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快乐地学习音乐(精选12篇)
让学生快乐地学习音乐 篇1
音乐课本来就是一种放松愉快的课程, 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 慢慢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知识。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他们一定会喜欢上音乐课。要想让学生喜欢上音乐课, 我认为首先要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音乐课没兴趣, 那么上课就不能集中注意力, 不愿意听教师讲课。笔者根据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与体会, 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发挥教师艺术魅力, 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 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胜任的。音乐教学更是如此。音乐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所以, 我一直这样要求自己, 不管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 只要上课, 就要忘记所有的烦恼, 使自己的角色归位, 在课堂上我就是一名教师, 我就有义务尽最大努力的去教学生, 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用引导的方式间接地提示学生, 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自己的错误所在。这样的方式, 才不会给学生心理上造成压力。学生没有了心理压力, 也感受到了教师传递给他们的快乐情绪。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上课, 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能让学生的身心都感觉到愉快, 这样的课堂教学会让我们的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今年寒假开学的第一堂音乐课, 由于学生还沉浸在过年的喜悦中, 同学之间又好长时间不见, 彼此之间似乎有着说不完的话, 情绪高涨。所以一上课, 纪律问题成了上好这节课的“绊脚石”, 要想他们马上收心上课是很困难的。本来想严厉呵斥他们, 但转念一想, 如果我呵斥他们, 纪律是好了, 那这堂课岂不是死气沉沉, 学生还会感到快乐吗?于是, 我调整好心态, 带着快乐的情绪面带微笑走进教室, 主动热情洋溢地向学生问新年好时, 得到了学生整齐的回应“老师新年好!”这时, 学生很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强大的内在动力, 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浓厚的兴趣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前提, 小学英语必须坚持愉悦式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产生对英语学习的愿望和兴趣, 乐于参与各种英语实践活动。
一、用体态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英语教学提倡任务型教学法, 但更加强调“双主”作用。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在课堂上如能恰当运用体态语, 便能使教学更丰富、深刻。
比如教师在教低年级学生学习歌谣:
A cat, a cat,
Is it thin or fat?
It’s fat, fat, fat…
教师可以边说边做动作, 让学生跟着学, 如两只手五指尽量分开, 放在嘴角两边, 分别向两边按节拍平拉, 表示小猫;手掌平放, 手心向下, 上下起伏, 做蛇行走的动作;手掌横立起来, 划出曲线表示鱼儿在游;双手食指和中指并拢竖立在头顶两侧表示小兔子等等。再比如, 让学生戴上各种小动物的头饰, 模拟小动物的声音和动作, 边说边表演, 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 不知不觉地学到了知识, 学生就会在游戏结束后仍觉得意犹未尽, 他们便渴望下一次的英语学习。
教师在教句型“I like this sweater/shirt/jacket/coat/scarf…”时, 露出微笑, 并且手指向近处, 教句型“I don’t like that sweater/shirt/jacket/coat/scarf…”时, 皱着眉头, 并且手指远处, 便能使学生觉得特别容易理解和掌握“like”“don’t like”和“this”“that”的用法。
二、营造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使用实物或直观教具来创设情境, 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或启发学生的思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学习Merry Christmas一课时, 教师装扮成圣诞老人背着背包, 用“Merry Christmas”与学生打招呼, 并启发大家说“Merry Christmas”, 用此问候语与同学互相打招呼;放下背包, (作出带来许多礼物的沉重状) 让学生猜其中的礼物……教师本人生动、形象的角色扮演、制作精美的教学用具和实物, 将学生带到了特定的“圣诞节”情景中, 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和参与的兴趣, 有效地激活了课堂气氛, 调动了学生投身语言实践的积极性。
在学习Go Shopping一课时, 教师可创设有关购物的情景, 分别让学生充当“售货员”和“顾客”, 课堂就成为了小商店, 购物的情景也就应运而生。一张家庭的“全家福”可以用来介绍我的家庭成员。这样的情景设计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环境, 容易让他们感到学习英语的需要和英语的运用与切身生活息息相关且其乐无穷。
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来创设学习情境, 如在讲“Animals”一课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设置动物的声音和动物园的场景, 带领学生参观动物园。学生仔细观察动物, 教师再引出句型, 学生会读了以后, 自己使用句型说出其他动物的特征, 继而让学生通过粘贴句子, 为动物园里的动物作英文简介。这一过程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会了新的句型。
三、让学生通过短剧表演、编故事的方法体会英语学习中的乐趣
高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 教师在学完每单元之后, 可根据每单元涉及到的单词、句型及文化内容, 精心准备一篇小短剧, 组织学生分组表演, 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并能积极主动地表演好自己的角色, 从中也巩固了所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编故事, 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 又能激发学生运用英语的兴趣, 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在每一次的story-time, 我总喜欢给学生讲他们熟悉的小故事。比如《狐狸和乌鸦》, 我要求学生用英语把故事情节编出来, 规定时间是六分钟。随着他们的提问, 我把相关的生词写在黑板上。因为他们急于把生词应用到故事中去, 竟然在不到三分钟的时间掌握了十多个单词, 故事情节也在他们的热烈讨论中产生:Long, long ago, there was a fox.He was very hungry…接下来我便让每个小组派代表来讲述这个小故事, 然后开始放录音, 并且让他们模仿录音, 故事内容再次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最后我便让他们以第一人称分角色复述, 并且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情节上的拓展。这样学生会把故事编成不同的结局、不同的背景并把它表演出来。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兴致盎然地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 使他们乐于接触英语, 敢于用英语表达, 积极与他人合作,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摘要:音乐课到底应该怎样上?这是很多音乐教师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让学生从不喜欢上音乐课到喜欢上音乐课, 这也是一个音乐教师应该努力思考并且应该努力做到的事情。我觉得, 音乐课就应该让学生上得轻松, 学得愉快。本来音乐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我们作为音乐教师要让学生上音乐课时感受到一种美的感觉, 特别放松、陶醉的感觉, 真正地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音乐。
关键词:音乐,兴趣,快乐
让学生快乐地学习音乐 篇2
教育在不断进步,要求作文教学也要不断地改革。作文教学要日趋进步、完善,归根结底,要将发展孩子的个性才能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对于作文教学中学生说空话、说假话,形式单一,结构呆板等不良现象,作为指导、引路者的教师实在应有一种深刻而紧迫的自省:对孩子,少一些束缚,多一些自主。
1、紧贴学生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作文。引导学生在参与生活中学作文,在审视自已的生活中写作文,在品味自己的生活感悟中写作文,符合现代教育观,符合学生习作的心理,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注重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开放图书室,让学生自由地大量读写。在班里办手抄小报,语文课向课外延伸。多彩的校园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写作养料。我还注意营造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良好环境,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各种活动中自主地搜集素材,记录体验,写感想、心得。学生作文一律从学生经历的活动中感受最深的事件中选题,这样,儿童由“无话”到“有话”,由“怕写到“乐写”,由“瞎编乱造”到“真情涌现”。
