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坪县贫困人口现状调查报告(共6篇)
镇坪县贫困人口现状调查报告 篇1
镇坪县贫困人口现状调查报告
镇坪县属国定贫困县,为了全面掌握提高扶贫标准后农村贫困人口基本情况,为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按照新的贫困标准(即年人均纯收入在1196元以下户和1196---2000元的户),镇坪县政府组织县、乡、村三级扶贫干部对全县贫困人口的收入来源、贫困人口数量、文化结构、从业状况、致贫原因等因素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调查采取以乡村为单位,对78个行政村的贫困人口进行普查问卷、现场分析、逐户登记造册、逐级审查,并对登记建档的贫困户在本辖区进行张榜公示,如村民无异议后,正式确定贫困户对象,并建档立卡。
一、基本情况
调查显示,镇坪县共10个乡(镇)78个行政村,农业人口为13046户50482人,其中:1196元以下的农村贫困户和1196--2000元的户为3611户、11474人,分别占总户数和总人口的27.6%、23%。按收入标准划分:收入在1196元以下的绝对贫困户1985户、5663人,分别占全县总户数和总人口的15%、11%;1196--2000元的相对贫困户1626户、5811人,分别占全县总户数的12%和总人口的11.5%。享受低保2092户、6616人,分别占贫困人口的57.9%、57.6%。需移民搬迁的贫困户2045户、6801人。
按结构分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结构层次。年龄结构情况:调查表明,16岁以下2301人,占贫困人口的20%;16--40岁的6825人,占贫困人口的59.4%;40--60岁的2348人,占贫困户的20.4%。文化结构情况:文盲、半文盲人2217人,占贫困人口的19.3%;小学6240人,占贫困人口的54.3 %;初中2705人,占贫困人口的23.5%;高中以上的312人,占贫困人口的2.7%;贫困人口从业状况:在家从事农业5525人,占贫困人口的48%,贫困人口外出打工和从事其它行业的人口2648人,占贫困人口的23%,两项之合实际贫困人口劳动力为8173人,占农村贫困人口的71%;有29%的贫困人口属在校学生或60以上的老人。从整体情况看,贫困人口劳动力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其次是外出打工。从贫困户的经济收入结构看:2008年贫困户的平均纯收入在1196元以下的,其中农业收入占50%,外出打工收入占40%,其它收入仅占10%。劳动力结构及因灾、因病、因残情况:调查表明,贫困户实有劳动力,8173个,其中女劳动力3939个,占劳动力的48%。因灾、因病、因残的贫困户有780户、2730人,分别占农村贫困总户数和人口的21%、23.7%。无劳动力的有195户,占农村贫困户5%。
二、致贫原因分析
综上所述,结合镇坪县的实际综合分析,有以下几方面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
(一)因文化素质低致贫。具调查显示,小学以下占农村贫困人口73.6%,初中以上仅占26.4%。因此,贫困户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是导致贫困的原因之
一。在科技水平日异月新的今天,贫困户由于文化素质低,对新技术,新事物,新的管理经验,新的观念接受能力不强,致使现代科技意识差,商品意识不够。特别是一些贫困户子女在享受九年义务教育后因没有经济能力上不起高中、大学使这部分人口素质难以较快提高,因此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因素。
(二)因灾、因病、因残致贫。贫困户因灾、因病、因残是导致贫的主要原
因之二,从调查看,在全县的农村贫困户中,因灾、因病、因残的户比重较大,全县3166户中,就有780户,占农村贫困户的21%。主要表现在:一是镇坪是一个典型的高寒山区农业县,属亚热带雨林地区,最易发生自然灾害,加之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农民收入结构单一,稳定性差,也是导致贫困的的原因所在。如:2005年6月25日,一场特大瀑雨,造成到处都是泥石流,交通中断,使不少农田被冲毁,房屋倒塌,一些农户陷入贫困。若再出现风不调,雨不顺,自然灾害频发,贫困户的基本经济收入和基本口粮就有可能无法得到保障,甚至血本无归;二是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特别是医疗和社会保险机制还不完善,对贫困户而言,如果家中有病人、残疾人、或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员,不仅对家庭没有增收的贡献,反而还增大支出,成了家庭的沉重负担,导致家庭长期陷入贫困之中,难以脱贫。镇坪县现有贫困户中,无劳动能力的人口比重为5%,此类贫困户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脱贫,就是脱了贫也容易返贫,需要政府和社会对他们进行救助。
(三)自然条件差,无主导产业。镇坪县贫困人口大部分居住在沟沟岔岔和半高山,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文化落后、自然条件差,加之又无稳定的主导产业收入是导致贫困的原因之三。从贫困户的收入情况来看,主要有三方面的来源;一是贫困户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农业收入,镇坪的农业仅限于粮食生产,条件较好的农户能喂上几条猪出售而已,无其它稳定的农业产业收入。而农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自然条件,人努力天帮忙能吃饱,稍有不测很难解决温饱问题;二是外出打工收入,据调查显示,贫困户的外出务工平均收入虽然占40%,但收入不平衡,特别是绝对贫困家庭很少有人外出打工,即使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而且收入不稳定;三是贫困户由于缺文化,缺农业技术、缺资金、加上市场经济意识淡薄,在发展产业上受到制约,无法从多渠道增加收入。
三、对策及建议
通过这次调查,反映了一个国定贫困县贫困人口的基本现状,为有效解决贫困、消除贫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中央扶贫开发政策,创新工作思路,统筹兼顾,在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同时,高度关注和重视贫困户增收问题迫在眉睫,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新的十年扶贫规划。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镇坪县是山区农业县,受交通、信息、技术等条件的制约,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任务还十分艰巨,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必须从提高人口素质入手,加强劳动力资源的技能培训。一是在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的同时,加大农村小学两免一补政策力度,进而向初高中贫困生补贴延伸,应建立贫困学生帮扶机制,制定强有力的帮扶计划,保障贫困家庭的子女完成学业,实现就业,使贫困户从智力上真正脱贫;二是以“人人技能工程”为载体,在物质扶贫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对贫困户的文化、贫困户技能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采取多种培训方法,来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强农民的致富能力和本领。依托各级扶贫技术学院,农民技术学校等为培训基地,加大对16—35周岁的贫困人口和未考入在大中院校的应届高、初中生培训力度,建立劳动力输出资源库,实行有组织、有计划的输出,最终真正达到培训一个,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同时建议国家要在提高人口素质,加大对各类扶贫培训学校,特别是乡村农民技术学校的投入,进一步提高扶贫标准,从根本上解决致贫源头。
