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生的现状调查”心得体会

2024-10-19

“贫困大学生生的现状调查”心得体会(共11篇)

“贫困大学生生的现状调查”心得体会 篇1

“贫困大学生生的现状调查”心得体会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和收费制度改革的全面实施,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比例也逐年上升.由于经济上的拮据,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不仅受到了影响,而且面临的心理压力比其他学生要大得多,有些极易转化为心理上的问题.就此,我们小组在校内进行了一次贫困大学生生的现状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贫困大学生多数会在闲暇时间当家教,发传单或者做其他勤工俭学的工作,他们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尽量减轻家庭负担。另外,多数贫困大学生觉得自己身上的压力会比其他同学来得大一些。在面对有关社会资助的问题时,贫困大学生显得十分坦然。接受帮助,为努力奋斗创造更好的条件,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将来尽己所能回报他人,回报社会。

此次调查范围还不够大,或许还不能代表大多数贫困大学生的想法,但也实实在在发现了贫困大学生压力较大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高校乃至社会应该采取恰当的措施来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关注和帮助,这不仅有利于贫困生的健康成长,而且有利于高校的稳定发展。

对此我们经过讨论和参考,提出以下一些改善措施:

1、完善助学体系,力求公正公平,根据学生的家庭真实情况和在校生活表现确定贫困生名额,严格考察。

2、扩大贫困生补助金额的发放。

3、提供更多的兼职机会,让贫困生勤工俭学,自食其力,提高其自身生存能力。

4、加大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助,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健康,让贫困生全面发展。

“贫困大学生生的现状调查”心得体会 篇2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一种责任, 是一种处世哲学, 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然而, 当今社会感恩意识的缺失已呈普遍现象, 感恩的意识和行为正被遗忘和忽略, 这在贫困大学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近几年来, 江西省贫困大学生感恩意识状况如何, 已成为江西省高校普遍关注的问题。2010年3-6月本课题小组在江西五所高校 (江西师范大学、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蓝天学院、南昌工程学院) 抽样650名学生进行了感恩意识现状调查和访谈, 回收问卷620份, 回收率为95.4%, 其中有效问卷620份, 有效回收率为95.4%。本调查旨在了解江西高校贫困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 掌握目前贫困大学生感恩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 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措施, 有助于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教育, 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孝亲意识、自立意识、诚信意识等综合素养, 使感恩、责任、进取、敬畏成为贫困大学生自觉的思维意识、行为习惯和个人品质, 让他们把爱作为动力, 内化为自觉的行动, 更加懂得回报父母、回报他人、回报社会, 从而满足现代生活和现代文化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调查结果与归因分析

调查组设计的调查项目是采用自评及单独访谈的方式进行, 调查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江西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现状。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国家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高校用于学生资助的专项资金也不断增加, 为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大多数受资助的贫困大学生都能珍惜上大学的机会, 他们心存感恩, 胸怀责任, 乐于奉献, 具有自信、自立、自强的良好品格。但也有相当数量的贫困大学生以贫困为借口, 以自我为中心, 精神空虚, 情感苍白, 行为失范, 完全依赖于学校和社会的资助, 把他人的帮助视为理所应当, 思想上不求上进, 学习上得过且过, 生活中攀比享乐, 活动中消极懒散, 自立意识不强, 感恩意识淡薄。这种感恩意识的缺失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将主体价值完全定位于“自我”, 并把“自我”与他人、社会对立, 具体表现在:一是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二是过分苛求他人;三是不能自我疏导不良情绪。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感恩情怀的缺失和人生目标的迷茫呢?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一) 学生心理上的自卑和不平衡

贫困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出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 长期处于物质生活匮乏的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求胜心理, 然而, 短期内无法改变生活的现状使得自负心理不断受挫, 自卑心理逐渐形成, 认为别人给予自己帮助是出于同情和怜悯, 自己接受是迫于无奈, 因而在内心很难产生感恩回报的想法。

(二) 家庭和学校的感恩教育不到位

贫困家庭的父母承担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很大, 为了抚养儿女成长成才付出了无私的爱;学校及老师对贫困大学生的帮助不仅在学习上传授给他们知识, 在生活上也给予他们极大的关怀和照顾。父母和老师这种不图回报的付出淡化了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使他们习惯了只知索取, 不懂回报。

(三) 社会大环境的一些负面影响

如今市场经济繁荣、人们的消费欲望增长和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 无疑给囊中羞涩的贫困大学生带来了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响, 加剧了贫困大学生对金钱的渴望, 使他们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也变得势利和冷漠。高校情感教育的缺失与滞后, 导致贫困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社会责任感缺乏、理想信念模糊等问题, 加速了学生感恩意识的荒漠化。

三、江西高校加强贫困大学生感恩教育的路径选择

感恩教育不能依靠单向灌输, 更不应搞角色预置, 因为感恩虽是一个行为动词, 但不止于行动, 它需真心实意。针对高校贫困大学生自立意识不强、感恩意识淡薄、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情况, 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一) 自我方面: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 提高感恩意识认识

感恩意识不是天生就有的, 而是通过教育不断内化、不断提高的, 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的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通过自我学习和教育, 可使贫困大学生明辨是非、心胸开阔、善于自省, 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控制自己, 培养推己及人的思维, 进行换位思考, 逐渐学会理解他人、体谅别人, 学习他人的长处, 宽容他人的不足, 更好地奉献社会, 达到感恩教育的预期效果。

(二) 学校方面:转变大学教育观念, 开展感恩教育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新时期多元价值的出现, 高校必须树立全新的人才质量观, 引导大学生加强传统道德修养, 既重才又重德, 要把感恩教育作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 努力培养具有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较高思想道德修养、适合新时期发展要求的大学生。让“传道授业解惑”教育、探索式教育、对话式教育稳定地奠基在情感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的深厚基础上, 让学生既成才又成人。这就要求高校转变教育观念, 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不但要有崇高的道德理想教育, 也要有基本的感恩道德修养教育。社会责任感是知、情、行的统一, 是人的内在精神价值和外部行为规范的有机结合。小到促进个人成长、家庭幸福, 大到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民族进步、社会发展, 都必须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基础支撑。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和未来栋梁, 贫困大学生是重要而又特殊的责任主体, 理应承担广泛、艰巨、深远的社会责任, 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回报祖国和社会。

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一方面, 要将感恩教育纳入高校德育系统之中, 可开设专题的感恩教育讲座, 或将感恩教育的内容渗透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另一方面, 学校要根据贫困大学生独立自主、具有创造性的特点, 充分利用院系和班级的团队活动, 收集有关感恩的影视作品、歌曲、典型个案, 举办感恩知识讲座, 聆听成功人士报告会, 开展有关感恩的辩论和小组讨论, 节日纪念日感恩活动等多种平台和载体, 积极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帮助贫困大学生理解什么是感恩、为什么要感恩以及怎样感恩, 使其明确感恩道德修养的方向, 真正感悟感恩的意义和价值, 认识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 感激伟大的祖国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给自己提供了优越的生活和发展环境。