2、引导儿童交际
小学作文教学是言语交际中最基本的表达训练,从社会言语交际的实际需要出发,为社会言语交际的实际需要服务是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要让学生明白:写文章就是向人家介绍一件事情或一位人物,表达自己一定的情感。要强化学生的“作者”意识,在写前要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思考:我的文章写给谁看?怎样写才能把事物说明白,进而能打动人,使读者身临其境。站在这样的预防交际的角度上构思写作,文章便容易倾注作者的情感。写完后我让儿童把习作读给别人听,或征求别人意见,或与听者一道分享美词佳句的快乐。让同学们修改自己的习作,也倾听别人的习作,对同学的习作进行评价,提出修改意见。每一次写作的过程都是一次语言交际的过程,使学生感到写作文不仅是提高自己运用语言能力的需要,也是社会生活、人际交往的需要,从而乐写不疲。
3、开放写作时空
这样的作文教学大纲司空见惯:老师命题《我的++》,学生“遵命服从”,全班学生搜肠刮肚,胡编乱写,凭空塑造一位“伟大的母亲”、“可敬的老师”。学生心里明白老师要求的是文章技巧如何,并不管你是否真有其人,确有其事;老师要求的是你快速作文、当堂完成,以训练写作上的应试能力。这种指导思想,这种写作的时空条件,不管学生有无经历、体验、积累,只要编得圆满即可。如何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呢?据报载:一位美国教师让学生写《我的爸爸》,给学生两周的时间,让学生去采访父母、亲戚、邻居,观察爸爸上班的情形,以深刻地了解自己的爸爸。这样,为自己的写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自然有话可说,自然情深意切。我们不妨开放学生的写作时空,让学生在自由的时空里捕捉作文的生命活力。
4、鼓励文体各异
当今,普高语文教材及成人复习教材的目录中,都悄悄地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所谓的文体取消了。“淡化文体”正成为语文界的热门话题。成人如此,何况初学习作的小学生?文章本无体,古人作文是不讲文体的: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东坡的《石钟山记》都属“文体难辨”的文章。文是用来抒发心曲的,本应是满腔热情、满腔思想的.自然流淌和外泄。作文指导,无疑要指导学生说真话、说实话,说自己想说的话。记叙文在小学生习作中占重要地位,如教师一味地指导学生围绕这个圈子转,势必会阻碍他们思维的发展,思路的拓宽。以至于一抬笔,文体的约束就占据了大脑,唯恐不合规范。这样写哪有激情和灵感。小学生要表达的东西也有深沉的、羞涩的、神秘的,他们有自己的听众,自己的读者,要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心声。如写一个人物,书信体、日记体、议论说明体皆可用之,甚至比起记叙文抒发起感情来有过之而无不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思想,教学作文,文体无需千篇 一律,而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
5、放手自拟文题
统一规定文题同样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拓,更使部分学生易犯“无病呻吟”的坏毛病。在此方面也应为学生营造相应宽松的空间。 “开放式”文题。即在主题确定以后,完全放手让学生自拟题目,减少文题对学生思想的束缚。如写一位老师,以《我的老师》为题,可能多数学生会写现在的尤其是语文老师,无疑内容的来源的文章的思路都是很窄的;若放手让学生自拟,那么诸如《我最喜欢的一位老师》、《我最难忘的一位老师》、《我的启蒙老师》,《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文题丰富了,内容自然不会枯燥管,形式自然不会单一,感情也自然真挚感人。 “补充式”文题。即提供文题的形式,让生自补文题内容。如《我最难忘的……》,同学们有了自己的生活阅历,总有自己最难忘的东西。这此东西可能是人、事或物。于是,诸如《我最难忘的一个人》、《我最难忘的一件事》、《我最难忘的一次旅行》等都可能出现。让他们自己填补文题空白,选择自己想写的内容,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学生说空话、说假话,语言雷同,形式单一的弊端。
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篇3
关键词:体育兴趣;高中体育;教学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1.教育思想观念落后
体育在高考升学中并没有这一科目,所以,大部分学校只为了片面追求学生的升学率,而大大减少学生的体育课,甚至有的高三年级不开设体育课。使得体育课程,在整个高中教学过程中都处于末位,导致错失培养学生体育素质的最好时机。
2.学生缺乏体育情感培养
在教学中,学习任务和升学的巨大压力,社会与学校对体育的不重视,忽略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重要性,遏制了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若是学生有着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强烈的学习兴趣,会很快理解教学内容,领悟到动作的要领。
3.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笔者以多年的教学研究实践和发现,在传统的教学授课中存在很多的弊端,很难适应现在素质教育的要求。其主要表现为:组织形式上方法单一,达不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因此,影响到学生个体的充分发展。
二、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在体育活动中的作用
人的本性是爱动的,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出优秀的体育本质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要从小培养起爱“玩”、会“玩”的习惯,教师再加以鼓励,学生的体育成效自然就越大。
在高中体育课程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与专长,对于体育教师而言应十分重视,这样才能促进加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习惯与意志。在确定好课程目标的同时,还要更新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选择,注重学生的学习爱好和个性发展,更要引导激发学生的自觉性,让学生能积极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以全面发展体能锻炼,提高所学的运动技能水平,为今后的体育运动奠定良好的基础。体育的学习兴趣是与学生对体育学习密切相连的,如果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过少,会很难对其产生学习兴趣。因此,当学生越深刻地认识到体育学习时,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就越丰富,健身运动兴趣也就越浓厚。
三、兴趣的原动力
1.学生体育情感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体育兴趣也是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师和学生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要,只有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爱好,再加以引导培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只要能让学生参与活动,他们的积极性就会很高。因此,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起参与其中,并多关心和爱护学生的身心,促进师生间情感的培养,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是在乎和关注他们的;这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心理要求,同时也对教师大有裨益。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只要体育教学敞开心扉,热情与每一位学生沟通,那么,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拥戴。
2.尊重学生意愿,开展选项教学
经笔者调查研究,目前大部分学生严重缺乏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其目前有三种原因居多:怕累、没有喜欢的活动和不习惯等。虽然,学生在以后走向社会中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的缘由是多方面的,但他们在对体育活动的淡漠与缺少爱好却是主要的原因。
学生有各自不同的运动兴趣爱好,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适当地加以引导,进行选项教学,极大地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因此,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中,多给学生创造些选择性的活动,适合学生的爱好和特长,让被动学的局面得到好的转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快乐学习。并且可让学生将文化课的压力在体育课中得到最大的释放。这在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方面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并逐步把教师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的运动习惯。
3.按兴趣分层次教学