(二)拓宽收入渠道,增加收入来源。按照生产发展、产业先行和“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总体思路,在发展主导产业的同时,多业并举,拓宽农民增收途径。目前,农民增收困难,收入渠道太窄,主要是因为产业单一,特别是贫困户适应主导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技术要素还有限,加上发展资金欠缺,缺生产技术。因此,各级政府在扶贫政策和资金上应给予扶持,制定切实可行的脱贫计划,鼓励引导贫困农民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和外出打工就业。贫困农民在发展项目上,要为他们提供致富技术和信息,帮助他们找项目、谋出路,使他们能够至少掌握一项致富技术,找到一个致富门路,根据贫困户自身条件,在本人自愿的情况下,适合发展养殖业的搞养殖业、能够外出打工的通过技能培训组织他们外出打工。总之,要因人而宜,适合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通过多种方式的扶贫,帮助贫困户培育一个养老项目,稳定他们收入来源,使他们彻底摆脱贫困,走上致富的道路。
(三)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调查显示,镇坪县农村贫困户中因病、因灾,残疾因素导致贫困的还有相当一部分,这部分贫困户不是通过帮扶就能摆脱贫困,对这样的户通过完善农村福利保障制度,使他们过上正常的生活,因此,必须在制度上加强和完善;一是进一步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一种社会救济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网”,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所在,所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重中之重。二是加快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方向,建立社会统筹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构建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险的财政支出制度。三是要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供给制度,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看不起病的问题。
(四)加大移民搬迁是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实施扶贫开发最快捷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对贫困户实施移民搬迁,镇坪县自2001年实施移民扶贫政策以来,使相当部分贫困户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走向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调查结果表明,全县仍然还有2045户、6801人居住在相对偏远中高山或沟河地带、生产生活条件艰苦,文化、卫生、交通、通信比较落后。实践证明实施搬迁政策,是有效解决贫困户脱贫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继续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集中安置和在新农村中插花安置等方法,对贫困户实行有计划,分步骤的进行搬迁,彻底解决他们居住难,生产难的问题。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同时建议国家随着扶贫标准的提高和物价因素,提高移民搬迁补助标准(贫困户人均5000元,特困户人均8000元为宜)。
(五)加大扶贫帮困力度,再打一场扶贫攻坚战
要继续加大对贫困户的帮扶力度,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以人为本,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高度,继续高度关注和重视扶贫工作,组织和动员各方面力量,开展行之有效的联县联乡帮村包户扶贫工作,从人力、物力和技术等方面予以倾斜,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增加资金投入,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大扶贫格局,再打一场扶贫攻坚战,确保新一轮十年扶贫规划取得更大成绩。
(镇坪县扶贫办 田延华 严佑虎 罗品峰)
镇坪县贫困人口现状调查报告 篇2
1 贫困人口现状分析
1.1 贫困人口分布
广西共有2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1个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其中大部分位于桂西南与桂西北的喀斯特土地石漠化地区,由于桂西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盆地的过渡地带,岩溶地貌分布极广,土地多以石山、土山、丘陵为主,植被保土能力差,石漠化现象严重。地处桂西南的田东县、隆林各族自治县、德保县、天等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凤山县、田林县、凌云、巴马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东兰县、靖西县、龙州县,桂西北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等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石漠化现象,其中德保县、天等县、田东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属土地重度石漠化,其他贫困县如凤山县大石山区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70%,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岩溶地貌占比为39.9%。桂西北和桂西南地区集中了广西21个国家级贫困县,占国家级贫困县总数的75%,形成较大区域的集中连片贫困。桂中平原土地石漠化分布以点状为主,较分散,其中隆安县、马山县、上林县、忻城县和金秀瑶族自治县为国家级贫困县,马山县属重度土地石漠化。桂东南以碎屑岩为主,基本无土地石漠化,国家级贫困县只有富川瑶族自治县和昭平县[1]。
