程, 是一个不断产出新的信息的流动的过程, 因此, 我们可以不按书本上说的来生搬硬套。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 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体系, 从而对于外国文学进行理解重构。同时面对着教材, 我们也可以根据教材编写者提供的知识体系进行结构重组, 结合实际教学情景, 对文学课程的知识内容进行重组, 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培养和训练, 如前文所列举的学者们的研究的教学方法那样。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学生对信息的接受从被动转变为主动。阅读文学经典, 也是如此。学习是由学生的好奇心、进步的需求、自居作用以及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所驱动的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中外文学课程教学的本质不是知识的传授, 而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家 (作品)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从而共同建构、发展的一个互动的过程。学习中外文学课程, 重要的不是教材上对于作家作品的概要性介绍, 而是根据教材所综述的文学史的发展脉络, 对文学史由一个综合的了解与掌握。要真正获取文学的审美享受和意义重构, 只有进入文本进行自己的阅读和理解, 尤其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经典文学作品, 只有进入文本才能获取更多的意义, 以及对意义进行重组与加工, 获取更多的理解重构。

参考文献

[1]孟繁华、张学东:重读经典与重返传统的意义——与孟繁华先生对谈[J], 朔方, 2009, (11)

[2]张荣翼:文学经典的类型及其意义[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0, (1)

[3]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年

[4]程锡麟、秦苏珏:美国文学经典的修正与重读问题[J], 当代外国文学, 2008, (4)

[5]秦弓:略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重读[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4, (3)

[3]闫霞:“经典”、“文学经典”及“文学经典意识”三概念之考论[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3)

[4]王虎:当代文学的经典化问题[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4)

[5]彭书雄:文学经典问题研究在中国[J], 中州学刊, 2010, (3)

大学生阅读现状调查 篇11

【关键词】中学英语;课外阅读;存在问题

一、阅读的定义

阅读是人类社会一项重要的活动,是随文字的产生而产生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1985:505)对阅读作了定义性的界说:“阅读是一种从印的和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是由一系列的行为和过程构成的总合。阅读是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的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由此获得重要信息,从而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由此可以看出,阅读是一种复杂的语言认知活动,也是一种复杂的心智和情感活动。对于多数中国英语学习者来说,阅读是决定英语学习成败的关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研究来看,当前中学生课外阅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亟需引起重视。

(1)阅读取向不合理。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课外阅读对提高成绩没有明显的帮助,甚至认为会耽误文化课的学习,很多学生因此认为没有必要购买阅读课外读物,即使购买,也只是一些与考试有关的辅导资料、参考书或试题集锦等。

(2)阅读目标不明确。调查统计:90%的中学生认为应该有课外阅读,66.72%的学生喜欢课外阅读,70%的同学认为课外阅读对学习有帮助,而能真正明确阅读目的的学生只有10%左右。有的“想看啥,就看啥,和学习无关。”有的说“腻了课本,找课外书调剂。”

(3)阅读策略不科学。在阅读方法上,不少学生毫无策略可言。在阅读中不能合理有效地运用精读、泛读、快读、慢读等方法,不动笔,不作笔记,不进行有意识的搜集、整理、消化,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三、分析问题成因

调查认为,目前相当一部分中学生不喜欢、甚至排斥课外阅读,大致与以下因素有关:

(1)视听文化的冲击。和广播、电视、网络等可以直接将信息作用于视听感官相比,书籍阅读就显得较为枯燥,人们不再也不愿花时间从书籍中获取信息,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众阅读的缺失。

(2)老师和家长的干涉。许多家长都渴望子女将来能上大学,希望孩子“念学校里的书”。每当孩子在课余时间读课外书时,他们就会阻止。据统计:不干涉孩子阅读课外书的家长仅占8%,反对孩子阅读任何课外书的家长占33%。更有甚者不分青红皂白把所有的课外书都称为“闲书”。这使得学生的读书热情不但未受到保护,反而遭到压抑甚至扼杀。

(4)應试教育的误导。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是一项重在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措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许多学校评价教师教学优劣还常以升学率为唯一的依据,大多数教师追求的是“短期效益”,只重视课堂教学,忽视阅读。

四、改进措施

要真正让学生读而有得,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1)明确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大力宣传、普及对优秀书籍的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长期只重课内学习而忽略课外阅读,为此,教师上课时应设法吸引学生,或旁征博引,或谈古论今,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让学生了解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逐渐培养阅读兴趣。