传统的体育教学由“一竿子赶一群鸭子”的现象概括,而学生的个体往往是存在差异的,对于同一年龄段或同一班级的学生来讲,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是不同的,不仅只是与他们的身体条件、知识技能和兴趣爱好以及生活经历等因素有关,而且还与他们的遗传基因等密切相关,这样就导致了学生之间运动需求的不同。
“一竿子”的教学模式,对学生难以区别对待,学生往往会出现“体质好的吃不饱,体质差的吃不消”的现象,极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层次教学”,发现学生的技能掌握较好,并且在课堂和业余的练习中较少出现运动伤害。因此,“层次教学”更有利于贯彻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
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方式决定着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因此,我认为教师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创新研究,并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自觉地去参与体育活动。
让学生快乐地欣赏体验音乐 篇4
一、我国当前音乐教学出现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音乐教学中出现这样一个现象:一些教师把音乐课教学目标的重点放在了音乐知识的认知和音乐技能的训练上。某些人衡量一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 主要看这节课学生掌握多少乐理知识, 唱会多少歌谱。有的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单一地传授理论知识, 枯燥无味地教唱。学生会越来越厌倦上音乐课。我们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 从该学段的学生特点、教学大纲要求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来审视音乐教育时, 显而易见,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审美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在感悟音乐中陶冶情操, 才是各学段音乐教学追求的主要目标。我们要在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前提下, 又能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
以前, 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把音乐教学的目标分为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基础目标是教师依据教学大纲, 向学生提出学习音乐的态度、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上的要求;发展目标是在保证达到基础目标的前提下扩展开的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潜能而设定的。学生的音乐基础是参差不齐的, 其中不乏音乐感觉一般的普通学生, 更有“五音不全”者。对于这类学生的教学, 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传授必不可少, 但过分强调这方面的训练, 可能会使他们对音乐的兴趣、热情消耗殆尽, 对音乐产生厌倦感。这时, 教师就要努力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自身基础上获得创新性的发展。比如音乐欣赏, 同样的音乐往往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产生不同的联想。音乐欣赏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心活动, 并且是带有很强主观性的。每个人对美的理解不同, 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想象勾画出一幅动人的属于自己的画面, 由此丰富其精神领域并激发对美的憧憬、向往, 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二、针对我国当前音乐教学进行改革
(一) 唤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情绪一旦调动起来, 欣赏的兴趣就能大大增强, 个性表现充分, 创造潜能迸发。让学生们充分地动起来, 可以增加学生的记忆力和感受音乐的能力。在欣赏时, 我鼓励学生随着播放的音乐, 边听边表演。这种听音乐与学生大胆地参与、表现相结合的方法, 把欣赏音乐赋予了极大的生命力, 使学生在快乐、轻松的过程中, 接受音乐艺术的美感教育, 达到了欣赏教学, 培养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能力, 表现音乐的能力。
欣赏一些节奏鲜明的乐曲时, 给学生创造“活动”的机会, 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乐曲的理解, 学生就会进入参与音乐的积极状态, 体验音乐的情感。教师先用少量的课时讲述教材大纲指定的乐理背景、知识。让学生有了初步的了解, 再要求学生随着欣赏曲根据自我理解与感受。然后分组进行讨论、研究, 规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角色表演再加以评判。这一环节中可以自由发挥。在声乐表演中, 手势在声乐表演中细腻地传递出音乐的律动。通过手势的指示和描绘, 能诱发欣赏者对形象内容细节的认识。例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白云下面马儿跑”, 演唱者加以手势就好象看到白云、马儿在动, 其手势亦可向人们指示出这种律动。它能使观众在看到表演者的眼神姿态和手势的配合中, 仿佛也看到了白云飘、马儿跑的情景。一些平时性格内向的学生也被轻松、活泼、愉快的表演所感染, 积极参与创作活动。学生们对作品有了更深的认识, 对作品所表现出的意义理解更深透, 同时也体会了合作的成功。教师正确树立学生主体地位, 给学生一个“心理自由”氛围, 一个自发表现的空间, 方能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想象力, 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 带领学生在音乐中感受美带给人们的愉悦
音乐的美是建立在不同环境和不同生活感受上的。不一样的音乐风格所传递出来的情感也不同。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以音乐艺术的独特形式来实现美育的。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要懂得让学生感受对美的理解和企盼, 使他们在音乐教学中逐步提高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感受精神上的充实与愉悦, 以焕发他们无论是现在在校, 还是将来走向社会, 始终具有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面对生活。例如在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时, 可通过向同学们展示这一凄美的爱情故事来引领学生培养正确的爱情观价值观。音乐教育以美育教学来实现目的, 注入思想情感, 它是不能强制的, 它是依靠学生对美的认识和对音乐的爱好, 自觉感受生活的美好与快乐。
综上所述, 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对教学积极的态度以及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 是音乐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快乐地学习, 主动地感受音乐魅力, 进行艺术熏陶, 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对学生来说, 是一生中的必修课。
摘要:音乐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 能充分带给我们美的享受, 使人们精神愉悦, 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如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始终是音乐教育的重点。其中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对音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 引导教师让学生快乐地欣赏音乐的美丽。
语文活动课:让学生们快乐地学习 篇5
湖南省隆回县北山镇云峰完小 范艳艳
喜爱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活动既可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又能使他们长知识,增长才干,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新课程《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中,每个单元后面巧妙地都设计了语文活动,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趣味性、综合性,使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拓展延伸了他们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成功的语文活动课往往会在孩子的记忆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我们应该根据他们的心智发展水平采用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在语文活动课中快乐地学习。
一、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开展语文活动课教学
上语文活动课,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们首先应该深入到孩子们中间去了解他们的情况,研究他们特有的问题,设计出具有最佳效果的教学方式。