广西区内分布有壮族、苗族、瑶族、水族、仫佬族、仡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侗族等世居少数民族,其中以壮族人口最多。28个国家级贫困县中有11个贫困县是民族自治县,其他非民族自治贫困县也不同程度地分布有少数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90%以上的贫困县有西林县、田东县、天等县、忻城县、龙州县、靖西县、金秀瑶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50%以上的贫困县有乐业县、富川瑶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上林县、凌云县、隆林各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不足50%的贫困县有巴马瑶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和都安瑶族自治县等。
广西贫困人口多分布于桂西北与桂西南的土地石漠化地区,而桂中与桂北土地石漠化现象较轻的地区贫困人口数量也较少;贫困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较多,多数少数民族人口数量较多的贫困县分布于桂西与桂中地区。
1.2 贫困人口数量变化
近年来,随着政府扶贫开发工作的推进,广西贫困人口数量不断减少。如图1所示,由于2010年国家农村贫困标准变更,以201 1年国家最新扶贫标准农民人均纯收入2 300元(2010年不变价)贫困线计算贫困人口,2010年广西贫困人口为1012万。因此,图1中2010年广西贫困人口突然增加是由于贫困标准的变更所导致。
2000—2014年,广西贫困人口不断减少(除2010年贫困线发生变化导致贫困人口突然增加),且贫困人口年均降低速度不断增快。2000年,广西贫困人口为695万,2009年贫困人口为265万,10年间贫困人口减少了430万,年均减少43万。2010年,广西贫困人口为1012万,到2014年贫困人口减少474万,年均减少近118万;贫困发生率从2010年的24.3%降低到2014年的12.6%,年均降低近3个百分点。广西目前仍然有500万以上的贫困人口,且多数是少数民族人口,贫困治理难度日益加大。
2 广西贫困人口贫困成因分析
2.1 生态环境脆弱、人均耕地占有量低
贫困地区不仅是自然资源缺乏的地区,还是灾害频繁,经济、文化等社会资源也缺乏的地区[2]。广西贫困人口分布呈现由西向东逐渐减少的现象,桂西贫困人口数量众多,桂中、桂南贫困人口逐渐减少。这种贫困人口由西向东逐渐减少的梯状分布现象与广西喀斯特熔岩地貌有极大的空间关联性。广西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盆地的过渡地带,区内岩溶地貌分布极广泛,尤其桂西土地石漠化现象严重。土地石漠化现象较严重的地区土壤肥力差、耕种作物存活率低,且地处桂西北、桂西南的贫困县内人均耕地面积占有量少,广西28个国家级贫困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116 4 hm2,有14个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区平均水平。而且,广西贫困县域内土地多以土山、石山为主,难以进行大规模机械化的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率低,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难以满足村民的基本生存需要。
2.2 经济发展落后、产业结构升级缓慢
2014年,28个贫困县中第一产业产值占比超过30%的有17个,其中第一产业产值占比超过40%的贫困县有5个,且普遍表现出第三产业产值占比高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的产值占比在20%左右,此类贫困县的地方生产总值大部分来自农业和低端服务业,第二产业基础薄弱,县域产业结构单一,且徘徊于产值较低的低端产业,难以带动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除此之外,有11个贫困县的第二产业产值占比超过40%,而第一产业产值占比和第三产业产值占比则普遍较低,此类贫困县的突出特点是第二产业产值占比奇高,如靖西县的第二产业产值占比为70.1%,第一产业占比只有11.1%,第三产业占比为18.8%;大化瑶族自治县第二产业产值占比为53.3%,第一产业产值占比为1 8.4%,第三产业占比为28.3%;德保县第二产业产值占比为64.3%,第一产业占比为15.3%,第三产业占比为20.4%;龙胜各族自治县第二产业产值占比为54.6%,第一产业占比为19.1%,第三产业占比为26.3%;田东县第二产业产值占比为56.7%,第一产业占比为20.3%,第三产业占比为23.0%等。此类贫困县拥有可观的矿产资源储量和其他自然资源可以支撑起发达的重工业,然而相比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严重落后,单一的、畸形的产业结构不仅难以带动县域经济增长,而且难以健康、持续发展。广西28个国家级贫困县从其产业构成角度可以分为2类,一类是以第一产业为支撑的低级产业发展模式,另一类是以第二产业为支撑的相对高级的产业发展模式。第一类贫困县由于生态环境脆弱、可耕地面积少而难以具备持续发展的条件,更难以帮助贫困人口脱贫;第二类贫困县由于重工业的本质特性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产业发展可以提高当地生产总值,但是无法直接提高当地百姓的收入水平,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严重不足又进一步限制了当地百姓的收入。因此,虽然此类贫困县的第二产业发展较为发达,但仍然无法帮助人民摆脱贫困(如图2所示)。
2.3 基础设施落后、人口受教育程度低
2014年,广西28个国家级贫困县平均公路里程为1 059.8 km,其中有13个贫困县公路总里程低于1 000km。富川瑶族自治县公路里程数最低,仅为130.52km,靖西县公路里程数最高为1 536.72 km,其余贫困县公路里程数均不超过1 500 km。2014年,广西28个国家级贫困县互联宽带接入户数平均为23 031户,远低于区平均水平54 351户。其中,那坡县、乐业县和西林县三县互联宽带接入户数均未超过10 000户,互联宽带接入户数仅占县域总户数的15.89%、16.09%和21.82%,都安瑶族自治县互联宽带接入户数最多为47625户,但仅占其总户数的27.16%,互联宽带接入户数占比最高的贫困县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占比为38.76%,互联宽带接入户数不到总户数的一半。2014年,广西全区小学教师人数为210 666人,小学在校生人数为431.81万人,平均每个教师负担20.5位学生;普通中等学校专任教师为186 579人,在校学生总数为278.9万人,平均每个教师负担19.14位学生。然而,28个国家级贫困县中,有8个贫困县小学数量不到100所,21个贫困县每个小学教师平均负担学生数不足区平均水平,24个贫困县普通中学平均每个教师负担学生数不足区平均水平。农村贫困家庭小孩子入学率低、升学率低,且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完善不仅关系到居民生活水平的高低且影响到先进技术与信息的流通程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落后严重阻碍了先进生产技术的流入与地方经济发展,使村民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中。
