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途径与方式问题研究(通用4篇)
1关于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途径与方式问题研究 篇1
关于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 发挥作用的途径与方式问题研究
宝山镇党委副书记 赫金峰
大学生“村官”工程是政府组织、先进知识青年参加、惠及广大农村、关系搞好国家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化事业的新生事物,涉及制度创新与政权建设大局。关于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途径与方式问题研究更是一项新课题,此课题对于大学生“村官”的组织管理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并能通过支持大学生“村官”工作,探索出一条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路。本研究以问卷及座谈等方式就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对全镇25个行政村的大学生“村官”、村干部、群众做调查,通过分析调查结果,结合我镇大学生“村官”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积极探索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具体途径和方式:
一、我镇对大学生“村官”的主要管理措施
宝山镇现有大学生村官助理49人,其中25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24人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为给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助理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确保他们正常开展工作,发挥实际作用,根据实际情况,我镇成立了由党委副书记任组长 1 的大学生村官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科、党政办、团委、行政村等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管理,专设一名管理员,全面加强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工作,制定了《宝山镇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管理暂行办法》等多项制度和措施,严格大学生村官管理,确保其服务农村工作收到实效。具体作法如下:
一是明确村官助理的工作职责。镇党委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宝山镇村官助理工作职责》,要求村官助理必须在村党支部、村委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协助村党支部抓好党支部的自身建设,争创“五个好”党支部;配合党支部决定本村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重要人事、工作安排,村庄规划,较大数额财务开支,集体资产管理,社会稳定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需由村民委员会、村民代表会议或村集体经济组织决定的事情,严格依照有关程序执行;配合搞好本村村容村貌整治、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抓好公共事务和各项公益事业;配合两委班子,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深入理解和掌握农村的各项政策,协助村支部书记做好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宣传落实工作,力争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做好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工作,通过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村民素质,改善民风民俗,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协助村支 2 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宣传、发动、组织等各项工作;做好与村政事务有关的各类文书工作;完成村支部书记交办的其他工作。同时要求大学生村官要严格履行各自职责,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勇于创新,做出成绩。
二是严明村官助理管理的工作纪律。研究制定了《宝山镇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工作纪律》,很好地坚持了遇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考勤制度及工作规范等。各位村官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坚守工作岗位,听从镇党委和村党支部的安排。做到每周都要下村了解民情,倾听群众的意见,对于交通不便利的行政村,由镇政府统一安排车辆接送。为了使大学生村官更全面的了解村情、民情,把握当前农村的大形势,安排他们在镇政府各个科室挂职锻炼。
三是严格请销假制度。要求所有村官助理按时参加镇及行政村的会议及活动,不得无故缺席或迟到早退。因故不能正常工作,要向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请假,并按有关规定履行请假和销假手续,确保出勤率,将出勤率与工资挂钩,谨防无故旷工现象。将49名村官分成三个小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平时工作、生活及纪律情况由组长负责。结合每个月组长掌握的情况,由镇党委组织部门填写考勤表,报村官办,保证了工作的严肃性。
四是建立村官助理绩效考核制度。对村官的考核采取平时 3 督查和年度考核相结合,岗位目标考核与民主评议相结合的方法。平时督查由行政村及挂靠科室负责,包括日常考勤情况、工作完成情况、履行职责情况、平时表现情况等进行全面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年终考核由镇党委和行政村共同组织完成,先由大学生“村官”根据职责履行的情况进行自评,征求党员、干部、村民代表的意见,镇党委结合平时考核与民主评议结果,对其作出考核鉴定,并将考核结果存入个人档案,作为今后培养后备干部以及享受相关政策待遇的重要依据之一。
五是施行安全管理制度。由镇政府与有接收任务的行政村签订《安全责任书》,《安全责任书》一式两份,由镇政府和行政村各保留一份,针对各科室有借调大学生“村官”的实际情况,镇政府与各借调科室签订安全责任书;行政村与大学生村官签订三方《安全管理责任书》,由镇政府、行政村、大学生村官各保留一份;村官助理本人也写了《安全保证书》,由镇政府、行政村、大学生村官各保留一份,对《责任书》、《保证书》进行归档管理。同时,与每一位村官助理签订了《集中食宿期间安全保证书》,镇党委统一做出一些规定,对村官助理本人进行安全教育,并由其在保证书上签字。
六是加强村官助理工作生活保障制度。对大学生村官实行统一食宿,女生住在养鸡协会,男生住在老政府和派出所,镇 4 政府为村官配备了洗衣机、空调等一切基础生活设施,并为较近村的村官配备了自行车,方便其经常下村的需要。同时,要求各村要为村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注重他们的人身安全,在交通、饮食、防火、防盗、防煤气等各方面要有措施,确保他们在工作、生活方面不出现异常问题。
七是坚持村官助理定期学习制度。由于大学生“村官”刚刚迈出校门,对于所要从事的工作必定会有一些迷惑与不解,从镇党委的角度讲,把他们当成村干部一样对待,让他们充电,用知识丰富自己。我们定期组织大学生村官学习,每周一晚上全体大学生村官集中学习,包括就如何在短时间内融入新的集体,如何更好的处理工作以及人事关系、文明礼仪等多方面内容,有镇领导讲,也有用电教的形式。在看完中国人民大学金正昆教授的《社交礼仪》、《政务礼仪》和清华大学吴维库教授的《阳光心态》三套光盘后,他们从中受到很大启发,感觉受益匪浅。通过这些培训增强了广大村官的业务技能,使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