(三) 家庭方面:转变家庭教育理念, 父母要以身作则

在家庭教育中, 父母要把孩子看成是有独立人格的人来培养, 不要过分地宠爱孩子, 要教导孩子学会感恩, 不仅教孩子感激别人, 还要教他们感激自己, 使他们懂得父母对子女的付出不是天经地义的, 是需要感恩回报, 不能无休止地向父母索取, 而要在自己能够独立的时候, 积极主动地回报父母的恩情。孩子只有随时意识到别人 (包括父母) 的恩惠, 才会懂得感激和回报, 也才会产生爱别人的情感。父母要以身作则, 要有明确的感恩意识。父母自己有明确的感恩意识并身体力行, 才能有资格教育孩子, 这样的教育也才会有说服力。孔子曰:“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从学习的角度看, 父母践行感恩, 孩子才有学习的榜样, 孩子是在模仿中进行学习的, 他们最先模仿的行为是父母的行为, 而且影响最深远的也是父母的行为。

(四) 社会方面:搭建感恩教育平台, 多渠道进行感恩教育

感恩来自于现实的社会生活中, 是人的情感、意志和品质相交融的结晶。感恩教育应该从生活点滴做起, 营造良好的感恩教育氛围, 让贫困大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恩, 实践感恩。感恩教育氛围小到家庭氛围、学校氛围, 大到社区氛围、社会氛围, 无论老师、家长, 还是社区、社会, 都要善于引导贫困大学生, 在丰富直观的现实生活中体悟和认同感恩, 养成感恩的习惯, 培养一颗感恩之心。在家庭中, 父母要教育孩子在长大成人之后回报亲人, 尤其是将其抚养成人、任劳任怨的父母;在学校里, 老师不仅教会学生文化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一个有责任心、使命感、懂得感恩的人, 感谢老师的教诲, 感谢同学的帮助, 感谢社会的支持等;在社区里, 用优质的生活环境和服务态度感染人们, 懂得舒适环境的来之不易, 感谢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的辛勤工作和积极配合;在社会中, 贫困大学生通过与其接触, 逐渐学会独立自主、自尊自强, 感谢社会为自己的成长提供了适宜的氛围。

感恩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它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积极配合, 形成教育合力。江西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当深入了解贫困大学生的思想现状, 从他们实际生活入手进行感恩教育, 把对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帮扶与感恩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让他们在生活中体验, 在活动中锻炼, 在实践中学习, 在社会中接触, 在这个过程中唤醒感恩之心, 激发感恩热情, 激起责任感, 使他们将怀感恩之心、行回报之举作为行为准则, 树立知恩图报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风范。

参考文献

[1]、王逢贤, 鲁洁.德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5.

[2]、赵琼等.广东省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及教育对策[J].青年探索, 2010 (1) .

[3]、杜德省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与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 2010 (2) .

“贫困大学生生的现状调查”心得体会 篇3

一、 调查说明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的形式为有条件抽样调查,调查对象为河北省内本科高校的农村贫困大学生。在本次调查中随机的从在校贫困生中抽取农村贫困大学生80名,共发出调查问卷80份,收回调查问卷8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73份,有效率达到91%。

二、 调查问卷分析结果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从河北省内高校的贫困生中随机抽取了80名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发出问卷8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数73份,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下:在这73人当中男生为26人,占总人数的34.25%,女生为47人,占总人数的64.38%;在年级的分布上,大一的为19人,占总人数的26.03%,大二为53人,占总人数的72.6%,大四为1人,占1.37%;家庭总收入在当地农村属于较高水平的占2.74%,属于一般水平的占73.97%,属于较贫困的占10.96%,属于贫困的占12.33%。

(二)农村贫困大学生的月消费情况

调查对象的的月消费额的分布情况,200元以下的占16.44%,200—300元之间的占35.62%,300—500元之间的占42.47%,500元以上的占5.48%,这些数据说明农村贫困大学生的月消费额普遍较低,大部分在200元到500元之间,更有16.44%尚不足200元,月消费额300元以下的占52.06%,月消费额在500元以下的占94.53%。

调查对象期望月消费额的分布情况,期望月消费额在400元以下的有26人,占总人数的35.62%,期望月消费额在400—600元之间的有36人,占总人数的49.32%,期望月消费额在600—800元之间的有7人,占总人数的9.59%,还有4人期望得到800元以上的月消费额,占总人数的5.48%。

(三)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来源情况

学费的来源中父母收入占78.08%,助学贷款仅占9.59%,校内勤工助学占6.85%;生活费来源中父母收入占72.60%,助学贷款为0%,校内勤工助学占12.33%,校外兼职占4.11%。

三、从问卷调查分析结果中发现的问题

(一)农村贫困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生活拮据,影响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正常进行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月消费的主要项目上伙食费占了84.94%,学习费用仅占17.81%,服装、通讯费等其它费用占15.07%,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依靠父母微薄的收入解决吃饭问题,对于日常生活用品和其它一些消费品,他们不敢奢求。

(二)现阶段各高校建立的奖、贷、勤、补、减为一体的助困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就学难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贫困大学生普遍月消费水平比较低,仅仅能解决吃饭问题。

(三)农村贫困生校内勤工助学和校外兼职的机会少,成本高、风险大

面对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大部分农村贫困大学生都希望能在校内勤工俭学或在校外兼职解决一部分问题。对于校内勤工俭学,根据我们的调查,43.84%的贫困生偶尔参加校内勤工俭学, 34.25%的人是有就参加,没有就不参加,从不参加的占到13.7%,这说明在高校中勤工俭学的机会很少,这必然促使他们选择在校外兼职,校外兼职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家教或者促销等,与所学专业关系不大,收入比较低,还要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即使是这样兼职的机会也不多,并且校外兼职的风险比较大,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讲没有必要的劳动保障。

四、完善农村贫困大学生就学的建议

(一)加大金融支持的力度

第一,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建立多元化的国家助学贷款模式。在助学贷款的种类上,尝试建立新型种类的助学贷款,例如建立担保性低利息的商业贷款和一般的商业贷款等助学贷款种类。

第二,建立合理的国家助学贷款风险分担机制。当前在我国必须建立合理的国家助学贷款风险分担机制,相应的风险也应在国家、金融机构、学校、大学生四位主体之间合理分担。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理应出面给贫困生贷款做担保,承担主要拖欠风险。金融机构尽管是经办政策性贷款,但同时也有收益,应当承担相应风险。对高校而言,国家助学贷款解决了学生的学费问题,同样也是受益者,一旦学生违约,学校应当承担一定的损失。而作为借款人的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是大学生跨入社会的第一笔信用记录,还本付息是天经地义的。

第三,建立专门的助学贷款征信系统,加强学生的还贷管理。在我国信用制度不发达,个人征信系统没有建立的情况下,可以先尝试建立大学生助学贷款信用系统,信用查询系统有利于银行对国家助学贷款的动态监管、对贷款的回收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建立以政府组织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加快立法步伐,贫困大学生社会保障应该有相关法律的支持。我国对高校贫困生的支持应该有严格的法律规范,使其规范化、有序化。国家应尽快制定支持高校贫困大学生的专门法律,明确规定各级政府部门、学校、家庭、学生个人等在支持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使得对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支持有法可依。

第二,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给予贫困大学生更多的优惠政策。对贫困大学生的救助应该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而政府应在制度和政策层面上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救助力度。例如设立政府基金工程,由政府从其它经费中拨款资助贫困生就学和就业,也可以由政府规定高校将学费的一定比例留存用于资助贫困生。政府应该吸引慈善组织和民间团体利用本身社会支持的优势,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专项课题,项目编号:06020241)的阶段性成果)

