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快乐的学习数学(精选11篇)
让学生快乐的学习数学 篇1
我们常常会抱怨:“为什么讲过多遍的知识学生就是记不住?为什么一再强调的地方学生依然出错?”我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数学课上除了“数”还是“数”, 少了生活经验, 少了学习乐趣, 却多了没完没了的讲解, 多了枯燥无味的练习。学生厌学是因为没有求知的欲望, 或者没有体验过成功的快乐。
那么如何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 创造出让学生有所感受, 能留下难忘印象的学习活动呢?我想, 作为教师, 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尽自己所能让学生体验更多的经历, 享受学习的快乐。
一、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生活是学习的源泉, 一切智慧来源于生活。我们要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感悟数学的魅力。如教学“铺地砖”一课, 学生在做题时是不会与生活联系起来的, 更很难感受到父母装修时的精打细算。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老师最近新买了一套房子, 其中客厅的地面需要铺地砖。客厅是长为64dm, 宽为36dm的长方形。现在有两个装修公司送来了报价单, 请同学们帮忙选择一家合适的装修公司铺地砖。
美达公司设计方案:地砖规格:6dm×6dm;地砖颜色:白色云影石;工程金额:1900元。
爱家公司设计方案:地砖规格:8dm×8dm;地砖颜色:浅黄色云影石;工程金额:2000元。
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 选美达公司的, 价格便宜;有的说, 选爱家公司的, 地砖大;有的说, 老师喜欢什么颜色的, 就选哪一家的;还有的说, 计算一下成本, 比较哪家公司的成本低、价格合理, 就选择哪一家……
同学们通过市场调查和计算, 得出如下结论:美达公司成本为1280元;爱家公司的成本为1600元。有的提出选美达公司, 这家公司的成本低。有的说, 美达公司挣了620元, 爱家公司只挣了400元, 在价格差不多的情况下, 应该选爱家公司, 成本高质量可能会好一些。有的则提出, 要和爱家公司的老板讲讲价, 如果也用1900元搞定的话, 那老师就会更满意了。
这节课学生们学习兴趣十足。通过我的生活化教学, 学生有了这样一节数学课的经历, 若干年后装修铺地砖时, 他一定会想起这节课上他是怎样选择装修公司的, 怎样讲价钱的, 怎样成功地帮助老师解决装修难题的。我想这就是数学课的价值, 数学课的真谛。
二、灵活的教学思维, 变幻的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是完全按照教师的预设顺利地生成的。课堂上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小插曲, 那么这就要求教师有灵活的思维能力, 灵活的教学方法, 从而有意外的收获。如“铺地砖”一课, 我本来的教学设计是在学生选择好装修公司后简单小结, 然后做几道练习题结束此课, 可这时一个同学迫不及待地举手发言, 提到了讲价的问题。话音刚落, 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这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这时我及时做了调整, 练习题可以下一节课再做, 而讲价这一环节不能错过, 它会给学生积累一些生活经验, 会让学生一生受益。我顺水推舟地说:“真好, 那我们就来想一想怎样和爱家公司的老板讲价。”同学们的思维再一次迸射出火花, 纷纷发言展示自己的讲价技巧, 切身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
当我问同学们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时, 同学们的回答画龙点睛地诠释了数学课的价值所在。学生一直在体验着学习的快乐, 一直保持着积极的心态和自信心。大家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并总结出更好的方案解决问题, 合作非常愉快, 收获远远超过了“数”的范畴。在同学们的掌声过后, 我适时地总结板书了一句名言:“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并对学生提出殷切希望, 激励他们挑战知识, 体验成功, 为整节课做了完美总结。
三、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数学课堂提倡给学生多一些探究性的活动, 体验合作的力量,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合作与探究的过程中, 应让学生认识到, 课堂上不是简单地获得知识, 更重要的是留下难以忘怀的学习体验。在“铺地砖”这一节课中我安排了两个合作探究的环节, 一个是如何计算成本, 另一个是如何讲价钱。在第一环节中学生在小组内纷纷发言, 出谋划策, 集思广益, 最后形成了计算成本的基本步骤。在第二个环节中学生更是积极活跃, 热情高涨, 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学生那兴奋的眼神和精彩的发言表明他们在数学课堂上陶醉了。原来课堂可以如此美妙, 学习可以如此愉悦, 思考可以如此幸福。
只有在丰富多彩的体验中展开学习过程, 学习才是完整的、详尽的、美妙的, 学习效果才是高效的、智慧的、灵动的。我们教师所能做的不只是传授知识, 而且更要启迪智慧。
让学生快乐学习数学 篇2
一、开展小组合作,调动学生的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做好学生的引导者之外,还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交流,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同时,也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然而,所谓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为了共同完成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在此过程中,学生除了能够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外,还可以在小组共同讨论中,加深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反比例函数”时,首先我向学生介绍了反比例 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y=k/x(k为常数,k≠0)的形式,那么称y是x的反比例函数。之后,我按照学生的不同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并通过例题和列举的实例加深对反比例函数的认识。而且,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每个小组的学生,以y=1/x的图象,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特点,使学生在小组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总结能力。
二、创设故事情境,提高积极性
每个学科,每个理论,每个定律、定理背后都有其鲜为人知的故事,每个概念的形成都是经过无数人实践得出的,都积淀了许多的故事。然而,对于现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还不是很成熟,他们喜欢形象化的,喜欢轻松地学习知识,不喜欢每天墨守成规的死板的学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将有关的数学小故事引入课堂,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化的理解数学概念,使学生愿意学,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为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做导入课时,我向学生介绍了勾股定理的历史简介,介绍了商高同周公的一段话:商高说:“……故折矩,勾广三,股修四,经隅五。”商高那段话的意思是:当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短边)和4(长边)时,径隅(就是弦)则为5。以后人们就简单地把这个事实说成“勾三股四弦五”。这样的一段话,顺理成章的过渡到了勾股定理的学习当中,而且在学生理解的过程中,也将勾股定理的核心内容展示给了学生,同时,不仅调动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多元化的评价,让学生重拾信心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教师在评价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还要关注学生对学习的态度。这就要求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学会倾听,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参评、互评的环境,让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互评的过程中来。而且,有时教师的一句简短的话、一个简单的动作,都能对学生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要求教师在评价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又不要让学生感到教师的纵容,让学生在教师的肯定中,找到学习的自信,使学生愿意探索数学的未知世界。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即便是隐形的进步,也要予以关注,给予点评,让学生时刻感觉到教师的目光,使学生在快乐中找到学习的自信。
