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主动参与

2024-07-23

让学生主动参与(通用12篇)

让学生主动参与 篇1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消极地或不受控制地参加课堂活动, 这不仅影响教师的教学情绪, 更糟糕的是学生无心向学, 使得教学质量大幅度下降。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能力?在教学中我是从以下方面去尝试的。

一、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 我们特别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 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去探索、去思考, 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 首先从培养兴趣开始。如在《学做贺卡》这一节的开始, 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配套光盘中的作品或者自己收集的一些更有意思的小作品, 并辅以声情并茂的解说词。其次,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也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因素。它孕育着巨大的教育“亲和力”, 教学实践表明, 学生热爱一位教师, 连带着也热爱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

二、使学生掌握主动参与的方法

1. 参与思考

独立思考不是异想天开的胡思乱想, 必须遵循正确的规律和方法。教师的讲解不宜过细, 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在教学中要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这样的氛围中, 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通过思考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使他们乐于思考, 这样在学习中就有了积极性和动力。

2. 参与实践

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信息技术课堂更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从“不会学”到“会学”, 从“会学”到“会用”, 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 从“能力”到“素质”的转变。

在学习程序编制的过程中, 学生从开始对编程知识一无所知, 到认识编程的基本思想, 了解编程的基本语句, 从而去设计一些简单的程序, 完成用程序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 为以后主动参与课堂实践活动打下了基础。

3. 参与讨论和创新

“当我们给儿童提供机会, 让他们和同学、教师交流自己的知识时, 就会使他们欢欣鼓舞, 使课上得生动活泼, 营造一种集体工作的气氛。”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的这句至理名言给我们这样的启迪:在课堂教学中, 要多方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增强其参与意识, 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4. 参与评价

在展示学生作品时, 教师要参与评价, 学生更要参与评价, 不仅要评价别人的作品, 也要评价自己的作品, 在评价的过程中, 巩固所学的知识, 对自己和他人形成客观的认识, 提高自我认识水平。

总之, 我们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努力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传输信息的能力, 培养他们主动参与的意识、方法和习惯, 使他们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 成为有用之材。

让学生主动参与 篇2

新课改要求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而从我从教多年以来,我也逐渐明白评价一节课成功的关键是看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若学生参与积极并且接受了老师所要教的内容,那么这节课就是成功的;若学生一节课都是昏昏沉沉,不愿参与课堂,那么这样的课堂无疑是失败的。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我的数学课堂呢?我认为作为教师应做到一下几点:

首先,要带着微笑上课。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情绪往往是互相影响的,我们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我们的课堂,我们就必须做到带着微笑上课。试想,若一个老师在一进课堂都“黑”着脸,那学生如何敢在老师不高兴的情况下回答问题、参与课堂呢?故带着微笑上课是学生参与课堂的前提条件。

其次,老师要做好导演而不是演员,实施自主学习,让课堂活起来。数学学习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要重视向学生提问,还要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不到发展,真正的探究性学习也就难以实现。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要始终把提出问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通过再现知识产生过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并启发他们深入探究问题。

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 篇3

一、主动探究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得到发展,就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为他们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如教学“分数化小数”一课,由于学生已经学过小数除法,并掌握了分数与除数的关系,所以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把分数化成小数,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找出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分母的特点,总结出分数化有限小数的规律。又如:在讲“小数性质”这一课时,首先通过复习旧知:1分米=0.1米、10厘米=0.10米、100毫米=0.100米,并结合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得出结论:0.1米=0.10米=0.100米。同时,在写法上加以比较,从而揭示规律: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通过旧知引出新知,抓住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小组讨论、口述过程、直观演示等教学手段,归纳总结出: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规律。让学生结合上述所学,完整地总结出小数的性质,这样突出了重点,分化了难点,达到了让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规律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

学生学习时,往往接触的不是现实的条件,而是一种情境,这是学生学习与科学家研究的主要区别。

恰当的诱发性的情境具有两个特点: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创设恰当的情境,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又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知识。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假设一个生活场景:××商店挂着一则商业广告,所有商品一律“八折”优惠。有一种原标价为120元的衣服,老师想买这件衣服,你帮老师算算,应付人民币多少元?顿时,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学生的“疑虑”之时,教师及时点拨,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

三、全员参与

面向每一个学生是素质教育的显著特点。因此,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实际活动中,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使大多数学生成为陪客。

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篇4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不能把学生当作贮存知识的“容器”, 使学生处于消极状态, 应该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因此, 在教学中,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 充分展现每个学生的智力潜能。那么, 在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呢?

