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构建语文乐学课堂结构

2024-09-15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构建语文乐学课堂结构(精选8篇)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构建语文乐学课堂结构 篇1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构建语文“乐学”课堂结构

一、明确任务激发兴趣

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就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意学习。实践表明,有意学习与无意学习的效果存在极大的差异。如果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积极地参与学习,保持良好的注意及情绪状态,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让学生明确任务?一般采用的是下列三种方法。第一种,开宗明义法:教师在每节课开始时,挂出小黑板(或是口头讲述)揭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让学生看清、记住。第二种,筛选讨论法:教师把学生预习课文或自学后提出的不懂的地方,加以筛选,结合文章的`重点、难点,抓住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习。第三种,分步揭示法:教师不是一上课就和盘托出,而是随着学习过程的展开,相机分步揭示。教师要引导学生认同教学目标,以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创造性地学好语文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实践证明,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做到“学有所乐”,达到“学有所获”。

激趣的途径、方法很多,包括:教师要用富有激情的教态、语言激发学生的情趣;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成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方法要经常变化,刻意求新,让学生时常有一种新鲜感等等。

二、培养质疑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从矛盾开始,而这个矛盾以往都由教师想当然的揭示:你们学生不明白哪些,我教师就教哪些。这样一来,容易出现课堂上教师问得多,讲得多,学生重复机械被动接受的多,这也是语文科教学一直耗时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问题,学生通读课文后就能自己解决,就可指导学生自己去看,以读代讲。

课堂教学素质化是以学生为核心的,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的矛盾应由学生自己提出“我知道(懂得)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多思、爱思,深思,使其“于无疑处生疑”是教学成功的标志。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的态度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从不敢问做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在引导时,教师要作出恰当的处理:是因读书马虎而产生的疑问,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去释疑;是自己经过学习、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疑问,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是游离于学习任务以外的疑问,要适当冷处理;具有导向性、启发性的疑问,要表扬提问的学生,并组织讨论研究。

培养质疑能力,要坚持正面引导,以表扬为主。对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固然要加以表扬,对提出质量不高的问题的学生,也要加以鼓励,肯定他们的积极态度。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提出了使自己不满意的问题就批评甚至训斥。要知道,一旦挫伤。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质疑能力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教师要把学生的质疑问难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课内必须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无论讲课过程中或在讲课之后,都用以提问,使学生逐渐养成“好问”的习惯。

问题提出来了,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争论,靠集体的智慧解决难题,使学生体验到集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加强学生自评和互评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发表独创性意见,勇于自我评价,使竞争与合作,个人与集体的自主构建巧妙地统一起来,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导”将起大作用,导说,导辩,最后教师还要适时小结,去粗存精

[1][2][3]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构建语文乐学课堂结构 篇2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所谓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就是要反对教师“一言堂”, 提倡“百家争鸣”、“七嘴八舌”的自由讨论,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大胆质疑, 敢于同教师争辩, 变沉闷的课堂为热闹的课堂。为此, 在课堂上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言语的机会, 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让学生“free talk”。交谈时, 允许学生用“Let me try”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教师因势利导,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发言作出肯定性评价, 让他们在“You can”, “Try”, “Never mind”等宽容语和赞扬声中获得成就感。实现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的教学氛围, 建立起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

二、创设有趣的教学平台,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 创设真实的英语教学语境, 促学生开口讲英语。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交流的工具, 必须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学以致用。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运用适当的教具, 如实物、图片、简笔画和录音机等, 为学生创设一个与现实氛围接近的语境, 促使学生讲英语, 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英语知识和语言技能。

2. 创设有趣的英语教学情境, 使学生乐于学习。

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阵地, 创设有趣的课堂情境, 使英语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 定会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例如在教“Do some shopping”时, 可在教室四周设立“服装店”、“水果店”和“文具店”,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句型“Can I help you?”, “I want…”, “How about…?”, “How much…?”等与自己的搭档进行自由地交流, 在巩固知识的同时, 加以延伸, 拓展, 引导学生开放式地学习。又如在教“Happy Birthday”一课时, 可在教室四周挂上气球, 中间拉起彩带, 黑板上贴上“A Birthday Party”这一宣传语, 课桌椅以小组进行排列, 生日派对的气氛立刻出来了, 学生一踏进教室便会兴高采烈, 而且感觉轻松有趣, 对学习新课有了一种强烈的渴望。教学时, 可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一段真实的生日派对片断, 让学生看后分组模仿, 为组内的某一学生过生日, 唱生日歌, 这样即满足了学生的自我表现欲, 又让学生体验了英语学习的乐趣, 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