镇坪县贫困人口现状调查报告 篇4

镇坪县属国定贫困县,为了全面掌握提高扶贫标准后农村贫困人口基本情况,为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按照新的贫困标准(即年人均纯收入在1196元以下户和1196---2000元的户),镇坪县政府组织县、乡、村三级扶贫干部对全县贫困人口的收入来源、贫困人口数量、文化结构、从业状况、致贫原因等因素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调查采取以乡村为单位,对78个行政村的贫困人口进行普查问卷、现场分析、逐户登记造册、逐级审查,并对登记建档的贫困户在本辖区进行张榜公示,如村民无异议后,正式确定贫困户对象,并建档立卡。

一、基本情况

调查显示,镇坪县共10个乡(镇)78个行政村,农业人口为13046户50482人,其中:1196元以下的农村贫困户和1196--2000元的户为3611户、11474人,分别占总户数和总人口的27.6%、23%。按收入标准划分:收入在1196元以下的绝对贫困户1985户、5663人,分别占全县总户数和总人口的15%、11%;1196--2000元的相对贫困户1626户、5811人,分别占全县总户数的12%和总人口的11.5%。享受低保2092户、6616人,分别占贫困人口的57.9%、57.6%。需移民搬迁的贫困户2045户、6801人。

按结构分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结构层次。年龄结构情况:调查表明,16岁以下2301人,占贫困人口的20%;16--40岁的6825人,占贫困人口的59.4%;40--60岁的2348人,占贫困户的20.4%。文化结构情况:文盲、半文盲人2217人,占贫困人口的19.3%;小学6240人,占贫困人口的54.3 %;初中2705人,占贫困人口的23.5%;高中以上的312人,占贫困人口的2.7%;贫困人口从业状况:在家从事农业5525人,占贫困人口的48%,贫困人口外出打工和从事其它行业的人口2648人,占贫困人口的23%,两项之合实际贫困人口劳动力为8173人,占农村贫困人口的71%;有29%的贫困人口属在校学生或60以上的老人。从整体情况看,贫困人口劳动力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其次是外出打工。从贫困户的经济收入结构看:2008年贫困户的平均纯收入在1196元以下的,其中农业收入占50%,外出打工收入占40%,其它收入仅占10%。劳动力结构及因灾、因病、因残情况:调查表明,贫困户实有劳动力,8173个,其中女劳动力3939个,占劳动力的48%。因灾、因病、因残的贫困户有780户、2730人,分别占农村贫困总户数和人口的21%、23.7%。无劳动力的有195户,占农村贫困户5%。

二、致贫原因分析

综上所述,结合镇坪县的实际综合分析,有以下几方面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

(一)因文化素质低致贫。具调查显示,小学以下占农村贫困人口73.6%,初中以上仅占26.4%。因此,贫困户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是导致贫困的原因之

一。在科技水平日异月新的今天,贫困户由于文化素质低,对新技术,新事物,新的管理经验,新的观念接受能力不强,致使现代科技意识差,商品意识不够。特别是一些贫困户子女在享受九年义务教育后因没有经济能力上不起高中、大学使这部分人口素质难以较快提高,因此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因素。

(二)因灾、因病、因残致贫。贫困户因灾、因病、因残是导致贫的主要原

因之二,从调查看,在全县的农村贫困户中,因灾、因病、因残的户比重较大,全县3166户中,就有780户,占农村贫困户的21%。主要表现在:一是镇坪是一个典型的高寒山区农业县,属亚热带雨林地区,最易发生自然灾害,加之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农民收入结构单一,稳定性差,也是导致贫困的的原因所在。如:2005年6月25日,一场特大瀑雨,造成到处都是泥石流,交通中断,使不少农田被冲毁,房屋倒塌,一些农户陷入贫困。若再出现风不调,雨不顺,自然灾害频发,贫困户的基本经济收入和基本口粮就有可能无法得到保障,甚至血本无归;二是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特别是医疗和社会保险机制还不完善,对贫困户而言,如果家中有病人、残疾人、或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员,不仅对家庭没有增收的贡献,反而还增大支出,成了家庭的沉重负担,导致家庭长期陷入贫困之中,难以脱贫。镇坪县现有贫困户中,无劳动能力的人口比重为5%,此类贫困户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脱贫,就是脱了贫也容易返贫,需要政府和社会对他们进行救助。

(三)自然条件差,无主导产业。镇坪县贫困人口大部分居住在沟沟岔岔和半高山,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文化落后、自然条件差,加之又无稳定的主导产业收入是导致贫困的原因之三。从贫困户的收入情况来看,主要有三方面的来源;一是贫困户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农业收入,镇坪的农业仅限于粮食生产,条件较好的农户能喂上几条猪出售而已,无其它稳定的农业产业收入。而农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自然条件,人努力天帮忙能吃饱,稍有不测很难解决温饱问题;二是外出打工收入,据调查显示,贫困户的外出务工平均收入虽然占40%,但收入不平衡,特别是绝对贫困家庭很少有人外出打工,即使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而且收入不稳定;三是贫困户由于缺文化,缺农业技术、缺资金、加上市场经济意识淡薄,在发展产业上受到制约,无法从多渠道增加收入。

三、对策及建议

通过这次调查,反映了一个国定贫困县贫困人口的基本现状,为有效解决贫困、消除贫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中央扶贫开发政策,创新工作思路,统筹兼顾,在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同时,高度关注和重视贫困户增收问题迫在眉睫,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新的十年扶贫规划。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镇坪县是山区农业县,受交通、信息、技术等条件的制约,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任务还十分艰巨,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必须从提高人口素质入手,加强劳动力资源的技能培训。一是在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的同时,加大农村小学两免一补政策力度,进而向初高中贫困生补贴延伸,应建立贫困学生帮扶机制,制定强有力的帮扶计划,保障贫困家庭的子女完成学业,实现就业,使贫困户从智力上真正脱贫;二是以“人人技能工程”为载体,在物质扶贫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对贫困户的文化、贫困户技能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采取多种培训方法,来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强农民的致富能力和本领。依托各级扶贫技术学院,农民技术学校等为培训基地,加大对16—35周岁的贫困人口和未考入在大中院校的应届高、初中生培训力度,建立劳动力输出资源库,实行有组织、有计划的输出,最终真正达到培训一个,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同时建议国家要在提高人口素质,加大对各类扶贫培训学校,特别是乡村农民技术学校的投入,进一步提高扶贫标准,从根本上解决致贫源头。

(二)拓宽收入渠道,增加收入来源。按照生产发展、产业先行和“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总体思路,在发展主导产业的同时,多业并举,拓宽农民增收途径。目前,农民增收困难,收入渠道太窄,主要是因为产业单一,特别是贫困户适应主导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技术要素还有限,加上发展资金欠缺,缺生产技术。因此,各级政府在扶贫政策和资金上应给予扶持,制定切实可行的脱贫计划,鼓励引导贫困农民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和外出打工就业。贫困农民在发展项目上,要为他们提供致富技术和信息,帮助他们找项目、谋出路,使他们能够至少掌握一项致富技术,找到一个致富门路,根据贫困户自身条件,在本人自愿的情况下,适合发展养殖业的搞养殖业、能够外出打工的通过技能培训组织他们外出打工。总之,要因人而宜,适合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通过多种方式的扶贫,帮助贫困户培育一个养老项目,稳定他们收入来源,使他们彻底摆脱贫困,走上致富的道路。

(三)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调查显示,镇坪县农村贫困户中因病、因灾,残疾因素导致贫困的还有相当一部分,这部分贫困户不是通过帮扶就能摆脱贫困,对这样的户通过完善农村福利保障制度,使他们过上正常的生活,因此,必须在制度上加强和完善;一是进一步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一种社会救济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网”,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所在,所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重中之重。二是加快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方向,建立社会统筹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构建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险的财政支出制度。三是要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供给制度,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看不起病的问题。