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 而且能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意识, 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去主动探索知识,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改进教学方法,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1.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有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一要注重情景教学, 通过讲故事、做游戏、设疑问等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第二针对儿童天性活泼、爱表现的特点, 在课上或课下给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 满足表现的愿望;第三要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适当进行鼓励, 培养他们敢于质疑、主动探索的学习精神。

例如, 在教学“年、月、日”时, 我提出来这样的问题:一个小朋友今年十二岁, 可他只过了三个生日, 这是为什么?问题一提出把全班学生吸引住了, 我见学生面有难色, 接着说“答不出不要紧, 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年、月、日”这部分内容, 就知道什么原因了!”一个问题点燃了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 学生们为了回答出“这是为什么”而如饥似渴地学了起来。

2.以教师为主导精心设计学习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这个主体是主导教下的主体, 教这个主导是对主体学的主导。这就是说, 课堂教学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引导学生自己去学。教师要从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去学的角度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学习过程。

与旧知紧密联系的新知, 教师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和共同点进行铺垫。通过旧知的台阶引导学生自己去获取新知, 教师要在关键处做适当的点拨和讲解。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它的基础是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样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异分母分数通过通分转化为同分母分数, 其余的内容就可以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

全新知识的学习, 要找准新知识的“最近发展区”, 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只在关键处做适当的点拨和讲解。

例如, 在教《找规律》时, 上课伊始, 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激趣导入:比比谁的记忆力好”。

师出示两组电话号码, A:13912341234 B:13914541328

要求女生记A组, 男生记B组, 时间都是三秒钟, 看谁先记住。

反馈后, 师:“看样子, 我们班的女生记忆力真的很棒!比男生厉害!”

通过短暂的思考, 男生马上反应过来:女生的号码好记, 有规律。

教师立即追问:有什么规律呢? (12341234)

……

这个环节体现了教师的匠心, 显出高超的教学技巧:教师故意让女同学记忆容易记的号码 (有规律) , 进而又表扬女生记忆力好, 这时, 男生的反驳就成了教师的期待。事实上, 男生也没有辜负老师的期待。这样的设计,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为本课新知——找规律的学习作了精妙的铺垫, 为学生主动学习并获得成功创设了条件。

3.以学生为主体, 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体现, 在很大程度上要看学生的多种感官是否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 只有学生的眼、耳、手、脑、口等感官协调运作到学习中去,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要善于调动这些感官参与到教学中去。例如, 在认识长方体的教学中, 要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指一指、量一量、算一算”等过程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通过这个过程, 既加深了学生对长方体特征的理解, 又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

三、课堂教学中, 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

1.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舞台

我们知道: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课堂中的问题, 可以让学生提出, 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新课的学习。课堂的练习、习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自己进行处理。通过一节课的学习,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总结学习方法。

2.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

课堂上, 在教室提出问题, 或学生提出问题后, 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让学生有机会进行思考, 有机会展示自己思考的结果。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静下心来, 进行深入的思考, 才能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3.让学生拥有主动学习的体验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 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一年和力量。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成功”的情景, 使学生拥有主动学习的丰富的情感体验。例如, 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 我给学生发了不同形状的纸, 如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让学生任意平分, 任选一份或几份, 并涂上颜色。这是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折纸, 涂画。在他们的主动探索下, 认识了不同的分数。这样是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他们在体验成功的快乐中学习。

4.允许学生出错

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 更要引导学生相互进行纠错。让学生在纠错中快乐地体验学习的乐趣。

总之,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要善于创造条件, 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使学生能学、爱学、会学、乐学, 促使学生更有信心, 更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培养独创意识, 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

摘要:传统教育观念对学生要求更多的是“学会”而不是“会学”。很明显这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也不符合时代的要求。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就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实现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让学生主动参与 篇5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把面向全体学生作为实施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基本立足点,从充分新生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出发,分层递进,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学会知识增长智能,提高素质。