3. 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技术手段, 拓宽学生学习英语的渠道。

教学活动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和工具展开的。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发挥传统的各种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如用挂图、模型等教学工具, 以及录音机、录像机、投影仪、幻灯机等电化教学手段, 强化学生的视听感, 化抽象为形象, 化复杂为简单, 让学生感知教学中无法表现的事物和现象。另外, 教师还应适当运用以多媒体、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学技术, 利用其直观性、交互性、生动性等特点, 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三、引入平等的竞争机制,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新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实现任务的目标, 感受成功。也就是让英语课堂富有活力, 充满激情, 让学生既轻松愉悦, 又能在艺术般的享受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知识, 掌握知识。为达到这一目的, 教师应采用种种手段去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 使他们兴奋起来, 产生求知的欲望。引入竞争机制是产生这一效果, 让学生获得成功感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适当设置学习竞赛, 通过单词背诵, 对话操练, 游戏竟猜, 听力测评等, 让学生全力以赴, 踊跃参加, 从而使英语教学由“要我说”变成“我要说”。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点、拨,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变“教”为“学”, 最终掌握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只有让学生充分体验英语学习的快乐, 真正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作用, 使学习英语成为学生内在的需要, 才能实现英语课堂教学的高效。

摘要: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倡导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方式, 为此, 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创设有趣的教学平台, 引入平等的竞争机制, 使学生乐学、爱学、主动学, 真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从而实现英语课堂的高效。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构建语文乐学课堂结构 篇3

摘要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时期语文学科教学的要求,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将教学思路由单纯的灌输向主动汲取演变,是完善语文教学的重要措施。本文以构建语文“乐学”课堂结构为思路,教学中渗透提高整体素质的思想,把教育的侧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上,同时在语文中加强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这些措施对于深化大语文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二十一世纪一代新人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专语文 课堂结构 树立

语文是中专教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语文这门学科首先是一门工具,是我们思维、学习、交流、生存发展的工具。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中说:”语言是工具、武器,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这字是语言的书面表现形式,也是进行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文字是工具,那么,教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语文课程,必然是工具课。语言的基础工具性还表现在人们凭借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说话作文,换言之,语文是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手段,语文学科重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的同时,还要在理解和应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发展思维,陶情冶性。离开交际功能,抽去情和意,语文便成了空壳。因此,语文是与思维为核心的表情达意的工具,语文课的教学过程就是培养和训练学生掌握和运用这一工具的能力。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显然是确保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教师教育指南》)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的艺术》一书中认为,教育的艺术在于能激发出学生心灵的感情,而且这种工作做得愈细致,愈有感情,从孩子心灵深处涌出的力量便愈大。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指出:“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教他以研究学习的方法”。叶圣陶先生也一贯主张“教是为不教”,其目的也在于使学生会学、善学、乐学。总结多年的中专语文教学经验,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明确任务激发兴趣

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就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意学习。实践表明,有意学习与无意学习的效果存在极大的差异。如果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积极地参与学习,保持良好的注意及情绪状态,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如何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呢?一般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第一种,开宗明义法:教师在每节课开始时,明确揭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让学生弄清、记住;第二种,筛选讨论法:教师把学生预习课文或自学后提出的不懂的地方,加以筛选,结合文章的重点、难点,抓住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习;第三种,分步揭示法:教师不是一上课就和盘托出,而是随着学习过程的展开,相机分步揭示。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同教学目标,以激发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创造性地学好语文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实践证明,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做到“学有所乐”,达到“学有所获”。

激趣的途径、方法很多,包括:教师要用富有激情的教态、语言激发学生的情趣;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成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方法要经常变化,刻意求新,让学生时常有一种新鲜感等等。

二、培养质疑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从矛盾开始,而这个矛盾以往都由教师想当然的揭示:你们学生不明白哪些,我教师就教哪些。这样一来,容易出现课堂上教师问得多,讲得多,学生重复机械被动接受的多,这也是语文科教学一直耗时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问题,学生通读课文后就能自己解决,就可指导学生自己去看,以读代讲。