四、心与心的交流,共创和谐环境
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听到学生抱怨说:“我不喜欢这个老师,所以我不愿意学这门课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究其原因,学生对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要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教师要学会倾听,要允许课堂中出现不同的声音,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自我,找回自信,让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中,体会到教师的爱与尊重,让学生愿意参与到教师预设的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快乐自由地学习数学知识。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同时也使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体会成功滋味之时,重拾自信,从而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
让学生快乐学习数学 篇3
一、巧妙创设情境, 激励学生学会学习。
1.巧设富有趣味性、探索性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
新课程倡导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要实施启发式教学, 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难度, 需要学生努力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那么如何更好地创设问题情境呢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结合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 通过巧妙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 这样才能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例如, 在教学加法应用题时, 我出示了一群小兔在野外采蘑菇的画面, 问一共有几只兔子? 看到这个有趣的画面, 学生自然地进入了情景中, 加上他们细心地观察、饶有兴趣地讨论, 有了多种结果:一种是左边的8只兔子加上右边的7只兔子, 一共有15只兔子;另一种是10只白兔加上5只灰兔;学生还发现:看见眼睛的9只加上看不见眼睛的6只;弯耳朵的加上不弯耳朵的;看见尾巴的加上看不见尾巴的。在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参与表达、思考等数学活动, 通过更巧妙新颖的形式,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诱发学生进一步的积极思维活动。
2.巧 用教学方式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新教材已经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课本的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 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但这些毕竟是静止的东西, 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还有很大的欠缺。低年级儿童往往对活动的事物更感兴趣如能把这些静止的资源活动化, 进一步增强它的趣味性, 那一定会牢牢地吸引学生的眼球。
例如在教学《10的认识》一课时, 我把0~9十个数字设计成拟人化的“数字小朋友”, 让这十个“小朋友”一一在黑板上呈现。看到抽象的数字长出了手脚, 成了会哭会笑的小精灵, 学生的学习热情异常高涨。
二、在课堂中多动手操作体验, 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1.数学来源于生活 ,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
我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中, 在生活中选取了许多学生熟悉物体。如小皮球、乒乓球、积木、牙膏盒等各种形状的物体, 把它们放在一个袋子里, 四人一袋, 问学生想不想知道里面装了些什么? 这样一来, 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 又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当学生倒出袋子里的东西后我又一次利用儿童好玩好动的天性, 说:“你们看一看, 又摸一摸, 会发现什么? ”这样进一步激起学生参与操作的热情, 从而达到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的目的。如有一题是讲幼儿园买面包, 一个班15个学生买哪两盒合适, 有三盒供学生选择:6个, 8个, 9个, 有的孩子就提出要多买两个给老师吃。而在计算连减时, 有学生依生活实景, 想出了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加起来, 再用第一个数去减这个和的办法。其实学生是能动脑筋想办法来解决问题, 足见练习中的那些实际问题对学生学会生存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
2.给 学生创造动手操作 、亲身参与的机会 , 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成功。
如在教学《连加连减》一课时, 我事先制作出一些天鹅头饰, 并且请班里的九个小朋友戴着头饰表演天鹅飞来飞去的情景。下面的小朋友一看到这道活动的“例题”, 立刻被深深地吸引了, 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很轻松地突出了重点, 突破了难点。
三、小组合作, 使学生学会共同生活。
一年级刚入学的新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家长的保护意识比较强, 使得许多孩子没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交流, 缺乏合作的经验, 但多数孩子乐于交流。因而为了帮助学生形成与人合作的能力, 从入学第一天起, 就要让学生树立合作学习的意识, 首先从与同桌合作开始。如第一课《数一数》, 就让同桌小朋友合作一起完成, 让他们感受到合作成功在带来的喜悦。而在《认物体》等课的教学中, 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 把桌椅改 成马蹄形 , 全班分成 几大组 , 便于学生 间的交流, 为合作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 在交往互动过程中使学生多思考, 多实践, 多表达, 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相信这对他们今后与人交往, 学会共同生活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 愿意在活动中学知识。在传统的课堂上, 过于严肃的“管教”和“八股式”的套话, 往往把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压抑下去。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篇4
[日期2007-03-19] 来源吴忠市利通一小
作者宗玉娥