一、创设条件,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探求新知的活动。

课堂教学中,运用数学知识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延展性的特点,创设条件,激发兴趣,让各层次的学生愉快地主支地参与探求新知的活动,获得浓度成功的情绪体验,增强学生的信心。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两步计算36+28-57时,考虑到学生已掌握连加、连减的笔算方法,又考虑到部分学生只参照连加的笔算方法而会出现的错误码,于是先出示 12 +8 -6 ,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先算加再算减,此时原有困难的学生已受到启发,也轻而易举地写出算笔方法。这样设计教学给各层次学生新知的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使他们获得新各的满足,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精心设计,启迪思维,让各层次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精心设计总是来帮助学生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例如:教学“两个修路队共修一条路,3天修完。第一队修了120米,第二队修了102米,平均每天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多少米?教学中,首先弄清两队修路的天数相等,接着让学生思考,这道题应怎样解答?当学生回答第一种解法后,再问:还可怎样列式解答?”当学生完成第二种解法后,我们可以设问:“这道题为什么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如果两队修路天数不同,修路的米数相同,那又可以有几种方法解答呢?”这样从正反两方面,精心设问,有的放矢,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去思维,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很快理解各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组织讨论,质疑问难,让各层学生在各抒己见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从信息论的角度讲,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的互相作用和住处交流,才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学生对新知疑惑不解,产生问题时,就要抓住时机释疑,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针对教学的疑点和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组织大家讲座让各层次的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共同提高。优秀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也使自己的知识更有条理,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受到群体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影响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四、分层施练,及时反馈,让各层次学生在练习中体验主动参与的乐趣。

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影响新的学习与保持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而要使学生牢固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必须重视课堂练习,如果用划一的练习题去要求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要么使学生吃不饱,要么使学生吃不了,根据学生不同发展水平的实际,布置基本题和思考题。在分层施练的同时,也可精心设计多练题,来弥补各层次学生练习的时间差,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使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分层递进,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在探索中获取成功,是实施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基本立足点。在教学课堂教学中,只胡以全体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参与的过程,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智能,提高学生的素质。

让不同层次学生在

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堂 篇6

关键词:参与欲望;操作实践;独立思考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者,更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动意识的形成与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为此,要注意让学生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勇于创新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主體性发展。要实现数学的育人目的,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一、激发参与欲望,引发主动性

在教学中,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激发、推动他们学习的内部动力,从而达到学习目的。而这种内部动力产生于学习的需要。只要当学生有了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和愿望,为了满足这样的需要和愿望就会推动自己去学习数学的心理力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如:在教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有意出示了几个数,像120、2165、12540,让学生试着判断哪些数能被2整除?被5整除?被3整除?学生会通过进行计算来做出判断,这时,我会神秘地说:“老师不计算,就能很快地判断出来”,这么一说,学生就争先恐后地报数让我判断,我一口气就都回答出来了,学生会感到很惊讶,我就趁机告诉学生:其实老师是掌握了一些特征才有这种神奇本领的,然后我会问同学们想不想学老师这种神奇的本领。这样便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在以下的学习过程中主动积极参与,学生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

二、训练操作,侧重实践性

创设条件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培养通过实验有所发现的能力,这是让学生在学数学中学会求知的重要部分。因为实践操作不仅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儿童“好奇”“好动”“好玩”的心理需求,可以使数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趣,在兴趣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实践已被证实是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画画、剪剪、拼拼、摆摆、搭搭,看似简单,但这些已初具科学实验的雏形。为了充分发挥动手操作中人的作用,我在设计教学时常常运用实验求知这一方法。如:计算“11-9”,如果这样讲。9加2得11,所以11减9得2,这样学生很可能会感到困难。如果借助学具,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进行操作,发现规律,验证结论,获得直接的知识和技能。这时学生参与度大,思维活跃且思路开阔,在愉快中便获得了知识。

三、注重独立思考,发挥自主能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活动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化重教轻学思想,明确教师的根本职责是引路,不是代替走路,要教给学生点石成金的道理,培养他们自行获得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完善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其主人翁的责任感。

例如:学习角的试题,教师可以出示如下提纲:

(1)看你的量角器你能发现什么?

(2)角的计量单位是“度”,1°表示什么?

(3)用量角器量角1的度数。

(4)通过量角的大小,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让学生们按着提纲自己看书,实际度量,得出结论,在自学中,同学之间互相谈论,师生互相交流,从而获得知识。

总之,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时刻做到以学生为主,激发他们的自主能动性,使其能学、会学、爱学。从而达到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掘学生的潜能,发现学生的价值的教育目的,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乐事,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渴望。

浅谈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篇7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热情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创设生动而有趣的教学情境, 引起学生的注意, 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例如, 在三年级学习简便运算的时候, 我给同学们讲了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故事:高斯念小学的时候, 有一次在老师教完加法后, 老师有事想要出去一下, 便出了一道题目要同学们算算看, 题目是:

1+2+3+……+97+98+99+100=?