二、我镇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经过两年多的工作和生活,村官助理们积极参与各项工作,从传播电脑知识入户到举办种植养殖专业技术讲座,从收集致富信息到宣传特色宝山,从大街小巷到田间地头,他们主动热情,在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实现着自身价值。思想上,他们积 5 极向党组织靠拢,现有11名正式党员,5名预备党员,还有一部分人也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各项工作中,充分体现出了他们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概括起来在我镇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如下作用:
一是提高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由于农村工作琐碎繁杂,棘手问题较多,加之待遇偏低,许多人不愿从事农村基层管理工作。近年来,大批中青年农民纷纷外出务工,更使村级干部队伍建设面临困境。文化层次低,年龄老化,工作能力有限、工作方式简单、工作积极性不高等老大难问题一直伴随着这支队伍建设,急需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激发活力。大学生村官的到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这一点。无论从文化层次、知识水平和年龄结构,还是从社会责任感、工作责任心等方面看,大学生村官相对于目前农村村级干部而言,都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他们的到来不仅改变了这支队伍的结构,还带来了新的事业观念、新的知识技术、新的工作方式和新的精神面貌。
二是更新了农村传统思想观念。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依法、民主和科学治理的要求来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农村基层干部是农民的领路人,是新农村各项事业的组织管理者,也是农村各种复杂矛盾的协调 6 和解决者。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干部在处理农村事务的过程中要有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而当前农村工作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大多数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观念相对落后、法制意识薄弱等制约因素,由此导致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受到一定局限,工作方式也拘泥于原有的经验基础,很难有大的改观与突破。尽管大学生村官在能力、经验和方法等方面有不利的因素,但他们整体科学文化素质较高,思想观念先进,法制民主科学意识较强,思路活跃,思维敏捷,视野宽阔,给农村带来很多新鲜的东西,引起农村思想上的碰撞和演进,有利于农村村官在科技文化素质、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民主法制、科学意识的更新。
三是促进了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大学生村官都是通过一定程序选拔出来的,是大学生中佼佼者,整体素质较高,对党依法、民主和科学执政的理解更深刻,对国家政策、方针和措施的认识更多。对于农民权益的缺乏保障或缺失,他们往往有敏锐的察觉,也常常能站在农民的立场上仗义执言。他们没有思想负担,不因循守旧,具有较强的民主法律意识,他们可以不用考虑过多的自身利益,没有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阻碍,能够自觉的按照有关国家法律依法办事,能够充分听取广大村民意见。
四是传播了农业先进知识技术。大学生有学识、有见地,7 他们的到来,为农村带来了新气象、新观念。尤其是对于许多毕业于农业院校或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农业技术和发展思路更是他们的优势领域,他们在农村工作期间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专业特长,把一些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念带到农村,造福农民。
三、我镇大学生村官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勿庸臵疑,大学生村官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作用是积极的,选派大学生到农村工作的做法是受到农村各方面广泛欢迎和充分肯定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是思想上的“扎根”问题。大学生选择到农村担任“村官”的原因较多,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就业的考虑。对我镇49名村官调查显示,许多大学生认为担任“村官”是在就业压力下的无奈选择,对农村怀有感情、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仅占四分之一左右。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基层工作,是由于政策上的一些优惠承诺,这些大学生表示在担任一段时间“村官”后,会通过考公务员、考研、提拔等途径,尽快脱离农村基层。可以看出,到农村担任“村官”,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引力下作出的选择。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教育引导大家在思想上扎下根来,集中精力、发挥聪明才智,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有所作为,是今后工作中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是工作上的“深入”问题。调查发现,进村第一年的大学生多数面临工作难以“深入”问题,如感到专业不对口、人际关系难处理、村里人缺乏认同感、生活不习惯、工作无从下手等。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农村人际关系复杂、利益纠葛较多,农村工作琐碎繁杂,新来者很难在短期内被农村社会所接纳。二是大学生“村官”自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大多数“村官”经历单纯,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因此,如何让大学生“村官”尽快了解农村,融入农村,与群众“打成一片”,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是能力上的“提高”问题。建设新农村,人才是关键。但大学生作为农村建设的急需人才,其能力上的欠缺也阻碍着他们知识优势的发挥,主要体现在:一是缺乏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缺乏足够的人际沟通能力。三是缺乏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从目前大学生“村官”构成来看,大部分刚刚离开学校,社会工作经验不足或缺乏。四是自我激励能力有待提高,农村环境复杂,工作繁琐,面对困难和挫折,更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如何弥补自身的不足,完善知识结构,将其尽快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都需要通过培训和管理等工作加以解决。
四、大学生村官工作对策与建议
三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为我镇农村干部队伍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就目前发现的一些现实问题,我觉得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