(2)推荐有益读物,提高阅读品位。在课外阅读初期,学生大都有随意性和消遣性的阅读习惯,且贪多而不求甚解。教师不仅要引导他们多读书,而且要读好书。

(3)提示阅读方法,做好读书笔记。除了常用的泛读、略读、跳读、精读、细读、熟读成诵等方法外,还可以介绍其他的方法。要教育边读边思考、重感悟、重积淀、批判地吸收。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如圈点批注法、分门摘录法、提纲挈领法、写心得体会法等。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巩固阅读成果。为巩固和扩大阅读成果,教师应有计划组织一些活动来加以促进,如举行阅读、朗读、演讲比赛,这样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有效促进课外阅读活动。

(5)家庭和社会各界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家长们应该意识到:“有爱看书的父母,才有爱看书的孩子。”因此,作为孩子第一位老师的家长应该做出表率,自己多读书,也支持孩子读书。工作之余可以和孩子一起去书店、图书馆或在家中交流阅读经验和体会,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阅读是一个人做任何事情的基础,学生必须凭借书籍不断充实自己,长大后才能稳定地立足于社会。因此,作为教师,应努力去鼓励引导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之外,翱翔于读书的天地之间,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丰富营养,最大限度的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课外阅读真正成为他们智慧的源泉,精神的食粮,理想的阶梯。

参考文献:

[1]姜珍婷.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与对策[MA]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刘炜.高中生英语课外阅读情况调查[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0年第5期

[3]王范绿.润物有声---浅谈课外阅读对英语学习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0年第31

大学生阅读现状调查 篇12

当今大学生逐渐远离了古典名著和获奖图书, 喜欢阅读功利性强、实用性强的书籍, 并且图书借阅数量也在整体下滑, 新兴媒体以视觉文本、超文本以及形式多样的方式提供着海量的信息, 能够吸引当代大学生更多地阅读交流, 快速的浅阅读成为了阅读的主流。

二、影响因素

针对本次课题, 我们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 包括大学生的阅读现状, 阅读方式及阅读类型等, 具体的题目设置有二十六项。一共发放了400份问卷, 我们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分析, 情况如下:

(一) 获得阅读书籍的主要来源

如图2-1 所示, 针对“大学生获得阅读书籍的主要来源”我们发现如下:从图书馆借阅的占到绝大多数, 达到65.24%;网上下载的占55.88%;自己购买的占43.85%;同学传阅的占22.99%;租的占5.08%;其他占2.67%。

(二) “大学生平均每天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的调查统计如下

课外阅读时间小于1小时占36.9%;1~2小时的占33.96%;基本不看占13.64%;2~4小时占8.02%;4小时以上的占7.49%。

(三) 学生是否有定期的阅读计划并有效实施

对于“学生是否有定期的阅读计划并有效实施”这个问题, 65.51%的学生没有计划, 随心情来;有13.64%的学生有计划并能基本完成;还有10.96%的学生有计划但很少能完成;而有计划并很好完成的只有9.89%。

(四) 大学生喜欢的阅读方式

如图2-2所示, 就大学生喜欢的阅读方式, 数据如下:最喜欢的是纸质阅读, 占63.64%;手机等设备阅读的占29.95% ;而使用专用电子书及电脑终端的相对较少, 分别占3.74%和2.67%。

(五) 大学生最常阅读的课外读物类型

绝大多数大学生倾向于文学书籍, 如小说读物等, 占73.8%;选择动漫幽默/娱乐消遣/休闲旅游等的占48.93% ;使用实用性强的书籍的占31.28%;29.95%的学生会选择哲学宗教等综合性书籍;而18.72%的学生选择职场/励志类;其他占2.94%。

(六) 大学生对于阅读最大的困惑

40%的大学生认为读什么是阅读最大的困惑;而读了有什么用和怎么读各占24%;最少的是为什么读, 占12%。

(七) 大学生阅读的主要目的, 数据图表如下所示:

如图2-3 所示:74.06%的学生认为是个人兴趣;而觉得丰富自身内涵的占57.75% ;42.25%是为了增加专业知识, 提高就业技能;应付考试及其他占20.32%;还有0.8%的目的是其他选项。

(八) 大学生对自身阅读量的看法

针对“大学生关于自己的阅读量的看法”, 数据如下:认为自己阅读量一般的学生占到绝大多数, 达到52.14%;而觉得比较少的学生占到29.68%;感觉非常少的学生也占到9.89%;仅有8.29%的学生认为阅读量很大。