班里同学都算起来, 老师心里想:“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课了吧!”正要出去时, 却被高斯叫住了!原来呀, 高斯已经算出来了, 才不到一分钟啊!他怎么算得这么快呢?小朋友你们知道他是如何算的吗?此时, 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于是, 我及时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简便运算, 在这里我们将会知道高斯是怎样迅速算出答案的。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 主动地投入到了新课的学习当中。

二、给学生动手操作机会, 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数学离不开动脑, 也离不开动手。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小学生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 对小学生而言, 动手操作可以使认识的对象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缩短, 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因此,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例如, 在学习了“圆柱的体积”之后, 我给同学如下练习:

材料:容量为3加仑矿泉水水桶、容量为500ml的矿泉水瓶、圆柱形口杯、直尺、软尺。

小组合作, 解决问题:

(1) 测量出一桶矿泉水和一瓶矿泉水容量各是多少升?算一算一桶矿泉水大约等于多少瓶矿泉水?

(2) 测出口杯的容积, 算一算一桶矿泉水可以倒满多少杯水。

(3) 如果按照每人每天饮水1500毫升计算, 一桶矿泉水能满足一个三口之家几天的饮水?

在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学生不但在动手操作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并且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由于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所以更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巧妙设疑,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 只要有问题, 学生就会有探究的欲望, 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因此教师要精心准备, 巧妙设疑, 启发学生去探究、去发现。例如, 在学习“圆锥的体积”这一部分时, 上课伊始, 我给同学设置了一个问题情境:老师今天遇到一个难题:来上班时遇到一队建筑工人, 他们请老师帮算一算他们的沙子有多少, 他的沙堆是这样的, 于是我用课件展示了圆锥形沙堆的底面直径和高。请同学们帮他们算一算好吗?学生听说要给人帮忙, 热情高涨。可是看了又看, 却不知道怎算, 于是有同学问我:“老师, 圆锥的体积怎么算啊?”我及时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请同学想一想, 我们是怎样找到圆柱的计算公式的呢?”这是上一节课刚研究过的内容, 学生很容易就答出:“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那么我们今天就借鉴这个方法。”我把事先准备好的圆柱还有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容器发给各学习小组。让他们动手用圆锥装水往圆柱里面倒。然后, 我问:“你们发现了了什么?谁能总结出圆锥的计算方法?”这样, 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 学生自始至终围绕问题, 主动合作、探究最后解决问题。这样不但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 也使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得到了培养。

四、引进竞争机制, 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小学生有极强的好胜心,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 在课堂上引进竞争机制, 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的方式灵活多样。笔者常采用小组比赛法、男女生比赛法、同桌比赛法等等。比赛的形式也根据教学内容而定, 可以是当堂问题的解决、巩固;也可以是阶段内容的巩固和小结, 也可以是全册内容的系统、总结、巩固。总之, 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竞争形式。力求做到竞争参加人员要普及、竞争形式灵活多样。这样才能吸引全体学生参与竞争, 从而使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五、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 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不同, 所以对于不同的学生, 我们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对于同一个学生, 我们也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每一个孩子都渴望成功, 只有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他们才能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去。因此, 我们的评价要以激励为主, 教师要善于用智慧的双眼, 来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 及时地予以表扬和鼓励。对于学生的缺点和错误, 我们要巧妙地予以指出, 让学生认识到:只要我改掉这个缺点, 我还是很棒的。这样, 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数学, 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

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篇8

一、创设生活情境, 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它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连。因此,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 尽量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 从中引出数学问题, 并由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 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 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探索, 拓展其思维的主动性, 增强其求知欲望。

二、创设活动情境, 引导主动参与

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教学时可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感知、感悟和体验, 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能力。

例如, 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 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及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后, 让他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12根小棒 (长度为2cm、4cm、6cm、8cm、10cm的各两根) , 让他们大胆猜想:“是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可以拼成三角形?”接着让学生分组开始动手操作, 同时做好记录。结束后让学生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并展开讨论:“什么样的三根小棒才可以拼成三角形?”再次用小棒进行验证。通过操作、猜想、比较、验证、讨论等使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他们学得主动积极, 最终解决了问题, 感受到了动手操作学习活动的快乐与学习成功的愉悦。

