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共11篇)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篇1
摘要: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数学的兴趣;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促”学;知识与生活结合,激活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创设民主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五个方面,探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的方法。
关键词:数学学习,学生,兴趣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小学数学的教学要能够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在数学问题的探究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愿意与同学合作,共同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的解题策略。”可见,我们在数学课上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真正主宰课堂,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数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任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呢?
一、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人积极认识某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兴趣是一种魔力,它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学习就变成了一种愉快的事情,就会把学习之苦转化为追求成功之乐,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在充满兴趣的课堂,轻松、愉快地获取新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和“学”是密不可分的,是双边活动,要想得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如果这两者缺少任何一个方面,就不能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但教与学的重心在“学”。“学”的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被动接受,二是主动获取,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所获取的知识只能是表面的浅层次的,且是逼得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促”学
小组合作学习把一个大课堂转化为几个小课堂,使师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教师以学生的身份共同参与知识获取的全过程,学生个个学习投入,表现出自觉、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感。小组合作学习符合学生乐于交流的心理需求,营造了宽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之间各抒己见,互相分析、比较、判断、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集体力量大”,在解决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时,与其教师竭力去演示讲解,不如创造条件,利用集体力量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分几个小组进行实验,有意分配一组不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容器去量沙。当汇报实验结果时,前几组都发现了所用圆锥容器容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这个规律,小组讨论,怎样才能让它们相符呢?想想办法,在七嘴八舌的争论中找出原因、发现规律:“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才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可见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思维,学会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与人合作、与人竞争、与人沟通的意识,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有效途径。
三、知识与生活结合,激活学生主动参与
数学是源自于生活的,如果脱离了实际生活,内容就会显得空洞而乏味。因此在教学中就尽量缩短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习,让他们觉得数学这门学科并不抽象难于理解,相反它就存在我们的周围,在我们的生活中。所以,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时刻注意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让数学在孩子的眼里,变成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使学生从枯燥的公式中、从抽象的符号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感受到实际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如某班有43位同学要去“春游”,门票每人60元,50张可以享受团体八折优惠,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买票合算?为什么?活音刚落,同学们纷纷争着发言,有的说当然是买43张票,但也有的说买50张票合算,因为他们可以折八折,这时老师不急于公布答案,而且让他们分组讨论。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通过计算出是买50张票能打八折合算,因为60×43=2580(元);60×50×0.8=2400(元)能省158元,通过各种实际例子,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就必须在课堂上使他们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主动学习。(1)会听。让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记,抓住重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听同学发言中存在什么问题。为了训练学生听的能力,教师可以尝试如下去做:口算题由教师口述,学生直接写出得数来;教师口述应用题,让学生直接写出算式;适当提问。(2)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或适当点拨,在教学中可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材料。观察材料要准确、鲜明,要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由教师带领学生观察,给学生观察提纲提示,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作出判断。(3)会用脑去想。首先要肯想。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时间,让学生有机会肯动脑筋去想问题。这除了靠老师的启发外,还要靠“促”,促使他们动脑子,使学生对老师的问题人人都动脑去想。(4)会说。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要说就要去想。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说,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仔细看。抓住了会说就能促进其它三会,因此,教学要十分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五、创设民主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参与
教师与学生平等。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努力拉近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外舍得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
总之,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也不是我们教师单方面就能做到的。因此,如何培养好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一个长远的任务。它需要我们在课内外不断的引导,同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不断培养,最终达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现学生长远的自主学习,使所有学生都能在数学中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对数学的趣味,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愿望,体会数学的作用,从而学会学习,生动活泼地投入到数学学习当中去。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篇2
力和持久力,的确,很多孩子都无法安静的坐满一课时。如果是高年级还无法安心上课,很
可能有其他问题。对于小孩子,父母就不必过于担心,孩子们生性好动,容易见异思迁,再
感兴趣的事,往往过30分钟就产生厌倦。这样的孩子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无论做什么
马上就会厌倦,比如学习,不到5分钟就开始厌烦想放弃;另一种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比如长跑,最多坚持3天,他就受不了了。我们应该培养孩子的持久力,最简单易行的办法
就是,规定一件事情,要求孩子每天都要完成。这时,要选择让孩子完成负担不过重的事情,如小时侯可要求孩子饭后撤碗筷,或每天早晨拿牛奶,上学后就要求写日记等,不要在无谓的小事(闲谈、游手好闲地消磨时光)上浪费时间,要克服自己的不良习惯。济水一中苗苗
掌握注意力——这是教师对儿童的思维施加的一种非常精细而微妙的作用。如果教师不去设
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甚至最勤奋的学生,尽管他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努力
去理解和识记教材,他也会很快地“越出轨道”,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教师就要做到:
1.精心备好每一堂课。不仅要备教法,还要为学生提供与之文本知识相关联的足够丰富的知
识背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充分的了解。2、谨慎使用直观性教育手段。直观性教育手段
很多情况下只能吸引学生外在注意力,不能够让学生在智力与思维上得到发展,而智力和思
维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3是在学生进入学习后,教师要注意控制一定的智力障碍,让学生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篇3
笔者在任教学校的两个平行班中,甲班全体同学使用图形计算器,乙班使用传统PPT课件教学.通过两个教学案例对比研究,认识到数学教学过程中使用图形计算器与一般多媒体技术(PPT等)相比效果的差异.
案例:指数函数
【案例背景】
本课内容选自苏教版数学1(必修)第二章第2.2.2节,本节内容既是函数内容的深化,又是今后学习对数函数的基础,具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在指数函数的研究过程中蕴含了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归纳推理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对思维量和思维的严谨性有较高要求.
【教学片段】(教学对象:甲班)
引导学生回忆函数作图的基本步骤(列表、描点、连线),教师让学生每四人一组,对底数自由取值并总结特征与性质.