一是要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管理部门要着眼于新农村建设大局,不断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制度,做到既有章可循,又不至于管理僵化。一要建立科学的选拔机制,坚持大学生自觉自愿原则,在保证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确保把有志向、有热情、有潜力的大学生选拔出来。二要加强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和管理,配备优秀的管理干部,通过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三要建立监督、考核、奖惩机制,健全完善科学的考核体系,对工作表现突出的,及时给予奖励,对工作业绩较差、工作能力不胜任、村民不认可的大学生“村官”,经严格考察确认后,予以辞退。四要设计好大学生“村官”任期届满后的分流导向机制,确保各项优惠政策充分落实,保证长期稳定吸引和留住真正热爱农村、有能力的大学生扎根建设新农村。
二是要为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环境。首先,新闻媒体应对大学生“村官”给予更多、更加广泛的关注,通过大力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让大家了解、支持这项工 10 作,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服务农村建设。其次,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及有关方面要积极参与,共同努力,创建城乡共建、城市反哺农村的有效机制,如建立科技、法律、投资等方面的数据库、设立大学生工作“村官”创业基金、举办新农村建设论坛等等,实现资金、信息、技术的顺畅流通,为大学生“村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拓展渠道。第三,各高校要对大学生“村官”工作予以支持,在智力、人力上为大学生“村官”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交流、学习和展示平台,帮助推广经验,解决问题,解疑释惑,推动大学生“村官”制度进一步完善。
三是加大对村官助理的培训力度,使其成为全能型人才。除了加强政策、法规的培训之外,还要加强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使其更好地适应农村的工作。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把村官助理培养为政策法律的宣传员、农民群众的信息员、为民排忧解难的办事员、实用技术的推广员、村级班子规范化建设的监督员。让他们学有所用,给他们提供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
四是加强农村实地调研,注重大学生村官培养制度创新。对于农村各方面的调研,不仅有利于他们对农村的深入了解,还有利于他们对新农村建设全局的把握。下一步要在培养制度上有所作为,有效沟通,调动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各项事业的长远发展。
五是多举办一些经验交流活动。比如镇内交流、镇外交流,或者和其它乡镇结对子等等,丰富大学生村官的业余文化生活。使其相互交流经验,不断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六是大学生“村官”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大学生投身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自身作用,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己:一要热爱农民、热爱农村事业,真正做到了解新农村建设情况,掌握“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扎根农村,把农村作为自己建功立业的舞台。二要有吃苦耐劳、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在磨炼自己的同时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三要提高处理具体复杂问题和矛盾的能力,要在实践中学习工作技巧,积累工作经验,锻炼和提高组织管理、人际交往等各方面能力。四要充分把书本知识和实践工作相结合,推动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
2008年11月
1关于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途径与方式问题研究 篇2
先锋模范作用的实施意见
各村党总支(支部):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充分发挥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把“为群众解难、为党旗增辉、为支部作劲”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引向深入,镇党委研究决定以庆“七一”为契机,在全镇广大党员中开展“亮身份、作表率、树形象”党员家庭挂牌活动,从而进一步强化广大党员的宗旨意识,树立党员的光辉形象,为广大农民群众作表率,推动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党章》规定的党员权利和义务为依据,从实际出发,创新党员教育管理办法,探索建立党员家庭挂牌制度,使广大党员包括家庭成员在发展经济、参与公共事务管理、联系服务群众、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主要内容
通过党员家庭挂牌活动,使党员及其家庭成为遵纪守法、遵守村规民约的带头人,成为带头致富、带动群众发展致富的带头人,成为履行义务、热心公益的带头人,成为化解纠纷、维护和谐稳定的带头人,成为弘扬传统美德、倡导文明新风的带头人,从而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永葆党员队伍的先进性。
1、时间安排。6月1日前,全镇所有党员家庭要在家大门醒目位置悬挂“党员家庭”标志牌。七一前夕,在各村表彰的基础上,镇党委将结合“为群众解难、为党旗增辉、为支部作劲”主题实践活动的“五型、百佳”活动进行模范党员家庭评选。
2、评选条件。在党员家庭基础上评选产生模范党员家庭,具体条件是:一是家庭成员带头执行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模范遵守村规民约;二是家庭成员带头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在自己带头致富的同时,带领群众走共同致富的道路;三是家庭成员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在群众中普遍反响良好;四是家庭成员互敬互爱,以自身行动积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倡导文明新风尚;五是家庭成员特别是党员本人以自身的先进性和模范性影响群众,在群众中有一定的威信和良好的口碑;六是家庭成员带头维护村容村貌、化解矛盾纠纷;七是家庭成员在履行村民义务等方面有突出的成绩或感人的事迹。
3、评选办法及管理措施。模范党员家庭评选采取自下而上的办法,由各村党组织按照评选标准并按照党员总数20%左右的比例掌握。各村党组织在初步审核的基础上在其中推荐5户左右参加全镇评选。镇党委在审核基础上,将对各基层党组织推荐的“模范党员家庭”进行统一表彰。对评选出的模范党员家庭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各村党组织要结合党员民主评议活动对评选出的模范党员家庭进行一次复核,对达不到标准要求的要组织专人进行诫免谈话,提出整改要求和期限,到期仍不达标的,将摘牌警告。年底,民主评议的优秀党员必须在“模范党员家庭”中产生。
三、具体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深入开展党员家庭挂牌活动,是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的党性修养和党员意识,巩固和深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一项重要活动。各村党组织要充分认识开展这一活动的重要性,加强领导,切实把活动的开展列入重要议程,制定具体方案,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2、精心组织,务求实效。各村党组织要结合本村的工作实际,认真组织落实。要讲究方法、注重方式,采取多种多样、党员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调动党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增强活动的效果。要正确处理主题实践活动与各项工作的关系,做到以活动促工作,把党员在主题实践活动中所激
