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2024-10-26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通用11篇)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篇1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市三附校:王玉宝

摘要:为了做到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学,笔者认为首先要提高学生对物理课的兴趣。本文就是从教师讲课如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出发,使学生做到上课主动、积极参与且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本文是用教学实例从实际教学中的以下几点证明学生学习时产生快乐感,提高了教学有效性。(1)学习目标的确定不完全是由教师来确定,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2)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学习结果的机会,使学生产生快乐。(3)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4)巧妙地创设了问题情境,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5)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的情境,在同学们积极猜想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去合作、去探究,动手实验,以体验科学家的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关键词: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正文:如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初中生的精

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功,得到别人的赞赏。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

一、学习目标的确定不完全是由教师来确定,教师给了学生确定学习目标的权利和机会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课例1:“功”片段教学。

师:“功”是个多意词,在现实生活中是广泛使用的一个词,它有什么含义?根据你的理解,哪位同学能讲讲它的意思?

生1:我想功有大功告成,事半功倍的意思。生2:我想它还有成效的意思,功劳的意思。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节课开始我们要从物理学角度学习有关“功”的知识,物理学中的“功”吸收了成效的意思,同时还有它本身的特殊含义。根据以往物理知识学习的经验,结合你的生活经验,小组合作讨论一下,你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想知道“功”的哪些知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巡视检查,讨论大约三分钟)

生1:我想知道在物理学中,“功”是如何定义的。

生2:我想知道物体在做功的过程中,功与哪些因素有关?

生3:我想知道物理学中的“功”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讲的是否有联系,是一样的吗? 生4:我想知道物理学中的“功”是通过哪些量进行计算的?能

够对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计算吗?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些知识也的确是我们在学习功的过程中,应该知道的知识。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你自己确定的学习目标,结合我们的课本,也可以参阅课外的书籍进行学习,然后回答学习活动卡上的问题。

学习活动卡:1能说过出什么是功。2自己设计一个实验,用来说明功的含义。3说出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4举出生活实例:一个做功的和一个没有做功的。

这样既促进学生的主动思考、参与探究又使学生产生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的感觉而产生快乐。

二、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学习结果的机会,体现了新课程中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不仅重视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注重了过程和方法,注重了学生的体验的过程。使学生产生快乐。课例2:“摩擦力”片段教学

师: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摩擦力的知识,摩擦力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到处存在的,同学们之间可以进行交流,谈一谈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样的收获,然后说出来与我们共同分享。

生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什么是摩擦力及增大减少摩擦力的方法。

生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摩擦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随处存在的,没有摩擦力人就无法走路。

生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摩擦力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时是益的,有时是有害的。

生4:原来我不知道举重运动员为什么在举重时要擦一下镁粉,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大摩擦力。我觉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有了很大的收获。

生5: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看待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不要把事情绝对化,当然摩擦力也是这样的,有时对人类是有好处的,可有时人类又必须要克服掉它;生活中的事情也如此,在顺利中要想到不利,在挫折中要充满信心,勇往直前,这是我这节课的收获。

这样:学生不仅从物理学的角度理解了摩擦力,还能够从生活的角度来理解,我觉得很可贵。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现实当中,所以看待事情也必须学会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待,不要孤立理解事情,要学会辩证思考。反映了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学习结果的机会,体现了新课程中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不仅重视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注重了过程和方法,注重了学生在体验的过程,学习才是快乐的。

三、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最大空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课例3:“浮力的利用”片段教学

师:通过前面同学们亲自动手实验,所获得的结论,谁能帮助我总结一下它说明了什么道理?

生1:由于橡皮泥的密度比水大,浸没在水中时,因为V物=V物,所以G排〈G物,即:F浮〈G物,所以橡皮泥会下沉;而把橡皮泥做成空心时,虽然自身重力没变,但体积增大很多,放入水中后,排开水的体积变大了,当然受到的浮力也增大,所以能漂在水面上。

师:你说得很好。轮船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接触到的一种交通运输工具,根据刚才总结的原理,根据你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可以阅读课本、可以参阅课外读物、找有关轮船这部分内容进行学习,然后我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把你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同学们。(10分钟后,一部分同学到前面向班级同学展示了学习的成果。)

生2:我通过阅读教材,结合前面橡皮泥的实验,我知道了轮船漂在水面的道理:就是增大物体排开水的体积,物体所受的浮力变大。正因为如此,人们可以用密度大于水的钢铁制成轮船。

生3:轮船的大小用排水量来表示,排水量就是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

生4:我通过学习知道,轮船要浮在水面上,因而F浮=G物,而F浮=G排,所以,G物=G排,因此m物=m排,所以可以用排水量来表示轮船的大小。

生5:海水的密度比河水的密度大,我就想如果同样载重的轮船在海水中排开水的体积要比在河水中排开水的体积要小,因为轮船的工作原理是:G物=G排,F浮=ρgv,所以我想排开水的质量是一定的,排开海水的体积一定比河水的小,因此,同样载重的轮船从河里驶入海里要上浮一些。

生6:在电视中常看到轮船的侧面有不同颜色的线,资料介绍,中间那条叫轮船的吃水线,如果水位超过吃水线,轮船就会有沉没的危难。

认识的愉悦感就是自己去体验感受知识,一切都被动的活动都是不快乐的。有效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快乐的。

四、笔者巧妙地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产生一种强烈探究的欲望,并通过开放性的、探究性的实验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究空间,把学生带入一个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空间,使学生有一种主动投入心力去学习的愿望。在学习的过程中体

验到探究的乐趣。

课例4:“浮力”教学片段

师:首先请同学们看演示实验,我把一个软木塞浸入水中,同学们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教师边讲边做)

生:浸入水中的软木塞慢慢浮上来,最后静止在水面上。

师:为什么会产生这个现象?

生1:水对软木塞有浮力

生2:软木塞密度小。

师:你们说得很好。哪一位同学归纳一下,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力有什么关系?

生:物体在运动的过程,受到两个力的作用:重力和浮力。

师:物体在上升的过程中,二者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上升初是浮力大于重力,最后二者达到平衡。

师:你说很好。既然我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了,软木塞浸入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现在请同学们看演示实验(教师边说边演示:钩码放入水中,沉入水底)

师:请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

生:钩码沉入水底,不会受到浮力的作用。

生:不论钩码是否沉入水中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的。

师:你们说得都很有道理,但我想一定只有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现在请同学们用已有的物理知识和每个实验台上给定的实验器材,自己设计实验,证明钩码是否也受到浮力的作用?然后请同学告诉我实验的步骤以及你通过实验能够得到的结论。

(大约过了5分钟)

生:我的实验步骤是这样的:1在空气中称出钩码的重G=0.5N;2把钩码浸入水中,测出水中钩码的重G1=0.4N;3通过比较G、G1,发现水中钩码的重的读数比空气中钩码的重的读数变小了,也就是存在G1〈G。由此我认为:钩码在水中会受到浮力的作用。

师:你说得很好,请坐。谁能说说,根据力的合成的原理,如何做才能使弹簧在空气中的读数依然是G?