在此环节中,一位学生在输入解析式时,输成了y = (-3)x,好一会儿,计算器也没有画出所要的图象,而是一些散点(如图1、2),这位学生让其他同学检查也没有发现问题出在哪里.
老师问该生:“你知道为什么计算器画不出你输入的解析式的图象吗?”,“指数函数的底数a必须大于0”该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老师又追问:“你知道为什么在指数函数的定义中要做如此规定吗?”,该生摇头,同组的其他同学也无法回答.老师将y= (-3)x写在黑板上,让全班学生讨论指数函数的底数a为什么必须大于0.学生们热烈地讨论起来,不一会儿就有同学举起手,当说:y = (-3)x不满足对一切实数x都有意义,所以计算器画不出它的图象.老师表扬他积极思考.
老师再次引导学生用图形计算器,在让学生在大于0的范围内自由选择a的值,并用图形计算器在同一坐标系内作图象.
在此过程中,学生可清楚地看到底数a如何影响并决定着函数y=ax的性质.由于函数的图象随着0<a<1和a>1自然聚集(如图3、4),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a=1这条分界线,而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特殊点(0,1)等更是一目了然.然后再通过a的连续变化来演示函数图象的变化规律,从而让学生更直观、更清楚地“看到”函数y= ax的性质.
【对比教学】(教学对象:乙班)
引导学生回忆函数作图的基本步骤(列表、描点、连线),将全班分成四组,分别画底数为2,1/2,3,1/3的图象.随后老师用几何画板或者PPT呈现如下正确图象:
让学生观察上面几个图象引导其给出书上的表格中的特征性质,并由PPT逐一呈现.
通过上述案例的对比,我有如下的几点体会:
一、 合理的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改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
合理的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数学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变革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的学习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使学生有机会在一种真实的、体现数学的发明与证明过程的环境中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进行实验、研究和发现.如上述《指数函数》(乙班)的教学案例中,只用“描点法”作出底数为2,1/2,3,1/3的图象,然后直接PPT给出指数函数y=ax的性质.这有些“强加于人”的感觉,学生对为什么要把底数a分为0<a<1和a>1两种情况加以讨论不一定理解,学习过程比较被动,而且只能教师在利用PPT作演示,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演示情景进行思维,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的自主性受到一定的限制.而《指数函数》(甲班)的教学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使用图形计算器自主选择底数a进行作图,作出图象,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动态观察图象,形成对指数函数性质的感性认识,通过探索研究,出现问题、检查问题、改正问题并反思问题,最终由同学之间的讨论解决问题,就使这一最基本概念的认识得到加深.数学课程教材与图形计算器整合的最终目标正是要实现数学学习由被动式转变为主动式.现代教学更多地是强调交互式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师动,更要让学生动起来,使整个课堂融为一体.
虽然我们也可以利用电脑来制作多媒体课件,但要制作一个好的课件,教师往往要花费很多精力去学习各种软件和收集资料,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不可能亲自操作实践.图形计算器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工具,具有易学性、简洁性、科学性、开放性、小巧性等优点.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利用它为学生展示动态的、探索式的教学,并通过学生的参与或亲手操作.使得抽象的内容变成了生动的图形,让学生们感觉耳目一新,识图、探索和思维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图形计算器使自主探究和自我体验成为可能,学生成为问题解决的经历者.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二、 让现代教育技术的用途由“教”具向“学”具的观念转变
现代教育技术只作为“教”具,帮助教师教学,还是主要作为“学”具,教会学生学,并把它看作一种现代技术,掌握和运用它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部分,这是对现代教育技术使用上的观念问题.图形计算器的使用,可以使学生真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数学思维活动中来.
三、 正确使用图形计算器才能发挥其认知功能
数学教育的一个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图形计算器对此能够发挥积极的“学”具作用.但如果使用不当,图形计算器也会对学生的思维起消极作用.比如,对一些探索性问题,有的学生把机器计算的结果作为正式的结论而没有演绎论证的意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还有些学生习惯于就题论题,缺乏对这类问题形成完整认识的意识.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图形计算器,切实发挥它的认知功能,防止在图形计算器使用上的简单化.我想,当学生在知道结果的情况下都能自觉地探求如何通过推理得到这个结果、在知道这“个”问题的结果的情况下自觉地探索这“类”问题的结果时,我们的数学教学已经从“教书”上升为“育人”
参考文献
[1]刘静. 宋乃庆. 图形计算器支持下的数学学习[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27(4):622—625
[2]J.BERRYY,E.GRAHAMy and A.SMITHZ,Observing student working styles when using calculators to solve mathematics problem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educ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37(3):291—308
[3]赵丽宏,关于图形计算器在数学学习中认知作用的研究[J].新课程(教研版),2010,11:177—178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篇4
一、在预习中引入“最佳收获奖”评价机制
许多学生预习多满足于完成学习任务, 对于课文不愿做主动的深入阅读。为促进学生深入学习, 我除要求学生完成一般的基本预习任务外, 还根据初中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 引入“最佳收获奖”评价机制。在同学相互检查完成“预习学案”情况后, 我就让学生毛遂自荐自己最大的收获, 可以是佳词丽句、文章主题、写作特色等内容鉴赏方面的, 也可以是学法归纳方面的……而后每个方面评出“最佳收获奖”1—3 名, 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自我深入学习的积极性。