三、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求知欲望

“思维是以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教师应从学生认知结构出发, 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心理上形成认知冲突, 从而打破原有心理平衡, 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 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机。如在教学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我就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将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同学, 让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 (1) 把8个苹果平均分给小山和小海, 每人分得几个?学生很快伸出4根手指。 (2) 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小山和小海, 每人分得几个?这时, 许多同学都难住了, 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根手指, 问他表示什么意思, 回答说, 因为每人分到半个苹果, 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 一种新的数 (分数) 的学习, 成了学生自身的需求,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四、创设开放情境, 活跃学生思维

创设恰当的开放情境, 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培养思维能力。例如, 在教学“两积求和应用题”时, 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花店要包花, 每10支为一束, 每束要有两种花。请同学们每人包一束花, 并算出可以卖多少钱。出示价格表:玫瑰—2元/支, 百合—4元/支, 康乃馨—3元/支, 薰衣草—5元/支, 丁香—3元/支。5分钟后进行汇报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生1:我用5支百合和5支玫瑰, 算式是:4×5=20 (元) , 2×5=10 (元) , 20+10=30 (元) 。生2 (迫不及待的样子) :老师, 我也是5支百合和5支玫瑰, 不过我列的是综合算式:4×5+2×5=20+10=30 (元) , 还可以这样列式: (4+2) ×5=6×5=30 (元) 。我适时组织学生进行了讨论, 巩固并拓展了所学的内容。然后, 我又适时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每束花价格要超过30元又低于40元, 你打算怎么包?这样又再次激发了学生得学习兴趣, 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并能体验到数学和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系, 提高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五、创设成功情境, 保持参与热情

每个小学生都非常渴望得到成功, 需要体验成功的喜悦。它可以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进而好好地学习。在数学的学习中, 我们应该让学生积极动手、动脑, 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并不停地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情境,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怎样让学生主动参与化学探究活动 篇9

一、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1. 创设问题的情境。

所谓创设问题的情境, 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有协调”, 把学生引入到所提问题的有关情境中, 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 并教学生养成对知识探究能力的习惯。

2.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爱参与。

化学本身就是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 若在探究学习过程中, 能经常联系生活实际, 必将大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如:在化学实验课前准备时, 有的同学就发现盛有氢氧化钙的试剂瓶周围有一层白色的物质。此时, 我就及时提出“这种物质是什么”的问题, 让同学们讨论。有的说是氢氧化钙, 因为长时间放置, 水分蒸发了, 析出来的;有的说是碳酸钙, 因为放置的时间长了, 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结合, 生成了碳酸钙这种白色沉淀。然后再引导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去实验、去探究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这样学生动手的兴趣就会很高涨, 从而也明白了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3. 创设参与的氛围。

要想让那些习惯于接受式学习的学生向主动参与学习方式转变,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营造气氛, 提供参与的途径。“如果你有一个思想, 我有一个思想, 彼此交换后, 我们每个人就有两个思想, 甚至多于两个思想。”课堂集体讨论或辩论, 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开发学习智力, 培养创造能力的好方法。这样可以把不善于主动探究的学生分组, 把辩论赛搬到课堂中来, 并根据回答问题的具体情况进行量化。经过一段时间后学习测验与个人量化评比结果进行对照, 会发现不主动探究学习与学习成绩差是成正比关系的, 从而让这些人明白主动参与探究的重要性。

4. 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任何一个班级都会有学习

成绩较差的学生, 这些学生并不是说他们的智商低, 是不可教的。只是我们作为一名老师, 还没有发现他们的强项, 他们的优势。例如:在我曾教过的一个班中, 有几位差生, 他们属于头脑灵活但基础较差的学生。问他们为何不想学, 他们说“不是不想学, 而是不知道该怎么学”。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有个讨论题, 如何配制100克10%的食盐水?我就先问了这几个差生“你们在家配过食盐水吗?”他们都说配过, 就是把盐放在水里, 然后再搅搅, 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我再问:“如果让你们就配100克食盐水, 并规定咸度, 你们怎么办?”这一下他们几个就犹豫了, 这时我在慢慢地引导他们……终于他们明白了。最后我再把整个题的解题过程系统地讲了一遍, 并告诉他们其中未知的知识:食盐通常用托盘天平称量, 水通常用量筒量取, 然后放在烧杯中配制, 家中搅拌用筷子, 在实验室里通常用玻璃棒。从那以后的每一堂课, 我总会设置一些问题让他们解答, 引导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他们就会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深刻, 长此以往, 这几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都很浓, 成绩也很快地提高了。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探究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 敢于挑战, 敢于付诸行动的精神状态。培养探究人才最重要的是如何创设一种有利于激发人的探究动机和发挥人的探究潜能的学习情境。那么, 如何来创设这样一种学习情境呢? (1) 允许学生打断教师的讲话, 或对教师的观点提出评价, 随时讲出自己的探究体会或好的解题思路。这样让每一位学生都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与成就感。 (2) 容忍那些与众不同、行为古怪, 有独创性的学生。 (3) 鼓励学生指出教师的不足, 修正教师的错误, 超越教师, 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 有计划地提出问题, 有意识地设计错误, 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究, 创设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的氛围。