生:我想为了使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应该作用在弹簧上一个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的大小应该等于G和G1的差值,即F=G-G1。我想用手给钩码一个向上的托力,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0.4N,这个托力的大小等于F=G-G1=0.1N(学生边说边演示)

师:很好,请坐。我们用手对钩码的作用和水对钩码的作用效果是相同的,所以说水对钩码有向上托力,即浮力。如果把水换成其他的液体,结论也是相同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生:水对物体有向上有浮力作用。

师:仅仅只是水对物体有浮力作用吗?

生:不是,任何液体都有,只要物体浸入液体中,物体就会受到浮力的作用。也就是说,任何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的浮力的作用。

师:你说得很好。(教师边说边板书:一浮力的概念和大小F=G-G1)

这个课例教师巧妙地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产生一种强烈探究的欲望,并通过开放性的、探究性的实验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究空间,把学生带入

一个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空间,使学生有一种主动投入心力去学习的愿望。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五、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的情境,在同学们积极猜想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去合作、去探究,动手实验,以体验科学家的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课例5:“光的折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请看实验:把筷子斜插入水中,会观察到什么样的现象呢?直接看筷子和通过水看筷子,不一样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学生观察实验并回答问题)

生:可能是光由水进入空气中发生了偏折。

师: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呢?我这里有个教学用的光的折射演示仪,我现在让光进入光的折射演示仪,如果发生了折射,光在演示仪中就会偏折,如果说不发生折射,光就会依然是沿直线传播。

好,下面请看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师:通过以上两个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样的现象?谁能总结一下。

生: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介质,传播方向发生了变化。

师:你说得很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光的折射。我们把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师:我们前面学习了光的反射现象,光是怎样反射的?反射时,光路是否可逆呢? 生:回答„„

师:类比于光的反射定律、光在反射时光路的可逆性,你能否猜测一下:光是怎样进行折射的?也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吗?光路也是可逆的吗?

生:根据我们物理学的类比思维,光的反射也好,光的折射也好,都是光的现象,既然是光的现象我想应该是遵循相同的规律,也应该满足光的反射定律。

生:我也是从物理学的类比的思想出发,我也认为光的折射也会满足光路的可逆性原理的,因为光的反射定律遵循光路的可逆性原理。

生:我认为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不是一样的。不会满足光的反射定律的。

师:能简单说明理由吗?

生:我也是从咱们物理学的类比思维出发,它们同是光的现象,应遵循同样的规律,但是他们忽略了一点,就是光的反射是在同一种介质中,满足光的反射定律,而折射是光在不同的介质中进行传播,所以我认为是不满足的,但我认为光路无论是反射还是折射都应该遵循可逆性,原因与他们说得是一个道理。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光的折射现象是否满足光的反射定律?还是遵循它本身的规律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每个人当一次小小的科学家,研究一下光在折射中遵循着怎样的规律?下面同学们根据实验室为我们提供的实验器材,以实验小组为合作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比一比,看一看,谁发现的现象多、归纳叙述的结论准确、完整。

(每个实验台上有一台学生用的光的折射仪,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探究。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并不时指点操作不正确的学生,有时也参与到学生的实验操作之中。大约10分钟后,学生实验操作完成)

师: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生:通过实验我发现: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外一种介质,光的传

播方向的确发生了变化。

生:通过实验我可以归纳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生: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生: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生:当光线垂直射入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生: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把光的折射规律已经完全归纳总结出来了。

师:你通过类比的思维方法,思考一下,光的折射时和光的反射时有什么不同吗? 在这个课例,教师首先通过类比于光的反射定律和光在反射时光路的可逆性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的情境,然后通过引导学生在运用物理学的类比思想去思考问题,在同学们积极猜想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去合作、去探究,动手实验,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以上是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给学生确定学习目标的权利,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学习结果的机会,或者巧妙地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产生一种强烈探究的欲望,并通过开放性的、探究性的实验的设计,为学生

提供了广阔的探究空间,或者鼓励学生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去合作、去探究,动手实验,以体验科学家的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思考、学习、发现、成功的快乐。在实际教学中有多种能使学生体验到快乐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挖掘、发现、发展。使初中物理课堂成为学生感受到学习快乐的课堂。

参考文献:作者:张庆林、杨东。《高效率教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ISBN 7-107-15199-1第一章——第十二章。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篇2

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来说, 有明确而适度的教学目标, 显得尤其重要。阅读教学涉及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 可能进行的语文基本功训练多而杂。怎样确定训练重点?这是语文教师最不容易把握, 最难作出抉择的问题, 是左右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 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最大问题。

怎样确定教学目标?最主要的依据是新课标的要求, 再就是语文教材, 还有学生的实际。明确提出阅读教学目标, 最关键的是在语文基本功训练上找准位置, 提出阅读训练的要求。具体做法是:把握好学生年龄段、年级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明确教材中语文基本功训练所处的位置, 正确发挥训练组的作用。我国语文教学历来重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然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 它是识字的主要途径, 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 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 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对每一个学生来说, 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 同时也是学生应具备的一个重要的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 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 以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 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 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 形成良好的语感, 让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同时发展他们的个性, 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这样, 就达到了阅读的教学目标, 学生就会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产生阅读的兴趣, 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通过有效指导阅读, 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体验快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有些诗文要求诵读, 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诵读, 概而言之, 就是读书, 没有读就不能称其为语文教学。现在的阅读教学中, “三多一少”的现象非常严重, 这样一来, 致使学生逐渐对书面语言感到生疏, 不能掌握和灵活运用书面语言来表情答意, 久而久之, 学生的阅读和习作都有不少困难, 特别是农村的中小学, 很多学生读不好书, 写不通话。为了克服这种毛病, 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从应试教学中转变过来。把阅读教学的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 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 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原原本本地读, 平心静气地读, 整体联系地读, 要读出声, 读出意, 读出味, 读出情, 读出神, 读得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 如临其境。在读中整体感知, 理解文意;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 在读中积累语言, 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 正确把握主导理顺关系。

俗话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要想学好一篇课文, 首先要对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能够真正理解之后, 也就有了自己的认识。这时, 要求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把文章读出来, 再谈自己的感受, 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当你能够把自己对文章中情感的把握表达出来的时候, 也就真正地学会了这篇文章。在指导学生朗读前, 教师不妨用一些和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关的录像、音乐、图片等, 或者是让学生回忆过去亲身体验过的生活, 来帮助学生很好地把握和理解课文, 提前进入角色。学生在读到一篇文章时, 难免会碰到个别生字词或读不准音节, 课文读起来就显得有些生涩。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用默读、轻读等方法感受课文,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朗读的要求, 当然也可让学生对自己的朗读提出要求, 从而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当学生掌握了生字词后能熟读课文时, 一定要让学生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这是学生最自然的、最原始的朗读, 所以, 不妨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和情感去读, 无论是对学生的个性化朗读方面, 还是在理解课文方面都是很重要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巡回指导, 学会倾听, 对一些不好读的句子和生字词作重点指导。