如在学习上,一年级孩子上进心强,但是控制能力差,忘性大,重点应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常常忘记带学习用品,特别是彩色笔,我在教学《熊猫报考美术班》时,我就设计了“我爱我的小彩笔”活动。让几个孩子扮演各色小彩笔,分别讲述各自在画画上的用途,说明要画一张美的画,离不开自己。扮演者最后一起说,每周到校要把我放在书包里。这样孩子们十分喜欢,教学效果佳。
而在生活上,一年级学生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低,我和学生一起 举行“我真能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分段开展穿衣、摆放桌凳、清理抽屉的比赛,评选单项优秀选手和全能冠军。学生们在活动中互相帮助,增进了友谊,并学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培养了自理能力。
二、寻求切合实际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活动中应面向全体学生,尽量做到人人参加活动,不能因为他们的性格,就把他们排除在活动之外。在教学活动中,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寻求切合实际的教学方式。
比如,在教大舞台《我帮小兔写提示牌》时,通过看图片、讲故事、读儿歌等方式,让孩子们懂得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做环保小卫士。在组织大家保护环境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只是单纯地说不去摘花、折树枝、踩踏小草,搞卫生。要号召他们写上提示牌,时时提醒大家讲卫生,只要见到白色垃圾就随手捡起来。做小调查员,到校外找一找环境污染的现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画、写、照„„)制订《绿色行动计划》等。
再比如参加学校举行科技节活动,一年级学生不可能和高年级学生一样制作航模、搞小发明。我们可以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在语文活动课时发动学生用纸折小飞机。千纸鹤之类的小制作。这些作品对于一年级学生正是科学的启蒙教育。如果我们在科技制作展览上,给这些作品一定的位置,注明作者年龄、年级,那么一年级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就会更高。
三、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 在一年级进行语文活动教学,更要讲究活动的趣味性。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知识少,理解能力差,要求活动内容浅显、单
一、操作明确,更要贴近学生生活,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他们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时间短,真正有效的时间仅15-20分钟,因此要求教学时间短,他们善于形象思维,易于接受艺术形象的感染,要求教学直观形象、具体;他们好奇、好幻想,教学活动中应带有童话色彩;他们好说、好动、好唱、好跳,在活动中要真正使他们“动”起来,唱唱跳跳。
根据这些特点,我在教语文活动“百宝箱里”的读读背背古诗,《悯农》这首古诗时,先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使他们知道粮食来之不易,教育大家要“爱惜粮食”,我在教学中采用童话剧表演,分别让学生戴上头饰扮演大米、高粱、大豆、红薯„„用自述的方式讲述自己的生长过程和用处。同时朗诵儿歌“娃娃的下巴”,幽默地批评那些吃饭掉饭粒的孩子,教育大家爱惜粮食,最后大家一起唱“我是一粒米”的歌。整个教学活动二十多分钟,学生们笑声不断,效果很好。
让学生自主快乐地学习 篇6
【关 键 词】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自主学习;快乐学习
一、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小云雀跟着妈妈飞出了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后,有的地方变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泛滥成灾……心里十分难过。听了妈妈的话,小云雀懂得了保护森林的重要。
二、课时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会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课文。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用多种阅读方法培养语感,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破坏森林所带来的危害,感受森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充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创作童话故事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 分角色朗读课文;2. 认识森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及破坏森林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创作童话故事的兴趣。
以下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9课《云雀的心愿》教学案例:
师:现在我来考考大家:云雀的心愿是什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老师很想知道谁学得最认真?)
生:让沙漠变成绿洲。
【反思】 语文教学对话始于问题,因此在教学开始,便设计了这样一个记忆类的问题,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有利于唤起学生对文本的回忆。
师:为什么小云雀会有这样的心愿呢?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品读并自学课文,填写表格。
【反思】 近年来,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主张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围绕“小云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为本节课的主问题,学生怀着探求的兴趣走进文本,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品评咀嚼,推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生:汇报讨论结果
【反思】 任何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都需要及时而有效的反馈,通过学生的汇报,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检测,真正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之所在。
师:同学们真厉害,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认识,但是老师不知道你们的课文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很好。
师:请同学们同桌纠读课文,为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同学画一张笑脸。
师:同学们读得十分认真,恭喜获得笑脸的同学,没有获得的同学也不要灰心,能告诉老师哪部分最难读最难理解吗?我们一起去攻克它。
生:第10自然段。
师:出示文章第10自然段,请同学们默读,并结合图示说一说森林是如何蓄水的?
师:这个部分真难理解,老师也不太明白森林蓄水的原理,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当小老师上台为我们介绍森林蓄水的原理吗?
师:随即在黑板画一棵大树。
生:结合简笔画,为大家讲解森林蓄水的原理。
【反思】 采用参照图示让学生在读通文本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将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整合,再以“小老师”的身份与同学解说。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分析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跟随小云雀去旅游吧!
师:我们的第一站马上就到了。(幻灯片展示图片)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第2自然段?
【反思】 通过展示的一幅幅黄沙滚滚的画面,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感知沙漠的恶劣环境,从而加深对森林作用的领悟。
师:其他同学用“﹏”画出描写沙漠的词句。
生:黄沙漫天飞舞。
师:哎呀!黄沙漫天飞舞,我的眼睛可睁不开了,你们呢?
生:我们的眼睛也被黄沙迷得睁不开了。
师:你们此刻是什么心情?
生:生气、愤怒。
师:你们喜欢这个旅游景点吗?
生:不喜欢。
师:小云雀的心情如何呢?文中哪一个词语可以体现出来?
生:生气、怨恨,可以从文中“真讨厌”看出。
师:谁来当云雀妈妈读一读第4自然段?
师:云雀妈妈是怎样的心情?你从哪一个词语可以看出?
生:难过,从“心疼”可以看出来。
师:森林有什么作用呢?
生:防风固沙。
师:既然我们都不喜欢这里,那我们就赶快离开吧!快看,我们到今天旅行的第二站:大河。(展示图片)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5自然段,结合图片,用“---”画出描写洪水的词句。
生:浑黄、咆哮,像脱缰的野马。
师:看到河水泛滥的画面,你们害怕吗?
生:害怕。
师:请男生为我们朗读课文第5自然段,思考:小云雀看到这咆哮的河水有什么反应?
师:老师是云雀妈妈,谁愿意当小云雀和老师表演一下,你看到这样的情景会怎么做?
生:表演“不由得挨近了妈妈”。
【反思】 四年级的学生热衷于表现自己,通过让他们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表演,更有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激发学生对画面的想象和创造。
师:谁来当温柔的云雀妈妈,告诉我们河水凶猛的原因?