发出来的工作热情,转化为推动工作创新的动力,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3、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各村要通过广播、村务公开栏等相关媒体,切实加强对党员家庭挂牌活动中涌现出先进典型的宣传,以先进典型来鼓舞党员,激励党员,把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1关于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途径与方式问题研究 篇3
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是教育部为全力实施好发展中西部农村教育的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确保2007年完成西部“两基”攻坚任务,继续组织实施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建设遍布乡村学校的远程教育网络,改造中西部地区薄弱初中,建立和完善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制度,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要在两年内免除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继续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要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大幅度提高农村中小学经费保障水平,让所有农村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要普遍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必须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要组织实施好“一网两工程”,以县级职业教育中心为中心,组织各方面资源,形成覆盖全国农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工程”,大范围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大幅度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要加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每个县都要重点办好一所职业教育中心。要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
教育部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要加快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有效统筹城乡各级各类教育资源,送知识、送技术、送人才下乡,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推进“农科教”结合,统筹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规划,创新农民培训机制,把农村学校建设成为推广农业先进技术、提供经济信息服务、普及卫生知识、传播先进文化以及开展农村党员教育和农民培训的重要基地。要继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支持和鼓励高等学校特别是农业院校主动拓展为农服务的渠道和方法,积极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和输送人才,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要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努力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面提供科技服务,以科技进步引领新农村建设。
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只有发展好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才能将巨大的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才能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教育是现代农业的基础,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培养新型农民,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轨道上来;教育是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石,改变农村面貌,建设好农民家园,必须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使全体农民各展其能、各得其所,多样化发展。
申论范文:宏观环境与企业经营战略的选择
宏观环境指的是对所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都会产生影响的环境方面的各种因素,包括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需要从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这些因素对企业经营战略的影响。
政治法律环境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实际与潜在影响的政治力量和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加以限制和要求的法律法规等因素。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法律环境对中国企业越来越重要。企业在进行经营战略选择时,要注意拟投资企业所在国家和地区法律体系的完备性、法律仲裁的公正性和法制的稳定性等。对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企业来说,在遵守不同东道国法律法规的同时,还要遵守世界范围内共同的行为准则。当然,企业在某些国家和地区也会遇到一些执法机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现象,这会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随着国际间相互投资的增加,为了给投资者提供充分的法制保护,坚定其投资信心,国家和地方政府必须不断健全法制,完善投资规范,形成一个宜于国际资本流动的良好的法律环境。
经济环境是指直接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及趋势、经济体制与其运行状况、国家的经济政策及措施等因素。企业要密切关注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因为,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对某一行业及其企业的影响,既可以是鼓励和保护性的,也可以是限制和排斥性的。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布实施的中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就是由鼓励、限制和淘汰三类目录组成。对鼓励类产业投资项目,国家制定优惠政策支持,以消除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对于限制类项目,国家督促改造和禁止新建;而对于淘汰类项目,国家禁止投资,可以采取高税收、行业管制等政策,如金融机构可停止各种形式的授信支持、有关部门可依法吊销生产许可证等。