课堂教学素质化是以学生为核心的,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的矛盾应由学生自己提出“我知道(懂得)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多思、爱思,深思,使其“于无疑处生疑”是教学成功的标志。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的态度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从不敢问做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在引导时,教师要做出恰当的处理:因读书马虎而产生的疑问,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去释疑;经过学习、经过努力可以自己解决的疑问,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游离于学习任务以外的疑问,要适当冷处理;具有导向性、启发性的疑问,要表扬提问的学生,并组织讨论研究。

培养质疑能力,要坚持正面引导,以表扬为主。对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固然要加以表扬,对提出质量不高的问题的学生,也要加以鼓励,肯定他们的积极态度。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提出了使自己不满意的问题就批评甚至训斥。要知道,一旦挫伤。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质疑能力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教师要把学生的质疑问难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课内必须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无论讲课过程中或在讲课之后,都辅以提问,使学生逐渐养成“好问”的习惯。

问题提出来了,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争论,靠集体的智慧解决难题,使学生体验到集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加强学生自评和互评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发表独创性意见,勇于自我评价,使竞争与合作,个人与集体的自主构建巧妙地统一起来,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导”将起大作用,导说,导辩,最后教师还要适时小结,去粗存精,统一认识,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长足发展。

三、善于架梯展现过程

所谓“架梯”,指的是教师要积极,有效地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乐学教育”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课堂提问时要考虑分析学生回答的思维出发点,然后相机引导。

学生回答不完整或有错,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重新思维,重新认识,由不懂到懂,这就是展现训练过程。展现训练过程是每一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性原则要求教师不能遗漏了那些差生,教师就要设计方法,比如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降低问题的坡度(即前所提及的“架梯”)让学生循序渐进地逐步弄清楚。那种把结果和盘托给学生的“好心”做法,是有损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的。

展现训练过程,要与发展思维相结合。比如阅读教学要重视通过变式训练来抓语言理解、积累、运用,引导学生不断向新思维广度发展。例如用“勤劳”即兴演讲,第一个学生主题是:”我的妈妈很勤劳。”紧接着的学生,往往只把主体“妈妈”改成“爸爸”、“奶奶”......如果不及时提醒,学生产生思维定势,训练效果就差。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此时进行启发“谁能把妈妈怎么勤劳,说给大家听听?”于是学生会说。“我的妈妈很勤劳,下班回家还买菜烧饭。”“我的妈妈很勤劳,一有空就忙着做家务。”架构基本相似,但内容有了变化。教师进一步引导:“谁能换一个说法,先说说妈妈怎样勤劳,然后再用上‘勤劳。”学生在教师的再指导下,跟着作变式训练:“我的妈妈一有空就忙着做家务,很勤劳!”像这样的训练过程就做到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结合。

展现训练过程,要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前发展相结合。比如理解课文,有着三个层次:第一层,表层性理解,就是知道课文说的“是什么”回答问题只是复述课文中的内容;第二层,解释性理解,就是懂得课文内容中所隐含的“为什么”,能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能概括出课文的基本观点或中心思想,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第三层,创造性理解。就是对课文有系统化的认识,并能根据课文举一反三。乃至发表自己的新见解。有不少教师就设计不同层次的提问,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在布置作业时,还可设计“弹性作业”,不同层次学生有相应的作业要求,这样做到目标多元化,更是“面向全体”的体现。

展现训练过程,教师要加强反馈与校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要对学生的认识活动进行监控、调节。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仔细认真地听,不仅要评价内容是否正确、完整,还要注意语言是否规范,有无语病。不能没有听清回答,就草率表态。也不能在学生意见有分歧时,不加评议,把问题搁在一边,而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此外,教师教学过程中,加强巡视、辅导,采取一对一的个体反馈指导、校正,也是不可忽视的。

为展现训练过程,教师应保证学生的思考时间和训练时间。尤其不能忽视的是,学生个体智能差异上。学生回答问题要经过“阅读——组织和选择合适的词语、句式——口头表达”这样三步。如果只让优等生回答,就会使大部分学生产生依赖思想,因而就有必要在提问后适当延长时间。

四、指导学法培养能力

“乐学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学”,教会学生“学”,因而要把教学重心从“教”转到“学”上来。重视学法指导,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是否具有这种能力,是衡量他们主体作用能否发挥的又一重要体现。

在这方面,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增强学法指导的意识。进行学法指导大致有如下几条途径:学法的直接介绍,教法的渗透转化,教学过程中的及时点技和引导。教师重视教方法、教规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的规律。可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教给不同的学习方法并设计出相应的操作程序,把有关学法变成学习过程中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步一步按程序进行学习。如“从中心句入手课文”这一学法,可以设计如下三个操作程序:1、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并理解句意;2、读课文,看看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了什么内容?3、文中哪些词句跟中心句的关系密切,这些词句是怎样表现中心的?