3 对策建议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剔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愚昧落后的封建思想,在保护的基础上引进现代先进思想、技术,村村通路、通网并普及互联网基础知识,打开少数民族脱贫致富的眼界与门路。“特色村寨旅游”的致富路子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少数民族村寨,盲目开发旅游产业、过度商业化有时会破坏民族文化甚至打破村寨原本的生产平衡,进而产生与致富本意相反的效果。因此,民族地区的脱贫致富不在于快而在于稳,在村村通路、通网的基础上,引导少数民族接受先进思想文化是关键,只有转变思想,才能打开致富的思路。
(2)加大桂西北、桂西南土地石漠化治理力度,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层逐渐变薄、岩石裸露,治理关键在于增加土壤厚度与肥力,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结合退耕还林、荒山造林、改善人畜饮水等措施。对于地处重度喀斯特地貌地区的贫困村,应做好村民搬迁及后续安置工作。
(3)完善县域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带动贫困县脱贫。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生态化、城市集约化、农村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建设思路中的小城镇建设为贫困县域脱贫减贫提供了契机,贫困县域可借助新型城镇化建设带动城区与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与更新;借助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引进资金、改善当地产业结构,摆脱产业结构单一、不合理的现状,利用工业化发展扩大贫困人口的就业率进而达到脱贫目的;借助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子女受教育水平;借助农村人口进城,在各方面妥善安置贫困人口,有针对性地对贫困人口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助其实现永久脱贫。
摘要:广西作为我国8个民族省区之一,由于少数民族人口众多、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较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其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发生率高,贫困已严重阻碍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针对广西贫困县主要致贫因素,文章提出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大土地石漠化治理力度、发展新型城镇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治理措施。
关键词:广西,贫困人口,现状
参考文献
[1]胡业翠,方玉东,江文亚.广西喀斯特石漠化与贫困化空间相关性及互动效应研究[J].资源与产业,2009(5).
[2]童玉芬,尹德挺.西北地区贫困人口问题研究[J].人口学刊,2009(2).
[3]王艳慧.村级贫困人口多维测算及其贫困特征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4(5).
[4]凌经球,杨辉.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现状与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6(11).
镇坪县贫困人口现状调查报告 篇3
民贫困程度偏高,反贫困任务非常艰巨。为此本文对湖南省的贫困现状进行诊断分析。
一、城镇贫困问题仍很严重
1.城镇贫困人口规模大
城镇贫困人口主要包括:下岗职工、失业人员、无业人员、困难企业职工、因健康状况差或残疾不能工作的人员、无亲友抚养或赡养又无储蓄的人员、多子女家庭、重灾重病户家庭等。城镇低收入的主体已由传统的“三无”人员(无劳动能力、无收入来源、无法定抚养人)转为特困职工、失业人员及其家属。从湖南省民政厅2003年和2002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口构成情况看,贫困人口主要是下岗、失业和其他无业者。2002年,这三类人口占全省社会保障总人口的85.26%,2003年占86.34%。
2.城镇贫困人口分布广泛
(1)城镇贫困人口的地域分布。从地域分布情况看,总的说来,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低收入人口的比重比较高。据调查统计,按湖南东、中、西三个地带划分,2003年东部地区城镇贫困人口发生率为8.4%,比2000年的5.7%上升2.7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11.3%,比2000年的7.2%上升4.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为12.4%,比2000年的7.4%上升5个百分点。从东部地区来看,该区沿京广一线和湘潭等6个市城镇非农业人口,占全省城镇非农业人口的比重为52.2%,贫困人口占全省的44%;中部的5个市城镇人口占全省城镇人口的比重为39%,贫困人口占全省的39%;西部地区的两市一州城镇人口占全省城镇人口的比重为13.3%,贫困人口占全省的17%。湖南省中西部地区地域广阔,经济欠发达,城镇人口占全省城镇人口的比重为47.8%,贫困人口占全省的56%。按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划分,大中城市市区人口占全省非农业人口的44.5%,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的37.1%,贫困发生率为8.3%,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6个百分点;小城镇非农业人口占全省非农业人口的55.5%,贫困人口占全省的62.9%,贫困发生率为11.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3个百分点,比大中城市市区高2.9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中西部地区和小城镇是贫困人口多发生地。
(2)行业分布情况。城镇低收入群体就业人员主要分布在一些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行业,如制造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建筑业等,就业人员比重分别为37.9%、19.0%、13.1%和4.9%,比平均水平分别高出7.5、6.2、4.5和1.9个百分点。相对而言,在电力、煤气、水生产供应、金融保险、卫生体育、教育文化艺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收入水平相对较高、且比较稳定的行业中,就业的比重明显偏低。
3.城镇贫困人口生活质量低
据2005年全省城镇10%的最低收入户全年收入及消费资料显示:贫困家庭收入水平低,生活艰难。