如《沁园春·雪》学生评价出来的最佳, 佳词丽句欣赏方面:有学生觉得“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这句总写了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 “冰封”“雪飘”都是千万里, 无比开阔。动静结合, 纯洁净美, 广阔的意境, 宏大的气魄, 豪迈的情趣充盈其间……文章主题赞赏方面:有学生认为毛泽东咏雪言志, 抒发了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论史上下几千年, 充分表现了当代无产阶级英雄和革命人民的壮志豪情……写作鉴赏方面:有学生觉得这首词运用语言非常精确, 达到千锤百炼的程度。如“舞”和“驰”两个动词, 极为传神, 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 赋静景以动态, 使之生气勃勃……这样不但促使学生对内容的自我深化理解, 还使同学间“学习相长”。
二、在合作互帮中引入“最佳合作小组”评价机制
合作学习顾名思义需要小组各个成员间的通力合作,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 中等及后进生主动“求学”的情况不多。其中, 态度认真的还能“侧耳恭听”;态度不认真的则“置身世外”, 等待优生的“独立成果”, 远远没有达到互学相帮的合作目的。初中学生集体荣誉感强, 我就采取“最佳合作小组”测评的方法来促进各小组成员间的相帮。
一般略读课文, 内容通俗易懂, 完全可以通过合作学习来达成教学目标, 我就直接采用测试方法来测量每个合作小组的平均成绩。而像讲读课《海燕》, 全文采用象征手法来反映20 世纪初俄国的革命斗争形势, 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需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降低教师讲读课文时的难度, 我就采用问题抢答方式, 看哪个小组正确抢答的问题最多。如“课文的写作背景是什么?”“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海燕象征什么?风雨雷电分别象征什么……”“‘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有什么寓意?”……这样把教师单调的讲解变为问题抢答的形式, 既达到讲解目标, 又调动了各组所有成员认真合作、积极思维的积极性, 深化了教学效果。
三、在探究中引入“最有价值质疑奖”和“问题探究创意奖”评价机制
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人心里总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中更显得强烈而突出。然而为什么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 学生不愿提出问题, 更无动力地去探究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通过一定的手段去激发学生“希望做探究者”的心理, 点燃他们探究思维的火花。为此, 我在课堂探究环节中设立了“最有价值质疑奖”和“问题探究创意奖”, 使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如《愚公移山》一课, 有同学勇敢地挑战在我国流传上千年的寓言故事, 认为“愚公不值得称赞, 他解除每天绕山而出的痛苦方法太愚, 与当今创新年代相悖。”我当即肯定了他与时俱进的提法, “勇敢、有创意!”在这激励的氛围之中随即就有学生顺此问题探究, 赞同者认为“可以采取搬家的方法。”“可以在山脚下挖一条小道。”……反对者认为:“故土难离。”“作者的目的是希望人们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还有技高一筹者综述认为:“在学习和工作认真程度上需要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在探究问题上同时需要创新精神。”学生提出的问题之新, 学生探究程度之深是我们教者预先设计都难以达到的。
四、在写日记中引进“十佳日记”评价机制
为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教师多采取学生写日记的办法。但多数学生日记质量不高。为促进学生日记质量, 我根据学生上进心强的特点, 在写日记中引进“十佳日记”评价机制。在作文课上让学生自我推荐优秀日记, 然后全体师生共同评比出每周的“十佳日记”, 再由各个作者自行聘请同学或老师帮助点评, 自我打印, 最后由语文科代表装订成册, 放到班级的图书角上陈列, 同学间交流阅读。其中非常优秀的作品就直接推荐给学校的文学社。我还抽出时间来帮助学生对优秀作品进一步润湿后投寄杂志社, 使许多学生的作文相继发表在《中学生优秀作文选》等刊物上。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日记质量的提升和作文水平的提高。
当然, 以上笔者仅是从常态下的整个教学流程分层举例阐述的, 我们还可以用教学语言这一载体将激励的评价机制引入到每个教学的时段中, 使学生不但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而且永远乐此不疲。
摘要:新课程进一步明确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许多学生主动学习表现得并不积极。如何才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呢?笔者在教学流程的各个层面中巧妙引入评价机制, 学生不但学习非常积极主动, 而且乐此不疲。
关键词:评价机制,主动学习,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让学生快乐主动地学习 篇5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快乐主动地学习
新课标要求:数学课程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选材,题材要广泛,呈现形式要丰富多彩,充满着学生乐于接触的,有价值的数学题材。在教学中,我总是从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着手,从他们喜爱的事物着手创设情境,促进他们主动学习。
例如:我以前在教学《0的认识》一课时,我用课件逐一呈现教材上小猫钓鱼的情景,当出示最后一只小猫时,就问学生:“这只小猫钓了几条鱼?”学生说:“一个也没有。”然后,引导学生说一个也没有,就用0表示。尽管小猫钓鱼的故事也深受小朋友的喜爱,这一情境也很直观,但忽略了低年级学生爱动,自我约束能力差的特点。当我体会到新课标的理念后,在遵循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大胆摈弃了教材所提供的素材,根据本节的教学内容,创设与之相应的数学学习情境:
情境一:(0的认识)
课前准备:学生每人戴一个动物头饰(数量、种类可根据学生人数自定),围坐在教室四周。教室中间的空地上布满鲜花,用5把小雨伞撑在地上做蘑菇。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的教室漂亮吗?
生:(脸上绽开了笑容)太漂亮了……
师:看地上种满了什么?
生:蘑菇!
师:谁最爱吃蘑菇?
生:小白兔!小白兔!…(喊声一声比一声高)
师:瞧!小白兔忍不住地蹦出来了。
(随着音乐声,老师和其他学生边唱边跳,“小白兔”也高兴的采蘑菇,才完蘑菇,“小白兔”回家了。)
师:你们刚才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生1:小白兔看见有蘑菇,可高兴了!
生2:我看见有5只小白兔,5个蘑菇,小白兔的只数和蘑菇的个数一样多。
生3:小白兔把蘑菇采完了。
生4:采完了蘑菇,小白兔都回家了。
生5:现在草地上一个蘑菇也没有了,一只小白兔也没有了。
……
师:小朋友们的发现可真多!刚才有几只小白兔采蘑菇?
生:5只
师:现在还有没有小白兔?
生:没有
师:那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吗?
生:0
师:蘑菇也没有了,用几表示?