技术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环境中科技要素及与该要素直接相关的各种社会现象的集合,包括国家科技体制、科技政策、科技水平和科技发展趋势等因素。对各行业内的企业来说,要密切关注所在行业的技术发展动态和竞争者技术开发、新产品开发方面的动向,及时了解是否有当前技术的替代技术出现,并发现可能给企业带来竞争利益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我国是一个设备大国,资产规模庞大,每年因各种原因导致设备停产、报废所造成的损失逾千亿元,大量设备的报废对环境和资源也造成巨大压力。研究和开发再制造技术,并将再制造业发展成为一个规范的现代化产业,从不能再利用的电子垃圾中,低成本、低污染、高效率地回收金属、塑料、玻璃等原料投入再生产,能够使企业在节能、节材、降耗、减少污染和提高经济效益上发挥巨大作用,大力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
另外,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企业所处地区在社会与文化方面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它包括民族特征、文化传统、价值观、宗教信仰、教育水平、社会结构、风俗习惯等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对企业经营战略的影响是间接的、潜在的和持久的。
总之,宏观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经营者在选择经营战略时必须密切关注,认真分析,目的在于明确企业自身面临的机遇和危机,以便利用机遇,避免或消除危机,以把握宏观环境的变化趋势,以适应环境并做出最佳选择。
申论范文: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具体措施有如下几点:
一、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首先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国家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其次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国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第三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第四要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二、在农村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鼓励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改善农村市场环境。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快农业标准化工作,健全检验检测体系,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广泛开展联合、合作经营,加快现代经营网络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2006年要完善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实现省际互通。
三、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种粮收益,不断提高生产能力,适度利用国际市场,积极保持供求平衡。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快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产业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坚持和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持合理的粮价水平,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调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四、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园艺、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强农产品对外贸易磋商,提高我国农业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各级财政要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并可通过龙头企业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立法进程,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财税和登记等制度。
五、加快发展循环农业。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制定相应的财税鼓励政策,组织实施生物质工程,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等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质产业。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加大力度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申论范文:民生问题解决的意义及总体思路
(一)民生问题的意义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
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民生问题是立国之本,特别是改革发展走到今天,能否解决这个问题,关系到政权能不能巩固。民生问题体现在经济社会的具体问题上,但实质上是政治层面问题。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问题,直接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准,是群众利益最直接的载体。它既体现着人民群众具体的、实际的、直接的利益,综合起来又关系着人民群众长远的、根本的、整体的利益。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人民群众才能感受到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实际效果,从而认同和拥护党和政府。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执政理念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胡锦涛总书记一再强调,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温家宝总理也明确宣布,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中,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扬,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为了更好地解决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
(二)解决民生问题的总体思路
我国的民生问题表面上看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但实质上是政治层面问题。如果不从政治层面思考和解决问题,这些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是解决不好或者解决不了的。第一,民生问题也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和行为问题;第二,表现为经济、社会层面的民生问题,与一定时期社会的公平、正义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民众确实从改革中获得了实惠,但民生问题却开始凸显,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非常值得深思;第三,民生问题与一个国家和政府在一定时期的制度安排有关。第四,民生问题凸显,还与权力资本对于社会利益的侵蚀引发整个社会利益结构失衡,以及基本制度的缺失和公众对公共政策缺乏正常的表达机制密切相关。