快乐的感受是更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便会全情投入,还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为孩子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激发浓厚的学习的自动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在情景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从中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信心,认识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不仅“喜欢数学”,而且“会做数学”、“会用数学”,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首先,创设一个坐车到商店购物的情境。课件出示动画汽车,醒目地标上1元字样。“上车1元,请小朋友自觉投币。”由学生自由用各种不同的1元币值上车,从而理解1元=10角。最后,创设一个购物付款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的学习用品办一个文具商店,每个小组招聘一名售货员,其他组员充当顾客,开展购物活动。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不断创设情境,让学生掌握元、角之间的关系,并且真正体会1元钱的币值,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文具商店”这一真实、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小面额人民币的认识,还让学生学会简单计算和如何付钱的方法,并体会到付钱的方法有多种形式。同时,培养学生合理使用人民币、爱护人民币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将数学课与生活融合在一起,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学生学得自主、效果不错.二、在活动中体味学习的乐趣,儿童的天性爱玩、爱动,而且注意力集中不持久。在教学过程中,把游戏引入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中,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经常设计相关的游戏,如送信、夺红旗、开火车、小猫钓鱼、摘苹果、红花配绿叶“传口令”“找朋友”、“拍手对口令”、“小动物找家”等形式的游戏。穿插在课堂教学中。这些游戏能照顾到点又能覆盖到面,信息反馈及时,学生兴趣盎然,其乐融融。如“十几减8”的巩固练习,教师出示写有下面这道题的小黑板:把上一行的每个数都减8,得数分别填在下一行的□里面。11 13 10 15 12 17 16 14 9 18 □ □ □
□ □ □ □ □ □ □然后进行以下形式的练习:(1)移动8,全班口答。(2)双人抢答比赛,优胜者当小老师上台前移动8(不按顺序),让全班口答。(3)按小组“开火车”,看那列“火车”开得又对又快。(4)插红旗比赛。老师移动卡片8,学生出示数字卡片,给全对的小组插小红旗鼓励。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变静为动的电化教学等等,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们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景:森林里的小动物开运动会,踊跃报名的小动物可多了。大象校长给它们排队,数一数一共来了多少只小动物?(电脑演示)大象校长给它们排好了队:电脑显示队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左往右—行一行地数,第11只小动物是什么(电脑显示,答对了,我是,并发出三声叫声或跳动三下,答错了,电脑老师给予鼓励性语言);从上往下一列一列地数,第11只小动物是什么;现在老师不告诉你怎样数?第16只小动物是什么?这样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的独特的声、光、色、形、动画等效果,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并按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快慢、动静之间的合理调节,通过生动有趣、学生喜爱的画面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进一步加深“11~20各数的认识”,以及基数和序数概念的理解,学生初步学会了有序观察、有序思维的方法,通过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的问题,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探索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再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我设计了一首儿歌引入:“嘀嗒,嘀嗒,铛,铛,铛;滴答,滴答,铛,铛,铛,会说没有嘴,会走没有腿,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让学生猜这是什么?同学们猜谜语的兴致很高,通过这样的引入,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上。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组织者、引导者,大量的时间给学生游戏活动,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熟练了计算方法。这样自由的数学课堂,学生不仅学得主动,而且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三、在创新中增强学习的兴趣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意识潜藏于每个学生的头脑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尊重每一个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教学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也要给予充分地肯定,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有能力,能胜任,有独创性。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信息反馈进行激励和强化,使学生从反馈信息中看到自己的创造天赋,从而使学习兴趣得到加强,激起更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例如: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9+5时,我让学生自己去创造计算方法。有的学生借助手指算,1、2、3、4、5、„„
13、14,有的学生借助实物算:先拿9个实物,再拿5个,接着数出一共是14个,有的学生用:“凑十”的方法算,9 + 5 =14,有的学生用: 1 4 9 + 5 = 14
很好,你真聪明!还能继续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吗?”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体会到几乎每一道加法题都有丰富的解题方法。在他们面前展开的是丰富和生动的学习生活,都能让他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就更加浓厚了。
四、在激励评价中感受成功 人人都希望被别人赏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课堂上,把学生当作平等的朋友来对待,热情关心、循循善诱,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学生的优点,进行“激励式”的评价。“你们听,这位同学说得多完整啊!老师真佩服他!”“你说得真好,如果声音再响亮一些,就更好了!”“太棒了!还有谁能超过他!”„„这些话语在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这些激励式的评语能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形成一股强大的心理推动力,在潜意识中产生向表扬目标努力的追求,对学习的态度是乐意的、主动的。当学生遇到困难,回答不出问题时,便说“你肯定行,再动动脑筋,好好想一想!”如遇到沉默寡言、不愿意回答问题的学生,更是一次又一次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一试,轻轻的说给老师听一听。”“真不错!声音稍微响亮一些,同学们就听到了。”“老师知道你一定行,这不,说得多好、多响亮啊!”这一切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高度尊重,高度信任,学生在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中进行思考和学习,感到学习是一件开心的事。
如何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 篇5