生:0
这样让他们在嬉戏玩耍中学习,既符合低年级学生喜欢卡通小动物、爱好表演的特点,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之中;又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是一件轻松的事,好像不是在学习,而是走进了童话故事一般。同时他们在活动中轻松的学会了知识,还全身心地体验数学,体验了轻松获得知识的乐趣,从而更加喜欢学习数学。
二、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大胆探索的能力
传统的数学教学重结果轻过程,形成结果的生动过程往往被单调机械的条文所取代。所以数学中有太多的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乐趣和对好奇心的刺激,排斥了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个性。
因此,在教学相同的数减相同的数等于0这一内容时,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师:这里这么热闹,“小鸟”们也情不自禁地飞上了枝头,(播放《小鸟飞》的音乐,4只戴小鸟头饰的同学“飞”了出来,在小鸟的带动下,老师和其他同学们也忍不住扇起翅膀“飞”了起来,音乐结束,小鸟又飞回去了。)
师: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刚才发生了什么事吗?或者提出数学问题吗?
有的学生说现在有0只小鸟,有的根据这一情境编应用题:“枝头上飞来了4只小鸟,又飞走了4只,还剩多少只?”我马上抓住这一点切入,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列算式(4—4=0)。再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如:用学具摆一摆,自由结合表演等),放手让学生发明创造等于0的算式。有个学生说500 — 500 = 0,3000 — 3000 = 0,我及时对这个出乎意料的回答进行了肯定和表扬。这时,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了,有的说4万— 4万 = 0,有的说1亿— 1亿 = 0……学生的这种回答,是我没想到的。也许他们不会写这样的算式,但他们在生活中听说过、接触过这样较大的数,更重要的一点说明了学生理解了算理,领悟到了相同的数减相同的数等于0这一规律。他们的回答,激活了我的思维,也激发了学生大胆探索的热情,让他们很轻松地将这一规律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总之,在低年级教学中,只要遵循他们的心理、生理特点,转变学习方式,努力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就能发展他们的思维,培养大胆探索的能力,并为他们今后的终身教育打好坚实的基础。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篇6
一、激发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培养学习兴趣”理应成为学科教学中的逻辑起点, 这是因为兴趣的培养在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 兴趣能增加学生的学习投入。由于兴趣所在, 学生在心理上有这种需要, 就会抽出时间来学习他所感兴趣的内容。由于学习兴趣的不同, 每人所投入的学习时间不同, 日积月累就造成了学生间明显的差距。 (2) 兴趣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一个对学习感兴趣的人, 其学习过程中不易受环境因素的干扰;而对学习不感兴趣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容易受环境因素影响而分散注意力, 进而影响学习效率。 (3) 兴趣能增强学生的耐挫折能力。学习过程中遭遇挫折是很正常的事, 只有对学习有兴趣的人, 才会不怕困难, 用顽强的毅力迎难而上。反之, 学生若对学习不感兴趣, 面对挫折就会半途而废。
激发学习兴趣是件比较难的事情, 兴趣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对此, 我们应注意以下两方面: (1) 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因为物理学科的实用性, 学生更喜欢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知识, 而不是纯粹的理论知识。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 要减少简单的说教, 多与日常生活相联系,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举一反三”, 提高教学效果, 可以结合心理特点、做有趣的实验, 激发学习兴趣;可开展课外活动, 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的魅力, 从而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2) 要善于控制学习中的情绪反应。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尤其是面对十几岁的青少年, 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特别强, 感情脆弱, 意志不坚定, 学习兴趣容易激发, 也容易消失或转移, 因此学生学习情绪容易出现大起大落, 所以教师应做到“察言观色”, 善于“驾驭”学生的情绪。并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把握提问的技巧、控制练习和考核的尺度, 使之尽可能较长时间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必然会收到不错效果。
二、开放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
物理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发现过程, 它要求教师教学时不仅要重视自己“导”的设计, 更要重视学生“学”的体验, 关注学生“学”的情感、态度、方式, 让预设的、主观的、封闭的程序, 变成激活学生思维的、灵动的开放过程, 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 从而提高学习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摩擦力”一节的教学中, 教材只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的关系。但根据学生的猜想和实际的认知水平, 我将本节探究扩展为四个子课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与压力大小有关?是否与运动速度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学生本着自愿合作的原则, 以小组的形式自主选择探究课题, 制订探究计划 (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明确实验步骤、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而教师则引导学生明确研究方法:如果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 我们在研究某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时, 应控制其他与该物理量有关的因素不变, 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实验前, 提醒学生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大小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应当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着木块做怎样的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在实验的过程中, 教师巡视各实验小组, 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整个教学过程, 教师不是无所不能的包办者或有所顾忌的约束者, 而是实验材料的提供者、探究活动的促进者, 需要和学生一起通过探究才能找到答案的“大同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设计完成实验, 对时间、空间、材料、步骤有自由支配的权利, 可以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去描述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 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自制实验器材,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实验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 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 学生仅仅是旁观者, 没有直接参与, 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平等合作的课堂中, 改进“演示实验”, 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
如在讲述“手拍桌子手为什么觉得疼”时, 拍桌子轻了效果不明显, 重了有不爱护公物之嫌, 如将用手拍桌子的实验改进改为“一只手不动, 另一手去打这只手”, 效果明显, 学生感到亲切、感到物理就在身边, 印象深刻。
又如在进行“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教学时, 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随堂实验。在学生做实验时, 要求学生先把手放在平面镜前移动, 让学生观察, 思考手和手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关系与位置关系如何?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猜想, 然后利用教师提供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自己的想法, 最后得出平面镜成像规律。这样一改, 效果大不相同,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知识,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加了教学效果。
如何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数学 篇7
一、注重教学方法和态度教育, 催生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 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 他们情感丰富, 体验深刻, 对与之合作的教师有自己的判断.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 无视学生的主体性, 将其视为盛装知识的容器, 不尊重学生, 教学手段简单, 学生在学习中就会陷入学什么, 怎么学的迷茫中, 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 从而导致学习兴趣下降.