1.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效机制在于通过改革建立起制度化、法制化的保障。
增加财政对改善民生的投入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制度,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必须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金等,建立这样的制度而不是临时的政策,是非常重要的。造成目前民生问题的凸显与解决民生问题方面的制度短缺直接相关。比如,我们还没有建立起比较健全、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已有的制度覆盖范围很小,主要在城市。随着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他们要面对城市的物价、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高收费,这就使这些弱势群体在客观上对国家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制度有了很高的依赖,而恰恰在这个时候,我们却不能给他们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解决民生问题靠发“礼包”的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也不足以保证民生核心地位的落实。因此,解决民生问题,迫切的是建立面向民生的制度和法律。
2.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深化改革。
温家宝总理提出两大改革,即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以发展民主政治为目标的政治体制改革,指出了解决民生问题和让人民幸福快乐的根本途径。要解决好就业、分配、社保这三个直接涉及民生的问题,必须深化改革与加大投入并举。比如,养老保险待遇不平衡问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待遇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待遇差别太大。相同资历、相同级别的人,从企业退下来的比从机关事业单位退下来的,养老金10年前差30%多,现在是一到两倍,激发了许多本不应当产生的社会矛盾。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进一步改革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还有医疗保险待遇不平衡问题,比如,一些住单间、套间的患者的医药费可以全部报销,而住多人间的倒有不少是自费的。不完善制度,加大财政投入后可能雪中送炭的事情较少,相当部分却是锦上添花。近年来政府财力大大增加,加大投入有了一定的实力,但改革的任务却并未因财力增长而减轻。特别是涉及社会管理、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如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整、打破垄断行业对市场的行政性分割、铲除分配领域中的钱权交易等腐败行为、约束社会保障待遇方面的特权、提高劳动力市场主体的组织化程度等等,都是相当艰巨的任务。不解决好这些改革问题,政府送多少“礼包”也只是扬汤止沸。
3.改善民生要从国情出发,逐步进行。
民生是全体人民的民生,但不同群体的民生问题不一样,要更加重视普通民众尤其是占相当大比重的困难群体。这些年我国财富创造的速度很快,但总体来说,还不是在一个非常雄厚的经济基础上来谈民生。与此同时,民生又涉及到非常多的方面,在这种情况下,解决民生问题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4.共享改革成果。
共享改革发展的物质成果,以适应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共享改革发展的精神成果,以适应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共享改革发展的社会成果,以适应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的需要;共享改革发展的政治成果,以适应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参与社会政治生活需要。现阶段面临的任务是逐步由单向的、低层次的“共享”走向多元、高层次的“共享”。当然,这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建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机制:公民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机会均等化机制;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按贡献共享的机制;社会成员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方面逐步实现大体均等化原则。把建立公共服务体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突破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是在公共服务方面实行平均化,而是在最基本的公共服务方面有平等的制度,这样才能体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重视和改善民生,就要提高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着重点是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为此,改变初次收入分配体制性扭曲,应成为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的重点。政府再分配政策对初次分配结果的调节和矫正固然重要,但转型经济中初次分配的起点和过程公平尤为紧迫和重要。离开起点和过程公平,仅仅把关注的重点放在结果公平上,不仅难以根本缓解和抑制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而且不利于经济发展和效率的提高。
必须用发展机会平等保障收入分配公正,使改革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而不是被权势阶层贪占。目前,我国存在严重的就业机会以及过程的不平等:一是传统城市经济部门之间存在巨大的工资差异;二是农民工与城市职工的工资差异以及农民工就业的行业壁垒;三是农业部门存在大量失业和半失业人口。据初步估算,一个劳动力在农业部门特别是种植业领域的年劳动时间,是城市经济部门劳动时间的1/5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想使两个领域的劳动力收入实现均等,是绝不可能的。如果真想提高农业劳动力的收入,根本的办法是增加农业劳动力的有效工作时间,这就要减少农民的数量,让大量农民尽快转移到城市经济部门。由就业状态的差距而产生的公民之间净福利的差距是巨大的。例如,行政垄断行业职工工资福利过高,而一般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工资福利又过低,工资占GDP的比重从上世纪80年代的17%左右跌到了现在的12-13%。这一比例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一般为50-60%,在一般发展中国家也达到40%左右。
政府的积极措施应是全面提升公民的人力资本水平,创造平等的就业机会,尽可能使所有公民能够首先从劳动市场上获得比较接近的劳动报酬。因此,要深化就业和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目前,基于个人能力和公平竞争导致的效率和收入差距不是社会争议的焦点,真正引起人们不满或加剧社会分配失衡的根源,在于人们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不平等以及竞争过程中的不平等。这类不平等主要是体制性因素所导致,它既不反映效率原则,又不受公平原则支配,是分配关系扭曲的重要表现。比如,劳动力流动中的体制性歧视、缺乏有效的劳资协调机制、行政性垄断对分配关系的扭曲等。