(九) 大学生阅读的原动力

如图2-4 所示, 大多数学生以兴趣爱好为原动力, 占66.84%;较多数把拓展知识面当做原动力, 占53.74%;还有43.05%的大学生以提高个人素养为源动力;消磨时间和提高学习成绩分别占28.61%、23.53%;其他的占0.53%。

(十) 大学生最希望得到的阅读帮助

针对“大学生最希望得到的阅读帮助”的问题:希望得到科学的阅读方法占28.34%;而希望获得有针对性的推荐书目的学生占51.60%;寄予图书馆新书通报的学生占9.36%;另外希望学校开展读书活动占9.89%;其他的占0.81%。

(十一) 大学生认为阻碍课外阅读的因素

认为课业重, 没时间的学生占47.06% ;认为社团等课外活动挤占课外阅读时间的占24.60%;不喜欢阅读仅占11.50%;把时间花在个人娱乐上的占35.56%;静不下心阅读的占38.50%;没有阅读方向的同学占28.34%;阅读资源缺乏的占13.37%;其他占3.21%。

(十二) 大学生认为哪种方式有益于提高阅读质量, 如图所示:

针对“哪种方式有益于提高阅读质量”的问题:希望通过老师指导, 将读书作为学习任务纳为学分考评的占18.98%;而希望通过图书馆和相关协会引导大家读书的学生占34.76% ;寄予减少课时使学生有充分的课外阅读时间的占25.40%;最后认为读书任凭大家兴趣自觉进行占20.86%。

三、解决方案及具体建议

(一) 个人角度

1. 个人要形成正确的阅读价值观, 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2. 个人应该学会合理安排课余时间, 在阅读方面分配尽可能多的时间。

3. 个人应该结合自身具体情况, 制定出一个长远的阅读计划, 以减少阅读的盲目性, 使阅读变得有针对性。

(二) 老师角度

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阅读价值观, 教会学生如何提高阅读的效率、辨别书籍的好坏, 使他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 学校角度

1. 学校需要加强阅读硬件设施方面的建设, 如增加图书馆的图书借阅种类。

2. 开展并进行学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 同时延长图书借阅的时间。

3.学校图书馆应多举办一些类似于读书交流会的阅读活动, 借此调动同学们的阅读积极性。

(四) 政府角度

1. 政府应该在全社会建立和推崇一种正确的、符合大多数人实际情况的读书价值观, 构建一个多元化的阅读体系, 渐渐引导社会大众回到正常的阅读轨道上。

2. 国家也应该采取多种措施, 加大对阅读的关注度。例如, 国家加大对全民阅读设施和服务的财政投入力度等。

四、研究总结及启示

(一) 总结

1. 此次项目按照本团队预期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 通过此次调查, 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大学生选择浅阅读的阅读方式, 而且多数学生没有定期的阅读计划。

2. 从调查的大学生中发现, 在意识到自己阅读量少的情况下, 大多数学生仍把可支配课余时间用于上网、休闲娱乐, 其次才是读书。

3.调查中还表明, 大学生更偏向于纸质阅读, 最需要学校图书馆提供纸本馆藏类的阅读帮助, 因此, 学校图书馆应该不断丰富图书的书目种类, 增加图书馆的开放时间, 严格图书馆的借阅制度, 使学生从书籍中汲取营养, 享受读书带来的乐趣。

4. 对于改变大学生当前阅读现状的调查, 很多大学生认为应该加大图书宣传力度, 指导规范化的阅读方式以解决对于阅读的困惑问题, 并且应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二) 启示

我们这个项目主要在于研究大学生的阅读现状, 了解学校现阶段学生的学习、阅读状况, 院校的整体学生的文化素养水平, 获知大学生在阅读中表现出的审美趣味和心理变化趋向, 并且了解这一群体的实际阅读需求、阅读兴趣和课堂之外的专业学习情况, 从而能够更切实际和更具针对性地满足学生需求, 开展阅读活动, 加强心理引导, 推动人文教育, 提升校园整体文化水平。

摘要:当今社会大学生阅读总量在不断减少, 读书的功利性逐渐加强, 网络阅读与电子书成为首选, 从而造成其知识结构的不完整性和信息储量的减少。本文通过对大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力求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大学生,阅读现状,影响因素,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胡凤娥.大学生阅读现状分析与对策[J].江西图书馆学刊, 2011 (06) :107-109.

[2]李安琪.大学生阅读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漳州师范学院图书的调查[J].情报探索, 2011 (01)

[3]耿雅津.大学生阅读研究综述[J].图书馆学刊, 2013 (09)

上一篇:问题教学中高中数学下一篇:高校财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