五、民主教学体验成功

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乐学教学”一个基本特征。鉴于这个,我们提出了针对教师而言的改善师生关系的三大原则:

(一)信任与尊重原则

1、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具有基本学习能力。除了极少数智力低下者,其他学生都可以完成一般学习任务。许多学生成绩差,首先不是智力低下问题,而是非智力方面的心理行为与行为障碍,如缺乏学习兴趣、注意力不稳定、意志薄弱、缺乏学习习惯等。

2、相信学生原来是有学习愿望的人。他们有很大的可塑性。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在后天被泯灭的,他们的学习愿望可以被激活。

3、把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内化活动目标才能实现。严格要求的前提是充分的尊重。

(二)理解与支持原则

1、理解学生现实的处境。他们由于学习上落后,已经受到或正受到老师、同学、家长及社会的轻视。

2、理解学生由于自己未能很好完成学业任务而产生的自责与自卑心理。

3、理解学生的现实愿望。他们想改变学习落后面貌、改变消极处境,改变过去不光彩的形象。

4、支持学生的上进心与积极表明自己特长的愿望。

(三)启发与鼓励原则

1、启发学生建立积极的,可行的目标。

2、鼓励学生做出的成绩,哪怕是微小的成绩,教师要善于鼓励表扬,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总之,语文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能从语文课的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还要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我们教师,教语文,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应当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把语文学科作为学生进行品德、人格培养的一个重要园地,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优秀品德,健全的人格,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能力的新世纪中新一代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心商MQ——学生最新成功法宝》王极盛著,工商出版社,1997年

2、《情感智商》(美)丹尼尔·戈尔曼著,耿文秀、查波泽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构建语文乐学课堂结构 篇4

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已经三十多年了,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期间经历了教育思想观念的巨大变革。在现代教学活动中,教师由原来唱独角戏到师生共同活动,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自觉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为此,我就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为课题,谈谈语文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更新教育理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有责任感和神圣感,打破“师道尊严”的樊篱。学生是否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与教师的态度密切相关。一般学生总喜欢笑口常开、和蔼可亲、幽默善导、宽容赏识的良师,而心底里拒绝神情严肃、心胸狭隘、苛刻责备、讽刺挖苦的教师,所以教师更新理念、改变角色非常重要。

学生的学习大部分是在课堂上进行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对象观,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放下架子,放松面孔,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以民主、平等的态度面对全体学生,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信心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因为有兴趣,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为满足好奇心,学生就要看要听要想要问,思维也被激活。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成功的体验中使学生的兴趣受到保护和激励。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创设情境,激励兴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应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运用情境引入、启发式谈话引入等,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用外部刺激引起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如在教《庐山云雾》这篇课文时,我运用录像和电脑课件,创设出庐山云雾瞬息万变、多姿多彩、奥秘无穷的情境,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展示给学生欣赏。一上课就把学生引入美的境界,使学生对庐山云雾,这半是仙境、半是人间的美景产生了无限的好奇和浓厚的兴趣。

2.对学生分层要求,激励他们的信心

学生是存在差异性的,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因而设计问题、布置作业时都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进取精神。

特别对于后进生在学习上的障碍,教师要千方百计地积极引导,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课堂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发生,后进生的发言或因吞吞吐吐或因不够贴切,引起同学的哄笑,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沉重的打击,此刻教师激励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决不能采取责难排斥的态度,要看到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因材施教,积极鼓励。善用显微镜和望远镜,用显微镜看学生的闪光点,用望远镜看学生的潜力,即用发展的眼光多角度地看待后进生。启发引导他们从克服适当的困难开始,不断地迈向成功。在课堂上,我总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叫学生进行回答,并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布置作业时实行“作业超市化”,也就是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实际,分层布置作业,让学生自由选择,自主探究。如学习了《松坊溪的冬天》一文后,我这样设计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优美句段。