此外, 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 让学生知道数学是一门充满神秘和智慧的学科, 数学与我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大到国防建设、太空探秘, 小到生活点滴, 都与数学有着紧密的联系, 我们只有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认真学好数学, 用数学知识为我们服务, 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新时期有用的人才. 只有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学习态度, 明确了学习的目的, 他们才会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自觉主动地投身数学学习的大潮中, 通过自己的刻苦拼搏, 发现数学世界迷人的光彩.
二、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指引个体从事一切活动的内在动力, 学生要真正实现主动学习, 就必须要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 在教学中, 通过给学生创设生动鲜活的教学情境, 将学生引入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中, 让他们经历知识产生的来龙去脉, 这对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失为一种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 结合教学内容, 通过现代媒体, 讲述故事、生活实例和动手操作等, 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 可以让学生如临其境, 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从而主动地开展学习.
如在教学“对称图形”这一节内容时, 我在课堂上, 让学生充分动手去画去折, 在亲手实践的过程中去充分领悟对称图形的特点, 把握对称图形的本质含义. 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 他们不仅印象深刻、记忆持久, 而且学得开心、学得真实. 最后, 我再将大家自己动手设计并剪出的各种形式各异的轴对称图形张贴在教室里, 用来美化装点教室, 更是极大地迎合了初中学生好表现的心理, 他们的兴趣更被激发到了极致.
三、设计思维铺垫, 为学生主动学习创设条件
数学课堂是智慧火花不断闪耀, 数学灵感不断生成的课堂. 某种程度上说, 数学教学即思维的教学. 因此, 我们数学教师, 要通过给学生创设条件, 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潜能, 让他们开启思维. 而“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可见, 疑是开启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 在数学课堂上, 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勤疑善思, 让他们大胆表达, 畅所欲言, 同时, 更要给学生造疑, 促使学生产生疑问, 去主动质疑. 如我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时, 我给学生出示几个一元二次方程, 让他们去求解根, 而我在学生求解的同时, 我就告知学生这些方程哪些是有两个不同的根, 哪个方程是有两个相同的根, 而哪个方程没有实数解. 学生在佩服与惊讶之余, 不免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为什么老师没有计算, 就会知道结果呢? 这种强烈的好奇驱使着学生去探究, 去论证, 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课堂教学的效果事半功倍.
四、适度引入竞争, 让学生在相互追逐中产生主动学习的渴望
适度的竞争对学生内在潜能的挖掘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在数学课堂中, 通过教师巧妙引导, 催发学生不甘落后的信心和勇气, 让他们相互竞争, 相互追逐, 树立勇攀高峰的雄心壮志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不失为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手段. 如在学习“有理数的运算”时, 我将扑克牌带进教室, 和学生一起玩我们淮安妇孺皆知的“快算24”游戏:教师任意出示四张扑克牌, 看哪名同学最先用这4张牌, 通过数学运算, 组合得出24. 学生热情高涨, 积极思维, 课堂气氛异常热烈. 在这种其乐融融的相互竞争中, 不仅深化了对有理数运算法则的理解, 更丰富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在这样与众不同的课堂中, 体验了从未有过的快乐, 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 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激活, 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得到了升华.
五、注重师生情感的渗透,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过程, 更是师生之间情感传输的过程, 高效的知识传递必须以师生之间的情感作为纽带.试想, 如果课堂上师生缺乏情感的润滑, 则知识的传递必然是生硬的, 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注定是低效的, 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很大程度上是被动的, 他们甚至产生抵制和逆反的心理, 主动性更是无从谈起. 我们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了爱, 以春风化雨的方式, 始终关爱和呵护每一名学生, 耐心宽容地对待学生, 对学生的错误和失误不求全责备, 充分地相信学生, 信任学生, 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 对学生在学习进程中取得的进步要给予表扬和赞赏. 这样, 学生才会由衷地热爱数学, 喜欢数学, 对数学产生内在的迷恋, 从而将学习数学作为一种生活的需要, 自觉主动地开展数学学习.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篇8
一、突出主体地位,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新课标的基本观点之一就是强调学生主体性发展, 调动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 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 在复习约数与倍数这一单元时, 由于这一单元知识较为复杂, 于是, 先给学生创设一种情境尤为重要, 如导入时问:“学号是1的倍数的同学请坐。”学生个个喜笑颜开地坐下了。“为什么全坐下了?”学生笑答:“因为所有非零的自然数都是1的倍数。”趁着学生余兴未了之机, 马上又问学生:“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 马上回答:“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约数。”从而恰到好处地引出要复习的内容:约数和倍数。学生兴趣盎然, 积极参与, 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利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班级学号来复习本单元的知识点, 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自主交流, 合作探究, 全员参与, 使知识得到内化,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使枯燥无味的数学富有生机。
二、重视动手操作, 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 改变了“耳听口说”的简单学习方式, 能够有效地促进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外部的操作活动具有很强的直观性, 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对促进知识内化、启迪思维有着特殊的功能, 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例如, 在教学“容积和容积单位”时, 课前让学生广泛搜集不同容量的烧杯、量筒、注射器等学具, 再让学生借助手中的学具进行操作。在操作过程中, 先让他们用注射器注入1毫升水 (带颜色的) , 倒入不同的容器中感受1毫升水到底有多少, 并举起来让大家看一看。再利用烧、量筒感受100毫升、500毫升、1升到底有多少以及升与毫升之间的关系。总之, 教师精心创设实验情境, 让学生亲身经历操作过程来获得知识, 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在一起, 让知识和能力都得到和谐发展, 学生能用这些“数学化”的东西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积极参与。