5.建立能真正解决民众利益的诉求和表达机制。要解决民生问题,首先要给民众充分表达的权力,尤其要重视弱势群体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声音。没有一个利益均衡表达机制,民生问题解决不了。民生问题与各种社会群体的利益表达能力、机制、博弈等直接相关。公共政策制定的时候,如果弱势群体缺乏正常的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受损后又找不到正常的表达形式,容易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目前民生问题之所以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与民意表达不充分有直接的联系。有专家强调,如果一个社会公平正义度比较高,即使这个社会的经济能力有限,社会利益分配得比较合理,那可能老百姓的怨声还不至于很高;如果这个社会不能体现公平正义,社会利益分配又明显不公,即使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了,民众的怨声仍然会很高。
6.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
解决民生问题政府是关键,政府要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基本职责。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加大反腐败的力度,遏制解决民生问题过程中的腐败问题。解决腐败问题,关键要推动政治体制改革,解决权力过分集中,审批过多、公共权力滥用、与民争利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反映在解决民生问题。政府行政要为民谋利,排除部门争利,利益集团争利。
1关于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途径与方式问题研究 篇4
民营经济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改革发放的排头兵、劳动就业的主渠道和对外形象的代表者。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根植于农村、发迹于农村、壮大于农村,与农村、农业和广大农民群众存在着难以割舍的紧密联系,对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建设新农村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民营企业大显身手、贡献社会的大好机会,又是加快自身发展的一次良好机遇。在我市实施跨越式发展宏伟战略,努力打造与现代化大城市相协调的新农村典范的关键时期,民营企业应该抢抓机遇、有所作为,争当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
一、我市民营企业已经具有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能力
1、民营企业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具有重要意义
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实现“五个统筹”,核心和关键是统筹城乡发展。虽然近年来我市GDP发展速度高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但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十分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已成为制约我市奋力崛起、领跑全省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鼓励民营企业多形式、多领域、多渠道投身新农村 建设,就是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二是有利于构建和谐农村。我市245万人口中,绝大部分在农村,农村就业形式很严峻。鼓励民营企业投身新农村建设,就要拓宽农村就业市场,营造城乡平等的就业环境,以就业促稳定,推动农村和谐发展。三是有利于推动现代化滨湖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县强才能市强,民营企业投身新农村建设,壮大了县域经济实力,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改变了农村面貌,有利于展现省会现代化滨湖城市的强大魅力。
2、民营企业投身新农村建设具有四大功能
一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民营企业的出现,拓宽了农村经济的内涵与外延,创造了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逐步将粮食生产变成了经济作物种植,促使农村经济出现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与商品贸易由农业向农业与加工商贸业共同发展转变。二是促进农村面貌改变。通过民营企业吸引城市的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村人口集中,方便农村基础设施改造,特别是城市郊区农村的基础设施与城市的对接,改善农民居住环境。三是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民营企业进入农村,通过农产品原料深加工、吸收农民就业、扩大农村市场等途径,带动农村餐饮、娱乐、运输、建筑、商品经营等,增加农民收入。四是促进农民素质条。农民通过在工厂劳动锻炼自己的劳动技能,使之更加 适应现代生产方式,通过耳濡目染,农民能够感受到现代文明气息,特别是民营企业家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拼搏精神能够深深的影响农民,促使农民素质提高。
二、我市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组织机构尚未健全。当前,我市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基本上是自发的、零散的,甚至是无序的,没有专门组织领导机构,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还没有真正介入进去。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由谁来负责领导、由哪个部门来组织实施、采取什么措施来具体落实等一系列问题尚未明确。
2、政策导向尚未明晰。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涉及到很多政策性问题,如民营企业(企业主)无偿捐助农村公益事业的税收政策,民营企业参与合作开发的税收政策、信贷政策和土地政策,民营企业招收农民、培训农民的扶持政策等等,目前还没有具体规定。
3、合作平台尚未建立。我市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主要是通过企业与村里的直接对接,政府还没有搭建有效的合作平台,如政策平台、项目平台、信息平台、活动平台、服务平台等。政府搭建的平台越宽,村企合作的机率越大,取得的成效也越明显。
4、环境氛围尚未形成。新农村建设要依靠全社会的参与,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参与。我们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政治环境、舆论环境、创业环境、人才环境等,鼓励和支持 更多民营企业投身到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去。
5、管理措施尚未规范。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民营企业参与是一种新生事物。为保证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规范有序,必须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如哪些项目是鼓励民营企业参与的、哪些是不能参与的,哪些是可以赢利的、哪些是必须无偿的等等。