(2)有感情德地背诵课文,默写优美句段。

(3)仿照课文,写一处景色优美的片断。这三个层次的作业由易到难,分别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因而有利于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开阔学生思路,鼓励学生质疑

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优化语文课堂结构、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争辩,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以前,对待学生的这类插话,我认为是“耍小聪明”“出风头”,甚至是“目无师长”、“破坏课堂纪律、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往往恼羞成怒,加以斥责、讽刺,这样做有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但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而且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也大打折扣。学生有疑而问,质疑问难,是用心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可贵表现,理应得到老师的热情鼓励和赞扬。现在对学生的随时“插嘴”,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我总是抱欢迎、鼓励的态度给予肯定,并做出正确的解释。例:在教学课文《少年闰土》“跳鱼儿”这部分内容时,突然有个学生向我提问:“课文中介绍的跳鱼儿真有趣,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而且都有青蛙似的两只脚。老师,我从来没看见过跳鱼儿,它到底是什么样儿的?”这突如其来的问题一下子把我“问倒”了,开始我只是惊呆,无言以对。后来我坦诚地说:“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但老师也没有看见过这种鱼,我们同学中谁见过这样的跳鱼儿?”这一问,学生们立刻趣味盎然,他们见多识广,有几个学生回答说,这种鱼像现在菜场上两只青蛙似的脚一样的鱼。由于我能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学生上语文课大胆发问,敢于提出独到的见解,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构建语文乐学课堂结构 篇5

南召县四棵树乡中学 王帮权

新型的教学观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以生为本,重视合作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下总结。

一、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站在讲台上高高在上,学生们坐在座位上毕恭毕敬,师问生答,师讲生听。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与教师交流,且不能主动地去学习知识;教师是居高临下的权 威,控制着知识和信息的话语权,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压抑的地位;学生在教师心目中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只有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资格。在教与学的 关系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新时期的教学过程已经趋向于教学交往和对话的过程,平等性和民主性是必然前提,因为只有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教 学主体才能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体验,进而丰富教学内容,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要走下讲台,和学生亲近一些,用学生的眼光看待学生,用学生的思维思考问题,使学生能说自己的心里 话、能以平等的眼光看待老师。

二、更新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语文教学课堂上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 学习方式。叶圣陶也曾指出:“上课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学生是报告和讨论,教师是指导和订正。”古语云:独学无友,孤陋寡 闻。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流,可以诱发对言语的感悟,可以进一步感悟课文的一情一景、一人一物。如教学《骄傲的孔雀》 一文时,先要求学生自己对照图文仔细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骄傲的孔雀》的故事情节,看学生间的合作精神怎样,同时也可以看 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何。结果学生把孔雀那种骄傲、认为自己漂亮、妒忌别人、骄傲得连自己都不认识等表现得淋漓尽致。

新课标把“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视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在总目标中也特别强调要“注重情感体验”。真 正有价值的学习,是以学生个体体验为基础的,是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行为、认知和情感的整体参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语文教 学过程中那种内在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亲历、体认和验证,对于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打好基础,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追寻“体验”,让体验全方位地进入开放的语文课堂,也正是当前语文教师的倾心追求。

三、要重视构建多元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语文课程评价,只着眼于评价对象过去的表现,学生处于被评、被考、被管理的被动状态,考试也就成了主要的评价方式。如此的应试教育,造就的学生大多是“高分低能”,动手实践能力差,很难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为了适应教育的发展,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倡导“评价主体多元化”,不但有教 师评学生,更多的则是学生的自评、同学的互评及家长、社会的评价。“成长记录”就是一种较为提倡的评价方式,它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 资料,如关于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最能反映学习进步的成果、学生的作品集、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同学的评价、家长的反应等等,将这些优 秀的案例装在一个档案袋,便形成了“成长记录袋”。它不像笔试测验,用分数定终生,让很多学生埋头于题海战术,不断地产生畏惧考试、厌倦学习的心理。评 价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可“成长记录袋”的收集过程耗时费力,有的地方采取的“素质评价手册”相对来说很简单,但对 学习过程观察少,观察内容比较随意,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我们在结合多种评价方式的同时,要构建起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成功的地方。