总而言之, 通过探究欲望的激发、探究精神的培养, 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的探究能力, 去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不但要在“学中做”更要在“做中学”。真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摘要:在化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是化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探究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培养探究意识, 其次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把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地调动起来, 使他们积极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主动地探究问题。一句话, 就是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让学生主动参与 篇10

一、分析学生现状, 把握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基点

(一) 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中职学校的学生成绩不够好, 学习习惯相对较差, 大部分的学生在进入职校前就对自己丧失自信心, 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基于各种因素, 学生往往在学习中缺乏一定的主动性, 碰到困难容易退缩, 学习比较盲目。克服自卑心理是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 教师应当利用活动帮助学生消除消极自卑心理。

(二) 帮助家长调整心态

孩子没有考上普高, 有家长认为选个专业读职技校也不错, 仍对孩子抱有很大希望, 这样的心态是比较好的。而有的家长认为反正书总归要念的, 随大流, 但情绪比较消极, 这种消极情绪也很容易带给学生;还有的家长索性听之任之, 只要不出大事, 其他的也就不大管了。教师要主动联络家长, 帮助家长调整心态, 以便学校和家长在教育上统一口径与尺度, 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二、激发兴趣, 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学习兴趣是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 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先导, 有兴趣才会入迷, 入迷才能钻得进去, 学习才会卓有成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 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方能以学为乐。学生只有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浓厚的兴趣, 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一) 课前让学生充分准备, 显现学生潜能

在教学中, 教师要在课前认真备课, 备教材, 备学生。此外, 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去做一些实际调查 (问卷、采访) 等, 也可以把学生吸引到课堂教学中, 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例如, 在“适当的投资方式”的教学中, 笔者事先安排学生到银行实地调查不同年限的利率情况, 让学生去感受理财者的需求。上课时, 笔者首先让学生汇报调查结果, 继而组织学生计算不同年限的定期存款所得利息, 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因势利导把话题引到如何进行投资和理财的主题上来。课前的银行实地调查, 使学生有话可说, 参与热情比较高。这样, 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把课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学生感到实用, 学起来就得心应手。又如在“当代技校生风采”的教学中, 笔者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去采访我校毕业的本校教师, 学生兴致很高。这样的采访, 可以使学生真切感悟到技校生的风采, 为课堂学习作好情感的铺垫。

(二) 利用学生已有知识, 使学生乐于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是教学的最高技巧所在。”利用已有知识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使学生乐于参与课堂学习。如笔者在教学中由“拔苗助长”的寓言来引导学生得出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相应关系的原理, 学生学得就很轻松愉快。

(三) 创设情境, 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情境 (如运用新闻照片、漫画、歌曲等) , 对优化教学过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有着重要作用。如笔者在“个人主义”的教学中, 先呈现了一幅漫画《要杀就杀, 怎么还注水?》:一个人手拿针筒, 而旁边的猪已经很肥了, 好像在说“要杀就杀, 怎么还注水!”然后让学生分析漫画, 并思考注水的后果。漫画生动、直观, 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学生很容易就能得出“个人主义的危害”。又如在“整体和局部的联系”的教学中, 笔者先出示了一幅漫画《三头牛》, 内容是三头牛对抗一头狮子。这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他们通过对漫画的欣赏分析掌握了有关整体和局部相联系的知识点, 而且直到下课后, 还在兴趣盎然地讨论着。

三、学习新知识, 培养学生大胆参与的勇气

要使学生大胆参与, 教师首先要以自身的勇敢精神熏陶和感染学生, 且应把自己看成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活跃“分子”, 态度和蔼、情绪饱满、感情真挚, 用自己的热情、执著精神去感召学生。

