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有效课堂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

2024-06-13

构建有效课堂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通用14篇)

构建有效课堂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 篇1

构建有效课堂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

新课程教学改革我进行了一轮多的实践。我深切的感受到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既能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又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真正挖掘出了每一个学生的内在潜力,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让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落到了实处,让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发生了根本转变。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已经在课堂教学中开花结果。新课标让我的课堂教学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下面我对新课标在教学中的实际运用,谈谈我的认识。

1、要把学生真正放在教学主体的位置。传统的语文教学,我们忽视了学生的潜在能力,总是担心学生的能力不够,这儿不放心让学生做,哪儿也不放心让学生做,到头来,苦了老师,累了学生,学习效率总是很低。老师也理所当然的认为,讲了、练了都学不好,何况是要放手让学生去做,这根本是办不到的事情。同时,我们的老师认为,知识必须通过教师对学生认真讲解与传授,这才放心。孰不知这恰巧颠倒了教学中的主次地位,让学生处在了被动的学习地位。这好比一场音乐会,乐团在指挥的引领下,演奏出美妙的音乐,这美妙的乐音是乐团里的乐手们演奏出来的,而不是指挥。指挥只是负责好了各个乐手之间的谐调,教师就是指挥,而不是乐手。反之,课堂就是音乐独奏会,教师成了演奏乐手,学生成了听众。自然而然的课堂教学就成了“一言堂”,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一点儿也没有被激发出来。只有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理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主次关系,我们的课堂才能成为有效课堂,教师才能给学生上出高质量的实效课。

2、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教学始终。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变“一言堂”教学为群言堂。要明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改变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习过程由被动的吸收课本上现成结论的过程,转变为亲自参与丰富的、生动的思维活动并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过程。使学生从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学习转变,从孤立性学习向必要的合作学习转变,从复制式向建构式转变,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从一味地继承式学习向继承和创新式结合转变,从一味的静听式向静听和活动相结合转变。譬如我在讲读《藤野先生》之前,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三至五个问题,准备在课堂上交流,看哪个同学问题设计好,能引起同学们的思考。一石激起千层浪,绝大部分同学课下都做了充分的准备。课堂教学气氛浓厚,教学重点、难点在同学们的交流与讨论中突破了、解决了。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这是在以往教学中从来没有过的现象。课后跟踪检测成绩也非常的好。从此以后,我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我还要接受学生对教师的质疑。这时候我要走下讲台,为学生提供服务。让学生在与教师平等交流中愉快地学习知识。

3、教学设计不要停留在课堂教学表面的活跃上,而是要有深层次问题的设置。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听了不少教师的新课程、新理念的教学。从中学到了不少好的教学模式,但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如听了《春》的一堂公开教学,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是这样的:①课文中描写了哪些花?分别是

什么颜色?②作者引用了哪一句诗来写春风的?③春雨像什么?④哪些句子写出了春天人多?„„这些问题设置过于简单,课堂教学活跃热闹,课下与学生交流,学生并未真正理解课文内容,学生的理解只是停留在了肤浅的表面。学生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好处,以及对春的感受一点儿也说不上来。作课教师注重了课堂教学的表面活跃,忽略了深层次问题的设置。这样“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课堂教学构建。

4、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把多元化形式引进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一要求将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需要创新出新的教学模式来达到这一教学要求。现行教材每个单元后都有一个综合学习课。在学习之前,教师都要提前几天有针对性的布置学生考察、实地测量、现场制作、模拟面试、辩论会、排练节目、座谈会、赛诗会和“上网”搜集有关资料等各式各样的活动。这是因为综合学习课的主角是学生,为了保证综合学习课的顺利教学。学生事先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才能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这样语文课就走出了单一的课堂授课模式,形成了多元化教学形式。

5、解决“教与学”这一对矛盾的最好方法是师生互动。课堂上学生往往会对课文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这种现场发散式提出的问题是教师始料不及的,这就需要师生间互相尊重、欣赏,相互交流、沟通、理解和补充。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

6、借鉴他人成功的教学经验,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认为虚心学习是提高新课程教学最有效的办法之一。自已只有不断的通过,学习——借鉴——应用这样的模式,才能更快的提高自己构建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能力,学生也才能真正体现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如听了《艰难的国运和强健的国民》一节示范课,收获颇丰。教师除了引导自然外,最主要的是问题设置有坡度,环环相扣有悬念,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在老师的引导下,一个个重点、难点迎刃而解。整篇课文的分析理解是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一步步完成的。他的这种教学设计引入到了我的教学中,果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新课程带给我们的是有效的教学,高效的课堂。充分体现了语文的人文特点。把课堂真正归还给学生,激发了他们禁锢的热情,激活了他们沉睡的潜能,开启了他们幽闭的心智,放飞了他们囚禁的情愫。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思考、探索的良好习惯,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率。

(宁夏中宁县第五中学王志邮政编码:755100

联系电话:***)

构建有效课堂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 篇2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1. 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向别人发问, 向别人阐述自己的看法。这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学以致用的机会, 还可以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更可以使他们接受不同的观点, 扩展他们的视野, 促进思维的发展。

2. 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由于强调小组中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并且每个成员都带有极大的热情, 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 集思广益, 各抒己见, 人人都尽其所能, 这样问题就变得容易解决。

3. 合作学习能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 同时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帮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 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感情的过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大家互相勉励、互相鼓励, 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同时学会了如何关怀和帮助他人、评价他人, 即学会承认他人的优点, 容忍他人的缺点, 虚心向他人学习, 听取他人的意见。它使每一成员都融入集体中, 增强了集体意识。

4. 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合作学习把学生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它主张那些已经掌握某种知识和技能的学生把知识和技能教给其他成员。作为讲授者的学生, 为了能够教得更清楚、透彻, 必须对所学的材料进行认真的阅读和分析。其他学生也希望在课堂上表现出色, 因此他们要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认真预习课文, 遇到不会的单词主动查字典, 并查找资料中的有关注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学能力都提高了。

5. 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在组织对话和操练中, 小组长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谁先谁后、谁问谁答, 充分考虑对话的难易度和学生的水平。特别是在英语短剧的自编自演过程中, 学生除了要选择、组织对话内容, 认真准备道具, 进行角色安排, 还要在排练中对效果和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改, 并不断地总结,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不足之处