(四)加大移民搬迁是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实施扶贫开发最快捷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对贫困户实施移民搬迁,镇坪县自2001年实施移民扶贫政策以来,使相当部分贫困户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走向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调查结果表明,全县仍然还有2045户、6801人居住在相对偏远中高山或沟河地带、生产生活条件艰苦,文化、卫生、交通、通信比较落后。实践证明实施搬迁政策,是有效解决贫困户脱贫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继续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集中安置和在新农村中插花安置等方法,对贫困户实行有计划,分步骤的进行搬迁,彻底解决他们居住难,生产难的问题。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同时建议国家随着扶贫标准的提高和物价因素,提高移民搬迁补助标准(贫困户人均5000元,特困户人均8000元为宜)。

(五)加大扶贫帮困力度,再打一场扶贫攻坚战

要继续加大对贫困户的帮扶力度,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以人为本,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高度,继续高度关注和重视扶贫工作,组织和动员各方面力量,开展行之有效的联县联乡帮村包户扶贫工作,从人力、物力和技术等方面予以倾斜,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增加资金投入,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大扶贫格局,再打一场扶贫攻坚战,确保新一轮十年扶贫规划取得更大成绩。

“贫困大学生生的现状调查”心得体会 篇5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十期县市教育局长培训班 黄曙明

江华瑶族自治县地处湘、粤、桂三省区交界的萌渚岭山脉之中,总面积3248平方公里,总人口45万,是一个山区县、少数民族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474所,在校学生

74685人,在职教职工4280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县教师队伍建设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得到了全面提升,但也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一、江华瑶族自治县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数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

一是教师数量不足。尽管2001年以来,江华从大中专毕业生中录用了850名教师,但按湖南省编制标准计算,尚缺教师280名。由于数量不够,在林区的一些边远村级小学、教学点,还存在着一个教师包一所学校的现象,一些学校不能按部颁课程标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复式、多头教学,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二是整体素质不高。首先是学历合格率低。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75%,高中为55.8%。高中具备本科学历的教师相当一部分第一学历为中师、专科;初中具备本、专学科学历的教师近40%第一学历为中师。其次是业务素质低。全县尚有750余名“民转公”教师和200余名两年制专科委培初中教师;具备合格学历的小学、初中教师,大部分是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 “三沟通”突击培训和通过电大、函授方式进修而来的,存在着高文凭、低水平现象。不少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质量低下。全县在职教师中只有1名省级小学特级教师,2名国家级骨干教师,16名省级骨干教师,150名中学高级教师。再次是职业道德欠佳。有的受“拜金主义”思想腐蚀,从事第二职业,做生意赚钱,或帮外地学校拉生源捞“回扣”;有的工作懒散,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出工不出力;有的道德沦丧,体罚学生甚至猥亵女学生;有的玩物丧志,打牌通宵达旦等,诸如此类现象极大地损害了教师的形象。第四是学校管理人员素质较低。有的当了几年校长了,却讲不清学校管理包括那些主要内容,更谈不上将现代教育管理理念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上去。即使是稍好一点的,其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也还只停留在控制管理的层面上。

2、教师待遇偏低,人才流失严重

一是工资福利待遇低。尽管这些年来,教师工资能够按时发放,但发的是“骨头”工资,除去岗位培训、学历提升培训、普法培训、防洪保安费、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费用外,所剩仅能维持基本生活。在被调查的50名教师中,平均每人每年支出的各项培训费高达1200元;另外,在福利方面,“一费制”后,学校连保基本运转都十分困难,有的还有较大负债,无力发放福利奖金。二是办公和住房条件差。国家规定学校教学办公室使用面积不得少于4平方米/人,全县一半以上学校教师没有公用办公室,教师在家办公,相互交流探讨较为困难。全县农村中小学教师人均住房面积不到7平方米,有的教师一家三口挤在不足10平方米的房间里,生活起居极为不便。此外,多数农村学校教师宿舍破旧低矮,有的已成危房。三是骨干教师流失严重。由于待遇较低,少数工作能力强、职称级别高的青年骨干教师外流现象严重。近三年来,该县已有20余名高、初中骨干教师“飞往”经济发达地区,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

3、教师培养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一是经费不足。“一费制”后,师训经费奇缺,保证不了培训需要。由于缺少经费,造成培训对象有限。近三年,平均每年岗位培训不到1000人,仅占教师总数的30%。二是管理不力。由于管理不得力,培训效果不够理想,教师的培训提高要求没有得到有效落实,部分教师在培训中消极应付,存在“走过场”现象,专业水平没有得到真正提高。

二、加强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1、切实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境界

贫困大学生学习动机调查 篇6

邓雪薇,尹静,廖成林,王立新

(乐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四川乐山614004)

摘要:本文为探讨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现状,采用黄希庭等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动机问卷》对某高校300名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在学习动机的各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城镇贫困大学生比农村贫困大学生更倾向于小群体取向;不同年级的贫困大学生在个人成就动机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四学生的个人成就动机最强,大三学生的个人成就动机最弱;是否为独生子女和贫困程度在学习动机的各维度方面无显著差异。由此得出结论,贫困大学生学习动机与非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存在差异,而且城镇贫困大学生比农村贫困大学生更倾向于小群体取向,大四学生的个人成就动机最强。

“贫困大学生生的现状调查”心得体会 篇7

关键词:体育生,调查,制约,对策

高中体育生是在某一体育项目上表现得非常优异并且对体育有浓厚兴趣的高中学生。学校对这类学生的培养将会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能保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另一方面,又能促进学校体育的开展,更是高校体育院系和高水平运动队生源的主要来源。

作为一个体育专业的教师,笔者深知体育生是高考大军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提前决定了其明确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现阶段高三体育生的学习目的是考上理想的大学,那么他们不仅需要加强体育项目的训练,而且又不能放松文化课的学习,以保证学生的机能和智能正常发展,达到“身心两方面的一种和谐”。该文的研究旨在综合全面地了解温州地区部分高中高三体育生的各方面情况,对现状做出客观、科学以及真实的评价,还原它的本质及特征,归纳其原因及可能产生的影响因素,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最后及时将此次调查的各方面信息反馈给调查的学校,希望为他们的学习与训练提供一些有效的参考与指导。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温州、瑞安、乐清、苍南的高三部分体育生110人(男生95人,女生15人),多位班主任以及学校体育主管。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温州大学图书馆,查阅大量有关体育特长生的书籍、资料等。

(2)调查访问法。调查访问了各校体育主管和班主任,并随即作好记录。

(3)问卷调查法。根据该文研究的内容和目的,遵循体育科研方法关于调查问卷的基本要求和可能涉及的问题,设计体育生调查问卷和体育主管及教练、班主任访读提纲一份。问卷采用当面发放回收方式共发放问卷110份,收回问卷108份,有效问卷108份,问卷回收率98.18%,问卷有效率98.18%。

(4)数据统计法。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并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

2调查结果及分析

2.1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目标

调查发现80%的学生是为了上大学才走体育专业这条路的,还有15%是为了锻炼身体,5%觉得在体育班好玩。通过分析得出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从文化课考大学可能有困难,希望通过体育这条路考上自己的理想大学。