(1)入不敷出。2005年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70.38元(平均每人每天收入8.14元),不足以支付其人均3142.82元的生活消费支出。其中收入最低的5%的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仅2515.61元,其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723.22元,入、出缺口更大。
(2)平均每人每天购买4.12元食品。10%的低收入户全年平均每人购买食品支出为1502.21元,人平每天约4.12元;其中5%的最低收入户购买食品支出仅1337.83元,每人每天仅3.67元,而10%的高收入户每人每天13.1元。
高低收入户食品支出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烟酒副食和在外饮食上。10%的低收入户平均每人每天购买1.45元肉禽蛋水产品,低于全省2.11元的平均水平。但低收入户的糖烟酒饮料的支出人均95.27元,仅及全省平均水平的34%、10%最高收入户人均589.93元的16.1%。
(3)每人不到四件廉价服装。10%的低收入户平均每人衣着消费支出为198.48元,其中购买服装每人3.74件、支出141.65元,不到最高收入户的1/10。
(4)家庭用品花钱不多。10%的最低收入户人均家庭用品和服务支出为127.56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8.3%、高收入户的9.6%。
(5)医药费用每天0.734元。10%的低收入户人均支出医药费267.93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5.5%,仅为最高收入户的17%。
(6)交通通信费用少。2005年10%的低收入户人均支出交通费73.29元、通信费173.18元,分别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4.7%和34.3%。低收入家庭交通、通信开支少,没有汽车,百户拥有摩托车仅6.37辆,百户分别拥有固定电话71.77部和移动电话62.95部。
(7)除了电视收视费没有其他文娱开支,学杂费占了可支配收入的14.9%。10%的低收入户人均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为70.07元,比全省556.5元的平均水平低87.4%。低收入家庭文娛消费主要是看电视,订报刊的很少,仅有不到4.3%的家庭有电脑,1.5%的家庭接入了互联网。
人均教育支出为443.31元(包括给在外就学子女的144.03元),尽管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3.5%,但却占了低收入家庭可支配收入的14.9%。
(8)房租、水电、燃料支出占11.7%。10%的低收入户人均用于房租、水电、燃料支出368.65元,占消费总支出的11.7%。低收入家庭几乎没有购房户,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9.2平方米,低于全省28.35平方米的平均水平。有30.22%的家庭住的是租赁房。
(9)没有购买珠宝首饰、手表等贵重物品。10%的低收入户人均其他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62.16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3.8%。低收入户没有购买珠宝首饰、手表等贵重物品的。
二、城镇贫困人口的特征和类型
1.城镇贫困人口的基本特征
城镇贫困具有多方面、复杂的原因。从对城镇贫困户的情况分析,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户均人口规模较大。2005年末平均每户3.35人,比全省平均水平多0.42人。
(2)劳动力就业程度低、负担系数高。平均每个就业人员负担人口3.15人,比全省平均水平多1.1人。多数家庭有下岗失业人员或老弱病残人员。
(3)文化程度低。70%的低收入人口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水平,而城镇总人口中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的比例为49%。据2004年对3688个下岗失业人员的调查,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者占43.24%,初中文化程度者占38.06%,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7.98%,三者相加达89.28%。从技术等级分,初级工及没有技术等级的人员占52.6%,中级技工占38.9%,高级技工及技师占8.5%。也就是说,下岗职工中有一半以上的人技术只有初级水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他们明显处于弱势,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陷入失业困境的概率比较大。
2.贫困人群的六种类型
从贫困家庭未就业的人群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改革和调整导致失业的群体。
(2)资源枯竭型城市里大量具有正常劳动能力的城市居民。
(3)退休较早、仅依赖退休金生活的老年人。
(4)流入城市、成为城市新贫困阶层的农村人口。调查户中有3.1%为进城农民。这部分城市新进入者,尽管他们能吃苦耐劳,但由于文化程度低,缺乏技术,往往难以找到固定的职业,或者只能从事一些城镇居民不愿干的重体力劳动或脏活等低收入劳动,他们中有1/3的人其收入低于贫困标准。
(5)因灾害、事故、疾病等导致无法正常工作的病残人员。
(6)因犯罪、懒堕等自身原因没有就业的人员。
三、城镇贫困的致贫原因分析
综合上述情况,我们对城镇贫困的进一步作因果分析(如图),导致城镇居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
1.贫困的主要原因是贫困者家庭劳动就业水平低、负担系数高
深层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快,产业发展不平衡和劳动力人口多,劳动力和社会产品出现结构性剩余,必然导致一部分人下岗失业或者就业不充分。如2002年~2005年,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4%、4.5%、4.4%、4.3%,在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城镇经济结构特别是企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双重压力下,全省现有城镇承受着很大的就业压力。除4.3%的登记失业人员以外,还有一部分处于半失业状态。每年还有20%左右的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就业岗位(2005年降到17%)。
图城镇贫困因果关系图
2.贫困家庭就业水平低是由于劳动者接受教育不够,其中有的是因为家庭贫困,有的是因其他原因放弃了学业
教育资源不足且分配不合理,贫困家庭往往因交不起学杂费而辍学。如长沙市城市居民家庭子女从上幼儿园到大学毕业的19年间,要支付教育费用56080元(不包括集资费、择校费、伙食费),其中幼儿园每年3600元,3年共需10800元;小学每年1480元,6年共需8880元;初中每年3200元,3年共需9600元;高中每年3600元,3年共需10800元;大學本科每年4000元,4年共需16000元。如果加上各个阶段的择校费、集资费,寄宿伙食费,预计要支出教育费用10至15万元。低收入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面临的是孩子越来越读不起书,有的小学或初中毕业就辍学了;有的勉强读完高中考上大学,却因交不起高昂的学费,不得不与高等教育绝缘。据对衡阳市的调查,该市市区2005年初中考入高中的学生为8523人,占应届初中毕业生的67.7%,加上考入职中、中专、技校的学生,其升学率达到了86%以上;而在县市一级,2005年应届初中毕业生考入高中的只有42615人,占应届初中毕业生总数的43.2%,加上考入职中、中专、技校的学生,其升学率在64%左右,比市区低22个百分点。