三、灵活构建教材, 保证学生有效参与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不是简单地执行课标和教材, 也不只是原原本本地按课标和教材进行教学。教师要用自己对课程与教学的专业理解, 创造性地组织教学, 成为课程与教学的决策者、建设者, 灵活处理教材, 充分体现主体性, 即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活动中的主人。例如, 在教学“年、月、日”这一课时, 教材中只有一张2003年年历, 不如用许多年历来归纳年、日的有关规律效果更好, 更容易体现由特殊到一般。教材中先涉及了平、闰年, 再了解其产生原因, 不如先了解产生原因, 再涉及平、闰年的认识及其判断。这样灵活处理教材, 使其更加科学, 更加适合学生的学习。而且采用了新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 发现了年、月、日一些奥秘, 给学生充分时间, 让他们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见解,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从而实现主体性。同时也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及时反馈调整, 强化学生参与
教学过程中, 注意对学生信息的反馈也尤为重要, 实践证明信息反馈越及时, 教学效果就越好。但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不同,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不能一概而论, 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信息反馈, 给予调整。例如, 教学“米和厘米的认识”时, 有的同学说小红的身高是130米, 针对存在的模糊认识, 我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作出必要的剖析, 让学生明白错误的原因, 在订正时, 强化学生参与, 即让学生亲自用尺子量一量, 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
如何让学生主动地阅读 篇9
一.情感导读
学生对感兴趣的文本早已存有阅读期待, 所以较容易引发他们的阅读快感, 而对于他们不感兴趣的文本, 则需教师的主动诱导。在阅读导入时, 教师可以以自己的阅读情感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的情感对于学生来说是导体, 是火种, 教师对文本的情感态度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态度。我在教鲁迅的《拿来主义》之前, 我先简要地表示自己对鲁迅作品深层次剖析社会实质的欣赏, 作为青年如果不能及早地阅读鲁迅的作品, 会是人生的一大遗憾。而就对待文化遗产问题, 鲁迅亦有自己极为深刻的分析, 在当时能有如此眼光, 让人折服, 《拿来主义》的确是一篇警醒之言。学生听后, 对《拿来主义》的态度一下子大变, 以极为积极的态度开始了文本的阅读研习。
二.精讲带读
当教师在讲台上眉飞色舞、津津有味地谈及自己对某一文本的极大兴趣时, 学生必然也会以此作为情感基础去阅读那个文本, 有时第一遍没有感受到教师的阅读情感, 甚至会第二遍、第三遍地去阅读, 从而深入探究其中的韵味。我在学生时代曾听写作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大师与玛格丽特》的开篇故事, 他的故事技巧非常吸引人, 虽讲了开头, 却隐诉我们一个信息:那是一本绝好的书, 不读你会后悔。于是, 我怀揣着一样的激情去阅读, 第一遍没有看懂, 直至第三遍, 终于体味到了阅读的快感。
引而不说, 就是将最精彩的内容几语牵出, 然后戛然而止, 诱发学生自己去读去看。李商隐的《锦瑟》是一首自读诗歌, 为了引发学生的阅读快感, 我以自己的阅读感受作为课前导读, 讲到每一首诗词都有其色彩和温度, 《锦瑟》的色彩和温度让我产生细腻的质感, 越是读得多, 这种质感就越是强烈。当学生渴知的眼神期盼我继续往下讲时, 我的引子到此为止, 要求他们在诵读之中尝试着触摸和品味。引而不说, 点燃起学生的兴趣之后, 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阅读快感, 提升了他们思考的空间性, 更容易让他们享受深层次思考的快乐。
三.以练促读
判定阅读是否到位的基本因素是阅读者能否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形式, 为此, 教师在平常应加强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 让学生在阅读成功的体验中, 提升和坚定自己阅读的信念。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应在方法上多作指导, 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掌握各类文章的解读方法, 尤其是引导学生如何去分析重点语段, 剖析语意含蓄隐晦的句子, 领会表达技巧, 归纳文章要点, 从而全面地正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 不断地进行阅读实践, 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习得文本阅读的要领。
通过反复多次的文本阅读练习, 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掌握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水平, 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诚然, 学生在阅读练习中往往会有心里没底的担忧甚至惧怕, 对此, 教师应该先消去学生的害怕情绪, 反复告诉他们:回答阅读题时, 我们的答案不可能与作者或命题者的意图百分之百地吻合, 这里有造成阅读差异的诸多主观因素, 我们需要做的是把自己能考虑到的思维点概括到位就足够了。如此精读细练, 学生总会一点点地品尝到进步的喜悦。这样不断的练习与积累, 过程虽然艰辛, 但收获也必然是有的。这种心灵活动的历程毕竟是愉悦的。教师的这些有意识的行为, 就是要让学生主动阅读, 乐于阅读。
四.评论化读
评论化读, 指的是通过对文章的评论来进一步深化文章的阅读。阅读的过程, 其实就是发现和重新建构文本意义的过程, 教师将自己的阅读快感形成于文, 并和学生一起平等交流、探讨, 以自己的下水评论诱导学生一起阅读。我曾就罗曼·罗兰的《巨人三传》、张爱玲的《小团圆》等写过书评, 并与学生一起评论。教师把自己评论性的文章交给学生, 相与分析, 总会更容易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并触发他们对文本的渴求, 从而也可以诱使他们在每当有阅读快感之后将其付于笔端的冲动。诱读, 往往是为了诱思与诱写。诱读之后, 学生在心灵中产生阅读快感, 感受到那是一种对生命的本能的愉悦的冲动。
如何让学生快乐而主动地学习语文 篇10
一、教师要增强亲和力,关爱学生