三、积极提出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势在必行、大有可为。围绕我市九次党代会确定的“与省会现代化大城市相协调的新农村典范”的建设目标,按照省委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明确三大途径、把握四条原则、落实五项措施,推行六大模式,来引导和激励全市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明确三大途径
一是着眼提升农业综合功能,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建设产业结构优、经济效益高的新农村。要坚持“龙头带动战略、品牌建设战略、弱项突破战略、组织合作化战略”四大战略,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投资发展都市高效生态农业,优化我市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加快推进我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二是着眼提升农村综合实力,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建设生活 环境好、幸福指数高的新农村。要按照“千村百镇示范工程”的要求,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对农村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的投入和建设,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加快推进传统村落向农村新社区的转变。
三是着眼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建设增收渠道多、保障水平高的新农村。要围绕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增收渠道多、保障水平高的新型农民的目标,进一步引导民营企业高度关注并积极参与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工作,提高农民增收水平和保障水平,加快推进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在更深层次上参与新农村建设。
2、把握四条原则
一是政府主导的原则。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政府,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部门必须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和职责,通过规划先导、投入引导、政策指导,充分调动民营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为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创造更好环境,提供更大支持。
二是科学和谐的原则。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念来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引导民营企业按照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在参与新农村建设中,民营企业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从帮助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把保护好、发展好、实现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民营企业参 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和自觉行动。
三是自愿双赢的原则。必须立足于自愿,着眼于双赢。要充分尊重民营企业的主观愿望,根据企业自身的意愿来鼓励企业投资、参与新农村建设,也要充分尊重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决策的主体和受益的主体,有权决定本村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事项。
四是务实可行的原则。所谓务实可行,实质就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从我市农村地域多样性和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异性较大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实际,有针对性地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既要切忌急功近利,形象工程;又要防止标准过高,模式雷同。
3、落实五项措施
一是健全领导机制。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与市农委工作的有机衔接,来提升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的职责与效能,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能够更好担负起全面协调指导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任。同时建议市本级和各乡镇街道成立专门机构,指导和推进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这项工作,为引导民企参与新农村建设提供领导保障和组织保障。
二是强化政府引导。要加强宣传引导,全面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宣传民营企业参与新 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人物,树立优秀示范榜样。要加强规划引导,指导民企投资方向,规范民企投资行为,减少民企投资成本,扩大民企投资成效。要加强服务引导,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在生产、投资、捐赠、合作等参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民营企业在参与新农村建设中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三是完善激励政策。对民营企业无论是投资开发新农村建设中经营性项目,还是无偿捐助建设公益性项目,都要进行政策激励。制定实行土地等生产要素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成果奖励政策、政治激励政策等等。
四是搭建对接平台。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必须搭建好民营企业与新农村建设的对接平台。要抓好载体对接、项目对接和信息对接。
五是优化参与环境。一方面,要致力于优化民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硬环境,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投资环境,增强民营企业投资新农村建设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建设投入,加强农村综合治理,改善农村法治环境,维护农村稳定,为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推行六大模式
【1关于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途径与方式问题研究】推荐阅读:
浅谈如何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12-05
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与作用发挥调查报告11-06
关于在大学生村官中开展文化引领工程08-12
体育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论文05-08
谈在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05-28
关于×市总工会基层工会组建与发挥作用的情况调查报告07-04
《关于我校学生早餐问题的调查研究》05-16