1. 小组活动重视形式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笔者听过一节“找规律”的小组合作学习课, 练习时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一道开放性的习题:给每个小组分发很多张有空白图案的卡片, 让学生发挥想象力, 涂出有规律的美丽图案。学生每人涂出一张图案后, 小组间的交流很少, 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 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 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 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

2. 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我通过观察发现,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 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 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 困难学生成了听众, 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 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

3. 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 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三、有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使其最优化

1. 要力戒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有些课堂也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 而且看似很热闹, 可是学生讨论才几十秒, 有的学生刚投入, 有的学生还没来得及阐明自己的观点, 教师就拍手叫停, 这种假讨论的现象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 教师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 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说下去, 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这种“浮躁”的讨论也不可取。教师要始终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设计者和引导者, 教给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 实现课堂的高效率。

2. 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合作学习非常重要, 但只有建立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 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和同伴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这样做就避免了只有好学生动口、动手, 困难学生没有独立思考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的现象。合作学习要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思考、进步的机会。

3. 讨论的内容要有价值, 避免走过场

在教学过程中, 合理安排学生讨论、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探究和讨论的价值。无目的、无针对性、无必要性的小组合作, 学生毫无兴趣, 甚至有时会趁机聊天。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 明确教材所要体现的新理念, 因学生而异, 因内容而异, 合理地设计讨论的问题, 避免走过场。

构建有效课堂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 篇3

【关键词】新课改 有效课堂 学生 主动 创新

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如果不能体现这一本质性的特征,课改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课改,就没有抓住根本,也就不能说已成功实现了新课程的改革。

三年前,甘肃省进入新课标新教材的实施当中,面对新教材,面对新课改的大气候,我们学校高中生物教研组改变教学策略,调整工作思路,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观念入手,做到五个转变

变“教师为本”转而“以学生为本”,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引导者,课堂上必须留足学生活动的时间;变“师道尊严”为“平等、和谐、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中学,在教中悟,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体体验,不将个人感悟强加给学生;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而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每节的“探究活动”要广泛查找资料,精心设计活动过程,将活动落实到位;变传统的“聚焦式”的教学转而为“立体型辐射型”的教学,课堂上注意营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场面,让学生生命的活力在涌动;变“知识传授”为目的转而为“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为目的,对学生进行动态的发展性的评价,不将分数看作是唯一的评价标准。

二、教师备课,要有“预谋”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在备课中要有“预谋”,也就是在备课中要提前想到,在哪个环节想让学生充分地说,学生可能说出哪些答案。对于学生的这些答案老师怎样与学生互动交流,想最终达成什么样的效果,所以老师要做充分的备课。而且在这样充分开放的环节中老师还要做好如果招架不住的准备,怎么准备,准备什么,都需要老师去捉摸。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走过这样的几轮,体会一下其中的滋味,必然会在遇到此类问题就有了“免疫力”,就会豁达了。

三、要把学生真正放在教学主体的位置

传统的生物教学,我们忽视了学生的潜在能力,总是担心学生的能力不够, 这儿不放心让学生做,那儿也不放心让学生做,到头来,苦了老师,累了学生,学习效率总是很低。老师也理所当然的认为,讲了、练了都学不好,何况是要放手让学生去做,这根本是办不到的事情。同时,我们的老师认为,知识必须通过教师对学生认真讲解与传授,这才放心。殊不知这恰巧颠倒了教学中的主次地位,让学生处在了被动的学习地位。这好比一场音乐会,乐团在指挥的引领下,演奏出美妙的音乐,这美妙的乐音是乐团里的乐手们演奏出来的,而不是指挥。指挥只是负责好了各个乐手之间的谐调,教师就是指挥,而不是乐手。反之,课堂就是音乐独奏会,教师成了演奏乐手,学生成了听众。自然而然的课堂教学就成了“一言堂”,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一点儿也没有被激发出来。只有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理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主次关系,我们的课堂才能成为有效课堂,教师才能给学生上出高质量的实效课。

四、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教学始终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变“一言堂”教学为群言堂。要明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生物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习过程由被动的吸收课本上现成结论的过程,转变为亲自参与丰富的、生动的思维活动并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过程。使学生从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学习转变,从孤立性学习向必要的合作学习转变,从复制式向建构式转变,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从一味地继承式学习向继承和创新式结合转变,从一味的静听式向静听和活动相结合转变。

总之,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贯彻以人为本思想,树立学生中心观念,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解放课堂、解放学生,释放学生全部能量,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文良.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新华出版社,2005.

[2]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3]朱幕菊.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把课堂还给学生 篇4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是叶澜教授“新教育基础”改革的核心部分和精华内容,是现阶段素质教育下课堂改革的方向。转瞬间,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从2001年开始至今已有十余年之久。不忘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要求是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自主探究真正领悟数学知识,才能掌握数学技能和方法。我是经历了课改,见证课改的乡村中年教师,算有一些自己的心得。

课改下,专家学者一直在呼吁:把课堂还给学生。可见这是老生重弹而又重要的环节。显然,把课堂还给学生不是一句简单的空口号,而是一段用心努力的改进过程。尤其是对于山区小学的中年教师,鉴于多数是接受“填鸭式”教学的过来人,所以,在授课时也习惯沿袭着过去老一辈的方式。因此,在农村小学贯彻落实新课改的精神,确实不容易。它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更多的指导。有心,事竟成。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和建议:

一、转变自身的观念,巧妙指导

要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作为教师首先要从自身的观念反思。新课改以来,不少教师也注意到了在课堂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和参与者。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一讲到定义、计算、及注意点,老师便又容易犯老毛病,一味地由自己讲解。教师需意识到教学过程是开发学生思维的过程,不管讲授内容复杂与否都不能忽略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在课堂中,我们应尝试性地给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教学的活动,让学生上台讲解小知识点或者开放性习题等,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中尽情地 1