2.2学生的学习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学生存在严重的偏科现象。体育学的好比率占60.19%,文化课学的好比率占30.56%(这里的文化课好是指在体育班上),体育与文化课两者都好的比率占6.48%。从数据可以分析出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思想认识存在误区,没有认识到要想考上理想的大学只学好一方面是不够的,必须做到全面发展。

2.3班主任老师的课程安排

从表2中可以看出班主任会因材施教的占12.96%,偶尔会的占16.67%,不会占70.37%。从上面的数据可以得出绝大部分班主任老师是按学校课程安排统一教学,不能够依据自己班级的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合理安排教学任务。说明班主任过分注重应试,不能够对体育特长生的整体情况进行把握。

2.4体育老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

从表3可以看出体育老师对自己所带的学生情况了解的占13. 89%,基本了解的占25.93%,不了解的占60.18%。从数据中可以分析得出,过半的学生认为体育老师不了解他们,认为体育老师只是为了训练而训练,没有做到科学训练与积极引导。

2.5学校的师资力量

通过对学校领导与班主任的访谈中,大多是教学时间比较短, 老师的教学经验不够丰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那些教学经验丰富、优秀的老师被安排到文、理科班教学去了,从而大大削弱了体育班的师资力量。

2.6学校的体育设施情况

在学校体育设施的投入方面,学生认为根据现有的体育设施, 能够满足体育训练的占27.78%,基本能够满足体育训练的占20. 37%,不能够满足体育训练的占一半多。从以上可以分析出学生在体育训练方面学校现有的体育设施还不能满足,学校应该加大体育设施的完善力度。

2.7学校的重视程度

通过问卷发现70%的学生认为学校不够重视体育生的学习与训练,20%的学生不了解学校的态度,10%的学生认为学校对体育生是重视的。通过调查分析得出这种情况是合理的,因为评优评先进都是在学校的文科、理科尖子班中产生,而对体育生则没有优先激励政策。

3结论与对策

3.1结论

(1)高中体育生的不良心态。在这些学生中有的是对体育专业非常感兴趣,并且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发现成绩不错;还有的学生是因为文化课考试时发现自己的成绩不是很理想,就选择到体育班学习,想通过突击训练而进入大学的;也有一种情况是学生的两方面都较差,抱着侥幸的心理或者感觉在体育班比较自由,报考了体育专业。

(2)缺乏良好的沟通引导。文化课较好的同学参加了体育训练后,发现自己的文化课成绩一次比一次低,这使他们内心非常着急,既没有心情认真训练也不再努力学习文化课;然而文化课成绩差的同学,越练越差,最后在上文化课时干脆就请假或逃课。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在训练场上龙腾虎跃,而在文化课堂上无精打采;在运动场上勇于拼搏,而在文化课考试中束手无策。

(3)没有有效的管理机制。班主任没有深入了解班上学生的学习与训练情况,没有协调好任课老师与教练员的教学时间安排,统一教学、按课表上课、没有做到因材施教。

(4)要提升对教师的技能培训。教练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不充分,在训练场上只注重学生跑的速度、跳的远度、投的力度,对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情况不闻不问,不能够正确地引导和鼓励自己的学生很好的训练与学习。

(5)学校长时间把文化课升学率放在第一位,对体育生只是让他们为本校比赛,从而忽略了他们的文化知识学习,忘记他们也是受教育者,也要考入大学。在学校有关的奖评上面对体育生不闻不问,不能够很好地调动体育生的学习积极性。

3.2对策

(1)抓好体育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利用体育教材鲜明的思想性, 如体育的目的与任务,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让学生明白两个道理:其一通过在体育班的学习可以完成自己的大学梦;其二树立为祖国发展锻炼好身体的思想。这就需要班主任老师与教练在实际的教学中,有计划、统筹地安排好体育生的学习与训练,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各方面的思想教育。

(2)正确处理训练与文化课之间的关系,严格管理学生。因为体育专业的录取办法是考生文化课成绩和体育专业成绩以及填报志愿的情况,在双上线的考生中,按综合分从高到低择优录取。那么学生在学习与训练时就要合理安排,全面提高、共同进步。防止“一头重一头轻”的片面做法,既要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训练,又要督促和帮助他们认真学习文化课,使他们成为体育成绩突出、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较高的全面人才。

(3)班主任老师与教练要做到因材施教。首先作为班主任,要加强对班上的学生的学习、训练及生活的深入了解。尤其是对待这样的特殊群体,就必须用特殊的方式,区别对待。

“贫困大学生生的现状调查”心得体会 篇8

关键词:初中 地理 教师队伍 课程 调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要“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贯彻《纲要》精神,逐步优化初中教师的学科结构,真正做到“开齐、开足、开好”规定课程,推动贫困山区地理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及课程建设,我们于2011年3月组织开展了对贫困山区县——四川省叙永县的地理学科教师及地理课程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是借2011年3月地理学科中考复习研讨会之机进行的。因此,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叙永县初三年级的地理教师。调查方法是以问卷为主,以个别访谈为辅。来自全县29所初中学校的30位教师参加了问卷调查,共回收分别来自23所学校的23位教师的有效答卷,占参加调查教师的76.7%。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作为调查对象的与会初三教师的基本情况、所在学校的地理教师及地理课程情况、对地理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意见建议等三个方面。另外,其中有5位教师还接受了个别访谈,访谈内容涵盖了问卷调查内容但重点放在意见建议和归因分析上。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初三地理教师的情况与分析

对初三地理教师基本情况的调查,包括了教师年龄、性别、学历、专业、职称、是否兼职及兼职学科、工作量等内容。23位教师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有10人,30岁以上的13人,年龄结构比较合理;男教师17人,女教师6人,以男性教师居多;学历均为大学专科以上,其中本科学历13人,符合国家要求;从教师所学专业看,其中仅1人为地理专业,其余有9人为中文专业,4人为数学专业,2人为体育专业,2人为教育管理专业,英语、政治、美术、化学、计算机专业各1人,地理专业教师占有效调查教师的4.3%,专业教师严重短缺;从专兼职情况看,有4人专职地理教师,其余均为兼职教师,兼课的学科有语文、数学、英语、思品、历史、化学、生物、信息技术、体育、美术等10个学科,专职教师占有效调查教师的17.4%,专职教师太少;教师周课时12节—16节,除个别教师外,地理学科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在合理范围内,只是教师多为跨学科教师,甚至1人跨多个年级多个学科,无形中加大了教师工作量。

按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三年级不再开设地理课,但由于在当地的中考中,地理学科列入了中考考试范围,所以,叙永县的初中学校普遍在初三年级安排了每周1课时的地理课。同时,正因为地理属于中考学科,所以各学校往往都安排有经验的骨干教师任课。从这个角度看,初三地理教师的基本情况在整个初中地理教师中是具有代表性的。由此可以看出,叙永县初中地理专业教师严重缺乏、专职教师太少应是该县基础教育存在的比较突出问题。

2、初中地理教师及地理课程的情况与分析

对初中地理教师及地理课程情况的调查,包括了学校班级规模、地理课程设置、地理教研组织建设以及地理教师人数、所学专业、学历等内容。接受调查的23所学校,包括单设初中15所、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和戴帽初中8所,覆盖了城乡不同区域环境的学校,具有代表性;其规模最大的20个班,最小的3个班,平均为10个班;其中有17所学校的地理课按初一、初二2节/周、初三1节/周设置,占受调查学校的73.9%,另有3所学校初一按3节/周設置,其余年级与前面的17所学校相同,有3所学校的初三地理课是在4月份的初中毕业会考后加设。在校内教研组织的设置上,所有受调查学校均只设置了文科综合教研组,未单独设置地理教研组,且有20所学校没有设置地理学科备课组,地理学科日常教研活动根本无法开展。关于地理学科教师情况,调查显示,23所学校有69名地理教师,但专职地理教师仅9人,占地理教师总数的13%;所有教师的学历均在大学专科以上,但仅1人系地理专业毕业,专业教师占地理教师总数的1.4%。由此可见,地理学科虽然教师数量足,可是几乎没有专业教师,专职教师也占比太低,这进一步印证了对初三地理教师的调查结果。