生:上游的森林被砍光了。
师:同学们还记得森林的作用吗?让我们来一起读读第10自然段,回顾森林的作用。
生:蓄水防洪。
师:今天的旅行真不愉快,不仅被黄沙迷住了眼睛,还遇到了洪水泛滥。看来,我们还是回森林吧!(出示图片)回到森林,小云雀的感受是什么?
生:开心。
师:森林的作用是什么?
生:调节气温。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觉得森林扮演着什么角色?
生:森林实在太重要了!
【反思】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在情绪较为兴奋时最易汲取知识,采用与小云雀一起旅行的方式学习课文,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由一个个问题入手,让学生步步剥析问题,领悟森林的作用。
师:从同学们的眼神里老师可以看出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但老师还想听听同学们读得怎么样?让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把森林的作用读出来。
【反思】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朗读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和领悟。
师:在植树节来临之际,你准备怎样邀请你的小伙伴一起去种树呢?小组练习说一说。
【反思】 以一个生成性的问题来实现学生的拓展训练,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加工、理解和运用。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升华,更是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的训练。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 陶行知教育名篇[J]. 教育科学,2013.
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篇7
一.以学生为本, 快乐探究, 强调探究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学习的实质是学生自主构建与知识的结构相对应的认知结构, 而教学过程就是把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 因此学生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地探究学习。
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实践证明, 初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但分析判断能力还不成熟, 自约性、自主性还不强, 因此还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指导。因此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既要学生的自主探究, 也要教师的指导, 二者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1、教学过程要体现主体性。这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探究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探究, 这是与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的最大的不同。教师的主导作用完全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并通过学生主体的充分参与、主体探究和主体的发展反映出来。
2、学习探究的过程要体现自主性。传统的教学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 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状态。素质教育则要求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学生的知识获得, 靠的是自己的主动探究, 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灌输。
3、信息交流过程要体现互动性。探究教学强调在自学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小组或班级的合作学习探究, 与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单向信息传递不同的是把教学过程处理成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 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交流, 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各自的优势, 获得表现的机会, 从而激起参与学习探究的兴趣。
4、师生关系要体现和谐性, 同时教学评价要体现激励性。
二.抓住时机, 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成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 (知觉、记忆、思维等) 以外的能作用于学习的条件, 它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毅力、性格等方面的心理因素。从人类智慧行为的心理结构看, 非智力因素属于非认知性心理机能系统, 即动力系统, 在学习上发挥着动力、定向、强化和创造等方面的功能。
兴趣是一个人对客体的选择性态度, 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 需要有生理方面的和心理方面的, 当需要得到满足时, 就产生情绪的快感, 这种选择性态度, 称作兴趣, 兴趣随年龄的增长有所变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 是学习活动的强大动力。古今中外, 许多教育理论家都阐述了兴趣对学习过程的重要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也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我们现代的教育实践也充分说明, 培养良好的兴趣是减轻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环节。反过来说, 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但兴趣的产生, 往往需要外界的刺激和诱发。这就要求教师经常全面、细致地观察学生兴趣的倾向性, 从而激发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以确保教学目的的达到。
利用直接兴趣培养间接兴趣, 是培养孩子兴趣的有效途径, 兴趣的持久性, 是掌握知识, 开发智力的必要条件,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才能不断积累知识, 才能促使智力发展。兴趣分为消极兴趣和积极兴趣。消极兴趣是学习的障碍, 能腐蚀孩子的心灵和意志。积极兴趣才是促进孩子勤奋向上, 健康成长的有利因素。
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篇8
但是, 如果你问校园里的学生们这个问题, 我想他们的回答就不会这样干脆了。对于“幸福”“快乐”这两个概念, 他们会感到很迷茫。幸福快乐吗?或许是吧。因为现在的学生们拥有无比优越的教学环境, 宽敞整洁的教室, 崭新的桌椅, 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 丰富的学习资源, 他们的代步工具也是电动自行车或者家用小轿车, 也就是说他们的学生生活不象以前那样艰苦了。可是为什么许多学生都抱怨学习好累好烦呢?曾经有这样的新闻我们都听说过:某所高校学生在高考之后集体从高楼上把书本全部扔掉。这可能是个案, 但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对于他们来说, 十年寒窗苦读终于结束了, 终于不用再学习了。
有人说, 教育是人思想的解放, 而不是桎梏, 那么这种宣泄式的表现是不是应该值得我们深省呢?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呢?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我们知道, 在我国一直以来所实行的是偏重基础教育, 以分数评价人才, 以考试选拔人才的应考教育。而这种教育模式, 促使许多人, 包括社会、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家长都把目光盯在学习成绩上, 以取得高分为终极目标, 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 教师在教学上偏重的是向学生灌输知识, 致力于督促学生掌握知识考点, 有时甚至是逼迫学生做这做那, 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无休止地去背、去练、去掌握知识, 以期考试中得高分。这样, 有一部分同学确实做到成绩优异, 同时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无法适应, 沦为学困生。而优等生为了这种优等成绩, 他们会不停地进取, 以捍卫其优等生的地位, 因为稍一不留意, 成绩考不好, 就招来家长和老师甚至是同学的“声讨”。这让他们感觉自己像套在磨上的驴子一样, 只有不停地转才行。对于另外一部分人, 对于越来越多的知识量, 越来越深的知识层次, 他们无法跟上, 不是被老师放弃就是自己放弃了学习, 这一部分在学习上失败的学生成了学困生。他们面对日益艰难的学习, 先是产生厌倦情绪, 慢慢地由于厌学情绪的积累, 便出现恐学心理, 一提学习头疼。后来由于对文化课学习毫无热情, 学生可能会无事生非, 总是自己悄悄玩耍也会发腻, 于是他们就会打扰拉拢前后左右的人, 干扰他人学习。如果老师家长管的厌烦了, 便逃学, 长期逃学“享受”了课堂学校之外的自由快乐, 最后多半会辍学。
在一些偏远地区的学校里, 经常出现这种状况, 七年级入学时学生很多, 到八年级就有一大批陆续辍学, 到九年级后, 在籍人数只达到入学人数的三分之一。有的虽说是在老师学校的动员下回到课堂, 但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学习的成就感太小了, 学生们在学校学习没有成就感, 感受到的大多是压力, 来自社会的、学校的、老师的、家长的、同学之间相互竞争的, 而惟独没有来自内心的驱动力。他们无法体会到学习带来的快乐与成就感。无论优等生还是学困生, 学习对他们来说, 只是任务, 是一份无法卸去的责任, 而无兴趣可言。有些家长, 为了让孩子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在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除了在校学习之外, 孩子们的周末时间也充分利用, 上午文化课, 下午艺术课, 学生只有马不停蹄地周转于各种学习班之间。他们失去了自我、自由、童真, 他们还会快乐幸福吗?