(一) 把课堂的时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去讲

1. 小组讨论, 采用大脑风暴法

叶澜教授倡导“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课堂有了生命活力, 学生就能在课堂上体验积极的人生, 在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如在“教育投资”的教学中, 笔者运用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方法“任务书法”, 下发任务, 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国家对教育的投资有哪些?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资有哪些?你在职校的三年学习中, 父母需要为你投资多少?”因设置的内容、问题切合学生的实际, 学生有话可说, 课堂的气氛活跃。

2. 让学生上讲台展示讨论成果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后选一名代表上讲台发言, 展示讨论成果, 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都处于一种“主动参与”状态。

3. 让学生互相评价

让学生互相评议能起到取长补短、互相学习的作用。它不仅能让学生主动学习书本理论知识, 而且能让他们在情感上得到升华、在职业素养上得到提升。

(二) 把提问的权利放给学生, 启导学生质疑

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篇11

一、更新观念,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获取知识是为了发展。教师要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观念,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习活动不只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因此,在大力推进新课程理念的进程中,要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鲜明地发展,首先要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让他们懂得教师只是导演 ,而真正学习主角是他们自己。

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和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的阴影中走出来,不断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要求,即明确学习数学的动机。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介绍我国古代的数学史实,如刘微割圆、祖冲之与圆周率和我国现代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陈景润等人作出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学好数学是当今高素质科技人才的重要条件,自己的前途与祖国的前途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义务感和责任感,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勤奋学习的良好习惯。这样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就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数学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以达到增强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目标。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花时间、下工夫、动脑筋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吸引他们主动探究、参与学习。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老师先问“谁来告诉老师,你的生日是哪天?”学生个个兴趣十足,争先恐后地回答老师的问题,接着老师又问“你们多久过一个生日?”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回答:“一年。”这时老师又问:“你们一年能过一个生日,而我要四年才过 一个生日,想一想,老师的生日是哪天?”学生一听莫名其妙,不由地陷入沉思。老师又说:“今天学了”年、月、日“这课,大家就都知道我的生日在哪天。”这样巧妙地设疑,点燃了学生思维探索的火花,使学生有了法子内心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就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在课堂中还可以设置障碍、谜语竟猜、念儿歌、讲故事、做游戏等生动活波的数学情景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三、重视操作,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操作是激发、促进学生思维的一种重要手段。小学生的思维大多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性的学科,因而老师在学生的参与过程中,老师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典型材料,让学生数一数、量一量、画一画、摸一摸、摆一摆、分一分等实践中去感知事物,获取知识。

例如,教学《比较面积和周长》时,可以让学生出示镜框,再装上镜,然后让学生用手正确区分面积和周长, 加深理解。又比如教学比较分数大小时,可让学生自备两张同样的纸条,用对折的方法平均分成2份、3份,然后剪出一个 和一个 ,叠在一起比较它们的长度。学生通过动手折、剪、叠,形象直观地感知到 大于 。再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可以从学生具有强烈的接触物体,探究物体的本能和需要出发,让学生在课前自制一个圆柱容器和一个等底等高的圆锥容器。上课时,先用圆锥装满沙土往圆柱里倒,看几次才能装满;然后反过来,把装满沙土的圆柱往圆锥里倒,看几次才能完。根据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结果,引导学生概括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在等底等高的 条件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即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的 。

四、指导学法,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学习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径,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因此老师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的计算》时,课前可布置同学们自做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上课时师生按教材的图示用“旋转、平移法”共同演示,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新拼成的是什么图形?它是原来梯形面积的几倍?这时学生的思维投入紧张的寻觅之中,接着又带领学生共同比较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底和高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自己试着推倒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有序地把教具演示,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操作、推倒紧密结合。通过眼睛看、动手拼、动脑想,学生不仅轻松地学到了知识,而且活跃了思维,不仅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而且在参与学习中掌握了学习方法。

改革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主动参与 篇12

一、创设融洽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敢于参与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利条件, 教师的真诚、关怀和帮助, 可以转化为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反之, 则会扼杀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著名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谈到他的小学老师时说: “一响起铃声, 就带来一阵阵的恐惧。上课往往是先发算术本子。每喊一个名字, 下面就有人把本子领回来, 可是喊到我, 那个算术本就像瓦片一样向我飞来, 有时就落到别人的椅子底下……从这时起, 我认为算术这是一门最没有味道的, 也是最难的学科, 直到高小和后来的师范, 我都以这门功课为最糟。但是, 那位十八九岁的从不打骂学生而热爱学生的语文教师, 爱用歌唱的声调教学生读诗, 使我在二十几年之后, 还能背诵她教的诗。今天想来, 她对我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多么有益的影响。”从魏巍的话, 我们清楚地看到他与算术老师的关系紧张, 以致一上算术课就担心害怕, 扼杀了他学好算术的动力。而语文老师则热爱学生, 从不打骂学生, 教学生读诗, 让他觉得是在歌唱一样快活有趣, 对他成为一位著名的作家起了积极的作用。可见, 创设融洽的师生关系, 对学生的影响是多么深远。