每篇课文中, 都会有一些不容易读的地方, 特别是在读法的轻重、缓急、高低、停顿、断句等朗读技巧上, 教师要作重点指导。这些重要的语句往往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堂上教师要把这些句子或段落挑出来反复朗读, 让不同的学生用自己体会的不同方法去朗读, 然后再让学生去选择哪种读法更好些, 为什么要这样读, 这样读后可以联想到什么。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和一些朗读好的学生的示范也很重要。首先必须指出课文是一个整体, 只能读出好的句子和段落来是不完整的朗读。在学习并指导完一篇课文后, 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出通篇感知的时间, 再次朗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对一些重点的字词句, 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语气转换等作引导。教师可以用手势、“陪读”等方法作强调, 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一些肢体语言。最好能选一些适合课文的音乐做渲染,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但一定要注意配乐的用法, 有些教师和学生习惯音乐一起就读, 我觉得应该让音乐起来一小会儿后再读, 利用这个时间, 学生可以很好地理解音乐, 提前感悟, 从而很好地把握课文, 使音乐和学生的朗读达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这也是对学生美感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是进一步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学习快乐的有效途径。

三、有效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增强阅读教学的趣味性

现在的阅读教学多媒体盛行, 似乎没有多媒体, 就不能体现教育现代化。有的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不用书, 而是读屏幕, 文中精美的插图不利用而非要将其做成多媒体课件, 明明是需要学生通过文本描述来实现自我想象、联想、体验与感悟的, 却被教师精心制作的多媒体画面同化到一种认知与体验上去。其实, 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 首先要清楚为什么要用?它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多媒体毕竟是工具, 必须为我所用, 那种完全用课件的演示取代教师的讲解和学生活动, 用事先设计的课件演示流程取代学生思维的发展轨迹的做法是很不妥的, 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生成状况自始至终是我们的关注点和着眼点, 教学的进程, 课件的内容的呈现始终应围绕他们的需求进行及时调控, 而不能被预设的某种“电子”教案所羁绊, 人机交流不能简单取代人际的互动。

语文学科最根本的任务, 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揣摩、品味、联想实现多姿多彩的再造想象和个性化的情感解读。如果一味以标准化的图象知觉取代语言感知, 那就无情地侵占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粗暴地践踏了学生独特的体验, 从而背离了语文教学的目标。

使用多媒体课件不要只注重形式, 要因需而用, 适时适度, 恰倒好处, 要用在关键处, 用在点子上, 使复杂的简单化, 抽象的形象化, 平面的立体化, 要使用在能拉近空间、缩短时间上。传统的小黑板、教学挂图、卡片等成本低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这些传统教学手段科学、直观、艺术, 充满情趣, 又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创新思维, 何乐而不为呢!

四、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创设良好的阅读教学氛围, 是提升学生感受阅读快乐的关键所在, 其内涵指向三个层次:一是阅读内容带给人的兴趣;二是贴近儿童的阅读形式带给人的兴趣;三是其价值取向、艺术审美的内涵赋予人的兴趣。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位, 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 改变学生原来的形式单一、内容单调、充满功利的课堂阅读教学状态, 尊重学生天性, 顺应学生的学习规律,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拓展阅读内涵, 并在阅读中积淀语言文化, 引发创新天赋, 和谐个性发展。

阅读教学, 教师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学上, 放在“我怎样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学习的快乐”上, 才能逐步完善新的教学过程方法, 在教师认真备课, 学生进行预习的前提下, 教师要引导学生大量地、反复地、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读”的训练, 在所有学生都参与熟读的基础上, 教师再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求知, 积极思维, 研究问题, 参加议论, 发表己见。在此过程中, 教师始终处于“导读”的位置上, 起着提示、点拨、解惑、小结的作用, 学生获得知识后, 要进行巩固性练习, 把知识应用到读写实践中去, 教师的引导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机地统一起来, 才能在阅读教学中真正发挥主导作用。同时, 要注意强化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对语文学习的积极因素, 克服生活中的不良影响, 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

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 篇3

一、老师评价

老师对学生评价的方式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我对学生采取的是奖励星星的评价方式。每周评价一次,评出表现出色的前十五名、进步的前十五名进入班级明星册并每人发一颗小粘贴贴到语文书的明星表里,学期末根据每人所得星数的多少作为评三好学生的依据之一。

1.鼓励为主,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在学习中,不论是优秀生还是待优生,只要学生努力了,我就跟他们说:“努力了就是优,进步了就是优。”使学生对自己的付出感到高兴,鼓励他们不断进步。

2.让每个学生都做一颗闪光的贝壳。贝壳都是发光的,每个学生就犹如一颗颗贝壳,让每个学生不断的发光,是我要努力做的。于是我每次做总结,不光表扬好的,还顾及到各个层次进步的学生,做到这一点很重要。

二、学生自我评价

在教学中,教师评价虽然很重要,但更多地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更会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1.多给学生创造机会。作为老师要多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寻找机会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健康的发展。在班级管理方面,我从来不安排固定的小组长,而是给每个学生机会。只要在组内考试成绩高,就可以当小组长,同时奖励两颗星;只要默写的好,也可以当组长并奖励两颗星。这样时间长了,根本不用老师安排,他们都很快地、自觉地承担起当组长的责任。这种方法,使同学们明白,只要好好学习,就一定能当组长,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树立了良好的自信心。于是,班里的学习氛围非常的浓厚,学生们都在主动地学习。

2.人人参与作业评价,使学生有明确的目标,不断地前进。

为了让学生人人参与,我在作业检查方面做了小小的改革。每天的作业,我首先让学生在组内检查,让学习小组的四个同学都参与,评出组内前一、二名和进步的同学,并加上不同等次的星星。然后再收起来统一检查,这样做使学生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作业与别人的作业之间的差别,明确了努力的方向。时间长了,有的同学的作业写得简直像是换了一个人似的,学生每天在愉快中学习、生活,真是快乐无比。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篇4

定海三中 郑开能

初一新生报到后还不到半个月,在一个星期天下午,我接到了俞敏妈妈的电话,她讲述了她女儿在家不听话的情形,如不好好读书、不告诉父母就外出玩、与父母顶嘴甚至与父母互打„„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谁都知道家丑不可外扬,但对这个女儿我们实在没办法了,从女儿口里得知老师很好、很有水平,她很佩服,我只能请老师帮忙,管管我们俞卿了„„”她妈妈情绪有点激动,一直说着。

俞敏,是一(6)班的学生,其貌不扬,在班中安分守已,并没有与同学老师发生冲突的事件,只是数学与英语两科基础特差,是全校初一新生中最差的学生。

在她妈妈说话的间隙我提了几个问题:

1、为什么与你们父母关系这么僵?