如何才能摆脱这种现状, 让学习也成为一种快乐的活动呢?
在宏观范畴, 改变人才评价的思想认知, 要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认知, 而非“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 不能片面地认为只有读书才能成才;改变人才的评价模式, 允许有应考教育选拔的继续存在, 但要淡化偏重应试选拔的现状, 别搞大肆宣扬文科理科状元的活动。同时也要进行多元化评价甄选, 健全各种甄选方式的理念和对应的配套设施, 让各种人才都有可深造的机会和场所, 都有施展才华的去处。如学生甲学习成绩好可以去选读学校深造, 那学生乙成绩不好, 但他是有好的身体素质, 对体育运动感兴趣, 可以有专门学校去接纳他, 培养他。这样在他们学习过程中就少了后顾之忧, 学习对于学生们来说不再只是一种功利性活动, 他们会减少很多压力, 学习会真正出于兴趣爱好, 发自内心, 学习会让他们感觉很轻松, 很快乐。
在教育上, 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教师要深刻地理解:知识教育是打开学生世界的手段, 不是用来成就功名的, 教学的目的不能放在单纯的提高学习成绩上, 而应是培养学生拥有健康身心,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教会他们正确的看待事物, 处理事情的方法。孔子说, 教育有教无类。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我们的教育不能扼杀学生求教的心。同时, 也要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 教学不能一成不变, 一味一言堂, 满堂灌。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学手段增加课堂的乐趣。比如一段搞笑的视频, 一个热门的话题, 一个有悬念的问题, 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 人人都有好奇心, 我们先抓住他们的好奇心, 再引起他们的兴趣, 让他们步步深入。另外, 我们也要做到能够因材施教。因为人是存在差异的, 教师的教学要有梯度有层次, 使每个学生在学习后都有收获。基础不好的, 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 能做到蹲下来和他们沟通, 同时也有深奥的东西体现, 让那些优秀的学生去完成。在每一节课上, 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 都有成就感。再者, 现在的学生很自我, 拥有较强的自尊心, 但抗挫折能力不强, 对于批评感到很没面子, 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 因此, 老师在具体教学工作中要掌握好方法、尺度, 不妨去找优点、闪光点、因势利导。
如果我们每一位教育人, 都站在培养完善的人、全面发展的人的高度去审视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 对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细节和学生的每一次反馈都多一些思考, 也许出路就在眼前。学生快乐了, 成长了, 我们的教育才有出路, 我们的民族才会繁荣昌盛。
最后, 我衷心地希望:在不远的将来, 学生们真正做到快乐地学习, 快乐地生活, 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现代家庭教育.
[2]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班主任.
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语文 篇9
一、不要让孩子累在起跑线上
我们常常在说,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那么, 他们的起跑线到底从什么年岁算起?这个定义不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看看现在的孩子们, 小学年纪, 书包甚至要赶上他们的体重。在教师灌输式的教学下, 学习就是死记硬背和题海练习, 好似流水线的机器。放开日常课程不说, 就连属于他们自己的周末也统统被家长的强行安排占满了。本该属于孩子们的天真烂漫的时期, 却成为一个沉甸甸的童年。这样的记忆会给他们的将来带来什么, 我们不好下定论。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快乐和自由本来应该是孩子们应该享有的权利。我们不可否认, 现在的孩子是幸福的, 他们拥有电脑、麦当劳和数不清的零食和玩具, 但是他却没有童年, 想想自己小时候的童年是快乐和自由的, 而现在, 父母“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的期望, 学校升学率的竞争、教师的考核都把过重的学习负荷压在了孩子们小小的肩膀上, 这样的担子实在不轻。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希望教育出来的孩子是有能力适应社会的, 而这种能力的培养, 单纯地依靠强压下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孩子走向成功未来的起跑线在哪里, 抓住了起跑线的机遇就能成功吗?其实一个人的成功需要长久的历练。这就像马拉松长跑一样, 如果你在起步的短距离内一股劲把力气用完了, 那么相信到达终点的机会都没有了。这需要长久的耐力, 需要不懈的坚持。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 是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不要想象有什么起跑线, 从小培养孩子开朗的性格, 让他们感受学习的快乐, 喜欢学习, 这其实就已经步入了起跑线。而这样的起跑线才是孩子们愿意接受的。不要让我们的思想太早地压在孩子们的身上, 更不要把孩子累倒在所谓的起跑线上, 轻装上阵, 相信他们会跑得更远, 飞得更高!
二、站在学生的位置制定教学方法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只有在充分理解什么是儿童本位的基础上, 才有可能和学生一起快乐地学习语文, 将教学内容编成各项有趣的活动, 让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接受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 融教学、用、练于一体, 形成乐意学习的气氛, 并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快乐的体验, 寓教于乐,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些途径和方法, 使语文课成为学生希望的活动。在体验中学习语文, “体验”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的频率较高, 如“情感体验”“独特体验”“审美体验”“体验情感”等。这说明, 在儿童本位观的指导下, 体验是新时期最重要的教学理念之一。什么是体验呢?“体验”, 则是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 充分运用眼、耳、鼻、口、手等各种器官, 自主参与学习的一种主体实践活动。它是学习者通过学习实践活动, 最终达到认识知识, 掌握听、说、读、写技能, 养成语文学习习惯, 乃至形成某些情感、观念的过程。那么如何让体验学习真正走入语文课堂, 使孩子们在体验中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呢?