教师在与学生的接触中, 要善于与学生交朋友, 应对每位学生表现出足够的关心和尊重, 让学生感受到他在老师的心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感受到老师对他的期望。学生非常重视这种情感体验, 他们会喜欢上这样的老师及老师的课, 他们会在感受到老师爱心的同时, 产生强烈的回报心理———学好语文, 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这样就能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让学生敢于参与学习。

二、激发兴趣, 让学生乐于参与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还指出: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针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 可以滋生动力, 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可见,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 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 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那么, 怎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得当地安排教学内容,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可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把课件引入课堂、编排课本剧等, 同时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结合课题引入一定的故事, 诱发学习兴趣。这样, 课堂气氛紧张而不死板, 活跃而不紊乱, 学生自然会乐于参与到学习当中。

把游戏引入课堂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好方法。游戏趣味性强, 气氛热烈, 最富有吸引力, 当学生在课堂上玩游戏时, 连平时最不爱说话的学生眼里也放出光来, 跃跃欲试。欢乐的游戏极自然地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 如习作指导时, 教师把 “抢坐” 这个游戏引入了课堂: 选四位学生, 要求四位学生听老师的口令绕三张椅子正步走、跑步走、向后转……当老师喊 “坐下” 时, 则要马上抢到椅子坐, 没有抢到坐的学生就要表演节目; 接着剩下的三个学生绕着两张椅子走……直到最后一个坐在椅子上的学生为优胜者, 游戏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了。教师紧接着要学生叙述刚才看到的游戏经过, 学生纷纷举手, 就连平时胆子小的学生也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 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三、精讲巧练, 让学生有时间参与学习

目前, 有不少教师抱怨班上的学生死气沉沉, 不说、不问、不发言。究其原因是课堂教学中教师 “一言堂”, 唱“独角戏”, 不给学生练习的机会; 提出问题后根本就没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急于求成, 使学生一时答不出来或答不准确, 造成学生难堪的场面, 打击了其自尊心。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 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各环节, 力求简短、精练, 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参与自主学习, 也就是课堂中有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讨论问题, 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等。

例如 《新型玻璃》 一课, 传统教学就是照本宣科, 把五种新型玻璃讲解给学生听, 这就显得枯燥乏味。而一位教师却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 先精讲“防盗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然后要求学生自学第二部分, 并像老师那样描述“夹丝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之后再用第一人称形式介绍第三种 “变色玻璃”; 然后要求学生向人们推荐 “吸热玻璃”和“吃音玻璃”。这样精讲巧练, 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学习课文, 不仅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而且悟得了学习方法, 并逐渐学会了自主学习。

四、开展讨论, 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

在教学中, 一些教学的重点、难点知识, 教师不直接通过讲解来让学生掌握, 而是发挥班集体的整体功能, 通过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 “想一想, 议一议”, 动脑、动口, 各抒己见, 展示自己的认识过程。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 用不同思考方法去讨论, 鼓励创造性的见解, 再通过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拨指导来学懂知识。这样热烈的讨论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又可发展学生的思维, 而且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也同时得到了培养。

五、质疑问难, 让学生学会参与学习

古人云:“学贵有疑” “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 思是智之本。学生善于质疑, 也有利于改变当前老师讲、学生听, 老师问、学生答的被动状态。学生也会在不断提出问题, 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此,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启发他们去问重点、问难点, 问在点子上、关键处, 还要对学生的质疑问难加以鼓励, 并引导他们解决疑难, 学会质疑解难。学生通过质疑, 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课文, 切身感受质疑解难的乐趣, 明白求知的路上离不开积极的参与。

综上所述, 教师在课堂上不是主角, 而是一座桥梁。凡是学生自己会学的知识, 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学; 凡是学生能自己做的, 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做, 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学习能力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灵魂———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上一篇:生活的革命之路下一篇: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