一、创设生动的课堂情境,让学生乐于学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营造快乐数学的有效途径。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童话故事人手,将学习内容以贴近学生情感经验的方式呈现在课堂上。如在教学《厘米的认识》时,我通过创设蚂蚁王国修大桥的故事情境去“串联”,本课数学知识,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快乐地学习数学。新课伊始,我用多媒体播放动画:蚂蚁王国的大桥坏了一根桥柱,可小蚂蚁在修桥时发现自己并不知道这根桥柱有多长,你能帮帮它吗?生动的动画,童趣化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了。从用不同的工具测量桥柱——统一测量工具(用尺子量)——认识厘米——学会测量方法——正确测量出桥柱的长度,学生都以帮助小蚂蚁解决问题为己任,在愉悦的学习情境中不仅掌握了本课的知识点,而且感受到了数学的实用性及学习带来的成功体验,练习巩固时,我仍以小蚂蚁故事的发展诱导学生进人练习情境:小蚂蚁也跟大家一起学会了测量,现在蚂蚁王国还举行测量大赛呢!小朋友们愿意去当小小裁判吗?……学生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变化,不知不觉地完成了所有练习,练得轻松有效,这样的课堂,通过故事情境把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对数学学习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想学,乐学。
二、组织有趣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乐于学
传统数学课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的沉闷讲解+学生的机械操练,这种单一,枯燥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甚至会造成学生的学习障碍,使学生对数学生厌和畏惧。《新课程标准》指出:“注重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提供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因此,教学中通过设计有趣的数学活动给学生创造自由开放的操作空间,让他们动手去感知直观形象的事物,既能加深学生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又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精神。从而促进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如《厘米和米》的认识一课,我先以竞赛形式让班里自发选出的最佳测量员与我比赛测量黑板的长度,谁又快又准确地测量出长度就算谁赢。当学生拿学生尺测量时,我却拿出了米尺,学生马上说比赛不公平!我故作不解,让学生在说服我改变比赛规则的过程中掌握了“量较长的物体时要用米尺”这个知识点,然后我不仅让学生伸开手指和手臂比划一厘米和一米的长度,而且让他们离开座位,用刚认识的米尺。卷尺去小组测量教室里他们所喜欢的物体,教室里的门窗,黑板,桌椅乃至其他同学的身高全成了测量对象,学生三五成群先根据测量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然后量的量,记录的记录,每个学生都全心投入。在快乐的活动中真正建立了一厘米。一米的长度概念,比起老师以前反复强调的纯理论说教效果好多了。
三、设计好玩的练习游戏,让学生乐于学
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 篇6
一、教学资源要有趣味性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景。如何更好地创设问题情境呢?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通过巧妙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这样才能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
如在教学《第几》一课时,我采用了讲故事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我先在黑板上画了美丽的森林,然后依次贴上了小白兔、小熊猫、狮子、松鼠、小马。变贴边讲故事:美丽的森林里新来了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它们今天都搬到新家了。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都住在什么地方……这样巧妙新颖的形式,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诱发了学生进一步的积极思维活动。
2. 改变例题和练习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课本上的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也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但这些毕竟是静止的东西,离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还有很大的距离。低年级儿童往往对活动的事物更感兴趣,如能把这些静止的资源活动化,进一步增强它们的趣味性,就一定会牢牢地吸引住学生。
如在教学《10的认识》一课时,我把0—9十个数字设计成拟人化的“数字小朋友”,让这十个“小朋友”一一在黑板上呈现。看到抽象的数字长上了手脚,成了会哭会笑的小精灵,学生的热情异常高涨。
二、利用积极有效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乐中求知
1. 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
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的声、色、光、动画等丰富的视听媒体优势,充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够强化学生的感知。而根据需要设计的交互式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手眼脑齐动,兴致浓厚地进行自主探究,教学效果更显著。
2. 通过游戏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乐于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同时也是认识世界的最重要的途径。引入游戏化的教学活动,不仅能使数学学习趣味横生,而且有助于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比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在一分钟内展开拍球、跳皮筋、记成语、默单词、背诗词等活动,在活跃的氛围中,学生们既体验了一分钟时间的长短,又感受到了时间的珍贵。尽可能地使教学游戏化,不只是乐学的需要,更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一种发展方向。
3. 适当地组织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在数学教学中,导入阶段的竞赛活动,可以引导学生从胜负原因分析中寻找规律,从而激发探究新知的欲望;教学新知过程中的竞赛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勤于动脑的钻研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巩固阶段的竞赛,对于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是十分有益的;拓展延伸阶段的竞赛活动,则属于数学兴趣活动的范畴,可以培养学生将数学运用于实际生活能力,以及多种实践能力。
三、展开适宜的教学评价,强化学生的成功意识
1. 注重及时的过程评价,给学生以积极的学习导向。
比如对学生学习中与众不同的创新思维和做法,即使作业或是回答,没有全对,没有得高分,也应该大力肯定。平时的评价,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要区分对象,不同个性、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评价的形式、程度、场合要有所区别。基本的原则就是以能够激发学习热情、强化优点、促进进步为宜。
2. 注意实施多渠道评价,营造乐学的浓郁氛围。
对于学生的闪光点,同伴发自内心的评价,对学生的影响同样是深刻的。即使评价过程中可能有不正确的地方,而老师巧妙地引导,也可以使学生在交流评价中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这样的数学学习,学生的积极性是最高涨的,同样也是充满乐趣的。
3. 进行多层面的奖励评价,强化学生的闪光点。