2、从几年级开始数学英语就不行了,什么原因?

3、你们平时如何与你女儿相处?

随后从她妈妈的回答中我感到震惊了,我明白了困扰她们一家三四年痛苦的原因——“爱之深,恨之切”,父母望女成凤要求过高、操之过急,造成了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对抗行为,由于缺少有效的沟通,致使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不能正常化。俞敏上小学前被养在外婆家,很少与父母接触,上小学后与父母生活她就感受不到一种浓郁的亲情,再加上她爷爷(外省)是教书的,好几个亲戚的孩子都上过大学,都有好工作,而她父母由于面子问题也逼她要学好,尽管在生活上满足她的一些要求,但在学习上总是唠叨、提出过高的要求,有时不断打击她的热情,最终在小学三年级放弃了学数学英语(其中也有数学、英语老师教学教育方面的原因),后来她父母也请了数学家教但一直没能有好效果。

鉴于这种既让父母痛苦(“这几年来,如果可以把孩子打死,早就把她打死了„„”)又让孩子痛苦(不想呆在家中,最好能搬出去住)的现状,我明确向俞敏的妈妈提出,学习的事你现在不要去管,交给我们老师去做,你们想办法多与孩子进行深入的交流,确立一种能让孩子接受的教育方式,让她在家像在学校一样快乐,让她感受到家的温暖与父母的可亲可敬,如果这种关系得不到有效改善,后果将不堪设想。我会多与你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并把她的进步情况向你们反馈,我希望你们应明白你们孩子的学习状况,没必要去逼她,重在让她有一个促进她身心发展的家庭,让她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星期一回学校后,我找了节空课与俞卿“拉了一次家常”,发现她和她妈妈说的基本上是一致的。于是我实施了第二步计划,帮助她感受到父母是多么的在乎她,不能忘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做一个懂事有孝心的孩子。同时针对她的这种特殊情况,与任课教师作了通报,希望任课老师能多鼓励她,给她一个学好的机会和信心。我们的老师是用心在鼓励她,也在用心帮助她,使她做为一个差生就能在班中抬起头、每天都有笑容,因为她对自己是充满信心的,老师的用心交流已转化成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已近一个学期了,俞敏始终十分的信赖我们每一个老师,也在尽自己力量学习着。我们已感觉到学校班级、同学能给她带来快乐,她已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将近一学期,时不时地与她父母交流,他们也在感觉与她女儿的关系在逐步改善。但有时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做法,还有“野蛮粗暴的表现”,可幸的是她们已认识到自己做法的不正确,并且也在不断地改变。

反思与启示:

以上是一则家庭教育失败的案例,由于缺失有效的交流,导致子女与父母关系恶化,那么,怎样与孩子沟通才能起到引导,帮助孩子,促进他学习的目的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初中阶段孩子的心理。初中的孩子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1、极强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一把双刃剑。作为父母,如果还像小学那样,出了问题,对孩子就是一味的申斥,尤其是当着其他人的面,不允许孩子申辩。这样做,非但起不到教育他的效果,反而会引起他对你的排斥和反感。孩子听到你披头盖脸的教育,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很没有面子,今后怎么还能在同学们面前抬起头来,而不是反省自己到底是不是错了或错在哪里。对孩子的教育尽量是单独的,谈话性的,避免公开的申斥。要改变只说不做的教育方式。尽量避免苍白的说教,而是身体力行,为孩子做出表率。

另一方面,孩子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势必要好好努力,通过学习成绩说话。所以,作为家长,要好好引导,将孩子对自尊心的维护转化为上进心、自信心。

2、强烈的独立意识

到了初中以后,很多孩子不再愿意事事都跟父母商量,而是自己单独来做。这时候,父母要自愿充当孩子的参谋,争当绿叶。虽然,孩子年龄还小,缺乏处理问题的经验。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要尽可能的提供给孩子自我展现的平台。很多做父母的,尤其是母亲,总是怕孩子做不好,处处代劳。这样,一方面会使孩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对孩子健全的人格成长也是极为不利的。

3、容易受到坏的影响

13岁—16岁的孩子思维敏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坏的影响。所以作为父母要经常关注孩子的各种情况,尤其是他交往的朋友。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单纯的、积极的成长空间。

引导孩子结交积极上进的朋友。在孩子的成长阶段,除了父母和老师,朋友对他的影响是最大的了。尤其有些问题,孩子不愿意跟父母和老师交流,更愿意与自己的朋友分享。一个好的朋友可以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他健康的成长。

转变一位后进生或问题学生比抓好一个优生价值更大,对他们教育要尊重他们,蹲下身子和他们说话,多鼓励、表扬,少批评打击,多方面去引导他,把相互的心理沟通放在第一位,育人首先从育心开始。

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爱 篇5

语文组

周春艳

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自己暗下决心要做一名好老师,其实那时所谓的“好”要做到哪些自己也不清楚,更没有仔细考虑过这个问题。想得最多的大概就是要对每一位学生负责,认真备好每一堂课上好每一堂课,现在看来并非这么简单。

不管在哪所学校,进入校门的每一位学生“成人”是第一位的,这是赋予老师的重要责任。老师在做好学生人生和学习上的领路人的同时,更要成为学生的朋友、知己,甚至是服务者。要想让学生听其师、信其教,喜欢老师、喜欢课堂,这就要求老师要具有一流的人格魅力,不仅要有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较高的业务水平,更要有幽默的语言、较强的亲和力、有效的管理能力、敏锐的判断力和观察力,但更重为重要的是要对学生付出自己的真爱。

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

在教育中,爱至关重要。教师对学生的爱,是连接师生之间的纽带,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没有感情的交流和呼应,将会影响教育的好与坏,教师只有爱学生才会受到学生的爱戴和信任,学生才会向你敞开心扉。教师永远应当以和平、愉快、友好和鼓励的方式对待学生,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喜爱、信任、关注、赞扬时,就会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并在这种满足中发展了自我的价值感,激发出上进的力量和信心。久而久之,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能使学生

产生相应的情感,使他们形成关心他人、照顾他人,以及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一、以理解、尊重为基础,以爱心为出发点

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中学生的人格尤为重要,作为一个老师即使学生犯了错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谆谆教导学生才能取得教育的效应。一味的训斥,只能促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更不能用挖苦、讽刺伤学生的心。其次老师要从爱心出发,爱心是教育的前提,老师要关心爱护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是预防生铁炼不成钢,是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健康成长,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成材。老师有爱心,学生也能更加爱戴老师,有利加深师生的感情,以使充分发挥情感教育作用。

二、耐心说理,稳住学生情绪

对学生的教育工作说到底是一个爱的工作。但仅仅停留在爱上是不够的,爱要在心理上与学生相容,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这种修养是师德的“调节器”和“控制阀”,是教师必备的心理品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本质上是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关系,对未成年人要允许其犯错误,教师要循循善诱,不能操之过急,对学生说理,要有耐心,有充足的理由。