3、个别访谈情况与分析

由于时间等因素限制,只选择了5位有代表性的教师进行访谈。访谈重点围绕当前状况的原因分析、对地理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意见建议进行。归纳起来,受访教师的观点和意见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

(1)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因素,造成了叙永县地理学科专业教师严重短缺、专职教师太少。受访教师认为,叙永县地理教师队伍现状堪忧,其成因既有历史的因素、也与当前的教师人事政策有关。在历史上,该县曾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为解决类似地理学科的初中短线学科(如政治、历史、生物等)教师短缺问题,与高校合作开办了文政、文史、政史等复合型专业,但并未涵盖到地理学科,因而地理学科缺少专业教师储备。而近年来,叙永县在教师招聘录用中,受招录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短缺学科的教师难以补充到学校,造成了地理学科专业教师严重缺乏的状况。在学校层面,由于教师学科结构不配套,连语文、数学、英语等长线学科都难以专业化、专职化,地理学科的专业化和专职化就更加困难。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了当前该县地理学科教师队伍建设的落后局面。

(2)希望尽可能保持地理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并切实加强地理教师新课程培训。受访教师认为,要在短期内解决叙永县地理学科教师专业专职问题,是不大现实的。因此,为了落实新课程要求,保证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当务之急是要通过县级教育教研部门的工作,督促学校保持初中地理教师的相对稳定。同时,要由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负责,多形式开展初中地理教师新课程培训,帮助现有地理任课教师把握地理课标要求、掌握必要的教材教法知识。

(3)地理课程建设应以县域范围来统筹规划、统一要求。受访教师反映,基层学校的地理课程资源匮乏,部分学校甚至缺乏基本的教学挂图、教学仪器,教师教学十分困难。他们认为,地理学科在一所学校肯定是比较弱势的学科,在教师以非专业非专职为主的情况下,要以学校为主搞好地理课程建设往往收效不大。因此,无论是地理课时的保证、教具学具的提供还是课程资源的整合,均建议由县级教育教研部门来统筹规划、统一安排。

三、结论与建议

从上面的调查结果与分析中不难看出,贫困山区地理学科教师队伍及课程的现状的确堪忧,突出表现为专业教师严重缺乏、专职教师太少、教师学科不配套、课程设置不规范、教学偏科现象明显、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发展不全面。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但我们觉得过于纠缠于历史的和客观的原因,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更多的要从现实的和主观的方面去分析查找。据此逻辑,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更主要的在于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对象地理一样的短线学科重视不够,进而在教师招录政策上缺乏对教师学科结构的关照、在教师工作分配上缺乏对短线学科的关照、在学校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上随意性大。基于此,我们提出如下改善贫困山区地理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建议:

1、规范教师招录,改善教师结构,大力提高地理学科教师专业化水平

如前所述,叙永县地理学科教师专业化水平极低,与该县近些年来的教师招录办法有很大的关系。该县近几年的初中教师招录,首先是对应聘人员进行文化课考试,然后由应聘人员按文考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依次选择缺编学校,学校完全没有选择教师的自主权,这不仅造成了地理学科专业教师缺乏,更造成了学校教师学科结构的严重不合理。如果继续执行这一补充教师的办法,该县初中地理学科专业教师缺乏的状况就根本不可能改变。因此,我们建议国家应尽快建立健全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规范中小学教师的招聘录用工作;在此之前,教育行政部门应联合相应的人事部门,制定相应的地方政策,切实纠正中学教师补充招录时不注意兼顾学科专业的现象。

2、统筹规划,多方协作,切实加强地理教师的培养

鉴于地理作为短线学科,其教师需求量在一所学校并不大,而在当前的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下,要想依托学校来改善教师的学科专业结构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建议贫困山区要以县域为单位,在认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统筹做好初中地理学科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并通过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和义务教育初中学校的多方协作加强地理教师的培养。在具体的培养方式上,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依托高校定向培养和现有在職青年教师接受成人教育培养相结合方式培养地理学科教师。

3、以县为主,上下联动,切实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并保持地理教师的相对稳定

当前,为有效弥补学校层面的地理教研难以开展的不足,尽可能降低贫困山区地理学科教师不“专”可能带来的损失,以县为主加强在职教师教研与培训就显得格外重要。为此,我们建议,县级教研机构和教师培训机构要通力协作,并与基层学校形成上下联动机制,采取集中学习和研训结合等方式,切实加强现有地理教师的新课程培训,帮助每一位地理教师把握课程标准、掌握必要的教材教法知识,能基本适应新课程教学之需。同时,还要以县为主制订措施,保持地理教师的相对稳定,避免陷入地理教师“培训——流失——再培训——再流失”的怪圈。

4、强化督导,依法办教,确保国家课程计划的落实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问题调查 篇9

一、中国贫困大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必要经济支持

他们没有充足的资金支付寻找工作需要支出的成本,比如打印个人的求职简历,购置相关的服装,进行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培训,这些在一般的学生身上不是什么难题,但对于贫困生就要另当别论,也许这些使他们的生活费用,但因此影响了他们找工作,由于贫困,使他们失去了很多本该拥有的机会。

(二)匮乏渠道和资源

不能否认的是在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尚未健全的今天,学生背后的各种社会关系对其就业常有着很大的影响。一些地方或单位领导常优先招录与自己有关系的人。这样就使得那些既无关系又无后台的贫困学生多半只能求职无门,望洋兴叹,他们和他们远在乡下辛苦劳作的父母,在所谓的“社会竞争力”面前,显得手足无措,渠道和资源远远落后于其他学生。

(三)长期心理困扰

走出乡村进入大学,他们有着家人的期盼,父母的期待更有乡亲们的经济支援的压力,仅有的那点钱也只能作为生活费用,他们都努力的通过自己来改变生活的处境。在就业和贫困的双重压力之下,贫困大学生就很容易发生各种的心理问题,更进一步的影响到他们的的行为,这就给贫困生本身和其家庭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对学校和社会来说,也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常见心理问题

1、自我认识上的问题

(1)贫穷产生自卑心理

由于心理上的自卑,就会对同学产生心理上的疏远,虽然他们自尊又自爱,并希望和其他同学建立友谊,融入群体,更好的接受其他人的帮助和关怀,早日实现自己梦寐以求靠知识改变命运的理想,但自卑心却让他们远离大众,孤立无

援。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他们成长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与其他大学生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性格也有差异,性格中自主能力强,吃苦耐劳等优点,也很珍惜学习机会。

(2)因贫困产生的封闭心理

多数贫困生,因为自己的经济拮据的原因,尽量的缩小自己的交往范围,不想过多的把钱花在社会交往上,也不想参加各种社会组织,自卑感折磨着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变得更为封闭,很少主动与别人打招呼,一直以一种戒备的心态和他人交往,其实他们也很渴望融入群体,但由于过强的自尊和封闭心理使他们不能很好地与人交往1。长期的经济压力使他们受到长期的自卑心理的折磨,因此而变得更加的敏感、非常的脆弱。