比如组织学生定期评选发言最佳奖、思路最奇特奖、善于倾听奖、善于综合奖、善于协作奖、进步最快奖等。这种多层面的奖励评价,可以大大拓宽表扬的范围,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可能。它不仅能大大强化他们的成功意识,而且会时时激励他们对于数学学科投入更大的热情。数学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也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
沉闷、机械化的数学课堂就犹如一潭死水,缺乏生机。而如果课堂上能够能适当添加上“趣味”这个调味剂,教学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对新课程的认识,不断在实践中调整和更新自己的观念,让学生轻松地学习数学,快乐地学习数学,这是新课程的最终目标。
摘要:数学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快乐因子,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享受快乐, 就要做到:教学资源有趣味化;利用积极有效的教学设计, 激发学生乐中求知;展开适宜的教学评价, 强化学生的成功意识。
关键词:快乐,激发,成功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李瑾瑜等编.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
让学生快乐学习数学 篇7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提升思维能力的巨大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主动去发现并探索知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笔者创设了“唐僧师徒取经”的故事情境: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路上经过了一个卖饼的店铺。唐僧让孙悟空买了一个饼,那么师徒四人应该怎样分饼?学生马上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形纸片,在小组内一边交流、一边分圆片、一边说方法,而且还讨论怎样分饼才能使孙悟空、猪八戒、沙僧每个人都没有意见。这样教学,学生学得轻松愉悦,教师教得也轻松。
二、提供竞争机会
小学生的表现欲望和竞争意识都很强,在教学中创设一些竞争情境,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当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适时提供竞争机会。
例如,低年级可以在课堂中比一比谁的智慧星最多;中年级可以比一比谁的字写得最漂亮;高年级可以比一比哪一学习小组的同学讨论、交流最激烈,就请这一小组的学生进行展示。在各种竞赛中,学生人人参与,个个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知识学得轻松。
三、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新课标也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努力创设适宜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明白自己学习的是有用的知识,而且数学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样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鲜活不枯燥,让学生易懂又感兴趣。
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笔者先组织了猜谜语的游戏,由此引出新课。然后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各式各样的钟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后,和学生一起探究本节课的知识。最后让学生拿出自制的钟面,和笔者一起拨动钟面的指针认识整时和半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要风趣幽默
恰当的风趣幽默能活跃课堂气氛,起到组织教学的功效。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时常会出现师生开怀大笑而又秩序井然的场景,这都得益于教学中的风趣与幽默。
比如,在讲鸡兔同笼问题时,有比如,在讲“鸡兔同笼”问题时,“有头45个,足116只,问鸡兔各几只?”学生心算和笔算后仍然面露难色。这时笔者发令:“全体兔子起立,举起2只前脚”,学生开怀大笑。笔者顺势追问:“现在鸡和兔的脚数一样了,上面有45个头,下面多少只脚呢?”学生回答:“45×2=90只”“少了多少只?”“26只。”这时,学生欢快地叫起来:“26÷2=13只兔子,32只鸡。”
五、鼓励学生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让学生动手操作是很有益的。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数学教师应不断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数学教师应不断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试一试”、“讲一讲”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能力,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新知识,发现新知识。这种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使抽象的概念得到验证,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及时提供了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动手实践中显示出来,从而帮助他们牢固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
怎样让学生更加快乐地学习数学 篇8
一、体现生活性, 在活动中发掘快乐的的源源泉泉, 为快乐学习做好准备
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活动过程。因此, 在教学时, 不能单纯地进行知识点教学, 而要将其设计为一个个活动, 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操作、去感受、去经历, 在活动中体验快乐。教学前引导学生观察某种现象、调查某些项目, 教学后指导学生实际测量、制作等, 对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都有很大帮助。如:学习统计初步知识前, 组织学生调查市场的价格信息, 了解家庭成员的年龄状况等。上课时就能把这些信息、数据制成统计图表。又如:学习比例后, 再带领学生探究学校的旗杆究竟有多高。实地观察后, 学生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法。有学生提出爬上去量, 有同学提出量旗杆的绳子, 又有同学提出去量旗杆旁边楼房的高度, 还有同学提出用影长与竿长的比例关系去测量和计算。然后筛选几种较为合理的方法分组测量、计算, 最后汇总, 交流讨论。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 学生能感受到数学就在我身边, 逐步培养他们把数学作为观察周围事物、分析和研究各种具体现象的工具的意识, 培养他们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有了一次次快乐的经历, 就会感到学习数学不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
二、体现开放性, 在解题时体验成功的的快快乐乐, 让快乐学习扬帆起航
1. 充分开发例题, 巧妙开放习题。