四、精心设计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教学手段

学 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调动。在学生消除了心理障碍后,就需要教师精心地设计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全身心地投 入到教学中。比如,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以表演帮助体会课文中的情趣、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开展学习竞赛、引导学生展开争论、师生角色互换、以教师之 情激发学生之情、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或随手画上几笔,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的良好手段。高中阶段,我们习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保持学生的学习兴 趣,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教师主导下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 力,促进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的发展。这种方式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和审美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 责任。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转变观念,努力营造一种和乐融融的教学氛围,以灵活的教法、新颖的学习方式关爱学生的成长,让 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让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感觉到学习的快乐,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发挥,个性才能得到发展。

作者:王帮权

通讯地址 河南省南召县四棵树乡第三初级中学

邮编 474669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构建语文乐学课堂结构 篇6

作者:陈泰锋 指导老师:陈道谆

(海尾中学,昌江,572700)

摘 要: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特别是语文学习,要让学生在互助合作中进行,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新课程的理念之一是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主体作用

语文教学应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了解自己,了解学习的对象,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课程改革的实施为语文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供了自由空间,广大教师都在为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行尝试。但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老套、学生主体地位缺失,严重制约了语文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一些教师生怕学生听不懂、理不清、考不好。总是将每一个文本肢解为若干知识点,塞进“知识的容器”。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详尽地“讲”,认为不讲全面、不讲透彻就对不住学生,就体现不出自己的水平,甚至是没有尽到教师的责任。还有的教师死盯住课本,千篇一律地分析课文。教师过分自信于自己的讲解和分析,而过多的讲解和分析占用了学生大量的体验、积累、思考和演练的时间,让学生在不断地被动接受的过程中渐渐地忽略了自己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那么。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一、摒弃“满堂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推进的今天,一些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自身素质的羁绊,仍习惯于“满堂灌”。一次公开课,一位教师讲《苏州园林》。竟用了整整一节课,课堂几乎成为教师把持的“一统天下”。其间虽略有提问。也只是走过场而已。这位教师介绍得滴水不漏,学生则听得似懂非懂。平心而论,这位教师讲说能力确实不低,讲得也够投入、够累。然而,正是这种辛辛苦苦的灌输,束缚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抑制了学生主动发展。

知心理学派代表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的主动探求者。片面地、过多地“教”。只能形成知识

1-1

-开放的语文课堂通过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究的基础上。课堂教学要力争面向全体学生,增加教学的自由度、选择性与灵活性。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与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例如童话故事的教学,一般都从情节入手。但是笔者在组织学生阅读《七颗钻石》时, 没有把情节分析预先设定为教学目标。让学生预习后,进行课堂讨论时,我问:“本文的故事情节是否需要赏析?”如果学生说需要赏析,我便组织讨论故事情节;如果学生说不需要赏析。那就放过去。因为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明了,结果大多数学生说不需要,于是就跳过了故事情节的分析,直接讨论小姑娘的形象。像这样在教与学双边活动中生成学习目标,凸显了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没有必要用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统一学生的认识。著名的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说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是非常有见地的。

四、学会提出质疑,让学生实践质疑

质疑是学生提出问题,并希望获得解决的心理过程,也是一种探求真知、向未知领域深入掘进的智力行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敢质疑、会质疑、善质疑,是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的体现。也是课堂教学优化高效的基础。从目前课堂教学的现状看。“质疑”虽有所渗透和体现,但实际效果很难令人满意。许多教师仅仅把质疑当成课堂创新的点缀,质疑所涉及的内容只限于表层化。有价值的更深层次的发现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一些教师一味追求课堂教学环节的完整,对一些好的质疑漠然视之,生怕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以致完不成所谓的教学任务。有位教师上《木兰诗》一课时,有学生在临近下课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可能吗?”这位教师有些不高兴地说道:“这个问题已超出语文学科范畴。下课再说。”这种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甚至压抑学生质疑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

学贵有疑。教师有意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打开学生心扉、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的一把“金钥匙”。教学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掌握知识,远比教师提问,学生找答案,机械记忆知识好。如果我们只注重把每一篇课文当中出现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那么即使学生能在某次考试中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他也仅仅是一个只会把各个知识点归纳及运用的“技术操作能手”,学生的语文能力并没有提高。语文新课程的目的并没有实现。所以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

-更重要的是文中渗透着作者炽热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情”,是实施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