展示自我,释放自我。记得有一次,我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引导学生从上到下观察15÷3=5150÷30=51500÷300=5这组算式的被除数、除数各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经过学生一段时间的讨论后,我发现班里学习成绩较差、课上从不举手发言的李霞同学把手举了起来。我见到后,高兴地把她叫了起来,但她却站在那里支吾了半天也没说出一个字。这时,其他同学坐不住了:一些调皮的孩子开始讥笑她,学习好的孩子也不耐烦的埋怨她耽误时间。再看李霞,脸涨得通红,低着头不时拿眼睛溜着老师和同学。从她胆怯的目光中我可以感觉到连她自己都失去了信心,准备退却了。可我走过去,用手抚摸她的头,亲切地说:“没关系,你在课堂上举手,老师特别高兴。这证明你想和大家一起努力学习了,第一次当着老师和同学发言,难免会紧张,深呼吸一字一字的把你观察到的和想说的说出来,即使是错的,老师也要表扬你的勇敢!”当时,她激动得热泪盈眶,用颤抖的声音结结巴巴的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居然是对的!教室里立刻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我也禁不住心潮澎湃。因此,要把课堂还给学生,首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遇到不懂的,老师就要适当地指导。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懂得指导的技巧,不能随便训斥,从而引起学生的紧张。教学是双边活动,离不开学生的学,更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它们相互依存,缺少任何一方就没有对话、互动和交流。学生作为不成熟、非稳定的一方,正处于认知、情感、世界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感悟是不全面的,有时是偏颇的。因此,教学中不但需要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探究,也需要教师的体验去感染、唤醒和引导学生的体验。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但,教师的主导要适度,教学中应着眼于理解的疑难处、知识的关键处、情感的共鸣

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上教师要有两个把握:(1)把握时机,进行启动、引发,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更深的境地;(2)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定位,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引导,当学生发生争议时——参与,当学生发表意见时——倾听,当学生出现错误时——纠正,当学生获得成功时——赞赏。所以不要轻视教师的指导。学生和知识之间就像隔着一层窗户纸,教师轻轻一导会使学生豁然开朗,老师轻轻一导会给学生呈现出一个充满想象、充满灵性的瞬间。

二、创设良好的氛围

德国教育家哥特福尔德,海纳特提出:“教师凡欲促进其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就必须在他们班倡导一种合作、民主的教学氛围。”因此,教师必须坚持教学民主,在课堂内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产生自主参与的欲望,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首先要创设愉快和谐氛围,培养学习兴趣和情感;其次要创设平等民主氛围,培养良好的学习情绪和态度;最后还要创设勤奋竞争氛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在这个环节,我们须要做好两方面的努力:

1、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能。

2、创设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尽量运用一些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决不吝啬对学生的鼓励和微笑。如在低年级,可以通过以游戏、活动等形式学习新课,并提供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我们可以解决游乐公园中的数学问题来学习乘加、乘减算式,也可以通过摆学具学习乘法口诀……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时,我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制作长方形框和正方形框,感知周长的概念,以此方式来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有著名学者曾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生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营造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无法发挥作用。”记得有一次我在教授 “10以内的加法”这一内容时,我通过实物教学来营造氛围。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摆棍子来学习10以内的加法。可让学生人人参与动手用10个小方块摆成两部分,学生根据数的分解,得出了9种摆法。然后让学生观察写出9种加法算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能力,也为学习减法奠定了基础。最后让学生把算式中数字填入表格,看谁填得又快又准,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最后,让学生通过讨论来发现加数、加数与和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得出以下结论:(1)两数相加,和比两个加数中任何一个数都大。(2)一个加数减少几,另一个加数增加相同的几,和不变。这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比较、概括能力。整个过程,学生人人主动积极参与,既达到了相互合作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有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又刺激学生去寻求或创造达到学习目的的最佳方法或途径。

三、激发学生兴趣,使其有成就感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现。所以作为小学数学老师,我更加应当去培养孩子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走进数学的殿堂,指导他们利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我在教学分数与除法时,先让学生们算这样一道题:古时候,一个聪明的短工给地主干活,事先口头协议商定:每月工钱40元,每月30天算,按时取酬,结账兑现,分毫不能差误。结果这个月他干了21天,账房给他27.99

元,而他不依,说账房先生算错了。到底他该得到多少工钱?请同学们来帮他计算一下,同学们纷纷举手要求到台上展示他们的才能。结果大多数同学的算式是:40÷30×21≈1.333×21≈27.99(元),而小东的列式是:40×21÷30=28(元)小文的列式是:40/30×21=28(元),我先不确定优劣,而是针对三种情况说解题思路,第一种情况是:先算出一天该得到多少工钱,再算21天一共得27.99(元);第二种情况是:他工作21天占一个月天数的21/30,然后求一个月工钱的21/30。第三种情况是:40÷30是每天的工钱,把题改写成分数40÷30 =40/30,即每天工钱为40/30元,干了21天则是40/30×21=28元。通过对比,显而易见后两者算法较优,不用算小数除法。我分别给予肯定。虽然算法不同,但思路都是正确的,从而得出结论是:凡是遇到除法里除不尽的用分数计算较简便,使学生们从心底里高兴,使他们有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收到较明显的效果。

四、重视课堂效益

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在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效益如何,直接关系到减负增效能否落到实处。“课堂教学效益”的研究一直以来是国内外广大教育研究者所关注的焦点,无论教育体制和课程教材怎样改革,“让学生学有所获,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永远是其不变的主题。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人在课堂上常运用举一反三的方法来提高效益。有一次我在教学二年级“三位数的减法(退位减)”时,通过和学生学习二位数的减法,得出结论:第一,相同数位要对齐;第二,从个位减起;第三,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然后,我让学生用这三种结论来计算三位数的减法。这种举一反三,依些类推的方法,不仅让学生更

加懂得了两位数减法计算,而且学会用得出的计算方法来计算三位数的减法。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学就会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益。

另外,教师要经常反思:为什么反复讲学生还是不懂?这时,教师要保持耐心和明确新知识对于小学生有一个接受的过程,不一定一次能存进学生的大脑,知识需要有序再现。除了自身的反思,还要引导学生做好反思:为什么学懂了还做不了题?为什么会了还会出错?为什么同样的题错了还要错?这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懂了不等于会,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需要练习;从“懂”到“会”到“准”需要“悟”,要多思考,举一反三;错题要更正,并学会找原因而不是借口。设计有梯度的练习也是提高课堂效益的有效途径。