三、爱要做到心理相容,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

教师要把学生看作一个有思考能力的人,有发展潜力的人,而不是老师施爱的被动对象。当老师把学生当成教育的主体用赞赏的眼光去看他们时,就会发现他们有可爱之处,你不会不去爱他们。在有的教师眼里,对后进生常常是不屑一顾的,然而,后进生的坚强毅力和承受能力是常人所没有的。他们明知听不懂教师讲课的内容,却天天要坚持听;他们面对考试,明知要失败,但是屡败屡考。如果教师对他们给予深深的理解,就会发现他们值得你爱,你才会发自内心地去爱他们。

四、宽严相济,在表扬中有批评,在批评中有表扬

“爱”并不能溺爱,更不能纵容和放弃,而是把对学生的温情和严格相结合。要“严中有爱”,“爱中见严”。不因为优生就“爱中无严”,也不因为差生就“严中无爱”。对于差生要“严中有爱,严之有序”,不急于求成。要尊重学生,才能启发学生尊重他人,尊重自己。教师平易近人,和学生打成一片,以诚相待,方可使学生感到老师亲切可敬,就能主动接近老师。同时对于学生所发犯的缺点和错误及时加以指正,决不姑息。如果教师一味面慈心软,对学生疏于管理,致使学生纪律松散,无所顾忌,这是软弱无能的表现。其实,宽容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严格。宽容应该因人而异,因事而别。作为教师,我们在拥有宽容的同时也应该做到:原则问题不让步,是非面前不糊涂。

此外,我们面对的是有情感、有活力的一群孩子,善于倾听是构建师生和谐的关键,做为教师我们应该寻找机会让孩子积极说出自己

内心真正的想法,然后再依此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快速解决它,实现师生情感的升华。优秀的教育者需要拥有敏锐的观察力,高强的分析力,艺术、科学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去唤醒学生沉睡的意识,我坚信:学生无小事,重视他们的一切发展动态,用我的爱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思。营造彼此沟通、心心相印的氛转,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构筑师生间互相沟通的桥梁,达到春风化人,夏雨育人的目的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篇6

老师在表扬学生的时候,往往语言贫乏,空泛无物。对于学生的所有表现只会说“好”、“很好”、“真棒”、“真聪明”,学生听来听去就是这些话。至于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则语焉不详。对任何一个学生的任何表现,都用同样的语言来表扬,久之,学生对表扬的诚意和真实性也会产生怀疑。表扬的效果自然就大打了折扣。

所以,表扬应避免千篇一律、单调重复,避免大而空的泛泛之谈,而应该实在、具体,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比如:你朗读时声音清晰又响亮,值得大家学习;你的观点与众不同,很有新意;你今天勇敢地举手了,老师真高兴;你的发言条理性强,让我们听得明明白白,太好了,谢谢你;你的字有进步,比上次的作业整洁了,继续努力;等等。实在的表扬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看到自己的努力与进步被老师发现和认可,从中获得成就感,他就会有足够的动力把这种优点发扬光大。实在的表扬更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注和关心,老师与学生的良好关系由此而建立。

表扬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进步,不但促进被表扬的学生进步,也要促进其他学生的进步。所以,老师在表扬的时候要心中有数,斟酌学生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表扬。

如果一个学生的朗读水平很高,老师不但常常请他朗读,而且每次朗读的时候,都对该学生进行表扬,这样的表扬效率不高。为什么呢?他的朗读水平高已经是公认的了,再次的表扬,不可能让他有更大的进步。这时,老师就应在其他方面来鼓励他。

当老师在表扬某个学生的某个优点时,对其他的学生就是个示范和榜样。比如:一个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很注重抑扬顿挫,那么老师表扬“他能读出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就是对其他学生的启发和暗示:书要这样读!

让学生感受到真正的尊重 篇7

一、真正的尊重不等于一味肯定学生的见解

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这种理念早已深入人心, 在实际教学中, 许多教师注重文本解读的多元性, 张扬学生的个性。但是, 学生的心理、心智毕竟还尚未成熟, 他们的独特体验和表达常常不一定正确。有时显得幼稚偏颇, 有时甚至还是“歪理邪说”。为了保护学生表达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也许还因为怕耽误自己的教学进程吧,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 许多教师的眼里往往只盯着“多元”“独特”, 心里常常只记得“尊重”, 对于学生见解中的错误, 即使是那些背离文本价值取向的见解, 也听而不闻, 不置可否, 或者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 甚至一味肯定, 盲目鼓励。这样的课堂表面看固然“民主”“开放”, 但从长远看, 严重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提高, 自然是不足取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我的教育, 是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学生, 又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学生。”他明白告诉我们, 尊重中包含着严格要求。教师要允许学生多元化理解文本, 但对他们违背文本价值的见解, 一方面不要粗暴地简单否定, 损伤学生钻研的热情;另一方面不能廉价地简单肯定, 使他们不明对错, 看不清努力的方向;而要严格要求他们, 给他们以恰当、巧妙、真诚的评价。然后对症下药, 师生一起讨论、探究, 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引领他们走进文本, 与作者的思想情感融合, 获得真正的审美价值。这样才是对学生真正的尊重。

二、真正的尊重要凸显学生独特体验得以形成和深化的过程

现代课程论认为, 课堂教学的核心指向, 不仅仅是学生在三个维度上有什么样的独特体验, 还要重视学生独特体验得以形成和深化的过程。新课程下, 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并不是要尊重体验所得的结论, 而是要尊重体验本身, 凸显体验形成和深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知识技能得以最有效的积累, 习惯方法得以最有效的习得, 心灵和精神得以最有效的充实。任何独特体验的形成和深化都不是一次性完成的, 它是一个反复多次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恰恰就是这个过程, 最能体现学生的成长。学生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出现错误又不断消除错误的过程, 课堂凸显这个过程, 就是让学生把错误呈现出来, 帮学生纠正它、修改它、完善它, 使之逐渐走向正确、全面、深刻。当然, 凸显学生独特体验形成和深化的过程, 要借助有效组织课堂讨论活动来实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读书学习有别于成人的完全自主学习, 它是在群体中进行的, 在与老师、学生的相互交流、争论中进行的。群体的交流讨论, 对学生构建自己的意义、形成个性化的独特体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 都可以对某个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 但他们的假设和推论又往往不免片面和挂一漏万。课堂上有效组织合作、讨论、交流活动, 可以促进学生梳理、表述自己的见解, 同时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 在相互争辩、赞赏、理解、互动的过程中, 了解问题的不同侧面, 反思自己的感受, 取长补短, 从而对自己所建构的意义产生新的洞察, 使之趋于全面。学生对文本独特体验形成和深化本就是一个修改修改再修改、完善完善再完善的动态过程, 这个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不断合作、交流、争论构成的。这个过程的凸显, 符合新课程以生为本的理念, 真正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 理所当然要成为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