2、学习和生活中的心理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贫困大学生普遍的存在忧郁和焦虑情绪,焦虑和忧郁成为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核心内容,急需化解他们的忧郁和焦虑心理2。贫困大学生产生焦虑和忧郁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贫困生生活上有更多的顾虑和压力,不可能和来自大城市的其他同学相比,其他同学只要好好学习,生活有父母的大力支撑,无忧无虑,然而贫困大学生既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搞好学习又要赚钱来养活自己,虽然有父母和亲朋好友的少量支持,但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都已上万,仅仅依靠亲朋和社会资助的方式是难以支撑的。

(二)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和解决,就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发展,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复杂,而且原因也有社会、家庭、自我本事、政策等各方面的主客观因素。

1、社会的因素

目前的社会竞争激烈、贫富收入的差距拉大、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如下岗、离异)、各方面的人群的生活压力增大,这就使得贫困大学生的精神压力更大,挫折感进一步增强,普遍存在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感。此外,不平衡心态使得安1李宗建..和谐校园视域中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J].传承.2009(10).李蓉.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3)

全感大为下降,这一切都增加了贫困大学生的焦虑感,也因此导致他们的情绪不稳定的因。面临来自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挑战,以及社会责任的压力、生活方面的负担、以及充满快节奏的生活所带来的压力等,都使得他们身心有一种难以名状的疲惫感。

2、家庭的因素

贫困大学生多数来自农村,他们的父母多数是农民,因此文化程度,知识水平相对有限,在处理各方面问题时,方式方法可能显得粗糙,这对于贫困生来说,最初的言传身教来自于父母,深受父母的言行的影响,等到他们长大成人,其行为习惯也在生活中表现出来了。农民家庭实际生活中,许多问题也是因为贫困所导致,这就给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心理上留下了一个阴影,对贫困有一种不敢说的恐惧感,当这种恐惧感从小就在其心中萌芽后,很渴望将其摆脱,但实际生活中发现并不容易,因而心理上变得更加忧郁,这就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3。

3、学校因素

(1)校园环境的影响

社会的风气会直接的影响到校园生活,因此许多不良的社会风气也会在校园中看到,学校作为贫困大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他们多数时间在校园度过,学校生活对其身心发展必然会产生影响。学校中的教育、学习、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是影响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如果这些因素的负面效应直接的作用于他们,就会使其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如果长期的下去就会产生心理障碍。

(2)学习环境的压力

在大学的校园里,是一个“高手如林”的环境,以前的天之骄子现在变得很为普通,这就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就因为贫穷有一种失落感,对自己缺乏足够的信心。加之他们多来自农村,学习的方法技巧以及一些现代化的学习工具,都不会使用,而来自城市里面的大学生经多见广,许多新学习工具已经能够熟练的操作,而且充分的利用,这样必然会给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留下很大的心理落差,加之生活贫困,既要赚钱生活,又要继续努力学习,如果生活环境压力很大,必然会产生更多的心理问题。3 叶小华.我国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党史文苑.2008(22).4、自身因素

(1)为了父母的期望

从开始读书到进入大学,贫困家庭的家长对孩子寄托着很大的希望,这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贫困生来说,是一种很大的压力。当初父母为了自己的升学,诸如考大学、考研究生或出国留学等,都操碎了心,为了能让自己上一个好的大学,不惜付出一切代价。这种来自父母期盼成了贫困大学生的一种生活压力,他们既要好好学习,不能辜负了父母的一片深情的期待,但另外一方面,现实竞争的残酷,让他们心力憔悴。

(2)缺乏能动性

贫困大学生生活有困难就应该积极主动向学校申请减免学费、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等基金,先解决生活的困难等实际问题,之后才能进一步的排除心理负担以及因为贫困产生的忧虑情绪,但实际调查中发现,部分同学并没有申请相关的援助,心理上消极被动,不愿意承担负面的责任和影响;其次,一些贫困生对自己没有信心,只要稍有挫折就心灰意冷,情绪低落,还没有学会接纳自我,需要一种积极对待人生的态度,将贫困要化为一种动力,奋发图强,才能更好的生活学习。

三、总结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10

贫困大学生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个家庭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通过研究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可以使他们理性地对待贫穷,摒弃“等、靠、要”的依赖心理,树立起自强自立的精神,正确看待生活中的不幸,正确看待贫富和义利,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面对经济贫困的现象。提高贫困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通过个别辅导和行为指导等步骤,分析学生无助、困惑、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和后果,帮助学生直面环境和压力,进行自我接纳和自我欣赏,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习生活,让贫困大学生懂得只有摆正心态,奋发图强,德才兼备,自我完善,才能报效祖国,才能最终彻底摆脱贫困的道理,所以,调查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尤为重要,为此,我调查了长春市奋进乡兴华村、太平村、隆西村、隆北村、一间村。访问了18—25岁的相对贫困的大学生120名。

自卑心理

表现为现为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低,看不起自己。由于经济的原因,他们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与那些衣食无忧、大把花钱的同学相比,难免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反差。贫困生的贫困虽然并非其个人造成的,但是贫困却常常困扰着他们,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与就业,有些同学大部分时间用来勤工俭学,学习时间不够充足,参加学校各类活动也相

对较少,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综合水平弱。此外,由于在中学时代过分注重应试能力训练,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知识结构和实际操作技能相对较弱。以上种种不利因素直接导致贫困毕业生

在就业中处于弱势,一些贫困大学生由于不能正确对待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总是自惭形秽、自我封闭、不相信自己。

焦虑心理

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及某些生理反应。由于深知家庭经济的困难和父母的艰辛,知道上学机会的来之不易,因此贫困生虽然身在学校,却始终惦记在远方的家庭,总为家里担心。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每年走上社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难问题日益显著。面对未来,他们经常考虑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忧虑、彷徨随之而来。他们想找一份满意的工作来改变贫困的生活,为家里减轻负担,然而现实和理想存在很大差距,读书的成本和就业的预期收入产生很大矛盾,因此他们心理上产生很大负担。诸如此类问题,使他们容易产生对个人的生存和未来生活危机持续的焦虑心理,表现为紧张烦躁、心神不宁、萎靡不振,甚至产生对未来的恐惧感。

抑郁心理

抑郁心理是一种消极情绪体验,挑战困难与憧憬未来

是贫困大学生心理成长的主线。在大学学习生活的过程中,面对社会现状,他们既有想进一步学习深造的考虑,又有对找工作不抱希望的担忧。一方面渴望竞争,寻找到理想职业,以证明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害怕竞争,害怕竞争中的失败,害怕选择带来的风险。这种压力长期存在,再加上在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还没有健全的今天,大学生各种社会关系会对他们的就业产生很大的影响,客观上会造成各种的不平等,特别是有一部分学生在校表现并不是太好,然而毕业之后却能依靠父母的关系找到不错的工作,容易使他们产生“学习无用论”的思想,从而产生抑郁心理。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着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有些学生不堪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而最终走上自杀之路,为了能够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心理压力,健康快乐的过好大学生活,本人提出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几点措施,具体如下:

1.家庭方面

贫困大学生家庭中,家长尽量不要给贫困生过高的期望,这样会加大他们的心理负担。双方要多理解宽容,才能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幸福不但是靠钱累积起来的,没钱但是相互支持理解同样可以幸福。

贫困生应该树立自强不息的信念,通过努力实现就学和就业。贫困大学生上学期间应该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增加资