3.贫困家庭买不起必需的生活消费品
由于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导致贫困家庭在用较高价格购买生活必需品的同时,还得拿出一部分购买必需品的钱去购买本应由政府及社会提供的公共必需品。如基础教育及劳动力职业培训、养老、公共医疗、社会保险、儿童教育等,政府既不能充分提供,又在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等制度上没包括上述内容,这是制度性缺位与失效产生的城市贫困。2005年全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城镇居民490万人,仅占城镇居民总人数的21.95%,有近80%的城镇居民得不到政府的基本医疗补助。养老保险覆盖面太窄。目前除了一些效益较好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的员工享受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外,绝大多数的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农民工、城镇低收入和贫困人群没有享受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待遇。经营效益差的企业无力为职工参保缴费;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因社保意识淡薄而不愿参保;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养老保险费征收权限由地税部门负责,劳动保障部门扩面力不从心。
4.部分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往往以牺牲职工利益为代价,使部分职工下岗失业或给予低补偿
许多企业在转制过程中仅视职工工龄长短给予补偿,低的不到1万元,多的也只有2万~3万元,并且一次结清,从此就不再管了。这点钱仅能维持一个家庭一到两年较低标准的基本生活,面对日益上涨的医药费、房租、子女教育费以及吃、穿、用品开支的不断增加,下岗失业人员生活压力相当大,根本无钱继续交纳基本养老费和医疗保险费,更不可能购买商业保险。年纪轻一点还可以找点事做,而那些女性年龄40岁左右,男性50岁左右的下岗人员,没有其他的工作技能,难以找到工作,子女要读书,妻儿老小要抚养,生活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更糟糕的是在他们老了之后,将面临生活费无着落、医疗费无力开支的局面。
对非公有制企业职工而言,他们大多没有参加养老、医疗保险,这些职工因退休、失业、生病等,必然导致其生活水平下降。据对427家非国有企业进行的一次养老保险的专项调查表明:在427家非国有企业中,仅有210家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占被调查企业的49.2%,其中全部职工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的企业只占15.7%,50.8%的企业没有参保。从参保的人员比例低来看,被调查的非国有企业共有职工50199人,已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职工为20045人,仅占职工总数的39.9%,其中个体私营企业职工参保的只占私营企业职工总数的30.4%。从医疗保险来看,非公企业特别是一些工业、建筑企业大多数没有给员工购买医疗保险,职工有小病拖一天算一天,如患大病,企业也基本不承担医疗费用。
近几年来,湖南对城镇居民实行了低保制度,但补助标准偏低,补助对象不能覆盖全部低收入户。目前,湖南省对低收入户及贫困户的补助标准由各地自行确定,除了长沙、株洲、岳阳、常德等经济较发达地区标准稍高外,其他地区的都偏低,往往是省财政安排的能及时到位,地方财政承担的因财政困难难以到位。由于补助标准偏低,给予低收入户及贫困户的补助金不仅不能解决贫困对象最基本的吃饭问题,更无法解决他们在就医、子女入学、住房等方面的困难。比如,邵阳市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状况较差,可用的财力很少,因此社会救助的标准偏低。目前全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为140元,实际每人每月补助标准只有70元左右,在省内属较低水平。从救济后仍有6.01%的贫困发生率和1.8231的缺口指数来看,低保远未实现应保尽保的目标。
5.收入分配政策和行政管理偏差导致收入差距不合理
首先从收入分配政策来说,初次分配过分强调所谓“效率优先”,忽视劳动者的作用,部分劳动者收入增长缓慢,尤其是在集体、私营企业从业的普通员工收入增长缓慢。二次分配并未遵循公平和福利的准则,如2006年以前实行的个人所得税征收对象,主要是中等收入和中低收入者。其次从行政管理来说,未能有效遏制腐败,行业垄断和资源占有的不合理,导致地区差距、行业差距、官民差距的急速扩大。如1990年以来,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显著扩大,基尼系数达到0.3842。全省城镇居民按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排队的最高10%家庭与最低10%家庭的人均收入比,由1990年的3.21倍、2000年的4.82倍、2003年的6.28倍、2004年的6.47倍,扩大到2005年的9.07倍。2006年1月~5月,全省10%的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仅1405.12元,尽管较上年同期增长14.2%,但与10%的最高收入户13857.69元相比,最高收入户是最低收入户的9.86倍。20%的高收入人口占有47.55%的收入。这种高低差距,既有行业的差距,也有地区之间的差距。从行业差距来看,电力、电讯、银行、保险以及石油、燃气等垄断行业的收入是其他行业的几倍甚至十几倍。从地区差距看,长株潭地区城镇居民收入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比收入低的县市城镇居民收入高出一倍多,且有继续扩大之势。
贫困人口务工情况分析报告 篇4
一、2020年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2019年务工总体情况:2019年底我乡共有建档立卡770户3086人,在外务工人员1230人(其中省外务工318人,区外省内240人,区内务工672人),占建档立卡总人数的39.86%。
2020年务工总体情况:截止2020年6月底,我乡已外出务工人员1099人。
二、2019年务工但2020年没有外出务工人员情况分析
(一)2019年务工但2020年务工人员为零的贫困户情况分析
1.未外出务工涉及64户81人,主要原因分析:一是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或第三产业37人,11人因个人因伤、因残、因病等原因无法务工,18人因服役户籍迁出、死亡等原因未务工,9人未找到合适工作。
2.未外出务工家庭收入分析: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或第三产业,主要收入来源是经营性收入。