如教材展示了《大堰河》的母子情、《背影》的父子情、《藤野先生》的师生情、《一面》的战友情;《过零丁洋》中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救国之情,《皇帝的新装》中作者对皇帝的腐朽愚蠢、虚伪自私的讽刺之情,《纪念白求恩》中作者对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同志的赞扬和崇敬之情,《出师表》中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赤诚忠贞之情,对先主刘备的怀念景仰之情,对贤臣的爱慕渴求之情,对小人的鄙视厌恶之情,等等。可以说,课文、教材提供的是丰富饱满、叠彩纷呈的情感海洋。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把教材中表达的情感潜移默化地传给学生,使其获得充分的美感享受的同时,让其“沁人心脾”,仿佛灵魂已被引进美妙无比的“天国”似的,从而不知不觉地受到熏染陶冶。

(二)入理——寓情于理

就是要用作品中蕴含的哲理启发学生,感染学生。作品主要是抒情言志,而不注重说理。

以理取胜,就违背了形象思维的规律。“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即事以寓情。”(《论文偶记》)作品中的“理”,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凝聚于画意、诗情之中的。小中见大,言近旨远,通过活生生的画面、具体的事物,说明深刻的道理、重大的主题。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理”,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途径。

语文课堂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7

一、营造其乐融融的教学氛围

其乐融融的教学氛围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保证。学生只有在一种其乐融融的教学氛围中才会才思敏捷, 也才敢思、敢说、敢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色彩的见解。其乐融融的教学氛围的营造要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1. 尊重、爱护学生。

邓小平谈到教育时曾经说过:我们提倡学生尊敬师长, 也提倡师长爱护学生。尊师爱生, 教学相长, 这是师生间同志式的关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教育, 正像其他的社会过程一样, 它的成效依靠交往。”所以, 作为新世纪的教师要一改过去高高在上的教风, 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真正尊重学生, 信任学生, 爱护学生, 多与学生交谈, 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 试着走进学生的心灵。课堂上, 记住多使用一些礼貌用语, 如“能把你读懂的地方告诉大家吗”, “你能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吗”, “请允许老师说说自己的看法”, “请你来帮助他”等等, 这样亲切的话语, 无形中能够产生一种感染学生的力量, 使师生之间有一种亲和力。教师只有尊重学生, 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 关心学生, 爱护学生, 尊重差异, 崇尚个性, 让孩子们言论自由, 让课堂成为“百家争鸣”的场所, 这样师生间其乐融融的教学氛围才能形成。也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感受到被别人尊重的幸福, 从而也培养自己尊重别人的品质。

2. 投入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 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 “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为此, 笔者认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 应该是一堂倾注着教师真挚感情的课。这里所说的“倾注感情”, 并不是说把语文课上成是教师慷慨激昂的演讲课。这里所谈的感情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 对学生的理解。只有在一堂课中注入涓涓的情感细流, 让教师、学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此时学生的感情、人格也才会受到感染, 情操也才能得到陶冶。作者的爱与恨才会自然流露, 学生的个性也才能得到体现。只有师生全身心地投入情感, 学生才能在课堂中感受到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二、灵活的教学方法

灵活的教学方法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发展学生个性的关键。灵活的教学方法, 首先表现在教师站在整个语文教学的全局上审视教材,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教材, 精心地重组教材, 而不是被教材牵着鼻子走, 或者把教材看成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点。要灵活使用教材, 懂得教材的内在联系性, 看到教材向课外的扩展。

三、新颖的学习方式

新颖的学习方式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发展学生个性的主要途径。现列举如下几种:

1. 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就是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等因素将学生进行搭配分组 (四人一组) , 每组都有一个组织能力相对较强的组长, 其余三人各有任务, 或记录, 或汇报, 或检查, 以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形式, 以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为目标, 通过组员的合作, 既发挥了群体的积极功能, 又提高了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一部分原来在班上不敢发言的学生, 经过在小组中的学习锻炼, 逐渐也敢在班上发言了。

2.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自己的个性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如期末复习时, 布置学生自己出一份考题, 让他们去看课本, 查阅资料, 而在这一个活动过程中, 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体现。