数学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材料, 教师要驾驭好教材, 要善于把蕴藏在教材中那些隐含的知识点挖掘出来, 组织探究活动, 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时要提供探究条件, 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结论的得出过程。如在上“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堂课时, 安排这样的活动:首先, 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三组木棒。一组是三根木棒可以组成三角形;一组是两根木棒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的长度;一组是两根的长度和小于第三根的长度。然后, 让学生摆三角形, 并量出三组木棒的长度。最后, 教师把学生量得的木棒长度分三组罗列在黑板上, 并就此提出:“请你用一个等式或不等式表示三条线段能够组成三角形的条件。”这时, 学生一般会在能够组成三角形的那块数据里寻找关系式。有的会用两线段的积大于第三线段, 有的会用两线段的商与第三根的长度比较, 等等。不管学生用哪种方式, 教师都板书到黑板上, 然后一一举例否定, 最后只剩下所要得到的结论。经过教师对教材知识的挖掘, 并精心设计探究活动,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增强了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2. 开放学习空间, 促进自主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发表“不同想法”的机会是非常必要的。一次, 在教两步计算应用题时, 有这样一道题:“水果店里有梨15筐, 苹果的筐数是梨的3倍, 苹果比梨多多少筐?”大多数学生都从问题入手, 用“苹果的筐数-梨的筐数=多多少筐”, 先算苹果有多少筐, 然后利用关系式算出了此题。而王同学“节外生枝”:“老师, 这题用15×2也能做。”我笑了笑, 给了她一个鼓励的眼神, 她边说边用两只手比划着:“把梨的筐数看做一份, 苹果的筐数是梨的3倍, 就有这样的3份, 苹果比梨多2份, 一份是15筐, 所以我用15×2计算。”大家的脸上露出了赞许的目光。我为她竖起了大拇指。受到她的启发, 我将题中的问题改成“苹果和梨一共有多少筐?”鼓励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学生的思路异常活跃, 纷纷举起了手。没有王同学的“节外生枝”, 哪来全班的“硕果累累”。正是她的“不同想法”点燃了其他学生的智慧火花, 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三、体现合作性, 在交流中激发快乐的的情情感感, 把快乐学习进行到底
一提到合作学习, 许多教师想到的就是小组讨论, 常见的就是在一节课上挤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匆匆忙忙分组讨论。这是典型的“有合作之形、无合作之实”现象。怎样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呢?
首先, 要教会合作技能, 培养合作习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方式将合作的技能教给学生, 并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培养, 使其在养成一种合作习惯的同时, 具备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其次, 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创造合作机会。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 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 结合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认真备课。所创设的合作学习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 要有一定的探究和讨论价值, 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长时间, 什么内容需要合作, 合作的学习时间是多少等。通过教师对内容的精心设计, 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让学生在猜想、尝试中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 要把握合作时机, 提高合作效率。小组合作的时机安排是否适宜, 对小组的学习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数学教学中, 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 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 才能充分发挥其最大作用。合作时机一般在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个人探索有困难需要帮助时、当学生意见有分歧时形成。通过小组评价, 小组内的同学能够互相取长补短, 特别是原来一些得不到表扬的学困生在小组内经常得到同组同学的鼓励, 有的还能得到同班同学的掌声。教师、学生也能够依据自己的学习体验对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 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生活是快乐的, 学习也应该是快乐的, 数学学习更应该是快乐的。教学时要寓数学知识的探究于活动和情境中, 让学生在玩中探究、在探究中玩, 经历探究的过程, 建构起合理的认知结构, 发展数学能力。
激发兴趣让学生快乐学习数学 篇9
一、精心设计新课导入, 调动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 我常常从教材出发, 通过讲述生动的小故事, 组织有兴趣的小游戏或猜谜等方法导入新课。这样, 不仅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使学生的思维在较短的时间内活跃起来。如进行“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节的教学中, 我创设了一个“小熊吃饼”的故事:一天, 熊妈妈做了3个大小同样的饼, 她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 先给了她的女儿熊妹妹一块。熊哥哥看到说:“一块太少了, 我要2块”, 熊妈妈就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8块, 给他2块。熊弟弟更贪心, 说:“我要3块”, 熊妈妈又拿出第三个饼平均分成12块, 给他3块。小朋友, 你们知道哪只熊吃得多?”不一会儿, 学生都说:“同样多”。于是, 我追问道:“聪明的熊妈妈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熊弟弟的要求, 而且又分得公平呢, 你们想知道吗?”正当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完故事, 而又疑惑不解时, 我趁机对孩子们说:“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你们就知道了!”在学生最佳的心理状态之下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使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进行新课的学习。在这里, 疑问使学生产生了好奇心, 好奇心又使学生转化成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课堂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 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从中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例如, 在学完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后, 我创设情境:我们学校想用48米长的栏杆在升旗台左右设计花园, 请你们帮帮忙, 画出你们设计的草图, 并求出它的面积。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合作共同完成。帮助学校设计方案, 大家都愿意, 同时校园是学生所熟悉的环境, 所以学生的兴趣很浓, 创造性思维被激活。有的小组设计成圆形, 有的小组设计成正方形, 有的小组设计成长方形……小组成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激烈地讨论着, 并认真在纸上画图, 仔细地演算, 调动一切创造性思维和已有知识经验去寻找问题的最佳答案。然后我请学生说出小组设计的理由, 再安排学习各小组之间相互评价设计方案的优点和缺点。这样让教材内容“走出”教室, 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 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学生自己的个性以及创新一面, 让学生切实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 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游戏教学, 体验学习乐趣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游戏是认识的兴趣和情感之间的一种缓冲地区。”游戏是小学各年级儿童极为喜爱的一种活动, 游戏可以使学生轻松、愉快、有效地掌握知识, 也可以发展学生的灵敏性。在教学过程中, 把游戏引入课堂, 教学于游戏中, 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因此, 在教学中, 我经常设计相关的数学小游戏, 如夺红旗、开火车、摘苹果、找朋友等穿插在课堂教学中。这些游戏能照顾到点又能覆盖到面, 信息反馈及时, 学生兴趣盎然, 其乐融融。