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将热爱学生作为教学成功的秘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与热情。而教师发自内心地对学生的热爱,可以打破师生之间的种种界限与隔膜,使教师赢得学生的喜爱、尊重与认可,这样更能让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在学生眼中教师没有了往日的威严,但这并不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学生对教师会产生更多积极的情感,自然也会愿意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会对语文学习产生更大的学习热情,会把语文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要把自己单纯地塑造成学者型教师,还要用微笑与热爱来塑造一个爱生之师的形象。为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除了要加强自己的专业修养,还要将浓浓的爱意传达给学生,让全体学生都可以看到教师的微笑,感受教师发自内心对自己的关爱。尤其是现在留守儿童增多,他们缺少关爱,更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师爱。教师对学生的关心要体现在学习与生活中。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了解学生的现实基础,对学生的成绩全面把握,帮助学生指其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与优势,增强学生的信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要关心学生的心理与生活,让学生消除各种不良心理,使得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与心理。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的后顾之忧,让学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中来。为此教师要勤与家长沟通,通过打电话、发邮件等多种方式,从家长那里了解孩子在家的学习与生活情况,把学生在校的表现通报给家长,从而与家长达成共识,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与学校学习环境,从而使学生生活与学习在充满爱的环境之中,更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学校,学生同样可以感受到教师母亲般的爱,这样大大增强了教学的亲切性,使学生从内心愿意接受学习,乐于学习。
二、用幽默故事增强教学的形象性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将抽象的知识寓于直观事物中,这样更能激起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尤其小学生刚刚开始系统地学习,而汉字又有着复杂的结构,采用传统的领读与抄写的方式,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生往往容易将音、形、义弄混淆。将故事与识字教学结合起来,可以使抽象枯燥的识字教学更具趣味性与形象性,不仅可以激起学生浓厚的识字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将汉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理解与掌握,这样的教学效果比起传统教学来要好得多。因此,在教学中我并不是孤立地进行汉字的学习,而是收集趣味故事,让汉字动起来、活起来,寓汉字的学习于趣味故事中,学生在听故事的愉悦状态下进行来展开主动学习,学习热情高涨,教学氛围更活跃,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在学习汉字时,我利用简笔画、动态视频等展现汉字,并为学生讲述一个个动听的故事,学生很快就为故事所吸引,认真地倾听,他们的目光紧紧地盯在图片与画面上,他们的思绪已经随着教师所讲述的故事飞扬,这样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来认真地学习,将汉字的音形义密切结合起来,从而使得学生更为形象直观地掌握这些汉字。如在学习日月时,我先画出简笔画,让学生看到太阳公公圆圆的脸庞与可爱的微笑,月亮姐姐羞答答的表情,把字转换成图片,在此基础上再为学生讲解太阳与月亮的故事。通过创编的故事,将太阳与月亮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故事的愉悦氛围中对这些汉字的音形义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积极地来学习这些汉字。同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一起参与到汉字故事的创编中来。这个环节学生参与热情更高,学生展开想象与联想,一起来创编故事,学生所讲出来的故事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也非常受其他小朋友的喜欢。实践证明将故事引入语文教学中,更能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更符合语文学习规律,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得积极主动,拥有更多的收获。
三、采用电子白板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新鲜有趣的事物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学生的精力,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求知欲。而黑板与粉笔很显然对于小学生来说吸引力不足,学生学习热情低下。电子白板集中了黑板与多媒体的优势,具有特殊的效果,以图文声像来传递教学信息,这对小学生来说拥有巨大的吸引力,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更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电子白板上所呈现的教学内容表现出极大的期待,这样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会大幅度提升。电子白板的运用为我们的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使得教学的发展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更能激起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同时,教师可以从传统教学繁重的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的固化中摆脱出来,教师可以站在学生面前,与学生进行面对面地交流与互动,这大大增加了师生之间交流的频度。这样的教学更具亲切性与动态性,更能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和教师一样的学习体,从而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与积极的参与行为,使得学生在课上勇于发言,使得整个课堂教学处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动态交流之中。更为重要的是电子白板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教师可以随时进行批注、讲解、勾画,使之真正成为师生互动学习的平台。如在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时,我们可以将课文提前输入PC,将电子白板与PC相连,利用投影仪将课文呈现于屏幕时,然后再进行阅读与讲解,遇到生字、优美的词语、段落时可以做标记等,这样更能增强教学的整体性,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同时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从资料库中调用相关的图片、视频、音乐等资料,来辅助学生的理解。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处于最佳状态,从而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愉悦而宽松的学习氛围,寓教于乐,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热情,让学生富有兴趣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乐趣,真正地爱上学习。
让学生主动地学会互改作文 篇11
当然, 目前社会和家长并不赞成这种作文批改方式, 甚至连学校领导和主管部门都不认可这种方式, 认为让学生批改作文是老师不负责, 偷懒的表现。事实上在教师的认真指导和精心点拨下, 让学生自批自改作文, 这在中学学生作文教学中是事半功倍的有效方法。
前教育部部长蒋南翔说过:“一个教师是交给学生已经猎取的猎物, 还是交给学生‘打猎’的猎枪并授之以方法呢?我以为给学生的‘猎物’不管多少, 总是要吃尽的;而把‘猎枪’交给学生并授之以打猎的方法, 他就永远取不尽, 用不完了。”的确, 满纸红批的代批仅是给学生以“猎物”, 而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 才是交给学生“猎枪”。这样看来学生批改作文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 是提高学生作文兴趣和作文能力的重要手段。
经过多年实践, 笔者认为传统作文评改方法存在着弊端, 让学生主动地学会如何互改作文已成必然。
1传统作文评改方法的弊端