3.未外出家庭收入与2019年比较情况以及采取的措施。2020年预计收入40户高于去年收入,20户与去年持平,4户低于去年收入。
(二)2019年务工但2020年务工人员减少的贫困户情况分析
1.未外出务工涉及75户95人,主要原因分析:一是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或第三产业20人,25人因个人因伤、因残、因病等原因无法务工,30人因服役户籍迁出、死亡等原因未务工,20人未找到合适工作。
2.未外出务工家庭收入分析: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或第三产业,主要收入来源是经营性收入。
3.未外出家庭收入与2019年比较情况以及采取的措施。2020年预计收入55户高于去年收入,43户与去年持平,2户低于去年收入。
三、2019年务工且2020年已外出务工人员情况分析
1.已外出务工总体情况:截止2020年6月底,我乡已外出务工人员1099人。其中2019年务工且2020年已外出务工人员涉及840人。
2.已外出务工人员家庭收入与2019年比较情况:2020年预计收入261户高于去年收入,298户与去年持平,2户低于去年收入。
3.已外出务工人员稳定性情况:在1099人已外出务工人员中,1080人稳定务工,19人返乡回流(12人已经再务工)。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镇坪县贫困人口现状调查报告 篇5
自查报告
为切实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2010年我县紧紧围绕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基本增收门路、提高基本素质三个基本环节,突出抓好产业化扶贫、贫困劳动力培训转移、小额信贷贴息、农村互助资金等重点工作,统筹安排扶贫资金和项目,采取有效的扶持措施,帮助贫困农户增粮增钱,努力完成解决贫困人口温饱任务。根据市扶贫办要求,为进一步摸清我县2010年贫困人口减少情况,县扶贫办组织成立调研组对全县2010年净减少贫困人口工作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对全县农村贫困人口分布情况作了认真分析研究,根据年初分解到十乡镇的任务,进村入户开展调研。
一、任务分解落实情况
2009年末全县共有1196元以下农村贫困人口3.43万人,根据市下达我县2010年减少3200人农村贫困人口的计划任务要求。我县结合贫困人口的分布状况及时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全县10个乡镇,其中:XX乡265人,XX乡287人,XX乡233人,XX乡293人,XX镇260人,XX镇210人,XX镇220人,XX镇222人,XX镇210人,XX镇1000人。全县各级党委政府按照县“越温”的计划任务,制定具体帮扶措施,加大了扶贫开发工作力度。
二、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进一步完善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县乡两级成立了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以赴抓,5个重点扶持乡镇成立扶贫工作站,有扶贫开发任务的乡镇安排 了具体人员抓,45个一类重点扶持村有市、县领导挂钩和部门帮扶,确保每个重点乡镇都有一名县委常委联系;确保每个重点乡镇都有一个党政机关定点挂钩扶贫。
(二)坚持开发式扶贫,以解决温饱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树立“温饱第一”的思想。在抓粮食生产不放松的情况下,坚持抓产业化扶贫和温饱示范工程,目前,初步形成以XX乡、XX镇、XX镇为主的优质米基地,以XX镇、XX镇为主的无公害优质蔬菜基地,以XX镇XX为主的辣椒生产基地。全县蔬菜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三)提高素质抓培训,培训转移增收入。重点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市场为导向,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进一步搞好扶贫培训,全面提高农业生产和畜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三、完成解决贫困人口越温的情况
一年来,全县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尽其责,同心同力,努力工作,使扶贫开发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通过对各乡镇贫困人口越温情况摸底调查,2010年全县实际共完成减少农村贫困人口3320人(详见附表一)。减少贫困人口数/上年基数=3320/34300100%=9.68%。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贫困地区经济基础差,底子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一遇灾年,脱贫后返贫,特别是低收入人口家庭因子女入学、因病就医、因新生子女返贫较为突出,农村贫困面大,扶贫开发实施整村推进任务十分艰巨。
2、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缓慢,自然资 源未得到有效开发,农户收入主要来源于粮食生产,农民增收渠道不宽,经济增长较慢。
3、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部分村组行路难、饮水难、通讯难、看病就医难等问题仍然突出,严重制约这些地方经济发展。
(二)建议
1、实事求是制定扶贫规划和计划。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和解决温饱的步伐减缓,充分说明扶贫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因此,建议在制定规划中须从长远考虑,不急于求成,既要符合客观实际,又要加大投资力度,尤其加大对重点乡镇和重点村的投入。
2、制定产业化扶贫资金捆绑措施。产业化扶贫已经作为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推广,为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建议省、市出台资金捆绑措施,加大各类产业化扶贫资金的整合力度,上下形成合力,综合扶贫。
镇坪县贫困人口现状调查报告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数据来源
所有数据主要由榆树市新农合管理办公室提供,具体包括全市非城区3个乡镇农业人口数资料、人均收入资料、参合资料、参与各乡镇卫生院门诊、住院和慢性病农民的基础资料、总费用和补偿费用资料、县级医院住院资料和外诊患者资料。同时选择乡镇的贫困户名单。
1.2 统计方法
常规数据运用Excel表进行整理,采用SAS 8.02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M(QL,QU)进行描述,假设检验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进行描述,假设检验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农村贫困人口和非贫困人口参合情况
由表1可见,农村贫困人口的参合率为99.89%,而非贫困人口参合率为95.80%,贫困人口参合率比非贫困人口高约4个百分点。
2.2 农村贫困和非贫困参合人口门诊、住院和慢性病利用情况