1. 使用多媒体, 展现教学情境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把课文的内容讲给学生, 把知识点写在黑板上, 学习比较单一, 丰富的课文内容不能展现出来, 学生感到学习起来枯燥乏味。而多媒体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综合效果, 集合了声音、图画、文字等多种功能, 把抽象的文字转换成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 学生身临其境, 既看得到, 也听得到, 激发了小学生的好奇心, 引起了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观潮》一课时, 对于没有真正见过钱塘江涨潮的农村学生来说, 教师的讲述不能让学生有深入的感觉。可以搜集有关的视频、图片, 进行剪辑和制作, 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出来, 书本的描述活灵活现, 学生身临其境, 以最快的速度走进教学内容中, 学生以愉快的心情进入学习活动。
2. 音乐导入, 营造氛围
悦耳动听的音乐, 带给学生愉悦的享受, 缓解了学习的紧张感, 唤起了学生的情感, 与教学内容产生共鸣, 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因此, 音乐感情对一堂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播放一段音乐, 从而建立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 创设一种热烈的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学《草原》一课, 一首悠扬动听的《牧羊曲》立即将学生带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茫茫草原;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时, 课前用录音机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 让学生欣赏,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喜欢这首曲子吗?作曲家为什么要写这首动听的曲子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利用音乐导入新课, 同学们便自然而又轻松愉快地进入了学习新课的角色。
3. 角色表演, 再现情境
儿童是用形象思维的, 真实、鲜活的情境能丰富学生头脑的表象,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因此, 对于一些情节生动的课文, 可以引导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 模拟情境, 以此形象地展现课文中的情景。这样, 学生不仅能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而且能在扮演中体验, 思考, 提高。
4. 开展有趣的游戏, 使课堂动静结合
游戏是最受小学生喜爱的活动之一, 特别是小学低段的学生, 注意力保持的时间短, 活泼好动, 对学习的过程和方式比较感兴趣, 对学习的内容和结果则不大注意。针对小学生的这一特点, 我们可以把一些知识的学习变成游戏活动。例如, 开火车识字、抽签背诗、对号入座、投篮填空、套圈答题等。这样做能够吸引和保持小学生的注意力, 使他们在欢声笑语中学到知识并能牢牢记住。
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 篇10
一、精心设计情境, 激发学生的情感
1、创设疑难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应努力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情境, 通过问题以支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 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 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例如, 在教学《周长》时, 设计相关割补求周长的题目, 讨论中有学生质疑:长方形有的边的长度未知, 怎么能求, 教师鼓励学生去操作探索, 学生通过操作想了许多方法:可把相关的边割补移动组成完整的长方形, 然后求长方形周长再加上多余的边的长度就行了……这样, 提问的学生积极, 回答的学生在心理上也容易接受, 学习的动力增强, 自主学习的能力也逐渐提高, 就达到了教师预设的目标了。
2、创设成功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功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向往而又不易实现的。只有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 看到自己的成绩, 才会使学生产生更强的进取精神, 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 挖掘每一个人的最大潜能。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如, 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 先让学生操作: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 接着请后进生分别找出梯形和拼成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及面积的关系;再请中等生抽象概括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最后请优等生说说为什么计算公式中要除以2。这样,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充分展示了自我才华。
3、创设愉悦和谐的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欲。
叶澜教授指出:活跃、和谐、民主、平等、欢快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的潜能、创造性、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生长发展的“空气”、“阳光”与“水”。课堂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展开的特殊人际交往活动。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情境, 具体做法是要以微笑的面容, 期待的眼神, 亲切的话语, 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 将自己列为学生的一员亲近学生,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解疑, 允许学生选择他们自己喜欢的作答方式。这样充满人文精神的课堂氛围, 才会使学生产生“亲其师, 信其道”, 使他们心情愉快, 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感到教师是自己的学习伙伴。例如, 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拨一拨》, 可以这样创设情境:1、教师请五位学生戴头饰扮演五个计数兄弟, 一个计数兄弟说, 我们五个是亲兄弟, 谁能帮助我们排排队?教师让学生排一排并说一说自己排列的理由。2、个位的计数单位举出数字7、十位举出数字8、百位举出数字5, 请你按照数位顺序把它们排好。聪明的小朋友你能读出这个数吗?请学生试着读一读。3、你能接着读出197后面的五个数吗?学生试着读一读。重点让学生说读到199时, 自己是怎么想的。教师对学生说的答案不要求太高, 能说出大概意思就给予鼓励。
4、教师揭题, 刚才我们学会了读大数, 这些大数应该怎样写出来呢?
这节课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 一起来学习拨一拨、读一读这些大数, 看小组里哪位小朋友表现最出色。这时, 师生情感交融, 在轻松愉快的合作学习中使学生感受学习所带来的欢乐, 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展示数学魅力,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兴趣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我们所用的数学教材是数学家们探索与创造的成果, 数学学习本身充满了探索、创造、观察、实验、模拟、猜想等过程, 这些正是数学学习的魅力之所在。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挖掘数学知识的内涵, 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 才是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根本所在。例如上《长方形与正方形》这一课时, 可以让学生通过“折一折”“量一量”“说一说”等些活动, 让学生自主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并且发现了两者的异同;通过“变魔术”的活动, 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通过“猜一猜”, 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整堂课充满了探索与创造, 同学们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之中。
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让学生学有所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从而使学生能在主动的状态下去学习。因此, 教师的教学活动应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来设计, 让学生能从自己身边的生活学习数学, 理解数学。如教学二年级下册《运白菜》时, 可把连减的知识放在周末陪家长购物的情境中:上周六淘气小朋友和妈妈逛商场购物, 买了一台学习机358元, 一套课外读物165元, 付给售货员600元。售货员应找回多少钱?这样就把数学知识生活化了。把枯燥的计算转化为解决生动的生活问题,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积极性。
四、尝试综合化、多样性的评价
以往, 我们对学生的评价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 且评价方法单一。现在, 国家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 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待他们。我觉得现如今的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形式就很不错, 改变了过去只重结果的传统做法, 重视了学生的发展过程。总之, 好的评价方式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从而体会到学习数学带来的快乐。
让学生快乐高效地学习语文 篇11
一、以和谐氛围提高学生学习投入程度
教学氛围对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影响,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注定了他们的心思不仅细腻,而且在学习中受环境氛围影响较大。有些教师不注重学生积极情感的激发,还是以传统的教育理念组织教学工作,缺乏有效的互动,也缺乏经常性的沟通交流,影响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一方面要从情感态度上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和谐氛围,教学语言、教学态度始终保持良好状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是一件非常轻松愉快的事情。另一方面,要注重激励学生,多给予学生一些表扬鼓励,让学生有效提高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情感,让他们更多地感受到学习活动给自己带来的快乐。通过这样的教学氛围营造,高中生对语文学习会更感兴趣、更加投入。