让学生做主把课堂还给学生 篇5

重庆育才中学 杜东平

重庆育才中学生活教育模式在过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生活教育模式而言,就是“生活大课堂”有效性的模式、有效的策略与方法。就新课程而言,国家开设的学科必修课程和学科选修课程在教室生活有效实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校园生活课程中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在社会生活课堂实施。开展家长学校,促进学生个人发展在家庭生活课堂实施。“四个课堂”中,笔者仅就“让学生做主,把课堂还给学生”谈点看法,仅供同仁们参考。

“小先生”教学模式有利于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当小先生,促进学生思维,这里重点给予说明。

近年来,新课改极力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但一些学校却并没有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原因在哪儿?因此,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对此,很多学校和教师开始努力试行“小先生”教学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李老师通过反思,做了如下总结: (1)如果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足够的资料,学生完全能够自学语文。(2)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机会,可能比给学生更多的详尽的讲解重要得多。至少,作为主讲的学生,他一定会在课前认真阅读课文,认真钻研课文,即便他们主要参阅教参,也会学会全面地理解和分析课文。(3)让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展开有序而有效的讨论,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方法,尤其高中语文教学更是如此。(4)作为教师,不但要做好组织者,还要做好示范者。教师的示范讲解,不但是对学生讲解的补充,更是对阅读研究课文,读出自己见解的一种有效的示范。(5)教师要采取恰当的方式促成学生的回忆和反思。李老师的方法是,让讲课的学生写“教后记”,让听课的学生写“听课感受”。让他们自由地写,无拘无束地写,总结成败得失。然后,组织学生用课内的时间进行宣读和交流。

李老师认为,“小先生”教学是语文教学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很值得尝试的一种策略。但运用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否则,“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也是有危险的。

这天,信息技术刘老师,按照以往的习惯把学生带到电脑室,准备按计划开始讲授新课《有趣的纸牌游戏》。这节课,刘老师至少已上过二十次,所以早就胸有成竹,等学生们找到座位安静下来后,就开始上课了。

简单的师生问好后,刘老师绘声绘色地来了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然而就当她刚要转入正题准备讲课的时候,突然,调皮生小明叫了起来:“老师,你别说了,让我们自己玩吧!”

刘老师刚想制止,但转念一想,是啊!不就是一个小游戏吗?难道真要自己一点一滴地去教?学生天性好奇、贪玩,再加上现在很多学生在家早已接触过电脑,他们肯定能搞定的。想想前几年,自己总觉得学生刚接触电脑,怕他们不会玩,因此总是很详细地讲解如何启动纸牌游戏、游戏的规则等,但结果却是一节课下来自己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们却听得似懂非懂,刚开始没玩几分钟,下课铃就响了,好好的一节游戏课就在学生们的一声叹息中结束了。既然如此,何不解放学生,让他们来当“小先生”,自主学习电脑知识呢?

想到这里,刘老师马上改变计划,宣布:“那好,这节课我们专门玩纸牌游戏!”话音刚落,教室里一片欢腾。过了一会,有几个学生叫了起来:“老师,怎么启动呀?”“老师,纸牌游戏在哪里呀?”

刘老师鼓励他们说:“别急,不会的同学可以先看看书或者请教一下会的同学,与同学讨论一下。老师相信你们,你们一定行的!”

“老师,我启动了。”很快有一位学生叫了起来。

刘老师一看,原来是一开始就要求自己玩的小明。刘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把屏幕切换到他的电脑上,使全班学生都能够看到他的计算机屏幕。然后说:“同学们,我们停一下,让小明同学给大家讲讲他是怎样启动’纸牌游戏的,好不好?”

“好。”学生高兴地拍掌欢呼。

刚开始,小明表现得很尴尬,很拘谨。他以为老师是在故意找茬,批评自己刚才在课堂上乱嚷,因此拘谨地坐在座位上不知该怎么办。等刘老师诚恳地向他说明情况后,他立刻表现出了被认可的兴奋,很快就边操作、边讲解,俨然一位“小老师”。

小明根据自己知道的一口气说了四种启动方法。第一种:单击开始――程序――附件――游戏――纸牌游戏;第二种:双击桌面快捷方式;第三种:右击桌面快捷方式,弹出快捷菜单再单击打开;第四种:单击桌面快捷方式选定,再敲回车。

学生们很认真地听小明讲解,大家都对他知道这么多启动方法感到敬佩,刘老师也感到很惊讶,没想到这个平时的“捣蛋大王”今天居然能一下子说出四种启动方法,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下面请大家自己来试试看。”小明讲解完后,提示大家。

小明一提示,学生们立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大家都想打开游戏,痛痛快快地马上玩电脑。于是,一时间教室变得寂静无声,大家都开始动手启动游戏。

很快,全班学生都启动了“纸牌游戏”。

突然,学生小亮站起来说:“老师,我又发现了一种启动方法。我能讲一下吗?”

什么?还有一种启动方法,刘老师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小明的四种方法已经让人惊讶了,难道还有别的方法吗?自己所知道的也不过就是小明提到的几种。

“那好,请你为大家讲讲,你是怎样启动纸牌游戏的。”

“老师,这样太麻烦了。”有一学生看完演示后叫起来。

刘老师马上说:“虽然用键盘来操作比鼠标麻烦一点,但是小亮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这个启动方法,说明他是一个善于动脑的学生,非常好。下面请小亮来说说他是怎样发现这一方法的。”

“老师,刚才你表扬了小明,我觉得很不服气,就在想有什么了不起。于是我就在想,会不会还有另外不同的方法呢?于是我就开始动起脑筋来,可是我的鼠标一点都不听话。我一急就乱敲键盘,无意中按下了一个键,刚好出现了‘开始’菜单,于是我又试了一下,发现原来按下这个键相当于单击‘开始’按钮,再加上刚才小明讲的敲回车键也能起到单击这个作用,以前我在家里玩游戏时经常用方向键来控制方向,于是我就想出了这种方法。”小亮讲了自己的发现过程。

听他一说,刘老师又惊又喜,因此当即表扬了他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同学们,如果你们都能像小亮同学一样,在今后的学习中多动脑、多实践,相信用不了多久你们就能超过老师,成为中国的比尔・盖茨。”

“下面,让我们来比比看,看谁最先成功,谁就来当‘小老师’”。

学生们尝到了自主学习的甜头,再一次忙碌起来!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 篇6

面对着各种考试,如何让孩子提高阅读能力,学会自主学习呢?在语文上,我想要从最基础的习惯抓起。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了好的习惯,办事容易办好,学习也能得益。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是很难提高的。也就是说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在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方面,我是这样做的:

(1)、要求学生以认真的态度对待阅读。看书不能走马观花、草草而过。为了促进学生认真读,我要求学生“情绪要稳、读音要准、边读边想,弄懂词句”。

(2)、主动查字典的良好学习习惯。这就为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作好铺垫;

(3)、圈点批注的阅读习惯,也就是读书时,要圈住自己不认识的字,画出不理解的词。再读课文时,标出自然段序号,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句子或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句子,并以小组的形式互相启发讨论。这样学生读一次,画一次,动手做一次,越读的多,理解越接近中心,学生的体会也就越深等等。

(4)、提倡学生多读、反复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构建有效课堂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 篇7

一、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导思

一位德国学者说过一句话来精辟的比喻“情境创设”, 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 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 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 你就会在享受佳肴的同时, 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所以, 情境之于知识, 犹如盐之于汤。

例如, 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教师课前让学生任意写一个数, 制作成教师可以在讲台上看清楚的小卡片, 并提前算出能否被3整除。刚一上课, 教师清楚地看到学生都各自拿着卡片, 便指着几个较大数的卡片, 立即说出它能否被3整除, 并得到学生的肯定答案。教师马上说:10分钟之后, 希望大家都可以像教师这样判断自如。随后借助学生的数字卡片开始了新课的研究, 这样既可以增强数学的魅力, 又可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 形成课堂教与学的合力。

二、培养学生的原创思维——引思

法国自然教育启蒙思想家让·雅克·卢梭指出, 教育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 适应儿童的天性发展。原创性思维是一种独创性的思维, 是以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为主要基础, 但又高于这两种思维层次的另一种思维。

在课堂上, 学生多采用“模仿—归纳—整合”的思维方式进行课题设计。即学生根据设计题目, 大量翻阅资料, 根据自己的整体设计思路归纳出适合自己的表现形式, 并把资料中适合自己的表现形式和方法进行重新整合, 进而完成整套设计方案。学生这种创作思路虽然不能全盘否定, 但毕竟不是艺术设计创造性思维的科学方法。笔者认为, 教学设计的目的, 是培养学生的开拓性、原创性设计思维, 挖掘创造性与个性的表达能力, 让学生把关注的重点放在探寻和解决每一个设计问题的过程上, 而不应只是注重与最终设计的结果有多么完美。

原创性思维方式建立的关键是挖掘创造性和个性的表达能力。创造性是艺术思维中的较高思维层次, 人们一般习惯于再现性的思维方式, 通过记忆中对事物的感受和潜意识的融合唤起对新问题的思考, 这是一种有象的再现性思维, 因而是顺畅自然的。而创造性的思维是有象与无象的结合, 想象占有很大的成分, 通过大脑记忆中的感觉和知觉, 运用想象和分析进行自觉的原创性表现思维。创造性的思维由于探索性强度高, 需要联想、推理和判断, 环环相扣, 所以是比较困难的。

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不自觉地运用再现性思维方式并不是主观逃避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思考力度比较轻松;二是对自己原创性思维的闪光点缺乏自信心和捕捉能力。由于教师往往过多地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评价学生的原创性思维的创意点, 所以指导教师有时候并不太注意和抓住这个闪光点并鼓励和赞美它。在设计方案的深入过程中, 学生通过对自己整体设计方案的每一个细节部分的细化来寻求人性的本质, 要求并赋予符合功能性的美学设计理念与形式表达。原创性思维过程有时很枯燥, 创造心理比较脆弱, 有时出现的创造灵感和新的创意点如果把握不住也会飘然而过。此时, 教师应该多关注学生思维的心路历程, 及时地抓住学生转瞬即逝的思维闪光点, 并给予赞扬和鼓励, 让他去完善原创性思维的设计方案。

当每名学生完成闪耀着自己心智和个性的一整套设计方案时, 虽然不一定完美, 但是在整个设计思维过程中敢于体验和超越的勇气, 已经为他们进行原创性设计思维的方式奠定了基础。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促思

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曾说, 尽信书, 则不如无书。这种说法很有道理。鼓励学生有意识的对所学的知识的问难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那么, 学生质疑问难的欲望从何而来呢?

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摒弃疑虑, 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前提。教师要尊重每一名学生, 相信他们都能提出问题, 帮助学生树立乐于质疑问难的信心, 和学生一起质疑、探究, 从而使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大胆地质疑问难。

2. 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学生要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调动积极性, 打开思维, 积极进行探究, 不断提出疑难。因此, 教师要在教学中千方百计地激发出学生质疑的兴趣: (1) 创设情境, 唤起质疑欲望; (2) 巧用矛盾, 激发学生质疑兴趣。

总之, 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思维, 让课堂教学真正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 滋润学生的情感萌芽, 让学生各自发挥聪明才智和潜在力量, 真正获得探索的乐趣、人生的乐趣, 以及创新的乐趣。

四、提高教师的个人魅力——学思

唐代教育家韩愈说过,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从古至今, 教师对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的人格魅力会不知不觉地渗透到教学活动中, 具有强烈的感召力, 可以给学生带来心灵的震撼。所以, 教师有效地提升个人魅力能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良好的教育。

1. 优良的品格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保证

孔子有云, 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教师希望学生彬彬有礼, 那么教师就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 言传身教。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 教师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以前, 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为一个值得推崇的典范。魅力崇尚高尚的操守, 他需要一身正气和傲然不俗的风骨, 需要站得直、走得正。所以, 身为教师应淡泊以明志, 宁静以致远;朗如日月, 清如水静。

2. 教师的个人魅力能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

数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数学教师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严谨治学、学而不厌的精神, 必然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鼓励学生勤于进取, 勇于创新。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屈从于外部压力的无奈之举, 更多的是求知的乐趣和自觉的意志。

3. 教师的个人魅力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

数学教师博大无私、纯洁高尚之爱对学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具有感召、感染和感化的作用。教师的大爱可以感化学生品格, 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情感的高尚和美好, 从而以教师为榜样, 养成对他人亲近、友好的情感, 以及乐观、开朗的个性。