3. 自由组合。

自由组合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合作伙伴。这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己和他人有共同语言的互相交流的机会。如教学第十二册第四单元“在临别之际给母校写一份建议书”这项内容, 教师就可以利用自由组合的形式进行教学。从建议书的写法、格式到内容的确定, 学生都会和自己最好的合作伙伴讨论、学习。在讨论学习中, 他们感觉到了自由, 畅所欲言, 热情高涨, 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平时感受到的母校需要改进的地方指出来了, 看着那一条条合理化的建议, 在叹服他们看得准、看得实的同时, 作为教师的我真正感受到了语文教学中给学生“自由”的好处。

4. 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就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 巧妙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知识, 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 我设计的思路就是让学生自读, 感悟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 (神机妙算) 进一步探究他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 (勾画出文中的句子) 再进一步研读, 感悟其神机妙算的原因是识人心, 懂天文, 懂地利。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构建语文乐学课堂结构 篇8

关键词:初中政治;高效课堂;主体作用;互动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092-01

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深入人心。但具体如何去改革,采用什么模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认为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应该有所不同,就是不同的学科,操作方法也不尽相同。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政治教师,我就如何调动学生的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如何打造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高效课堂,把自己多年来教学实践的点滴写出来,谈谈我的一孔之见。

一、精彩导入能先声夺人,调动学生的兴趣

好的精彩的导入,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艺术。也为教学过程创造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也为一堂高效的课堂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所以每个教师应该对课堂教学的导入作精心的设计和布局。下面结合我上课的一些例子谈谈如何导入和目标呈现。

1、利用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导入

这种导入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和挖掘现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素材,它贴近学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教《学会理财》时,我用学生过年的压岁钱现象导入。一提到压岁钱,学生情绪高昂,话语纷纷,每个同学跃跃欲试。在听完同学们对压岁钱的使用后提出一个问题,如何正确地合理地使用压岁钱?引起学生的思考,导入课题,出示教学目标和独学提纲,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合理消费和科学理财。这样的导入自然、贴切,能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2、采用故事导入

听故事是学生最大的兴趣,我在教学中经常用这种方式导入。如教学《勇于承担责任》,我用“暴走妈妈”的故事,使学生深受感动,渲染了情感氛围。讲完后我提出了“暴走妈妈承担了什么责任?你是她的子女又该承担了什么责任?”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出示教学目标和独学提纲,引导学生独学,探究问题。在教学《抗拒不良诱惑》中我讲述两个小学生在电子游戏室丧命的故事,让学生震撼。然后提出“小学生为什么会丧命,我们应受到什么启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答案。这些故事学生听的入迷,从无形中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喜欢上我的课。但注意的是,故事不易太长,要与课文内容密切,讲述时要声情并茂,在故事中嵌入问题适时引起学生思考,通过故事自然引导学生自学课文。

每堂课的导入方法要多样化,尽量不要雷同,而且要注意热点的引入要尽可能及时,使学生感到学思品是很有用的,因为它能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学习,能帮助我们解释身边的事、社会上发生的热点时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一些考试需要回答的知识点。

二、借助时事热点问题,激情引趣,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不关注的话题,学生是不会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的,课堂就会出现沉闷、思维的停滞现象。而与生活实际无关的话题即使学生进行了思考讨论,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纯粹是浪费时间。因为,德育课程的价值应该是践行道德,是实践,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应遵循生活的逻辑,力求反映学生的整体生活。所以,初中思想品德课要实现高效,应强调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并联系生活实际,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这也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就是关注时事,借助时事热点问题,激情引趣,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例如我在设计《培养亲社会行为》中就借助网络、电视等各种媒体时下热议的“看到摔倒老人,扶不扶?”的焦点问题,激情引趣,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利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道德冲突引导学生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在冲突矛盾中学会应对,掌握具体的助人策略,灵活地解决问题,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抓手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高效互动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通过师生的参与、合作、交流分享,實现教学相长。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实施互动教学的两种最常见、最主要的活动方式,师生互动就是师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生生互动则是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互相推动。互动的形式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个人与小组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小组之间的互动等。高效互动的课堂教学,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营造和谐、民主、快乐的教学氛围,确保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四、教师课后反思是非常必要的

交流出经验,反思长智慧。通过反思,教师可扬长避短,吃一堑长一智,不断提高课堂效率。美国教育学家波斯纳在1989年就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发展=经验+反思”。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反思对教师的重要作用。

上一篇:世界各国教育模式对比下一篇:婚礼答谢晚宴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