二、以先进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生动程度
一直以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高中语文教师组织教学的得力助手。为了让课堂更加生动形象,教师要有意识地发挥多媒体手段的作用。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搜集先进的教学经验,特别是各地涌现出来的教改新模式、新理念,可以和自身教学工作紧密融合,达到优化提高的目标。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的演示,丰富学生学习中的信息,让他们充分领略教材内容所蕴含的大千世界。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做:一方面寻找对教材有支撑功能的补充信息,无论是数据图表还是视频图像,通过课件制作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的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在更加直观形象的课堂上领悟知识、加深理解。另一方面,在教学情感营造上下功夫,选取一些情感蕴含丰富的章节,通过多媒体演示的辅助手段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让学生产生心灵碰撞,这也是增强情感与思想教育的有效路径。
三、以互动模式提高学生学习互动程度
对于高中生而言,语文教学应当更好地体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无论是思维能力、协作能力还是分析能力、总结能力,都要充分兼顾。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更多的是进行单向灌输,而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这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可以通过设置学习小组、提供思考提纲、组织相互交流、师生互动点评等方式,将教学目标任务贯穿于启发引导教学之中。既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思考,营造一种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探讨问题的答案,同时又对学生进行思维的点拨、方向的引导,这是提高学生学习深入程度的重要推动力。
在师生互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兼顾不同层面学生的学习状况。如在小组编排时注重优秀生和学困生的平均分布,在思考提纲设计中兼顾到不同难度,让学生可以在课堂合作学习中充分展示才能,都有参与的机会。师生互动可以让语文教学向着素质化的方向加快发展,能够兼顾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有效融合,是学生提高学习成效的重要路径。
四、以分层要求提高学生学习快乐程度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许多学生存在着一定的畏难情绪,这样的畏难情绪会影响学生的整体学习状态。设置分层目标,可以让学困生有较容易的目标,优秀生有较难的目标,设置分层目标最大的优势在于学生可以各取所需、各尽其才。正因为设置目标的分层,可以让学生通过努力完成任务,达到保护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能够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习成效,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较大进步。与分层教学相匹配的还有分层训练、分层考核、分层评价等,这些环节要综合运用起来,实现对语文教学的支撑功能。
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在分层教学中开展了积极的尝试,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说明这一教学模式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对语文教学工作较为有利。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这一方法的运用,通过教学要求与标准的调整,增强语文学习中学生的积极情感,尤其是让中等以下的学生可以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更多的快乐,不再畏惧语文学习。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创新理念、优化模式、改进方法、拓展空间等是语文教学得以深入开展的有效推动力。广大教师要强化这些方面的研究,构建更加快乐高效的语文课堂,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兴趣、综合能力得到同步提升。
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 篇12
一、教学资源要有趣味性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景。如何更好地创设问题情境呢?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通过巧妙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这样才能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
如在教学《第几》一课时,我采用了讲故事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我先在黑板上画了美丽的森林,然后依次贴上了小白兔、小熊猫、狮子、松鼠、小马。变贴边讲故事:美丽的森林里新来了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它们今天都搬到新家了。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都住在什么地方……这样巧妙新颖的形式,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诱发了学生进一步的积极思维活动。
2. 改变例题和练习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课本上的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也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但这些毕竟是静止的东西,离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还有很大的距离。低年级儿童往往对活动的事物更感兴趣,如能把这些静止的资源活动化,进一步增强它们的趣味性,就一定会牢牢地吸引住学生。
如在教学《10的认识》一课时,我把0—9十个数字设计成拟人化的“数字小朋友”,让这十个“小朋友”一一在黑板上呈现。看到抽象的数字长上了手脚,成了会哭会笑的小精灵,学生的热情异常高涨。
二、利用积极有效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乐中求知
1. 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
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的声、色、光、动画等丰富的视听媒体优势,充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够强化学生的感知。而根据需要设计的交互式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手眼脑齐动,兴致浓厚地进行自主探究,教学效果更显著。
2. 通过游戏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乐于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同时也是认识世界的最重要的途径。引入游戏化的教学活动,不仅能使数学学习趣味横生,而且有助于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比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在一分钟内展开拍球、跳皮筋、记成语、默单词、背诗词等活动,在活跃的氛围中,学生们既体验了一分钟时间的长短,又感受到了时间的珍贵。尽可能地使教学游戏化,不只是乐学的需要,更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一种发展方向。
3. 适当地组织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在数学教学中,导入阶段的竞赛活动,可以引导学生从胜负原因分析中寻找规律,从而激发探究新知的欲望;教学新知过程中的竞赛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勤于动脑的钻研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巩固阶段的竞赛,对于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是十分有益的;拓展延伸阶段的竞赛活动,则属于数学兴趣活动的范畴,可以培养学生将数学运用于实际生活能力,以及多种实践能力。
三、展开适宜的教学评价,强化学生的成功意识
1. 注重及时的过程评价,给学生以积极的学习导向。
比如对学生学习中与众不同的创新思维和做法,即使作业或是回答,没有全对,没有得高分,也应该大力肯定。平时的评价,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要区分对象,不同个性、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评价的形式、程度、场合要有所区别。基本的原则就是以能够激发学习热情、强化优点、促进进步为宜。
2. 注意实施多渠道评价,营造乐学的浓郁氛围。
对于学生的闪光点,同伴发自内心的评价,对学生的影响同样是深刻的。即使评价过程中可能有不正确的地方,而老师巧妙地引导,也可以使学生在交流评价中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这样的数学学习,学生的积极性是最高涨的,同样也是充满乐趣的。
3. 进行多层面的奖励评价,强化学生的闪光点。
比如组织学生定期评选发言最佳奖、思路最奇特奖、善于倾听奖、善于综合奖、善于协作奖、进步最快奖等。这种多层面的奖励评价,可以大大拓宽表扬的范围,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可能。它不仅能大大强化他们的成功意识,而且会时时激励他们对于数学学科投入更大的热情。数学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也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
沉闷、机械化的数学课堂就犹如一潭死水,缺乏生机。而如果课堂上能够能适当添加上“趣味”这个调味剂,教学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对新课程的认识,不断在实践中调整和更新自己的观念,让学生轻松地学习数学,快乐地学习数学,这是新课程的最终目标。
摘要:数学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快乐因子,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享受快乐, 就要做到:教学资源有趣味化;利用积极有效的教学设计, 激发学生乐中求知;展开适宜的教学评价, 强化学生的成功意识。
关键词:快乐,激发,成功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李瑾瑜等编.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
【让学生快乐地学习音乐】推荐阅读:
让学生自主快乐地学习05-25
让学生快乐自信地学习06-03
让学生快乐地成长学习06-15
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语文09-06
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历史09-27
让学生快乐地作文09-02
让孩子在音乐中快乐地成长11-17
让学生快乐学习12-02
让学生快乐的学习数学05-14
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