4. 教师对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有示范作用

数学教师在艰苦而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表现出来的顽强和执着是其他教师都无法比拟的。数学教师在教育学生中表现出来的极大耐心和恒心, 在挫折和困难面前表现出来的英勇无畏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强者形象对学生是一种极大的鼓舞。学生把这种心灵体验内化为自己坚不可摧的意志, 勇往直前, 百折不饶, 向着光辉的顶点攀登。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郑其恭, 李冠乾.教师的能力结构[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3.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权利还给学生 篇8

一、教师的教授方式和教学观念的改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少讲、精讲。我结合平时教学过程涉及的实例提出了“三讲、三不讲”的原则。即讲易错点,易漏点,易混点;已会的不讲,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

二、把学生应有的权利还给学生

1.发言权

教师不让学生说,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变成了被动接受外界信息的“容器”。課堂应是学生主动说话的阵地,把他们内心的疑惑、感受表达出来,无疑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品格。教师应多让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千万别因为教学进度的问题而打击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2.否定权

这就要求教师、学生的思维开放。学生可以否定教师的观点,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甚至可以向权威观点挑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牢记:是不是给每位学生都创造了发表意见、施展聪明才智的机会?是不是特别关注有个性的学生,促使他们的个性获得健康发展?

3.评价权

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促进自身发展。另一方面,提升了反馈的速度。

4.想象权

学习贵在创新,而创新就需要大胆的想象。教学中,不仅要把已有的科学结论交给学生去重新发现,而且要鼓励、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探索更为广阔的领域。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愉快的心境、和蔼的表情、亲切的动作、温和的语调,来创设轻松、活跃、平等、和谐的人际氛围和学习氛围,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避免教师唱独角戏,课堂沉闷,没有生气。

总之,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来看,还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要落实于课堂。我们应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只有我们老师放手让学生独立去思考、去创造,才能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丰登坞镇朴实庄小学)

《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读后感 篇9

育人本位,传做人之道

早在唐朝,韩愈就在《师说》中就对教师有了一个界定:“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传道受业解惑”便是教育的综合过程,“传道”的“道”并非简单的知识道理,而是更为深刻的思想道德和事物规律。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存在着“应试”、“唯分数论”等问题,没有走出狭隘的教育工具论的桎梏,但学校的根本任务应该是培养人,以生为本,以育人为本。

从书中的字里行间可以读出徐老师始终牢记育人为本,把“教学”上升到“教育”,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更传授学生做人之道。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徐老师在“第五章如何有效组织合作学习”中提到的“课堂发言礼让规则”。课改我们学校也在推行,小组合作、“小先生”制、加分抢答也是我上课常用的策略,当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不随机点名不公平、随机点名费时间、学生只顾抢答而忽视提问内容等等。同样面对抢答存在的弊端,徐老师与学生共同协商的“课堂发言礼让规则”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行着德育渗透,培养着学生的合作意识、人际交往能力,让学生在有益竞争中不失谦让美德,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学习本质,授科学精神

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首先具有一种理性精神,面对教育现象的认知和实践,必须摆脱盲从和愚昧。其次,教育必须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徐老师在书中强调,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尊重教育科学是教师必须遵循的专业伦理,当教学过程违反科学精神时,教学便不能引发学习,甚至还会阻碍学习。

从教育的科学精神,我联想到了自己执教的地理学科。地理学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科学,因此与其告诉学生知识点让他们死记硬背,不如引导他们去梳理教材背后的逻辑体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地理核心素养。面对自主学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如何运用教育科学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积极性,也是我正在摸索的内容。但愿在不久的将来,我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迸发出求知的活力。

精神成长,促终身发展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更要关注学生的人生。在书中徐老师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同时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理想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符合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人们当下的发展不能以牺牲今后的发展为代价,而且要为今后持续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造就有终身发展能力的人。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的精神在教育中成长,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终身健康发展。

把发展语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论文 篇10

摘 要:培养学生语感,把发展学生语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可以总结归纳出以下六个方面的规律:一是通过读、听、看等多种方式,从整体上感受语言材料;二是教师指导学生从言语运用的角度出发,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三是以熟读成诵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语感;四是启发想象,塑造语感;五是注重培养语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六是结合实践,正确把握运用语感。

关键词:学生;语感;主动权

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并遵循学生语感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课堂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感训练平台,还学生一个自主发展语感的时间和空间。在这个“还”的过程中,作为教师要组织学生运用语感的训练,成为他们的指导者和启迪者。所谓语感,是一种对语言运用能力的感觉,对一般学生而言,只能从心灵深处慢慢的激化,有则有无则无。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以生动的语言和良好的作品去吸引学生,启迪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深化、美化学生的语感能力,通过多听、多说、多读等多种途径,强化学生的语感运用能力。

一、让学生通过读、听、看等多种方式,从整体上感受语言材料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言材料可以通过读课文来感受,所谓书读自通,对于课文的感受首先是通过读来实现,因此这一阶段的.读一定要充分。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受后,再适当穿插听、看、写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对于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语感。例如,在教授《鸬鹚》一课时,学生听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学生闭目欣赏。教师读后促醒学生的语感:小湖的景色优美吧?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场面生动吧?让学生带着这些美好的感觉轻声地读,读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哪些地方能给自己带来优美、生动的感觉。学生也可以把自己感觉最优美、最生动的段落挑出来,声情并茂地读给同桌听,并将这些圈出来,细细品味,用不同的感情读,在读的基础上背诵,并将重点词语抄写下来等。

二、教师指导学生从言语运用的角度出发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对于学生如何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来说,教师要从课文中精选一些语感很强的段落,有深刻内涵的语句和一些有语言特色的片段,指导学生借助学到的言语知识,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认真品味所选材料,联系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进一步感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训练学生多读,读得自然,读得感人,把握好节奏和韵律情趣,在读中找到乐趣,读出品味,读出感觉。

三、以熟读成诵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语感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加以背诵,在熟读背诵的同时,可以让学生把精彩的片段、词句抄写下来,整理归类,有意识的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充分激发想象,塑造语感

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语感离不开想象力,在教学中,教师的责任就是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感知力,把课文中的内容,让学生像看电影一样在头脑中闪过,身临其境,激发情感的共鸣。