传统作文评改一般都提倡老师精批细改。“深夜、头发花白、伏案批改作文”似乎早已成了优秀语文教师的缩影。按常规, 每位语文教师教两个班100多位学生的课, 每两周一次大作文, 批改量是相当可观的, 它占用了教师很大一部分工作时间。教师这般费心劳神地精批细改, 效果如何呢?在教学一线的广大语文教师恐怕皆有同感, 详批细改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作用微乎其微。叶圣陶先生说:“好作文是写出来的, 不是改出来的。”究其原因何在?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我发现许多学生拿到批改过的作文本后只注重老师打的分数, 极少琢磨评语内容。偶有几个耐着性子看了评语, 有时觉得老师的评语与自己的水平相去甚远, 似乎写好作文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况且批改周期长, 作文回到学生手中, 已没有写作时的那种激情, 批改也就失去了及时“点拨”、“指导”的意义。于是久而久之, 作文本发到手后, 高分者多瞟几眼, 低分者马上打入“冷宫”——塞进抽屉, 可想而知老师的辛劳只能事倍功半。
2指导学生互改作文的理论依据
现代教育理论非常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认为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只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动脑、动口、动手的积极学习状态, 才能使学习主体达到锻炼能力、培养素质的目的。而传统作文批阅方法正是把学生当做知识容器,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长期的包办, 使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 抑制了其参与写作的兴趣。找到其症结所在, 就要着手改革。教师腾出时间去做好引导工作, 放手把作文批改的大权交给学生, 让写作进一步延伸, 使互改成为写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以学生为主体展开作文互改, 教师应切实做好指导工作。
3作文互改的方法
互改是一种同学间交换批改的方式。这种方式简单易行。这样的批改可以使同学之间及时交换批改意见, 当遇到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时, 可以立刻与作者商量, 研究其写作的初衷、意图, 达到更有利的批改目的。这种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自改的缺陷, 它可以通过同学间的互改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那么, 怎样进行作文评改呢?我与学生共同商讨作文评改标准, 大致分为字体和标点、题目和内容、结构、表达、语言、立意、主题概括、优点、不足及改进措施等几方面:
3.1 字体和标点
(1) 字体是否美观、端正、书面是否干净、整洁。
(2) 要求将错别字在原文处打上标记, 并在旁批处进行修改。
(3) 看标点符号是否正确, 强调句号、引号、叹号、问号、书名号的运用, 错误的在原文中打上标记, 在旁批处修改。
3.2 题目和内容
(1) 中心是否鲜明、集中、突出。中心是否切合题意, 内容是否真实可信。
(2) 选材是否围绕中心, 是否符合生活实际, 是否具有典型性。
(3) 看人物形象是否丰富, 性格是否合乎情节, 材料是否丰富。
(4) 文句是否有意蕴, 感情是否丰富、真挚感人, 是否让人有回味, 或引人发笑, 或为之感动, 或为之深思等。
3.3 结构
(1) 层次段落划分是否清晰, 结构是否完整, 构思是否新巧, 如倒叙、插叙等。
(2) 看段与段之间是否有联系, 过渡是否自然。
(3) 前后是否相照应, 看开头和结尾是否简明扼要, 是否得体。
3.4 表达
(1) 如记叙文, 要求做到夹叙夹议, 有议论、抒情、描写, 对事情有自己独特的观点或感情, 能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2) 如说明文, 要明确说明对象的特征, 有丰富的说明办法, 有恰当的说明顺序。
(3) 如议论文, 要求有自己明确的观点, 有理有据, 能自圆其说, 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能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3.5 语言
(1) 语言是否简练, 即不重复、不啰唆, 精练简要。
(2) 语言是否流畅, 即读起来很顺畅, 不疙疙瘩瘩的。
(3) 看遣词造句准确生动, 即用词生动新颖恰当, 句式灵活, 错落有致, 如长短句交错, 陈述、反问、设问交错等。
(4) 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如比喻、夸张、排比、引用等。
(5) 要将病句在原文下画横线, 在旁批中或原文中批改。
3.6 立意
(1) 见解新颖, 材料新鲜, 构思新巧, 包括题目、开头、主体、结尾新奇巧妙。
(2) 推理或想象有独到之处。
(3) 看立意是否正确、新颖、深刻, 能否体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
3.7 主题概括
(1) 记叙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或记叙了什么人等, 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2) 说明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等。
(3) 议论文所阐明的问题及观点等。
3.8 优点、不足及改进措施
(1) 写出2~3个优点 (可参阅1-6点) 。
(2) 写出1~2个不足之处 (可参阅1-6点) 。
(3) 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4在互改习作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引导学生本着虚心学习的态度, 自己亲自订正。
(2) 敢于把自己的习作展示给同学。
(3) 在互相修改的过程中, 要互相尊重, 讨论时要用商量的口吻, 辩论时有理有据, 互相不能说服对方时, 请教老师, 听取老师的建议。通过向同学、老师请教, 提高修改作文的能力。
(4) 教师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采用鼓励的方法, 适时地、恰当地给积极修改习作的学生以表扬, 使学生养成自主求知、虚心请教的学习习惯。
5学生互改作文的意义
(1) 经过多次批改实践, 学生不仅准确地记住了写作文的基本要求, 而且对这些要求理解得越来越深刻。他会指导别人应该怎样写, 不应该怎样写, 自然也增强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2) 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多名同学的作文, 这样容易发现、学习别人的长处。别人的缺点短处, 自己引以为戒, 也是好事, 学生的思想多了一个相互交流、开放的机会。
(3) 每次批改作文, 每人只批一本, 负担不重, 每次又都抽签换人, 批改的人有新鲜感、有兴趣。每位同学的作文, 每次又都换一位同学批, 看不同的同学对自己的批语, 当然也有新鲜感。这种新鲜感, 有利于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兴趣和看别人批语的兴趣。
(4) 批改作文时, 学生站在批改者的角度, 进入教师的角色思考问题,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心理平衡能力、角色互换能力, 促进学生心理走向成熟。
叶圣陶先生曾说:“自能作文, 不待老师改。”要让学生自觉养成勤于互改作文的好习惯, 让学生处于主动的地位, 要注重学生情感的交流, 心灵的体会, 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能力发展, 从而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摘要:作文教学这一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备受关注。近年来, “作文评改”这一语文教师的“苦差事”, 社会各界诟言颇多。旨在阐述指导学生互改作文的必要性、方法和意义。组织指导学生自己来互改作文,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会互改作文。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推荐阅读:
学生主动积极学习09-13
积极主动学习07-10
让学生积极有效参与数学课堂教学06-14
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07-01
让学生学会主动去学习05-21
让学生快乐主动的学习07-04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09-16
高职学生学习积极性10-01
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10-24
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语文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