本,提高自己综合能力,而不是像部分大学生那样昏昏度日。

2.学校方面

“贫困大学生生的现状调查”心得体会 篇11

为全面的了解我系贫困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更好的服务于广大贫困生,我系学生就业助学部及劳动生活部联合,在2006年9月对我系学生开展了学生思想状况问卷调查活动,就贫困生思想生活情况及勤工助学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较深入了解。从收上来的78份问卷中我们了解到以下情况:

一、贫困生生活消费状况:

1、基本生活费

问卷显示:我系贫困生月生活费在200—300元/月的占48.5%,300—400元/月的占37.8%,400元以上的占9.3%,100—200元/月的占22.4%,100元以下的占2.4%,由此可见,半数以上的贫困生生活水平不高,对于仅靠极少数生活费来维持生活的贫困生,生活更加困难。但从学生家庭提供给学生的生活费以及学院每年提供给贫困生的生活费补助、爱心补助或奖学金等来看,我系贫困生的消费水平和实际收入基本平衡。

2、消费观念

对女生来说,44.7%喜欢简单、朴素的自己,对衣着、化妆品的要求不高;35.9%认为现在没有条件,条件好了以后会考虑;13.2%认为现在学习忙,大

三、大四再考虑;只有8.9%正在使用,认为适应社会要从现在开始。

爱美是女孩子的天性,部分同学有日后有条件时选择高档消费的愿望,这可以理解。但依照目前的条件,我们还应做到消费水平和实际收入相符。

对男生来说,(1)52.8%认为吸烟、喝酒的消费是上学期间不应该的支出;40.7%只有和同学聚会、庆祝时才吸烟、喝酒;但也有9.6%现在已习惯每天吸烟、喝酒。(2)当拿到学院生活费、爱心补助或奖学金时,58%会将其作为生活费,买一些书籍、学习用品、衣物等;23.4%会邀请同寝室或要好的同学吃饭庆祝一下;仅有3.9%会存起来,买一些比较贵的东西。

二、对勤工助学工作的看法与意见

1、对勤工助学工作成效的总体评价

(1)勤工助学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68.7%认为比较满意;34.6%认为一般;9.4%认为不太满意,热情、耐心需提高。这说明工作态度得到大部分贫困生的认可,但也有没有做到的地方,仍需改进。(2)勤工助学工作的服务绩效,53%从中受益,享受一系列优惠;51.6%正在做或做过岗位;30.6%得到过家教信息;19.3%做过校外兼职。这说明我们的服务范围仍需扩大。

2、勤工助学提供的家教、岗位、兼职

家教方面:(1)56.1%的同学做过家教。在这些同学中,52.2%获得家教工作的途径是其他中介机构;36.2%通过勤工助学部;13.3%自己找家长;43.9%没做过家教。(2)勤工助学部所提供的家教信息在数量、质量上,33.3%认为一般;28.1%认为比较满意;41.3%没有得到协会提供的家教信息而无法回答。这说明,我们的家教信息还应更多,更有效,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

岗位方面:(1)在看待校内岗位的态度上,47%没有岗位,但十分想做,认为这是劳动所得,非常光荣;40%有岗位,认为这很平常,很锻炼人;27%不想有岗位,只想凭自己能力做其他兼职赚钱;13%有岗位的贫困生觉得自己比别人低,不愿意被同学看到。可见,我们的岗位并没有使大部分贫困生受益,还需拓展。大部分有岗位的贫困生能正确看待校内

岗位。(2)在保洁员的工作时间上,46.6%认为有些早,希望改进;33.2%认为无所谓;26.2%认为太早,无法接受。(3)在岗位管理人员工作态度上,41.3%的保洁员认为应有所改进;30.1%认为目前可以;16.6%认为商量着和保洁员讲工作中的不足;9.6%认为应该再严格些。可见,保洁员的工作时间有必要调整,管理者素质需提高。如何使管理人员与保洁员更好的合作,是急需解决的问题。(4)在岗位拓展方面,只有6%回答这一问题,其中,58.3%认为食堂岗位可拓展,其余都为保洁员和图书馆。可见,贫困生对目前的校内岗位并不十分了解。

兼职方面:(1)外联部介绍的兼职从数量、可靠度、工资等方面,35.6%认为一般,时间太长,工资较低;28.7%认为有些要求太高,达不到,希望接受兼职培训;22.5%认为非常满意。(2)同学比较喜欢做的兼职有:校外促销、近地区家教、钟点工;讨厌做的有:校内推销、信息采集员等。可见,校外兼职的数量必须扩大,范围要更广一些,工资待遇得适当提高。

3、勤工助学的宣传工作

(1)网站宣传方面:66.7%不太了解勤工助学网站,打算以后多看看;33.6%看过,希望从中了解更多动态新闻及其他;只有17.4%常看,从中得到许多信息。

(2)了解勤工助学最新信息的方式上,57.2%通过海报及宣传板;32.4%靠同学传达;23.9%通过勤工助学网站;21.3%通过电话得知。

可见,沟通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海报及宣传板的作用很大,应扩大其范围和影响力。网站宣传力度必须加大。有必要专设一个勤工助学信息专栏,尽量让更多同学了解最新信息。

三、贫困生的思想、心理状况

1、学习态度:51.3%学会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拿奖学金,为考研努力;51.2%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在学习上,积极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5.8%没有什么奋斗目标,不挂科也不求拿奖学金;4.1%不学习,很盲目。

可见,绝大多数同学有很强的上进心。他们也在思考未来,诸如考研、培养工作能力等。他们并没有因生活的贫困而感到自卑。但也有一小部分同学要特殊关注,应及早地帮助他们调整好心态。

2、自身心理素质与调节

(1)当心情不好时,60%向朋友倾诉,40.5%选择向室友倾诉;16.3%选择家长;18.9%不跟别人说。

可见,大多数贫困生心理较开放,有自己信赖的人,也有一部分同学心理较封闭,我们应采取措施使他们走出自己的圈子。

(2)处理与寝室同学关系时,53.3%认为大家很平等和非贫困生有相交的领域;40%已经和同学打成一片;10%不能很好的和非贫困生融合,感到生活很压抑。

(3)与家庭条件好各方面非常优秀的人的交往中,50.3%感到自己有些不足,愿意虚心请教,努力适应他(她)们的世界,但自己把握分寸;37.6%与他们不常交往,不刻意追求,保持自尊的独立。

(4)如果协会有心理咨询处,57.7%愿意去,认为很正常;31.8%不愿意去,认为自己没有心理问题;只有10.8%不愿意去,怕受歧视。

可见,大多数贫困生都能正确认识心理问题。

现在,大部分同学能正视现实,有积极进取的精神;精神上并不为现实背包袱,认为自己与非贫困生没有太大差别,在心理上不需要太多关注。但也有一小部分同学怕受伤害,把自己包裹起来,表面上独立,但内心却显得很脆弱。我们尤其要以一种微妙的方法对待这一小部分同学。

3、对外界事物的看法认识

对于造成马加爵2·23事件的原因,有45.8%认为他是由于家境不好,非常自卑,性格孤僻造成了心理问题;30%认为是寝室及周围同学对他的排斥、不尊重造成了悲剧的发生;28.8%有自己的看法,认为是他自己的心胸太狭窄,太敏感不能处理好同学的关系。由此可见,同学们对外界信息都很关心,有各自看法,也反映出绝大多数同学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并不只与家庭背景有关。

对勤工助学工作建议: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我是哥哥姐姐》含反思下一篇:名人传习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