五、培养良好的语感要注重课文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培养学生不断积累生活知识,增强语言的丰富性、情趣性。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生活中看到的情景、体会到的情感联系起来,仔细揣摩。语感来自于对生活的提炼,必将再回到生活中去,所以良好的语感必须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六、结合实践,正确把握运用语感

培养语感、领悟生活,要多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教学实践活动。通过课外教学实践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方式;让学生围绕课文写读后感,参考课文写一篇相同格式的作文;也可以在学校开展一些普通话大赛、诗朗诵比赛、辩论大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也可以结合现实生活模拟新闻采访、讲故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强化,锻炼学生运用语感的能力。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既要在课堂上给足时间让学生读进去,让学生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课文,又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读出来,把课文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实践中,作为教师“还”得越主动,学生的语感发展就越主动,教师“还”得越迅速,学生的语感发展就越迅速;教师“还”得越有效,学生的语感发展就越有效。

参考文献:

[1]罗宝祥。浅谈小学生语文创新能力培养。中国校外教育,(14)。

[2]梁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探析。新课程(下),(06)。

[3]陈培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个性化阅读的意义。吉林教育,2010(05)。

[4]丛晓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初探。陕西师范大学,.

把课堂还给学生 篇11

一次新课改下的研讨课使我进一步理解到课堂教学改革中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深刻内涵。研讨课的课题是《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教学步骤:第一步,复习人口国情引出资源和环境国情;第二步,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资源和环境国情的材料;第三步,师生互动共同归纳总结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国情;第四步,学生交流和质疑: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该如何解决?第五步,播放腾格尔的歌曲《天堂》,教师号召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资源和环境。

对于这节课,我有以下疑虑:1.学生是否会积极主动地收集材料?2.学生在交流材料的过程中会不会冷场?3.学生能否想出有新意的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对策?结果,课堂实际情况表明我的担心是对学生的不信任:在上课前,学生就主动把各类材料交给我检查和修改,然后又踊跃报名参加这次交流材料活动。关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请看下面的几个片段。

片段一:郑海东同学对回收的废电池进行解说:“废电池里含有汞、铅、酸碱等有害物质,乱扔会污染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废电池回收之后,我们可以对电池中的墨棒和锌皮进行再利用。”“同学们,还有什么废品可以回收再利用?”“纸、铁、塑料……”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

片段二:李堒同学介绍海洋污染的情况:“同学们,是什么导致了海洋污染?”“化工厂的污水、生活垃圾污染、伊拉克的石油……”同学们一下子列举了一大串儿。“海洋被污染了会造成什么危害?”李堒同学继续问。“就没有海鲜吃了。”一位同学的回答使教室充满笑声,也博得了热烈的掌声。在这样的氛围中,李堒同学最后归纳了污染海洋的四大罪魁祸首和海洋污染的危害。

在同学们交流材料结束后,我感叹:“同学们的智慧是无穷的!让我也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没想到这节课能如此生动活泼,我索性放开手脚进行第三步课堂教学,让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并结合交流的材料,总结我国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面对这些资源和环境问题,我们该采取哪些措施呢?”进行完第三步,我很自然地把教学引到了第四步。这一步是对课文知识的拓展,文中没有现成的答案,但问题很快在同学们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中解决了。

现代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应该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把课堂还给学生,为此,教师应积极做好以下方面。

一、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要更新,教学方式要转变

广大教师要针对学生特点和新教材特点做好以下工作:

1.课前,教师要充分备课、备教材、备学生,每节课都要做到目标明确。通过一节课要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点、提高哪些能力,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要细化,要有可操作性。上课时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反馈、总结和评价。

2.课堂上,教师要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交流讨论进而得出结论。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允许学生有和老师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创新。

3.课后,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的要求,精心设计作业。布置作业时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

4.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做好学生的个别辅导工作。教师只有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与信赖,也才能使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

二、引导学生更新学习方式,使学生善学、乐学

1.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布置预习作业,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有初步了解,二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因此,预习作业应基础性强或可操作性强,是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动手动脑解决的问题。

2.课堂上鼓励学生交流、讨论和质疑,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间,培养学生开拓创新、乐于合作、理论联系实际等学习品质,达到教学的三维目标。

3.鼓励学生课后以多种方式去实践、探索和分析解决问题,提高获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定义课堂 篇12

这是一道应用三角形内角和以及外角性质定理解决生活问题的一道习题, 我把它安排在一节习题课上.出示此题后, 有些学生的脸上显示出了疑惑.

师:同学们有什么疑惑吗?

生1:老师, 零件的合格与不合格如何判定?

师:好, 这个问题提的好, 咱们再来一起阅读此题, 同学们能找出关键性的词语吗?

生2:“按规定”应该是关键性词语.

师:还有吗?

生3:“李叔叔量得∠BCD=142°”.

师: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生4:既然这个零件不合格, 说明∠BCD的度数不应该等于142°, 只要计算出∠BCD的度数, 与142°进行比较即可.

生5:我认为也可以把∠BCD=142°当作已知条件, 计算出其他角的度数, 与已知度数相比较, 度数相等, 零件合格;度数不相等, 零件不合格.

师:好, 同学们说的非常好, 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此题呢?

生6:这是一个四边形, 我的思路是转化为三角形, 所以我想可以延长DC与AB相交与点E, 计算出∠DCB=140°, 与已知条件不符合, 零件不合格.

马上有许多同学举起手:我认为不需要这么麻烦, 可以根据外角马上计算∠CEB=120°, 所以∠DCB=140°≠142°

师:非常精彩, 全班同学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

紧接着, 下面有许多同学来不及举手, 马上喊起来:“老师, 还可以延长BC.”

师:同学们可以尝试一下, 一名同学上讲台板演, 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画图思考.

师:同学们, 咱们用了“延长”线段, 把四边形分割成三角形的方法, 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7:可以连接BD,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我先连接DB, ∠ADB+∠ABD=50°+38°=88°≠90°, ∴零件不合格.受到生7的影响, 马上有许多同学举起手.

生8:还可以连接AC.

生9:老师, 我有更好的解法, 利用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 计算出∠BCD=140°≠142°.

师:非常棒.同学们刚才思考出四种解法, 思路有“延长”、“连接”两种, 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 四边形内角和、外角及周角等知识点, 计算出一个角度数, 与已知角度数比较.

生10:老师, 我认为除了“延长”、“连接”外, 还可以做“平行线”或“垂线”.