例如:教学“数的组成与分解”时, 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参加游戏的小朋友戴着数字头饰, 在“找呀找呀找朋友, 找到一个好朋友”的音乐中, 相互找朋友, 头饰上的数能组成需要分解的数, 就是一对好朋友。 (如:1和6组成7;2和5组成7, “1”和“6”是一组好朋友, “2”和“5”是一组好朋友。) 在游戏教学, 不是靠老师出色的教, 而是靠学生自主的学。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组织者、引导者, 大量的时间给学生游戏活动, 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熟练了计算方法, 教师的工作更加高效。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 引情激趣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与语文课比较显得枯燥、单调而抽象。具有直观形象、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能够激活数学课堂教学, 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 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强烈的求知欲。比如在教学“两位数加减法”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课件:“同学们,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客人。” (出示智多星的画面, 同时放录音。) “孩子们, 你们认识我吗?我是你们的智多星爷爷, 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许多礼物。 (出示小动物头像) 你们喜欢它们吗?想和它们交朋友吗?不过, 它们特别调皮, 都藏在数学宫里呢。数学宫里有四座大门楼, 每座大门楼上都有数学题, 如果你能解答出门上所有的题, 就为你把大门打开, 找出你所喜欢的小动物。有信心学会解答这些题目吗?”, 如此设计多媒体教学, 生动有趣, 身临其境, 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冲动, 迫切希望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五、激励评价, 感受成功, 增强学习兴趣
为孩子们创造成功的机会, 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点滴进步, 使他们感到教师的信任、同伴的鼓励, 从心理上获得满足, 提高学习兴趣。在课堂上, 我把学生当作平等的朋友来对待, 热情关心、循循善诱, 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进行“激励式”的评价。“你们听, 这位同学说得多好啊!”“老师真佩服他!”“你说得真好, 如果声音再响亮一些, 就更好了!”“你真棒!老师喜欢你!”……这些激励式的评语能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形成一股强大的心理推动力, 在潜意识中产生向表扬目标努力的追求, 对学习的态度是乐意的、主动的。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充分肯定学生的一点一滴成绩, 使学生对自己的成绩有一种独特的成功快乐和自我欣赏与陶醉, 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
让学生快乐学习数学的几点思考 篇10
关键词:体验;乐趣;成功
学习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非常重要,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之所以产生厌学情绪,就是因为快乐离学生越来越远,如何才能让学生快乐学习,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呢?下面就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一、激发兴趣,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这就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强大内驱力。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应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要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关键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在众多的学科中,数学这门科目是比较呆板、单调和乏味的。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只能和单调的阿拉伯数字打交道。在学习中,如何唤起孩子们的求知欲,激励学生去观察,去动手,去体验,去获取知识。使他们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学习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去观察,感受学习的乐趣。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先让学生找周围哪些物体的形状有“角”。学生通过观察,说出了书、文具盒、红领巾、门、黑板、五角星都有角。还能说出日常生活中有“角”的物体,如,剪刀的角、钟面两根针组成的角,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发现自己的身边处处都有角,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孩子们从课堂中体验数学,唤起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分析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并不遥远,数学就在身边,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又能让学生学有所得,学后能用,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激发热情,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如,在教学一年级“4+7”时,我拿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经历“自己探索算法,在交流中比较、体会不同的算法,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我说:“小白兔不会算,你能帮它想出好办法吗?”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我抓住这一有利的时机,启发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与通过摆学具来解决问题,我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学生在小组中尽情“展示”自己的算法,同时也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意见,开阔思路,让学生获得了几种不同的算法。这些算法是学生通过自己学习发现的,是学生互相学习的成果,学生既获得了学好数学的成功体验和自信心,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保持了自主探究的热情,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三、回归生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离开了生活,数学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找数学题材,让学生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体会数学无处不在,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缥缈。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实践练习:请学生为曙光商场设计一次历时三天的摸奖活动,要求第一天:所有的顾客一定要中奖。第二天:可能有些顾客中奖,可能有些顾客不中奖。第三天:顾客不可能中奖。摸到红色的球就中奖,同桌合作,任选一天设计摸奖装球活动。经过同桌的合作,很快就可以完成,但这项实践活动后,我又设计了两个追问的问题:如果你是老板,希望怎样往摸奖箱装球呢?如果你是顾客,希望怎樣往摸奖箱装球呢?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明白设计活动要联系生活实际,作为商场的老板肯定是考虑商场的盈利,但作为消费者肯定希望是大奖的得主,所以完成这道题时,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回归到生活中去,不能单纯为学知识而用知识,脱离生活实际。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事实情况,因事利导,以学生的“数学现实”为基础,多给学生一点爱,创设、提供平等的“再创造”的情境与空间,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把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引向高潮。从而达到让知识超越教材,让教学超越课堂,是对学生发展的终极关怀。