学习曹禺先生的话剧《雷雨 (节选) 》时, 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是如何评价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两个人物的?带着这个问题, 学生继续深入研读课文, 并组织他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问题上, 学生普遍认为, 通过他对鲁侍萍的态度, 可以看出是一个虚伪自私、冷酷无情、老谋深算的人, 并都从文本中找到了依据。学生的分析可谓言之凿凿!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此时, 一位女生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她说:“我觉得以上同学们分析的是正确的, 但有一点我感觉周朴园还是爱鲁侍萍的。”此言一出, 教室内顿时鸦雀无声。虽然, 这在我的预设之外, 但我还是让她说说自己的理由。她说:“周朴园这么多年来确实保存了那间屋子的原貌吧?这不会是做给别人看的吧?周朴园毕竟记得鲁侍萍的生日吧?过去三十年了还记得这个女人的生日, 如果不爱她, 能做到吗?”在这个文静女生的一连串的反问下, 不少同学都频频点头了!但也有一些同学眉头微皱, 似乎不很赞同, 很显然一时找不到批驳的理由。这时我提醒学生说:“在我们觉得周朴园爱鲁侍萍的时候, 在他的心目中鲁侍萍还活着吗?”学生很快从文本中发现, 周朴园念念不忘的是死去的鲁侍萍, 对活着的鲁侍萍避之唯恐不及, 没有一丁点的怜念。课堂讨论并没有就此结束, 我顺势引导他们进一步讨论:周朴园为什么常常怀念死去的鲁侍萍?学生经过讨论很快得出三点发现:他的爱情生活不如意;他晚年生活孤独寂寞;他与鲁侍萍确实有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他怀念的是这段时光罢了, 鲁侍萍只不过是这段时光的一个标签而已。就这样, 通过课堂上的合作、讨论、交流, 学生对人物认识就更深刻更全面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果教师满足了学生的这种需要, 那么无疑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

参考文献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篇8

关键词:美术教学;体验;学习快乐;探究交流

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除了要指导学生学习美术知识之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优良品质,使他们对学习及生活充满信心,能够积极、快乐地投入到美术学习中来。

一、借助现代媒体,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美术教师都知晓,学生认识美术主要来源于他们自身的直觉感官,但要让学生真真正正地感受到美术的美,最主要的一个途径便是使学生完全进入到美术的学习中来。让学生伴随着那优美的线条,绮丽的色彩去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美术优美的幻境中去,体验学习美术的那份快乐。

例如,教学《小鸟的家》这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为学生创设了碧蓝的天空、幽静的森林、葱郁的树木、漂亮的小鸟及会说话的小鸭子,再辅之优雅美妙的旋律等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都立刻投入到美术学习活动中。

二、借助有趣游戏,激发学生参与美术学习的兴致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非常关注课堂教学中所呈现的游戏环节,有游戏的课学生极其喜欢参与,且兴致极高。为此,在美术教学中,我注重设计适合课堂教学内容的游戏内容,捕捉音乐、知识、趣味三项为一体,设计课堂游戏。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美术教学中来。使学生在愉悦之中掌握课堂所学习的美术知识,使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效果。这样的教学,课堂趣味性大大增强,学生的参与性也非常高,能够在美术的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那份快乐。

三、增强学生自信,激励学生大胆展现自我

自信是成功最为关键的一环,是走向成功的重中之重。可以这么说,自信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精神支柱,是一个人前进的内在动力。一个人具备了自信,对于他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是潜在的动力,是战胜任何困难、压力、束缚的有效武器。因此,自信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在美术的教学中,教师要捕捉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呈现出来的点滴进步,或是任何的一次美术教学积极参与行为,寻找一切可以表扬学生、激励学生的时机,对他们进行鼓励,增强他們前进的信心。激励学生大胆展现自我,使学生感受到美术学习的那份快乐,感受到美术的熏陶,从而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篇9

高校新闻传播课越来越不为学生所接受,越来越不受学生喜欢,这是当前新闻传播教育发展过程中毋庸置疑的一个事实。作为具有五千年文化传承、以史传文化与史官精神为主要载体的中国特色新闻传播文化,却为自己的民族所冷落,所漠视,到了不想、不愿甚至不屑被提及的程度,不能不让人痛心,也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深地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新闻传播学越来越没有吸引力,越来越不受学生重视呢?笔者认为,新闻传播学文化性与人文性的弱化与丧失,过于功利主义的教育观,是当前新闻教学丧失趣味,失去活力,难以引起学生青睐的根本所在。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中国人的精神上不应该缺少根的意识。对中华民族璀璨的历史和文化采取一种积极态度,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也是新闻传播教育应有的使命。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重视新闻传播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既有利于深刻认识新闻教育的本色,也有利于从根本上上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既有利于积极推动新闻教育的良性发展,也有利于有效预防不良文化对学生思想的侵蚀。新闻教学,从根本上来说,不仅仅是教学生新闻知识,其最终目的是在于启迪学生心灵、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新闻人格,并帮助其形成新闻人所应具有的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和审美能力。新闻教育的方向就是要让教师和学生走进真正的新闻,走进深厚而又广博的文化艺术天地,走进一片让心灵栖息的树林。在学校教育忽视正面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社会上一些负面的文化,诸如不良通俗文化、网络文化以及西方糟粕文化等,反而乘虚而入,腐蚀着学生的观念和灵魂,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极大的破坏作用。因此,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亟待加强。

当然,新闻课堂人文性与文化性的缺失,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和背景。一是教师人文素养不够,新闻教学重知而轻人;二是评估量化模式僵化,新闻学习急功近利;三是教材内容陈旧,鲜有生命活力;四是物质生活迅猛发展,人文精神被严重弱化。这些原因又都有着相同的特点,那就是忽视新闻传播这一传统文化载体的文化传承功能,不能真正理解新闻传播的应有之义和真正价值,使学生感受不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温度,感受不到人文精神的感召和熏陶,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教而无效、学而无趣、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新闻学习怪现象。

当前很多教师的新闻教育理念普遍落后于时代,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诉求,也跟不上素质教育发展的步伐。新闻传播是通过对新闻史观、新闻现象进行教学从而教会学生理解并学以致用的学科,同时也是以其承载的人类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来培养具有现代社会意识新人的学科。很多教师对新闻传播缺乏根本认识,不能形成以文化传承为载体的大新闻教学观,只是一味地讲解传授,人云亦云,毫无新鲜感、厚重感和创造感。教师教育观念的落后,人文情怀的干瘪,知识底蕴的虚空,个性语言的萎缩,造成新闻传播课这一极具人文文化张力的学科变得面目可憎。相当多的教师不读书,不研究社会,教学理念模糊,人文精神萎缩,以致传统文化传承难以走进课堂。新闻传播课要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彰显文化魅力,首先要构建教师的精神世界。教师理念的更新,人文精神的丰厚,才是学生走进新闻、喜欢新闻的根本保障。