我当时眼前一亮, 没想到同学们对此题竟然如此兴趣盎然.看着学生们那一双双渴求的眼睛和满脸的兴奋, 当即对教学内容做以调整, 主攻“零件”.

师:下面咱们分组讨论, 可以过哪些点作平行线?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展示结果.

组1:过点C作MN平行于AD.

组2:过点C作MN平行于AB.

组3:过点B作DC的平行线交AD的延长线于点E.

组4:过点D作CB的平行线交AB的延长线于点E.

组5:还可以过点A作MN平行于BC, 过点A作MN平行于DC.

这时, 有一组同学站起来, 自豪地说:“我还可以过两点作平行线, 分别过点B和点D作AD, AB的平行线, 相交于点E”.

师:到此时, 同学们能总结出这道题有几种思路、几种解法吗?

经过小组讨论得出, 有三种思路.

组6:思路有三种: (1) 延长, (2) 连接, (3) 作平行线.

师:哪一个小组再来补充?

组7:延长有两种, 连接有两种, 平行线有七种, 可以分别过点A, B, C, D作平行线.

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就像布鲁姆说的, “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 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充分的预设, 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 只有课前精心预设, 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然而,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 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课堂上出现了“意料”, 教师可以而且应该及时调整预设, 给生成腾出空间, 机智地驾驭课堂, 让课堂呈现别样风采.

摘要:本文以一堂师生互动的数学课为例, 探讨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旨在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的重要性.

构建有效课堂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 篇13

[情境说明]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和谐统一。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可以说,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对话式教学关系,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这既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课堂教学发展必然的趋势。 那么如何实施互动对话式的数学教学,笔者就《小数的意义》这一内容为切入点进行了尝试。

[教学过程]

一、展示信息、交流信息。

师:课前大家已经收集了许多关于小数的资料,各组也把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一条推荐了出来。现在,老师想组织大家开一次生活中小数的信息发布会,大家可以先把这些资料读一读,然后挑选你最感兴趣的一条,谈谈你了解到了什么?又想到些什么?

(1)一枝铅笔0.35元,一把直尺0.9元。

(2)雷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每秒0.3千米。

(3)篮球运动员姚明的身高是2.24米。我们组成员的平均身高是1.38米。

(4)人体正常体温是36.5℃~37.5℃。

(5)88层的上海金茂大厦高420.5米,是目前我国第一、世界第三的高楼。

(6)在区英语朗诵比赛中,王宁的平均得分是9.106分,李红的平均得分是9.008分。

生1、我谈第二条,雷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每秒0.3千米就是每秒300米。

生2、我谈第四条,医生就是根据这个体温标准来诊断你是否生病。超过37.5就是发热了,低于36.5度是发低热。

生3、我谈第六条,这里一看就知道王宁的分数略高一些,不过李红稍加努力就能超过王宁。

生4、我知道第六条中的数都是三位小数。……师:这些信息都是用小数来描述了一些事情,反映一些现象。看来,同学们对小数已经有了一些认识,可能也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或者问题,现在把你们的想法和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一)提出问题

生1、我想知道小数的来源?小数有什么用?

&nbs

《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孩子》读后感 篇14

崮岘小学祖灿

寒假时细细读了《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孩子》一文,读完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触动。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事实的确如此,孩子们往往有着比成人更强烈的表现欲,他们总是希望自己能在班级中的表现优于他人,希望自己比别人更多的受到老师的夸奖与信任。然而,孩子们的这种情感需要与表现在很多情况下得不到老师们和家长们的正确对待,有时甚至因为自己表现过于活跃而遭到老师们和家长们的批评。

现在想想自己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也偶尔产生过类似的错误态度,深感惭愧。那么,做为老师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并正确利用好孩子们的这种情感需要呢?我特别同意文中的观点-----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孩子。一直以来,孩子们的学习途径就是老师教,学生听。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一直在狠狠地打击孩子们心中深深的求知欲与自主性,进而消磨他们的学习兴趣,把快乐的求知学习变成了艰难的完成学习“任务”。

试问,这种教育方式如何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乐于钻研,勇于创新的人才呢?因此,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孩子,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劳记于心并付诸实践的教育主旨与教育理

念。而要想真正做到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精心设置教学情境,设计教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有的教师认为,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那么,教师干预越少越好,“放”得越多就越能体现自主性。这种片面的认识导致我们的教学由一个误区走向另一个误区。其实,自主学习不是一放了之,必需要老师指导,才能切实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首先,要精心设计自学思路,使学生自学时有法可循,明白如何入手,懂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例如怎样制定学习目标,怎样方便快捷的查找资料,怎样运用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与文本交流对话;怎样设计和解答问题等等。其次,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老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这样才能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再次,还可以精心设计情境场景,启发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感悟探究。

二、合安排理,留给学生思考与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首先,教师要尊重、热爱、信赖每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充分发挥民主作风,以平等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当学生争论时,教师不充当“裁判”角色,而是引导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当学生说错或练错时,教师不责怪、埋怨,而是及时给予帮助、点拨;当学生表现出色或有进步时,教师要由衷地进行鼓掌或喝彩。其次,要给学生留下充裕的思考和活动时间,切忌走过场,武断地打

断学生思维,挫伤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只有在每个学生都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讨论和争辩才会有最佳的效果。再次,尽量多地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能让学生说的,老师不说;能让学生想的,教师决不代替学生思维;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老师绝不越俎代庖。这样,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三、宽松、民主的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乐学,才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首先,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愿学。教师要转变角色,努力营造出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己获得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走向成功,体验到成就感。例如预习成果展示,资料搜集汇展,也可适当组织学习竞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学生愿学、乐学。其次,鼓励学生对不明白的问题大胆发问,提倡学生给老师提意见、挑毛病,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当学生想法与老师不一致时,教师切勿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应耐心倾听,多问学生是怎么想的,对思考不够深入的问题要鼓励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将学生思维活动引向深入。更重要的是,要激励学生敢提问,爱提问,乐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再次,还可以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烈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设置悬念等,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和渴求,并在兴趣的激励下形成探索动机。

总之,读了《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孩子》这一文使我受益匪浅,收

上一篇:高关初级中学15-16-01学年教导处总结下一篇:山羊不吃天堂草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