让学生在动手中快乐学习数学 篇11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在学生的智力活动中兴趣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 而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没有兴趣的学习只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他们好动好玩, 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动机不强, 兴趣不浓, 整个教学枯燥无味。采用动手操作符合小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 可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学习动机。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 为了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 我为学生展示一些包含相关数学知识的优美图案, 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来画一画, 剪一剪, 这样便可以引起学生对新知的关注, 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参与动机,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自觉性, 提高学生教学参与度。又如, 在学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时, 我首先让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三角形, 然后动手来画一画三角形, 并剪下来。学生积极动脑、认真动手, 在画与剪中切身感受三角形的直观性, 这样便会对三角形的形状产生深刻的见解,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新知的学习, 比起枯燥的直接讲解更加富有趣味性, 切合小学生的好动天性, 更能激起小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参与动机。
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现代建构主义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 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机械接受的被动学习模式, 使得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探究的主人, 学生可以在动手中展开主动思考与积极探究, 从而真正地掌握知识。如在学习“圆的周长”这一内容时, 我引导学生亲自制作几个圆形, 并且以小组为单位来探究圆的周长。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非常高, 这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 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对新知展开了积极而主动的探究, 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积极动手, 有的小组将圆展开来测量, 有的用绳子绕圆一周来测量, 我让学生记录下圆的直径与周长, 再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1.如果圆足够大, 无法直接测量, 如何计算圆的周长。2.观察圆的直径与周长的关系。通过观察、计算, 学生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由此来引入圆周率的概念, 学生便可以轻松地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这样的学习方式比起以往教师的强行灌输、学生机械记忆更加富有成效, 学生真正成为了探究的主人和知识的构建者。
三、加强学生掌握知识
小学生处于认知的初级阶段, 他们的世界是感性的、形象的, 数学具有相对的抽象性与枯燥性, 数学的抽象性与学生的形象性二者之间的矛盾一直是数学教学中最大的瓶颈问题。采用动手操作可以化难为易, 让学生将抽象深奥的理论寓于实践操作中, 这样更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如在学习“100以内退位减法”时, 采用教师讲解与示范, 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不够减、退位及如何退位。为了突出这一重点, 突破难点, 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的形式来理解算理与算法。我先让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来计算15-3, 学生不用操作很快便可以说出25-3的结果, 学生说从个位5中直接减去3是2, 再与十位上的1合并, 便是结果12。接着让学生计算15-8, 从5个小棒中减去8个, 学生自然可以认识到不够减。接下来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动手操作, 通过交流与讨论来学习新知。通过操作与探究学生总结出当个位数不够减时, 可以向十位数借, 十位数上的1就相当于个位数上的10, 这样便够减了。在学生操作与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相应的总结学生便可以轻松地掌握算理与算法。在此基础上再设计相应的练习, 学生便可以轻松地掌握。
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赞可夫指出:“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数学本身具有很强的抽象性, 这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手使脑得到发展, 使它更加明智, 脑使手得到发展, 使它变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这些都指出了动手操作与动脑思维的关系。学生只有充分动手, 实现手脑的协调一致, 才能使思维得到有效培养与提高。在数学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更多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 让学生主动动手, 在动手的同时积极动脑, 在动手中收集更多的信息与认知, 从而使学生突破固有模式与思维定式的种种限制, 展开积极的思维, 进行富有个性化的学习,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独创性、灵活性、发散性的目的。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这一内容时, 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来制作一些全等三角形, 给出学生一个三角形, 让学生亲自动手来画出与之全等的三角形。这样的设计解放了学生的双手与大脑, 学生积极动手动脑, 从而使学生在动手中收集大量直观信息, 并通过积极动脑上升为理性认知。这样的学习打破以往被动的学习方式, 实现了学生的主动学习, 使得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在积极动手中真正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 掌握了数学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让学生快乐的学习数学】推荐阅读:
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05-21
让学生快乐主动的学习07-04
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08-13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10-26
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07-15
让学生快乐地学数学05-31
让学生快乐学数学12-12
让学生快乐学习12-02
让学生自主快乐地学习05-25
让学生快乐自信地学习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