当然,当前的新闻考评量化模式也严重影响了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学生只为学分,教师只为完成任务,严重束缚了本该具有人文性、艺术性,充满张力与美感的新闻教育的发展,使课堂不能从静态走向动态,从传导走向开放,从预设走向生成,只注重知识能力的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笔者认为,作为教师,虽然不能改变重理轻文的现实社会环境,不能改变僵化单一的评估模式,不能改变单薄机械的教材文本,但完全可以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强化教学实践,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锻造学生传统文化视角下的新闻传播观、人格价值观。

教师要内化新闻传播价值,重塑新闻传播教育理念。不能把以人文性熏陶为核心的新闻传播简单地等同于以技术训练为核心的科学学科。新闻教育应充分体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应有地位及其独特优越性,建立一种真正的民族文化自信。

教师要提升人文素养,深挖传统文化因子;要善于挖掘新闻教材中的文化因子,激发学生热爱并承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齐太史简,晋董狐笔,司马迁之《史记》,崔浩之《国史》。让学生慕古人之高义,发思古之幽情,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净化,素养在无声无息中得到提高。叶圣陶先生说过:一个受教育的人,依理说,必须了解固有文化,才能继往开来。否则,像无根之草,长不起来,也就说不上受教育。教师是文化传承的媒介,理解固有文化并且继往,才能唤醒学生,使其逐渐领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而真正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将文化薪火相传下去的责任感。

教师要建设开放性的课堂,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感。课堂的建设要以文化传承为主导,以质疑、讨论、互动为主要方式,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根本目的,建设开放性的课堂。不必把学生死绑在知识的认知与理解上,应注重陶冶人文性情,发展人文精神,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学习讨论活动中积累知识,开发自身的潜质。长久以来,学生在新闻传播学习过程中只看重分数,让分数来决定他们快乐与否,这对于学生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教师要通过开放性课堂的建设,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空间,增强学生新闻学习过程中的自我价值实现感。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篇10

——让学生体验到鲁迅儿时的快乐

【内容再要】

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运用体验式教学法,从情景创设、阅读品味、写作表达三方面突破教学重点,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法 情景创设阅读品味表达写作 【正文】

人教版2016初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有一篇教读篇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早已脍炙人口,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篇经典文章。历年来,几次教材改版,最终保留这篇文章,足以说明了它在启发学生思维、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我觉得这篇文章最可取之处,是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童年的童趣和读书的快乐。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采用了“快乐体验式”教学模式,达到了我预设的教学目标。

一、创设快乐体验的教学情景

在教学的过程之初,我首先创设几个典型的童年趣事的情景,激起学生童年的回忆。如联系鲁迅童年的生活地——江南水乡,我选择了一张乌镇印象图,创设出故事发生的大背景。它描绘了江南水乡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起伏的连山,朦胧的月色,几个水乡的人站在乌篷船上,悠闲的眺望远方。岸上还有一大帮顽皮纯真的农村儿童打闹嬉戏。第二张图片是百草园的春天,青青的小草、蔚蓝的天空、飞翔的鸟儿、缠绕的藤萝,这些美丽的景色,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创设出课文描述的情景。第三步,在课堂上,我首先让同学打开记忆的闸门,由自己的童年的趣事说起,再跟学生介绍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和鲁迅童年生活的轶闻趣事。就在这特定的氛围中,学生们说得有劲,听得有味,体验到水乡的味道,情感上产生了共鸣。

总的来说,就是以“多媒体图片”为手段,以“优美的背景音乐”为突破口,以“相关的情感体验”为纽带,以“融入文本世界”为情景体验的方式,促使学生合理地多元思维,积极参与,以致产生探究鲁迅的童年乐趣的冲动。

二、阅读品味文本,领会快乐情结

阅读是一种体验;品味也是一种体验;参与文本,联系生活是最高的体验。

背景寻踪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文学丛林里的经典文字!步入中年的作者,以平和的心态,从厦门大学污浊的教学环境中逃入自己往事的回忆,将童年的一段美好的记忆挖掘出来。作者笔调幽默,以愉快的心情,向我们描述了他童年时的轻松愉悦。其中有儿童的调皮可爱,有在大自然中自由玩耍的乐趣,有聆听古老神秘传说的向往,更有求知的无限趣味。

阅读品味

阅读文本,学生可以体会到:荒芜的百草园确实是先生童年时的乐园。春天到了,细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观察肥胖的黄蜂、美丽的菜花、轻捷的叫天子;夏天的鸣蝉不住的啼叫,一闪一闪的萤火虫,给小小的鲁迅点亮了一盏又一盏智慧的灯。夏夜多么的神秘啊?有时央求长妈妈讲美女蛇那神秘的传说,有时遥想,漆黑天空下银河两岸牛郎织女痴情向望;在秋天的薄雾里,或捉几只可爱的虫子来玩耍,或静静的聆听虫子的歌声,或急切的寻觅人形的何首乌,又或是扔断砖到隔壁。在儿童的眼里,这些平常的小景小事都有着无穷的魅力和趣味!

冬天,万物凋零,天寒地冻!在百草园里没有了绚丽的色彩。但是,一下雪,一切变得丰富有趣了?捕鸟!是我们在小时候最喜欢的游戏了,先生也不例外。他跟着闰土的父亲学捕鸟的方法,用“扫”“露”“支”“撒”“系”“牵”“拉”“罩”几个鲜活的动词,把儿童捕鸟的经过写得那么生动。如果不是想捕鸟的期待和捕住鸟的激动交织,不是鸟儿飞走的失败和鸟儿被罩住的成功交替,作者是不会有这样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多年回忆这段往事,犹如就在眼前。

有人说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对立的存在,鲁迅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来烘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学生在品味文本的后半部分的过程中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三味书屋也同样充满了无限的趣味。

首等趣味——可以了解到“怪哉”一类的莫名其妙的问题和知识。以前,遇到长妈妈讲一些传说,小鲁迅只有似懂非懂。现在可以和老师同学一起交流,这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虽然有时候老师不会解答。这也不会影响到小孩子对未知知识的渴求,谁会在意小孩子的脑袋里想些什么奇奇怪怪的问题呢?谁又能阻止小孩子去想这些奇奇怪怪的问题呢?二等快乐——莫过于在小花园里。一起去捉小虫喂食蚂蚁,看看蚂蚁的老巢在哪儿;寻土蝉,把它们放在书桌下,慢慢地等待它退壳后展翅飞翔;摘一些腊梅花,放在书包里,熏香难懂的四书五经。三等快乐——是在老师读书读得最入神时。趁此良机,就可以搞搞小动作了。描画,是迅哥的一绝,且大有长进,《荡寇志》、《西游记》上的绣像,迅哥都描过!我问同学们有没有在课堂上搞过类似的小动作的时候,学生的脸上露出了尴尬,但是更多的是天真的笑容。谁没有走神的时候啊!哪怕是班级的学霸也不过如此。这也是课堂的一种乐趣吧!体验式教学在这一刻发挥到了极致。