由表2可见,农村贫困和非贫困参合人口门诊就诊率、住院率不同,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贫困人口门诊就诊率低于非贫困人口,住院率高于非贫困人口;而慢性病就诊率两组基本相当,经检验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2.3 农村贫困和非贫困参合人口门诊、住院和慢性病人数情况
如表3所示,得出农村贫困和非贫困参合人口门诊、慢性病就诊的人数在参合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不同,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住院人数在参合人口中所占比例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贫困参合农民的门诊及慢性病就诊的人数所占比例均比非贫困人口低,住院的人数所占比例与非贫困人口基本相当。
2.4 农村贫困和非贫困参合人口门诊、住院和慢性病次均费用情况
由表4可见,农村贫困和非贫困参合人口门诊的次均费用及次均补偿金额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非贫困组高于贫困组;两组住院次均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次均补偿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贫困组高于非贫困组;在慢性病方面贫困组和非贫困组次均费用和次均补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费用基本相当。
元
2.5 农村贫困和非贫困参合人口中住院患者住院天数情况
由表5可见,农村贫困患者住院天数以4~7天组人群所占比例最高,为27.55%,7~14天组次之,为24.24%;非贫困患者住院天数也是以4~7天组人群所占比例最高,为27.40%,但以1天组次之,为25.06%;两组均是以21天及以上人群所占比例最低,分别为3.18%、1.05%。且贫困和非贫困参合人口中住院患者住院天数各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贫困患者住院天数在7天以下的占了66.75%,小于非贫困患者的73.04%;而贫困患者住院天数在7天及以上各组人群所占比例均高于非贫困人口患者。
2.6 农村贫困和非贫困参合人口中住院患者住院费用分布情况
由表6可见,农村贫困患者和非贫困患者住院费用均是以0~500元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27.68%、28.99%,贫困患者住院费用以2 000~5 000元所占比例次之,为20.53%,非贫困患者住院费用以500~1 000元所占比例次之,为21.17%;两组均是以20 000元及以上所占比例最低,分别占1.46%、1.54%。且两组在各层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贫困患者住院费用在0~500元、501~1 000元和20 000元及以上三组所占比例略低于非贫困患者,其余各组贫困患者所占比例均高于非贫困患者。
2.7 农村贫困和非贫困参合人口住院患者在三个级别医院分布情况
由表7可以看出,农村贫困组和非贫困组在三个级别医院住院患者住院人次均是以乡镇卫生院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48.87%、44.28%;市级医院次之,分别为37.75%、39.32%;外诊医院最低,分别为13.38%、16.40%。两组在三个等级医院就诊人次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贫困组乡镇卫生院构成比明显高于非贫困组,市级医院和外诊医院人次构成比非贫困组明显高于贫困组。
注:χ2=44.56,P<0.000 12。
注:χ2=1.864 0,P=0.867 6。
注:χ2=7.685 3,P=0.021 4。
3 讨论
贫困与疾病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疾病而带来的经济负担也成为造成贫困的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国家对贫困人口的医疗救助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吉林省也将卫生扶贫纳入扶贫计划,我们对榆树市贫困人口和非贫困人口新农合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3.1 农村贫困人口和非贫困人口参加新农合情况及利用情况
由于吉林省对贫困人口加大扶持力度,对农村贫困户、五保户和优抚对象给予一定的医疗费用补助,这样使得贫困人口的参合率接近100.00%。由表1和表2结果可见,就诊人次、贫困人口的门诊就诊率明显低于非贫困人口;贫困人口慢性病的就诊率和非贫困人口基本相当。从就诊人数上来看,贫困人口门诊就诊人数和慢性病就诊人数所占比例低于非贫困人口。由于贫困人口经济困难,虽然政府给予一定照顾,基本都能参加新农合,但患小病和慢性病的患者为了省钱往往不能及时就诊,只有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去就诊。从而导致贫困人口门诊和慢性病人数明显低于非贫困人口。
3.2农村贫困和非贫困参合人口门诊、慢性病医疗费用和补偿情况及住院天数情况
从表3结果可见,贫困人口和非贫困人口医疗费用和补偿费用方面来看,两组在门诊和慢性病方面的补偿比例基本相当,而住院次均补偿费用贫困组高于非贫困组。得出上述结果可能因为门诊方面基本都是目录内用药,而报销时均是以一定的报销标准来报销,使得两组人群门诊的补偿比例基本相当。但在慢性病就诊方面,由于慢性疾病的特点,基本治疗和用药大体类似,再加上补偿比例固定,一般目录内用药较多,使得两组慢性病补偿比例基本相当。门诊次均费用和次均补偿情况非贫困人口高于贫困人口,是否贫困对实际补偿比例影响不大。正是这个原因,虽然贫困组高段住院天数人数所占比例相对较高,但高段费用人数所占比例两组却大体相同。
3.3 农村贫困和非贫困参合人口在三个级别医疗卫生单位分布情况
两组在三个等级医院就诊人次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贫困组在乡镇卫生院构成比明显高于非贫困组,市级医院和外诊医院人次构成比非贫困组明显高于贫困组。
3.4 关于参加新农合农村贫困人口和非贫困人口卫生服务利用的建议
准确界定医疗救助对象,保障农村贫困人口应享有的医疗救助。应科学合理设计补偿方案、取消补偿病种的限制、加大救助力度与补偿水平。在制定相关贫困人口医疗救助政策时,应向高龄、丧偶类人群倾斜,加大对这部人群的补偿力度,简化医疗救助设计方案。探索贫困边缘人口的救助,探索门诊衔接机制。
参考文献
[1]陈在余,蒯旭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农民的医疗保障[J].中国人口科学,2007(3):55-62.
[2]刘本强,张祥东.新农合运行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时代经,2008,6(7):57-58.
【镇坪县贫困人口现状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陕西镇坪08-18
镇坪县创建农村交通运输示范县实施方案09-13
云南省兰坪县05-20
华坪县中心中学中心两基先进事迹材料10-23
佛坪县2010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农村能源07-08
兰坪县农机培训推广站2011年度工作总结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