三、抒写自我童年,升级快乐

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写”的环节,大胆的舍弃了对字词的死记硬背的教学环节。

学生在阅读品味鲁迅少年时的无限童真童趣后,心中不免感慨:外表冷峻严苛的鲁迅,童年真快乐!我自己的童年也一去不复返了,我好想回到过去的快乐中。这是学生写作文的最好心理状态了。我立刻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有的说自己钓鱼的经历,有的说种草莓的酸甜苦辣,有的倾诉养小老鼠被大人批评的痛楚,甚至还有个同学告诉大家一个天大的秘密:自己也曾在语文课堂上画了好几幅针对我的毁容像。我看时机成熟了,适当引导后,立刻布置片段作文:《我的童年》,字数200字。学生们提笔就写,绝大多数学生都写的生动有趣。不少的同学居然在短短的时间里创作了六百字。看来他们确实体会到了少年鲁迅的童真童趣了。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运用体验式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中学教材全解》薛金星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 《教师教学用书》温儒敏王本华人民教育出版社

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爱 篇11

【关键词】教育 爱 感受

也许心灵的欢悦就在于对一种境界的深入,拥有这样的心境,再面对人生的现实,那便是一个全新的姿态。

当学生时代的记忆渐渐模糊成一片遥远的风帆,时光已在粉笔、黑板的陪伴下,在一双双单纯而又明朗的眼睛的注视下,匆匆流过。检视来路,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使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每个学生只享有一次中学时代的教育,工厂的零件做坏了,可以重新再来一次,而教育的失误给学生带来的不良后果将是很难弥补的。因此,在工作实践中,我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眼净,心静,实实在在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工作,把我有限的学识和修养化作无限的行动去爱护我的学生,理解他们、帮助他们、引导他们,尽最大的努力使从我手中走出的学生在初中阶段或多或少有所收获,最大限度地减少这种遗憾,我深知,我负担不起这一生一世的愧疚!

也许有人会问我:“既然如此,你都积累了哪些经验和方法呢?”这个问题常常使我无言以对,因为反思自己的教育历程,使我感触最深的并不是什么“措施”、“方法”、“技巧”,我一直很坚持地认为:拥有爱学生的一颗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一道防线!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首先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要尽力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我们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 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它甚至简单的只是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声亲切的问候,一次促膝的长谈,一个错误的纠正,下雨、天凉时一句饱含温情的提醒,课余时一起做的有趣游戏,闲暇时对他们喜爱的明星,动画片的一次关注……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呈现给学生时,我们也就悄然开启了学生的心灵之门。

正是拥有爱学生的这颗童心,每次接班时,我都能很快地走进孩子们的世界,课上我给他们进“吃亏是福”、讲“钓胜于色”讲“理想的阶梯”、讲“蜡笔小新”“灌篮高手”侃足球。教室内,我教他们要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修养,操场上,我和他们踢键子、跳皮筋、打蓝球。 

我发现适当创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对师生间友谊的建立是很有帮助的,而且可以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以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我们班上一个叛逆心理很强学生在日记里这样写道:“小学时,我们的贾老师对我们要求很严格,我很讨厌他,每次都和他当面对着干,经常把他气得浑身发抖,每到这时我就会很得意、到了中学,没想到吴老师比他还厉害,要求还严格,可为什么我不讨厌她还很喜欢她呢,今天间操时看到吴老师像个孩子似的和同学们一起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我忽然明白了,那是因为吴老师爱我们,而且让我们体会到了,现在想起来,其实贾老师也是爱我们的,只是他没有让我体会到”。孩子朴实的话语却道出了我们教育工作中特别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向学生表达爱,我深信每一位老师都是深爱着每一个学生的,这份爱绝不亚于一位母亲对子女的爱,可是,也许是中国人所共同的内敛性决定的吧,我们往往羞于用直接方式去表达,我们要注重师道尊严,无形中疏远了与学生的情感距离,我们总想:现在不理解不要紧,将来总有一天他们会明白的!可我们为什么不抓住现在在师生间创设一种和谐的氛围以促进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呢。 

去年送走的毕业班,刚接班时,由于种种原因,孩子们一直都带着“差班”“乱班”的帽子在责备声中抬不起头,经过一年的共同努力,班级各方面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末的那天,回望这一年的风风雨雨,不禁感慨万千,我想我该对我的孩子们说点什么,放学时我努力控制了一下情绪说:“今天是这一年的最后一天了,老师想把一直埋在心里的一句话在这特别的日子说给大家;你们——是我的骄傲!”孩子们先是一愣,繼而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我分明看到了一些孩子眼中晶莹的泪光,放学时,每个孩子经过我身边时,都带着微笑分外大声地说:“老师,新年快乐”“老师再见!”一位在同学中很有影响力的同学私下里和几个要好的但很淘气的学生说:“谁要是再惹吴老师生气,谁就是犯罪!”今年的新年前夕,正是周末,我特意在周日的下午赶到学校,在黑板的一角写上:“给你们我的全部,你们是我今生不停的脚步,让我走出一片天空,让你们尽情飞舞,放心地追逐!祝孩子们新年快乐!在新的一年里快长快大!”周一的早晨,我来得很晚,我希望每一个孩子在我来之前都能感受到这份默默的祝福!果然,当我迈进教室时,孩子们都微笑着用眼角觑着我,我感受到了那份强烈的、压抑不住的想要表达些什么的愿望,那一整天,大家都小心翼翼呵护着这份愉悦,也就是从那时起,孩子们暗地里把对我的称呼改成了“吴妈” !

在处理学生与科任老师之间的关系时,班主任做好他们之间爱的讯息的传声机,也是大有帮助的。历史老师说了:“教了一辈子的书,头一回遇到咱班这些好学生!”英语老师说:“她最喜欢咱班孩子,聪明、懂事,会体贴老师。”数学老师说……孩子们每每听到这些赞美,小脸都兴奋得红扑扑的,长此以往形成良性循环,既有利于孩子们学习,又便于老师授课,也减轻了班主任的负担,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之者,人恒敬之。孩子们心是挚诚的,纯净的,只要我们能够用真诚去唤醒它,那份喷薄而出的情感是一发不可收的,天凉时,有人为你加衣;下雨时,有人提醒你挽起裤脚走路;心绪不宁时,有人偷偷为你献上一枝康乃馨;每天桌角案头有人为你准备好一盒含片、一个水果……我想师生间之间的感情就是这样随着时日的增加,互相激活而日渐浓厚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有了感情就有了教育的一切,一个好的班集体的创建除了以爱为基础还需要有科学民主的管理方法,并把这些方法当作一种艺术来追求。但这样做的前提必须是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爱,他才会接受你的管理,才会有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作者简介:

上一篇:徽商银行收入证明下一篇:部队喝酒检讨书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